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范文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8: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

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改革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践课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确定和调整主要取决于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规划整理的中间资料和最终成果都需要用图件来表示。因此,系统的完成一项规划必须具有独立收集和分析资料、实地踏勘调绘技能和制图技能。为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除开设土地利用规划理论课程外,必须开设一些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进行支撑。通过对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调查结果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采取集中进行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或两周。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乡或一个县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文本撰写就不现实,更不用说进行图件的编绘。导致学生往往在缺乏系统资料整理分析的情况下,主观的拟订一个方案,匆匆应付了事,课程设计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分析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四个部分。而且就每一类型规划又包含多项内容,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划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分区等内容;按照行政体系划分,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分为全国、省(自治区)、市、县和乡五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每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在各项内容或者是每种类型上都与国家政策和地域特点联系紧密。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相当丰富,要求具有较高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组织能力。从各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来看,自开设以来,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资料有限等原因.在设计中往往只取一个乡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规划资料让学生练习,而且往往只做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某一项内容,如撰写土地利用规划说明或文本。从学生课程设计提交的成果看,主观性强,规划方案缺少有力的材料来支撑,甚至有些同学在课程设计中照抄照搬现行或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

(三)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从现状分析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的制定都需要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数据资料、图件资料,而且资料的现势性要求很高。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所用的资料都是近几年来承担的各地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土地利用情况也已改变。但这些资料都是纸质的材料,资料更新比较困难,使土地利用情况即使变更了,但课程设计用的还是几年前的资料,导致课程设计中规划方案的拟订和实际差别太大,没有可信性。

(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条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大多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完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也在增加,实验室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课程设计的要求。很多高校一个学院就只有一个计算机房,也就几十台机器。每期实习学生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学生上机实习时间比较紧张,也影响到土地利用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时间的投入。

(五)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实施分析

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以来,一直采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来完成。但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尽管每次老师都认真组织,也安排了系统的训练项目,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七学期,在期末时,学生面临毕业,一些同学忙于找工作,一些忙着考研,而且面临期末考试,所以很难用心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上。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短。无论是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内容需求看,还是从国内开设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院校比较来看,多数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偏短。

2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单一。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选择做一个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往往只完成规划文本方面的撰写。而对于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或者是乡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几乎没有进行过训练,课程设计跟不上理论教学的要求。

3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实验条件差。由于计算机在课程设计中的缺乏,导致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完成课程设计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正常实施。

4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实施方式简单。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一直采用期末集中进行的方式。这种集中实习的方式在教学上便于组织,但加重了课程设计的任务,由于时间仓促课程设计成果往往比较粗糙。

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 增加课堂实习课时。当前由于缺乏课堂实习,集中实习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全课程的实习任务,而且理论课时比较长,在理论课时全部结束后进行集中实习,一些内容学生已经忘记,需要重新温习以前学的知识,这样也占用了集中实习的时间,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分散进行实习,整个课程结束后再安排集中实习进行总结,不但可以完成大的规划设计任务,而且能把全书各项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很容易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 加强现代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多,数据量大,让学生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把资料整理分析后提出规划方案,最后完成文本的撰写和图件的编绘,依靠教学课时很难完成。但这些又是进行规划不能缺少的。因此必须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资料数据库,让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检查数据库资料是否够用,是否已经过时,然后进行补充和更新。这样能让学生在短期内搜集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可以节省课程设计时间。

3 改善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灵活安排课程开设时间。大部分高校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条件还不完善,不能保证实践教学对计算机使用的需求。另外,软件设施也不够,目前很少有建立规划实习信息数据库的高校,每次实习,老师只能拿出过去的一些旧料让学生练习,实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实习资料信息库,是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技术条件。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作者简介:马松梅(1983-),女,河南商丘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王玲(1974-),女,江苏淮阴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07)、石河子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84-02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工作方法和程序。[1]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方面,是人类以土地为载体所进行的物资、能量、价值的不断交流和转换过程,而土地利用规划学就是对这些过程活动所做的综合部署与统筹安排,[2]其目的是使人地活动处于动态平衡中,从而保持人口、资源、生态等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学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科学中起着龙头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复杂的土地利用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学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并且最终培养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文本(例:土地的整理与复垦、土地评价)的编制方法。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为当前的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中心,这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滞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土地利用的技术保障。[3]因此,尤其是目前的课程设计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预期为培养土地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

一、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本研究具体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阐述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合适的、难易程度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做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

第二,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要能联系社会发展、经济、生态、环境等与土地利用问题密切相关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涵盖的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引导、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中注意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巧妙引入,使学生了解规划各层次(如总体规划与上下层次的规划等)的衔接,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相关规范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与区别。

第五,以具体案例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实际调研的方法、步骤等,并能够在具体案例中充分展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第六,根据实际范例,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相关软件或图纸制作土地利用规划图、空间管制图等,并能够独立负责、完成一个土地利用规划学专题文本的编制。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感觉困难较大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完设计专题,通常只介绍设计过程、步骤和方法,而学生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查阅、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用地结构的空间布局、设计、修改及确定布局方案,完成设计图及设计图纸等。这些过程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仅要熟练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很多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很多如前所述的相关课程知识。此外,还需要了解许多相关的政策与依据等,所以说理论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当需要学生把土地利用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学生通常缺少全面综合把握土地利用各相关要素、相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通常感觉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2.“真题真做”难以实现

“真题真做”通常缺少现实的支撑平台(如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及规划方案评审程序,这样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练习,不能参与调研及资料收集等重要环节,而且缺乏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学习的机会,最终造成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程序认识不全面。另外,土地利用规划的选题非常关键,选题的大小和内容决定了它是否适合学生有效完成。题目太大,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圆满完成任务,而题目太小又起不到锻炼的目的。而“真题真做”式的现实选题又很难实现,所以仅仅基于数据资料的课程设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而且任务安排的不同,还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成绩评定不够合理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的工作量较大,学生通常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学生分组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教师很难客观地了解团队里每一位同学的工作量。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有小组内的部分同学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这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客观评定成绩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1.加强实践环节,尽可能实现“真题真做”

理论联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与相关实践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才能保证学生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问题,提高编制规划文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更容易实现,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分成若干个专题,使得每组学生的专题内容及侧重点各不相同。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方案构思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成果表达能力等。通过方案构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通过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可以结合学习的专业知识,客观准确地制订出相关的规划成果图,并表达自己的规划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能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过程评价体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中,引入过程评价体系,即注重整个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做到评分标准的细化与量化,打分有理有据,从而提高出勤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技能培养;《土地利用规划学》;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16-05

一、序言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的课程。它是“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现阶段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开设《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1-3],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探索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型、技术型、研究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及其应用,从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设置这三大方面对《土地利用规划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的课程理论体系建设、知识结构完善、技术方法应用等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参考,最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和任务的重要衡量标准,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形象化[4],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整体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础理论,从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思路,灵活应用相关技术和技能[5],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学》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促进其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比较多,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融合各种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践的水平和本领。我们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特点、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以及综合了多年来在《土地利用规划学》上的教育教学经验,制定了适应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实践目标这三方面来设置,促进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1.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以及研究内容,能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对基本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2)熟练地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原则以及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土地规划的一般步骤以及相关规划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做详细了解。(3)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制图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编图和制图的能力和技能。(4)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自觉关注和学习相关规划流程的变化。(5)熟练地掌握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或是工作时能够灵活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规划上遇到的难题。(6)理解3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技术和软件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知识,灵活的运用GIS等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能力目标。(1)能够系统的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规划实施的步骤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促进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具有较强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规划方案制订、规划实施措施提出、规划文本的编辑以及规划技术的分析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掌握GIS的水平和技能,通过技术的提高和学习的深入来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3)能够利用GIS技术及其相关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规划布局、图件制作、技术分析以及数据分析制图等。在不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学领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GIS的操作和运用的能力,灵活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一名高技术的人才。(4)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土地规划现状存在合理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同时对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各种用地的分析和未来的数量预测。(5)能够初始模拟某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思路及技术要领。(6)熟练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学、数据库等学科知识和方法,综合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完成对各类用地的分析和评价。

3.实践能力。(1)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等土地利用规划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案例和事件当中能够充分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相关规划方案,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能够通过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模拟某地市或乡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训练,增强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案例分析和模拟运用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或者是教师提供数据的方式让学生在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拟和分析,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3)利用GIS技术能够对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进行预测与分析。在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更加需要在技术层面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分析和研究,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需求。GI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在GIS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目标上需要学习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GIS实际操作的水平和能力,掌握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及对土地利用未来的规划和土地供需的预测,真正适应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4)理解和掌握某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践目标设置上,需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某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技术。在实践的层面加强对其的要求和分析,全面提高实践能力,适应发展的需求。(5)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学》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较广,同时十分贴近生活和日常的规划,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和技术,掌握分析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和步骤等。(6)培养综合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各种技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及结合教学的目标的要求,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归纳总结得出《土地利用规划学》建设的基本思路,来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和改革。基本思路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注重基本概念。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实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相关疑惑的基本点,进而有利于对学科精髓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理论保障和关键之处,只有打好基本概念学习的根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学习以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在于对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实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实现土地的优化布局。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地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知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从而为以后综合利用和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内容上,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功底,形成一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在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灵活的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整体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可以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方法和技术。

3.灵活掌握GIS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灵活性要求高,技术性强,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的教学要求,以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需要建立新的高效率、高技术的课程内容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和需求的预测;基本农田保护以及规划建库;某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某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土地整治规划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离不开对GIS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随着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GIS技术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的要求,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实践价值。

4.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课程体系。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教育上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之前应从整体规划好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需要注意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同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灵活调整课程,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教学以及培养的人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加强课程的管理体系建设,从不同的层次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把《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立足点放得更远、更全面,才可以真正达到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目的。

5.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引导性教育。案例教学是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把知识和动手能力相协调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从案例中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和操作,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上十分有必要增加案例教学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通过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让学生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精髓,将课程的理论和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较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利用一些土地规划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当一回规划师去真正动手规划某个区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去深刻认识规划学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实践当中的操作要领,掌握相关的制图软件和制图规则,真正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是依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根据土地规划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土地资源优化分配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过程,涉及到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需要用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6]。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级国土、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农业、水利设施、交通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是不断提高[7]。在新的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教学环节建设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9],因此,在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上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10-12]。

1.实验教学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实验是以《土地利用规划学》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为基础,教学目标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科知识应用层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实验课程由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组实验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课内容紧紧围绕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基础数据预测等重要环节而展开;综合实验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为主,采用ArcGIS为平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编制的工作能力;设计类的实验则结合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设计。基础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关键技术环节,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项目,撰写实验报告。设计试验要求学生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求和社会实践的需求,设计并合理调整、完善基本农田规划数据库,完成数据更新和发展,掌握数据库建设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综合实验要求学生结合项目全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土地利用规划专业知识,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和管理,编制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增强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依据在室外进行调查的数据,在实验室内利用ArcGIS等相关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模拟法、DIY制作等教学方式。实验完成,随堂邀请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充分讨论和吸收优秀成果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成果内容,掌握先进方法技术,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杨小艳,雍新琴,陈龙高.《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119-120.

[5]杜国明,雷国平.“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任务与内容[J].中国农业教育,2011,(2):63-65.

[6]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100-103.

[7]吴大放,曾娟,刘艳艳.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145(4):55-59.

[8]吴大放,杨木壮,姚漪颖,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4,7(19):101.

[9]吴大放,姚漪颖,冯艳芬,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38-139.

[10]吴大放,刘艳艳.浅析《土地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2013,(16):111-112.

[11]吴大放,刘艳艳,林媚珍,等.《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实践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270-272.

[12]吴大放,刘毅华,曾娟,等.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77-78.

[13]欧名豪,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4):24-25.

[14]汤江龙,李大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15]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8-92.

[16]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7]王占歧,张丽琴,刘建华,等.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3-24.

Based on GIS of TCM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Land Us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LIU Yan-yan 1,YAO Yi-ying 2,WU Da-fang 1,LIN Mei-zhen 1,YANG Mu-zhuang1

(1.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篇4

关键词:地籍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1-0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土管专业)是横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公共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具有土地规划、测量、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规划、不动产投资与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建部门、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土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和《土地信息系统》为专业的6大核心课程。其中,《地籍管理》作为为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在时机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籍管理》与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1.与《土地管理学》的关系。《土地管理学》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学科体系中,《土地管理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管理学的土地管理原理与管理活动过程;第二部分为基于系统学的土地管理内容与方法;第三部分为基于应用学的土地管理案例分析与操作实务。在第二部分中,就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等内容。其中,地籍管理常作为《土地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章节进行介绍。在设立土管专业的高校中,《地籍管理》课程普遍是开设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之后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教学关系应为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2.与《土地经济学》课程的关系。《土地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土地资源利用活动中人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生产关系)的经济规律。课程研究领域涉及到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等方面。从课程性质来看,《土地经济学》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同时又是一门边缘叉学科,它与土地科学、资源科学、房地产经济密切相关。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以及《不动产投资分析》与《不动产投资估价》共同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方向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强调土地利用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与修编,也包含了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资源质量评价、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滚动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在土管专业课程设置中,《地籍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般同期开设或《地籍管理》先于《土地利用规划学》开设,其中《地籍管理》课程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等教学内容可以同《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二、《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为处理好《地籍管理》与上述课程教学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地籍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地籍管理》课程应在充分优化的基础上,分为三个主要教学部分。

1.《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体系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对一些土管专业的通识概念进行一定基础的重复讲解。“温故而知新”,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有些专业的基本概念就不必再强调了,有些以前课程讲授过的内容就不必要再重复了,其实此种观念是相对错误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位专业授课教师可能在讲授同一个概念或问题的时候所处的认知角度是不同的,这些与教师个人专业方向、知识构成等不无相关。在当今广泛采用的群体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有多个教师重复讲授某一个特别重要的专业问题也很有必要,因为不同的讲授方式可能会有效提升更多不同悟性的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2.《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地籍的概念、地籍管理的概念以及五大工作内容等。常有教师认为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浅显易懂的内容,没有必要跟学生强调,但是殊不知教师对教授课程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等做支撑,而学生可能只有有限的次数来接触相关内容。因此,强调这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过去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不强调《地籍管理》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教学内容,学生则连地籍图、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和宗地草图四者的异同、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异同等涉及基本概念基础教学内容都分不清楚。

3.《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属于本课程的特定内容的重视和讲授。每一门功课的教学都必须分清楚主次,突出重点。《地籍管理》课程中也是一样,虽然类似于《地籍管理》这类的管理课程感觉内容涵盖包涵很多,但教学还是应该突出重点。对于那些属于多门课程包括《地籍管理》的通识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学而时习之”;对于特属于《地籍管理》课程的专识知识点,则要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对于《地籍管理》和其他课程有交集或者前后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则要讲清楚各知识点的具体联系,让学生对这些专业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地籍管理》授课技巧探讨

针对于《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剖析,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特提出授课建议和技巧以求探讨。

1.适宜开展双语教学。鉴于《地籍管理》课程是管理学科类的综述性的课程,课程牵涉的专业术语、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因此,适合进行双语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参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适度引入相关的专业英文文献,同时结合教师的英文讲授,来达到丰富学生专业英语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双重能力的目的。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现在国内还缺乏原版的英文《地籍管理》教材。同时,因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与国外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差异,能够直接在课堂引用和借鉴的专业英文文献也较少。因此,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一些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环节,提升《地籍管理》课程的学习质量。

2.可适当增加实习内容。参照课程的综合教学内容,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章节上适当增加室内实验环节;在校园内或者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实习。此外,可结合《地籍测量》等课程增加地籍管理综合实习内容。综合实习可针对学校附近的一些乡镇进行分小组调查,以培养学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技能,以及掌握土地调查、土地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操作流程。

3.可有选择性地重点讲授。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本门课程的特定内容,其他课程虽有涉猎,但都是简短概括,因此必须重点讲解;土地条件调查属于本门课程的兴趣内容,由于包含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两部分内容,知识点几乎涵盖物理、化学、地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五大学科,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此部分的教学内容来一个大串讲,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4.可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初步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阶段虽然强调的教学重点是本科学生对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专业术语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但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知识不是简单地填鸭式灌输,因此,在完成课本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最好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展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题讲座,以达到提高本科学生专业能力成熟度和综合把握能力的目的。

5.开展网络教学。当代教学当然离不开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将《地籍管理》课程中的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制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课程中“宗地编号的方法”中,教师可采用纸笔现场绘制,同时加上口头讲解,制成微课后,学生只要观看2~3遍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诸如正弓、反弓、仰弓以及我国现行宗地编号等4种编号方法的异同,非常值得尝试。

四、结束语

诚然,一门课程的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严谨的课程教学质量要求,多进行诸如授课技巧等内容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突显课程的特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4-02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保证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在生态环境已然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做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平衡,是保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对土地资源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并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从土地资产角度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科学规划,是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的。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概述

从自然资源的大概念来说,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其中土地资源要在国家和社会范畴下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将土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在对土地资源情况有效掌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进行划拨利用,让不同类型土地资源起到不同的作用[1]。比如,耕地资源应用于农业,一般性土地资源在城市基础建设的需求下应用于建筑建设等。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以及在利用过程中是否对其造成了浪费和破坏,均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问题。由此引发了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科学的统筹方法和合理的分配利用基础上实施的,若考虑到土地利用的效率问题和对资源的保护问题,则土地资源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反之则受到较大破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关系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还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分析

要实现持续和健康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合理而有序的土地供应作为重要保障。将土地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政府的力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及时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形势下面临问题的有效对策。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规划方法和计算方法。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其中重要的计算体系,其牵涉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间的关系,通过土地资源的资产化对算,从经济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相应的规划,能够一定程度保证最终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而过去采取的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既无法反映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具体贡献,同时在经济活动的反映上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其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体现上存在缺失。为此,引入了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核算的重要元素,并依据核算提供相应系统化的核算数据,是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具体描述,以方便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时拥有相对准确的依据。因此,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可被称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采取的优化执行策略

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我国的土地利用总规划能够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实现资源环境的保护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具体将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应当采取相应的优化执行策略,才能确保执行的效果最优化。

(一)完善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纳入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已经被证实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套良好的核算体系,能够发挥相当的作用。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应当保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核算体系类型。同时,将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纳入这一核算体系当中时,要考虑到在土地利用当中可能会引起的人类环境健康和自然灾害、农业等各类土地质量变化、生态资源变化冲突等带来的资本损耗。

(二)实现多种土地资源利用整合,强化自然条件空间相关性

在进行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当中,应当对于土地资源的多种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土地资源进行汇总分析,确保资源整合数据的准确性。在这当中,应当重c关注行政区县和自然环境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问题。基于其在土地利用上获得的经济效益问题,就需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摸底分析,并结合相互的空间关联性提升核算的准确性。此外,整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相关性,对掌握土地资源环境因素有巨大帮助。

(三)应用估算自然资本损耗方法,明确产业用地资源环境效益

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既可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能因使用过程的损耗而相应减少自然资本。这一方面由于人为使用不当引发的损耗,另一方面则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自然资本损耗。同时,还应当以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中小流域)为空间单元,运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即自然资本耗损-灾损估算方法,对于土地资源中相应单位里的产业用地及其空间结构的资源环境效益进行明确[3]。

三、我国土地利用总规划的发展执行措施

(一)制定补贴奖励制度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落实总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当中,基于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共同结合,在明确资源环境经济情况的前提下,为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应当通过一定的政府手段予以支持,如制定相应的补贴奖励制度,对于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配合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对土地资源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补贴奖励;或者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土地资源使用中相应土地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应用于政府规划发展需求的土地则通过补贴方式予以补偿[4]。如在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土地,可通过相应的补贴来弥补农民的农地损失。在配合相应的政策执行中应当加强执行监督机制建设,使得相应的政策能够落实到实际问题当中,避免出现资金的滥用或政策的变形。

(二)采取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可以用于经济开发且实为存量土地的资源,则可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推动,用政策引导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通过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配置的高效化。对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可优先使用存量土地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还应当做好耕地资源管理的严格化和制度化,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定,加强对耕地资源使用的征税处理。如通过耕地占用税,避免耕地被过多占用,以保护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此外,还应当结合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做好城镇土地使用的规范化,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对现有的税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一步步地强化对建筑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三)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管理

土地资源开发同样需要有效控制,避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严重损耗,以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在建筑单位需要M行耕地资源使用时,应当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结合具体数量和质量进行补贴金额和等级的折算[6]。同时,在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土地有偿使用方面,同样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费用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费用水平以保护土地资源为前提,土地资产开发应当从属于土地资源保护。此外,还应进一步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增加对农用地整理的投入力度。

结语

就土地利用规划而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还关系到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应当充分应用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和管理手段,在避免土地资源遭到损耗和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利用,在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拥有土地资源作为充足保障,经济发展才能向着长足和健康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寅,黄志勤,辜寄蓉,余如意.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5):94-104.

[2] 张淼.基于资源价值的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3]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4] 时仅.土地资源价值核算与时空动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6.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招生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结合院校学科背景与办学特色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独立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其合理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和实现程度[1]。

一、背景分析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国土行业从业者、专家的走访调查,收集分析当前国土行业主要面对的项目类型,在对这些项目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后,结合学院周边环境以及院内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知识背景等客观实际,设立了包括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项目模块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下设若干相对独立并前后相承的实验项目,具体实验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这些项目模块以实践教学为主,涵盖了国土行业当前进行的主要业务类型,项目相对独立,并且循序渐进,先导项目是后续项目进行的铺垫,后续项目在先导项目基础上开展。通过本实训课程体系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常见项目的流程、技术难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课程特点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过程[2]。在深入行业调研,综合分析社会与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师资以及教学资源条件,设置了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模块组成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表1所示),每个模块下面又包含若干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分别承担一个环节的实训任务,共同构成了整个实训体系。

该实训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训体系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大模块组成,除去以宣传动员、职场人际关系处理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外,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三大模块被设置为三个独立并完整的国土项目,每个项目又被分解为若干子项目。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演示,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将按照行业规范,创造性地运用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项目。既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如在城镇地籍调查模块中,城镇地籍调查项目被分解为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和地籍图表绘制三个子模块,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测量学、地籍管理、计算机制图和土地管理学概论等课程的知识,创造性地使用全站仪和南方CASS软件绘制项目区的地籍图表。

(二)实训模块前后联系,完整的模拟了国土行业常见项目流程

土地调查主要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为今后的土地利用服务;而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先取得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必须进行土地调查。简而言之,土地调查是基础工作,土地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向的规划与布局。整个实训体系涵盖了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国土业务流程,按照业务的先后顺序模拟了国土业务的开展秩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国土业务流程。

最近几年国家开展的国土业务类型主要有地理国情普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等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两种类型的项目。每种类型的项目虽然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实施过程大同小异。如土地调查型的项目,均包括实施方案拟定、人员组织与培训、内业影像解译、野外调绘、内业矢量化、报表与图件输出、土地调查报告撰写等基本环节。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流程,设计了农村土地调查模块,在50个课时里安排了遥感影像室内解译、野外调绘、内业矢量化、成果输出等四个子模块,模拟了农村土地调查的全流程,让学生能基本掌握从遥感影像室内解译到报表与图件输出的农村土地调查全过程,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再培训时间。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推动课程改革

实训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演示法与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综合实训过程中不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今后有针对性的优化课程设置,推动课程改革起到助推作用。在综合实训过程中获取的数据与图件成果,可作为今后课程的教学素材使用,为实验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训教学效果

根据对参加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79.25%的学生对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效果表示满意,18.87%的学生表示一般,1.8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绝大数学生认可综合实训这种集中式的实践教学方式。71.70%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课程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24.53%的学生表示一般,3.77%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对自己作用不大,说明综合实训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86.79%的学生对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表示满意,7.55%的学生表示一般,5.6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这与在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一致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受学校软硬件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开设的实训模块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突发故障的处置能力不足。今后将陆续增加土地整治、土地估价等模块,通过引进业界人士参与实训课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形式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课程指导。

四、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管理学科,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实训教学团队应不断追踪行业的发展,将国土战线的最新动态融入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学生能得到最符合行业需要的实训,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良好的软硬件教学条件也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应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 专业优化与特色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4]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篇8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篇9

关键词 石河子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1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XU Liping, WANG Ling, GUO Peng, GE Benwei

(Shihezi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concern, comparing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corps and local think about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bout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From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goal,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etc.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hihezi University;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部在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将“土地规划”专业和“土地管理”专业合并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①据第十二届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7月,在全国已经有97所高校设立有此专业。虽然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但学科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专业定位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相同的专业名称授予学位确不相同,有授予管理学学位,也有授予工学学位,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该专业并不是很纯的“管理学”学科,但因归并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故部分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出现文科化倾向。②面对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现的问题,我院新办的该专业究竟该怎样定位,才能符合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扬长避短,能办出特色和水平,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结合“985”高校、“211”高校或同类水平高校及疆内兄弟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借助于民间对口支援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持,依托本校地理学科的优势,该专业定位为偏重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专业人才,与新疆农业大学该专业的管理类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但目前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该专业师资队伍中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但年龄结构存在年轻化倾向,也存在学术研究时间较短的基本事实,短时间内无法成为新办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和方向难以集中等问题。作为我校年轻的新办专业,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缺少相应的累积,缺少快速发展的平台和条件,专业领域拓广、拓宽、拓深较为困难,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水平与其他院校无法比拟。

2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建立在充分判断和利用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因此,客观地认识该专业发展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成为我校该专业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前提。

2.1 内部环境优势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地学基础上兴办的,具有地理学背景和3S技术支撑,在整体大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3S”技术方面已经有专业教师和科研课题支撑,从技术上可满足土地学科所需的手段和方法。借助于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鉴于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可以利用大学整体资源与相关或相近专业整合互补、交叉渗透,从而弥补先天的不足。

2.2 外部环境支持

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也给予土地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新疆土地资源相对来说面积大,有较好的土地规模经营条件,同时也存在盐渍化等退化问题,为开展土地整理、整治,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提供了环境。再加上内地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杭州师范大学等的官方与民间的对口支援,都为该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专业发展的挑战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要求高等院校向市场提供高规格的人才“产出”,高等院校只有努力打造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国土资源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结合各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要求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数理基础和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培养规格中就体现了毕业生要有较高的使用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了解国土资源特性、环境功能、经济和管理与政策法规,专业技术上要求掌握“3S”技术和工程技术,业务上要求能进行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规划管理,具有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3 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在发展任务上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④《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土地调查、评价、规划、整治、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⑤先行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⑥我校新专业必须根据纲要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求,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体现专业特色。为此,需要分析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潜力,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规划。

3.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通过对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985”高校、“211”高校或同类水平高校继续调研,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继续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与课程之间的重组、整合,依托地学优势,继续强化“3S技术”支撑的“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技术型”专业特色逐步凸显,“懂管理”且“懂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3.2 课程体系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3.2.1 课程体系优化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在的课程体系框架为“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专业综合、网络学习和综合教育课程。在这种模块课程基础上再通过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把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核心课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调查与评价、遥感原理与应用、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分阶段打造成校级二类、一类课程、精品课程。同时,密切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要加强实践、实习课的教学,加强综合实习,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和锻炼。

3.2.2 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专业实验如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土地信息系统实验、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设计等,需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软硬件配备,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测量学基础实习、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土地软件综合应用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进一步完善校内校外两个实习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对口支援高校的企业开拓实习实训和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项目实践和技能培训,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们适应当前土地资源管理新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实施导师制并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或平台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SRP)、大学生GIS设计竞赛等进行创新能力环节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该应用型专业的投资力度,建设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实验实习基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硬件条件。

3.3 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决定着专业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地缘条件,对新增专业在进十年还是应该给予优惠政策的,循序渐进地引进一批科班教师,带动该专业多出相关成果,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才有潜力。同时还需通过本校教师短期培训等措施实现自我培养,通过到对口支援学校进修和带队专业实习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实际业务的能力,加强青年教师学术骨干队伍建设,通过教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等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推动该专业教师队伍向前发展。按照课程模块和质量工程建设,外聘国土资源局高级研究院为兼职教授、副教授,依托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吸纳土地科学人才跨院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使团队的整体结构更趋完善。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第八期“263”项目(SF08007)

注释

① 卞正富,金丹.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J].中国土地科学,2008(5): 57-61.

② 刘玉莲.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性的丧失及其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2.

③ 王汉兵.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4.

④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⑤ 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篇10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篇11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式,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国土资源部陆续制定和执行了数十部技术规程、条例、法规与政策,以持续地增强自身的土地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势,应该持续地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稳步增加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要按照“促进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领域,适应发展形势”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强化工程管理、经济学、资源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要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持续地开设新的专业课程,添加房地产策划与土地整理工程等新的专题内容。要持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增加就业率,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提供更合理的授课内容,设计选修教学模块。比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涵盖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多门选修课;房地产模块重点涵盖了工程概预算、建筑学概论、房地产管理与经营等选修课。如此以来可以兼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确保专业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

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密切结合起来,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授课容量,可以直观地创新相关讲授内容,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线路图、图片和用于展现相关内容。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与探索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策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被动听课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在一起,强化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再次,要打造产学教研相融合的新型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同学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力度。在实践过程中,为他们分配明确清晰的实习任务,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让他们综合性地认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持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土地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要打造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水平高超、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深厚的学术造诣,可以带动与团结学术梯队进行科研与教学。详细来讲,首先是用好选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带头人;其次是为他们教师提供诸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契机,以便他们持续地更新知识,吸收与了解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再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相关企业、公司、部门定期挂职锻炼;第四,要聘请理论水平高超、实践能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学者或者教授,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为教师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要强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比如土地生态、不动产估价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4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必须持续地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优化教学丰富,提升讲授技能,为同学们安排适当数量的实践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如一些高职院校业的实验课程或者专业实习较为丰富,涵盖了制图学基础、地籍测量、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地质学以及地籍管理等。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该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如地质地貌、地籍测量分别达到了2.8∶1和5∶2;地图学基础与遥感概论都达到了3∶2;不动产估价为4∶1;土地利用规划为4∶1;土地信息系统为4∶2。加大建设实验基地与实验室的力度,之前的大部分实验工具都是模型、挂图、标本与手工实验。如今不少高职院校采购了相当多的电脑、多媒体、扫描仪与大型绘图机等多种实验器材,扩增了实验室面积。比如,本校与XX市城市规划局与国土资源局等,共同建设了针对性的实习实践基地;丰富了实践办学的指导策略,强化了横向联合的办学力度,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他们实验或者实习中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问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再学习意识,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和内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逐步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实践辅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基础;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破解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完善和补充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5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就理论+实验+实习课程的情况而言,要重视相应的实习、实验教学环节。比如“地质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等,都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自学、综合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组织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调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论文。通过撰写这些论文,稳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调查能力,丰富他们的课程实践经历。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理论结合实际的意识,应该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形成更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77-02

一、引言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跨度很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1],是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及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科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增强、土地资产流转迅速发展,土地管理事业不断壮大,《土地经济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国至少有125所高等院校开设《土地经济学》课程,其中,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都相继在2000年前后建设了《土地经济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国内高校《土地经济学》交互式网络课程的建立目标,是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土地管理理论、相关法律法规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土地财产和土地资产流转等问题[2-3],其理论性和研究性更强,目前《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单纯依托基础学科而建立课程内容体系来进行教学的弊端已暴露:因“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间存在脱节,致使有些学生对土地经济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掌握不足,缺乏实践能力及理论分析应用能力,难以直接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4-5]。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作者和所在团队成员在长期积累的实践教学中已尝试将GIS技术运用到《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深刻影响到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目前,《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刚刚起步,因此,本文在总结GIS技术运用于《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具体运用,以期为完善现代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及培养懂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基础知识和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综合性人才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

GIS技术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融计算机技术、测绘学、遥感、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技术系统。这种技术为采集、量测、存储、分析、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于地理和空间有关的数据提供了十分便捷和有效的手段[6],在辅助《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方面有其他技术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GIS可视化操作加强《土地经济学》网络教学的直观性。传统的幻灯片或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对数据的处理只能实现拼图、折线和表格等的对比,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土地经济学》课程来说,学生较难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GIS技术可以直接对数据或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转换成图形和图像,进行人机交互处理,同时,还可以将复杂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土地利用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演变的规律(如土地集约利用、地租地价等),甚至抽象的概念(如土地制度及其演变)用三维仿真、动态模拟、制图渲染等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可实现从直接感官、定量分析和逻辑推理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模拟,对各类数据和原理变化进行仿真,模拟自然和人为过程的演变等,达到抽象的理论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7]。

2.GIS空间分析加强《土地经济学》网络教学的启发性。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相关的理论或案例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理解整个研究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传递研究成果,要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理解这个理论或案例,进而掌握并运用该理论。因此,这种教学是无法用言语解释或步骤讲解来实现的,必须运用到GIS技术。GIS技术具有很强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这些都能够将事物的空间性质直接表现推理出来。

3.GIS技术提高学生《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土地经济学》网路课程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学生在具有土地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运用GIS技术输入、处理和分析土地利用数据时,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搜集土地资源相关问题信息、统计整理和分析问题信息、得出解决方案信息的能力,能更好地完成《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目的。

三、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本次创新实践实行“拓宽基础,加强复合,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教育模式,重点在“课堂学习和课外网上学习检验”两大主要课程模块中运用GIS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实践效果的做法,从而适应新时代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制作相应的演示范例和GIS数据库,供学生在多媒体课室或者网络课程上学习使用,运用实践效果提升状况、学生反馈信息和课外网上学习检验都充分证明,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不断得到提升(见表1)。

1.建立课程GIS数据库。以创新应用为定位,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分区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市场、地租地价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指引学生建立相应的课程GIS数据库,增强学生应用GIS软件对课程知识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根据2010-2020年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将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基础处理后,增加相应地区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统计数据,就可以快速自动计算出该地区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然后根据不同行政区划单元进行空间差异分析与评价,形成土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布等级图,得到土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操作方便,效果突出。目前,将土地方面GIS数据库成果应用于《土地经济学》教学实践,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十分满意。

2.增加演示范例。本着发挥地理学科空间、信息技术和综合应用等专业优势,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土地经济学》课程土地财产制度方面,依据当前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制度等方面的时政热点问题,在课程中增加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环节的基于GIS技术的演示范例,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可以利用GIS可视化模块,收集相应的视频报道资料,辅以教学课程内容,采用问答式或者是旁白式点评教学,既让学生关注到了社会典型案例,同时又对类似问题能够牢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还可以将演示范例基础知识应用于科普教育等。

3.进行课后模拟练习。以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科学构建和优化学生的实践教育体系,研究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建立基于GIS技术的课后模拟练习题库,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教育,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模拟练习实践中,通过GIS课程作业的模拟练习,学生能自由发挥、创造性地学习和巩固知识。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作业的操作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部署教学难点与重点,及时与学生做到互动交流。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到《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中,增加该课程GIS数据库、演示的范例和课后实践练习操作等环节,将《土地经济学》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和预测,从统计分析到建立数学预测模型,形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的方法论体系,形成与学生的轻松灵活互动交流,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2]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3]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4]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0(2):77-80.

[5]韩申山,赵敏宁.讨论式教学法在《土地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咸阳师范学院,2011,(24):56-58.

[6]李广生,王文杰,王彦良.RS和GIS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2,21(3):74-78.

[7]张剑民.GIS技术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WAY OF SUCCESS,2008,(5):76-78.

[8]刘志坚,陈思源,欧名豪,等.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地价分布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3):415-419.

[9]冯科,郑娟尔,韦仕川,等.GIS和PSR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811-814.

[10]曲衍波,齐伟,商冉,等.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38-44.

[11]潘竟虎,刘扬,石培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GIS的统筹市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J].土壤,2011,43(4):637-643.

[12]宋根鑫.基于GIS的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系统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13]韩申山.《土地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8,(32):18-19.

篇13

【关键词】 高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相关行业与产业背景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摇篮,其所属专业国土资源调查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大国土,包括国土资源、地矿系统、测绘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主要从事资源调查、国土资源勘察、土地测绘、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管理与评估等工作。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职专业的开设瞄准的是市场,市场常常需要行业和产业来支撑。如今市场经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有哪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土地调查、地理信息、土地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为了进一步掌握更加详实而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和数据变更、土地数据入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人员。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涉及专业门类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复杂,因此就业面非常广。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大多学生在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地矿局下属地质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测绘与测绘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土地估价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的规划设计、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等相关工作。近年来,本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先后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工作。湖南省先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居民宅基地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通过调查,国土资源调查行业及相关产业刚性需求较大,湖南工程学院所培养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1]

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国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涌现很多新的技术工作,从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与开发,逐步走向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各种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而进行。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和岗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走出一条灵活多样、适合市场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结合学院“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国土资源行业发展前沿,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线”、“双循环”、“三平台”、“四技能”、“五岗位”。

一主线: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近年来,因“土地”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城市内部如何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更好地集约节约土地是我们土地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掌握一手的土地数据,土地数据的获取以及如何规划和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专业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

双循环:理论与实训循环;学校与企业循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循环交替;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循环交替。

三平台:人文素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人文素养平台:注重课程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个人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开设的两课教育及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专业基础平台: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国土资源所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谋得一席之地。专业核心平台:立足国土行业,突出教学特点,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利用专业知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技能: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通过对国土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的调研,本专业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数字化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核心能力[2]。

五岗位:土地调查员、土地管理员、地籍测绘员、土地规划与整理技术员、地图制图员。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系统及行业,主要从事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等岗位。

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往往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更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因此,每年学校都组织专业老师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结合学生从生产单位带回来的《企业用人单位需求表》、《企业对人才调查表》等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毕业生带回来的就业信息和市场调研来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人才刚性需求量大,立足于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国土专业知识和测绘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强的识图、判图、绘图、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好的与人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要有比较强的吃苦精神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院校训和“三光荣”精神的理念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图件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上也要注重训练,使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4.

[2] 李玲,冯新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70.

【作者简介】

篇14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是广州市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已成为推动广州城市发展、增加就业、聚集企业的重要载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其作为广州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建立集约高效的开发区用地模式,它的示范作用和意义更为重大[1-2]。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持续保障能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广州国家级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建立集约高效的开发区用地模式[3]。

近年来,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实践过程中,大都是对单个开发区进行评价,而通过对各开发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4-7]。本文以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权重的方法,以广州市七个国家级开发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比较研究,以期对研究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作出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并分析问题,找出差距,为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二、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依据广州市开发区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参照国土资源部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及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模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三个方面13个指标对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集约评价对比。指标确定原则为:(1)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全面考察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从多方面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2)主导性原则,评价指标选取应体现土地集约利用主导影响因素,选取了对广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避免不分主次,指标过多过杂;(3)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差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标准;(4)客观处理原则,指标按照客观化原则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化[8]。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表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是查阅《广州开发区历年报建数据》、《广州开发区发展报告》、《广州市统计年鉴》等文件,通过整理分析和统计计算,最后得出广州市七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指标现状值。

三、评价方法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水平进行对比。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9]。 本论文使用 SPSS17.0的因子分析功能对有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将指标的现状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既指将原始数据变换为均值为0, 极差为1的另一组数据。标准化变换公式为:

式中:为第i年第j项指标值。

2.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SPSS软件里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观察出所选的因子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KMO检验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计算偏相关时由于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比简单相关系数小。一般KMO统计量大于0.9时效果最佳,0.7以上可以接受,0.5以下不宜作因子分析,从输出结果看,KMO值等于0.794,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所选的13个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3.变量的相关关系矩阵

利用有关参数设置得到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并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主成分判定方法有两种方法:①取特征值大于1的所有成分作为主成分[10];②据累积贡献率达到85%来确定[11]。本文根据累积贡献率达到85%来确定,一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其包含的信息占原始变量包含的总信息的91.93%,是可以接受的(表2)。

表2相关关系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4.求主成分荷载矩阵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

通过主成分荷载矩阵(表3)可以得到每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再根据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可以确定每个主成分F1-F4的系数,最终得到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的表达式。

F=0.3032*F1+0.2697*F2 +0.2018*F3+0.1445*F4

依据上述表达式就可以算出广州市七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每个主成分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表4)。

表3主成分荷载矩阵

表4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与排序

四、评价结果分析

(一)土地集约状况可分为两个等级

依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开发区土地集约平均的综合得分,可将7个开发区可分为两个等级。F>0的为集约利用土地开发区,一共有3个开发区,分别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F

(二)各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主成分得分以及主成分荷载矩阵来看,土地利用状况得分排序依次为:广州保税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效益情况排序依次为:广州保税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管理绩效上排序依次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

综上可以发现:广州保税区和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得分较高,说明开发区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和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值低于平均水平,但其用地效益居于第二,说明该区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都很高;广州保税物流园区除了用地效益以外所有的得分都处于居中水平,究其原因保税物流园区成立较晚,较少企业投产,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广州出口加工区无论从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还是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上看,此水平均属于较低水平;从用地效益上看,土地产出大约是投入的2倍有余,企业尚未达到成熟生产阶段,其产出潜力巨大,因此,提高土地的综合容积率,就成为今后出口加工区提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着力点。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七个开发区最低水平,应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扩大出口、改革试点等方面的力度,较好地发挥了对外窗口作用和对内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宗超.广州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41-45.

[2]李郇.新型城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探讨[J].热带地理,2001, 21(1):11-76.

[3]陈凯敏,曾刚.广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时空变异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01):181-184.

[4]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20-21.

[5]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l): l1-14.

[6]秦晓燕.魅力来自集约―从上海阂行开发区看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土地科学,2005,(7):5-7.

[7]甄江红.包头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闭[J].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

[8]彭浩,曾刚.上海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7):1177-1181.

[9]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J].市场研究,2005,(12):31-34.

[10]刘柯.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理科学进展,2007,26(6):129-137.

[11]李雪铭,李婉娜. 1990 年以来大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 (3): 38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