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建建筑的难度范文

一建建筑的难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一建建筑的难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建建筑的难度

篇1

对此应当采取以下七项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一要实施对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减轻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采取的做法。当前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负,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适时提高纺织、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减轻外需萎缩和人民币升值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负担。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再次达到33%以上,这表明我国政府具有相当强的财政实力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困。

二要实施“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货币政策,减轻金融紧缩对中小企业的冲击。一是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放贷额度应有所区别。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主力军,可以适当提高其放贷额度,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更为宽裕的资金支持。二是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贷款应有所区别,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三是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应有所区别,加强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环保、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日前,央行已同意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只是一个开端,还必须有相关的配套措施确保增加的信贷额度能够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身上。

三要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发达、企业寻求担保难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当前,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层次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不以赢利为目的。第二层次是商业性担保体系,实行商业化运作,坚持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第三层次是互助型担保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风险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担保风险的补偿和担保机构的激励,提高商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的积极性。

四要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让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稳定性较差,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市场风险高,一般的大银行存在“惜贷”现象。发展与创业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银行体系,社区中小银行是一种有效的形式。社区银行的优势首先是扎根当地,能够利用当地关系网络获取社区内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减少信息、谈判和监督成本,从而能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顽疾。中国未来的社区银行可以借鉴我国村镇银行和美国硅谷银行的模式,在两个区域进行试点:优先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鼓励民间资本试办社区银行,化解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应放松金融管制,引入民营机制,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为社区银行,使民间资金通过市场的配置彻底走向阳光化,从制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

五要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失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资本市场发展不足。为此,一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改变我国由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严重过高的局面,让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壮大风险投资事业,拓宽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让保险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使其拥有一个新的资金汇聚渠道。四是鼓励民间天使投资,构建天使投资与创业企业的网络交流平台,(转下页)(接上页)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在有条件的地方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家等先富人群加入天使投资网络。

篇2

保障居民的住房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民生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实质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通过行政手段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当住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类型。2013 年1月1日起,郑州市全面推行实施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三房合一”的住房保障管理新机制。目前,河南省廉租房的保障范围已基本实现从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向中低收入家庭的覆盖,公租房已经成为了河南省大力发展的保障房类型。

本文主要针对需要保障性住房人群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网民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及相关政策的意见和要求,了解河南省在保障性住房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对象与方法

一是调查目的与内容:了解市民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认知与意见,具体包括对保障性住房知晓情况,使用希望,对其建设、分配对象及监督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的意见。二是调查对象与方法: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500份,调查郑州、洛阳、开封三市网民,返回479份,其中11份无效问卷,468份有效问卷。三是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三、结果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部分调查了6个问题:1.性别:男性占42.31%;女性占57.69%。2.年龄:18~30岁占50%;31~40岁占30%;41~50岁占20%。3.受教育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6.92%;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35.38%。4.居住情况:租住的人占80.77%。5.现在从事的生产活动:间或进城打工的人占19.23%;业余做小生意的人占19.23%;其他占50%。6.目前月均收入:800~1500元的占46.15%;1501~2000元的占30.76%。

(二)被调查者对保障性住房知晓情况

本部分调查了5个问题:1.了解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途径:26.92%的人通过政府或村委的公示、宣传知晓;26.92%的人通过报纸、收音机、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知晓;30.77%的人不知道有这个政策,做此问卷才得知。2.是否知道居住城市有保障性住房:61.54%的人知道保障性住房,但不知道具体地点;30.77%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保障性住房。3.最为重要保障性住房类型:46.15%的人认为廉租房最重要;53.85%的人认为经济适用房最重要。4.最好的保障性住房补贴方式:42.30%的人认为实物配租最好;26.92%的人认为廉租家庭贷款购房,政府通过租金补贴的方式帮助廉租家庭偿还部分贷款最好。5.自己、亲戚、朋友或其他认识的人中是否有正在租住保障性住房:3.85%的人选择自己在租住;3.85%的人选择亲戚在租住;19.23%的人有朋友在租住。

(三)调查对象对保障性房使用希望的情况

本部分调查了8个问题:1.最实用的保障性住房户型结构:57.69%的人选择三室一厅;23.08%的人选择一室一厅。2.租金的缴费方式:50%的人选择月付;26.92%的人选择季度付。3.有能力支付的月付金额:65.38%的人选择100~300元;23.08%的人选择300~500元。4.房租占家庭每月总支出的比例:46.15%的人选择10%以下;38.46%的人选择10%~30%。5.从申请到获得保障性住房的等候时间:73.08%的人选择一年至两年;19.23%的人选择将近一年。6.申请过程中最麻烦的事情:64.95%的人选择申请困难;26.92%的人选择从申请到居住时间长。7.现住保障性住房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否满意:61.53%的人选择不满意;38.46%的人选择满意。8.不满意的原因:73.08%的人选择“地处偏远,交通费支出陡然增大,教育实施不配套,购物场所不足”;46.15%的人选择“医疗设施不配套”;38.46%的人选择“居住环境较差,污染严重”;34.46%的人选择“治安较差”。

(四)调查对象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对象及监督情况的意见

本部分调查了6个问题:1.保障性住房应该集中还是分散建设:61.53%的人选择“集中建成保障性住房小区,便于集中管理”;38.46%的人选择“分散建在各居民区中,以免形成新的贫民窟”。2.保障性住房的选址:73.08%的人选择“建在近郊”。3.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80.77%的人选择“本市贫困居民”;53.85%的人选择“孤寡独居老年人”;53.85%的人选择“拆迁地区特困者”;30.77%的人选择“非本市户籍常住居民”;76.92%的人选择“刚工作的大学生”;57.69%的人选择“外来务工人员”。4.应该免除保障性住房租金的对象:65.38%的人选择“生活困难为低保户的人”;23.93%的人选择“单亲家庭”。5.免除的房租的缴费:80.77%的人选择“政府缴纳”。6.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监督方式:42.31%的人选择通过对账单的方式来参加;19.23%的人选择通过发奖励物的方式来参加;15.38%的人选择通过开上年度情况介绍会的方式来参加;15.38%的人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来参加。

(五)被调查者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问题的意见

本部分调查了5个问题:1.申请保障性住房最困难的是:80.76%的人认为可用的保障性住房数量太少,即使够条件也住不上;61.53%的人认为在于政府人员工作不给力。2.50%的人认为保障性住房政策对解决经济困难人群住房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仍需要加强政策扶持;42.30%的人认为杯水车薪,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此政策。3.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最需要改进方面:73.07%的人认为应该出台专门的相关法律;69.23%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资金投入;50%的人认为多建房,扩大实物补贴范围;53.85%的人认为应该健全相关政府问责机制;61.45%的人认为应该公示资源,避免特权现象。4.这一制度推广实施的方式:69.23%的人认为应鼓励全民参与来推广。5.政府不能及时收回保障性住房的原因:50%的人认为政府没有及时更新住户的真实家庭情况;38.46%的人认为住户为了继续享受低廉的租金,会隐瞒自己的真实家庭情况。

四、讨论与分析

(一)网民主要是三个城市的中青年群体

调查数据显示,18~40岁的人占80%,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56.92%,以租住房屋为主的占80.77%,收入以800~2000元为主(76.91%)。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网民主要是三个城市的中青年群体。

(二)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政策的了解比较有限

数据显示, 53.84%的人对保障性住房的认识来源于政府或村委的公示、宣传和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上了解的,另有30.77%的人是通过做此次调查问卷才获知的,此前不知道本地有保障性住房保障制度占30.77%。可见,河南省对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房源,申请门栏过高导致不能在全省广泛宣传。

(三)被调查者对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和制度变化不太了解,没能有效利用该制度解决自己的住房困难

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租住房屋的人占80.77%,自已有能力支付保障性住房的月付租金主要集中在100~300元(65.38%)和300~500元(23.08%),希望房租占家庭每月总支出的比例主要集中在10%以下(46.15%)和10~30%(38.46%),但仅有3.85%的人在租住保障性住房,可见目前能利用保障性住房的人很少。

数据显示无人选择公租房,仍有26.92%的人认为政府通过租金补贴的方式帮助廉租家庭偿还部分购房贷款最好,并有53.85%的人认为经济适用房最为重要,这表明他们不了解由于经济适用房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诸多问题, 郑州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实行“三房合一”,逐步建立“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所以,尽管变化的政策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但由于对其变化缺乏了解,鲜见有人选择利用公租房制度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

(四)申请保障性住房不容易,使大家对利用此政策丧失信心

对于申请过程中最麻烦的事情是“申请保障性住房困难”(64.95%);从申请到获得保障性住房等候的时间是“一年至两年”(73.08%)。申请保障性住房困难的原因认为是“可用的保障性住房数量太少,即使够条件也住不上”(80.76%)以及“政府人员工作不给力”(61.53%)。因此,有50%的人认为保障性住房政策对解决经济困难人群住房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仍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但是另外也有42.30%的人认为杯水车薪,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此政策,可以看出申请保障性住房不易,易使大家对此利用此政策丧失信心。

(五)被调查者倾向实物配租,希望保障性住房户型是三室一厅和一室一厅;月付或季付房租

由于在城内租到廉价的房屋不容易,有42.30%的人认为实物配租最好;而且由于来务工的多为中青年,其家庭状况和工资发放水平和方式决定了他们青睐三室一厅(57.69%)和一室一厅(23.08%),以及月付(50%)或季付(26.92%)房租。。

(六)大部分被调查者希望保障性住房集中建在近郊;对其现处地理位置不满意的居多,原因多样

73.08%的人选择保障性住房“建在近郊”,61.53%的人选择“集中建成保障性住房小区,便于集中管理”,有61.53%的人对于其现所在的地理位置选择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包括:“地处偏远,交通费支出陡然增大,教育实施不配套,购物场所不足”(73.08%);“医疗设施不配套”(46.15%);“居住环境较差,污染严重”(38.46%);“治安较差”(34.46%),因此,多种原因导致大家对其不满。

(七)被调查者倾向对困难的低保户和单亲家庭实施房租免除,费用由当地政府出

对于应该免除保障性住房租金的人,有65.38%的人选择“生活困难为低保户的人”,有23.93%的人选择“单亲家庭”;80.77%的人对于免除的房租缴费选择“政府应替他们缴纳”。

(八)被调查者希望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

对于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监督的方式,42.31%的人选择通过对账单的方式来参加,19.23%的人选择通过发奖励物的方式来参加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监督,15.38%的人选择通过开上年度情况介绍会的方式来参加,15.38%的人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来参加,因此,可见大家倾向监督方式多样化。

(九)被调查者认为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需要鼓励全民参与,出台专门的相关法律,加大资金投入,公示资源,避免特权,健全相关政府问责机制

由于大多数的人(88.46%)认为政府不能及时收回保障性住房分配给需要的保障对象,因此,他们认为应鼓励全民参与这一制度实施(69.23%),同时应该出台专门的相关法律(73.07%),加大资金投入,多建房,扩大实物补贴范围(69.23%),公示资源,避免特权(61.45%),并健全相关政府问责机制(53.85%)。

篇3

1、科目不一样(难度差异不一样):一建比二建多一科,如果有二建基础学一建好学一点,但难度差距很大,二建全国通过率百分之二十左右,一建全国通过率仅百分之四五。

2、用处不一样:一级建造师,是建设工程行业的一种执业资格,是担任大型工程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二级建造师是建筑类的一种执业资格,是担任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BIM目标及价值体系建设

BIM的价值在于完善了整个建筑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管理系统和工作流程间的纵、横向沟通和多维度交流,实现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化管理。同时,BIM技术应用在当下的经济及市场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有更宽、更多的视角去审视外部环境,要想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和发挥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企业BIM应用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地优化创新。因此一个准确的基于企业自身考虑的BIM应用目标及价值体系的建设在企业BIM应用发展中尤为重要起。郑州一建集团2014年开展BIM应用以来,BIM应用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员的认知提高和市场软件的进步不断变化。2014-2015年以“普及认知”开展试点应用、理论及软件技能普及,重理论认知及基础软件技能的培养;2016-2017年以“项目应用”开展激励、引导、奖罚为原则的项目普及;2018-2019年以“平台应用”为目标,技术+管理+竣工模型的主线加两翼的发展方向,探索管理应用。2019-2020年以“BIM+应用”为目标,推广BIM技能岗位化,发挥各岗位应用多样性。2021年,BIM中心又建立以“信息共享、应用创新、数据创效”为目标的工作方向,强化多数据应用、全数据共享、大数据创效,以此目标建立了18条考核指标,深化目标的可实施、可分步推进的框架,以帮助集团各个项目实现BIM应用价值提供方向目标和路径。

BIM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由于行业高度重视和迅速推广,BIM技术已然走入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阶段,对BIM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出范围广、多层次、应用深的BIM人才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事情。目前,BIM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外包项目培养模式、外聘讲师团队培养模式、招聘学校新毕业相关专业人员、招聘有经验的人员带动企业人员等模式,即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模式,内部培养往往缺乏培养BIM应用体系和理念,仅培养软件操作,造成项目人员看不到价值,驱动力不强;外部引进存在BIM技术操作中无法更好的与业务结合或者BIM人员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项目BIM应用培训注重实战能力培养,将基础培训与应用提高相结合,培养既有建筑专业能力又有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郑州一建集团2018年建立BIM及大数据培训中心,坚持“岗位+BIM”的企业BIM应用能力培养方针,注重BIM应用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应用促培训,开展集团“数字先锋计划”,采取标准化、差异化、高效化的培训、考核方式,精选6类基础BIM课程及2类扩展课程,涵盖BIM理论知识、土建机电基本应用知识、各项软件操作技能,模型应用专项案例、其他BIM+应用的拓展;不同岗位对应不同的课程要求,培训后由集团公司组织考核;培训方式包括网络、视频、线下课堂等多种形式,扩大人员知识获取途径。可持续的BIM培训应用体系帮助项目各类管理人员建立即适合自身岗位又能为岗位工作产生价值的BIM应用知识体系,鼓励各岗位人员将软件技能与工作需求相结合,产生应用价值。

BIM相关软件体系的选型及应用标准建立

近年来BIM软件种类、应用业务范围、应用点有所扩展和深入,发展的同时对于BIM软件应用选型及应用标准的建立是企业BIM应用过程中绕不开的重难点。一是BIM软件种类多,BIM相关软件易用性不高,二是相关软件间数据标准统一性难的问题,三是应用标准的颗粒度与业务应用需求的匹配度问题。因此企业在BIM应用过程中,软件选型至关重要,清晰明确的应用路径有利于企业准确的通过对自身需求的分析、行业现状、市场动向等几个方面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软件应用体系。同时,企业应用标准的建立应从模型应用阶段、应用场景、应用价值等方面统筹考虑,建立系统精细的应用指导手册,凸显应用价值。郑州一建集团BIM软件体系依据企业自身需求及已有软件体系,考虑未来软件数据互通互导,软件选型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建模软件,根据项目种类不同,采取不同的建模软件选型,分为土建类建模软件、钢构类建模软件、机电类建模软件、市政道路桥梁类建模软件、复杂节点类建模软件;第二类为应用工具类软件,依据应用内容的不同,分为施工模拟类、施工深化类、漫游展示类等;第三类为平台管理类软件,此类应用主要考虑与企业已有平台之间的对接问题,因此选用广联达系列平台软件,未来对接OA及项目管理平台。应用标准方面:郑州一建集团BIM应用以价值为结果导向,依据BIM应用深度不同对应用内容建立了应用难度的5级划分,并坚持每年度BIM应用清单,并将BIM技术应用清单汇总成册建立了《郑州一建BIM技术应用手册》,每个应用均详细介绍了应用范围、流程、应用成果等以便于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BIM技术应用,同时形成20余部企业BIM应用各类样板标准及考核标准。

篇5

青藏铁路的开凿是一个奇迹,每年都有50万人乘火车来到拉萨。这个奇迹是建筑者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完成了这浩大的工程,这也让游客们方便了很多。

这条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沿途共有10条隧道、675座桥梁,穿越了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青藏高原,这里海拔很高,异常寒冷。稀薄的空气有可能致人于死地,这些冻土很不稳定,全世界都认为不可能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修建铁路。这不是最长的铁路,但毫无疑问修建难度是最大的。它是一个建筑奇观,中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建筑奇观的?这还要靠聪明才智的建筑者。

在一次次的困难面前,筑路大军斗志高昂。要经过永久冻土带,永久冻土冬天坚硬无比,夏天则异常松软。北半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永久冻土覆盖,永久冻土有时厚度超过1500米。它在冬天坚如磐石,但在夏天时表面会发生融化和沉降,冬天再次来临时则再次冻结,体积会增大,地面也会升高,在这样不稳定地区修建的铁路无疑要发生变形。但是建筑者不畏艰苦,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这一只只“拦路虎”。

篇6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族、居民建筑、建筑形式、方案设计

引言:

近些年,在全国普遍关注民生议题的背景下,新疆各地引发了“新农村”建设,许多乡村居民旧房拆除建新。由于重点放在全面“建新”上,没有注意到地域风貌的保存,形成大拆大建、千层一面的“排排屋”。新旧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为此,我们针对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聚居区的调研与测绘,经过分析与思考,认为新疆维吾尔民族受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长期的与周边个名族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不同于中东地区、自己独有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在新建的安居房设计中,应充分挖掘这种本土文化,淡化宗教色彩,突出民族文化,形成中国本土独有的维吾尔族新农村。使当地居民找到真正的民族归属感,从而不去盲目跟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同时对周边旅游产业也有着积极影响。

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

1、 调研情况介绍

1.1实地勘察

传统村落欠缺统一规划,一般为沿路盖房,道路笔直,缺少公共空间并且不利于防风防沙。

村民住宅条件差异较大,较好的每户约140平方,房屋多为砖混结构,院墙多为土夯堆砌,占地8分左右,院内有牛羊圈、果园等。较差的条件非常简陋,房屋小而破旧,很多为黄土砌筑,居住条件急需改善。

1.2传统民居调研

(1)内院采光――为了防止风沙,疏附的民居院落的外墙基本不开窗,或者窗很小,而在内部住宅墙面则设置较大的窗,满足内部采光。

(2)L型户型平面――民居建筑较多采用L型平面设计,结合苏帕的设置增加采光的角度。

(3)建筑色彩主要以土灰,土黄,土红,驼红为基色,辅以蓝,黄,绿,白,红色。力避黑色。建筑外墙材料应以尽量体现建筑的厚重,柔美,历史的沧桑和延续。整体风格以民族风格为依托,融入疏附多元文化特征。

(4)由于气候干燥。维吾尔族都爱在庭院里活动。如春夏秋三季里。人们在庭院里待客、吃饭、纳凉、睡觉、做零活等。把庭院作为住室的扩大和延伸.普通的维吾尔族民居多是长方形的平房,房前往往设计有拱式前廊和平台.拱廊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作“皮夏以旺”。

1.3现有安居点调研

目前,疏附县已有的安置点户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以封闭式的围合院落为主。

(2)户型建筑面积从50~120 不等,部分户型考虑了两代同居的需求。

(3)户型设计中,交通流线外置,不同使用者有不同出口,卫生间与厨房分离。

(4)尊重民俗,多数设计融入了苏巴、葡萄架、家畜圈等要素。

1.4现存问题

现有安居房为统一建设,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实施,但大规模建设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

(1)现安居房布局基本同北方早期新农村建设的棋盘式布局,这样布局整齐,但直通的道路对于喀什地区防风防沙十分不利。

(2)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

(3)传统建筑以土夯为主,造价低‘但其抗震强度无法控制,新建安居房多为单一粘土砖,不环保切造价相对略高。

(4)新建安居房虽统一铺设了排污管,但造价较高,且污水经排污管直接排向自然水系,很不环保。

2、分析与思考

2.1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安居房为统一建设,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实施,但大规模建设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我们可以通过村民自建,村民自建可大大提高村民对安居房建设的积极性,并且部分门窗等建材可由老房拆卸重复使用,大大节约工程造价。但是村民自建对施工质量很难控制,所以建议建规划布局和筑主体统一建造,凉棚、围墙、牛羊圈、沼气池等附属设施又专人监督’村民按照统一规划部署自行建造。

然而村民即乡领导对连片建设十分拥护,并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对施工队统一建设的造价表示无法接受,提出可由乡里统一规划部署,政府补贴,村民自建住宅。

2.2规划布局

现安居房布局基本同北方早期新农村建设的棋盘式布局,这样布局整齐,但直通的道路对于喀什地区防风防沙十分不利。

然而我们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调研,发现传统民居中很少出现十字路口,大都是丁字路口,或是死胡同,这种布局对防风防沙十分有利,但不利于防火及车辆通行。本次规划采用人畜分流,丁字形路网贯通组合的布局模式,及有效地保证了人形空间的防风防沙,又通过畜行道路解决了防火、机动车通行和夏季通风问题。(本方案布局)如下:

2.3建筑风格

部分老民居盲目追从中东地区伊斯兰建筑,而新建安居房造型上又过于机械,两者都未能反映出新疆本土建筑特点。而新疆维吾尔民族受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长期的与周边个名族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不同于中东地区、自己独有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在本次农村富民安居房设计中,力求挖掘本土文化,淡化宗教色彩,突出民族文化,形成中国本土独有的维吾尔族新农村。使当地居民找到真正的民族归属感,从而不去盲目跟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同时对周边旅游产业也有着积极影响。

2.4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以土夯为主,造价低‘但其抗震强度无法控制,新建安居房多为单一粘土砖,不环保切造价相对略高。

在材料上建议采用多种材料配合建设,如当地的粘土砌块可做院墙、牛羊圈;木材可做楼梯走廊等。当地居民大都自己种有杨树,属于私人财产,在村民自建中每户都有一定量的木材可以使用,并有独立加工的能力。当地对粘土(黄土)的砌筑加工技术已比较娴熟,用于院墙等位置可大大节约成本,且地域气息十足。

3、总体规划构思

3.1规划理念

(1)集中连片、紧凑布局、组团构成、成街成坊。

(2)适宜尺度、亲切宜人、人畜分流、人车分流。

(3)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地域特色的户型设计

(4)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配套完善的社区中心

(5)生态友好的市政设施

3.2项目分布特点

总体来说,目前各乡的安置试点选址主要是结合示范展示的需求,将项目布置于乡内主要道路周边,但受用地和交通条件所限还稍显凌乱。

萨依巴格乡与英吾斯塘乡的安置试点内已完成了部分富民安居工程的建设。其选址均靠近乡镇范围内部主要交通道路周边;站敏乡也拟将未来的安置试点布置于乡政府周边,临近乡内主要道路旁;吾库萨克乡内的安置试点主要结合商务新城分区规划考虑,布置于克孜河南岸。

3.3空间组织

(1)不同类型的户型独立形成组团,再形成若干特色组团。每个组团根据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明显的风格特征,并依照安置区内的区位特征,布置组团,形成有机整体。

(2)强调每个组团的尺度控制,避免由于过大的院落相互拼接,形成单调的景观界面。同时在组团与组团相接的地方适当布置若干景观节点,强化公共活动空间。

(3)疏附县乡镇传统的集会场所习惯放置于街口,街口空间对于乡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交流场所,是一种特质空间,需要再设计中强化。同时,在传统维族民居设计当中,是非常注重入口空间的梅花与装饰,个社区、院落的入口都需要细致设计。

3.4绿地景观、道路设计

(1)水系规划――疏附县被盖孜河和克孜河两条河流滋润,在缺水的新疆形成了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模式,密布的水网成为了疏附县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结合道路网的设置,将水网融入到安置区设计中。

(2)生态防护体系――防风林与葡萄架是新疆最具特征的景观要素;结合道路,利用高耸的白杨形成景观标志,布置于重要的道路两旁,成为社区形象骨架;同时在人的尺度以葡萄廊架为景观基础,形成廊道、景架、葡萄园等一系列景观小品,强化社区景观组织。

(3)人畜分流――强调人流线与牲畜流线之间的相互独立,在院落设计与道路设计中专门设置供牲畜通行的道路,避免牲畜给社区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道路系统组织与断面设计中考虑牲畜路网的独立性。

3.5公共服务设施

以村民文化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中心. 疏附县乡镇传统的集会场所习惯放置于街口,街口空间对于乡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交流场所,是一种特质空间,需要在设计中强化;同时,在传统维族民居设计当中,是非常注重入口空间的梅花与装饰,个社区、院落的入口都需要细致设计。

4、初步方案

4.1单元组合模式

拟按照0.5亩占地面积进行设计,宅基地划分简明有序,便于实施,同时有机组织道路,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起到人畜分流,防风防沙的作用。组合单元中配置A,B,C,D,E,F五种标准单元户型,满足各式生活空间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4.2住宅组合模式

(1)住宅单元各自独立布置,保证了各自单独施工的可能性,及使用时屏蔽户间干扰。

(2)住宅采用横L型布局,即均充分利用南向采光,又保持传统民居的院落围合感,使生活空间区隔于生产空间。

(3)每户各设人畜独立出入口,实现人畜分流,生活及生产空间可以明确分区。

4.3绿化组合模式

由当地传统的葡萄架,果园等院落绿化,组织规划形成整体的组团绿化。并延续发展形成屋顶绿化,实现生态化的屋面隔热系统;经济有效地改善整体组团的生活环境与各单元的居住空间。如下图所示:

篇7

关键词:电气设计;说明;图纸

本文就项目工程电气设计各个阶段设计说明、设计图纸中常出现的问题执笔,希望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1、工程概况中建筑定位问题

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建筑电气设计各个阶段的说明应介绍本次设计工程的概况。对于工程概况的写法,目前有些设计人员常采用直接照搬建筑专业说明中的工程概况。实则不然,我们需要将建筑专业的工程概况加以修改、补充相关内容,明确定位建筑类型,以便作为后面说明中的负荷分级、电源数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防雷分类等问题的依据。住宅的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等,属于哪类建筑;商业建筑的建筑面积、层数、建筑高度等,属于何种商业建筑(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车库的建筑面积,可停车数量,明确车库的防火分类;酒店建筑的建筑面积、层数、建筑高度等,酒店建筑类别(一至六级),酒店星级,这些均直接影响该酒店供电电源数量及供电级别问题;医疗建筑的建筑面积、层数、建筑高度等,属于何种医院(如三级等),病床床位数等问题均应在工程概况中交代清楚;厂房准入何种产品,厂房(库房)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属于何种类型厂房(甲乙丙丁戊五个等级),何种库房,厂房(库房)是否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系统,厂房室外消火栓用水量多少等问题;图书馆、体育馆等其他很多类型的建筑,均需明确定位。

2、建筑物防雷分类问题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中,对于电气设计说明中没有明确是否要写建筑物防雷分类,但是防雷接地作为建筑工程设计的一部分,需要将该部分说明加入设计说明中,且应明确该(各)建筑物防雷分类,条件充足的情况下还应明确该建筑年预计雷击次数,而不应笼统的说明防雷设计需做防直击雷、防侧击雷、防感应雷及防雷电波侵入、等电位接地等。

3、室外强弱电管网图中常见问题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中未明确规定方案阶段电气专业须出强弱电管网图纸。但个人认为,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建筑专业有出总图的工程均应做室外强弱电管网图纸(方案阶段一般水电合成一张图纸)。图中应明确该项目工程强弱电系统进入该工程的方向,在该工程内部(如小区内部)强弱电管网的走向分配(与水专业配合),电力排管根数(或电缆沟宽度、深度)、管径大小,弱电排管组成、根数及管径大小,且根据强弱电系统需要,小区内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排管根数、管径大小应有区别,具体可在下一阶段详细区分。

4、消防电气说明易遗漏的强制性规定说明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明确规定建筑电气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设计图纸、主要电气设备表、计算书。该规定并未明确要求电气消防自成章节,但在近几年各地因电气消防问题引发火灾的事件频频发生,电气消防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命财产安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单位往往会将电气消防归结到建筑消防章节中。初步设计阶段电气消防一般要详细交代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或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具体设置。其中有两点强制性规定的说明往往被人忽视,一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11.1.4款“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当生产、生活用电被切断时,应仍能保证消防用电。其配电设备应有明显标志”;二是GB50016-2006的11.1.6款“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其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暗敷时,应穿管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30mm。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 ,应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建议在电气消防中加入此两点(各类型建筑需做相应调整),以保证电气消防说明的完整性。

5、TN-S与TN-C-S系统的采用问题

TN-S及TN-C-S系统见下图示:

个人认为,若变电所和用电建筑在同一建筑内、采用TN-S系统没有问题、但不一定必须采用5芯电缆才能算TN-S系统;只要满足TN-S系统要求即可、PE线可以是电缆中的一芯、也可以是单独的BV导线、扁钢、铜母线等等;多个回路可以共用PE线。若变电所和用电建筑不在同一建筑内(尤其是距离较远时),依然采用TN-S系统、5芯电缆,《民规》JGJ16-2008的12.2.2条,PE线要多点接地,从TN-C-S图可以看出变电所到建筑这一段的PE芯电缆有没有意义?PE线要多点接地。采用TN-C-S系统、4芯电缆,第一可以节约电缆造价、第二电缆尤其是大截面电缆施工难度降低。

6、消防设备配电线路单磁脱扣与热磁脱扣断路器选用问题

设过负荷保护原因:《民规》7.6.4 配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应在过负荷电流引起的导体温升对导体的绝缘、接头、端子或导体周围的物质造成损害前切断负荷电流(对于突然断电比过负荷造成的损失更大的线路,该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应作用于信号而不应切断电路)。

有观点认为:配电线路非设备控制回路,控制回路已经有更为精确的过负荷保护,所以断路器采用复式。

有观点认为:“消防设备控制箱至电机”的回路均有“过负荷报警信号”送出,“从变压器出线至消防设备控制箱”的配电干线,有没有“过负荷报警信号”,作用已不大,理由是:

a、每个末端电机回路均有“过负荷报警信号”;

b、“从变压器出线至消防设备控制箱”的配电干线,有没有报警信号,都得坚持工作,且过载是发生在末端电机环节,配电干线自身不存在“过载”之可能,故配电干线有无“过负荷报警信号”均可。

江苏、上海 、深圳默认做法:“从变压器出线至消防设备控制箱”的配电干线处所有开关其额定电流如果大于计算电流的1.5倍,则不需要设置“过负荷报警信号”,如果不到1.5倍,则必须均设置“过负荷报警信号”,个人支持此种做法。为了审查保险,也可按照规范执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成本控制

在我国建筑业中,脚手架搭设、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到混凝土浇筑的现场施工极为常见,这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施工,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与这类传统施工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装配式建筑指绝大部分建筑构件由企业车间生产加工完成,并在完成养护后直接运送到施工现场,采用安装机械设备和可靠的安装方式进行构建拼装完成的建筑形式。装配式建筑具备节能、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也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这就使得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近些年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招投标模式

装配式建筑的投招标模式可以分为资质标、技术标、商务标等三个方面.

1.1资质标

资质标指的是较为侧重于相关企业施工技术、企业信誉、管理职能等方面的招投标模式。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本身需要专业的安装机械设备和可靠的安装方式才能够较好的展开,相关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的经验、建筑工程业绩及信用评价直接关系着具体施工的整体质量,这也是资质标能够存在的原因所在。

1.2技术标

技术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技术标本身包含着施工总体规划、施工进度、施工方案、质量目标、保障措施、主要施工资源配置、安全文明施工措施、项目团队等一系列内容。在这种技术标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中,相关建筑企业会提供专业的技术方案。这种构成使得技术标这一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能够较好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1.3商务标

除了上述两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外,商务标本身也属于一种较为重要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这一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主要包括综合单价合理性、措施项目费、投标报价、分部分项工程费、其他费用、预制部品综合单价、用款计划等一系列内容,商务标这一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主要将目光集中在施工的费用消耗方面。三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各自存在着侧重点与利弊。这就使得单一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不能较好的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顺利且高质量完成。只有三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实现综合运用,才能够真正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较好展开。

2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方法

文章以总建筑面积14万m2,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建造的建筑工程为例。在这一建筑工程的11号楼中,11号楼部分采用了现浇施工,这就大大提高了11号楼的建造成本。文章结合这一工程实例,对控制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2.1制定与完善相关法规、标准

为了能够较好实现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与标准。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当下很多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装配式建筑相关法规与标准,单缺失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与标准,从而很容易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重要部件PC构建生产企业不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或是生产的PC构建能够应用的范围有限问题出现。这自然就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附加成本不断提高,对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2.2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经营模式

想要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就必须形成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全产业链的企业经营模式。虽然我国装配式建筑在近些年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受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条段化、相关企业利税的集体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还是处于较高的状态之中。这就使得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装配式建筑能否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3合理布置PC生产企业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其本身在建造过程中预制构件的运输方式与运输成本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建造成本,将运输成本降到最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降低。我国装配式建筑PC构建生产企业能够尽量合理布置自身地理位置,如果能够将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与相关企业距离控制在100km,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控制。

2.4提高安装施工水平、节约成本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具体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同样关系着这一建筑的成本。由于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建安装等环节具备着一定技术难度,很多时候施工单位如果不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预制构件安装,就会大大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安装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施工单位通过分段流水施工方法实现多工序同时工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过程的改进和优化。这样不仅能较好的实现装配式建筑成本的降低,对于施工效率的提高也有着较为的促进效用。

3结束语

文章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招投标模式及成本控制展开的研究,详细论述了装配式建筑的招投标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井长源,李开明.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践及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35.

[2]李丽红,郭娟利,王啸霆,等.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13,19(9):102-105.

[3]闫红缨,徐家麒,刘伟,等.预制装配式体系建造成本的比较分析[J].住宅产业,2012,23(17):36-38.

篇9

关键词:高层;火灾;隐患;预防;宣传;演练

1高层建筑出现的背景

1.1土地资源紧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是可用耕地面积相对偏低,又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均土地资源相当稀少。据国土资源部官方资料显示[1],我国耕地可用面积约为1.35亿公顷,人均可用面积不足0.1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可用住宅面积为20m2以下。从该报告中可知,我国的土地资源总体呈现人均土地资源少、可用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等特点。

1.2城镇化高楼林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大,县城、市区的范围变的越来越大。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稀少,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就需要采用高层建筑。高层居民小区如雨后春笋,每个城市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商品住宅小区以及写字楼、酒店等。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房屋施工面积达124亿m2[2],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层建筑。随着高层大型建筑的出现,其安全防火设施和防火、救火、救援的方法成了消防部队面临的新挑战。

1.3高层住宅的防火重要性

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一般在几十米到上百米,楼层大多是相对封闭,并且内部建筑结构复杂,建筑内布满了各种电线电缆、燃气管道、用电设备,这是都是潜在火源。住宅商品房或是酒店等在装修时,房间内可燃物品也较多,也存在潜在火灾安全隐患。

2高层建筑的可能火源及其特点

2.1高层建筑的隐形火源

高层建筑具有特殊的物理环境条件,一旦发生火灾,较一般建筑具有更大的危害性。高层建筑有以下几种火灾的可能性。(1)电器引发火灾。据相关火灾统计资料显示,电器故障、老化等因素引发的火灾占到各类火灾的30%左右[3]。在高层商品住房、酒店等建筑内,用电设备较多,空调、冰箱、电视机、热水壶、烤火风扇等等都可能引发电器火灾。高层建筑人员较多,电器数量增多,使用频繁,这更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2)明火容易引发火灾。高层商品房最大的明火是厨房燃气以及一些可燃液体,比如白酒、花露水、化妆品、食用油等,这些物品一旦接触明火或者高温物体极容易发生自燃并引燃家中可燃物,燃气的泄露也可能引发爆炸事故的发生。高层酒店往往设有餐厅、宴席厅、食堂、洗浴中心等等,厨房燃气用火必不可少,甚至出现卡式炉、火锅、煤气烧烤、电烤炉等明火。酒店出入人员较多,特别是各种会议、宴席,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引起现场混乱,救援难度加大。(3)吸烟不慎引起火灾。高层建筑内人员繁杂,有参会人员、赴宴人员、顾客、旅客、客户、员工等,虽在过道中标明禁止吸烟但大多还是难以禁绝。将未熄灭的烟头随意丢在有可燃物的垃圾桶或者可燃物体上都有可能引起火灾。居家生活使用的蚊香,燃烧的烟雾处温度高达300℃~500℃,倘若蚊香放置不对,也容易引起床单等可燃物引发火灾。近年来媒体也曾报道过类似火灾事故,星星之火可以引发重大火灾事故。(4)设备故障引起火灾。在高层建筑内一般安装有鼓风机、排风机、冷冻设备、各类电动机、电器设备等等。由于长期使用,没有及时维护、保养、清理尘埃,一旦运行出现故障,热量积聚,也可引发火灾。(5)因素。比如电工操作不当,装修工在电焊、切割、打磨过程中也容易引起火花四溅,点燃周边的可燃物体。(6)人为因素。很多火灾的发生存在个别人员为了报复社会或者个人,或是其他目的,自身携带如汽油等可燃物体,进行人为放火。比如2015年8月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一男子不满单位领导调动岗位,精心策划放火报复;又比如2016年4月北京通州区一男子因为身体原因在楼道点火解闷。这些个人行为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极大的危害。(7)突发事件。比如“911”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造成楼梯燃烧,高楼倒塌,死伤惨重。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城市周边的山林自燃等等也可能引起大型火灾。

2.2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高层建筑

由于其高度较一般的建筑高,有的可能上百米,在大城市中垂直高度200m的高楼为数不少。目前城镇化正快速推进,全国各地都在修建高楼,然而有关高层、特殊大型建筑的防火政策、救火方式和策略还有待完善,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仍然是一个难题。比如巴中市的城市化建设近年来不断兴起,很多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面前。消防官兵还缺少高层救援的经验,在实际救火作战中,必然难度更大[4]。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如下。(1)火源隐蔽性强。由于高层建筑内部结构复杂,存在多种客房、会议室、礼堂、厨房、配电房、电梯、各类管道、线缆、燃气管道等等,所以较小的火源或者是星星之火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存在一定的隐蔽性。(2)火势蔓延快。高层建筑中一旦火势蔓延,其速度惊人,火势的发展和过火面积比普通的建筑要快很多。高层建筑犹如一个正方体木棍插在大地中,由于内部可燃物较多,若没有设置放火隔离或者其他切断火势蔓延的措施,火势一旦形成,就像一个冒着浓烟的“烟囱”。“烟囱”的火焰可达上千度而烟雾温度可达几百度,并且直接向上层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可将上层引燃,从而引起一连串的燃烧。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5]。(3)疏散难度大。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层数多、离地距离大、居住或流动人员比较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建筑内居民紧张慌乱,现场容易变得相当混乱。此时逃生楼梯比较拥挤,在浓烟中很难发现逃生方向,从高层逃生到一楼耗费大量体力和时间,这也极容易引起人员拥挤、踩踏事件。同时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中,电梯停运,传统的消防梯很难达到上百米的高度,因而消防人员也必须从楼梯进入,必然延误救火的时间。(4)灭火救援难度大。传统的建筑一般高度在二三十米,而高层建筑一般在几十米、上百米,一些地标性建筑的高度可能在几百米。在普通建筑物着火时,消防员可利用消防梯、高压水枪对现场进行灭火。但是在高层着火时这些基本没有,而楼体内的消防栓,需要消防员经历一段上楼的过程后才能使用。由于高层火灾可燃物多,浓烟滚滚,环境温度高,空间狭小,室内相对密闭、能见度极低,这些都加大了救灾的难度。在救援现场,场面混乱、气氛紧张,低能见度使得消防员很难快速寻找火源,也容易产生错误的判读,对现场指挥提出很高的要求,造成很大的难度。同时高档小区和高层建筑在装修过程中使用了复合板、纤维、皮质、塑料等易产生毒气的材料[6],在火灾发生时,很多浓烟都带有大量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和浓烟很容易使人中毒和窒息死亡。

3高层建筑火灾防范预防

3.1预防为主

高层建筑的火灾预防从建造初期应该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法规进行设计和装修。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消防部门的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每个高层建筑或者单位、小区,需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各种消防规章制度,并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消防设施。对可能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过道、房间等进行定期清查。加强管理并控制建筑内的各种火源,加强电器线路的检查维护,严禁私自乱接乱修,从根本上杜绝火源的产生。在我国很多单位和个人消防意识淡薄,没有组织和参与消防相关的演练和消防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生火灾很多人措不及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或者培训,组织消防逃生演练,使人民群众能够正确使用消防灭火器,掌握自救和逃生的知识。

3.2火灾报警措施

(1)火灾自动报警设施。无论普通高层建筑还是一般写字楼,现在一般都装有烟雾传感器。在高层楼房着火后,燃烧产生的烟雾密度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触发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2)手动报警装置。在很多楼体内人们可以看到,通行巷道的墙壁上存在红色消防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火灾,现场人员可以立即按下触发器,进行报警。(3)防排烟设施。由于高层失火后,容易造成浓烟滚滚,在建造初期,应该在楼体内加装排烟设备或者排烟管道。一旦发生大火,可将大楼内部的有毒气体和浓烟吸排到外面,给内部人员最大的生存条件。(4)疏散指示标志。在实际火灾中,由于烟雾密布,受困人员加之紧张、急于逃生,一时难以找到逃生出口或者消防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此时起到关键作用。传统的指示包括火灾应急照明灯,挂在墙壁或者悬挂于过道中的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标志,消防通道门等等。这些指示标志在紧急情况下应该能独立供电,并产生光亮以便受困人员发现逃生线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逃生指示标志,比如灯带式逃生指示等。(5)应急通信设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基本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报警最直接,消防人员也最容易询问,掌握火灾情况。同时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可以与消防专线通信,一旦发生火灾,便可自动发送信息到指定的消防人员的手机上。

4高层建筑的火灾逃生

4.1心理因素火灾发生后,火场逃生是一项平常用不到的技能,这其中需要克服心理和生理的障碍。火场内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根据现场火情的情况选择逃生的方案和自我保护措施。4.2逃生技能在火场逃生时,在火势和烟雾不大的情况下,可立即寻找安全出口,并按照路向指示的方向逃离,逃离到逃生楼梯后,迅速向楼下跑去,直到离开大楼。当火灾场面非常复杂,火势凶猛,浓烟滚滚的时候,首先应该找一块淋湿毛巾或者厚实的棉布,然后捂在嘴和鼻子上,避免自己被烟火呛住,同时找到水源将全身淋湿,或者找一个淋湿的棉絮披在身上,然后再开始逃跑。逃跑中远离火焰,在找到安全出口后,迅速冲出火场,直到到达安全楼梯,并迅速冲下大楼。总之,高层建筑逃生技巧,要做到冷静、机智自救,方式果断。4.3参与救援高层建筑火灾中,由于建筑楼内人员众多,在自己安全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就是拨打119报警。倘若自己身处火灾现场,首先应该自我逃生到安全地带,在消防官兵没到的时候,要做好防护措施,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再施救其他被困人员,不可盲目冲进火海。

5对高层建筑居民的防火知识普及宣传

5.1居民自我学习了解现在信息时代,居民可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了解基本消防知识和学习消防逃生技能。通过媒体了解以往发生过的真实火灾救援案例,从中学习一定的消防知识。5.2集体组织消防演练单位、小区物业等应该定期开展公司内部、园区内部的消防知识安全宣传和讲座;在有条件的情况,请专业的消防人员配合进行消防演练,使广大人民群众具备一定的消防知识和逃生技能。

6结语

高层建筑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这一建筑群体也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基数大的中国。但对高层建筑火灾的救援目前依然是一大难题,高层建筑的高度、结构、材料、装饰、形状等不同于传统的小楼房,在防火、救火、灭火的难度上远大于传统火灾,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救援难度加大。所以在这一建筑群出现在城市中,人们要开展更多的消防知识宣传、讲座、演练、逃生演习等等,使普通老百姓能够参与消防火灾的预防;使消防部队官兵更多地参与实战高层火灾演练。只有这样,才能将火灾发生和损失才会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5[R].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2016.

[2]李莉敏,倪稞,郭巧洪,等.2015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6(3):1-13.

[3]2015年全国火灾统计数据[R].公安部消防局,2016.

[4]王鹏峰.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与对策探讨[J].门窗,2012(9):343-344.

[5]夏前勇.浅谈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具体防范措施[EB/OL].(2014-05-04)

篇10

【关键词】住宅;结构;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4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184-01

住宅结构设计是一项繁重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和合理性。但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住宅结构设计人员常常会发生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这些差错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对一般住宅尤其是多层住宅设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盲目参照或套用其他设计的结果;有的则是由于设计人员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缺乏理解;还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的力学概念模糊,不能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式,对结构电算结果也缺乏判断正确与否的经验。为了避免或减少类似的情况发生,确保住宅设计质量能上一个台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构设计中的常见病加以防范。

一、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及早介入建筑的概念设计。

建筑的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幢建筑物的设计,如果没有事先经过全盘正确的概念设计,以后的计算模式再准确、计算再精确、配筋再合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工程。住宅设计无论是多层砌体结构还是框架剪力墙结构,都不同于以往的静力设计,必须从抗震的角度,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介入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否则将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带来难度。为在建筑物的方案设计阶段正确地把握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对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需掌握各自概念设计中容易疏忽的要点。

1、对一般多层砌体结构住宅,应按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做到: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2、对钢筋混凝土多、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力求做到: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各自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一旦设缝,则应使防震缝的设置与伸缩缝、沉降缝相统一;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二、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构件开裂预防或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可以从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地基和基础措施方面加以控制。

诸如:避免采用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阴角多的平面布置;避免立面体形变化过大;将体形复杂、荷载和高低差异大的建筑物分成若干个单元;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等一系列措施。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对高层建筑而言,由于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基础一般采用桩箱或桩筏结合的形式,此时应保证箱体的整体刚度,群桩布置的形心应与上部结构重心相吻合。当土层有较大起伏时,应使同一建筑结构下的桩端位于同一土层中,并考虑可能产生的液化影响。而对多层建筑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般不采用长桩的方案,但是当软土覆盖层厚度较大时,需要通过地基处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类型较多,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认真研究上部结构和地基两方面的特点及环境情况,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以及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同时综合考虑处理方案的成熟程度及施工单位的经验,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经处理后,还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三、从结构计算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诸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

2、底部框架结构验算时就应注意:a.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部框架结构,应考虑底层变形集中的影响,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的增大系数。b.底部框架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因为底部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c.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3、避免楼板计算方法不正确。a.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b.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4、不能盲目地对电算结果做出正确评价。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其正确与否,决定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四、从构造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必须具有足够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必须满足强度要求。

3、为了防止或减轻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屋面应设置保温、隔热层,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格缝。

4、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上至女儿墙压顶,下至基础圈梁或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 mm,构造柱与圈梁、楼板和墙体的拉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五、结语:

通过对各类常见结构错误问题的分析,可以使结构设计人员加强对常见结构设计错误的辨别能力,提高对结构设计通病的防治能力,使住宅的结构设计工作做得更安全、更合理。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住宅 结构 设计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宅结构设计是一项繁重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和合理性。但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住宅结构设计人员常常会发生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这些差错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对一般住宅尤其是多层住宅设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盲目参照或套用其他设计的结果;有的则是由于设计人员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缺乏理解;还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的力学概念模糊,不能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式,对结构电算结果也缺乏判断正确与否的经验。为了避免或减少类似的情况发生,确保住宅设计质量能上一个台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构设计中的常见病加以防范。

1、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及早介入建筑的概念设计。建筑的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幢建筑物的设计,如果没有事先经过全盘正确的概念设计,以后的计算模式再准确、计算再精确、配筋再合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工程。住宅设计无论是多层砌体结构还是框架剪力墙结构,都不同于以往的静力设计,必须从抗震的角度,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介入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否则将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带来难度。为在建筑物的方案设计阶段正确地把握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对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需掌握各自概念设计中容易疏忽的要点。

1)对一般多层砌体结构住宅,应按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做到: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2)对钢筋混凝土多、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力求做到: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各自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一旦设缝,则应使防震缝的设置与伸缩缝、沉降缝相统一;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2、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构件开裂预防或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可以从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地基和基础措施方面加以控制。诸如:避免采用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阴角多的平面布置;避免立面体形变化过大;将体形复杂、荷载和高低差异大的建筑物分成若干个单元;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等一系列措施。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对高层建筑而言,由于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基础一般采用桩箱或桩筏结合的形式,此时应保证箱体的整体刚度,群桩布置的形心应与上部结构重心相吻合。当土层有较大起伏时,应使同一建筑结构下的桩端位于同一土层中,并考虑可能产生的液化影响。而对多层建筑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般不采用长桩的方案,但是当软土覆盖层厚度较大时,需要通过地基处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类型较多,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认真研究上部结构和地基两方面的特点及环境情况,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以及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同时综合考虑处理方案的成熟程度及施工单位的经验,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经处理后,还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3、从结构计算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诸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

2)底部框架结构验算时就应注意:a.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部框架结构,应考虑底层变形集中的影响,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的增大系数。b.底部框架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因为底部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c.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3)避免楼板计算方法不正确。a.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b.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4)不能盲目地对电算结果做出正确评价。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其正确与否,决定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4、从构造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必须具有足够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必须满足强度要求。

3)为了防止或减轻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屋面应设置保温、隔热层,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格缝。

4)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上至女儿墙压顶,下至基础圈梁或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 mm,构造柱与圈梁、楼板和墙体的拉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5、结语:通过对各类常见结构错误问题的分析,可以使结构设计人员加强对常见结构设计错误的辨别能力,提高对结构设计通病的防治能力,使住宅的结构设计工作做得更安全、更合理。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字:住宅设计 结构设计

为避免或减少类似出现差错,保证住宅质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加以防范:

一、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及早介入建筑的概念设计

建筑的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幢建筑物的设计,事先全盘正确和完善的概念设计是基础性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概念设计,之后即使计算模式再准确、计算再精确、配筋再合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合理、完善的优秀设计工程。

最新的地震区域划分和规定对各地的设防烈度都有了明确规定。对于很多地方来讲,住宅设计无论是多层砖混或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都不同于以往的静力设计,必须从抗震的角度,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介入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否则,将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带来难度。为了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正确把握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针对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掌握各自概念设计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

1、对一般多层砌住宅结构,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做到: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

2、对钢筋砼多的高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

(1)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不同的各个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一旦设缝,则应使防震缝的设置与伸缩缝、沉降缝相统一;

(2)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

(3)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二、防止由于地基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构件开裂或破坏

我们可以从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地基和基础措施方面入手来预防或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比如: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避免立面体形变化过大;避免采用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阴角多的平面布置;将体形复杂、荷载和高低差异大的建筑物分成若干个单元;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等一系列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因高层建筑需要一定的埋置深度,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基础一般采用桩箱或桩筏结合的形式,这个时候应保证箱体的整体刚度,群桩布置的形心应与上部结构重心相吻合。当土层有较大起伏时,应使用同一建筑结构下的桩端位于同一土层中,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液化影响。而对多层建筑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般不愿意采用长桩的方案,但有的地区软土层覆盖层厚度较大,一般都需要经过地基处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类型较多,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认真研究上部结构和地基两方面的特点及环境情况,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及各种处理方面的适用性,同时综合考虑处理方案的成熟程度及施工单位的经验,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经处理后,还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三、结构计算和构造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一)从结构计算角度来讲,结构计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比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等等问题都是要避免的。

2、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时,应注意:①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的增大系数。②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所以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③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3、在楼板计算中也应尽力避免不正确的方法。①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②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4、对电算结果要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对于电算结果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因为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结构设计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二)从构造角度看,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所需满足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须满足强度要求。

3、为了防止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融热措施。

篇13

[关键词]框-筒结构建筑物 折叠爆破拆除 爆炸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43-1

在超高层建筑物中,建筑结构的刚度都很大,并且建筑物的高度少则百米,多则几百米。如果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之后,很难通过机械设备和人工作业的方法对其进行拆除,更何况此类建筑物,多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且周围的人流较为密集,爆破拆除也没有优势显现,难度很大。目前,我国对于框-筒结构建筑物进行研究和分析较少,且还不受到重视,就目前我国已有的与框-筒结构建筑物的折叠爆破拆除分析有关的资料中得知,大多数都是使用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1数值计算方法

数值的计算可以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当在有限元软件中使用中心差分类型的时间积分法时,时刻t处的加速度就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表示:

at=(Ftext-Ftint)/M (1)

在公式(1)中, Ftext――承受的外部力的矢量;Ftint――承受的内部力的矢量,Ftint可以这样表示: Ftint=∑(∫ΩBΥσndΩ+Fhg)+Fcon,公式中,Fhg――沙漏电阻;Fcon――接触力。

速度与位移可以表示为:νt+Δt/2=νt-Δt/2+αtΔtt(2);μt+Δt=μt+νt+Δt/2Δtt+Δt/2(3);在公式中,Δtt+Δt/2=5(Δtt+Δtt+Δt)。在方程式的应用过程中,既不需要对刚度矩阵进行转换,也不需要收敛检查内部矢量中的非线性问题。比较有利于框-筒结构建筑物发生大变形、大位移时的研究。

2模型与爆破方案

在一建筑物结构中,建筑物的结构高是63m,建筑物东西之间的距离为32米,南北之间的距离为42.3m,总共是19层,大楼由于遭遇火灾的破坏,很多的框架结构已经出现倒塌的现象,但是大楼中的电梯的筒形结构还存在着,因此也符合框-筒结构建筑物的要求。框架结构柱是通过变截面进行设计的,截面尺寸如表1所示:

建筑物中梁的截面尺寸是0.6×0.5m,楼层之间的厚度为0.3m,电梯空间内的剪力墙的厚度为0.25m,楼层高度分别是:1层:3.7m;2―5层:2.6m;6层和7层分别是2.7m和3.9m;8―19层:3.2m。框―筒建筑物的实体如图1所示:

2.1爆破方案

在此建筑物的爆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种起爆方案,根据在建筑物爆破中的切口高度与延迟时间的不同,会制定3种不同的建筑爆破方案。方案分别为:方案一:如果在建筑物中南北位置上的切口完全一致,难在西侧的最后位置上会保留一排支撑立柱,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起爆,并将延迟时间定为0.5s;方案二与方案一保持一致;方案三:建筑物北侧中的2排柱子,共4根,作为建筑物的4层的炸高使用,南侧的2排柱子作为3层的炸高使用,南侧的切口高度相较于北侧而言略低1层,从而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在倒塌时,会向南倾斜,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起爆,且起爆延迟时间分别为:1―5:0.25s;5―8:0.5s;此时,建筑物后排的支撑立柱会被炸毁。这3中爆破方案中,筒形结构的部分均属于剪力墙体。

2.2有限元模型

按照建筑物的实际尺寸,在结合共节点分离式模型,对所要爆破的建筑物进行模型的建立,模型会对建筑物中的实际钢筋结构进行简化,立柱在建筑物爆破倒塌的过程中,会承受很大的弯矩作用,因而钢筋结构在建筑物的爆破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模型应该按照爆破建筑物中实际情况进行模型的建立,只是将模型中钢筋的数量、尺寸、布置情况按照同等比例进行缩减,每个梁中包括6根钢筋,电梯的筒形结构中的剪力墙在建筑结构倒塌时,会承受主要的压力,因而模型中的剪力墙中没有设置钢筋。为了遵循对建筑模型实行简化的原则,模型结构的设置中,就没有将建筑箍筋纳入考虑的范围,也没有考虑1―4层车库中伸出的部分。

建筑物的有限元模型会建立2中:一种是遵循建筑物结构轴对称原则,对建筑物建立1/2的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镜像的处理;在爆破方案三中,爆破所需的切口高度与延迟时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模型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中的电梯筒形结构。为了能够非常直观的将建筑物在爆破过程中在地面上的倒塌范围看出来,在建筑物的西、南、北三侧各取3m,建筑物东侧留出32m即可,这也是建筑物在实际爆破中所要倒塌的范围。

3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

在方案一中,建筑物的结构会受到底部爆破结构形成的影响,再加上建筑物自身的作用从而发生偏转,建筑物中的1―6层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压缩,但是建筑物中的剪力墙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建筑物在与大地接触的过程中,会有多个完整性极高的刚性体形成,并且在建筑物上部结构的作用下,建筑物上的混凝土结构的碎块会飞出去。

在方案二中,建筑物11层与12层位置的切口在3s时,会发生闭合,从而会在11层的位置上形成一个所谓的活动铰,随后建筑物所有的结构活动都会围绕这个活动铰进行。建筑物1层的支撑立柱会在5.2s左右屈服,建筑结构在下坐的同时会发生反转,经过6.5s左右,建筑物的整个结构就已经倒塌完成。

在方案三中,位于建筑物底部的立柱在进行爆破时的延迟时间被缩短,再加上建筑物的支撑立柱会被完全炸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的下坐冲力,因而建筑结构下部会发生极为严重的压缩。建筑物12层以上的支撑立柱不需要进行炸毁,但由于建筑结构在下坐是的冲击力,将会在建筑结构的上部形成多个活动铰,使得建筑结构出现完全倒塌的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建筑物进行爆破的额过程中,不同的起爆方式,会导致支撑立柱出现不同的破坏位置,因而建筑结构在下坐的过程中,下坐距离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筑结构在爆破后下坐到制定的区域范围内,但是如果使用方案一对建筑结构进行爆破时的难度较大。通过有限元对建筑结构的爆破进行分析和研究,证明了数值模拟技术在建筑结构爆破中的可行性极高。

参考文献

[1]彭韬宇.框架结构建筑物爆破拆除失稳倒塌分析及计算机模拟[D].宁波大学,2009.

篇14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高层建筑火灾形势也不容乐观,部分高层建筑因存在安全出口数量、防排烟设施、自动消防设施等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深切感受到加强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工作,是从源头上避免先天性火灾隐患、减少高层建筑火灾的关键举措。

1.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1功能结构复杂火灾荷载大

高层建筑用途广泛,体量大,多用作旅馆、办公楼、经贸楼、邮电通信楼、金融楼、住宅楼等,建筑内部功能结构复杂,往往在同一建筑内设有办公、会议室、旅馆、餐厅、娱乐场所、商场等。高层建筑往往内部装修豪华,设施、设备齐全,易燃、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

1.2烟囱效应明显火灾蔓延快

根据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建筑内部势必形成各种纵横交错的连通空间,横向如吊顶、空调通风管、排烟管道等,纵向如中庭、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通风井等。各种管道和竖井在火灾中极易形成火灾蔓延的途径,如果高层建筑内的管道和竖井防火分隔存在问题,火灾发生过程中,这些管道和竖井就如同一座座烟囱,产生烟囱效应,使烟火以3-5 米/秒的速度迅猛向上蔓延,仅需1分钟就可蔓延至200米左右的高度。

1.3疏散手段有限人员疏散困难

大型的高层公共建筑可容纳上万人,如同“垂直城市”。 高层建筑垂直疏散主要靠楼梯疏散,由于楼层多,疏散通道有限,疏散距离长,人们要从危险区域撤离出来,需要很长时间,且高度越高,人员越多,疏散时间就会越长。火灾发生时,人的求生本能及恐惧心理强烈暴露,大量人流汇集,极易发生拥挤堵塞,难免发生踩踏、摔伤等惨剧。此外,发生火灾后,低层的火灾向高层蔓延传播的速度较快,而处于高层的待疏散人员所需的疏散时间最长,这也大大降低了疏散的安全性。

1.4火灾扑救难度大

一是外部进攻难。由于高层建筑高度高,主体建筑周围往往设有裙房、甚至设有架空线路或绿化树木等,外部登高救人、灭火会受到限制;二是登高灭火救援难。消防员负重登高,与疏散人流对撞,影响登高灭火、救援速度;三是排烟难。受建筑结构、消防登高设备和玻璃幕墙限制,以及风向、风力的影响,难以实施破拆玻璃窗进行自然排烟,只能单纯依靠机械防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四是供水难。高层建筑往往需要分区供水,如果消防车工作压力达不到供水要求或消防水泵失效、故障,向上供水就极其困难。

通过高层建筑火灾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后,火灾扑救及人员疏散难度较大,只有从源头上避免先天性火灾隐患的发生,才能减少高层建筑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就务必要高度重度视消防设计审核工作。

2.我国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的依据与重要性

2.1我国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的依据

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是指公安消防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新建、扩建、改建(含室内外装修、建筑保温、用途变更)等建设工程项目的消防设计实施的技术审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负责审批该工程施工许可的部门不得给予施工许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不得施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等40多部技术规范和规定对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因此,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不仅是法律赋予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权力,也是国家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和其它技术标准的要求。

2.2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的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消防设计审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是整个消防监督工作的一部分,是消防监督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将建筑设计图纸报消防部门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提出整改意见,将火灾隐患消除在建筑设计图纸阶段,从根本上减少火灾发生的机率。一方面做好审核工作即可以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指导施工图的设计和工程施工,使建筑工程满足国家消防技术标准,从而可以避免先天性火灾隐患的存在。

3.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过程中应把握的要点

3.1总体平面布局应合理

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应根据城市规划,合理确定高层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审查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高层建筑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3.2防火分区划分应标准

所谓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空间单元)。在建筑物内采用划分防火分区这一措施,可以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有效地把火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火灾损失,同时可以为人员安全疏散、消防扑救提供有利条件。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别,确定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确保防火分区划分合理。因此,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过程中,要核实防火分区的设置是否符合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应注意防火分区的设置不能跨越防烟分区。

3.3安全出口和疏散距离应满足要求

高层建筑由于垂直疏散距离长、人流密集而导致疏散困难。因此,要求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才能使起火层的人员尽快脱离火灾现场。处于两个楼梯之间或是外部出口之间的人员,当其中一个出口被烟火堵住时,可利用另一处楼梯间或出口达到疏散的目的。在火灾发展到中期时,人在烟雾中的可见距离一般在30米左右,因此规定高层建筑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门至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为30米左右。考虑到火灾时房间里的人员疏散有可能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跑向走道的尽头,发现此路不通后会调转方向再找疏散楼梯口,因此,有必要缩短安全疏散的距离。按照规范将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房间的安全疏散距离,规定为最大安全疏散距离的一半。

3.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完善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为了早期发现并及时通报火灾,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火灾得以控制和扑灭而设置在建筑内的 自动消防设施。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一是火灾探测器的设置。敞开或封闭的楼梯间应单独划分探测区域,并每隔2~3层设置一个火灾探测器;二是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各楼层的前室(包括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是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的必经之地,应作为设置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首选部位。

3.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应恰当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其安全可靠、控火灭火成功率高、经济实用、适用范围广、使用期长等优点,已成为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消防设备。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中,应根据设置场所的火灾特点或环境条件确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系统选型,并应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经计算后确定喷淋泵的设计流量。

3.6防、排烟系统的设置应规范

防烟排烟系统是建筑物内设置的用以控制烟气运动,防止火灾初期烟气蔓延扩散,确保室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和安全避难并为消防救援创造有利条件的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在审核过程中,应重点核查防、排烟系统的风口、风阀、风机、风道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还应注意,防、排烟系统要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联动控制。

3.7灭火器材配备应充足

高层建筑应严格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备相应型号和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有的单位和个人错误地认为有了自动消防设施就不需要配备灭火器材。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观点。灭火器是扑灭初期火灾的必要工具,不能替代。不仅如此,还要根据高层建筑内不同种类的物质和火灾危险性,配置相应规格型号的灭火器。高层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要作为消防设计和审核的重要内容来考虑。

4.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消防设计审核在保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运行质量,改善消防安全环境,预防和减少高层建筑火灾危害,消防部门必须对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进行严格把关。对于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建设单位要及时改进,避免先天性消防安全隐患的存在。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