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浅谈音乐美育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

篇1

[关键词]音乐教学 美育教育 学生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音乐的灵魂。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使其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而且还培养他们对音乐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一、发掘教材感知美

音乐是培养情感重要途径之一。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渗透是很大的。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一曲《感恩的心》又激励多少有志之士奋强不息……。

所以,音乐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音乐素材美。备课时,教师要准确地掌握一堂音乐课中美的激发点,一环环地将教材的内容美、形式美、旋律美、情感美、调式及和声美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美,初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

二、理解歌曲情感美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始唱乐谱时,应以教师带着慢速清唱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分寸,把握局势。

对于音高、节奏容易的乐句,要把自己的音量放轻,甚至无声只有口形;对于音准、节奏难掌握的乐句,教师可将自己的音量放大些。也就是说,要用清唱、伴奏相结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唱歌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用凄婉、忧伤,寄予真挚的同情心理朗读获帆作词的《牧羊姑娘》,可使学生产生联想,从而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用舒适、眷恋,充满依依不舍的语调朗读李叔同的《送别》,可把学生带入惜别时留恋友人的情绪之中。用自豪、明快,富有新时代少年儿童对祖国无比热爱的亲切声音朗读李幼容作词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使学生能感受到今天的幸福和对未来充满追求的渴望。用坚定、高昂,怀着爱国热情的必胜信心朗读光未然作词的《保卫黄河》,使学生充分体会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真是未听曲声先有情;丰富情感色彩能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共鸣,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想象和联想,从而提高了有情感地朗读歌词的表现能力,以及陶冶思想情操的目的。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三、表情演唱抒发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美的理解和情感的冲动才能不断加深,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给学生表情演唱、尽情抒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感染下,不断深入地发展。表情演唱形式应多样,应尽量尊重学生的爱好和想法,可以是个人、双人及多人的演唱或有唱、有跳、有伴奏等形式。

四、感受旋律节奏美

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是发展儿童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亦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

五、创设情境感受美

教师为了促进和深化教学,要围绕教学中心创设教学场景,包括静、动两个方面。如音乐教室的美化,座位形式的选择,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烘托,以及利用模型、实物等道具的渲染和调动学生唱、奏、舞等活动,让学生沐浴在创设的美的情境里,充分地感受美,情境被进一步激发和深化。

六、示范引导欣赏美

教师以自身和利用其它手段给学生做出示范,不断地把学生引导到深化教学的轨道上来。尤其教师自身的示范不可缺少,运用得好,收效显著。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音乐的旋律美,美术的画面美,通过听、结合看,由抽象思维转入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示范可分为首、中、末三个阶段。首为教学的开始部分,教师的示范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主要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情感发挥的强化和深入。

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 美育活动 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说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切实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成了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自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美,使他们在声情并茂中张扬自身的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听觉与视觉、欣赏与活动、描绘与想象、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的完美结合,感受音乐的多种美。

一、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音乐效果(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有感知的误区和盲点。因此,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

二、欣赏与活动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就是提示了音乐具有其运动特征。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游唱占了30%的比重,可见音乐中渗透体育知识、体育技巧和体育活动其次,舞蹈与音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虽然舞蹈参与的成分少了,但是在唱歌时加入一些身体律动,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舞动是展示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音乐的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当学生听到进行曲能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听到圆舞曲则能尽情舒展双臂,畅漾于欢乐的舞海,当夜深人静听到摇篮曲则能伸出小手轻柔地在空气中抚摸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就会成为一种乐器,情感也有所抚慰。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产。”这就是说,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欣赏是一种感知,是经过听觉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沉浸于丰富的意境中,涌动起无限的梦幻,让我不得不赞叹祖国广袤无垠、内敛深邃、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之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老师的语言描绘。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以饱满的精神倾注到音乐中并进入到表达的最佳状态,并通过语言神态来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感想又通过言语传递给老师,教师的语言描绘是提示音乐崇高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最佳工具,而学生的言语则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梦准确精炼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再次,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把音乐形象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是与音乐美的完美和谐统一,才真正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造,这是我们期盼的音乐教学模式。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学习音乐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愿望,所以,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果想使儿童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富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

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的创造美的光斑。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追求的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最独特的是审美。音乐是美的,只有在以美育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向“善”达“真”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只要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内涵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趋完美,我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高尚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1,(6)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

篇3

中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艺术类科目,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发展规律,有不同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的思想感情,去揭示、去描绘、去抒发、去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在中学美育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为学校美育教育构置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担负着培养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

1.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对音乐的共鸣能力

无论是中学生欣赏音乐或是自己演唱歌曲、表演动作,都能对音乐作品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而不是机械地无动于衷地表演。

2.音乐教育可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能力,积累音乐活动的经验

如中学生能主动地进行音乐活动,能力求做到在听觉上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即在唱歌时会监督自己的声音是否唱准,节奏是否正确等,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时,监督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音乐节拍、音乐作品的结构等。

二、音乐教育中构建美育的思路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运用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教师应尽量利用和发现中学音乐课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接受了美育教育,便能初步掌握美学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去感受和鉴赏美,从而对现实生活作出评价,识别是非标准,发挥艺术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1.在听中感受美

听包括听音训练和欣赏,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想像力,培养高尚的情操,通过听觉的训练,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情绪上产生共鸣进而产生联想,进一步感受各种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最终领悟到作品所表现的各种美。

如,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华彦钧(阿炳)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感受到作者一种悲恻的情绪;让学生欣赏世界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异国他乡的风情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总之,凡是健康向上的音乐,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引导,都可以使学生在听中感受美,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2.在唱中理解美

唱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部分,教材中的歌曲均为内容健康、富于表现力、生动活泼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所以,教师还应选择多种多样的演唱方法与形式,通过演唱来理解歌曲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的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相信大家对老舍写的这几句话不会陌生。老舍被草原的景色陶醉了,很想唱一首歌来表示他的愉快。其实,大多数人置身于这种美景中,也都会选择唱歌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在动中表现美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动主要包括音乐游戏与歌表演、节奏与律动、器乐演奏。比如歌表演,有时光靠唱歌,还无法完全表现作品的主题。要学生运用歌声来准确表达歌曲作品所有的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也就是无法单纯用歌声完整地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各种美(特别是节奏)。但如果在唱歌的同时,加进一些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较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在动中表现出作品各种美的目的。

四、音乐课外(校外)教学

篇4

一、欣赏乐曲,体验音乐的韵律之美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获取音乐旋律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这种艺术通过旋律和节奏反映其突出的时间性和动态性。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音乐节奏和旋律感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活动对其进行节奏和旋律训练,发展其音乐才能,使其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美妙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小学低段,教师可以大大发挥音乐课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强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与律动音乐音色、力度、音高、节奏的协调配合,去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并通过鼓励学生的自编自演,让其学习表现美、塑造美。

二、体味歌词,欣赏音乐的文学之美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教学是帮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基础。现行的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易于小学生感知的音乐形象,歌曲的个性生动鲜明,有很强的文学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有效的歌词教学,通过细致分析,让学生体味、吟诵和演唱歌词,体味歌词的文字之美,进入音乐想象的空间。如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既有叙事又有抒情,感染力强。在进行这首歌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脑海中勾画这个悲壮动人的故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的场景,以进一步加强对歌曲的理解。

三、情境教学,体会音乐的情感之美

篇5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美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则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进行美育渗透呢?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再次,要强调以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

正文:

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老师,我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有这样一些感悟和思考:

音乐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学科目,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鉴赏和对美的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如何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歌唱和欣赏乐曲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音乐形式中的各种美和丰富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冼星海曾经说过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带给人类美的享受,可是作为一名中学的音乐老师,我却发现我们音乐课堂教育中的美育渗透存在着好多问题,比如美育的德育化、美育的知识化、美育的技能化、美育过程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同样,在音乐教学中也有一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现在实行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只是充当了多媒体放映员,却忽视了教师自身对学生的作用。二是提倡学科综合,有的教师就刻意横向拓展,比如在音乐课上饶有兴趣讲起了历史故事。音乐课不是历史课,偏离了音乐主线大篇幅的去讲历史故事实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三是在音乐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渗透。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自己从事音乐教学10余年的经历,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更新教学理念,灵活机动扎实教学

在教学理念上,要注意学习音乐教育科研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把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转换为以学生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要在教学设计中贯彻美育方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使教学情感渗透在教学活动的一切行动之中,注重以情动人、以情带声。

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课给自身带来的美感体验。作为音乐教师不论是在唱歌课还是欣赏课中都要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通过互动与学生一起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挥出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这样学生在与教师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比如:在教授《青春舞曲》这首歌时,因为我曾经去过新疆,所以在引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组在新疆拍的风景图片:第一组是戈壁和草原,展示新疆的辽阔;第二组是我在天池游玩时的景象,还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等,展示新疆的美丽富饶;第三组有维吾尔族的舞蹈、服饰等,展示新疆的民俗风情。根据这三组不同画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体验到新疆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曲的极大兴趣与热爱。在学唱歌曲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利用手鼓、碰铃等为歌曲伴奏,每个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全班同学边唱边伴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既学会了歌曲又体验到了音乐的美。美育教学的渗透是理性的,更应该是情感的,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实,不论在学习歌唱曲目或是欣赏曲目,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性的加入铃鼓、串铃、三角铁、沙锤等各种小乐器进行伴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协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的美,实现了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要不断巩固和提高音乐专业技能水平

除了严谨的备课,我们平时要多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因为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不进步我们的音乐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改过去黑板、粉笔加风琴的单调模式,设立了专业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具,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单要懂音乐而且还要会操作多媒体教具,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作用,把抽象复杂的学科知识通过声音和图象形象直观的表述出来。但是,音乐课上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等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多媒体教具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聆听名家的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多媒体放映员,这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同样,也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美的愉悦,获得美的提升。所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注重用现场的琴声、现场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或是欣赏课。

(3)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要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人格美,为学生树立美的榜样,通过自身美的言行影响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学生实现美的感受与渗透。

(4)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

在教学中要用健全的教学理性和积极的教学情感来科学的制定音乐课程目标,主动把音乐教学目标融入到美育目标之中,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学会了唱歌,欣赏了音乐,而是要明确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达成什么样的美育目标。

教学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为了教唱而教唱,要强调以音乐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就音乐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实践,使学生能够用真切饱满的感情、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美好的声音表达个人情感,远比仅仅学会几首歌曲,会哼几句小调更有美育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可以自己获取知识,终身受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会歌唱与欣赏的同时获得美的提升。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就音乐而教音乐,而要从审美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把音乐融入到美育之中,让音乐课成为美学教育渗透的重要基地,让美育成为音乐课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篇6

一、德育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是无声的语言,也是全球公认的世界语言,音乐的美在于音乐的优美旋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和听觉上的共鸣,能够在优美的旋律当中放松自我。音乐既是一门世界语言,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调节剂,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下,音乐能够让不同的人寻找到一种发泄的窗口,从而将自己内心消极的情绪释放出来,自古以来,音乐不断振兴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古人以音乐会友的故事广为流传,比如高山流水的故事,不仅让人们体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作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利用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教人们学会感恩。此外,音乐还是现在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逐渐从专才向通才迈进,鼓励学生多方面进行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智力、体育、美术与音乐、劳动技能等,都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音乐是素质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不只是培养音乐家,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德育方面来讲,音乐教育首先要能够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而且,音乐教育能够引导人们健康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音乐教育更高层次的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道德理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因此,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把德育和社会作用做为教育目的,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中职院校也是我国培养多方面人才的阵地,,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它的本质在于坚持以生为本,培养高技能的“四有”人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拓展音乐教育在培优育人中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功能,从而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二、美育的培养

音乐其实就是一种美的欣赏活动,它能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能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开发潜能,陶冶情操,提高活动效率。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最大作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才艺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发展学生的美育,首先要在音乐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只有他们知道了什么是美,才能在之后表现美、创造美。

音乐的美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可以从音符中体现出音乐的旋律之美;2.可以从歌词中体现音乐的文学之美;3.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音乐的思想之美;4.可以从音乐体验中感受音乐的情感之美。音乐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音乐优美的旋律以及丰富多彩的歌词和节奏等,都能不知不觉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宝库,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最重要的是,音乐中的情感会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以美的享受教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主要是通过对心灵以及情感的塑造和表达对人们进行教育,教育的形式不拘泥,主要分为德育教育,此类的音乐主要侧重于红歌中对于党和国家的歌颂,对劳动人民的肯定和情感的抒发等;另外一种是情感的宣泄,例如许多流行歌曲等,它们侧重于对情感故事的宣泄,从而达到一种教育的目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首先应该将爱国教育、德育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交叉进行,通过对各种音乐的欣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情动人,另外要认真研究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通过对于音乐教学的剖析,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形式,结合多媒体等技术丰富教学课堂,以游戏和娱乐的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总而言之,音乐教育是一种积极的美育教学,教师要准备把握音乐美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丰富教学方法。

篇7

事实上,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音乐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音乐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音乐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音乐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以下是本人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一点体会:

一、语言的准确性,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普通话规范、标准、流利,所表达的内容清晰、准确,唱歌时字正腔圆。如果一个音乐教师只注重自己弹奏、演唱,而不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自己口头表达出来的与心中想要表达的不相一致,或将有关知识的概念及特征讲得不够明确,会导致本来就枯燥的乐理知识更难以让学生接受,甚至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是教师的失职。教师应将所要教授的内容说得透彻、明了,并将新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清晰表达,清楚提示。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鱼咬尾”和“换头合尾”这两个概念,老师必须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自己明白理解然后再结合音乐,并且用另一首《二泉映月》再次巩固概念,老师讲的明白,学生听的明白!

二、语言的情感性,要做到“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引起共鸣的过程。要尽量做到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富有情感性。教师要以语言美充分展示音乐学科内容美,激发师生对美的共同感受并赋以鲜明的情感色彩,以此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部情感动力。

如在教学《在银色的月光下》时,教师可以通过沙滩,幻梦,憧憬这些美丽的意境语言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一个迷茫的对爱情执着的少年的心。让学生听原唱,体验其美妙的音乐语言。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及优美的音乐,将把学生带入到美好遐想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

三、语言的教育性,要做到“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因为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加强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时重时轻,时急时缓,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使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及时随语言强化而实现正向转移,使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协调同步。

如在自编教材《快乐的大课间》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了解简单地合唱和声,我就在每项活动中加了一个像声字,如篮球加“蹦蹦”,乒乓球加“个噶”,踢毽子用“沙沙”,然后再合作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大三和弦,让学生边玩边唱边感受。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兔子舞,学生在教师营造的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投入地听音乐感受合作合唱的和声效果,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

四、语言的启发性,要做到“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在音乐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拓展思维境界,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启发性的讲课就是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顿音符号时,教师弹旋律《四小天鹅舞曲》,让学生比较乐句有什么异同。学生边听边想,通过思考,得出音符中增加顿音符号给人跳跃、活泼的感受。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下,学生不仅认识了顿音符号,也懂得了它的用处,深刻体会到通过自己思考、发现并得出结论的快乐,轻松学会新知识。

篇8

关键词:音乐鉴赏 教学 审美教育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因而美化。”由此可见,音乐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 、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音乐鉴赏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音乐虽然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给人以具体美的感受,但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美的享受中获得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音乐的美感教育所激发起来的,虽然是无形却渗透进人的灵魂的那种火花。所以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是贯彻审美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发挥并利用音乐艺术的多方面功能,积极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领域,能有效地提高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音乐美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音乐语言是经过不同的声音巧妙地结合而成的,它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它既没有小说或戏剧的故事情节,也不具备绘画和雕塑的视觉效果,音乐只有经过演唱(奏)者的再创作才能为人们的听觉所感知,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有它的局限性,但却能表达线条、色彩和语言所无法表现的东西。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这无疑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当它试图模仿音乐时,它同音乐只能有一种外表的接触,我们仍然不能借任何抒情的口才而向音乐的至深的内容靠近一步。”

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乐曲的进行有开端、发展、和结局等。如我国民族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意邃深远、由十个乐段组成的乐曲。有序曲、有展示、有尾声,欣赏它犹如观看一幅淡墨山水长卷,其微妙的情绪色彩和深藏的意境因素贯穿在旋律进行之中,随时间的流动展示给听众,具有时间的连贯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它无须语言描绘,就会引人步入诗的意境;无须借助色彩涂抹就能引起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共鸣;无须物质造型却能感触到音响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如聆听《江河水》,你就会感到凄楚、悲愤的情感;《春节序曲》则表现了愉悦欢快的喜庆氛围。

《荀子·乐论》中曾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就是说音乐对人的教化是迅速而深刻的,它是靠对人的陶冶而不是靠外在的规范和限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和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聆听各种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增强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音乐是文明的音响,是情感的世界,是智慧的结晶,极其丰富和神奇。可见,音乐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实现,首先要具备感受音乐的耳朵。音乐,特别是纯音乐——器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语言是难以解释的,往往“只可意会”,因此理解音乐还必须用音乐本身的手段来达到。中学音乐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节奏感、音乐感、音高感、和谐感、对比感、层次感等。让学生在学习鉴赏音乐的时候,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竖琴表现的流水之音等,让学生在情思飘缈、联想浮翩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其次,美的旋律可以美化生活,陶冶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一个美好心灵的培养和形成,虽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音乐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欣赏《命运交响曲》,应使学生感受到“扼住命运的喉咙”的斗争精神,去探求人生的哲理和意义;听赏《梅花三弄》让学生体会梅花傲雪、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歌唱、演奏和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感的起伏和共鸣,从而升华了精神、陶冶了性情。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涛,却能浸透人的灵魂。但并不是所有的欣赏者都能领略、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它需要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是美的教育者、传播者,把充满美感与积极向上精神的音乐传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曼君,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2).

[2]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4]袁江.走进音乐的殿堂,倾听心灵的歌声.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6).

篇9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对人的素质培养,历来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特别是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今天,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音乐审美教育又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这不仅由于音乐本身的优势,也由于音乐美育思想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审美教育涉及的是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它关系到内在人性、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初中音乐中融入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受到东西方哲学家的重视。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仁人君子的修成最终必学乐,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拒绝诗与悲剧进入他的“理想国”,却对音乐推崇备致,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

出于实现某种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先哲视音乐为教化人的手段,这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音乐的特殊作用。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它不直接模拟客观对象,而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组合表达感情内容,直接诉诸心灵。黑格尔发现音乐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所用的都是无对象的内心活动”,“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音乐不再现客观事物,可以避免摹仿带来的副作用,而直接进入人的内在心性的塑造。柏拉图偏执地认为诗和悲剧“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却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孔子“乐以治性”“成性亦修身”的观点,也基于音乐对人的德性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人的性灵,使“仁”成为内在情感的自觉要求。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审美教育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初中音乐教学都较“专业化”,音乐课也往往被视为是一个学习乐谱、歌唱等的调剂型的学科,这就使得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1.构建美的情境

音乐教学要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就是要使审美教育在审美主体身上得到效果反馈,创造一个美的意境,完善美的客体,并使这个形象性的客体能激起主体的浓厚兴趣与愉快的感受。在构建美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创造符合学生心理与情感发展阶段特点的美的情境,从而得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例如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一下子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情绪尚未稳定,这时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对注意力进行调控,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和简单的乐器演奏能力,可让他们欣赏一段音乐,看一段录像或吹奏一曲适合他们吹奏技巧与本课新授歌曲主题旋律相似的乐曲。这种欢快愉悦的气氛可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生课间浮躁以及连续主学科的学习、作业的过度疲劳,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上好本课作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准备,还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如在教学《我的祖家是歌乡》时,可先让学生听一曲台湾高山族的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边做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哪个民族的舞蹈。再来引出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起来。在教《春之声》时,可以师生一起配乐朗诵一下朱自清的散文《春》一、二自然段,同学们马上会跟着背,而且一下子就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去了。也可以让同学们背几首有关于春天的古诗: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同学们立刻对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加强音乐欣赏,突出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2.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2.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会是很低的。因为,为使音乐欣赏课更为有效果,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2.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景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2.4注意电教多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镜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3挖掘美的内涵

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人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象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同的美的快慰。以节奏为例,《渔舟唱晚》中第一部分富有歌唱性,第二部分活泼流畅,好像是渔民紧张捕鱼时的情景,而第三部分音乐速度很快,表现了渔民捕到很多鱼时的激动心情。学生可以联想到在碧波涟漪的湖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正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渔民正紧张地撒网、收网,动作是那样的利落、带劲。“加油!用力!”合作是多么默契,不时还传来爽朗的笑声。由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体验、感悟音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歌曲的思想、意境、旋律、节奏等潜心分析,通过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人们在日常也有情感,但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学生的审美情感也要加以培养。

例如在教学《月之故乡》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离别亲人的思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诵歌词,细细体味歌词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然后在范唱时将渐慢的速度、渐弱的力度,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歌声中,声情并茂地演唱使学生们的情感与歌曲的情绪产生共鸣,仿佛他们也沉浸在不尽的留恋之中,情真意切。在教学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可先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讲述同窗三载的欢乐、十八相送的依依惜别、英台抗婚时的悲愤以及哭坟时的悲痛欲绝。动人的音乐调动了同学们的情感,他们在音乐中与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

3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我们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和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习惯养成等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特别是蕴含美最丰富的音乐课,在学生课程体系中地位特殊,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作为审美对象,音乐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从思想理念上与新课标要求保持一致

与其他学科相比,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审美教育,我们就要首先明晰音乐学科的学科特征,音乐教学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有着明显的教学步骤与裸的知识传递过程,更多地是辅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影响,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渗透审美教育的话就应当充分注重这一学科特征。在以前的音乐教学里,我们总是有固定程序与步骤,总是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到视唱练习,到教室评述,再到欣赏学习等。不能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效果,但问题是我们的中学音乐加教学目的不是在培养音乐家、艺术家,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了解音乐内涵,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从整体感知出发,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让他们去寻找美、去表达美的感受。这种模式会让音乐课变得更加美好,学生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音乐知识也会不自然地渗透给学生。

二、从教学内容里面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学生兴趣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最真的感情,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东西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与认知能力来选择的。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就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无论是它的曲调旋律还是歌词意境,都非常契合学生的年龄认知以及对于祖国、人生的纯纯的美好认知,在教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看歌曲、歌词,让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甚至让他们去绘画,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审美体验。有的同学说“听到这首歌,就像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有的学生说“唱着这首歌,就像走进了诗一般的画中”……

三、在快乐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众所周知,无论是什么方面的内容教育,只要使得被教育者能够对其产生了兴趣,教学效果就会自然良好,水到渠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亦是如此。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于音乐教学的学习兴趣,让审美教育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间自然渗透,润物无声。首先,我们教师要充分备课,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来的疑问进行充分准备,保证自己的学识渊博,有了这个基础,学生会产生对于教师的崇拜,也自然会激发自己对于音乐学科的爱好与兴趣。其次,教师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情况进行充分地预设,保证我们的教学实践能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渗透审美教育也便显得非常自然通顺了。例如,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在讲到葫芦丝时,我出示了乐器葫芦丝,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吹一吹,亲自感受乐器的音色,再播放葫芦丝演奏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录像,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就掌握了它的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另外,教师要想在音乐教学中达到审美教育的良好渗透与全面浸润,我还建议各位同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了被尊重与被需要的感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探究性便会自然激发,我们的审美教育也就顺利了许多。最后,我们还要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要知道,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与品行塑造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这一点与我们的音乐教学有着相似之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把音乐教学和情境创设联系起来,为审美教育顺利进行增砖添瓦。例如,在歌曲《过新年》的教学中,我先提前布置了教室,通过对联、“福”字、窗花、灯笼等物,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很富有节日气氛的教学环境,并在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播放《步步高》《新年好》等音乐。这样,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感觉,进而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学生的全程投入和学习时积极向上的状态让这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

四、音乐教学要强调体验性

篇11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趣;方法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美的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丰富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下面将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观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初中生的情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这里略举两例:

(1)课前准备,音乐引入。音乐课的课前引入是关键环节,上课前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例如《大海啊,故乡》这堂课,放一些海边的音乐,如轮船的汽笛声,海鸥的叫声,海浪拍打海面的声音,随着音乐响起,学生完全的放松去畅想音乐带来的画面,也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感觉在大海妈妈的怀抱之中,有种依靠的、呵护的感觉。这样学生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了,也为下面进行的环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2)故事穿插,感受音乐。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在音乐课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音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欣赏《十八相送》时,可以先设定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吗?或者让学生课前根据音乐自己编排一个他们所理解的歌舞剧,自己再点评,然后再欣赏《十八相送》,谈谈他们给乐曲的理解,是否能感受到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教师再对乐曲知识的补充。让学生除了感受到故事的凄美以外也能感受到乐曲所带的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思维的形成是“以感知、感觉和表象为基础的”。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音乐相关场景,如在学唱《难忘今宵》,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用歌曲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用朗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想象歌曲所描绘的温馨、浪漫的图景。激发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欲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进行创编,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三、聆听音乐丰富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不同于其他绘画、雕刻等艺术审美,审美工具是耳朵,审美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例如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让学生感受京剧,学生们兴趣肯定不是很浓厚,为了加深学生对京剧给的了解,可以播放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这是一首加有京剧唱腔的流行歌曲。同时这首歌曲有很多戏曲的元素。这样丰富学生听觉,感受到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聆听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严谨有序、层次清晰、起承转合的音乐形象。也巧妙地把课本中的所教所唱的歌曲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这样可以调到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培养。

四、寓教于情培养初中生的的审美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新的初中音乐课本选编的歌曲和乐曲,有表达孩子们志向和情趣的,有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的,又有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反复的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上课时要以曲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

五、介绍音乐文化提升初中生的审美底蕴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和文化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文化的音乐才会有厚度,了解了音乐的文化才能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音乐去感受音乐相关文化,或者通过感受音乐相关文化而进一步学习音乐,都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底蕴。

例如:学习《十送》除了会唱以外,带领学生了解和歌曲相关的知识从感情思想得到提升,《十送》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在感受新颖而高雅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课堂语言;韵律;意境

一、音乐教学课堂语言要有韵律美

韵律即声韵和节律,原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现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音乐课堂语言的韵律美包括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和歌唱课上学生语言的韵律美。

2011年,笔者观摩了山东省音乐教学能手比赛,日照一中唐老师的课就完美地诠释了音乐课堂语言的韵律美。他的课题是《古琴》,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古诗词,古诗词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再加上他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速度的张弛有度,使整节课的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学生们和旁听者沉浸在经典的诗词“韵律”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艺术的感染与熏陶,不知不觉,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再如,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堂中,对歌词的理解能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律的朗读歌词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适合用深情、赞美、平稳的声音朗读,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则适合用坚定、昂扬、激动的声音朗读。通过真挚情感的运用、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韵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内涵,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对表达作品思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音乐教学课堂语言要有形象美

音乐教师的肢体语言是教学的无声语汇,它借助表情、眼神、举止、手势、仪表等手段来传达感情,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研究表明,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生动活泼,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强弱不分,音乐教师可灵活运用“打节拍、做手势”等方法,配合合适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使学生加强理解,化难为简。如《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一首约德尔唱法的歌曲,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假声的迅速交替,教师可利用手势的高低不同位置让学生感受高低音的变化、真假声互换和“手势”高低动作同步进行,这样学唱起来自然形象生动,使抽象的感觉变得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乐教学课堂语言要有意境美

法国名家卢梭说:“除绝少例外,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是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被描述的)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这强调的就是音乐教学要营造美好的艺术氛围和意境。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欣赏的每一首歌曲都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综合艺术体,只有教师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营造出歌曲要表达的意境,才能使歌曲更具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管弦乐曲《春乐序曲》这一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欢腾场面。欣赏这一作品,教师可以先分段播放《春节序曲》的音乐,同时有意识地描绘音乐配合的场面:多姿多彩的秧歌舞、优美飘洒的彩绸舞、滑稽活泼的民间杂耍、歌唱者欢快的表情等,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憧憬、去体会、去感受。最后再播放整个曲目,让学生们完整地想象和感受,听完后还可以进一步做简短地讨论,描述节目中各种喜庆热闹的场面,效果更佳。再比如,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样的经典名著。教师可以先对该民间故事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对乐曲的创作和内容进行介绍,挖掘出作品的潜台词,并以强烈的感彩讲述作品。让学生在音乐鉴赏的时候,与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有了这样的情境作铺垫,学生会更有针对性,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并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

篇13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99-01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所需的重要工具,同时也被称作为一项教学艺术。而课堂语言则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重要工具,它的魅力和形式都是无穷且多样化的。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时,在教学中使用语言艺术,使学生从中得到温馨、快乐与启发,这样的优越性是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能进行取代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课堂语言美。

一、音乐教学语言中要注意把握的要素

(一)对语音形象进行注意。老师的舞台就是讲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尤其是在进行歌曲的范唱和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字正腔圆、发音标准。因为表现语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口好的音色,因此,教师在发音时就可以对声乐中的发声方法进行借鉴,训练,以此来对自己的音质进行美化和调节。

(二)对教育语言的音量和音高进行调节。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普通的发声练习或者视唱练耳的教学时,音乐教师授课一定要做到语气自然、声调平和以及音量适中;而如果讲到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必须要进行了解和掌握时,我们可以在授课时把自身的音量和声调进行适当的加大或者提高;而音乐教师在对这些音乐进行思想主体和背景时代的介绍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就相对之前具有相当丰富的感彩,因此在进行这部分的讲授时,可以使声调显得抑扬顿挫,声音可以或大或小,使其松紧有度、变化有致,使音乐氛围和自身的语言氛围能够相互融合,形成一体,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三)对语言进行力度节奏的掌握。只有力度、旋律以及节奏这三者之间进行了完美统一的结合,才会诞生出一首相当好的音乐。同时音乐要素之间合理有效的结合运用,还作用于语言表达的感情性。以此,在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语言的力度和节奏进行好的掌握,在对其进行掌握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运用。音乐教师在教授到难点和重点时,可以适当的对教学节奏进行放缓,同时要对自身的语气进行加强;而对于拥有丰富情感的教学内容,老师在教授时或疾风骤雨、或行云流水。感情上一定要恰如其分,使学生可以被吸引并为之动容。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语言美的运用

音乐是没有国界且无处不在的。音乐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它不但能够让学生从其中认识到美,又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它有着其他的学科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谈谈初中音乐教学中语言美的具体运用。

(一)对语言感情性进行注意。在初中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对于知识进行传授,而且还是师生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的教学时,其语言一定要富有感情。用自己的语言美来对音乐的内容美进行充分展现,使师生之间对于音乐的美产生共鸣,来对学生潜藏的情感进行激发。

例如,在进行《七子之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我国华夏抗争史进行讲诉,为学生创造一个语言意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语言的美妙,体验这份爱国意境,教师用激情的语言,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澎湃的爱国热情热情。

(二)要对语言的教育性进行注意。有的时候语言通过老师生动形象的表述,会对学生心理智力的因素进行调动,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同时,有的音乐通过音乐老师的语言表述被赋予了相当重大的教育意义。因为有的语言可以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增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明白其中的教育意义。

如,在学习《重整河山待后生》时,“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这句话就相当的具有教育性,通过老师的表达和解释,学生进行理解,就会收到很好地效果

(三)要对语言准确性进行注意。音乐教师在初中课堂进行授课的时候,普通话一定要做到流利、标准和规范,同时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内容一定要准确、清晰明了,唱歌时一定要字正腔圆。因为一个老师一旦在进行音乐的教授时,不注重语言的表达,而只重视自身的演唱和弹奏,无法做到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口头表达相一致,就会导致其对相关的知识特征和概念叙述不明确,从而就使学生难以接受原本就相当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丧失兴趣产生厌恶的情绪。

如在进行古曲《阳关三叠》的欣赏时,开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了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和概念,教师就必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其明白,再来结合音乐学习,只有老师讲明白了,学生才能学得明白。

语言美在现代教学课堂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的情感、准确性以及教育性的特征进行有效的把握,并且合适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科昕.美的孕育与绽放——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美[J].价值工程,2011,30(11):295.

[2]陈静.让音乐课堂“美”起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24):124-125.

篇14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地位;作用;改革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2001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1.现状剖析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种种弊端。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2 “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感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改革初探

2.1 从《大纲》出发,贯彻《大纲》精神,摆正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地位,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音乐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美育课,把音乐美的种子散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让他们感受音乐美的无穷魅力,从音乐美中陶冶美的情操,养成美的道德,树立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精神爆发出火花”,从而得到“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2.2 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有这么一句话:“技术教学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生疏甚至遗忘,而艺术教学是终生收益的。”[8]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教学。唱歌教学中,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音乐知识的教学中,不能沿袭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要把整个音乐概念同感悟某个音乐对象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相结合,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2.3 充分利用文化市场中的文化艺术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加不容忽视。电视、电影、文娱晚会、文娱活动等等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这些对中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很多,并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音乐就有非常好的音乐,而且很多音乐也非常有价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学生也许对某部电影很熟,但是对跟电影同样出色的该部电影里面的音乐却几乎很少关注,这样教师就要做很好的引导。对那些获得很多大奖的电影音乐,它很有艺术价值,因此也非常有必要了解它。教师可以把片中的音乐分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比较优秀的电影音乐如《狮子王》、《音乐之声》、《紫日》等,这些同时也很适合中小学生的口味,对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另外还有大众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其次是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上。对待流行音乐不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流行的东西未必全都好,但里面也有很多好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良莠。像陈美的小提琴、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情调钢琴、雅尼的音乐、“神秘园”的音乐等等,这些音乐在年轻人当中就非常流行,而且这些都是些不错的音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音乐有所接触并适当了解,平时可以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也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