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通信技术规范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通信技术规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通信技术规范

篇1

关键词:给排水新消防系统;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前言

随着国家的标准的颁布,对建筑物的排水消防和消火栓进行重新进行了规定,同时按照新规范的要求,对建筑物的设置也进行有了新的要求,这就有利于推广消火栓和消防系统。针对目前的情况,比较分析以前和现在的特点,有利于促进排水新消防和消火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消防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的概念

根据我国颁布的各项规范,包括《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经过对工程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对消防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的概念做出了相关规定。其中消防给水是指通过消防水源和供水管网组成的对需水消防设施进行供水的系统,根据供水压力不同进行分类,包括高压、临时高压和低压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是指由消防给水和水灭火设施组成的系统。二者概念的科学定义,将会减少许多工程上的争议,有利于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效益的积累。同时,消防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的科学定义,对消防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以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

2.消防水源保证率与2路进水

近年来,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将消防水源保证率的概念进行改善和延伸,即当市政管网给水直接 向消防给水系统供水时,市政管网给水保证率应大于 99%。我国城市给水管网的普及率在1950-1980初期较低,而且所用管材质量相对较差,使城市给水管网的爆裂率偏高,因此,出现了2路供水系统进行补充。规定2路供水是在室外消防栓设计流量大于15L/s时所使用的供水方式,这一供水方式的出现解决了爆裂概率大而引发的供水困难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大部分城市的管网保证率大幅上涨,基本接近国际水平。因此,在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在城市里大范围的采用1路供水模式是安全可靠的。但是在考虑历史延续和技术发展的适用性两方面因素,城市供水管网并不能完全摒弃2路供水方式,在相关规范的修订中,将原来的室外消防栓设计流量大于15 L/s,提高到20 L/s,将所需标准进行了提高,如此,在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大幅度的减少了消防给水的投入,大大的增加了社会经济效益,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灭火用水量保证率和消火栓设计流量

3.1市政与建筑物室外消防设计流量

在我们国家现行的市政消防是有规定的,一般规定是10-100 L/s,而在室外的建筑物需要的消火栓的流量是这个不同的,一般要求就是需要为10-45 L/s,同时在其他的消防过程中是不同的,要比这个室外建筑物的用水量是要高的。在其他国家规定的消火栓过程中,也是不一样的,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统一规定,但是这些国家的流量规定要比我们国家规定的消防消火栓要高得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做法为了满足城市建筑需要。同时根据现在灭火规定的成功率在一定的范围内,进一步确认我们国家的市政和消防需要的用水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财产的危害程度。在通过对各个不同地方的走访和调研工作,现在的做法就是在出动一定量的消防车来完成对灭火任务的工作,这样可以满足一定的成功率的要求,由于现在规定远远可以满足一般的消防过程,只有在超过一定程度的大火,通常概率也是很小的,要多出动消防车,在此过程中,要启动应急预案,同时还要联系多个部门进行协调工作,这样就会很好的实现城市消防的设置的合理性工作。

3.2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室内消火栓流量主要是根据其他国家消火栓的使用来借鉴的,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我们国家自己的消火栓的设计要根据国家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使用。在美国,规定室内的消火栓的室内最小的流量规定为30L/S,但是我们国家现在城市建设的速度飞快的发展,美国规定的室内最小流量现在远远不够我们城市的需要,这就得需要根据我们国家现在的处境进行提高室内消防栓的流量。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消防栓的供水量不尽相同,追求原因,不同国家的消防部队和消防车等国民的消防素质和意识是不一样的。

4.消防水源

在目前的消防过程中,一般在火灾的发生中,灭火都是需要水来进行。在现在建筑物中,除了用灭火器之外,最为主要的就是采用水进行灭火。在用水灭火的时候,最为主要的就是保证水源的安全性,这样就得要求提供安全用水的公司的保障程度。在消防过程中,消防的水质是有要求的,消防用水必须符合一定程度的消防灭火设施,同时在灭火过程、控制火速过程和建筑物冷却消防过程中的要求。在消防过程中,消防用水的pH值是有要求的,只有符合规定,才不会对消防管道进行腐蚀。除此之外,在根据消防用水的安全规定过程中,安全可靠,对蓄水池的蓄水量也是有要求的,只有符合这些要求,才能很好的进行消防工作。除了规定的消防用水外,再有自然水源或者水井的地区,这些水源可以作为消防用水,在利用水井的过程中,还要利用水泵,只有水泵的排水量能够满足消防用水,才能最好的利用水源进行灭火工作。

5.消防泵和稳压泵

5.1 消防泵

只有消防泵的工作正常,才能为整个消防过程提供稳定的水源,所以消防泵常常被称为消防给水心脏。在进行选择消防水泵时候,一定要满足一定的规定,最小的出水量为10 L/s,最大的出水量为320 L/s。在进行对水泵的供电的电动机的工作效率也是有规定的,只有满足所使用的消防水泵的流量,才能更好的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排除一切其他影响因素对消防泵的影响工作,同时还要排除市政直接吸水,防止倒流在水泵的工作,减少对消防水泵的伤害。

5.2 稳压泵

除了消防泵的工作之外,在消防灭火过程中,还要到稳压泵的工作。稳压泵是在灭火过程中,对消防水量的控制,不会太高和太低,维持在稳定过程,根据管道的长度排除漏水量。因此,稳压泵应该满足系统的用水来将水量的要求进行控制,同时,稳压泵还会根据压力泵的要求进行增压过程或者减压过程,在消防开关的控制上进行控制。在消防过程中,稳压泵的压力应该满足系统的供水量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现房蹦对泵水压力设置的要求进行工作。

5.3 消防泵的安全可靠性

在消防过程中,只有每个用具都能保证安全工作,才能确保消防灭火的正常进行。在火灾过程中,防护距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有石油化工危险地区的时候,只有保证消防泵的安全可靠的工作,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还应该保证消防泵电机的使用的安全工作,不应该安置在一些危险地方,只有这些消防设施的安全得到保证,才能确保一旦发生火灾,在第一时间将火进行扑灭。

6.结语

在进行国家消防给水和消防栓的使用规范过程中,要采用工程技术进行科学规定和研究,让我们国家的是这个消防供水能够很好满足消防用水的需求,保证消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进行顺利工作,确保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工作,在以后的消防灭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

四川省防雷中心

上海市防雷中心

中国电信集团湖南电信公司

铁道部科学院通信信号研究所

北京爱劳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易事达艾力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岱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1总则

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现场雷电电磁环境进行评估。

1.0.5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图1.0.5)。

1.0.6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电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0.3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2.0.4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2.0.5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2.0.6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lightingprotectionsystem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2.0.7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2.0.8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bonding(EB)

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2.0.9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bondingbar(EBB)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2.0.10自然接地体naturalearthing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2.0.11接地端子earthingterminal

将保护己二酸,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的导体(如果有的话)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2.0.12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main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2.0.13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floor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FEB)

建筑物内,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供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作等电位连接用。

2.0.14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local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板。

2.0.15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BN)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作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2.0.16浪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按照浪涌保护器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电源浪涌保护器、天馈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

2.0.17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switchingtypeSPD

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2.0.18电压限制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limitingtypeSPD

采用压敏电阻器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2.0.19雷电防护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2.0.20综合防雷系统synthelical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system

建筑物采用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构成的防雷系统。

2.0.21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及雷电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场效应

3雷电防护分区

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20大于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

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

3.2雷电防护区划分

3.2.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图3.2.2),并符合下列规定:

1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2直击雷防护区(LPZ0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3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4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5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第三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4雷电防护分级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

4.1.2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文法之一划分:

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1.3对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4.1.2条规定的两种文法进行雷电防护分级,并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

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1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4.2.4按防护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公式E=1-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1当E>0.98时定为A级

2当0.90<E≤0.98时定为B级

3当0.80<E≤0.90时定为C级

4当E≤0.80时定为D级

4.3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分级

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按表4.3.1选择雷电防护等级。

表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的选择表

雷电防护等级电子信息系统

A级1、大型计算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口、火车枢纽站等。2、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B级1、中型计算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讯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控系统、证券中心。2、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4、中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C级1、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3、三星级以下宾馆。

D级除上述A、B、C级以外一般用途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

雷电防护等级电子信息系统

A级1、大型计算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口、火车枢纽站等。2、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B级1、中型计算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讯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控系统、证券中心。2、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4、中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C级1、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3、三星级以下宾馆。

D级除上述A、B、C级以外一般用途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

5防雷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满足雷电防护分区、分级确定的防雷等级要求。

5.1.2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

5.1.3对于新建工程的防雷设计,应收集以下相关资料:

1被保护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物状况、气象条件(如雷暴日)和地质条件(如土壤电阻率)。

2被保护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度及位置分布,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3建筑物内各楼层及楼顶被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分布状况。

4配置于各楼层工作间或设备机房内被保护设备的类型、功能及性能参数(如工作频率、功率、工作电平、传输速率、特性阻抗、传输介质及接口形式等)。

5电子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结构。

6电子信息系统的各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信号的传输方式。

7供、配电情况及其配电系统接地形式。

5.1.4对扩、改建工程,除应收集上述资料外,还应收集下列相关资料:

1防直击雷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线)的现状。

2防雷系统引下线的现状及其与电子信息设备接地线的安全距离。

3高层建筑物防侧击雷的措施。

4电气竖井内线路布置情况。

5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安装情况。

6电源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建筑物的方式。

7总等电位连接及各局部等电位连接状况,共用接地装置状况(位置、接地电阻值等)。

8地下管线、隐蔽工程分布情况。

5.2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设计

5.2.1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等电位连接网络的结构形式有:S型和M型或两种结构形式的组合(见条文说明中的图1、图2)。

5.2.2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每层楼宜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应设置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的位置,不得设置在潮湿或有文化馆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点应满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足机械强度和电气连续性的要求。

5.2.3共用接地装置应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由此引至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板。接地干线宜采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带,其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接地干线应在电气竖井内明敷,并应与楼层主钢筋作等电位连接。

5.2.4不同楼层的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或不同雷电防护区的配线交接间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楼层配线柜的接地线应采用绝缘铜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

5.2.5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5.2.6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5.2.7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环形接地体,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

5.3屏蔽及布线

5.3.1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屏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置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

2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架)等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

3当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应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金属屏蔽室应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5.3.2线缆屏蔽应条例下列规定:

1需要保护的信号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应在屏蔽层两端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2当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内并埋地引入,金属管应电气,并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要求,但不应小于15m。

l≥2(5.3.2)

式中l—埋地长度(m)

ρ—埋地电缆处土壤电阻率(Ω•m)

3当建筑物之间采用屏蔽电缆互联,且电缆屏蔽层能承载可预见的雷电流时,电缆可不敷设在金属管道内。

4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在入户处直接接地。

5.3.3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主干线的金属线槽宜敷设在电气竖井内。

2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5.3.3-1的规定。



3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应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

4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5.3.3-2的规定。

、

5.4防雷与接地

5.4.1电源线路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以下规定:

1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

2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

3配电线路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应符合表5.4.1-1规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配电线路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电子信息系统电源设备分类示意如图5.4.1-1和图5.4.1-2

5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的净距宜符合表5.3.3-3的规定。



4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I级分类试验的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宜安装适配的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

5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l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同应加装退耦装置。当浪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浪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

6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

7用于电源线路的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宜符合表5.4.1-2规定。

7施工质量验收

7.1验收项目

7.1.1接地装置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

2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

3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4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腐处理。

5随工检测及隐蔽工程记录。

7.1.2接地线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装置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导体规格和连接方法。

2接地干线的规格、敷设方法及其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方法。

3接地线之间的连接方法。

4接地线与接地体、金属管道之间的连接方法。

7.1.3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等电位连接带)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等电位连接带的安装位置、材料规格和连接方法。

2等电位连接网络的安装位置、材料规格和连接方法。

3电子信息系统的导电物体、各种线路、金属管道心脏信息设备的等电位连接。

4绝缘导线和绝缘层。

7.1.4屏蔽设施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机房和设备屏蔽设施的安装。

2进出建筑物线缆的路由布置。

3进出建筑物线缆屏蔽设施的安装。

7.1.5浪涌保护器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浪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连接方法和连接导线规格。

2浪涌保护器接地线的导线长度、截面。

3电源线路各级浪涌保护器的参数选择及能量配合。

7.1.6线缆敷设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线的截面、敷设路由、安装方法。

2电源线缆、信号线缆的敷设。

3接地线在穿越墙体、楼板和地坪时的保护管。

7.2竣工验收

7.2.1防雷施工结束后,应由建设行政高度重视部门组织业主、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的代表进行验收。

7.2.2防雷项目竣工验收时,凡经随工检测验收合格的项目,不再重复检验。如果验收组认为有必要时,可进行复检。

7.2.3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7.2.4防雷项目竣工后,应由施工单位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并由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安装质量作出评价。

竣工验收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述;

2施工安装;

3防雷装置的性能;

4接地装置的开工和敷设;

5防雷装置的防腐蚀措施;

6接地电阻以及有关参数的测试数据和测试仪器;

7等电位连接带及屏蔽设施;

8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9结论和评价。

7.2.5防雷施工项目竣工,应由施工单位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资料:

1竣工图

1)防雷装置安装竣工图;

2)接地线敷设竣工图;

3)接地装置安装竣工图;

4)等电位连接带安装竣工图;

5)屏蔽设施安装竣工图。

2被保护设备一览表。

3变更设计的说明书或施工洽谈单。

4安装技术记录(包括隐蔽工程记录)。

5重要事宜记录。

7.2.6防雷施工检测项目内容和表格开工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1接地装置;

2接地线;

3接闪装置;

4引下线;

5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等电位连接带);

6屏蔽设施;

7电源浪涌保护器;

8信号浪涌保护器;

9天馈浪涌保护器;

10线缆敷设。

8维护与管理

8.1维护

8.1.1防雷装置的维护分为周期性维护和日常性维护两类。

8.1.2周期性维护的周期为一年,每年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8.1.3日常性维护应在每次雷击之后进行。在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对防雷装置应随时进行目测检查。

8.1.4检测外部防雷装置的电气边续性,若发现有脱焊、松动和锈蚀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特别是在断接卡或接地测试点处,应进行电气连续性测量。

8.1.5检查避雷针、避雷带(网、线)、杆塔和引下线的腐蚀情况及机械损伤,包括由雷击放电所造成的损伤情况。若有损伤,应及时修复;当锈蚀部位超过截面的三分之一时,应更换。

8.1.6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若测试值大于规定值,应检查接地装置和土壤条件,找出变化原因,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8.1.7检测内部防雷装置和设备(金属外壳、机架)等电位连接的电气连续性,若发出连接处松动或断路,应及时修复。

8.1.8检查种类浪涌保护器的运行情况:有无接触不良、漏电流是否过大、发热、绝缘是否良好、积尘是否过多等,出现故障,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及时排除。

8.2管理

8.2.1防雷装置,应由熟悉雷电防护技术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篇3

为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工作的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于2014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技术规范研讨会。来自部分省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信息中心、医院和企业的专家,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有关处室人员共计20余人参会。会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主持。

会上,胡建平介绍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工作的背景、原则、对象、内容、方法和流程等,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的基本框架。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显著,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系统建设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较差,系统业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各厂商卫生信息系统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各系统互通能力及对卫生信息标准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适应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求建立行业软件评价和准入机制,各地有关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有关医院亟需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客观评价作为参考依据,卫生信息系统厂商也亟需科学的市场产品需求和目录体系作为研发导向,为此开展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分级测评工作十分重要、迫切,对于促进卫生行业信息化有序发展、保护卫生信息产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卫生信息标准的应用和落地、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表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分级测评工作是深化医改的要求,也是满足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依据。我国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经验,国家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技术规范和信息标准,为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与会专家就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分类体系、测评方案、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研讨。

篇4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防范技术;报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100-02

甘肃省博物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安全保卫工作也从过去简单的“人防”、“物防”发展到今天把先进的电视监控及报警技术运用于博物馆安全防范领域。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博物馆安全防范水平,是博物馆安全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防护重点的确定

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安全防范系统防护重点区域是主馆各展厅、展室、展柜,文物库房、精品房、文物修复室,各通道及出入口、中心控制室。

设计防范重点部位主要有展览大楼一层、二层、三层的展览大厅,一楼、二楼的精品展厅和文物库房,其系统防范级别为一级;大楼出入口、通道、财务室,其系统防范为二级;监控中心为防护禁区。

二、安全防范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由防盗报警系统、电视监控等10个子系统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但防盗报警系统、声音复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和灯光系统在主控室实现联动控制。

(一)防盗报警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现与视频监控系统、声音监听系统、灯光系统等的自动联动控制,系统漏报率为零。我们将分部位设防和局部设防相结合,采用适合不同防范部位特点的报警器和摄像机及门磁等系统,有效控制如出入口、天井、门、窗等薄弱部位,实现对重点防范部位的交叉全方位覆盖,保证没有监控死角,并采用声音和视频复核两种手段对报警警情进行复核。

(二)视频监控系统

整个系统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图像监控功能,图像复核功能,与防盗报警系统及灯光系统的联动功能,视频存储功能。一旦报警,监视器自动将主画面切换到报警现场进行录像。

(三)视频报警系统

视频报警系统是用摄像机作为报警探测器,一旦摄像机采集的现场图像发生变化超过一定程度,即由主控系统发出语音提示,并启动录像机进行录像。

(四)声音复核系统

声音复核系统是确定“险情报警”与“误报警”的重要识别手段。该系统是由前端声音采集器、前置报警控制器、传输网络和终端控制主机及音像等组成,可以起到录音取证的作用。

(五)双向对讲系统

甘肃省博物馆除了在馆内采用无线对讲机作为内部通讯系统外,还在各展楼内安装了内部双向有线对讲系统,以确保在出现紧急情况下,保证中心控制室与各展厅及重要场所的通讯畅通。

(六)供电系统

由于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风险防范单位,其安防系统供电部分采用了双回路带后备电源的集中供电方式进行供电。后备电源提供不低于8小时的供电时间,同时配有柴油发电机为系统提供紧急供电。

(七)辅助灯光系统

由于某些现场光线暗淡,加之夜晚进行视频监控所需,还采用了感应式辅助光源及普通照明光源,将之与视频监控系统、声音复核系统进行了联动控制。

(八)出入口管理系统

鉴于出入口及通道等为一级风险等级防范目标,甘肃省博物馆在各出入口设置了由身份识别卡、控制器、电磁锁、主机电源等设备组成的门禁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扩展性好、防破坏等特性。

(九)主控系统

由于中心控制室是要害部位,敌在室内配置了空调保持恒温,并有防尘、防静电等设施。鉴于中心控制室内设备较为集中,在设备布置时充分考虑了布局的合理美观并且便于人员操作和维修。

中心控制室属于禁区,为了控制人员的进出,在控制室出入口处设置了门禁系统对进出的人员情况进行控制及记录并存档。另外,为了满足主控室的应急处理和自卫、自救的需要,还在主控室出入口设置防盗门,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值班人员可通过内部设立的外线电话或使用紧急按钮通过语音报警器向公安110及各级保卫系统呼救。

前端任何一处发出报警信号,控制室操作人员即可以做出相应的操作进行复核(对报警部位实施监控和声音复核,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十)传输系统

报警、声音复核系统采用了环形总线网络结构,可以防剪、防破坏,一旦人为破坏即可报警同时指出报警位置,采用数字化传输技术确保传输质量。传输部分全部采用暗管铺设,其中总线采用屏蔽电缆。

三、安全防范系统主要工作描述

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报警声音复核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移动报警监控系统。

(一)报警声音复核系统

报警声音复核系统主要由控制计算机、前置报警控制器、报警喇叭、前端报警探测器等组成。在展厅、走廊、大厅等地点安装多种类型的探测器,多种防范技术互相补充可弥补单一探测技术的缺陷。

在正常上班时间内,除公共区域外所有区域均处于布防状态,工作人员进入库房等区域工作时,须先报主控室登记撤防后方可进入,否则将会触发报警;在下班时间内,所有前端探测器均处于布防状态;所有手动报警按钮、对讲系统、音频复核系统全天24小时均处于布防状态。

(二)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由矩阵主机、控制键盘、各类型摄像机、监视器、灯光系统组成。实现对前端现场情况的实时观察、录像,并与报警系统、监听系统进行联动。

(三)视频移动报警监控系统

视频移动报警监控系统由控制软件、图像报警控制器、计算机、打印机、报警音响、前端摄像机等组成,在上班时间,该系统处于撤防状态只起监视作用,下班后系统处于布防状态,也可对特别重要的文物在白天进行视频移动侦测设防。

报警时视频图像切换到主监视器上,由录像机进行实时录像(从探测器发出信号到控制中心发出报警响应,整个过程不超过3秒),此时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声音、图像做出准确判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安防系统建成后达到的性能与功能

1.实时报警功能,报警时间不大于1秒。

2.同时接受多路报警功能。

3.防盗报警、视频监控及声音复核联动功能。

4.自检与防破坏功能。

5.扩展功能。

6.满足安防系统所需的控制功能。

7.存储、打印记录功能。

8.应急处理功能。

9.六个自动功能:自动报警、自动摄像、自动录像、自动打开灯光、自动录音、自动打印。

10.视频效果达到主观控制图像4级以上效果。

11. 声音复核系统达到GB/T 1657l―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防工程设计规范》9.4的要求。

12.系统的漏报率为0;本系统共设置报警探测器600多台,前端摄像机设置超过130台。系统周平均误报次数少于6次,月误报少于30次。

13.系统的设防方式可由操作人员设定并划分权限,由主控系统对操作记录进行存储,以防内盗。

篇5

【关键词】WCDMA技术市场

一、WCDMA技术的起源

(1)WCDMA技术的背景。WCDMA是一种最新的数据传输技术或者规范,即人们所熟知的3G,在互联网领域被称为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它的发展缘于全球化。早期移动通信技术囿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各个国家和技术组织都发展独立的通信系统,例如美国有AMPS和D-AMPS等系统,而欧洲是GSM技术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对统一的移动通信需求越来越大,为打破这种人为的地区间的隔离状态,全球统一规范的移动通信制式被ITU(国际电信联盟)提上了议程。198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启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规范工作。而在诸多通信规范的概念评估中,WCDMA技术因其明显的技术优势脱颖而出,被ITU确定为未来第三代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2)WCDMA的技术前身。WCDMA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90年代的无线通信研究。由于GSM在欧洲得到广泛采用,为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在GSM通信系统基础上,欧洲从1988年到1995年开展了先进通信技术研究程序,推动通用移动系统的研究,为移动通信创建了FRAMES方案,这是最早的无线宽带多址技术的萌芽,为WCDMA奠定了初步基础。日本早在1993年启动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并且将CDMA技术作为了第三代通信的技术支撑。而最为关键的是,日本的NTTDoCoMo公司1996年创立的WCDMA方案得到世界大部分移动设备制造商支持,WCDMA技术被推向实际运用。1998年的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进一步规范了3G的技术体制,开发和维护了WCDMA-FDD和TD-SCDMA两种技术规范并且得到广泛应用,随着WCDMA的广泛普及,ITU最终批准WCDMA作为国家通信标准。随着新的无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代通信技术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WCDMA面临的市场现状和机遇

(1)新兴的移动通信市场。首先,世界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用户中欧洲主要是GSM用户,亚太主要是PDC用户,而美国主要是IS-95用户。同时移动通信基数非常大,增长迅速。以中国为例,2010年,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经突破2.5亿。目前全球能上网的手机的数已超过能上网的电脑用户的数量,而手机上网用户中超过一半用户支持无线应用协议(WAP)。(2)WCDMA面临的市场机遇。移动通信技术运营目前主要面临的就是因特网及相关增值业务,例如金融业务、定位业务等。作为WCDMA的缔造者NTTDoCoMo公司率先引入了I-Mode移动Internet业务,赢得巨大商业市场,目前约有上万个网站在经营I-Mode业务。新的业务需求也对第三代通信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研发出能满足数据传输要求的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成为通信公司的下一个目标。其次,原来的业务因频谱使用率不够,加之2G的频谱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更高的数据传输需求。这一问题在对宽带数据需求高的城市和地区尤为突出。

三、WCDMA技术的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

WCDMA技术的市场开发需要市场业务的引导,和2G系统不同的是,已经不局限于满足语音通信数据传输要求,3G能够满足不同媒体的传输数据需要,而如何开发在这方面的业务的3G的能力是所有的问题的关键。为了给予市场前期引导的能力,WCDMA技术规范侧重对业务能力的开发。WCDMA能提供的业务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可以通过3G终端,既可享受普通语音服务,也可享受到宽带音乐、宽带视频和游戏等多媒体业务;移动网中的因特网应用也更为广泛,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也和和移动网络相互结合。3G办公是另外一个方向:Intranet接入、企业虚拟客户端等也可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业务能力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股市信息,交通导航,远程教育等移动应用都可以通过3G数据传输来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总而言之,未来的网络业务结构是开放的,运营者应不断通过研发和合作提供灵活的业务,满足人们更高要求。

四、结语

WCDMA体系作为一种起源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新兴的技术规范,从最初的一种无线宽带接入技术萌芽到日臻成熟的业务能力开发,对未来的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全球的信息通讯交流,促进经济合作并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随着WCDMA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带来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不可思议,让我们一起感受正在进行的3G革命。

参考文献

[1]邱禹霏.中国联通GX分公司3G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