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音乐教育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音乐教育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音乐教育专业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您好!

无论你是否选择我,我都要很真诚的道一声“谢谢您给了我机会”!

我是个幸运儿,在我求学的道路上遇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在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做一名人民教师就成为我儿时的一个梦想,在实习中,我第一次踏上了讲台,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学生的天真、纯洁、甚至是调皮,他们欢乐的笑脸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此时此刻,我感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同母爱一样圣洁,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十六年来的求学生涯,有十年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当然这会使我比别人更加的独立、顽强。求实、进取,富有挑战性可以说是我性格的一大特色,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只要曾经努力过,失败了也是一种胜利!结果固然重要,但经历过程会使你整个人变得更加丰满、魁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很欣赏这句话,可以跟您很坦率的说,四年前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音乐素养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因为我是在高二时才有学音乐的意识,以前只是非常喜欢,从没受过专业训练,仅仅经过六个月的强化,我就能以国家统招的身份考入东北师大音乐系,老师们都感叹地说,这真是奇迹。

经过四年的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我在声乐、钢琴及其他各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方面有了惊人的进步,丑小鸭已经变成了白天鹅,如果您不信,我随时随地的等待着您的考核!

此致

敬礼

篇2

《标准》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专业能力不强,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合格”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过多注重技术训练,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类学科);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声乐教学内容单一,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并正确地规划设计,这是教好学好声乐,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立案备课,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2.改变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

专业声乐教学正处在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切实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观也成为必要的趋势。

大连大学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学观,提倡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人文主义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具备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的新型音乐教师。提倡教师从促进声乐教学出发,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师与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知识关系的旧格局,采用整合式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在声乐教研教学上精心规划设计,挖掘这一特殊职业的价值潜力。

3.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声乐教学是漫长的过程,学生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以其支持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演唱,是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的方法,多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大连大学提倡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多为学生设计研究性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并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做好选择声乐学习所需耐性、勤奋刻苦的心理准备,辩证地认知掌握发声方法的点滴进步;了解教师要求的声乐学习的阶段目标、方法及教学内容,自觉提高创新思维素质,从而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4.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条件。

大学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中,重视加强声乐教育的科学研究,并不断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探索专业声乐教学教育的规律,建立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隶属于音乐学院。

同时,不断加大高校声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聘请国内外教学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座谈,引进来走出去,内引外联,不断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水平。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整体的音乐素质。结合大连大学几年来声乐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改革历程,笔者认为应切实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更加适应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篇3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过程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尤其是音乐教育,在各类高校中,都存在着音乐系,这是音乐教育的空前盛况。古往今来音乐教育是传统教育中的精华,是典型的代表。在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并逐渐演变成以歌唱为主的教育形式。目前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充分体现教学方法、内容和理念,对声乐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制约。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不全面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对声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分析唱法,学生跟着教师试唱,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度缓慢,导致学生对声乐的不重视,使声乐教学成为最薄弱环节。同时很多高校对声乐课程设置不全面、师资力量不足、学习环境差,缺少自由练习的场所、乐器、时间,使声乐学习氛围差,表演机会缺乏。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偏低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随意高校中声乐课程一般都是采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导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内容的编排更是没有科学依据,逻辑性较差,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后续的学习带来严重的阻碍,同时也为构造完整声乐教学体系带来困难。

(三)忽视理论的培养理论是学科的灵魂,是技能学习的基础,虽然在声乐教学中设置了理论课程,但其所占据的教学比例很小,导致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的忽略。而声乐理论恰是音乐实践的根据,从教育的方面来看,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缺乏实践技能指导高校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使用声乐技巧、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我国很多高校只在毕业前进行短时间的实践活动,难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忽视对声乐实践能力的指导,阻碍了学生将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对教学来说,教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的筛选方面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类型、演唱的程度以及音乐的表现能力。要合理地选择教材,尊重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声乐技能提升。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视野,增强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丰富的课程内容,例如:声乐发展史、外国音乐欣赏、声乐美学等。

(二)运用现代技术,完善教学方法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抽象的声乐理论和声乐发展史无法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差,无法体现声乐本身的魅力和价值。而现代技术的引入,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教学变得丰富有趣、简单易行,不仅完善了教学方法,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能够使声乐教学更加直观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欣赏到著名的音乐会和知名歌唱家的演唱,从而对比两种声乐的异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加强理论教学声乐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学科,而在高校中对声乐的教学普遍忽略理论,一味重视声乐技巧的传授。学生也一味地加强技巧联系,而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教学。首先,必须加强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吸收后续的知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歌唱的生理和心理知识也是声乐理论中关键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器官进行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四)加强实践技能的指导,提高实践水平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表演性、感染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切勿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不仅要指引学生掌握声乐知识、提高声乐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增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巧妙的运用到歌唱中,使声乐教学得到延伸,展现声乐的魅力和价值。教师要不断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娴熟的将声乐知识和技巧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校方应定期举办歌唱比赛,这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声乐技巧和情感的有效融合,提升歌唱技巧。在赛后,点评学生歌唱的优点和问题,开展有效的声乐教学。

四、结语

篇4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深入,美学界围绕着审美教育形成了新的理论热点。审美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为审美教育对其他教育不但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具备联结各种教育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就是从精神上陶冶人、提高人,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音乐教育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在其《学校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就曾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能够懂得欣赏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到完满的教育。”这一音乐教育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的理念,于新世纪在我国音乐教育界显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二、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师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母体,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施教对象。所以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和传授音乐审美能力上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学生音乐素养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还比较欠缺。

(2)音乐课程设置 “重技轻理”大部分学校把音乐欣赏课设置为一年,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诸多音乐作品欣赏有“量”的积累,而无“量”的积累就谈不了“质”的变化。

(3)教材内容:欣赏曲目的涵盖内容较少,而且范围窄。

(4)教学方式:照搬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效应极其低微。

三、初步建议

(一)进行专门的课程设置并扩大教学内容

1.课程应单独开设

从目前使用的音乐史方面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看,仅音乐、历史、作曲家的创作特点等知识的讲解就得花一年的时间,因此相对与聆听音乐的时间较短。而只有音乐欣赏才是从音乐感知开始,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上来看,音乐欣赏课是最实际有效的,只有单独开设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达到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为学生搭建一个音乐文献的资料库,为以后具体实施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

2.扩大教学内容

第一,扩大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内容范围。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这种文化。

第二,流行音乐进课堂。音乐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具有时代性和流传性。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繁荣,音乐艺术也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思潮和现象,而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流行音乐。对于这一音乐文化现象,教师们应该认识到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主流,音乐也不例外。让学生欣赏一些反映和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健康向上、通俗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流行音乐,积极主动去感受优秀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和接受能力。这样会利于音乐教育学生在今后面对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时,能以积极、良好的审美趣味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来促进音乐教学。

第三,增加音乐欣赏教学法的内容。欣赏教学法是通过对教师设计的欣赏方式、欣赏环节等内容进行学习和探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边听边学,帮助学生认识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欣赏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传授美”的能力。因此学习音乐欣赏教学法,是为培养学生将来具体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探索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现提出以“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1)体验。音乐欣赏教学中体验就是聆听,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课与德育课的区别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不是对学生的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不是直接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所以音乐欣赏教学要尽量教会学生从多个层面去聆听的方法,进入音乐。

(2)模仿。模仿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到音乐中去表现。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模仿,他们会强烈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得到了审美体验和实践锻炼。

(3)探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经历、思维和见解。探究方法要求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中,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去辨别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分析做出理性的判断,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上趋于理性。

(4)合作。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是教师“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与分享美感的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

篇5

1、音乐教育没有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效融合

中国高校普遍开设音乐教育课,主要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在所有上过音乐课的大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不会识别五线谱,更多的学生不会操作演奏乐器。中国在近些年来的中小学生教育上,以音乐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大学音乐教育却没有获得成效,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审美处于茫然状态,或者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导致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大学生对于音乐普遍兴趣很高,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但是,大学音乐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的这种课程设置就会对大学生的音乐学习以错误引导,认为音乐课就是对于音乐知识背景以了解,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导致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提升。

2、高校音乐教育没有体系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多数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展开,而没有形成教学课程上的规范化、系统化。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虽然由专业教师担任音乐课程教学,但是音乐教学内容的展开都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的角度出发,使得音乐课程资源和多样的内容在高校中难以普及。为了弥补音乐选修课教学的不足,高校往往会将音乐教育融入到业余文化生活中,开展音乐艺术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导致大学生没有对音乐教育以正确认识,更难以突出音乐审美价值。

二、高校非音乐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音乐教育中

所谓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设定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生凭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参与讨论和音乐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不懂的问题还会多方查阅资料,以扩展音乐知识面,深化对于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展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使得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有所提高。音乐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原有的被动听课转变为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中对音乐知识以个性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在音乐知识学习中得以发挥。

2、树立高校音乐教育新理念

高校开展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欠缺,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就不可以从专业教育培养,而是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将音乐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随着音乐灵感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3、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以建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仅要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更要通过提升音乐素质而促进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于其在有限的音乐教学课堂时间内对于音乐教学资源以优化,诸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以及音乐风格等等,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还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塑造良好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在满足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觉享受。高校非音乐专业教学以音乐欣赏为主,课程内容更为强调音乐史的普及,包括音乐风格、音乐曲式以及表现手法等等,且将音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形成边缘化学科。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 数字化音乐 专业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发生的多次演变和革新。在这发展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对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更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仅带来物质技术层面的影响,而且从思想观念上对音乐教育的创新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它使音乐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电脑音乐系统和高智能化的音乐软件的问世为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形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将带来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都设有数字化技术的专业课程,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对数字化技术以及它在教学中的应用潜能展开学术性的研究,探索数字音乐与传统音乐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种音乐系统在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各门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数字化音乐在视唱练耳课中的应用和作用

视唱练耳这门基础课,是较早将数字化音乐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课程。在以往的听辨过程中,复杂对位的训练基本无法进行,其一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没有一个标准作为依据;其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举一反三。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训练,无论是针对实际作品还是单纯的节奏练习,都能够准确轻松地完成。传统的训练内容与技巧,缺乏与实际音乐作品的联系桥梁,学生会听和弦连接,但相应的钢琴小品却无法应付,会听钢琴弹奏或拍打出的节奏,却无法识别生活状态下的节奏声音;能够顺利地完成钢琴二声部记谱,却根本无法辨别实际作品中的二声部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具有逻辑性的听觉分析过程,弥补自身学习与实际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在和声课中的应用和作用

在传统的和声教学课中,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不易捕捉音响特征。采用这些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数字化音乐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很好的解决了和声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利用专业软件强大的乐谱编辑功能,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和声教学。这样既可以通过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又可以利用乐谱编辑功能进行示范和改题。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使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而且还可以多次重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在乐器法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过去因条件所限,乐器法的教学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介绍,学生对各种乐器的了解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观看乐器图片,而无法即时听到各种乐器的实际音响。显然,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主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进入教学后,我们可采用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多媒体光盘软件Musical Instruments(乐器)来解决上述问题。该光盘存储了世界各地从古至今数百种乐器的声、图、文资料,分别按形制、地区、乐队编制和乐器名称分类,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用。

四、数字化音乐教学在配器法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传统的配器课程多局限于书面习作及钢琴音响试听的旧模式当中。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初步的配器理论与技巧,有些人还试写了许多配器作品,但由于学生没有试听自己配器作品实际乐队音响的条件,故配器教学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现在,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配器习作输入计算机,通过MIDI系统来产生较为真实的乐队音响,教师结合实际音响进行分析讲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配器法的教学质量。

五、数字化音乐教学在复调课中的应用和作用

复调这门课包含的写作技巧是繁复而严格的,仅就其中的纵横向可动对位来说,其可能性就十分多样,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双方常只选择其中基本的方法讲授和练习。但当教学转在计算机上进行时,探讨多种对位结合的可能性就变得十分简单易行,学生的写作(包括各声部的音色配置和乐谱打印在内)能瞬间完成,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增大了练习量并强化了学习效果。

六、数字化音乐教学在作曲课中的应用和作用

与作曲课的传统教学相比,在数字化音乐环境下,作曲者有着无限的声音选择,也必须在实际聆听和校正的过程中完成作曲。音乐的直接制作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了写总谱过程。既有音乐感情性很强的即兴性写作过程,又有对数字控制过程极为精密处理的理性成分,音乐创作的感性和理性范围双向扩大,作曲者面临的是以处理声音为主而不是处理乐谱为主。数字化音乐教学在本课程中给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

篇7

 

关键词:钢琴 音乐教育 高师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科目中,钢琴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加大,钢琴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如何从事钢琴课的教学,,如何采取科学理性的方式,将这门复杂的功课做好,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国脚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除了采用《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四册之外,常常辅以肖邦部分练习曲,夜曲,圆舞曲,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以及巴赫平均律等技术与音乐艰深的曲目,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技术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他们只是学习一到两首曲目来应付高考,其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用数字来标示五线谱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对于他们,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两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以适应其毕业以后得工作实际需要。 

二. 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因此,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综合式,融合式的教学,讲究课程的整合,按照音乐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的协同效果,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作为音乐科目的基础课,钢琴课与其他终点科目,比如视唱练耳,和声及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科目中与钢琴没有任何联系的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钢琴课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能够渗透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当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保持钢琴本学科的侧重点以及自身个性,绝对不能将钢琴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老师们有一种驾驭全局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

三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90后”学生,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使他们对钢琴技术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老师的理论指导,会拓宽演奏与联系的思路,学会逻辑的分析自己的技术训练,最终突破技术的瓶颈。教师应明确的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加清晰,从而能够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名负责任的钢琴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并修整自己的教学纲要,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系统化。 

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涵义略述

通识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近年来,通识教育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密切关注,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人类主要的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观念和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音乐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以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成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目标及关系

通识教育既包括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也包含对过分狭窄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造。而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在音乐这一领域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使其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以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为其根本目标的。通识教育则是从各个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求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综合全面的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掌握共同的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以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协调、全面的发展。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做一个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全人”。

对于两者的关系,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补充,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是并列的概念。2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即专业音乐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音乐教育拓宽。在这里,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3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灵魂与统帅,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不包含对立或者分离的关系,前者包容后者,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应游离之外,或与之并列,甚至与之对立。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要正确的把握两者的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可以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以提高专业音乐教育的效果。

三、通识教育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功能及启示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来,一直以专业教育为主,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专业性、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陈旧,导致受教育者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造成了多数学生只具备一定的作曲、演唱(奏)技能, 缺少成为艺术家所必需的综合素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很多教育界人士大力支持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通识教育。从两者的关系来看,通识教育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具有开拓功能、导向功能、隐性教育功能以及提升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功能。有助于丰富专业音乐教育的的内容,创造更加活跃的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

如果过分强调专业音乐教育,则会使教育失去其本义。赫钦斯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是人力”。如果没有充分的全面教育作为基础,专业的音乐教育则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因此,高等教育阶段在强调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广度,全方面的学习有利于培养跨专业、跨职业的眼光和思维,使受教育者成为多能的人才。专业音乐教育则有助于加深通识教育的深度,使受教育者在广博的学识基础上做到“学有所长、术有专精”。

四、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通识教育不是直接为大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格完整的“全人”。这就决定了通识教育内容丰富,方法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取得了许多成就,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过“ 热” 发展,使得专业音乐教育“专而不专”,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 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与扩建,缺少适当的统筹与规划,进一步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分流、短缺,高校教师的短缺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引发了一些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现象,比如:用电钢替代钢琴进行钢琴教学;多个人同上一门演唱或演奏课。一个老师带好几门课,有的课是非自身专业的,只是懂得一些。这样,不仅拉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低质量的教学使得高校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与音乐人才市场脱节。

高校对于冷门专业的不重视,导致专业人才短缺,传统专业人才过剩。在音乐艺术市场中, 传统的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人才过剩, 如艺术管理、音乐科技、音乐普及、音乐传播、国民音乐教育等冷门专业严重缺乏人才。

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各大院校在专业的设置趋同,一味的照搬已有的模式,没有真正的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过分的强调主专业的学习,忽略辅的课程学习,而且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涉及面窄。过于狭窄的专业, 单一的技能, 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声乐学习者的培养,专业课老师大多只重视其演唱技能的提高,忽略学生对歌曲和歌词的认识,一味的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尤其是一些外文歌曲。目前高校毕业的学生中,仍存在大批的专业学习者学声乐的不会弹钢琴,弹琵琶的则只会弹琵琶, 学作曲的不会合唱指挥, 学习理论知识的更是会写不会说 ,明显感觉到除了自身的主修专业,别的只知一些皮毛,甚至于一点也不了解。历年青歌赛比赛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参赛者虽然都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在文化知识方面往往知道的不是太多,甚至于一些国外留学者知道的甚少。因此,对于任何音乐专业的学习,其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乐理、理论知识以及非专业之外的政治、历史、计算机等都应当加大重视力度,这样会对自己的专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就目前的音乐人才市场来看, 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已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 而一些新兴行业则更多地需要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音乐专才, 新兴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既有某一专业知识方面的深度 ,又有与该领域相关的知识面的跨度与广度。因此,在实行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发展通识教育,以适应职业需求。

五、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国虽然开设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并未很好的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没有将通识教育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有效的融合起来,也就不能进一步推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在其教育理念上的相通之处,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为我国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视角,能够有效的推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削弱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深化专业音乐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通过对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某一既定的职业,脱离比较陈旧、单一的教育的束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则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本,所有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开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成为“人”,并非成为呆板的“工具”或“机器”。通过广博的通识教育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很强适应性、比较独立的、拥有个人魅力的“全人”。“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高校的通识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教师主观的向学生灌输。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独立的解决问题。

专业音乐教育中,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以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过分的强调专业化将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借鉴则缓和了这一弊端,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远大眼光、独自评判是非的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识教育打破了专业课程的限制,采用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能力的锻炼。

(二)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音乐专门人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将专业音乐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为专业音乐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视角,进一步深化高校对专业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专业的音乐教育缺乏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而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广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结构和方法不断作出调整,为专业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因此专业音乐教育必须借助于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以更好的发挥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可以拓宽专业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分化。

六、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路径浅析

教育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根据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专业音乐教育应提高其教育质量, 调整音乐人才培养方式,做到“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开展独具特色的专业音乐教育, 根据自身的实际开设专业,设置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对哲学、文学、史学等其他辅助型课程,不要只讲授皮毛,应当深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切忌盲目的照搬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善教学环境,配备齐全的教育设施,建设高素质的专业音乐教育队伍,改善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发展,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专业课程,加大对辅专业课程的重视,避免出现过分专业化。简言之, 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和音乐艺术发展的水平, 并且符合音乐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拓宽择业道路。

结语

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存在很多的联系,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在对通识教育的影响借鉴下发展专业音乐教育。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取代专业音乐教育,而是为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创新的视野与前景。通识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平平(1973年8月――)女,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理论与课程教学论

季成钧.2002.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3):50

篇9

论文摘要:文章分三部分概括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看法,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有关教学内容提出希望和建议。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因而,在师范院校推进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工作的整改,使之适应形势,为学生提供更实际更有效的教学服务。

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的教学基本以个别授课的传统形式为主,部分开设一些规模不等的集体课或小组课,但教材与教法、教学思路均与表演专业相似,不能充分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当今社会上最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人才呢?那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功,综合的能力。总而言之,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优秀、实用的音乐教育人材。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方向,调整过于保守的教学模式,寻求更加合理的定位。

以下分几方面就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的思路谈些粗浅的看法:

教学形式多样化。

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这三种外在形式不同的授课方法,其作用不尽相同,针对一些技术难度大的不同曲目,非个别课上详尽剖析,细心推敲不可,对含有广泛、普遍性知识的授课内容似乎更适于集体或小组课。应该说集体课的设置,并非只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或是针对低程度学生开设的,而是某些个别课所不能取代的。

钢琴必修课从单纯的专业技术学习功能拓展到能体现综合音乐素质培养的集体课,可令师生思维意识共处在高度积极状态之中,不间断地思索和调整。如果教师指导组织得当。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尚可提高兴趣,缓解当众弹奏时的局促感。

究竟如何实现集体课的教学呢?首先要根据教学设备、设备的具体条件额定人数,视学生弹奏程度相近编班,随着学生进度发展的差异有计划地给与调整。实质性教学内容包含:

一、钢琴教学法

(一)浅释弹奏原理和基本弹奏法,并结合相应的基本练习材料讲解、示范各种奏法,令学生切实地体会下键时重量驱动部位的感觉,进而强调初学时分关节练习的必要性。

(二)加强认识学好弹好包括二十四个大小调音阶、琶音在内的基本练习的作用,分析各调指法共同点及区别,如左手弹琶音时指法5421和5321的界定方法;升、降号键上开始的大小调指往返规律;穿指、跨指时如何调整指、腕、臂动作于速度时的角度、高度,总结出易产生的毛病和应对措施。

(三)据本班组的程度层次。安排相似类型或相同练习曲,回课时安排一至二人弹奏(每次可调整变换弹奏者),指出并概括同类练习曲的普遍共性、练习的步骤及方法,以点促面。

二、钢琴音乐简史进人课堂

钢琴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实际就是一部浓缩了的西方音乐发展史,通过对钢琴音乐简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演奏方法,对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艺术,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及作品风格非常有意义。

三、授课内容依靠课外知识的辅助

(一)教师应积极有选择地为学生介绍推荐有关钢琴艺术的书籍、乐谱、音响资料等。凭课堂上能学到的知识含量毕竟有限:往往是通过讲授局部进而折射出整体,难以达到理想的深度和广度.显示出集体课的缺憾。为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钢琴弹奏法、音乐家传记、音乐作品分析等资料书籍,诱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能力。

(二)钢琴基础技术类的教材分类、选择、如何搭配使用。据了解,为数不少的毕业生虽普遍弹过一些教材,积累了一定的弹奏曲目,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缺乏选择、使用教材的能力。作为有经验的教师应为他们分门别类地介绍、简析各类教材的使用价值及功能作用。

(三)音响资料的借鉴作用。为了弥补集体课渐进性的不足,促使学生不断充实课外知识,可引导学生查询适宜的音响资料,通过聆听欣赏具有代表性演奏家的典范弹奏扩大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弹奏质量,并能了解熟悉相当数量的作用,无疑可为自己起到充实和推进作用。

四、原谱伴奏与即兴伴奏

以歌曲为主的原谱伴奏纳入音乐教育教学计划,已勿庸置疑。钢琴艺术的范畴本应涵盖了原谱伴奏,这与被伴奏的演唱作品协调合作,相映成辉,为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烘托情绪气氛起着一体化的作用。即兴伴奏是作用于社会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中种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具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方便迅捷地随时和演唱进行配合,展示出这首歌的基本面貌。原谱伴奏为即兴伴奏提供操作途径。即兴伴奏从原谱伴奏汲取营养,丰富完整自己的手法织体。即兴伴奏的能力应奠定于原谱伴奏弹奏磨练的基础上。即兴伴奏织体技巧不宜过于复杂,简明实用的和弦进行和音型自然作为即兴伴奏的基础核心,应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基本模式为好,使和声的进行有章可循,免于杂乱无序。

五、考查形式

采取减量增项的办法,即减少分立项目考查时的乐曲数量。增加包括钢琴弹奏在内的原谱伴奏、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项目,结合起来有机地合理安排,穿行,促使师生采取积极的姿态,齐心协力投入考生缓解考前的无形压力,精神得以放松,可消除或减轻在考场中易于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同时也为步入社会前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丽丽.高校钢琴教学与课程改革散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范琴雯.高校扩招后的钢琴教学现状及策略[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黄皓华.谈高师学生钢琴教学能力的培养[J].乐器,2004(6).

[4]王晓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篇10

随着钢琴学习的生源规模不断增加,学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校学习之前就有较好的钢琴基础,对于音乐的领悟力也较强,这样就可以扩充练习曲目的范围、种类以及难度。而有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音乐表现力也欠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耐心,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课程,进度,不仅要夯实基本功,而且要不断提高表演水平提升感染力。

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强化

尤其对于初学者要打好基础,牢记理论原理,以及各种指法要求,触键盘、手指下键的要求等等。要坚持长期训练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在初始阶段提升兴趣、培养意志力、提升音乐素养,达到训练应有的效果。弹奏技巧也是重要的练习项目,通过加强技术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更纯熟的演奏技法,学习表演技巧,逐步认识旋律、和声、织体三者的关系。以提升乐感为基础,积累演奏经验,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科学性

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课堂笔记,更好的跟进每堂课程的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学生渗透课程要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维,挖掘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演奏速度和准确性,逐步提升对作品的熟练程度。其次,教师应将自己的演奏经验有条理化的提高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对比教学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渗透,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增加音乐作品鉴赏课程,钢琴文化介绍,组织参加音乐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学生应该熟知更多的钢琴艺术,全面的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钢琴文献,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使他们具备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和测试制度

科学良好的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肯定,从而更有信心的学习。尽可能的多鼓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和长处,减少心理负担,使之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将每次的评价和测试成绩有效的保留,定期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走向,及时发现进步并予以肯定,而对于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和纠正。使学生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锻炼也让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定期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保存并定期进行研究,发现教学内容的遗漏,完善教学方式,明晰每个学生现阶段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明确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成效,也能有效节约资源和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教学设施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课程一直存在着教师无教材,没有内容规划,无大纲指引,较为松散随意。教师应该制作教学教案,按照计划进行规划安排,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课程记录,避免个别课程的随意性导致最终整个教学进程的打乱,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需要学教材,加强与艺术团、歌舞团等专业机构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也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技术纯熟的,优秀的表演者,邀请演奏家进行讲座或者交流会,丰富学生的课业生活。在进行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其他乐器,为了使学生熟悉伴奏,学会乐曲的融合要开始其他介绍伴奏乐器的课程等等,帮助学生丰富创作灵感,更加全面的学习钢琴。

六.创新教学理论学习国外经验

学习借鉴域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成果的一种途径,在针对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已经较为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高效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推动教学理论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的途径。在课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涉猎和尝试国外的教育方式,定期让学生进行反馈,了解学习进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七.结语

篇11

时至今日,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已经步入了重建后的第十个年头。这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时刻,对于一个专业而言,十年时间足以构建其学科框架,十年时间也能够看出其潜在的品质与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在十周年之际,回顾我们音乐教育专业学科构建的过程,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其反思与思考是何其沉重!

不可否认,在音乐学院背景中建立音乐教育专业所获得的利与弊几乎是对等的。有利之处是坚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的依托,而不利之处也是显见的,长期形成的学科独立价值观的暧昧性,使其学科地位饱受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中,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构建问题的思考,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回顾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历史,根据其不同阶段学科构建的不同侧重点,可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时期,以音乐技能与音乐知识培养为重心。在萧友梅博士设立师范系之初,师范系学生在音乐专业水准上可稍微降低标准,通过学习之后能够担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工作。当时的课程设置比较明确地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与音乐基础理论,同时,作为教师教育性质的师范科,设立了相应的音乐教育类课程。参阅“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科课程表”,可清晰地看到课程分为以下五类:

1.技术科:钢琴、声乐;

2.音乐共同必修科:国乐器、普通乐学、和声学、作曲初步、对位法、领略法、曲体学、音乐史大纲、练耳、视唱、合唱指挥、合唱;

3.普通共同必修科:国文、英文、教育概论、教育心理、伦理学、普通教学法、教材与教法、国音、意语读音、、体育;

4.选修科:国乐概论、音响学、德语读音、法语读音、艺术概论、世界文化史、国乐合奏、管弦乐合奏、其他;

5.实习。

以上课程贯穿三年,总学分为192,其中,技术科50分(声乐30学分,钢琴20学分)、音乐共同必修科66学分、普通共同必修科66学分(其中英文、国文各24分),选修科4分,实习6分。

从以上数据可明显看出,技术科的学分在所有课程中遥遥领先,一方面,说明当时学生入学时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对演唱演奏科目的关注程度很高。在这个时期的课程设置中,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最能够代表师范科师范性的课程如教育概论、教育心理、伦理学、普通教学法、教材与教法等,归属在普通共同必修科中,学科的专业方向没有得以确认,在整个学科框架中占据的地位与份额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在这份课表的“附注”一栏中,却有一条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凡师范科教育课程,本科学生均得作为选修科修习,其授课时数及学分较与师范科课程规定同。”在今天看来,这条建议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第二时期:以教学法为中心突破点。1997年以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在廖乃雄教授的推荐下,积极引进西方音乐教学法体系,尤其是德国的奥尔夫体系和匈牙利的柯达伊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以沃尔夫冈・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n)①教授为代表的西方教学法“传教士”频繁地来上海音乐学院讲学。这个时期音乐教育系的学科建设与课程理念较之国立音专时期没有本质的飞跃,但是,想要在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的意念十分坚定,对外开放力度很大,只要外籍专家来访,所有课程全部让路,全天集中攻习西方教学法课程。当时,哈特曼教授来沪频率高,时间长,授课期长达一个月之久。这种高强度的授课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对教学法有了全新、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从而引发了对整个教育学学科理念的重新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奥尔夫基金会对音乐教育系的支持与帮助无疑是十分巨大的。音乐教育系恢复建系之初,是一个在动荡中发展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寻求变数,探索未来的路途。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然而是一个蜕变的、充满希望的时期。

第三时期:提出以音乐教育学学科构建为核心的课程系统。随着国际交流力度的不断增强,视野不断开阔,音乐教育系开始聚焦音乐教育学学科框架的建设。2001年首次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与载体,提出自己的学科框架概念:音乐教育系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为专业主课,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与音乐技能为三大基础课程体系。其中,专业主课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导论、音乐教学法、教材分析与教案写作、音乐教育史、教学实习等六门课程,贯穿四年本科阶段。在音乐学院学科划分高度明确的环境下,音乐教育系介于钢琴系、声乐系等之间的种种暧昧已不复存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成为鲜明的旗帜飘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尽管21世纪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及理论基础与上世纪初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加强他们的技能水平的必要性在任何时候都合理存在。然而,音乐教育专业更重要的是在高度的音乐能力掌握之上,培养他们教授音乐的能力。这就是最根本问题所在!2004年起,在研究生阶段的音乐教育专业设置上,安排了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教育管理、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课程与研究等方向,作为本科音乐教育学主科的延伸,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往纵深方向推进。

很显然,这是一种概念感很强的学科理念布局,一种在眼下看来仍然属于比较理想状态的东西。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尚有漫长的距离。

虽然,所有人都不会否认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两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却一直干扰着对音乐教育学科价值的认识:一是认为,有一定资历的音乐工作者均可以凭经验对音乐教育学科问题发表专业意见,而且这些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意见几乎都接近真理;二是认为搞音乐教育的人是音乐专业能力比较差,不能从事表演专业转而求其次成为音乐教育者或研究者。

事实上,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需要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够进行该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它是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各方面的总结与指导,是关于音乐教育全方位的、高瞻远瞩、提纲挈领性的理论体系总和。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背景与理论研究背景,并不是所有从事过音乐领域中某一方面工作的人士在未经音乐教育专业学习之前均可以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学科研究者,更不可能在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深入研究之前,凭感觉、直觉提出的观点与意见就能堪称真理。这些问题换到音乐学领域或作曲领域中完全毋庸置疑,然而可悲的是,太多的非专业的声音长期干扰着这个百废待兴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科,经常使其无所适从。

中国音乐教育学领域必须构建专业化的框架体系,而且必须由一群专业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有献身于该事业决心的人士来进行。这就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十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目标。但是,在课程框架制定出来之后,学科框架的概念又进行到何种程度了呢?

篇12

    声乐教学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 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 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大连大学几年来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列改革 , 旨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一、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历史长期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 , 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 正式出台 , 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重视音乐实践 , 提倡学科综合 , 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 》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 , 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 , 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 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 更新教学内容 , 实施多样化教学 , 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 , 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 . 大量扩招 ,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 , 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 , 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 . 专业能力不强 , 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 合格 ”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 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 . 过多注重技术训练 ,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 , 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 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艺术类学科 ) ; 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 , 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 . 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 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 , 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 , 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 , 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 , 提升精神境界 , 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 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 , 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 , 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 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 . 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 , 并正确地规划设计 , 这是教好学好声乐 ,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 . 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改变原有课程体系 , 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 , 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 , 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 , 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 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 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 ,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 , 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 , 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 , 立案备课 ,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篇13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篇14

关键词:民族音乐 渗透 对比参照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中涉及民族音乐的课程只有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也有开设音乐欣赏,但是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西方音乐。而声乐主项专业的学生也大部分都是美声唱法,对于民族音乐的接触甚少。少数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只对自己所学乐器的乐曲熟悉。而技术理论的课程中,除了在乐理当中会接触到民族调式的学习和分析之外,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也很少会涉及到民族音乐。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的忽略了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宏大的艺术宝库。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民歌、民乐、地方剧种、民族歌剧等总是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浪漫、抽象、空灵,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语言使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具体和优美。笔者认为,不应该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应以西方音乐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是学生真正做到热爱本民族音乐,充分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促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掘,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更好地做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 渗透教学

乐理、和声及曲式分析都是必修课,所用教材也都偏重于西方技术理论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对比使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1、 乐理基础课:音乐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但是对于民族调式的讲解只限于音阶建立或是简单的民歌调式分析,而学生也感觉很技术化,只要分析出调式调性就算大功告成,对于民歌本身的民族文化却一概不知。教师应该在分析调式的同时讲解民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风格以及发展简史等,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当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大致特点之后,就会对其特有的调式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分不清七声调式和大小调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音阶结构而不了解其风格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民歌和西方歌曲进行对比参照,让学生充分了解两种调式的不同。

2、 和声及作品分析:基本上所有音乐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所学习的四部和声以及作品分析,都是大小调体系,几乎不涉及本民族调式体系。而受考研的影响,音乐专业考研的科目中,和声及作品也是必考科目,考试范围也涉及不到民族调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会考虑民族音乐。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着重于考试内容之余,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和弦色彩、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上的异同之处。

3、 复调及配器:这两门课程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说是最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乐理基础不够好,在学习和声及作品分析时已经感觉到吃力,学校也基本不会开始关于作曲技法课程。而在一般音乐专业考研时,除了作曲专业外,涉及不到复调及配器的内容。而这样的情况,刚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复调这门课程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复调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属于复调音乐。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及汉族的劳动号子中存在着大量的支声复调式,教师可以使用大量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而西方复调音乐首先要了解复调音乐发展历史,再进行其作品的分析。配器的教学中重点放在东西方乐器的音色对比、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在师范类音乐学院中,西洋管弦乐专业的学生较少,有些乐器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对乐器的构造、发声原理、音色特点等处于一个模糊状态。相反,对于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扬琴、笛子等却是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介绍西洋乐器,通过音响比较东西方乐器音色的差异。对于乐队可以看一些乐团的演出资料,让学生知道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位置以及音响效果,掌握小型的乐队编制。

二、 专业教学

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专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课程,在内容的属性上有传承性和习惯性、社会性和民俗性、稳定性和变异型等性质。体现在教学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种传统音乐风格的模唱及创作)。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歌曲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会唱的优势。比如劳动号子,教师先教学生唱,可以分成领唱和齐唱,让学生模仿劳动情景结合民歌合唱,“身临其境”后自然而然就明白劳动号子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风格特点。山歌情歌,可以让男女生分组对唱,一呼一和,体会情歌中情意绵绵、羞羞捏捏的情感。笔者认为,死记硬背民族理论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对传统音乐的厌烦,应该让学生先学会唱,会唱了之后再去分析。民间歌舞部分通过看音像资料,还可以让舞蹈专业的学生配合教学。说唱音乐及戏曲音乐地方语言性很强,在学唱之前可以学说各地方言,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地方言不尽相同,互相交流方言的同时也会活跃课堂气氛,地方语言和音乐的旋律、韵律、唱法等都有很大关系。了解语言的同时对音乐的掌握也会加深很多。民间器乐可以让器乐专业的学生演奏,既锻炼了演奏学生也让其他人熟悉乐器的性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