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开发规划范文

土地开发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8: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开发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土地开发规划

篇1

一、规划的编制

(一)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内涵挖潜为重点,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任务: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提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等,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内容:

1.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潜力;

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任务;

4.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规模、布局、项目等;

5.分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

6.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方向。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四)编制原则:

1.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3.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6.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跨行政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由涉及区域的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致,重点确定近期规划。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五年。

(六)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根据需要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编制经费,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等;

2.调查分析: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现有资料,进行必要的核实与调查的基础上,对现状、潜力、投入和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明确存在的问题;

3.拟定规划方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提出规划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综合平衡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相关规划指标分解等,拟定两个以上供选方案,经可行性论证和评价后,提出规划推荐方案;

4.协调论证:通过规划协调会、论证会等方式,主要就规划目标、重点区域布局、开发整理分区、重点工程安排、实施政策和措施等进行协调论证,县级规划还应征求公众意见;

5.规划评审和报批:通过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规划评审意见修改和完善规划后,按照本意见要求报批。

规划编制、评审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本意见。

(七)规划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2.规划图件:省级和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一致。

3.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及工作报告等。

上述成果包括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提交的文档、图件的电子数据。有条件的,应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

二、规划的审批

(八)审批权限:地方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九)审批程序:申请报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评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由负责编制该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2.申报: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审批。上报材料包括规划文本及说明、专题报告、规划图件。

3.审查: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对规划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4.批复: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审查结论,提出批准、原则批准的意见,并正式行文批复。

凡属批准的规划,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做好规划备案工作。凡属原则批准,但需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规划,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布规划前应认真组织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规划报批准机关备案。

(十)审查标准:审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遵循下列标准:

1.充分体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要求;

2.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可行;

3.土地开发整理部署和安排明确,指标分解和重点区域布局合理,工程、项目安排切合实际;

4.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分析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充分;

5.上下级规划之间以及相关规划之间协调、衔接较好;

6.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符合有关要求;

7.规划图件内容全面,编绘方法正确,图面整洁清晰,符合制图要求;

8.规划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十一)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批准后,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社会公布。

(十二)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作局部调整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决定,并将调整方案报规划原批准机关备案;涉及规划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改变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规划的机关批准。

三、规划的实施

(十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活动,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十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国家投资的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则亡应当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中,并有利于重大工程的实施。

(十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审查。

篇2

一、规划的编制

(一)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内涵挖潜为重点,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任务: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提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等,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内容:

1.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潜力;

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任务;

4.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规模、布局、项目等;

5.分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

6.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方向。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四)编制原则:

1.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3.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6.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跨行政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由涉及区域的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致,重点确定近期规划。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五年。

(六)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根据需要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编制经费,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等;

2.调查分析: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现有资料,进行必要的核实与调查的基础上,对现状、潜力、投入和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明确存在的问题;

3.拟定规划方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提出规划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综合平衡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相关规划指标分解等,拟定两个以上供选方案,经可行性论证和评价后,提出规划推荐方案;

4.协调论证:通过规划协调会、论证会等方式,主要就规划目标、重点区域布局、开发整理分区、重点工程安排、实施政策和措施等进行协调论证,县级规划还应征求公众意见;

5.规划评审和报批:通过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规划评审意见修改和完善规划后,按照本意见要求报批。

规划编制、评审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本意见。

(七)规划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2.规划图件:省级和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一致。

3.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及工作报告等。

上述成果包括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提交的文档、图件的电子数据。有条件的,应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

二、规划的审批

(八)审批权限:地方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九)审批程序:申请报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评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由负责编制该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2.申报: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审批。上报材料包括规划文本及说明、专题报告、规划图件。

3.审查: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对规划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4.批复: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审查结论,提出批准、原则批准的意见,并正式行文批复。

凡属批准的规划,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做好规划备案工作。凡属原则批准,但需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规划,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布规划前应认真组织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规划报批准机关备案。

(十)审查标准:审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遵循下列标准:

1.充分体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要求;

2.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可行;

3.土地开发整理部署和安排明确,指标分解和重点区域布局合理,工程、项目安排切合实际;

4.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分析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充分;

5.上下级规划之间以及相关规划之间协调、衔接较好;

6.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符合有关要求;

7.规划图件内容全面,编绘方法正确,图面整洁清晰,符合制图要求;

8.规划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十一)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批准后,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社会公布。

(十二)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作局部调整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决定,并将调整方案报规划原批准机关备案;涉及规划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改变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规划的机关批准。

三、规划的实施

(十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活动,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十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国家投资的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则上应当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中,并有利于重大工程的实施。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审查。

篇3

【关键词】工作方法;管理规划;土地开发

土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同时也是人们进行经济经营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能够使整个生态系统都维持在一种平衡而稳定的状态中,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且也能够使我国逐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是我国政府对土地进行开发管理最主要的工作手段。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科学性,对于我国政府进行土地的开发管理规划是否科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合理性,能够使我国的政府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一、要树立新型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观念

我们在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理性的发展观念。我国很多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在其基本的观念之下都过于注重保护耕地,这样就严重的忽略了对我国发展的建设用地所进行的有利规划,同时这样的观念也没有从当前的生态平衡角度来进行考虑,并且也没有从我国社会的整体变化与人民大众的需求来进行考虑,这种观念没有把对土地开发管理的规划当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也没有把对土地开发管理的规划当成协调我国整体社会关系的主要模式。

我们在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对规划的指导原则、主要目标以及建设用地对于其指标的分配等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同时还要正确的处理好环境、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同时还要树立动态的规划观念,在对所要规划的目标进行确定的时候,一定要以对土地的资源进行保障为其主要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制订出合理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

二、我们要提升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认识,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

我国对土地进行集中管理的主要体现就是对土地的开发管理进行整体的规划,同时这也是对我国土地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土地的基本用途进行管理与制约的根本依据。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依照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与土地的地质条件,来对土地的开发管理规划进行合理的编排,同时还要合理的对土地的用途进行规划,彻底使土地实现合理的开发与科学的管理,从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

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规划进行编订、审核以及管理。这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任务,对规划进行管理是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工作中的重点,也是使土地开发管理规划中的目标与任务得以实现的主要举措。我们一定要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从而才能够彻底的实现对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实施土地开发管理规划,一定要高度的重视规划的工作,把对土地开发管理的规划摆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其被管理层纳入到目标责任的体系的当中。

三、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工作的主要方法

在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规划的过程之中,为了使其规划能够更合理、更科学,我们一定要在采用新型的规划观念的同时,还要依照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制订要求,来创新一些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工作的方法。

(一)系统工程形式的方法

土地开发管理的整体规划要在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中进行规划。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物质媒介,同时也是我国能够进行适当调控的一种资源,由于土地的这一主要的特征,就决定了我国土地开发管理规划一定要在高领域中发挥其主要的作用。制订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过程就是利用多种目标来进行协调与统筹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规划时,一定要运用数学的模型来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进行系统的优化。对于土地开发管理的规划我们一定要使用不同种类的规划方法,如线性形式的规划、灰色的线性形式的规划、模式的线性形式的规划、非线性形式的规划、参数形式的规划以及动态形式的规划等,依照这些方法,就会使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适用性,从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保障。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在制订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过程中,强调要对规划所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做出全面而系统的思考,同时还要在这基础上生成多种方案,再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最终选择出最优的规划方案。

(二)3S技术的方法

我们在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进行制订的时候一定在其中充分的应用3S的技术。对于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制订一定要建立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数据库的设置,并以此来作为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进行修改的重要载体,从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制订水平。目前3S技术是我国进行土地开发管理规划最主要的方法,它能够使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整体水平都得到提升。

(三)评价的方法

我们在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进行制订以前,一定要对以前我国所制订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进行效果的评价,要对其所制订的规划给出一定结论性的评价。我们一定要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同时还要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所制订的土地开发管理的规划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了,因为我们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定位已经无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了,同时对于规划中所确认的用地的指标也已经无法与我国城乡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用地相适应,并且土地开发管理规划没有合理安排用地的指标,从而就使得对土地的规划与土地位置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对以前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还要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四)其它的方法

我们现在在预测城镇的人口等方向上参考了城市的规划,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如历史形式法、经济水平的相关法、剩余的劳动力法这三种主要的方法,利用这三种方法才能够使我国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的预测方法变的更加丰富与完善。此外,我们要把联合国的粮农组织所提倡的分权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规划的方法应用到我国城镇土地规划的制订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土地资源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之中,凸显出了其主要的作用。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好土地的开发管理规划工作,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使我国的土地资源被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在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规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使政府加强对其进行宏观的管理,同时还要对土地的市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才能够对土地开发管理做出最适合、最有效的规划。

参考文献:

[1]任小明.浅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J].中国房地产业,2011(09).

[2]吴春,赵旭.如何加强土地的开发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3]邢一丹.浅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J].现代营销,2012(10).

篇4

一、变更的原因

(一)规划设计脱离项目区实际

设计过程中为了追求图面的美观性、可视性和绘图的便利性,忽略了项目区实际的地形、地貌、权属关系、地面建筑物等重要限制因素,以致经常出现一些违背自然规律、脱离实际的情况。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不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进行变更。

(二)规划设计时前瞻性和全局性意识不强

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否则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规划设计要有完整科学的项目工程的布局,要求合理地安排好各项用地。实际工作中对项目区考虑得较多,对项目区周边配套衔接考虑得较少。没有全局性的意识必然会导致各项用地布局不合理而需更改。

(三)项目区实测地形图质量差和精度不高

受土地开发整理测量规范不健全、测量范围广、地形条件复杂、测量要素多以及技术设备不齐全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实测地形图质量与精度不高,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实测地形图内容不详实、测量精度不够是造成目前设计变更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施工条件的变化

施工条件的变化,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条件与规划设计提供的情况不符,被迫更改设计;二是遭遇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的地质滑动等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

(五)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

在规划设计时,必须熟悉土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否则设计没有可行性。

二、变更的形式

(一)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变更

土地平整工程的变更主要因土地勘测和规划设计的时间太仓促,漏掉了部分需整理的田块,造成项目建设规模增加、工程量漏算等情况而提出变更;对土地用途的变更,而引起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的变更。

(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变更

水源与灌溉取水工程的变更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无法满足灌溉或排涝要求而提出的换址建设,小型抽水站数量增减和水泵型号改变等变更。灌排渠系遍布整个项目区,数量较大,因此,渠系工程的变更最为普遍,主要包括渠道位置、数量、长度、断面尺寸、材质等的变更。在渠系建筑物工程的变更中,涵管的数量变更较多、闸的数量和位置的变更较常见,有因增加机耕桥或人行桥数量导致的变更和跌水的变更等。

(三)田间道路工程设计变更

道路设计变更十分普遍,包括道路位置的平移,道路长度、宽度的变更以及道路铺设材料的变更。

三、变更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资料不扎实,规划设计质量不高

前期勘察时,收集到的图件等基础资料的时效性较差、精度不高,规划设计的水平不高,使得规划设计方案与实际有偏差。

(二)变更申请材料质量较差,不具可审性

近年来,各项目区所在地的国土部门上报的变更申请材料多数为几页纸的“申请变更理由”,既无项目的变更设计内容,也无相应的设计图纸,审查人员对这种变更无法进行审查,也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答复。

(三)变更内容多,处理难度大

要求变更的内容非常多,既涉及到技术问题,也牵扯到项目区的权属调整问题。处理这种变更,需要的现场资料多,协调、磋商的工作量大,变更设计的技术含量高,要达成各方均满意的变更设计方案,难度很大。

四、控制和减少变更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变更管理办法,规范指导实际工作

一是要界定概念。弄清什么是项目规划设计的变更,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变更是对原规划设计方案的改变、变动。因此,项目区工程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工程规格型号的调整、单体工程的重新设计等,都属于变更;二是变更时间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批准前谈不上变更,项目实施完毕后,再办理变更手续,是先斩后奏;三是理由要充分,内容要具体。申请单位一定要讲清变更的理由,变更后方案更为优化,变比不变好。同时变更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一目了然;四是投资规模不宜“一刀切”。有的地方项目管理规定,项目变更如投资规模发生变化,就要报原审批的机关批准,往往手续繁琐过程较长。有的项目原先标准低,在不增加数量不影响净增耕地的情况下,基层政府愿意且有能力增加部分投资提高工程标准,何乐而不为呢?五是变更工程的单价应按原预算标准执行。

(二)充分开展前期工作,确保方案合理可行

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能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从而减少变更。要对项目区详细勘察,搜集项目区地质、水文、水利、气象、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基础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对原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调查,能直接利用的则直接利用,需维修的列入改建计划;对拟填埋的坑塘、断头河不仅要量算面积,还要测量深度;对需拆除的房屋建筑物要实际量算建筑面积。要注重基层论证。基层国土、水利、农业、农机、农电、交通、林业等部门对当地情况熟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出规划设计完善修改的具体意见,使规划方案贴近实际。

(三)加强宣传协调沟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沟渠路重新布局、青苗补偿、房屋拆除、迁坟、田块被占用等,都需要群众的理解、支持,做好群众工作宜早不宜迟。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就是宣传的过程,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征求意见,能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既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迫切愿望和需求,吸取合理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宣传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规章,寻求最佳结合点,使项目实施贴近群众,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真正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增强规范管理意识,大力推进项目实施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要有严格要求的管理意识,要配备事业心强、业务娴熟的业务管理人员。在项目选址及规划阶段,要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多作宣传,让基层早树立规范意识。在项目实施阶段要以规划设计方案为依据检查指导项目实施工作,细心指导,热心服务,严格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1).

篇5

关键词:土地开发 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生态风险评价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和力度规模持续加大,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土地开发整理毕竟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 大规模地改变了地表景观结构, 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更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可见,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必须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大系统,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中也往往注重项目的农田水利建设,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而对农田防护工程只注重在路边栽种树木, 对项目实施各项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缺少研究, 以致有些项目实施后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 甚至出现了盲目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的现象.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风险评价就是通过查找生态风险源, 评价项目实施的生态风险大小与级别, 为项目实施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应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2.1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

生态风险评价是研究一种或多种应激物形成或可能形成不利生态效应可能性的过程, 用来评估由于化学品排放、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产生非预期影响的可能性和强度, 对暴露和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一整套方式、方法, 也就是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知识,定量地确定自然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过程。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某种生态环境危害导致的负效应的科学评价, 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引入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 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科学决策的客观要求。

2.2.1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生态效益, 决不能过度开发, 破坏生态平衡,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2 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和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土地开发整理应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 而不能变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素。然而, 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对任何拟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时, 积极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就显得十分重要。

2.2.3 实现生态经济平衡

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在经济系统或生态系统中进行, 而是在它们密切交织形成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中形成的。因此它们的利用既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又要受生态平衡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必须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统一。生态经济平衡可分为宏观生态经济平衡和微观生态经济平衡。微观生态经济平衡是指具体生产领域的生态经济平衡。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在微观层面上合理地实现生态经济平衡。

2.2.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科学决策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科学决策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的因素, 还要考虑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 避免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 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应给予重视。否则, 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国外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早期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时候, 已经发生过因忽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威胁了许多物种生存的悲剧。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规避生态风险的有效举措, 是项目投资科学决策的基础性工作。

2.3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

2.3.1 风险源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预测分析, 并对预测评估结果筛选出区域内将会存在的主要风险源, 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2.3.2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全面调查项目区生态环境, 收集原有的调查结果和分析预测资料,将这两方面的信息汇总成生态环境信息库, 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因素和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选取对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发展、变化影响重大的因素, 即评价要素及其评价参数, 制定质量标准, 再采用专门的评价方法得到评价要素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3 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是, 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时应注意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数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3.1 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目前除国家己经制定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与设计标准之外, 生态风险评价的标准大多数尚处于探索阶段。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是基于生态环境质量基准制定的, 目前我国缺少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 生态风险评价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还是一个全新的、亟待开拓的领域, 我们务必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3.2 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下几个指标: 立地条件( 如坡度) 、土壤侵蚀度、土壤盐渍化程度、植被覆盖指数等: 应当做好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工作, 吸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下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指标, 建立动态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以适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需要。

3.3 加强数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 尚不成熟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可靠性最终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程度, 获取可靠的基础数据,把握生态环境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评价成功的关键。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状况数学模型,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量化, 以生态风险度来衡量生态环境质量所受的损失大小, 这需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因此, 必须加强数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以提高生态风险评价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要真正成为减少决策失误和提高投资效果的有效手段, 务必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这才是真正以科学、严肃的态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才不会顾此失彼, 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维护好生态平衡,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有龙, 试论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经济

篇6

关键词:地形图测绘 土地开发 规划 应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lan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is also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function also more and more show.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s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also is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project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Lan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projects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is correct or no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so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nd planning of the key.

Keywords: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l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形图测绘是碎步测量的一种,依据是已知点的平面位置与高层,使用一些测绘的仪器与方法,对地物以及地貌特点的平面位置与高层进行的测定,按照一定的测图比例尺缩小,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在图纸上画出与地面相似的图形,地形图是地图的衍生物。

一、地形图测绘土地的开发与规划项目中应用的意义

(一)投资效率的提高

在土地的开发与规划中应用地形图测绘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土地的开发作为一项大手笔的投资项目,在工程开始之前我们会做出预算,用预算控制工程进行时的投资。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更要节约开销,控制支出成本,以免超出预算造成工程资金不足。一个准确的工程项目测绘师相当重要的,这套工程的测绘要准确并且详细,测绘图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设计与投资方案,更关系到投资的具体实施,而工程的投资直接关系到后期经济效益的多少。

(二)基础信息的提供

地形图测绘中的地形是包括地物与地貌。地物指的是地面上的物体,像房屋、道路、河流等。地貌指的是地面的样貌,地球表面上各种各样的高地与凹地的总称,其中向平原、高原、断崖等。在对土地的规划进行设计的时候,关于测绘对象土地的地形地貌、环境、交通等基础数据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地形图测绘就是要将这些基础信息形成一个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就是建立在这些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的。

(三)作为依据来规范施工

无规不成方圆,施工验收对于土地的开发来说是重要的规矩,怎样才能正常顺利通过验收呢?首先要设计要有科学性,有实施的可靠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设计要根据地形测绘的数据库、符合设计情况进行设计,设计也要对所需的数据进行反映,不能使设计高于实际。

二、地形图测绘在土地开发与规划项目中的应用

由于地形图测绘是要求很高的准确性,所以这需要很多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协调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土地的开发与规划项目要有制定可靠性高的计划,要清楚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性。笔者首先从工程的三个阶段总结分析了地形图测绘的应用,并对一个地形图测绘的实际应用例子进行了分析。

(一)地形图测绘在工程中三个阶段的应用

1、工程前期

工程项目的施工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执行,而符合实际的设计一定要依靠详细的测绘资料,这些测绘资料要反映出设计所有所需数据,因此工程实施之前的测绘是非常重要的。在工程前期这一阶段,对将要施施工程的这一区域进行地形图测绘,会详细了解这一区域的地形地貌,在实行土地开发与规划过程中,即使遇到复杂的地形状况也能很好按照设计实施,因此测绘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设计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土地的开发与规划一定会设计到以后的工程,因此地形图测绘影响了土地的开发,而土地的开发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工程建设,所以地形图的测绘一定要保证其准确性。而且要对工程建设计划的审查,并判断与分析前期工程方案的优劣程度,对比工程经济指标,这些都与地形图测绘有很重要的联系,

2、施工中期

在施工过程中期,施工单位可以将测绘的数据资粮作为一种依据,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测控,因为设计方案是按照测绘数据的资料来设计的,反过来设计也是测绘数据的一种反映体现。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对于测绘的测量技术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特殊情况排除在外,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对于那些难度并不大的测绘测量就可以单独完成,像测量土地面积或者是测量小型建筑物的放样;但对于相对复杂的情况,像沉淀或者是变形的测量时,这就需要专业测量队伍依靠专业一点的知识来实施测绘。工程完成后,可以将这个阶段的测绘数据进行整理并存档,以作为以后的参考资料。

3、工程完成后

任何工程在完成后,都要进行验收,整理这些工程完工后的测绘数据,并与工程前期和工程中期的测绘测量数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而且一定要进行很好的管理。当在施工过程中期发生了复杂的情况,在工程完成后一定要请专门的研究部门进行测绘研究。

(二)地形图测绘的应用实例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在到了地形图测绘中,像数字化成图技术、GPS RTK技术等等使得地形图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辽宁省某一土地开发工程中,采用了“无编码与电子簿、草图法”的模式,在全站内存中保存了测量数据资料,再由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绘图,将标注物的属性与测点点号进行详细的标注,及时与观测员进行点号的核对,以保证标注点号的一致性,再根据草图经编图人员的绘制,地形图就被制作出来了。测绘的重要步骤:事前准备、碎步测量、数据传输、图形编辑、图形整理。

这个工作模式提高了地形图的成图效率,也提高了地形图的质量,并且在其他相关方面也有优势,更是常规成图的方法不可能超越的。新技术的不断被应用,可以增加地形图测绘的精确度,也使测绘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与此同时,地形图测绘的更好发展也给工程的开发带了很多的好处,土地开发与规划中地形图测绘的重要地位也就更加被凸显出来。

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工程施工、验收与质评等基础资料的提供,这是地形图测绘实施的必要,而且测绘也关系到了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所以在时间比较紧迫的情况下,测绘面临的工作量较大,面对这样的挑战,就更需要先进技术这种科技的手段,能够高效率、高质量保证测量顺利进行,也能够有效保证工程施工等的顺利进行。

三、地形图测绘土地开发与规划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地形图测绘在土地的开发与规划中的发展是一片前景大好形势。伴随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起,再加上GPS与GIS技术在图形测绘中应用的深入,对地形图测绘的精确度与科学性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地形测绘中的数字地图是GIS的一个分系统,能为地理信息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现有地形图测绘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更多新模式的探索,测绘技术也随着测绘仪器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信随着土地开发与规划的发展,测绘与设计的更好结合与提高,以后地形图测绘的工作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资源;规划;开发;超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地理位置固定、数量有限以及不可替代等重要特征,因此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极度缺乏的资源之一。土地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结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如何提升土地的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规划良性循环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建设规划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布局起着总体指导的作用,土地资源作为城乡格局进行布置的最为基本的承载体,关系到这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土地资源规划和开发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超规划先行,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浪费,甚至对城乡格局布置以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布局产生影响,对地区环境、生态进行破坏,最后对本地区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2.1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相对来说,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在结构上较为分散,容易导致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无法突出主体性,每一个部门在进行问题处理时,尽量推卸责任,从管理体系上来说,缺乏一个较高层面的宏观调控,土地管理中政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统一协调。

2.2 土地资源管理不协调

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规划还存在规划手段较为落后的情况,其中涉及到的相关规范也是较早以前就已制定的,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不协调。除此之外,相关用地指标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甚至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力避免出现城市建设大举推进,人民住房建完没几年就拆,拆完再建的情况。

2.3 耕地占用面积和城市建地面积的制度冲突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就目前而言,耕地依然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在对农业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对土地开发的目的进行明确,为了保护耕地,达成节约耕地的目的,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最终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效和增收。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为了大力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规划中建筑占据较大范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为了确保农业用地,制定了一条最为基本的保护制度,即是当城市建筑用地占用农业耕地时,占用耕地面积的单位要对被占用的耕地作相应的补偿,以此确保农民的权益不被占用,确保耕地的数量不会减少。然而,按照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耕地的补偿仅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无法在确保耕地质量和耕地数量上进行补偿,因此为农业耕地留下了隐患。

2.4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所有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对土地综合性和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考虑,以此确保土地资源被合理利用。按照土地开发和经营的特点,我国在土地方面的投资具有周期长和资金大的特点,所以很多单位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和投资时,极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往往看重眼前利益,没有对未来的、长远的利益进行考虑,没有对土地开发对本地区环境以及未来环境的不利影响作充分考虑,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许多地区出现围湖造田、毁林造地以及开荒的情况,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的同时忽略了河流湖泊、丘陵山坡等生态对土地规划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有益的,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在短时间内得到利益,而埋下的隐患在不久后的将来最终暴漏出来。

2.5 违规扩大用地面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粗放型的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特别是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无法有效确保农业耕地。数据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每年约1000万亩的速度减少,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城市化扩张模式,对周边农业耕地造成挤压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出现的房地产热,在一定程度上对耕地面积的减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造成耕地面积和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除此之外,开发商在购买完土地之后,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土地被放置,没有运用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导致土地植被被严重破坏,导致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总而言之,在对耕地进行破坏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2.6 占地面积控制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尽管我国也已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土地资源规范和管理制度,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和规划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无法严格而有效的执行,尤其是一些政府单位,只看重眼前利益,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利用时,缺乏科学的开发利用手段,甚至是采用违规的、非法的手段。除此之外,还存在非常多基建项目用地未经批准就私自用地,导致占用空地、劣地以及荒地的不良占地情况。尽管这类事件已经被多次曝光,然而还是无法有效控制和管理。

3、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的应对思考

3.1 从紧规划、从严管理

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是为了对土地资源更好的被利用,对土地有效利用,以及科学利用的重要前提,这是土地利用的最前沿的手段。因此,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并促进其有效实施,首先要切实严格把关,从严规划、从紧管理,尤其是在土地规划的预审环节,对预审的原则和内容进行确定,对建设用地审批施行厅内会审制度,对建设用地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查,避免与声疲漏,真正发挥出规划的龙头作用,确保用地单位能够按照土地规划对土地进行利用。

3.2规范审批程序

城乡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这是一个涉及到本地区发展总体设计和未来布局的规划,在城乡建设和规划过程中着重注意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其中,规划的内容包括发展和保护两大个方面,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所以,在城乡建设和规划方面要制定高起点以及适用强的方案,而且要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容易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城乡建设和规划要防止出现粗放和外延的扩张现象,着重注意集约和内涵科学扩展手段,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对山水景观和地方特色进行借助,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对村镇进行规划方面,要先对村庄的布局进行规划,对村庄规划进行科学编制,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并对与周边村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进行综合考虑,共同塑造现代文明农村新社区。

3.3.注重人才、科学规划

我们要明确的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然而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土地的开发过程前要切忌土地资源的浪费,摒弃简单粗放型土地开发,主题思路回到集约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上来。在土地资源开发和规划的实践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要切实加强学习,积极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丰富经验,特别是在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规划时,对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进行综合考虑,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推广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利用现有科技成果,比如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和方法,建立土地资源监测体系,为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和利用提供准确数据信息。

4、结语

综上所述,所有和土地资源开发和规划是主观的,规划理论既有其可取之处也有缺陷,我国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时,要充分借鉴西方土地规划理论,并结合我国土地规划开发的实际情况,对各方利益获得者进行积极动员,促进其参与到实际土地规划当中来,对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考虑,以期制定的规划制度能得到各方的支持。本文对有关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积极改进和面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于我国土地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平.引进沟通式规划理论弥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缺陷[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04)

[2] 朱海珍.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5)

[3] 万年庆,吴国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4] 欧壮胜,温长洲.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分析及应对措施[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05)

[5] 刘娜,张雨姝.保护开发区内农用耕地资源[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0(03)

[6] 龙花楼,李秀彬.美国土地管理政策演变及启示[J]. 河南国土资源. 2006(11)

篇8

关键词:土地闲置;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对策

“土地闲置问题”, 是指土地被空闲搁置而未得到有效利用的现象。闲置土地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已闲置一定的时间。这里说的“一定时间”, 往往因土地使用方向而异。二是附着物功能没有得到实现。这是从问题的形式和本质两方面来判定“土地闲置”问题。开发商购买土地之后不进行建设,或者虽然进行了建设,但建筑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土地开放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这都属于“土地闲置”。

“土地闲置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放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呈现出一种快速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开发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房地产的开发为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怎样处理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一、从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看闲置土地的产生

城市规划是政府从宏观出发,指导城市总体发展的行为。城市规划方案的组织编制一般由政府规划部门完成,处于实际市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计划性。而房地产开发是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一般是开发商个人或企业独立开发土地、承担风险并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其发展不是由政府规划决定,而是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进一步造成了“土地闲置问题”的产生。

1. 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城市规划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整个城市乃至城市与周边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组织,力求在达到经济、社会的总体效益,最大限度地追求城市发展模式的优化,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统一规划有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但对某一特定地段,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可能十分不利。

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选择开放地段和采用开发手段上,自发性地做出最优选择,开发中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对开发项目与周边的融合,以及造成交通、环境等问题,却没有自发性管理与改善。

因此,当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在个体利用和总体发展上形成矛盾的时候,房地产开发不愿配合城市规划,对一些收益小的项目拒绝投资;或者房地产开发的项目不符合城市规划,无法按既定目标得到有效利用。这些都造成了土地的闲置。

2.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一般以20年为限,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所设计的是20年之后的城市状态,相应地也要经过20年才能最终实现,因此,长期的发展利益才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而房地产开放追求的确实短期效益。对城市土地投资者和开发商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在最短期限内,将投入资金收回并产生高额利润,这样一来,在房地产开放的可行性问题上,短期行为目标成为重要的衡量依据。

当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与房地产开发的短期目标矛盾时,开发商往往在政府相关规划出台前抢购土地,造成开发能力不足并妨碍城市规划的正常运作。这也造成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因此,在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在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追求平衡,使城市的长期规划在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中得到逐步实现。如果过分强调长远利益或短期利益,都有碍城市的真正发展。

3.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城市规划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其编制工作往往需较长时间。编制完成后,其法律效应将长期保持,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使规划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收理性发展思路的指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在以竞争为基本机制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房地产开发则强调时机,并以最大收益为目标,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行为,与规划管理人员的预想发生冲突。

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常常对城市规划产生冲击。一旦在某些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开发项目上,产生了这种稳定性与突发性的矛盾,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府决策与规划目标不一致,造成规划思想被打乱,原来的规划变得毫无意义。其他大量按原规划开发的土地无法得到预计的合理利用,产生土地闲置的问题。

三、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虽然存在着许多矛盾的特点,造成了土地闲置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唇齿关系,互相促进。一旦二者的关系得到平衡,土地闲置问题也会得到相应地解决。

1.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换句话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在各个方面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追求短期利益的特点,具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在没有城市统一规划的条件下,会根据去突发性盲目开发,很容易影响公众的长远利用,甚至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因此,有必要使用规划手段对房地产开发进行适当和必要的管制。

2.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

城市规划在城市总体发展的框架中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和环境因素,是对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空间的整体评价,这就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大量可靠信息和开发依据。这样一来,房地产开发在选择地段和开发方案的时候,不仅可以知道公众当下的经济生活要求,还可以根据公众未来的需求,对未来的收益做出评估,使房地产开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合理的城市规划为房地产开发提供的发展蓝图,有利于吸引投资,形成开发热点,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如果要进行大规模开发,首先要有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节省投资、降低成本,有利于最高收益的实现。而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正是大规模、综合性的土地开发利用,必须强调规划设计,在宏观上综合考虑地理、历史和民俗环境,找准城市的发展特色,使被涉及到的每个房地产项目都围绕这一发展特色,进行个性化的功能布局,在造型和空间配合上,体现规划的整体观念,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达到城市发展的目标。

总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息息相关。一方面,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对房地产开发进行约束和管理,并进行合理指导,存进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也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收益,获取可靠的发展数据和投资的相关信息。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之间必须互相配合,房地产的开发要想发展,必须遵照城市规划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和自发性,统一规划,稳步发展。

在这样的稳步、协调发展中,由于两者矛盾所产生的土地闲置问题也可以得到良好解决。政府用合理规划为房地产开发提供详细可靠的建设信息,吸引投资商放眼于未来收益,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投资开发,这是城市规划实现的最有效途径。而开发商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的项目,一经建成便可以按照计划投入使用,也就不存在闲置的问题了。

三、协调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

城市规划一旦与房地产开发形成矛盾,便会大量造成土地闲置,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避免土地闲置,并对已造闲置的建设用地进行合理改善。

1.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城市规划的制订必须具备充分的合理性,要综合衡量各种地理和人文因素,权衡这种经济利益,有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最终由权威部门。城市规划一旦确定,必须在法律法规的保证下坚定不移地执行,违反规划的开发行为应当受到严惩。对于规划公布前已被开发商购买的土地,要在建设时间上提出要求,其建设内容也必须符合规划,否则限时整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开发商囤积土地,后期开发能力不足,造成土地闲置;也可以解决因建设内容不符合规划而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2.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这是指要在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虽然具有通观全局的效应,但在实际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并没有土地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对不合理的土地开发的否决权。因此,要做好城市规划就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深入研究,为房地产开发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合理的建议,通过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开发将城市规划的设想付诸实施。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提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没有在终极目标下制定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处于行业规则考虑,不可能放弃短期利益,而追求20年之后的长期利益,这就使城市规划面对巨大冲击。因此,城市规划应当增强其弹性和应变力。应考虑在20年的长期目标下,制定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效益结合起来,刺激其积极性。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提高,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这时要对规划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使城市规划本身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短期目标不断提高,终极目标不断推进,实现城市发展的最大化。

随着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规划制定之初与房地产开发互相协调的平衡状况有可能被打破。因此随时对规划进行调整,避免规划的落后,可以充分保证两种关系的和谐,从根本上避免各种形式的土地闲置。

篇9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1 土地开发的概述

土地开发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以及工程技术等的手段,进行土地的开垦、复垦和平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行为。当前正是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供求矛盾和资源利益冲突的凸显期。加强土地管理,严把土地“闸门”,坚守耕地红线,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 充分认清形势

从当前耕地保护工作形势看,导致耕地减少的因素可概括为“占、毁、调、退”四个主要方面,而增加耕地面积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土地开发整理。其增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调整田块布局、归并零散地块以增加耕地;将废弃地恢复成耕地;将宜农未利用土地开垦成耕地。土地开发整理是从耕地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来落实耕地保护任务的,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清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努力提高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认识,将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从重视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既要多造地,更要造好地,真正发挥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功能。

3 突出工作重点

3.1 耕地保护目标。要紧紧围绕耕地保护目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3.2 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要紧紧围绕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坚持以建设促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3.3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县、乡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4 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要紧紧围绕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倾斜。特别要全力组织实施好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认真做好项目安排、招投标和实施管理等各项工作,使其早日造福人民群众。

4 如何做好土地开发工作

4.1 按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土地开发要按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走计划开发的途径,避免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和劳力不足。其开发的目的与要求既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并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2 合理开发,防止土地资源的流失。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开发计划的编制与开发项目的选址。编制开发计划时应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及土地开发复垦实绩等方面,合理编制和下达开发计划,同时做到任务与资金相衔接、相配套,以鼓励和资助造地任务较重的地区。开发复垦项目选址时应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坚持开发项目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以防止土地资源的破坏。

4.3 加大宣传力度。目前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对土地开发认识不够的问题,对此应从两方面加大宣传:一是在社会和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二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其土地开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4 开拓土地开发筹资渠道。土地开发能否顺利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看资金能否顺利到位,这是土地开发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土地开发的资金保证体系。大量筹措资金,开拓土地开发筹资渠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以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合理合法的进行筹资

4.5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技术标准是技术法规的重要内容,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体系,既是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宏观监管等各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依据,更是多造地、造好地的重要基础保障。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统一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以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

4.6 强化资金监管。随着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规模会越来越大,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项目资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加强项目审核和稽查,重点对资金的分配使用、项目质量、任务完成和绩效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挂钩;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防范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的发生。

4.7 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的批示精神,探索建立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财政、规划等相关部门联动的组织方式,围绕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形成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合力,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和项目确定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都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生态退耕地区,要加大平坝区、川地等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力度,只有搞好土地开发,才能缓解人口、资源及环境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李士成,《搞好土地开发的管见》,《宁夏农林科技》2002.6.

篇10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思考 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供求矛盾和资源利益冲突的凸显期。加强土地管理,严把土地“闸门”,坚守耕地红线,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充分认清形势

从当前耕地保护工作形势看,导致耕地减少的因素可概括为“占、毁、调、退”四个主要方面,而增加耕地面积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土地开发整理。其增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调整田块布局、归并零散地块以增加耕地;将废弃地恢复成耕地;将宜农未利用土地开垦成耕地。

土地开发整理是从耕地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来落实耕地保护任务的,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清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努力提高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认识,将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从重视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既要多造地,更要造好地,真正发挥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功能。

二、突出工作重点

1、耕地保护目标

要紧紧围绕耕地保护目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2、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要紧紧围绕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坚持以建设促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3、现代农业和新农村

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县、乡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4、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

要紧紧围绕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倾斜。特别要全力组织实施好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认真做好项目安排、招投标和实施管理等各项工作,使其早日造福人民群众。

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技术标准是技术法规的重要内容,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体系,既是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宏观监管等各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依据,更是多造地、造好地的重要基础保障。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统一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以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强化资金监管

随着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规模会越来越大,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项目资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加强项目审核和稽查,重点对资金的分配使用、项目质量、任务完成和绩效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挂钩;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防范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的发生。

篇11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近年来,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土地平整、田块合并、村庄更新、沟渠道路改建、宜农荒地开发、土地复垦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在我国全面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带来的不仅仅是耕地的增加,它对区域范围内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产生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其工作内容和运营方式也涉及社会各方面,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参与,采取经济、工程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农用地、市地、未利用土地等进行调整、安排、整治的一系列生产实践活动,因此,需要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质、影响、规划控制等进行多维思考,从而使土地整理活动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系统的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沟浜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可以极大的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地类一致、高低一致的田块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面积;合理配套的田间排灌渠系可提高输水和排水能力,降低输水过程中损失,提高农田防洪抗涝能力;贯通田间的机耕路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并延伸了农民到田头工作的出行距离。

(二)有效耕地面积,缓解耕地面积减少趋势

土地整理净增耕地的来源主要有:(1)农田整理通过归并畸零不整的农田、田坎、沟渠和田间道路,使其成为单块较大的农田,即可新增不少有效耕地面积。根据土地详查资料,中国田坎面积高达1246.7万公顷、沟渠486.7万公顷、田间道路计约666.7万公顷。据调查,农田通过整理一般都能新增5-10%的耕地面积,仅此一项整理最终完成后,就可新增耕地面积近666.7万公顷。(2)村庄土地整理。若按国家《村镇规划标准》的上限指示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计算,即使到达人口高峰年时,农村建设用地还可以腾出近680万公顷土地,若50%能恢复为农田,可增加耕地340万公顷。(3)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复垦整理。中国目前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塌陷、挖损、压占、破坏废弃的土地约280公顷,按33%复垦率计算,通过复垦整理土地可增加耕地93.3万公顷。通过三项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100万公顷,从耕地数量上一定程序上保证了中国人口高峰年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三)改善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现阶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体现在土地整理中,也从单纯的增加耕地面积转为改善农村的整体风貌。如:重视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树种选择考虑防风美观兼顾;实行殡葬改革,进行坟墓迁移,进行集中统一安置;对农民新村进行统一规划,将改善农民居住水平与提高建设用地率相结合;保护水体不受影响,并在外河两侧进行圩堤建设,保证农业生产和居住安全。

(四)增强村级经济和农民个人经济实力,改善基层干群关系

由于进行泵站建设、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整理后土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尤其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可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整理后增加的耕地,通过实现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实现指标有偿使用,增强村级经济实力。这些都可以有力地改善干群关系,真正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步骤与方法

(一)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系。按照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的和任务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区四级目标明确、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相互衔接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系,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要纳入计划管理。年度土地开发整理计划要与可用资金相匹配,合理确定年度任务;要制定有效措施,强化计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保证计划任务的完成。加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切实查清土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和权属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可行性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措施,为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二)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和项目确定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都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生态退耕地区,要加大平坝区、川地等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力度,对具备修建设梯田条件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造;水资源不足、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的地区,要坚持“以水定地”,以农田整理为重点,努力完善防护林网,增加节水设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开发整理土地的用途应根据土地适应性和农业生产需要合理确定,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凡闲置的土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土地,按项目规划设计,开发整理复垦成园地,开经项目验收,认定具备耕作条件的,视作补充耕地,在土地变更调查时按可调整园地统计。在非农建设必须占用时,除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外,仍须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实行“占一补一”。

(三)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政府投资、用地单位和个人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或土地复垦义务,以及社会投资从事土地开发整理活动,都应按项目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多元投资、分类管理、市场运作、社会监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机制。

搞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各省、市、区、县都应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计划和项目管理有关要求,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流动、分级、分类的项目储备库,以满足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项目实施和验收;实行专家论证、项目法人、招投标、监理、公告和合同等制度;对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的单位,按有关规定逐步推行从业条件和资质管理。

加强单位和个人投资项目管理。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或土地复垦义务自行实施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和项目验收。国土资源部门用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组织实施的项目,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加强社会投资项目管理。社会投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和项目验收。

(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投入与支出管理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增加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要切实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做到依法足额收取,专款专用;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积极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广泛吸纳资金,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多元投融资渠道。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支出范围和标准开支,更不得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实行项目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按批复的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的财会管理与监督;严格项目资金竣工决算,规范项目的业绩考评和追踪问效。

(五)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前,搞好权属核实工作。要依据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有关资料,对所涉及土地的权属、界限、地类、面积进行核实,并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尊重土地权利人意愿,编制和落实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土地开发整理前,土地权属调整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签订协议。项目建设完成后,应按照调整方案和协议,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

土地权属调整应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土地权属调整,不应影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保证农民承包土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其新增加的集体所有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耕地,应优先安排本集体农民使用,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

(六)土地开发整理科技、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科学化。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有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化建设。从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出发,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有计划、分步骤的要求,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预算定额、效益评价等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形成技术、经济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

篇12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35-1

0 引言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对现有的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配,进而保证我国耕地占有率以及面积的具体安排与运筹。其主要分为土地补充耕地的部分以及对土地进行复垦的部分。而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就是使用我国土地专项管理资金对农村的未开发或未利用的土地进行使用,对农田、树林等土地形态进行综合处理,进而提高我国耕地占有面积,增强我国耕地质量与占有率。[1]我国在1999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中就有国家对土地整理这一问题的设计,其中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对未使用、荒废土地的合理整治,提高耕地面积与质量的各种措施等。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土地整理”这一词汇法律化。

1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

1.1 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内涵

世界上对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含义解释多种多样,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耕地质量是土地受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总称,其质量好坏表现在耕地环境状况的好坏、农产品生产质量的高低等等。土地开发整理在通过科学手段的指导下,对土地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理,改善耕地利用结构和生产,从而增加耕地有效供给量,增加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1.2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是扩大耕地或其他农业用地面积,还未能把生产能力、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耕地质量管理问题一直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的进展。国内大部分区域的荒地十有八九都被开发了,但是土地开发的脚步很难停下来,只要是荒地就进行开发,表面上显示土体开发不断进行,离目标似乎不远了,但停下来研究发现开发整理土地质量参差不齐,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还严重破坏了土地质量。土地开发整理不能看量不看质,土地面积是不断的再增长,土地质量同时也应该得到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在我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为了建设新农村美化村民居住环境,设计者们绞尽脑汁的设计规划方案,将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灌溉水渠修建在土地上,虽然灌溉水渠满足了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但是混凝土构造的水渠无法涵养水源,影响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生物群落稳定性下降、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2 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政府相关部门在面对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管理时,在权衡耕地占补平衡时所关注的数据不能仅仅局限在耕地面积上,还要严格监控耕地的质量,只有当耕地面积和质量同步得到发展,才视作土地开发整理的进步。同时政府应组建专业小组,对各个地区的不同地形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意义上地做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对等。在全国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耕地受工业、乡镇企业、农药污染面积达到2190万公顷左右,大约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2]耕地受污染影响,一些直接荒废,一些能够被利用的耕地生产的农产品也是被污染的,最终给人的身体造成危害。面对这种现象,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加强人们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将耕地环境保护列在土地开发整理的首要位置。全国各地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地开发规划与土地保护规划,并不是每一片土地都是以开发整理为目的,必须结合当地特有的气候、地形、人文等综合因素,明确开发地的可开发区域和不可开发区域,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每一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3]此外,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作为设计单位也要合理设计每一寸土地,在施工作业中施工单位更要依据设计单位的设计适度开发,只有在各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对土地加以保护才能有效的利用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内容的探讨,可以预见,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 李明月,张琛,刘越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1).

[2] 胡振琪,赵艳玲,姜晶等.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验收方案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9(06).

[3] 吴红妹,胡静.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验收分析[J].土地探索,2010(09).

作者简介:吴桂华(1985-),女,满族,辽宁丹东人,就职于辽宁天宇国土规划整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土地开发与整理;吴溪(1985-),女,满族,辽宁本溪人,就职于辽宁天宇国土规划整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土地开发与整理。

篇13

关键词: 土地测绘;开发管理;重要性

土地开发管理直接影响这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稳定,因此相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方放在做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上面。简单的来说,土地测绘能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主导地位。

1 土地测绘和土地开发管理的重要性

1.1 土地测绘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地测绘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并且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土地详查、耕地动态跟踪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等领域。甚至可以说土地测绘是一切土地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2 土地开发管理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土地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实现土地再利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管理,节省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土地的开发管理,不仅对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增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有积极作用,对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对土地的开发管理,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城市的外延扩张,最终达到减少对耕地的占用的目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土地开发管理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能够节省土地资源,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

(2)从根本上控制城市外延扩张, 减少耕地占用率, 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促进可持续发展;

(3)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

2 土地测绘和土地开发管理的关系

在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是关键。在这个工作上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的基础以及技术的支持作用就变得十分明显了。测绘技术可以对土地的现状以及开发潜力的角度上,对整体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实现可靠、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以及技术支持。土地的测绘技术与土地开发管理的关系概括来说具有以下几点。

2.1土地测绘以及测绘的土地资源状况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

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的工作上,选址是首要的任务。选址需要根据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在对总规划上的城市、村庄以及城镇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实现发展目标。而在选址的工序上对地籍以及地形等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需要依靠土地测绘技术,依靠测绘的数据资料进行各类规划。因此土地的开发管理离不开土地测绘,土地测绘是其基础。

2.2土地测绘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在土地开发管理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土地测绘技术可以说是其最大的支持,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从土地开发的项目批报至项目编制需要的勘测以及耕地占用补平衡的划地勘测,以至最后的批后监管竣工的复测、违法占用地的测量等都需要到土地的测绘技术,土地测绘技术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3 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3.1 土地测绘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集体土地的开发管理涉及土地测绘范畴较大, 因而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应用土地测绘正射影像技术可以轻松地实现对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进行科学、精确地勘测、划定,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

3.2 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使用监管部门中的应用

在土地规划的审批上,土地测绘技术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土地规划审批需要进行土地测绘的工作开展,从测绘中得出的各种资料是完成土地规划审批的需要。在土地规划的审批上,利用现时的土地测绘与不同时期的测绘成果分别与国家、地方的规划图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地分析土地规划的合理性,有利于帮助对土地开发设计方案的判断,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整改,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开发管理科学性。土地测绘中的卫星影像技术和数字正射影像技术能够实现对违法占地用地等行为的监测, 为土地开发使用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并掌握违法占地用地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占用面积等信息, 为监管部门依法处理非法使用土地的行为提供有力的证据。

3.3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检测与调查中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土资源丰富,国土资源的调查和检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土地测绘技术中的遥感技术,经过快速的发展,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不断涌现,在资源调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概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4 土地测绘在土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成果能够为土地规划审批工作提供所需资料和数据, 并通过与地方、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比照, 对土地开发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土地利用是否按照规划进行等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判断, 从而促进规划的合理性和修编的科学进行。通过不同时期的土地测绘资料, 能够掌握城镇的扩建速度和规模, 并依据扩建状况对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能够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性高的土地开发规划方案, 实现土地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3.5 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建立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技术中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土地管理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数据库系统。土地管理系统主要侧重对土地进行调查、登记和统计, 为地籍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城乡土地管理领域, 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域地籍信息系统等等,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加强城乡土地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6 GPS 技术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土地开发管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监督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高精度、快速的对各级控制点的坐标、GPS 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进行测量,无需点间通视就能够高精度的对各要素进行高质量的控制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还可以对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等方面,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采集的数据具有高精确性,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快速、有效、准确的数据支持。

4 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供求矛盾的日益增加,必然对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技术要求,土地测绘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为土地开发管理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土地开发管理必须秉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这样才能真正的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关注生态环境变化,实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志明.探讨土地开发管理中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3).

[2]张译丰.信息化测绘及其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3).

篇14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策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的日益膨胀,以及对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经遭到相当严重的损害。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贫乏,要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而今土地资源退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一、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难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落实受到冲击。当前,我国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对完善规划体系、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十分必要。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补充耕地任务主要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实现。由于“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行为的分散性、局部性和无规划性,势必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整体推进产生不利影响。“占一补一”的土地整理行为未能实现规范的项目化管理原因很多,主要因为实施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任务较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任务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比较利益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在土地开发整理成本相近的情况下,耕地开垦费的收取额度往往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单位投资额度要高。在明显的比较利益驱动下,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更倾向于完成本级的占补平衡任务,实现本辖区的经济发展,对于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和实施的积极性都不高。这一现象在经济发达、耕地后备资源相对紧缺、建设占地频繁的地区尤为明显。因此,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内涵偏窄,极大地弱化了项目对保证我国耕地安全的作用。

2. 战略重点定位不准,影响实施效果各地在申报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重视完成项目新增耕地这个硬任务,但对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认为是个软指标,需要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很费劲。有的地方因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为了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实现“总量平衡”目标,过度开发。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应该以土地整理为主,从中低产田整理的成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而言,应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定位在以土地整理为主,其中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整理为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3. 现行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约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如期顺利实施“缴用挂钩”原则限制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大规模得实施。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的各级留成部分,在项目报批时采取“缴用挂钩”原则。

现阶段,主要倾向于由国库逐级转移支付的模式。这种资金支付渠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项目资金支付中间环节偏多影响了资金拨付效率,财政和国土部门之间存在诸多的协调与沟通,财政部门的上下级之间也存在许多报批环节,使资金在拨付使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错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因资金未能及时到位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同时,由于许多地方多为“吃财政饭”,资金在由各级财政部门逐级转移支付过程中很可能发生滞留甚至挪用行为,直接危害项口的资金安全,挫伤项目申报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效果。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对策

1. 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储备库制度,实现项目化管理

进一步拓宽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的内涵,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作用十分必要。当前形势下就是要把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任务纳入统一的项目化管理。在继续完善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储备库,国土部门在建立项目储备库时,要争取农业、水利部门专家及其有关资料,对土地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统一储备、分步使用;对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实行统一收缴、统一使用、统一管理、滚动发展的模式。不断扩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来源、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行为,提高耕地质量。

2. 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整体效果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申报立项的新导向。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时,明确将现有耕地的整理特别是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整理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的重点,从政策导向,在立项时加以倾斜照顾。把土地整理的重点放在对基本农田的统一综合整治上,既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又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每年批准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确定一定比例的中低产田整理项目,建立完整科学的土地整理质量评价体系。

3.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埋办法

适当改变“缴用挂钩”立项原则,统一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报批时,在参考当地政府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上缴情况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可供开发整理的土地资源情况,提高项目规模的申报标准,指导专项资金向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倾斜,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