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老龄化应对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应对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龄化应对措施

篇1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5-02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1.7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

第二,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了14%用了27年,而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三,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老龄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在2009年才达到老龄化标准。

第四,男性少于女性。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460多万,据预测,到2049年,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要少2600多万。

第五,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口比例要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长期持续。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六,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处于经济发达时期,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对能力较强。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尽管经济发展显著,但在人均GDP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红利”的衰退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三)个人消费减少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究部署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的国情复杂,城乡二元差异显著,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一般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退休年龄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二)加快相关立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四)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扩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02-2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R].2010/2011.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14008

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目前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且老龄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为了解重庆市老龄化现状,把脉重庆市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推动重庆朝“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向发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于2012年3-8月期间,对重庆市各地老龄化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大渡口区、渝北区、涪陵区、綦江区及市老年大学,召开了5次座谈会。同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课题组制作了封闭式问卷,根据重庆市的现状,随机抽取了5个区县,每个区县发放100~200份问卷,并在选择被调查者时尽量平衡城乡分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23份,回收有效问卷701份,有效回收率85.2%。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总人口中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且发展迅速

截至2011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5%,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6位,居西部第1,直辖市之首。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7万人,问题尤其突出。

表1 重庆老龄化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从2008年到2011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重庆市的老年人口从465万增加到560.13万,足足增加了95.13万,这样的老年化发展速度在全国也排在前面。市老龄委介绍,重庆市进入老龄门槛的人,每年至少净增10万左右。到2036年,重庆市将出现900万老人,届时4个重庆人中就有1个是老人。2036年,将是重庆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值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总人口的25%以上。

2.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边备边老”形势严峻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约在1990年左右),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约在2000年,当年人均GDP为860美元。而重庆市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当年全市人均GDP仅为471美元,工业化水平非常低,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时至今日,尽管重庆市人均GDP已经在2011年突破5 000美元大关,但重庆市在中国仍然属于初等发达地区,现代化水平还相当低。

3.老年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家庭结构、城乡分布等几个方面。重庆市老年人口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高龄化程度明显。如图1所示,在重庆市老年人口中,70~79岁年龄段人数占29.4%,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23.0%。表明重庆市的老龄化将会持续增长,且高龄老人的比重逐步升高。

其二,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由于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重庆市老龄人口呈现出严重的性别比失衡,本次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重庆市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

其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如图3所示,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约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其四,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相关数据显示,重庆市农村老年人口317.13万,比城镇多74.94万。这是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导致了农村的空巢化、常住人口的高龄化,空巢老人已成为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而相关研究指出,城乡倒置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未来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生产建设、精神抚慰等各方面需求将暴增。加大农村老年协会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将是未来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老年人收入来源单一,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调查中,57.3%的老人表示自己有固定收入,79.9%的老人表示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深入分析发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结构较为单一,如图4所示。

半数以上的老年人依靠离退休金生活,20.7%的老年人靠家庭养老,13.4%的老年人靠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或优抚金生活,这三种收入来源是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分布分析显示,城市老人中有固定来源收入者

占88.2%,而农村的比例仅为19.2%。收入来源结构的城乡分析显示,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约占83.5%,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优抚金以及劳动收入三项,约占农村老人总收入的83.3%。农村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参与劳动的程度以及对最低生活保障的依赖程度高于城市老人,说明重庆市老年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和城乡收入差距,老年人的两级分化非常明显。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经济来源的城乡对比

(三)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目前为17.25%,比全国高出3.5个百分点;根据有关部门专家预测,重庆市人口老龄化2015年将超过20%,2031年达到30%以上并趋于基本稳定,21世纪中叶将成为重度的人口老龄化区域。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将与高龄化并驾齐驱。至2050年期间,当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现在的560.13万人增加到1 084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128万人增加到271万人。重庆市被抚养(赡养)对象的主体将由以少年儿童为主转变为以老年人为主,2009年后老年人逐步多于少年儿童。2005年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6.2∶1,2020年降为4.0∶1,2050年只有2.0∶1。

二、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分析

(一)物质基础逐步增强

重庆直辖以后,迎来了加速发展期。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1 45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 191美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6%。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养老水平也不断提升。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五大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2012年中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约为1 650元,同期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 796元,排全国第1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保障了13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建立,都是重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逐步建成世界最大医保体系。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医保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2000年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13.5亿元对市级医院进行扩建;投资30亿元对急救中心等十大公共医疗卫生项目进行扩建,新增病床3 000张。除此之外,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21亿元,逐步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了居民就近就医,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群众治病更便宜。

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加快健全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的目标。在中国社科院2011年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重庆医疗卫生满意度总分为68.36分,居全国第一,说明重庆市的医疗条件、医护水平大大改善。1999年重庆市人均预期寿命71.7岁,2010年男性提升到78.97岁,增加了7岁多。

(三)政策措施扎实有效

“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政府和社会齐抓共管。 为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压力,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兴建养老设施,重庆市于2012年出台财政激励措施,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最高可获20万元财政补贴。同时,自2012年起,新建和扩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100张以上、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和养老机构建设标准的,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4 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500张床位。同时,对租用房屋兴办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50张以上、房屋租期5年以上(含5年),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1 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200张床位。此项财政补贴资金在养老机构建成投入使用且入住率达到50%后,经核准一次性拨付。

2012年通过的《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庆市将来一段时间老龄事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加强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敬老优待和权益保障、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创新老年社会管理、建设老年家庭和宜居环境、培育发展老龄产业等。

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重庆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全市新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五保供养床位达到6.4万张,集中供养能力达到40%。部分地区的“银发经济”初现雏形,比如歌乐山镇的生态养老产业,50多家农家乐转型为老年公寓,接纳3 000多名老年人在此养老。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10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庆市逐年加大投入,10年累计投入超过1 500亿元,用于推进企业环保搬迁、关闭采石场、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加强垃圾和污水设施建设、整治水环境等关键工程。重庆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得到国家环保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目前,重庆已成功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创模专家组验收,成为首个省级单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超过了95%,环保投诉处置满意率达到96%。

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整体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6%,主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老年人创建了良好的养老条件,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空间,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五)社会关爱不断加大

关心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的事情。重庆市在关怀老年人方面工作扎实,除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制外,对年满70岁的老人,每月有10元的额外补贴,对年满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各地都有相应的高龄补贴,补贴标准从300元到3 600元不等。

城市生活中,处处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优待。截至2012年,全市为170万名老年人办理了敬老优待证,老年人乘坐免费公交路线457条,免费公园396个,免普通挂号费医疗机构540个,为老年人的生活、出行和就医提供了方便。

三、应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标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重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人口老龄化状态。我们应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老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对措施不仅要着眼于现状,更需要放眼于未来,因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远景规划

以“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为指导思想,在重庆试点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通过公共管理平台的构建,希望能够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改变涉老政策碎片化管理的现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建立综合性为老服务网络。

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社会即使不会永远处于老龄化社会,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老龄化社会,很难再回到以前的年轻化社会。而我们以前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都是按照过去年轻化社会状态

进行安排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一直沿袭。老龄化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挑战,而是我们必须长期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形态,所以需要重组公共政策体系,改变既有的社会观念,理清社会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而这个公共管理平台包括制度、经济、服务、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的统筹综合管理。

管理平台应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个管理中心,即老龄化社会中政策的制订者;一套管理机制,即管理的运行机制;一系列管理的事务,即在老龄化社会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老龄化社会公共管理平台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首先要对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责权进行界限划分,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有所为有所不为。并要进一步对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因为目前政府对老年工作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需要把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整合到一个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通过政策的制订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管理,并兼顾效率与公平。

2.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主要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老龄化是一种生命现象,它并不是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需要过于强调其负面影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管理事务

老龄化社会公共管理平台涉及的管理事务包括:经济发展的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文化的弘扬等。在各个方面产生的社会问题通过管理平台反馈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通过一定的机制作出反应,并综合协调,合理配置资源,提出应对措施,颁布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从而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近期目标

上述综合性的公共管理平台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所作出的一个远景规划,平台的建设需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从现阶段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重庆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老龄化程度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6位,居西部第1。(2)经济发展的速度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3)高龄化程度明显,70~79岁年龄段人数占29.4%,而8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3.0%。(4)老年女性比例为54.8%,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比例。(5)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6)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7)老年人收入来源单一。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专家访谈等各种方式,并借鉴发达地区及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吸引“人口回流”,稀释人口老龄化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居西部第1,全国第6。除了人口因素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发生的人口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即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而重庆属于西部重镇,在过去的20年间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也是造成重庆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上,可探索运用人口迁徙的机制,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吸引人口向西部流动。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西部中小城镇,统筹规划新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吸引“人口回流”[1],通过“人口回流”来“稀释”人口老龄化。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供养老资金保障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服务性产业。重庆市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生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出来的新兴产业,在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环节中发挥辅助作用。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得现代服务业成为各地区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如运输、仓储、信息咨询、会计事务服务、管理咨询、通信服务、技术鉴定服务等都属于生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保障,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选择。目前中国正处于中、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逐步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时期,借此契机,大力发展生产业,承接服务业外包产业,加速引进新技术和投资资金进入广大内陆地区,既能逐步改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利于本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助于在重庆市集聚起新的生产力。更重要的一点,借助于生产服务性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人口老龄化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而服务性产业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特别是其中有很多岗位对于具有一定知识技术背景的老年人来说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如信息咨询、会计事务、技术鉴定等,能够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更可以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养老资金紧张等问题[2]。

第二,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着力开发老年用品产品。第二次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次产业的再加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可生产具有高营养、易消化和补充人体正常需要的特殊食品;兴建适合老年需要的公寓式住宅,特别是医疗、卫生、保健相配套的住宅小区;老年出行需要的拐杖、轮椅,老花镜、助听器等特殊需要产品的生产;满足老年健身、体育及文化、娱乐等产品的生产;轻便、耐用、质高价廉的老年旅游用品的生产等。

第三,加大老年服务性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重庆肩负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碳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上应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特别是加快低碳服务业的发展。老年服务性产业多属第三产业中的低碳服务业[3]。从消费的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超强需求: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必须加强;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商业性的),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或老年人)活动中心;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家务劳动尤其是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让第三产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真正成为产业,而不是事业单位。通过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也才能让老年服务性产业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不仅为老年人解决确实之需,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因之一[4]。

3.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重庆市老年人口中高龄化程度明显,高龄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和照料,由此对照护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老龄化社会中本身劳动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中的服务人员更是缺乏。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一帮一”老年志愿服务队伍。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始尝试。通过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一帮一”的形式,即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即解决了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也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老有所为,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操作层面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技能培训。

第二,建立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队伍。作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大学生在为老志愿服务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服务提供的可持续特点,建立长效的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体系中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估社区服务的性质和效率,有必要进行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二是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如可探索实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创新对为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也更能够保证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强为老服务的技能培训,提高为老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探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导入家庭生活技能的基本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

4.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女性老年群体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由此造成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这种现象在重庆较为突出。重庆市老年人口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而女性老年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一方面由于女性在家庭和职业的选择上对家庭投入更大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职业待遇上受到不同程度性别歧视,导致女性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群体,由此影响其养老金收入水平。寿命长,但养老金收入水平却偏低,会降低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质量,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

在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都有遗属津贴这一项目,以保障一个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主要指男性)去世后,其他成员(主要指女性及其子女)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中国遗属基本生活保障始终停留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层面,从目前人口老龄化特点看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女性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可探讨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保障制度,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性别平等,保障家庭稳定。

5.慎提延长退休年龄

针对老龄化社会中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但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基础是建立在延长仍具有劳动能力(其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老年群体的退休年龄。如果所延长的那部分老年群体到了退休年龄已基本不具备劳动能力了,那么延长退休年龄对于增加劳动力资源将是个伪命题[5]。

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到,重庆市老年人口特点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在重庆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那么这部分老年人将无法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脑力劳动,若从事体力劳动也无法和青壮劳动力竞争,因此,在现阶段提出延长退休年龄需谨慎。

当然,国际上面对劳动资源不足及养老金压力问题,通常通过延长退休年龄予以解决,而且国外退休年龄通常也比中国大,大部分发达国际都达到65岁,但这都是建立在已普及了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且身体素质状况比中国人强。因此现阶段在重庆到底应不应该延长退休年龄?在什么时候才适合实行?或者怎么实行?这些问题还都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在政策的制订上需谨慎。

6.加大老年继续教育力度

不管是从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角度还是从老有所为的角度,加大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探索将老年大学改为老年人再教育、再培训、终生教育机构。目前的老年大学主要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让他们快快乐乐琴棋书画,如果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他的作用,经过几年再教育、再培训,学电脑、学IT技术和其他技能,通过这种办法使之能够再就业,能够继续

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作用。通过加强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老年劳动力资源的价值,这应该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前提。

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社区继续教育,开办社区大学,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为老年人,也为更多的居家妇女及社会青年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导致

劳动资源不足问题。

7.发展现代家庭农业

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这不仅是重庆市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也是全国的现状。如何解决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其中涉及经济问题及社会服务等各种问题。

在乡务农的中老年人在城市就业没有优势,但是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却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有专家做过相关调研,资本农场在种植粮食方面敌不过家庭农场,因此制订发展现代农业相关政策时,需鼓励发展现代家庭农业,而不能鼓励更不能支持资本下乡。通过发展现代家庭农业,让“回流”农民工能够以小农经营获取经济收入,完成养老生活。这种回乡生活对他们来说不仅生活成本低,而且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发展现代家庭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也能够吸引第一代农民工“回流”,这批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回乡后除了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再通过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农业知识技能、现代家庭生活知识技能、科技信息化知识技能等,让他们掌握更多现代化知识,将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6]。参考文献:

[1]刘云刚.中国地方城市的人口回流与振兴战略[C]//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

[2]彭湘君,孙志军,王玲.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市生产业发展策略选择[J].技术经济,2012,31(11):1-2.

[3]陈英.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33-40.

[4]王立勋.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5]王纯.延长退休年龄 应对人口老龄化[J].科技咨询导报,2010(17):227-229.

[6]宋金文.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养老的社会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U Xia,ZHANG Heng,CHENG Xingyuan

(School of Social Affairs,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Abstract:

篇3

关键词:日本;老龄化;中国;措施

伴随医疗、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应对问题。老龄化不仅仅指的是寿命延长、老人数量增加,还指的是老龄人口占据整体人口比重,还有该比重增长幅度如何。按照国际人口普查学会编撰《人口学词典》当中相关释义:超出65岁老龄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结构被叫作老龄化社会,超出65岁人口比重超出14%,被称为老龄社会。现如今,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已属于老龄化社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处于边缘或者涉入其中。在两千年伊始我国也迈进老龄化社会之列,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应当要属先驱者了。与此同时,老龄化对于我国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也构成巨大影,而这也让相应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中日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相应发展态势,对比中日两国老龄化的特征,并根据日本应对老龄化举措阐述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按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总体人口数是13.40亿人次,其中超出60岁占据13.27%,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升2.94个百分点,总量为1.80亿,当中超出65岁占据8.88%,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高1.92个百分点,绝对数在1.2亿左右。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老龄化还在持续,有关老龄化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变成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深思的一大民生问题[1]。按照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在2026年我国的老龄群体将超出3亿人次,在2036年将超出4亿人次,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总数将是4.5亿左右,占据总体人口数量32.6%,超出65岁老龄人总数在3.35亿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数约24.2%。由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平均1亿人花费时间层面出发,由2亿至3亿花费时间为12年左右,由3亿至4亿花费10年左右时间。中国老龄人口上涨最快时间即为20世纪中叶高生育阶段出生人口步入老龄阶段。

预估在2025年中国总人口数将有约20%为超出60岁老年人,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比重很有可能占据总人口30%左右。在1970年时日本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期,在199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涨到15%。日本的总务省在2010年末公布新进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总人口数量是1.28亿人左右,当中超出65岁者有2945万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比例约为23.2%,同2009年比起来,上涨47万左右,上涨约0.5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已成为历史最高点。根据日本社保问题研究所预估,在2030年日本的总人口数将为11523万人左右,而超出65岁者将在3668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31.9%左右,而至2050年时,总的人口数将是9516万人左右,超出65岁人口在3764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约39.7%的比例。国际将老龄人口从7%上涨至14%花费年数称之社会老化速度[2]。日本的老龄人口由7%涨至14%花费不到25年时间,我国在两千年伊始开始到老龄化社会阶段,预估花费28年时间涨至14%,可以看出两国老龄化发展进程基本相似。而欧美多国老龄化进程花费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不等时间。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特征对比

中国老龄化呈现地域不均衡,城乡明显倒置,老龄化比现代化超前三大特征。也就是我们国家老龄化发展存在显著从东到西阶梯式发展特点,东部的沿海区经济明显比中西部发展成熟,但老龄化进程也要更快,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高。日本则呈相反发展态势,人口城市化进程更高,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地区经济呈现均衡发展,让日本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论是配套硬件建设,还是人力资源亦或制度政策等软件建设方面,发展均相对平均[3]。除此之外,我国人均生产值为1000美元左右,便需要应对老龄化局势,陷入未富先老尴尬局面,日本在二十世纪中旬达到现代化发展效果以后才进到老龄化状态。因为国民经济飞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福利条件不断改善,加上合理饮食习性与别具优势自然环境等,也让日本更加变成全球人均寿命最长国家,老龄化也就随之而来了[4]。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措施

日本应对老龄化相关问题时,对老年人相关制度加以不断完善,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社保体系。同时,对退休年龄进行推迟,对老年产业进行开发,给老年人提供最为优质与精细化的服务。

篇4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加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又使得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长。“银色浪潮”汹涌而来,很多国家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何为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10%-20%之间或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60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20%或65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1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Aged country)。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推算,到2025年,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意味着我国正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1 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本身人口多。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2.2 进入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上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我国仅仅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开始面对老龄化问题。

2.3 应对老龄化的保障制度建设薄弱

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使社会措手不及。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我国对老年人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2.4 经济发展速度赶不及老化速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状态下迎来了“银色浪潮”。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

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银色浪潮”对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公建配套、公共空间及道路交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1、国外城市规划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国外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国外的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但东西方国家由于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1.1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福利保障齐全。同时,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子女在18岁后,与父母就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所以,在编制针对老龄化规划的时候,比较偏向将老年人迁移至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社区内所有的交通安全性、住宅舒适性、设施齐全性均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比如美国的太阳城。

1.2而东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家庭观念,使得在处理老龄问题的方面,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在编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时,偏向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主要在住宅的形式上开发可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新型住宅体系。在社区规划结构上创造能使老少几代家庭间建立亲密联系的空间格局。在社区建设中同时,秉承“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国内城市规划目前的措施

虽然,老龄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目前对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也有涉及到敬老、养老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规范。基本上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养老机构配置,其面积则比较随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区内老人的比例以及出行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四、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城市规划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将是即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理应为创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应做以下的应对措施:

1、前期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中,应将老年人的人口规模,现状的老年公建设施、活动空间以及老年人对诉求都调查清楚。

2、总规的层面

应在总规的层面就制订老龄设施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各类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步行街以及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其中均应统筹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提供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制定有关老年设施的定量建设指标,并以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通常安排,又使下一步的城市详细规划可以有据可查,从而保证老年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在其他的一些专项规划像《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添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空间及方便老年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3、控规的层面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道路交通、老年住宅及配套设施的规定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在规划图纸中,安排老年设施的时候,以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作为配置的标准。在地块的指标控制中,对于老年住区,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建筑高度不宜过高。而绿地率应配置较高,形成可适应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4、修规的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道路交通中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室外晨练场地,在小区级配置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建配套设施,以及老人公园、小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老龄化社会,鉴于老年人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种种不便之处的切身体会与迫切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和规划师更应该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组织老年人的参与,以使规划更加合理、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应积极探讨老年人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并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整合到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内容之中。

五、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城市规划界也应该对“银色浪潮”的来临提出自己的措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惠萍.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特殊支持体系规划编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35(9):52-58.

[3]曲莉,冯贵申.试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3-84.

篇5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公共财政政策 人口老龄化

纵观国际社会的人口变动与发展,人口老龄化将是人口转变的必然趋势。中国因其人口数庞大、资源人均分配匮乏和国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实情,其人口老龄化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社会保障等相关福利体系尚不健全,实施的财政制度也未能为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较低的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对称性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负与不完善的税制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税负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产业发展时,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和政府预算的合理分配带来极大的挑战,将对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带来极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公共财政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非常严峻的国家。据统计预测,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2.48亿,且阶段性老年人口净增长值将会达到1亿。2050年前后,老龄化人口将占我国总人口的30%左右。老龄化在中国的快速到来,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将会给其公共财政政策的选择带来严重影响。

(一)养老等相关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上升,使公共财政支出的总体压力增大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增加公共财政支出以应对因老年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变化与挑战;二是在财政总支出不变的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出将会在社会养老金、社会医疗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加大,其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将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税收基数的减小和税式支出的增加,使公共财政收入总体减少

因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社会投资总量的减少,势必对国民收入的创造产生影响。在宏观税负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税基的缩减,总的财政收入规模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往往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老龄产业的发展,虽然这些优惠政策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但也会减少财政收入。

(三)当前财政制度的缺陷将导致财政收支失衡愈加恶劣,不断增大财政风险

在现行财政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在造成财政资金减少的同时,也能够刺激并促进增加财政资金的需求,这种矛盾的存在会直接造成财政收支失衡的加剧,加大财政赤字。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发行公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一旦其国债发行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导致该国的债务依存度过高,进而使其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阻碍其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风险也随之加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中国的财政政策现状及应对措施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存在如下问题: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制度不足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较低的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对称性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负与不完善的税制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税负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产业发展时,陷入两难境地;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将制约财政合理优化发展,增加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财政压力。在上述财政政策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问题:

(一)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稳健财政政策,寻求多样化的政策手段促进并支撑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大做好国民收入这块“蛋糕”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逐渐把财政政策的目标调整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增加国民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收入,明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并掌握人口波动对消费和投资结构的影响,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灵活性,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为中心的现代产业;

(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经济建设型”逐步调整为“民生供给型”

优化财政支出要以“改善民生、满足民众对公共产品需要”为主要目标,明确财政支出的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尤其要做好公共财政收支分配工作,并做好民生工作以实现全覆盖性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根据国情合理调整当前的税收政策目标,弥补当前税制的不足和缺陷,开拓潜在的税源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情,适时适度的发展因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产业,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产业结构变化,并据此调整税收政策目标。同时,借鉴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积极开拓新的税源。

参考文献:

[1]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2]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篇7

【关键词】老年人;工业设计;日常生活

一、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难题

中国的老龄化人口一般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上,由于目前社会压力大,很多子女对于老年人的照顾都会有一定的欠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单调无趣。在农村亦或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就更加的明显。家中的成年人都外出谋生,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泛滥。这对老年人的暮年生活更加艰y。所以,社会必要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除此之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种学科的突破,催生了一系列的工业设计产品,这对于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的各种困难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此列举若干。

(一)可推可坐老年车

可推可坐老年车采用满焊设计,密封好,结实耐用,采用1.1mm加厚管壁,2cm加粗主管,使用寿命长。采用双闸线杆刹刹车更稳定,采用助力扶手,起身更方便,受力位加固设计,承重力更强,更耐用。轮子采用灵动万向轮,360°旋转,坑洼土路,小区减速岗均能顺畅同行。后轮采用汽车7幅轮毂设计,抗压减震,使用寿命长。采用可拆卸踏板,坐在手推车上可以歇脚,乘坐更舒服。配备实用零钱袋,可存放零钱,不易丢失财物,方便实用。侧面驻停手刹,人性化设计,老年人坐卧休息时,更方便。该老年车座位储物盒容量大,可以满足日常买菜储物的需要。可调节伸缩拉杆,人性化三档位调,轻按按钮,即可将靠背调整至舒适高度。该产品对于老年人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一般需求,所以受到很多老年人的喜爱。

(二)可移动坐便椅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导致晚上起夜时如果很远的地方上厕所很不方便。而且天黑不易见物,极易出现危险,所以一个可移动的坐便器很是必要的,它解决了大部分的老年人起夜的这个问题。除此之外,目前老年人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有的还伴随一些并发症。所以很多因为高血压引起脑溢血引发偏瘫的老年人也很有作用。可移动坐便椅,采用全新PP料,承重能力强。创新档案双缓降静音技术,盖板缓慢降落,有效减声降噪,高效静音,不会扰人安眠。坐便椅的下部,采用幼稚橡胶块,超强抓地防滑能力,增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全面增强防滑指数。而且承重能力强,可以承重180kg。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解决一些生理问题很有必要。

(三)便携定时器提醒器

老年人的记性下降,健忘的现象很常见。很多时候灶上炖着东西,过段时间就会忘记,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有时候由于健忘,会忘记吃药一些事情。所以一个便携定时提醒器很必要。便携定时器提醒器采用磁吸式,附带挂孔,方便携带,可以吸附在冰箱等金属涂层的表面,可以立在桌子上,设计有挂孔,可以绑上绳子、带子方便携带,高精度计时器,精确美观;超长计时、倒计时。小巧新颖,携带方便。

(四)电动爬楼步行式轮椅

步进式爬楼轮椅在国外有将近百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改良和演变,现已成为所有类型爬楼轮椅中传动机构比较复杂也是安全性较高的一种。其原理是模仿人体爬楼动作,由两套支承装置交替支承,以实现上下楼梯的功能。由于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安全性相比其它类型的要高,在国外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但因其传动机构复杂,我国目前还不掌握这种技术。尤其是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智能化安全报警和阶沿防滑制动技术还不被国内相关生产厂商所掌握。由于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传动机构复杂而又高度集成的模块化结构,加之大量高硬度轻质材料的使用导致造价高昂。尽管如此,政府和残疾人家属出于对残疾人和老年人上下楼安全的绝对保障需要,还是会优先考虑更加安全的而非更廉价的爬楼轮椅。相信随着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体现,将会逐渐成为未来主流的爬楼轮椅服务于更多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群体。

二、结语

中国老龄化是经济告诉发展的衍生物,改变中国的老龄化现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代中国也还末真正形成完整的老年人的保障体系。所以早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针对老龄化群体的工业设计产品也会不断出现。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下,我们不仅要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还要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创造出更多更加便捷的工业设计产品,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老年人不仅仅是需要好多物质保障,子女所给与的精神保障更为重要。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必然迎来经济和技术的高峰,可以解决各种经济物质方面的短板,但是不能忘记多陪陪老年人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C924.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04-02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3.7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我国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更具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3.7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着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占比达11%,而人均收入小于1000美元,相较于国际社会而言,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英国经过了80年的时间,日本经过了50年时间,瑞典经过了4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较为特别,偏爱老品牌,对自己熟悉并认可的商品和服务情有独钟,喜爱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商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饮食、老年服饰和养生保健用品等均有较大需求。这些老龄产业将在“需求拉动”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既能满足老年人口的消费需要,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人口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劳动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相较于年轻劳动人口,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思想保守,进取精神不足,从而导致社会的主导精神趋向保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变得落后。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高年龄劳动力相较于年轻劳动力,生理和心理机能都有所下降,思维开始固化,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导致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减弱,不利于劳动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断产生发展,落后的传统产业和行业逐渐衰退消失,老化的劳动者面对职业变换日益频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现状,其适应能力较差。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

制定实施科学的人口政策,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研究全局性、前瞻性的人口发展战略,对中国人口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地地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也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些政策已经为贯通和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打下了基础。积极发展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应共同努力,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

3.鼓励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老年人消费需求范围的扩大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饮食、老年衣着和养生保健用品等产品需求巨大,

(下转第6页)

(上接第4页)

老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不断上升。老龄产业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把控相结合,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这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公认的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加强关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积极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王雪晶.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莫广礼.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求和经济影响的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9.

[4]程超.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帖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10.

[6]刘金玲.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劳动力供给及储蓄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7]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医疗保险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38-02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社会负担及其成本不断加大,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不断增加,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预警风险,使之成为最为迫切和最为困难的社会保险,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医疗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护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加之疾病的复杂性,医疗保险制度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我国政府逐步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行经济学研究,以了解医疗保险经济运行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制度改革,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收支不平衡、降低风险。

1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医保体系的影响

健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切实反映。随着“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健康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

在古代社会,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一直被人们看作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发展至今,人力资本的概念应运而生,与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等资本要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并得到切实的投资效益,严重降低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医疗是保护人类健康、消除疾病的手段,也是维护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医疗卫生,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情况,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要素中所谓活跃的要素之一,它的提高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疾病恢复率逐渐提高,在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医疗保险的预警风险。

2人口老龄化对医保体系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世界之冠,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切措施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此,我国现在正在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模式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高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随之提高,人口寿命日益延长。加之,我国人口为世界之首,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世界之冠;第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比较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入老年性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候,增加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例如,美国60年、瑞士85年、法国115年等,从这些数字足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相当快;第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超前性。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期,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了较大的超前性和偏差性。这种形势下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困难重重。

通过上段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增加了医疗保险的预警风险,并使得医保基金收支严重的不平衡。如果我国年龄结构、疾病发生率、人口死亡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必将使得与老年人有关的医疗保险需求持续增加,从而为医疗保险提下带来巨大的压力。医保基金是通过“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而来,由每一位在职员工缴纳的,在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的时候,医疗保险所承担的压力和挑战是小的。可是,在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化的情况下,当在职员工和退休员工的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医疗保险制度就难以维持,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为此,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是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由于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业就迎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各方面的准备条件尚不充分,无疑为我国医疗保险提下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疾病流行模式对医保体系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其他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慢性疾病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急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变得更易控制。据我国卫生组织调查研究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些急性疾病、传染病都不再是维系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周期长,加之缺少一定的特效药,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疾病负担,加重了医保体系的负担。虽然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应看到近些年来出现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如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仍然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我国医保体系所承受的压力也就更大。

4医保体系的宏观经济分析

4.1我国传统的医保体系经济分析。医疗保险是一种在人们因生病、疾病、生育时,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经济补偿,实质是社会共同承担疾病风险。我国医疗保险实行初期,医疗保险制度由公费和劳保医疗两部分组成。执行过程中,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职工、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较大规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职工,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农村医疗保险则依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虽然设想很好,但是这种制度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明显可以看出来,公费医疗保险一开始就对群体进行了差别对待,不符合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直接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除了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分配不公之外,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也是一大弊端。由于公费医疗保险完全由企业或国家承担,为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国有企业负担更重。在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医疗报销的财务管理宽松,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在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职工的医疗保障无法得到切实落实,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由于“一人公费、全家受益”、“小病大看、无病小看”等不良现象的存在,造成医保基金大量浪费,严重增加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4.2我国新的医保体系的经济分析。鉴于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我国政府自1994年开始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初具模型,基本符合了公平与效率、内外约束、社会化和平稳过渡的要求,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但从实行的结果看,与当初的目标南辕北辙,改革后的医疗保险体系公平性、普及性、社会公益性不升反降,人们普遍感到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连“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极端现象也不少见。于此同时,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负担越来越严重。在人口老龄化、疾病流行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医保体系承担着严重经济负担。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现收现付”的医保保险财务模式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原则的医疗保险财务模式,它只从短期的角度来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而不涉及到资金积累问题,以明确一个合适的收费标准来征收医疗保险资金。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由成年型过渡到老年型,人口结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情况下,“现收现付”医疗保险财务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支付困难问题。

篇10

关键词: 老龄化 索洛模型 国民储蓄率

一、国民储蓄与老龄化的关系

中国经济30年来高速增长得益于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但是自从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人口结构由年轻化转向老龄化。伴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中国经济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并进入到人口负债的巨大挑战。从宏观层面看,当一国人口结构年轻化时,储蓄率将会上升;而当该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时,储蓄率会下降。从微观层面看,随着老龄化的增加,父代预期到自己寿命的延长,一方面通过增加自身的储蓄以待将来的养老;另一方面通过生育控制,父代增加后代的教育投资以利于将来的养老。可以预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必将处于下降通道之中。那么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国民储蓄率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其影响程度如何呢?有无措施加以应对呢?

二、理论分析

通过在索洛增长模型中引入老龄抚养比指标φ=(N-L)/L来分析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生产的规模报酬、技术进步率以及人口增长率均不变。扩展的索洛模型为:Yt=At·Ktα·[Nt /(1+φt)]1-α。其中N表示总人口,L表示劳动力,φ表示老龄抚养比,Y表示国民产出,K表示资本,A表示技术水平,t表示时间。在扩展模型两边同时除以Nt,同时取对数,并对t求导后可得人均产出增长率方程:gy=gA+α·gK-α·gN-(1-α)·g ( 1+φ)。

假设总产出(Y)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进行再投资,且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从资本方程Kt=sYt-δKt-1中同时除以Nt后有人均资本方程kt=Kt / Nt。其中s表示国民储蓄率,δ表示资本折旧率。人均资本方程两边取对数并对t求导,然后方程两边同时除以k有投资增长率方程:gK=A·s·kα-1·(1+φ)α-1-(δ+gN)。将投资增长率方程代入到人均产出增长率方程后有解析方程:gy=gA+α·[A·s·kα-1·(1+φ)α-1-(δ+gN)]-(1-α)·g ( 1+φ)。

解析方程揭示影响经济增长率gy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宏观经济变量,技术进步率gA、人均投资额k、国民储蓄率s和资本折旧率δ。另一类是人口政策变量,人口增长率gN、老龄抚养比增长率g ( 1+φ)以及老龄抚养比φ。(1)当宏观变量不变时,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龄抚养比的规模:老龄抚养比每增加1%,经济增长率就将下降(α·(1-α)·A·s·kα-1)%。二是老龄抚养比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1-α)%。(2)当人口政策变量不变时,国民储蓄率s和人均投资额k与经济增长率gy同向变动,固定资本折旧率δ与经济增长率gy反向变动。

三、实证模拟

以解析方程为基础进行实证模拟,考察老龄化水平一定下的储蓄率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数据在线”(China Data Online)。为避免参数设置的随意性,使用已有文献给出的参数值。资本产出弹性α和技术水平A取值采用曹吉云(2007)的测算结果:α=0.557;技术水平由于变动剧烈,取算术平均值代替,A=127.1。对人均资本k,先用1978年价格计算资本存量数据,然后再计算人均资本存量,最后选用2010年数据为初始值,k=57043.23(元/人)。固定资本折旧率δ采用张军(2004)的估计值,设定为δ=9.6%。老龄抚养比选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设定为φ=11.6%。人口增长率选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设定为gN=5.05‰。国民储蓄率s采用GDP支出法核算中投资占比值代替,初始值设定为s=0.45,浮动范围设定为0.2-0.6。因为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国民储蓄率s一直处于40—50%的高水平。

假定人口增长率、老龄抚养比、人均投资额和固定资本折旧率均不变。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由此推算2010—2050年老龄抚养比的年均增长速度为gφ=0.6%。结果见表1。

从2010—2050年,国民储蓄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平均下降0.332%,经济增长率的年均下降速度为0.04%。

从2010—2050年,只要国民储蓄率能够维持在0.4—0.5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7—9%区间内。但是在这一时期内,如果储蓄率水平大幅下降,则经济增长将会停止,甚至出现负增长。当储蓄率水平降至0.2时,2050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9%。再考虑年均5.35%通货膨胀因素,则实际经济增长率为负。

四、结论与对策

在老龄化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无论国民储蓄率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率都将趋于下降。但是高国民储蓄率有利于减缓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速度。只要国民储蓄率能够维持在0.4—0.5区间范围内,到2050年,宏观经济仍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通道内(区间为7—9%)。因此维持稳定的国民储蓄率有助于应对老龄化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冲击。维持国民储蓄率的稳定要求我们做到“有保有压”,“抑制与引导”相结合。首先要抑制不断攀升的政府储蓄;其次要积极引导企业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当期消费;第三则是要稳定家庭储蓄,减少波动性。

将“抑制政府储蓄”放在首位是因为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其在GDP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14.9%上升到2005年的17.3%。由高税收推动的高投资成为推高我国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抑制住不断攀升的政府储蓄关键是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增加居民部门的收入,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通过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等形式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还富于民”。

当前企业储蓄高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投资渠道狭窄,积极引导企业储蓄就是要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开放民间资本的金融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的各类规则,促进企业储蓄转变为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居民在财富效应的推动下扩大当期消费,促进宏观经济由“出口驱动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

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国居民规避风险、寻求安稳的理财习惯。无论经济情势如何,近20年来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一直维持在17—22.9%区间内,稳定度非常高。所以稳定住家庭储蓄的关键是:一方面通过税制改革减轻居民负担,使个人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消除居民因信心不足而带来的短视性预期,减少家庭储蓄的波动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中国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倾向,提升家庭的消费购买力。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曹吉云. 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37—46

篇11

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

所谓“长期护理”,它是指对关节炎、中风或痴呆、年老或意外事件等所致体弱的日常护理,而不是治疗性的服务与照顾。护理服务包括协助进食、穿衣、洗澡和其他个人护理等。长期护理的需求在增加,费用也昂贵。即使在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长期护理费用已非一般人所能承担,为此,商家开发了护理保险,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在这些国家得以开展。

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是以主要负担老年人的家庭护理、家庭保健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的费用支出为保险责任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有个人购买的,也有企业为员工购买的。购买了这个产品,等于预先为亲人或自己在需要长期护理时“请了保姆”。

长护险的对象及理赔标准

长期护理保险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70岁以上的高龄者若投保,则保费相对较高。

当投保人出现需要进行长期护理时,保险公司主要通过测量投保人的独立生活能力来确定理赔标准,一般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的6项标准(洗澡、穿衣、上厕所、室内活动、控制大小便、吃饭)和独立的行为能力量表(IADL)的几项内容(做饭、管理财务、乘车、购物、走半里路、剪脚趾甲等)来判断,每一项内容分成“无需帮助、需部分帮助、完全依赖”三个等级,测量有哪些必要的能力已缺失或半缺失。根据依赖程度的不同,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分为“完全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等几个档次。另外,还参考精神状态量表、社会支持度量表,以测量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程度。最终决定老人是否需要长期护理以及护理的档次。

长护险的发展趋势

篇12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4.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使一部分消费人口转化为生产人口,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我国以59岁为劳动年龄上限是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确定的。5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到70岁,适时提高劳动年龄的上限,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劳动资源,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供养系数保持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上。(2)鼓励低龄老人再就业。一般来说,低龄老人仍具有充分的精力,可以继续工作。对老年人应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适应技术发展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提供服务,减轻家庭、社会的经济压力,保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3)提倡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不仅体现为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但可以促进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且可以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篇1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篇1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对策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本质而言,也是一种人口结构的变化问题,并且这种变化趋势一旦产生,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因而国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也主要从相应的辅应对措施角度入手,难以从人口结构这一根本角度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比例中,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性上升的一个趋势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老龄化标准界定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那么就意味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状态。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6%,显著高于世界普遍标准,并且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人均年龄的提升,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也在加快。应当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普遍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化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都会显著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而人口老龄化也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当前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甚至超过了警戒线,这也成为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同样如此,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会超过5亿,其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

1.增大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先表现在养老方面,人口老龄所带来的庞大老年人口会使得社会养老负担急剧增加,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而言。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2亿人以上,如果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增加达5亿人以上,那么其产生的养老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这会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就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体系而言,社会养老保险规模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如果考虑到老年人口增速,社会养老保险的缺口也在快速增大。在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下,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如果仅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甚至已经难以弥补由此所带来的缺口。因而可以看出,社会养老负担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首要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养老体系来说,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社会养老负担的增大,也会冲击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在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下,社会劳动人口所需要赡养的老龄化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这不但会造成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负担的增大,还会造成家庭养老负担的增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当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其所产生的社会养老负担也是日渐增大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养老负担问题不单应当考虑当前的基本养老负担压力,还需要考虑未来时期的养老负担压力。

2.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人口比例的变化,而人口比例的变化则是相对的,随着老龄人口所占人口总比例的上升,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从而也就会产生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事实上,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也会极大的限制经济发展,并且还会产生社会性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借助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在工业产品制造方面,有着更强的人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和国外资本。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会出现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将不再。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开始突显,部分劳动性密集产业开始逃离,并且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急剧提升。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长期性的,特别是对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言,这种负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未来时期,随着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加剧,其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将开始显现,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到我国消费市场,随着人口比例的变化,消费市场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消费市场变化的根本因素在于消费人群,而消费人群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比例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在消费需求方面,会有着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老年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要低于其他消费人群,并且在消费品种需求方面,也有相应的特点。在这种影响下,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消费市场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整体规模出现萎缩,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普遍大幅度低于青年群体、中年群体。其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引导消费市场产品种类结构的变化。例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在消费市场方面,老年人群消费品的需求必然会增多,如一些针对老年群特点所设计生产的各种商品,以及为老年人群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等。同时,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是相对的,在消费市场整体规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如果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出现增加,那么其他人群的消费商品服务需求也必然会下降,这样一来,就会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继而影响到相应的产业机构以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对策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1.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社会养老负担会急剧增大,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包含物质保障、精神保障以及医疗保障三个方面。首先,在物质保障方面,应当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获利途径,提高其盈利能力,为应对未来时期老年人口增加提供重组的养老资金保障。其次,在精神保障方面,应当构建起完善的老年人群精神文明保障机制,为老年人群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群的闲暇时间。最后,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为老年人群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整体而言,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是相关政府部门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措施,也是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必须要承担的职责。同时,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方面,应当进行更加完善的优化,不仅强制性要求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还应当为一些自由职业者等非企业职工提供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应当在现有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缴纳领取的比例,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发挥相应作用。

2.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

在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方面,应当看到由于短期内难以有效的改变人口比例结构,因而很难从人口比例方面来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对劳动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实现利用最大化。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资源。因而优化劳动资源结构,最主要的手段,便是从这一角度入手,通过采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来实现对于劳动力的替换,将空闲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由政府部门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活动,组织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使得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这对于加速劳动力资源的流转以及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在人口老龄化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下,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着挑战,也有着机遇。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产业机构的重新洗牌,在市场的调节下,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模会出现变化,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变化,需要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情况,来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因而应该在当前就对我国产业机构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得部分企业能够意识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需求变化问题,提前进行产业布局,在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着市场调节的引导作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对产业机构产生较强的引导作用,这种市场调节作用甚至远远大于政府调节。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多的还是应当依赖市场调节,相关政府部门则是应当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一定的规范性保障。例如可以由政府部门领头,来引导产业结构变化,使得一些相关的企业和社会资本能够提前适应消费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投入。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参考文献:

[1]薛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6-8.

[2]任冲.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5:16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