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力状况范文

劳动力状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力状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力状况

篇1

关键词:劳动力素质平均受教育年限R&D经费支出

产业素质是产业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特性直接决定产业运行质量的好坏。产业素质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素质。由此可见,衡量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的劳动力素质是影响产业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素质主要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两方面。一般地讲,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将直接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对产业结构的作用,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劳动力素质的状况,并与其他省劳动力素质进行比较分析。

劳动力素质的总体质量仍偏低

表1显示了五次人口普查河南省文化程度状况。从绝对数值上看,1964-2000年,河南省居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改变了过去文盲和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局面。1964年,大学学历和相当于大学学历的人口仅有9.3万人,而文盲和半文盲(12周岁以上人口)达到2146.8万人。200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前者增加到247.5万人,后者减少到543.2万人。1964年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91年,之后逐年上升,到200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99年,与1964年相比增加4.08年。总体上讲,河南省的居民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表1各项比重指各指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比。从各指标的比重看,在整个人口结构中,初中以下(包括初中)的比重仍占较大,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初中以下比重为78.46%,高中、大学和相当于大学的比重仅为12.70%,这说明河南省的总体人口素质仍然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2006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为2041056人,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3.69%;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看,由2005年的3.48%上升到了2006年的3.57%。这说明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从绝对数上还是纵向比较的相对数上看,都有了一定的增长。下文将河南省与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见表3)。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数上看,2006年底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为204.1万人,排名第三,仅次与山东省的232.1万人,广东省的230.4万人。但是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比重为28.27%,其中河南省的比重为28.70%,排名18位,仅仅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在整个就业人员比例中,河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比较缺乏。

从表4中选择的各项指标看,科技活动人员、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有R&D活动的单位数、R&D经费支出、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的增长,尤其是2006年的科技活动经费增长了42.10%,R&D经费支出增长了41.97%,专利申请数增长了44.43%。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下降了10.81%,科技活动机构数下降了4.41%,有R&D活动的单位数基本保持不变。2006年河南省的R&D经费支出为846143万元,河南省全省GDP为124960000万元,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0.6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10%。从总体上看,河南省的科技进步速度缓慢。

劳动力素质地区差距加大

从表5中河南省内各地市的各项指标比重看,劳动力的学历构成表现出了较大的地区差异。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重看,河南省的平均水平是0.35%,各地市中只有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超出了平均水平,其中郑州市为0.91%,开封市为0.44%,洛阳市为0.37%,而驻马店市仅为0.12%;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重看,郑州市和洛阳市分别为10.75%和7.25%,均高于整个河南的平均水平(7.02%)3.73和0.33个百分点,而许昌市仅为4.69%。何风霞在《区域产业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对区域的生产总值有较大影响。表5数据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该地区的人均GDP有较大的关系。人均GDP较大的洛阳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和郑州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7.75年;而在经济较落后的信阳、商丘和周口市,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依次为6.36年、7.14年和7.16年,分别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39年、0.61年和0.59年。

综上,与其他各省相比,见表6可知,2004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值为8.23年,河南省为8.36年,略高于平均值水平。从全国各省市的排名看,河南省排名12。河南省的劳动力素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其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经济落后地区、云南、青海等省,低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

结论

为了缓解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作用,河南省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其劳动力素质。据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对提高经济增长率最有效。如果人口增长率下降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如果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5-0.59个百分点。两者的综合作用可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7-1.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河南省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其实现途径如强化技能职业教育、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降低高等教育收费门槛、通过政府和民间两条途径普及高等教育、制定具体的政策与法规保障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新国.产业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

2.靳伟莉.河南省第

二、三次产业劳动力素质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2

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的西部地方,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沿海及中心城市转移。根据贵州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贵州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到441.74 万人,为1996 年的3.7 倍,2008 年继续增长到586.72 万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由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不但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增加了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显示,家庭经营收入一直都是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首要构成部分,但是其所占百分比却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74.91%,减少为2009年的51.16%。相反,工资性收入虽然为第二构成比例,但是其却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20%,增加为2009年的35.75%,这说明农村居民外出工资性收入正逐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贵州省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远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以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主,分别占转移人数的29.7%和53.7%,高中及以上占16.6%[1]。李崇慧[2]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比例与文化程度呈正比,学历越高,转移的比例越大;目前贵州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于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季勤等[3]通过对贵州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流劳动力增长到 65.9%。这说明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针对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工资性收入本文由收集整理正逐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的这一现象,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对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的影响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对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的影响,探寻利用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家庭人力资本的途径,以促进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与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

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下页表1显示,2000年贵州省人均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为117.51元/人,逐年都在增加,2009年达424.2元/人。同时,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也在逐年提高,其中初中文化受教育程度2000年为34.01%,到2009年增长为42.6%。高中文化受教育文化程度由2000年的3.28%增长为2009年的6%,而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文化程度分别由2000年的1.36%和0.21%,上升为2009年的1.8%和0.8%。这说明从2000—2009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增加的同时,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文化状况也在提高。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得对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将以人均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为自变量,记为x,以各受教育程度为因变量,记为y,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之间的影响程度。

二、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影响

三、结论与分析

将以上方程(1)、(2)、(3)、(4)画图进行分析,其中y1、y2、y3和y4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地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 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劳动力外出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

2.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考虑到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最大。劳动力转移所得收入可以促进更多的家庭劳动力获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了贵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农村劳动力素质。

3.根据图1所示,可以预测随着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的不断增加,当其达到1 400元/人时,其对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将大于对中专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由于农村居民外出工资性收入正逐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可以预测劳动力转移所得收入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四、政策建议

1.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得提高家庭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影响。虽然目前对于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来说,家庭经营所得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其在家庭收入构成所占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而外出从业所得在家庭收入构成中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外出工资性收入正逐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可以预测劳动力转移所得收入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劳动力;参与率;分配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B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一、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 年龄、性别因素

从性别上看,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远低于男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地承担了家庭中子女的抚育责任和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上劳动力雇佣方对女性劳动力的歧视普遍大于男性。随着六七十年代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适合由女性从事的职业逐步出现,才使得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偏低的局面有所改善。

在劳动力参与率的性别差异中,两者之间相差的程度还呈现出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劳动偏好和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参与率各不相同。

2. 教育发展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使得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竞争的激励,企业对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的提升,使得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竞争的激烈使得更多的劳动者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这就推迟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降低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受教育者的比例有所升高,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增大,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3. 收入增长因素

收入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劳动者单位就业收入的增加会加大闲暇的机会成本,从而诱使一些原来没有加入就业队伍的人开始选择工作,促使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的人来说,收入因素将会是决定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就是收入增长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又可能会使得一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劳动者退出劳动力队伍,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体现出收入增长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收入的增加对个人劳动力参与抉择的影响是相反的,这两种效应对个人影响的强弱将最终影响个人参与劳动的决策,从而影响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

4. 产业结构因素

在宏观经济中,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之一。由于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最大,因此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例也决定了劳动力参与率的大小。在60-70年代西方各国的高速增长时期,各国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带动了这些发达国家总体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

劳动力参与率这个衡量指标,体现出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反映出人们参与劳动的状况。它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因此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可以说,劳动力参与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示器。偏高或偏低的劳动力参与率,都表明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相应的问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男性人口还是女性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均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不仅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劳动力参与率逐年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城市劳动参与率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然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教育机制的不合理,应试教育体制的实行使得许多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劳动力素质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造成了失业率偏高与劳动力参与率偏高并存的局面,加重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形成了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二、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成因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现状,是由我国的工资和福利政策、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决定的。

1. 工资收入偏低,扩大了家庭对社会的劳动力输出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起飞和快速增长,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点较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资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就使得家庭中需要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社会劳动来维持家庭生计,从而扩大了家庭向社会的劳动力输出。

2. 投资市场不完善,劳动收入仍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投资市场尚不成熟。中国股市弱有效性,使得居民在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时仍然较为保守谨慎。在这样的投资环境和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收入仍然以工资为主,劳动收入仍然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这就加大了人们对劳动市场的依赖性,提高了劳动力参与率。

3. 就业关联型社会福利政策增加劳动者就业意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的政策,劳动者只有就业,才能享受公费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措施。在农村,虽然实行大病医疗保险项目,但是农民自己分担的份额仍然较大,并且小额医疗费用无法报销。这种福利措施与就业状况相关联的制度,无疑加大了劳动者参加工作的意愿,促进了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4. 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普及程度还较低

我国虽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在农村,失学问题更为严重,且女生的失学率高于男生。这就直接导致了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不仅如此,在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大多没有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这就使得参与劳动的劳动者素质仍有待加强和提高。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得许多青少年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5. 工资与工龄挂钩,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目前我国在计算工资水平时,由于普遍与工龄挂钩,因而人们往往选择提早就业以增加工龄,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在这样的工资政策中,许多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加大了就业压力。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未成年人也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之中,使得就业情况更为严峻。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使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但实际上,仍然有许多企业不顾规定擅自雇用未成年人。这不仅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而且侵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

6. 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这就使得许多老人不得不走出家门,二次就业。退休人员的二次就业虽然可以为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却挤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三、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的措施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各方面制度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仍然总体偏高。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对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改善目前我国失业率高的现状,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1. 完善投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非劳动收入

目前,我国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投资收入尚不能成为居民的主要收入。通过完善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投资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从而增强居民对投资市场的信心,减少对劳动收入的依赖,降低劳动力的参与率。

2. 调整工资政策,工资与绩效、能力挂钩

与工龄挂钩的工资政策使得劳动者往往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对工资政策实行调整,将劳动者薪酬与劳动者业绩、能力相挂钩,鼓励劳动者提高绩效,并自觉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自身技能。这种与业绩、能力相挂钩的新的工资体制,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且,对劳动者能力的肯定和鼓励也能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从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

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50%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长此以往,将积聚大量初中以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低素质劳动力,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而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一部分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岗位却空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通过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农村青少年失学的状况,并且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迟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据测算,如果延长教育年限,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由16周岁推迟到18周岁。今后几年我国每年就可以少安排上百万新增劳动力就业。不仅如此,这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使他们做出更为理性的劳动力参与决策,通过劳动者自身进行理性选择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盈缺情况。

4. 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行限制

青少年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或是退休人员的二次就业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参与者人数较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年龄为16~60岁。如果我们延迟青少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同时提早老年人的退休年龄,那么就能大大降低劳动力参与率。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行严格的控制,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严格控制劳动力的就业年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适龄就业人群的合法利益就能有力保障。

5. 调整完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福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减弱福利制度与就业状况的关联性,从而使得福利政策对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减小。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退休人员再次走出家门,二次就业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得退休人员“老有所养”,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环。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劳动力素质 平均受教育年限R&D经费支出

产业素质是产业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特性直接决定产业运行质量的好坏。产业素质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素质。由此可见,衡量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的劳动力素质是影响产业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素质主要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两方面。一般地讲,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将直接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对产业结构的作用,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劳动力素质的状况,并与其他省劳动力素质进行比较分析。

劳动力素质的总体质量仍偏低

表1显示了五次人口普查河南省文化程度状况。从绝对数值上看,1964-2000年,河南省居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改变了过去文盲和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局面。1964年,大学学历和相当于大学学历的人口仅有9.3万人,而文盲和半文盲(12周岁以上人口)达到2146.8万人。200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前者增加到247.5万人,后者减少到543.2万人。1964年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91年,之后逐年上升,到200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99年,与1964年相比增加4.08年。总体上讲,河南省的居民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表1各项比重指各指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比。从各指标的比重看,在整个人口结构中,初中以下(包括初中)的比重仍占较大,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初中以下比重为78.46%,高中、大学和相当于大学的比重仅为12.70%,这说明河南省的总体人口素质仍然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2006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为2041056人,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3.69%;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看,由2005年的3.48%上升到了2006年的3.57%。这说明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从绝对数上还是纵向比较的相对数上看,都有了一定的增长。下文将河南省与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见表3)。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数上看,2006年底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为204.1万人,排名第三,仅次与山东省的232.1万人,广东省的230.4万人。但是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比重为28.27%,其中河南省的比重为28.70%,排名18位,仅仅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在整个就业人员比例中,河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比较缺乏。

从表4中选择的各项指标看,科技活动人员、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有R&D活动的单位数、R&D经费支出、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的增长,尤其是2006年的科技活动经费增长了42.10 %,R&D经费支出增长了41.97%,专利申请数增长了44.43%。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下降了10.81%,科技活动机构数下降了4.41%,有R&D活动的单位数基本保持不变。 2006年河南省的R&D经费支出为846143万元,河南省全省GDP为124960000万元,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0.6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10%。从总体上看,河南省的科技进步速度缓慢。

劳动力素质地区差距加大

从表5中河南省内各地市的各项指标比重看,劳动力的学历构成表现出了较大的地区差异。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重看,河南省的平均水平是0.35%,各地市中只有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超出了平均水平,其中郑州市为0.91%,开封市为0.44%,洛阳市为0.37%,而驻马店市仅为0.12%;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重看,郑州市和洛阳市分别为10.75%和7.25%,均高于整个河南的平均水平(7.02%)3.73和0.33个百分点,而许昌市仅为4.69%。何风霞在《区域产业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对区域的生产总值有较大影响。表5数据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该地区的人均GDP有较大的关系。人均GDP较大的洛阳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和郑州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7.75年;而在经济较落后的信阳、商丘和周口市,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依次为6.36年、7.14年和7.16年,分别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39年、0.61年和0.59年。

综上,与其他各省相比,见表6可知,2004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值为8.23年,河南省为8.36年,略高于平均值水平。从全国各省市的排名看,河南省排名12。河南省的劳动力素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其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西藏、云南、青海等省,低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

结论

为了缓解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作用,河南省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其劳动力素质。据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对提高经济增长率最有效。如果人口增长率下降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如果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5-0.59个百分点。两者的综合作用可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7-1.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河南省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其实现途径如强化技能职业教育、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降低高等教育收费门槛、通过政府和民间两条途径普及高等教育、制定具体的政策与法规保障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新国.产业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

2.靳伟莉.河南省第二、三次产业劳动力素质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5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

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篇6

* * *

农业劳动力供需状况的估计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千差万别,更重要的是,难以找到一个适当的参照点来作为当时当地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实际耕作能力。因此以往对农业劳动力供需状况的探讨,只是凭经验估计,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悖离。本文希望能为农业劳动力供需状况的估计与研究做些尝试。

一、 农家户均人数及劳动力的估计

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既没有系统的调查,又缺乏完整的估计,欲推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可先求得户均劳动力数,再以此数乘以农户总数即可得农村劳动力的总数。而要求得户均劳动力数,则唯有从农家户均人数入手。

(一) 农家户均人数

民国时期的家庭规模,据1928年内政部的调查,16省户均为5. 239人;据20年代的抽样调查,陈正谟得全国乡村家庭规模为5.35人,城镇家庭规模为5.31人〔2〕。又言心哲综合1921-1931 年的农村调查资料,得全国各地乡村家庭平均人口数为5.5人〔3〕。兹将1922-1936年间,有关苏南地区农村经济调查资料中所得各地户均人数列于表1。

表中所列资料涉及苏南9县165 960农户882 569人,平均每户5. 32人。表中〔4〕和〔11〕为全县性普查,户均人数分别为5.55人和4.89人,农家规模的地区差异明显。就不同时期而言,由于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日趋低下〔4〕以及多子继承的分家别居, 农家规模还有逐渐缩小的趋势〔5〕,如表1所示,无锡11村农家户均人数,1929年时为4.83人,到1936年时减为4.76人;江阴1922年户均人数为5.22人,1932年时仅为4.66人。本文暂以户均5.32人,作为苏南农村20-30年代的家庭规模。

表1 苏南各县农家户均人数表(1922-1936)

调查者

调查地点 调查年度 调查家数 调查人数 户均人数

马伦等〔1〕 江

阴 1922

667

3408

5.11

江 1922

325

1372

4.22

卜凯〔2〕

江宁太平门 1924

217

1325

6.11

进 1923-24 300

1462

4.87

张履鸾〔3〕 江宁杨柳村 1926

481

2634

5.48

张心一〔4〕 江宁县各村 1929 87890

487870

5.55

万树庸〔5〕 江宁江乘区 1929

3324

15665

4.71

王书林〔6〕 南京市23乡 1929

3156

16289

5.16

陈翰笙〔7〕 无锡县11村 1929

711

3436

4.83

无锡县11村 1936

751

3578

4.76

顾倬等〔8〕 无锡开源乡 1931

6913

34249

4.95

社会局〔9〕 上海市8村

1931

106

565

5.33

乔启明〔10〕 江阴峭枝镇 1932

4579

21343

4.66

张心一〔11〕 句容县各村 1933 56000

286589

4.89

农复会〔12〕 常熟县7村

1933

154

714

4.64

言心哲〔13〕 江宁土山镇 1934

286

1561

5.46

喻志远〔14〕 苏州市北乡 1936

100

509

5.09

165960

882569

5.32

资料来源:

〔1〕 转引自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资料》, 上海大东书局,1936年5月。

〔2〕J.L. 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 The Commerial Press, Ltd., Shanghai, 1930, P:337-338.

〔3〕张履鸾:《江宁县481家人口调查的研究》,载中国社会学社:《中国人口问题》,世界书局,1932年版,转见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一编(19),第304页。

〔4〕张心一:《江宁县农业调查》,立法院《统计月报》,第 1卷第4期,转引自古楳:《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中华书局,1936年3月,第6,32页。

〔5〕万树庸:《沪宁道上农民新村考察记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0年6月。

〔6〕王书林:《南京市二十三乡农村概况》,《南京社会特刊》, 第1、2册。

〔7〕转引自吴柏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6月。

〔8〕顾倬、朱云泉等:《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第四区),江苏省农民银行,1931年12月。

〔9 〕上海市社会局:《上海市中心区百零六户农民生活状况调查录》,《社会月刊》第2期第12期,1936年3月。

〔10〕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转见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四编(13),第279页。

〔11〕中支建设资料整备委员会:《江苏省句容县人口农业调查报告》,1940年3月,第29页。

〔12〕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页。

〔13〕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9页。

〔14〕喻志远:《苏州的农民》,《农村周刊》,第127期, 《天津益世报》,1936年8月15日。

(二) 农村劳动力率与农家户均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率指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比率。旧中国虽然没有劳动力的定义,但却有等成年男子的概念,本文即参照此标准折算等成年男劳动力,即成年男子以15-64岁者为1个劳动力,女子15-54 岁者为0.8个劳动力〔6〕。

表2所示3县56 803农家,劳动力率为51.47%,户均劳动力为2. 64人。揆诸前表,165 960农家户均人数为5.32人,若按劳动力率51.47%计算,则户均劳动力应为2.73人,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取样不同所致。因此,本文采用两者的加权平均数2.7作为苏南农家户均劳动力数。

表2. 武进、江宁和句容农村劳动力情况表(1924-1934)

武进

江宁太平门

江宁土山镇

300农家〔1〕 217农家〔1〕 286农家〔2〕

男 女

14岁以下

273 234 275 378

234 252

15-54岁……

448 422 369 343

506 427

55-64岁……

19 39

21

32

42

59

65 岁 以 上

3 24

1

8

19

22

1462

1425

1561

等成年男劳动力

804

664

890

劳 动 力 率

55.00

46.60

57.01

户 均 劳 动 力

2.68

3.06

3.11

句容镇

合计

56000农家〔3〕

或平均

14岁以下

61277 51127

114048

15-54岁……

86878 66206

155599

55-64岁……

7584 8230

16026

65 岁 以 上

1860 3427

5364

286589

291037

等成年男劳动力

147427

149785

劳 动 力 率

51.44

51.47

户 均 劳 动 力

2.63

2.64

资料来源:

〔1〕J.L. 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Shanghai,1930, P337-338.

〔2〕 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1 页。

〔3 〕中支建设资料整备委员会:《江苏省句容县人口农业调查报告》,1940年3月,第32页。 二、 农业劳动力供需状况的理论测算

农业劳动力指农村劳动力用于种植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农业"的部分。投入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当时技术水平所必需的劳动力的部分,即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于农村劳动力包括了农、工、商等各类从业人员,要探讨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显然非本文所能涵盖,因此,在本文的估计中,均假定农村劳动力只从事种植业,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即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业剩余劳动力。众所周知,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主要取决于耕地面积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但又由于农业生产属自然生产,季节性强,劳动量集中,而且不同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亦有所不同,所以种植业结构也是决定劳动力供需状况的一个因素。本文将从农业劳动力耕作能力和各种主要农作物面积及亩用工量两方面对苏南农业劳动力供需状况给以理论上的估计。因为这种估计以耕地面积和农户总数(前面已有户均劳动力数)为主干材料,因此各县之耕地和农户总数的确定尤显重要,兹据1914年实业厅和1929年立法院的调查,并对少数数据分别参1922年东南大学农科和1932年国际贸易局同类调查资料作适当调整后,综录如表3。

表3. 苏南各县耕地面积、农家户数及劳均耕地(1914-1929)

1914年

耕地

农户

劳均

面积

总数

耕地

(亩)

(户)

(亩)

上 海 679359

94243

2.67

江 宁 1319592

119804

4.08

宝 山 528771

32735

5.98

丹 阳 1085950

178802

2.25

高 淳 399190

36400

4.06

吴 江 1200000

100000

4.44

嘉 定 540000

42406

4.72

句 容 594356

37086

5.94

无 锡 1245470

142134

3.25

南 汇 1126973

70497

5.92

昆 山 1007761

42000

8.89

常 熟 1490178

137647

4.01

溧 阳 1034663

42286

9.06

川 沙 216494

13576

5.91

溧 水 404909

20579

7.29

奉 贤 478670

35010

5.06

吴 县 1815765

158000〔10〕4.26

武 进 1721430〔11〕138221

4.61

太 仓 823374

40967

7.44

江 阴 1215004

74743

6.02

金 山 444489

24172

6.81

松 江 926046

58419

5.87

丹 徒 740100

52295

5.24

宜 兴 1126006〔12〕 49500〔13〕8.43

金 坛 754936

27160

10.29

青 浦 753446

40061

6.97

合计1 22993573

1714500

4.97

合计2 23672932

1808743

4.85

1929年

耕地

农户

劳均

面积

总数

耕地

(亩)

(户)

(亩)

上 海

676800

17914〔7〕13.99

江 宁

1430000

81600

6.49

宝 山

612700

28500

7.96

丹 阳

1134000

101685〔8〕 4.13

高 淳

481490

32120

5.55

吴 江

911652

58577

5.76

嘉 定

723200

46485

5.76

句 容

731437

39606

6.84

无 锡

1524606

153629

3.68

南 汇

1200000

72165

6.16

昆 山

1069675〔9〕43510

9.11

常 熟

1733400

153779

4.17

溧 阳

1391500

56499

9.12

川 沙

211900

13500

5.81

溧 水

526400

27787

7.02

奉 贤

486090

37783

4.76

吴 县

1839000

173500

3.93

武 进

1720472

152593

4.18

太 仓

789100

42943

6.81

江 阴

1242882

88237

5.22

金 山

372647

24779

5.57

松 江

880000

71000

4.59

丹 徒

753734

77962

3.58

宜 兴

1160000

64152

6.70

金 坛

812165

38876

7.74

青 浦

516090

44788

4.27

合计1

24254140 1726055

5.20

合计2

24930940 1743969

5.29

耕地

农户

劳均

面积

总数

耕地

增加

增加

增加

(%)

(%)

(亩)

上 海

-0.38 -80.99 11.32

江 宁

8.37 -31.89

2.41

宝 山

15.87 -12.94

1.98

丹 阳

4.42 -43.13

1.88

高 淳

20.62 -11.76

1.49

吴 江

-24.03 -41.42

1.32

嘉 定

33.93

9.62

1.04

句 容

23.06

6.80

0.90

无 锡

22.41

8.09

0.43

南 汇

6.48

2.37

0.24

昆 山

6.14

3.60

0.22

常 熟

16.32

11.72

0.16

溧 阳

34.49

33.61

0.06

川 沙

-2.12

-0.56 -0.10

溧 水

30.00

35.03 -0.27

奉 贤

1.55

7.92 -0.30

吴 县

1.28

9.81 -0.33

武 进

-0.06

10.40 -0.43

太 仓

-4.16

4.82 -0.63

江 阴

2.29

18.05 -0.80

金 山

16.16

2.51 -1.24

松 江

-4.97

21.54 -1.28

丹 徒

1.84

49.08 -1.66

宜 兴

3.02

29.60 -1.73

金 坛

7.58

43.14 -2.55

青 浦

-31.50

11.80 -2.70

合计1

5.48

0.67

0.23

合计2

5.31

-3.58

0.44

说明及资料来源:

1.劳均耕地=耕地面积÷农户总数÷2.7个劳动力/户;

2.1914年耕地面积、农户总数据"江苏省实业厅填报全省各县农家户数及田圃亩数表(1914年)",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3.1929年耕地面积、农户总数据张心一:各省农业概况估计报告(江苏省),见立法院《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1930年7月。

(一) 按劳动力耕作能力的测算

关于农业劳动力的耕作能力,李伯重的研究表明,明清至近代的江南农村不超过10亩,在不同的作物区,每劳动力可耕面积也有差异,大致桑区为8.0亩,棉区为7.5亩,稻区为10亩〔14〕。曹幸穗对苏南5县11村的研究也表明,三十年代末期, 桑区和棉区的单位劳动力可耕面积为6.0亩,稻区为8.0亩,较李伯重的标准约低2亩左右〔15〕。1984年,孟昕、白南生根据全国选样调查平衡,证实在已有35.6%的机耕的情况下,每个劳动力的耕作能力也只有9.93亩〔16〕。基于以上诸位先生的研究,本文对苏南不同作物区劳动力耕作能力采取如下标准:桑区和棉区为8.0亩,稻区为10.0亩〔17〕。 在假定农村劳动力率不变和农村劳动力的净流出率为零的前提下,具体估算情况我们列为表4。

表4. 苏南各县农业劳动力供需状况之理论估算表(1914-1929)

单位:人(劳动力)、千日(工日)

区 县

按耕作能力

1914年

实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别 别

劳动力 劳动力 劳动力 率(%)

棉 上海

84920 254456 169536

66.6

松江 115756 157731 41975

26.6

南汇 140872 190342 49470

26.0

青浦

94181 108165 13984

12.9

奉贤

59834

94527 34693

36.7

金山

55561

65264

9703

14.9

川沙

27062

36655

9593

26.2

太仓 102922 110611

7689

7.0

嘉定

67500 114496 46996

41.0

宝山

66096

88385 22289

25.2

江阴 151876 201806 49930

24.7

常熟 186272 371647 185375

49.9

区 小计 1067932 1539629 471697

30.6

桑 无锡 155684 383762 228078

59.4

宜兴 140751 133650 -7101

-5.3

吴县 226971 426600 199629

46.8

吴江 150000 270000 120000

44.4

武进 215179 373197 158018

42.3

溧阳 129333 114172 -15161 -13.3

区 小计 1017918 1701381 683463

40.2

稻 金坛

75494

73332 -2162

-2.9

昆山 100776 113400 12624

11.1

江宁 131959 323471 191512

59.2

句容

59436 100132 40696

40.6

溧水

40491

55563 15072

27.1

高淳

39919

98280 58361

59.4

丹徒

74010 141197 67187

47.6

丹阳 108595 482765 374170

77.5

区 小计 630680 1388140 757460

54.6

合计1

2716530 4629150 1912620

41.3

合计2

2801450 4883606 2082156

42.6

区 县

按耕作能力

1929年

实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别 别

劳动力 劳动力 劳动力 率(%)

棉 上海

84600

48368 -36232 -74.9

松江 110000 191700

81700

42.6

南汇 150000 194846

44846

23.0

青浦

64511 120928

56417

46.7

奉贤

60761 102014

41253

40.4

金山

46581

66903

20322

30.4

川沙

26488

36450

9962

27.3

太仓

98638 115946

17308

14.9

嘉定

90400 125510

35110

28.0

宝山

76588

76950

362

0.5

江阴 155360 238240

82880

34.8

常熟 216675 415203 198528

47.8

区 小计 1096002 1684690 588688

34.9

桑 无锡 190576 414798 224222

54.1

宜兴 145000 173210

28210

16.3

吴县 229875 468450 238575

50.9

吴江 113957 158158

44201

27.9

武进 215059 412001 196942

47.8

溧阳 173938 152547 -21391 -14.0

区 小计 1068405 1779164 710759

39.9

稻 金坛

81217 104965

23748

22.6

昆山 106968 117477

10509

8.9

江宁 143000 220320

77320

35.1

句容

73144 106936

33792

31.6

溧水

52640

75025

22385

29.8

高淳

48149

86724

38575

44.5

丹徒

75373 210497 135124

64.2

丹阳 113400 274550 161150

58.7

区 小计 693891 1196494 502603

42.0

合计1

2858298 4660348 1802050

38.7

合计2

2942898 4708716 1765818

37.5

区 县

按农作物需工量

1914年

实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别 别

工日

工日

工日

率(%)

棉 上海

10613

76337

65724 86.1

松江

14504

47319

32815 69.3

南汇

17604

57103

39499 69.2

青浦

11844

32450

20606 63.5

奉贤

7841

28358

20517 72.3

金山

6964

19579

12615 64.4

川沙

3384

10997

7613 69.2

太仓

11873

33183

21310 64.2

嘉定

8462

34349

25887 75.4

宝山

7634

26516

18882 71.2

江阴

17503

60542

43039 71.1

常熟

22497 111494

88997 79.8

区 小计

140723 538227 397504 73.9

桑 无锡

22833 115129

92296 80.2

宜兴

18020

40095

22075 55.1

吴县

26562 127980 101418 79.2

吴江

19495

81000

61505 75.9

武进

24861 111959

87098 77.8

溧阳

13976

34252

20276 59.2

区 小计

125747 510415 384668 75.4

稻 金坛

10523

22000

11477 52.2

昆山

15191

34020

18829 55.3

江宁

18242

97041

78799 81.2

句容

8185

30040

21855 72.8

溧水

5798

16669

10871 65.2

高淳

5794

29484

23690 80.3

丹徒

10195

42359

32164 75.9

丹阳

14382 144830 130448 90.0

区 小计

88310 416443 328133 78.8

合计1

344167 1388748 1044581 75.2

合计2

354780 1465085 1110305 75.8

区 县

按农作物需工量

1929年

实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别 别

工日

工日

工日

率(%)

棉 上海

10573

14510

3937

27.1

松江

13783

57510

43727

76.0

南汇

18745

58454

39709

67.9

青浦

8113

36278

28165

77.6

奉贤

7963

30604

22641

74.0

金山

5838

20071

14233

70.9

川沙

3312

10935

7623

69.7

太仓

11379

34784

23405

67.3

嘉定

11333

37653

26320

69.9

宝山

8846

23085

14239

61.7

江阴

17904

71472

53568

74.9

常熟

26169 124561

98392

79.0

区 小计 143958 519917 375959

72.3

桑 无锡

27950 124439

96489

77.5

宜兴

18564

51963

33399

64.3

吴县

26902 140535 113633

80.9

吴江

14810

47447

32637

68.8

武进

24848 123600

98752

79.9

溧阳

18796

45764

26968

58.9

区 小计 131870 533748 401878

75.3

稻 金坛

11321

31490

20169

64.0

昆山

16124

35243

19119

54.2

江宁

19768

66096

46328

70.1

句容

10072

32081

22009

68.6

溧水

7537

22508

14971

66.5

高淳

6989

26017

19028

73.1

丹徒

10383

63149

52766

83.6

丹阳

15018

82365

67347

81.8

区 小计

97212 358949 261737

72.9

合计1

362467 1398104 1035637

74.1

合计2

373040 1412614 1039574

73.6

说明:

1.实需劳动力=耕地面积÷每劳力可耕面积;

2.可供劳动力=农户总数×2.7劳动力/户;

3.实需工日=∑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所占耕地面积百分数×每作物亩需工量。

其中(1).耕地面积同表3(此略);(2). 主要农作物占耕地面积百分数据《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沪海道属、苏常道属及金陵道属,东南大学农科,1922-1924年)所载统计资料分类统计(此略); (3).每作物亩需工量据J.L.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 TheCommercial Press, Ltd., Shanghai, 1930,第228页表,同类作物按用工量多者计,具体如下:麦类5.66劳动日(小麦5.66,大麦4.43,燕麦5.15)、豆类5.92、油菜7.66、稻类8.41(水稻8.41,糯稻8.11)、棉花10.94、桑32.30、其他10.00(如高粱9.34,玉米9.34等)。

4.可供工日=农户总数×2.7劳动力/户×300个工日/劳动力。

其中(1).农户总数同表3(此略);(2).每劳动力300个劳动日依据J.L.Buck调查的本区成年男子闲散时间为1.7 个月(见《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经系,1937年,第397 页)和曹幸穗认为的本区每个劳动力一年工作时间为10个月(见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月,第54页)。

篇7

■ 普查局和劳动统计局共同完成CPS

CPS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率估计。1942年8月,美国普查局开始负责失业率估计。随后由美国普查局和美国劳动统计局共同负责这一调查。CPS属于抽样调查,每月进行一次,样本平均答复率为93%―96%。抽样总体由美国所有家庭构成。样本分布在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2001年7月之前,全国样本量为50000个家庭。为减少抽样误差,自2001年7月起,样本总量增加到72000个家庭。接受CPS的个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5岁或以上(没有年龄上限限制);不在军队服役;不在诸如监狱、长期护理医院、私立疗养院等机构工作。

现场调查通常在每个月含19日的星期进行,所要调查的是这个星期的上一个星期与劳动力相关的内容。每个样本家庭连续接受4个月调查后停止8个月,在永久离开样本之前再接受4个月调查。一般地说,由户主或承租人代表家庭所有符合劳动力条件的人回答问题。如果他们不了解家庭其他人的就业状态,就直接与其他人联系。

在完成CPS调查后的两个星期内,美国劳动统计局调查结果。

■ CPS的样本抽取和轮换

CPS属于多阶段分层居住单位(家庭)概率样本。进行CPS的目的是提供美国及其各州居住单位16周岁以上劳动者就业等情况的人口数估计值。

样本抽取方式

样本分三阶段抽取:

第一阶段,以州为范围,以其中的县为基本抽样单位,抽取县概率样本。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按劳动力、社会经济特征(如女性失业数目等)的相似性对所有基本抽样单位分层。在每一层,按上次普查人口数比例决定每个基本抽样单位的抽样概率,也就是说,普查人口数多的基本抽样单位,被抽取的概率大一些。对人口数目特别多的基本抽样单位,抽样概率定为100%。

第二阶段,在每一个被抽取的县中,以居住单位群为抽样单位(通常由4个邻近的居住单位组成)。以居住单位群而不是居住单位为抽样单位主要是为了降低调查员调查的旅行成本和加快调查进度。

第三阶段,有些居住单位群的居住单位数目远远超过了4个,比如说15个以上。为了均衡调查员工作量和尽可能同时完成调查任务,对规模特别大的居住单位群进行再抽样。办法是,首先将所有这些居住单位群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规模适度的群(居住单位数目4个左右),然后等距抽取部分适度规模的居住单位群样本。

样本轮换

为了及时反映劳动力数据的最新情况,需要对样本进行轮换。CPS样本轮换方案是在使用永久性样本和每个月使用完全新样本之间的一个折衷方案。

自1953年起,CPS对样本进行轮换,即同一样本不是一次性被调查完毕,而是分布在不同时间接受调查。样本轮换使每个月的样本都有些差异。对CPS来说,它每个月的样本可以分解为8个有代表性的子样本或轮换组。每个轮换组总共接受8个月的调查,并且在两个相等的时间内分别进行。每个轮换组首先连续接受调查4个月,然后暂时休息8个月,最后又返回来重新接受另外连续4个月的调查。在每个月的样本中,8个轮换组中的1个在第1个月接受调查,其他的轮换组则在第2个月接受调查,等等。在该程序下,CPS每相邻两个月的样本有75%是相同的,每相邻两年在相同月份有50%的样本是相同的。

样本轮换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每月和每年样本重叠能够提供劳动力变化的最新信息和保持数据的连续性,还能减轻被调查者因连续接受长期调查而带来的精神和身体疲劳(8个月的调查在16个月内完成);第二,使同一年相邻2个月份和连续2年相同月份劳动力估计值的抽样误差达到最小。

■ 现场调查的几个重要环节

在每个月,CPS调查员收集样本居住单位群的居民信息。一个居住单位群的每一个居民在永久离开样本之前总共接受8个月的调查。

调查表设计

CPS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设计调查表。虽然劳动力项目和与之相关的人口统计特征的概念及定义在几十年中没有发生变化,但自1994年1月起,调查表要求重新设计。重新设计的目的是及时反映经济生活的变化和利用1994年引入CPS的自动化数据收集方法,例如,计算机辅助个人调查和计算机电话调查。

调查表涉及的调查项目有:样本居住单位信息,包括居住单位自然地址、邮寄地址、建造的年份、内部结构,承租还是拥有,是否有电话号码,如果有,又是多少;家庭成员名单,包括CPS调查时居住在样本居住单位的居民和临时性外出的居民,但不包括在公共机构工作或在部队服兵役的人;问题回答者;户主;与户主的关系;人口统计特征信息,包括出生年月、出生地、婚姻状况、是否在部队工作、种族、民族、是否拉美血统、受教育类别及其程度、社会安全号码和家庭总收入等;劳动力信息,包括就业、失业及失业时间、待业、每周实际和通常的工作时间、职业、收入等。

调查方法

CPS采用面访调查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式调查样本居住单位群的每一个居民,提供调查表规定的样本居住单位15岁以上有关劳动力和人口统计特征信息。大部分样本家庭第一个月接受面访调查,少数样本家庭则使用电话调查。

调查时间

CPS每月进行一次,并且只是调查这个月某一个星期的相关数据。在1―11月份,调查含12日的那个星期的信息,在含19日的那个星期进行调查。在12月,考虑到过年放长假,调查含5日的那个星期的信息,在含12日的那个星期进行调查。

调查中的无答复

CPS调查与其他任何调查一样,会遇到无答复的情况,包括单位无答复(遗漏和拒绝)和项目无答复(年龄没有登记等)。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无答复,对总体估计结果都会产生影响。其影响可以用权数调整度量。

调查介绍信

在对样本家庭第一个月和第五个月调查前,将介绍信送到他们手中。介绍信上简要描述CPS,告诉他们即将到来的访问,并承诺保护其个人隐私和不向外界泄露提供的信息。

■ CPS数据的用途及其局限性

用途

CPS数据应用广泛。首先,政府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通过它了解全国的经济状况,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的情况;其次,用来计划政府投资项目,并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再次,美国人口普查局用它来印证由双系统估计量和人口统计分析估计量估计的全国真实人口数和各类别人口数的正确性,进而为人口普查涵盖误差率估计提供基础数据;最后,出版界、学生、高校教师和普通老百姓使用它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局限性

CPS数据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篇8

户籍制度存在已久,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用人单位仍然对某些职位有户籍(本市、本区县、主城区户籍等)要求,这无疑对外来劳动力关上了大门。调庆就业中的户籍限制状况,至少有如下意义:

第一,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能为外地户籍的劳动者提供一个参考:决定是否到重庆求职。

第二,从积极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角度,能够为它们提供第一手资料作参考,制定法规、规章或通过行政指导等来消除不必要的户籍限制,促进人才流动,繁荣市场经济。因为,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从积极履行人大与政府的职能角度,有利于为它们消除户籍歧视、保障公民就业的平等权提供第一手资料作参考。

第四,从我国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的角度,能够为国家通过一个直辖市的情况摸清国内就业的户籍歧视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次调查的数据来源: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 (LB501-2002)》的分类,调查了“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六大类的情况。数据基本都是来源于重庆的“联英人才网”、《重庆商报》、《重庆时报》等对户籍要求标注明确的招聘信息,收集的时间范围是2005年7月到2006年7月,共统计了683家单位招聘单位涉及9606个岗位的招聘信息。

本次调查中,数据整理中的一些问题:招聘人数一般是确定的,但是也有极少数单位的招聘人数的是“若干名”或“不限”,本文视其为2人;另有个别招聘人数是一个区间,本文取其中间值。

二、重庆企业招聘中对外来劳动力之限制状况的调查统计

笔者对683家企业招聘《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 (LB501-2002)》中有关大类及部分小类的户籍限制状况的调查统计如下:

1.招聘单位负责人的户籍限制状况

(1)经理。招聘经理职位共68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4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3.52%。有户籍限制的,都是要求重庆市户籍。

(2)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这里的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是指除经理之外的行政主管、行政主任等。招聘的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职位共186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8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9.68%。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有16个,要求是某郊县的1个,要求是主城区的1个。

(3)小结:招聘的单位负责人职位共86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42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4.84%。

2.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1)工程技术人员。招聘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位共117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7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6.06%。其中,要求是重庆四川户籍的职位有3个,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60个,要求是五个郊县的7个,要求是主城区的1个。

(2)卫生专业人员。招聘的医生、药剂人员和护士职位共319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2个,占职位总数的10.03%。

(3)经济业务人员

①会计。招聘的会计职位共计150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6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17.33%。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21个,要求是主城某个和某些区的职位5个。

②会计之外的其他财务人员。招聘的其他财务人员职位共14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2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21.77%。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31个,要求是万州区(重庆副中心)的1个。

③其他经济业务人员。这里的“其他经济业务人员”主要收集的是财务人员之外的业务员。招聘的其他经济业务人员职位共50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5.39%。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24个,要求是主城某区和某两个区的职位3个。

④小结:招聘的经济业务人员职位共798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85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10.65%。

(4)教学人员。高等教育教学人员一般不受户籍限制,因此这里主要收集的是中小学教学人员、幼儿教学人员以及其他教学人员。招聘的教学人员职位共38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1.84%。

(5)小结: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卫生专业人员、经济业务人员、教学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位共2669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95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7.31%。

3.招聘办事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1)文员。招聘的文员职位共132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4个,占职位总数的10.61%。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11个,要求是主城某个和某些区的2个,要求是五个郊县的是1个。

(2)秘书。招聘的秘书职位共6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5个,占总数的7.58%。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3个,要求是主城某个或某些区户籍的是2个。

(3)行政助理。招聘的行政助理职位共2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5个,占总数的20.83%。要求是重庆或四川户籍的职位1个,要求是重庆市的是4个。

(4)治安保卫人员。招聘的保安职位共72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2个,占总数的4.42%。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或四川省户籍的10个,要求是重庆市的20个,要求主城某个和某两个区户籍的2个。

(5)小结:招聘文员、秘书、行政助理、保安等办事人员的职位共94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共56个,占总数的5.92%。

4.招聘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1)购销人员

①营业人员。招聘的营业人员职位共189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52,占总数的8.01%。这里有个特殊情况是重庆市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一家就招聘1500个营业员(无户籍限制),如果不算此特例,那么招聘的营业人员职位共398,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52,占总数的38.19%。要求是重庆市的是80个,要求是主城区的是72个。

②收银员。招聘收银员的职位共29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3个,占总数的11.15%。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31人,要求是主城区的2人。

③推销展销人员。招聘销售人员的职位共1220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09个,占总数的8.93%。其中,要求是重庆、四川户籍的1人,要求是重庆市的103人,要求是主城某些区户籍的5人。

④小结:招聘营业人员、收银员、推销展销人员等购销人员的职位共341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94个,占总数的8.61%。

(2)仓储人员。招聘仓储人员的职位共5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1个,占总数的18.97%。

(3)餐饮、娱乐服务人员

①厨师。招聘厨师职位共153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5个,占总数的3.27%。

②服务员。招聘服务员的职位共42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6个,占总数的1.40%。

③小结:招聘厨师、服务员等餐饮、娱乐服务人员的职位共581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11个,占总数的1.89%。

(4)社会服务人员

①维修工。招聘维修工的职位共7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16个,占总数的21.62%。

②清洁工。招聘清洁工的职位共7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0个。

③小结:招聘维修工、清洁工等社会服务人员的职位共150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是16个,占总数的10.67%。

(5)小结:招聘购销人员、仓储人员餐饮、娱乐服务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等商业、服务业人员的职位共4203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是332个,占总数的7.90%。

5.招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招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职位共83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0个。

6.招聘生产运输工人的户籍限制状况

(1)生产工人。招聘车工、钳工、焊工、漆工、装配工、电工、其他技工等生产工人的职位共77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39个,占总数的5.04%。

(2)驾驶员或司机。招聘驾驶员的职位共6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是19个,占总数的29.69%。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有13个,要求是主城某个和某些区户籍的职位共6个。

(3)小结:招聘生产工人和司机的职位共83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是58个,占总数的6.92%。

三、统计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统计可知,就整体情况而言, 招聘劳动者职位共960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683个,占总数的7.11%。从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占招聘职位总数的比例来看,户籍限制比例最高的职位是商业服务业人员7.90%,再次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员7.31%、生产运输人员6.92%、办事人员5.92%、单位负责人4.84%,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生产人员0%。

原因何在?笔者电话采访了招聘时有户籍限制的30家单位,其中成功采访28家。限制外地劳动力的原因,要么是诸如驾驶员等职位关系到重大财产安全,“怕外地人开车跑了”;要么是招收诸如销售人员时认为外来劳动者不如本地劳动者熟悉本地情形;要么是认为本地人一般不提供住房而外地人可能要提供住房;要么是认为本地人更“方便”;要么纯粹是“没有想过要招外地人,我们单位全是本地人啊”,或者“我们以前也是四川人所以我们要四川人和重庆人但不要其它地方的人”,这些都是心理惯性,而非理性。上述理由基本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招聘劳动者应注重的是能力而非户籍,其余理由是对外地劳动者的直接或间接歧视。对不符合其要求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招聘单位来说,也可能损失更有才能的劳动者。从法学上说,是违反《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的;从经济学上说,是对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的违背,是对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的劳动力正常流通的阻碍。

篇9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20xx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4%;农业人口8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全县转移劳动力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8%。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xx年转移的20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2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据统计,20xx年、20xx年、20xx年,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20xx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4.6%,亲友帮带的占39.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22.3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2万人、12.5万人和9.6万人,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转移的22.3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问卷调查结果看,201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问卷调查的201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没有小学以下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52.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三年来,桃源县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1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3234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置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3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桃源县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xx年 末,全县返乡创业成功的有240人,兴办企业128家,解决了3293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桃源县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xx年6月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100万元成立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20xx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上缴税金153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xx年公司再投资88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亿,上缴税金上千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从桃源县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车湖垸4个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荒芜比例低的有1%,高的达10%,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如八字路乡海家溶村何某,家有5.3亩水田,夫妻俩长期在外务工,4亩田无偿转让给他人耕作,余下的1.3亩田由于面积小、位置偏不好耕种而荒芜。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50%以下。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桃源县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远高于全市4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市9个区县市中占比最高的,与该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在调查中了解到,车湖垸乡有一老人,老伴早逝,儿媳和孙子均在外务工,去年冰雪灾害期间冻死在家中, 3天后才被邻居发现。据桃源县公安部门一次网吧清理结果显示,长期出入网吧的农村少年占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篇10

三季度,本市共有2.0万家用人单位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信息,有效招聘岗位数为31.7万个,比二季度增加12.8%,比去年同期减少2.4%;前往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查询岗位信息、应聘岗位的求职者累计达34.1万人,比二季度增加14.1%,比去年同期减少5.6%。从供需对比情况看,三季度本市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为0.93,与二季度相比略有下降。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职业指导专家对三季度劳动力市场热点进行了综合点评,具体分析如下:

1、物流仓储业:招聘需求缩减,复合型人才仍吃香

由于受到当前经济波动和本市产业规划布局的双重影响,物流仓储业招聘需求明显缩减。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本市物流仓储类招聘岗位环比减少了12.5%,招聘层次也集中于低端的技能操作、集装箱理货等岗位。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物流仓储业将面临用工招聘的低谷。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物流仓储业仍然具有强劲的人才集聚能力,吸纳就业的空间很大。对于仓储物流业人才来说,努力学习成为复合型人才将是一条阳光大道。来自**职业介绍普陀分中心的职业指导专家杨晨光认为,以普陀桃浦西北物流园区为例,该园区以省际物流集散功能为主,集货运配载、交易、信息服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展示等物流服务于一体,在具体的岗位招聘中对技能复合型求职者尤为垂青。

**职业介绍宝山分中心的职业指导专家焦凤珠也持相同观点,即技能复合型求职者在物流业中往往最为炙手可热,比如驾驶员在具备大型车辆驾驶技能的同时,还须持有货运上岗证;仓库管理员则在具备物资调配经验的同时,还要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和善于运营管理;跟单员在做证处理时需要具备双语能力及特殊仓储机械的操作等等。

2、客户服务: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求职需“量体裁衣”

近年来本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客户服务是企业的“门户”和“名片”,客户服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逐渐走俏招聘市场。与二季度相比,三季度客户服务类岗位增加了5.6%。

客户服务类岗位人员缺口日益增大,对求职者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要求相对比较宽泛,因此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尤其是零经验求职者的关注。来自**职业介绍长宁分中心的职业指导专家苏晔婷表示,客户服务类岗位虽然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但也并非人人都合适,平均岗位流动率在30%以上。

苏晔婷认为,目前本市的客户服务类招聘岗位主要分为“销售型”和“事务型”两大类。其中销售型客户服务主要承担客户开发、电话销售、订单服务等销售职能,事务型客户服务则主要承担接听来电、处理投诉、接受订单等事务处理职能。无论从事哪类职位,都要求从业者能全面掌握企业、行业的相关信息,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有效解决客户的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需要从业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各类知识经验。

3、超市卖场类岗位:平凡岗位蕴藏发展机会

随着连锁超市业的迅速发展,各类超市卖场为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各类超市卖场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占2.7%,特别是对于大型卖场比较集中的区域来说,超市卖场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超市卖场提供的岗位种类相当多样化,除了收银、理货、保安等传统的超市卖场岗位之外,厨工、面包制作工、烘焙工、水电工、导购、电器设备维修等岗位需求增长也很迅速。过去不少本市求职者特别是青年人对超市卖场提供的岗位不屑一顾,但随着行业的整体发展,各超市卖场在用人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不断改进,很多青年人对卖场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重新接受这些岗位。

来自**职业介绍普陀分中心的职业指导专家朱亮佳认为,求职者只要愿意做有心人,在做理货员的同时学习一些仓储物流知识,在做收银员的同时学习财务知识和操作,在做保安的同时学习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就会在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发现机会。

4、长宁“两圈一带”:或将成为未来新增就业岗位的集散地

长宁区由虹桥、中山公园两大商圈以及天山路商业集聚带构成的“两圈一带”商业服务区,以发展商业服务、创意设计、物流仓储、金融、科研、休闲等产业为特色,同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和配套服务的迅速发展,促进就业的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理所当然地受到求职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职业介绍长宁分中心的冯正涵主任认为,天山路商业集聚带的新一轮建设,把原先相对孤立的虹桥、中山公园两大商圈连接在一起,商业服务链条式发展的城市功能板块正在形成。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长宁区“两圈一带”建设方兴未艾,必将吸引大量企业入驻,带动人才招聘需求的增长。

5、求职警示:应届毕业生求职须警惕招聘陷阱

四季度正值应届毕业生大批量进入职场求职之际,劳动力市场的部分行业出现了岗位资源稀缺的现象,缺乏求职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切入口。部分企业以招聘岗位无需工作经验为诱饵,吸引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通过应聘过程中收取的报名费、培训费、服装费等各类费用牟取利益。

需要提醒广大求职者的是,近期求职应谨防类似的招聘陷阱。找工作需要耐心加细心,求职者应聘时要多方面、多渠道详细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看看企业是否正规,业务是否合法,企业是否拥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是否有投诉、不良记录等。了解企业信息的方法有很多,在网上搜索查询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比如在工商部门网站或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企业名称,即可搜索查看企业有关信息。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禁止用人单位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招聘单位涉嫌欺诈、损害求职者权益的行为,求职者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电话12333,举报不法企业违法违规的事实情况,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广大求职者的正当权益。

二、四季度劳动力市场招聘需求情况预测

**市职业介绍中心近期针对本市3200多家企业开展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用人单位对四季度本市经济发展趋势持谨慎乐观态度,企业招聘需求有所波动,预计四季度本市用工需求可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具体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1、52.4%的企业计划在四季度招聘员工,与三季度相比略有下降。

此外,从企业用工规模看,三季度计划招聘人数不低于计划减员人数的企业约占77.8%,这表明,本市企业招聘需求仍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2、居民服务业四季度招聘需求稳中有升,建筑、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则有所下降。

居民服务业招聘需求比三季度增加了8.7个百分点,而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三季度分别下降18.6%和17.1%。

3、营销采购、生产制造、客户服务岗位的四季度招聘需求仍保持旺盛,行政办公、财会审计类岗位将有所减少,

篇11

90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2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8%;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5391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5%.“非典”疫情过后,三季度全国90个城市劳动力市场景气回升,主要特征如下:

1.供求总量均出现大幅度增长。

根据90个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所采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三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266.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294.9万人,求人倍率 约为0.9.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88.9万人和94.9万人,上升幅度分别为50.1%和47.4%,岗位需求的回升幅度略高于求职人数,从而导致了求人倍率略有上升,上升了0.01.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68.3万和41.9万人,上升幅度分别为34.5%和16.6%,岗位需求的回升幅度略高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上升了0.12.与二季度相比,“非典”疫情比较严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石家庄、包头,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明显回升,用人单位需求分别上升69%、99%、137%和455%;求职人数分别上升35%、87%、136%和407%,用人单位需求的上升幅度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

2. 第三产业需求大幅回升。

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1%、31.5%和66.4%.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二季度各产业需求大幅度下降,三季度开始回升。三季度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增长了近60万人,上升幅度为51.2%,第二产业增加26.5万人,上升了46.2%.

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等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用人需求大幅度回升。

从行业需求看,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占总需求31.4%、25.4%和17.2%,三者合计约占总需求的74.2%.与二季度相比,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30万人,增长55.9%;制造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21万人,增长43.3%;社会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15万人,增长49.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4万人,增长66.2%;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4万余人,增长61.7%.

4.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幅增长。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3.7%,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6.8%和26.7%,两者合计达63.5%.从需求总量看,企业的用人需求比二季度增加了86万人,平均上升幅度为52.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增加了约30万和24万人,分别比二季度增长了48.1%和56.8%.

5.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供求总量大幅增长。

劳动力市场中供求两方面的总量均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非典”疫情影响较大的商业和服务业人员这一职业群体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增长幅度较大。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既是需求主体又是求职者主体,两大类职业的需求比重和求职比重分别是72.4%和65.2%.从需求总量看,与二季度相比,各类职业的供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增加了近38万人,上升幅度为5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增加了8万人,比二季度增长了48%;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7万人,比二季度增长了37%.从求职看,与二季度相比增加较多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增加了近34万人,上升幅度为51%,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近11万人,上升幅度为50%.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用人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求职者人数的增长,因而导致求人倍率的上升,其求人倍率为1.

6.与二季度相比,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新成长失业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回升;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比重略有增长。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 所占比重高达60.8%,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6.9%,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2.2%,其他失业人员占11.7%;下岗职工占7.9%;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占23.5%.与二季度相比,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增加61.5万人,增长幅度为52%,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加约25万人,增长幅度为63.2%,就业转失业人员增加28万人,增长幅度为53.4%;下岗职工增加5万人,增长幅度为27.3%;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20万人,增长幅度为41.9%.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2.2和1.5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则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下岗职工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1.3和2.6个百分点。

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增长幅度较大。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7.3%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9.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30.4%;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含大专)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7.7%.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5.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30.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含大专)占了总求职者的23.7%.求职人员文化结构和用人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季度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共增加了近18万人,上升幅度为61%;求职人数共增加28万人,增长了67%.求职者的增长幅度高于用人需求。

“非典”疫情过后,各地开展了一些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会,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供求人数的增加。

8.各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篇12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养老资源日渐质乏。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方面的养老保障状况,文章以安徽省怀远县永红村实地调查为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国家尚未对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养老资源日渐匾乏。这一群体养老保障问题解决与否,不仅仅关系到这一群体自身是否“老有所养”,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仅仅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巫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安徽省怀远县徐坪乡永红村“留守老人”实地调查,分析其经济供养问题,提出农村留守老人供养保障建议。

一、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状况分析

    安徽省怀远县徐好乡永红村居民靠耕种土地为生,年收人较为有限,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本次调查共访谈农村留守老人100人(留守老人指:常住该村的60岁以上的老人,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外出务工且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如表1。以下从留守老人的每年可支配收人、收入来源、供养形式、供养额度和支出项目等5个方面分析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问题。

    (一)每年可支配收入分析

    本文在此所说的可支配收人是指子女提供的现金,或粮食的折现,或是二者的总和,再或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或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与子女支持的总和。分析留守老人的可支配收人情况需要与其婚姻状况相结合,分析结果见表2。 

 

    2009年,怀远县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000元,结合交互表的统计结果,调查对象中有配偶留守老人共72人,其中生活水平高于低保标准的有64人,占有配偶留守老人总数的88.9%,而且这部分留守老人中可支配收人水平达到4级和5级的人数居多,仅有8人的收人水平低于3级;该村有独身留守老人共28人,其中生活水平高于低保标准的有21人(由于是独身,所以其收人水平达到2级即认为其生活水平不低于低保标准),占独身留守老人总数的75%,另有7人的收人水平低于低保标准。总体来看,有85人的收人水平高于低保标准,占抽样调查人数的85%,因此多数留守老人的生活还是处于常态的。

    (二)收入来源分析

    本部分分析的收入来源是指留守老人每年可支配收人的最主要来源。另外,笔者将收人来源与留守老人年龄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从统计结果来看,低龄留守老人收人源于自己的有30人,源于子女的有32人,分别占低龄留守老人人数的48.4%和51.6%,比例几乎持平;中龄留守老人收人源于自己的有11人,源于子女的有17人,分别占中龄留守老人人数的39.3%和60.7%,比例差距开始扩大;高龄留守老人收人源于自己的有3人,源于子女的有6人,分别占高龄留守老人人数的30%和60%,比例变得悬殊(源于亲朋的只有1人,所占比例较小,忽略不计)。可见,留守老人的收人来源与其年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年岁的增加,留守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加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

    (三)供养形式分析

    笔者将供养形式分为:实物、现金。问卷设计中设立实物、现金、实物加现金和其他,共4类选项。分析结果显示如图1。

  总体而言,4种供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实物加现金,有68人,占总数的68%,仅仅供给实物和现金的各有15人,均占总数的15%;选择“其他”形式的仅有2人,占2%,极少。虽然实物加现金是最主要的供养形式,但笔者在村中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从子女处得到的一般还是实物,现金多在过年或看病时才会得到。因此,外出务工子女对于老人的经济支持,尤其是现金支持的力度并不明显。

    (四)供养额度分析

    供养的实物、现金以及实物加现金的额度以留守老人的主观评价为标准,分为不足、基本满足和有结余三种类型,分析结果显示如图2。

    留守老人对经济供养额度的主观评价中,有30位老人认为不足,占调查人数的30% ; 67位老人认为基本满足,占调查人数的67%;仅有3位老人认为尚有节余。总体上看,70%的留守老人认为供养额度能够满足生活需要,这与之前的“每年可支配收人分析”所得结果大体一致。

    (五)支出项目分析

    问卷中支出项目包括食物、衣服、医疗、孙辈教育和其他5种类型;调查中要求被调查者选择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如图3。

    从图中可以看到,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并不理想。日常主要支出项目中,食物支出居于第一位的留守老人达到了97位,占被调查人数的97%。在调查过程中,绝大部分留守老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疾病,而把医疗作为主要支出项目的留守老人仅有1位,占被调查人数的1%。

    总之,由经济供养状况的分析结果来看,该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甚理想,子女为提高经济收人、改善生活水平外出务工的同时,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尤其是现金的支持极为有限;虽然多数留守老人的生活处于常态,但生活水平无明显改善,仅仅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实地调查中发现,留守老人对自身经济供养状况的整体评价中,有26位老人认为较差,占被调查者的26%;有68位老人认为一般,占68%,其中不乏为粉饰、美化实际情况而做出的选择;仅有6位老人认为较好,占6%。可见,该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并未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方面产生积极的效应。

    二、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保障的相关建议

    (一)强调政府养老的主导作用

    政府关注养老问题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社会中,对农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养老帮助更是被写人宪法,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如何发挥政府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值得认真探讨。除了传统的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舆论的褒扬、贬斥等方式积极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外,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2009年9月国务院的《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55元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这标志着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但由于2020年之前才能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导致目前仍有很多年满60岁的留守老人无法领取到基础养老金。因此,国家应考虑在1-2年内无条件给农村年满60周岁的留守老人发放国家基础养老金。此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实地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行政村—永红村尚未实施新农保,而仅有5%的被调查者参加了老农保,其余的95%都未参加,主要原因在于养老金给付的低标准和留守老人自身经济收人水平的低下;而在得知有财政支持的新农保正在试点的消息后,绝大多数留守老人表示愿意参加,表明他们自身养老保障的无力与弱势以及对政府养老帮扶的渴望。

    (二)继续发挥家庭的物质赡养功能

    千百年来,家庭养老因其浓厚的亲情、低廉的成本并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文化心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绵延不断,适应了我国农村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也适应了我国农民的心理和传统观念,在农村仍然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具有其他社会保障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家庭养老都将是农村老人养老的基本形式。为了更好地保障留守老人权益,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是当前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留守家庭,在子女与父母分开生活之前,或办理结婚手续之前,子女就应自觉与父母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包含提供生活费、必需品、医疗费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以进一步强化子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家庭的养老功能,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篇13

关键词: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4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4-077-05

一、东北乡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及就业结构分析

1.东北乡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201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1.3%、47.5%、46.9%,三省合计为44,8%,低于全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50.1%的比例。

从乡村人口的学历状况来看,东北乡村劳动力的学历层次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乡村人口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例为69.8%,而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0.8%、69.6%、75,8%,三省平均的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到了乡村人口比例的75.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而同期江苏、浙江、山东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分别为75%、66.9%和79.1%,可以看出东北乡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高,这使向城镇转移的乡村劳动力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增加在城镇择业的竞争力。

2.东北乡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截止2010年底,东北乡村农业人数达2747.6万人,其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为1885.2万人,占乡村从业总人数的68.6%,远远高于全国59.5%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仍为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民就业的最主要途径。农业生产、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成为乡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其就业比例分别为68.6%、6.8%、6.2%、3.0%、3.9%、2.2%,占到了乡村从业总人数的90.7%。

二、东北乡村剩余劳动力及隐性失业状况分析

1.东北乡村剩余劳动力状况

以经济学家刘易斯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结构学派)认为,发展中国家乡村存在着无限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并认为他们的转移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因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接近于零。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乡村剩余劳动力是存在的。具体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增量、制度创新的滞后、乡村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等资源束缚以及教育落后等因素,是造成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主要原因。

截止2009年,东北乡村人口总数为4823万人,其中有效劳动力资源数为3069.7万人,有效劳动力资源占东北总乡村人口数的63.6%,劳动力资源中实现就业人数2747.6万人,从业比率为89.51%,剩余劳动力资源322.1万人,剩余劳动力比率为10.49%,略低于全国11.13%的剩余劳动力比率(详见表1)。

2.东北乡村的隐性失业状况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虽然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但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高达68.6%,其中黑龙江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比例为73.4%,高于全国59.5%的水平。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情况下,再加上东北气候寒冷导致的季节性生产,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

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出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应为1.96亿人。2000年乡村劳动人口为39222万人,现阶段乡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左右。杨韵新(2002)根据劳动一耕地比例法估算出到2000年我国农业部门隐性失业的数量为1.41亿人。

根据杨韵新计算的全国乡村的隐性失业系数K,利用东三省的对应数据估算,东北农业部门的隐性失业人数为306.9万人,占东北农业从业人数的11.2%,占全国乡村隐性失业人数的2.81%(详见表2)。

三、东北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分析

1.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状况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据初步估算,在不考虑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省际外迁因素的前提下,2006年到2010年,东北三省农转非的人数为203.25万人,而同期非农人口自然增长人数累计为121.68万人,因农转非导致的非农人口增加人数为非农人口自然增长的1.7倍,农转非人口对于城镇人口增加比率的贡献大大超过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贡献(详见表3)。

2.城市单位使用乡村劳动力状况分析

在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加快的同时,乡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途径一进城就业的人数和比率也在逐年增加。截止2009年底,东三省城镇单位使用的乡村劳动力人数已达58.71万人,占就业人数的4.7%。从2005年到2009年城镇单位使用乡村劳动力人数增长的趋势来看,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于就业人口的数量,乡村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辽宁作为东三省中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使用乡村劳动力比重最大,2009年城镇单位使用乡村劳动力人数占就业人数比例达到8.6%(详见表4)。

从城镇单位使用乡村力的行业分布来看,乡村劳动力进入比较集中的行业均为技能要求相对低的体力型行业,使用乡村劳动力比例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吸取了大部分的乡村劳动力,辽、吉、黑三省制造业和建筑业使用乡村劳动力占城镇单位使用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之和分别为:52.9%、57.6%、69.4%。

篇14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环境;流动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为市场提供了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还是想城市流动,他们转移的渠道非常多,如外出打工、外出经商等,劳动力会将他们所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的生产与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下文通过理论假设研究来浅要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一、“推拉”理论分析与模型说明

从“推拉”理论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因素可以分类两大类,推力与拉力。多维推力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拉力也就是吸引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正面因素。也可以说,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就是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所流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做出流动决策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也就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交通状况,便于他们日后回乡创业以及发展非农产业。除此之外,个人或者家庭还应该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个要素考虑在其中。针对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加设来分析农村各要素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首先,假定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来流动决策会产生影响;其次,假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再次,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假定农村的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

通过上述各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人数当做被解释的变量,以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作为统计指标,另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来选用几个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当做解释变量。以此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四组:第一组是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其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每户耕地的面积以及农村的地理位置。第二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农村所处位置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城镇)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等。第三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道路设施、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四组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污染问题站总数的四成以上,而没有的占到总数的近六成,也就是说,在农村同样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个调查分析中,由于村庄环境问题所获得的数据不够突出,本文采用了农村小学初中学杂费免除的情况来当做整个模板的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6.3%能够免去学杂费。

二、试验结果分析

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总数与农村整体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流动决策产生的影响虽未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劳动力越充足,那么他们流动的人数也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想要向城市迁移,对流动决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受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率也就越高,并且更愿意在城市就业。

2.2村经济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经济环境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虚拟变量“农村是否属于中部及农村是否属于西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均为正,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做出是否外出流动的选择时,其所考虑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是考虑省级经济环境的不同,而非县域经济环境的优劣。行政村与其附近城市经济体的联系越为紧密,该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往往亦越高,其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意愿往往也越弱;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显著为负。我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拉力;近年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

2.3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负,表明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拉力,但其中只有虚拟变量“农村是否有集中供水管道建设”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对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集中供水管道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为强烈,而与之相对的是村级道路建设、垃圾集中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现阶段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弱,故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弱。

2.4村自然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虚拟变量“村内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正,表明农村环境的恶化会降低农户对家乡的留恋感。但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20%,说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现阶段仍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另一虚拟变量“村内上小学初中是否免学杂费”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的降低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存在着拉力。然而,该变量在统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不显著性。

3结束语

本文运用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显著,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不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