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8: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一流课程建设申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篇1

依托近几年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但各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度不一,水平有很大差异。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设成本、后续建设的投入

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需要申报很多材料,根据笔者走访几个高职高专了解到,在申报前,每个申报团队都是煞费苦心认真准备材料,但大都仅限于纸质材料。由于高职高专经费紧张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无力支付实况录像摄制的费用,致使精品课程申报或者后续建设缺乏成本支撑和长效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意识

就笔者走访的几家高等院校来看,几年来各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大都是些专业基础课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校级精品课程名称申报时有重叠情况的发生,有的是满目的模仿和抄袭,没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有着眼于自己院校的定位开发建设独特的具有自己独特特色、有“亮点”的新课程。

3.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轻质量

精品课程应该是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在当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偏离了建设的本质,重申报而轻建设、轻质量。有的学校为了确保在申报中能够成功,把评审标准的指标逐个量化分解,在申报报告上加以体现,并且对照指标进行佐证材料弥补和加强。并不注重对精品课程内在的建设,只看重申报成功所带来的奖励和各种评比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只是为申报而申报,忽略了“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这一深刻内涵。

4.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不尽合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继续精品课程的后续长效建设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铸就一支具有凝聚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立本之举。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不尽合理,盲目拉进不是精品课程领域相关的高职称教师,并且团队结构脱节,只为评审而凑数,没有建立一个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依据实际办学条件,有计划完善

根据市场导向的发展情况,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各个专业的生源情况有好有坏,导致学校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比较显著,也使得学院、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成本也有不同,因此各个高职高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本,有计划逐年地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2.优质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课程特色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应是多年来建设和教学实施,积淀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着眼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开发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和独特特色的课程模式,特色应特,不能一般化。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学生就业上。课程要以市场发展前沿为导向,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层强化,螺旋上升,并能够以案例教学、范例式教学法驱动,以主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依靠特殊掌握一般。

3.组建合理高效的课程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组成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的假设就像没有水的鱼,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高职高专类应用型院校,应该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要选好、选准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应是学术带头人,并且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课程负责人应该有较强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

篇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但是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来看,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方面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国家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篇3

精品课程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高等学校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经济法作为法学基础课程,已经建立起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质量上看精品课程未必是“精品”。下面,就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是顺利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能会背离初衷。何谓“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此项要求,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是将经济法建设成符合上述五个“一流”的课程。具体而言,“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是教师整体队伍的一流,而不是某一个教授是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不仅要求构成教师队伍的个体教师素质优异,还强调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实现课程自然的新老交替、平稳过度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连续性。“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延续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一流教学方法”,是指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一流教材”强调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主、辅配套的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教材,形成一个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全方位传达和个性化巩固。“一流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既严格又充满人性化;既督促有序又鼓励有余;既鞭策过程又评价结果。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学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为“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把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把课程建设成为能够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客观地存在层次差别,相应培养学生也存在层次差别,因此,我们应当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多层次的划分,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

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教师们都十分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机,是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为荣誉称号或不菲的课程建设经费?值得审思。在功力动机的驱动下极可能出现一旦评审通过,有的就忘记了课程建设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申报单位要在5年内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和3年内实现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诸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新闻、公告等显示的还是评审当年的时间,资源更新速度慢或者无更新。此外,就已经上网的部分教学资源也存在建设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院校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追求(培养学生目标的差异)。

2.重形式,轻内容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从网上能找到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内容看,各申报单位均按照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形式而言,均符合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却未必符合“精品”的要求。如前所述,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符合现实需求而打造自身的特色。“精品”意味着突出各自的优势,“精品”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精品,是别人没有的精品,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精品。但从各个院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具体内容看,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几乎趋于一致,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不能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亦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别。这是目前经济法精品课程乃至所有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误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仅仅注重形式,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一切的因素,聘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外观很漂亮,但有的主讲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但在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观念未转变、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如前所述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学校综合实力评价、教师的考核相关,因此出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以老师为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怪象。从2003年精品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近9年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精品课程。换言之,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比较低的。对精品课程是什么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连“精品课程”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精品课程的功能与目的,等等。由于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的正确认知,导致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徒有其表。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三、完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评审、轻建设”的现象,首先应当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正确的认知。如前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为提升学生能力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考核、评聘的条件。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评价的指标体系。当前的评审、评价指标(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偏重于精品课程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指标体现了精品课程的一般特征和共性要求,但也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因此,应当将精品课程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向偏重建设状况与应用效果的指标过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来。此外,完备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品课程应建立年检、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主管部门应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对于建设效果好、质量高的学校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建设效果差甚至没有实质性建设的课程予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的建设经费。

2.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经济法精品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辅资料、个人测评、网络论坛等的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来制作和准备。同时应及时、快捷地将课程内容展现在课程网站上,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和优化。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第二,改善经济法教学模式,推进特色课程教学。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和实际情况,形成教师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授课、校外教学实习和校内模拟实训等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堂辩论和课堂讲演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活跃学生思维。第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考评制度,全面客观考核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开闭卷结合、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通过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切忌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无以为继。因此,既要强调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带动效应,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相互协作、交流配合。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储备教学力量。

强调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主导性地位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凸现主体又要体现主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课程内容、讲授形式和授课环节。同时,监控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认识工具,开展教学互动,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参与中思考、学习和认知。此外,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内容,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仁兰.对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9).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11-001

一、中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只有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的。近年来各中职校加大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1.课程的使用问题

在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各中职校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申报。一旦申报成功,许多精品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其后续的使用和推广上,缺乏一个系统、规划的有效方案,精品课程也就沦为了一种摆设,往往只发挥了评审作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价值,更谈不上共享和推广了。

2.课程的维护问题

许多中职校在精品课程评审成功后,就结束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打开精品课程网站,许多的课程大同小异,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似曾相识,立项以后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及时在平台与更新,甚至有的网站没人维护,还关闭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平台维护存在问题。

3.团队的合作问题

在精品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依靠本人经验,制作课件和教案,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大多数是多人参与,利用统一的格式,各自分章节开发,最终合并劳动成果,相互之间缺少沟通。更重要的是缺少和企业、行业的交流,没有企业专家的参与,开发出的资源和课程,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体现精品课程的精髓,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二、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1.共享资源,提高课程利用效率

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才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要克服学生在机房学习时,进不了互联网,打不开本校的精品课程的现象,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精品资源进行项目教学,建议中职校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注重校园网的建设,保障精品课程的充分使用和共享。

精品课程资源从电子教材、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到习题库、案例库、学习指南等相关参考资料应齐全,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查阅。网络平台要畅通,网络课堂是传统教学课堂的网络延伸,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交互式协作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平台应包括作业、师生讨论、辅导答疑、资料下载、模拟测试等,使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为师生课后交流提供了方便,只有在校内校外互为一体,精品课程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

2.建立动态机制,完善课程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而不是申报成功就结束。因此中职校应从两方面着手进行动态建设:一是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内容建设的“动态性”应体现在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新的教学案例、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网络的“动态性”就体现在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行为(活动)后,以上网方式反映活动过程,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实现课程建设的动态机制。

3.强化合作培养“双师型”团队

中职校要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从项目案例的选择、课件制作、教学素材的收集,到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小组成员要共同参与,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要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的开发,将生产实践的现场要求充分展显在教学过程之中,打造一个合作型师资团队,既是现代职教发展的需求,也是精品课程存在的基础。

每一名教师在创建精品课程中,应该明白“精品”两字的含义,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因此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应自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中职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总之,中职精品课程作为课程中的佼佼者,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在中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灵活处理好出现的问题,必须从现实出发,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着眼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努力把中职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的内涵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目标 意义 建设思路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7-02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

[7]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篇6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材,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10多年来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高质量课程。从2003年开始到至今,我国精品课程的总数达到20077门,其中高职精品课程的数目达到5843门,涉及20个学科领域[1],增长速度之快,说明各个高校已经将精品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1 高职精品课程在建设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自精品课程项目开展以来,精品课程的数目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数量多就表明优质教学资源也相应的增加。从2003年开始,众多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也确实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影响课程整体效果的问题。

1.1 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用率不高

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为了解精品课程的情况,设计了精品课程网站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现场发放方式回收230份问卷,有效率为93.9%,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仅24.07%的人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站,22.22%的人没有听说过,大部分受访者从来没有使用精品网站。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51.85%的人群会优先考虑利用搜索引擎或视频资源;43.52%的人会优先考虑数据库来查找所需资源;只有4.63%的人会考虑使用精品课程网站去学习[3],说明精品课程网站没有融入学生的学习,学生没有养成主动使用精品课程资源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源。各高校大都注重精品课程的评审与申报工作,一旦成功,便不再投以足够的精力去宣传和引导,导致所建立的精品课程形成摆设,很少将其应用于实际。

1.2 “两重”和“两轻”问题比较突出,后期没有定期的维护团队

“两重”说的是重申报,重数量,“两轻”即轻维护,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质是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广大教育者和学生分享,继而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对其他相同专业的精品课程产生辐射和示范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很多高校却将精品课程申报的数目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或者是一种任务,缺少对已申报的精品课程后期的监管,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高职教育是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标准,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如果课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很容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精品课程申报的成功只是课程建设的刚刚开始,后期的维护和定期的更新更重要。

1.3 精品课程的不可访问率依旧很高,共享性不是很强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2009年3月对各本科学校1664门国家精品课程及高职高专学校605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监控。结果表明,各类层次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尽人意,可访问率超过80%的网站占总课程数的81%,可访问率低于50%或无法访问的网站占总课程数的14%,无法访问的网站数量比例还是偏大[4]。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打开多个高职专业的网络视频,发现能正常打开的很少,精品课程资源网多数视频显示网站连接打开错误或进入学校的连接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违反了开放共享的原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1.4 网站更新课程内容缓慢

2004年,教育部为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在(教高厅[2004]13号)补中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在当前这个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理念、学科知识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精品课程只若是代表当前很短一段时间的优秀成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改进和更新,精品课程就得不到持续发展,最终也只能被社会淘汰。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代表教学质量一流的精品课程更要保证课程内容是代表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使精品课程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课程中的“次品”。

1.5 交互性太差

篇7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篇8

自2003年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至2010年12月,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770门,省级精品课程8280门,校级精品课程8170门。其中,1043门高职课程达到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被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确实对相应的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评选出的课程都是优秀的精品,也的确提高了相关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但教育部希望以此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根本上却并未实现。综合各位学者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的实际调查(包括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对国家精品课程实施的监控报告的披露)以及对各级精品课程项目团队负责人的访谈,尤其是结合自身实际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亲身感受,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不足,功利性明显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及一流实践教学条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地对某门课程的评估和建设,而应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观,把精品课程建成名副其实的精品,真正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作用,从而带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等各方面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来完成。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有些高职院校及其项目承担者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停留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闭门造车的状态,做并抵触着,心里暗藏精品无用论,存在着精品形式化和精品弄虚作假的表面工程的思想。有些高职院校则是为了获取名利、增加校绩、树立形象而进行突击建设与申报,临时拼凑项目团队,花很短时间仓促完成,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更有甚者,一旦课程建设完成,便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不能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更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严重背离了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内在精神。

二、重建设申报和评比结果,忽视课程的实际

应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在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都是为了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这一荣誉称号,为了所谓的校绩而被迫建设申报,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许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在短期内通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评审的各项指标要求而“临阵磨枪”,从事“短、平、快”式的课程建设。一旦建设完成并被评为精品课程后就成了摆设,极少进行有效利用,课程任课教师仍回归到原有的、习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所以才出现了建成后的精品课程有的网站系统不开放,课程需求者无法共享资源;有的尽管网站开放,但往往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不能正常地为学生及教师所用。而更为常见的是,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正常开放,但网站的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与维护,自然也达不到当初建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团队整体水平不高,后续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优秀的项目团队组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精品课程项目的成功与否,更决定着精品课程质量的高低。依据教育部的要求,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团队应当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课程负责人应当以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顶级的教学名师为主,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规划、组织与实施。项目团队中的行业、企业成员也应当是来自全国本行业及企业领域内的高水平专家,以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对“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将教育部提出的“一流”教学体系视为高级教学的“拼盘”,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存在不切实际、浮夸作秀的现象。一是临时拼凑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有的甚至假借某些“教学名师”或行业、企业“专家”的名义进行申报,而实际项目建设团队成员却水平偏低。二是项目团队中,真正“双师”型素质教师偏少,不符合精品课程比例要求。三是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师梯队。四是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普遍不足。

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体现欠缺

教学内容建设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精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高职院校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内容的选取既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又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能够满足本行业或产业主流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并充分体现理论和技能的实用、够用。由简至繁的任务、子项目和项目,要来源于典型工作过程,要能有效地支撑高职课程设计理念。而课程表现形式应体现先进性,要有便捷、有效的教学指引和学习指引,既方便教师教学,更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还有充分体现校企共建的优秀成果,教学资源应满足教学需要。然而,在已建成的各级精品课程中,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本学科以及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时代要求,没有将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以能力培养、尤其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根本的目标,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一、研究背景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精品课程建设管理问题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无论是精品课程目标的确立还是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或者是后续精品课程实施及精品课程评价的展开,都是精品课程管理的内容。由此,探索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亟待关注的研究课题。

二、 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也需要具有系统性。首先,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中的各种制度、机制、流程等要实现有效的对接,彼此合作。其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应具有开放性,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和自身的学习、创新,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最后,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等其他子系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2、以人为本原则。即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尊重人,重视人,在管理中不能把学生、教师看作单纯被动接受安排的角色,树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改革管理方法与手段;尊重教师,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才能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4、动态原则。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具体实施办法、课程申报、 课程的示范推广等环节上,从校级精品到省级精品乃至国家级精品的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阶段水平上,无疑不体现出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必须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阶段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质量。

三、 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1、保障有力的组织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作保证,是不可能成功的。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要建立学校领导、教务处和系部三级领导负责的组织体系。这个组织要由校长亲自挂帅,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长和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及各级下属系部的教学主任组成,形成三级负责的领导体制。他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制定和健全各种相关制度。明确目标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每一年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责任目标,还要签署目标责任状。在下一年的评审检查中,对于达到目标的给予奖励,达不到目标的要受到批评和处罚。

2、 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

⑴全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中,一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评审程序,形成逐级申报制度;二是制订出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详细规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需要达到的指标标准;三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必依”,切实把好过程关,防止出现突击建设、后续建设乏力的现象;四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奖惩制度,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使精品课程建设做到有章可依。

⑵完善教师队伍激励制度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负责人,他们必须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而且师德高尚,深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仅是课程的负责人,更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人物。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主讲,同时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辅导和实验课教师。由此,我们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严格实行教师聘任制。其次,在科研立项、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也要给予倾斜政策,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⑶规范网络平台的管理

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要规范网络平台建设要求,明确规定上网资源的规格,提高网站制作质量;对网络平台建设工作进行长远规划,避免出现为申报搞突击建设的短期行为;加强服务器的维护工作,保证网络能够正常运行,满足师生随时浏览的需要;改善和提高软件功能,确保师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相应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课程负责人对上网资源的内容定期进行完善更新。

⑷加强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资金的支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论是新教材的出版,还是实验室建设,不论是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还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不论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是教学课件的开发,不论是教师的学术交流,还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学校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优先保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然后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要敢于放手让课程负责人按照预定目标,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可设专项账户,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总之,建立一个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保证机制,也就成为学校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对其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各管理层级理顺关系,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以此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王天(1982— ),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篇10

Abstract: Guided by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we have developed and designed a website construction system for the excellent course of our college. 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NET Framework and B/S architecture, supported by the Acces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s an open platform, the style,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website can be customized freely and it is applicable to any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Shijiazhua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ical College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设计

Key words: fine curriculum;website construction;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11-02

0 引言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热潮。据统计,2003~2010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课程资源,因此需要课程网站支撑,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应提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

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想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一个精品课程展示平台,应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进行开发设计。同时作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平台,其应适用于学院所有精品课程,网站的风格、样式、功能项等可以由教师自定义,可以通过文档方式、视频方式、三分屏方式等展示精品课程,满足精品课程的申报和网络教学的工作。

1.2 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网站采用的是.NET开发技术,基于.NET Framework 2.0框架,B/S架构。之所以采用.NET开发技术是因为其具有开发周期短、可调试性强、安全性较高、稳定性高、与IE浏览器完美兼容的优点。整个系统基于B/S构架,可以使用户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只要可以访问互联网,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管理精品课程网站,而不用安装客户端。

网站整体页面设计风格采用流行的DIV+CSS模式,此模式的优势:缩减代码,提高页面浏览速度;结构清晰;支持各种浏览器,兼容性好;更好的扩展性。

为了将来进行省级、全国精品课程申报,精品课程网站应根据精品课程评审的主要指标及课程特色进行栏目设计,包括申报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工学结合、网上课堂等内容。网站具有动态更新功能,通过账号可以很便捷地信息、修改资源,而没有采用静态的或通过FTP上传更新资料的建设方式,这确保了该课程的精品课网站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能随时体现最新教学、教改内容。

基于该系统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移动通信基础》网站截图见图1、图2,访问网址为:jpk2.sjzpc.省略/dxx/ydtxjc/index_1.aspx?courseid={2D2D3954-4B7E-41f8-8469-9DA3BD27CD9D}。

1.3 精品课程网站后台 精品课程网站后台是由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组成的一套强大的系统,能针对不同的精品课程进行不同的管理和设置,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对于教师自己的精品课程非常方便。

后台采用的是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是Visual Studio 2005。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了Microsoft Jet Database Engine和图形用户界面两项特点,具有操作灵活、转移方便、运行环境简单的优点。

后台管理分为:后台登录、文档管理、作业系统、在线调查、人员管理、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管理七个模块,具体描述见表1。后台只有教师和管理员可以登录。

2 小结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网上则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本文介绍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于2011年4月在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实际应用,系统运行期间,教师和学生反映良好。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也会不断通过网站来实现其网络化和集成化,通用精品课网站建设系统可以使课程教师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去,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体现教学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婷婷,邓广彪.通用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时代,2009(6).

篇1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

篇12

1、教学工作目标与措施有待提高

依据**整体发展规划以及教学院系教学评估文件的相关精神,并紧密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我部主要围绕研究生教育、校级重点学科以及优秀青年创新团队等三个层面制定且逐一落实了发展规划,在教学工作目标和措施方面体现不多,体育教学改革和满足学生需求的方面没有充分体现。我们将在今后的规划制定和整改措施中逐步改进。

教研教改课题要向高层次迈进

2、节假日等闲暇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系列科研活动,初步凝聚并形成了高效、和谐的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关于申报优秀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的文件精神,有的放矢的进一步整合了研究方向,凝聚了研究队伍,获批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目前,团队成员申报项目很多仅限于校级,思维仍不够活跃,视野仍不够开阔,省级项目较少。下一阶段,创新团队将在省项目申报和高质量论文的撰写上下功夫,以此提高整体的教学研究水平。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我部成立了督导小组,召开了教学督导工作会议,制定了学期督导工作计划、督导课表。在督导过程中,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落实,与校督导组专家一起进行两级交互督导,实施了全覆盖,每位督导员对在监控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反馈,并加以指导改进,真正起到了能“督”能“导”作用。但与校级挂点督导员联系不够紧密,同堂听课率只有50%,离学校要就的80%有很大的差距,今后要加强联络,加强交互督导的力度。

4、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教研室是真正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教学效果的主要部门,事实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是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我部各教研室按照要求分别制定了教研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并予以了记录,但有的教研室记录不详细,不完整,不能客观反映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开展活动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部将会在教研室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加大指导和督查的力度,真正体现教研室的主体地位。

5、体育教学精品课程应予以尝试

篇13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途径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院今年启动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C语言程序设计已确定为我院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优秀课程,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五个一流”展开建设。我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独立学院,各学科都有独立教学队伍,但因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相对于全国的二本院校,教师具有自身的特点,探索与研究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

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师队伍”放在“五个一流”之首,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一门课程之所以成为精品,是主讲该门课程的教师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结果。根据学院《本科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文件要求,要求课程负责人与成员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高尚的教学风范及严谨的治学风范,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把关人物;课程项目组成员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源泉。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

二、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现状

我院为首批独立学院,成立至今只有十二年的时间,各学科教师人数都不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以讲师为主,教学年限都不太不长。大部分教师都是本科或硕士毕业后进入学院工作,尽管已经历了多次的教学,但教学经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因此,针对目前这种师资现状,要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摆在首位,应努力建设一支与一流课程相匹配的一流的师资队伍。

三、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综上精品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和独立学院资师的现状,要确保精品课程质量,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文主要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两大有效途径强化精品课程之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实行“以老带新”制度,即推行“导师制”制度。导师对该门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实行一对一的培养。青年教师要参加“导师”整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前的备课、查询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讲稿和教案等。课堂上听课,领悟导师的授课方法和段手;课后参与导师批改作业,命题试卷,考试分析等。通过“导师制”的推行,年青教师可以吸取“导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一步提高对此门课程的了解与掌握,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新进教师,要求其与导师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长期的实施效果表明,青年教师成长较快。

(2)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各类培训包括短期校内外业务培训、访问学者和研讨会等,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业务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课程项目组成员中,有1人参加了访问学者学习,有4位教师参加了全国网络培训等。

(3)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我院每年都会组织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和教案评比大赛等,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些比赛。青年教师通过比赛,提高了教学水平、方法和理念等。课程项目组成员中,大部分教师参加了这些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有3名教师获得了青年教师授课二等奖,2名教师获得优秀教案奖等。

(4)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工作,可以以课题主持人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甚至国省级课题,或者以参与者身分积极参与到课题项目中,通过课题研究,大大提升教师的学术与教研水平。目前,精品课程的成员绝大部分担任课题主持人或参与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1)加强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首先,教师应充分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其次,课堂上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转变教学思想、手段和方法,转变教师角色,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增加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说、能想、能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围绕重点问题,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最后,课后做每堂课的小结,通过网络学习平对与学生进行答疑和交流。通过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整合教学资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即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方法最优化整合。精品课程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还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序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使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整合。

(3)实现教、研、赛相结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坚持科研促教,竞赛促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实现三者相互结合。近年来,课程组成员中,大部分教师都能主持或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等,并把科研成果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实践环节,与各类竞赛相结合,既丰富了实践内容,又增强了师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教、研、赛相合,有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4)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试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方法等,因为学生的新观念、新思路都源自于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验内容十分熟悉,同时要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研究动向及学科交叉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了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采用笔试、考察、评阅、上机等多种考核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建立起全方位的考核体系。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采用上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上机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出勤和平时课堂表现等。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已实施了几年,该考核方式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前者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察,通过改革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实现校企合作。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健全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训机制与考核标准,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为理论课教师提高实践技能创造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精品课程“一流性”与“示范性”的定位,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精品课程需要的师资队伍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3.

篇14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认真做好特色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和发展需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切实制定好相关制度

1.方案明确,制度规范。按照学校教学基础建设工程要求,认真制订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保证措施。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奠定基础。

2.逐课推进,整合建设。学校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在仔细分析本单位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统筹审定各教学单位建设计划后,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要求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抓课程建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前遴选出准备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验收办法。对于精品课程的遴选,采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形式,课程申报自评,教学单位初评推荐,在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后才能确立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建设任务和要求,实施动态监控,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将精品课程立项时的情况与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并按照《精品课程验收办法》申请验收。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成为精品课程,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择优推荐参加次年度的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对于未能按期或按质完成课程建设任务的,学校将视情节对课程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出现建设迟缓、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情况中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经费资助,另行滚动填补其他课程。

4.适时总结,推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每个周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得失,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改进下一阶段工作,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部结束后,学校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和个人。

处理好精品课程与其他基础建设工程的关系

1.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基础,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围绕品牌特色专业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力度,有利于高校建设各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具体解决途径。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完备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品牌特色专业需要有精品课程来支撑,品牌特色专业最终要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各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就必须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有长远的规划,以突出主干专业为基本原则,使之不要过于分散,以便着力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含义不仅是要上好这一门课,而且是一项包含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和实践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精品,将这些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个专业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品牌特色专业。

2.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整合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精品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提升精品课程的整体水平。每门精品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精品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难以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精品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学校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切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

3.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遴选制度。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应具备教授职称,并担任课程主讲,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甚至出国留学,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教学单位。

1. 认真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2.积极建立精品课程支持、激励机制。经二级学院推荐确定的符合专业建设需要的重点课程,经学校评审符合立项条件,予以立项,对每门立项的课程,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经评审鉴定优秀者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的重点对象,并以扶植培育为省级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由学校颁发聘书,按年度颁发岗位津贴;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给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

[3] 张敷荣,张武升.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