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大气环境的建议范文

保护大气环境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护大气环境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护大气环境的建议

篇1

如此众多“有分量”的成果,都出自一个科研团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8年来,这个团队坚持科研为大气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为打造“广东蓝”新名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汇聚各路英才 共建科研平台

广东、湖南、湖北、陕西、黑龙江、山东、河北……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化学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审时度势,将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广开进贤之路。通过就地转型、积极招录等途径,择各路英才而用之。并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让这些“初生牛犊”们在敢闯敢干的实践中展示才华,不断成长。

“如今,我们又在‘高人’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眼光更加开阔,研究更加深入。”被大气研究所副所长廖程浩称之为“高人”的是我国大气环境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原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通过多方努力,2017年3月,柴发合研究员受聘成为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我们有一套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系统,刀片服务器20个、内存640G、存储208T,去年又投入50余万元进行模拟系统平台扩充;此外,还花了30多万元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购买了计算资源,用于支持科研工作!”谈起现在的硬件设备,从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研究的杨柳林颇为满意。良好的硬件环境,不仅让他有用武之地,而且独当一面,挑起大梁。

大气化学专业的女博士赵秀颖,也对所里的硬件设备十分满意。2015年底前,所里的大气环境实验室设备总投入已达637万元;去年,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速,实验室面积增加150平方米;投入215万元,新购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含FID及PID检测器)、吹扫捕集仪、旋转蒸发仪、微量天平等高精度分析设备,以及多台环境空气采样器、空气重金属采样器、烟尘(气)采样器等采样设备。齐全的实验装置和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为进一步加强污染源本地化排放特征研究,提升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便利的工作平台也为大气环境研究所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5年,获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批准成立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管理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历经严格的审核和专家评审,成为首批广东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之一。

在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的领导和部署下,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积极牵头筹划“广东省大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定位于“区域大气环境科研创新和管理决策服务”,积极开展科研创新,进一步加强对广东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科技支撑。

2017年1月18日、4月5日,在V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召开的全省空气质量综合分析季度会商会上,在省环境监测中心、省生态气象中心介绍相关情况后,省环科院代表广东省大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发言,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作出研判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为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联系工作实际 呵护南粤蓝天

“各区(县、市)运输车辆监管实现率及道路保洁洒水执行率低,应明确道路运输扬尘治理工作的具体落实部门。”

“2016年度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工作未能落实到位,建议根据各区(县、市)的实际情况下达各地任务目标。”

……

近日,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向肇庆提交2016年度肇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治理第三方评估成果。一项项具体评价指标,一条条改进意见建议,令各县区和相关职能部门“心服口服”。

通过公开竞标,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承担了“肇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治理第三方评估”项目,对肇庆市环境空气综合治理情况实施2015至2017连续三年的第三方评估工作。两年多来,这项在全国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得到当地的积极评价,认为“专业、客观、中立”。

“作为科研机构,我们不仅要客观评估、科学考核,更要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指导和推进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要求大气研究所发挥上下联系纽带和立足广东本土的优势,紧密联系各地实际提出更多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更好为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服务。

联系实际,服务地方,做就做好。4月26日,由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承担的“潮州市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得到验收专家组一致好评。该项目历时1年多,涵盖了潮州市城区、典型工业区及郊区,共采集分析了超过200多个环境样品。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源解析项目主要聚焦于受体模型的PM2.5来源解析,鲜有对臭氧进行来源分析。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强强联合,既利用采样分析和受体模型的方法对PM2.5污染进行分析,又通过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和使用先进的模型工具对PM2.5和O3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且对当地复合污染的防控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与建议,为潮州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感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的工作,2015年下半年我厂实现VOCs减排量44.3吨,2016年减排77.6吨。”

让惠州中海壳牌实现减排效益的,是在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技术指导下该厂采用了泄漏检测与维修(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简称LDAR)技术。该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控制炼油石化企业VOCs无组织排放的最佳可行技术,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在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推动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积极引入该技术并以广州石化、中海壳牌、中海惠炼等三个厂为试点,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该技术的应用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研究建立了适合本地的LDAR实施标准化技术流程和规范、LDAR信息高效管理和追踪技术体系、以及保障LDAR实施效果的长效运行和监督管理模式。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掌上电脑和LDAR移动式信息管理软件,改变传统的信息数据表格记录和文档管理的落后模式,突破企业数以万计的泄漏点检测与维修记录信息高效管理需求的瓶颈,改善人工操作模式难以实现标准化和全过程精确跟踪的制约,实现对企业海量LDAR检测、修复、维护和管理数据的自动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因此,“广东省石油炼制行业LDAR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评为2016年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围绕全省环保中心工作,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大气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始终是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的“核心业务”。从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方案到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再到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和珠三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的大气专题研究,一项项方案凝聚了团队的心血,见证了团队成员们奋进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在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机动车污染防治领域完成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加快黄标车更新淘汰对策研究”“广东省实施机动车国Ⅴ标准可行性研究”“广东省在用车排污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已在“广东省‘十二五’机动车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广东省提前执行第五阶段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告”等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对推动广东省的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篇2

关键词:大气污染;雾霾;大气环境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X196;F23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36-01

针对日渐严重的雾霾问题,国务院于2013年9月了《大气污染防治行蛹苹》,提出十条措施力促空气质量改善。随后,中央财政设立了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到大气污染防治中。据统计,近三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50余亿元,2016年计划新增投入111亿元。然而,涉及部门多、缺少统一管理,使得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甚至挪用等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审计署2013年的第25号公告显示,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可见,要更好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专项资金管理规范、使用有效,大气环境审计必不可少。

一、我国大气环境审计的发展及现状

大气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大气环境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审计活动。

西方国家早期快速发展的工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环境审计起步较早。我国大气环境审计虽已初具成效,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998年,审计署成立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负责组织资源环境审计工作。1998―2002年期间,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围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2003年,审计署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该小组成为了我国开展大气环境审计工作的领导组织,大气环境审计进入全面发展时期。2003年以后,审计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在内的各种环境审计工作,将大气环境审计推向新阶段。2009年,审计署在《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将环境审计的范围从水环境领域扩展到大气污染防治领域。2011年,审计署进一步在“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要求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2015年印发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明确表示,审计试点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防治。

从审计署开展的审计项目和的审计结果公告看,我国当前大气环境审计的主要现状如下。

1.审计主体以政府机关为主。

2.审计客体以财政资金为主。

3.审计内容以企业节能减排审计为主。

二、我国大气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对大气环境防治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地区不断加强对大气环境审计的指导和规划。但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审计尚未确定评价依据,缺少操作指导。

2.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审计工作遭遇瓶颈。

3.审计资源有限,审计范围不够全面。

4.大气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之间缺少系统性。

5.审计整改及其监督落实不到位。

三、完善大气环境审计的对策建议

1.制定并完善环境审计准则以规范审计行为。要做好大气环境审计工作,首要任务是由适当的权威机构制定出大气环境审计准则,规范相应的审计行为,再通过实践过程不断完善准则。

2.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审计人员的大气环境审计能力。面对崭新的审计领域和专业化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胜任能力非常重要。

3.整合审计资源,多维度、多视角设定审计点。审计除了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外,还应多关注社会资源,充分参考和整合其他部门相关的审计监督成果,避免重复审计。

4.建立系统的大气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大气环境审计工作,需要一个完整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5.加强整改监督,使大气环境审计可持续。大气环境审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比传统的财务审计更需要严格的后续审计。

参考文献:

[1] 游春晖,张龙平.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2014,(16).

[2] 张国宁,胜.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标准的立法演变和发展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1).

[3] 喻亚敏.大气环境审计依据研究[J].审计月刊,2015,(1).

[4] 钟廷勇.基于雾霾治理的环境审计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

[5] 韩继.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9).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大气环境影响评估;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31-01

在城市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气象环境效应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可以在发展中趋利避害,最小化不良后果,更可以长远的保护生态环境,避免难以逆转的经济效益破坏后果。

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应当纳入环评内容的规划。规划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有些城市在2004年起就已经由政府统一部署,在环保部门与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下,同步开张规划方案环评工作,为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中心城区应当保证绿地覆盖率达到35%。据调查,开张工作的城市,虽然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制约,但是利用生态布局,生态用水以及分配,电厂替代,新能源研究开发,调整岸线,污水治理等等做出了专业化的管理,为后期的环境变化趋势做出了相应的预测。不仅仅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治理重点,也对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提供了重点的评估,很好的完善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同时,这种从气象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城市的方式还超前使用了生态适宜性分析、城市热岛预测、环境承载力分析、水循环系统设计等生态廊道、循环经济等新理念、新方法,在生态、能源专题、水专题中系统提出了改善环境的措施、建议及重大工程建设意见。

城市规划可以根据环保部门提出的环评建议,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角度实现对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气、水、海洋环境的整体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审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吸纳有利建议,合理的调整目标和指标。通过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协调经济的发展,并且推动从环境保护出发实现社会进步。

关于城市大气环境的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国家有以下规定:

(1)等标排放量(评价等级判别参数)Pi:Pi=(Qi/C0i)X109m3/h

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各污染物按1h平均取值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计算。对于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的,按日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2)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依据主要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Pi,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三级。如果污染物数量大于1,取Pi值中最大者,确定评价工作的级别。

(3)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对于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一般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当地大气污染程度、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调整幅度上下各不超过一级。

(4)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同时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根据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域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分评价地区的范围。

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应将评级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地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大气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域的范围。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首先应当从城市规划入手,城市的大气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规划部门的不同设计方案出发,分析比对,定量定性的评估需求,以高分辨的地理信息为依据,为城市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建立多尺度数值的模拟系统,提供多方位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城市回话之前,为整体布局和局部分配做出科学的,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光焘.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多尺度评估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S1)145-145 DOI:ISSN:1006-9267CN:11-3756/N.

[2]刘永清,惠西宁,恽耀南,王晓云.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系统研究[D].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2001.

篇4

进行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破坏环境。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监测质量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环境监测保证只是它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跳板。环境监测质量是从工业效果方面对环境监测有效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健康、和谐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研发合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利用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要求指导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的监测质量。

2大气环境监测问题思考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监测已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问题,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遭受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小,致使他们大气环境监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签署了保护大气的相关协议和条约,但在大气环境的保护、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大气环境检测质量的提高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法律意识。

2.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之所以不健全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不够重视。加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相关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匮乏,大气环境工作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就无需多言了。

2.4大气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大气环境监测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长此以往必然打击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因为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就不可能达到最新的配备要求,先进监测技术的引进也无疑是纸上谈兵。

3提高大气监测环境质量的建议

3.1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根据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得出: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绝不是盲目的;意识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能在意识的指导下对客观实践进行改造;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也会造成影响。国家和相关的主管机构要结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3.2培育大气环境监测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更要注重加强人才培育。要想理论水平高,在结果分析、方案决策等方面尽可能不出现纰漏就必须强化人才培育,加强监测理论和实践能力培训。人才培育除了监测理论的培训之外,还需注重监测实践的培训,因为实践能力越强,越能在监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大大节约成本。

3.3加大大气监测投入,提高监测质量

为了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预算决算工作;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发并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采购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时公开监测结果,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实现产业结构最优化,及时淘汰落后的产业;认真执行针对大气环境污染所制定的具体措施。

3.4注重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为了顺利开展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必须重视大气环境采样的质量。因为采样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重要影响,大气监测不合理势必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偏低。同时,为了充分体现采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质量保证,大气监测也必须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符合实际采样方案的制定并非易事,为了保障其完整性,我们在进行采样时要注意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断面、采样周期。针对工业污染采样而言,可以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采样,要将采样的重点放在重点污染源,随后才是污染较轻的污染源。最后为了确保采样的真实性,切实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采样样品的安置、存放要求、采样的施工装备、采样的次数和数量的布局要尽可能合理并且要做好跟踪记录。

3.5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

大气环境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采集环境样品、分析测量数据以及综合评价数据等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同时它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因为它能将保障体系的指导作用实现最大化,使得监测行为严格遵循大气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3.6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实验室进行规定类型的监测或校准是由权威机构授权的,具有权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大气环境所需依据,应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做好质量监督网络建设工作,提高实验水平。

3.7注重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合作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在大气监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加强同国外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相互交流,增强大气环境监测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加强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是大气环境监测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因为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最终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单靠少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人类应共同致力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

4结语

篇5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监测质量;监测意识;监测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09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1.049

人类的生存、发展同大气监测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由于饱尝雾霾、PM2.5等重大空气污染问题的苦果,全人类已将目光聚焦在大气的治理问题上。但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势必会拉低大气环境质量的水平。本文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实际出发,注重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思考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定义

进行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破坏环境。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监测质量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环境监测保证只是它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跳板。环境监测质量是从工业效果方面对环境监测有效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健康、和谐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研发合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利用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要求指导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的监测质量。

2 大气环境监测问题思考

2.1 大气环境监测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监测已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问题,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遭受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小,致使他们大气环境监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签署了保护大气的相关协议和条约,但在大气环境的保护、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大气环境检测质量的提高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法律意识。

2.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3 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之所以不健全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不够重视。加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相关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匮乏,大气环境工作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就无需多言了。

2.4 大气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大气环境监测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长此以往必然打击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因为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就不可能达到最新的配备要求,先进监测技术的引进也无疑是纸上谈兵。

3 提高大气监测环境质量的建议

3.1 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根据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得出: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绝不是盲目的;意识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能在意识的指导下对客观实践进行改造;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也会造成影响。国家和相关的主管机构要结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3.2 培育大气环境监测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更要注重加强人才培育。要想理论水平高,在结果分析、方案决策等方面尽可能不出现纰漏就必须强化人才培育,加强监测理论和实践能力培训。人才培育除了监测理论的培训之外,还需注重监测实践的培训,因为实践能力越强,越能在监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大大节约成本。

3.3 加大大气监测投入,提高监测质量

为了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预算决算工作;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发并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采购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时公开监测结果,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实现产业结构最优化,及时淘汰落后的产业;认真执行针对大气环境污染所制定的具体措施。

3.4 注重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为了顺利开展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必须重视大气环境采样的质量。因为采样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重要影响,大气监测不合理势必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偏低。同时,为了充分体现采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质量保证,大气监测也必须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符合实际采样方案的制定并非易事,为了保障其完整性,我们在进行采样时要注意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断面、采样周期。针对工业污染采样而言,可以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采样,要将采样的重点放在重点污染源,随后才是污染较轻的污染源。最后为了确保采样的真实性,切实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采样样品的安置、存放要求、采样的施工装备、采样的次数和数量的布局要尽可能合理并且要做好跟踪记录。

3.5 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

大气环境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采集环境样品、分析测量数据以及综合评价数据等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同时它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因为它能将保障体系的指导作用实现最大化,使得监测行为严格遵循大气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3.6 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实验室进行规定类型的监测或校准是由权威机构授权的,具有权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大气环境所需依据,应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做好质量监督网络建设工作,提高实验水平。

3.7 注重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合作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在大气监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加强同国外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相互交流,增强大气环境监测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加强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是大气环境监测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因为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最终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单靠少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人类应共同致力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注意提高监测意识、培养监测人才、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推动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加强同国外地区的交流合作等,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早日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杨健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

[2] 李东阳.基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7).

篇6

关键词:城市;大气环境;现状;保护策略

21世纪,我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工业制造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效果等领域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严重污染,空气质量下降,雾霾、酸雨等天气成为我国城市常见的环境问题。大量化学物质及大颗粒粉尘漂浮在空气中,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现在的环境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对大气环境进行处理、运用有效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成为社会大众普遍重视的问题。只有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有效管控才能改变我国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作为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收入都来自于工业制造领域。但是,由于生产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空气污染现象严重的问题,传统的工业生产技术对环保质量的要求过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要求,根据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改进工业制造技术,才是改善环境状况的根本方法。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水排放量是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城市规模一般较大,城市人口聚集且数量较多,工业生产企业又多分布在城市中心或城市周围,工业企业对城市形成包围结构,这种结构进一步加×斯ひ捣掀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使空气质量状况越来越差,不仅对城市发展状况进一步发展产生造成影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危害。

经过检测调查发现,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都比较高,这是由于工业生产、城市供暖、汽车使用、电器应用等活动产生的废气排入空气中造成的。能源材料使用及其燃烧不充分是造成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过高的元凶,煤炭是主要能源材料,因此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污染类型都属于煤烟型污染,这种污染空气中不仅还有很多有害的化学物质,还会产生大量粉尘,造成空气中粉尘含量过高,粉尘和化学成分都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这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逐渐将环境环境治理作为工业生产环节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增加了环保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企业分布不均,城市格局不规则等问题,我国发环境成效一直不是很好。

2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保护策略

2.1 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绿化是提高环境质量、净化空气的重要手段。植物具有保持空气清新、涵养水源等功能,对于环境改善的作用比较明显,因此是有关部门进行环境治理时的常用手段。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位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绿化植被的覆盖率增加,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积极的参与,并发挥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带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通过绿色植物的种植来把大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吸收,从而空气净化的目的就能够得到实现。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相关的环保部门一定要做好,可以广泛的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大气环保的宣传,也可以设置宣传条幅进行宣传,从而使城市市民的大气环保意识提高。

2.2 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一般是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主要的原因在于工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使用了大量的煤炭燃料,其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并将其排放到城市的大气环境中,例如二氧化硫物质。在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还会成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加之,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对于净化污水的设备也不引进,根本就不进行污水的净化,这样一来,排放的废水并没有达到标准,这大大增加了大气环境中的有害位置,因此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2.3 合理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

从城市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地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也尤为重要。例如,采取关闭一些小耐火、小水泥、小化工、小冶炼等市区及周边的重污染企业;针对生产工艺及设施设备应用落后的企业也及时淘汰或优化;处于中心城市的废气污染企业强制搬迁等等策略。但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属于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不仅是需要上级的支持,在调整过程中还会带动很多的问题。

2.4 落实集中控制大气环境污染方案

对于城市大气环境的治理,要制定很多的方案,而会从中选取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大气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案,也就是将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整合在一起,综合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气环境污染的有效的治理措施,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

结束语

城市高速发展使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状况造成了影响,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还给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制造了不少难题。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将环境治理任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想要环境治理工作达到优质的效果只靠国家管理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只有政府部门合理指导、相关企业严格遵守、广大群众高效监督共同作用,才能使环境治理工作收效提高,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良好落实。

参考文献

[1]翁剑桥.关于改善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10).

篇7

关键词:秸秆焚烧;大气环境;环境综合执法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广阔的农业资源,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是关于农业的生产习惯却没有得到提高,并且这种现象逐年加重,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为了人们能够再一次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大气环境的治理。本文就对当前由于农作物秸秆焚烧而引起的大气环境现状进行探讨,进一步阐述其带来的危害,在今后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处理,以便于从根本上改善大气环境。

1 农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秸秆资源是不得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秸秆资源,为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为何这么说呢?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最多的国家之一,秸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占据着丰富的比例,每年我国在生产秸秆的产量上就会达到8亿吨之多,但是这一数量却与我国秸秆的利用率极不相符,在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的方面,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秸秆的使用量仅仅占到生产数量的一般,那么另一半无法处理就会进行焚烧,长此以往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燃烧秸秆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我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要认识到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这样才能对大气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大量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会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是在实际丰收之后,却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这样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事实上,秸秆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只要人们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处理,就能够获得可观的财富,例如人们可以将秸秆生产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农民的经济效益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能避免秸秆的焚烧为大气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其次,秸秆焚烧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为秸秆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颗粒性物质,人体在吸入较多的二氧化碳后,对口鼻等器官造成极大的伤害,长此以往,也就不利于身体的发育,重则还会对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第三,焚烧秸秆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在秸秆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黑烟,这些黑烟飘散在空气中,如果车辆在周围行驶,就会使司机难以辨别方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如果是在机场以及公路周围进行焚烧,那么后果会更加严重,不仅能导致人员的伤亡,还会带来财产上的损失,这些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随着当前类似事件的增多,也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 秸秆焚烧主要原因探析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焚烧秸秆所产生的危害性后果,本文将具体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处理。首先是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当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因为在农村的年轻人更多的是选择前往城市进行工作,而不断以进行农业种植,所以农作物很难进行有效的收获,更不必说要将大量的秸秆进行捆扎的处理了,因此,更多的农民选择将没有有效利用的秸秆进行焚烧处理,减少占用的空间。其次,对于焚烧秸秆的认识性不足,农民在焚烧秸秆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将会严重影响到大气的环境,因此,依然按照多年的经验进行焚烧,这一行为已经成为了习惯,所以很难得道改正,这也就造成了屡禁不止的现象。第三,秸秆的使用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实际的秸秆使用率仅仅能够达到生产量的一般,这一数据说明我国秸秆的使用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手段将这些秸秆进行“消化”,那么大气环境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3 治理秸秆焚烧的建议

3.1 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执法体系

在现阶段,对于秸秆焚烧行为的执法部门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及其监察机构,秸秆禁烧执法任务就要靠各个辖区内的环境执法大队来完成。但事实上,一般区、县级的环境执法人员也就10至20人的编制,却要负责对所辖区、县以下各个乡镇的广大农村种植区域进行环境执法,难度之大,显而易见。因此,防止出现市、区级环保部门“看不见”、“管理难”的问题,有必要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执法体系,进行环境行政执法权力的移交。

3.2 严格践行大气质量责任制度

地方各级政府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摆在突出位置。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运行好地方政府大气质量责任制应是关键。其实《环境保护法》中早已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地区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开展环境质量工作的责任主体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大气质量作为环境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当纳入到政府的目标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

3.3 扩大秸秆禁烧区域的范围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中的对秸秆禁烧区域的界定主要集中在第四条,主要为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周边等涉及公共安全区域。其《办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防止因焚烧秸秆火势蔓延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降低焚烧秸秆后其产生的浓烟影响交通路况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可能。不难看出,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在出台该《办法》的过程中,对于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安全隐患是充分得以考虑的。但由于焚烧秸秆不仅仅会造成安全隐患,更是对周边区域产生巨大的环境污染。针对这一情况,十分有必要扩大秸秆禁烧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将居民住宅区域、城镇(乡村)中心区域、饮用水源区域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相关及周边区域列入到秸秆禁烧的区域范围之中。

结束语

秸秆焚烧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秸秆焚烧问题实质是主体的经济利益和关乎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关乎政府的法治能力建设之间的博弈。处理好秸秆焚烧问题,完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法律政策,不仅仅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更是对推进生态农村发展建设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琳娜.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篇8

[关键词]大气环境;博物馆;文物;保存;气溶胶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得出,不少文物材料受到博物馆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大气环境的变化而容易产生质变,最终导致这些文物出现衰败、损坏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物自然损坏,其实质却是文物材料自身物化反应的结果。因此,做好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势在必行,也是当今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大气环境作为影响文物保存质量的关键,其在研究中主要涉及到大气环境的气溶胶、酸碱气体、大气微生物以及温度、湿度等多方面内容。下面我们就这几方面的因素做详细阐述。

一、博物馆内大气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大气环境是造成文物古迹损害的重要因素,也是博物馆内部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就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文物损毁分析,其主要是因为灰尘、酸雨、酸性气体和菌类微生物变动产生的。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发展做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其具备永久开放性、非营利性的特征,是为研究、教育和欣赏做服务的各项活动。目前,博物馆的工作包含了各种文物的收集、研究、信息整理以及传播等,同时博物馆还是各种历史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部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着向人类讲述过去历史的作用。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不同的历史阶段都遗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大到我国万里长城、敦煌石窟、秦兵马俑,小到无字碑、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这些无一不是惊世之作、稀世珍宝。但是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中,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社会污染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出现了损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物受到大气酸雨、臭氧层破坏以及微生物的威胁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让博物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更为关注。目前,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包含了气溶胶、酸性气体、大气温度、湿度以及大气微生物。这也表明,要想更好的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

二、大气气溶胶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

气溶胶主要指的是酸碳化合物,其中以硫酸盐、硝酸盐、海盐、炭化气体等物质为主,是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威胁最大的因素,甚至对人体健康也有着一定威胁。在博物馆工作中,博物馆内部气溶胶的存在会让文物表面出现无损,造成颜色、线条出现一定化学反应,还会对文物内部的化学物质构成变动,导致文物产生破损。一般来说,对博物馆内部的文物造成危害的气溶胶主要是粒径小于10um的大气灰尘,这些气溶胶的预防通常都是采用元素碳开展的,主要是因为元素碳本身有着良好的稳定性,一般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元素碳虽然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气溶胶,且对文物的色彩造成覆盖、沉降的现象,导致文物表面出现发黑的现象,最终影响文物的视觉效果和美观价值。基于这种情况,目前我国的博物馆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物保护方式,也就是半封闭式博物馆文物保护体制和全封闭博物馆文物保护方式。

1、半封闭博物馆文物保护方式

半封闭式包无关文物保护环境在我国十分常见,主要以秦兵马俑为主,同时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类博物馆室内环境做了深入的研究。经研究分析得出,这类博物馆在不同地点和季节气溶胶的酸碱性有差异,室内外气溶胶中的硫酸盐都是经二次转化形成的。

2、全封闭式博物馆研究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的分析表明,室内主要与室外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有关,受室外污染物的渗入明显,与馆内游客关系不大。馆内大气污染物中的硫酸盐、硝酸盐等可沉降或吸附到文物表面,不但有潜在的研磨作用,还能将有害化学物质携带到文物、艺术品表面,导致对文物材料的化学侵蚀和物理风化。

三、酸性气体对博物馆内部文物保护的影响

气体污染物的种类有许多,但对博物馆文物有严重损害的是酸性气体。酸性气体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卤化物、某些有机化合物等。它们能够腐蚀金属,尤其在与氧化剂类物质混合时腐蚀现象更为明显;此外还会使有机质文物脱色、褪色,从而改变文物的木来而目,使文物遭到损害。馆内各污染物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不仅与博物馆的内部因素有关,与馆外的空气状况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

四、大气微生物

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除了受上述理化因素的破坏作用外,还会受到大气微生物的生物危害。微生物可引起文物藏品的生物腐蚀,尤其是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环境中。这部分微生物主要是空气中飘浮或尘埃中夹带的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等。由于微生物是附着在颗粒物上进入室内环境,所以它的分布和含量易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同一房间不同季节、相同季节不同房间、同一房间的不同点、相同点的不同种类都有所不同。

在对由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文物损坏的修复过程中,一般针对文物木身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严重腐蚀的青铜器文物,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杜绝有害锈再生;对于局部粉状锈则采用锌粉敷、电化学还原方法除锈,此外,了解文物害虫的习性就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理。

五、温度与湿度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文物产生损害效应。环境温度过高会使文物材质中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导致文物的老化变质加快;环境温度过低(如露点温度以下)又会在文物表而产生结露现象,在文物表而生成的露珠同样破坏文物。温度对文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温度因素直接作用产生的破坏结果;二是由温度变化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对文物产生的间接破坏作用。

对于大多数馆藏文物而言,相对湿度比温度存在更大的影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相对湿度太高或者太低,或者波动速度太快,都会给文物藏品带来巨大危害,主要表现为容易吸收和释放水分的有机材料随着相对湿度的波动而膨胀或者收缩,由此产生的压力会导致文物出现裂缝甚至开裂。

六、结束语

总之,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不同类型的馆藏文物进行合理的分区,尽量确保相同温度、湿度等保存条件的文物处于一个管理区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靓.同位素在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13(03)

篇9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 方法 质量 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47-01

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但伴随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对大自然进行改造,而恰恰相反人类的这种改造所造成的结果却和改造的初衷背道而驰。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越显严重。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现在,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希望通过一些方法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着人们每天的生活,雾霾的问题最受大家关注,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1 保证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涵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气环境检测就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内涵,因为大气环境监测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保证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予以保证。要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要求我们在工作时,先拟定工作计划,并明确监测工作的要求。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所以,必须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环境监测工作的数值一定要准确性好、可信度高,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一定要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一定要保证数据不缺失,因为数据的完整性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若出现数据丢失情况,必须尽快找到丢失原因并找到解决措施。同时我们的数据还必须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所谓可比性就是对数据分析时采用的方法,便于对数据进行比较。

2 大气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现状分析

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监测工作必须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但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工作时必须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1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难以保证

在进行监测工作时经常会出现监测数据不稳定不在预测范围内,这和监测现场的随机因素有关。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监测过程的影响。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样品采集人员在专业知识上的缺乏,这种样品采集过程边缘化的情况和采样设备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等等因素,严重影响着样品采集过程,给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带来很多麻烦。很多的样品采集人员缺乏对所要采集样品相关资料的了解,忽视其重要性,导致自己所采集的样品不能符合相关规范,使得监测数据不能代表大气环境的真实情况。比如在对工厂工业废气进行采样时,一般都会进行随机采样,而随机采样的后果会导致采样数据仅仅可以反映某个时间段的情况,从而失去了样品的代表性。导致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保证。

2.2 环境监测网络尚不健全

现在网络环境已经非常发达,但我国的大气环境环境监测网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各个地区的监测数据不能及时的共享和保存以供使用,经常出现监测数据重叠,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渐渐的重视环境监测网络设施的建设工作,但这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加速大气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工作。

2.3 对环境监测不够重视

在人们的心理环境监测工作是公家的事情很少有人关心这些,很多人都在胡乱焚烧垃圾,严重影响大气环境,没有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环保责任,直到现在大气环境的污染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实,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3 如何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对工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予以必要的重视,同时对实验室的工作也要重视。对于大气环境监测过程。要想很好的控制监测质量,必须从监测的各个环节抓起,如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报告审核等等。因此,下面我们主要从质量的保障体系建立、质量监督、实验室资质审查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工作有所帮助。

3.1 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所采集的样品的代表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大力建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借此来保证数据分析评价的可比性。有关研究表明,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和指导各级监测站的监测质量保证。

3.2 加强监测过程的质量监督

要加强监测过程的质量监督,必须从源头抓起,就是样品的采集环节。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采样环节。为了提高采样的规范性,必须注意采样的现场调查,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以及选择合适采样点、采样周期等。同时,在对样品进行检测时,还必须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3.3 加强实验室资质审查

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必须对实验室从业资质进行认可。实验室应安排质量监督员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找出检测过程中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适当的修正措施。以规范大气环境监测工作。

4 结语

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必须积极监测治理,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社会进步,而且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势在必行。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对待环境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积极应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为了蓝天,为了绿地,全社会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云,朱冬梅.解析如何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7):190,196.

篇10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环境质量 满意度

一、引言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①,从此,长株潭三市进入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的新阶段,2016年,湖南将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在“湖南十三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同时,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推广两型改革经验”。然而,彭文斌、李昊匡(2016)认为,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受到利益激励约束,环境规制政策偏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治理和执法的监督作用,构建共同治理的规制模式。同时,郑思齐等(2013)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环境治理问题,通过环境治理投资、改善产业结构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所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如何,是否获得公众的认可,公众怎样参与其中?这类问题都亟需得到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②,通过Probit模型实证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及政策建议。

二、Probit模型回归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400份,回收382份,回收率95.5%,形成含有382个样本,三部分调查内容的社会人士问卷调查数据库。在社会背景调查中,受访对象经常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03人,占总体27%;偶尔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64人,占总体43%;没有关注环境保护的有69人,占总体18%;对具体情况不确定的有46人,占总体12%。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结果,选用“政府环境保护行为到位”情况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环保技术改造的要求、大气污染的防治举措、噪声污染的处罚措施和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手段,选用“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包括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水体化学污染、水体放射性污染以及水体悬浮物污染,“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2),包括烟尘污染、雾霾污染、氮氧化物污染和二氧化硫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3),包括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由于不同变量中存在多个选项,所以对单个被调查人的同一变量选项值采用算术平均值处理,得到落在集合A={1,2,3,4,5}反映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和环境规制效果强度的数值,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变量gbp为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变量X1表示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2表示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3表示噪声污染乐爻潭龋εi~N(0,σ2)为随机干扰项。

从表1中可以知道,如果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64、0.0861、0.1100和0.1563;如果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13、0.0674、0.0988和0.1397;如果噪声污染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267、0.1005、0.1453和0.1704。因此,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对环境规制效果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其一,从“不确定”选项来看,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说明公众对噪声污染更为敏感,噪声污染严重程度的变化将会对满意度结果产生影响,即噪声污染的严重程度越高,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越低。其二,从“十分到位”、“到位”以及“基本到位”三个选项来看,其变化幅度呈现收敛状态,即环境污染的细微变化对“十分到位”选项的作用大于“到位”和“基本到位”选项,说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公众认为政府环境保护治理行为执行力度不够,对环境问题的现状不满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成效为背景,由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建立Probit模型回归来分析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结果发现: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中,噪声污染对公众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现状不满意,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强度需要加强。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强化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切实履行政府管理、监督、控制职责,充分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冲突,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第二,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体系,利用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结合的手段,运用问责机制将环境保护的压力层层传导,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治理模式;第三,发挥公众参与激励相容约束,支持、鼓励环保NGO等自发型公益组织及网络社区等监督型舆论媒体对污染企业、污染问题和污染源头的揭发和举报,营造良好的民众基础。

注释

①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

②本问卷调查含:社会背景调查、政府环保力度调查和政府环保效果调查三个部分,共9页71个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向读者汇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咨询。

参考文献

[1]彭文斌,李昊匡.政府行为偏好与环境规制效果:基于利益激励下治理逻辑[J].社会科学,2016(5):33-41.

[2]郑思齐,万广华,孙伟增,罗党论.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6):72-84.

篇11

关键词:大气污染;特征;污染成因;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1 大气污染特征

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主要是由能源结构决定的,属于煤烟型污染。在我国有监测的343 个城市中, 60%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超标, 由于污染源本身的复杂性, 颗粒物成份多样且复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PM2.5 中主要成份为有机物占30%, 其次为SO42-、NO3-、NH4+等二次颗粒物占35%~40%, 矿物颗粒约占10%~20%, 还含有碳黑及其它微量元素。其中有机物中已经查明成份超过200 种, 包含对人体有害的多环芳烃。同时, 颗粒物是其它污染物的载体, 也是大气化学非均向反应床, 影响大气反应过程;气溶胶态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 也可通过直接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 影响气候变化。

2 大气污染的成因

大气污染一般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沙尘暴、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岩土风化以及空气运动等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形成的污染称为自然污染。这种污染通过大气运动波及到很广泛的区域,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但所占大气污染的比重较小。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污染物超标情况严重;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高水平,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2~4倍。随着城市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已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机动车复合型污染转变,增加了控制与治理的难度。

3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3.1 气象因素

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风向、风速、气温和湿度等,都直接增加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其中,风向问题是工厂配置中必须考虑的条件,污染严重的工厂应该放在居民区下风向。在气象条件中,逆温层被认为是必须十分重视的影响因素。

3.2 地理因素

由于地形、地物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会有很大差异。地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粗糙曲面,当气流沿地面流过时,必然要同各种地形地物发生摩擦作用,使风向风速同时发生变化,其影响程度与各障碍物的体积、形状、高低有密切关系。在窝风的丘陵和山谷盆地,污染物不能顺利扩散开去,可能形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区。

3.3 污染源因素

(1)排入大气环境的废气通常由各种气体和微小颗粒物组成,污染源的化学成分不相同,造成的污染危害也不一致。

(2)污染源的几何形状、施放时间和高度的不同,污染物质进入大气环境的初始状态各不相同。通常将火电厂的烟囱当作高架连续点源,核爆炸当作瞬时点源,公路作为连续线源,露天储煤场与露天采煤坑作为连续面源等,大气污染则为这些污染源的复合。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与源强成正比,越靠近源强的地方,大气污染一般就越为严重。

4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环境管理措施

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先首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并迁出城市中心或人口稠密的区域,减轻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对于新建项目要严格审批,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首先要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布局,工业入园,城市的工业区与商住区域等进行明显分区,并禁止设置在城市的主导风向上。其次,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排污企业进行经济处罚的同时,追究法律责任。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与修订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工业锅炉烟尘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为城市大气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法律手段。运用经济调节措施和政策、法律手段,促进产业布局调整与升级,加强生态防护建设,杜绝乱砍滥伐林木,鼓励绿化造林,减少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大气的清洁度。

3.2 工程技术措施

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清洁生产、集中供热(冷),使用清洁能源及其污染物的末端治理等措施。

(1)控制燃煤源点源和面源。燃煤产生的颗粒物和SO2及NOx对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强化燃煤控制是进行城市大气质量管理的重点。建议对大型锅炉的除尘与脱硫脱硝与除尘改造,减少并逐步替代没有烟气处理的中小锅炉,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进一步推行热电联供,煤气化工程等措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2) 减缓机动车尾气排放。随着人们收入的逐步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还将持续。对机动车尾气源的控制,需要通过加强道路的管理与建设来实现,建议严禁超标车辆的行驶,逐步淘汰较高污染的车辆。

(3)控制扬尘和区域生物质来源基于扬尘源是我国大部分地区PM10的最重要来源这一事实,治理扬尘是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关键。在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方案的制定中,要更多的考虑减少扬尘源的排放,制定针对本地土壤尘、道路扬尘以及建筑施工尘的相应措施。建议实施城市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城市森林系统,加强建筑工地管理。

(4)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颗粒物排放不同城市工业结构不同,工业粉尘对颗粒物污染的贡献也有很大差异。重化行业是中国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调整产业结构是从源头解决污染排放最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颗粒物排放,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5) 使用清洁能源。广泛发展与使用风能、太阳能,合理开发水电,尽量利用潮汐、火山与地热发电。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分选与升级,降低其烟尘、硫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加强油品升级,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包含CO、NOx、挥发性有机有毒物(VOCs)及含铅颗粒物等。其中,NOx 和VOCs 是生成O3 和形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前体物,而NOx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硝酸盐气溶胶,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是开发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型车辆动力源,以液化气、氢气等取代柴油和汽油,研制新型太阳能、电动汽车,积极发展城市地铁,这都有助于减轻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6)加强污染物的末端治理。这是污染物治理的最后阶段,对锅炉烟气进行除尘、脱硫、脱氮,对喷漆等工业废气进行吸附与催化燃烧等,加强煤层气的综合利用,避免瓦斯气体的直接排放等,污染物的终端治理是防治大气污染最直接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要严格约束与杜绝企业污染行为,以改善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削减一次颗粒物排放量为主线,以控制PM10、PM2.5以及其他污染物为重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构建全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政策措施体系。为实现环保“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管理保障,进一步促进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酸雨污染;形成机制;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煤炭和石油等化工能源的消耗急剧增长,导致废气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日趋增大,引发了酸雨污染等环境问题。2015年《中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统计显示:在我国480个监测降水的城市(区、县)中,酸雨频率平均值为14.0%,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占40.4%,全国降水pH值范围在4.20~8.20之间。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气环境中的酸雨污染依然严重,若不加以控制,酸雨污染面积将会继续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因此,控制酸雨污染刻不容缓;本文对靖州县城区酸雨污染的形成以及防治展开了叙述。

一、酸雨污染现状

1.降水概况

靖州县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表1)表明s2011~2015年的降水pH值范围为4.89~5.94,单场雨极端值4.89,出现在2015年,酸雨频率最高亦为2015年,达81.0%,2013年无酸雨;2015年酸雨频率虽高,但降雨量却介于其余各年份之间,这说明靖州县酸雨污染和降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表2不难看出,各年度酸雨频率高低起伏与二氧化硫浓度值大小变化一致,降水中的pH值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呈正相关,即污染物浓度越高,酸雨频率则高,污染物浓度低,酸雨频率则低。

2.酸雨的化学成份及污染特征分析

统计表明s2011~2015年酸雨化学成分主要以阴离子SO42-为主,占阴离子总浓度的74.98%;其次为NO3-,占17.80%;阳离子主要以Ca2+和NH4+橹鳎分别占阳离子总浓度的58.38%、17.17%。表3说明靖州城区的酸雨污染主要以硫酸型污染为主导,污染特征表现为硫酸型污染。

二、酸雨污染形成机制分析

研究表明s酸雨的形成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是酸性气体的排放、二是酸性气体在空气中的氧化、三是湿沉降(酸雨沉降)。简言之s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在硫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体积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酸雨是英国科学家史密斯1872年提出的,降水pH值小于5.60即为酸雨。

三、酸雨的成因、来源分析

靖州城区的酸雨是局地源和外来源叠加的结果:一是受外来污染源影响,受城区以外越境工业大气污染物的输送影响;二是受城区局部的大气污染物影响;三是受山区特有的地形及气象条件的影响;四是受自然污染源影响,如近郊煤矸石自燃烟雾影响。其产生的途径和原因主要有:一是靖州辖区内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含二氧化硫的燃煤废气;二是城区生活锅炉及居民生活用煤产生一定的含硫废气外排;三是城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加剧,亦产生一定的酸性气体污染;四是郊外煤矸石自燃产生了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加剧城区酸雨污染。

四、酸雨污染的危害

酸雨是“现代空中死神”,给地球生命生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主要表现为:

(1)酸雨对土壤产生酸化作用,导致土壤营养溶解、水分流失,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2)水域酸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导致水中鱼类、植物、浮游生物死亡甚至绝迹。

(3)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损害人体健康、诱发恶疾。

(4)酸雨能腐蚀市政设施、名胜古迹、建筑物,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产生危害,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五、酸雨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酸雨是人类“公敌”,针对靖州县酸雨的污染现状,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如下:

(1)从污染源着手,通过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促进污染物扩散稀释等措施来保证大气环境质量:一是采取各种固硫降尘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大力开发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燃料,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的用量。

(2)控制源头污染:一是对近郊局部煤矸石自燃现象采取覆土绿化与深孔注浆结合的方法,来根治有害气体污染;二是坚持不懈地治理大气环境,加快工业企业技术革新,综合利用废气。

(3)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一是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对在用车安装机动车尾气净化器,全面推广车用燃油国五标准;二是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提倡绿色出行。

(4)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大气十条”环境法规,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及工业布局;二是巩固和扩大“烟控区”创建成果。

(5)种植绿色植物,增强城市自净功能。

(6)加强大气污染立体监测和科学研究,健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通过各种排烟渠道直接或间接排入大气系统,衍生了酸雨污染,构成了对大气环境的严重威胁,人类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酸雨污染原因的探讨及防治措施的分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港口发展 大气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57-02

港口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港口发展的同时也会带动临港工业的发展,项目的建设也必然会带来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在港口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建项目较多,施工作业面大、有时候管理又不是太严格,造成大气现状出现超标,这种现象在北方港口尤为明显,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超标则意味着港口的发展遇到了大气环境的容量问题,没有容量则意味着港口不能建设发展,但是,这与经济的发展要求是矛盾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本文以黄骅港为例,探讨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黄骅港是应我国“北煤南运”运输大通道建设而发展起来的。黄骅港是河北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煤炭装船港之一,是“三西”煤炭外运第二通道的重要出海口;[1]区域内多次大气监测数据出现了TSP、PM10超标,港口规划环评等相关研究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区域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大气环境容量的制约。[2]

要破解这个矛盾,首先就要追根溯源,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要找出大气污染源的来源,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源解析的方法[3],但是,此种方法需要进行长期的观测,采样要涉及到不同的季节,监测周期长、投入的财力和物力较大,其实,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 区域大气超标分析

1.1 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现状特点分析

针对区域现状进行了夏季和冬季的现场监测,夏季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在0.056~0.261 mg/m3,占标率在18.67 %~87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范围在0.035~0.144 mg/m3,占标率在23.33%~96%;冬季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在0.229~0.337 mg/m3,占标率在76.33%~112.33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范围在0.108~0.175 mg/m3,占标率在72 %~116.67%。

从监测数据可以看出:(1)监测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TSP和PM10的监测结果明显高于夏季的监测结果;(2)冬季PM10和TSP出现了超标,未超标的点位也普遍接近标准值,夏季整体上占标率在20%~50%之间。

1.2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分析

(1)土壤。黄骅土壤耕层盐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条带状和斑块状格局,大致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越来越低,同时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即离海岸线越近,土壤含盐量越高,临港工业区靠近海岸线一侧,盐碱化较为严重,而港口区主要采用港池航道疏浚物吹填形成,物料以吹填疏浚物为主,盐渍化严重。

(2)降雨。黄骅港所在区域年平均降水量:501 mm,历年最大年降水量:719.4 mm(1984年),历年最小年降水量:336.8 mm(1982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日降水量大于25.0 mm的年日数为5天,最多7天。

(3)风。黄骅气象站(54624)2010年的实测逐日、逐次气象数据,黄骅站位于港区西北侧约25 km处。地面气象资料中的风速统计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区域年平均风速为3.17 m/s。另外,由于黄骅港区和临港工业区位于海陆交界,受到海陆风的影响,区域的风速要明显大于黄骅气象站的风速,根据现场实测,黄骅港区域常年平均风速可达4.96 m/s。

(4)植被覆盖情况。黄骅港地区境内的植被除耕作地带外,尚存部分草洼,生长着黄须、马绊、羊角、虎尾草、狼尾草、茶叶棵、蒿子、碱蓬、芦苇、三棱、花枝、野菊、红荆等草本植物。临港工业区以及港区由于盐碱化严重,除已经建设完成的部分项目周边进行了人工绿化外,其他区域植被覆盖率很低,由于没有植被的覆盖,在风的作用下很容易导致地表起尘。

1.3 区域项目运营情况调查分析

(1)区域运营企业的筛分。经过初步筛分,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企业:区域港口物流企业、区域钢铁企业以及区域发电企业。

(2)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调查和存在问题。

区域港口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包括煤炭港区的专业化煤炭码头、综合港区的散杂货码头、河口港区的个体物流堆场以及杨二庄附近的煤炭物流堆场,经过现场调研,环保设施和存在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煤炭港区:煤炭港区已经建成项目三个,为专业化煤炭码头,装船码头,有铁路专用线,装卸工艺采用翻车机、堆料机、取料机、皮带机以及装船机组成的五大机装卸系统,在环保设施上堆场周围布设了防风网和自动喷淋系统,翻车机、堆料机、取料机、皮带机以及装船机等装卸机械等装卸产污环节均配备了相应数量的干式、湿式除尘设施,整体清洁生产水平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环保设施上仍有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现有防风网为三面建设,仍有一侧未建设。

综合港区:有矿石正在运输,由于是通用泊位,装卸过程主要采用单斗式装载机和载重汽车,环保设施采用洒水车洒水、苫盖和清扫,主要存在的问题为:装卸工艺较为传统,装卸效率低,产污环节多,粉尘产生量大;环保措施比较单一,采用洒水和苫盖措施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自动化程度低,虽然管理比较规范,但由于工艺问题,整体除尘效率较低。

河口港区:河口港区主要散货物流企业主要有5家,总占地面积约3000亩,以个体经营管理为主,货种主要为建材和煤炭,由于涉及到的管理主体较多,整体管理统一性较差,装卸作业以人工操作为主,相关环保设施缺失比较严重。

杨二庄物流:项目规划占地约合770亩,在运货种主要为煤炭,目前,防风抑尘网建设不完善,仅煤场西侧建设了一面防风抑尘网,高度12 m。场地未硬化,现状脏、乱、差。建议尽快硬化场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装卸工艺采用铲车、自卸车结合人工卸煤、运煤、堆煤,煤在转运过程中扬尘污染严重。

区域钢铁企业:钢铁企业主要是一家钢铁异地搬迁项目,该公司配套铁矿石堆场面积50万平方米,平均堆存量为60万吨,存储能力75万吨。堆场周围只有北侧建有防风网,喷淋、苫盖等设施并不完备,另外,矿石通过皮带机的输送并未封闭。

区域发电企业:该厂燃煤储存采用露天煤场,露天煤场建设有完善的防风抑尘网。经监测厂界外颗粒物浓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1.4 区域项目建设施工情况分析

目前,港区除了煤炭港区的煤炭一期~三期等项目建设完成并投产使用外,特别是黄骅港综合港区、散货港区的批复实施以来,整个港口还属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阶段,区域正在施工的项目包括黄骅港煤炭港区三期工程、综合港区散货码头、杂货码头、景观湖、市民公园等在内的一批项目正在施工,施工作业面积超过了3000亩,现场施工作业的同时,还伴随着大批运输车辆的重载运输,运输过程中还造成了大量的扬尘和二次扬尘。

1.5 大气超标原因总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黄骅港附近区域具有之所以会产生大气超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1)通过以上自然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内土壤属于典型的盐碱地,不适合植被生长,一年四季明显,降雨量相对集中在夏季,而区域由于靠近海边,受海陆风的影响,风速相对较大,区域自然环境具有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降雨量不均匀、风速较大的特点,容易出现自然扬尘;(2)部分物流企业装卸工艺落后,造成产污环节较多,另外,环境保护措施未落实或落实到位,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3)整个区域现有施工作业面过大,运输车辆较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施工扬尘。

2 区域大气消减措施

2.1 现有运营企业整理措施

(1)散货物流的布局要进行整合,要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逐渐替代现在的分散经营和管理;(2)装卸工艺要实现专业化和机械化,替代目前的机械、人工混合装卸,甚至人工装卸,减少起尘环节和起尘量;(3)要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提出限期治理的措施,环保设施要按照专业化散货物流项目要求配置,包括防风网、自动化喷淋、干式除尘设施、湿式除尘设施等一系列的环保设施均要根据情况进行配置,要对配置后的环保设施进行验收,使其清洁生产水平至少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对现有综合港区的矿石装卸要提出明确要求,待拟建的专业化矿石码头建成后要实现整体搬迁。

2.2 加大区域绿化投入,增加植被覆盖率

要对区域的绿化提出统一的规划,规划中要明确给出绿化范围、面积、绿化物种和不同规划年实现的指标,要对绿化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和调查,进一步保证绿化的范围和面积能够落到实处。

2.3 规范施工,加强施工管理

(1)建设和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始前应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和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2)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3)要加强对施工车辆的整治,施工车辆采取密闭运输,施工道路要尽量采取硬化路面,加强道路的清扫和洒水;(4)增加环保监控力量,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监督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建设大气监控网络,建立区域性常规监测和例行监测系统,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和区域环境监控能力。加大宣传,增加公众的监督、举办制度。

3 结论

港口在建设初期由于建设项目较多,整体配套道路、绿化等并不完备,相关环境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再加之自然环境等原因,很可能出现大气环境超标,这种现象在北方的港口尤为突出,因此,关键是要对区域建设、绿化等统筹规划,加强施工期和项目运营期的监督管理,重在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减少粉尘的产生环节和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做到港口的建设和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黄骅港总体规划[Z].北京:交通部规划研究院,2008.

[2]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黄骅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R].北京: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2012.

[3] 张丹,张卫东,蒋吕潭.环境中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方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2):124-127.

[4] 岳耀杰,张峰,张国明等.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 以黄骅市“台田-浅池”模式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3):423-429.

篇14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专项评价城市规划

引言

为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家近年来先后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意在“防患未然”,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大气环境污染由于其问题普遍性和潜在风险性,是落实上述法规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审批时期、生产管理、设施建设等不定因素的存在,许多工业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或是难以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导致这一“防患未然”策略的失效。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亡羊补牢”,引导城市建设趋利避害,在目前的城市规划领域仍涉及不多。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探讨城市用地布局如何应对现状存在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为同类城市规划项目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困惑与局限: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1.1 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前提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当前国内许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来看,国内城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提高,但形势依旧严峻:一方面,2009年在全国655个设市城市中,仍有99个城市空气质量仅达到三级标准,此外有8个城市劣于三级标准1;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市“退二进三”的进程中,环境风险往往与污染工业一道转嫁给管理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全的周边地区,使城乡环境呈现出中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反而恶化的特点。

任重道远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与城市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用地拓展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更是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条件,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从山东肥城的氟中毒事件到山西临汾的环境问题,乃至之前广州番禺对垃圾焚烧厂选址的热议均可看出,在国家陆续提出“两型社会”、“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城市用地布局所面临的大气环境制约,确保城市环境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亟需解决的布局前提。

1.2 传统规划技术体系的局限性

从当前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构成来看,在规划决策形成后再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应用相对广泛,而对于如何有效“补救”既有的大气环境问题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传统规划体系难以独立胜任。

一方面,在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对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尚未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应对措施。在规划项目实践中难以从空间上定量、明确的界定污染范围,通常情况下只能依据规划师的经验与判断,以定性的方式为主,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构建缓冲绿带,导致用地布局和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匹配较为模糊。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决策应建立在合理可信的论证之上。然而由于编制单位通常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资质,作为规划基础支撑的城市大气环境评价在技术上和资质上往往面临窘境,从而动摇整个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面对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用地布局之间的矛盾冲突,传统规划技术体系存在着自身固有的不足之处,亟需通过多学科交流和合作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对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介绍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及其对规划方案的基础支撑作用。

2. 探索与实践:以茌平县总体规划为例

2.1 引入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1.1 茌平县城市发展面临的大气环境风险

茌平县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平原,山东省西部,原为传统农业县。2000年之后,茌平县在资源、能源、交通三个条件均不突出的前提下,以“植入式”途径发展铝电产业,带动了城市的超常规发展。2007年,茌平县GDP达到142.45亿元,在聊城市排名第四,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聊城市第二,而GDP增速、税收收入及其增长率均位列聊城市各区县的首位,铝电产业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

在工业和城市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以铝电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排放大量的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导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1996、2000、2007三期遥感影像解析结果,自2000年工业快速发展以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显著,气溶胶浓度不断增大。从环保单位获取的数据来看,大气环境多项指标已低于国家标准,城市发展面临风险。

2.1.2 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前提

面对大气环境污染,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既反映了市民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诉求,更是对城市安全的保障,其迫切性不言而喻。

根据前期公众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居住环境满意程度一般以下者约占60%,而有超过68%的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茌平长远发展的瓶颈。项目组的调研也显示近年来茌平县城的城市建设逐渐转向背离工业区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之意不言而明。

更重要的是,在茌平县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电解铝产业,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氟化物。大量研究表明,氟化学工业,特别是无机氟工业是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对人体、动植物危害较大2。此外,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物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

可见,通过规划调整城市用地布局,规避大气污染物影响,对茌平的城市发展而言至为关键。具体而言,从空间关系上看,城市与污染型铝电产业的关系存在三种调整的可能:

1、工业不动,城市跃迁。即污染型铝电企业保持现状,城市整体在茌平县城以外的安全区域另行选址建设。

2、城市不动,工业疏解。即污染型铝电企业近期全部搬迁,在县城以外的其它区域内重新选址建设,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3、原址拓展,提升优化。即城市与工业的关系不作重大调整,两者仍在现状基础之上发展,而规划通过产业的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法暂时控制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远期再通过产业升级优化使环境达标。

比较而言,前两个方案虽较为彻底,但风险较大,是大气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城市与工业无法共存时的“大手术”;而原址拓展方案有利于城市平缓转型,可行性强,但这是建立在城区大气污染的强度和覆盖范围尚未完全恶化的前提下。

可见,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是茌平县城用地布局调整的基石,也是规划亟需解决的根本前提。

2.1.3 规划前期的尝试与困惑

在规划前期,为了在规划框架内解决此问题,项目组综合运用了国家标准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检索法三种方法,对茌平县城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初步分析。然而随着规划推进,初步分析结论逐渐显现弊端: 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所限,初步结论所确定的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较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难以精确引导城市用地布局;

另一方面,由于该结论由非专业环评机构出具,不具备专业资质保障,对于总体规划这一具有法律意义的规划而言,支撑力度不足。

为此,项目组与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合作,编制了《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

2.2 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引入

2.2.1 技术路线

《评价报告》通过对茌平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调查,掌握该地区环境空气的现状,评价空气污染因子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影响范围,提出清洁生产标准和方案,为茌平县城市总体布局提供依据。其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3:

2.2.2 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评价报告》基于现状数据资料,在回顾、评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分析铝电产业的环境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大气扩散模型-环评版(ADMS-EIA),模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

1、氟化物的小时和日均浓度在三个铝厂附近有超标现象出现。根据模拟的氟化物浓度分布图可知,工业园区内氟化物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家电解铝厂车间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氟化物在排放源的周围浓度值较高。

2、从实际数据计算方面: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模拟运算,得到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空间分布图。

3、依据清洁生产标准,对铝电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

根据模拟结论,并考虑到氟化物的高危性与隐蔽性、 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氟化物污染的累积作用,规划采取最不利原则,对《评价报告》的结论进行系数修正,得到规划中最终采用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分布图。

2.3 基于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城市用地布局

2.3.1 用地拓展模式确定

由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可知,城市北部地区处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而南部地区则环境质量较好,具备进行城市建设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评价报告》的结论证明,茌平县城的城市用地布局采取“原址拓展,提升优化”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3.2 结合大气环境治理的用地布局动态调整思路

《评价报告》指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和执行清洁生产标准,工业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使县城北部地区具备“复兴”的可能。因此,总体规划在城市用地拓展中贯彻这一“此消彼长”的动态思路,将规划期内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步骤:

1、时序一:城区工业在原址上控制、提升,重点建设南部城市新区。

2、时序二:县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环境治理,使工业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3、时序三:北部工业区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旧区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后,优化提升城市旧区,并建设现代化、无污染的工业园区。

2.3.3 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基于中心城区大气环境现状及空间拓展时序,将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内的用地划分为现状工业区、城市旧区和城市新区三大分区,各分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带,构建空间三分的宏观结构。

其中现状工业区未来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城市旧区现状位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近期为现状工业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建设控制地带,也是远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城市新区现状环境质量较好,是近期承载城市居住和公共职能的主要地区。

由用地空间布局结构不难看出,《评价报告》的编写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一方面,报告明确了大气污染的最大防护距离,从而引导规划在此范围之外布局近期发展用地;另一方面,报告分析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在有效控制情况下的演变趋势,从而为城市搭建长远发展框架、确定建设时序夯实了基础。

3. 经验与推广:技术路线总结

总结茌平县总体规划的经验,建议在同类城市的规划中可以参考如下的技术路线:

(1)从城市的现状入手,调查是否存在大气污染型工业企业,初步辨析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和影响程度,论证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与具有资质的专业环评机构进行合作,编制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

(3)根据专项评价,在以下模式中进行选择。

模式一: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构成重大影响,难以通过原址调整来解决的,应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工业疏解或城市搬迁;

模式二: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用地布局影响有限的,可选择原址优化模式,并提出工业优化升级措施,明确城市用地拓展时序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动态关系;

模式三: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对城市构成影响的,应强化对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地区的建设控制,城市用地予以规避,同时积极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城市安全。

(4)根据选取的模式,编制城市用地布局初步方案。

(5)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初步方案进行评价、优化,确保规划方案满足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4. 结语

当前,工业化依然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对城市长远发展而言不容忽视。在工业污染已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城市,仅仅对规划方案和项目选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在此情况下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可以确保城市规划有一个正确的立论基础。通过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证明了“先评价后规划”这一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希望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同类城市的规划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环境保护部. 《2009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2010.

2 朱继业. 氟化学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四川环境,2007.

3 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 《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 2009.

作者简介

许险峰,男,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马琦伟,男,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