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抗电磁辐射测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电动叉车;电磁兼容性试验;光电信号转换;屏蔽
中图分类号:TM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0100-02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在工业车辆运行领域内使用的增加,工业车辆的电磁兼容性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对于工业车辆的电磁兼容性,不仅要求车辆对于外部电磁场及静电放电要有足够的抗扰度,还要求车辆本身产生的电磁辐射不能超过一定的要求。电动叉车电磁兼容性试验是验证电动叉车是否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的测试,通过该试验可以很好地检查电动叉车在电磁兼容性上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针对这些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使叉车的电磁兼容性能更好地符合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1 电动叉车电磁兼容性试验
工业车辆中叉车按照动力源主要分为电动叉车和内燃叉车,电动叉车涉及的电气设备要比内燃叉车多,所以电磁兼容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就更多。本文就以电动叉车为例介绍如何进行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1 电磁兼容性试验前准备
通常来说,同一系列叉车都会有多种型号,试验时选取电磁兼容性最差的车型进行测试以覆盖整个系列。 以某系列电动叉车为例,该系列叉车包括了E16C,E16P,E20P三种车型,其中E16C电磁兼容性最差,所以我们选取E16C作为该系列的代表进行电磁兼容性试验。
确定好车型之后,还需要确定随车安装的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电动叉车进行电磁兼容性试验需要装配的电气设备主要有照明灯、雨刮、空调或者暖气、闪烁警示灯和其他工作灯等。需要特别测试的电气设备,也可一并安装到试验车上进行测试。
1.2 电磁兼容性试验-辐射发射
辐射发射试验需要测试天线水平和垂直两种情况下工业车辆左右两侧的辐射强度。测试需要针对四种情况进行,检查工业车辆在这四种情况下对外发射的电磁辐射是否超过标准的要求,具体如下:
①行驶电机为最大转速的60%~80%之间运行时;
②泵电机为最大转速的60%~80%之间运行时;
③转向电机以最大速度(脉冲控制的按照脉冲控制情况)持续运行时;
④辅助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短时工作的电气设备,如喇叭等除外)。
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可以采用组合方式,将四种情况同时进行测试。当然,四种情况一起测试实际上提高了对叉车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仍以某系列的E16C电动叉车为例,辐射发射试验过程中的叉车准备及参数设置如下:
①测试时将叉车支起,驱动轮可以自由转动,叉车速度调整为10 km/h(60%的最大速度)。
②调节泵电机转速为1500转/min(60%的最大转速)。
③转向系统为液压驱动,无需进行测试。
④开通所有的电气设备(中式照明/旋转警示灯/暖气/雨刮)
测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电磁辐射超标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来说,出现电磁辐射超标基本都是在低频段30~75 MHz之间,且辐射超标的正常都是驱动电机或者是油泵电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几种措施进行改进:
①对电机电缆增加屏蔽线或者磁环;
②减小电机电缆的长度;
③加强护顶架和车架的金属连接。
该系列E16C车测试过程也出现了的电磁辐射超标的情况,我们采用第一和第三种方法进行改进。以天线水平时叉车右侧电磁辐射强度的变化为例,改进前后的结果,如图1(a)和图1(b)所示。
改进前,辐射值落在在临界线上,不符合标准要求。改进后的结果远低于标准线,完全符合标准。由此可见,我们采取的改进措施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前面提到的三种整改方法,第一种最简单有效的,而且成本不会很高。第二种不适用于电缆走线和长度已经固定的情况。第三种需要在机械设计上进行改进,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具体采取哪种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选择。
工业车辆电磁兼容性试验除了验证辐射发射的强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之外,还需要验证工业车辆是否可以抵抗标准规定强度的外界电磁辐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和辐射发射测试条件类似,只是天线的距离由辐射发射的10 m变为3 m,且测试的项目也比辐射发射多一项,具体如下:
①工业车辆处于准备运行但速度为0的情况下,行驶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性。
②工业车辆为10%~30%最大行驶速度情况下,行驶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性。
③电机驱动的的载荷装卸系统,在20%~40%最大电机转速情况下,装卸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性。
④电机驱动的转向系统,在20%~40%最大电机转速情况下,转向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性。
⑤其他辅助电气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性。
同辐射发射试验一样,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也可以在组合的工况下测试工业车辆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另外,为了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们提高了场强强度,一般在场强为 36 V/M的情况下进行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测试。这样就预留了足够的余量,保证叉车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一定可以满足标准的要求。
同样的以某系列的E16C电动叉车为例,进行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时,我们将五种工况分成两个组合,一种是1、3、4、5四种工况同时进行,一种是2、3、4、5四种工况同时进行。为了更好地跟踪测试过程中车辆是否出现异常情况,我们制作了一套用于时时监测车辆信息的光电信号转换系统,如图2所示。通过该系统并配合叉车诊断软件,就可以很好的监测试验过程中车辆是否有异常。测试时的系统连接,如图3所示。
就E16C车的抗辐射干扰性测试来说,测试过程中并未出现异常的情况,该车可以符合标准要求。但在平常的测试中,难免会遇到车辆抗干扰性无法达到要求,出现异常的情况,比如速度出现波动且超出允许范围,个别继电器工作异常等。针对这些问题,一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①对异常部件,增加抗干扰磁环。
②将易受干扰的电气部件放在金属箱体中。
④选用经过验证,抗干扰等级较高的电气部件。
第一种方法在平常的试验中经常用到,最简单有效。第二种方法需要考虑成本和空间的问题。第三种方法建议最好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具体采用哪种方法,需要工程师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
1.4 电磁兼容性试验―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测试属于抗扰度测试的一部分,测试内容包括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接触放电主要是针对容易接触到的金属部件进行的放电测试,如电门开关、扶手和脚蹬等。空气放电主要是针对容易接触到的塑料和橡胶部件,如仪表盘、各种灯开关和操作手柄等。
仍以某系列的E16C车为例,按照标准要求,需要对叉车进行4 kV的接触放电和8 kV的空气放电测试。为了保留安全裕量,我们按照6 kV的要求来进行接触放电测试,空气放电保持 8 kV。测试是否通过的判断标准是测试过程中叉车是否有危险性的异常动作,是否产生了无法自动恢复的故障或者失效。如果有的话,则试验未通过。暂时性的功能失效,但在重新启动之后又恢复正常的,仍可以判断为符合要求。
2 结 语
电气部件的布置,线束的走向,大电流电缆的长度,护顶架和车架的连接等都会对整车的电磁兼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电磁兼容性试验只是提供了一种验证的方法,对于车辆的电磁兼容,更重要的还是要在设计的初期就予以足够的重视。积累日常工作及试验中的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电磁兼容的影响,合理布置电气部件和线束,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出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的工业车辆。
参考文献:
[1] GB/T 30031-2013,工业车辆 电磁兼容性[S].
目前,我国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领域主要集中在内衣、家用纺织品和防护用纺织品等三个方面,涉及的功能包括抗菌防臭、远红外、抗紫外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拒油防水、负离子、放火阻燃、抗玷污、易去污、防水透湿、免烫 、高吸湿等。然而,目前行业面临着一大突出问题――检测难。
市场虽大 无奈检测困难
一项调查显示:在功能性纺织产品的消费人群中,买过防皱(免烫)整理产品占54%,买过拒水整理产品占31%,买过防污整理产品占25%,买过抗菌整理产品占4%。表示会再次购买的,防皱(免烫)整理占96%,拒水整理94%,防污整理占93%。这表明,功能性纺织品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虽然需求巨大,然而,大多数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消费者不能凭自己的视觉和触觉等进行判断,即看不见、摸不出和嗅不到,其功能的优劣程度,要靠一定测试方法和仪器才能进行评定。功能性纺织产品既没有色彩和图案那样直观的吸引力,又缺乏柔软飘逸等令人赏心悦目的质,只能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品味其功效了。因此,其与其他纺织新产品一样,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也呈现出了一哄而上、鱼龙混杂的局面,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下降。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科研机构、高校、标准化组织和企业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不断有一些成果面世,部分功能性评价方法也实现了标准化。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功能性纺织品仍然缺少权威的、能被广泛接受的、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简便易行的、重现性和准确性较高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市场上王婆卖瓜式的吆喝成了消费者的主要信息来源,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这些高科技面料进行仿冒,真正的功能性纺织品面临珠混于鱼目的窘境,这对功能性纺织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功能性纺织品的生态安全性。众所周知,功能性纺织品的某些特殊功能,主要是通过在纤维材料中添加或在产品的后整理中使用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但目前在功能性纺织品上使用的这些化学物质有相当一部分并未经过严格的生态安全性能的评估,特别是未经过长期跟踪分析的安全风险评估。
典型功能的检测
抗紫外线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不断地遭到破坏,导致地表紫外线辐射量大增。紫外线是指太阳所发射的波长200~400nm的电磁波,它对人类皮肤能造成巨大的伤害。其中的UVA、UVB波段会助长黑色素生成,导致皮质老化,甚至造成白日稀⑵し舭┑炔”洹H缃,抗紫外线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层出不穷,防晒霜、晴雨伞、太阳镜等等,无不打上“UPFXX”的标识。然而,在户外特别是进行登山之类的活动,由于高山的海拔相对较高,紫外线的辐射相比平地上要强很多,这时候着装是人们抵抗紫外线辐射最直接的屏蔽物,因此,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显得至关重要。
织物防紫外线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织物本身屏蔽紫外线的能力。屏蔽主要通过吸收光线和散射、反射来完成。影响织物防紫外线辐射性能的因素分别是织物结构、织物颜色以及漂白、染色等工艺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吸收率和反射率增高,透过率就降低,防护性能就优越。
另外,短纤维优于长丝纤维,加工丝产品好于原丝产品,细纤维织物比粗纤维织物好,扁平异形织物优于圆形截面织物,机织物好于针织物。过测试我们发现,机织或针织结构越紧密UPF值越大。而在质地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取一块浅色和一块深色面料,同时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测试,可以发现染色织物比未染色织物有更高的UPF值,并且织物颜色越深,其紫外线透过率越小,也就是说防紫外线能力越高。而织物的UVR吸收性能取决于织造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如漂白、染色、施加消光剂等,这些加工过程都会对织物的UVR吸收性能产生作用。
为了使织物获得较好的防紫外性能,织物的后整理很重要。采用各种方法将无机和有机的紫外线整理剂分别或共同对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处理,并使之牢固结合,这是较为传统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纳米纺丝技术的方式。在切片聚合过程中,添加紫外线隔离因子(纳米氧化钛Ti02),使纤维及其制成的产品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防止紫外线透过衣服,保护人体因紫外线过多照射而引起各种皮肤疾病。同时可以反射可视光线和红外线,降低太阳热辐射所造成的温升,保持衣服内部的凉爽感觉,让穿着更舒适与安全。这种方法具有抗紫外作用持久、永不消褪的特点。
防水透湿
人体由于运动以及新陈代谢,会通过皮肤表面蒸发水汽散热,如果这些水汽不能通过织物及时排出,就会在织物和皮肤之间产生高湿热区域,使人体感觉闷热不适。
织物的透水汽性是指气态水透过织物的能力。透水汽性与织物的原料,纱线的结构,织物组织结构及其紧密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当织物的一面所受水蒸气压力大于另一面时,水蒸气会透过织物。织物的透水汽按单位时间内透过水蒸气的量来表示的,它对人体的舒适和卫生影响甚大。目前,国际标准中对织物透水汽性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ASTME 96,BS 7209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面料置于装有定量蒸馏水的透湿杯上,密封后称重,再放在标准规定的测试环境中(固定的温度,湿度以及气流速度),经过24小时后取出再称重,通过试样前后质量的损失来推算透过水蒸气的量。
防水透气织物是指水在一定压力下无法浸入织物,而人体散发的汗气能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织物传导到外界,从而避免汗气积聚冷凝在体表与织物之间,以保持穿着的舒适性。它是一种高技术、独具特色且极具实用性的功能性织物。防水对于面料行业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关键是如何实现透气与其兼得并且实现超强防风。像雨衣、击剑服、登山服等要求不透水又不发闷,须采用微孔型织物或用传递水汽性能好的纤维制的织物。
防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已经成为继水、大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源。大量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的危害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以往对它的认识。早期的防电磁辐射或抗电磁干扰研究和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军事、国防或工业领域。随着个人电脑、计算机网络通讯、移动电话、视听设备、微波炉等电子技术和产品的日益普及,电磁辐射对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日益显现,开发和使用具有抗电磁辐射功能的纺织产品则是最简便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电磁辐射是由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多种类型的电磁波形成的,其频段范围可从3Hz到3×1012Hz不等。由于抗电磁辐射材料对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的反射和吸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目前被采用的抗电磁辐射性能的测试方法也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抗电磁辐射材料的性质和实际用途加以选择。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屏蔽面料直接制作的服装,另一是将屏蔽面料作为内衬或内胆制作在服装中。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统一的针对抗电磁辐射纺织产品的功能评价测试方法和标准,市场上大量的抗电磁辐射纺织产品基本上都在沿用一些常规电磁屏蔽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通常,抗电磁辐射产品可以用反射率R、透过率T、吸收率A和屏蔽效能SE来评价其抗电磁辐射的效果,其中采用最普遍的是屏蔽效能SE。研究表明,在低频时,材料的屏蔽效能主要取决于反射。由于电磁波的反射与材料表面的阻抗有关,因此,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好,反射就越强,屏蔽效能就越高。而在高频时,屏蔽效能主要取决于电磁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的吸收损耗。这种吸收损耗与材料的厚度、电导率和磁导率有关。
完善测定制度 引导行业发展
将高科技运用于纺织品生产中已成为当今纺织品开发的主流, 新型纤维的应用和纺织技术的革新,使纺织品不仅美观、保暖,而且柔软富有弹性,并且发展了吸湿、透气、防雨、防风、防污、防霉、防蛀、抗紫外线、防辐射、抗静电、 保健、无霉和环保等多种功能。功能性纺织品已跳出传统形态,完全深入家用、装饰、医疗、环保、农业、建筑、地质、交通、工具、包装、休闲、防护等众多应用领域,且受到化工、汽车、机械、纺织装饰、服装等行业的高度重视。“未来的衣服能够按环境影响而向我们发出预警,例如内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衣服,能以光速交换数据的外套,或瞬间改变外貌的外套,Hans-Jurgen Hubner更预言纺织品能启动药物治疗。”著名功能性纺织品供应商Schoeller公司的CEO Hans-Jurgen Hubner说。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消费者都喜爱不需要过多打理的服装,但不同国家的人对服装的某些具体功能偏好不同。抗皱和易于打理始终是全球消费者较为了解和期望获得的两项特性。此外,对于天然纤维,例如棉,消费者也表示出始终如一的喜爱。至于全球消费者认知度较低的,例如吸湿快干,防紫外线,除臭,抗菌也有一定市场。消费者不仅了解这些功能性并进一步转为购买行为。
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品种相对齐全、功能日趋完善、发展相对稳定的产业格局,其研发和应用正向着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产业化和产学研协同的方向发展,已涉及环保、医疗、卫生、矿业、热带农业、产业用纺织品、纳米、化工等领域。如电磁辐射、防护服装及其标准的研究、户外运动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印染废水处理、天然染料及植物功能染料、镀银纤维、防蚊纺织品、功能性微胶囊、桑皮纤维、医用循环减压袜的研制等。相信随着产品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性纺织品将是未来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目前国内基本还没有专业专注于开发多功能纺织品的企业,功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炒作概念的境地。
关键词: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测试方法;辐射危害
1电磁辐射的概念及其放射源
电磁辐射源通常分成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而这种电磁辐射源常常会被我们忽视和淡化!我们所一直关注的电磁辐射源,其实只是电磁辐射源的其中一种,即:人工型电磁辐射源。人工型电磁辐射源、来自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或装置与设备,其中又分放电型电磁辐射源、射频电磁辐射源及工频电磁辐射源。
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五大影响但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三种。
3防电磁辐射服装织物及面料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面料对于电磁波的防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选用电磁辐射防护服装时,应了解防护服装所采用的面料,及其工作原理。由于电磁辐射的频率高低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按其高频和低频辐射的特点,用不同的织物及面料进行防护。对电磁辐射的防护需要材料有好的导电性或导磁性,所以不锈钢纤维、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银、镍、铜的电镀纤维或织物、填充炭黑、导电化合物和吸波添加剂的有机复合导电纤维便应运而生,而且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磁屏蔽织物和面料。
制成方法:利用金属材料,如采用金属丝网罩隔离装置和用金属粉处理过的服装;利用金属纤维和其他纤维混纺成纱,再织成布。
3.1防辐射织物、面料的一般分类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防电磁辐射织物有三种,工作原理都是通过基料表面所形成的良好导电性能,使其具有抗电磁波的功能。通过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而形成屏蔽作用:
(1)合金纤维混纺:采用不锈钢纤维与其他化纤、棉等纤维混纺形成电磁屏蔽织物,具有耐洗涤、耐磨、柔软、手感好、透气、抗静电、防电磁辐射等功能。
特点:透气性好、服饰感强、耐洗涤、手感好。
适用范围:这种面料目前使用最广,其可以被制成各类防辐射服装,如医护类、孕妇防护类等。
(2)多离子织物:采用多种金属离子涂敷粘附在普通织物上,形成一定的电磁屏蔽功能的织物能保持原普通织物的性能、颜色和手感。
特点:柔软、透气、服饰感强、服饰使用范围宽。
适用范围:可以制成T恤、内衣、床单、蚊帐等。
(3)金属化织物:采用化学沉积方法在普通织物表面牢固地“镀”上一层高导电金属层,形成电磁屏蔽织物。
特点:镀膜薄、附着力强、柔软、透气性好、使用频率宽、屏蔽效能高。其中,金属化织物是目前国内外最新一代技术产品,比前两种织物更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工作频率宽、屏蔽效能高、使用领域广。
3.2屏蔽高频电磁辐射面料的类型
3.2.1混纺梭织屏蔽布
外表与普通面料一样,采用纳米金属屏蔽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成,屏蔽纤维直径只有头发的112,比蚕丝还细腻柔软。
此面料经过及测试中心检测屏蔽效果达到99.9%(30dB以上),同时保留了普通面料的柔软性、均匀性、透气性、耐洗性、致密牢固、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3.2.2纳米离子屏蔽布
采用高科手段,将金属纳米离子置入到织物的内部,从而达到电磁屏蔽的作用。屏蔽率达到99.9999%(70dB以上),防辐射能力强,适合电子电器内部防辐射;电信发射机房、基站、电视广播雷达发射台等的电磁防护,可作为机器设备的覆盖物,或制成衣服的夹层,只可轻轻擦洗,不可揉搓。同时这种面料还可以起到远红外保健、抗静电、杀菌作用:能促进和改善人体浅表组织微循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对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3.3检测防电磁辐射面料的一般方法
(1)测导电性
用万用表检测到有良好的导电性,普通面料则没有导电性。
(2)用火烧屏蔽布
混纺布会剩下一层屏蔽丝网;而纳米离子布则剩下一堆金属粉末。
(3)使用手持式电磁辐射测试仪
有辐射时红灯亮,用防辐射布挡住后,绿灯亮,表明辐射已被屏蔽。
(4)包裹测试发
将手机等包裹在防电磁辐射屏蔽布或服装中,看其信号是否减弱。
3.4dB和屏蔽率的换算
dB和屏蔽率的换算率是:3dB50%;6dB75%;9dB87.5%;
12dB93.75%;30dB99.9%;70dB99.9999%;
3.5防辐射服dB值是否越高越好
答案是否定的。作为防辐射服装,首先要有服装的基本性能,比如可洗涤,透气性,穿着舒适性,同时要能满足家电的防辐射。除非在雷达,发射台等特殊高辐射场合,美国军用标准规定大于15db。一般家用电器,如防电脑,微波炉等的辐射,由15db即可。大于60db,99%的织物表面上可以包住手机的辐射,但大多是电镀金属的织物,洗涤几次就不行了。
4防电磁辐射服装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目前市场防辐射服装品种单一的情况,但我们可以将研发制作方向分为:金融、广电、IT、电力、电信、民航、铁路、医疗、生活进行分类。在接下来的产品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产品的防电磁射功能,同时还可以增加服装的防紫外线、防风、拒水、防污、防蛀、抑菌、防臭的功能。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姚穆教授的一项研究将有望填补国内外空白。一直从事提高服装穿着的舒适性和健康素质方面研究的姚穆教授带着博士生们,动手制作检测设备,从无数种检验方式中得到逐渐清晰的规律,三年来,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检测方法。他们研究的防电磁辐射纺织品的检测与标准制定项目,如果通过国家认证,将为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产、检测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标准。不久的将来,人们将穿上放心、舒适的防电磁辐射服。
EMI――政击力
EMI(Electro MagneticInterference)直译是“电磁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干扰源)通过电磁波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的现象。例如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旁边有人使用电吹风或电剃须刀之类的家用电器,电视屏幕上会出现的雪花噪点;电饭锅煮小熟米饭,关闭了的空调会自行启动……这些都是常见的电磁干扰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电磁干扰信号妨碍了正在监视病情的医疗电子设备或正在飞行的飞机,则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从这些例子来看,就好像是电子设备具有无形的“攻击力”,对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扰乱和破坏。
从“攻击”方式上看,EMI主要有两种类型: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电磁传导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导电介质(例如电线)把自身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最常见的例子是我们电脑中的电源会对家里的用电网络产生影响,在电脑开机的同时家里的电灯可能会变暗,这在使用杂牌劣质电源的电脑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当今电源的内部结构中,一二级EMI滤波电路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EMI”针对的就是电磁传导干扰,以防止电源工作时对外界产生太大的影响。
电磁辐射干扰往往被我们简称为电磁辐射,它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自身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隔空打物”。由于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过量的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人们常常担忧的“辐射”也就是指这部分电磁辐射干扰。应用机箱上的种种防辐射设计,例如EMI弹片、EMI触点,这里“EMI”针对的就是电磁辐射干扰,以减小机箱内电磁波传播到外部的量。
EMS――防御力
有矛就有盾,有电磁干扰就是抗电磁干扰。下面请出我们的第二位主角EMS。
EMS(Electro Magnetic Suseeptibility)直译是“电磁敏感度”,是指由于电子设备受到外界的电磁能量,造成自身性能下降的容易程度。例如同样受到电吹风或电剃须刀的干扰,有些电视机的屏幕上出现了雪花噪点,有些电视机却安然无恙。这表明在受到电磁干扰“攻击”的情况下,前者的电磁敏感度较高,更易受伤,也就是“防御力”较低;而后者的电磁敏感度较低,不易受伤,即“防御力”较高。
EMC――综合攻防能力
有了矛,也有了盾,最后就用它俩一起来武装我们的第三位主角EMC。
EMC(Electro MagneticCompatibihty)直译是“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能量既不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也不受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能量干扰的能力。因此,EMC包括EMI和EMS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电子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即EMI;另一方面要求电子设备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干扰能力,即EMS。
具体在对电子设备进行EMC测试时,相关标准规定了EMI的最大值,以及EMS的最小值,就犹如限制“攻击力”在较低水平、要求“防御力”在较高水平。这也很好理解,就像我们养一条看门狗,你不希望它主动跑出门去乱咬人,但你要求它在敌人来犯时要扛得住。
因此,有关专家提出忠告:若不赶时间,洗发后尽量少用电吹风,让头发自然晾干最为理想。如使用电吹风,则要“悠着点”!为了尽量减少电吹风对人体及头发的伤害,在使用电吹风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电吹风的辐射量往往和功率的大小有关,即电吹风功率越大电磁辐射越强。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电吹风功率,不要盲目图快都开最强挡,能用凉风吹干头发就尽量不用热风。为了缩短电吹风使用时间,洗发后应先用吸水性较强的毛巾包裹吸掉头发中的残留水分,这样既有利于减少辐射对头部的伤害,又能使头发少受高热风的不良影响。
2.因为电吹风电磁辐射最大的地方是电吹风后端,而电吹风的出风口,安全系数要高得多。经测试表明:在距离出风口的3厘米处,低频辐射量为42.8毫克斯;再远一点,8~10厘米处,这里的辐射量就只有5.5毫克斯了。因此专家建议:电吹风尽量不要贴近头部,应让它与头发保持约20厘米的距离比较安全,对于脑部和头发的伤害自然也会降低。
3.使用电吹风时,宜将电吹风与头部保持垂直,最好间断停歇,不要连续长时间使用;吹风时要合理使用温度调节器,并且要不断地移动电吹风,使局部头发免遭过热的不良刺激。注意要顺着头发生长的方向吹,而不要逆行吹头发。每次头发吹至七成到八成干即可,不宜吹得过于干燥,以利维护头发的健康。
4.头发并非洗得越勤越好,天天洗更是没有必要。除了天气炎热、上体育课或体力劳动出汗较多外,一般每周洗1~2次(或3~4天1次)为宜;且注意不要用碱性过高的洗发香波,每次洗完发后最好再适当用点护发素。这些做法对减少辐射伤害与保护头发都有好处。
5.研究发现,电吹风在开启和关闭时,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往往达到最大值。也就是说,电吹风在使用过程中发出最大辐射量是于刚开启和关闭时的两个时间。所以,在开启和关闭电吹风时,应让电吹风尽量离头部远一点――不要把电吹风拿到头部才开启,也不要未把电吹风拿离头部就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