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实务基本知识范文

会计实务基本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实务基本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实务基本知识

篇1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分支形成后,会计便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所组成。从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来看,财务会计应定期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则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会计报表。鉴于此,西方会计学家一般把财务会计称为外部会计或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内部会计或对内报告会计。这一观点,基本上为我国会计学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依据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把财务会计称为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对内报告会计,这只是对会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只能说明两者一个方面的差异,并未揭示它们的本质差别。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只能从会计对象与会计目的上去寻找。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的对象,我国会计学界把它界定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关于管理会计的对象,许多人对其进行过探讨,如“现金流动说”、“价值差量说”、“资金流量说”,等等。尽管众说纷纭,但也都没离开资金范畴。简言之,就总体而言,财务会计对象与管理会计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那么,两者的区别又何在呢?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总体内部的差异。

资金运动具有两重性。一是价值增殖性。在商品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其投入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必须在运动中不断地增殖,这是资金的一般属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资金的增殖过程。没有资金的增殖,企业就失去了生存与的基础,投资者也就失去了投资的目的。另一方面,资金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资金及其运动,必然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如产权关系、债权关系、分配关系等。资金运动只能在特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并在运动中再现这些关系,否则,资金运动就失却了存在的条件,这是资金及其运动的特殊规定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运动过程。

资金及其运动客观地存在着价值增殖和特定经济关系运动这两重属性。从本质上说,财务会计是以后者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亦即作为其核算与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基本目的正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维护人们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则是以前者、即以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其存在基础的。价值增殖是资金的属性,但价值的增殖并不是自发地进行的,而是一种在人的参与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只有对价值增值过程进行的运筹、规划与控制,才能实现增殖并达到预期目标。

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价值增殖则是经济效益问题。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会计是以资金运动中的经济关系为对象,以维护相关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管理会计则是以价值增殖运动为对象,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这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这里应提及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也只是就它们的对象与目的的主要方面而言。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作为会计工作的两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种“分工不分家”的关系。

在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加以区分的同时,必然要涉及到对成本会计的认识。成本作为资金运动的一个环节,作为资金投入的一项内容,它既与资金运动中的利益关系相联系,又与资金运动中的效益成果相联系。就成本的前一性质而言,它应属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实际成本的高低、真伪,直接对实际利润发生,对各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发生影响。因而在有关法规中,对成本的列支范围、开支标准、补偿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成本的后一性质而言,它又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管理会计学中人们研究成本习性,量、本、利关系,成本控制等,以求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国外会计学中,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与成本控制实际上是分属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这一做法也为上述观点的成立提供了旁证。在我国出现的把有关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独立出来,成立成本会计学的做法,主要是基于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会计教学的系统性而作出的一种选择。既然如此,成本会计就应该既具有财务会计的某些特点,又具有管理会计的某些特点。而在会计实务中,实际成本的核算是不可能脱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

二、财务区别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决定它们各自特点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只能是会计对象的性质与会计目的。下面便以此为依据,对财务会计不同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试析如下:

第一,财务会计必须以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作为其工作的准绳与规范。这一不同于管理会计的特点,是由财务会计核算的特定对象和目的所决定的。既然财务会计是要对资金运动中的关系进行确认、计量与反映,那么,便只有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才能保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才能为各利益相关者所认可。

第二,财务会计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因为财务会计处理的每笔业务都与人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才有可能保证经济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各种侵犯财产的行为发生,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三,财务会计实行定型的会计模式。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直接涉及到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所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并要对其工作质量,即会计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进行检验。为了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有章可循和便于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财务会计需要定型的会计模式。

第四,会计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会计方法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会计核算结果的变化。为了避免由于轻易变动会计方法而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或以变动会计方法为手段去谋求某些相关者的利益而侵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各国的会计准则均规定,财务会计选用某种会计方法后,一般不得轻易变动。如确有改动的必要而变动会计方法时,一般需要在会计报表中作出说明。

三、正确认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区别的意义

从本质上揭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无论是对会计,还是对会计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正确认识会计的目的。通过前面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区别的,笔者认为会计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会计的双重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利益”目的和“效益”目的。勿庸置疑,会计对象的二重性必然规定着会计目的二重性。以来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会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也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在我国设立管理型会计与开展管理型会计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讲求经济效益这一会计目的的话,那么,全面实施会计准则与新会计制度,以便使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适应变化了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利益关系,则充分体现了维护一定经济利益关系这另一会计目的。

篇2

[关键字] 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师事务所

[作者简介] 朱萍,广西财经学院审计系教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审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广西 南宁,530003;张媚,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5-0039-00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是将其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管理体制”借鉴的是企业管理的观念,意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以人为本”的审计管理体制,是将“以人为本”作为审计管理体制建立的核心内容和基础。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人才流失、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员工身心健康欠佳,企业文化建设不成功等问题已日渐严峻,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不仅是时势所需,更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能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

一、会计师事务所“以人为本”管理现状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高智力密集型组织,如何充分吸纳专业人才,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挽留优秀人才,有效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是事务所的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在“以人为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普遍现象:

(一)人员招聘方式和标准随意性比较大

具体表现为不少事务所根据社会中存在的社交关系进行招聘。即使学历或专业不符合事务所的招聘要求,通过关系仍可进入事务所工作。另外,有些事务所的招聘面试与笔试环节也存在诸多漏洞,例如:在进行招聘的笔试中,笔试内容的设定大多采用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没有充分结合事务所执行业务的特点,也没有对面试者的逻辑思考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又如,虽有规定要求实习生于实习期结束后须经过笔试及格后才能正式录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竟只需经项目经理同意,笔试则只流于形式。

(二)人员年龄、学历结构分布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其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0至50岁之间,小于30岁和大于50岁较少(王新红,2013)。作为主要生力军的青壮年注册会计师群体虽然拥有敏锐的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快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有助于储备成优秀人才以备事务所发展所需的优点,但也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事务所中骨干类人才缺乏的缺点。

从学历的角度进行分析,截至2011年,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本科及以下的学历比例为90%,硕士以上学历为10%(王新红,2013)。虽然占主体的注册会计师理论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而且该部分的职业人员年龄较小,其理论知识的缺乏与工作经验的不足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培训成本的增加,执业技能更新速度的减缓,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

(三)人员主动培训意识、成效有待提高

由于事务所的工作繁忙,无论是事务所内的管理者还是员工,对于培训的态度主要是应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后续教育要求,或是面对即将要开展的项目内容陌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笼统地培训。而一般执业人员则坚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已经习惯的工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也没有视培训为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工作能力的途径。虽然新上岗员工能积极参加培训,但老员工则是被动地跟着中注协的培训要求进行主题培训。

培训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员工不注重新知识培训学习。虽然短期内有所成效,但并不持久。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长远性。没能依市场业务发展所需来设计培训内容,不利于员工的知识积累。三是培训方式枯燥无新意。主要是通过讲座或是研讨会、上网学习等方式,既无法提高员工深入研究的能力,也无法调动员工求知欲与创造力,更会束缚员工的自主性学习。四是对培训结果评价也不够重视。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常常会忽略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也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满意度的调查,更没有注重每次培训经验的积累与创新,故无从得知培训成效,亦无法督促员工重视培训,同样也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给员工交流培训心得,创造出一种团结和谐、共同进取的工作气氛。

(四)薪酬设计水平与劳动付出比例不协调

不协调的表现之处主要是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首先是会计师行业的工资分配制度不够透明。大多数事务所采取的是基本工资加提成的方式,但提成的计算是事务所里薪酬计算最神秘的部分。大多数事务所采用的主要是对业务利润采用系数比计算方法。一般地,其系数比例为2∶1,合伙人占比为2,注册会计师占比为1。在事务所发展期间,利润额不大的情况下,合伙人与注册会计师及助理间的差距不明显。当事务所的规模变大,利润增加时,差距则会日益明显,造成的结果是合伙人和一般注册会计师的收入差距很大,和其他助理人员相比差距更大。作为事务所的发展主力,注册会计师及其他普通员工,其辛劳的工作却未能取得相应的报酬。

其次是行业出现低价竞争,注册会计师的付出变成廉价劳动力。注册会计师为能吸引客户,争取到业务,往往会选择打折优惠,低价格的竞争战略。如此一来就会使提成的计算基数变得更低,在相关监管单位的严格监管之下,低价格战不会导致执业审计质量的立刻下降,相反造就的结果是注册会计师的辛苦劳作与实际薪酬比例不相符。

再次,激励体制多强调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事务所对员工的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此奖励虽短期内能满足员工的需求,但由于事务所的员工一般是学历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人才,单是物质激励并不能满足该类员工所需,他们同样注重精神上的奖励,如自我价值的发挥,与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同样重要。

3.注重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对考核效果的评价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针对培训工作的评价,第二是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价。对培训工作的评价可采用定性方式,从培训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培训方式的创新性,员工参与的主动性等这些方面进行评价总结,并由所内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对员工公布,最后记录存档的工作。对员工的培训效果可采用定量标准,并且与绩效考核结合,可根据员工当月完成的绩效量,完工率多少,培训课程的完成程度,对新培训内容的使用等作为考核记录的内容,并最后形成员工的工作档案,便于年终考核和人员晋升打下公平的基础,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员工的自身发展情况,为适应未来的岗位调整和晋升调配做好准备。

(三)实事求是的考核制度

1.遵循公平、公正、透明原则

事务所对员工的考核制度应该可视化,即考核标准制定公开化,考核过程透明化,考核结果公正化。首先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应尽可能创造机会与员工共同完成考核指标的设计与完善工作,实现事务所全员参与考核工作,并逐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工作氛围。其次是人力资源在进行考核过程时应及时公布考核进展内容,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员工了解到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最后考核结果的公布应及时,并且公开,让员工都能清楚明白自己的年度工作情况。

2.考核内容应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标准

对事务所员工的考核标准的设定应结合定量与定性标准,同时可结合培训效果情况,分别从员工的思想品德素养、工作能力、职业心理素质、业绩完成情况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另外,考核的绩效标准应根据员工担任工作的迥异进行设定,才能更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例如一般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了解客户的基本资料,收集整理财务信息,编制工作底稿等;高级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则关注在客户的业务关系,其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如何与客户维护良好的工作关系等。因此,在设定考核标准时应细致化,并与工作内容挂钩,以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作为真实的考核成绩。

(四)“胡萝卜”激励体制

薪酬设计能充分体现“人本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按照员工能力和工作级别进行合理的薪酬设计外,同样应该关注精神奖励对员工产生的积极作用。“胡萝卜”激励体制的建立主要参照管理学中的“胡萝卜”原则,旨在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两者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给予员工工作正能量的激励体系。而“胡萝卜”激励原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提成系数比分配下造成的薪酬落差。

(五)“以人为本”工作环境的建立

1.建立相互沟通,信任的平台

事务所的工作特点之一是团队协作,因此相互之间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并达成一定的工作默契与信任关系尤为重要。作为事务所的管理者,或审计项目负责人,应注重创造与员工多交流,多沟通的机会,且提供的交流机会不局限于工作内容的交流,在与员工的日常交际中同样需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此平台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感受,并借此培养彼此间的信任感,逐渐形成工作的默契关系。例如,管理者可以通过在交流平台探寻员工的能力潜质,并找到机会对其予以重任,其将任务出色地完成时,及时给予适当的赞赏。这样能让员工感受到上司的尊重,同时也能实现员工自我满足。

2.设置公平的晋升体系

对于事务所的员工而言,公平的晋升平台,完善公正的内部晋升体系能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为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事务所的晋升标准应该是唯才是用,人尽其才,用人不疑,员工晋升的参考基础应参照员工的考核成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而不应单纯考虑工作资历,用人唯亲,一切领导说了算,无章可循。

3.营造相互学习的氛围

作为知识型的事务所,除了相应的工作培训外,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不仅能提升各自的学习技能,同时也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管理者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的活动,如可以组织员工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或是参加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举行一些集体竞技活动,既能培养员工们相互学习的团队精神,也能助于建立团体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王会金.审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王新红.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所”比较[J].西部财会,2013,(8).

篇3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强制轮换 成本 收益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是指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聘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强制更换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意在通过限定审计任期来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以下简称事务所轮换制),但是从执行的后果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已实行该制度近30年的意大利,目前尚无任何证据显示出强制轮换的优越性,而同样曾实行该制度的加拿大和西班牙也已经先后放弃。事实上,强制轮换是一种政府决策安排,而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进行“利弊权衡”,这种“利弊权衡”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当产生的收益(该收益应当是可预见的)大大高于支出的成本,该项决策才是可行的。因此从理论上说,是否需要强制轮换取决于轮换时信息的边际使用收益是否大于边际生产成本。其中,使用收益是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的价值,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而信息的生产成本是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共同为提供信息所发生的成本。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将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成本的必然增加,而希望通过轮换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预期目的却有待商榷。

一、事务所轮换制的成本分析

企业的各种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契约的安排和履行过程。强制轮换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之间要缔结新的契约。一般来说,在缔约过程要发生三类成本:(1)缔约前,关于交易对象、交易内容等有关信息的搜寻成本;(2)缔约中,讨价还价的谈判成本;(3)缔约后,督促条款得以履行的监督成本和业务成本。

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强制轮换将使其发生更多的初始成本支出。首先,强制轮换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初始交易成本(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的增加。事务所为了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不断争取新的客户,因此会发生与寻找客户以及同客户签订合约有关的交易成本,这包括与新客户接洽发生的差旅费、招待费以及考察新客户发生的费用等。其次,现实生活中审计人员除了与客户之间存在签约成本外,也存在明显的与某一客户相关联的启动成本。一般来说,在初次对一个客户进行审计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时间、投入更多的成本,以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原始的资产验证。西方有学者曾具体的指出:在初次审计委托中存在着明显的启动成本问题,这是因为:(1)审计人员需要证实某些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永久自然状态,如固定资产、专利权、留存收益等;(2)不得不证实资产负债表的期初余额;(3)对客户的经营活动尚不熟悉。此外,审计人员在对一个客户进行审计时会通过连续多期审计而形成许多专用资产,其中包括对客户业务的运作、流程和控制系统等的深入了解,而这些资产仅在合约关系存续时才有价值,一旦强制轮换,这些专用资产将遭受毁损,并导致审计的成本和价格大幅上升。因此,强制轮换使得审计人员因熟悉前任客户而带来的审计效率提高的优势随着每次轮换而丧失,这无疑会加大事务所的隐性支出。美国审计总署(GAO)关于强制轮换会计师事务所潜在影响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财务报表审计成本包括营销成本(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与他们努力获取或保留财务报表审计客户相关的成本)和审计成本(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实施公众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成本), GAO的调查显示表明,为了在第一年的审计中获取对公众公司经营、系统和财务报告惯例的必要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初始年度审计成本可能高于随后年度的审计成本(估计为20%以上)。同时该研究报告还认为,由于无法预测新的审计客户所处的位置,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可能导致审计人员的迁置成本,并指出会增加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成本。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强制轮换增加的成本,或多或少会转嫁到客户身上,从而提高了客户所承担的审计费用。GAO的研究报告调查显示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将会导致较高的审计收费,因为一旦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在有限的审计任期内收回额外的成本。同样,他们认为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将不会存在一个激励机制以消化吸收额外成本。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将会排除审计师与公众公司形成长期业务关系的可能性。

除了审计费用的提高外,客户在选择新的事务所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的成本。GAO的研究报告认为,客户在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情况下,由于雇佣新的审计师,将会发生选择成本(由客户承担的内部成本,用于选择新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公司审计师),和支持成本(由客户承担的内部成本,用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了解公司经营、系统和财务报告惯例)。该研究报告调查显示,在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情况下,随着审计师的变动,客户在第一年度与审计相关的可能增加的成本高于未变更审计师的情况下连续审计成本的43%到128%之间。

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除了将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成本的增加外,还会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加大,从而造成监管成本的上升。此外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本该是要对外说明轮换原因的自愿轮换,若以审计任期到了规定年限而强制轮换的信息形式,市场将会因少了一个信息说明渠道而变得缺乏效率,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总成本。

二、事务所轮换制的收益分析

如上所述,使用收益是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的价值,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质量与使用收益正相关。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将使用收益转化为强制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即强制轮换是否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西方学者DeAgenlo认为,审计质量的特征包括对会计报表错弊的“发现”和“报告”两个方面,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弊取决于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报告会计报表的错弊与审计独立性有关。因此,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有密切关系。

经济学认为,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因一系列原因而下降,这些因素包括工人对工作业务的熟悉程度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改进等,这称之为学习曲线效应。事实上,在审计工作中,也存在着学习曲线效应。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审计次数的不断增加,审计人员将能更深入的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交易流程、运营体系和生产交易流程、行业的市场竞争地位、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从而更好的鉴别客户会计报表的风险,采取有效地审计程序、收集适当的审计证据,最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西方学者Coolbert认为,随着审计任期延长,审计人员对客户更加熟悉,更有经验,有助于进行复杂的决策和判断。而实行强制轮换势必造成审计人员对客户情况的丢失,丧失深入了解客户的优势,从而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美国质量控制调查委员会曾发现:在审计师任期的开始两年内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是之后任期内发生审计失败的3倍。此外对于现任审计人员而言,如果合同的时间是既定的,当他们意识到即使以高标准服务也不意味着能留住客户时,就会在审计的后期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失去提高审计质量的积极性。

经济学中关于有限理性的假设对于审计来说同样适用。审计人员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个体,他必然要使自身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即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和相关风险的最小化,审计人员就是在这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中选择相应的审计策略,来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但审计人员的这种权衡与选择在短期和长期中是显著不同的。从短期来看,审计人员和客户“合谋”,即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所有人(或社会公众)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因为所有人在短期内是不会了解太多情况的,这样审计人员的短期风险就不会太大。因此在短期内一次“博弈”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和客户联合起来“欺骗”成功。但是在长期的反复的“博弈”下,情况就有所不同。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多次重复且无限期的游戏可能诱导人们守信,同时从长期角度来看,理性的客户和公众是能够发现和识别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提供者的,因此审计人员是无法凭着所有人对他的信任长久与管理人“合谋”共同对付所有人的。对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在长期中存在一种激励机制促使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将导致包括事务所、客户以及监管部门等社会总成本的增加,但其带来的预期收益却具有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强制轮换却有可能导致寻租和腐败行为的产生,因为事务所强制轮换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借口和手段,达到欺骗社会公众的目的。因此作为一项政府的政策制度安排, 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是否能达到其预期目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事实上,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独立审计其存在和发展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力量出于自我利益的驱动而提供制衡,这种制衡力量可以来自受害者,也可以来自市场中任何利益相关者,它是审计人员主动保持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因,因此是否更换事务所还是应以市场力量来决定,作为政府来说更应该关心的可能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制度根源,如不合理的股票发行和审核制度、地方政府对事务所的干预、事务所的有限责任组织形式以及与审计失败有关的民事赔偿机制的缺失等因素。

参考文献:

1.余玉苗,李琳。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经济评论,2003(5)。

篇4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 成本会计实务 教学

成本会计实务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核心课程之一。它以会计电算化为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作用。成本会计实务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实务教学的特点

(一)目标定位。在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企业对人才的运用一般是以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的排列顺序构成宝塔形,以技能人才为基础,经营和管理人才置于塔顶,技术人才位于中间。高职高专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方向。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熟悉企业会计原理、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熟悉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

(三)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迄今为止,却没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因而给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大多是只重视成本会计理论,不注重实践。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中。

(二)课程讲授方法不当。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化,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本会计实务主要是通过实务中的成本核算凭证、表格等单据反映的,上课时没有实物单据,而教师又受课时、教具等限制,只能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学生听起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三)内容覆盖不全。成本会计实务是研究如何通过提供成本信息来加强成本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成本会计工作是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对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拟订各种方案,进行成本决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事后进行成本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但在实际中,部分学校只注重简单的成本核算方法,而没有把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后的考核和分析作为重点。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成本会计实务教学的改进途径我们不仅要突出“教”,突出“学”,更要突出社会实践性。

(一)从“学”的方面来说,要注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又可为《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所以,对于两门基础课《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一定要好好掌握。《基础会计》讲的是一些简单、基础的会计知识,比如简单的固定资产购买分录。《财务会计》则是一些具体的、详细的知识。

(二)从“教”的方面来说,要改进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大对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力度。在开设成本会计实务之前,要安排《基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应用》等相关理论课程,而且还要有实习课程;2. 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 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先要有理论考试,后要有实习考试,并且应该提高实习考试所占的比重;4. 充分应用多媒体。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增加更先进的设备。5.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人才。首先可以组建一支由社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讲授任务,由专职教师讲解理论课,这样与学校的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其次是从社会上招聘各种具有专业实践知识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

(三)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完全仿真的实训中心并尽可能深入到企业中。实训中心的建立必须要设置完整的企业与相关机构,从而使会计实训工作都能在真实的环境下展开。同时要设置完整的实习岗位,学生要轮流在不同的岗上实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到让学生到工厂到车间去体验成本核算方法,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到车间,才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际中进行检验,才能真正的理解。

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本会计教学必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各方面都加以改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帆帆,试论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万云江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尹 瑜,试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

篇5

一、企业中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准确

会计成本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它包括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原料、员工工资、广告、租金等支出。简而言之,就是公司账户上的所有支出。会计成本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需要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参与。而现实问题却是由于一些企业管理者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使得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整合,造成企业的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企业没有建立健全会计成本控制的有关制度

目前很多企业还存在对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企业内部自然也就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关制度,各项措施也亟待改善,特别是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严格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考核体系不完善

会计成本控制绩效的提高,财务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这些都需要在成本控制的考核制度下进行。但仍有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致使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工作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盲目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也就失去了开展的动力。

二、构建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方面,会计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制定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以及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促进企业经营利润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定位,创新改革企业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企业对会计成本的控制还能极大的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使企业的财务资源可以重新整合以更好的节约会计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改革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构建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要的就是要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管理层应发挥出领头羊的作用,结合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业务、生产等各企业部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科学的财务管理规划。在企业内部应实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具体化,将业务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岗位中,而对成本控制的分析应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企业还应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通过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汇报以及定期检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做好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

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是保证会计成本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基本内容。而要做好企业成本分析工作,首要的就是要确保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的齐全性,然后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划分出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内容。在进行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时应综合对比分析、因素分析、连锁替代等多种分析方法的特点,选用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对企业成本支出分析的全面和准确性。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应秉持全面综合、重点兼顾、动态分析、全程涵盖等原则,确保成本分析的准确性,以确保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切实做好企业的预算工作

预算是做好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成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明确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并依据各种成本支出项目,来编制企业的预算计划。科学的预算以及合理的成本支出内容、支出计划是控制会计成本支出的源头,这对保证财务收支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要保证把预算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因而企业管理者应依据相关的考核、监督等制度,确保预算在会计成本控制过程中的贯彻执行,使企业的会计成本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

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时代需求,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自身也应加强学习,熟练掌握信息化的软件操作,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胜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篇6

【关键词】实质;形式;原则;会计实务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本含义

实质重于形式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于1970年的第四号公告,APB指出,财务会计应该强调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论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是否不同于其经济实质。后来,这一原则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采纳,1989年7月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第35条作了类似规定。我国2000年12月29日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引用了该原则,第十一条(二)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条款,第十六条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上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体现的是对经济实质的尊重,是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和经济实质,是一交易事项的两个方面。所谓交易的法律形式,是交易或事项基于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就某项交易或事项达成的书面协议、合同。如:房屋买卖合同、房屋租赁协议等。合同、协议一般涉及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属、管理使用、价款支付等内容。通常转移商品所有权的交易,其法律形式归属买卖关系,不转移商品所有权的交易,其法律形式一般归属租赁关系。所谓交易的经济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所反映的经济本质内容,体现了交易的真实目的,涉及交易或事项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是会计核算所要反映的真实信息。一般情况下,交易的法律形式和经济实质是一致的。但是,随着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时常出现交易的法律形式并不能完整、全面、真实地反映经济实质的情况。这是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关键所在。进行判断选择时,要透过法律形式的外表识别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内容,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1.在固定资产租赁核算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租赁主要有两种租赁形式,一是融资租赁;二是经营租赁。从法律形式上看,二者都是租赁行为,承租方都不具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但二者在经济上有实质性区别。融资租赁期限较长,一般达到或接近该项资产剩余使用年限,分期支付的租金接近资产公允价值,取得了该项资产的长期控制、使用、收益权利,并且享有合同期满优先购买或继续租赁权,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了承租方,经济上与自有固定资产并无实质性区别。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要按照自有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采用相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而经营性固定资产租赁,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给承租方。例如:房屋经营性租赁,期限一般较短,租金变动频繁,承租方无需承担固定资产上的有关风险,故不能将其视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2.在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核算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制度》第八十五条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当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四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均是商品交易的实质内容特征,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东西,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商品已经交付并办理完收款手续,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遇到特殊情况,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例如:售后租回交易,销售方也是承租方将自有固定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方也是出租方租回,支付租金。这类交易是商品销售和资产租赁相互融合的一揽子交易,不能拆分独立对待。销售方也是承租方销售资产取得了一笔资金,租回后,资产依旧归企业控制和使用,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买方也是出租方通过每年收取租金方式,收回其购买资产的成本,超额部分为投资收益。售后租回其实质就是租赁公司提供资金收取利息的融资行为,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在对销售商品收入确认进行判断时,不应仅关注商品的发出或者收取货款的权利等法律形式,应根据四项收入确认条件逐一对照判断确认。

3.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商誉本质;商誉会计;自创商誉;外购商誉

商誉不仅是一个会计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会计实务与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对于商誉本质内涵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析,以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现行会计标准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商誊会计学内涵的理论解析

关于商誉的本质,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中介绍的三个论点,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这三个论点被称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一)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

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业地位、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由于这些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因此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故好感价值论亦称无形资源论。

(二)超额盈利论认为商誉是某一主体具有“能获得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

“超额盈利观”源于人们对资产特性的认识。从理论上说,它完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资产所下定义的三个基本特征:1 “由企业控制的”资源;2 “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带来的结果;3 这种资源“预期将为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很显然,“超额盈利观”下的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三)总计价账户论认为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

在总计价账户下。商誉被视为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因此总计价账户论亦称为剩余价值论。

商誉的三种认识观:第一种观点仅仅列举了商誉的种种特质而难以解决其计价问题。另外,这一观点笼统地认为商誉是一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是不够妥当的。因为按照现行惯例,只是自创商誉不入账,而外购商誉(合并商誉)则入账。第二种观点道出了商誉的本质。商誉是企业未来获取的一种超额收益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了商誉的计价方法,即超额收益折现法。阎德玉(1997)曾指出:“超额收益论的科学性在于;该观点把握了商誉作为资产的基本条件――经济资源、获利潜力、货币计量三要素。”第三种观点则仅仅是从会计恒等式角度出发的一种形式上的理解,否认了商誉的资产属性,不能反映商誉的经济实质。企业总体价值的估计误差、单项资产的高估或低估,都会被挤到商誉中,因此,商誉容易成为一个“调节阀”,承受一切主观因素的影响。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商誉的深入了解,超额收益论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是现阶段所普遍接受的观点。

基于“超额收益论”的观点,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但与一般的无形资产相比有其特殊性,如来源的不可辨认性、价值的不可确定性,与作为整体的企业密切相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项资产分割开来,更无法确指它是某项资产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商誉的本质只能是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无法辨认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它依赖于特定主体的整个资产而存在和发挥作用,其价值就是企业盈利中超过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正常盈利水平折现的那部分,即超额盈利的现值。据此,确认商誉的最合适的计量属性莫过于“未来经济利益的现金流入量的折现值”。既然商誉是一项资产,理论上可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两种。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

二、商誊会计的实务选择

由于商誉不能与企业分开而单独出售,决定了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因为自创商誉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因此,会计实务中的商誉所指的仅是外购商誉,并且限于在企业购并事项(交易冲形成的“购并商誉”。

(一)购并商誉的确认

购并商誉的确认在国际上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惯例。把商誉作为不予摊销的永久性资产,即认为商誉将使购并后的集团永久受益,曾是早期流行的惯例,后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把商誉确认为无形资产而主张从合并股东权益中立即注销,是欧洲大陆国家流行的会计惯例,这与这些国家采取的极度审慎的会计原则有关。商誉被确认为应摊销的无形资产予以系统地摊销,曾是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要求。但这一会计惯例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6月《第141号财务会计准则――企业合并》(SFAS141)和《第142号财务会计准则――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SFAS142)后得以彻底改变。FAS8在SFAS141的征求意见稿中,建议废止权益结合法而只允许采用购买法,曾遭到企业界的强烈反对,其症结在于:采用购买法所形成的商誉在摊销时将减少合并收益,又不能获得纳税的财务利益;而权益结合法则不会形成商誉。鉴于这样两种不同的会计后果,参议院建议FASB改摊销商誉的方法为定期(每年)测试其减值,由此缓解了企业界的反对。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倡导的“趋同”理念下,2004年3月,IASB的《第3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企业合并》(IFRS3)取代IAS22规定:企业合并应采用购买法处理,购买日应确认商誉,商誉随后进行减值测试而非摊销。至此,代表国际上会计准则潮流的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将商誉由原来的按期摊销改为不摊销。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CAS20)与IFRS3有关商誉的确认基本一致,即企业合并中的成本超过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认为商誉,并规定购买方对其商誉在未来期间不得摊销,而应实施减值测试。

(二)购并商誉的计量

在购并商誉的计量上,迄今流行的惯例不是按照“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值”。而是依据购并差价,购并差价以被购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定,已成为现行准则的要求。由于无论是FASB的第141号财务会计准则还是IASB的第3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均已废止了以被购并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的权益结合

法,因此,购并差价的确定,将以被购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同时,企业购并初始形成商誉的计量,依赖于不同合并理论的运用。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主要有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报表只不过是母公司报表的延伸,编制的目的主要是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出发,为母公司股东的利益服务。在此理论下,商誉仅列示母公司的部分。而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则不予列示。用公式表示如下:商誉=购买成本一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控股比例。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说是一个单一主体,编制合并报表应从整个集团的角度出发并为全体股东利益服务。在此理论指导下,商誉应按子公司的全部公允价值计算列示。用公式表示如下:商誉=子公司整体公允价值一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其中,子公司整体公允价值=母公司投资成本÷控股比例。支持运用母公司理论者,认为按实体理论计算的商誉具有推定性质,缺乏可验证性。在实体理论下,子公司的整体价值是通过母公司支付的股权收购价格除以母公司的股权比例推定的。因此,商誉在初始计量时,应按照母公司理论下商誉的计算方法加以确认,这体现在IFRS3与CAS20中。可以看出,实务中商誉的计量不强调其本身价值,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交易的结果。

三、商誊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矛盾分析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实务中的商誉会计处理与从商誉的本质内涵出发的会计理论相去甚远。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现行商誉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偏离了商誉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两方面:

(一)从理论上说,很难为实务中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找出恰当的理由

但实务中明确地排除了自创商誉。对自创商誉的确认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对此,IASB的意见是:自创商誉“不是能以成本可靠计量并由主体控制的可辨认资源”。但反对者大多从会计估计为基础的计量技术能解决计量的可靠性和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问题来批判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和决策失效,至少准则制定机构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的。2002年2月,FASB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针对未来现金流量蕴含的不确定-陛,建议用折现现金流量来确定现值。笔者认为,虽然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计量方法也在技术上给自创商誉定价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无法保证未来现金流情况和折现率的真实、公允,这一计量技术是否能有效地解决自创商誉的计量问题,还有待实践的证明。

现实中的商誉针对特定主体存在唯一垄断性,这使得商誉在实际中难以根据来源不同对其有所区分。成长和并购都是企业商誉增值的重要途径。就外购商誉而言,在并购行为发生前,它是被购买方的自创商誉,并由被购买方垄断。而当被购买方被合并后,它的商誉就进入并购方企业,被购买方与其自创商誉的唯一垄断性也随之结束。被购买方的商誉向并购方的商誉转化。这使并购方形成了新的商誉,并且很难再辨认这个商誉中有多少来自具体的并购交易。此后,并购方对于被购买方在经营、财务、企业文化上整合的成功与否,便综合作用于企业的整体商誉。有人认为,外购商誉正是代表了被购方的自创商誉,只是通过购并交易实现罢了。因此。区分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在理论探讨方面,它们对于理解和分析企业商誉的形成和发展仍有较大的帮助。

(二)外购商誉纯粹成了一个交易――企业合并的结果的会计表现,这不符合商誉的本质内涵

例如,《国际会计准则》(2004)中对商誉的定义是:“商誉是购买成本超过购买方在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的部分。”甚至在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都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商誉的定义,而只是强调将某一差额(购并差价)确认为商誉。

FASB在SFAS141征求意见稿中,对美国实务中曾确认为商誉的范围是否都符合商誉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将外购差价剖析为六个要素:1购并日被并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其账面价值的部分。2被并方未曾确认的其他净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3被并方原先在持续经营中自创的“超额集合价值”。4来自购并方和被并方的净资产的集合经营而产生的预期协作的公允价值。5购并方所支付“对价”的计价错误。6对被并方的购买价格的高估或低估。

要素1和要素2都与被并企业有关,它们从概念上讲都不是商誉。要素1反映的是被并企业未确认净资产的利得。要素2只不过是被并企业原来没有确认,而购并企业在购并中确认的具体的可辨认项且。要素5和要素6与购并企业有关,它们从概念上讲也不是商誉,要素5是一个计量误差。要素6代表的则是并购企业的损失(在多支付的情况下)或利得(在少支付的情况下)。只有要素3和要素4从概念上讲是商誉的一部分。要素3是商誉的构成成份,可称为来自被购并企业的“持续经营商誉”,体现了前述的自创商誉只有通过购并才能实现的观点。要素4反映了由合并而创造的“超额组装价值”,即购并企业和被并企业经营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严格意义上的购并商誉。FASB征求意见稿将要素3和要素4统称为“核心商誉”。由此可见,商誉计价中夹杂着不符合商誉定义的“不纯”成份,这是外购商誉以交易价格为基础进行间接计量时难以避免的因素,为此,有人提出以直接法按未来经济利益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来计量外购商誉,但是它对商誉计量建立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上,如正常报酬估计、未来盈利能力预测等,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缺乏可靠性,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实践体系 岗位技能 会计电算化

近几十年职业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不断探索前行,已经逐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从规模的拓展转向注重内涵提升,在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后,如何将理实融为一体,强化实践体系建设,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重要前提。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体系是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

1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全程性原则。实践课程是伴随着理论讲授开展的。五年高职的实践环节应从学生入学起就着手进行。专业介绍、专业见习及观摩历届学生实训报告材料展是实践课程开展的第一课。根据知行统一的原则,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实践环节不断跟进并以各种形式全面展开,教学做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在学完每门课程后都能加深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1.2 螺旋上升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实践体系构建应着眼于“厚基础,重实效,宽口径,旨提高”。实训内容设计应从浅入深,从简到难,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典型工作任务选取需考虑学生接受程度,设计出包括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协作完成等多种方式,利用课本、网络以及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工作情境和应掌握的岗位技能。

1.3 开放性原则。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深入社会每个角落,因此实践体系构建也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目前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还停留在现场师教徒学,但随着微课、慕课形式的悄然兴起,传统的学习模式必将受到冲击。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学生一样可以如身临其境般地学习知识,并且不限时间、地点、反复多次地教与学的优势,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实践体系在构建过程不能忽略这种更先进的模式,应将此技术引入实践体系中。

1.4 主体性原则。五年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实践项目的选择与重组,应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实践内容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任务的选取应具有实战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一直保持自主式、体验式的学习情绪。

2 实践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和设计理念

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以岗位技能为本位,培养动手能力强,在实际工作情境下有较强处理各项经济事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依托全过程、多项目的实训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锻炼。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岗位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实际工作岗位的案例为基础,根据学生认知结构,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社会,融入岗位,再现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岗位,培养职业观念,紧跟时代,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时代特色。

3 五年制高职实践体系构建的基本途径

实践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开展广泛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实践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在岗位工作任务驱动下,分解专业技能,并设计相应实践环节。同时安排必要的校内、校外实训项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独立完成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及时调整进程,并将实训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共性问题反馈给理论教师,调整以后教学重难点。以此通过不断实验,最终确定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专业知识掌握相适宜的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1 突出“岗位技能本位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从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由校方专业指导委员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专业委员会,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职业领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进行分解、分析、归纳、提炼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综合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然后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逐一安排实训课程,最终整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以此为标准指导实践教学。

3.2 以“岗位技能为本位”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和设计方法。经调研分析,社会对会计的需求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出纳、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岗位。在建设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调研分析,目前会计岗位需要具有以下实践技能。①文字综述。②办公自动化处理。③外文资料翻译。④法规解读及执行。⑤珠算与点钞。⑥手工基本技能。⑦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⑧数据库维护。⑨经济形势分析。⑩项目评价与决策。■财务报表解读。■数据审计等。以上从岗位需要提炼的专业技能即可作为构建实践体系的参照标准。

3.3 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三层双轨七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1 “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三层”即是将以上会计岗位提炼的主要技能归纳为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三个层次。“双轨”是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并行;“七位”是通用技能实训+单项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考证强化+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七种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演、练、做”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教”,构建“技能助学、多岗培训、任务引导、学做一体、理实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3.2 递进式实践教学组织体系。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主体包括通用技能实训(财经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处理、外文资料翻译、法规解读及执行等)――单项岗位实训(包括基础会计技能、出纳岗位技能、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技能大赛(包括珠算点钞大赛、票据审核纠错、会计法规知识技能大赛、ERP技能大赛等)――考证强化(珠算等级证、会计从业资格、初级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等)――综合实训(建账、预算、核算、审批、纳税、记账、报告、审计等一系列会计经济业务)――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知识+技能齐头并进,由专业见习岗位认知开始,设计经济业务分析――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软件账务处理与分析――ERP全面预算与控制,提高财务效益,这七个实践环节的安排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课证融合,保证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为确保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利推进,培养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还得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①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利用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校内手工、电算化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实训教学。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实践考核突出实践应用性、全程性,与理论考试成绩并重,通过双重质量考核综合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对内要加强实训室建设,对外要切实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④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指导水平。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方式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实践指导水平。每年应轮流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软件公司参加培训,或者深入企业实习,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⑤加强实训教材和实践案例库建设。实训教材要适合高职教学,适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师开发、编写实训指导书时,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精心选择具有仿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的模拟实践资料。

参考文献:

[1]杨学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篇9

一、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之间的联系

企业实行成本控制是通过节流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绩效。在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成本控制的体系和实现功能的性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企业内成本控制的投入量远远大于增加绩效多需要的投入量要少,两个方面的差异会增加一部分的企业利润,以最小化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会计成本控制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因为大多企业对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了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日益突出。在企业内没有将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普及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缺乏对成本控制制度的监督。

2.缺乏对成本控制于财务管理的认识

成本控制的范围是涉及到了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售后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但由于对于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导致了管理资源未能总和,且各项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3.缺乏对成本控制的考核

企业在优化财务管理模式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时候都会忽视对成本控制考核。在改进工作中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作为推动力,但是在企业中并没有没有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体系和固定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了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改进工作展开的动力大大的减少。

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下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1.通过会计成本控制来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是给财务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树立了准确的目标,同时也能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给指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策略带来了有力的条件。

2.通过会计成本控制作为模式建立的积极导向。能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给予信息数据方面的支持而指导做出决策,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可以作为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效益的直接措施。

3.利用企业会计成本控制来进行财务管理可以避免企业各阶段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对于企业的财务资源的整合和调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并可以有效地的节约企业成本,并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起到较大的推动力。

四、成本控制下企业财务管理功能的定位

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定位于财务管理活动中,对内在资金预算的加强和在预算资金的范围内完成生产活动。对企业的生产所需资金做了预算后,给采购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比较加强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激励制度来实行企业的绩效管理,从成本控制的方面来改变财务管理的内在驱动。通过成本控制来操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并确定成本控制的指标,通过企业绩效和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来继续销售患者,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来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

五、会计成本控制下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对策

1.明确影响会计成本控制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的因素

对会计成本控制时需要实际,并且控制的方法要科学化且符合现代的经济环境的要求。成本控制的手段是由成本控制的属性来决定的,如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流动成本或者固定成本等,都是会计成本工作需要考虑到的。并且在根据不同的企业还应建立不同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会计成本工作。成本会计控制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前文中有提到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想要会计的成本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则需要对财务管理的模式进行改善和优化。

2.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做出改变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前应该以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作为构建的导向,通过对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来作为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的基础。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中需要以企业的领导者为主,带头来构建,让各部门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全新以及全面的认识来做出合理的安排,让各部门配合完成,并且实行财务目标责任管理的方式,将财务管理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并且让每个部门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以成本控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接受各部门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见与评价来提高企业总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3.将成本分析作为工作完善的重点

企业的会计成本分析工作是展开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的效果,也是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而会计成本分析工作是将企业内部的资料进行核算分析,根据企业的世纪情况来列出主要的成本支出内容。在企业的会计成本分析中大多使用对比分析法、连锁替代法、相关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来做分析。在分析工作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兼顾重点、覆盖全城,以此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效果。

4.加强会计成本控制中预算的作用

在会计成本控制中加强预算管理是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可以先通过会计成本分析的结果来明确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通过对企业中不同成本支出的分析,来编制合理的预算计划。预算管理需要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成本。在加强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计划能够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中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

5.提高财务团队的专业水平,增强信息化建设

财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的提高是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需要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财务人员难度岗位意识和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等方面作技术指导的时必须要发挥高素质的会计水平。对企业内的财务人员进行全面的配需,提高财务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和业绩技能的掌握对建设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有直接的帮助的。并且建立监管部门来强化财务审计,建立科学的调研机制对企业的资金使用和固定资产情况进行考察。

篇10

[关键词]中级会计师考试;应试能力;实际应用

《财务管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后就已经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在工作两年后就可以考取中级会计师资格,而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财务管理知识越来越多。因此学好财务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夯实会计实务的学习

要想学好《财务管理》,必须学好会计实务。以高职二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应该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等会计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循环和会计核算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好又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夯实《会计基础》与《会计实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于《会计基础》的学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对于新接触会计的人来说,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应多安排实际操作的练习,规范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使用。充分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内容和特点。

(二)关于《会计实务》的学习。现在的《会计实务》包括《会计实务1》和《会计实务2》两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课时很多,因此建议安排至少二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教学。

(1)在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实务1》。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根据工业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它的内容比《会计基础》更全面、具体。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的内容,为了达到实际应用和考试的需要,必须安排更多的课时。因此,建议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前半部分,第二学期学习后半部分。

(2)在第二学期,继续开设《会计实务1》本学期继续完成余下的相关内容,重点放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在学期末再次安排综合练习,复习《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1》的全部内容,提高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能力。

(3)在第四学期,开设《会计实务2》。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和上市公司财务核算关系密切的特殊业务核算,也是近年来根据市场要求新增加的内容,部分内容在实务中可以较多遇到,但大多数内容实务中使用并不是很多。在中级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是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只安排一个学期就可以,重点放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在学期末配合综合实务练习,继续提高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二、慎重选择教材和教辅书籍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形成规模,相关专业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教材都有很多的版本出现。相关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配套的练习上都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很多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试中涉及的内容都被删除了,这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

建议使用财政部中级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考试辅导习题册。尽管内容多,学时紧,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财务管理》内容的全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未讲授的部分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基本知识概念的讲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见仁见智,本文建议在教学中运用如下方法:

(一)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财务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其中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更是把课程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展开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学习时每章之间并不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章节之间是存在上述逻辑关系的。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

理解基本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相关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概念的讲授,并注意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如:财务管理的观念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讲授时就需要多结合实际来介绍。在这个观念中有两个基本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即终值和现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比如存钱和取钱,存钱时存入的本金即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的本利合计即为终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适当进行案例教学。

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里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简单的计算题包含的信息要多,而且案例大多以实际为依据编制,更接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财务分析这个内容的讲解上,可以选择典型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资料,根据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并联系该公司的市场表现来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试解题能力。

四、该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以考为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该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记住基本公式,熟记教材中的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

(二)完善实训教材。现在的实训教材是分课程进行编写的,没有把财务管理的内容融入到会计实务中应该编写会汁实务与财务管理综合在一起的教材,注意财务管理内容与其它会计实务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理解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篇11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2、金融管理学:

金融管理学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货币供求平衡、稳定货币值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对货币资金所实行的管理,主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管理方面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

3、审计学:

篇12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3

关键词:高校 做实会计实务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98-02

会计实务,又称会计做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即会计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过程。计划经济时代,会计只是被动地按照国家规定完成账务处理的简单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业务不断创新,如何更准确、更合理地处理每一笔业务成为很多会计必修的一门技术。这样一来,会计实务就不再局限于作账过程,而要解决如何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问题,会计核算基础等实务工作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转变。

一、通过强化会计核算的权责性做实会计实务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收支渠道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国家财政对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基础的做法在日常会计核算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给高校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和不便,不利于会计核算中一些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而且影响到决策依据的准确性。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强化会计核算基础的权责性。

1.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带来的弊端。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和依据的核算原则和办法。它置费用的取得和付出的实际归属期而不顾,只以货币资金的增减直接来确定收入和支出的发生,从而阻断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过程,掩盖了高校各个时期业务的真实情况,影响到未来现金流动信息的提供和考核高校的财务受托责任的真实评价。同时给高校的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一些局限和问题:一是高校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不完全一致。二是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相混淆,导致高校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监督失控。三是在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财务状况。譬如,已经形成了事业支出的应收款项依然反映在高校的资金账户中,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四是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一贯性,会计年度内收支不配比,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情况。五是高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和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两账分离,在基建会计中反映的投资支出在财务会计中得不到体现,影响到统一管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会计核算制度,做实会计实务工作。

2.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鉴于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局限与弊端,我们必须认清新的形势和财务环境,根据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原则,借鉴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重新审视选择会计核算确认基础,并加以分析改善,强化会计核算的权责性,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弥补实现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应对经济发展新情况和会计核算新内容。高校的收入和支出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以使财务报告全面地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收支状况。在财务报告中既反映期末应收未收、应缴未缴、应拨未拨、应付未付余额,又准确反映期间收入和支出,以全面地反映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

3.改进与创新传统的管理制度。收付实现制往往体现在一些传统的规章制度中,要强化其权责性,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为例,目前高校的固定资产以原值入账的做法,只核算账面原值,而在其使用期内不计提折旧,也不做减值测试,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这种核算方法容易导致国有资产信息失真,助长了高校资产的浪费和重复投入等现象。同时,在高校资产处置中也难以划清使用责任和价值损耗。更重要的是造成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净值之间的差距的不断扩大和价值的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指标处于一种虚增状态。必须将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纳入高校成本核算体系,实现现有固定资产的折损程度和使用状况的真实反映,保确高校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

二、通过坚持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做实会计实务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源于西方会计文献,即针对经济活动中,在处理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时必须持谨慎态度。凡是没有绝对把握实现的收入,不能人为虚拟入账。我国新高校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有相关规定。第18条意强调“应有的谨慎”,即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期,既不夸大也不回避,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会计所面临的客观经济环境变幻莫测,具有相当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的坚持更加重要。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特别强调谨慎性原则,不仅有利于充分地反映经济风险信息,有利于高校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也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这对于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确保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稳妥可靠,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风险与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谨慎处理预见性计算。谨慎性原则旨在实现财务万无一失的稳妥管理,它强调所记录和确认的数字必须以可以预见为前提,而对是似而非的收入则不得轻易确认和入账。近年来,高校兴起与发展的多种经营面对的都是一个有风险的市场,其经营活动都有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因素。在处理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时,一些涉及收支的财务行为应建立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预期的基础上。预见计算时,会计人员必须采用谨慎原则选择可使预计值和事实确定值的误差尽可能缩少的数值。即对资产减少的原因和将来支出的原因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计量可能发生的价值减少和支出的幅度,从中选择避免使利润过大表达的数值,以确保高校作出多种经营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取得收益最大化。

2.谨慎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存货是高校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合理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对高校的经营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在深入分析客观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科学决策。实际成本核算时,特别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针对期末存货价值偏低的问题,可以采取“后进先出”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减少利润中的水分。使之既能够谨慎地反映当期会计利润,避免利润的过度分配,维护投资者的长远利益,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当期销售成本,与当期销售收入配比,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在具体操作中,针对以前购进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的情况,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减少潜在的存货损失。

3.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是一种技术方法和理念兼而有之的职业。其会计职业判断与道德因素密切相关。会计人员只有坚守职业道德,谨慎认真地执行会计政策,正确实施会计判断与预测,才能确保会计实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要强化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诚信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应帮助他们强化守法意识和廉洁精神,坚持在法规范围内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坚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合格的财务工作者。

三、通过电算化手段做实会计实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实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以至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虽然大多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将计算机运用于会计核算领域,但效果参差不齐,以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在效能上的更大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提高、完善迫在眉睫。

1.建立可靠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校应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全面规划,明确其目标实现的阶段和步骤,从资金、技术、服务内容、业务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推进。包括实施人员组织、会计软件的取得、硬件及环境的购置安装、系统软件的配置、新旧系统内容的转换、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准确可靠性,可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及时,充分发挥重要财务信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2.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培养。目前,一些高校财务人员虽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却缺乏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缺乏计算机故障的处理和应对能力,计算机操作停留在机械性地使用财务软件的水平。一旦操作失误,或系统崩溃,则可能使一些重要财务数据瞬间丢失。因此,电算化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好单位的领导、总会计师、财会负责人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提高对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应组织会计人员分期分批地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部分会计人员掌握软件日常维护和二次开发的技能,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3.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才能适应其要求,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电算化管理理念,突破高校会计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与计算机应用相适应的会计人员上机操作、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完整全面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体系,正确处理会计日常事务,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粟小聪.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8,(12)

篇14

一项新研究发现,常见于鱼油中的ω-3脂肪酸能预防可能导致失明的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是衬在眼睛内面的感光组织,如果出现病变,就会影响视力,严重者还会失明。例如在早产儿中常见的视网膜病,它会导致在视网膜中异常血管的生长,造成视网膜与眼睛后部分离,导致视力丧失或失明。研究人员发现,给小鼠喂食含有丰富ω-3脂肪酸的食物,可预防其视网膜中血管的异常生长。经过进一步分析,起保护作用的是5-脂氧化酶。这项研究显示,进食适量的鱼或ω-3补充剂能保护机体不患视网膜病,这项发现也许还能帮助科学家们找到一种利用ω-3脂肪酸来治疗眼病的方法。

“人之初,性本善”程度男女有别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不过也有人认为善良的性格来自后天培养。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和环境对形成有益社会的性格都有作用,但男女有别,女性天生更加善良一些。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958对双胞胎进行了调查,其中既有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也有存在基因差异的异卵双胞胎,以研究基因和环境各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性格。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主要关注这些双胞胎有益社会的性格特征,涉及公民责任、工作义务、乐于助人等方面。结果显示,基因和环境在形成善良性格方面都有作用,但人与人之间不一样,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善良性格在约50%的程度上来自于基因,而男性的这一比例只有约20%,即男性的善良性格主要靠后天培养。换句话说,女性“人之初,性本善”的程度要高于男性。研究人员指出,在人性是否“本善”这个问题上存在许多争论,本次研究支持的观点是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受基因影响天生更为善良,而有的人则受后天环境影响更大,这也说明应该多进行有益社会的教育和培养。

铅污染可能导致孕妇血压升高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铅污染会导致孕妇血压升高。即便血铅含量低于规定标准,孕妇的血压也会大幅上升。

为了解铅污染与孕妇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285名孕妇进行了研究。1/4被调查对象的血铅含量约为10微克/升。虽然这一水平远低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规定的标准,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孕妇的血压也会大幅上升。研究人员指出,和儿童一样,孕妇对铅污染高度敏感。孕妇长期高血压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先兆子痫、惊厥甚至心脏病。因此,要保证孕妇身心健康,应降低她们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铅污染。

老人多练快步走可提高记忆力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老人每周三次快步走,可提高记忆力测试成绩,增大负责记忆形成的大脑海马区,延迟甚至逆转老年人脑萎缩风险。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指出,老年人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更惊人的是,为期1年的中等强度锻炼不仅会缓解脑萎缩,而且可以逆转脑萎缩。大脑海马区增大最多的老年人,其大脑神经营养因子(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的血液生长因子)水平也相对更高。锻炼可促进神经生成,或者促进神经干细胞转化为成熟的发挥作用的神经元。锻炼不仅有助于防止一般的智力减退,而且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

黑巧克力抗氧化能力优于超级水果

蓝莓、蔓越莓等水果富含抗氧化成分,有益健康,被称为“超级水果”。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黑巧克力的抗氧化作用更强,堪称“超级食物”。

研究人员对比了同样重量的可可粉和水果的抗氧化性,结果发现,可可粉的抗氧化性更强,而且含有更多的黄烷醇。研究人员还对比了黑巧克力、可可、巧克力热饮以及“超级水果”蓝莓、蔓越莓、石榴、巴西莓果汁的抗氧化成分比例。结果显示,与果汁相比,黑巧克力和可可抗氧化能力更强,所含黄烷醇和多酚更多。黄烷醇和多酚不仅有助于防止皮肤皱纹生成,还能减少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巧克力热饮“成绩”最差,几乎不含抗氧化成分,其原因可能是加工过程破坏了营养成分。

幼儿常吃垃圾食品影响智商

英国研究人员多年随访1.4万名儿童后发现,3岁以前摄取垃圾食品较多者,日后智商可能低于同龄人。

这项研究涉及1991年和1992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的1.4万人。研究人员在研究对象3岁、4岁、7岁和8岁6个月时分别要求他们的父母回答调查问卷,了解研究对象的饮食种类细节。当研究对象长至8岁6个月时,研究人员用韦氏智力量表测试他们的智商。结果显示,在4 000名数据完整的研究对象中,3岁前食用加工食品较多者与注重饮食健康者智商存在明显差异。

至于垃圾食品影响智商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以加工食品为主的饮食缺少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维生素和其他元素,而大脑发育的主要阶段在生命早期。生命最初3年,大脑发育最快,这一阶段良好的营养能促使大脑最佳发育,等到3岁时,大脑发育开始减缓,饮食对它可能没有多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给孩子喝碳酸饮料、吃炸薯条或比萨饼,但不能以这些食物和饮料为主。

酗酒致死率超过艾滋病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的《全球酒精政策状况报告》表明,全球每年死亡人数中,近4%的死亡是由酗酒造成的,每年约有250万人的死因与酗酒有关,酗酒正成为比艾滋病、暴力和肺结核更可怕的健康杀手。

报告表明,酗酒的危害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致命。在世界上,酒精已经成为15至59岁成年男子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酗酒容易导致危险行为,目前在巴西、哈萨克斯坦、墨西哥、俄罗斯、南非和乌克兰非常普遍,在其他国家也渐成趋势。报告认为,目前,许多国家都没有采取有效的酒精政策和预防规划来遏制饮酒造成的死亡、疾病和伤害。提高税负是抑制过量饮酒,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抑制过量饮酒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限定购酒和饮酒的年龄限度,以及调节司机的酒精浓度同样能减少滥饮酒精。

四部委严查问题火锅底料

一些餐馆使用来源不明、标示不清的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制作火锅底料,引起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部门针对问题火锅底料等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从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对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进行专项检查。

生产环节重点检查企业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是否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有关标签标识要求,标签标识内容是否完整、清楚、明显等。经营环节重点检查商家是否违规经营,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是否符合规定,复合食品添加剂是否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识各单一食品添加剂品种的通用名称以及含量等。使用环节重点检查商家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否存在使用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等。

对于在食品调味料中添加罂粟壳、罂粟粉、工业石蜡等非食用物质,以及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涉嫌造假、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将从严、从重、从快处罚。四部委还要求食品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食品行业协会将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纳入信用体系,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和信用奖惩机制。

“嗅癌犬”能辨肠癌

日本研究人员“培养”出一条“嗅癌犬”,它可以从人的呼气或粪便中嗅出这个人是否患有肠癌。据报道,“嗅癌犬”可以为研发“电子嗅癌鼻”提供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