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与经济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体育 市场经济 关系研究

一、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育属于第三产业的界定,为我国现代体育和市场经济开辟了联手共进,同步发展的新领域与新途径,二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市场经济有着旺盛的开发欲望和拓展及竞争需求,而体育具有激烈竞争和强劲的招来功能及广告效应。两者内在特质的一致性和各自优势的互补性,形成了如影随形不可分离。随着市场体制和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体育与经济越来越密切地相互介入、渗透、结缘,体育与市场经济必然形成一个“你中有我,物质有你,难分彼此,浑然一体”的全新境界。

二、体育的市场经济

1.体育的经济价值。体育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产业大有潜力,体育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中颇有前途的产业部门。如日本体育产业产值在本国十大产业中排名第六;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了实力雄厚的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我国社会集资举办的全国性比赛次数在逐年上升。竞技体育商业化与全民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不断发展,使得体育需求与消费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特别是体育用品市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其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出口能力。

2.体育走向市场经济,则是社会和企业的巨大财富。任何一种达到相当规模的体育比赛都是非常出色的广告载体,这是因为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会吸引大量观众,现场的广告宣传信息,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为企业产品打开了良好的销路。更有甚者的是通讯卫星网络的出现,使电视转播效果更佳。因此,在奥运会的各项收入中出售电视转播权是其中最高的一项。例如:23届洛杉矶奥运会,24届汉城奥运会,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其价码分别为:2.2 亿、3.7亿和5.5亿美元。尽管如此高昂的转播费,但聪明的体育投资者,仍然通过竞争投资于体育比赛,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3.建立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顽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观念和运行机制,已经是日益阻碍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显示出很大的滞后性。建立了体育市场经济就可以进行合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应,更好地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从而全面提高体育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从经济体育的角度讲,要尽快实现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在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创更多的纪录、夺更多的金牌,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增加全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竞技体育从发展的眼光讲,一定要尽快走上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从社会中获取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努力开拓和培育体育市场,挖掘竞技体育的表演、观赏和宣传媒介载体等竞技价值。开展有偿训练、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经营体育彩票、广告和电视转播,成立体育基金会等。实行经营与社会福利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将竞技体育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使运动员、教练员对社会的贡献和自身的劳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从群体体育角度讲,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计划》中去。它将为市场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身体健康、体制强壮的劳动生产力大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观念和体育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购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群众体育消费市场,建立群众办的管理体制和群众体育自我投资的运行机制。同时各地要建立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培训中心,搞好健康咨询服务和健身娱乐市场,使群众体育的消费市场更好地运行起来。

三、建议

1.转变观念,实行体制改革。体育既然是产业,就要按现代企业体制建立和运作。实行政事、政企、政群分开,体育行政机构要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建立产业管理部门,使体育走向社会,进入市场。

2.解放思想,走企业化道路。体育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要走企业化道路,它们对运动场馆和器材设施等国有资产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并要承担使这些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义务。它们应是独立核算单位,有掌握人、财、物的权利,并具有法人资格,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3.“科技兴体”。建立科研和训练联合机制,科研为运动队提供有偿服务,使体育科技从公益型走向经营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参与竞争,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训练效果,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必须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初级阶段完善经济发展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条件。

1、经济规划的完善必须要有利于提高适应市场化需求能力,必须按市场需求量和经济发展规律来决定发展规模大小,绝对不能让一些企业不顾自身力量和周围环境盲目发展,也绝对不能让一些企业不讲经营策略,一哄而上,不加调控。因为如果不考虑发展的持续性,有可能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均衡,造成社会发展的滞后。

2、经济规划的完善必须考虑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能力。发达国家由于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国家经济政策的监督和指导下,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通过不同渠道进行融资,建成后由企业进行运营,政府只需通过税收来保证建设资金回收和企业的运营收入,市场机制直接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经济规划的完善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必须以发展为基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既有适度的超前意识,又有为后代留下充分的生存空间认识。二是既要考虑人民生活的需求总量,也要考虑体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三是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中经济与发展、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4、经济规划的完善还必须要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际金融领域的固有风险充分展示在新兴市场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同时,注意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规避风险,要逐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5、经济规划的完善还需要考虑培养大批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员既要懂得中国国情又要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既要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又要懂得企业微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加大投入,致力于实现经济管理阶层的职业化,要让这些经济领域的专家来参与完善经济规划,以规划逐步替代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这样中国才有可能逐步融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世界。

二、为了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要制定一整套法律法规,以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必须制定各种法律和法规,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法律制度,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我们的经济规划的切实实施。以“法治”代替“人治”。规划一旦制定,必须严格实施,所有的经济项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审理,要彻底改变任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如澳大利亚的区域管理相当严格,一个小区只能有一家小超市,当小超市的所有者不想经营时,另一个经营者必须按照法律程序来买下这个小超市的所有权,决不可能象我们一个生活小区会同时存在几家。而一个卫星城镇则有一座购物中心,规划设计得非常合理,有各种商业服务设施为老百姓生活提供方便。

2、经济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的大前提。对一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产业,要在税收政策上有所倾斜,鼓励多办。对个别企业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损害时,单靠市场调节不能阻止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这就需要政府颁布各种控制标准和法规,或者采取高税收政策来限制这类企业的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儒家伦理;市场经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44-02

探讨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能使我们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功能说起。

一、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需要伦理道德,市场经济已在中国正式确立下来,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非道德经济。这种认识显然是将市场经济的内涵片面化地理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可以随意拿来使用,它背后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作支撑,需要一定的伦理精神和原则驾驭它。章建刚指出:“市场不仅是狭义上的一种交换技术,正像符号不能被简单地追溯到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媒体;把市场仅仅视为资源配置方式是片面的,或说仅仅在某些经济学的范畴内才是适用的。市场作为人类生活与交往的一项有效制度安排也必然蕴涵着特定的伦理原则,市场不仅是由交换行为构成的,它也是一套特定的公共制度。”而且,就市场经济的现实而言,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中,已内在地涵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此市场经济和道德不仅不是互斥的,而且这种相融性必然要反映在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首先,伦理精神对个人的经济活动具有激励作用。人是文化动物,时时刻刻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不例外,深受传统伦理和时代精神的影响。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伦理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或阻碍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生活制度,并不是到现代才产生,但它的确是到现代才发挥出巨大能量,原因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极大地刺激了个人的逐利活动。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集生产、消费和分配于一体的体系,是一种融合了特定精神和物质条件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理性化。正是这种特定的经济伦理配合了市场经济制度很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的工具理性,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起到了极大地激励作用。

其次,伦理道德对个人经济活动的限制作用。在今日的市场领域内,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仍很常见。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也无疑引致了道德建设的“滑坡”和失范,乃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和失控。市场经济日益凸显了金钱的魔力,一些人只相信金钱的魔力,只追求物欲和权力欲满足的人们来说,法律和道德规范都只是“游戏规则”,在违背规则能获利且能逃避惩罚的情况下,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违背规则。法制固然是医治市场经济范围内不法行为的良方,但法律毕竟是奢侈品,事事通过法律来解决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相反,道德依靠良心对个人起到约束作用,一旦形成,人们会自觉地服从市场经济规则,减少了内耗,提高了交易效率。

由此可见,伦理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它激发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激励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它又限制市场主体过度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的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两者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底线伦理,只有在不破坏基本的规则制度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二、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

儒家伦理属于前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它的土壤在市场尚未发育的农业社会,是与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重心,追求交换的普遍化和自由化,促使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将交换经济发展突出出来,到了近代还是处在简单的小农经济,市场交换一直处在被抑制的境地,这与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儒家伦理的主要特点,指出其对于市场经济两方面的影响,从而鉴定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

1.以伦理为本位,把维护纲常关系作为目的,重义轻利

儒家伦理把道德伦理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看成是人们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维护封建纲常关系被视作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道德理论。“义利之辨”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作为一种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儒家主流学派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提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认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小人则重利轻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主张以义得利,而保利弃义的人,“谓之至贼”。孔孟还主张为了恪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人应该有生死由乎义的“德操”。

儒家把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本体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伦理道德应该居于附属地位,以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态度和形式出现,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运转。相对于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儒家伦理的伦理本位思想不具备内在的紧张和外在的超越,因而在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激励作用中是消极的。价值目标的偏差基本上决定了儒家伦理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从基本原则来看,儒家伦理是被否定的。

儒家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克制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人们随意践踏伦理底线,依靠权力、投机倒把的不正当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缺少了传统伦理的培育,现代人普遍出现了迷茫、价值观缺失、道德沦丧等现象。因而应重拾传统儒家伦理的重义轻利的思想,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等级观念深重,整体意识强烈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就是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它的实质是以家庭亲情为本位和模式。这种政治模式也反映在伦理上,使得传统伦理具有了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观念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奴役和麻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

封建等级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打磨,早已经深入人心。马克思认为:“等级不仅建立在社会内部的分离这一主导规律上,而且还使人同自己的普遍本质分离,把人变成直接与其规定性相一致的动物。”然而商品经济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只有商品价值相等交换才能成功,交换主体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拥有支配自己意愿的绝对自由,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中国人的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和自由观念并没有立即确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要扫除落后封建思想残余,另一方面又要肩负起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的重任。

然而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却未必相同。例如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宏观上大都运用市场调节,采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产权制度,华人企业家却倾向于儒家伦理管理企业。员工在企业中常有“自家人”和“外人”之分,员工们自觉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整体,并且在集体中个人严格服从,准确执行,以企业为家,患难与共。这个特点缓和了劳资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激励了员工的奋斗精神,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监督成本。这种观点尽管有待商榷,但可从中看出儒家伦理对于市场主体的强大激励功能。

3.以和为贵,重视人伦和谐,提倡中庸和不争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儒家思想的社会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和谐社会。《荀子・五制》中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而建设大同社会任务分解到个人身上就是要求人们行中庸之道,礼让不争。作为个人要把儒家提倡的“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等作为自己的忠实信条,把不偏不倚的“致中和”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如“人怕出头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俗语,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积淀心理的反映。这种信念在本质上是反对竞争,害怕竞争的。竞争一方面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调节着人们的目标方向;另一方面竞争能够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发人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人们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取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从这一点来看,中庸之道磨灭了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因而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而和谐却是一种可贵的思想,甚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市场经济中和谐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关键之处在于“对谁和谐”“怎样和谐”。面对竞争对手讲和谐等于放弃竞争,甘愿失败,而对自己的团队讲和谐就是要提倡合作,追求效率,尽管与竞争对手之间也有合作但这只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总有一个竞争对手。

三、结论

总体看来,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之间缺乏具有决定意义的亲和关系。市场经济是功利经济,它信奉的是功利主义;儒家伦理从它的主要流派来看是一种“道义论”,以“道德至上”为信条,鄙视和贬斥功利主义。儒家伦理作为传统伦理的主流,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伦理道德,它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时刻显现着它强大而又持久的影响。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共同的文化就意味着本民族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使民族内每个人之间形成认同感,并能一致对外。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本民族文化为代价发展市场经济,抛弃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等于抛弃了民族的根,让人瞧不起。保留民族精神与发展市场经济似乎是一个悖论,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不但可以保留基本的精神,而且还可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陈子典.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文明[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基础,法治经济寓于市场经济之中。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导致经济迅速的市场化,经济活动空前繁荣和复杂。商品经济中,以等价交换为原则而进行的交易规模和频率也得以快速发展。法治经济根源于自由价格机制引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为法治经济提供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的不断积累,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因而对市场经济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法治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说,法治经济是以法规法理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其本质也是以市场为平台,以法律为引导手段的市场经济形式,这也正和近年来提出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一观点相吻合。

法治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理论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践,而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单纯的市场经济不符合经济发现的需要。从理论上看,自由市场经济反对计划经济式的政府干预,主张通过自由价格机制来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高度自由和和平等,但这种自由和平等都是理想化的,市场经济本身其实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由于贪婪是人的天性,市场经济主体通常滥用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恶性事件,这就需要对市场施加道德和法律的压力,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服务等手段来对经济关系加以调整,从而在法理层面上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从现实状况来研究,市场的目的就是通过实现商品的价值来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这就导致了市场经济主体有着什么显著的功利性,再加上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从而出现了“僵尸”肉、皮鞋做的果冻、毒大米、毒奶粉、兑了工业酒精的酒、含避孕药的牛奶、烂水果制成的果汁、毒淀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更警示相关组织不能对市场放任自流,必须加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是统一的。法治经济立足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充分加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并对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加以弥补,法治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对立统一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市场

中图分类号:F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2-0094-01

引言:

知识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市场的管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工商体制管理标准的更改,直接影响经济市场的发展。知识经济市场是通过智慧和劳动综合付出得到的体制,具有良好的经济收益标准。根据工商经济发展的管理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市场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的管理关系,寻找适合的协调步骤标准,建立更好的工商管理推进制度,逐步推进工商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实现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一、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的,依照工商企业管理标准性成的原因,对市场经济私有制、利益保护标准、市场经济结构水平进行分析,确定有效的市场经济活动可控性,从市场整体进行健全的分析,更好的实现对市场经济产业的分析和决断,确定市场工商结构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从工商管理的结构标准中更好的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过程,实现市场受工商管理的辅助影像,工商管理中直接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互助协调一致的发展形势。

二、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协调一致性

市场经济受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经济市场发展体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体系的完整程度,对市场利益进行保护,逐步实现我国管理专业的发展标准,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专业完善程度,加强自我提升效果,对整体市场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层次性和发展效率。工商管理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发展的辅助影像,具有依赖性和共存性,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找寻适合市场发展的工商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制度。

三、市场经济推进工商管理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财富水平提高的基础,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制度理论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市场生产决定发展管理,认识到适应生产发展的还总要性。在资产市场发展中逐步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适合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从市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工商管理制度,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效果,实现市场经济在工商管理中的合理交流,改善市场经济发展效果,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实现工商管理的市场经济发展化。

四、市场经济发展下工商管理内在发展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发展下,需要根据知识经济发展标准进行分析,逐步提高国家市场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确保市场经济的管理地位,就需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发展管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创新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工商管理产业的进步,逐步提高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依照各种形式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转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深化市场管理经济发展标准,确保人才经济培养的效果。依照工商管理基本原则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经济的综合发展,逐步提高市场知识发展水平,利用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标准,对市场知识发展效果进行促进,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效果,确保系统知识框架结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深入研究市场综合科学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巩固市场文化发展基础,加强市场综合发展能力,确保工商管理人才的经济市场知识的研究,增强市场经济新知识的深入研究,提升自身工商管理的创新发展水品。

五、资本经济市场提升管理效果

在经济生产过程中,需要合理的经济状态进行平衡,商品市场经济发展提升市场的活跃效果。在经济交易中,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独立、完善,依照经济市场发展逐步利益进行分析,逐步完善经济个体不同角度的发展标准,按照经济市场发展利益最大化效果,逐步改善国家利益发展水平,减少市场经济发展弊端,提高工商经济管理水平,在有效的运营范围内,提高市场运营管理效果,实现工商管理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协调,提高资本经济市场的发展监督效果。单个的经济主体标准可以改变经济利益目标,改善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的差异性,逐步促进市场经济竞争和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活动性进行激烈矛盾冲突的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新问题。面对实际的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建立适合现有经济发展标准的有序管理秩序,营造公开的竞争管理标准,保证市场经济竞争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各个主体市场之间的交易。我国需要逐步扩大市场经济发展范围,建立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易平台,从越来越大的市场中寻找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动,实现市场和谐经济发展,对外汇、资本流动、限额、倾销等多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有效的扩大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市场的协调发展效果,解决市场交易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确保市场交易的平等公开性,确保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秩序和谐。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逐步提升,知识型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快速增长,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工商管理进行治理,事宜加强实际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管理标准,提高市场知识整合体制。

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的市场经济是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有效的提高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进步,工商管理的体制完善促进市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提高,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稳定,提高资本市场和谐一致,加强工商管理市场经济的完善水平,保证经济综合有效发展。根据工商管理标准对市场发展体制进行分析,改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确保市场经济促进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经济发展及工商管理的关联性[J].现代商业,2015,35.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商法;经济法;关系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适应和发展,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意味着市场竞争的残酷、不同企业之间竞争市场份额的激烈,在竞争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若此类摩擦放任不管,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合理利用民商法与经济法来管理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民商法和经济法概述

民法与商法结合,即民商法。从广义的角度,认为民商法将所有和经济法、金融法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包括在内;从狭义的角度,认为民商法包括划定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法律,以及债务发生关系个体间的债权转移等相关权益。民商法在市场经济下发挥着微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被用于调节和处理经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纠纷。民法的保护对象是个人权益,维护的是经济个体的财产权、自由权和人身权等;商法将市场经济活动作为其保护对象,确保和维护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和合法性。由于我国经济法成立的时间较晚,又受到国外不同的经济法概念等因素的干扰,使得我国学术界一直对经济法的定义存有争议,但通常将所有用于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总称为经济法。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被用来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提供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的联系

(一)在调整范围上的交叉

在市场经济下,民商法和经济法都被用来维护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商法用来维护个人的权益与利益;经济法从宏观方面对资源进行分配处理,维护整体上的稳定。前者体现市场调节,后者为国家干预,二者调整范围都涉及到整个市场,必然会存在调整范围上的交叉:以民商法进行微观经济关系调整;以经济法调整宏观经济、以及民商法在调整微观经济关系中存在的损害社会利益的部分。

(二)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

尽管民商法更侧重于对个人利益的维护,经济法更侧重于对公众利益的维护,两者的保护和关注对象不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商法已经打破了过去纯粹追求个人利益的做法,逐渐转向关注社会和弱者,民商法正朝着社会化和公法化的方向进步,其价值取向正逐渐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走向一致,其最终受益者均为市场经济中的普通公民,正义的法律最终维护的都是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对象的利益。因此说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

(三)在作用职能上的互补性

民商法是对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适应,它通过不断地调整自身来适应和发挥市场这只无形手在资源配置中的要求和功能;强调的是市场机制的内部化,自身的调整多为任意性而非强制性的规范。经济法则是对不正常的市场经济变换现象的适应,它通过发挥国家这只无形手的作用,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强调的是市场机制的外在化,以制定和实施强制性、宏观性、干预性、公共性等的规则来对市场进行自主调节。在市场经济正常顺利进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利益的纠纷通过民商法得以解决,经济法没有太大的适用空间;在市场经济不正常发展、运行出现紊乱、民商法难以解决市场缺陷时,则需要经济法来对整个市场进行调节和稳定。因此,民商法和经济法两者之间存在作用职能上的互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四、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的差异

(一)保护对象的不同

民商法主要是用来维护个人利益,它的保护对象为自然人和企业法人等,维护的是整个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位公民的合法利益,这些公民没有市场主体和市场次体之分。经济法主要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它的保护对象为普通公民、社会团体、甚至是政府机关等,由于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利益要让位于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经济法的保护对象有主体和次体之分,其保护的是主体利益。

(二)治理观念的差别

民商法更关注意识自治,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和企业需要主动按照民商法的相关规定开展经济活动,而其是否愿意自觉遵守民商法的规范来维护自身利益,则是个人和企业的自由选择;经济法的强制性则表现的较为明显,更关注限制意识自治,要求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和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宏观调控开展经济活动,必须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决定自己利益的取舍。综上所述,分析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的关系,将两者配合使用,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与社会利益,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丹妮.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探讨[J].法制博览,2014(7):299.

篇7

关键词:道德 市场经济 逻辑判断 价值判断

虽然部分学者认为市场经济理论并不包含道德考量,但这并不代表市场经济本身就应该与道德无涉,道德虚无论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必须肯定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促进和保障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将道德“神”化、万能化。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辅助项有:政府、法律和道德。道德在政府和法律调节之后,作为“第三种”调节方式而存在。从积极的视角看道德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伦理纳入经济理论研究中,丰富其理论的视阈;二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形成被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

市场经济理论与道德的关系

实证经济学描述经济中的事实和行为,规范经济学涉及到伦理戒律和价值判断。在亚当·斯密相继出版《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后,现实的社会人被理论的分为“经济人”和“道德人”而分别存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又将“经济人”设定为“理性经济人”,其重视工程学和数理化形式的逻辑推演和判断,忽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伦理问题及人类的终极目标。实证经济学逐渐取代规范经济学,并试图用封闭的理论范式、繁琐的数学公式和数量模型来诠释现实的丰富的经济存在,致使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却恰恰缺少了对人性的关怀。

在市场经济中假定的“理性经济人”是这样的:他了解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对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的选择。他的经济行为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的,其行为是理性的。主流经济学将理性行为定义为:选择的内部一致性和自利的最大化。那么,自利的理性观就意味着对“伦理相关”动机观的无视。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理性经济人”从行为的动机和主体的选择上都避免了任何可能涉及的道德判断。所以,从这个视角可以印证市场经济理论本身是与道德无涉的。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论述到:虽然经济学的分析离不开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但是经济学本身要研究的不是道德,经济学家谈道德就是“不务正业”。但是在《平等、公平与经济发展》这篇文章中,樊纲提出了社会公平观及平等、公平概念的新解。他认为效率和公平并不矛盾、平均不等于平等等道德判断,并在最后综合平等和效率多重因素分析出既可以“扶弱济困”又可以防止“养懒汉”、“搭便车”现象出现的“最有效率的收入平等点”。

虽然樊纲一再强调道德是外在于经济学的,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无法真正区分道德到底是外在还是内在于经济的,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是社会人、复杂的人。这就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注意和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虽不与伦理相关,但是那就代表着应该吗?从自利的视角分析行为主体的动机就更加科学吗?“理性的经济人”在现实的经济选择中就不会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吗?市场经济理论为什么不能将道德作为内在价值进行研究?面对着这些问题,使得笔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经济理论与道德应该具有的关系。

首先,并没有明确论证能证明与道德无涉的经济学就比将道德纳为参考对象的经济学更适合现实的经济生活。其次,也没有论证可以证明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的动机就是单纯的利益。恰恰相反,却有很多论证能证明主体动机的多元性。例如,商品经济的起源是交换的产生,交换的原初动机是满足需要而更好的生活。而在交换之后人类才发现了优势利益。即经济主体行为的动机利益是在满足需要之后被发现的,而如何更好地生活和人为什么而生活正是伦理学的本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对于当下经济学忽视道德而造成的经济学的贫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森论述: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把经

济学科与人类行为的目的联系起来,指出经济学对财富的关注”,不过“虽然从表面上看经济学的研究仅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经济学的研究还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关,包括对更基本目标的评价和增进”。其次,他提出了“伦理相关的动机观”,即“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即“关于社会成就的判断”来丰富经济学中人类行为动机的选择。他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分离对双方都有损失。最后,他说明“自己的目的不是例举经济学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而是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经济学可以“通过更多、更明确的关注影响人类行为的伦理学思考而变得更有说服力”。

另外,经济学家茅于轼(1998)认为,道德的是非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逻辑判断,而道德的实践则纯属价值判断。逻辑判断强调基于事实,又符合逻辑,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于其中。他把道德看作一种行为规范和制度安排,将道德视为影响社会经济进程的非正式制度而存在。道德的“公共服务”属性印证了其作为“契约”的特征,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承诺;“社会共识”属性则指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是非判断。所以,如果说是价值判断主体选择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学排斥道德的考量,那么道德判断中的逻辑判断就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学讨论的对象,从而被纳入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光(1999)认为樊纲教授把道德问题完全归结为价值判断,而否定了道德是非的逻辑判断,因而得出经济学不讲道德,其片面性就比较明显了”。

将“伦理相关的动机观、社会成就观”以及“理性的道德是非判断”融入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以丰富经济学的研究视阈,使经济学更贴近现实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这样经济学作为一门“经邦济世”学问才能更具有人性、更贴进现实。  市场经济行为与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个人和私有企业制定关于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决策的经济。价格、市场、盈利与亏损、刺激与奖励的一套制度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企业使用成本最低的技术,生产利润最高的商品。消费取决于个人如何花费从劳动和财产所有权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决策。即多数的经济问题由市场来解决的经济决策(萨霍尔森等,1996)。市场经济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无意识地协调着生产和消费的活动。通过一种物品的买者和卖者的相互作用,以决定价格和产量机制。价格引导着公平竞争的市场,促成社会的富裕。

当每个人自私自利地追求他或她的个人利益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众的最好的福利。正如与其同期的法国思想家孟德维尔《蜜蜂寓言》中的著名命题“私恶即公利”:个人与社会不正如蜜蜂与蜂巢的关系,每一只蜜蜂都辛勤地采蜜,最终必将达到整个蜂巢的丰盈。每个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最后带动社会的公利,不正是由利己到利他的体现。“斯密难题”是伪命题也从这里得到了印证。

另外,市场经济可以促成在诚信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与合作。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可以防止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又体现出公平。因此,从这些角度分析,市场经济就应该是道德的经济。虽然个人是从私利出发,但是交易的达成凭借的是互惠和认同,即双方都获得了自我心理能认定的收益,并且这种认同是建立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交易将无法达成。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交换出于哪种情况的需要,交换时支出的价值小于交换所得的价值,而且双方都认为所得大于所失,或者说,交换使双方都得利(茅于轼,1998)。在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利己是正当的。

本文不仅从符合现实的功利主义出发分析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更从道义论和美德论的视角来看待,这就赋予了市场经济更高的道德选择的可能。

第一,道义论中的自律,提出了道德规范对经济生活中行为主体选择的约束性。康德强调的道德自律要求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善良意志行事,而不受外在利益的影响和约束。与功利主义效果论不同的是,道义论更重视经济行为主体在经济决策过程中体现出的道德意志及道义倾向。

第二,在道义论中,自由被设定为一切有理性东西的意志所固有

性质。康德(2005)认为:“每个只能按照自由观念行动的东西,在实践方面就是真正自由的”,“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具有意志的有理性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并且依从自由观念而行动”,“理性必须把自身看作是自己原则的创始人,摆脱一切外来的影响”。康德的自由命题,为市场经济领域每一个主体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权利提供了依据。即,“赋予主体在秉承道德原则时,依据市场信息变化、情形好坏、环境优劣而自主把握必要的张力和弹性的权利和责任”(刘可风,2004)。

第三,美德论将其视阈固定在能履行行为、具有动机、遵循原则的道德主体上。他试图解决“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注重知识和理智,并强调两者必须通过实际的训练,养成道德习惯,从而形成美德。美德论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体现为:对行为主体的德性形成提供帮助。

在市场经济行为与道德的关系的判定上,功利论注重自利的动机、行为的结果的考察;道义论强调行为的动机、理想和精神生活的价值;美德论关注培养经济主体的德性。可见,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市场与伦理是密切相关的。

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适度定位

道德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合适的作用就必须克服这样几个误区:一是将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定义为无私利他的行为人。在市场经济的领域内以利他为假设前题的交换是没有最终的均衡点的,即,交易无法达成。“大公无私”、“专门利人”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是不适宜的。二是“绝对平均”不等于公平。对收入的分配有三个环节,以市场为主的“第一次分配”、以政府为主的“第二次分配”和以道德为主的“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弥补前两次分配的空白,主要从个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捐款形式为主的收入转移方式(厉以宁,1999)。历史证明“绝对平均”不但不会促进公平,反而出现“养懒汉”、“搭便车”的现象,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三是道德是有层次的,分为美德境界和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中两者是不可以混为一谈,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后者。

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应该真正体现为对个人利益及生存权利的尊重。“利己不损人”作为道德底线,“利人利己”作为双赢的目标,公平、自由的选择权是其最高的要求,这样才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

2.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光.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j].读书,1999(1)

4.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5.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刘可风.论市场经济领域中道德的适度定位问题[j].哲学研究,2004(6)

7.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j].读书,1998(6)

9.樊纲.平等、公平与经济发展[j].开发导报,2004(6)

篇8

[关键词] 教育 经济 互动

教育活动是围绕人进行的,并且是由人从事的对人的教育活动,而经济活动都是为着人的生存发展而开展的,也必须由人去进行和从事,所以,人是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共同的要素,人将教育和经济从根本上联系在一起。在教育活动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而经济活动中处处涉及教育问题,经济活动也离不开教育。在经济、科技、教育各方面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究竟如何?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思考,希望抛砖引玉。

一、市场经济运行模型

我们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教育来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型中,经济由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

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些投入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投入被称为生产要素。家庭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家庭和企业在两类市场上相互交易。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我们将其权称为消费要素市场,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而企业是买者。在这些市场上,家庭向企业提供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二、教育对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运行模型中,教育通过对人的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培养,使整个运行得到更好的循环流动,这是教育与经济互动的过程。

教育对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体现在对劳动力的培养上。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劳动力是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包括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培养劳动力是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质量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各行各业的后备劳动力及已就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产出,同时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可以通过增强劳动者的读写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决策能力,增强在劳动组织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来提高生产速度和生产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劳动力价值越高,他所创造的新价值就越多。劳动者的数量、劳动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都是人力资本的表现。

综上,教育对人的培养,可以使家庭拥有更高素质的劳动力,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提供给企业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报酬,而企业获得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更多更好的物品与劳务在消费要素市场出售。

三、教育对消费市场的作用――对人的消费能力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消费,即满足人的需要。生产产生于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没有消费,生产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所有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人是要生产的,必须具有生产能力,因而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生产能力;同时,人也是要消费的,就必须具备享受生活的消费能力,因此教育也应该培养人的消费能力,增进数量和质量,提升水平。

教育对人的消费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对消费要素市场作用的主要体现。现实中,教育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未来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能改变即期与未来消费方式和消费能力,并为其提供长期的消费收益。教育对劳动者消费能力的影响可以通过受教育程度与消费能力的关系来反映。根据我国学者李培林、李强等人所作的调查分析,受教育程度与消费阶层之间具有显著的偏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对消费分层具有显著的恒定影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中间,存在着明显的消费差异。这说明受教育程度对于消费分层具有明显的影响,反映出教育对消费提升的直接促进作用。正如他们所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通过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水平来提高职业技能和消费潜力,更具有直接的作用。”教育作为促进消费能力提升的手段,对消费能力的数量构成产生影响,更对其质量构成有着重大影响。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在物质上的需要和享受,而且是为了满足精神、审美、文化等其他方面更高一层的需要。教育可以引导个人未来较合理的消费。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开源节流”。不仅表现为增加个人收入――“开源”,还表现为能够使个人在消费中更有理性,从而使每一项消费更有效――“节流”。综上,教育通过对人的消费意识、观念、消费方式、消费数量、质量以及消费分层等方面的影响来培养人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

综上所述,教育与经济围绕人这一主体,通过生产与消费两大市场展开,教育通过对人的生产能力的培养,为生产要素市场提供劳动力这一重要要素,使经济运行中的生产这一起点得以启动与运行,而与此同时教育又培养人的消费能力,使消费市场不断运转,并且在消费中再产生新的生产需要,这样,教育与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生产与消费之间完整的流动,从而整个市场经济使得到更好的循环流动,教育与经济也正是在此过程中相互促进,互动循环,也正是在互动循环的过程中,教育与经济都得到更快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参见(美)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9

【摘要】在社会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一项十分主要的管理标准。同时,随着国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因而为工商管理体系的健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实施工商管理,能够提高发展速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所以合理的协调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商管理 市场经济 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是现代有效的管理运营手段,对调控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其比较大的特点就是自由经济体系,在该经济体系下,价格直接决定了产品与销售,所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很大差异,对销售价格与产品质量进行管理显得及其重要。此外,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而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

一、工商管理的作用

对于工商管理而言,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依据工商企业管理标准对市场经济结构水平和市场经济私有制等方面予以分析,使得市场经济活动具有可控性。在工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市场整体予以研究,能够达到对市场经济产业的分析与决策,确保市场工商管结构更加专业化。通常情况下,以工商管理的结构标准为基础,就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予以分析的效果,使得市场受到工商管理的影响,工商管理能够对提升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并保证二者能够协调统一。

二、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市场经济是工商管理的前提

我国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进步、商品生产和营销等产生的,国家为了对社会中商品经营体制予以监督,成立了工商管理部门,从而实现维护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对于市场经济来讲,其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有关管理人员会结合工商管理规定对维护其秩序,进而促进市场经济效益有@著提高。由此表明,不同商品的生产、交易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工商管理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为增强工商管理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提高生产能力,使得商品的生产和营销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利益主体矛盾有所增多,对发展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对其正确引导,只是在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是难以达到管理的目标的,应当确保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互相协作。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通过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因而极大的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加大了工商管理力度,进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改善市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第一,工商管理有利于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规范。在工商管理期间,必须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合法与合理,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为予以深入研究,可以对市场经济主体加以规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工商管理时,制定了与市场经济主体有关的制度,借助于制度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有助于对市场监督。在工商管理时,需要保证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督工作能够平衡发展。通过强化对市场的监督,尤其是加大对市场经济中的违法状况予以监督,进而为有效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问题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工商管理的作用下,能够对如上问题予以监督和管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3]。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时,常常存在着虚假广告问题,工商管理对其予以严肃处理,对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工商管理对健全市场社会经济体系有很的的帮助。在借助于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予以监督期间,需要建立社会经济体系,进而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工商管理发挥其职能,对市场予以监督和管理,实现对市场的规范,使得社会上的资源予以整合,正确引导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控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而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和相互监督等特点,通过协调统一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明确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对明晰工商管理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张诗慧.浅谈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品牌,2015(11):94-94.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 F2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96-2

0 引言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能够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稳定性,同时,市场经济也是工商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市场经济发展足够好,工商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够得到凸显。本文进一步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此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并且寻找相应的规律,促进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能够更好地发展。

1 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工商管理的存在是为了规范目前市场的经济秩序与政府在经济方面的统治秩序,能够进一步在趋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实施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设置。而市场经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并且针对市场趋利性的基本特性而言,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体制建设的必然发展需求[1]。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内在联系,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若是没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更没有工商管理存在的必要。但是缺乏工商管理行为,经济发展也就缺少了管控能力与自律能力,很多市场经济行为都缺少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而市场经济在失序的情况下是不能够正常顺利发展的。所以有利益关系的存在,就会导致市场经济中的不同对象之间存在纠纷,这一点是由市场经济趋利性因素所导致的。而工商管理能够以相对权威的角度,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根据所设立的工商管理办法以及工商管理制度,对不法商贩以及不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与责任管理,最大程度上对我国的市场经济进行维护。这些都是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只有正确认识了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二者之间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工商管理工作,落实好工商管理工作。

2 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为了加强对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行为的监管,设立了一定的工商行政等部门来进行相应的工商管理工作,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工商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依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从工商管理的制度层面上进行分析,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方向,很多工商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多元化的经济行为需求[2],所以其基本管理行为与管理体系都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同时也不能够满足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在基本管理与管控观念上面临着改革与更高的挑战。工商行政部门如何在明确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合理进行工商管理观念的转变也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的首要工作。

另外,工商管理是一种较为宏观的管理行为,所以想要合理进行工商管理行为就需要从根本上完善管理组织结构,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工商管理的组织结构并不能够满足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目前工商管理执法能力的提升,使得工商行政部门的大多执法行为不能够落实到位。比如地方政府与工商行政部门之间的直接冲突,阻碍了工商部门进行相应的行政行为等。

除此之外,在工商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政府在进行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招募时很多都不是走常规的招募程序。所以致使目前工商行政部门缺乏相应的人才[3],并且没有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来促进其自我能力的提升,所以目前的管理人员普遍没有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观念,不能够正确认识到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以此促进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

3 在市场经济中优化工商管理运用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与行为办法

想要在市场经济中优化工商管理的实际运用,就需要在了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与行为办法。事实上,工商管理制度在1995年就已经得到初步建立,即《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4],经过近些年不断的修订,也在具体的工商管理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责上进行了相应的划分与明确。社会发展迅速,很多经济行为已经不能够用传统的工商管理制度去进行约束,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实施的过程之中,工商制度规定的《广告管理条例实行细则》中就有部分内容与其不符。所以国家之后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促进工商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所以,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与行为办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此从制度方面着手,才能够为落实工商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从而提升工商管理行政行为的执行能力。

3.2 在工商管理进行中完善管理组织结构

在工商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完善管理组织结构,有两大益处,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扩大监督范围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监督力度[5]。另一方面有利于内部管理的和谐发展,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合理进行工商管理行为,促进工商管理行为的顺利实施。所以在完善工商管理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需要与地方政府的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机制,良好的沟通是一切管理活动进行的前提。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很多工商管理行为都难以落实到位,所以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并且完善管理组织结构也是目前工商行政部门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3.3 提升工商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

在关注一些工商要闻时,一些工商管理行为不能够落实到位很大程度上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关,所以为了顺应目前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工商管理团队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身,提高整个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比如目前网络的发展也在不断壮大,想要落实工商管理工作,还需要提升网络监管能力,从而进一步维护网络市场秩序[6]。在近期的工商管理中也提出了“增强四种意识,更加高效维护网络市场秩序”的口号。所以工商管理团队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比如电子商务消费维权、防范利用预付消费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如何去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等,这些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工商管理团队提出的挑战。

4 结语

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行为仍然存在着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工作还不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明确市场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工商管理者素养的提高以及工商管理制度的优化等多方面加强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运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娜.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6(10):65+67.

[2] 孙仲尼.探究工商管理中案例的作用与知识转换情况[J].中国商论,2015(29):140-142.

[3] 张诗慧.浅谈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11):94.

[4] 路宜昌.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15):251.

篇11

【摘要】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工商管理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经济发展对于工商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工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反过来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关系

工商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规章制度的一个监督和执行过程,对于保证整个市场经济行为的健康有序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越来越频繁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以及系统体制是维持整个市场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的现实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集中的指引,调节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将企业的行为限定在合理以及科学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

1工商管理稳定经济发展格局

工商管理能够促使企业与相关执法部门之间的积极合作,改善双方的工作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稳定经济格局的建立和发展。工商管理在发挥自身行政职能的同时,应该明确其管理范围和管理方法,加强市场的监管以及执法过程,建设起一个健康积极的市场竞争环境。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这一原则,将最大化的社会经济利益追求作为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抛离狭隘的管理理念,对人民的切身利益要进行保护,同时也注重企业的商品权益,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从而保障经济格局的稳定。工商管理保障企业主体地位,工商管理在经济的持续深入大改革过程中,能够加强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一些大型的行业集团在地区跨度以及行业延伸上都较大,企业之间的自主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企业的利益导向不再明确,从而出现强制关系的发生,通过政企分开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地方政策束缚的发生。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综合商业模式,将各种形式下的企业经济联系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工商管理的通过这种干预性的引导来进行企业发展的辅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工商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在我国,工商管理对于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好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的服务机制,从而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我们更加应该牢牢树立起不断促进发展的思想意识,不断积极改进市场的监管与执法,从而更好地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环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整体大局服务。同时,我们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而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同样需要进一步积极端正各个市场的监管与执法方面的工作方式,同时积极尊重市场的主体,尊重基本的纳税人,坚决摒弃在单纯的监督执法的过程中监管执法以及十分狭隘的部门利益方面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我国市场监管的基本执法方式,继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对于那些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农民等大多数消费者利益的情况,要努力严格涉及到许多知名的企业以及商品的保护,对于那些重大的商业违规行为更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严厉打击。同时,除了政治方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促进作用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完善我国的工商管理对于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领域内的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是跨越地区、部门以及各个行业方面的基本界限的,它主要是由我国企业之间的自由联系以及自愿结合的方式而构成的,这样的行为就容易使得企业利益从部门以及地方的利益中不嗟姆只脱离出来,继而形成超脱其外在的集团基本模式,也容易使得一些原本存在着相互隔绝的部门不断进行互相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地方的利益也可以更好的通过横向方面的联合与经济发生强制性的关系,这样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条块状分隔的基础,从而将企业从部门以及地方所有制的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

3调整管理和引导的平衡度

能够在执行工作中调整出管理和引导之间的最佳平衡是实现工商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理活动的合理手段。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做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上平衡一致,所以要解决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已经存在的许多内部矛盾。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应该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政策,而工商部门的职责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进行经营活动企业和个人进行合理监管和监督,既不能让企业和个人得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也不能利用国家政策使企业和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损害。工商部门应该看清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进程导向,为企业的转行和改革争取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中提出良好的建议和引导,帮助政府和企业之间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双赢的发展效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工商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监管和监督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产生的不正当行为竞争和其他违法行为,对国内的企业投资运营环境和社会市场环境的公平做出保障和稳定,吸引更多的合法企业和投资商加入到公平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来,给国内的市场经济体系注入新的动态活力。普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要有商业贿赂行为、商业窃密行为、虚假广告行为等,这些不是正当的竞争行为对社会和企业的危害性很大,是需要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并出面进行监管。

综上所述,经过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部门都能起到调控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和国力还在不断增强,这就需要在面对市场经济变化的同时做出自身的应对政策。工商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专属的行政职能部门,需要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职能。我国的经济问题一直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工商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部门之一,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商法与经济法;关联

一、市场经济、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基本概念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说,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是最适合我国发展经济的经济制度,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性:第一,这种经济制度能够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平台,并且保障了市场在人才竞争方面的机遇;第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参与市场经济所有人的合法效益和经济方面的收益;第三,在企业开展市场经济活动时,国家能通过相关法律实现对经济的控制性;第四,最大程度上给予企业自主权,提升了各行业的创新能力。

(二)民商法的基本理念

通过对民商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看出,民商法就是民法和商法的有机结合,比如,公司法、民法等都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民商法起到了对市场进行微观调控的作用[1]。换句话说就是调控和解决单一经济活动的独立经济体间的利益方面的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民法与商法也在进行着协调统一的工作,但是这两种法律之间的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换个简单地说法就是两种法律在重点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拿民法来说,其主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实现各平等的个体间在签订合同时的自治意识;而商法的重点关注对象则是调整市场经济活动,并保证这些市场活动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三)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经济法的相关理念已经有了较为细致的认识,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法建立的时间较短,因此导致在构建经济法时极易受到来自市场经济多个方面的影响,其具体内容的含义也极易被曲解。经济法对于市场的重要意义是能对市场进行宏观上的调控,这点与民商法大不相同。换句话说,经济法完善了民商法在调控市场经济时产生的不足,并且经济法所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对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水平和效果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差异

(一)调节目标存在差异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民商法与经济法在具体落实时都会面临着差异性的问题,例如,民商法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出各个法律保护对象存在的关联性,如:人身财产具有的关联性;而经济法则不同,其作用的关键是调整国家市场的运转在经济环境中的关联,因此,经济法并不涵盖人身关系方面的调整。

(二)调控手段存在差异

根据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具体落实情况来说,二者最主要的差异是进行市场调控的手段不同。首先,拿经济法来说,当法律行为在具体调控目标身上落实后,常常使多样性和整体性产生共存,与此同时,还会展露出一定的社会特征和激励方面的特征;其次,从民商法的角度来说,其在进行调控工作时重点关注的是调控目标自身的特点,其主要研究的也是对各调控对象存在的联系性的调整,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开展工作时体现出社会所拥有的个体特征。

(三)社会效力存在差异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民商法和经济法在价值定位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也导致两者在社会效力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民商法自身主要的社会效力基本体现在保证商品交易具有公平性,并且民商法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民和社会,其社会效力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很好的保障主体自身的权益,因此作用范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经济法则与之不同,其涵盖的范围更加具有多样性,在社会效力的内容方面也更加宽泛。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联系

(一)民商法和经济法内容具有相似性

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两者都是国家颁布的明文法规,两者的颁布都完善了国家监管和控制市场的方式,两种法律的差异性也主要是职能和适用对象的不同[2]。简单来说,经济法能够更好的完善市场经济资源的分配,从而更好地保障了企业的权益;而民商法的与经济法在这个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其民商法主要是保护个体的权益,从而实现对整个市场的权益进行管理。

(二)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发展的保障

民商法和经济法都保障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两者具有统一的目标。从两者的具体内容方面来说,其保护和服务的对象也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受到保护的群体也都是我国公民,这点特征也是我国众多法律共有的特征,其都是为了保护或维护弱势群体的相关权益。因此,无论是民商法还是经济法,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或组织的经济权益。

(三)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两者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时拥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下,民商法和经济法都能够保障调控市场的效果,最终实现资源科学分配的目标。分开来说,经济法管控的范围更大,并且更加注重国家的整体调控,以此来保证对市场经济的最终调控效果[3]。另外,经济法通過与民商法的融合,以协调配合的方式,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篇13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类缺一不可的基本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应当实现二者的耦合。当然,任何一种方法f有其优点和不足。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形式之一,我国沿袭计划经济而来的行政审批制度,影响了企业经营的效率与活力,从而相应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经过多次的调整,但还是一个广受争论的焦点,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应当取消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另一些专家和学者,则认为行政审批还是应当保留,只是其进行制度完善。

 

经济法理念是实现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实质公平正义121,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耦合[31,是实现整个社会整体与个体利益博弈的状态及帕累托最优的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41。因此,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不应当取消,而应当是:首先,分析其对企业即微观经济和全国或区域的宏观经济的影响;其次,在经济法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行政审批中政府角色定位,将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行政审批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组织。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其宗旨除特殊企业外者是以盈利为目的。目前,因为行政审批导致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着非市场化的因素,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人某些特殊的市场,经营范围受到限制,哪些生产企业能进人市场完全是由政府指定的,那些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缺乏的企业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但却能直接进人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从而造成低效率,导致国内许多生产企业不能完全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此外,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同时,中国在行政审批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手续过于烦琐等。因此,政府行政审批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企业对外营业和财务税收两个方面;对企业营业而言,由于审批时间而带来的机会损失,机会时间成本增加,利益降低;对企业财务税收方面面议,由于应当给予的税收优惠等,因财税制度许可、备案等行政审批的时滞,一方面,损失了经营机会,另一方面,降低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减少了流动性资金,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整体而言,对企业不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层面上的问题:其一,审批事项过滥、环节过多、时间过长。其二,审批行为不规范,办事不透明,自由裁量权过大。具有代表利益与个体私人利益二重性的权力部分及其具体负责的个人,将个体利益凌驾于代表的集体利益之上,即为了谋取私利将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其三,办事僵化,严重不适应瞬息万变市场需求,使企业难以抓住机遇。其四,与国际惯例脱节,不适应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其次,在政治层面上的问题是:其一,公众权力极易“私化”,因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其二,进不了门,找不到人,办不成事,这种缺少“以人为本”人文管理理念审批行为风格,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总之,从正常的行政审批程序来看,行政审批对于需要审批的企业而言,总是阻碍了其盈利性的发展。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上,而资金的周围率越高,资金流动速度就越快,利润率就越高。而行政审批则使企业不能迅速抓住市场机遇,一方面,因审批带来的商业机会时滞,丧失了机会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其时滞而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从非正常的行政审批程序来看,由于存在行政权力运用的灵活性,还可能存在权利寻租问题,导致企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加而损害了企业的效率。同时,对其他竞争的企业主体来说,剥夺了其盈利的机会,损害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秩序。因此,行政审批有损企业经营的效率。

 

二、行政审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谓的“夜警国家”,强调干预愈少的政府,就是愈好的政府。然而,市场失灵与出清是并存的,在“出清”的情况下,市场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效率最佳,相反,就会打破原有的市场制度均衡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产生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决策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等是导致市场失灵主要原因。其理由为:市场机制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在市场主体经营分散的条件下,即使每个个体都能理性地做出决策,其做出决策从整个市场的全局看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也会因理性个体客观地导致的集体非理性的“合成谬误”,这种“合成的谬误”必然造成特定区域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因此,针对这种失灵,为了实现社会集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这就客观要求作为社会利益天然代表者国家,这种超越于市场的力量介入经济,才能矫正市场失灵的缺陷。当然,由于国家职能是由代表国家的政府及其官员行使的。因而政府只能是在法治之下的政府,否则就会导致经济运行中的另一个极端,即“政府(缺位或错位)调节失灵”。

 

总之,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方法之一,如果缺失或太过,都会不利于社会或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一方面,如果没有行政审批,则有市场的天然性格就是因追求私主体即主要是市场细胞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其必然向市场失灵发展,因此,如果没有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机构主要是政府的调控,必然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破坏整个市场的良性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如果,行政审批不是依法审批旦没有制度规制,则又可能导致权力寻租、不作为等损害其市场主体的行为,损害整体社会的正常竞争秩序,对社会或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法理念下的行政审批制度完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度的社会化分工要求社会各部门及各部类应当按计划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导致社会财富浪费或破坏。然而,生产资料的私人或局部利益群体的占有制又必然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的私人或局部群体占有制度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生产资料的私人或局部群体的占有^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有一种超越于市场的力量进行调控;这种力量就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或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其他组织。当然,国家作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产物,是当然的调控市场的力量之一。而国家所维护的社会整体利益又是通过其代议机关政府行为实现的,而政府又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且其行为又是通过其政府官员实施的。因此,政府代表国家调控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央代表的社会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的冲突以及官员的个人利益与其代表角色的代表利益冲突。而市场也因其社会分工的不同,在一国范围内也存在着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之分。因此,这对基本矛盾在行政审批中具体表现为:政府所代表的社会集体与市场主体个体利益的博弈。其中,政府又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中这对矛盾细分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官员代表利益与官员私利的矛盾。

篇14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进步,许多学者对经济与金融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我国国际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本文将根据我国当代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现状做出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

金融市场;经济增长;风险

一、金融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实现了金融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也在飞速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主要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业的发展与进步主要强调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对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是金融结构的主要内容,对金融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近年我国金融业欣欣向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所谓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对金融资产的交易形式。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人们所接触的借、贷款,证券、股票以及衍生交易、衍生品等都属于金融工具。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出现了更高的投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金融工具被频繁使用。金融工具不仅满足了人们投机行为的需要,也满足了金融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同样利用金融工具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升值,以减少当期亏损等。第二,金融机构的性质逐渐满足社会的要求,金融机构的形式逐渐专业化,规模不断扩张。金融机构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另一要素,金融机构对自己的定位于发展为金融工具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平台,同时,金融机构的存在尽可能的避免了金融工具的使用对经济带来的风险。只有金融机构的先行发展,才能带动货币的流通,在经济体系中扩散本国货币。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对资金进行了合理的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形成较为良好的循环体系。

二、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保障。经济的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与物质服务等持续增加,经济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与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在两个季度内的增加或减少为标准,近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创汇为主要拉动力。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但经济的增长也存在制约性。首先,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大动力:投资、出口和消费。无论是消费还是出口,都需要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商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其中对自然条件、劳动力的需求较多,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自然资源逐渐被消耗的情况下,我国的生产费用逐渐增高,劳动力价格也逐渐上升,出口与消费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出口创汇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面对出口的减少,经济势必出现下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投资商更倾向于将投资置于海外,进而导致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其次,技术的限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技术决定了生产的效率,高效率的生产为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只有精湛的技术下才能保证商品的生产效。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经济进步强大的推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要求逐渐变得更为人性化。技术的落后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只有技术的发展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最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对经济起到了双面的作用,增长与抑制并存。经济体制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经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经济体制也需要对经济活动起到保护作用,这种对经济活动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条例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了边界性的规范,这种规范保证了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增长与金融的发展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质疑。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并不存在相关关系,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被动反应,并不存在实际的相关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逐渐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认识。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做出了以下阐述。第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的发展与进行紧密相关,只有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为经济提供开拓的市场。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与运用具有较为良好的条件,在资金的集中运用下,许多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更容易开展,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对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保障,加强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帮助人们对金融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的储蓄比例会下降,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加强,更有利于刺激经济活动的产生,实现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刺激了货币的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开展,只有相对稳定发达的金融发展最为基础,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实现增长的目标。第二,经济的增长对金融发展也产生了影响。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为良好的生活水平下,人们的投机心理逐渐加重,对金融市场开始产生关注,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社会的则很难个体前进,金融市场也在社会的进步中进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面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金融产品也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风险,只有合理的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为金融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较为良好的企业盈利效果,促进了企业的投资,见解的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省金融学会课题组,金融与经济协调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08).

[2]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