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环境的设计范文

保护环境的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护环境的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护环境的设计

篇1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1)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2)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3)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4)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5)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的资料:关于绿色环保的标语

1)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

2) 环境你我他,绿色靠大家。

3)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4)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5) 因为有你,山清水秀,春回大地。

6)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7) 希望有一天,垃圾桶也会下岗。

8)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9)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10) 要想小草好,请不要在小草上手舞足蹈。

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的内容:节能环保我先行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地破坏她,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我们的地球是怎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环境灾难?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这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人类对地球的贪婪与索取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是很强,大量的化工企业引进的废气偷偷排放,垃圾的乱仍乱丢,水资源的浪费等等,直接破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很难想象,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经常在商场购物时,人们手中拎着大包小包的塑料袋。可你们却不知道,塑料袋焚烧会造成毒气,填埋后并不容易分解,还会导致土壤被破坏,中国人口这么多,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塑料袋难以处理。在饭店吃饭时,人们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其实那样会消耗大量的树木,据说,中国人在一年的时间里要“吃掉”2500万棵大树,这样的情况难道不让人触目惊心吗?

那我们为什么就不去做一些既能保护又能节源的事情呢?我们可以把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收集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后,把它变成有用的煤气、液化气;把废纸加工后,变成一张张有用的白纸;把洗脸过的水用来冲厕所……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污染不到环境。

环保、节能,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应该少开私家车,少用塑料袋,不乱仍果皮纸张……在天晴的时候,我们一起拿着劳动工具去山上栽上一棵小树。年年如此,我们的地球村就会更加美丽,漂亮!我们的祖国母亲也会更加开心,快乐!

一个人的环保行动就像一盏灯,当它亮起来的时候,周围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如果大家都点亮自己那盏灯,那么整个世界就会一片光明!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了人类的未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到那时,我们的祖国大地遍地是青山绿水,红花绿草,天空则是蓝天白云,鸟雀萦绕。让我们为此而点亮那盏属于自己的光明之灯!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环境手抄报的格式图片

2.有关爱护环境的手抄报样板格式

3.有关于保护地球环境手抄报的格式样板

4.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手抄报模板素材

篇2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环境保护;共融关系;改善质量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介绍

(一)园林景观的相关介绍

园林的定义,在我国范围内为: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水体、植物、建筑、地形等事物的综合布置,提供给人们观赏的环境综合体。园林景观主要是利用土地及其上面的建筑物、植被等构成具有一定艺术特色、形态、环境艺术的综合体。我国园林景观类型按其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软质景观。其构成元素为软质物质,例如:植被、水体、风雨、阳光、天空等。第二、硬质景观。其构成元素为硬质物质,例如:栏杆、墙体、地面、景观构建物等。软质景观一般具有自然特性,硬质景观一般具有人造特色。城市园林景观是给城市增添一道风景和特色的美好事物,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气息、实现对生态的有好保护。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介绍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地形一般为陆地和水体两类。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特征、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设计等,以及保护环境功能的大小,都与园林景观设计有关。其设计原则如下:(1)因地制宜。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协调地形与环境的关系。在能够和分析地形、给排水、种植植被之间的关系,使得设计出的园林景观与自然融为一体。(2)因景得宜。地形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很大,是设计的基础。需要对地形进行综合规划。将不同的地点与环境条件进行灵活组合,充分利用自然美景,合理规划,使得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3)随势生机。在同一块土地上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就需要合理改造地形,规划和组织空间景域,创造出不同的效果。(4)具有人文和艺术特色。园林景观是人为的艺术加工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美,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园林美原则,使得其人文气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园林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的共融

(一)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对环境保护

现阶段全球环境日益恶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园林景观设计是应对环境恶劣问题的一项举措,它建设的目的就是改善环境质量、制止环境破坏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对环境保护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园林景观设计必然是基于对我国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优化基础而落实的策略。之所以引入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就是为了更好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所以,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植被、水源,通过一定的设计元素,综合人文理念、环境保护思想、艺术元素等,实施现代化艺术景观设计,以此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在大量植被被人们栽种、培育和养护的一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无形效益就是对环境保护的促进,园林景观设计完成之后,居民、游客等不忍心破坏植被,由此也可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关注的展开。所以,只有在加大力度投入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管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二)园林景观设计能改善环境质量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植被,包括花草树木等。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的呼吸作用能够带来新鲜的氧气,同时对吸收粉尘也有帮助。实施植物造景措施可以对当地水土保持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涵养水源、预防洪灾也有一定作用。如果在坡地土地上种上花草,那么就会减少大雨过后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基于水土保持作用为前提,应该选择那些生长比较稳定、具有较强储雨能力、枝干高粗、根系深广、溪水能力较好的落叶层种类的树木。由于它们具有固定土、石的作用,所以能够提升该地区的渗水性,植被能够很好地 保持水分。根系深广的主要有这些植物:水杉、枫树、柳树等。这些植被能够很好的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也能有效减少对河流、湖海地表径流的污染。

(三)园林景观设计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园林景观设计中含有大量的植被,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氧气,呼吸二氧化碳,而起到改善城市空气的作用。对于城市粉尘也有一定吸附作用,提升空气质量。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够起到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辐射的作用。生态园林设计的原则下,模拟群落结构,保护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各种群落能够利用资源、时空条件等进行相互补充,使得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园林景观设计将景观、生态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运用和谐的节奏、统一的韵律进行美学协调,给人以丰富的美学感受。

三、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园林景观设计能很好的促进人们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身设计、施工与养护能够实现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也能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园林景观设计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能够更好的展现一个城市的特殊魅力,具有美化环境、加强视觉审美,实现人文性、景观性与观赏性作用,对于改善环境,保护环境资源有积极推动作用。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合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关键举措,我们要不断加强深入研究和改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公路设计;环境保护

Abstract: A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highwa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greening more and more universal attention. Do a good job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design of highway and discuss launch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ighway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长期以来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还没有对公路的环保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一、路线设计中考虑的环境保护

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好的线位要远离环境敏感区。谈到环境敏感区,许多人会立即居民点、医院、疗养院等,其实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环保敏感区是就人类的生存区域而言,它还包括水资源、气候、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或生存区域等诸多方面,而后者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在选择线位的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条件,这样才能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在路线平纵设计中,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平面线形:公路应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减少填土高度和挖方面积,尽可能少破坏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如挖方过大(挖方高度一般规定不超过20米为宜),则应采取与隧道方案进行比选,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使公路设计更好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二、改建公路项目中的环境保护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1)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须要着眼于高起点,线型上要满足发展要求,红线范围满足拓宽要求,无论在断面上一次改造,还是分期改造,都应将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考虑周到,并付诸实施。同时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2)废弃公路要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三、公路设计新技术中的环境保护

(1)土工织物类材料的应用

土工织物类材料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圬工砌体,便于绿化,使公路易于融入周围的景观。在坡度较缓时,可用土工格栅、三维植被固土网垫等代替六棱花饰或圬工砌体护坡,其成本低,便于绿化。对于上边坡,采用三维植被固土工格栅等护坡墙也是比较经济的。当采用三维植被固土网垫或土工格栅等护坡时,宜在其下铺一层腐殖上,以利于植被生长,特别是土质差或石质路段更应如此。

(2)对路面水进行处理

由于磨损、车辆漏油或运输货物中飞扬的微生物质,车辆排放废气中的颗料物质,都会积聚在道路表面,当其与降水混合在一起形成径流后会对沿线的水源、土壤形成污染。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公路边沟都是和沿线的农业排灌系统合在一起,因而会对农作物带来一定污染。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路面水与农业排灌系统分开,并在沿线设计一些集水池,把路面水导入集水池后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受纳系统。由于这一办法造价高,目前国内公路沿线还不实际,但在个别路段,如加油站、平交路口等经常停车的路段及服务区采取这种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公路绿化设计中的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合理可起到安全驾驶、美化和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在保护环境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降低噪声,还可减轻车辆尾气、杨尘带来的污染。

(1)合理设计,优选绿化模式。公路生态绿化的目的是在满通功能需要的前提下,采用植物绿化手段有效地改善行车安全、生态环境和公路自身及其周边的景观。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公路使用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景观绿化的需要,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群落成层特性,搞好生态绿化。一是要重视长期效果,不能过分强调绿化效果,简单照搬园林绿化的模式,忽视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二是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角度进行植物绿化设计,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创造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空间绿化效果;三是强调整体布局的统一性,点、线、面结合,局部地区重点绿化,中间地段过度处理,路域绿化体现多样性;四是结合本地区地方特色,使公路成为集功能性、观赏性、游览性于一身的综合体系。

(2)科学选择植物。在树种选择,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少用或不用外来植物,除考虑其满足绿化设计功能、易生长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其具有较强的抗污染和交货空气的能力。可采用混播和草、灌、乔相结合的技术,避免在大范围内种植单一植物或品种,以防病虫害沿线传播。绿化带应有足够的宽度,乔木品种不宜单一,做到有高有低,在绿化带两侧要种植一定的灌木,其作用是防止气流沿地面通过绿化带,既可保持绿化带内封湿润、又能避免强风折断树木的树杈。

结束语:

在公路建设中,我们要承担保护建设环境的责任,不能也无权恣意消费。作为一个公路设计者,要设计良好的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更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 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8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思想;建筑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进程的飞速发展,在发展建筑业的同时也为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由此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威胁,也严重制约着人类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各种施工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并尽可能减少建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威胁,以促进人们生活的长治久安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新理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由设计师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正是由于建筑设计涉及到了整个工程前期组织工作、施工开展、施工人员及材料、机械设备选择等,因此其设计理念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能源与资源损耗,做好建筑设计理念建设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大体说来,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新理念、新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建筑设计对于改造自然环境、建设人工生活空间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应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将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高度的和谐。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应是回归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更不是为了满足人们一时的居住而大肆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建筑设计应将环保意识最为最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并在环境保护思想的指导下来进行建筑设计。

2、高度的环境责任意识

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并在众多矛盾中分析其逻辑思维过程,尽可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这种对环境保护、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应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师也应具备强烈的文化观念,将民族与个性、特色与内涵更好的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为人们提供具有大众观赏性质的建筑产品,弘扬建筑文化。

3、扎实的环境知识基础

由于建筑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学科,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建筑设计的基本物理原理,还涉及到文化、历史、艺术、施工技术、光学、电学、材料学等,涉及到的学科较为广泛,因此,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设计师也应具有基本的环境知识,并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习符合时展需求的建筑设计知识,以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品。

二、在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方法

为了能够使建筑设计更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筑活动中,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营造自然生态景观,与建筑物相融合,但是也不能进行大肆的开发改造,防止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大范围污染。因此,在环境保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所进行的建筑活动,应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防止过度的开发改造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担。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积极对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探索。

1、确保居住者的身体健康

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够确保居住者的健康,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洁净,并有效隔绝噪音、辐射、磁场等因素对人身体的不良影响。因此,在设计中,要尽可能采用毒性比较低或者无毒的材料,例如在进行墙壁和吊顶粉刷时采用毒性含量较少的涂料,建材尽可能选择甲醛含量较小并最好使用陶瓷、硬木等硬装饰地面。在选择室内装饰材料的时候尽可能避免选择木料、纺织物、涂料等,防止其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室内温度及气流应进行改善,以提升人体的舒适程度。对房屋结构要进行合理的设计,满足居住者对于阳光和通风的需求,并也也能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对于周围的噪音,要采用隔音效果好或者具有吸音效果的材料,防止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节约能源主要是尽量少使用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而尽可能的选择天然的、无污染的能源。当前使用较广泛的天然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能源对建筑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能源,使建筑物的采暖、防风、照明等尽可能的利用天然能源,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对建筑的结构设计、材料的选择等方面中,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等的利用,并且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对资源进行处理和使用,最好增加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还要考虑到建筑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建材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尽可能的选用生产过程能源消耗较少的建材与本地的建材,减少建材在生产与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3、降低建筑对周围环境的负荷

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就是降低建筑物本身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轻对环境的威胁和破坏,尽可能减少垃圾、污水、空气等污染物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对周围环境负荷较小的材料,例如一些生态水泥、绿化混凝土、性能较高寿命较长的建材、具有保健功能的建材等,并且尽可能选择组装较为便捷的建材来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与此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绿色建筑施工方法的选择,不管是在建筑物造型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室内结构的设计上都应选择便于施工的方案,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给周围环境中带来的环境负荷。

4、采用灵活的设计手法,满足经济适用原则

在面对众多不同户型的时候,设计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结构的改造,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来适应不同户型对于阳光、通风的需求,以提升建筑的节能环保特性。同时,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经济适用原则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经济适用效果的强调与突出,通过设计方案来降低工程造价与后期维护费用,提升建筑的使用寿命,并且降低维护周围环境的费用。

三、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建筑设计师承担着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因此,我们应在建筑设计中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设计理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科学选择施工材料与工艺,并积极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策略,以促进建筑产品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健辉. 浅议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J]. 科学之友,2010,18:163+167.

[2]汤清泉. 建筑工程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J]. 民营科技,2011,08:296.

[3]白铁岭,伍安钦,薛文利. 浅议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J]. 河南建材,2012,05:141-142.

篇5

具体体现在各个要素中:

1.材料的选择对环保的意义

我们的工业产品是各种材料的集合体,有制造加工材料、核心材料、包装材料等等,如何从完成定稿之初就加以帅选和辨别是工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最能体现产品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产品都是工业设计的产物,产品本身的每一个零部件、材料都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使用本身就代表着环保指标.因此,在设计产品的环节中,如何使用对人、环境有利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可回收循环利用,都是这门学科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具备的现实意义。

2.工业设计具有强烈的方法导向,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

如何参与节能环保中来.例如,我们在设计一款水龙头或者马桶等产品的时候,从使用者习惯方面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很多的细节问题,龙头出水大小,马桶的水量容积率等都是可再设计的,而设计的目标在人的使用习惯,我们可以改变产品的结构、功能,从而更好的促使人们改变使用习惯,从而自觉养成环保意识。因此,工业设计不仅是制造某一个产品,更重要的是指向某种生活方式,通过使用产品本身,人们将养成一种环保的习惯,这需要设计者从一开始就具备环保意识,把整个设计贯穿在产品设计中,使其在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它的环保价值和意义。

3.工业设计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还在于企业及社会的关注层面

工业设计的生产主体是企业,包括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种环保设计氛围的倡导,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许多人关心的是生活的质量与品质。企业在设计产品中更多的将产品及商品引导到环保的理念上来,久而久之,环保意识成为一种企业习惯和文化,习惯使用环保产品,习惯产品中的节能功效,习惯使用环保的方法,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必将带动各个产业链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的环保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4.设计师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主体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体现在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也体现在其设计的作品和作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面。设计师通常是一种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设计作品表达给用户与大众。要做到学会在浮躁中寻找灵感,大的方面作对人类负责任的设计,小的方面作对得起自己的设计。使设计朝着所谓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健康设计,人性化设计等方向发展。

5.新技术的运用也是设计的创新

工业设计的物质基础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比如逆向工程技术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就有着巨大的贡献。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有对新技术的敏感性,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要想方设法转化为工业设计的要素,从而提高设计的科技含量及效率。

二、结语

篇6

关键词:公路勘察设计;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U4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063-02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不断修建和交通量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与日俱增,为了人类和动植物有更好的生存空间,环境问题的解决已成当务之急。我们要求对环境的损害不得超过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不使生态失去平衡而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并要求对已经破坏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能及时地修复和重建,使之尽快地恢复生机。

一、搞好公路的总体设计

1.公路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是路线、路基、路面、防护排水、桥涵、隧道、交叉工程、沿线设施、水文、地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施工环境、养护等多专业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公路设计应综合处理好各专业的关系,合理掌握公路的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及全线技术指标的总体运用,注重平、纵、横三个方面组合而成的立体线形,尽力做到线形连续、视线良好,与沿线自然环境、地形、地物、不良地质、规划、文物、军事等设施总体协调适应,减少拆迁、少占耕地,充分论证环境敏感点及水土保持工作。

2. 应勘察设计好取土弃地的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防护措施,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与公路设计紧密结合。在路线设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定线方法,由曲线方法定线取代导线方法定线,使路线随地形而变,曲线、直线应地形而生,使路线符合自然、依赖于自然,同时大大地降低工程造价。

二、选取适当的公路标准和技术指标

1.应根据国家及省公路的规划、综合项目所在地区的路网规划、公路功能、远景发展、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交通量等合理确定公路的等级标准。当路段较长且受地形限制时,一条公路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速度,但不同设计路段衔接应协调。

2.公路等级的选用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超前,以减少未来提高公路等级标准造成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污染。公路的技术指标选用上,应采用灵活的路线布线方法,充分顺应地形、地貌,以整体形路基与分离式样路基相结合,使路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对于部分不能满足规范及标准的路段,应通过科学的论证及安全技术经济比较,选取最优的方案。

3.对于旧路改建,要充分在原有旧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技术标准,山区公路如果片面提高标准,易造成大填大挖,引起新的不良地质病害。

三、合理的选线,减少或避免公路建设对环境破坏

1.选线时尽可能地少破坏公路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林木和建筑物等,在一般情况下应避免高填深挖。对于高等级公路必要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可采用隧道、挡土墙和高架桥等办法来减轻筑路对景物的损害。

2.选线时注意巧妙的利用周围景物,以克服行车的单调感。惬意而优美的公路外观,可以减轻疲劳,使精力集中。另外在设计中如线形扭曲、断背、隘口山崖险情,以及小半径超高、加宽等,就会使司机不断变换车速和方向,改变操作行为,如减速、刹车、停车、急转弯等等。操作多样化了,汽车不能均匀前进,影响运输效益,还会增加环境污染及交通事故。

3.选线要重视对生物及其栖境的保护。当公路通过陆生、水生野生生物栖息地或栖息水域时,应对采用的工程方案与施工工艺进行必要的论证,在设计时应根据动物的活动特性及其环境特征,设置“走廊”,专为野生动物通过公路设置绿色通道。

4.应用高科技手段,做好公路的选线工作。有些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地貌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断裂、滑坡、泥石流、溶洞等地质病害非常发育,应采用有效的勘测方法和监测手段,对高等级公路可通过卫星遥感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山区公路生态环境评价和地质病害分析研究,尽量避开断裂、溶洞等地质病害,合理确定隧道及桥梁的位置,根据岩层方向尽量使挖方边坡处在安全有利的方向,避免坡面的失稳造成大面积的滑塌,对于无法为避绕的不良地质地段,通过超前预测分析,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四、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现状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公路建设不仅占用了大量农田,破坏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平衡,大填大挖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运营期间,建筑材料的开采加工,汽车及施工机械的废气、噪声还给人带来污染和危害。环保与水土保持工作与公路工程建设应做到三个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对因修路,切割原有地形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大量的挖方、弃方破坏了原有的地貌,应做充分论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

2.为防止水土流失,并美化环境,路基边坡防护应根据路基填高、挖深及地质条件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为了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借土填筑路基适当选择取土场,尽量少占农田、高产地,不占用林地,尽可能利用微丘地形,选择坡地和岗地作取土场,对路线外大型取土场要求剥离表土,取完土后再平整取土场,覆盖腐殖土,并恢复植被,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挖方暴露面及填方坡面,应及时栽种植物或其他覆盖物。

3.对弃方的位置、数量应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等。注意挡土墙与桥梁的取舍,如路线通过斜坡或很陡的山腰,采用桥梁通过更能与线形协调,又能减少工程病害。另外可做分离式路基方案与整体式路基方案的比较。

4.路基综合排水系统应与当地排灌系统协调。既要让路界内的水畅通排除,又不能影响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及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穿过公路的农田排灌涵洞的设置,一定要听取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意见,以便确定涵洞的孔径涵洞设计标高。

5.加强防护排水设计,优化防护方案。公路工程防护与排水方案,应在满足工程的安全的情况下做大量的方案论证,优化防护与排水形式。浆砌片石护坡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工程防护,但在环保意识和审美观点提高的今天,这是一种与自然极不协调的防护形式,它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同时破坏了大地涵养水分的能力。在设计中如路基边坡不受河溪的冲刷影响,应积极采用网格、拱型等其他防护加植物防护的形式,取代浆砌片石防护,同样对挖方大面积的浆砌片石防护,可采用低挡墙加网格、拱型等其他防护,种植一些爬藤植物,采用植物上爬和垂吊,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美化了环境。

五、搞好公路的绿化美化工程

美化绿化,不仅可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的关系,而且可以营造出适宜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公路的环境质量。公路绿化应结合当地的气候及地区的土质特点选取合适的苗木,坚持适树、适地的原则,应多采用本地的苗木。绿化改善公路环境,协调自然,降低了噪声和汽车尾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搞好公路的生态建设。

六、加强施工的管理工作

将加强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思想贯穿于设计、施工与管理单位中,使公路设计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得以落实。施工单位要有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对于取土弃土以及专门服务于本工程的临时设施,如施工便道、工棚、料场等,要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做详细的方案,在施工中,应做到便道经常撒水不扬尘,对噪声大的施工应合理安排好作业时间,对堆料应封闭堆放,防止污染,取土坑应规矩,将表土堆放保留,以做为复耕的覆土,弃土位置应严格遵照设计,弃土应平整,防止水土冲刷。竣工后,对施工便道、料场,应尽量复耕,并使弃土、弃渣能够绿化或改造为耕田。

参考文献

[1]张起秩,浅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

篇7

关键词:公路 环境 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交通发展的超前性和重要性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公路的大规模修建,的确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但随着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私人小汽车数量的持续增加,势必继续增加交通环境的破坏,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及运营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课题。

一、公路建设及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一)公路建设及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的建设初期,由于大量边坡的开挖和填方形成了面积巨大的边坡,同时对区域环境内的原动植物群落破坏非常严重,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灾害,不仅影响道路的安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环境及公共设施的安全。公路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尤其是的边坡,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恢复生态平衡常常需要较长时间,而陡峭的岩石边坡往往留下永久的伤痕,不能自然恢复。

(二)公路建设及运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指的是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的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

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m 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处,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m 以上时,一氧化碳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离路边20 -25m 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m 处的一氧化碳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cm 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三)公路建设及运营期对声音环境的影响

主要指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是噪音以及公路在运营期间产生严重的噪音污染。噪音是一种公害,交通噪音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休息,严重时甚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使人血压升高、患上心血管疾病,造成内分泌紊乱等。噪音可使人学习、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下降;另外交通噪音还会影响到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

二、公路建设及运营期环保措施

(一)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边坡处理完毕;在雨水充沛地区,应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若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退平,进行绿化或还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退平,恢复原地表层。

2、噪音防治

当施工路段离住宅区、学校、单位较近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必要时应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教学、工作和生活的干扰;

3、大气污染防护

公路施工堆料场等应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的空旷地区,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应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水污染防治

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既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治油料泄露;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二)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1、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音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城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3、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露、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三)加强绿化设计中保护环境功能的作用

1、公路绿化的作用

公路绿化一个显著的作用就是改善公路沿线环境。公路绿化能使本来生硬、单调的公路线形变得丰富多彩,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景观,使的岩石边坡披上绿装,是新建公路对周围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降低,使公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与环境景观有机结合、协调,使公路构造物巧妙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给公路的使用者提供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同时防止公路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道路行车安全性。公路绿化在改善公路沿线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公路的交通安全性,大大降低行车肇事的发生频率,减轻了事故的危害。

2、公路绿化的设计

公路绿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即环境保护实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对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的采取避绕的原则。生态环境敏感点指;各类自然环境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及栖息生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3)绿化经费预先落实的原则。绿化经费除包括边坡、中央隔离带、立交桥、沿线附属设施等处的绿化费用外,还包括为补偿因道路建设所占原有地面的绿化费用,如弃土绿化费用,如弃土场植被的恢复与防护措施的费用。

(4)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根据其功能及植被各自不同优势来设计护坡道及土质边坡,宜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木植物与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相结合;挖方路段的石质边坡选用阳性、抗性强的攀缘植物垂直绿化以增加美观;边沟外侧绿地的绿化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美化,可栽浅根性的花冠木等。

篇8

[关键词] 新时期 村镇建设 环境保护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01-01

引言

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对促进村镇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修订和完善,对村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政策和规定,进一步加强存在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

1 新时期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1.1 现状分析。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正确把握环境及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落实各项要求,推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步。具体来说,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工作,为村镇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常村镇煤电行业的技术含量高、技术需求大。煤、电、油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村镇循环经济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背景下,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让节能和环保责任制得到强化、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将降低村镇企业的能耗,节能与村镇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

1.2 存在的不足。例如,污染严重问题,近年来,乡镇企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它们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此外,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也给村镇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2 新时期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 保持村镇的景观特色。不同村镇地区的乡村景观,都有着自身特色,有着鲜明个性。在存在景观设计时,要保持这些具有特色的景观,对其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村镇,对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和风土人情,在村镇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将这些有民族特色的景观与村镇景观有机结合。此外,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时,要适当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考虑当地居民心理接受和认同感,防止破坏当地具有特色乡土文化,保持乡村景观特色,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村镇景观,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2.2 注重村镇建设的生态与节能。生态节能也是村镇建设必须树立的理念,这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不仅在设计时需要树立生态节能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建设时更需要采取措施,做好村镇房屋建设、采光、供水、供电等工作,在保证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做到生态节能。 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它们对村镇建设效果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村镇建设中,必须落实环境保护理念,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2.3 提高村镇建设的艺术化设计水平。村镇建设中,需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运用人性化设计方法,加强对存在环境的保护工作,在促进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中要运用人性化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模式,有利于村镇景观的生态化,也有利于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2.4 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尽管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在能源和环境政策出现新变化,新动向的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的节能和环保水平,今后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例如,推行村镇企业负责人环境保护制度,乡镇煤矿企业、电厂粉煤灰以及产业延伸环节中废弃物,应该采取循环与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村镇提供技术支撑。此外随着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脆弱性愈加显现,低工资、低成本、高投入、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也是造成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相关的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村镇建设发展较快,对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农村劳动力和农业技术较往年并没有较快增长,由此引起供求不对称,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受到制约现象,必须采取完善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2.5 重村镇建设的环境保护及创新工作。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村镇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落实能源和环保法律政策要求,加大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工作,提高村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教育,推动乡镇企业所有员工水平和综合素质。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在能源领域,主要是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节能水平,促进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对村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完善相应措施,把握好环境及能源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以更好落实这些规定,提高村镇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水平。

3 结束语

总之,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关注国家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的变化发展情况,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加强科研,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村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提高村镇建设的环境效益,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蒋世昌.现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3(7),22

[2]陈璐.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镇建设管理――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19

篇9

1环境保护设计原则

1.1自然保护

施工环境保护,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保留路基范围外的树木,不能随意砍伐毁坏道路两边的灌木、树种、植被,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植被,路基范围内的树木可以移植到道路两边。在山区建设的公路,还要考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表土侵蚀。

1.2水文保护

道桥建设时,要严格监管,对机械设施定期维修,防治机械油料漏泄对水流造成污染,建筑废弃用材不能随意扔到水里,冲洗建筑材料的废水,要沉淀后再排入水中。施工中的化学用品,要妥善安排,在建筑工地设置临时排水设备,防止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其冲刷流入河流,危害当地自然生态[1]。还有石灰搅拌场地、沥青库生产的废水。废水只有在检测PH为中性时才可以排放,而固体垃圾可以焚烧填埋处理的则要及时处理。在道路运营时期,如遇多雨季节,道路管理部门要定期做维修管理工作,在河流流经路段,加强巡查和做暴雨风险应急措施。

1.3声环境保护

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噪音,在施工阶段会干扰到沿线居民休息和日常生活。所以施工单位要尽量使用噪音低的机械,把噪音大的机械施工时间段集中在白天,严禁夜间休息时间进行打桩作业[2]。施工夜间运输,要减速慢行,争取不用想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1.4大气保护道路施工基地建设,需要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搅拌是道路施工期的固体污染源,如果没有防尘防治措施,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将受到影响,下风向150米的范围内,粉尘浓度在2.0mg/m2。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需要加装除尘装置,以减少空气粉尘污染。

2景观设计原则

2.1功能性

道路景观设计的首位条件是道路的功能性,以保障车辆安全、畅通无阻为前提。保障道路的功能性,是其设计的前提。但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可能不得不违背生态法则,改变道路周边的环境。一定情况下,想要保持道路的原本面貌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生态进行补偿重塑,或者是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把工程建设为景观,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

2.2自然优先性

在建设公路时,要遵从自然的特有规律,不能在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换取经济发展,否则将引发严峻的生态灾害。景观设计理应尊重自然环境的自在行,不能大肆破坏道路沿边的自然植被,或者将施工废弃物丢弃在施工场所。当前自然环境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因而,道路设计要考虑自然发展规律,促使公路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轨迹。道路建设对自然生态存在一定的干扰性,景观设计要将干扰程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设计构思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2.3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协调,道路景观的可持续性在于时间的延续。公路景观的组成系统范围较广,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立足道路发展现状,在结构与布局上,设计出具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系统[3]。景观设计还体现在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上,道路景观是人对空间的审美情感体验,只有以“人为主体”的设计观念出发,景观设计才处于实体创造中。

2.4地域性

公路沿线不仅仅有生态环境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公路设计可以考虑地域文化,并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营造具备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观,为使用道路人员提供具备本土特色的视觉享受,同时还宣扬了地方文化。公路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场所特征和社会精神面貌。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发扬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增加公路景观的文化认同感。比如具备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在景观设计时可以良好的利用,既尊重了地域环境,又展现了地域风貌,是继承与发展理念的有效结合,促使公寓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3公路设计的敏感点

3.1隧道、桥涵

公路建设在设置桥涵时,要考虑路网、农田灌溉、夏季暴雨排水等系统,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尽可能的保持生态的原始秩序,不随意改动原始排水渠和流经水系。还有在挖掘隧道时,要在统筹视野上对安全、环保、土地占有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地质地形设计合理的方案,对洞门形式、洁污分析、沉沙沉淀做因地制宜的整合措施。

3.2路面交叉

路面交叉,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路道边是否存在障碍物,是否影响居民的安全出行。正常情况下,一般采用间距设置平交,保障沿线居民出行快捷,营造道路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氛围,同时兼顾道路屏障设计,把道路两旁障碍物移除。

3.3综合因素

道路建设在设计前,需要做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工作,勘察生态环境的敏感区。比如勘察路基范围内是否存在水井,对噪音要求较高的休养院和学校,或者又大气环境敏感场所。还有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道路占用农田的现象发生。

4结束语

篇10

保护的方法,以及建设和运营中的应急防范措施。

关键词:输油管道 水环境保护 应急措施

近年来,输油管道因其减少了油气运送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降低了安全风险,减少了运费和损耗,被公认为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油品输送方式,现已在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输油管道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环境污染的可能,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降低运营风险,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一直以来,都是石化行业在管道建设与应用中的研究课题。

输油管道的污染主要是对水体的污染,破坏原有水体洁净程度,致使水体使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下面就管道建设与应用中可能产生的染污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控制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水体环境染污的形成

管道建设与应用中产生的污染,会随着污染物的扩散对水体造成危害,影响形式主要分三种:

1.对地表水的污染

各类生活、生产污水的直排,管线的渗漏都会直接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线路工程穿跨越各类河流、沟渠、湖泊以及水库时,其施工方式对地表水的影响较大,大开挖方式穿越河流时会在短期内增加河水的泥沙量,污染河道或航道。陆地开挖,管沟回填时,多余的土石方处置不当,则会造成水土流失。

2.对地下水系的污染

管道线路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切断、改变地下水的循环通道或污染地下水。如采用山体隧道、河流穿越时对地下水系及保护目标的影响。在以往的管道建设中,由于未重视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曾发生过管道建设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的实例。如出现过定向钻穿越河流时,泥浆渗漏至附近居民的地下水源,污染了村民饮用水源。

同时,污水或污油进入土壤后,在重力作用下,经过雨水雪水后向地下渗透,向土壤深部迁移。受石油污染后,含油土壤孔隙度变小,质地板结,造成土质的破坏。泄漏的污油因水溶性差,使得含油物质容易发生横向扩散,进而扩大污染区域。

3.对水生物环境的破坏

油污进入海洋、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将在水面形成油膜,覆盖水面,使水生物遭受损害,鱼类发生中毒变异或饥饿死亡。事故溢油进入水体后,会以扩散、挥发、溶解、乳化、吸附沉淀的形式,影响下游水质。溶解到水中的油,一旦沉淀到底泥中,吸附在岸边和底泥中,对水环境负面影响更为长久。

二、筹划与施工过程中的防范与治理

污染因素虽然存在,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控措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1.管道线路选择的合理性

管道的事故防范,应从最初设计和风险评估开始了。

在确定线路走向时,设计人员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对沿线或待建场区生态环境状况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对设计方案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对城市水源区、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河)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采取避让绕行。

管道设计时,在靠近水源防护区方向,和在环境敏感度较高的河流两侧设置截断阀室,当管道在运行过程当中,一旦发现油品泄漏,立即停输,关闭截断阀,阻止风险扩大。

按照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道建设前后,应进行安全、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价和验收,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勘探、设计、评价、施工、工程监理单位从事管道建设,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工程验收的一个重在组成部分。

2.施工中的治理与防范

2.1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

施工人员的营地尽量集中设置,尽量不设在野外,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当地的污水系统进行处理。当施工场所远离市区时,在施工现场要设置定点盥洗处和临时厕所,洗漱用水就近排放到可受纳的水体中,或委托环保部门清运。

2.2车辆油污处理

车辆尽量回到营地洗车、加油,禁止直接在河流中洗刷机具,禁止向河流中倾倒废油、废料。

2.3定向钻泥泥浆处理

管道定向钻穿越施工必须要使用泥浆,这是工艺的要求。伴之而来的便是泥浆的冒浆和泥浆的处理问题。如河流穿越出现冒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河流造成污染,穿越农田时,若出现冒浆会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施工完成后泥浆的处理不妥当,还会给农田留下长期污染。

因此,一般野外作业时,开挖泥浆池对多余泥浆进行收集,通过泥浆的固化等方法,使之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施工完毕后,将剩余泥浆装袋运出施工现场,带到特定处理地点进行集中处理。

2.4清管和试压水排放

清管和试压,是管道试压投产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并且用水量较大,为保护环境,节经用水,一般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在工地现场设置临时水池,将污水沉淀后的上层清水重复利用。试压清管结束后的污水经沉淀后排放到附近的可受纳水体。水池中沉淀物的主要成份是悬浮物、铁锈,一般施工完毕后,将沉淀物进行就地掩埋或运到环保部门制定地点集中处理。

2.5施工和恢复保护

开挖地段,尽量控制作业面积,缩短工期,做到泥土分类堆放,分层回填;穿越河渠时尽量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减少开挖土方量,缩小扰动范围;在通过斜坡、陡坎、河渠时,修建护坡、堡坎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在地面植被丰富,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不准随意破坏野生动物巢穴,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施工完毕后,要疏通河道、运走废弃的施工材料和多余的土方,以免影响河流地区的生态平衡。

2.6施工方式的优化

定向钻穿越作为非开挖施工方式,穿越施工仅在河流两侧的陆地上进行,没有涉水作业,不影响河流的通航和防洪,因此不会对水生生物和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应是河流穿越的首选方式。穿越养殖水面时,一般会对于连片养殖水面采用定向钻,避免造成水产养殖大量损失。

定向钻穿越难以实施时可采用隧道穿越方式,根据地质条件不同可采用盾构隧道和钻爆隧道等,便于管道的维护和检修,根据水利部门的要求,对于水质保护目标和具有饮用水保护区功能的水体应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

三、运营中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管道运营过程中防范和应急措施是防止水污染的重要保障。运营中,主要防止管道的泄露,防止造成大面积的污染与人身伤害。

1.风险率分析

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报表,一般管道泄漏概率很小(如表一)。输油管道正常情况下没有泄漏,但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往往是巨大的,特别在人口密集的发达地区,油品外泄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水源的污染尤其严重,并且不容易恢复。

表一 不同地区油气管道泄漏事故统计

由于输油管道事故风险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因此从源头采取控制措施是杜绝、避免和减轻事故风险的最有效办法。当目我们采取的防控办法是从技防、人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2.技防监控

国内输油管道一般采用先进的SCADA监控与数据系统,进行全程自动监控,采用串联泵常温密闭输油工艺,备有完整的防渗漏检测系统。操作人员在调度中心能根据计算机演算结果,确定管道是否泄漏、泄漏量及泄漏点。并将有关信息通知就近输油站或管理部门,当风险发生时,立即停输,使泄漏量降低到最少。

3.人防巡查

管道巡线员每天分段巡视管线,及时发现第三方施工等可能对管道造成的风险,及时提醒与防范,对于必需的穿越等,做好相应的管道保护。

4.应急预防

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关键部位,备有相应数量的溢油应急处理设备(如堵漏器材、防爆抽油泵、贮油容器、挖沟工具、溢油检漏仪器、消防器材、移动通讯器材等)。根据管路情况,配备相应事故应急处理人员,制度应急响应方案,做好泄渗应急预案模拟演练,万一风险发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油膜扩散,控制事态的发展,把风险控制在最小。

四、长效管理

预防和控制是伴随着施工与生产同步进行的一项工作,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一项任务,要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要改变以往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与日常管理分裂的管理模式,不管在工程建设前期,还是施工或投产以后,必需保证施工中的环保费用的投入,否则环保也成了一句空话,一纸空文,无法落实到实处。

管道建成后,运行单位要通过影片、发放管道保护法宣传单等形式,让当地群众,了解管道的风险,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避免人为的破坏,做到大家爱护,群众监督,确保安全运行,做到长效管理。

五、结束语

我们清楚,环境保护和管道建设互为依存,如果管道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环境,后期被破坏的环境就会威胁到管道的安全,因此,在管道项目建设中要“边建设、边保护”,让环境保护与管道建设,同设计、同施工、同投产,将环境保护融入管道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让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爱护地球、珍惜生命,将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让生态环境与能源行业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蕾,张东臣.管道线路优化中的环境问题,油气田环境保护,2001年3月,第11卷,第1期

[2]周亮臣.兰成渝输油管道建设重要经验概述,管道技术与设备,2006年,每3期

[3]李江锁,曹亮. 谈油气管道建设中的土地资源及环境保护,山西建筑,2 0 0 7年11月,

篇11

关键词 公路建设 环境保护 建议

近十几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人类物质的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条件。但是,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平衡。因此,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我国公路建设概况及其特点

1.1 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在运输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实现了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到2006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193.05万公里。在公路建设事业中,高速公路建设意义重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到2006年初,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到2010年,将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5万公里,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全部建成。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另外,继续做好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和管护工作,精心实施好农村公路“五年千亿元建设工程”,逐步实现“村村通”的目标。

1.2 特点

第一,线形巨大工程,生态影响广泛而深远。很多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以大量废物排入环境为特征,治理措施也多以污染物末端治理为主。公路建设不同于此类项目,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平面功能的线形构筑物,其施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景观,形成大量的边坡,特别是通过森林茂密的山区时,自然景观的破坏程度很大且难以恢复,由此可见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强烈而深远,涉及水、土、动物、植物甚至微气候。第二,公路建设生态影响范围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公路建设一般路线很长,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千公里;二是影响面积大,公路沿线的各种生态系统、生态因子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公路建设涉及生态影响类型多。这一特点是由公路建设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公路贯穿长度大,影响范围广,其沿线及受影响区域内必将包括多种生态类型,有时还会涉及一些生态敏感点。所谓生态敏感点是指与人类关系密切,其破坏会造成重大或不可弥补损失的重要生境、区域或生命个体等。最后,公路建设工程量巨大。公路工程量涉及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开山劈坡、拆除建筑物、填土弃方、挡土墙、护坡和桥梁建设等,所有这些工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1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研究的必要性

公路建设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了土壤污染、动植物生活环境的破坏,导致更大的生态压力,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交通干线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地下水水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呈增多趋势,路域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和重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受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高等级公路所经过的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土地I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挖填方,一方面引起岩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增加了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植被和表土损失,自然植被恢复困难。据调查,即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在公路路域环境下,经自然恢复演替到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因此,如对这些边坡不作及时处理,由于特殊的立地条件,在边坡为降水汇流的形成提供特定边界条件和动力来源的同时,也使边坡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土质松散,易风化。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利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据典型调查分析,长江中下游由于公路建设每年新增加水土流失5000万t以上,同时在营运期间因边坡坍塌、下陷,不仅带来交通中断,维护困难;也使汽车运行速度下降到设计速度的70%~90%,严重影响公路的运行效率。另外,在当前高等级公路大建设时期,由于过多地重视发展速度和数量,正常工程设计时间和施工期被大大压缩,以及施工阶段对环境管理的忽视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功能与内容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降至最小。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第二,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第三,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第四,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第五,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3 公路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公路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对沿线一定区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也大量凸显出来。因此,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

引起人们的重视。

3.1 对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影响

公路建成后,会对沿线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公路建成后会增大沿线地区的交通量,增加该地区的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附近居民的出行,割裂了村庄间的原有联系。其次,公路建成后,使沿线各地区的土地功能发生变化,将单一的农业用地、开发用地或商业用地转变成为多行业提供服务的特殊用地,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土地资源的开发。

3.2 废气污染的影响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开动时会产生废气和固体微粒,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铅颗粒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渗透到水、土壤中,并逐渐积累,会对沿线的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使其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这种污染的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3.3 噪声污染的影响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拌和机以及各种运输车辆的使用而产生的噪声污染。这些噪声较强,对施工人员影响严重。二是在公路运营过程中,汽车车体的振动、发动机运转、鸣喇叭以及公路沿线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设备均会产生噪声,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这些噪声会对沿线的居民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

3.4 地质水文方面的影响

公路施工时,由于填方和挖方对地表扰动较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尤其是隧道的进出口及仰面坡的开挖,对局部山体稳定不利,可能会引发塌方、滑坡、软土层滑移等不良地质病害。临时施工用地在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下,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时期内土壤的肥沃难以恢复。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原有水分的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又因汽车排出的某些污染物进入当地水源,造成水质变差。另外,由于桥梁的修建减少了河床的过水断面,造成桥前局部壅土,水流速度减慢,泥砂下沉淤泥,阻塞河道,从而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4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

4.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必须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来考虑。既要充分考虑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空气、噪声、水土的污染和道路对景观的影响,还要考虑公路交通对动植物、水文环境及社会的影响。

4.2 注重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是线状分布,往往可能涉及多个地区。因此,公路建设项目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侧的土壤资源,公路占用范围的土地资源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掌握当地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侧动、植物资源分布,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和生理生态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法律明文规定建设项目应当避让的保护区作认真、科学的调查;同时要对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景观名胜区等敏感区域作详细调查。

4.3 重视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

对建设项目实施预测与评价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一是工程永久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弃土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二是公路建设对沿线景观的影响;三是施工期间对空气、水资源的影响;四是营运期间公路运行车辆和服务设施带来的污染对空气、水质和周边居民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重点是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应当重点评价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土石方平衡分析;取、弃土方案的环境可行性论证;取、弃土场设置的合理性分析;高填深挖和重点水土保持路段的方案优化;施工便道、临时营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等。

篇12

【关键词】生态林业;经济建设;经济发展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1经济意义

作为生态系统及林业经济的共同组成部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可以促使林业经济走向更好的发展,也能够对我国复合型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关作用,从而完成我国经济发展中多元化经济结构的构建过程。另外,对林业生态环境实施保护,可以促使生态体系功能得到建设与恢复,并促使林业资源不断优化与改善,进而帮助果业、木材等与林业相关的行业得到系统化发展[1]。

1.2现实意义

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对林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林业中的森林树木,能够净化与吸收空气当中的有害成分、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依旧十分严峻,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做到不断维护生态环境。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问题所

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推行之后,如何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得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受阻,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生态环境意识与法制观念不足。在我国,关于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且法制宣传不到位,从而使相关企业及个人在发展经济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充分的问题,也就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特别是在水土保持等方面,其更不具备法律意识与环境意识,对于仅存的一些法律与规定,也得不到有效地应用与实施。二是林业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共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转变,这一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大提升我国的经济活力。但是对于林业经济来说,一直以来,其均由国家控股,政府在林业经济中担当控制角色,其他所有制经济占比很低,这样一来,使得我国林业经济活力得不到提升,甚至出现职责紊乱,林业经济发展难以调控的局面,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要想促使林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就应当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对于林业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发挥自己职能的同时,通过引导来帮助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建设,以实现在有效改善林业生态环境的同时促使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目标。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对策

3.1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的协调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从而帮助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促使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此,一是需要完成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作,结合生态城市建设,从水系、植被与山体保护的角度出发,来促使园区当中的景观环境得到保护。另外还需科学合理的使用林业资源,对林业相关生产工作做到严格规范,进而帮助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与改善,如综合利用木材资源等。二是保护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在一些园林城市中,由于绿地被肆意占用,致使城市发展受到影响,为此应当加强此方面的法律建设工作,帮助绿地法律地位得到提升。三是要做好绿化城市建设,这就需要对生态资源重要性做出宣传,从而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做好绿化造林工作的开展与推行,从而帮助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2完成林业经济发展机制的建设

林业经济要想得到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就应当合理处置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完成发展机制的有效构建。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做好林业发展,并借助科学手段及措施,控制林业资源消耗,并完成林业资源培养与管理工作。另外,还应当采取各类经济方式,把山区土地经济建设起来,通过建设经费的投入,来帮助化解资源利用与保护间的冲突,进而保障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现如今,我国林业资源遭受严重的退化与缩减,林业资源较为紧张,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能够改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需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通过义务植树、森林防护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来使得林业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同时,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还应当完成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从而对林业资源实施保护,在退耕还林与速生林等工程建设项目上,要做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林业经济起到保障作用。

3.4提升林地生产的经营效率

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不仅仅只是做好看护管理即可,而是应当使得林业生产能力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从而提升林业资源所能够发挥的效益。同时,还应当根据林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完成对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工作,并可以发展一些林下经济,例如发展养殖业,打造旅游业等措施,来帮助经济发展。通过借助更为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在对林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促使林业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得到提升,进而帮助林业资源与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4结语

林业资源作为我国资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与环境健康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能够促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具体可从制度、经营方式、宣传措施、法律手段等方面入手,来处理好林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公路;环境影响;景观;环境保护;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淳安至开化公路淳安段位于浙西中山丘陵区,路线沿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千岛湖北岸,全长75公里,为山区二级公路。路线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主要水域为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新安江水库(黄海高程)常水位在95~105米。项目区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淳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在历史,素以“锦山秀水”、“文献名邦”著称,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和手工艺非常丰富。因此,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恢复毁坏的植被,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与自然协调,评价分析成果成为设计的中心内容,通过完善的生态保护和景观恢复的理念并贯彻于设计中,将有效地保护了沿线的生态环境。

二、公路景观和环境保护设计的原则

公路景观和环境保护设计必须在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其特定的性质和目的,结合道路沿线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淳开公路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原则:有助于公路建设的质量性、效益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创建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行车环境,使得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风景资源的同时,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同时提升淳安旅游的对外形象,为旅游景区公路建设树立典范。

三、公路景观和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公路景观设计是在公路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也和公路的各项设施紧密关联,主要包括了下述几个方面:

3.1 路线设计

公路线型美是公路景观的基础。在选择路线方案时,通过仔细的踏勘,调查每个路线方案的沿线地形地物、风景特点,确定一些风景控制目标(如名胜古迹、险峰奇石、优美的海边风景、百转千徊的溪流等),同时确定一些须回避的特征目标,如森林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坡面易滑区、乔木密集区等,尽量保护一草一木,然后反复比较线位,充分利用这些风景资源,使沿线视野景观多样化,使公路巧妙地融入自然风景中。公路平面线形应以曲线为主体,以更好地适应地形,纵面线形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而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最后确定的立体线形应尽量适应地形,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总体线形应是连续、顺畅、可以预知的。在完成线形设计后,利用 CAD 系统、地理信息等手段,采用三维数模设计将公路环境景观逐段显示与评价,并进一步修正,以获得最佳的路线设计方案。

3.2路基横断面设计

通过合理地采用路基立面和断面造型,在良好的线形设计基础上,使公路结构更好地与自然地形、现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与绿化相适应。路面对于司乘人员来说,是占据视野的重要景观要素,除了要保证路面主车道与路肩的合理比,既加强了公路的修饰性,又提供了良好的视觉诱导。同时合理的横断面,也协调了路基土石方设计,对每一段公路的横断面都从工程技术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反复计算,不断优化,尽量减少大填大挖与弃方。

3.3路基防护排水设计

公路设计考虑与环境相适应,少用混凝土挡墙和护面墙,建立多层次的公路生态护坡和绿化,使公路沿线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是景观环境再造、防尘隔声、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

生态边坡具有很好的绿化和稳定等功能,对稳定路基、防止冲刷、保持水土具有直接作用。生态边坡要求绿化覆盖率高,青绿期长,但由于边坡坡面土质为路基填筑用土,或路堑开挖后暴露的土体,土质不宜于种植,且备灌溉条件差,养护难度高,因此要选择各种生态恢复技术,如液压喷播植草、TBS护坡技术、 喷泥浆培土、垂直绿化等方式,可显著提高生态边坡的效果。

公路设计中通过截水沟、边沟、排水沟、急流槽,并与当地排灌系统紧密结合,构成公路排水系统,有效的减少了公路影响区域内的水土流失。

3.4隧道的景观和环保要求

公路隧道的修建,本身就是一项环保举措。因为合理选择隧道方案,就避免了公路建设大填大挖,盘山绕行,不改变自然景观,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和对山体的扰动,也就减少了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避免造成水土的大量流失,符合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但也需作相应的环境保护设计:

(1)洞口的选择宜避开植被较好的山坡,优先考虑石质坚硬,坡度陡、植被差的山鼻或山崖位置。因为此处地质情况一般较好,有利于开挖进洞。要做好洞口坡面的防护及排水系统,防止坡面滑坍及雨水冲蚀坡面。可选择植物防护,并与洞门的绿化设计相结合。(2)隧道洞门洞口的形式设计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互协调。考虑进行绿化设计,洞口绿化不但可以吸收烟尘尾气污染,还能起到减光作用,避免驾驶员进出洞口视觉不适,有利于交通安全。从环保角度出发,隧道进出口应尽量保持坡面原貌,少开挖切削。为此应加长明洞的设置,明洞顶部回填恢复原地貌,并植草绿化。

(3)根据隧道周围地形、气象条件,对于自然通风条件差、交通量较大的长隧道要进行通风设计,选择合理有效的通风方式,设置必要的通风、除尘设备。

3.5桥梁的景观和环保要求

桥梁因其大空间跨越所带来的物质景观震撼极其景观的异质特点而有成"名"的天性。这便是其地标意义所在。桥梁地标要升格为标志,则需另外一番关于环境景观方面的思考,即在注重桥梁与自然景观尺度的和谐的同时还要追求景观的创新。两者的结合则反映出桥梁景观所具有的地域性。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周边的生态环境均有其特定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

3.6 取弃土场的景观和环保设计

路线经过地区为沿湖靠山和山丘陵区,耕地资源比较宝贵,公路取、弃土按照节约用地,注重环保的原则进行。对挖方尽量调配填筑路基,对废方采取集中弃土,并要求弃土场形状规则,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减少水土流失,弃土场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回填种植土复耕、种草、植树的绿化措施。由挖方弃土纵向调配、设置取土场集中取土。取土坑尽量设置于公路两侧,减少了占耕地、草地及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取土场在施工完成后,考虑取土场在公路两侧和风景区内,可集中布设各种主题绿化。同时还应对占地区、开挖区内乔灌木移植到指定地点进行假植,在施工完成后,移植回原地。

篇14

关键词:旅游;环境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55-04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自然环境而言,在众多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旅游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是非常高的,旅游就是将美丽的自然“环境”卖给游客的一个过程。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应该是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二者本质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国外旅游环境保护的经验

(一)埃及:严格制订法规,注重环保教育

为避免埃及红海沿岸的旅游度假区自然环境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埃及政府及时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提出了打造“大红海海洋公园”的宏伟目标,以保证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983年,埃及政府颁布了第102号法令,划定了亚喀巴湾国家旅游保护区的范围,并赋予埃及环境事务局按该法就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时,与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协调的权力。法律还特别规定禁止任何可能导致保护区物种灭绝、受到破坏或生物及海洋和陆地的生物环境受到改变的情况发生。1994年,埃及政府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第4号法令,规定旅游开发项目实施之前,开发商必须获得当局环境影响评估的许可证。1999年,为了保护红海地区的旅游业,埃及旅游开发局制订了红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计划。与此同时,埃及政府专门设立了一项亚喀巴湾国家旅游保护区基金,经费来自保护区的门票收入和对违反保护区的有关规定的罚没收入以及来自外国的捐助。这些收入不仅足够亚喀巴湾保护区的环保费用的支出,而且还有节余,成为埃及第一个自给自足的环保项目。

对旅游景点的管理和保护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为此,埃及旅游部门特别重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自1989年起,亚喀巴湾旅游保护区就开始对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环保培训,使他们具备专业环保知识,以便能够胜任工作。埃及旅游部门还十分注意对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教育工作,并加强财政支持,使人们成为保护区的主要信息来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主力军。埃及旅游开发局鼓励开发和营运商在旅馆内部和通往旅馆的沿途设置有关环保标志的提示牌,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

(二)法国:设立保护区,形成保护屏障

法国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为数众多,枫丹白露便是其中一个历久不衰的旅游品牌。近年来,总人口为6000万的法国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7000万人次。作为自然风景区的枫丹白露林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在春季的高峰期有时一天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面对滚滚而来的游客潮,对产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问题,法国旅游界专家人士在旅游业方面提出了“不伤害环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等新的理念。有关当局已经对枫丹白露风景区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枫丹白露风景区从1930年5月即已注册;对枫丹白露城堡和其他古迹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枫丹白露林区为生物圈保护区;1999年,枫丹白露树林被列入“被保护树林”。这些措施把对枫丹白露林区的保护和向旅游者开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法国人将枫丹白露风景区长盛不衰地继续保持下去。

(三)澳大利亚:齐抓共管,保护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大利亚对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的合作管理方法,被世界旅游业引为范例。大堡礁是澳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同德国面积相当,拥有旅游、渔业、科研和土著文化等多种资源。每年游人达160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75年成立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负责该地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管理工作。管理局最主要的管理措施是把该地区按四个保护等级划分开,以便从松到严限制人类活动。例如法律禁止船只在当地胡乱停泊,以避免抛锚损害海底的珊瑚,很好地解决了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合作管理”的思路在2000年1月还促成了大堡礁旅游休闲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会员分别来自与大堡礁资源有联系的方方面面。会员通过这个平台共同评估大堡礁环保状况,提出各自对资源的使用要求,向管理局提出政策建议。大堡礁的“合作管理”不仅献计献策,还包括承担政策实施和监督的责任。各旅行社都反复叮嘱自己的游客: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得采集珊瑚,不能捉热带鱼作纪念等。另外,旅行社的导游同时也是当地的环境监测员,如果发现某处水域的水质变差,找到了新的海底生物,或看到某个景区的游人过多,他们都有责任及时向管理当局报告,管理局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1]

二、海南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差距

据统计,2007年海南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5%和21.2%。其中,外国游客达59.31万人次,同比增长27.36%;旅游外汇收入达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1.63%。两位数的增长率也透射出海南开始迈入“大产业”、“大市场”、“大营销”的时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问题

1.垃圾公害。由于游客流量过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可以说游人到哪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大量游人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一次性餐具等,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目前,在三亚市内只有部分酒店对垃圾分类处理。

2.水污染。它主要是由于一些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环境意识,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学物质的废水。万宁市兴隆温泉旅游休闲区是海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有大小宾馆酒店50多家,洗床单、洗碗碟大量使用洗衣粉、洗涤剂,但污水处理工艺上竟未设计除磷这一环节,导致下游市区十多万人口的万宁市城市饮水源地总磷超出3类水质标准,市民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还包括部分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所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等造成的污染等。这些污染都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2]

3.噪音污染。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商贩的大喊大叫,景区内保龄球的滚动声,某些娱乐场所的高分贝声响等都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

4.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和开发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景区内超容量的游人活动造成的破坏。调查显示,游人过量加剧了土壤的板结化,加快了古树名木的死亡速度,少数游客的蓄意破坏也不容忽视。另外,旅游房地产发展过猛,对海南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如:海口市的滨海大道,从海口市区穿过海口湾直接横贯于黄金西海岸的沿线,长达38公里。由于旅游房地产发展过猛,按道路面积测算,滨海大道至少破坏了190万平方米的海岸原生态植被。专家人士分析认为,基本丧失了防风功能。三亚市为把三亚湾建成度假型房地产基地时也同样发生了生态破坏的问题,对原有的基岩、沙岸、珊瑚礁、红树林等海岸生态进行了大规模清除。此举却导致了三亚湾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明显。自2002年以来,三亚湾海岸线以平均1-2米/年的速度向近岸推移。

(二)法律问题

1.立法缺位。法律缺位是指应该有的法律或法律条款缺乏。我国的旅游立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海南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生态旅游依据的是其他非专门性法规,执行的是传统旅游中的相关规定,而且一些领域存在法律真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不少行为依然无法可依。例如在旅游资源方面,虽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有所规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法规显得越来越不适宜,对相关部门、行业的规范和约束逐渐失去法律效力。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目前为止已出台的全国性旅游法律文件大都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但其中国务院制定的旅游行政法规并不多,大多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行政规章。由于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者在制定法律时,往往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制定的法规、规章缺乏与其他部门法律以及通用法律的协调,使得法律条文中的一些规定难以得到落实。旅游立法的低规格使旅游法律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法规,还属于一些“内部规定”,只是由有关主管机构执行,并未对公众公开,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旅游执法活动增加了困难。目前我国旅游法律中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既然是暂行,那么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变动。这种变动一方面说明法律显得不稳定,另一方面说明有些方面的规定适应性不强。这就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3]

3.执法不到位。旅游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法出多门,互不衔接,执法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旅游执法不到位。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以及普及性大众教育中,生态保护尤其是生态旅游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客观上造成海南省一部分生态旅游执法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先天不足。《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虽然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作了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而在其它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规范中,则往往是就某一个部门,或者少数密切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权做出规定。法律规范本身的缺陷至使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到位。[4]

三、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目前,海南省制定的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已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国家同意海南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那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一)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1.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污水防治法”,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加强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管理,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

2.建立生态旅游评价评估制度。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评估;对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等。选择评估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准思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使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管理保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开发新的旅游区和在旅游区内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及旅游接待设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严格执行限期治理制度。旅游区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建设其他设施或项目,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对现有的上述项目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法关闭、搬迁;对进行违法违章建设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多种渠道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海南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一是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二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三是要争取国债环保投资、利用外资、环境保护企业上市融资、“BOT(建设―运营―交付)”等多样化融资运作方式,实现污染治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设立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基金;四是实施与环保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信贷优惠的金融政策,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推行试点排污权交易等,铸造多渠道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格局。

(三)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瓶颈,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加大培养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的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旅游职业教育方面的作用,坚持院校培养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加快培养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二是鼓励海外著名旅游人才培训机构进入海南,设立独资或合资的旅游职业或管理培训中心;三是要引进高水平、熟悉国际规则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市场营销和涉外旅游等专门人才,引进掌握世界先进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生物技术、仿真技术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四是积极实施借脑工程,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搞好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拓展、酒店管理和职业培训,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五是旅行社要开展国际旅游业务对接,根据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语言、国学修养和个人环保意识,培养储备专业旅游人才。[5]

(四)严格立法,增强环境执法监管

1.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海南省旅游环境实况,制定出台生态旅游等地方性法规,主要针对海南省现有海洋、海岸线和各种公园、森林、特别保护区、野生鸟兽、古建筑和文物以及在城市绿化、防治污染等方面,积极推动以生活型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发展。

2.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严格执法。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景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景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景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另外,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贯彻执行。

3.合理配备执法监管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管。在执法人员配备上,要选择那些懂法律、懂政策、懂旅游、懂管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作为执法监管的专业人员。同时在林业、农业、环保、景区、景点等部门和地区聘任一批兼职旅游执法监管员。在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管上,不单是旅游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过程前和过程后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文同爱,郑荷花.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J].时代法学,2005,(1).

[2]石长波,赵炎,吕洁华.论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宏观规划[J].商业研究,2004,(3).

[3]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9).

[5]谭立.中国环保投融资机制的新格局[J].环境保护,2002,(8).

Experience of Foreign Touris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nlightenment for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Island

XU Dao-shun1;XU Xinyin2

(1.Haikou Central Sub-Branch,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Haikou 570105,China;

2.Nanning Central Sub-Branch,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Nanning 53002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