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德育渗透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政府及社会各界在最近几年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更加是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又有着重要的作用,使新一代大学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染、熏陶,在大学课堂中加入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有积极意义。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之中,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出发,强调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如何深入挖掘拓展教材内容,以优秀的作品,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感染学生,分析乐曲的情感特征,节奏处理,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
1音乐教育与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意素质,品格和个性将会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词曲是音乐的诗歌,滋润心灵的甘泉。流行歌曲是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接触很密切的一个元素。虽然很多歌曲结构不够严谨但是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以抒情,可以立志,可以释放情绪。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最重要的阵地。同时流行乐曲部分占据很大比重,原因在于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最重要的是能轻叩青年人心灵产生共鸣的歌词。使歌曲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曲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熏陶性情,滋润心灵,认识真善美。
2音乐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国乐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在鼓乐铿锵中,杀机四伏,历史画面应运而生,感受乐曲激昂、幽远、动静、起伏的意境,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绪,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体会和平生活难能可贵。
3音乐教育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会刺激神经系统,使感情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在后续学习中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现今,许多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已由原先的单调铃声变为悦耳的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的文化氛围,这对师生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摇篮曲》轻柔、朴实、生动感人,唱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爱。教育学生识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卧冰求鲤,感恩孝亲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歌词更加简单直白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尊敬,同时教育听者要尊敬长辈。这对处于叛逆期与父母有隔阂的中学生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
4音乐教育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是学生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说:“诗者,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不仅仅是培养他们喜爱的艺术,更好的是培养他们良好和健康的人格,我们历来注重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良好性格形成的重要性。”国内外很多著名的美学家一直把美和美学教育当做社会解放的途径,这也许绝对不为夸张,一个个美好个体和人格的培养,必定会造就更高素质的下一代.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培育学生善良的心灵,启发学生聪慧的灵感,呼唤学生朴素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和体现,从中得到启迪,感悟人生,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她孕育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是人的一次变革。
参考文献
[1] 雷佳.浅谈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05(02).
[2] 张文元.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3).
关键词: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突出问题;未来走向
按照360百科的词条解释:所谓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1]就本文而言,音乐教育对象主要是指在民族院校非音乐专业学习的在校大学生。各民族院校在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1]作为教育重点,通过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及其技能,传承民间歌舞、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民间戏曲等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陶冶人、形塑人、鼓舞人和激励人,以便为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建设人才。对此,笔者试就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出路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把“数字、字母、音符”作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之一,由此足见音乐教育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通过入心入脑、沁人灵魂的音乐熏陶,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经总结提炼,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1.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实需要。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创造了许多别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如朝鲜族的农谣、土家族的哭嫁歌、苗族的飞歌及彝族的四大腔等民歌,维吾尔族的卡龙、朝鲜族的长鼓、京族的独弦琴及彝族的月琴等民间器乐,藏族的锅庄、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及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民间舞蹈,还有壮剧、彝剧、藏剧及苗剧等民间戏曲,每种音乐表现形式都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古老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支撑传统音乐文化生成发展的社会沃土或文化语境渐次消失。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中青年流入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他们因久居地的漂移错位很难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再加上少数民族青少年热衷于NBA、迪斯科等时尚、快捷的外来文化,尤其是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出现,致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传承人主体出现断层,一些古老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永久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有知识、有朝气、有活力、有素质的在校大学生为普及对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技艺传承、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传承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学习掌握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以传承保护为主题的各种展演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为新形势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找到创新途径。2.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民族院校有本科、高职高专之分,有文史财经、理工农医之别。出于未来择业就业的本位考虑,在校大学生存在重专业课、轻共同课或选修课现象,尤其对公共音乐课认为可有可无或可学可不学,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事实上,随着整个社会及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贺绿汀先生曾提到:“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2]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及为人处事的深刻哲理。以音乐教育为传导手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德育教育以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和美妙的歌声表现出来,体现着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尤其是突出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爱劳动等乐观向上的教育主题,不但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提升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鉴赏能力,还有助于他们高尚情操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启迪、健康人格的塑造及身心的愉悦,进而牢固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审美观,养成“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3],这对他们日后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疑起到正能量的凝练作用。对此,李岚清同志强调指出,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等方面都有帮助”[4]。3.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现实需要。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5]在校大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既对祖国有很深的爱国情感,又对家乡有割舍不断的爱。在以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多是采取结合国情、历史、形势政策等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实现的,教学效果难以入心入脑。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他们的感官,借助音乐的魅力达到以乐传情、融乐于情的宣导目的,如《我爱我的祖国》《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考虑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许多民族院校把在地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融会贯通,把音乐传情与爱国家、爱家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加在校大学生对所学音乐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又通过音乐教育本身把爱国主义的情愫表现出来。另外,通过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艺术活动,尤其是借助二胡、古筝、笛子、扬琴等民族乐器,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在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主要做法
按照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校教育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各民族院校重点强化公共音乐教育,以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2006年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再次强调设立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6]。各民族院校结合自身育人特点和校情实际,把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1.合理设置音乐课程。各民族院校统筹课程总体布局,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教育课程。从院校来看,大部分院校开设《音乐概论》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全面普及音乐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欧洲古典音乐,间或传授特色民间音乐知识。四川民族学院除开设《音乐欣赏》课外,同步开设《民族舞蹈基础》和《民族歌曲欣赏和视唱》等课。另据调查统计,广西全区共有24所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课程内容以音乐欣赏为主,包括《乐理知识》《音乐欣赏》《音乐美学》《交响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多门课程,使用《大学综合性音乐教材》《大学音乐》《音乐欣赏》等教材。其中,开设课程最多的是广西大学,共开设7门音乐课程。广西民族大学居次共开设5门音乐课程,河池学院只开设《音乐课》1门课程。此外,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结合在地民族特色,开设《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解读与鉴赏》《民族音乐欣赏》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校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学习需求。2.突出教育教学的灵活性。考虑到在校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等实际,各民族院校在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上突出灵活性、体现多样性,推动课堂教学、讲座及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从5所院校调查看,有29%的在校大学生认可课堂教学、讲座和艺术实践三者合一的教育方式,有20%的认可课堂教学形式,有10%的认可课外讲座形式,另有高达41%[7]的倾向于艺术实践活动。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看,有87.3%的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堂教学、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及课外专题讲座[8]3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单一的、古板的、教条式的传统授课形式。新疆石河子大学结合教育教学,不断探索公共音乐教育的创新实现形式,他们于校内在线开通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高雅的古典音乐,涉及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芭蕾、协奏曲、乐器独奏等古典音乐及民族风情音乐,还包括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新世纪音乐、轻音乐、儿童音乐等,曲目数量达50多万首[9],以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不同欣赏需求。3.突出音乐艺术的实践展演。各民族院校为体现公共音乐教育的成果,重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在这方面,民族院校采取组建音乐艺术团体,诸如组建合唱队或舞蹈队等形式,参加由各校组织的歌咏、舞蹈、音乐等文艺比赛。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问卷调查看,在校大学生参加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合唱演出、声乐演出和乐队演出及舞蹈比赛等,其中以合唱和舞蹈演出为主。中南民族大学成立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学生文艺团体,突出舞蹈、合唱、民乐、西洋管乐等文艺表演,多次参加亚洲国际声乐节、中国国际合唱队、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学生艺术团秋冬演出季、毕业演出季、新年音乐会[10]等艺术实践活动。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学院结合公共音乐教育,先后成立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歌舞队、合唱队、戏剧队及乐队等表演团队,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音乐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各民族院校结合各自校(院)情况,在普及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这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客观地讲,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虽然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发展难题,需要引起上级教育部门及民族院校的高度重视。1.音乐素质较差。由于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加之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的音乐素质差别较大。其中,生活在城镇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较好,生活在农牧区、偏远落后地区及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音乐基础不是很理想,这对他们的公共音乐教育影响较大。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问卷调查看,39%的大学生不识简谱,42%的大学生不识五线谱,在中小学阶段接受音乐课程的学习时间10年以上的仅占2%[7]。从广西18所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看,47.7%的大学生不认识任何乐谱,对音乐知识不太了解的占69.2%[8],说明在校大学生音乐基础差具有普遍性。这不但直接影响到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效果,而且对他们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开发智力及提升创造力同样产生消极影响。2.音乐教材有待规范。由于缺乏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各民族院校普遍缺乏针对公共音乐课的规范性教材。从院校来看,现有音乐教材是专业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讲授内容没有体现出非艺术类大学生特点[11],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选用音乐教材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考虑,讲授内容多由任课教师择定。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多凭个人喜好、音乐专长或教学经验等向在校大学生授课。因缺乏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讲授内容随意性较大。从广西27所普通高校来看,多数院校是以教师的专业专项来作为开课的依据,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课[8]。对此,有37.1%的在校大学生对所开音乐课程不满意。3.民族音乐比重小。民族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以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等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推广为主,相反具有在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则讲得较少,或寥寥数语,既可能与所选的专业性教材有关,也可能与任课教师不熟悉民族音乐有关。从民族院校来看,来自国外的流行音乐或源自国内的通俗音乐占很大比例,具有蒙古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歌曲不多[11]。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音乐教育涉及本民族音乐的课程相对较少,创作类音乐内容比例较小[7],使得公共音乐教育缺乏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文化支撑。从广西27所普通高校的问卷调查看,音乐课程同样较少涉及少数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更是很少介绍[8]。从新疆塔里木大学来看,公共音乐课开设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课程为0,涉及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内容很少,仅在部分课程的音乐欣赏中捎带介绍[12]。事实上,新疆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木卡姆”及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等早已蜚声中外,可自治区普通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却很少涉及,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4.师资素质亟待提高。总体来看,各民族院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素质不高。从院校来看,部分音乐教师本身因对蒙古族音乐不够掌握,对蒙古族民歌也不很熟悉,致使大学校园没有出现具有蒙古特色的“流行音乐”。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各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等问题。部分院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现有教师多是聘任制。他们多数“教学方法老套,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选内容陈旧、呆板、不科学”[7]。5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他们素质一般,10%的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教学不满意。从广西27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看,部分院校公共音乐课由专业教师担任,有时由于专业课程太多,只好往后推迟授课时间。即便有些教师前来授课,他们也是应付了事,平时把主要精力用在专业课教学上。另外,部分院校兼职教师数量过大,有的兼职教师“在校团委工作,有的在学工部工作,有的为学生辅导员,有的是某部门领导”[8],更有部分兼职教师不是音乐专业毕业。从新疆8所高职高专院校来看,部分院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所有公共音乐教育课均由专业教师兼职授课。由于师资队伍不稳定,很难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13],教学过程常常顾此失彼,长此下去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无疑产生负面影响。
四、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推进措施
【关键词】歌唱教学;重要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从古到今歌唱历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在中学音乐课中,歌唱教学更是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培训我从专家老师的讲解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再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点我对歌唱教学的看法。
1.歌唱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只有普及音乐教育,才能推动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教育设施,师资极为欠缺,大多数学生很难接触到乐器和正规的音乐教育。即使在大城市,也只有一部分学生才有条件接触到乐器和正规音乐教育。因此,用器乐或其他 段来普及音乐教育是很困难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大力推崇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如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歌唱是音乐之根”。而德国也是在几百年前就对歌唱给予高度重视,由此可见,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必须的、有效的途径。
2.歌唱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与情感相关联,由情感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歌唱兼顾欣赏、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增进了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这种学习形式,使同学们掌握了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多声部能力等等 。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把音乐知识综合在歌曲教学中,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传递给听众,是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因此,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途径,也是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必经之路。
3.歌唱教学在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作用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说明音乐对于人的性格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优良的性格,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歌唱教学把德育渗透其中,应用歌唱这种艺术形式,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一方面我们可以认真讲解歌词和介绍音乐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形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的深刻体验中接受教育。
美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人的歌喉是与生俱来的,最纯洁、最好听、最简单的乐器。让学生通过美妙的歌声感受美育带给我们的快乐。
智育,是指启迪发展智力的教育。聪明的意思是指耳聪目明。因为耳聪目明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对于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如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练耳时不但要求学生听辨旋律音程,还要求学生能听辨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的各种变化。视唱时要求学生一目数行,而且要反应迅速敏捷。可见歌唱教学不仅要用耳、用眼、动口、而且大脑要进行紧张、复杂的思维活动。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功能,被称之为“语言脑”,右半球分管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被称为“音乐脑”。学习音乐可以使右脑的能量扩大,让形象思维中枢接通更多的信息量,反过来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通过歌唱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变得更聪明。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从昭和33年(1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下转第24页)
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德国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
一、本土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本土音乐文化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往往在地方的文化教育中起着启蒙作用。它不仅在方式与表现上与现代音乐不同,更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音乐文化中独具一格的特色。将本土音乐与现代音乐教育相融合,发展并传承本土音乐,对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了我国的原生态文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根基。
另外将本土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引入到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中。一方面能培养本土音乐的宣传者与接班人,使地方生态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另一方面能加强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文化观念,丰富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策略的简要分析
(一)加重本土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所占篇幅
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上,除了对乐理知识的基本普及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加重本土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所占篇幅。由于民族以及地区的差异性,音乐教材的编写应以主流音乐文化为重点,以本土音乐文化为特色。将音乐教育与地方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使音乐教材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
在音乐教材中加大本土音乐的篇幅,应体现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将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舞蹈等音乐文化编入到音乐文化的教材中,利用学校教育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满足现代化教育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的需求。
(二)加强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鉴别、整理和搜集对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其才能,培养其对本土音乐的品鉴与领悟能力。进而提高教师队伍对本土音乐的研究分析能力以及挑选整合能力。
另一方面,受到地域制约与自身条件的影响,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的理解与掌握各不相同。为更好地传承与普及本土音乐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定期让音乐教师去民族音乐院校参观进修的方法,丰富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帮助更高效、更全面地向学生传播本土音乐文化。
(三)帮助建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已成为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趋势。全球一体化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文化传播也深深地受到其影响。多元音乐的教育理念,区别于同化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本土性与民族性,旨在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多样性,感受音乐的差异性。从地域、语言、民俗风情的角度加深对各本土音乐的理解,提高对各种音乐文化的品鉴能力。在和而不同的音乐环境中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多元音乐文化理念是跨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基本方式。
(四)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创建校园特色音乐文化
充分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通过创立校园本土文化艺术社,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感受了解到本土音乐文化。并通过社内活动,加深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帮助本土音乐文化有效传承。
其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台等媒体设施,让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耳濡目染,于无形中提高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了解其丰富的形式与内涵。再者,有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民间著名艺人或本土音乐的合唱团、戏曲社等来学校进行演出或开展讲座,让学生切身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下乡”,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源和寻访调查,做有关于本土文化的课题探究。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本土文化传承的艰难与不易,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