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转贴于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考试吧2010-11-20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1.1黄河入海水沙持续减少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利津站20世纪90年代平均年水量为122.8×108m3,仅占50年代来水量的26.5%,汛期水量仅为50年代的26.6%;90年代水量小于50×108m3的有1997、2000年两年,其中1997年为历史最枯年,水量仅19.1×108m3。与水量变化情况一样,沙量也呈明显减少趋势。据统计,利津站90年代平均年沙量为3.47×108t,仅占50年代来沙量的26.4%,90年代汛期沙量仅为50年代的26.8%。自2000年以后,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有效调节和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的加强,黄河断流得到遏制,但黄河来水沙量仍持续偏少。
1.2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湿地面积萎缩严重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黄河三角洲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在黄河三角洲摆动改道多达50余次。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在罗家屋子人工截流后形成的,至今已行河30余年。由于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行河的地方岸线迅速向深海处延伸,不行河位置受海浪和潮流的作用,使岸线出现蚀退,所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通过观测计算,水沙较丰时期,河口淤积延伸迅速,每年造陆25km2左右,90年代后黄河水沙锐减,2m等深线年均蚀退速率432m,10m等深线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又如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沟后,因径流与泥沙断绝,海岸由淤进变为迅速蚀退。通过实测资料计算:1976-2000年,15km宽的海岸线平均蚀7.67km,蚀退面积115.1km2;2m等深线处蚀退5.37~7.89km,海床侵蚀下切了4.22~6.67m;10m等深线处蚀退0.82~4.3km,海床侵蚀下切了0.75~5.9m。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严重萎缩。
1.3土壤盐碱化程度有所增高,生物资源大幅减少黄河三角洲为退海新生陆地,从内陆向近海,土壤逐渐由潮土向盐土递变。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呈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深浅,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地下水位高而被渤海海水渗透。因此,黄河三角洲大面积的土地上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造成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由于近年来黄河来水流量的明显减少以及两岸导流堤的建设,影响和阻碍了中常洪水自然的漫滩淤积,隔断了陆、海生态交会,造成浅海湿地生物失去陆地食物源,陆域湿地逐渐减小,造成生物物种减少;②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物种的繁殖力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③对湿地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也造成物种减少。
1.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质量状况不均衡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污染主要有石油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胜利油田部分油气资源区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地域上严重交叉,勘探开发石油势必破坏地表自然生态。保护区内有大量农田,因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污染突出,重大河流中除黄河能够达到Ⅲ类水质目标要求,广利河、支脉河基本达到V类水体水质要求外,其余河流尚有差距。城市地表扬尘较多,造成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已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个别区域环境质量较差,如大王镇、史口镇、胜坨镇等工业集中区域异味污染较重。
2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2.1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保证河口生态用水保持黄河正常生命活力的基本水量要考虑3个方面的要求:①通过人工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使黄河下游主河槽泥沙达到冲淤平衡的基本水量;②满足水质功能所要求的基本水量;③满足河口地区主体生物繁殖率和生物种群新陈代谢对淡水补给要求的基本水量。目前,利津水文站流量不小于50m3/s,仅具有象征意义,因此需要通过研究确定出河口生态用水量,通过统一调度加以保证,远期可通过“南水北调”彻底解决。
2.2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黄河三角洲开发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支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涉及气象监测、潮位监测、侵蚀监测、环境监测、土地监测、土壤盐渍化监测、地下水监测以及近岸海域溢油、工业开发污染等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多个领域。在行业方面,涉及气象、海洋渔业、国土、环保、农业、水利、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是一个多行业协调运行的系统。在运行程序方面,由水文站、气象站、验潮站、农牧站、鸟类观测站等地面台站实时检测数据、历史记录数据以及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等,构成东营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将接收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各个业务运行子系统,结合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库,以及分析与决策模型,由相应行业部门运行其监测预警子系统,再由东营市主管机构集成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2.3结合资源城市转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针对矿业开发、湿地保护、水资源利用、林业建设等不同补偿领域,确立相应补偿办法。根据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采取原油提取费的办法提取生态补偿基金,建立矿业开发补偿机制,专项用于油区植被重建、染污土地复垦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原则,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作出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系统对大区域影响的经济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受益补偿对等”原则,建立境内河流污染治理补偿机制。以林木管护规模和资源消长为基数,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不同生态方式的适应范围,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标准测算方法以及生态资金的筹措与监管机制,科学评估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的实际效果,为在不同范围内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GIS生态敏感性;多因子评价法;聊城市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1-2]。生态敏感性研究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进行生态修复的难易程度。生态敏感性越强,对外界的干扰越敏感,遭受生态环境破坏后修复的难度就越大。通过生态敏感性研究可以明确研究区域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落实到空间上,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可实施的策略及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畔,东倚岱岳与济南市相连,西以卫运河为界与冀南、豫北接壤,北与德州市毗邻,南滨黄河与水泊梁山隔河相望。地处北纬35°47'~37°02'、东经115°16'~116°32'之间,京九铁路纵贯南北,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境域南北长138公里,东西宽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90.89万人。
聊城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8~13.4℃,无霜期193~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63.0~2740.8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6~62%,年平均降水量为567.7~637.3毫米,东部、东南部多于西部、西北部,年平均地温15.4℃。
聊城市境内地形较为平缓,除东阿县沿黄河一带有十余座石灰岩剥蚀残丘外,其余皆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莘县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高唐县的东北部最低,海拔27.5米。聊城市地貌主要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六种类型。聊城市主要河流为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金堤河及小运河,境内除黄河、金堤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属海河水系。聊城市地势平坦,土层较厚,沙粘适中,垦殖率高,灌溉条件优越,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境内土壤分为褐土、潮土、盐土和风沙土四类。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生态敏感性评价时,常采用多因子综合评定法。为使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能准确描述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又能保证建模和运算的可能性,对于评价因子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3-4]:
(1)代表性和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尽可能反映城市自然景观资源与生态状况,并能够对整体评价和后期规划设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在数据收集上具有可操作性,数据能够被准确搜集,并且数据对规划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3)区域完整性原则。生态敏感性分区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和行政区划相一致,但人类活动受到行政区划的强烈影响,在资料获取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时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
根据对聊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对城镇开发建设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作为生态敏感评价一级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水综合、生境植被、生物多样性。在一级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对各一级指标体系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建立二级指标体系。
文章选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值[5-7],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综合各项因子的评价结果,结合相关评价标准, 将区域划分为极度生态敏感区、重度生态敏感区、中度生态敏感区、轻度生态敏感区、一般生态敏感区[8]。
2.2 评价方法
采用多因子评价法对聊城市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多因子评价法可以更加全面、综合地反映出各类评价因子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的影响[9-10]。构建反映上述五类指标状况的各类生态敏感性指数,对各类指标下的影响因子进行计算,分级赋值付权重进行叠加计算后,首先完成各个一级指标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最后对各一级生态敏感性指标进行分析叠加,完成综合评价。
主要数据源包括聊城市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解译数据、30米×30米数字高程模型,地貌类型分布图、土壤侵蚀分布图、地质灾害分布图、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蓄滞洪区、水环境功能区等多种基础信息数据。
采用取权重法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计算[11-13],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SSj为j空间单元某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指数;C(i,j)为j空间单元i因子敏感性等级值,n为因子个数,Wi为i因子影响该生态环境问题的权重;根据分级标准来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因子评价结果
3.1.1 地形地貌敏感性
对高程、坡度、坡向、地貌等单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地形地貌敏感性分布。聊城市地形地貌大部地区属于轻度及一般敏感区域,地势平缓、地势起伏较小,为典型的黄河冲击平原,地貌以缓平坡地、河滩高地、浅平洼地为主。聊城基本的地形地貌条件对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基本不存在限制,大部分土地经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均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
3.1.2 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敏感性
对土壤侵蚀、地质灾害、土地盐渍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单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敏感性分布。东阿县西部沉砂池区域、茌平县西北、东昌府区东南部、临清市南部是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敏感区域,区域内应避免与环保无关的建设项目,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保持水土,恢复生态。
3.1.3 水综合敏感性
将水环境功能、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水综合敏感性分布。聊城境内多条重要河道流经,其中黄河、京杭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南水北调引黄干渠等属于聊城境内的骨干水系、航道、水源、重要景观和生态基质,对聊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河道蓝线范围内禁止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各级水源保护区范围按照相关规范内严格限制城市建设,通过控制、管理土地利用,达到保护水资源、维护并强化区域水系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保障雨洪安全。
3.1.4 生境植被敏感性
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来揭示聊城市植被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植被指数是表征绿色植被的相对丰度和活性的辐射量值,可简单地通过不同遥感光谱波段间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计算获得[14]。
通过对聊城市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林地分布情况,再利用影像数据中近红外波段(NIR)与可见光红波段(R)进行运算,得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计算结果[15]。
式中,nir表示近红外波段;red表示红波段。NDVI值越小,生态敏感程度越高。选取聊城市2010年(TM30×30m)的遥感数据,用EADRAS软件对其进行解译,并计算不同年段的NDVI指数,进行植被指数分析。
聊城市属平原农业区,农田是主要的生态环境构成因子,天然植被稀少,造成生态结构单一,系统稳定性差,对外界影响因子的抵抗力较低,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较差。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聊城市植被现象较为突出,水土流失情况相对严重,不利于水土保持与生态系统完善,应加以治理,做好植被保护工作,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3.1.5 生物多样性敏感性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内分布并保护着多种野生动物物种和高等植物物种,是聊城市生物多样性相对富集区域。聊城市域范围内设立了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5处市级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7处市级森林公园,受保护的国土面积仅占总国土面积的5.87%,生物多样性保护受阻。
通过建立核心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严格禁止非保护类的建设活动;建立缓冲区,避免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起到隔离与保护作用;重点加强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增强景观连通性;城市建设应以保持生物和自然过程的连续性为原则,高等级公路建设或改造前,应预留野生动物通道。
3.2 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
根据生态敏感区划分得到的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
极度及重度生态敏感区面积约2169.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39%,主要分布在东阿县洛神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东阿黄河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唐清平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用地,以及水域、土壤强度侵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坡度大于25度地区。极度及重度生态敏感区是对全市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一旦遭受破坏较难恢复,对维持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地区应以生态涵养和生态保育为主,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中度敏感区面积约2007.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49%,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植被覆盖程度较高地区。对于核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缓冲与保护意义,起到隔离外界污染作用,同时防止城市无序连绵发展,该地区应该重点加强植被保护与退耕还林建设,防控水土流失发生,逐步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轻度及一般生态敏感区面积约4367.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12%,主要分布在现状建成区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缓,地质灾害不易发,是承载城镇建设的主要空间,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控制污染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产业选择上以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清洁产业为主,加强城市内部绿化建设。
4 结论和建议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根据对聊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选取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地形地貌、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水综合、生境植被、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敏感评价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对各一级指标体系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建立二级指标体系,构建两级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RS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值,采用多因子评价法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
聊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区分布以轻度及一般生态敏感区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51.12%,极度及重度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湖湿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5.39%。聊城市植被构成以耕地为主,植被结构单一,区域连通不强,虽然生态敏感度较低,但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并伴有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现象。对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应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以生态涵养和生态保育为主,构建绿色生态保护带,加快平原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建设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林业重点保护节点,以农田林网、河流道路四旁树木为绿色通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不敏感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及建设类型,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全面促进资源集约与节约,加强城市内部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保护,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同时起到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扩张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鹏飞.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沈刚.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生态城市规划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4.
[4]李丽娜.上海生态敏感度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1):73-78.
[6]戴英,张晓晖.基于GIS的城市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J].地球物理学展,2003,18(2):353-356.
[7]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8]左志莉,周兴,吴壮金.广西贵港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6):1172-1177.
[9]SUNGRYONGHA,DHONGDJUNG,etal.Arenovatedmodelforspatialanalysisofpollutantrunoffloadsinagriculturalwatershed[J].WatSciTech,1998,38(10):207-214.
[10]CASSELGINTZM,PETSCGEKHELDG.GISbasedassessmentofthethreattoworldforestsbypatternsofnon2sustainablecivilizationnatureinterac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0,59:279-298.
[11]刘康,欧阳志云,王效科,等.甘肃省生态环境敏感评价及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003,23(12):2711-2718.
[12]尹海伟,徐建刚,陈昌勇,等.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1):64-69.
[13]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2):68-70.
[14]田汶鑫.基于遥感影像进行城市植被信息提取的研究现状[J].硅谷,2012,(15):22-23.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 Q148;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01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03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过程中,生态补偿制度将起着减震器的作用,既能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又能协调不同功能区之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因此,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在受益者、保护者、破坏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除了法规、制度的缺失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态补偿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义务模糊。黄河三角洲要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就必须确立生态补偿的原则和责任主体。
1.1 生态补偿原则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的需要,建立生态补偿的机制应遵循以生态系统功能整体优化、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等原则。
1.1.1 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优化原则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各种利益。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补偿最直接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可持续提供的目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只有着眼于规划区内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才能达到生态功能的优化,实现生态高效的目的。
1.1.2 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原则
生态系统是公共物品,受益者应包括区域内的所有居民、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政府及相应管理机构有责任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同时,作为生态系统保护成果的受益人,企业、团体和个人也应积极参与。
1.1.3 生态保护者受益的原则
“谁保护、谁受益”这已是近些年来我国生态补偿探索中形成的共识,也应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实施生态补偿的原则之一。由于保护者不能直接从生态保护中得到经济收益,必须给予相应的直接经济补偿,使生态保护不再是政府的强制和社会的公益事业,而成为投资和收益相对称的经济行为,把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鼓励人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1.1.4 受益者补偿的原则
即“谁受益,谁付费”。生态保护具有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是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享受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和社会应该向该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付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建立起以政府引导、市场调控的机制。
1.2 生态补偿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与责任
目前我国在实施生态补偿实践中,各级政府扮演着生态补偿的主体,生态补偿的客体――即利益相关方一般归纳为四类:生态保护贡献者、生态破坏的受损者、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受害者和减少生态破坏者。目前有关生态补偿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按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按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按生态破坏恢复或修复成本、按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以及基于生态足迹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等。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实施生态补偿,必须明确利益相关方各自的生态保护责任、范围、面积,将权利与责任统一起来,摸索出一套便于计算、便于评估、便于监督的公正透明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应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综合的方法,以便构建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补偿机制。如对流域水资源保护,除界定清楚是否属于跨界污染的前提下,应制定出区内流域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对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19条河流,应一一区分上游、下游各自的权责,上游保护则下游受益,上游破坏下游受害。只有充分明确上游生态保护的职责和保护付出获得补偿的权益,才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对于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等核心保护区,属于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区域,该区域内居民和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因此需要根据保护活动的付出和禁止开发的损失给予补偿。对于石油、化工等重点开发的企业、单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造成的坏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收取排污费和生态修复费。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
黄河三角洲处在省界交汇处,生态补偿内容多样化,既有黄河流域的流域间生态补偿,也有老石油基地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补偿,同时又是重要的生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地带。随着山东蓝色经济的发展和生态补偿重要性的显现,该区域将发生越来越多的生态补偿交易,这必将涉及到跨界资金流动,需要建立统一的市场平台来规范和进行交易。
2.1 明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功能细分
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容量,生态补偿平台建设需要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优化空间结构,规划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合理分布的总体框架。
2.1.1 重点开发区
就黄河三角洲而言,是指以陆域沿海防海大堤内的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和国家及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等区域,这一区域是产业集聚、人口稠密的重要区域和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在产业布局中,要充分发挥区域内未利用的土地资源,集中力量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依托东营、滨州、潍坊和莱州,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区。东营临港产业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和东部临海地区,主要为国有荒滩盐碱地。发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 滨州临港产业区:位于滨州市无棣、沾化北部沿海地区。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和油盐化工、船舶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聚集区。 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位于潍坊市寒亭、寿光、昌邑的北部沿海地区。重点打造船舶发动机和汽车制造、科技兴贸创新和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莱州临港产业区:位于莱州北部沿海。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滨海旅游、生物育种等产业聚集区。以四大临港产业为核心,以东营港为龙头,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贯彻黄河三角洲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带,从而连接起环渤海南岸经济聚集区。
在城镇布局上,要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在推动大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围绕大城市进行县市镇和重点镇的建设,构建黄河三角洲的功能齐全、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对于东营和滨州这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城市,要提升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发挥辐射带动的能力,打造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同时要围绕大城市打造各具功能的小城镇,依托港口和大型企业、商品集散地的不同特色,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第三产业,优化农村居民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1.2 限制开发区
黄河三角洲的限制开发区包括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以及黄河现行的备用入海流路。对限制开发区,要以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为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支点,发展低能耗、可循环和少排放的生态农业。对于浅海滩涂,要根据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养殖业,合理开发海水、滩海油田,大力发展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同时结合限制开发区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严禁发展重化工业。在高效生态农业区内,要打造潮土和盐化潮土相结合的粮棉区、沿海的生态渔业区、中部的生态畜牧区和绿色果蔬区。开发高效生态农业区要始终贯彻优质、高效的原则,考虑到农林渔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农产品的优势集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推进黄河三角洲荒碱地综合治理。对于黄河入海区域,要严格限制生产建设活动,在黄河备用流路区控制城镇建设和人口迁入居住,实行依法有序利用。
2.1.3 禁止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就是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在这个区域要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和生态屏障的作用。对于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样的自然保护区,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对保护区的地域范围要严格控制,实行环境保护制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制度,通过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制,引导人口能够有序的迁移,促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努力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在水源地,对河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要实行强制性的保护,加强水流域植被的修复和保护,禁止污染企业的设立,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和人口规模。黄河三角洲处于渤海湾内,区域海岸线范围广,要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保护海域资源,实施海洋集约型开发,保护好浅海护养,加强人工造林工作,发展生态旅游和健康养殖。
2.2 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平台建设
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平台应当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生态补偿市场平台、生态补偿风险保障平台、生态补偿交易中介服务平台和生态补偿交易监管平台(见图1)。
2.2.1 建立集中生态补偿交易市场机制
生态补偿交易市场平台由政府主导建立,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激励生态补偿市场,比如对主动参加生态补偿的企业,从税收和财政上给予相关的倾斜,对于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又不能关停或者迁出的企业,实施强制分配生态补偿指标政策,促进其参与生态补偿交易平台。政府主要负责制定交易规则和监督管理,搭建交易平台,而相关生态补偿项目价格的制定、买卖等具体交易,则应当依靠市场本身去完成。生态补偿交易系统分为3个组成部分,首先是交易系统,该系统通过网上执行交易,其最大特征是价
格公开透明。其次是清算和结算系统。该系统处理所有交易活动,并把每天和每月的交易传递给会员。最后是注册系统。用于记录和确定会员减排量和交易的生态补偿金融工具。
2.2.2 建立生态补偿风险保障平台
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平台,需建立以下四方面的生态补偿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生态补偿保险市场,开设自然灾害政策以及远期风险保险等保险品种。二是设立生态补偿期货商品,尤其是森林碳汇的期货交易,为生态补偿交易双方提供套期保值交易业务,减少碳汇价格风险损失。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提供者互助基金,以互助形式分散个别生态补偿提供者的土地价格风险和政策风险。四是建立证券化交易的生态补偿市场,让市场制度和规则清晰化、标准化、减少不确定性,提高生态补偿交易商品的流动性,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风险损失。
2.2.3 建立生态补偿交易中介服务平台
主要包括相关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机构、独立资产评估机构、独立审计机构、相关机构等。这些机构属于营利性的独立中介机构,依法独立从事业务活动,除依法接受行业协会或行业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外,其执业活动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干预。
2.2.4 建立生态补偿监管平台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从立法上确定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交易。二是政府设立监管部门对相关交易所、中介机构以及交易主体进行业务监管。三是设立行业协会,以加强对行业的执业指导,并协助政府监管部门工作。
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平台的四个系统不是各自独立,需要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参与交易的商业实体大部分应当是大公司或其他机构。当参与企业或机构达不到生态保护的目标,就必须从其生态建设或者生态修复项目中,购买生态补偿信用额度,“抵消”超额的生态破坏指标。而生态补偿受偿方由认证机构认证后进入生态补偿交易市场,通过中介组织评估后将生态补偿资金拨给这些实体或个人。可以通过吸纳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社会大众的力量增强生态补偿平台运行的实践性和高效性。
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运行机制设计
3.1 建立生态补偿的法制措施
所谓生态补偿法,有学者概括为:“生态补偿法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的,以在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利用等活动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保障生态补偿机制顺利实施和运行的法律规范。”黄河三角洲作为山东蓝色经济的引领者,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们应当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更是要求我们加强法制环境建设,重视区域立法。
3.1.1 在国家层面上,应当加快制定《生态补偿法》
制定《生态补偿法》既是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生产方式低碳化,生态补偿普遍化的要求。通过制定《生态补偿法》,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用法律制度来维护和促进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对《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生态法规的修订,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专门的《生态补偿法》,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投入与补偿的方针、政策,能够使生态补偿真正地落实到经济生活中。
3.1.2 加快区域法规制定进程
要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补偿协定》,首先要把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制度用法律形式落实下来,明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区域发展的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具体做法是首先明确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主要包括黄河三角洲区域以及更大的环渤海经济区的省级政府以及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省级以下政府。其次界定补偿资金的来源,包括生态补偿基金的财政预拨款方式、支付周期、核算方式、区域生态补偿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和捐赠资金的管理机制。第三是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包括生态效益的保值补偿和生态效益的机会成本补偿,真正使补偿资金能够依照法律程序落到实处,发挥真正的作用。第四是建立补偿资金的管理机制。这个管理机制涵盖生态补偿基金的征收、发放、使用和监督等。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转移支付额度和方式的确定并划拨相应的资金。这个机构要有一定的行政职能,能够对转移支付的最终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追踪、反馈、监督和考评,能够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统一,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3.2 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
3.2.1 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财政应当增加用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的预算规模和转移支付力度及生态补偿科目。目前在《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30多项项目中,具有显著生态补偿的项目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等只占支出项目的1/3,没有专设生态补偿的科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作为国家设立的生态功能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把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应当对有可能破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增加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地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专项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3.2.2 提高横向财政转移制度的纵向化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区域包含着几个县市,建立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尤为关键,实行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建立财政转移的横向机制,使生态收益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政府直接向提供生态保护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以横向财政转移改变黄河三角洲地区间的既得利益格局,提高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防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的急功近利型的发展,实现各个区县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3.2.3 建立“环境财政”制度
将环境财政纳入目前正在建立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中,强化政府的环境财政职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应当在中央和山东省政府设立环境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并且把资金列入到财政预算之中,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内的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生态补偿和生态环保的支持力度。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可尝试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资金的安排使用,应当向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丧失了发展机会的地区倾斜,优先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明显的区域,加大对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
3.2.4 拓宽社会环保资金筹措渠道
从全国来看,近年来环境保护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增发国债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今后可以继续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筹资手段,解决环境资金的缺口问题。针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前景,应当考虑增设新型的环保债券和彩票,从资本市场上筹集一定的环保资金,金融监管机构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环保型企业上市,争取在股票市场上形成黄河三角洲为主体的绿色环保板块。对私人企业从事绿色产业的投资,国家应当在政策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金融机构应当开发出面向绿色产业的金融衍生品和新的贷款政策,要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沿海的有利条件,面向国外,加大金融开发政策,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到生态项目中。
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税收政策
3.3.1 推进资源税的改革
现行税种中,资源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作为一个以石油产业和相关化工产业为主的地区,其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无论企业是否获利,都会对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应以开采量作为企业缴纳税款的依据,对不同等级的油田的开采实行不同的征收标准,普遍征收资源税,实现税收的调节作用。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征收的范围,将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等纳入到征收范围之中,突出资源税在调节不可再生资源中的作用。改变减免税的单一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3.3.2 征收生态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选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作为征收生态税的试点地区,把“生态税”作为保证补偿金长期稳定的来源。尝试建立面向生态保护的专门税种――生态税,在内容上设置具有典型区域差异的税收体制,体现“分区指导”的思想。尤其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税收调节加以限制和控制,对木材制品、野生动植物制品适当提高税率。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有利于生态恢复的产品,可以考虑减少税收。在没有出台生态税之前,可以先设立生态附加税,通过将生态附加税附加在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上,逐步地实现从附加税过渡到生态税。
3.3.3 改革现行消费税制度
在众多税种中,消费税对于调节消费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发挥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利用税收的杠杆原理,将一些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消费品纳入到征税范围中,约束过度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倡导理性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形成绿色节约的社会氛围。
3.4 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建设
3.4.1构建生态保护职责和生态补偿对称的评估体系
生态补偿工作需要明晰职责,科学评估。建立生态环境评估体系,科学测度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价值,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生态补偿资金的有效使用,把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结合起来。
3.4.2 健全生态补偿指标考核体系
建立以补偿依据、补偿要素、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支付模式为内容的生态考核体系。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制定资源减耗、环境损失的评估方法和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三废”排放总量等统计指标,充分显现生态补偿机制的经济性。
3.4.3 完善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体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夯实环境监管基础,对各类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执法监督,尤其是环保部门要依法对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对涉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湿地和黄河水污染的重点地区、重点范围、重点查处的企业要重点监督,可派驻专员进驻到这些区域和企业中,进行重点督办。行政部门要审核执行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放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限期治理。同时,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制定公众举报制度和公众听证制度。
3.4.4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增长点,目前也正处在从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的高新产业过渡的阶段。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创新能力,加强环保科技的基础研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注重人才的作用,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建立环境科技人才库,吸引海内外优秀的生态科技人才来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生态发展做出贡献。
3.4.5 提高公众参与度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的科普教育和大众宣传,增强群众的生态补偿意识,明确生态补偿的政策,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态补偿中去,扩大生态补偿的社会影响。在人、财两缺的贫困地区,应当加强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等等,通过典型示范和逐步推进来使生态补偿制度深入人心。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保护体系、机制和建设资金筹措和使用等各个方面。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所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不清楚,有待于深入研究。建议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问题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补偿标准体系等关键技术,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的核算、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活动的生态影响评价,都需要跨学科综合研究,需要组织进一步的科技攻关。还需要加强生态监测体系研究,为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珂.环境法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2.[Zhou Ke.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 Law[M].Beijing: China Peop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2008:332 .]
[2]崔金星.论我国生态补偿法的现实性[J].云南环境科学,2004,8(4):26.[Cui Jinxing. The Analysis of Realit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Law of China[J].Yunnan Environment Science,2004,8(4):26.]
[3]张永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2(1):12.[Zhang Yongping.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Poli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The Research of Finance,2005,2(1):12 .]
[4]钱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建议的综述[J].经济参考,2008,54 (8):18.[Qian Kai. The Research of Policy of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J].Economic Information,2008, 54 (8).]
[5]尤艳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7,3(3):34.[You Yanqin. The Suggestion of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J] Local Economic Information,2007,3(3):34 .]
[6]刘琨.生态型政府语境下的政府生态补偿责任[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0-22.[Liu Kun. Government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Lia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cogovernment[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3): 20-22.]
[7]王女杰,刘建,吴大千,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以山东省为例[J].
生态学报,2010,(23): 6646-6653.[Wang Nvjie, Liu Jian, Wu Daqian, et al.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23): 6646-6653.]
[8]余璐,李郁芳.中央政府供给地区生态补偿的内生缺陷:对补偿原则和收益原则内在矛盾
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S2):94-97.[Yu Lu, Li Yufang. The Endogenous Defects in Central Government Supplying Loc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An Analysi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ensation Principle and Reward Principle[J]. 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 (S2): 94-97.]
Research of Policy of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of Yellow River Delta
ZHAO Jianjun HAO Dong DONG Jin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Philosophy Department,Beijing 10009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