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范文

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1:1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篇1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核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化推向了,使它充斥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会计核算的信息化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行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信息化的视角下,传统会计核算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从而要根据信息化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促进作用

1.信息化丰富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

信息化丰富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传统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会计科目为核算内容,核算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能会计信息;第二,在保留传统会计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在总账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等方面大大丰富了传统核算模式。以总账核算为例,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只能采用一种会计核算形式,而在信息化视角下总账核算可以采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共六种会计核算形式,并可同时使用。

2.信息化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

在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的内容随会计科目设置程度和关联程度相关,一般而言,会计科目设置的具体表现是科目编码,当前,我国的科目编码一般在四级以上,级数越多,核算的内容越多,核算的越深入,此外,信息化将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二维结构升级为多维核算的结构,并采用棋盘式报表体系通过计算机完成高速的复杂报表的填制,促进了报表指标的全面化、深度化。

3.信息化丰富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核算的范围一般包括核算尺度标准和指标的选择。信息化丰富了会计核算的范围,表现在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不仅包括传统的核算尺度标准,还包括其它数据库、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存储非货币信息数据表,应用这些来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2]。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例,其会计核算可设置多套账薄,根据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核算,以满足经营管理及对外报告的需要。此外,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采用棋盘式对照表的核算方式解决了传统核算模式不能全面、总体反映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的问题。

4.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会计核算灵活性的主要表现是能否进行随机核算。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主要是因为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只能进行实时核算,不能进行随机核算,灵活性很差。而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可同时采用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的双核算模式,可以满足经济管理随机性需求,从而大大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原则

会计核算工作中,不同的业务种类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同的业务种类也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些核算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传统会计核算中,会计核算的方法选择依据是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和成本效益性,其中,成本效益性主要是指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不能太大,核算内容产生的管理效益要大于或等于处理核算内容的成本。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就要根据个人经验选择既能满足会计核算要求,又相对简便的核算方法,方法选择主观随意性很大,无法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过程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可以忽略成本效益,同时,开放的、动态变化的信息要求规范会计信息,间接促进了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综上,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3]:

1.核算方法的规范原则

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其会计信息具有开放、智能、实时特征,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核算方法也要遵循规范原则,核算方法的规范原则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真正的可比,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实现单位会计信息与不同管理单位和业务单位的实时处理,提高了协作和监督管理能力;有利于加速会计核算相关软件与系统开发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应用;有利于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真实性,减少选择核算方法的主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核算方法的准确原则

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核算的准确性已经成为选择核算方法的重要依据,只有在核算方法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会计核算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其核算过程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核算的工作量已不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而且,信息的高度共享使信息获得更容易,选择核算方法时不必纠结在精确的结果和复杂的过程,而仅考虑结果的精确性。

3.核算方法的及时原则

实时性已经成为信息化的显著特征,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也不例外,对会计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核算信息的、交换、应用都离不了实时特征,要实现实时化、动态化,其核算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动态、及时原则。

4.核算方法的开拓原则

会计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不断开拓核算方法并应用在会计核算之中,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要具备一定的开拓性,与时俱进,提高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

1.选择实际成本法进行存货计价

信息化视角下,在进行存货计价时,选择实际成本法完全替代计划成本法。其原因主要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遍应用,促使会计核算数据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数据处理体现出高度集中和自动处理,在这一方面,实际成本法的优势明显,此外,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这是传统计划成本法所不能完全实现的。因此,企业应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对存货的计价方法作适当调整,选择实际成本法进行存货计价。

2.选择代数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成本分配

通常,手工会计核算总采用的是直接成本分配法进行产品的成本分配,核算的程序简单,但存在一定的假设性,而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采用的代数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可实现会计信息化,不管被分配产品的类别或数目,未知因素等干扰,均可采用代数分配法。因此,在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选择代数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是方法最简洁、结果最精确的分配方法。

3.选择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进行会计程序核算

传统会计程序核算的方法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科目汇总表账务程序核算方法”、“汇总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多栏式日记账账务程序方法”等,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进行选择。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基础为会计信息的目标,与传统会计以处理会计信息工作量较大为基础不同,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目的为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各种会计信息,因此,传统会计程序核算方法已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基于此,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选择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进行会计程序核算。

4.选择规范记账凭证分类法进行会计核算

不同的记账凭证分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不同类型的记账凭证,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核算内容。通常,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经济业务类型和规模确定本单位的记账凭证类型,以满足自身的会计核算要求。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中,大、中型企业的记账凭证一般有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三种类型,小型企业一般为通用记账凭证一种。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要求记账凭证的种类越来越细,不同种类记账凭证的汇总组合可以多维度地反映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项目的经营成果,更加深入地把握企业的运营规律,因此,选择正确的记账凭证规范分类方法,科学地选择会计记账凭证类型,有利于进行凭证的汇总和记账,有利于提高计算机的自动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保证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因此,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应选择规范的记账凭证分类方法。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化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在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已经成为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促进作用,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规范、准确、及时、开拓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视角下的存货计价方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成本核算方法、记账凭证分类方法等会计核算方法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卫娟.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J].科技资讯,2005(22):170-171.

[2]谢立新.论会计核算的信息化[J].财会研究,2008(27):195-196.

篇2

(一)局部性会计核算模式设计

局部性设计是指对会计工作的部分环节,主要是对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进行的设计。设计的内容一般是原来不具有的,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经营规模扩大、经营范围拓宽、经营方式改变和管理要求提高等引起的。例如,企业实行内部结算,就需要设计内部结算制度;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就需要设计“股本”方面的会计核算办法;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就需要设计电算化会计制度等等。

(二)修订性会计核算模式设计

修订性设计是指对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予以修改而进行的设计。例如,材料的实际成本计价改为计划成本计价;固定资产的直线折旧法改为加速折旧法;坏账损失的直接冲销法改为备抵法;材料领用的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长期投资收益核算的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等等,通过设计,更新会计核算的部分内容。局部性设计和修订性设计一般涉及面较小,设计内容较简单,因此主要是具体设计。但在设计时,必须注意与原有内容的协调配套。

二、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设计方式

根据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状况,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自行设计

自行设计是指由本企业的会计人员独立组织进行的设计,这是设计会计核算模式的主要方式。其优点是设计人员了解企业的各方面情况,熟悉企业供、产、销各种业务和人、财、物各种要素,容易得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有关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且能够节省设计时间和减少设计费用,便于会计核算的贯彻落实。其缺点是设计人员容易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利于大胆革新,不利于借鉴吸收新知识、新经验、新做法,如果设计人员的知识水平达不到要求,难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二)委托设计

委托设计是指设计会计核算模式的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设计会计核算模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为企业设计会计核算模式都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业务。

三、企业会计核算模式设计的程序

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设计程序是指设计工作的步骤。合理的设计程序,不仅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计费用,便于各部门和有关人员了解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一般地讲,应按以下步骤进行设计工作:

(一)准备阶段

1.确定会计核算模式的设计类型及具体内容。如前所述,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设计有三种类型,即全面性设计、局部性设计和修订性设计,不同种类的设计具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因此,必须首先确定设计类型,以便进一步确定设计范围和具体内容,明确设计的目的,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准备工作。2.进行调查研究并搜集有关的资料。根据设计的内容和课题,对有关的业务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与设计项目相关的各种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设计人员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出质量高、适用性强的会计核算模式。

(二)编写阶段

根据工作提纲,综合调查研究的结果,针对设计的内容,按照会计核算模式的原则,编写具体内容。编写工作的顺序可针对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以下两种形式:1.会计处理程序式。会计处理程序式即按照会计事项的处理程序,从原始凭证的设计开始,到会计报表的设计为止。包括:(1)设计原始凭证;(2)设计会计科目和记账方法;(3)设计记账凭证;(4)设计会计账簿和辅助记录;(5)设计各种会计报表;(6)规划会计事项的处理办法;(7)制定会计核算程序。2.会计核算指标式。会计核算指标式即以会计核算的目的为出发点,先确定会计核算所要提供的指标体系,产生相应的会计报表。然后确定提供这些指标所需要的各种记录、计算和汇集手段。包括:(1)制定各种会计指标;(2)设计会计科目;(3)设计会计账簿和辅助记录;(4)设计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5)规划各种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6)制定会计核算程序,编写会计核算的说明。

(三)试行和修订阶段

篇3

论文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产生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与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在会计核算形式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在电算化会计中,账簿的种类、格式以及账簿间的关系,记账程序、记账方法如何变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着各个领域。在会计领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国际上始于本世纪50年代,当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预测和会计决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会计电算化传入我国是在70年代中期,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在手工会计中,凭证的组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的方式,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这一形式的有机结合,便完成了第一次的会计确认。其中,账簿组织意指账簿和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间的关系;而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凭证的整理、传递、账簿的登记和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程序和方法。账簿作为存放原始会计数据与派生的中间的汇总数据的载体,也是会计报表正式揭示信息的数据源,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则直接影响会计处理流程和数据接口的设计以及实现方法,因此,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1 会计电算化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

目前手工一般采用会计核算形式有五种,即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无论是适用于业务简单,使用科目很少的小型企业的日记总账核算形式,还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科目汇总表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乃至只能在大规模、经济业务多、分工较细的工业企业使用的凭单日记账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账簿的种类都是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采用的格式以三栏式为主。在会计电算化中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的局限所致。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相比,不仅仅在处理速度上有几何数量级的提高,而且不存在因为工作时间过长或疲劳而引起的计算错误和抄写错误。这样完全可以从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在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电算化会计的会计核算形式应采用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个步骤: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

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和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相比,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明细表核算形式该程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具体的处理步骤为:(1)、(2)步同科目汇总表;(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期末由明细账产生总账;(5)期末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了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的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的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再登记明细账,只需累计明细表),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例如:某条记录kmbh=“1610101”,这是一个三级科目(假设科目编码规则为3222),在处理时,先将金额累计到一级科目的发生额中,然后再累计二级科目,依此类推,直至最后一级。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无论是账还是表其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采用明细表会计核算形式,其优越性在于:

第一,不管是现金科目还是银行科目,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都可以在明细表或明细账中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按日期进行排列,形成日记账,即在电算化下所有科目都有日记账、所有科目都有明细账,各种账簿也无严格的分类。

第二,可形成动态的总账数据,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资金的运动信息。明细表中按一级科目取出,就形成科目试算平衡表,期末的试算平衡就可代替总帐。

第三,可以在明细表中设置每一时刻,每一科目的资金运动信息,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由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前或事中的动态核算成为可能。

第四,在会计电算化中,各个单位可以采用同一会计核算形式,所不同的只是科目内容上的变化,这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提供了前提。

2 会计电算化中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

从理论上说,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核算形式是一种在电算化下有效的会计核算形式,但由于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例如foxbase、visualfoxpro等是pc机上的数据库系统,它在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安全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事实上,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批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篇4

【关键词】 会计核算 智能化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使得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种种活动,即会计核算的智能化。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无疑将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会计信息化的关键

会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会计信息。从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到会计电算化、直至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使得会计处理信息的数量、传递速率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然而,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性处理尚未实现,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

会计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这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2.会计信息化的实践

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看似复杂。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观察,它仅是一个公式的运用而已,即:(某个科目的)本次余额=前次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式中的±符号表示:当余额方向为借方的时候,取+;当余额方向为贷方的时候,取-。

由账簿等资料编制会计报告,比上述略有些复杂,但是它的规律也很简单。如:其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企业期末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总额……其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然而,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却复杂得多。第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第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后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突破依据经济活动后果性质进行会计的分类的思想束缚,从经济业务的类型和进程探讨由经济业务转化为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可能有所突破。这是因为这样划分可以深入分析每类经济业务活动自己的特征,从中可以找出编制记账凭证的条理化线索,得到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规律,对于每类经济业务活动都有可能找到关键判断因素,进而将可以唯一地判定记账凭证的内容,使得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明朗化、简捷化。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需要创新。

3.实现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分类划分分别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情况,可以寻找到每类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例如,可认定采购活动会计核算编制出记账凭证的关键因素是: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以及采购的付款方式;构成它们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将在下述集合中:

PZ={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采购的付款方式}

即,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必将在上述集合中选取。

对于采购的物资种类如果不含固定资产,则有三个元素(生产材料、商品和周转材料);对于采购的结算方式,考虑有5个元素(交款发货、货到付款、预付定金、分期交款和赊购);对于采购物资到达情况设定3个元素(如交款货未到、货物已收到、货和款同期);对于采购的付款方式设定4个元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其他)。每项关键因素中的某个具体元素的变动,都将改变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如此将有3×5×3×4=18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用关系的合理性加以限制,剔除矛盾内容,则可得到9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容是:如当赊购定货时显然不涉及付款,而当赊购结算时必定只有付款元素等。

类似地,可以得到采购业务核算、库存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方法,解决了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难点,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智能性处理,荡平了会计信息化全面智能化核算的一个最终障碍。

4.会计核算系统

在解决了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瓶颈之后,可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

4.1智能凭证集合了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功能

利润核算是在逐个分析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类似于利润表的计算。再如,纳税核算是在逐个对比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与税法约束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其如招待费与收入的比例等)。

4.2设置一般凭证处理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用于输入非智能生成凭证程序之外的记账凭证;第二进行记账前的凭证审核工作;第三修改智能生成凭证程序,提高智能凭证的灵活性。

4.3账务处理的目的

账务处理的目的是实现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等活动,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4.4智能报表的依据

智能报表的依据是已经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处理。这也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至此,已构建了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模型。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中,基本实现了这个系统。

小结

(1)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为智能型会计决策系统奠定基础。财务决策直接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提供。现时经济管理的决策模型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十分丰富,而财务管理决策的方法却相形见绌,会计信息不能迅速供应可能影响了它的发展。

(2)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3)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凸显会计信息的价值,提升会计的作用与地位。

篇5

会计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经历着变革,而每次变革都是迫不得已地受到环境变化的驱使。会计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环境有直接联系,而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宽泛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对规范财务会计与报告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下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为缓解会计制度与信息化环境的紧张局面,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从形式到结构再到内容对《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会计制度的现代化。会计制度现代化具体包括制度内容完整化、制度表述现代化和制度数据信息化等三个方面。

一、制度内容完整化

《制度》在体例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满足不了信息化下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应完善对会计信息化核算的规范。按《会计法》中有关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要求,会计制度应包括如下基本规范内容。

1、会计制度总则

会计制度总则是指会计制度的概述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意义及适用范围,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工作任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核算一般规则、记账方法、计量单位与会计分期,会计档案的建立与保管,会计制度的实施等。

2、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会计制度中应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以指导会计科目的设置。科目编号应按变现性、流动性和重要性以及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分类排序,以有利于确认科目性质、帮助记忆、方便信息化处理;科目内容及性质说明应简单、明白,确定会计科目与报表项目时应一致;制定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及编号表;举例说明每一科目性质及其应用范围等。

3、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应用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作为初始会计信息的载体,其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更为突出。按不同的标准,记账凭证可以分为多种,并且信息化凭证与手工凭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制度应对每种记账凭证的格式作出强制性的规范,并适当明确各自的应用范围,编制规则当然也应具体阐明,其规范内容还有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方法,以自制原始代替记账凭证的规定,凭证的传递程序及要求,手工凭证的整理归档及电子凭证的备份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凭证种类,将原始凭证中的一般数据转化为会计语言,为后续数据加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源。

4、会计账簿的格式和应用

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社会经济越发展,账簿组织的建设越完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账簿规则,是会计制度规范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会计制度的账簿规范主要包括会计账簿的种类,各类账簿的格式和使用说明,登账方法,记账过程中错账更正的处理,对账和结账的要求及方法,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特殊规定等。

5、示范分录

会计分录是会计事项的转换器,其记录载体是记账凭证,是会计的初始确认、计量和记录,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故会计制度中称其为示范分录。理想的示范分录应具有分录的一切要素,包括金额要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分录,而不能像《制度》那样缺乏金额支撑。该示范分录应基于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所列举的主要会计事项,配合全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可实现示范分录的信息化数据处理,进而为会计制度的报表规范提供数据源。

6、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应用

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会计制度规范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的组成,即企业对外和对内披露的会计报表种类,报表格式,编制依据,编制要求,编制方法,在文字说明的同时辅以相应的示范分录一体化数据支撑,进行信息化编制和查询。

7、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主要内容有:使用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种类和格式;各种凭证和账簿之间的关系;审核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综合的会计事务处理流程。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各种会计核算形式,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种核算形式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至于会计事务处理流程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会计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人工记账与信息化处理方式,按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设计流程图,以指导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8、附则

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除前述几项以外,其他规范内容应列入附则。

任何最简单的会计制度,都应该有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示范分录、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形式六项规范内容,前五项是五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会计制度的核心,而由会计核算形式把它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会计制度的完整体例结构。

二、制度表述电子化

会计制度的表现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实施的成本及效果,是会计制度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行《制度》文本采用纯纸质形式,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资源上的耗费,增加了宣传和学习成本,并且不利于广泛传播,与信息化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其次是带来普及应用方面的难度,纸质介质使若干设计理念无法体现,许多设计初衷无法表达,可理解性及操作性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达到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再次是实施效果上的问题,这其实是由第二个问题所带来的后遗症,前述不足使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制度》的纸质形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改进后的会计制度将采用当今流行的磁介质形式,具体表现为制度文本的电子化,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示范分录及会计报表表述的电子化。这样,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也使在纸质形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三、制度数据信息化

《制度》在规范会计分录与报表编制上都只有文字说明,且相互严重脱节。分录规范不过是一些毫无金额的个例,虽然规定得比较详细,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整体数据,在诸多问题上难免使人产生误解,特别是规范的多借多贷复合分录使人费解。而编表指南涉及的会计报表不全,某些编表指南的系统会计事项太少,业务覆盖面狭窄,甚至部分数据雷同,很难准确把握制度规范的精髓,导致制度实施多年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使会计制度的具体规范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在指导具体会计核算时的示范作用,需要将相应的整体数据充实到制度规范中去,实现制度的数据一体化,主要包括示范分录和编表指南相结合的数据信息化。具体方法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精心设计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事项,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数据模板;然后利用全通用会计信息化软件,配合制度规范的文字说明进行分录举例和报表编制,实现示范分录的数据与报表编制的数据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既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又易于维护、方便演示,并将事项、分录、记账和编表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从而使得分录举例与编表指南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会计制度从形式到内容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183.

篇6

会计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经历着变革,而每次变革都是迫不得已地受到环境变化的驱使。会计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环境有直接联系,而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宽泛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对规范财务会计与报告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下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为缓解会计制度与信息化环境的紧张局面,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从形式到结构再到内容对《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会计制度的现代化。会计制度现代化具体包括制度内容完整化、制度表述现代化和制度数据信息化等三个方面。

1.管理内容完整化

《制度》在体例设本文由收集整理计上存在明显缺陷,满足不了信息化下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应完善对会计信息化核算的规范。按《会计法》中有关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要求,会计制度应包括如下基本规范内容。

1.1会计制度总则

会计制度总则是指会计制度的概述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意义及适用范围,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工作任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核算一般规则、记账方法、计量单位与会计分期,会计档案的建立与保管,会计制度的实施等。

1.2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会计制度中应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以指导会计科目的设置。科目编号应按变现性、流动性和重要性以及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分类排序,以有利于确认科目性质、帮助记忆、方便信息化处理;科目内容及性质说明应简单、明白,确定会计科目与报表项目时应一致;制定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及编号表;举例说明每一科目性质及其应用范围等。

1.3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应用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作为初始会计信息的载体,其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更为突出。按不同的标准,记账凭证可以分为多种,并且信息化凭证与手工凭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制度应对每种记账凭证的格式作出强制性的规范,并适当明确各自的应用范围,编制规则当然也应具体阐明,其规范内容还有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方法,以自制原始代替记账凭证的规定,凭证的传递程序及要求,手工凭证的整理归档及电子凭证的备份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凭证种类,将原始凭证中的一般数据转化为会计语言,为后续数据加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源。

1.4会计账簿的格式和应用

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社会经济越发展,账簿组织的建设越完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账簿规则,是会计制度规范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会计制度的账簿规范主要包括会计账簿的种类,各类账簿的格式和使用说明,登账方法,记账过程中错账更正的处理,对账和结账的要求及方法,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特殊规定等。

1.5示范分录

会计分录是会计事项的转换器,其记录载体是记账凭证,是会计的初始确认、计量和记录,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故会计制度中称其为示范分录。理想的示范分录应具有分录的一切要素,包括金额要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分录,而不能像《制度》那样缺乏金额支撑。该示范分录应基于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所列举的主要会计事项,配合全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可实现示范分录的信息化数据处理,进而为会计制度的报表规范提供数据源。

1.6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应用

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会计制度规范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的组成,即企业对外和对内披露的会计报表种类,报表格式,编制依据,编制要求,编制方法,在文字说明的同时辅以相应的示范分录一体化数据支撑,进行信息化编制和查询。

1.7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主要内容有:使用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种类和格式;各种凭证和账簿之间的关系;审核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综合的会计事务处理流程。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各种会计核算形式,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种核算形式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至于会计事务处理流程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会计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人工记账与信息化处理方式,按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设计流程图,以指导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1.8附则

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除前述几项以外,其他规范内容应列入附则。

任何最简单的会计制度,都应该有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示范分录、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形式六项规范内容,前五项是五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会计制度的核心,而由会计核算形式把它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会计制度的完整体例结构。

2.管理方式电子化

会计制度的表现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实施的成本及效果,是会计制度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行《制度》文本采用纯纸质形式,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资源上的耗费,增加了宣传和学习成本,并且不利于广泛传播,与信息化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其次是带来普及应用方面的难度,纸质介质使若干设计理念无法体现,许多设计初衷无法表达,可理解性及操作性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达到

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再次是实施效果上的问题,这其实是由第二个问题所带来的后遗症,前述不足使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制度》的纸质形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改进后的会计制度将采用当今流行的磁介质形式,具体表现为制度文本的电子化,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示范分录及会计报表表述的电子化。这样,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也使在纸质形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篇7

摘要:现行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已暴露许多弊端。那么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感想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财经、管理类其他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专业的理解程度与认可度,更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下文将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一、现行的课程安排及其弊端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类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例如有的教材中增加了对会计法、会计准则的介绍;有的教材增加了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介绍;还有的教材增加了案例,改掉了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结构,并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口语化等等。但从总体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大,其课程体系仍然是首先介绍会计学基本理论,其次是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最后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经调查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初学时懵懵懂懂,等到稍微有点概念了,学期也接近尾声,课程也临近结束了。尤其是那些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更不可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即使会做简单的分录,但也无法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阅读和分析报表了。甚至有学生怀疑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尽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理论联系实际,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所以,改革《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对会计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对《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些设想及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许多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性环节,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会计业务的认知能力上。笔者认为,新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应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主要安排会计职业概述、会计工作所需账证、会计业务流程、复式记账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模拟实训等六章内容。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章,会计职业概述。重点解决“会计是什么?是干什么的?”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这三大问题。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和会计方法、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会计术语,理解起来就要相对容易很多。

第二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设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开设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本章内容最好放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讲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环境,还可以观摩往届学生完成的实训材料。授课方法可突破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法,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开展师生的双向交流。

第三章,复式记账。本章主要向学生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本章讲述的重点同样不应放在理论的阐述上,重点是让学生先认识会计科目、了解会计科目所反映的内容属于哪类会计要素、记住借贷复式记账规则。为下面一章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四章,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本章可围绕五节内容,分别讲述资金筹集和设备购置业务的核算;物资采购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销售业务的核算;财务成果的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

第五章,本章阐述账户的分类,重点研究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要求学生了解账户按经济内容分为哪些类别,按用途和结构分为哪些类别,每类都包括哪些账户,每个账户能提供什么性质的核算指标,怎么登记经济业务;理解各类账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运用账户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

第六章,填制和审核凭证,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核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第七章,登记证账簿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常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会和的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第八章,财产清查,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阐述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财产清查的方法。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财产物质、货币资金和往来账项的清查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

第九章,编制会计报表,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结反映的方法,即编制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编制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编制和阅读主要会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十章,会计核算形式,本章研究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基础上,阐述各种凭证、各种账簿、各种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组相互结合的方式,即会计核算形式问题。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合理建立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基础要求,明确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和基本内容,包括凭证、账簿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和优缺点,研究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使用范围。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以便对实际工作中的多种多样做法能把握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处理程序。

篇8

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只有正确的风险识别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文从两个角度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划分和整合。

(一)按会计核算风险种类划分

1.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随着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央银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网络和信息系统技术运用不合理、运行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中央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病毒风险、系统漏洞风险、系统失灵风险等。

2.制度风险。顾名思义,是指制度不能有效的指导当下的会计核算操作过程造成中央银行资金遭受损失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的滞后性,即制度修订不及时。比如《国家金库条例》自1985年颁布至今一直没有修订,目前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库工作。随着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库核算体系的改变,这一条例已经不能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不断增加的国库资金风险点。二是制度覆盖面窄,即制度建设不能适应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软硬件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现有制度不能涵盖各类业务全过程,存有漏洞或“真空”,造成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无据可依。比如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范和管理会计核算电子化、电子信息和电子票据的相关制度。三是制度的可操作性差,即在会计核算的一些领域总行虽然出台了一些规定,但新规定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需要各分支机构出台相应细则提高新制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操作性风险。主要指因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差异、过失等原因,造成核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未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比如一些操作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未落实内控制度,有章不循,导致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具有多年会计核算经验的操作人员在操作中凭经验行事,易造成核算资金的损失。二是操作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导致进行了不正确的流程操作。这主要是由于新的会计核算方式对操作人员有了更高的业务要求,操作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导致相关业务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从而造成资金风险。三是人员配备不足导致不合理兼岗从而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总而言之,操作风险是由于操作人员无意识的疏忽造成的资金损失的风险。

4.道德风险。从经济学上的意义来讲,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双方信息不对称,当行为人可以获得自己行为的收益并容易将成本转嫁给他人时,给他人造成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仅是操作人员,也有可能是系统维护员,或是负责培训、考核的管理人员等,由于他们具有信息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加之内控制度存在缺陷,当其违规违法提供虚假会计核算活动骗取国家资金成本过于低廉时(即当其预期成本小于预期收益时),就会违背原则主动造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从而给中央银行资金造成损失。总的说来,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为之,而后者是无心之失。道德风险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危害也最大,带来的损失也最大。

5.监督检查风险。主要是指会计监督和检查落后于会计核算主体和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核算监督虽然现阶段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采取集中监督和分散监督的方式,使用人工监督、计算机监督以及现场监督、非现场监督的监督手段,但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执行的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中央银行会计监督还主要采取非现场的、人工的事后监督方式,导致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二是由于机制不完善,时效性差,检查手段落后等原因,会计核算检查环节依然存在资金风险。

(二)按照会计核算风险的程度划分

风险程度不同,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也不相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可以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高风险是指容易造成资金重大损失的风险。虽然此类风险发生的频率可能很低,但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严加防范。中风险是指容易造成较大资金损失的风险。此类风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关注风险变化。低风险是指基本不会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此类风险虽造成资金损失的程度较小或基本不存在,但发生频率通常较高。

二、层次分析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系统性、层次化的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是首先建立多层次模型,在模型中将有关要素分别设定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其次构造两两判断的比较矩阵,以确定每一要素的相对权重;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排序,并选择最佳方案。层次分析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军事、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其之所以可以有效处理多层次、多选择的复杂决策问题,是因为它将与决策有关的要素划分为不同层次,简单直观。层次分析法尤其适合于难以直接计量决策结果,需要将若干个决策目标排列顺序的复杂问题。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风险评估

对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本文拟采取两步进行,第一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会计核算风险的权重,第二计算风险值。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构建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或指标层。就本文而言,目标层应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准则层或指标层是本文整合出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系统性风险、制度风险、操作性风险、道德风险、监督检查风险这五大类风险,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方案层为会计核算风险的不同程度,即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分别用C1、C2、C3表示。

2.计算风险值。评价中央银行某一分支机构会计核算的风险值主要依据风险种类权重、风险造成资金损失的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计算会计核算风险值的公式如下:风险值=(风险权重×程度×发生概率)以上利用层次分析法讨论的会计核算风险模型中将准则层设定为五大风险种类,将方案层设定为会计核算风险的程度,则计算出的层次总排序权向量即为风险权重×程度,若需要计算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值则需根据会计核算历史资料确定该行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发生概率即可。同时预先设定一个风险临界值,定期计算其会计核算风险值。当风险值小于临界值时,表明风险可控。当风险值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则应采取风险应对策略及时纠正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并对风险持续监控。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其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不足在于两两判断矩阵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专家意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由于参考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建议中央银行根据会计核算组成要素的变化及时调整两两判断矩阵,以确保层次分析法的有效性。

四、结语

篇9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工程项目的施工范围相对广和分散,且需要较大的资金量,整个工程施工的周期相对较长等。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资金来源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分为国家拨款、自有资金以及金融机构借款等。因此,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工程地点的流动性相对较大,配套设施相对较多,往往需要进行多级会计核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另外,还要对工程项目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确保对各项工程进行单独的成本、收入核算,并对该工程项目的附属工业产品成本、机械施工和材料等运输成本以及经营成本等都需要进行对应的核算。此外,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造价相对较高、规模较大,企业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提前垫付大量的资金,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性,可以了解到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还要注重对工程款进行分段管理,这样才能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工程规模相对较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会计核算的难度。那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主要包含设备费、生产准备费、建设管理费以及其他费用等种类十分繁多,此外,还有部分支出的项目,无法有效获取标准的核算凭据,比如施工场地征用费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另外,随着工程施工地点的转移,其配套的生产要素和部门等都需要进行迁移,这也会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同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地点分布较广,且较为分散,这会导致部分财务票据和原始凭证的归集不能及时到位,且施工中部分物资采购资金和发票也不同步,这也会导致会计核算信息传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还存在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这也会导致收入会计核算结果不够精确。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一)施工企业收入、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结合相关规定,可以了解到,实际水利工程企业的合同收入,主要是由合同变更、索赔等形式的收入,还有原始合同约定的收入这两个方面共同组成的。那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紧密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是否运用工程完工百分比的方法,来对合同收入与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通常施工合同可以分为成本加成合同和固定造价合同这两种类型,顾名思义,成本加成合同可靠估计的标准为收到工程款项,且对于产生的合同成本,能够进行有效的核算。固定造价合同的可靠估计标准为对合同总收入准确的进行计量,如果在合同中能够明确的规定合同总金额,就表示合同总收入可以进行可靠计量。在实际合同的完工进度确定过程中,主要的完工进度计量方式有三种,在实际选择过程中,可以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选择。即主要为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法、已完成工作量占预计工程总量的比例、累计发生的合同费用,所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这三种。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在确认了工程项目完工进度的基础上,就能够应用完工百分比的方式,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其的合同收入来进行确认与计量。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不能准确计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其不能单纯通过百分比的方式,来对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

(二)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

可以说,要想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就要注重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性,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这是保障企业实际成本和费用核算质量的基础,为实际工程完工进度准确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而要想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就要注重不断优化企业会计核算环境,保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以此不断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另外,还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尤其对于重要的财务会计岗位,要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规范预算控制和授权审批等流程。此外,要积极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对财务核算工作形成良好的监督作用,保证能够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从而不断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三)规范会计核算办法,优化会计核算体系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施工特性,企业要想更好的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就要注重不断优化会计核算体系。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加强对于成本核算的重视度,并明确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和主要目标,积极落实会计核算制度,切实制定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那么,这就要不断规范会计核算的相关办法,保障能够紧密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核算账户以及会计科目,对各类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不同项目,要明确列出相应的往来账户,并对原始会计账簿进行备份,以此方便后期的查验。另外,还要明确会计核算的主题,对不同岗位的权责进行明确,规范会计核算的操作流程,还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此保证票据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更好的保障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

篇10

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实施综合柜员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提高工作效率、改进金融服务质量的需要

实行综合柜员制,能够结合营业部门核算业务种类和数量,合理配置柜员,均衡各岗位工作量,彻底解决业务量不均衡问题。而且目前会计核算采取双人经办方式,如有一人暂时离岗则使得业务无法进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而综合柜员制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解决现有核算方式下的推诿扯皮问题,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改善央行服务形象。

(二)节约人力资源、降低核算成本的需要

现行核算体制以环节控制为主,岗位设置较多,人员配备相应增多,而综合柜员制以事权划分为主,要求柜员独立完成权限内的各项业务处理,即以较少的人员占用承担原有或更多的会计核算任务,实现柜员效用最大化,从而节约人力资源,降低核算成本。

(三)增强责任意识、消除相互依赖心理、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安全度的需要

现行会计核算考核评价以业务质量为标准,相关岗位、环节一体承担,责权利不明确,在实现相互制约的同时也形成了相互依赖。综合柜员制实行按柜员单独考核评价机制,责权利明确,有利于柜员消除依赖心理,进一步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做好岗位工作。

(四)适应ACS系统推广应用的需要

实行综合柜员制能够适应ACS系统推广应用的需要,为系统推广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业务处理方面,综合柜员制的施行使得核算流程相对简化,柜员个人的权责和工作能力得到突出和体现,能够为会计核算全国数据集中的实施积累管理经验和锻炼会计人员队伍;二是人员分流方面,ACS系统上线运行后必将产生人员分流,实行综合柜员制目的之一是减少人员占用,能够提前解决人员分流问题,这对分流人员及时转型、及早转换和适应其他专业岗位工作大有裨益。

二、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综合柜员制改革思路

(一)制度框架修改

取消会计制度中前台业务必须双人经办的强制性规定,修改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的相关配套制度,设立以事权划分及权责分离为基本框架的综合柜员制度,合理界定前后台职责范围,引入“经办一审核”制度,在明确事权分离、完善审批授权制度的前提下,设定柜员业务处理权限,由其独立完成相关业务处理,以会计主管事前审签和事中授权、后台监督等制度实现对柜员的柜面监督,强化业务交接、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以综合柜员制为核心的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并逐步加以规范和完善。

(二)业务流程再造

建立和完善以“经办一审核”为基本操作程序的业务流程,根据事权划分办法,合理界定柜员有权单独处理的业务种类和金额上限,在业务处理权限范围内,柜员能够单独处理相关业务,形成“柜员受理柜砥业务一会计主管事前审签相关票据凭证――柜员处理账务――后台综合人员监督”的业务流程,在此业务流程中,超权限业务经由会计主管实时审批授权后方可办理。

为便于业务流程实施,可将核算系统与事后监督系统有机整合,打破现有核算系统柜组界限,将核算业务划归前台、事后监督业务划归后台:区分业务种类赋予其不同的交易码,通过选择交易码。柜员能够进入不同的业务处理界面办理相关业务;在事权分离基础上以系统权限卡实现对柜员的“硬控制”,引入按柜员平账功能,实现柜员与系统的双线复核,从而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业务处理安全有效。

(三)业务整合

实行综合柜员制需对核算业务重新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事权划分,以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责权利。即在核算组织形式上明确划分出前后台,将各类柜面业务划归前台,将对柜面业务的复核职责及其他需内部处理的业务划归后台,同时区分各类业务风险和相关管理要求设定业务处理权限(包括业务种类和金额),以便落实监控措施。

(四)岗位设置

依据整合后的业务种类划分,区分前后台可分别设置如下岗位:前台综合柜员岗位,包括柜员岗和会计主管岗(该岗人员亦兼后台事后监督主管岗):后台设置综合岗,并配备相应人员(各行可结合本行实际业务量进行一岗多人的安排),赋予其相应职权。按照这种岗位设置,现有10多个岗位可合并为4个岗位,最少人员配备减至4人,其中柜员岗配备2人,分别负责前台一般核算业务和支付清算业务,并负责凭证签收登记,负责掌管和使用对应的业务公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综合岗配备1人,负责后台综合业务处理;会计主管岗配备1人,负责前后台管理与控制,并负责掌管密押密钥以及除柜员用章外的其他业务用章。

(五)岗位管理

实行综合柜员制需要落实有关内控管理要求,强化岗位管理与控制工作。一般包括:柜员、综合人员、会计主管之间不得相互兼岗;在一岗一人情况下,柜员、综合人员、会计主管人员个别离岗时,由机动人员顶岗;建立完善岗位分工授权与交接制度,加强对岗位间人员交流的管理;同时加强对内外账务核对及重要会计物品管理,以便岗位间牵制制约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六)风险防范

经过上述业务整合与岗位调整,各个柜员承担的核算职责加重,职权相应扩大,因此,内部管理与风险防控必须到位,基本模式为变原双人经办相互牵制为会计主管实时监控、后台实时复核,在划分事权、明确权责基础上,会计主管享有并落实对所有核算业务和其他各岗位的管理权和监控权,具体制度和措施如下:一是通过审签外来票据凭证验证柜面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加强事前审查;二是实施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对柜员超权限业务实行实时审批和登记备案制度,强化事中控制;三是后台实时复核,进一步核实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四是实行后台每日对账制度,通过网上对账系统实现及时对账,必要时实行面对面对账;五是全面落实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定期不定期对柜员操作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情况实施检查监督。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表外业务内涵与特点

表外业务是历史的范畴,也与会计准则密切相关。2000年11月,央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首次对表外业务明确定义,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三种类型的业务。2011年3月,银监会修订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范围缩小到担保类和部分承诺类两种业务,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按照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转到表内核算。

准确把握表外业务内涵,必须与中间业务区别开来。2001年6月央行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已于2008年1月失效,尚无新的规范出台),认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和不形成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两种类型,实质上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类型指的就是现行表外业务。因此,完整意义上的表外业务内涵应表述为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并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银行业的表外业务,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

(一)业务规模比重大。与普通企业相比,行业性特征明显,2012年末表外业务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36.41%,且增长趋势仍会延续。

(二)非资金性为主。与表内业务的资金性特点相比,主要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信誉、机构、设备及人员,利用其非资金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如保函、信用证等,提供的是银行信用服务。

(三)创新层出不穷。表外业务形式多样,也是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监管与反监管不变上演,转表外与转表内博弈不断,产品条款日趋复杂,单一产品涉及多个参与主体,风险隐蔽性高。

(四)透明性低。与表内业务相比,不仅在对外信息披露笼统、模糊,且在内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建设、风险控制方面相对滞后;同时各家银行间的会计处理也不一致,甚至不处理,诸如暗保行为或抽屉协议事实存在,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视而不见。

二、现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表外业务缺乏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表内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对未在表内业务核算的内容只要求视重要性以附注形式说明,对表外业务如何确认和计量未详细提及,包括是否采用单式记账方式。实务中涉及以附注形式披露的准则主要有《或有事项》、《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三个具体准则。

(二)表外业务科目体系不规范。新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并无出台统一规范的表外科目,实务中各家银行设置不一,基本沿用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所设立的科目体系,核算对象较混乱,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较差。

(三)表外业务账务信息系统落后。不同于涉及资金增减变化的表内业务,我国各家银行表外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相对简单。表外科目所涉及的会计事项基本采用单式记账法,前台业务办理与后台会计核算系统相对割离,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表外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事后查找及检查账务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有些银行系统建设甚至没能跟上表外业务的拓展,还处在手工登记账簿阶段,严重制约了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

(四)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同于其他行业,银行业的表外业务占比很大,且为规避监管表内业务转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冲动依然强烈,表内业务风险并未完全隔绝,表外业务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表外业务并未建立类似表内业务的动态风险拨备机制。因此,表外业务的充分信息披露非常重要。

三、规范表外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严格界定表外业务核算范围。表外业务核算范围仅限于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损益,但银行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的交易事项,相当于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狭义表外业务范围,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及呆账、应收未收利息非或有事项均不纳入表外科目中核算。在判别是否属于表外业务时,重点要把握好“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际仍承担部分风险和报酬的交易事项,仍应纳入表外科目核算。

(二)重建表外科目体系。将现行实务中表外的核算内容分拆为备忘科目和表外科目核算体系。备忘科目体系专门核算财产物品、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事项的登记,采用单式记账法核算;表外科目体系专门核算不符合表内资产负债确认条件的所有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采用复式记账法核算,以准确、连续、全面反映表外业务活动。

(三)加强表外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鉴于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在不同时点可以相互转换,及保证金风险缓释的风险管控要求等,各家银行要树立表外内业务一体化会计信息控制思维,统一表内外风险授信,将表外业务的前台审批与后台核算、记账自动联动,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风险的可控性,杜绝暗保或抽屉协议。

(四)建立表外业务动态拨备机制。表外业务转表内业务时,实质上已产生了损失,但目前表外业务并无事先计提相应的拨备予以补偿,存在风险确认和计量的滞后性,与现行会计准则和监管理念所倡导的动态拨备机制相背离,应改进《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财金﹝2012﹞20号)中潜在风险估计值的确定方法,将表外业务的动态拨备比例一同包括在内,增提一般准备。

(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银行业是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在表外信息披露方面应比其他企业更充分与透明,以增进市场约束。要遵循全面性与规范性原则,既要改变现有明示列举披露或少披露现状,全面披露所有或有事项,又要统一规范,让信息使用者看得明白,银行间要有可比性。除必要的附注说明外,应同时编制表外或有事项报表;监管部门同时应建立表外信息披露比对系统,评估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充分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

篇12

关键词:PPP;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一、PPP模式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称公私合营、公私合办或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最早应用于英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为解决财政资金效率低下或短缺问题,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造。当前,我国PPP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三种类型,其运作形式较为复杂。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应满足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两大关键点,项目会计目标应从公私双方出发,体现产权变动关系的会计信息;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PPP项目的结构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差异,因此,项目范围界定应从PPP项目本质出发,而非以形式限定。会计核算上,由于PPP项目为公私协作项目,因此,分析会计问题应当从政府与企业两大主体出发。

(一)政府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现金收付制基础上的公共设施建设,其固定资产核算通常只进行收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不在政府部门会计账面上体现出来,而责权发生制下的PPP项目建设,需要将资产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从政府主体出发,PPP项目建成的资产政府拥有最终所有权,项目公司具备定期使用、收益的权利。政府在取得资产时,也不能以全额投资作为资产处理基础,而应当通过计量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取得资产,在会计处理中,政府必须理清PPP项目资产类型,才能进行资产核算。

(二)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相关问题

按照PPP项目流程,会计核算应当分为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及资产移交阶段四大阶段,以下分阶段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进行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项目公司由政府以特许权协议,授权投资代表机构与私营部门联合出资注册成立。一般的,公共部门构成较为简单,而私营部门构成较为复杂且通常以联合体形式存在,这就会出现部门内部划分了若干个产权主体,由于PPP项目会计目标中包含“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传统会计处理方法通常以企业为一个核算主体,不存在内部产权划分关系,因此,要在PPP项目中准确反映各方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及其影响,并符合会计目标,就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2、项目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首先,PPP项目资产性质存在区别,一般会分为完全产权资产与特许经营权资产,项目公司应当清晰区分核算,不能混淆。第二,要关注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的特殊性。由于资产建造完成所有权归属公共部门,特许经营权以取得资产为代价,且为过去经济交易或事项中形成,能够取得预期经济利益并可以可靠计量,因此,特许经营权也具备资产属性,应当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不能确定为固定资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时,应该关注益物权与无形资产的差异,在确认为金融资产时,应该注意资产属性界定中,财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第三,借款费用的处理。项目资产在没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全部资产投入应视为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达到可使用状态后则应归属“全部投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产要在后续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支出,并且费用的确认需要费用“效用”确实发挥出来。因此,建造期间由于费用“效用”并未实际发挥,该借款费用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建造期间资本化处理,以增加项目资产账面价值,其他情况要做费用化处理。

3、项目运营阶段

项目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确认,根据解释2号,项目公司应当注意,金融资产模式下,项目收入若确认为投资净收益,会造成毛利率、应收账款等指标异动,以及营业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若PPP项目以债权方式融资,就会极大地误导投资者。同时,在后续支出处理上,PPP项目应注意更新改造义务支出的属性,这类支出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是PPP项目资产价值组成的部分,为了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可计入当期损益中。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期结束后,公共项目资产当移交公共部门,剩余资产属项目公司资产。对于无偿移交部分,由于不计残值已经在运营阶段摊销完成,因而不需做会计处理,而对于剩余资产,就必须按照协定及法律做清算处理。

三、优化PPP模式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核算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适用的,PPP项目会计核算中,要强调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例如,应当将资产分类简约化,避免确认中金融资产处理及无形资产处理中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避免无形资产摊销中漏洞为不法者提供盈利后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性。

(二)关注业务流程

以BOT项目为例,PPP项目主要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建设、运营及移交七大环节,要实现规范化的会计处理,在流程上就应当对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主办人出资提出合理要求,在保障政府社会效益与项目公司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对项目评估,确定投资结构、贷款比例、权益及再融资安排等项目,避免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权益、资产属性等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关注会计原则确定

会计原则指导PPP项目会计核算,因此,工作中必须重点注意会计原则的确定。一般的,PPP项目会计原则的明确应当重点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及会计要素计量三方面,避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失误及偏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编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会计核算案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4

[2]张君.PPP模式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会计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14(10)

篇13

本文从企业会计核算的定义入手,从会计核算的特点、设计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分析,为后续企业会计管理提供经验。

[关键词]

会计核算;监督体系;会计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日渐提上日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创新企业管理方式,优化会计管理程序,是企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管理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围绕企业会计核算进行分析,从社会上对企业会计核算普遍关注的情况入手,提出改善措施。

1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了解企业会计核算,首先要了解中小企业的概念。所谓中小企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对会计的规范和准则所涉及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涉及会计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设计。

1.1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所谓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设计,就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部分的各个步骤,严格管理,科学划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处理。更可以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

1.2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制度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三种形式: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到底采用何种形式,有关人员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企业应当在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量大小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安排。

1.3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规划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会计核算的现状和会计核算的基本问题

2.1成本核算范围不全,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由于利益的驱使和专业上的不足,企业只关注生产制造过程的会计核算,忽视产品设计、开发和后续服务等环节的会计核算。由于成本核算范围不全,造成企业后续发展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的生命力。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上。2.2成本核算会计账目设置机构混乱、会计核算内容不全成本核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明确的机构设置。核算应对各个核算步骤分别进行设置核算科目,并按照原材料的采购流程等分别进行核算,中小企业由于人力和资源限制,容易不设置明细账,使会计核算变为笼统的传统核算。

2.3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人工成本归集对象的核算范围不清在企业的核算内容上,很多企业对于众多资产种类没有进行分门核算。一些可能给企业带来特殊效益的资源,企业会计人员未对其进行准确的计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企业对人工成本归集对象的核算范围也不清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忽略了生产过程的庞大和复杂特性,简单地将成本归集对象的核算范围限定在一线生产的工人上,对于企业的研发设计人员、技术人员没有列入人工成本,这导致了成本信息没有如实地对人工资本的消耗进行反映。

2.4核算方法不合理目前,从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来看,大部分企业选用的是分步法和品种法两种核算方法,而对于分批法则很少采用。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大清楚各种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其次,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没有进行充分详细的考虑,对于各种成本费用归集没有做到准确与完整。

2.5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规模受到限制,就如中小企业来说,他业务相对单一,业务范围相对较小,在财务核算的流程上很难严格执行,成本核算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较大一些的企业多是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其会计人员虽然相对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资历比较深厚,但是对现代会计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接受较慢,难以及时跟上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而新进会计人员虽然年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但是会计从业经验比较缺乏,综合以上种种,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能力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态。

2.6企业会计成本指导思想整体不够科学企业活动离不开科学的知道思想。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具有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的指导思想也日渐匮乏。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产前、产中、产后构成的链条。企业的生产周期逐渐缩短,使得制造成本在企业成本构成中的比重开始降低,而非制造成本,例如研发成本以及营销成本所占的比重开始上升。

3会计核算的有效改善措施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建立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靠一两家企业自我完善和会计人员努力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实现科学化管理,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规范化的问题。(2)科学规范企业会计机构设置,责任分工明确。根据企业规模科学设置会计机构岗位,避免责任交叉,使责任落实到个人。科学统筹管理,建立企业领导责任制,跟踪监督、科学评价管理,并定期总结经验,完善机构设置,简化机构流程。(3)定期培训会计从业人员,增强职业道德和行业认同感。定期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增强企业认同度。参与拓展训练,锻炼团队意识,通过培训学习,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增强社会认同度、职业责任感。使爱岗敬业不再成为一句空话。(4)增加现有企业会计工作者提升专业技能机会,严格控制新进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规范会计人事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在岗会计人员,定期做专业培训,定期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工作心得。对新进会计人员要严格把握专业关,聘用会计专业人才,连续引进人才,直至形成阶梯式人才队伍。完善企业会计工作,使工作进入正轨,具有长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敏.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

[2]赵莲鸿.浅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2(5).

[3]张冬敏.论当前时期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2).

篇14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来临使得中小型企业成为了我国重点扶持对象,其优惠政策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范围上都是空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可谓是迎来了一个发展春天,而在中小型企业内部尤其是制造业等涉及到产品成本的企业其都会涉及到成本方面的问题,因此成本会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目前但部分中小型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方面却都是存在着各类问题的,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我国成本会计核算机制本身所导致的,有的则是由于核算人员的本身素质所造成的,问题和原因不一而足。我们唯一能够肯定的是若不能及时地将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必然会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笔者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关于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

一、成本会计核算概述

1、成本会计核算的内涵与重要性

成本会计核算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时所出现的各种消耗费用,通过该费用可以准确的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和产品的总成本。成本会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其直接与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一件商品所能获得的利润是由其售出价格减去成本价格来进行计算的,即其成本越低那么所获得的理论也就越高,因此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看起是否可以更加合理地控制成本。而成本会计核算则直接与企业的成本控制相关。

2、成本会计核算基本目标

中小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出现了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需要做好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工作,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来制定一个合理的成本额度,尽可能保持实际成本开支与成本额度一致,这样可以有效的衡量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营活动是否获得成效,该过程中还需要对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以确保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下,能够获取一定的利润,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确保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会计核算理念淡薄

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而言其虽然都设置了成本会计,但是却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的,其最大的目的并非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对其进行财务检查的要求。这无疑是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于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仅仅将其当作是一种应付国家的手段。这必然会使得中小型企业当中的成本会计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浪费现象严重,最终阻碍了中小型企业的未来发展。

2、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法律不完善

目前而言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遵循的都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且还有与其进行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税收征管法》以及《现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一方面的确使得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得到了支撑可以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依,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却始终存在着问题,首先是这些法律当中大部分的条款都是为上市公司服务的,而对于未上市的且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会计成本核算方面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这样的尴尬情况亟待完善。除此之外,我国由于我国对于企业的监管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并不到位,并且对于这些法律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并且中小型企业内部人才缺乏严重导致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学习较为随意从而导致了其核算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资料不够完善

企业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室其首先是需要对各类成本会计核算科目进行设置,按照国家规定企业会计应当设置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和各类相关费用例如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企业在未来对商品成本进行核算时必须用到的核算资料。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够更加快捷方便仅仅在总账当中设置了这些科目,却没有相关的明细账目,这就导致了成本会计核算的资料缺失,甚至许多企业只对其实际发生的金额进行记载而对具体商品的数量和种类等都没有详细的记载,这样不完善的核算资料给我国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带来了极多的不便并且也必然会影响到其核算的质量。

4、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中小型企业在聘请成本会计方面大部分都是比较随意的,甚至很多中小型企业只是找一两个懂得一定会计知识的工作人员来兼任成本会计,这就使得其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根本不知道要用怎样的方法又如何核算才能更加精准,还有许多企业尽管聘请了专业的会计但是却大部分都是仅仅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最低级会计,这些会计从业人员可能刚刚从事会计工作不久因此对于成本核算方面并不熟练甚至很多还不懂得怎样进行成本核算,这就造成了中小型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降低并且其实际意义也在迅速变小。

三、提高我国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措施

1、提高中小型企业对于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认知

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当反复地对中小型企业的法人及负责人强调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并且应当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例如宣传板宣传、定期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让中小型企业的负责人可以了解成本会计核算的意义及成本会计的相关核算标准等等。只有让中小型企业负责人都对成本会计核算形成了一种共识,认识到没有或者是流于形式的成本会计核算将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从而让中小型企业负责人自发地在企业内部设立成本会计岗位并且认真地进行成本会计核算。

2、完善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就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而言,其最大的问题还是相关各类制度本身存在适用困难的问题,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来制定一个各个环节和各个程序都能相对完善且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在该体系当中一方面应当满足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则应当对一些与中小型企业无关的各类账目、制度等剔除出去,从而使得中小型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简单明了,从而使得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能够更加轻松地应用成本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工作。

3、完善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资料

首先,中小型企业构建科学的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及核算审批制度,以确保成本会计核算过程趋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我们还需要确保核算资料的准确性,应当建立一套与成本直接相关的成本明细账,其中应当包括各类研发费用、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等,使成本会计进行成本核算时能够有据可依,从而提高其核算过程中的精准性。

4、提高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市场经济逐渐趋于国际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展需求,而且现有的成本会计核算人员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和实际经验也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此时就需要定期对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理念,细化成本会计核算人员的基本职责,明确成本核算管理的目标。

四、结束语

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企业而言是无比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刚刚兴起的各类中小型企业而言成本会计核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让企业在竞争力增强。因此,中小型企业应当认识到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并且将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切实地应用在企业自身的财务活动当中,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苗年立.中小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及对策[J].时代金融(下旬),2016,2(4).

[2]岳晓艳.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J].中国农业会计,2013,6(12).

[3]王翠霞.浅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