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8: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范畴;“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F0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76 ― 03

传统的思想理念大多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经济范畴,展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特点。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会场经济中同样具有剩余价值的缩影。基于“基本原理概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研究的视角,增强对思想概论的充分认识,细致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马克思有关于剩余价值的一般论述

《资本论》中,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得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所占的价值,核心思想中彰显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1〕。基于量化关系来看,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追求的“余额”,是任何商品生产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如果没有“余额”,则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会难以持续开展〔2〕。

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3〕。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全面认识当前时展特点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剩余价值核心理念,深入掌握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展

(一)剩余价值产生主体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理念,与当时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时展特点等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生产多处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据较高的比例。故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剩余价值属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成为了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第三产业也渐渐成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较大的转变,雇佣劳动者也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劳动者进入到第三产业中。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承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产品的普遍性,但是针对于由此延伸出来的剩余价值理念研究却相对比较匮乏。不同的时展环境下,对剩余价值的研究也会有所差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将价值总结为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结合体〔4〕。如果仅仅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忽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则难以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质生产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展现出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特点。

(二)剩余价值产生范围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密切相关。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作劳动所创造的。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在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的劳动概念核心价值范围不断扩展,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活动日渐融合。

在这种时展背景下,很多教育与科研机构构建了独立的生产机构,单位职工逐渐参与到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中。脑力劳动者相较于体力劳动者,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够明确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重要影响,属于高级、复杂性的劳动。

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实现了跨国发展。资本呈现出多向性流通特点,剩余价值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内涵,呈现出产生范围不断外延的特点。

(三)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主要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被分配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等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分配所提甚少。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分配中,需要基于社会特点、社会性质等实现有效分配,比如“按劳分配”理念等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的必然价值形态十分关键,需要基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形态予以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需要实施商品交换与生产交换。社会发展中,没有剩余价值,便不可能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发展〔5〕。故而言之,剩余价值、剩余劳动以及剩余产品等,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经济范,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如果否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意义,仅仅注重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则会引发不讲究经济效益、盲目生产不计成本等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快速发展,更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6〕。

党的十召开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以及思想引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快速发展,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中,过分注重净产值而忽视利润的问题,承认公有制企业利润发展的目标,但是却不能以剩余价值为主要目标。马克思曾经指出:“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在数量上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7〕。”马克思思想理论在当时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导向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对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新价值

(一)有助于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产生剩余价值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需要充分关注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展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与实践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价值,不断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确剩余价值的范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适应与促进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则需要提升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推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充分展现出了价值创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价值,劳动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过程,故而人的劳动价值十分重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强调尊重人、重视人。基于马克思剩余理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需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明确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念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范围不断扩大。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需要注重剩余价值的创造,即为社会主义税收与利润的创造,规范劳动范畴,注重各类积极因素的有效调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马克思剩余理论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缺乏剩余价值,则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所降低,各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公益活动以及社会保障活动则无法得到有序开展,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剩余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剩余价价值多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独立范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下不存在剩余价值。然而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较大,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发展环境下,这一矛盾得到有效改善,劳动生产力快速提升的现代社会中,工人的劳动逐渐划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其所创造出的价值,也随之分为必要价值与剩余价值两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所共同创造,则这些剩余价值也会充分运用到劳动者身上,彰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观念。剩余价值归属方面的转变,并不会影响其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的范畴也彰显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点,彰显人性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劳动成果,保护人民的个人利益,是树立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均需要注重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者,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均需要得到保护。充分调动各项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励人们不断创新,发挥知识、劳动、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的重要价值,使一切财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三)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市场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转变的关键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研究,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市场的建设,明确劳动力合理流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到市场中,形成了劳动力双向选择的市场发展机制,劳动力能够基于个人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等灵活选择职责,实现个人收入最大化与职业理想性特点。企业也具有招聘的自主性、针对性特点,能够基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工作要求等实现针对性招聘,辞退难以胜任的T工,实现企业用工成本的最低化,达到企业工作效率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研究,有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主的转变。

(四)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马克思所研究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是基于资本主义条件所提出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传统的理论研究中认为,劳动价值是分配制度的基础,故而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但是实际上劳动价值并不是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没有否认其他生产要求创造价值的实际意义。故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理论研究中,需要分别对创造价值的要素、创造价值的方式等进行讨论,明确社会主义创造价值中劳动分配的具体方式,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理论的实践探索,我国逐渐形成了明确劳动资本、资金技术以及按贡献分配等多样性的分配原则,构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互并存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相互吻合。

当前分配制度的构建,是基于我国实际市场发展特点、社会形势,拓展思想原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坚持马克思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思想原则,注重劳动者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符合当前激烈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认识到各类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多种分配方式的联合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生活需求,形成劳动者的个人财产。分配的阳光政策,能够使各类合法收入得到有效保护,在国家的监督与管理下,实现就业公平、机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加强剩余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基于实际生活丰富其理论研究内容,增强其实践应用价值。其二则需要坚持党的思想引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基础上,结合时展特点不断丰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同时,还需要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在充分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梦”。

结束语

当前时展环境下,需要充分认识到剩余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需要结合时展特点不断创新理论研究内容,充分调动各项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励人们不断创新,发挥知识、劳动、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的重要价值,使一切财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卫兴华.究竟该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三评奚兆永先生的理论观点〔J〕.当代经济研究,2011,09(21):31-39+92.

〔2〕唐昆雄.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的整体性特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17):25-28.

〔3〕常宗耀.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三种形态――“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22):19-21.

〔4〕王习明,戚晓吉,程叶.基本原理的理论问题和教学问题探讨――全国高校理论学科研究会第12次学科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3):141-143.

〔5〕张胜旺.如何整体上把握――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72-75.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 医院 成本管理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成本管理的作用与原则

医院成本是指医院在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它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对医院财产、物资、人员、药品等费用进行管理,还要探索成本管理与运行方式的转换、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院流动资金的运作、内部合理分配与资产有效利用等深层次的问题,成本管理范围必须拓展到医院收益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渗透到领导决策、医疗业务、技改科研、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等方面,结合到行政管理、技术管理、政治思想工作中去。

通过成本管理促进内涵挖潜、控制和压缩不合理的开支,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降低成本。医院成本管理的原则是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坚持“主细次简”,控制成本开支范围、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医疗服务费用、各项支出费用,以现行医院会计科目为基础各项开支范围主要是工资、补助工资、奖金、职工劳保福利费、业务办公费、离退休人员费用、药品、卫生材料费、折旧大修理费、低值消耗品费及其它可列人成本的全部费用,进行归集、汇总、核算出该时期医疗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成本控制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而且要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前提下相对降低成本支出,成本管理应该是成本效益的管理,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大化。市场经济是讲究成本效益的经济,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核算、控制医疗成本是市场经济对医院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使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市场经济下的医院成本管理模式

采用质量成本决策模式,实施成本控制。医院成本控制就是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形成过程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因素,使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有三层含义:

(1)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

(2)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督;

(3)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成本的降低指明方向。

医疗成本中有些是必要的劳动消耗,有些是不必要的可避免的成本。如:过度的、重点的、无效的检查,采用高价的、非必要的药物,提供与治疗无关的消费品,雇佣超过工作需要的工作人员等,这些可以避免发生成本的费用,必须坚决避免。建立成本控制,必须对实际发生成本的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想要大幅度增收并非易事,但节支却仍有潜力可挖,而且控制成本支出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所以进行成本控制,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医院要通过有效的控制成本,用节约下来的经费发展医院,提高职工福利,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增强竞争能力,求得可持续发展。

采用质量成本决策模式,能反映医院的最佳经济效益和质量成本最低时的服务质量合格率.若以n代表单位服务负担的最低质量成本,k代表单位服务成本,m代表某一确定的常数(预防成本,检验成本),x代表合格服务率,1-x代表事故率,则质量成本决策的数学模型如下:

w=k(1-x)/x+mx(1-x)

在上式中,k(1-x)/x为事故损失,mx(1-x)为质量管理费用。当事故损失与质量管理费用相等时,质量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三、医院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化

医院成本是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它由6大类成本构成: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医疗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核算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支出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的数额、构成水平,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费用的发生和医疗服务、药品销售、制剂生产形成的成本所进行的核算。医院成本核算是将企业会计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对应费用相比来考核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质量,既可以完成对外报告的要求,又可以达到对内核算的目的,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医院对成本的控制,有利于医院实现规范化管理。

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任务是降低成本,使医院服务效益最大化。其目的是真实反应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化成本核算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医院要对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是要通过较少的消耗,使病人的满意度增高,通过成本核算降低消耗,减少病人的负担,提高医疗质量,无形中就提高了社会效益。医院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不可能由手工操作完成,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一个完善通畅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不仅能及时提供成本管理的信息数据,加快成本信息处理和反馈速度,大大节省了成本核算时间,而且使核算工作更加细致、全面,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它不仅要求财务部门计算机化,还需要各科室利用计算机对服务信息量进行自动收集,并力求使财务信息与医疗服务信息有机的结合,产出成本信息,使成本信息和成本监控能为医院和科室两级的管理服务。因此,建立并完善医院信息网络系统,是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模式是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医院的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还是需要高层领导与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另外为了对医院的成本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可以将成本管理的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但是我们必须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一、充分认识推进土地资源和经营性物业的集约利用的意义

1.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决定我们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以及合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土地的无限需求迫使人类社会必须节约用地。通过实施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土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现有耕地1915亿亩, 人均耕地115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近年来 由于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建设占用 ,耕地总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土地承载压力空前突出。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 ,要保证有必要数量的耕地来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同时又要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必需的土地 ,耕地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城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主要靠新增土地搞建设已不可能 , 我们的出路在于内涵挖潜 , 集约利用,努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3.土地集约利用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共识的背景下 ,可持续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关注 ,并且成为学术谈论和生产实践的焦点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应更新过去坚持的 “增长即发展 ”传统观念 ,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 ,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 ,通过提高效率来获得经济增长。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人既是 “黄金发展时期 ”又是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最主要特征 “矛盾凸显时期 ”的关键阶段 ,而土地资源集约经营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节约利用成为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瓶颈”的希望所在。

二、以上海为例深入了解集约利用土地面临的形势以及房地产品牌度情况

1.集约利用土地面临的形势。上海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特大型城市。从长远看,土地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从土地资源消耗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看,“十一五”期间是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五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2.上海房地产品牌度分析。上海房地产企业存在数量多、素质低、规模小的问题。上海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比较低。2007年全市开发商中前2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到5%。市场集中度远远未达到寡头垄断的程度。在寡头垄断的香港房地产市场,目前最大的10家房地产集团的开发量约占香港总开发量的80%左右,CR10≥80%,美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集中度CR3≥45%。

注:此集中度为依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的集中度

三、认真研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不动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

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香港的土地批租制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源。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大多数国家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放任自流。相反,无论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地区),还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地区),都采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其中,有的将调控的重点放在土地供给方面,即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供给量,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高度垄断。香港对土地交易行为本身严加管理,并将稳定土地价格作为调控的重要基础。

(1)土地批租制的主要内容。香港土地面积约为1071平方公里,全部归政府所有。土地批租的方式具体分为公开拍卖、招标和私下协议三种。其中,以公开拍卖和招标为主,大约占批租总量的70%。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地转让给单位或个人,租期一般定为75年,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

(2)香港实行土地批租的主要目的是:土地批租能够为政府带来丰厚的收益。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在财产增值期,政府从土地批租得到的收益一般可占其财政收入的35%左右,成为仅次于地方税收的第二财政来源。政府将批租收益中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城市发展建设,如修路、整地、环境保护工程等。此外,实行土地批租还可以使政府通过控制市场上批租的土地数量,来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减少开发风险,使开发潜力相对稳定。

2.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实行对土地的行政管理。香港政府强调对土地的行政管理,通过以下做法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高度垄断。

(1)制定年度售地计划。一般是在每年3月末公布来年的售地计划,年土地批租量规定为50公顷。按规定,凡是超过售地计划指标的,必须经过土地委员会审议、批准。

(2)在土地批租之前,必须由城市规划委员会按区做好规划,并将规划的内容纳入租契,以保证开发者对规划的有效实施。另外,作为保护措施,政府对于尚未作出规划的土地,通常以招标形式短期出租,用于露天存货或停泊车辆,这样既能确保地尽其用,又能带来某些收益。如果土地没有临时用途,则将土地围起来派人巡察,以防止被非法占用。

(3)地政处在批租土地之后,要对业权人是否履行土地契约进行监督。如果发生拖欠地税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约现象,又不听从当局警告,业权人则要受到惩罚。

(4)为了实施新市镇建设计划、市区重建计划等,政府还可以根据“收回官邸条例”对私人用地进行强制征用。政府对征用的土地,要按现价向原业权人支付土地补偿金,征用的土地仅限于公共用途。对此需要指出的是,香港土地交易制度的特点是业权关系遵循“认地不认人”的原则这样便于有关部门处理因土地的使用、转让、抵押和出租所引起的各种关系。

3.政府以健全的土地法规维护土地交易秩序。香港政府完全依据土地法规进行土地批租和行政管理的。香港行政法规的基本特点:一是执法的针对性强,“一事一议”、“一事一法”。二是所定条例的内容既明确又具体,可操作性强。三是根据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法规条例进行修订、补充,以适应政府调控经济的需要。四是法规条例的普及程度高,有利于政府依法管理。

4.不动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

(1)香港政府不动产证券化――领汇基金。 领汇基金全称为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将香港政府拥有的曾属于房委会旗下151个商场(总楼面面积1876万平方尺 )、178个停车场( 共约7.9 万个车位) ,并向外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负责经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领汇基金此次上市的目的 ,是将政府资产私有化 、提高营运效率 ,同时也给一群有心投资房地产及物业的人士提供一个回报相对稳定的投资渠道 。但由于两名香港公屋居民要求对领汇基金上市进行司法复核 ,由此引发系列司法诉讼 ,领汇基金并未能如期上市。2007年7月中下旬 ,香港终审法院就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的合法性做出了最后裁决 ,使基金上市的合法性得到了肯定 。上市当天获得19倍超额认购,最终定价在10.30港元的定价区间上限, 集资额约200亿港元; 加上领汇贷款融资的122亿港元, 房委会总计获取收益约320亿港元。

(2)领汇基金不动产证券化的基本内容分析。①形成资产池。 香港房委会置入领汇的物业组合, 包括151个综合零售物业设施及停车场、两个独立零售物业设施及29个独立停车场; 物业总面积96万平方米, 相当于全港零售物业总面积的9.1%; 车位逾7.9万个, 占全港商业车位总数的13.7%。领汇基金将房委会旗下的这些资产形成资产池。②产品设计。领汇是香港的首支REITs产品。 领汇发行的是权益类REITs,对于香港房委会来说, 采用权益类REITs公开上市, 相比较其他发行债券等资产证券化形势而言,募集到的资金更加接近领汇物业的市值, 在领汇物业估值338.02亿港元的背景下, 共募集到320亿港元的现金流, 这说明REITs这一资产证券化形式更适合市场化的资本运作, 实现资产的市值最大化。③领汇投资信托基金属于封闭式基金。 首先, 基金单位持有人不得赎回; 其次, 领汇、策略伙伴和香港房委会在此次发售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禁售规定; 第三, 领汇基金在香港联席交易所上市, 其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确定。领汇的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首发成功, 使公众投资者容易接受和操作, 同时又减少了投机者恶意炒市的机会。

(3)领汇基金采用spv架构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spv采用的形式是spt( special purpose trust ) 。香港房委会下属的领汇管理有限公司与汇丰机构信托服务( 亚洲) 有限公司签订信托协议, 以香港房委会准备证券化的151项零售物业和停车场设施为基础资产成立领汇基金, 附属香港房委会, 汇丰机构信托服务( 亚洲) 有限公司成为受托人。领汇基金上市募集到资金后, 向香港房委会收购基础资产, 并将资产委托于受托人进行经营管理。这样, 受托人拥有这项基础资产法律上的所有权, 而实际的收益权归领汇基金单位持有人所有。

5.领汇基金对我们的启示

(1)对REITs的理解。通过领汇基金的案例,我们知道,所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就是将商业等物业资产打包上市,然后按照这些不动产的收益(如每年租金、按揭利息等)作为标的,均等地分割成若干份资产出售给投资客。该过程一般都由专业基金公司(或投资机构)开展经营管理,并且定期向投资客派发红利。如果说某某公司上市都是以企业名义出面的话,那么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则是用建筑物去上市。也就是把建筑物像上市公司那样分成若干股份出售给投资客,这就是让不动产实现证券化。在当前资金匮乏的形势下,拥有大量物业的开发商一般都愿意通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模式获得现金。作为其他投资客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的自由买卖获得投资不动产的机会,以便从该公司不动产的租金和增值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2)REITs相对于其他投资品种具有三个优势。①投资价值相对较高。由于REITs是一种通过发行信托的机构运作,并聘请专业房地产信托管理公司采用高透明度的方式管理房地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以后随着该房地产项目的不断增值,信托的价值往往会高于原有物业的净资产值。②中小投资客都能涉足。由于中小投资客者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买下整个建筑物,但可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形式购买其中部分股权,享受到只有大型房地产商可以持有大型优质物业的权利。③未来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由于REITs与证券价格走势的关联性较低,因此受其他投资品种走势的影响较小。在投资组合中如果掺入一定比例的REITs,倒是投资客分散投 资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路径以及实行不动产证券化的运作程序

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路径。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切实转变思路,着眼于存量挖潜、着眼于结构调整,在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中注重二次开发和复合利用。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必须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角度,统筹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和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协调发展,走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路。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从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激活存量低效用地、统筹全市土地资源等方面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

(1)加强行政管理,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从行政推动层面,制定整套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明确推进目标、推进重点和保障措施,落实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的各自责任。要控制住总量 , 限制住增量 , 才能盘活存量 , 提高土地利用的质量。为此 ,首先要严格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除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线型工程必须占用农地外 , 其他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工业企业项目原则上不得在规划范围外单独新占农地 , 而是在开发区、工业小区和城镇用地范围内安排 , 尽量调剂使用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其次,房地产项目、经营性项目原则上只能安排到存量建设用地上 , 通过旧城改造、企业搬迁腾出土地 , 以招标、拍卖等出让方式从市场上取得。政府在部门具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时,应明晰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节约集约用地的义务和权责,提供有利于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公共服务平台。

(2)充分盘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开展土地清查,切实摸清各类用地的规模、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具体措施,充分盘活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 首先,优先盘活闲置土地。健全闲置土地的动态监管机制和措施,对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闲置用地,采取限期开发、调整项目、整理复垦、土地回收等多种途径促进盘活。同时,通过完善土地闲置费收取、加强闲置土地处理的有关办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从制度上防止和减少闲置土地的产生。其次,激活低效土地。从激活零星、低效工业园区用地入手,巩固开发区清理整顿成果,对存量建设用地中的批而未供、已批未用、部分闲置、低效利用等各类土地采取二次开发、主体调整、收购储备等措施进行有效激活。第三稳步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依托产业和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农村居住社区,合理安排农村居住点,适当提高新建农民居住点的容积率。加大分散农村居民点的归并整合力度,协调推进原有零星宅基地的置换和复垦。

(3)推进基础设施用地的集约化利用。首先,推进地下市政场站设施的建设。在各类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其它城市用地紧张或者景观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结合地面绿地和高层建筑等项目,建设地下或半地下市政设施。推进架空线入地,有条件的逐步实施地下变电站,推进专业线缆沟的使用,结合地面建设绿地、公园和非永久性、非居住、非公共活动建筑等,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结合郊区新城和重点镇建设,推进变电站入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共同沟的专项研究,努力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其次,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搞好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第三,结合重大设施的建设,进行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其具有复合式功能。对大型绿地、大型体育、文化、休闲等设施的开发建设,结合相关规划和实际功能需求,倡导综合设置地下商业、娱乐、民防、物资存储等功能;对轨道交通建设,要以枢纽车站为核心,加强周边各类相关设施的互相连通,形成与地上密切衔接,以交通功能为主导,集商业、休闲、民防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综合公共活动空间。

2.不动产证券化的运作程序。

(1)发起设立REITs的操作流程

①确认首次发行REITs的目标资产,建立资产池。把不动产证券化的目标即市属国有和集体等各类经营性房地产组成资产池。作为原始权益人,我们对自己拥有的资产进行清理、估算考核,并将这些资产汇聚组合,形成一个资产池。资产池的大小视融资规模而定。②组成SPV实现真实出售。 (SPV即特设信托机构,即统一注册的用于管理区属国有和集体等各类经营性房地产的机构) 我们设立一个独立信托实体――SPV(特设信托机构),然后与SPV签订买卖合同,将资产池中的资产过户给SPV,并且这一交易必须以真实的交易方式进行。③SPV对不动产进行信用增级。信用增级的方式有三种:一、破产隔离,剔除原始权益人的信用风险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等级;二、划分优先证券和次级证券,将不动产支持证券进行分类,对优先证券的还本付息先于次级证券,从而降低优先证券的信用风险,提高其信用等级;三、金融担保, SPV向信用级别很高的金融担保公司办理金融担保,如发生违约,由金融担保公司支付到期的证券本息。④选择受托人,与受托人签订REITs信托服务协议 SPV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协议,以准备证券化的区属国有和集体等各类经营性房地产为基础成立基金。⑤发行证券阶段。SPV邀请信用评级机构对不动产支撑证券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将评级结果向公众报告。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证券。⑥基金上市募集到资金后,向SPV收取出售价格。SPV从证券承销商处获取证券发行收入,再按照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将款项支付给原始权益人,并将资产委托给受托人进行经营管理。⑦清偿本息、对聘用机构付费。我们指定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或亲自对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款项全部存入托管行的收款专用账户,专门用于对SPV(特设信托机构)和投资者的还本付息。

(2)发起设立REITs的建议。①组建REITs工作专门小组,政府部门领导挂帅,明确牵头单位,由相关单位参加。负责REITs的前期调研、政策研究和方案设计等工作。②请国内房地产金融专家就REITs的发起、设计、模式等讲解专业知识。③上门考察学习国内已有的REITs基金运作思路。④建议对市属经营性房地产进行清产核资,寻找符合REITs要求(年租金收入一般为资产价格的8%)的经营性房地产。⑤初步确定发起人及其进入REITs的资产,并委托相关中介机构对目标资产的产权、收益等提出初步论证意见。⑥起草详细的REITs基金组建方案,提交相关的信托公司和专家进行咨询论证。

参考文献:

[1]郭琳等:天津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56-02

[作者简介]李艳华(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东方学院教改课题“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探索”的成果。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庞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模型复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离中国实际较远,大多数教科书上的相关案例取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而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经济现象与西方有差异,所以导致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缺乏兴趣,甚至怀疑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另外,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翻译版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有机结合,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含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是指在教学中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予以正确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根植于中国经济实际,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虽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另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情不同,这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只有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特点,针对中国具体的应用情境,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些原理与中国经济运行并不矛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总结,通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然而,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是西方学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并最终形成的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种类不少,但大多尚停留在对原版教材的翻译和复制阶段,书中案例大多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成熟,教科书上的许多案例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严重脱节。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的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非所用的错觉,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把握。要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要既能解释市场经济一般性问题,又能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问题,真正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措施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前提。西方经济学是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既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模型加以推理,抽象地加以论证,也可以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重视模型的抽象推导,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向较深的层次推进。对于文科生,尽量避免经济学理论的模型推导,应该强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多用案例去解说经济理论。总之,不管用何种方式,使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只有理解了经济理论的内涵,才可能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2注重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对经济理论作全面解释,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根源和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的,所以每一个经济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作相应介绍。另外,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论总结,在介绍有关经济理论时,要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应该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这也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经济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如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该理论哪些地方不符合中国实际?怎样修正该理论才接近中国实际?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难度,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3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中国的经济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可以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增强直观性。首先,要注意选择中国的实际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同时尽可能选择日常能够接触的经济问题做分析,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经济学案例的筛选要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这些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无论各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有什么差别,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这就是经济学原理的普遍性。如在讲到经济增长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来分析,可以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析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在平时大量阅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然后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中国经济现象来理解经济学原理,比用国外的案例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了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案例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整理这些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专业性的解析,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使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毕竟枯燥,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本身是理论经济学,其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但实践教学却是更容易结合中国实际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型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结合中国经济现象的实际进行案例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模拟实验、专题讲座等。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还可以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综合型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适合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包括课题研究、商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曲振涛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6-12-26

[3]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篇5

【关键词】清单定额;计价模式;结算;审核

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我国现有清单计价模式并非与国外清单计价模式完全一样,在现在实施的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方做好结算审核工作,实现建设工程计价模式分析与比较对节约成本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一)清单计价模式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行业壁垒下降,建设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企业及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对外开放建设市场的形势,就必须与国际通行的计价方法相适应,为建设市场主体创造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此背景下,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我国开始使用,并推广。工程量清单计价,其思路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算量,彻底放开价格,正确引导企业自主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跳出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计价模式,依靠市场和企业实力通过竞争形成价格。

(二)清单计价模式基本原理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理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招标人按照国家统一的计算规则(计价范围)提供工程数量,即工程量清单,由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并经评审,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过程可以描述为:在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工程量清单项目名称,根据具体工程的施工图图纸计算出各个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再根据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工程造价信息和经验数据计算得到工程造价。

二、定额计价模式

(一)定额计价模式概述

定额计价方式是我国使用了几十年的一种计价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价格=定额+费用十文件价格,并作为法定性的依据强制执行,不论是工程招标编制标底还是投标报价均以此为唯一的依据,承!发包双方共用一本定额和费用标准确定标底价和投标报价〔2-.。定额计价是建立在以政府定价为主导的计划经济管理基础上的价格管理模式,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对工程价格的直接管理和调控。

(二)定额计价模式基本原理

定额计价是国家通过颁布统一的估算指标、概算指标、以及概算、预算定额,来对建筑产品价格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国家以单位合格的建筑安装产品为对象,制定统一的预算和概算定额,计算出每一单元子项的费用后,再综合形成整个工程的价格。编制建设工程造价最基本的过程有两个:工程量计算和工程计价。为统一口径,工程量的计算均按照统一的项目划分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确定以后,就可以套用相应定额及单位估计表,其工程量乘以各项工程单价,计算出直接费,然后按照规定的取费标准计算间接费及有关费用,最终就可以确定出工程预算造价或投标报价定额计价方法的特点就是量与价相结合,将竞争报价中最活跃的价格因素固定化。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定额计价模式比较分析

(一)计价原理不同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是由市场形成建筑产品价格,而定额计价原理是一种。量价合一。国家控制建筑产品价格的计价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做为商品价格的主导者是不适应与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的。只有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个体因素,提高自身生产力水平,通过竞争使企业获得生存,使产品价格形成,这样才能使建筑业科学的、稳步的向前发展。由此,可以得出工程量清单计价基本原理相比定额计价原理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二)费用组成划分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由: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五大部分组成,而定额计价模式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四大部分组成。分部分项工程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企业管理费、利润。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措施费。间接费包括规费和企业管理费。

(三)计价程序不同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定额计价模式在计价程序上也有所不同。定额计价时分项工程的单价采用的是工料单价法,即只包括人工、材料、机械费,工程量清单计价分项工程单价一般为综合单价,除了人工、材料、机械费,还要包括管理费(现场管理费和企业管理费)、利润和必要的风险费。采用综合单价便于工程款项支付、工程造价的调整和工程结算,也避免了因为“取费”产生的一些无谓纠纷。综合单价中的管理费、利润及风险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报出的。采用综合单价法计价是一个个别计价,市场竞争的过程。

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方向发展己成大势所趋,过去的定额计价模式由于不能体现出各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所以,定额计价模式被清单计价模式所取代,将成为必然。如今,我国已基本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进行工程计价。在此情况下,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将采用低价竞冷,在中标完成施工后,往往利用结算文件使其利益最大化,从而超支情况时发生,作为建设方做好结算审核是一种有效的造价控制。

参考文献:

[1]韦秋杰,攀伟清.节水型建筑建设的讨论与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黄晓兰,韦秋杰.综合评价法在设计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3,9(9)

[3]陈果,韦秋杰,黄晓兰.清单计价模式下提高甲方造价工作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1(4)

[4]王振强.英国工程造价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5]胡瑛.工程计价模式改革与清单投标决策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 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释是高校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根源和危害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发展趋势及其最终命运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基本原理教材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仍然遵循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实体经济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基本依据。然而,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明显地表现为金融危机。作为一门与时俱进、承担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任务的学科,高校基本原理教学不应漠视这一显著的时代性,而是应当积极地适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及时补充和完善有关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内容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解释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本质特点和最终命运。否则,学生难免产生书本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疑问,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在当今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基本原理教材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阐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即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表现——着墨不多。

对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未进行剖析。

对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未能充分揭示。

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论述不到位。

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防治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发和借鉴未有提及。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

一、概要地介绍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几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主要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二、将金融危机与早期的经济危机进行简要对比。

在演化路径上,早期的经济危机大都由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而金融危机则与之相反;在造成的危害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泛,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害;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上,在传统的经济危机中,资本所有者的直接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动者,而在金融危机中,尽管表面上看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者,但垄断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信息优势,其财富的损失比例要小于普通投资者,后者在危机中可能倾家荡产、失去工作、一文不名、负债累累,同时,大资产阶级还能对政府施加影响,获取财政注资和输血,弥补相当一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其对社会整体财富占有比例不降反升;在危机后果的转嫁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利用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危机的恶果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

三、从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仍源于实体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与传统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从表面上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越来越多地源自金融领域,但实际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实体经济领域的背景,是实体经济的困境和危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反映。近几十年来,金融领域频繁发生危机的前提在于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闲置资本,其中不乏投机资本。而之所以会有如此众多的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领域是因为受到与普通劳动者有限的支付能力所决定的总需求水平的限制,大量的闲置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寻找不到获利机会,只好将其逐利场所转向金融领域,于是,西方各类投资机构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同时,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在设计时,都有实体经济领域的相关产品作为定价依据,如果这些产品出现严重供大于求、价格缩水的状况,就会拖累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价格以更大的幅度下降,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理就在于此。事实上,拉美金融危机和东南来金融危机也是当时本地区实体经济领域困境的反映,只不过是在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下,实体经济的困境演化成为金融领域的风险和危机。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 原理 校园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11-01

一、大学生犯罪问题

大学生犯罪问题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现在的大学生犯罪呈现出了数量较以前不断上升、类型向多样化发展、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向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扩散的趋势。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校的教育体制不健全,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环境的变化。2.市场经济的冲击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3.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心理脆弱。4.不良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对一些不良文化盲目吸收,是其犯罪的一个重要动因。5.家庭教育的缺失,特别是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学校的角度讲,必须加强大学校园的法制建设,才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二、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看校园的法制

从哲学的角度讲,加强校园法制建设,预防和处罚大学生犯罪是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哲学的一条重要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加强大学校园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不断提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意识也在不断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有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表现在大学校园里,就是要求我们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这些环境的提供单纯依靠以前的道德建设是不够的,必须将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依法进行、有法可依。

我们在校园内进行法制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这些大学生毕业以后,会对社会的法制建设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意识会影响到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加强大学校园的法制建设可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也是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讲,加强大学校园的法制建设不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角度看,只有加强大学校园的法制建设才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校园法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这是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上层建筑上进行依法制国、依法行政。表现在大学校园当中,就是依法制校、依法制学。

过去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都相对比较单一。在那样的条件下,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进行道德建设,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以适应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必要的。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大学在当时实行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今天我们的经济基础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原来的反对和否定私营经济、民营经济转变为大力发展和扶持民营经济。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就要求上层建筑自身不断进行调整,与今天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大学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基础的变化改变了我国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样式,由原来单一的社会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这一实际情况相适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在大学校园的管理当中要依法制校,把法律作为约束学生行为的重要准则,在校园管理当中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校园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在新时期,有很多问题单纯依靠道德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和矛盾。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道德的价值和作用,道德是建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人的行为的重要准则。道德是校园内人们自觉建立人际关系的标准,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其对于建构人际关系的作用是具有绝对性的优势的。而法律则是强制性的法则,法制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只有将校园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够有效防止大学生犯罪。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改革

On《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Educational Reform

Li Nyanja;Fluxion Laying; Tan Jauntie; Ganglia Xiaoping; Song Yuan; Chao A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angsha,410128)

【Abstract】The paper sums up experiences recently five years Of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Educational Reform from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 words】《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Educational Reform

我们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相对困难些,见识和阅历也要少一些;部分学生如自费生、预科生等在入校时就比其它学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低一些,文化基础要差一些;还有学生虽考分很高,但属于调节录取而来,由于受社会上“学农没出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有种“走对了路,但入错了门”的失落感;大部分学生相对于其它学校的学生而言,家庭背景弱一些,社会关系薄一些,社会活动能力差一些,随着高校招生的并轨, 找工作也更困难一些,前途更堪忧一些,内心深处总隐藏着一种自卑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就差一些。因此,我们《基本原理概论》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难度更大,教师更应该调整教学设计,淡化内容的理论性,采取合适方法组织教学。鉴于此,最近五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着重哲学素质的培养,突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

1.1 深化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

哲学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在从事《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系统地阐述尤其是哲学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加以深化,联系当前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时,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的观点,去引导学生分析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方针,理解这一方针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的。讲授“社会意识形态”时,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认识到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讲“否定之否定”时,用辩证的否定观引导学生去分析当前社会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观点和看法,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反对肯定一切、顽固不化的“国粹主义”和复古主义,又反对否定一切、全盘西化的崇洋和文化虚无主义。讲“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时,运用这一原理,给学生打“强心针”,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同近期内全民族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要求这一共性与结合自己专长、发挥个性的关系,找准个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巩固专业思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克服自暴自弃,实现自我超越。讲“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时,阐述商品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一家一户几口人几亩田几亩地几亩山,自己吃饱穿暖就够了,用不着与社会、与市场发生联系,完全可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但商品经济就不同,它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说白了就是赚钱——不是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是把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获取差价,赚取利润,榨取剩余价值。这样一来,生产者就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同时让社会、市场了解你能够生产某种产品,才能赚钱;就不是怕人家知道你,而是怕人家不知道你。同学们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纯粹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把知识作为商品卖出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一定要转变“皇帝女儿不愁嫁”、“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传统观念,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主动地、广泛地让社会、让市场了解你有真才实学,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创造效益。

篇9

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生搬硬套”。中国古语讲,“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理论的产生和运用是有条件的,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将其普遍化和绝对化,难免会导致理论指导和实践成效上的偏差。以个人主义为基本理论倾向的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休戚相关。它以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和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等等,都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比如,长期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重视对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在研究中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推导,但这些模型大多是建立在假定前提基础上的,与我国的现实相差甚远。如果不顾我国的具体国情而拿来指导我国实践,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现实中有些人明知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并不适用,却硬要生搬硬套,这只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总之,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经过认真分析,科学地予以辨析、选择、改造和利用。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社会制度与具体运行机制的关系,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可“本末倒置”。由于根本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是对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基础、是主体,市场经济是手段、是工具。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在我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只能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将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

西方经济学理论有其自身的明显缺陷,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饥不择食”。富裕之邦,并非就是真理之地。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这并不等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须知,西方经济学是以维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的,其研究视角无不是面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际的。毫无疑问,仅仅是这种特定时空背景的限制,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更不用说其中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始终存在的理论盲点甚至误区了。比较典型的是,新古典主义学派在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时,忽视了实践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市场失灵”,常常使经济运行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往往视农业为不发达经济部门,忽视了农业中非农业部门的存在,忽视了农业通过自身的改造发展起来的现实可能;在西方经济学中还形成了诸多流派,不同流派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相互之间壁垒森严,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等。

西方经济学理论自身存在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不能“饥不择食”,不分优劣正谬照单全收;更不能盲目崇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也看成金科玉律。事实上,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经典作家没有论及,前人没有实践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更不可能找到答案。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善于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筛选。

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邯郸学步”。经济活动不能离开特定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而孤立存在。事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经济自身的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哲学传统。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的丰厚基础,努力做到“洋”为“中”用,综合创新。反观现实,发人深思的是,一些人对西方经济理论盲目崇拜,醉心于引进西方经济学而又“食洋不化”,结果将一些本来易懂的概念说得花里胡哨,将一些原本比较明了的问题阐述得艰深玄奥,到头来,不仅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迷失了自己。

篇10

关键词:产权会计;变革;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58-01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情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的采用,使我国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产权会计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为迎合产权会计观的更新,产权会计制度变革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

一我国建立的科学会计准则所体现的产权会计控制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在1992年11月份由国务院财政部颁布的,并在2006年2月份对其进行了修改,初步建立了适应全球会计制度改革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一会计体系中,每一项会计准则都反映了产权会计观的主要精神。

1.会计准则体系的每项会计准则都以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为基础。会计准则体系与我国《宪法》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依据的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不仅与《宪法》中相关规定相一致,与有关的经济法中的相关规定也保持一致,这种高度一致性的存在保证了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每项会计准则都能够为所有人接受。与此同时,会计准则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独立审计准则相协调,在建立会计准则体系过程中,可以在适应中国企业的产权特征的基础上,严格遵守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不仅落实了规范的企业会计行为,也维护和保障了所有者的财产权益。

2.熟知并把握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遵循的是价值观,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充分落实了将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体系想结合的思想,使得会计准则体系更具中国特色。由于我国所有制结构具有特殊性,要想将会计基本要素准确的反映在会计准则中,应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针对我国当前的市场性质和形态,运用产权经济学对产权要素进行表述,以此来确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要素。在遵循国际惯例的情况下,应确定选用资产、负债和权益作为会计准则的基本要素,在考虑市场性质的情况下,应从占有的产权、使用的产权、收益的产权和处置后的产权的角度充分考虑。

二在产权会计观确立的基础上进行的产权会计变革

一般来说,契约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企业产权经济关系和社会产权经济关系的手段,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与契约的关系更显得紧密,也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化社会基础之上的。会计作为处理经济关系的手段之一,其对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映和控制,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契约进行监控的过程,瓦茨曾说过关于会计对契约进行监督的理解,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产权结构不断变化之中,而会计与审计就是产权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产物,会计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监督契约签订和执行并能够维护产权的法律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总体契约结构的变化会使得产权会计发生变革,现如今,为加强对企业总体契约结构的描述力度,有学者将企业的契约结构进行了联盟,契约结构联盟的基本环节主要分为八块,分别是税收契约、产权契约、债券契约、审计契约、商务契约、工作契约、报酬契约和商事契约。这些契约环节的设置是贯穿于产权价值运动的全过程之中的,这些基本要素分布在契约联盟的外部和内部,在一定情况下它们能够交互发挥作用,不仅可以实现内部产权和外部产权经济关系的合理转换,也可以使会计实现对契约的全面确认和监控。在进行不断的循环工作中,产权会计能够使产权经济运作的契约监控保持在系统的状态之中,从而对所有者、经营者和工作者的权益进行全方位维护和有效保障。

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产权制度和企业现代产权制度,而企业金字塔式的层级体制改革作为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关键,不仅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因此,企业只有合理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才能实现组织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想处理好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必须从以建立产权控制为中心的责任层次分明的内部控制制度出发,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制度,在以所有者投资为中心的内部控制中,要以所有者和投资者为中心,完善产权所有者治理结构,将所有者和投资者的权益实现作为追逐目标;在以经营者为中心的内部控制中,完善产权经营者的治理结构,将实现有效经营和管理作为追逐的主要目标。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体系的每项会计准则都以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为基础,熟知并把握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此为主要内容建立科学会计准则,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产权会计观的精神,也可以促进产权会计的有效变革,在进行产权会计变革中,应充分考虑契约联盟的作用和企业租住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肖小凤,王善平. 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与展望[J]. 时代财会. 2001(03)

[2]郭道扬. 论产权改革与会计产权观[J]. 财经论丛. 2004(01)

篇11

关键词:监理企业 工作 管理 经济学 应用 研究

一、引言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而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市场才能达到均衡才能更好地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虽然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所以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的调节功能,通过对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价格等各方面的全面分析,研究如何合理地对市场进行调节。

二、管理经济学需求原理

管理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决策科学的分析工具,研究组织如何在面临约束的条件下,做出最优管理决策的一门应用叉学科。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应用经济学,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将微观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在经济理论研究与企业决策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为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提供答案,所以学习管理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实践其在培养造就经济管理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监理企业的运行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按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并随着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价格与需求成负相关;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同时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即价格与供给成正相关。供给与需求最后将在某一数量水平上与价格上处于均衡状态。市场不是固定在均衡点上其价格与数量围绕着均衡点产生波动,当原先的均衡点被打破后市场内部的约束机制将使需求与供给沿着均衡点移动直到返回到原先的均衡点。

三、公路监理企业如何走向规模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按安排年度计划的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布局是以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核心的。因此,反映到监理企业市场中就是需求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公路建设对监理企业的需求不会因监理企业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改变,企业发展出路在于形成规模经济注重科学管理,不断地进行更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革最终要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因此,企业要不断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就需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打好管理的根基,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变革。大而不强的企业主要表现有盈利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准企业的规模没有带来预想的效益其生存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盲目追求规模的过程则更加危险这也是在不切实际的目标指引所产生的后果。所以,使发展中的公路监理企业走向规模经济主要措施与建议如下:

1、固定成本的控制管理: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各个计算期后,将各期的平均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固定成本增长量的要严格进行控制,使其增长比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2、完善成本预算制度:事先对成本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并严格督促执行。要对预算项目进行目标管理和控制审核。

3、合理调配现场人员:监理工作工作量常常变动较大应定期核定工作人员工作量使监理人员要经济合理地流转使用起来,精简机构并积极地调配现场工作人员,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有条件地合并基层的项目监理单位有利于其提高利用率;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成本分析一些盈利水平偏低的业务要有所取舍;注重节省时间成本提高会议效率并会议频次进行有效控制;不断从内挖掘自身潜力科学地进行有关现有流程的改进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注重日常的细节开支,例如: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用品、差旅费、办公费用等的控制管理。建立明细台帐并严格执行。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专业技术经验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主要通过企业运营中的专业化分工。管理水平的提高员工经验积累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监理技术手段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与运营成本为企业上规模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人力资源。造就一支优秀的职业监理队伍,是监理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最宝贵和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发展中的监理企业应该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招聘与培训、制定战略规划、实施绩效评估、优化薪酬与福利待遇等工作。

5、拓款经济范围:当我们对某一种产品的进行生产加工时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只需要经过十分简单加工处理以后就可以形成另外一种新的产品。作为公路工程监理企业而言可以开拓十分广阔的范围经济,比如如在试验检测、勘察测量、咨询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内在品质,在为建设方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成功的为建设方提供一种其更加信赖的监理业务以外的增值的技术服务。监理业务生命周期已进入成熟期作为一个产品来讲监理企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规模效应以此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但是,现在有些监理企业片面地认为做大就能盈利仍然仅仅看重监理业务量的增长在此阶段热衷把企业做大而忽略了重要的商业规则,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利润的持续增长企业做大也仅仅是其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而已。

四、结语

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监理企业为解决发展市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由于市场运行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即便是经济学中关于供给和需求以及均衡的原理,也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即除价格和数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略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定要重视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控作用,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市场的综合作用。

篇12

(一)“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有利于体现的整体性

基本原理概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内容构成的,这三部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整体,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给人们提供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正确世界观导向下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式教学通过分析这门学科中不同内容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高度浓缩和深化,并通过若干个专题,将所要教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较短时间内将所要讲的内容讲授清楚,这一凝练过程恰恰有利于保障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

(二)“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

专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把握基本的理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专题教学就是针对一些现实中经常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教学活动,因而教师是有重点的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讲座就是从“专、精、深、活、新、实”这几个方面出发的。“专”是指教师在选定题目的基础上,围绕选定的专题展开讲解,既要把专题讲通、讲深,也要抓住最主要的进行讲解,让学生把握住专题中的重点。“精”是指教师在专题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将专题放在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部分和现实中最需要进行讲解的方面。 使教师的讲课内容更聚焦,更贴近生活。 “深”是指教师专题讲课的内容程度、理论层次相对于教材要深一些,前卫一些,传输给学生更新的信息。“活”指教师要灵活选题,根据教材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选题,在讲课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二、“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首先,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在国外,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且发展速度很快,而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小,且主要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不少人对马克思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把精力主要投向了和经济、生产有关的课程,而像马克思基本原理这类与经济相关程度不高的课程则较少受到关注。其次,当前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方法大体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1同时在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失去了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和能动性,学习的热情极度不高。

(二)是完善基本原理概论讲授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首先,目前高校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全国统编的教材,教材中主要是理论性的内容,和生活相聚较远,理论总是很枯燥,因而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入去学习、理解马克思基本原理。其次,许多马克思基本原理授课教师都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的难题。大部分学校都只给老师54个学时来教基本原理概论,有的学校甚至缩短到32个学时,但基本原理概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涉及的要点很多,教师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讲完或者做更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再次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从事其他课程授课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之后转来教基本原理概论,他们对基本原理概论理解还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老师采用的是理论传授法,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很少和实际案例联系在一起,这就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学生对这些理论难以有很深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进行改革,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来整合内容、对重要的若干问题的进行专题化的讲解,加大学生对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专题化改革思路

(一)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即注重理论内在的联系,同时专题教学也要有重点的教学

一方面,基本理论是一个概念多、理论复杂、内容广博的学科,也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基本学科也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因而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在内容上要从概念入手、从概念到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再从概念到体系,将传授的知识串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提高学生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系统性认识。另一方面,专题教学是针对马克思基本原理中的重要内容和实际中很重要的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的教学。因而在专题选题是要有侧重点的选题,在教学内容中有侧重点的讲授。

(二)教学中要注重经典文本的引用,明确讲授内容与经典文本之间的联系

由于是专题教学,其所讲内容具有侧重点,不是面面俱到,有些知识是没有讲到的,在专题讲课中灵活的贯穿经典文本,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更多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去了解这些金典文本,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认识。也可以弥补教材编排中的不足。

(三)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始终做到 “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教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教授的主要客体是大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理解、运用这些原理,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经历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心中存在的疑惑题。根据他们的思想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他们理解是理;全面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二是结合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进行教学。用最新科学成就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让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增强课程的说服力。三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提高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共理论课教学的可信度。?

四、“基本原理 概论”实践教学专题化改革思路

(一)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由于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在专题教学实践改革中,就应该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有重点的讲课。根据学生的需求,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将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的内容专题化,以专题的“点”带出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知识涵盖面。突出“重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革专题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很少考虑到实践的重要性。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专题实践性教学,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专题实践教学的力度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1.在改革专题教学手段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除了课堂讲授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作为专题式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通过QQ、MEN、博客、微博、手机、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传播与基本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同时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在价值观、世界观或者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这样教师就打破了传统的“一笔、一本、一嘴”的面对面的授课模式,可以随时进行教学。采用新媒体教学既增强了实践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基本原理概论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改革专题教学方法上,要 “坚持一个中心”。所谓“坚持一个中心”是指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获得理论知识最重要方式。因而为了提高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效率,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上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让学生或老师提出疑问,然后针对疑问一起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要想在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教学中保持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出发:一是进行课堂诱思;教师先传授专题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讲通透后,然后提出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疑问。二是社会实践;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去社会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会产生新的问题和问题的答案。三是讨论交流;学生就参加社会实践后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力求达到共识,得出最佳的答案。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针对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答案。四是专题研究;将大家的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性的升华,回到专题理论上来,同时也可以根据新发现的问题答案对原有的专题理论进行创新和补充。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作为知识寻求者的主体地位。使专题教学更加贴切他们的需求,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到了更深的知识,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专题的内容,甚至也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是对传统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式的优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现实的需求,也对理论教学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同时也要理清专题式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从而使“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习勇.论影响“两课”教学实效的原因与对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96.

[2]陈锡喜.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结构性矛盾[J].思想理论教育,2005,(6):24.

[3]魏伟.“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基本原理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1 年年会纪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7) .

篇13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教学手段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把政经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现实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令中职学生信服的政治经济理论,是每一个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师应担负的责任。为提高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在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把基本原理讲清讲透,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其次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处理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我国目前已在市场机制的建立、国企改革、所有制结构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教学中可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问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下岗与失业问题、社会资本运动中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及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和调控方式、手段的改革等问题来阐述理论,让学生切实感到政经理论的有用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观念和理论相悖的问题,例如,传统观念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也没有剩余价值,而实际上,两者都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商品经济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就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否则会使政经理论与现实相背离,缺乏说服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改革开放的现实,把深奥、抽象的经济理论通过运用贴近现实、具体易懂的实例来阐述,使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是,首先案例应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生动,与理论联系紧密,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其次案例必须是通过对收集来的大量素材进行筛选和提炼而得的,要具有较强说服力与代表性,符合教学要求,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吸引力与时效性

1、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气氛。课堂气氛对教学有极大影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堂上师生间不沟通、不互动,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首先可采用“提问式”教学及安排课堂讨论。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渴望沟通和交流,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必须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在讲授前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讲到劳动力商品的问题时,可以提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和内涵,然后与我国劳动力现实情况相结合,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其次课堂讨论也是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题目的设定、资料的收集、论点及论据的组织和课堂讨论形式的设定等。成功的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加深对一些基本原理的掌……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扩大有效信息量。对于中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足够的信息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参考资料,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反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实践的书籍等,鼓励他们阅读相关报刊杂志,通过这些书籍报刊杂志的阅读,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3、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达到直观生动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方式。它可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研究,提高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并收集多媒体教学所需的图像资料等。

三、处理好中职政治经济学与初中政治课程的衔接关系

篇14

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判断能力 影响力

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即会计人员自身的因素,这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根本;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认可度、会计团体的影响力,这些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直接动力。

1.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观因素及解决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各种交易事项日趋广泛和复杂,企业可能面临新的经济业务而在38项新会计准则中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基本原理和相关定义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所以,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

1.1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会计基本原理及新会计准则。会计基本原理是解决一切会计问题的基础。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特别是处理一些复杂业务时,必须要将其还原到会计基本原理。新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具体业务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必备知识。38项新会计准则对一些具体业务事项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和规范,是会计的行动指南,同时,新准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倡会计人员根据具体业务进行有效的职业判断,特别是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对“计提减值准备”的确定等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作出合理的判断,但任何职业判断决不是舞弊或者作假。

1.2会计人员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会计知识看似简单,但其内涵博大精深,不少企业就是充分利用了会计相关知识,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会计业务是一项错综复杂的业务,其过程充满了辨证的、逻辑的思想。所以,会计人员在学好会计基本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经济学、贸易学、金融学、外语、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及各项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自身对事务的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

1.3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会计职业是一种客观、独立、公正的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将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给受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决策,所以,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1.4会计人员必须学会谨慎。会计职业判断是有风险的。判断失误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可能造成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甚至破产倒闭。所以,会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对每一项判断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

2.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客观因素及解决措施

由于经济业务的受托责任,从而使得会计工作注定要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受托经营者、投资者或出资人、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等。

2.1正确处理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由于目标的不同而客观存在一定的矛盾:经营者总是希望能够取得良好的经营成果,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报酬;而投资者总是希望其投资的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的、快速的、长期的发展,两个不同的目标时刻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作出有效的职业判断,不高估收益低估损失,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损失等原则,确保企业资产的真实、完整,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会计人员要做好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参谋,本着多方共盈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从源头上促进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

2.2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

客观地讲,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却不愿意缴纳更多的税收,而是将更多的利益留在企业本身,但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合法、足额征税是其重要的责任。企业经营者往往通过干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最终影响会计报表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会计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坚持会计原则。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与经营者的沟通,经常向经营者宣传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其次,会计人员要做好各项财务指标数据的预测分析工作,为经营者提供相关的财务资料供其尽早作出决策。其三,国家立法机构通过立法,以法律法规形式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利和地位,同时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要给予会计人员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会计人员要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要合理利用职业判断,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各利益相关者不得干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使会计人员能够对各种经济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判断,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伟.谈新会计制度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J].科技信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