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俗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与养护
高速公路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建、改建的高速公路用地进行绿化,对达不到绿化效果的路段进行绿化更新改造,通过抚育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化的各项功能和效益。
高速公路的修建会破坏大地的原有景观、减少大地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高速行使的汽车噪声、振动、尾气排放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们在建设和发展高速公路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重视绿化工作。通过绿化,保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创造舒适的行车环境和生活环境。
一、高速公路绿化的功能主要有:
1.净化空气功能
首先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自动调节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使空气保持新鲜。
其次,由于行车的影响,汽油燃烧后排出了大量的废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物等。这些有毒气体不仅污染环境,还会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而绿色植物如同空气过滤器,它能吸收大量的有毒气体,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
再次,空气中漂浮着大量尘埃,是导致细菌和病毒生殖繁衍的场所。减少灰尘,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细菌病毒的含量。绿色植物对这些尘埃有很好的粘附作用,密集的草皮、根茎、叶片与地面紧密结合,形成植被,不易出现二次扬尘。通过植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杀菌抑尘,可创造一个比较清洁的环境。
2.降低噪声的功能
汽车噪声是噪声公害的重要来源,公路绿化的目的也在于降低汽车噪声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3.美化路容功能
绿色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绿色的环境中,会使人精神振奋,思想活跃。而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人的信息几乎都是由视觉传入的,因此改变驾驶员的视野环境极为重要。长时间、高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在精神上、视觉上产生疲劳,对行车安全非常不利。通过五颜六色的花卉及高低相同、形态各异的乔灌木景观,可以吸引司乘人员的注意力,给司乘人员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调节视觉、消除精神疲劳的目的,提高安全保障。
二、高速公路绿化的特点
高速公路的绿化不同于一般公路的绿化,更有别于城市绿化。由于高速公路设计上的考虑,小气候的特殊性以及“高速”、“安全”的要求,给高速公路的绿化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决定了高速公路绿化所应具有的特点:
1.整体景观要适应车辆高速行驶的需要。
2.在保证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实现绿化美化,并且要充分利用绿化带的作用,为行车安全创造条件。
3.不易载植行道树,靠近车行道的任何部位不能栽植高大乔木。
4.以美化路容、路貌、生物防护为主,突出花草、灌木的地位。
5.以大环境绿化为依托,与大环境绿化相融合,大部分地区应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6.全线绿化风格在统一的前提下,局部富有变化。
三、高速公路绿化的基本原则
绿化是高速公路设施的组成部分,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到有关行车要求、交通安全、环境状况、自然条件及道路养护维修等问题。绿化时应遵守下列基本原则:
(1)为高速公路的运营服务,保障车辆在高速运行情况下的交通安全;
(2)保证视线良好,视野开阔;
(3)以生物防护为主,以美化路容、路貌为主,广种植被,不使土壤;
(4)高标准,低造价,美观实用;
(5)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要适应自然条件,要因地制宜;
(6)绿化效果要体现见效快、寿命长,景观富于变化;
(7)要与路上设施功能紧密配合,通过绿化加强设施功能的发挥;
(8)要方便公路设施的养护维修,应考虑机械化作业的操作。
四、高速公路绿化的养护管理
绿化的养护管理十分重要。当一条公路实施绿化以后,其绿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后期的养护管理是否适时、得当。
绿化的养护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养护,根据树木生长需要和某些特定的要求,及时采取浇水、施肥、整形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二是管理,对绿化植物进行看管、维护、清除杂草、防止机械和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损伤。
(一)树木的养护管理
1.浇水
高速公路树木养护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借助人工浇水。但水分过多也会使树木生长发育不良,长期水泡还会造成全株死亡,因此相对低部位,人工排水也很重要 当树木养护缺少水源、需远距离运水时,必须抓好浇派水时机,使浇水起到关键作用。
(1)新植幼树期 包括成活期和恢复期。
成活期:树木定植后,应立即浇水一次,在半个月总共浇水2—3次,每次都要浇足、浇透,这三次水叫定根水,也就是树木移植后促发新根的阶段。
恢复期:也可称“重点抚育期”浇水。这一时期,黄河以北地区因气候干旱,需持续3—5年。尤其第一年的雨季前,应每10天浇一次水;江南沿海地区可酌减。
(2)休眠期 休眠期浇水系在初冬和早春进行。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雨量少,冬春又寒冷干旱,树木易受干冻损伤甚至死亡,所以在树木落叶后土壤封冻前,十一月上、中旬浇一次封冻水,以保证树木安全越冬,防止早春干旱。早春,树木上部因气温回升,树液开始活动,而地下根部系仍处于封冻休眠状态,往往出现生理干旱,引起“抽条”。为防止这种情况,在土壤即将解冻,树木发芽前的三月上旬,浇一次“解冻水”或称“返青水”。以利于新梢叶片的生长。南方春季即开始进入雨季,值“黄梅雨”时期,春末夏初不必浇水,但须加强排水。
2.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树木养护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作。整形,是在满足树木功能前提下改变树体结构形态的技术措施;修剪,是指对树木的茎、叶、枝、芽等营养器官进行剪截和删除的操作。整形是通过修剪来实现的,修剪是在整形基础上按一定要求施行的。
3.防治病虫害
树木的虫害,是指树木受到外界不利条件的影响,导致细胞、组织或器宫的破坏,甚至引起树木死亡的现象。
树木的病害,是正常生长发育的树木,遭受地上地下种类繁多的昆虫的危害,影响树木各部分营养器官,甚至引起全株死亡的现象。
为了保护树木和清洁环境,必须对树木病虫害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或消灭病害的蔓延。尤其是花灌木,极易受到尺蠖、蚜虫等虫害的侵袭,也极易与周围大环境中的树木、庄稼和虫害相互感染传播,要及时准确地搞好病情、虫情预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特别是大环境的综合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病虫害要“治早、治小、治了”。使用农药要“巧、准、狠”,“巧”就是把农药用在关键的时刻;“准”就是掌握病虫发生发展的规律,打中要害;“狠”就是集中药量、集中时间、集中人力,一举歼灭。
4.灌溉和排水
高速公路上的平坦草坪,如中央分隔带、护坡道、互通式立交区、绿化景点等处地势都比较平坦,进行灌溉比较容易。而大量的边坡草坪的灌溉就十分困难,必须采取不致引起冲刷的喷灌。一次浇灌难以浇足浇透,必须经常性地反复进行,才能显示出浇灌效果。
春季天气干旱少雨,草坪植物返青发芽所需水分难以从雨水中获得,要在大地解冻后立即灌溉返青水,使草坪植物在随着天气变暖而发芽返青时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进入冬季以后,草坪植物茎叶变得枯黄,停止生长,所需水分也相对减少,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一般即可满足其所需水分。但于大地封冻前必须浇透一次冻水,以保证草坪植物根部越冬所需水分,以减少其越冬死亡率。
草坪的灌溉虽很重要,但雨季排水也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护坡道、隔离栅带草坪,极易受到边沟积水的影响。如果草坪土壤水分过于饱和或长时间积水浸泡时,会导致草坪植物倒伏、烂根以至成片死亡。所以,一定要使边沟排水通畅,所汇集的雨水能够迅速排除,确保草坪植物能够良好成长。
五、结语
在高速公路绿化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绿化工作的设计与施工,而且还应在通车运营期间为养护投入一定人力专为此项工作的管理,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养护,方可收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高速公路遵循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经济适用、功能高效、景观协调、易于养护”的原则,满通功能的要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选择耐干旱贫瘠、抗污染、抗病虫害植物,做到乔、灌、花、草相结合,保持绿化的整体性和节奏感。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运营管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关键词]文物保护;馆藏文物;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69-02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积淀的文化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出于保护及管理因素的考虑,很多文物必须在博物馆的保护下才能与公众见面,从而使我们能够学习知识、了解历史、品味文化。
实际上,世界上一切的馆藏文物都处于宏观的静止状态与微观的运动状态之中,且运动是无时无刻在进行。在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如潮湿环境、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影响下,文物的微观内环境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日久天长,文物必将逐渐走向衰亡,从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自然因素导致文物逐渐损毁、衰亡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文物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所以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变得极其重要。
一、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影响因素
影响馆藏文物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相对湿度、空气质量(气态污染物和悬浮物)等。不同的因素对于馆藏文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下面就主要影响馆藏文物的几种因素作着重分析。
(一)光化学反应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博物馆内的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由于其波粒二象性,可以使各种质地的文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引起文物劣化,而且光的热效应还会使光照射的环境内温度升高,产生内应力,使文物表面出现翘曲、龟裂现象。特别是对光线敏感的文献、档案、书籍、拓片、图片、皮革、皮毛、羽毛、丝毛棉麻纺织品、绘画、木漆器等有机质地藏品尤甚。
光化学反应致害文物的机理主要是化学变质反应,由光与文物材料分子相互撞击,致使老化并产生热量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表面出现色泽暗淡,甚至脱色等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光裂解和光氧化两种反应类型。在强度同等的条件下,光对文物的损害,按波长的不同依次为紫外光、紫光、蓝光、黄光。因此,在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应考虑如何过滤去除紫外光,对文物形成有效的保护。
(二)温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温度高不仅会加速纤维质地文物的老化,降低它的强度,而且能够加快化学纸浆的分解和木质素的变化。温度忽高忽低、剧烈变化会引起不同材质的文物热胀冷缩,从而导致文物衰变。
温度致害文物主要是通过文物分子之间相互转变和化学反应活化能改变,致使文物的状态改变,发生无法预知的损伤,缩短文物寿命。
(三)湿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湿度过大不但会使纤维类及有机类文物霉变生虫,而且湿度忽高忽低也会引起纤维湿胀干缩,大大缩短藏品寿命。相比较而言,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的伤害远大于温度的影响。
湿度致害文物是指各种吸湿性文物当相对湿度升高时都会膨胀,反之亦然,从而造成弯曲、错位、纤维断裂等。湿度过高容易产生益菌环境,导致霉菌等有害菌滋生,从而对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四)空气污染物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由于大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是很难避免的。如二氧化硫可使金属锈蚀,纺织品、纸张酥碎,绘画、彩塑变色,皮革、皮毛断裂脱毛等;酸雨侵蚀着博物馆室外的古建筑、石刻、雕塑等文化遗存;绘画颜料中含铅的物质与硫化氢发生作用,可使绘画色彩改变;银器受硫化氢污染,会失去光泽变得灰暗;氯氢化物和空气中的水反应,能使纺织品、纸张、皮革的纤维断裂,金属腐蚀矿化,有色材料变色、褪色;灰尘与微生物的传播有密切联系,微生物会造成霉变和虫蛀,从而损伤文物。
空气污染物致害文物是因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含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氯氢化物、尘埃、微生物等,对文物的危害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方法
(一)光的防控
由于光化学反应对文物的破坏性,库房应该尽可能少用自然光,绝对禁止阳光直射;窗户要小、要少、要高,甚至不要窗户更好;要选用光线柔和的灯具,光照度要低,光源与藏品距离要适当;库房建筑的屋顶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屋顶吸收太阳辐射能;为了减缓文物材料老化,在光源上应使用不含紫外线的荧光灯管、光纤灯和LED灯等。
(二)低温保存
低温利于文物永久保存,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博物馆推荐的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温度标准为15~25℃,日波动小于2~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保存文物都是适宜的。博物馆可安装空调系统,保证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的空气温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三)调控湿度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博物馆内环境气候的相对湿度为45%~65%,以日波动小于5% RH为宜,但也要根据文物质地和长期所处环境做综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如北方干燥,自然环境中相对湿度只有20%~30%,文物已适应了这一湿度,若一定要求相对湿度在50%以上则反而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反之亦然。一般要求金属类的文物相对湿度要低于50%,其他文物55%■5%。控制藏品保存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文物库房、陈列柜内放置具有吸湿放湿功能的调湿剂。
(四)小环境处理
小环境处理是指储藏小型文物的囊盒和橱柜中的内环境处理。囊盒和橱柜能有效缓冲外界温、湿度的较大变化。在温度相对稳定的小环境中,铁质橱柜能使柜内湿度恒定,而木质囊盒和橱柜在调控小环境的温湿度方面则更具优势,对于不同文物的保存,应选择适宜的小环境。
(五)大环境处理
大环境处理一般是指博物馆内空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对于文物库房空气应采用净化和过滤措施;在博物馆入口处,有清除观众鞋上尘土的设备;文物库房人员要更换干净鞋入库;库房、陈列室门窗要紧严,加密封条防止尘埃及有害气体从缝隙进入;密封文物柜、陈列柜,防止污染物进入;慎重选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藏品贮存设备材料,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博物馆室内环境。
三、馆藏文物包装、运输中的保护
在全球文化共享、文物展览交流活动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保证馆藏文物在运输转移过程中的安全无恙,逐渐成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文物的内包装保护
对大型文物来说,一般的内包装大多采用硬纸板制作外壳。内絮经消毒处理的棉花做囊的囊匣,并根据文物情况和种类选择软囊与硬囊。也有的用较好的木制板作外壳,里面根据收藏品的形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对文物能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的内囊。囊匣存放文物是一种传统保护方式,能起到屏蔽隔断外界有害气体的直接危害,避免光对文物的分解破坏,防止尘埃落到文物上。
(二)文物的外包装保护
文物的外包装保护是指将配有内包装的文物根据装箱的规格,集合在适合运输的大木箱或铝合金箱、铁箱或混合材料的箱中。外包装箱应根据所装文物的特殊要求,如防潮、防水、防震、防摩擦、防挤压和防温、湿度变化等,选择适宜的包装方法和材料。总之,文物的外包装箱要求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拆卸方便、整齐简洁,适于长途运输。
(三)馆藏文物运输中的保护
运输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路途遥远、颠簸、天气等一系列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特别是公路或水路运输,应该准确地掌握天气情况,对文物包装进行防雨、防潮处理,并采取合理的防震动、防颠簸的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同时,要对运输路线,进行详细准确的调查,了解沿途桥梁、弯道、上下坡道等情况,并做出突发事件预案。
四、结语
文物保护工作既有独立性又有广泛性。在目前博物馆普遍存在业务经费紧张、基层博物馆软硬件条件制约的情况下,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尽量使保护方法简便、易行、节约成本,尽可能多方面对文物加以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事,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应积极向公众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知识,并且随时关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经常开展专题性保护技术的科学实践与研讨,不断提高文物科学保护的水平。
只有加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好它们,使其在传播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国内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充分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兴,尹慧道主编.文物保护技术[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陈淑英,赵作勇.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J].文物世界,2011,(2).
[4]张腊梅.浅谈馆藏文物的保护[J].文博,1985,(3).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拓展思维空间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课本第83页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1)案例中哪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2)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先学后教,培养自学能力
上课之前,先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设置好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然后再请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答案,有重点的讲解。这样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而且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四、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班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结合我校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居民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今天早上我赖在床上不肯起床,我的中国阿姨对我说:“麦克,该起床了。早睡早起,没病惹你。”一听说睡懒觉和病有关,我吓得赶紧起床了。
西西
噢,她的意思是说:晚上早点睡觉,早上早点起床,这样相对不容易生病。
麦克
你们中国的语言真奇怪,为什么不干脆说,睡懒觉会生病?
西西
这你就不懂了吧,你家阿姨说的“早睡早起,没病惹你”是中国的俗语,它简练而形象,让你一听就懂。
麦克
(挠了挠后脑勺)我还是不太明白,要不,你再说几个这样的俗语听听。
西西
好的,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几位同学的交流。
麦克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不懂就问,他对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真让人赞叹。下面几位同学的谈话定会解开麦克的疑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今天的议题
生活中的俗语
(参与本次讨论的班级为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三(4)班 指导老师:沈兆秀)
沈老师:同学们,谁能说说生活中常见的俗语?
王畅同学:在家里,我碰到什么事情都要缠着爸爸妈妈追问个不停,妈妈总是用手指点着我的额头对我说:“你啊,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呵呵,我平时就这样,爱刨根问底,不问清楚不罢休。
沈老师:王畅同学说得真好,“打破砂锅问到底”其实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你有这样的探索精神,怪不得成绩这么棒。
陈筱筱同学:同学们,《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却混在中间充数,他的这种行为,用生活中的一句俗语来说的话,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沈老师:你不仅理解了这个俗语的意思,还能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真不简单。
卢宏宇同学:“笨鸟先飞早入林”这个俗语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唯恐落后,比别人先行动,最终也获得了成功。它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俗语一样,都含有不怕困难,勤奋努力的意思。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程成同学:我来考考大家,上次我们班和三(5)班举行的拔河比赛还记得吧!最终是我们班赢了,大家能用生活中的一句俗语来说明我们获胜的原因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团结起来力量大。
沈老师:同学们说得好,我也用一句俗语来概括:人心齐,泰山移。
姜文峰同学:我要说的是关于勤奋学习的俗语。最近,我姐姐参加了二胡培训,她每天除了吃饭、写作业、睡觉,其余时间全部都用来练习拉二胡。我就问姐姐:“你怎么不休息?难道你不想玩吗?”姐姐就对我说:“想玩也不能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果有一日不练习,我就会觉得手生了。”姐姐的一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她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沈老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是一个有心人,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并从中明白道理,你有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沈培奇同学:还有呢,“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李翔同学(连声赞同):对对,这句俗语说得很有道理,它要我们注意饮食结构,告诉我们多吃蔬菜和豆制品对身体有好处。平时只要我一不肯吃蔬菜,奶奶就会把这句话搬出来念叨。
同学们:哈哈哈……
沈老师:听了大家的讨论,我发现大家懂得的俗语还真多,这些俗语都源自生活,说明大家平时善于观察和积累。现在就让我们请出阿新博士来作点拨。
阿新博士
哈哈,小朋友们能对生活中的这个语文问题讨论得这么激烈,说明你们都善于观察和思考。
现在就让我来为小朋友们讲一讲“俗语”吧。
俗语就是指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的语句,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它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固定的语句,二是简练而形象。不同的俗语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使句子言简意赅,更形象易懂。如劝诫学习可用: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提醒人们借东西要及时归还可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可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伐树,后人遭殃。……生活就是一本大书,俗语仅仅是这本书中一个小小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语文问题,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西西
现在你懂我们中国的俗语了吧!
麦克
有点明白了,不过,你们生活中的俗语也太多了,我一时半会儿也学不完啊!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方法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课本第83页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那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结合我校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四、读、议、讲、练是有机联系,步步深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学、思考、讨论等活动为主,使学生活跃在主动猎取知识、转变思想、锻炼能力的各个步骤上,而各个步骤又呈递进关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断扩张、丰富和深化。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学生自学。
此步骤关键在于学生的“读”。即由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拟定好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巡回查看学生看书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此步骤约10分钟)
2、学生讨论。
此步骤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议”。即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分析提纲中所提问题。讨论在同桌、前后学生中进行,教师鼓励关于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回避现实问题,并不时地引导同学注意分析和讨论,纠正错误,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此步骤用15分钟)
3、教师精讲。
讲,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先针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模糊观点进行讲解。然后梳理体系及知识点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内容。最后,教师可利用诱导式提问,形象化比喻,富于哲理性的图画、成语故事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通过展示,比较、归纳,让学生深化理解理论,并与实践紧密联系。(此步骤用10分钟)
4、学生演练。
“练”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初中阶段的内容除以课本为主外,还可适当在练的内容上增加一定的难度。当然练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且所提问题的答案没有唯一性,既在书中又可以不在书中,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练习题,贴近学生,学生可以有感而发。所以练习起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此步练习时间为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