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实务案例范文

管理会计实务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管理会计实务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管理会计实务案例

篇1

关键词:网络;会计;安全;管理

会计信息的安全是指会计信息具有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的状态,它来自于会计数据的完整和会计数据的安全,并保证会计信息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会计领域,但传统会计软件的设计多是考虑从业务操作功能上满足会计实务的要求,对其安全性的考虑较少。会计信息化的辅助软件虽然具备了强大的信息安全技术,但是又易使人陷入技术决定一切的误区。迄今为止,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安全技术尚未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企业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构建会计信息安全系统,充分考虑技术的持续有效性,重视对安全工程建成后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IEC 17799:2005)对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认证的分析表明,解决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管理。因此,要让安全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要有适当管理措施的支持。按照该标准(ISO/IEC 17799:2005)“制订自己的准则”的建议,探讨管理对于会计信息安全的重要作用,兼重管理和技术。对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会计信息安全的现状及研究

目前会计实务中的信息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如会计管理越权、不相容岗位分工不清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损坏:在网络环境下,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出现的会计数据载体无纸化使会计数据被篡改成为可能:网络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则可能会使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病毒、黑客的威胁等。目前国内被大量使用的传统会计软件主要是代替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计账工作量,本身的安全性设计相对较差,当其在网络环境下使用时,上述的某些问题就更加显著。据一份针对英国900家不同类型组织做的问卷调查,1999―2000年有超过一半的政府机构及2/3的民营组织,正面临信息科技的不法入侵、滥用甚至破坏。而对大部分组织而言,信息安全的问题尚无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许多文献针对会计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集中在技术方面。如电子数据的存储加密技术、传输加密技术、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也有很多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安全的管理保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从内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管理的角度,参考ISO/IEC 17799:2005推荐的部分控制措施,探讨了针对会计实务的信息安全管理控制方法,结合对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分析,阐述了会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薄弱环节。

二、会计信息安全管理

(一)内部控制

2002年美国FBI(联邦调查局)和CSI通过对484家公司的调查,安全威胁和安全事件研究统计表明: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本文先从企业内部分析网络环境下会计安全问题。

1、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防止越权。管理越权、分工不清这些问题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也会出现,但应用信息技术后,信息载体的无纸化等特点使此类问题更易出现且较隐蔽,多数文献指出,实行用户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拒绝其他非授权用户的访问。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定专人定期更换密码。在会计实务中可以推广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其具有更多优点,比如会计与出纳有不同的权限,拥有各自的密码,因为会计与出纳工作往来频繁,密码被对方获取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而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只能本人在场的情况下方可操作,并且不存在遗忘或丢失的问题。

2、保障原始数据安全性。信息来源复杂性、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多样性,增加内部控制难度,使原始数据错误、信息篡改的风险加大。例如,原始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唯一初始文件,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在网络环境下,有些原始凭证是通过网上交易取得。如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结算等网络经营业务。为使其与纸质原始凭证在安全性上达到同样的功效,多数文献提出的建议是利用网上公证技术及各种加密技术。但以磁(光)性介质为载体的凭证易被篡改或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的问题是计算机及网络本身的缺陷,即使是采用了网上公证技术,其法律效力仍无法与印鉴相比,因此其安全性并不能超过纸质原始凭证,作为会计核算唯一凭据的原始凭证,其地位至关重要,所以网上交易完成后必须索要纸质原始凭证,以备核对、保留,尽可能确保会计信息完整性、可用性。

3、保障会计档案安全性。会计档案是唯一保存完整的会计历史资料,是核实已发生会计活动最重要的依据,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后,部分会计档案是以磁性介质存储的。若保管、备份策略和方法不合理,会形成会计安全隐患。例如,电子档案存储介质体积小、无纸化等特点与传统档案相比更易于被窃取或泄漏,所以管理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并且要经常进行档案法、保密法培训。在收集过程中要注意相关设备或软件的收集,使会计电子档案在将来任何时间都可查阅使用。企业备份电子档案的同时。应对已存档的电子档案定期检查、复制。电子档案的定期复制的时间应根据存储介质的性质而定,在不浪费成本同时保障会计档案安全。

2008年6月,财政部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章明确指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有文献提出,将这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集成在软件功能中。单纯地依靠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以内部控制,当内部人员协同舞弊时,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将内部控制集成在会计软件中可以确保会计信息正确、安全。但将这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集成在软件功能中需要高素质会计人员及熟悉信息技术的人员参与,并且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维护容易跟不上,因此现阶段对多数企业来说有一定困难,但资金、人员基础好的企业可以实施;并且要把基于PDCA(Plan,Do、Check和Act)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应用其中。

(二)计算机硬件管理

PC客户端。数据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都会影响硬件系统安全。所以应制定主控机房和相应网络设备的管理制度,例如专

机专用。计算机机房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等技术要求,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机备份,硬件系统安全预警方案。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把相应人员职责列入目标考核,与奖金相对应,提高其履行制度的积极性,确保计算机硬件安全。

(三)计算机软件管理

设计、开发的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与用户实际操作不相适应,软件存在漏洞。软件售后服务不及时都会影响网络环境下会计安全。因此,在设计、开发和使用财务软件时,应重点考虑会计数据及会计软件系统自身的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能有效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保障会计软件安全的具体措施有:

1、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坚持多重登录和多重密码制。只有被赋予一定权限的人员、且密码核对吻合时才能进行相关业务操作,最好采用生物技术。  2、软件升级必须慎重,与原系统有可兼容性,便于查阅往年会计电子档案。

3、定期备份计算机工作日志文件。

4、选择售后服务好、财政部推荐的会计软件企业的产品。

(四)人为因素的管理

现阶段。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网络知识却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胜任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会计业务处理工作。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部分网络会计人员虽然具备较高业务水平,但缺乏职业道德素质。他们凭借精通网络会计的优势进行非法转移电子资金和会计数据、泄密等活动。多数文献提出要加快调整现行会计教育体系,加大对现有会计人员关于网络会计知识的后续教育。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就成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所以还要从实际出发,使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会计,在现阶段辅助以传统手工会计,确保会计安全,如电子交易中原始凭证的确认与保留。

三、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易受攻击,网络的庞大性使病毒易滋生、传播,会计更易面临诸如泄密、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企业跨区域协同工作或与企业合作方网上交易时会计信息被盗或丢失等风险。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存在直接破坏系统内重要会计数据,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给网络系统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多数文献指出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完善,这些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流控制技术、数据保护技术、软件保护技术、病毒检测及清除技术等。但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采用以上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一般情况下,费用是随着安全性的提高而增加的,所以在采用安全技术的同时要考虑成本收益因素。第二。破解安全技术的成本不需大于所保护会计信息的价值。如果盗取信息的人破解密码所花费的费用大于获得信息而得到的收益,将不会去截取信息。第三。好的系统和好的协议必须根据人的观念来进行设计。忽略易用性问题导致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安全功能非常难以理解,以至于用户无法正确使用,从而避开这些安全功能,或者完全不在使用该系统。第四。在网络本身存在种种安全性问题的情况下,要想保证会计的安全。在利用信息技术快捷的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依靠印鉴来确保凭证、合同的有效性以明确经济责任。

四、结论

会计信息安全不仅依赖于会计信息技术的合理可靠应用。还依赖于一个完善的会计安全管理制度。既有的很多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尚存一些薄弱环节,其完善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渐进过程。同时,会计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赖于高素质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各类相应配套设施的投资和建立。

参考文献:

1、潘婧,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J],财会研究,2008(2)

2、谷增军,基于数据加密拉书的会计电子数据安全对策[J],财会通讯,2008(2)

3、昊亚飞,李新友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李筱佳,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9(6)

5、金丽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08(1)

6、尹晓伟IT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

7、田志刚,刘秋生,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8、郝玉清,网络会计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防范策略[J],北方经贸,2007(11)

篇2

(一)法务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含义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案例+分析引导+讨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授课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的运行过程当中做简单的分析引导,然后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且让学生继续案例的讨论,在经过讨论之后进行总结。这样做完之后,学生对自己所参与的事物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感到非常的满足,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保持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未来的发展来说有利无害。

(二)法务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区别,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大特点

1、以法务案例为基础

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案例为基础,也就是说案例是教学的起点,同样也是教学的依据。而一些鲜活的案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周围,具有真实性,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扩散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对所学的案例有足够的兴趣,给予足够的投入,就会得到非常巨大的成果和回报。同样,学生在掌握案例的时候,就会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日后的发展来说,将会有巨大的帮助。

2、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以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课堂当中,教师引导为主,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去参与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去总结案例,因此,教师在课堂当中不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更多关注孩子的眼神,或者是孩子的注意力是否处于集中状态,如果发现一些孩子的眼神处于飘忽状态,这时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快速将思维回到课堂。而学生主要以讨论为主,这种讨论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主去讨论,自主去决定,也可以分角色去扮演案例中的人物,然后通过鲜活的表演,据明白案例中的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所做行为的一些想法,这样对于他们分析案例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法务案例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虽然说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课堂效率的提升,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大家要注意,要恰当的使用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会使得教学成果有巨大的提升,这就需要大家注意在使用法务案例教学模式时的注意事项。

(一)法务案例的选择

对于法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模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法务案例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发我爱你的时候,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最恰当,将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法外利益相结合,并且所选取的案例,案情不需要太过复杂,这样便于学生去阐述和总结。同时,法务案例的选取,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尽可能去选择一些当代青年比较喜欢比较感兴趣的案例,进行分析。法务案例选择还应该具有时效性,如果能选择当下发生的一些案例进行学习的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关键词】 财务共享模式; 会计档案管理; 路径

财政部的一项研究(2006)勾勒出财务组织的未来: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基础参与公司战略,财务变革呈现出以决策支持为导向、面向经营提供服务、优化财务组织降低成本等趋势,并最终构筑出一套高效精简的企业财务系统。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正是这些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模式必然导致企业财务体系、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环境发生变化,引导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变革。

一、会计档案管理环境: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变化分析

一般认为,财务共享是成立专门内部机构(即财务共享服务机构,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以下简称 “FSSC”),在企业内部提供标准化、高效率的财务服务――基于企业集中处理规模化交易的成本效应。吴一平(2009)进一步认为,除了提供基于规模成本效应的事务性处理功能为主的服务外,财务共享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还应包括以提高价值为主的专业建议,如税务、资金管理等。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具有广泛意义,其最基本的作用在于降低成本;除此以外,还可以使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系统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强化核心能力等(张瑞君、陈虎、胡耀光、常艳,2008)。

2005年,由于急剧扩张带来的管理压力,国内大企业集团中兴通信等开始推行财务共享模式,财务共享服务理念开始风行。财务共享模式在企业财务组织中的推行,为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环境带来重要变化。

1.从会计档案的管理体系上看,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往往导致财务管理体制重心从原来依赖经营实体的属地化财务管理体系变迁到依赖FSSC构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新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行财务共享模式可能会对传统的属地化财务管理体系、特别是属地化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形成冲击。

2.国内大部分FSSC建立的财务共享模式大多借鉴西方模式,即依赖建设影像系统远程提供的影像资料(电子会计档案)进行操作,纸质会计档案在形成影像资料后受重视程度降低,其收集、整理、保管方式及时间安排,以及与FSSC生成的记账凭证是否匹配装订等问题既受国内相关法规管理,也受企业建立共享模式后的成本预算约束。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在完整性、合规性方面受到考验。

3.从会计档案形成过程上看,会计档案形成链条正在加长。推行财务共享模式的大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从横向的属地化财务管理体系过渡到纵向的FSSC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会计档案的形成从单纯在属地变成从属地一直延伸到FSSC,过程长、环节多、链条长,其间介入多种岗位角色如收集、影像化、审核、传递、稽核、归档、整理、成档等岗位增多,而各岗位和职责可能分别隶属于FSSC或属地主体,存在交叉现象,使原来基于属地主体的管理责任开始模糊,甚至随着财务变革和共享模式建立过程出现缺失。属地化管理可以轻易发现剔除的风险问题往往到会计档案归档或归档环节后才发现,甚或一直无法发现。

4.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档案质量控制和责任主体发生变化,FSSC作为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最终主体参与到会计档案形成过程中,并对会计档案质量承担整体责任,会计档案质量控制已经成为FSSC加强内部控制并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重要环节。

5.除纸质媒介外,会计档案的形成、保管、调阅环节还出现了电子媒介会计档案。生成电子会计档案可以为会计档案信息存储、利用等方面创造条件,但也产生了诸如新内控防范点设置、会计档案完全数据化(影像化)难度、电子文档存储利用合法合规性、大量自动或半自动生成的过多集成、系统、清账凭证等新问题。

二、环境变迁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与内涵

(一)会计档案管理环境发生的变迁,导致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1.从工作地点上看,由于财务共享模式建立是变横向的属地财务管理体系为纵向的FSSC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为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会计档案装订、完整性等要求,并满足企业基于共享模式下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并行情况的内控要求,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会从属地流向FSSC所在地,完成其空间转移过程,无论其转移发生时间是会计档案发生当期还是以后各期。

2.从工作范围上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从属地流向FSSC所在地的过程还伴随发生会计档案收集整理、数据化(影像化,扫描)、流转过程管理、质量管理、风险控制、成档等多项工作。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范围与从前局限在成档后的纸质会计档案管理相比,又向前延伸到会计档案成档前的多个环节;从以前仅仅局限于某属地,进一步延伸到FSSC提供财务共享服务的全范围。

3.从工作内容上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不仅仅是事后收集整理,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标准制订和执行监督工作,还包括组织、协调会计档案流转各个环节对会计档案中可能体现、包含的各种风险进行甄别、处理、控制,包括会计档案信息的整合及多角度、全方位、长距离的充分、有效利用,包括会计档案存储保管模式、标准的研制与革新。

4.从政策条件配合上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对管理观念、归档手段、存储方式等的改革要求与现行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仍需要一定时期的磨合;政策方面对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方式、范围、观念、要求等方面缺乏认识,短期内难以突破和创新。

5.会计档案介质从传统的纸质媒介为主转向纸质和电子媒介并重,从属地化纸质会计档案流转走向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流转并行且日趋分离。由于财务共享模式下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日趋分离的会计档案并行流转流程实际上成为会计稽核体系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重构的客观条件。

(二)财务共字模式下,会计栏案管理工作的内涵

根据对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环境变迁的认识,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实质变化。财务共享环境下的会计基础工作应该跳出传统会计档案管理观念,从会计档案的纵向流程和成档链条上的多环节、多岗位角度考虑,从风险控制、质量保证和会计档案基础服务三方面重新确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

1.财务共享模式下,原来属地财务管理体系下的会计稽核责任被取消并由FSSC取而代之,FSSC核算会计依赖影像系统会计资料进行局部会计稽核,进入FSSC的各种纸质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其与相关影像资料是否保持一致,是否遵循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内部规定,对原来不相一致的业务处理和会计档案标准重新标准化等问题成为财务共享模式下需要面对的新的内控防范点,不加以防范可能会影响核算整体质量并造成支付风险。

因此,风险控制成为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内涵的第一项,主要解决随会计档案流转进入FSSC的外部风险。

2.财务共享模式是基于流程化、标准化的基础业务规模化处理,以求节约成本。大量存在均衡性、标准化差异的会计档案进入FSSC进行处理,其处理结果和质量是否能保持基本一致、并且在对外输出时不影响核算质量及内控监管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质量保证就是希望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手段控制在FSSC内部流转的会计档案的加工处理质量,防止处理偏差,防范自身操作失误可能带来的风险,最终保证财务共享整体服务质量。

因此,质量保证是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内涵的第二项,主要解决FSSC内部会计档案处理质量瑕疵、失误或不一致性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共享模式下出现的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并存情形,使保证双方品质和一致性并得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认可成为日后推广以电子会计档案调阅为主、纸质会计档案调阅为补充的档案使用模式的基础。

3.剔除和控制会计档案外部风险和内部质量问题后需要考虑的是集中化管理会计档案服务质量和感知如何提升、延伸和革新会计档案基础和规范管理等问题,具体包括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存储、备份、日常保管、调阅及远程调用、整合利用,以及原有存储模式革新和低碳化问题等。

会计档案基础服务属于传统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范围,但结合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电子化、低碳化、远程调阅和决策支撑等行业变化新趋势,这项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

究其实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其实就是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各类会计档案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及档案信息综合利用,是基于会计档案生成、流转等环节形成的会计稽核和内控系统。

三、未来之路:基于共享模式的判断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缓慢,为追求成本节约,福特汽车在欧洲设立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那时起,财务共享模式成为全球绝大多数跨国公司、500强企业节约成本的重要工具,经济全球化及网络经济推动了这一趋势不断增强。

中国企业推行财务共享模式对节约企业成本、增强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力度等方面也有很大好处,但由于传统管理理念以及特殊的发票管理体制等原因,中国企业推行财务共享模式的同时也面对国家对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会计档案工作更加严格的管理,构成了中国推行财务共享模式不可避免的成本。

既然不可避免,就要努力转化。可能路径有:

(一)扩大处理规模

在财务共享的基本模式下,进一步整合与会计档案各环节相关联的会计基础工作,在综合平衡寄送、存储、沟通的成本基础上,建设统一的会计档案标准化、数字化处理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平衡与会计档案处理工作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成本;而在规模基础上的标准化形成国家及行业标准后,大型企业FSSC会计档案基础处理能力甚至可以考虑对外承接更多会计档案标准化、数据化处理工作,加快回收建设FSSC所投入的成本。

(二)增加处理事项

在财务共享的基本流程上,综合利用会计档案的生成、流转等环节增加提取或处理审计、风险控制、其它业务管理等部门所需要的基础信息或事项并进行初步加工,作为上述部门日常管理和发现问题的数据来源,减少上述部门日常基础检查工作成本及频繁调用会计档案导致的成本。比如在档案形成后进行档案稽核,不仅可以检查以前环节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标准化方式提取、记录、整理会计档案中体现的、不同业务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瑕疵或征兆,寻找业务风险点,并定期出具检查结果报告提供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共享。

在中国特定国情下推行的财务共享模式,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从原来横向、属地化处理特征转化为纵向、流程化处理特征,并与纵向处理流程各环节进一步融合。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都已发生变化,需要以新的眼光审视和积极把握。在财务共享模式刚刚起步的今天,最需要的就是尽快探索并推出基于新环境、新内涵的会计档案基础工作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为胜任的CFO

――中国CFO能力框架研究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4

形考任务5

题目1

如果开发新产品需要增加专属固定成本,在决策时作为判断方案优劣的标准是各种产品的(

)。

选择一项:

A.

剩余贡献毛益总额

题目2

剩余贡献毛益等于(

)。

选择一项:

A.

贡献毛益总额-专属固定成本

题目3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有(

)。

选择一项:

C.

沉没成本

题目4

定价决策的基本目标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选择一项:

C.

贡献毛益总额最大

题目5

生产决策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即(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如何组织和实施生产

B.

各种产品的生产量是多少

C.

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生产什么产品

题目6

影响短期经营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相关成本

C.

相关收入

D.

相关业务量

题目7

定价决策的影响因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供求关系

B.

产品的价值

D.

政策与法律的约束

E.

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

题目8

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特点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着眼于未来

D.

是多种方案的选择

E.

有明确的目标

题目9

在新产品开发决策中,如果不追加专属成本时,决策方法可为利润总额比对法。

选择一项:

题目10

差量收入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策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收入。

选择一项:

题目11

以利益为导向的定价策略是根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

选择一项:

题目12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税率、汇率、外汇管制等方面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转移定价政策。这种定价策略属于竞争导向的定价策略。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6

题目1

(

)是按复利计算的某一特定金额在若干期后的本利和。

选择一项:

A.

复利终值

题目2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现金流出项目的是(

)。

选择一项:

C.

折旧费

题目3

某股票每年的股利为8元,若某人想长期持有,则其在股票价格为(

)时才愿意买?假设银行的存款利率为10%。

选择一项:

C.

80

题目4

在长期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中,哪个指标属于反指标(

)。

选择一项:

A.

投资回收期

题目5

年金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哪三个条件(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等额性

B.

连续性

D.

同方向性

题目6

相比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具有(

)等特点。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投入多

B.

周期长

C.

风险高

题目7

投资项目现金流出量主要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建设投资支出

B.

营运资本

C.

垫付流动资金

D.

各项税款

题目8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项目,涉及(

)投资。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资产

C.

开办费

D.

无形资产

题目9

在互斥方案的选优分析中,若差额内部收益率指标大于基准折现率或设定的折现率时,则原始投资额较小的方案为较优方案。

选择一项:

题目10

在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决策中,如果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小于设定折现率,就应当进行更新改造。

选择一项:

题目11

净现值是指项目投产后各年报酬的现值合计与投资现值合计之间的差额。

选择一项:

题目12

运用内插法近似计算内部收益率时,为缩小误差,两个近似净现值所相对应的折现率之差通常不得大于5%。

篇5

形考任务1

题目1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的职能倾向于对未来的预测、决策与规划,财务会计的职能侧重于核算与监督。

选择一项:

题目2

产品生产决策属于(

)。

选择一项:

A.

短期经营决策

题目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内容(

)。

选择一项:

C.

最终目标不同

题目4

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是(

)。

选择一项:

A.

规划与控制会计

题目5

属于短期经营决策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产品成本决策

C.

销售定价决策

D.

产品生产决策

形考任务2

题目1

如果某期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4000元,该期产量为5000

件,销售量为3000

件。期初存货为零,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

元,则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

)。

选择一项:

A.

4000

题目2

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变动成本(

)。

选择一项:

D.

按直线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

题目3

单位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的变动规律为(

)。

选择一项:

C.

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减少

题目4

下列各项中,能构成变动成本法产品成本内容的是(

)。

选择一项:

B.

变动生产成本

题目5

变动成本具有以下特征(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

C.

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

题目6

成本按习性进行分类,变动成本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变动生产成本

B.

变动制造费用

C.

直接材料

D.

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

题目7

下列项目中,

属于混合成本类型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标准式混合成本

B.

阶梯式混合成本

D.

低坡式混合成本

题目8

租赁费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

选择一项:

题目9

成本按性态进行分类,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三项数额合计后统称为变动生产成本。

选择一项:

题目10

只有在变动成本法下才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的是固定性制造费用。

篇6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现状的研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1982年左右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对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也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198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天民教授所编的《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一书,辑入了介绍我国第四砂轮厂、山西机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章。之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国内权威的会计刊物,经常刊登一些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或经验介绍。及至1995年,暨南大学成立管理会计课题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应用情况作了问卷调查,《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管理会计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理论研究或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教学大多停留在翻译介绍,管理会计理论队伍单薄、缺乏组织,重技术方法研究忽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内容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重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成效不大。为此《会计研究》杂志就曾于1997年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题组织过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而《会计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征文,则是在前一轮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相信中国会计学会在这一领域所作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将为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1997年的征文活动中,《会计研究》杂志先后发表了18篇论文,从多种角度研究了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山东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南京大学课题组的专题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问题,结论是: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但实务与书本介绍的差距较大,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2.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3. 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最后,形成了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的一些共识。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化人们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1999年初发表于台湾《管理会计》杂志“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一文。该文主要以日本管理会计实务为背景,先把管理会计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2.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3.库存管理模式、线性规划、行为科学、机会成本分析;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文章用相当篇幅分别介绍了除日本外的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的状况,认为: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这代表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一种判断,与前面介绍的中国会计界所持的观点基本一致。

    以上介绍,虽不足以囊括有关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的全部成果,但大体上能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在实务界应用的程度而得出了有关结论,这种研究固然直观,但明显的不足是偏离了研究目标。据我看来,研究管理会计实务,主要研究管理会计在实务界的应用效果,或者说是要研究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与管理会计实际发挥作用不是一回事。当技术方法应用流于形式时,实际作用就等于零。因此,已有的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很难说正确地反映了管理会计实务现状。

    本文试图对我国管理会计作用在总体上作一判断。我们并不否认,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确实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为此,笔者认为,通过下列指标可为判断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态提供依据。

    国有工业企业(一)或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二)有关指标

    指  标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销售利润率         3.9    3.0    1.7    1.3

    (一)(%)

    总资产报酬         4.8    4.5    3.5    2.8

    率(一)(%)

    资本收益率         5.8    4.1    1.4    0.5

    (一)(%)

    每百元固定资产  15.20  14.76   11.23    9.89

    实现利税(二)

    每百元销售收入  10.30  11.10   9.54    8.88

    实现利润(二)

    资金利润率    10.33  10.21   8.29    7.11

    (二)(%)

    产值利税率     9.89  9.61   9.19    8.20

    (二)(%)

    工业增加值率   32.35  28.63   28.11   25.51

    (二)(%)

    企业亏损额    638.86 772.46  1198.55  1431.34

    (二)(亿元)

    国有企业亏损   479.4  624.5   802.1   1127   1420.9

    额(亿元)

    实现利润    660.2  705.6   630.5    368.5   295.7

    (一)(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经济年鉴》(1997)

    由上述指标不难看出,我国企业这几年经营状况不佳,而且呈恶化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会计作用不力应该是原因之一。因此,就企业经营效果而言,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这种判断,比单纯从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层面研究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如何提高中国管理会计的实效,已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重大迫切而非常现实的课题。

    提高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实效,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比如,总结具有推广意义的成功案例,以达到迅速普及之效。但应用管理会计往往来自企业自身需要,若企业无此动力而强行推行某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只能流于形式。这方面,我们过去推行现代管理十八法、企业管理达标升级、满负荷工作法等,已有深刻的教训。又如,通过培训,强化企业经理与会计的管理会计知识,使之自觉地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但是,管理会计方法是中性的,利用得好能加强经营管理;利用得不好,会误导经营决策(例如不恰当地使用数量分析),反而带来更大的经营失误。当然,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推动管理会计实务的作用。但过去的实践表明,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总之,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工作思路。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  应用  问题  对策 

        0 引言

        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管理会计从西方引入已近三十年,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却不很理想。总的看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一套系统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学进入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领域,相关的现代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管理会计的理论并不全面系统,许多方面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致使企业决策管理层不重视其发展和应用。 

        1.2 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1.3 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只强调经济业务核算,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1.4 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 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1.5 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的会计核算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2 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2.1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1.美国会计教育的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会计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会计教学中起着引领作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对会计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可见,一个好的会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之原因及其处理之方法,培养学生组织问题、确认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推论其可能答案的能力。那么,会计教育就需要进行适时研究,会计教学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我国企业应用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的,三十年来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这种现象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困惑,探究其教育教学源头,可能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绝大多数仅限于对国外着作的翻译,基本上停留于纯理论的探讨,很多专门技术和方法可操作性差,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教学侧重讲授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经典案例的分析。改变管理会计在我国难以推广和应用的现状,必须对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但其教学缺乏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偏重专业理论教学,很少考虑实践教学或者基本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应用难以推广。

    1.课时安排偏少

    大多数高校,安排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在第五个学期,教学课时在52至64之间。但是,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多,就是去掉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交叉的内容,其课时也只能满足课堂理论教学与相应习题、案例的讲解,没法开展市场调查、实践调研等社会学习活动。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重专业理论讲授,忽视实践应用指导。

    2.授课模式和课型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有理论课型,没有实践课型,还没有哪个高校开展像财务会计模拟操作的实践课型。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式教授专业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对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公式只是机械地记,只会拿着书本做题,却不知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有效的安排和指导,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导致学校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离,课程教学有效性低。

    个别高职院校有意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开出管理会计实务课程,其实际也只是管理会计题目的练习,其教学课型虽属实践,其教学内容仍然是管理会计专业理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指导。

    3.教材沿用西方理论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内容一般为: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其专门技术和方法均为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模型,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虽然近年出版了不少管理会计精品课程教材,但其内容仍旧是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知识体系,与国内管理会计实务脱节,既不适合我国会计职业的市场需求,也没有管理会计业务实务内容,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差。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教材。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教材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是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但是,教材毕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对策

    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要素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

    1.整合课程内容,体现管理会计职能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影响课程教学效率效果。为此,必须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处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教学内容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成本报表为主,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重复较多的知识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展开教学,将财务预算的编制纳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以项目投资为主,使之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二者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教学。

    2.引入社会真实案例,明确会计职业角色

    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应用的指导,必须引入会社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亏损产品决策、半成品深加工决策,产品定价决策等的教学,引入当地公司实例,或上网搜索上市公司相关素材,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会计职业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素材,增强专业实用性

    从我国实情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一开始主要从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到过于复杂和高层次的管理,领导也不会把重要的决策交给他们去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小见大,从学生日常生活、个体户入手,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案例,具有实现意义。比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相关成本分析等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旧的学习用品如何处置更划算,买书还是租书划算,手机办何种业务划算等,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等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引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或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提供多样性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其问题及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管理会计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情况时所具备的思路和方法。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几乎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不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或案例不应只有唯一答案,而是多样化的参考思路,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指导学生的只可能是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案,重视分析思考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教学效果。

    5.转变课堂主体,增加实践课型

    首先,转变课堂主体。传统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单向式教授教材内容,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条件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向当前个性化的教学对象施展教学,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教学的重心在于设计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增加实践课型。管理会计是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课型要高于理论课型。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案例分析;添置设备、器材和实验室,设置管理会计实践模拟操作课型;设计预测、规划、决策等业务任务,指导学生结合各自兴趣爱好、优势特点等开展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课型,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达到锻炼职业技能的目的,提高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6.增加课时安排,侧重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型,除传统的理论课型、实践课型外,还应该有模拟操作、社会活动等课型,教学课时应该多安排一些。除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外,还需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应用体验,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管理会计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篇9

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角度看,尤为需要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加强管理会计研究,是中国会计理论界的当务之急。本文既不准备抽象地议论管理会计的一些理论问题,也不试图具体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问题,而是立足我国经济现实,从企业战略层面探讨如何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现状的研究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1982年左右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对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也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198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天民教授所编的《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一书,辑入了介绍我国第四砂轮厂、山西机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章。之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国内权威的会计刊物,经常刊登一些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或经验介绍。及至1995年,暨南大学成立管理会计课题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应用情况作了问卷调查,《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管理会计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理论研究或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教学大多停留在翻译介绍,管理会计理论队伍单薄、缺乏组织,重技术方法研究忽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内容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重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成效不大。为此《会计研究》杂志就曾于1997年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题组织过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而《会计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征文,则是在前一轮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相信中国会计学会在这一领域所作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将为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1997年的征文活动中,《会计研究》杂志先后发表了18篇论文,从多种角度研究了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山东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南京大学课题组的专题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问题,结论是: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但实务与书本介绍的差距较大,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2、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最后,形成了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的一些共识。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化人们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1999年初发表于台湾《管理会计》杂志“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一文。该文主要以日本管理会计实务为背景,先把管理会计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2、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3、库存管理模式、线性规划、行为科学、机会成本分析;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文章用相当篇幅分别介绍了除日本外的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的状况,认为: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这代表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一种判断,与前面介绍的中国会计界所持的观点基本一致。以上介绍,虽不足以囊括有关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的全部成果,但大体上能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在实务界应用的程度而得出了有关结论,这种研究固然直观,但明显的不足是偏离了研究目标。据我看来,研究管理会计实务,主要研究管理会计在实务界的应用效果,或者说是要研究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与管理会计实际发挥作用不是一回事。当技术方法应用流于形式时,实际作用就等于零。因此,已有的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很难说正确地反映了管理会计实务现状。本文试图对我国管理会计作用在总体上作一判断。我们并不否认,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确实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为此,笔者认为,通过下列指标可为判断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态提供依据。(参看《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第20页)由上述指标不难看出,我国企业这几年经营状况不佳,而且呈恶化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会计作用不力应该是原因之一。因此,就企业经营效果而言,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这种判断,比单纯从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层面研究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如何提高中国管理会计的实效,已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重大迫切而非常现实的课题。提高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实效,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比如,总结具有推广意义的成功案例,以达到迅速普及之效。但应用管理会计往往来自企业自身需要,若企业无此动力而强行推行某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只能流于形式。这方面,我们过去推行现代管理十八法、企业管理达标升级、满负荷工作法等,已有深刻的教训。又如,通过培训,强化企业经理与会计的管理会计知识,使之自觉地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但是,管理会计方法是中性的,利用得好能加强经营管理;利用得不好,会误导经营决策(例如不恰当地使用数量分析),反而带来更大的经营失误。当然,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推动管理会计实务的作用。但过去的实践表明,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总之,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工作思路。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以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了几个“貌若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这些虽然也是我国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但仅满足于这些方面而远离如何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实效这一现实课题,结果必然使管理会计研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若不改弦易辙,不认真地面对中国企业现实这一问题,那么,其发展恐怕是不能持久的。

二、提高中国管理会计实效的基本途径管理会计必须融合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管理会计与发展至今所表现出的一种规律。在中国,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人手。(一)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正如《创造永恒》一书作者所言:“综观那些有远见的公司的历史,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并不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和首要目标。”①企业利润增长和股东财富的扩大,只是市场考核企业的记分卡。企业要想在这张记分卡上获得高分,必须始终不懈地提高自身价值。按现代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人力资产的价值,具体是指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2、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3、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具体过程如下:(参看《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第22页)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必须培植企业文化。反观我国企业,之所以管理会计应用乏力,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现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通过管理会计应用来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过去我们也研究过文化与管理及其会计的关系,不过这种研究仅停留于一般文化层次上,对理解会计发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有一定帮助,但无助于解决中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这一现实问题。按西方权威定义,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正式文化,通过规章制度体现,告诉人们正确和错误,是与否的行为标准;非正式文化,职员之间互相模仿学习的现象,对职员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技术文化,来自于经营技术和方法,通过人们的解释和理性分析发挥导向作用。无疑,管理会计在这里塑造的文化,是指一种技术文化,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转变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的正式文化。概言之,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二)成为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管理会计必须在塑造现代企业文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是管理会计的一种发展战略。一旦企业具备了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文化系统,那么,管理会计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呢?美国尼古拉斯。伊姆派拉多和奥林。哈拉里,1994年出了一本颇有影响的书——《越过曲线》,其中告诉经理们,世界正变得和他们过去熟悉并赖以生存的世界完全不同。对此,经理们有三种选择:1、躲藏起来直至退休;2、培养新的技能和新的态度;3、退出不干。他们要求经理作第二种选择,从过去工作指导者变成变化的促进者,实现职能的再塑造。这种职能再塑造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策略、企业文化的彻底更新,其集中表现就是由过去单纯地追求财务价值,变成崇尚并实践平衡人的价值和财务价值。按现代的观点,获得很多同时充满人道的企业才会有发展前景。实现这一点,必须注重管理会计的作用。而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平衡记分卡,恰在这一方面有效地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这种内在需要。作为测算公司业绩的最新形式,平衡记分卡充分肯定人的能力、学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是业绩指标的重要内容。平衡记分卡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有效地建立起企业信任,包括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管理层次之间、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现代企业的一大标志是,人和信息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一智力资本的有效应用。②对此,CE公司的杰克。韦尔奇有过这样的感慨,任何想在90年代以及此后获得成功的公司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每一个职工能投入其全部的才智。如果你不是时刻考虑着要使每个人都更有价值,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广平衡记分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业绩衡量仅满足于货币计量的不足,把除财务之外的顾客、内部因素和革新与学习,这些对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因素,纳入了业绩评估系统内,每个方面都提出了设想,比如,财务方面,应向股东表明什么?内部经营过程,发展哪些业务才能使股东和客户满意?学习与成长,我们如何改变和提高能力?客户方面,需要什么?每一个评估项下都明确目标、评估内容、指标、计划四点,形成了企业完整的发展战略。这种平衡记分卡,企业各管理层次和部门都要编制,从而形成上下配合、左右协调的经营战略和行动体系,把会计与财务、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外界保持动态适应,最终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企业财务价值。我们认为,平衡记分卡的思想,对于我国管理会计发挥经营管理中枢神经作用,极具启发价值。退一步讲,即使平衡记分卡目前尚难在我国企业中普遍推行,那么,扎扎实实地实行全面预算制度,同样可以使管理会计成为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这里,预算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基础是准确可靠的市场与内部预测;过程必须全员参与,大家算帐,既算自己的目标,也要算他人的目标,以保证责任指标的公平;内容必须包括项目预算、业务预算、分级归口的责任预算和行动预算;时间分为年度、季度、月度预算。同时,要把预算与日常的核算、考评、奖惩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紧密结合。这样,预算编制、执行、考评、奖惩过程也是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过程,起到十分明显的沟通企业内外的作用,同时能塑造全员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由此,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不只是动态反映,将主要发挥着引导作用。(三)正确认识两种S曲线现代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强劲发展,主要取决于新技术的成功开发。技术变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使技术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连续性,这决定着企业必须快速变化,否则就将被淘汰。现代企业只有正确地把握了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发展权限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连续性,才能生存下来并快速发展,管理会计在这一领域恰能大显身手。目前,我国企业之所以不重视管理会计,一则企业对技术变化敏感性不强,二则我国管理会计对技术发展趋势缺乏正确把握的本领。在这方面,世界一些著名公司的发展已提供了生动的案例。IBM公司1993年49.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主要就在于忽视微机技术的兴起,而死抱390大型机技术(曾给IBM带来70%的投资回报,每年利润40亿美元)的缘故。而一开始作为芬兰一家纸浆和纸张生产商的诺基亚,尽管80年代在电视机生产上遭惨败,但由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新一代数字技术蜂窝式电话,后成为欧洲第一,在美国仅次于摩托罗拉,世界排名第12位的远程通信设备制造商,其关键在于找准了袖珍型移动电话这一技术。由此可见,企业发展若不能正确地把握技术变化趋势,则必然前景不妙。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把研究与开发当作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按西方流行的S曲线理论,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如下:按这样的S曲线,新技术B首批产品支付的费用特别大,但改进老技术A并不需要很多的费用,于是许多企业热衷于改进老技术,而不愿意开发新技术。因此在技术A上投入大量资金往往会使企业感到有可靠的报酬。但在技术B上投资存在双重风险,一是从现行业务上转走了资源,从而影响现行业务;二是转移的资源使用效益不得而知。麦金西公司(Mckinsey&Co.)的理查德。N.福斯特提醒企业:投资在技术B上的投资回报通常是技术A上投资回报的5倍,例如药品,研究与开发(R&D)基金10%投入到技术B,但在增加利润中占了50%的份额。不过一般企业都会把80%的努力及资金投入技术地管理会计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画出企业的S曲线,改变企业因循守旧的经营观。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价值流的正确设计。管理会计对S曲线的正确描述,通常借助于企业核心能力与战略价值流规划。所谓核心能力,是企业能用于许多产品、具有关键性技术或技能的能力,实质上是企业创新能力,即竞争对手难以复制或模仿的技能,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而战略价值值流,是企业对核心能力的开发投资流程,包括战略素质的确定与再建,战略素质的塑造和整合,以及关键价值流的维护和改造。管理会计所能做的,是将核心能力、战略关键价值流与技术S曲线相结合,为经理作出正确的R&D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就具体方法而言,管理会计对企业现有的或正开发的产品或技术、运用价值转移分析方法,认识各产品、技术价值流入期、价值稳定期和价值流出期的特点及进程,这种认识随着技术发展趋势和顾客偏好变化而及时调整,从而保证能为企业正确、及时地指明战略素质、关键价值流和战略价值流,便于作出恰当的R&D决策。管理会计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经营者熟悉顾客偏好,了解富于竞争力的经营策略,知道外部环境剧烈变动在其他行业和本行业引发的价值转移,从而更清楚、更恰当地察觉出自己所处环境中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而作出明智的经营决策。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各个企业对国内外市场和消费偏好研究并不重视,有些企业根本无力关心这些,经营管理随心所欲。其次,对企业价值流缺乏正确分析,现有的会计核算尚无法提供这方面的正确数据,不少会计人员并不熟悉核心能力和关键、战略价值流分析方法。再次,企业R&D的积极性不高。据有关资料,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总体为3.37%,国有企业为2.87%,集体企业3.71%,股份制企业4.1%,外商投资企业4.82%,私营企业7.43%;东部企业3.63%,中部企业3.23%,西部企业2.99%。与发达国家企业10%左右的比例相差很大,若考虑销售规模的差异,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更显不足。④中国企业技术开发积极性不高,就国有企业而言,与1993年财务制度改革有直接关系。按新的财务制度,原来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3%)计提企业技术开发费的做法被取消,企业技术开发费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制度,但这几年执行效果表明,这一制度目标远未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企业创新与企业评价标准和领导作用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冲突。首先,以“利润”为评价企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企业必然格外关注当期利润,任何减少当期利润的费用包括技术开发费,企业必定会能少开就少开,最好不开支。其次,企业领导任期制。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利润,指望经理们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业绩而可能提高继任者业绩的制度是很不现实的。因此,中国企业技术开发,尚需政府在制度上提出硬性要求(比如,规定必须按销售收入或生产价值的一定比例计提技术开发资),并建立严格财务约束机制,以确保中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管理会计也就有了促进企业R&D的作用空间。上述三个问题不解决,管理会计任何制度及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注释:①[美]杰克。费茨、思兹《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58—59页。②西方管理界有这样一条公式:价值=信息×行为动机×技能×资本,信息为价值创造的首要因素。③[美]杰克。费茨、恩兹《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37页。④《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第126页。[德]布朗(Braum)《创新之战》,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1页。参考文献:1、[美]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综合记分卡》,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2、[美]詹姆斯。迈天《大转变》、《生存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997年出版。3、[美]阿德里安。J.斯莱沃茨基《价值转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4、[美]詹姆斯。P.沃麦克、[英]丹尼尔。J.琼斯《精益思想》,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篇10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1982年左右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对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也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198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天民教授所编的《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一书,辑入了介绍我国第四砂轮厂、山西机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章。之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国内权威的会计刊物,经常刊登一些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或经验介绍。及至1995年,暨南大学成立管理会计课题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应用情况作了问卷调查,《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管理会计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理论研究或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教学大多停留在翻译介绍,管理会计理论队伍单薄、缺乏组织,重技术方法研究忽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内容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重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成效不大。为此《会计研究》杂志就曾于1997年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题组织过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而《会计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征文,则是在前一轮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相信中国会计学会在这一领域所作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将为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1997年的征文活动中,《会计研究》杂志先后发表了18篇论文,从多种角度研究了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山东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南京大学课题组的专题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问题,结论是:

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但实务与书本介绍的差距较大,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

2、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最后,形成了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的一些共识。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化人们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1999年初发表于台湾《管理会计》杂志“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一文。该文主要以日本管理会计实务为背景,先把管理会计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

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

2、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

3、库存管理模式、线性规划、行为科学、机会成本分析;

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

文章用相当篇幅分别介绍了除日本外的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的状况,认为: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这代表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一种判断,与前面介绍的中国会计界所持的观点基本一致。

以上介绍,虽不足以囊括有关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的全部成果,但大体上能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在实务界应用的程度而得出了有关结论,这种研究固然直观,但明显的不足是偏离了研究目标。据我看来,研究管理会计实务,主要研究管理会计在实务界的应用效果,或者说是要研究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与管理会计实际发挥作用不是一回事。当技术方法应用流于形式时,实际作用就等于零。因此,已有的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很难说正确地反映了管理会计实务现状。

本文试图对我国管理会计作用在总体上作一判断。我们并不否认,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确实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为此,笔者认为,通过下列指标可为判断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态提供依据。(参看《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第20页)

由上述指标不难看出,我国企业这几年经营状况不佳,而且呈恶化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会计作用不力应该是原因之一。因此,就企业经营效果而言,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这种判断,比单纯从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层面研究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如何提高中国管理会计的实效,已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重大迫切而非常现实的课题。

提高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实效,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比如,总结具有推广意义的成功案例,以达到迅速普及之效。但应用管理会计往往来自企业自身需要,若企业无此动力而强行推行某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只能流于形式。这方面,我们过去推行现代管理十八法、企业管理达标升级、满负荷工作法等,已有深刻的教训。又如,通过培训,强化企业经理与会计的管理会计知识,使之自觉地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但是,管理会计方法是中性的,利用得好能加强经营管理;利用得不好,会误导经营决策(例如不恰当地使用数量分析),反而带来更大的经营失误。当然,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推动管理会计实务的作用。但过去的实践表明,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总之,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工作思路。

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以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了几个“貌若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这些虽然也是我国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但仅满足于这些方面而远离如何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实效这一现实课题,结果必然使管理会计研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若不改弦易辙,不认真地面对中国企业现实这一问题,那么,其发展恐怕是不能持久的。

二、提高中国管理会计实效的基本途径

管理会计必须融合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管理会计与发展至今所表现出的一种规律。在中国,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正如《创造永恒》一书作者所言:“综观那些有远见的公司的历史,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并不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和首要目标。”①企业利润增长和股东财富的扩大,只是市场考核企业的记分卡。企业要想在这张记分卡上获得高分,必须始终不懈地提高自身价值。按现代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

1、人力资产的价值,具体是指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

2、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

3、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

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具体过程如下:(参看《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第22页)

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必须培植企业文化。反观我国企业,之所以管理会计应用乏力,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现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通过管理会计应用来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过去我们也研究过文化与管理及其会计的关系,不过这种研究仅停留于一般文化层次上,对理解会计发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有一定帮助,但无助于解决中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这一现实问题。按西方权威定义,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正式文化,通过规章制度体现,告诉人们正确和错误,是与否的行为标准;非正式文化,职员之间互相模仿学习的现象,对职员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技术文化,来自于经营技术和方法,通过人们的解释和理性分析发挥导向作用。无疑,管理会计在这里塑造的文化,是指一种技术文化,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转变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的正式文化。概言之,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

(二)成为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

管理会计必须在塑造现代企业文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是管理会计的一种发展战略。一旦企业具备了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文化系统,那么,管理会计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呢?

美国尼古拉斯。伊姆派拉多和奥林。哈拉里,1994年出了一本颇有影响的书——《越过曲线》,其中告诉经理们,世界正变得和他们过去熟悉并赖以生存的世界完全不同。对此,经理们有三种选择:

1、躲藏起来直至退休;

2、培养新的技能和新的态度;

3、退出不干。

他们要求经理作第二种选择,从过去工作指导者变成变化的促进者,实现职能的再塑造。这种职能再塑造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策略、企业文化的彻底更新,其集中表现就是由过去单纯地追求财务价值,变成崇尚并实践平衡人的价值和财务价值。按现代的观点,获得很多同时充满人道的企业才会有发展前景。实现这一点,必须注重管理会计的作用。而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平衡记分卡,恰在这一方面有效地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这种内在需要。作为测算公司业绩的最新形式,平衡记分卡充分肯定人的能力、学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是业绩指标的重要内容。平衡记分卡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有效地建立起企业信任,包括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管理层次之间、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现代企业的一大标志是,人和信息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一智力资本的有效应用。②对此,CE公司的杰克。韦尔奇有过这样的感慨,任何想在90年代以及此后获得成功的公司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每一个职工能投入其全部的才智。如果你不是时刻考虑着要使每个人都更有价值,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广平衡记分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业绩衡量仅满足于货币计量的不足,把除财务之外的顾客、内部因素和革新与学习,这些对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因素,纳入了业绩评估系统内,每个方面都提出了设想,比如,财务方面,应向股东表明什么?内部经营过程,发展哪些业务才能使股东和客户满意?学习与成长,我们如何改变和提高能力?客户方面,需要什么?每一个评估项下都明确目标、评估内容、指标、计划四点,形成了企业完整的发展战略。这种平衡记分卡,企业各管理层次和部门都要编制,从而形成上下配合、左右协调的经营战略和行动体系,把会计与财务、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外界保持动态适应,最终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企业财务价值。我们认为,平衡记分卡的思想,对于我国管理会计发挥经营管理中枢神经作用,极具启发价值。

退一步讲,即使平衡记分卡目前尚难在我国企业中普遍推行,那么,扎扎实实地实行全面预算制度,同样可以使管理会计成为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这里,预算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基础是准确可靠的市场与内部预测;过程必须全员参与,大家算帐,既算自己的目标,也要算他人的目标,以保证责任指标的公平;内容必须包括项目预算、业务预算、分级归口的责任预算和行动预算;时间分为年度、季度、月度预算。同时,要把预算与日常的核算、考评、奖惩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紧密结合。这样,预算编制、执行、考评、奖惩过程也是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过程,起到十分明显的沟通企业内外的作用,同时能塑造全员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由此,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不只是动态反映,将主要发挥着引导作用。

(三)正确认识两种S曲线

现代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强劲发展,主要取决于新技术的成功开发。技术变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使技术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连续性,这决定着企业必须快速变化,否则就将被淘汰。现代企业只有正确地把握了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发展权限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连续性,才能生存下来并快速发展,管理会计在这一领域恰能大显身手。目前,我国企业之所以不重视管理会计,一则企业对技术变化敏感性不强,二则我国管理会计对技术发展趋势缺乏正确把握的本领。在这方面,世界一些著名公司的发展已提供了生动的案例。IM公司1993年49.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主要就在于忽视微机技术的兴起,而死抱390大型机技术(曾给IM带来70%的投资回报,每年利润40亿美元)的缘故。而一开始作为芬兰一家纸浆和纸张生产商的诺基亚,尽管80年代在电视机生产上遭惨败,但由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新一代数字技术蜂窝式电话,后成为欧洲第一,在美国仅次于摩托罗拉,世界排名第12位的远程通信设备制造商,其关键在于找准了袖珍型移动电话这一技术。由此可见,企业发展若不能正确地把握技术变化趋势,则必然前景不妙。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把研究与开发当作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

篇11

作者简介:郝德仁(1970―),男,中山福朗声纸盆有限公司(中山,528467)。研究方向: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制度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核心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我国,目前虽已在一些企业得到了应用,但远未普及。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在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这三种成本管理方法中,标准成本法是采用最少的一种,被调查企业仅有18.1%采用。从被调查企业主要属化工、机械行业,资产规模大小亿元区分来看,调查样本绝大部分应该是大型企业。大型先进企业都很少采用标准成本法,有理由相信,广大在小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的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相当普遍,但传统管理会计中的标准成本制度,依然在企业会计实践中相当活跃。这无疑对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我国带来诸多启示。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日本标准成本制度主要特点的研究,探讨如何制定和推广适应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期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 日本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特点

日本没有制订专门的标准成本制度,有关标准成本的规定包含在《成本计算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之内。《标准》由日本大藏省企业会计审议会制定,于1962年11月8日公开发表。

《标准》由5章47项组成:第1章成本计算的目的与成本计算的一般标准;第2章实际成本计算;第3章标准成本计算;第4章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第5章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其形式上的显著特征是,将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化,置于与实际成本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所特别列出的有关标准成本计算的规定,“对于实务界的成本计算、成本计算研究和成本计算教育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1](72)制订迄今虽已44年的《标准》并非尽善尽美,但仍在发挥作用。

《标准》将成本计算的目的确定为:期间损益计算、存货计价、成本管理、预算编制、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成本资料。在较早进行的有关日本成本计算的实况调查表明,“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的企业占51.3%,采用目的依次为,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与成本降低)、存货计价和计算销售成本、预算的编制与控制、记账的方便快速”。[1](78)可见,日本企业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的首要目的已不是为编制财务报表服务,而是用于成本管理。又有调查表明,“日本大约有60%的公司使用标准成本会计,大多数公司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系统合并在一起”。[2](150)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标准》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

《标准》规定了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办法。数量差异、作业时间差异、能率差异等异常状态存在下的差异,可以接受的做法是将其作为非成本项目处理。材料采购价格差异应在当年度的材料出库额和期末库存额之间进行分配;其他成本差异原则上计入当年度的销售成本;因预计价格不准确而导致差异较大时,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制造费用差异应在当年度的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之间进行分配。事实上,日本会计实务一般将标准成本差异即期处理,不再分配给产成品和在产品。

成本分摊基准的选择方面。尽管日本绝大多数企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机器人使用数量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但“绝大多数公司(超过80%)使用把人工小时数作为成本补偿基础的吸收成本法”。[2](150)日本公司的高级经理对于各项产品分得多少成本,其着眼点不在于这个数字是不是正确,而在于成本数据对于中级经理和现场工人在降低成本上所作的努力有何影响。[3](82)况且,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成本计算与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计算的目的也不一样。业绩报告的编制与业绩评价的内容,还可以补充运用大量的非财务性信息。间接费用仍然用人工来分配,目的是鼓励自动化,为企业创造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未来,它同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完全协调一致的。

成本管理有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日本成本管理的重点已从会计上的管理转移到工程、技术上的管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生产与作业管理上诞生并且广泛地应用了诸如适时制采购、零库存、看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用标准成本计算进行成本管理在其有效性范围内亦一直持续下来并且效力一点也未减少。尽管理论界要求修改《标准》的呼声甚高,但并未得到实务界的积极响应。[1](75)

虽然日本的成本计算规定主要在政府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但日本的民间团体在制定成本计算规则和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方面亦发挥了重大作用。其有关成本计算的指导方针,在《标准》制定前,不但对中小企业而且对一般制造业的成本计算都有指导作用,甚至在《标准》制定后,仍对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发挥着作用。1953年,日本的中小企业厅制定了《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要领》, “将员工50名以下或员工不到100名的小规模工厂与员工100名以上的中规模工厂相区分,然后根据其不同情况,主张分别应用工商簿记、简易成本计算制度、中级成本计算制度并提供具体指导”。[1](70)1958年,由生产性本部的中小企业成本计算委员会制定了《用于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1979年修订),以编制财务报表和引导企业将成本计算应用到成本管理方面为着眼点,宗旨是“建立中小企业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该委员会还于1966年发表了《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对在《用于中小企业的成本计算》叙述较少的标准成本计算、直接成本计算、预算、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进一步作了说明。[1](69)

从以上日本标准成本制度主要特点的介绍,可以看到:日本的管理会计界将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经营手段来加以思考和分析问题;管理会计最明显的特点是希望“保持简单”,在会计管理上并不一味追求所谓“高、精、尖”的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管理手段,以确保任何人都能理解和使用仅仅对公司目标起促进作用的会计技术;大多数公司通过标准成本会计将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将成本计算与预算制度、经营分析、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满足企业内部预测、决策和财务分析的需要。在日本,管理会计手法之所以能娴熟运用,与标准成本几十年的推广和运用不无关系。

二、 对我们的启示

应该说,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历史并不长,使用不广泛,应用不深入,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与我们的实际需要很不适应。如何快速地改进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加强我国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标准成本制度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将制定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提高到作为改进和服务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

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成本管理方面,过多地强调会计方法的管理,赋予了会计太多的成本管理重担,而忽视了或不太重视非会计方法的管理,即工程的、技术的管理。但现实却是,尽管寻求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努力不断,一般来说,传统方法仍被广泛采用。[3](83)同时,以标准成本为核心的传统管理会计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础。因此,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大力发掘以标准成本为核心的传统管理会计的作用,普及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夯实中国管理会计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切实提高中国管理会计的实效。

(二)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尽快制订我国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将标准成本置于与实际成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标准成本法应用的框架结构,为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长期以来,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已完全习惯于用来直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制度”形式,实务工作中往往以制度为依据,而制度向来被认为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对实务界的影响相当深远,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应用所起的推动作用相当巨大。在我国成本管理手段普遍滞后、管理会计应用仍处于规则启蒙指导阶段的现状下,通过政府主导制订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将会引导企业将成本计算应用到成本管理方面,促进我国的管理会计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三)学术界和民间团体要广泛地开展标准成本制度的典型案例研究,深入企业实际,系统地归纳总结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实践,以对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示范

所附案例应尽量“原汁原味”,不应过度“理论化”,为广大企业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典型案例研究不应只是研究那些大型企业,要更多地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毕竟,中小企业在我国占绝大多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而中小企业往往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财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实际应用标准成本制度时存在诸多困难。

(四)实务界也要广泛地参与到创新标准成本制度的实践中来,将标准成本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加以灵活地应用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今天,越来越需要会计人员高素质的职业判断,需要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不断地了解和学习新兴的管理会计方法,运用新兴的管理会计理念去创新我国的标准成本会计实践。

(五)有关未来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的几点设想

成本计算制度形式方面:同统一的会计制度一样,未来我国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也可分成本计算制度、小企业成本计算制度两块加以制定,以供企业进行选择。制度的规定要有一定的弹性,要给企业以更大的空间,不要限制过多过死,不能要求小企业适用大企业的标准。一套制度如果对小企业要求过严过细,则会过度增加他们的管理成本,据此生成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不高。

成本计算目的方面:目前,我国成本计算目的主要是用于期间损益计算和存货计价,为编制财务报表服务。未来我国统一的成本计算制度,应明确地将成本管理作为成本计算的主要目的之一,以促使企业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面:西方会计实务一般将标准成本差异即期处理,不再分配给产成品和在产品,中国的会计实务为什么就不能“一般将标准成本差异即期处理”呢?有关成本差异的分摊办法应尽量少点“中国特色”,不仅要考虑到期间损益计算和存货计价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当然,如果成本差异年度累计数额实在较大,也可考虑年末或季末时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在主营业务成本、产成品和在产品账户之间分摊,而不必强制要求企业月末分摊。

成本分摊基准的选择方面:目前,即便是在我国具有先进成本管理经验的企业中,作业成本法也几乎未被采用。“作业管理思想虽在一些企业局部性管理经验中有所体现,但有意识的、在作业成本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运用几乎没有”。[4](38)因此,明确我国企业的成本分摊基准一般仍可采用传统的“数量基础”,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 结 语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与标准成本制度的应用现状不无关系;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大,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谈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准则》和建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专业组织为时尚早。这样,以标准成本制度的普及和应用为突破口,就成为我们快速地加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改进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现实需求和理性选择,必将在广大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极大地普及管理会计知识,培养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和应用管理会计的能力。同时,制定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将会带来我国成本计算方法整体上的重大变革,明确地引导企业将成本计算应用到成本管理方面,更新广大会计人员的成本管理观念,切实地推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已经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然而,成本管理作为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却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对此加以指导和规范。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进和服务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日本制定和推广标准成本制度的成功经验,政府、学术界和民间团体、实务界广泛参与,理论界和实务界携起手来,尽快地制定和推广一套适应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成本制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人瑾,[日]根本光明.中日会计审计制度比较――日本的会计与审计制度[A].木岛淑孝.成本计算的发展和现状[C].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布拉米奇等著,徐经长等译.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杨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J].会计研究,2005(7).

[4] 胡奕明. 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1(3)

[5] [日]山本时男.会计法规集(最新增补)第14版[Z].东京:中央经济社,2000.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Japan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Hao DerenAbstract: In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practice of Japa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anagerial accounting is very popular, while the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of traditional managerial accounting is also popular. Som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 making and applying the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China, which is i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whose practice of managerial accounting lags far behi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systematic form of calculating cost, the goal of calculating cost, the booking treatment of cost difference, and the choice of cost sharing benchmark. Drawing from the Japan’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making and promoting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we should make and promote a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that adapt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ettings. It is the actual needs and rational selection of China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managerial accounting practice in China.Key words: standard costing system; cost management; cost calculation; Japan’s experience

篇12

余绪缨教授曾经提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体系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基于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遵循管理会计的发展,加快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创新,首先要保证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由传统的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管理会计要积极寻求自身方法与手段的突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数据的竞争,通过完善的数学模式对市场、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因此管理会计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管理会计应用手段的突破。比如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依靠传统的单一会计信息不能支撑企业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要通过风险管理、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业绩指标等策略实现对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实现管理会计理论创新,通过理论研究创新带动管理会计的变革。管理会计理论变革的方向要侧重对管理会计实务性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比如卡普兰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就是通过作业成本理论带动管理会计的突破,进而创建了平衡计分卡理论。

二管理会计创新的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针对存在的缺陷调整管理会计,促进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

1构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

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不仅是会计实务工作者从事管理会计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的基础。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就是在会计理论诸多要素中相互形成的一个逻辑系统,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纲领。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首先要寻求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选择好的逻辑起点,才能将各种理论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完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与管理会计实务的联系性。针对目前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过于空洞,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因此无论是会计实务操作者还是会计理论研究者一定要在研究方面侧重实地研究,及时将先进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成功案例进行归类并且推广。

2规范管理会计学科的内容

首先要规范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学科内容。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的内容重复率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工作者的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说管理会计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成本管理内容,因此需要我们规范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具体就是要阐述各种成本的计算方法;其次规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容交叉的问题。管理会计属于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在本质属性上不同于会计,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问题,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管理会计的重点是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更加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主要是强调企业的资产运营情况,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企业具有稳定的财务基础,并且如何运营这些资金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看待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对待。

3创新管理会计方法,增强管理会计有效供给

基于企业治理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为创新管理会计的发展,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链条,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管理会计的有效供给,基于企业治理层面的管理会计创新是为了满足企业治理中管理会计信息需求的必然逻辑,因此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建立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首先构建业绩评价创新。企业管理是一项可持续活动,企业的治理需要长期的周期,其需要依赖于晚上的内部治理机制,以此实现对企业的科学评价。战略业绩评价需要设计总体框架,对企业战略业绩评价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然后再站在企业战略高度,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为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改进平衡计分卡制度,以此实现战略可持续业绩评价指标。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必须要通过实地检验才能验证正确与否;其次报酬契约创新。当前如果没有激励机制就会导致业绩评价的设置如同虚设,因此企业在完善业绩评价的同时也要实现报酬激励机制。为此企业可以实现报酬契约的形式,构建年薪制、基薪加职务消费收入等形式。

4实现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系统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管理会计的信息化:首先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构建全员参与的氛围。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全员掌握相应的操作流程,尤其是会计从业人员要熟悉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同时由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企业的管理者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其次企业要加强与管理会计软件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得应用的软件要符合企业实地发展的需要,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最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信息整合能力、实时控制意识以及自学能力。

三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法;教学改革

一、过度侧重理论教学对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制约

经过调查发现,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方法大多采取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数据型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其弊端较大。

(一)部分理论教学内容难度偏大,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管理会计这一学科和普通的英语数学相比较而言,可能平时不易接触,或者接触较少,在内容上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性的东西,抽象、理论性强,是这部分内容的最大特点。甚至有些管理会计中的知识点还要结合高等数学进行解析,而有的同学在高等数学方面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导致在管理会计上应用不灵活,甚至不会运用,直接就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学习中,涉及到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较多,这不仅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整个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理论重复,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在理论课程设置时,管理会计的学习少不了与《财务管理学》和《成本会计学》的结合,但是由于相关的内容设置不科学,造成教材之间知识点重复,从而导致学习时间浪费。

(三)应试教育严重,学生实务能力差

这个的传统教育就是以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之抽象的学习内容,直接造成了课堂上枯燥无味,教师没激情,学生没热情。此外,很多学校的应试现象严重,有的学生一学期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这根本无法全部掌握核心知识点。再者,有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待本专业的学习态度是为了考一个从业资格证或者注册会计师证而学习,而且只学习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忽略了实务操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这种学习态度的直接后果就是步入职场后,本来就没有经验的会计专业学生,因为实务操作不过关,而在职业生涯中碰壁。

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

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不具备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弊端,那何为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即结合理论知识点,找到相关的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把会计、管理、营销相结合,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完成会计管理目标,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学中的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做到融会贯通。当然,案例教学也不可盲目进行,教师也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1.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讲课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案例中来。假如,还是教师讲解相关案例,那就和传统的理论教学别无两样,案例教学也就失效了。举个例子,在学习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对真实的企业案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代表发表观点,从案例中总结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等方面的区别。2.学生发言完毕后,针对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应该及时做出点评,该表扬的表扬,该指正的指正,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到期末成绩中,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挂钩的方式。

(二)设计并开展管理会计模拟实验

会计专业的同学所学的知识点虽然在日常中不经常接触,但是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讲,其理论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最重要的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因此,动手能力如何成为评价一名会计人员的必备指标。建立会计专业模拟实验室,把管理会计的内容真正融入其中,让学生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论课堂上,而是在实验中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体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与决策等知识点的概念。

(三)改进现有的管理会计学考核方法

学校的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是否能真正学到重要知识,考核方式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改变现有的理论考核为主的方式,便理论考核为“理论+实践”的考核,以便督促学生练就实务本领。实践教学法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广大的会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共创会计人的新明天。

作者:戴冰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参考文献:

[1]董宝裕,刘季佳.关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4).

[2]陈俊杰.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6(11).

篇14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法;教学改革

一、过度侧重理论教学对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制约

经过调查发现,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方法大多采取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数据型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其弊端较大。

(一)部分理论教学内容难度偏大,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管理会计这一学科和普通的英语数学相比较而言,可能平时不易接触,或者接触较少,在内容上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性的东西,抽象、理论性强,是这部分内容的最大特点。甚至有些管理会计中的知识点还要结合高等数学进行解析,而有的同学在高等数学方面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导致在管理会计上应用不灵活,甚至不会运用,直接就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学习中,涉及到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较多,这不仅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整个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理论重复,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在理论课程设置时,管理会计的学习少不了与《财务管理学》和《成本会计学》的结合,但是由于相关的内容设置不科学,造成教材之间知识点重复,从而导致学习时间浪费。

(三)应试教育严重,学生实务能力差

这个的传统教育就是以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之抽象的学习内容,直接造成了课堂上枯燥无味,教师没激情,学生没热情。此外,很多学校的应试现象严重,有的学生一学期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这根本无法全部掌握核心知识点。再者,有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待本专业的学习态度是为了考一个从业资格证或者注册会计师证而学习,而且只学习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忽略了实务操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这种学习态度的直接后果就是步入职场后,本来就没有经验的会计专业学生,因为实务操作不过关,而在职业生涯中碰壁。

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

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不具备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弊端,那何为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即结合理论知识点,找到相关的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把会计、管理、营销相结合,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完成会计管理目标,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学中的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做到融会贯通。当然,案例教学也不可盲目进行,教师也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1.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讲课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案例中来。假如,还是教师讲解相关案例,那就和传统的理论教学别无两样,案例教学也就失效了。举个例子,在学习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对真实的企业案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代表发表观点,从案例中总结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等方面的区别。

2.学生发言完毕后,针对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应该及时做出点评,该表扬的表扬,该指正的指正,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到期末成绩中,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挂钩的方式。

(二)设计并开展管理会计模拟实验

会计专业的同学所学的知识点虽然在日常中不经常接触,但是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讲,其理论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最重要的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因此,动手能力如何成为评价一名会计人员的必备指标。建立会计专业模拟实验室,把管理会计的内容真正融入其中,让学生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论课堂上,而是在实验中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体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与决策等知识点的概念。

(三)改进现有的管理会计学考核方法

学校的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是否能真正学到重要知识,考核方式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改变现有的理论考核为主的方式,便理论考核为“理论+实践”的考核,以便督促学生练就实务本领。

实践教学法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广大的会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共创会计人的新明天。

参考文献:

[1]董宝裕,刘季佳.关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4).

[2]陈俊杰.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6(11).

[39]王凤洲,柯腾敏.基于职能履行角度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