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地摊经济市场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摊经济市场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摊经济市场分析

篇1

经济发展需要资源环境的持续供给,但是资源环境稀缺性又决定了经济过快增长必然造成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经济效益降低和社会福利损失,所以,需要构建合理的平衡关系机制,而机制模式的选择又取决于决策对象的自身特征和经济运行规律。目前,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全球的必然选择。处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既承受着逐年增加的国内环境压力,还要承担国际减排责任,同样面临如何选择有效保护环境的模式问题。因为,现有以规制为主体的环保模式并不足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所以,必须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走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低碳经济之路,方能有效改善中国社会环境福利和顺利兑现国际减排承诺。

一、我国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现状与面临困境

(一)现状分析

中国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快速进展,人民生活极大提高,但也因严重依赖资源的高消耗而欠下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债”,产生了潜在的社会环境福利风险,使资源环境约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些年,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政府规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进程,但尚未完全扭转这种逆势,于是便开始尝试一些市场化环保决策,逐步奠定了适度管制下市场化低碳经济模式的部分条件。

首先,市场化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成果有:一是出台一系列促进市场化法律和行政法令,促进环境政策从行政管理向突出经济与环保协调和“双赢”的市场化之路转化;二是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将环保纳入财政体制改革,通过财政税双重红利政策改革,加大环境保护市场引导;三是结合国际标准、国内产业和环保政策,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政策,探索环境资产交易工具,试点环境污染责任和环境资产交易保险工作,逐步搭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管理体系;四是通过市场激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减排,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和改善环境的技术;五是逐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加大监管力度,将环保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

其次,环保市场体系得到初步确立,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内企业积极投身减排项目交易,先后诞生针对“碳中和”的企业和自愿减排的“熊猫标准”,成为最早的环保市场化推行者;二是金融机构逐步建立“赤道银行”,推出与环保有关的碳基金、碳价格、碳理财产品等交易工具,在碳金融财务顾问、能源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产品合同、低碳理财产品、碳金融合约交易等业务领域逐步获得突破,银监会已逐步加大对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企业信贷的监管力度;三是碳金融行业组织开始增强内部自律和协调以及行业的对外谈判能力;四是环保产业初具规模,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已达3.5万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近10000亿元;①五是城市开始运行垃圾处置费和填埋费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六是形成了部分排放交易价格参照标准,已有效实施城市供水、土地、用电价格改革,开始在能源领域试水环境市场价格调节机制。

最后,环保市场获得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到3500个,中国CDM交易额约占国际CDM市场一半以上。②预计我国将在2013年形成区域减排市场,2015年形成全国市场。由此可见,适度管制的市场化低碳经济决策将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面临的困境

尽管我国环境市场化措施在控制污染及其生态影响方面取得了局部成效,但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缺乏常见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所以在推行市场化低碳经济过程中,也遭遇了一系列决策困境。

1.制度规范没有完全确立环境市场化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环保制度不健全。首先,立法主体地位偏低且不健全,大多数环保立法出自最低层次的行政部门,政策权威性和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未能形成统一有效的政策环境,造成部门间难以形成合力来有效调控同级地方政府为追逐经济利益而扭曲环境保护执法的行为;其次,现有经济杠杆制度不健全导致市场化激励不足,使生产者不仅缺乏环保动力,甚至为了利润最大化采取投机或寻租行为肆意排放废物和消耗资源,造成当前环保效果不进反退的尴尬境地;再次,市场化监管主体缺失。根据《奥胡斯公约》第2条规定,各级政府和各种环境公共行政职能的自然人或法人为市场化监管主体,但我国环保监管主体主要为行政部门,其他主体仅有参与权,使环境资源信息在市场决策与其他参与主体间产生严重不对称性,从而造成环境决策监管空白;最后,现行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制度造成地方政府事权多财权少的不匹配情况,由此产生普遍的“经济就是政绩”的扭曲思想,普遍存在经济投入“越位”、而环境投入“缺位”现象,致使正常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一旦遭遇异常自然灾害,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经济损失。

二是环境产权不清晰,造成资产定价困难。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价格是市场化最直接、最灵敏的手段,在促进环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产权界定不清晰,致使经济性环境资源价值缺乏市场化的衡量标准,计入市场价值的资产被地方政府和企业功利化地肆意分割,而与经济无关但有利于社会福利的环境资源却面临公共的悲剧,造成市场对环保价格调节机制被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真实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

三是现有市场化调节不足以形成环保正向机制和抑制环境恶化的逆向机制。首先,目前以排污费、资源补偿费为主体的环保税收制度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少环保专门税种,而且征收标准偏低且不平衡,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又难以保障环保税收收入,严重影响了生态价值补偿效果;其次,其他许可证、经济优惠和资源租金等政策,规模有限而且易滋生腐败,对环保的效果同样不明显;最后,央行与环保以及银监部门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合作性环保和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央行与银监部门在制度上尚未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分工明确的关系,即使央行出台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信贷”政策,也仅仅具有指导作用,难以在实践中真正有所体现。

2.市场化运转体系存在诸多缺陷#p#分页标题#e#

一是在长期粗放式增长模式下,企业因经济利益本位主义和为迎合地方政府追逐GDP的要求,往往在商品价格中忽视了环境自净功能上限,以及环境成本和损失及未来利益,导致绝大部分环境资源价格无法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内部化,不仅引起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失灵和错位,也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低效使用。

二是国内资源环境资产存在市场需求旺盛而定价扭曲的反常现象。根据资源国家所有法律原则和现有税费体制,经济性资源生产一般由中央企业垄断,价格在市场上居高不下,远超消费者需求预期价格。非经济性环境资产虽有很大的社会需求,但是无法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只能通过税收等非市场方式体现部分成本。但在现有分税制下,大部分资源性税收上缴国库,地方性税收比重偏低,致使资源环境资产定价极为模糊,最终导致所获补偿资金不足以弥补环境成本和价值缺口,出现普遍的“矿竭城衰”现象。

三是环保市场运转资金缺口巨大。环境资产交易市场初建时期,需要投入大量原始资金。在地方税收不足和中央财政支持有限的前提下,金融支持本应是良好的弥补方式,但是国内金融机构因环境资产属于预期收益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及交易风险,一般对环境资产产权交易持谨慎态度,而资本市场的环境金融衍生产品又严重缺失,自然对环保产业项目支持和环境产权交易的金融支持有限。这样一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过程无论从税收,还是从金融支持,都存在严重的缺血现象。

四是环境资本市场不健全。国内虽然已初步建成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但主要以项目交易为主,由于定价机制不完善、缺乏资金支持等原因,导致交易平台规模偏小,交易供需错位,使交易机构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其他交易因缺乏期货、期权和直接投融资等交易工具、交易信息严重不对称、交易品种有限等制约因素,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有效的交易,以至于严重抑制了环境资产兑现为经济价值的广度和深度。中国虽然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节省能源、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发展从“量”向“质”转变。然而,由于上述缺陷的存在,使中国环保效果不增反减,环境持续恶化,不幸被“杰文斯悖论”(Jevons’Paradox)①言中。这些困境又直接影响了环保政策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模式来改进我们的环境保护效果。

二、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环保决策是推进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分析

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实施效果取决于机制是否能均衡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②而这种机制的协调与否又与相应的对策工具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低碳经济决策工具分为环境行政规制和市场化决策。这两种工具各有利弊。首先,政府规制是政府部门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运用产业准入、行政处罚、环境补偿、环境监督等行政管制手段调节或影响经济微观主体的行为。由于决策推动者主要是政府,环境行为个体缺乏改善环境的动力,容易滋生寻租和博弈行为,经常会扭曲环境社会福利林达尔均衡,加之不确定性形成的决策不可逆性地为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沉淀成本,最终导致环保决策效果欠佳;③应用两期模型和数值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决策造成的沉降成本对投资造成的影响要大于环境本身恶化所造成的影响。④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风险调整框架。⑤

其次,市场化决策工具是政府部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特质,运用产权许可、财税调节、价格杠杆、产权交易等市场调节手段,激励经济主体主动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环境价值虚拟资产和现实资产的有机结合。价格路径具有零碳税和惩罚的特征,尤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有利于各国通过努力实现减排的目标;许可证和环境租金具有较大的寻租空间,会增加腐败和金融诈骗等行为;碳交易属于价格控制和市场化调控中最为有效的决策。从环境自身的价值属性和市场的关系来看,环境价值一般被视为预期收益,环境保护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直接投资,而在资本市场上股票却最为活跃。但与此同时,环境价值投资必然带来成本,而成本与排放物的流量有关,这就意味着当减排边际收益紧密依赖于当前的减排水平时,减排的边际成本对减排水平高度敏感。所以,大多数学者主张以价格调节为主。⑥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资产评估机制和产权不明晰,价格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中国目前虽然依然采取政府规制为主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但是关于市场化的理论探索早在1999年,就由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宋瑞祥提出了环保市场化问题。⑦随后理论界陆续提出环保设施市场化问题,⑧环保产业市场化问题。⑨目前,市场化的节能减排运作方式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可见,市场化环保机制已经在国内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引起高度关注。综上所述,由于前述规制和市场化两种机制各自存在的固有特征和缺陷,若单纯依赖某一种调节机制都难以实现理想的环保目标,所以,主张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低碳经济模式也是目前理论界的主流思想。

(二)实践验证

欧美国家的环保实践证明,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环保决策机制正在成为各国未来碳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欧美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率先通过合理制度规范,运用必要的市场调节手段,引导资源生产和减排技术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现有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国民经济社会需求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帕累托效率最优,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宝贵的借鉴价值。这些成功经验可以具体归纳为:

1.市场化调节机制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欧盟通过的六个环境“行动规划”中,前四个主要依赖政府规制措施,但不乏市场调控举措。①自第五个环境行动规划开始,更是通过探讨市场激励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商业和消费行为紧密联系,逐步将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碳排放权市场调节机制成功应用于低碳经济战略。美国虽然没有签约《京都议定书》,但已积极开展自愿性排放交易,并开始倡议强制性的碳交易;新西兰也开始引入碳排放交易系统;日本则于2004年公布了“新产业创造战略”和新环境税收计划,并先后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草案,等等。由此可见,市场化调节机制正在获得世界各国的行政认可,并正在发挥作用。#p#分页标题#e#

2.市场化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开始逐步确立

其中,欧盟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制定“地方21世纪议程”、“奥尔堡”、《环境经济核算法规》、“超越GDP”等决议,为推动市场化低碳经济机制确立了行动纲领和具体行动规范。与此同时,这一机制的立法工作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目前已形成环境法规230多条,指令140多条。借助这些制度引导,2010年,欧洲碳交易市场占全球总额的81%,主导着全球碳市场。②美国则在2007年通过的《低碳经济法案》中,提出了碳配额交易、政府补贴等制度,并于2010年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装法》(ACES),对诸如汽车燃油经济性等问题作了相关立法。目前,已有40个州执行了削减排放气体的法规,20个州出台了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措施。③

3.各种引导和规范市场的经济政策力度正在加大

首先,运用“污染者付费”制度调整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税收关系,建立起环境税收双重红利体系。④既保障了环境治理财源,又调动了社会改善环境的自觉性,有效实现了控制污染和节能减排的目的,极大改善了各国生态环境的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点,欧盟做得尤为突出,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宽松的环境税费返还与减免措施,以及最严格的绿色关税政策,也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满。其次,通过环境补贴和优惠制度改革,加快低碳经济支柱产业发展。在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中,欧盟引入“非歧视原则”和“适当性原则”,⑤以体现成员国内部环境福利公平,帮助最贫穷的欧盟国家实施联合环境项目;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也正在讨论研究相关税收和优惠措施。最后,建立起一套鼓励低碳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配套激励机制。欧盟在2007年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达到550亿美元,G7国在过去的20年中,对能源方面的投资也在增加,其中,日本在2009年对低碳投入达到7173亿日元。而澳大利亚的同类投入则达到1亿澳元,绿色汽车创新基金则达到10亿澳元。⑥

4.逐步搭建市场交易运行平台

发达国家建立了控制气候变化的环境数量调控和价格调节的“绿色价格”机制,⑦以及有利于环境投资的证券交易和银行信贷金融体系,积极推进排放权交易,推动节能环保企业专业化运营机制。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近1.2万个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8个交易中心。另外,发达国家还通过引入标准格式的碳减排权合同吸引全球的交易者。据世界银行的《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碳交易总额300亿美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显示,2011年底,全球有2896个CDM项目获得在UNFCCC执行理事会(EB)注册。在节能减排方面,欧美国家制定了与能源生产和销售有关的IPPC指令和市场激励的需求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运营向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扩张,加速配置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业务组合。又据世界银行网站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加了5%,达到1200亿美元。碳市场成交额增加的原因是碳价格在2010年有所上升。2011年全球碳市场市值达到960亿欧元的交易额。①适度管制的市场化低碳经济决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三)推行适度管制的市场化环保机制的合理性

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表明,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环保决策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蕴含了以下成功要素。

1.立足政府规制日益突出市场化调节机制的作用

现有的环保决策虽然大多仍然倚重政府规制,但政府命令控制不足以体现环境经济价值的全部属性,甚至会产生社会沉降成本,惟有融入市场调节机制,方能真正体现环境的经济价值,有效改善环境社会福利,所以,市场化调节机制已逐步嵌入政府规制之中,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伴随着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环境资本市场日渐完善,这一调节手段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兼顾地区利益和代际公平

为了确保区域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的市场化低碳经济决策都包含了地区和代际公平的因素。其中,欧盟通过《单一欧洲法案》、《马约》和《2000年议程》等框架,确立了内部发达成员国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环境问题的市场责任,通过第五个环境行动规划要求成员国要努力为社会经济福利和当代与后代的增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和维护区内公平竞争,禁止成员国内部实行出口补贴、进口限制政策,而对欧盟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则执行“绿色关税”。中欧贸易摩擦中的很多纠纷就与欧盟苛刻的环境贸易壁垒政策有关。在北美、拉美、东北亚等区域内部也存在类似的环保协议。这些经验表明,环境决策不仅要体现当前社会内部公平,还要兼顾未来社会代际公平。

3.积极培育市场化环保政策土壤

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低碳经济模式建设之所以在欧美发达国家富有成效,是与其政策的严格执行和有意培育市场化政策土壤的态度密不可分。在推进环保决策进程中,虽然在经济理论上主张走市场化道路,但政府却偏爱规制决策,所以政府规制相对成熟。可是政府规制产生的不可逆性所带来的社会沉淀成本,严重制约了环保决策的实施效果,因此,推进将市场化进程纵深化,已成了环保获得成功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和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如欧盟提出了至2050年,将最终处理的废物量和有害废物的产生量分别减少相对于2000年水平50%的目标。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积极实施多种环境税,且税率较高,税收平均占到GDP的2.39%。欧盟虽然受金融风暴和债务危机的影响,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但是仍然在2011年3月明确提出《欧盟2050低碳经济路线图》。美国虽然不是《京都议定书》缔约国,但美国各州对环境保护反应积极,目前有40个州执行了温室气体排放法规,东北部各州还建立了碳排放建议体系。

4.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

首先,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各国和地区在通过内部市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还通过交流和协商积极展开环保市场化政策的国际合作。如:欧盟与中东欧国家(CEE)间的“欧洲协定”,以及“欧盟—拉美加勒比气候变化联合宣言”。这种介乎于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合作形式,有效约束了成员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上述适度环保管制市场化决策,从理论上来讲,可以有效地激发企业创新,激活资源环境资产市场交易进程;就实践而言,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国家环境社会福利,为环境保护积累丰富的财富,有力地验证了“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③而且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增加了各国内部的就业机会。#p#分页标题#e#

三、我国推进适度管制下市场化低碳经济模式的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保障市场化的制度

低碳经济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市场机制更富有成效,所以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借助制度和市场机制激励手段,保障市场机制在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节能减排,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帕累托均衡。

1.进一步完善环境价值制度体系

一是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增强环保立法的权威性;二是改进现有国民核算体系中的资产账户,增强环境资产定价方法,将各类环境资产纳入经济价值体系,为有效推进环保市场化调节机制奠定核算制度基础;三是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环境权责关系,改进地方官员任期考核目标机制,统一政府和企业间的环境责任,确保在市场中环境资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同价,“污染者”责任同质;四是在制度上建立各类环境资产的统一经济价值标准体系,使非市场化资产获得市场资产的身份。

2.健全环保市场化引导制度

具体包括:第一,加大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对环保市场化改革的支出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环保保障环境,保护市场运作的原始资金。目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就为环境税收制度揭开了深化步伐;第二,进一步明晰环境资产产权,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对资源环境资产数量控制和价格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杠杆作用,监控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激励企业自觉参与环境保护;①第三,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公众监督作用,督导资源环境使用者自觉保护环境;第四,开展案例研究,估算出全部的排污和治理成本,以此作为环保政策限制或鼓励行业发展的依据之一,为建立数量和价格调控相结合的市场引导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二)健全市场交易机制

1.加强环境资产定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资源商品相对稀缺性的信号和度量,也是环境资源供求关系的综合反映,其市场价格应该等于反映其稀缺程度的相对价格和边际成本。环境危机一般由其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偏离导致,这种价格偏离程度越远,环境问题就越严重。只有当环境资源市场价格等于其相对价格时,价格机制才能在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发挥正常作用。②但是定价的前提是明晰产权,所以,要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通过资产定价技术,为环境合理定价,逐步建立全面反映环境使用价格、环境损害价格、污染物处置价格的环境价格体系,实现经济收益和社会福利均衡。

2.搭建市场平台

具体包括:第一,建立全国性环境资产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第二,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碳交易市场;第三,在拓展项目交易前提下,积极探索风险投资等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第四,建立网络服务、信息服务和推广示范项目的中介组织,完善环境产权交易中介市场;第五,建立“零排放”商务区,设定低碳生产许可标准,加大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速推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3.积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的

环保产业融资机制,用经济、法律手段来开辟和保障环保产业市场在环境治理上要更多地引进市场机制,实行政策引导和市场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立足自主研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环保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制订,提高环保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认真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合理布局。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营销模式;生态环境

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同时,在后续的相关文件和条例中提出了低碳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可以加深对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技术上的创新、产业升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清洁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等方面,客观地表现了低碳经济对于不同国家整体的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能够降低人们对于石油、煤炭等非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带来有效的战略思想。企业在开展自身社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1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与衍生

1.1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

根据联合国最初提出的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能够发现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主要是强调企业在进行社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利用制度或者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减少能源消耗,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必要地贡献。低碳营销模式突出了环保的理念,通过相关的措施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综合的市场竞争力。

1.2低碳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

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低碳经济理念通过有效的方式融入到了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增加了自身整体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企业的低碳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主要是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要保证生产效益的增加,也需要做好相关的环保工作,减少对于环境安全的影响。同时,更加强调了如何提高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激发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支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将低碳营销模式放在战略高度方面,以绿色营销的方式刺激人们的消费。这种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更加强调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生态环境建设、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之间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够达到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这对企业的战略投资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发展低碳营销的必然性

低碳经济最初只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具体的实现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但是,随着各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低碳经济的模式已经遍及了全球各个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为了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主动地采取低碳营销的方式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发展低碳营销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这种营销方式运用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①适应了当前形势整体的发展要求。做好低碳营销的相关工作,需要企业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达到低碳经济的整体要求。制度上的创新、技术上的突破等手段,都是企业低碳营销模式的具体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片面认识,促使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低碳经济的相关特色。当前形势影响下,消费者环保理念的增强,客观地决定了企业利用低碳营销的方式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的必要性;②适应了全球经济环境稳定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整体发展状况,资源的短缺是制约各个国家发展的客观影响因素。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性,不同的国家利用低碳经济的相关法规约束企业的投资活动。而企业采取低碳营销的模式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整体上与全球经济环境稳定的相关要求是相吻合的;③适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利用低碳营销的方式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经营理念,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充分地发挥出了低碳营销模式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增加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低碳营销模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通过采取低碳营销方式,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得到了一定地控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地加大,间接地为环境安全带来了严重地威胁。而企业利用低碳营销模式的作用开展自己的业务活动,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几率,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得到了一定地控制。

3.2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惊人

低碳营销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其中,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地增大。严重威胁着整体的生态安全。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环境质量加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间接地为企业低碳营销模式的应用带来了机遇,客观地体现出了低碳营销的适用性。

3.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

由于大多数机动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非可再生资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始终维持在一种较高的层面上,间接地加大了环境的承载压力。同时,由于低碳经济所涉及的技术还未真正地走向成熟的阶段,导致这种理念在推行的过程中面对着很多的困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需要更多较为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相关的行业拥有更多成熟的管理机制。但是,当前形势影响下,这些方面的工作无法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3.4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面对不容乐观的环境形势,我国在相关的政策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强调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及时的调整工作思路,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客观地体现出了保护环境的先进理念。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的最终目标。同时,也需要提倡消费者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做到绿色消费。这些方面的相关内容客观地体现出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路径

4.1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价值观,渗透低碳发展思想

为了使低碳营销模式能够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全社会所有的消费者与相关的企业能够间接地形成低碳消费价值观在具体的行为中慢慢地渗透低碳发展思想。这样的举措能够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地将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4.2建立绿色核算体系,通过相关措施引导低碳消费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低碳理念逐渐渗透到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绿色的核算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客观地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机制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行为提供了必要地指导,促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行业在运用低碳经营模式开展社会经营活动时,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为自身的品牌效应推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4.3从产品低碳化出发,利用企业部门连接作用同步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低碳营销模式是社会各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实现该目标需要生产企业能够从产品低碳化出发,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步地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企业未来的生存竞争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将低碳营销模式的相关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

5对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思路

5.1社会舆论宣传

低碳消费观念的逐步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社会不同的生产企业或者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工作。利用社会舆论宣传的方式,能够使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主要在于:①社会舆论的影响范围广,覆盖面大,能够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②社会舆论宣传能够使所有的消费者真正地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为低碳消费理念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5.2相关政策支持

低碳消费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在做好低碳经济的生产作业中,需要考虑自身的成本费用。这也客观地决定了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和推行更多的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只有这样,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进而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真正地树立低碳消费观念。政策的支持是保障企业开展低碳消费经营活动的有效措施。

5.3一系列制度建设

为了扩大低碳消费观念的影响范围,需要充分地发挥出制度建设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能够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带来积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低碳消费观念推广的可靠保障,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做好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能够为低碳消费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真正地做到低碳消费。

6结语

通过制定相关的措施体现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将自身的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做好维持自身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相关工作,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需要通过相关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人们能够从本质上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

作者:宋春雷 李冰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引 言:房地产经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如火如荼,开发商具有非常可观的盈利。但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房地产经济自身发育较晚而且市场也不是很健全,失衡的供求关系成为我国房地产经济的主要矛盾,出现了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应该对各种潜在风险努力规避,不仅能实现科学稳健的发展,还能更好地为经济的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房地产经济创造了数百万直接就业岗位,此外还有数千万的农民工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相关服务。

 

(二)在国内收入的创造方面,房地产经济多年的繁荣历程创造了递增的国内收入,这是很多其他经济领域所难以比拟的。而且房地产商品的丰富使人们的住宅水平得到提升,改善了生活质量。

 

(三)房地产经济从最初开始发展,在日渐成熟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银行信贷风险、征地是否合理、价格是否过高。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更给房地产经济敲响了警钟。通过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政府也会更加科学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带动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看出,因势利导,增强优势效应,规避其不利影响尤为重要。在实践领域,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起了价格同价值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当前,房地产经济为我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出现了价格同价值之间相背离的情况。从市场的客观规律来看,价格应该围绕着价值而上下的波动,如果价格已经偏离于价值,购买行为方面就会出现很大波动。但当前的情况就是房价的攀升速度只高不下,而造成房价夸张上涨的主要因素却是由于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倒把行为,例如非法圈地、大量炒房等,这已经严重的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二)不够重视节能环保

 

近几年,国内外都在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环保战略,而其中最重要的参与部门就应该是房地产这一行业。众所周知,发展房地产市场必然需要以土地资源作为其基础,而大量的占用耕地等土地资源,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果房地产在建设过程中不以节能环保、建设低碳住宅作为其发展目标,就会与市场经济发展初衷相违和。

 

(三)引发了大量泡沫经济

 

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报告发现,当前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上的利润额远比其他国家的利润总额高出许多,而且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房价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相应的人均收入以及工资的增加额却相对比较落后。加之房地产在建设阶段的资金来源大多是依靠银行借贷的方式,只要建设资金在任何地方出现断裂,对于各银行也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连带着会影响各个行业,导致市场矛盾越来越激化,市场的整体经济秩序也无法得到有效维护。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既然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退,促进两者有机融合的实现,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一)合理规制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合理的价格规制并非一定要降下住宅价格,而是要使房地产的价格与其价值实现更好地结合,以避免出现价格与价值之间背离过高的情况。在我国,房地产的价格过高正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很多房地产产业在金融危机时期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价格过高对企业的影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部门,必须评估房地产在各个时期的经济行为,从而完成对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程度的判断。作为房地产经济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价格对行业内的其他因素有着无法割裂的影响,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稳定的过程中,价格规划的运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让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实现合理的回归,并使行业和市场秩序得以维护,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房地产经济转型

 

政府在政策上必须要支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目标向市场经济靠拢,以市场经济低碳环保的目标作为其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对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的发挥具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杠杆具有两方面的特性:(1) 对投资建设低碳环保住宅的开发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房地产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参与其中,使得开发新型低碳环保住宅的力度大大增加。(2) 对购买低碳环保住宅的人也实行贷款利率的优惠,使得新购房群体对低碳住宅房的关注度提高,增强他们购买的决心。以长远规划作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念,房地产经济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必然可以实现经济转型。

 

(三)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

 

在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下,政府应该严格的监管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全面深入的监督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进程、偿还能力以及贷款规模等,对在房地产领域中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加以控制,并对银行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一些朝阳产业。针对上述的目标,政府应该大规模的改革创新与银行有关的各项业务,不仅要把银行传统的存贷模式打破,还要吸引优质资产,减少房地产经济中高风险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服务,对现有业务进行整合,促进优质业务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最终使房地产市场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降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房地产经济快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同市场经济之间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一些不协调的情况。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并科学合理的控制房价,并通过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经济转型;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监管力度,真正落实金融监管,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能够可持续化发展。

篇4

关键词:铁水联运;储配基地;营运期;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U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2-0019-02

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工程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家寨乡东侧,江陵河段马家寨水道中下部的长江左岸,上游距离荆州市约15公里,下距在建的公安长江铁路大桥约1.3km,距下游江陵县约10km,占地面积约为4500亩。

201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同意其配套规划的集疏运系统建设,其中包括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的铁路专用线项目。2016年9月,湖北省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一期工程项目。一期工程估算投资37.95亿元,完工后煤炭物流量将达到4000万吨/年,码头吞吐量2100万吨/年,其中铁路进口1500万吨/年,水路进口500万吨/年,水路出口1600万吨/年,公路及皮带机出口400万吨/年。根据运量需求,一期工程将建设2个3000吨级(码头结构按5000吨级设计)散货进口泊位、4个3000吨级(码头结构按5000吨级设计)散货出口泊位及后方配套储配煤设施。

1 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建设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作用

1.1 区域煤炭需求现状

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项目位于蒙西华中铁路的中段,荆州市江陵县境内,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湘、鄂、赣等华中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于煤炭资源匮乏,自给能力有限,每年需要大量调入区外煤炭。受运力制约和消费不均衡性影响,经常出现煤炭资源紧缺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目前,通过铁路通道流向两湖、江西等地区的大宗煤炭需求量上升,缺口量大,焦柳、京广等南北向铁路运输通道在运输能力上已无法满足运输需求。

1.2 在路网中的作用

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铁路专用线作为北煤南运大通道疏运系统的组成部分,位于疏运系统核心区域,对提高区域北煤南运铁路通道疏运能力,使内蒙、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区优质煤炭通过铁路运输直达荆州地区,对完善荆州地区铁路货运集疏运体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运输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利用铁水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将构筑全新的区域煤炭物流体系。

2 蒙西至华中煤炭新运输通道对湖北及中部地区煤炭供应格局的影响

201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蒙华铁路工程目建议书,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规划北起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途径内蒙、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全长1837公里,计划投资1900亿元。该铁路是我国北煤南运的大能力直达通道,对完善全国煤炭运输体系、实现煤炭多方式联运、跨区域布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将有效缓解我国南北煤炭运输瓶颈,缓解华中的鄂、湘、赣等地区严重缺煤的现状,将极大地支撑和促进中部崛起。

2.1 新通道将成为华中地区煤炭调入最主要的通道

目前,煤炭调入湘鄂赣地区主要铁路通道有:一是陕北、山西中北部、晋东南、河南等地煤炭经京广线进入湖北、湖南;二是陕西中部(含甘、宁、青、新)经兰新线、陇海线、西延线转西康线转襄渝线进入湖北,一部分转焦柳线进入湖南;三是山西、陕西中部、河南、蒙西煤炭经侯月线、包西线、宁西线等转焦柳线进入湖北、湖南;四是川渝煤经襄渝线、汉丹线进入湖北,经渝怀线进入湖南,经渝怀线转沪昆线进入江西;五是山东、安徽、江苏煤炭,经京九线、合九线、皖赣线进入本区域;六是贵州、云南煤通过沪昆线进入湖南、江西。新通道预计在2019年底建成投运,届时将成为华中地区煤炭调入的直达主通道。

2.2 新运输通道建设加大铁路调入煤炭比例,缓解区域煤炭运输紧张局面

湘鄂赣地区煤炭调入保障是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水运为辅的格局。近年来,从经济性方面考虑,铁路运输调入承担比例有所下降,水运煤炭大幅增长。华中区域各省供煤情况表明,来自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乃至新疆的煤炭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由于新疆煤进入川渝,使得川渝煤经渝怀铁路进入湖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导致来自于河南的煤炭会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受长期煤炭供销协议影响,贵州、安徽、山东、江苏等省份来煤量比较稳定。这也反映在煤运通道上,以京九、合九、沪昆、皖赣线上来煤增加的可能性较小,预计在新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建成前,通过既有铁路网扩能改造,并结合考虑通过福建莆田港口转铁路运输煤炭到江西东部,广州港口转铁路运输煤炭到湖南、广西,少量贸易煤炭经铁路到湖南等因素,将使得铁路通道进入湘鄂赣地区的煤炭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大,铁路煤炭运输情况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新煤炭铁路运输通道于2019年底建设运营,预计铁路通道进入华中地区的煤炭运输能力最终将新增20000万吨能力,届时华中区域铁路调入煤炭紧张局面将完全缓解。

2.3 将加大重点耗煤企业煤炭的铁路直供比例

随着新运输通道建设运营,同步规划建设的各集疏运系统也将陆续投入运营,对既有重点耗煤企业煤炭的铁路直供比例大幅提高,也将大幅降低企业的煤炭采购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2.4 为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选址在荆州江陵,长江北岸、蒙华铁路与长江交汇处,公安长江特大桥上游,依托蒙华铁路以及煤电、煤化工集群,规划将其打造成湖北乃至湘鄂赣地区最主要的煤炭中转和储配基地之一,实施煤电港一体化,重点发展煤炭中转、储备、交易、加工等功能。

同时,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的建设对配合蒙华铁路的建设、沿线煤炭集疏运系统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在发挥铁水联运优势,降低煤炭物流成本,促进交通运输绿色环保,落实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要求,保障湖北省及周边沿江省份煤炭供给,支持沿江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3 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的细分市场定位

《湖北省煤炭储配基地中长期规划(2011―2020)》明_了湖北省以荆州煤炭储配基地为主,武汉新港林四房港区、宜昌枝城港、襄阳余家湖港区为辅的“一主三副”煤炭中转格局。

宜昌枝城港是一家综合经营性的港口企业,主要依靠焦枝铁路进行煤炭中转,煤炭中转量约500万吨/年,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焦枝铁路来煤比较少,煤炭下水主要供应岳阳华能电厂,另外从长江上游来煤上岸通过枝柳铁路运往湖南的石门、益阳、长沙等电厂。若枝城港维持现状,在蒙华通道建成投运后,岳阳华能电厂未来将主要依靠蒙华铁路来煤保证供给,因此枝城港的服务范围和客户未来可能变化是:长江上游来煤上岸通过铁路运往湖南和通过公路运往宜昌周边的企业,通过焦枝铁路来煤通过长江运往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等地的市场空间将逐步缩小,也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枝城港的煤炭中转规模较小,市场影响不大。

襄阳余家湖港区位于襄阳市南郊,东临汉水,西与207国道、焦枝铁路毗邻,主要服务于汉江沿岸用煤企业,受到汉江航道等级较小和沿途航运枢纽较多的限制,通过能力较小,市场影响不大。

武汉新港林四房港区出口煤炭主要依靠京广、汉丹及京九铁路武麻线煤源中转,进口承接川渝来煤作为品种调剂,吞吐能力1000万吨左右,是湖北省煤炭中转格局“一主三副”中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的有利补充,市场影响不大。

岳阳港的煤炭中转基地,根据湖南省政府的定位,未来主要满足湖南洞庭湖水系、湘江沿岸地区以及长沙、株洲、湘潭等区域的电厂和企业的煤炭供应,当然,在市场发生变化时,可能有部分煤炭流向湖北、江西和安徽等地,但对荆州煤炭储备基地的煤炭中转量影响不大。

考虑到近年来皖、赣、湘、鄂地区海进江煤炭的迅猛发展的现状,同时蒙西至华中地区的煤炭通道建成后,也规划经荆州等港口下水供皖、赣、湘、鄂等沿江地区,处于中部地区的皖、赣、湘、鄂地区将面临多种运输模式供应的可能性,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越靠近长江入海口,海进江模式优于铁路直达模式的优势更加明显。以江西九江为节点,在国内外煤炭价格相当的前提下,国外进口煤炭通过大型海轮运至九江,和北方煤炭通过铁路直达运送方式的运输费用接近。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影响,在国际煤炭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进口煤炭的辐射范围将沿长江向九江上游区域延伸,在国际煤炭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时,进口煤炭的辐射范围将沿长江向九江下游区域回落。

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煤炭运输经济技术分析,在以蒙华通道为载体的北煤南运方式中,安徽安庆以下地区,海进江运输方式运价占明显优势。安庆以上地区,铁路直达价格最具优势,铁水联运方式价格略高。基于运输灵活性、战略性以及运输方式完整性等因素考虑,北方南运煤炭将以铁路直达与铁水联运为主。

综合以上因素,湖北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备基地的细分市场范围在湖北省内以荆州为核心区域,沿长江向下游辐射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区域,省外拓展江西省和安徽省芜湖以上的沿长江区域。

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129-02

2014年三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性论述,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的中低速发展和对能源消费量的控制将对煤炭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认识宏观形势,如何认识煤炭行业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朔州市为例,就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从发展现状、转型的必要性、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四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朔州市现状概述

1.经济结构特征。朔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是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八年间下降了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仍居高不下,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每年基本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朔州市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平衡,长此以往,会形成经济“断层”。

2.能源结构特征。朔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铝矾土、长石、石英等28种,其中煤炭储藏量430亿吨,分布面积1 6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2008年煤炭开采数量、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从能源结构来看,如下图所示,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6.58%;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6%;煤矸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5%;石油制品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3%。从行业消费上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46个中类行业中,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39.2%。

3.环境结构特征。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处于高污染状态。2004年全市4个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5倍,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倍,2004年市区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199天,全市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26;全市地表水污染严重,6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2.6倍、0.08倍和4.4倍,除神头泉监测断面为中度污染外,其余5个断面均为重污染。

二、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常态,城市转型发展压力陡增。以煤炭企业为主导的朔州市实现低碳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亟不可待。

1.国内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行业大约以十年为周期呈现峰谷交替的发展状态。自2001年始,山西迎来煤炭发展黄金十年,年均增速达12%,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形成。到2012年,山西煤炭再次进入低谷,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未来增长潜力已弱化。

2.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损害无法挽回,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此看来,传统的、粗放型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个方面,朔州市近些年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全市大力推进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优化资源分配,优胜劣汰,对生产效能低下的小煤矿进行了整改,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煤炭经济不断复苏,然而小煤矿数量减少,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却越发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继续依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行业发展空间,给煤炭产业机构调整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产能过剩和库存的压力加大。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数十多个行业进入该领域投资,仅八年的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3.1万亿之巨。全社会煤炭库存大幅增加,连续30多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市场不断加剧的压力正在逐步击垮煤炭企业。

三、制约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究

1.资源问题。煤炭的开采无法避免水资源的破坏,据统计,每开采1t煤,就要造成2.48m3水量的流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电力工业也是用水大户。因此,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朔州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问题。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程度的增强,煤炭城市烟尘、粉尘、大气、水体污染、煤矿过度开发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日益严重,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做得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恢复的需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日恶化,严重阻碍了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问题。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煤炭产业仍旧是朔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新兴产业的增长相对于能源产业的增长仍显得微不足道,整个工业的构成甚至更趋于重型化,自从建市以来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

四、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1.提高煤炭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于煤炭资源而生存发展,而煤炭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滥开滥采,不合理的、粗放的利用必将导致资源过早枯竭,随即煤炭资源型城市将走向衰竭。

2.发展多元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朔州市以煤炭经济为主导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减少了产业间的互补互利,使得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延伸空间极其有限。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多元化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旅游、文化等产业,推进本市“商、旅、文”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健康、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为有效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压力和困难,朔州市应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相适应。

五、总结

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着“煤炭需求放缓,结构转换加速,生态环境限制,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为此,应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争取战略主动,找到新的突破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世玲.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朔州发展循环经济案例[J].时代金融,2013,(35):37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