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煤矿生产概论范文

煤矿生产概论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煤矿生产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煤矿生产概论

篇1

论文摘要:“采煤概论”是一门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有关煤矿专业知识的课程,它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让学生去全面了解煤矿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煤矿的主要开采技术及与煤矿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统一。教师应掌握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采煤工程实践,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参加煤炭科技创新学习小组。

采煤概论是一门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有关煤矿专业知识的课程,它力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全面了解煤矿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煤矿的主要开采技术及与煤矿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即是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如何以少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优秀的合格品,使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采煤概论”后,能够全面理解采煤知识理论,也即是非采煤专业学生在不对煤矿进行认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并且“采煤概论”的课时又少于“采煤学”课时的条件下,运用采煤基本理论解释、解决煤矿生产中日常出现的实际问题。

1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1 提高非采煤专业学生感性认识的方法及课程教学大纲应改变的地方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总是经历了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采煤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采煤学”这门专业课之前,已让他们对煤矿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首先在大一学期末进行认识实习,即到各煤矿区进行参观,熟悉煤矿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物、构造物及其使用用途,对煤矿工业广场的布置及其地面工业广场与煤矿井下生产的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学生在大二学期末进行生产实习。在进行生产实习之前,先到矿业工程学院实验与教学中心的采煤模型室进行参观,听教师讲解。生产实习是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煤矿生产工艺过程,各种煤矿设备、设施的使用目的及运行情况,全面了解煤矿各种安全保障规章制度及措施。这时学生不只局限于地面参观,往往再下到煤矿井下,熟悉地下各种巷道的名称及开掘每种巷道的目的。学生往往深入到采煤一线一采煤工作面,观看采煤生产全过程。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学习专业课“采煤学”。在学习“采煤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上实验课,即到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采煤模型室上采煤模型课。教师借助形象的采煤模型向学生讲解“采煤学”中的一些较抽象、较难懂的采煤原理。非采煤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对采煤的认识、生产实习,没有对煤矿的感性认识,如果要让非采煤专业的学生学好“采煤概论”这门课,就必须加强他们对煤矿的感性认识。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感性认识的充分程度,是非煤专业学生学好“采煤概论”课的前提。

采煤专业学生在进行认识或生产学习时,首先要乘火车或汽车到煤矿现场,花一周左右时间吃、住在煤矿。下井参观时,学生在井下巷道需走几公里才能看到井下一些生产设施布置情况,及煤矿工作面产煤的现场情况。若要看巷道布置,则需在井下走更长时间。因此,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让非煤专业学生参观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采煤模型实验室,应成为首选。

采煤模型是将采矿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或人们预先设定的,设计出来的采矿工程现场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缩小的仿真模型,使人们能够全面看到采矿工程现场的各个方面,具有形象、立体、直观的特点。图1可见到地面工业广场与地下采煤的空间关系,及地下采煤工作面与各种巷道的空间关系。图2可见地面下各种巷道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每种巷道的作用。

学生参观了采煤模型室,提高了对煤矿的感性认识,弥补了非煤专业学生没有对煤矿进行认识、生产实习的缺陷。在上“采煤概论”之前,应组织学生多次参观采煤模型室。

采煤专业学生学习“采煤学”,一般是72学时,其他专业学生学习“采煤概论”,一般是32学时或24学时,最少是l6学时。“采煤学”上模犁课是6学时,而“采煤概论”模型课是4学时。以往“采煤概沦”的4学时采煤模型课都安排在课程中间E,这样安排的不足之处,是非采煤专业学生在学习“采煤慨论”之前对采煤缺少感性认识,即使上了采煤模型课,学生也没有巩固、回顾所学知识的时间,便又要继续学习有关煤矿的知识、理论。因此若要提高“采煤概沦”的教学质量,应改变课程教学大纲,让“采煤概论”模型课时多于采煤学模型课时。在上“采煤概论”课之前,为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有感性认识,应由教师组织学生多次参观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采煤模型室,对照采煤模型给学生讲解有关煤矿方面的知识。为加强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学生应用每天课后的闲暇时间参观采煤模型室。

上采煤模型课,即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采煤模型向学生讲解比较难懂、抽象的采煤理论,以及与采煤有关的知识重点、难点。学生听起来有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感觉。形象的采煤模型与抽象的采煤理论相结合可使课本上理论的东西不那么枯燥、乏味,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煤矿理论知识。通过图3,学生可看到地面的砂石如何充填到井下采煤工作面后的采空区中,通过图4,学生可形象直观地看到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布置各种巷道及各种巷道所对应的空问位置关系,了解各种巷道的使用用途。

提高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还可通过教师制做三维立体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漫形式向学生演示煤矿井下各种生产设施、井下巷道布置,以及即

使下井参观也不易见到的许多理论内容。还可以给学生放光盘。光盘的制作内容都是用摄像机拍摄的,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煤矿生产的全部内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我们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正加大实验教学投资,筹建虚拟实验室。学生在虚拟实验室可见到煤矿的虚拟影像,可将煤矿所有的生产内容都通过虚拟影像表现出来,更有立体感、逼真感。以上都是通过动态画面给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增强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采煤模型则通过静态立体形式反映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给学生留下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

1.2 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及对自身能力的要求

教学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统一。

教师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采煤概论”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学习“采煤概论”,这是提高“采煤概论”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矿业工程教学与实验中心采煤模型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采煤概论”的学习热情。

人类采煤发展史,凝聚了人类科技发展史。人类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无疑都伴随着采煤的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任何领域,尤其是高精尖的科技领域,都与采矿、稀有金属有关,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黄金、珠宝更与采矿相连。学好采煤方法,对了解其他采矿方法都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煤的发现、采掘及生产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科学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学好“采煤概论”,达到触类旁通,学好各专业学生所学的本专业各门专业课程。

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都或多或少地与煤矿有关,因此学习“采煤概论”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校更好地与别人进行知识交流很有益处。

学好“采煤概论”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找工作都打下了知识基础。人的一生,或大学毕业后找工作,都不会局限于某一行业,如果以后在煤炭行业工作,懂得了煤矿的专业知识,工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从当前学生的情况来看,如果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想改学采煤专业,或在本科毕业后要考采煤专业的研究生,在目前学好“采煤概论”对个人以后的发展都大有脾益。

教师不但应有过硬的采煤专业理论,还应掌握完善的科学讲授“采煤概论”的知识体系。在“采煤概论”比“采煤学”的课时少的情况下,教师应力争用最精简的语言,将枯燥的采煤概论,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讲授给学生,集中讲几个典型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采煤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每节“采煤概论”课时,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采煤方面的知识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谈谈采矿科技的发展现状,还存在哪些科技难题,已解决到什么程度等,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使学生对“采煤概论”课程更加喜爱,有条件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煤炭科技创新学习小组,让学生将学到的煤矿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煤矿科技实践中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深化。

篇2

 

一、《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测绘工程的专业补充标准中,课程设置分为四类,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的各圈层在不断地演化与相互作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通常,《地球科学概论》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行星地球简史、地球的物质组成三个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3)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和性质、岩石圈内部物质的转化、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重力地磁与核幔作用四个部分;(4)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包括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三个部分。

 

二、《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的涵盖

 

在2013年版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该课程可以很好地涵盖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点。但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对于2011级、2012级同学来说,该课程的知识点需要由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涵盖;具体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第3学期《环境科学概论》、第4学期《煤矿地质学》、第5学期《采煤概论》以及第7学期的《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环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环境管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常,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同时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可以部分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煤矿地质学》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基础地质理论部分,地球概况、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煤与煤系等,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煤矿环境地质、地质勘探、主要地质图件、储量管理、地质编录、地质报告与说明书、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等;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一方面内容(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同时,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采煤概论》的内容主要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基础知识,知识点通常包括:煤矿地质、煤田开发、井田开拓、采煤方法、井巷掘进与支护、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生产系统等;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主要内容是: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地表及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开采损害及其防护措施、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监测、下沉与变形监测新技术;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主要内容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以及可以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

 

所以,虽然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但《地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涵盖。

 

三、《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特点

 

通常认为,《地球科学概论》不同于《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性的课程,解决的是专业入门教育问题,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后续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普通地质学》中每一章的内容,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的研究内容。而《地球科学概论》是由原来的《普通地质学》拓宽、发展而来的,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的学科更多,体系更加庞大,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中比较成熟的地学知识,而且要面对当代技术发展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主要对象是非地质类专业但与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它不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没有相应的后续课程,主要任务是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地质思维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球观,具有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通常来说,《地球科学概论》具有内容多、课时少、程度浅的特点。内容多体现在:地球科学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长、地质过程复杂的特征,不仅要介绍地球的形成和组成,而且要介绍地球的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阐述地球系统的整体作用和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还要介绍人类对全球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灾害防治等当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课时少体现在:通常该课程仅仅为32学时或40学时,相对于庞大的教学内容而言,课时显得十分的有限。程度浅体现在:《地球科学概论》是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一门通识性课程,不以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讲授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复杂的地质现象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以上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要上好这门课,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十分熟悉教学内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思想性。

 

四、《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专业认证的支撑

 

自2006年起,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机械、化工等行业开展了试点工作;随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文化、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从2012年开始,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测绘学会进行认证工作。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在毕业要求方面应覆盖12方面的内容: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贡献,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需要,《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其次是教学内容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地球形状的知识是投影带划分的基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和分层的知识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知识是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的基础等。最后是对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中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支撑;在“6.工程与社会”方面:例如,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通过观测整体的微小变形量,构造统计分析模型,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变形体的变化趋势,为防治灾害提供基础。这不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是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问题。

 

在“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地球是养育着亿万种生命的摇篮,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为人类提供了空间、环境、资源等一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历程中,对地球的索取远远超过对她的关爱与保护,这种人地关系的失衡导致了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等问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正如郝诒纯院士在为《地球科学概论》作序中指出的:地质科学已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科学,发展和普及地球科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繁荣昌盛的意义深远的战略。在“8.职业规范”方面:在地球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如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等,这些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理解,丰富和完善了地球科学的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很好的帮助。《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还可以促进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关注人类与资源、环境、灾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篇3

关键词:煤矿 人员定位系统 联网设计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022-03

随着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煤炭生产还是存在着安全设施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问题一直是煤矿最重要、最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生死存亡。近年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央提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煤炭工业,已受到煤炭主管部门和企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煤矿的自动化、信息化及数字化已经成为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趋势。

瓦斯监控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在全国各地煤矿的实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随着全国各地瓦斯监测联网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各地煤矿瓦斯监控的统筹化和规范化,从而让煤矿安全生产又上升了一个台阶。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人员定位系统联网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

1 联网框架的设计

煤矿人员定位联网系统通过各个厂家的数据采集软件采集矿端人员定位系统的数据,所采集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协议格式,写到矿端计算机本地,之后通过上传软件把数据上传到上级煤矿管理部门或煤矿安监部门的联网中心服务器,在服务器端用解析软件对各个矿的数据进行解析,把数据写入数据库,并通过网页把煤矿井下人员信息给显示出来。从而实现对下属各矿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施监测和跟踪。联网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

整个框架分为四层,分别是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解析和存储层、数据监测显示层。数据采集层主要是采集各个矿端的人员定位系统数据,并存储到矿端计算机本地磁盘,数据的采集必须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数据传输层主要是使用上传软件,按照网络传输协议,把矿端本地磁盘的采集数据传输到上一级联网中心平台的服务器;数据解析和存储层主要是把煤矿上传到联网中心平台服务器的数据,使用数据解析软件,把每个矿的数据按照规范写入到数据库中;数据监测显示层是通过终端网页,使用浏览器进行各矿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施监测和跟踪,并提供历史数据的查询和报表的打印等操作。

2 数据的采集、传输、解析和存储

2.1 数据的采集

数据采集软件采集矿端人员定位系统的数据,然后以文本文件的格式(即txt格式)存储到本地主机的磁盘上。人员定位联网系统采集的数据文件包括:采集点定义文件、区域配置文件、班次设置文件、部门定义文件、职务定义文件、工种定义文件、人员信息文件、实时数据文件、轨迹数据文件、考勤记录文件等。根据联网系统的需要,各种文件的采集频率并不一样,有的是定时生成,有的是触发生成。如采集点定义文件,即为触发生成,当采集点的定义改变,即触发生成文件;而实时数据文件则为定时生成,每隔几秒生成井下人员的实时信息数据。

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数据采集必须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以采集点定义文件为例,对人员定位系统联网数据的格式进行描述。

采集点定义文件。

(1)说明:描述当前有效存在的所有采集点的定义信息。

(2)命名规则:Device.txt。

(3)触发规则:定义变更时生成该文件,如果该文件存在则覆盖已存在的文件。

①数据头:占用文件第一行,不得换行。

第一行:时间,行数。

时间:表示产生该文件时的时间戳。

行数:为数据体的行数,不包含数据头的行数。

如:2012-12-22 12:21:15,12

②数据体。

矿编码,采集点ID,设备编码,位置描述。

从第二行开始,行与行之间不得空行。

矿编码:煤矿的唯一性标识。

采集点ID:采集点的序号。

设备编码:矿端各个设备的唯一性标识。

位置描述:对采集点位置进行描述的字符串,长度小于50个字符。

如:100001,3,001R01,1301工作面回风100米。

2.2 数据的传输

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数据传输利用上传软件,按照网络传输协议,将数据传输到联网中心平台的服务器。数据传输使用FTP文件传输方式,在联网中心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FTP服务器站点,在站点下为每个矿建立一个FTP目标目录,然后利用上传软件上传煤矿的数据,煤矿上传的数据存放在各自对应的FTP目标目录下。上传软件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应具有同时往多个联网中心平台上传数据的功能。

2.3 数据的解析

各个煤矿的人员定位系统数据上传到联网中心,将由统一的软件对数据进行解析,并写入到数据库中。之前一些联网的数据写入方式是直接从矿端由软件把数据写入数据库,这样的操作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如果遇到煤矿数量很多的情况,太多的软件在矿端操作平台服务器数据库,必然造成数据库性能的下降,且数据库安全得不到保障。而采取在联网中心统一写入数据库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缺陷。

数据解析软件依次对各个煤矿的数据进行解析,并写入数据库。对已经解析的文件,软件将进行删除操作,使磁盘空间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3 数据库设计

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将大大节省数据库服务器的资源,消除数据冗余,避免数据异常。数据库命名为OrientNet,数据库的表包括:煤矿采集点数据表DeviceInfo,区域配置数据表AreaConfig、班次设置数据表ClassSet、部门定义数据表Department、职务定义数据表Duty、工种定义数据表TypeOfWork、人员信息数据表StaffInform

ation、实时数据表RealData、轨迹数据表Track,考勤记录表MonthCheck等。

由于各类数据的数据量的不同,在数据库中,各类数据的存储机制也不一致。煤矿采集点数据、区域配置数据、班次设置等数据由于数据量相对较小,所有煤矿的数据都将存储在一张数据库表里面。而轨迹数据由于数据量比较大,则采用每个矿每年一张数据库表来存储,即“Track+矿编码+年份”,如Track1000012012,每个煤矿的轨迹数据存储在对应的数据表里面。而考勤记录表的数据量适中,则采用每个月一张数据库表来存储,即“MonthCheck+年月”,如MonthCheck201212,所有矿的考勤记录数据存储在当月的考勤记录表中。

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比较简洁,以煤矿采集点数据表DeviceInfo为例,对其表设计进行描述(表1)。

4 网页设计

网页监测界面采用Visual Studio 2010编程软件及C#编程语言,在.NET框架下设计完成。通过浏览网页,可以查看每个煤矿已注册的人员的各类信息(包括员工姓名、职务、职称、工种、身份证号码等),方便上级监管平台进行统筹管理;同时联网终端网页监测每个煤矿井下实时的人员数量及人员明细、并可以查询每个井下作业人员的详细轨迹路线;且它还实现了按照干部、职务、特殊工种等条件分类查询其下井记录等功能,各类查询都提供打印功能。图2为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网页主界面。

5 结语

煤矿人员定位联网系统实现了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时监测和跟踪,并通过网页形式进行展示。在矿井突况下,联网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主要依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煤矿安全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该系统已经应用于全国多个矿务局,及时有效的对矿井井下作业人员进行监测和跟踪,为矿务局的统筹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矿井的安全生产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完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AQ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3]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S].北京:煤炭工业出社,2007.

[4] 郑人杰,马素霞,殷人昆.软件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 史嘉权.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小科,梁冰,吕双.C#开发典型模块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7] 孙继平.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J].工矿自动化,2009.

篇4

关键词:安全生产 煤矿调度 发展趋势

一、目前煤矿中的状况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煤矿产业在我国近五十年后的能源消费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在建国之后的时间,煤炭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煤炭产量也是逐年提高,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安全形势还是很严峻。就目前来看,伴随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进入到一个高速的增长期,因此对煤炭的需求就更加的迫切,这也间接的导致了更多的非法不合格的煤矿产生更多的安全事故。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在矿难事故中伤亡人数有上千人。

在目前来看,我国煤矿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很多违规的企业与组织生产现象相对严重,只重视生产却忽略安全。个别的煤矿在安全教育与安全措施方面没有落实清楚,很多煤矿生产环节中的安全隐患没有得到有效的排除或者控制。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

1.2没有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些管理人员与干部不下井,不重视煤矿安全,缺乏责任心,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各种责任制成了摆设,没有有效地落实。

1.3在企业管理方面技术落后,力量薄弱。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严重流失,这样导致技术方面的问题不能解决,产生诸多的安全问题。

1.4很多企业为了保证产量,无视八小时工作制,要求加班加点的工作,这样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更易发生安全问题。

1.5没有严格执行煤矿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很多非正常的开采方式,违章爆破等,忽视安全问题。

1.6很多企业违反规定招收临时工甚至是童工,这些人因为缺少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问题的发生。

1.7相关部门监管制度落实不严,没有得到有效地监管,致使企业的违规现象频频发生,安全隐患没有有效的排查。

1.8虽然国家和相关部门企业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是很多都成了摆设,在实际的工作中严重缺乏落实,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格,行贿受贿现象严重。

1.9煤炭被定义为主体能源,但是很多政策相对于煤炭行业来说,还是缺少一定的优惠性,这样就会加重煤矿的负担,造成安全生产问题的忽视。1.10在这么多的煤炭事故发生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煤炭的贮存条件,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导致采矿中很多困难的出现,也就相对产生很多安全问题。

二、矿区通信技术

在煤矿的生产中,需要对煤矿的生产有一个整体的调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煤矿调度的通信方式,这就需要对煤矿调度通信网络加以建设。很多的煤矿在总调度以及各矿调度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套的安全生产指挥系统,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沟通不及时的问题。目前这种通信是不够完善的,跟不上现代化煤矿建设的步伐,也不能达到煤矿安全建设的要求。这种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调度功能与机制过于单一,组网的能力过差,另一个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统一规划,设备的缺乏,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综合调度指挥系统。针对以上出现的两个问题,要分别加以有效的解决才是确保煤矿安全调度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根据煤矿调度中通信技术占有的重要地位,煤矿中的通信技术建设要应用一个一体化的网络概念,采用一个一体化的平台,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形成针对数据、电话和视屏的综合性接入网络,集合多种形式的网络,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监控,确保避免在每一个环节中安全问题的产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指挥系统。

三、调度工作进行的原则

3.1计划。在现代煤矿生产活动中,都是按照上级部门反馈的信息来进行制定适合本矿实际发展的计划,如果在计划制定后,每一个环节或者部门不能按照计划来进行开采工作,那会影响整个煤矿计划的完成,调度工作的目标是完成生产经营作业计划,只有对矿井进行有效的统一的指挥调度才能确保整个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

3.2信息反馈。调度工作不单纯是在问题与事故发生后的协调者,更是避免这些事故发生的协调者,有效的预料可能发生的问题与事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作,才能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安全工作。这需要煤矿调度人员及时的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反馈,上层主管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问题的原因,将数据统一进行整理、分析,确保能够主动地及时地作出判断,提出有效地额防御性措施,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3.3综合平衡。在之前的煤矿生产调度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生产之间的各种关系,但是没有针对现代化煤矿管理有效的实现煤矿调度,现代煤矿调度考虑的包括了正规循环作业中的指挥者,而不简简单单是生产中的调度,必须要求相关部门有一个宏观的调控,及时地分析整理数据,确保各项工作的合理安排与顺利进行。从煤矿的整体利益出发,综合平衡的原则是最有效的,能够促使企业不断发展。

四、开展创新性煤矿调度工作内容

针对于在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工作内容。1)要足够重视煤矿安全调度工作,不能只注重工作的产量,更要注重质量与安全。2)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煤矿的正常运行。3)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运用高科技技术进行煤矿安全调度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五、总结

一个合理高效的煤矿调度工作制度的制定,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煤矿调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它对于整个煤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煤矿的调度工作不仅有汇报制、分析总结制、调度会议制、领导值班制以及调度责任制,煤矿调度工作的日程中又加入了调度分析工作。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企业中各级领导与主管部门对煤矿的安全建设更加重视,对煤矿的调度工作也更加重视,这样就给煤矿调度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从前的传统煤矿调度制度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新时期下积极的开展创新性煤矿调度工作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有针对煤矿的安全管理与整体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调度,才能准确分析与把握,才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及时提供可靠准确的消息,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发展需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琰涛,位建峰,刘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05):94.

篇5

[关键词]煤矿;调度;事故处理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015-01

煤矿调度是煤炭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工作,是为矿井完成生产计划的有效方法,并能保证各生产过程相互协调地进行;它既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专业工作,也是一门管理系统科学。

1 煤矿调度的性质及作用

在煤矿的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离不开调度工作,它起到矿井生产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谋部的作用。各级煤矿调度按照煤矿“三大规程”,根据作业计划和领导批示,及时检查生产中各项准备工作和生产进度,发现和消除隐患,完成生产计划,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情况加以调整,克服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生产与辅助部门的联系和协调配合,使整个企业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安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煤矿安全、生产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煤矿调度在安全生产中将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煤炭企业是24 小时不间断的连续地下生产作业,且采、掘工作面每日三班生产,各班都有任务、工序、质量、计划和要求,同时在操作上还受到空间和地压的限制,因此煤矿调度不但要指挥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还要为下一班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它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起到调整、调节、调配、权衡、调遣、协调、指挥、监督作用。它把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组织起来,协调起来,综合平衡,及时地反映和克服生产中的矛盾和薄弱环节,协助企业领导来进行管理工作,集中统一指挥和组织管理,使生产过程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

2 煤矿调度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2.1 具体工作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煤矿调度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统一指挥机构,按照煤矿“三大规程”及在领导指示下,组织、指挥安全生产。其具体工作有:依靠计划组织生产,完成生产任务的平衡;围绕循环图表搞好综合平衡;按照有关规程规定进行监督检查;企业领导的指示进行调度;组织采掘衔接平衡、生产环节之间平衡、部门之间的平衡、轻重缓急的平衡;人、财、物的平衡。

2.2 特点

(1)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调度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坚持24 小时调度值班,不间断地进行组织指挥生产,保证按班、日、旬均衡地完成生产任务;在生产管理中发生的大小事情一般都反映到调度室,通过调度人员去解决。

(2)具有严格的时间性。调度人员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要及时了解清楚,上级领导指示和基层反映的问题,要及时传达、汇报、处理。

(3)具有调度的权威性。它是煤矿企业生产管理的综合部门,调度人员虽然是一般管理人员,但是却代表着领导来进行指挥生产,企业的各个环节、生产岗位对其下达的指示、通报、命令必须坚决执行。

(4)具有业务保安的重要性。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不安全因素多。

同时煤矿调度在安全生产任务和灾害事故抢救工作处理方面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发生透水、火灾、瓦斯与煤尘爆炸和大面积冒顶等重大事故时,要严格按照事故抢险预案及指挥程序来进行组织抢救。如果在调度指挥上稍有疏忽或迟缓就会贻误时机,酿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根据这些特点,决定了调度室必须成为在矿长领导下的煤炭生产系统的指挥部和参谋部,担当起对安全生产和各个环节的生产指挥工作。

3 调度工作进行的原则

3.1 制度

一个合理高效的煤矿调度工作制度的制定,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煤矿调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它对于整个煤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煤矿的调度工作不仅有汇报制、分析总结制、调度会议制、领导值班制以及调度责任制,煤矿调度工作的日程中又加入了调度分析工作。

3.2 计划

在现代煤矿生产活动中,都是按照上级部门反馈的信息来进行制定适合本矿实际发展的计划,如果在计划制定后,每一个环节或者部门不能按照计划来进行开采工作,那会影响整个煤矿计划的完成,调度工作的目标是完成生产经营作业计划,只有对矿井进行有效的统一的指挥调度才能确保整个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

3.3 信息反馈

调度工作不单纯是在问题与事故发生后的协调者,更是避免这些事故发生的协调者,有效的预料可能发生的问题与事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作,才能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安全工作。这需要煤矿调度人员及时的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反馈,上层主管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问题的原因,将数据统一进行整理、分析,确保能够主动地及时地作出判断,提出有效地额防御性措施,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3.4 综合平衡

在之前的煤矿生产调度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生产之间的各种关系,但是没有针对现代化煤矿管理有效的实现煤矿调度,现代煤矿调度考虑的包括了正规循环作业中的指挥者,而不简简单单是生产中的调度,必须要求相关部门有一个宏观的调控,及时地分析整理数据,确保各项工作的合理安排与顺利进行。从煤矿的整体利益出发,综合平衡的原则是最有效的,能够促使企业不断发展。

4 事故的处理

煤矿工作环境及生产工序极为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威胁。当矿井发生事故后,如何安全、迅速、有效地抢救人员、保护设备、控制和缩小事故影响及危害程度,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事故处理的关键。就事故的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事故,二是安全事故。

4.1 生产事故的处理

当接报发生生产事故时,要问清事故发生的单位、地点、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并立即通知相关单位检查处理,同时按照生产事故汇报处理程序汇报。凡发生非伤亡事故,调度室应作详细记录,并于事故发生的当班录入调度网络(当班不能处理完的事故,在事故处理完后8 小时内录入)。生产事故汇报处理程序如图1所示。

4.2 安全事故的处理

当接报发生安全事故时,要问清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经过、受伤人数、受伤部位、受伤程度、汇报人等,立即按照安全事故汇报处理程序处理并祥细记录。安全事故汇报处理程序如下:

事故发生后,应本着救人的原则,该下井的下井,该上井的上井,切忌人海战术,一是容易造成混乱,二是影响通道运输,在通知救护队时一定要说清事故状况,以便带足相应的工具,必要时请求上级救护队或地方政府支援。

参考文献

[1] 王琰涛,位建峰,刘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05).

[2] 魏加沛,王国强,王友航.煤矿调度工作概论[J].科技信息,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