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影响公司治理效率,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规模及影响的扩大,一些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频频暴露。归纳起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包括以下几种。

(一)公司治理结构失衡,财务决策失控

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是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而我国多数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失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董事会权利的董事长化,监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不独立,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丧失了监督权和管理权,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决策屈从于最终控制人的利益,最终控制人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于一身。最终控制人由于受观念、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在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条件下必然造成财务控制失灵,财务风险膨胀。

ST啤酒花公司正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而引发财务风险的。ST啤酒花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新疆恒源投资公司和第二大股东新疆轻工业有限公司共持有ST啤酒花46.01%的股份,而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都是自然人艾克拉木。除第一、第二大股东外,其他股东的最高持股额只有2%,形成了家族个人绝对控股,一股独大的格局(何陟峰、张培娟,2004)。公司的大小事务都由最终控制人说了算,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股东没有了解公司事务的任何可能。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突出体现了最终控制人的意志和愿望,企业的投资、筹资和财务分配由个人决断,最终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负债根据偿还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一般来说,流动资金短缺,需要通过短期借款、发行短期债券、商业信用等流动负债方式来筹集,而且流动资金一般只能用于短期项目的投资。企业的长期资金应采取长期贷款、发行长期债券等长期负债方式去筹集,而且固定资产投资、收购兼并等长期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应该用长期负债加以解决。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融资条件限制,造成资金来源单一,财务杠杆功能运用不够,往往用短期融资来进行长期投资,以“短融长投”支撑起资本结构和资金结构;而且由于融资手段存在较多的违规和一定程度的违法,这是导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例如,2004年,用友软件公司中期财务报告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没有银行贷款和长期负债;又如前身为太太药业的健康元2004年的中期报告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7.84%,但是流动负债率为100%,没有一分钱的长期负债,公司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资本结构极为不合理(省略/chinese/zhuanti/2004ssnb)。

(三)违规担保严重,导致财务危机

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要看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更要关注其担保项目,因为若被担保的公司不能按时偿债,上市公司将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就会形成担保公司的或有负债。因此,应该关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以防止因违规担保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其母公司及其关联方进行违规担保的现象非常严重。民营上市公司的控制性股东往往通过构造企业系,采用金字塔结构控制一系列上市公司,形成复杂的内部资本市场,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迫使上市公司为满足控股股东的资金需求进行违规担保和抵押,致使上市公司资不抵债,形成巨额的债务黑洞,陷入财务困境。

例如,鸿仪集团旗下的国光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嘉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因为违规担保而陷入财务危机的。鸿仪集团是由一系列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营企业集团,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湖南国光瓷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嘉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了满足鸿仪集团的资金需求,控股股东强迫旗下的上市公司进行违规担保。截至2004年末,鸿仪集团及其关联方迫使国光瓷业为其提供2.90亿元的巨额担保,占2004年末国光瓷业净资产的8.32倍,导致国光瓷业2004年净利润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急剧下降。采用同样的手段,鸿仪集团迫使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嘉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其提供贷款担保4.61亿元,导致嘉瑞新材资产负债率和银行借款节节攀升,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急剧跳水,使其陷入财务困境(黎来芳, 2005)。

(四)盲目投资理财,放大财务风险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受到母公司的控制和影响,投资活动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合理的约束机制,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活动失控,投资风险膨胀,财务资源流失。

由于盲目投资导致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有托普软件公司。2003年8月,托普软件公司受母公司的支配,改变了原定募集资金的投向,以总计2.7亿元的价格收购成都托普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9000万股股权。每股净资产仅为1元的托普教育竟然被托普软件公司以每股3元的买价收购,这次投资行动极大地损害了托普软件公司的利益,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据2003年年报显示,托普软件公司从股市中募集到的9亿多元资金,已全部花光用完(http://newsl.省略/news/2004-07-05)。

二、加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外部化,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制衡和财务决策机制。其次,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摆脱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独立董事的束缚,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发挥独立董事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

(二)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应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分为最高管理层、中间管理层和具体操作层三个层面。在董事会下设最高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传递、报告和反馈等工作;二是负责捕捉和监视各种风险迹象,识别和发现各种风险,进行风险预警,履行财务风险管理预警职责;三是对风险动态进行跟踪监督与控制,向董事会提出财务风险对策。企业各业务部门是财务风险的中间管理层和具体操作层,可以根据各部门业务特点和需要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小组,对本部门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监督,并向企业最高层次的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徐旭,曾玉春,2006),最终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功能逐级具体化,在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中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强化财务风险意识,确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战略目标模糊,盲目多元化投资。针对这一现象,民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树立风险意识,进行投资环境分析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将资金投放于企业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提高投资回报率,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此外,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违规担保而导致的财务风险较为严重,因此应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尽量避免因或有负债形成的债务黑洞。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潜在的财务风险大,因此应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监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确保公司经营安全。

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变量模式,即运用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危机。另一种是多变量模式,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数值来预测财务危机(王芳云、吴广山,2006)。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可借用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Altman提出的Z计分模型来预测财务风险。Z计分模型的表达式是Z=1.2X1+1.4X2+3.3X3+0.6X4+1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本市价/负债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好;反之,Z值越小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差。可以根据Z计分模型的破产临界值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状态。当Z<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1. 81<Z<2.675时,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Z>2. 675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破产可能性极小。由于Z计分模型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因素,故在使用时企业应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来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黎来芳.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5,(11): 8-14.

[2] 王芳云,吴广山.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3):50-51.

[3] 徐旭,玉春.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的建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4):43-46.

[4] 王连娟,龙成凤,孙琦.民营企业上市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7-305.

[5] 魏国雄.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J].银行家,2007,(7):35-36.

[6] 易畅,张一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06,(12):20-22.

篇2

【关键词】采购业务 财务风险 管控

综述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长期有效发展的基础。作为经济基础当中的基础,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发展当中能够具有充足的动力。在财务风险管控当中,业务采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为采购业务对于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只有在采购加工销售过程当中,才能够最终实现盈利的目的。因此,企业对于采购工作往往给予较大的权力,如果不能够使得财务监管进行相应的制约,盲目的扩大在生产,必然会成为公司再发展的包袱。而且,经济管理控制能力会大大降低,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不能够发挥,那么公司的经济安全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采购业务财务风险管控流程

在当下的企业采购部门当中,要想实现财务风险管控,就需要严格按照规章流程办事。第一步应当从下定单方面入手,根据库存和预算来进行相应数量物资的采购。采购PO经部门经理批准后下给供应商。第二步是收货:供应商将货物按时送到IQC,IQC在二个工作日内完成点货、检验。如合格收下货物,不合格由质量部在二个工作日内开MRB会义并取得不合格供应商处理单,并在ERP中出单据交财务,并由采购在二个工作日内与供应商协商后退回供应商,并通知财务。这样,才能够保证采购部门的采购效率和物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第三步是收发票。通过依照程序化的办事,最终实现请款。在一般的企业的采购业务开展当中,国内采购业务IQC收齐所有单据后填写请款单,经部门经理、财务经理批准,按规定要总经理批准的还要经总经理批准。进口采购业务由报关完成以上请款。最终根据实际情况,最终实现财务审核付款。这样严格依照管理流程进行的相关采购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最终实现财务对于采购的风险管控。

二、采购业务财务风险管控

在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当中,要想使得其作用于采购业务之上,就需要从全局把控问题,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采购目标.在践行现代化管理过程当中,完善采购业务的工作流程,最终实现对于财务风险管控的深化。

(一)制定明确采购目标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采购是满足生产需要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的经济业务当中,采购同财务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要想增强财务对于采购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就需要采购部门制定一个明确的采购目标,在审批之后,财务进行相关的审核和拨款。通过借助程序化的管理,来提升采购内容的价值。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盲目采购的现象出现。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来制定阶段性的采购目标。这样,不仅在资金安排上,弹性更大,而且采购的物资也能够结合实际的生产发展需要,有效提供物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加强对于采购工作的审核

在采购业务开展当中,相关审核工作开展能够有效提升采购业务的工作效率。因为采购的金额往往波动较大。采购工作的定期开展,对于采购物资的量化也不明确,加强采购工作的审核开展能够有效提升物资的管理能力。同时,对于采购工作加强审核,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采购的物资能够达到行业标准,而且,一旦在审核当中发现有问题存在可以在利用之前充分协调,不仅可以降低不必要的工作麻烦,也能够在发展当中兼顾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提升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深化供应商资料的新建和维护

在采购业务开展当中,增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深化同供应商资料的新建和维护上。因为按采购部门提供的经过批准供应商资料表新建和更新表,在ERP中新建和更新供应商编码并录入相关信用期、信用额、开款信息、账号信息等相关资料。可以及时的了解公司采购业务的动向,能够有效的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来进行后续采购业务的调整。

(四)完善财务工作

在对于采购业务的相关财务工作处理当中,必须要细化工作内容。入账:对平正确后及时按发票等相关单据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从而确保每笔账单有据可循。而在每月出纳在付款前,由总账会计向供应商直接或通过相关部门给予付款计划明细,按发票对应付账款进行及时的核销。从而保证当月的相关采购账单能够同财务上的流水记录保持一直。为了不断的深化财务风险控制,在采购业务当中,也可以通过同供应商对账来实现具体的监管。对于年未供应商对账,供应商发邮件或寄信给我司相关人员后,财务将按账面情况做出回复。这样,可以明确采购业务在财务之处方面有效的得到落实,从而提升采购财务的利用率。

篇3

关键词:省级电网企业;物资集中管理;财务风险;风险分析;改进建议

一、引言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公用事业单位,肩负着保障供用电的重任。江苏电网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企业,实行物资集中管理体系多年(“四集中”包括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仓储和集中配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四集中”管理体系本身内在逻辑和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成为新的风险的产生点,有必要以新的视角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当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防范。本文立足江苏电网的物资供应公司,以其负责的物资管理全过程为分析对象,明确了前端各环节中可能引发后端财务风险的事项,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二、从财务视角审视全流程风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江苏电力系统的物资集中管理一直是国网系统内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多年,各个专业均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多次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措施的制定等工作,其显著的特征是针对性强、贴近公司的实际业务,对众多具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但内容的体系性和框架的完整性有待提升。这些工作往往局限于各个专业自身的领域范围之内,各个部门风险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结果等均用不同的专业语言表达,无法整合成公司全局性的风险管理整体举措。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的梳理过程中,对物资管理总体流程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非财务性因素和前端业务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因素关注不足。因此,采用财务视角,对全公司物资集中管理模式的整体进行分析,明确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并设定应对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措施设计

当前省级电网企业典型的物资管理流程,将物资管理专业本身的管理标准和物资财务管理标准等进行比较综合,确定了5个主要流程环节,包括物资需求计划、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物资供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等。

(一)物资需求计划

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环节主要的风险为:一是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储备质量不高,影响物资需求的准确性,而物资需求计划是整个物资管理的源头,从根本上决定了后续物资采购、配送及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电力行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下,项目物资需求申报以保障安全可靠用电等生产技术方面的考量为重点,对经济效益考虑相对较少,影响了项目储备及物资需求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物资需求计划不够准确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物资采购模式下,招投标和配送周期较长,使得物资需求单位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往往倾向于多报、早报。对这一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是借鉴其他行业公司的物资管理模式,降低物资管理集中程度,提高物资需求计划与实际的采购行动间的衔接和对应关系。二是清仓利库和废旧物资使用的进一步深化,重要前提是对仓库中既有的积压物资的物理状态、技术水平、存放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由专业人员评估其可用性并形成专门的记录,以便于物资需求提报时进行细节审查,确定是否使用。

(二)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

采购与招标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在采购方式的确定上,对于不同类型采购金额的物资,确定了清晰采购方式区分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实际业务的分析不足,形式性控制完善而实质性控制有待提升。二是物资公司仅负责组织开展招标工作,尚未开展评标工作质量的实质性审核和事后分析,反馈优化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招标部门平时应对违约或陷入财务困境的供应商进行持续分析,提炼其特征供评标环节参考,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辅助意见。二是根据历史上的招标结果及后续的合同执行情况分析评标工作质量,反馈后调整专家抽取规则,适时调整专家构成。

(三)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当前物资公司侧重按流程签订合同,合同文本以总部确定的标准格式为准,对合同的实质性和内容性审核参与较少。二是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物资公司对产生财务风险的条款的调整权限有限,可控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应提高对财务性条款制定的参与程度,同时适当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提前防控财务风险。二是具体措施上,重点是降低预付款比例,提高履约保函比例,消灭风险敞口。同时,要提高对保函真实性和可追索性的控制。

(四)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物资配送过程中出现较多延迟等问题,影响后续的工程施工、财务结算和物资款支付。二是逾期和延迟交货问题较为严重,伴之以物资接收单位和货款支付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供应商凭其开具的发票到物资公司结算过程中,影响财务结算及时性和货款支付的安全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逐步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生产计划和交货计划,并与其实际交货时间进行比对,由实际的收货单位进行评价,纳入供应商评价范围内,提高配送准确率。二是可考虑在招标过程中要开发“供应商产能评价工具”,及时对比其招标结果和供应能力,防止同一供应商集中中标而无法及时生产和交货的情况。

(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

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预付款方面:目前预付款已大量减少且在系统中将保函提交作为前置条件,风险大大降低,但个别情况下仍然存在保函无法覆盖预付款的风险;保函的真实性目前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容易产生财务风险。二是各节点款项支付方面,在物资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业务流程较长、各主体信息沟通不畅,业务部门提供的基础信息与实际可能存在不一致,影响了财务的结算,有潜在的资金风险。三是保函的期限风险,尤其是项目延迟时间较长后供应商履约保函到期,而一般情况下供应商不愿意再继续提供履约保函。四是项目执行后,对供应商的违约金和罚款可能超过其履约保函,导致罚金无法收回。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通过增强对保函真实性的审查和增加限制性条件(如只接收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具的保函),提高保函可追索能力,防范财务风险。二是对于可能产生的错误支付,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供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加大舞弊后的处罚力度等手段,同时提高操作人员责任心。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前发现质量问题进行处理,避免物资款项支付完成后才发现物资或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无法落实处罚的情况。

四、强化物资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改进措施设计

在对物资管理全过程按照流程解构法进行详细风险识别、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设计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从整体的物资管理体系着眼,实施整体性的改进方案。从江苏电力的实际来看,当前的物资采购权限高度集中,所有物资都需要在总部或省级公司层面进行集中采购。建议可以对所有物资进行进一步分类,确定差异化的采购策略:对于重要的输配电设备和物资,将其作为战略性物资,由于专用性强,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厂商相对固定,因此可以依旧沿用当前的管理模式,由国网公司统一采购;对于重要物资,如配网相关物资,可依旧采用框架物资等形式采购。但可将此类物资改为多次分批采购,同时允许项目单位对金具、普通的钢材等物资自行从市场采购,以提高灵活性,保障项目实施。对于一般物资,尤其是与电网无关的日常耗用品,可以考虑不再纳入集中采购范围。有些物资(典型的如办公用品)可以由各公司自行在目前已经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上进行采购,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COSO,2013,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Framework)

篇4

【关键词】理财内容 财务风险 来源 成因

一、引言

企业是开放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是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下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参与者的联合,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多种不同契约的连结(詹森,梅克林,1976)。而环境的变化给企业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风险并最终反映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从而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并进而影响其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财务风险就是使企业不能达到预期财务结果或者遭受损失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支持企业战略、增加企业实现其目标的机会、创造并增加企业价值、避免因风险造成的收入波动以及帮助企业持续改进。因此,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我国财务理论界盛行的资金运动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以资金为主体的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的内涵,财务关系则是该内涵的外延。它扩大了财务活动的范围,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活动联系起来。同时财务关系又为财务活动提供了保障。因此,从财务的内容出发,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管理应该从资金运动和经济关系两方面来分析。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从财务风险产生的来源看,财务风险有资金运动风险和财务关系风险。

1、资金运动风险

资金运动风险是财务管理在完成其基本功能如筹资、投资、利润分配和营运资金管理中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决策风险。在资金筹集中关键问题之一是债务和权益之间的结构问题。适当地运用债务能够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放大企业的收益,同时财务杠杆的大小与财务风险的大小是同方向的关系,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利息负担也越大,偿债能力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较大的财务杠杆同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放大企业的整体风险。在资金筹集中还存在负债的期限结构问题,指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结构,如企业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方式,或者用长期借款形式解决短期资金的需求,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2)投资决策风险。主要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由于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小于投资现值而造成损失,或者由于夸大风险而放弃了原本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错失良机,再或者在证券投资中对系统性风险估计不当或者处理非系统性风险时决策失误造成企业价值减少,甚至使企业陷入危机的可能。

(3)收益分配风险。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两方面,这两方面决策失误也会给企业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风险。如由于留存收益过少会造成企业再生产和扩大企业规模的困难,或者由于股利分配过低而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和投资者的信心。

(4)流动资产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现金持有量决策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决策的风险、存货变现风险以及与流动性与赢利性有关的流动资产结构风险。因为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流动性风险会降低,但同时也降低了收益;反之,高资产收益而低流动性会使企业面临过大的流动性风险。

2、财务关系风险

财务关系风险是企业在处理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风险。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的体制下,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人经营他们的财产,形成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目标是不一致的,而这种目标不一致加上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迟缓等使得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可能利用权限恶意、无责任或者寻租,造成风险,或者说道德风险。而两权分离使得委托人对人监控比较困难,从而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成本。

(2)供应链风险。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到用户从生产至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这种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但由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目标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由此带来了合作风险。同时由于信息在不同企业与部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并沿着供应链流程逐级放大,产生“牛鞭效应”,导致了信息获得、理解和处置的风险。此外,还有由于供应商破产导致的违约风险等。由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在业务上是紧密相关的,一个环节的风险会放大到整个供应链,给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带来损失。

事实上,由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环境。而政府、债权人、所有者、投资人、被投资人、债务人、金融市场、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管理者、员工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正是关键的环境因素。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会不断地增加,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资金运动风险的根本来源是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应当在正确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

三、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建议

1、外部成因

指由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或由行业政策、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竞争等因素引起的风险、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购买力风险、以及由金融市场上的各因素如利率变动、汇率变动、证券价格波动等带来的风险。这种宏观层面的风险会波及到企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融资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带来损失,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及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在2007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外部原因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来说虽然通常难以回避,但通过进行经济周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竞争力分析、国内外金融市场等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著名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认为“各种情况下包括的已知风险可以被看做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则可以轻易地转换为事实上的确定性,因为当这样的事例足够多时,人们就完全可以根据概率规律来预测结果,而且随着相同案例的数目增加,预测会越来越精确”。

2、内部成因

企业的诸多财务风险都是由企业自身的决策不当引起的。如筹资决策中不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过高的债务比例影响企业偿债能力,一旦遇到经营业绩不善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是破产的危险;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对于指标的不恰当运用(如净现值指标中的现金流量的估计不精确、折现率的选择不合适等)导致项目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证券投资决策中投资组合的决策没有达到分散风险的要求带来更高的投资风险;利润分配决策中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股东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企业发展困境和投资者信心缺失等。

3、财务风险管理建议

财务风险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就是用来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潜在事件,在经营者风险偏好的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过程。目前许多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停留在直觉判断上,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更没有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机制。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单靠管理者的经验判断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的。因此,建立一个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态度、选择最优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风险管理的反馈与控制等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该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符合企业自身特点。该体系也应该是动态的,既强调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并且能随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此外,还应注意财务风险管理也应体现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如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它与董事会、内部审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责、权、利的安排,以防止企业内部因财务关系不明晰而造成的资金运动风险。

【参考文献】

[1] 郭复初:WTO与公司高层主管人员财务观念更新[J].财会月刊,2003(4).

[2] 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3] 汤谷良:试论企业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J].会计研究,2004(11).

[4] 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10).

[5] 周春生、赵端端: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篇5

企业是开放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是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下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参与者的联合,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多种不同契约的连结(詹森,梅克林,1976)。而环境的变化给企业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风险并最终反映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从而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并进而影响其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财务风险就是使企业不能达到预期财务结果或者遭受损失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支持企业战略、增加企业实现其目标的机会、创造并增加企业价值、避免因风险造成的收入波动以及帮助企业持续改进。因此,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我国财务理论界盛行的资金运动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以资金为主体的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的内涵,财务关系则是该内涵的外延。它扩大了财务活动的范围,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活动联系起来。同时财务关系又为财务活动提供了保障。因此,从财务的内容出发,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管理应该从资金运动和经济关系两方面来分析。来源于/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从财务风险产生的来源看,财务风险有资金运动风险和财务关系风险。

1、资金运动风险

资金运动风险是财务管理在完成其基本功能如筹资、投资、利润分配和营运资金管理中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决策风险。在资金筹集中关键问题之一是债务和权益之间的结构问题。适当地运用债务能够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放大企业的收益,同时财务杠杆的大小与财务风险的大小是同方向的关系,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利息负担也越大,偿债能力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较大的财务杠杆同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放大企业的整体风险。在资金筹集中还存在负债的期限结构问题,指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结构,如企业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方式,或者用长期借款形式解决短期资金的需求,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2)投资决策风险。主要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由于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小于投资现值而造成损失,或者由于夸大风险而放弃了原本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错失良机,再或者在证券投资中对系统性风险估计不当或者处理非系统性风险时决策失误造成企业价值减少,甚至使企业陷入危机的可能。

(3)收益分配风险。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两方面,这两方面决策失误也会给企业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风险。如由于留存收益过少会造成企业再生产和扩大企业规模的困难,或者由于股利分配过低而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和投资者的信心。

(4)流动资产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现金持有量决策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决策的风险、存货变现风险以及与流动性与赢利性有关的流动资产结构风险。因为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流动性风险会降低,但同时也降低了收益;反之,高资产收益而低流动性会使企业面临过大的流动性风险。

2、财务关系风险

财务关系风险是企业在处理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风险。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的体制下,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人经营他们的财产,形成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目标是不一致的,而这种目标不一致加上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迟缓等使得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可能利用权限恶意、无责任或者寻租,造成风险,或者说道德风险。而两权分离使得委托人对人监控比较困难,从而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成本。

(2)供应链风险。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到用户从生产至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这种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但由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目标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由此带来了合作风险。同时由于信息在不同企业与部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并沿着供应链流程逐级放大,产生“牛鞭效应”,导致了信息获得、理解和处置的风险。此外,还有由于供应商破产导致的违约风险等。由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在业务上是紧密相关的,一个环节的风险会放大到整个供应链,给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带来损失。

事实上,由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环境。而政府、债权人、所有者、投资人、被投资人、债务人、金融市场、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管理者、员工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正是关键的环境因素。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会不断地增加,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资金运动风险的根本来源是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应当在正确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

三、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建议

1、外部成因

指由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或由行业政策、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竞争等因素引起的风险、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购买力风险、以及由金融市场上的各因素如利率变动、汇率变动、证券价格波动等带来的风险。这种宏观层面的风险会波及到企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融资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带来损失,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及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在2007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外部原因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来说虽然通常难以回避,但通过进行经济周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竞争力分析、国内外金融市场等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著名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认为“各种情况下包括的已知风险可以被看做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则可以轻易地转换为事实上的确定性,因为当这样的事例足够多时,人们就完全可以根据概率规律来预测结果,而且随着相同案例的数目增加,预测会越来越精确”。

2、内部成因

企业的诸多财务风险都是由企业自身的决策不当引起的。如筹资决策中不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过高的债务比例影响企业偿债能力,一旦遇到经营业绩不善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是破产的危险;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对于指标的不恰当运用(如净现值指标中的现金流量的估计不精确、折现率的选择不合适等)导致项目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证券投资决策中投资组合的决策没有达到分散风险的要求带来更高的投资风险;利润分配决策中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股东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企业发展困境和投资者信心缺失等。

3、财务风险管理建议

篇6

[关键词] 贸易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预控

[中图分类号] F270.35 [文献标识码] B

一、贸易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其危害

贸易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其财务管理活动中,因为客观存在的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的财务收益不一致,因而遭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负债经营、资不抵债的风险;二是由于利率、汇率的大幅变动,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度变化,影响企业的预期收益。投资风险主要只在长期的投资中,由于投资回报率、投资项目的使用期限、投资资金等的大幅变动,使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财务目标而发生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主要指在短期投资中,由于流动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而产生的资产流动性降低甚至丧失的风险。这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偿债能力,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提高职工的奖金、给股东的分红等过多,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由此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贸易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贸易企业主要是商品的买与卖,根据市场规则,收集市场的需求与供应,做出比较合理的分配,并在这一过程中适当赚取商品差价的企业。贸易企业具有资金周转快、价格风险承受力低、资金量相对比较固定等特点而使其财务风险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贸易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在“进”、“销”、“存”三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贸易链上下游客户选择不当

由于信息不对称,贸易企业不能真正掌握客户和供应商的经营状况,导致诸如付了款提不到货,发了货收不到钱,购入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等等状况发生并且形成坏账,甚至使贸易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门。

(二)资产负债率过高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说明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来自于债务的资金较多,来源于所有者的资金较少。这会导致融资成本的加剧,甚至这有可能带来现金流不足,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偿债,从而导致企业破产的情况。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首先在财务预算管理上,预算的编制过于简单,分类不够详细,同时预算的执行力较差。其次,在资金管理方面缺乏有效地管理手段,存在资金周转慢、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于资产流动性较高的贸易企业来说,此问题的影响尤为明显。

(四)客户信用管理不完善,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商品销量、开拓并占领市场,同时降低商品的储藏费用等,不得不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企业采用赊销可能导致资产被债务人无偿占用,同时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影响资金的周转而导致财务风险。

(五)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库存占销售收入比重偏大,无疑会占用大量资金、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同时会增加资金周转的时间,降低企业的资产收益。不合理的库存还可能产生损耗,或成为滞销商品,带来损失。另外,在众多行业中,贸易企业作为流通性强的企业受库存影响原本就是最大的。

(六)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贸易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大都为经验决策、主观决策,使决策失误经常发生。对投资项目缺乏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决策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能力的限制等,都是决策失误的原因。决策失误会使所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无法按期收回,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七)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而产生财务风险。比如,持续的通胀会导致货币性资金的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持资成本持续增高;利率的变动带来的支付过多利息的风险、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目前,由于企业存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经验缺乏等问题,使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贸易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

以最小的成本使企业资金运动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具体如下:首先,以经济、合理的方式追求企业的目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事故损失来增加企业盈利;尽量选择费用低、代价小的风险处理方案和措施。再次,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相关指标进行动态监控,有异常时及时进行调整或修正。风险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风险过后,维持企业生存前提下,迅速恢复正常经营。

四、防范和控制贸易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对上游供应商:应严格筛选供应商,对供应商的产品、信用、经营状况等详细评估。对供应商的招标要公开、公平,杜绝投机行为。在交易方面实行货银对付或第三方支付等来降低风险。

对下游客户:建立、管理客户档案。包括对客户资信的调查、客户资信的评估与分级、确定对各个级别客户的信用额度。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要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及时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二)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三)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员工素质

在管理体制方面,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在人员培养方面,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其次,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和职业判断力。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合理地规避不利风险因素。再次,还要加强对基层员工尤其是采购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最后,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风险管理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某一项业务或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员工共同的工作。企业各部门、各员工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四)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在贸易企业中普遍存在,结算时间越长,贸易企业承担的垫支资金越大。因此,在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争取按期收回款项,避免因拖欠时间过长而产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

首先,要做好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督。一般来说,账款拖欠的时间越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形成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对此,企业应实施严密的监督,随时掌握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可以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分析,便于查找有多少账款超过了信用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其次,制定收账政策,对不同的过期账款制定相应的收款方式,并做出相应的呆坏账准备。强化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是防止资产流失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五)库存风险管理与控制

库存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资金的占用,而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存货决策,保证合理的库存,在决定进货的项目、进货的时间和进货的批量上把好关。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必须协调配合,按照存货管理的目的,做好决定进货的时间和进货批量,使存货成本降至最低。

(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投资决策属于战略性决策,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使所选取的投资方案达到最优。具体来说,要分析各个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性,认真做好投资方案的评估工作。对于贸易企业来说,可以投资的项目很多,投资前,必须认真对各投资项目进行预测与分析、评价其可行性,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选择投资方案。

五、总结

贸易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总是复杂多变的,面对财务风险的种种变化,企业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不断完善现有的防范与控制体系,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动态的防范与控制,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傅贤治.公司治理泛化与企业竞争力衰退[J].管理世界,2006(4)

[2]豫玲.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篇7

关键词:营运资金融资 财务风险 控制点

从价值目标与价值风险的角度来看,营运资金融资的资本提供者和传统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企业使用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来为之构成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控制点。在本文中,文章试图以理论的角度,来对各种融资模式情况中,资本投入者需要应对的财务风险作出对比,找出差异,并找出各种财务风险的关键控制点,以期为企业的营运资金融资作出简单的参考。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受融资模式影响的内在逻辑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在产业资本从资本循环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企业所依赖的,一般都是长时间投入的大量长期融资,并因此而使得其包含了传统的银行模式与市场模式这两种基本模式。通常来说,当其从生产循环开始的时候,供应商垫支的资本在经过销售循环之后,会再回到生产循环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资本主要是由供应商所提供的,并以此来使之形成应付账款融资。如果资本从销售循环开始时,那么,顾客所提供的资本就会在经过生产循环之后,回到销售循环当中,产业的资本主要是顾客提供的,以此来形成预收账款融资。

二、企业营运资金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营运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还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出现混乱问题。此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个别人员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随意的挪用,使得企业的总财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于营运资金使用情况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记录,导致其在进行账目的核对时,难以对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为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二)营运资金内部管理环境差

在企业的管理中,由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其管理的内部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再加上其内部组织结构的安排存在明显缺陷,往往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步骤重视。此外,在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并没有一个较高的地位,难以发挥其自身的影响作用,导致企业的员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不高等。

三、营运资金融资模式及其财务风险控制点

(一)顾客资本融资模式

事实上,顾客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提供者,而从本质上来说,其所提供的资本,不但是资本循环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表示其为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针对于顾客的预付资本,不是用现金来偿还的,而是要为之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也就是说,顾客本身要面临的风险,主要还是难以按期收货或者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受服务。如果存在这种问题,那么其将会对顾客对于企业的忠诚度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并且会对日后的资本周转与投入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应当对以下几点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储备,确保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严格控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确保其能够为顾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对销售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来保证其能够按时交货。

(二)供应商资本融资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供应商的资金主要是短期占用的形式,由于其流转的时间比较短,且其有着明确的用途,从而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不过,在短借长用之后使之形成一定资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风险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供应商资本的财务风险,关键在于货款能不能在规定期限中收回,而这一问题也将会严重影响到资本的再投入,导致其虽然有利润,但是并没有现金,因此难以继续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现阶段,就针对于大多数的供应商而言,其在供应链当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了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就需要相关的管理者必须要全面降低营运资金融资风险,具体包括:应当选择一些现金流回收比较快,且投资回收期比较短的项目。应当强化对现金流量的控制。强化对生产、销售等阶段现金流量的控制,促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经营周期、回收销售货款。完善渠道资本,通过渠道资本的建立,来对固定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进行有效的维护。提高在市场中的信用,并以此来获取供应商的信赖,并寻找更长的信贷周期。应当完善供应链,并坚持以供应链的共赢为基本目标,强化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合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有融资,就有风险。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强化控制。不过,就针对于不同的融资模式来说,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强化对财务风险控制点的合理分析,主动降低营运资金融资风险,以此来通过风险控制的方式,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一、突发灾害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与日本相似,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并呈现出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活动。据民政部的数据,全国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企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相互耦合影响更加突出。除自然灾害以外,其他灾害同样给企业经营制造巨大的风险,比如非典危机、甲流危机、战争爆发等等。

随着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突发灾害的“蝴蝶效应”在经济市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各种突发灾害不仅给灾害发生区域内的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比如实物资产的直接损失、员工伤亡等,甚至导致企业不得不破产清算,并且通过供应链、资金链、资本市场等不同途径对其他区域内的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某些行业可能会是利好,比如战争爆发对军工企业、甲流危机对制药企业都是利好刺激,销售剧增,大量现金流入,从而表现为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然而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会造成程度不一的不利影响,如产业链条断裂、营销渠道中断、客户丧失、呆坏账剧增等等。

突发灾害虽然一直是小概率事件,但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就会改变企业生存环境,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探索其如何应对突发灾害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二、突发灾害发生前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突发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企业外部风险中难以预料的,也属于小概率事件。然而如上所述,一旦发生,必将影响很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加预防或处置不当,极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使其丧失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导致企业灾害财务问题向破产清算财务问题转化。因此,有必要将突发灾害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通过增强对突发灾害财务风险的认知,提高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突发灾害财务预防机制,以保障灾害发生过程中按照预定的风险处置措施进行科学的财务资源的拯救。

(一)强化突发灾害风险意识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各级员工普遍灾害财务风险淡薄,没有把灾害风险预防纳入到企业的政策目标之中。企业应强化灾害风险意识与重视程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把有效预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工作。

(二)建立突发灾害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第一,尽快建立与完善相关灾害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突发灾害应急预案,包括财务应急预案,确定相关部门防灾救灾物资管理的责任,明确灾害风险信息预报和企业员工灾害风险教育和培训机制等,使企业灾害风险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第二,将突发灾害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由风险管理部门对各种灾害发生、后果影响作出预先评估,预计不同强度下的突发灾害对企业财务造成的不同程度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营业中断损失、责任赔偿损失和商誉损失等等。采取的方法可以采用压力测试与极端情景分析,为购买保险和运用掉期工具等分散和转移风险方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

(三)将预防突发灾害纳入投资项目考量因素

在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纳入突发灾害风险控制因素。选择项目地址(包括设立企业地址)时加强灾害风险预防,投资项目选址模型一般取决于物流、原材料、劳动力等经济因素与政治、法律因素,必须将灾害风险因素也考虑进去,尽可能避开地层断裂带和灾害频发地区。工程项目建设要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施工、采购、监理、验收、审计等,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建没项目规范,保证建筑物和设施的施工质量,保障以人为本的企业生活设施投资项目预算以及高强度抗灾的生产建筑物与设施投资预算。

(四)提取突发灾害应急储备金

企业要摆脱突发事件的影响,充足的资金是保障。突发灾害下,短期资金筹措难度非常大。具有财力的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应急储备金制度,由企业从每年的税后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应急储备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流动性强、风险小的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进行财力上的预防。具体金额可以根据企业日常经营现金余额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的评估结果来确定。平时的财务政策注重流动性管理。

(五)建立存货保险储备和增加供应商

日本地震引发了供应链在自然灾难造成的中断面前的脆弱性问题。对此,企业可以建立存货保险储备,可以使企业避免缺货或供应链中断造成的损失,但存货平均存储量加大会使库存成本加大,而且针对突发灾害的保险储备会大于一般情况下针对缺货的保险储备。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损失和库存成本之和最小。另一种方法则是在更多分散地区增加供应商。

提醒大家的是,库存的不断增加会影响生产率,并且使用众多的供应商会提高成本,从而挤压利润空间。不少企业认为,增持库存与增加供应商的成本,超出了供应不安全性加大的潜在成本。有研究表明,多数供应链问题并非来自生产设施的实体破坏,而是交通问题和缺乏能源供给造成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原料供应商、上游企业聚集地区设立企业,形成区域经济群。

(六)对企业主要资产和重点项目投保

通过投保,企业可以弥补灾害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在保险业内,自然灾害意外保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暴雨、泥石流等常见险,另一种是如地震这样的非常见保险,即巨灾保险。然而,目前尚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巨灾保险机制。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但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仅有18.06亿元。这也使得企业出于成本因素不愿投保。根据其他国家的实践,依靠一般商业性保险是无法保障巨灾保险的,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商业保险公司也拒绝地震险。

国际上,日本巨灾保险相对成熟。日本早在1966年就建立起了地震保险(JER)体制,日本成立了一家完全国有的地震再保险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专门负责

地震再保险业务。根据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的制度设计,如果商业保险公司因地震导致的赔付金额超过660亿日元但在3300亿日元以内的,由日本政府承担赔偿金额的50%,如果超过3300亿日元,则政府承担95%。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巨灾保险基金模式,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财政予以支持、全行业参与的巨灾保险体系,广泛应用国际再保险机制分散风险,鼓励个人和企业投保自救,及时有效地应对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今年2月份,民政部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强调,“十二五”时期要增强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要明显提高。此外,要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补偿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完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和具体配套措施。加强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管理,推动建立政府和社会协同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期待“十二五”期间,我国巨灾保险机制上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免去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突发灾害的企业财务应急管理

(一)财务预算调整

一般来说,预算编制是建立在对企业未来环境的预期基础之上的。突发灾害的发生,改变了企业原有预算执行的内外部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灾害的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销售环节受到重击,产品流中断,资金链遭到破坏,应收款项一时难以收回,流动资金周转不灵,到期的债权及利息得不到偿还,信用出现危机,筹资遭到困难,继而产生财务危机。

企业需要着重对灾后企业所涉及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在明确企业灾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企业财务预算编制要打破过去预算依托的“基数+比例增长”、“零基”指导思想,适时改进原有的预算办法,重新建立适应灾后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财务预算。

预算编制初期,必须加强信息收集与评估,确认和估算资产损失,对预期的风险补偿金和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进行估计预算;掌握市场动向;收集政府、金融机构出台的有关灾后各种优惠政策。预算编制以“现有企业存量+前期恢复生产高投入成本”为基础,以阶段性或中短期的恢复目标为主,可以编制灾后专项预算,重新核定预期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增加受损厂房、设备等的专项维修额度,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缩减原有的开支项目,增加新的投资项目前期成本投入和未来效益估算,编制灾后销售、生产、现金流预算以及最终的预期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二)资金管理

遭受突发灾害之后,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应急管理的核心。此时的资金一是用于恢复,二是用于正常生产经营需要,资金需求量将远大于平时。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尽快评估遭受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合理估算资金需求量。资金管理主要依靠“开源”与“节流”。

“开源”。企业应当开辟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通过自身的突发灾害应急储备金、保险、银行、证券、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社会捐赠等多个渠道来解决重建资金的筹集问题。第一,充分利用国家信贷等优惠政策,及时同银行进行沟通,获取新的贷款支持。第二,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加大收款力度,积极与客户做好沟通。第三,对于政府设立的各种补贴和资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及时争取,也可以尽量争取发行债券和股票获取长期资金来源。

企业筹资不应盲目,要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科学合理筹集资金,平衡好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债务类融资和权益类融资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安全性。

“节流”。企业应当减少和延缓现金流出。加强现金控制,提供资金使用率,严格控制支出,尽可能在不影响商业声誉、企业形象的情况下,及时与供应商沟通,通报企业受损失的情况,说服供应商给予延期或者进行债务重组。财务部门应严格审核各项支出项目,特别重大支出项目,需要严格审查,规范支出的审批制度。采购设备时尽可能采用分期付款以及融资租赁。及时同税务机关进行沟通,通报企业的损失和面临的困境,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或延期缴税。

企业必须要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加强资金监督审计机制,提高对资金链风险的识别能力,建立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通过财务指标核算等手段,运用SWOT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对战略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担保风险、财务授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种风险区域、风险地带进行报告分析,并努力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针对存在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和风险转嫁。

(三)存货管理

加强成本控制以及对生产经营必须的关键存货的管理,实时掌握各存货的当前库存量与控制限度的比例情况,实时了解库存实时信息,对市场需求作相应分析,确保库存物资既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又不会发生短缺。突发灾害之后,企业一般会面临资金紧张、销售不畅的不利局面,在此形势下,控制和压缩存货库存很有必要。企业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消化呆滞库存的计划和步骤,采取清理库存、材料改用、让售淘汰改型材料、易货贸易等多种方式压缩库存,提高存货资产质量。

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层面; 业务层面; 内部控制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002-08

作为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行以及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法规的贯彻执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界对央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经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央企上市公司在运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西方已经提出了若干内控建设的模型,但是我国尚没有构造出针对央企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合理方法。况且央企境外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要求更多更严格:不仅要满足国内相关法规和母公司内控体系的要求,还要应对来自上市地监管方的挑战。因此本文拟以Z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司层面及业务层面分别运用流程制度分析、风险体系分析得出Z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的具体方案,并对央企境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意见。

一、Z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为某国企通过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在新加坡投资上市的公司,主要从事船舶研发、制造管理、营销和服务,为世界各地的船东提供与船舶建造有关的管理与咨询服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Z公司对公司层面内部控制主要涉及权限授权、关联方交易、雇员的证券交易、公司公告要求、董事会、董事委员会等方面的流程规范,本文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要求仅对Z公司整体层面的几大内控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等。①治理结构。Z公司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要求以及新交所的相关规定,制定《公司治理结构报告书》《Z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设置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②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公司制定了Z公司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主要权限、任职条件和沟通关系,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保证各部门人员构成、能力素质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③人力资源管理。Z公司员工构成包括新加坡本地人士和公司从国内派驻的员工,设立了较为完整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完善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绩效管理方面:建立以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该体系通过建立“公司―业务板块、部门―个人”的三级绩效管理框架,将公司平衡计分卡分解到业务板块、部门、员工,实现绩效压力层层传导,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同时与公司绩效计划进行严格比较,检查公司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完成情况。④企业文化。公司之贵在于基业长青,长青之贵在于道德之经。Z公司加强新国企文化建设,全面宣传贯彻Z公司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以人为本、激情投入、集体价值、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六要素,《公司企业文化深植实施方案》,大力宣传公司党建及文化建设。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也被COSO 的《指南》认为是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一。Z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重视风险防范,积极发掘潜在的风险因素,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集团《关于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关于Z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围绕公司战略目标与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公司所属行业特点,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动态识别内、外部风险,进而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针对专项风险制定或调整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在确定公司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时需经过如图1的四个步骤。

公司本年度通过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问卷》《风险评估评价标准》,识别出本年度Z公司优先关注的重大、重要风险共有11项,其中重大风险有3项(前3项),重要风险有8项(4―11项),具体的风险测评结果如表1所示。

针对风险评估提出的各类风险,相关部门对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描述,并提出包括长效管理机制和近期管理改进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3)控制活动

公司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并针对业务流程及相应的关键风险点,识别并确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4)信息与沟通

全面信息化建设。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对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是构建规范管理平台的必由之路[1]。Z公司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南北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完善信息化管理。公司建立健全了内部信息沟通与报告机制,制定了公文流转程序、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内部信息沟通规范。

(5)内部监督

持续监督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实质性的证据、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反馈等内容。完善监督体系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必要措施。Z公司根据新交所的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负责。

2.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公司内部审计方面控制存在不足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或接受谁的领导)关系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关系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2]。

Z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恰恰缺乏这些有效的规定。在制度方面没有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实施准则,没有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审计程序等方面作出规定,使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无章可循。

Z公司内部审计程序不严密。由于审计意见没有得到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及时推动落实,同时也未对审计人员执行回避的原则进行规定,使审计发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2)对公司下属部门及附属公司管理控制存在不足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规模做大的过程中,管理能力一般相对落后于企业发展,财务管理能力不能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至企业集团,内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权夺利,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各分子公司认可。Z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子公司分散于中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而这些子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及使用的办公系统、财务系统都不一致,导致在公司层面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规范。

(二)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对新加坡政策体制了解不多,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在业务流程的管理中,仅仅是抓住关键的控制点,即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具体而言,本文从财务角度选取了三大重点业务流程做介绍,其基本涵盖财务人员日常实际工作,即全面预算管理、销售及收款管理、采购与付款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Z公司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确保各项重要工作顺利完成。作为新加坡上市公司,Z公司在配合集团总体预算的同时,制定本公司的预算,并在制定全面预算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编制方法,由各部门及下属公司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并与各相关人员谈话沟通的前提下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报告,上报Z公司本部,由本部负责人根据各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协调、沟通,再由各下属公司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进行上报,本部相关人员汇总调整得出公司预算方案。

(2)销售与收款管理

收入根据日常交易中产生的已收或应收销售或服务款项,扣除销售折扣和相关销售税费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销售和市场分析操作过程中,对于新项目的评估等也都有较详细的流程操作,如图2所示。

(3)采购与付款管理

Z公司没有集中采购职能。申请部门负责提出采购申请,寻找、评估和选择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给供应商下订单,进行收货或服务完成确认,并申请付款给供应商。

在付款方面,Z公司出台了《公司财务支出审批权限表》。付款需经过相关部门领导批准,并附有必要的支持文件,如采购合同、入库单和税务发票,最后经过会计审核处理付款。

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全面预算的制度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如果缺乏健全的全面预算制度体系,企业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管控力度就难以满足需要,Z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每年预算开始时期,财务部接到上级公司下达的预算任务后,由财务部发起,向各业务部门及子公司发出预算表格,各业务部编制各部门预算,最后汇总制定总的全面预算表格。这一系列预算报告制定流程没有公司层面的制度规定,只是靠各部门之间支持配合完成,对于全面预算在部门分工执行方面缺少制度保障。

预算执行的流程中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预算差异分析是一种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只有及时而又经常地进行,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业务的指导作用[3]。Z公司预算管理是在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每季度和期末再做监督检查及总结,每两次监督检查之间相隔时间较长。

全面预算作为内控的业务操作层面与信息化层面结合不紧密。Z公司还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没有实现从南北企业管理软件中直接选取生产经营数据,使得全面预算的控制难以奏效,影响预算执行效率。

(2)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有待提高

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必要管理措施[4]。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监督措施,那么会计控制将无法实现,对于会计需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会计信息这一目标将很难达成。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必须有一套完备的会计控制体系,来实现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全方位的监督。而Z公司在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以及进行财务关账的程序方面,缺少标准化的会计流程给子公司遵循,从而不能实现对子公司全角度的管控。

(3)采购流程的控制尚需加强

对于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过程,书面记录不够完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取得的比较报价没有完整存档;针对审查的某个项目和非直接采购,部分供应商的评估和资格认证环节记录不够完整。

对于合格供应商,申请部门参照的是其母公司维护的合理供应商清单,没有维护一份Z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清单。

二、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

(一)公司层面改进

1.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有效进行独立评价的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手段[5]。具体从完善监督机构和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两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取决于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是否缺失。因此,应当根据委托理论的要求和各集团的实际,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承担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同时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注意提升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地位[6]。鉴于Z公司在内部监督建设方面的缺陷,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制定规范的职责权限。Z公司需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独立审计人员,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检查和监督体系,确保内审部门组织完整,有力运行,保障审计监察效果。

规范审计范围,明确审计权责。Z公司独立审计部门设定后,公司还要聘请权威机构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明确审计职责和范围。围绕公司经营工作的重点、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审计,提出改进意见,出具审计建议书;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检查及独立评价。

审计部需要依据职责要求,实时监督业务部采购招投标业务,作为独立于业务的第三方对招投标业务操作流程及招投标文件进行监督审核,为公司招投标业务如实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2)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直接受高管领导,保证其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关的逐渐融合,内部审计并不只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更重要的还是管理服务者,这也就需要内部审计将审计结果直观呈现在管理者面前,使管理者了解内控执行情况,并对其后续工作安排提出建议。之后内部审计跟进监督,确保整改问题落地。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第一,确定内部审计独立评价工作程序。Z公司设立的审计部门对公司本部及下属公司年度内控检查评价负责,对内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内控缺陷有权力直接向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报告,以此建立以企业整体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具体如下:了解被评价部门及公司内控情况,确定测试的控制点,下达通知;测试评估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组织实施独立评价;编制独立评价报告,征求评价部门及公司意见,出具独立审计意见;报告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跟踪整改。

第二,规定审计结果的执行和反馈。公司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如30天)内必须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内审部门,提高内审结果的执行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健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审计监察成果的转化。

2.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

Z公司应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公司整体控制力。针对下属公司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内控缺陷问题,公司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1)加强财务控制

第一,向各下属公司委派财务人员。会计委派制度被西方国家很早就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运用,是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普遍制度[7]。通过委派财务人员,Z公司意图实现集中管控优势,统一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提升集团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为公司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制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应当根据下属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规定制定《Z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规定下属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建立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等经济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重要下属公司还应开展内控培训和流程梳理辅导。通过对重要下属公司内控管理的培训,欲使重要下属公司内控建设逐渐完善,并同Z公司集团内控建设制度流程相协调,便于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理。

(2)建立业绩考核机制

Z公司应当建立权威有效的业绩考核管理机构。明确考核职责和考核内容,对下属公司制定统一规范的业绩考核办法,并根据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增强业绩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提高对下属公司业绩考核的有效性。

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应采取KPI指标衡量,制定《子公司绩效考核表》,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组织考核。同时Z公司将得分情况反馈到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时改进。

Z公司还需规范对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的考核管理体系。公司按统一的模板与各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签订绩效管理合同,并对绩效合同的签署及后期执行考核采用流程图规范,如图3所示。

图3只描述至子公司各员工及部门经理提交绩效合同,对绩效合同执行的跟进监督管理,Z公司也应有具体的流程描述,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对于公司人员层次不同,将员工分为公司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员工三级,Z公司应该对各子公司各级员工分别设定考核体制,在侧重点内容上有所不同。

例如以公司领导为考核对象,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占比20%,考核内容包括价值观、责任心与主动性、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素质和能力占比30%,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廉洁从业、宏观决策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卓越执行能力;业绩占比50%,考核内容包括对重大项目或任务的贡献和分管部门的绩效。通过公司360度测评分数加权平均,根据员工的最后得分,按照绩效等级转换表将员工划分到各个绩效等级。

根据员工绩效结果,应对员工进行反馈,这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点,对上级管理者及下属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级管理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下属提升能力;有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被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掌握工作进展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导和资源;有助于提高考核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对与绩效考核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对于下属,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发现自己上一阶段工作中的不足,得到及时、客观和准确的绩效反馈,确立下一阶段改进点;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是员工参与工作管理的一种形式。

(二)业务层面改进

1.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它将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计划、目标以数量形式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和管理[8]。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将更加有效地提升Z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Z公司在原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高效有序运营的目的。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详细说明。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职能,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

鉴于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公司应制定《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的职责分工、编报审批程序、执行分析、监督考核程序和预算调整全面规范预算的实行,从而使Z公司全面预算得到制度上的规范。

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预算管理机构的缺失会给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因此Z公司应该成立由董事会领导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Z公司的全面预算工作,此外Z公司本部还成立了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由财务、审计、人力、经理部及业务部人员组成,负责公司全面预算执行。

(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体系,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9]。鉴于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可供遵循的编制流程的缺陷,考虑业务部、项目组及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建议公司重新修订预算编制流程,如图4所示。

(3)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

鉴于Z公司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的缺陷,Z公司应制定预算执行月度分析制度,要求预算分析节点由每季度变成每月,财务部门根据各单位的财务套表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向有关单位提供预算执行进度等信息,与之相关的责任单位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按程序提出预算修正申请,视修正的程度由有审批权限的人员批准,最大限度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

2.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收支业务流程再设计

Z公司应编制一套标准化的会计政策,包括如何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进行财务关账,以提供给其子公司遵守,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该会计政策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与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相关。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程序,并且说明进行收入和支出确认的基础和标准。在财务系统里进行会计调整的程序,包括在财务系统里进行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的要求;在财务系统中录入调整分录的方法;会计调整记录的相关支持性文件存档的要求。Z公司应根据公司业务流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结合以上整改建议重新梳理关于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的流程图,添加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要求的模块。该模块要求会计在财务系统中创建记账凭证后提交给财务部经理审批,审批不过退回修改,审批通过后财务部经理将记账凭证过账到财务系统中,会计再利用会计系统准备月度管理账目表,之后交由财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即生成月度财务报表。

第二,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针对Z公司在财务关账方面存在的潜在疏漏,建议Z公司从收支预提和支出流程的规范、以前年度的财务调整需取得相应的事前批准等规定来确保交易的完整性。同时,还需制订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月度、季度和年尾结账的时间表,列明以下关键活动的截止日期;子公司提交审核过的财务报表的日期;外部审计结束和审定财务报表的日期;公布财务结果的日期;在财务系统内关闭账期的日期。

(2)建立收支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业务数据和财务核算的真实性。首先,为确保反映到财务核算上的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设计一套业务报告套表,该套表由业务部提交给财务部,财务部依据套表上的完工节点或者完工百分比进行收入成本的确认。该套表将由财务部留存,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之一。其次,对于日常进出口所涉及的设备等类货物,业务部门需向财务部提供发票、海关报关单据以及仓储、货运单据,财务部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业务部门需有相应的业务人员在现场核实货物的收况,确保票据与实物相符,账实相符。

第二,会计科目填列的统一和规范性。对于报表会计科目的设置,Z公司应该编制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科目表供子公司统一使用,协助甄别是否将发生的业务准确地反映在会计科目中。

3.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采购业务流程再设计

针对Z公司采购流程出现的问题,公司应加强关于采购流程方面的控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记录评估调查的结果,在新的供应商通过资格认证前需经过复核及批准。维护合格供应商清单,当通过资格认证后合格的供应商填列到合格供应商清单中。没有通过供应商表现评估的供应商将从合格供应商清单中剔除。具体由项目经理操作,寻找供应商并去船坞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出供应商调查表,经部门经理和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加入公司供应商列表。之后每两年评估一次,填写评估调查表,按照调查结果决定是否保留在供应商列表中。

第二,执行严格的采购审批和追踪制度。公司对所有的采购业务,包括直接采购和非直接采购,申请部门均需提交阅批件,取得管理层的复核批准。

第三,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对长时间未关闭的订单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及时跟进,以确定仍然需要该笔订购。不再需要的订单需及时取消并通知供应商。参照上述建议,Z公司应按以下流程改进,首先由项目经理发起,确定采购申请,拿报价单多方询价,评估报价单并筛选供应商,最终筛选出4―5家供应商进行招标,之后由招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供应商。项目经理参照中标供应商的信息制定采购合同,提交合同审批表,由业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法律顾问及财务部审阅,并提出相关意见,将修改意见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参照意见调整修改采购合同,重新交由业务部经理、法律顾问和财务部及总经理批准后,确定采购合同。

此流程应规划到供应商送货和提供服务环节,后续还包括公司申请人验货、费用报销及经理部监督供应商发货等环节。

(2)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关注采购风险的识别。采购风险的源头――供应商选择。由于供应商选择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也很多,例如质量风险、交期风险、产能风险、财务风险和信息风险等。

采购风险的关键点――合同。在此环节应注意以下方面: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执行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更改、违约、担保等风险,采购方自身的违约、项目、工程合同及外包合同风险等。

第二,加强采购风险的控制。Z公司应严格按照建立供应商评估和资格认证以及报价评估程序,从源头上把控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财务风险,Z公司应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资金链进行分析,还需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指标调查,设定财务警戒线,把控供应商的财务风险。对价格风险,在汇率不稳定时期择期采取合同价格锁定、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价格风险。对来料质量风险,公司设专人对采购进来的原材料、部件或产品做品质确认和查核检验,对采购材料质量负责,责任到人。

总 结

本文在对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分析中,发现Z公司内控建设在公司层面及主要业务方面都存在不足,就Z公司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建议:

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建立系统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涵盖财务控制和业绩考核及实施预算控制三个方面。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主要是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及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公司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包括流程的再设计、风险识别体系的建立及改进效果的评估;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同样包含流程的再设计、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及对最终改进效果的综合评价。

本文的研究结果拟为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改进建议,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内部基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A].2010.

[2] 崔秀梅,张茂忠.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体系[J].中国审计,2004(4):55-56.

[3] 田佳,岳脉健.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4(4):91-93.

[4] 任广平.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J].商业经济,2009(1):33-34.

[5] 刘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剖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6-80.

[6] 柏广才,沈洪祥,孙浩.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48-51.

[7] 赵玉琳.集团公司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创新措施[J].会计之友,2014(4):83-85.

篇10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水泥企业;企业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新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和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财务风险的科学控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所以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因为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资金管理状况,而资金贯穿于企业整体业务活动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投融资活动、市场信用度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财务风险含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企业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主要是由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过程中,财务管理的不确定因素所引起。水泥企业财务活动可以直接划分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分配4个具体环节,这4个环节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筹集资金风险主要是因为无法按时偿还资金引起;投资环节风险主要是项目实际收益与预期不符;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因为资金结算回收不顺利、投资项目资金回收难以及对外担保资金回收难;分配环节财务风险在于企业盈利后对各利益方资金分配不合适。除此之外,还包括财务制度风险、存货管理风险、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有限、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陷等各方面原因引起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无处不在,并且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所以企业要在这些风险发生前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加以控制。

二、水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风险

我国水泥企业较多,自从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淘汰产能落后、调整水泥行业架构等多种硬性政策,使得水泥行业步入了节能减排、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时期。财务管理制度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侧重于日常收支核算,并没有大范围实施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意识,无法很好地应对财务风险。对预算管理也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企业预算也缺乏了严肃性和权威性,所以企业预算管理效率极低。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流程不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预算编制方法不合适,不适合企业实际业务经营活动[1],最终预算执行效果远远偏离预期,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衡制度,导致企业资金预算管理水平下降。

(二)筹资风险分析

1.资产变现能力差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大小会影响企业筹资需求,而资产的变现能力强弱关系着企业筹集资金的效率和效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偿债能力。但是在水泥企业发展中,其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用于贷款抵押占比也较大,整体资产流动性较弱,所以企业未来经营活动需要的筹资活动也会受到部分限制。2.融资渠道受限制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贷款,其融资增长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运营水平,后续资本增长能力有限。企业本身负债资本比例较高,如果后期经营不善,盈利较低,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负担;如果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企业就会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水泥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占用资金,整体融资能力受限于企业盈利能力、权益资本、营运能力等的条件限制,而其中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个耗时久、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并不能迅速提升,所以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最有效的途径就只有权益资产的增加,融资渠道太过单一,企业资金风险较大。

(三)投资风险分析

1.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行业政策变动、利率变化、汇率变动等,都会影响企业投资项目实际收益情况。2.市场对水泥的需求量大量减少,水泥企业产能相对过剩目前水泥企业产品主要是面向化工、建筑、电力、钢铁等重工业市场。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这些行业也先后面临着发展瓶颈,以至于水泥企业相继出现了大量产能过剩的问题。3.企业投资项目分散化严重,管理成本难度大水泥企业投资项目普遍存在分散化,缺乏多元化投资战略规划,既增加了企业投资项目的管理成本,也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投资风险。

(四)资金回收风险分析

1.市场环境导致企业内外部应收账款风险在逐渐增加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销售量和订单,一般都会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2.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企业实际销售过程中,很多业务员为了业绩和销售规模会忽略销售后的资金回款情况,而且企业业务部、市场部、财务部之间也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财务部不能及时准确地预估客户应收账款回款情况,也不能对可能存在的坏账采取相应措施,对清欠业务员也缺乏奖惩措施[2]。

(五)存货管理风险分析

1.员工存货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管理机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在存货采购过程中,采购负责人根据主观经验判断采购量的情况较严重,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订单量来科学预测存货量,整体缺乏存货管理意识。2.存货管理方式不恰当、不科学对企业不同存货也没有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产品也没有实行针对性管控,全部采用统一的、粗略的采购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存货周转率低,占用资金现象严重。3.水泥企业存货本身的特点水泥企业生产成本由煤炭价格、电力、原辅料、人工成本、折旧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煤炭和电力价格定价能力较强,而且在水泥企业生产成本中也占比较高。所以水泥企业整体议价能力较弱,企业存货有着高储存量、高运输成本等的特点,不利于企业存货管理。

三、水泥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外部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也在逐渐增强。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生产经营管理过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力度。财务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宣传财务管理理念,让全体员工能够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理念;其次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政策,尽可能减少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企业要完善预算管理机制,通过预算管控实现企业业务活动全过程管控,有效防范企业业务活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3]。

(二)筹资活动风险控制

1.拓宽筹资渠道由于水泥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太过单一,所以要采取其他有效的筹资渠道,保障企业资金充足。企业可以适当选择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资本金融资、社会融资等方式。比如采用资本金融资方式,可以考虑发起社会资金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采用股权融资,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知名度,筹划上市,通过上市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严谨。顺应我国目前积极推行的“新三板”方式,争取在短期内实现新三板挂牌上市。2.合理选择筹资时机水泥企业筹资需求较大,所以现阶段企业除了尽可能获取股权融资外,还要加强银行贷款的管理。银行贷款对股权融资来说,其优点在于融资速度快,受外部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综合考虑自身实际需求、利率变化、资金成本等因素。如果银行流动性紧,融资成本较高,并且预计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经济增速也较慢,建议企业采用固定利率获取银行贷款,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未来融资成本。

(三)投资活动风险控制

1.防范产业政策风险在项目投资前,企业要充分考虑投资项目地理位置、资源能源消耗、技术水平等方面能否适应可能发生的行业政策变化;还要根据科学预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制订防范措施。2.防范环保政策风险我国对环保政策方面都出台了详细规定,比如对水泥企业制定的政策有《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这些标准。3.应对能源价格变化风险煤炭是水泥企业主要的原材料,并且占据企业生产成本比例较大,并且煤炭价格也不单单是受国内市场影响,还受国外煤炭价格的影响,所以企业在煤炭价格方面议价能力较低。企业要很好地应对煤炭价格变化,就要在项目投资前合理评估本地区煤炭价格趋势和供应情况,可以选择在煤价合适的情况下签订长期供货合同。4.应对市场开拓风险企业市场开拓风险的应对是对投资项目市场开拓能力的综合评判。项目投资方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大量人才、完善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措施来提高投资项目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以此来占据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市场项目开拓能力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和意外事件处理机制,争取把项目风险降到最小。5.防范收益水平风险企业收益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其投资项目吸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我国水泥市场行业有着典型的区域特征,所以不同地区水泥市场价格、行业收益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企业在进行收益水平评估和分析过程中,要以本地区投资项目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评估行业收益水平,另一方面对新项目投资,要注重项目实施全过程收益水平的管理,在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都要评估项目风险和收益风险。如果收益风险较低,可不采取措施;如果收益风险较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4]。

(四)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1.健全客户信息管理体系企业客户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有客户信息档案、客户信用等级、信用政策3个方面。客户信息档案建立时全面把握客户信用情况、经济状况、企业规模、工商注册、还款能力、行业口碑等信息,避免信息不全面导致坏账,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造成经济损失。客户信用等级可以划分为7个层级,对应的信用政策如表1所示:2.增强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赊销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企业要对其采取合适的管理,认真分析每一笔应收账款具体情况,定期更新客户应收账款还款情况,定期与客户保持联系,适当催收。增强应收账款催收力度,还可以保证签约收入和现金流量正常,对大金额项目可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法律手段[5]。

(五)存货风险控制

1.加大供应商管理力度水泥企业对供应商要求比较高,所以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全面考虑供货服务(20分)、供货速度(30分)、供货质量(50分)。具体供应商绩效管理标准如下表2:2.制订最佳存货定额管理方案企业存货管理不合适,一方面可能造成生产环节资源不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可能占用大量运营资金,水泥企业存货管理能力低会影响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所以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量调研和预测,制订合适的生产计划,并且选择最佳的存货管理办法。而水泥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就是煤炭,其煤炭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企业成本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可以在煤炭价格趋于上涨时适当储备煤炭,在煤炭不景气的情况下,减少库存量,避免存货大量积压影响资金流动性。在煤炭价格较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当前订单情况适当生产,不需要大量采购和储备煤炭资源,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性[6]。

四、结语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很多企业都经营不善、被迫倒闭,其中很多企业都是因为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破产或者被收购。所以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规避资金风险、债务风险对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文章主要研究分析了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次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存货管理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积极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稳定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高山.基于资金集中管理实现水泥集团化企业资金优化[J].营销界,2021(5):161-162.

[2]李晓琴.大数据背景下建材企业财务管理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2021(2):209,211.

[3]高琳.混凝土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及管控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10):151-152.

[4]张二锋.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企业内控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21(15):187-188.

[5]孙伟英.财务共享模式下IT审计风险控制研究———以华新水泥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1(7):143-148.

篇11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内控机制

在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能否保持企业财务状况稳定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关键。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要求企业必须要有危机防范意识,并建立起科学的防范及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控机制,以确保自身健康的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含义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主体之一,更是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便是其中之一。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企业各种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难以预见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而使企业蒙受损失。一般来讲,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高负债率,带来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指的是由于经济环境和利率等因素的变化,由于企业筹集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的风险,尤其是企业本身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我国企业资金的来源分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由于人们对于财务杠杆理论理解上的偏差,我国企业从资本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据新华社报道,国资委研究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近日称,目前半数以上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5%。此外,企业负债结构很不合理,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较多,一旦市场销售出现问题,很容易产生支付危机。如果银行方面对企业失去了信任,很可能会缩减对该企业再次放贷的规模或者抬高贷款的利息,这必然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带来较高的融资风险。

2.决策不谨慎,导致投资风险

所谓投资风险指企业进行投资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造成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的投资分为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和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等形式。在制定投资的决策时,一些企业不够谨慎,投资盲目,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缺乏全面性、真实性加之投资决策者的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他们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产生了重大偏差,从而造成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巨大的投资风险。

3.资金收回慢,形成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变现从而造成偿付能力弱化的可能性。在现代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形式多样的商业信用,赊销就是其中的一种。赊销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销售,所以赊销俗称为信用销售。一些企业为了扩大销量,往往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以此来扩大市场占有率。一旦企业盲目赊销,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极易造成大量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乃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用,必然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无法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严重影响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除此以外,存货是在企业中比重相对较大的一种流动资产。如果存货超储积压,也会占用大量资金,一旦存货变现渠道受阻,必然会加大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4.供、产、销等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经营性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所产生得风险。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销售风险等。经营风险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企业持续亏损,业绩下滑。造成经营性风险的原因很多,供、产、销等多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带来企业的经营风险。然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理念的落后是其主要原因。一些亏损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这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5.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最终导致企业的高综合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护企业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一个企业利用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予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一个体系。2008年6月由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正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成为我国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从这几年实践来看,情况却不尽理想,许多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往往难以有效地实施。特别是一些企业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缺乏产生损失后的责任追究制度,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更甚者一些企业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积极扩大筹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在筹资时,除了可以采用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其他方式来筹集所需资本。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来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资本结构,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争取实现融资成本最低,风险程度最小,投资收益最大的最佳资本结构。在比较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在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了较充分的估计和准备的基础之上,借入资金可以适当多一些;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筹资时应该谨慎行事,借入资金不可过多,等待有利时机调整资本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2.谨慎决策,保证投资收益的实现

投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投资期限、控制投资品种的方式来控制。众所周知,投资期限越长,投资风险就越大,因此企业应该尽量控制投资期限,选择短期投资。在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可以选择若干品种组成投资组合,通过投资组合中各品种风险的相互抵消来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也可以采用D系数的分析法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分析风险程度,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如果D系数小于l,说明股票投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小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可将其确定为风险较小的投资对象。总之,应谨慎的制定投资决策,充分考虑影响投资收益的各种因素,尽量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进行决策。

3.制定合理的策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众所周知,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项目是企业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因此应该确定最优的现金持有量、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以及确定最佳的库存量等。保持资产高度的流动性是企业减轻财务压力、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保证。在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的同时,企业必须合理安排好资金的使用。在安排资金使用上要考虑到各项贷款和借款的到期日、利息的支付日、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以及存货的库存结构的各种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实现资金合理使用,以避免资金使用不当、资产的流动性弱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4.科学经营,积极防范经营风险

企业管理层应当针对重大的经营性风险因素的管控问题,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行业特点,采取具体措施,科学

经营,积极的应对经营性风险。具体包括:做好年度采购预算及策略规划;重视供应商的筛选和评级,慎重选择供应商;严格审查订货合同,完善合同条款;与供应商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降低质量、交货期、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采购风险。企业在确定生产何种产品时,应先对市场做好调研,生产的产品要适销对路,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越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生产风险也就越小。此外,销售价格是决定产品销售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销售价格越稳定,销售收入就越稳定,销售风险也就越小。可见,企业只有形成科学经营管理体制和理念,积极防范供、产、销等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才能稳定未来的经营收益,从而达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5.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只有加强企业员工的防范财务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才能从根源上防范风险。此外,企业风险的管理必须有制度上的支撑,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涵以下几方面内容:

(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控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系统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它包括业务运营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后者的建立对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使之成为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重大风险业务预测与决策、组织评估风险程度以及发生风险后的处置工作等。

篇12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所获得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活动很多,例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收益分配,等等。因而,应该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去关注财务风险,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财务风险成因的主要表现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本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中包含权益筹资和债务筹资。

1、合理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比率。合理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比率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即债务资本的成本比权益资本成本低。与之相对应,企业在盈利一定的情况下债务资本所占的比例大,为之付出的成本较低。因而,企业获取的利润会更大。

2、负债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无论企业经营成果大小,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额固定不变。因而,当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就会相应地减少,从而使自有资本的收益大幅度提高。

3、负债具有“抵税作用”。负债的利息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与企业的收入抵扣,使负债经营的企业同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企业相比,成本费用增大,利润减小,应纳税所得额随之减少,从而减少上缴的所得税,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1、投资生产项目。企业若是在自有生产项目之外再增加新的生产项目,会发生许多成本和风险,若投资于生产项目不能盈利,使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者,投建时该项目市场正旺,但市场风云变化不可把握,投建完成、产品生产出来时市场上已接近饱和,导致企业亏损,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盈利,总体偿债能力下降。即便不亏损,该项目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率,或利润高于银行存款利润率有限等等情况会导致企业在投资生产项目中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投资新项目还应考虑到引进新技术、培养职工新技能、建造新厂房以及配套设施等,会发生很大的支出,也会影响该项目的收益率,导致财务风险的形成。

2、投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风云骤变不可预料,若经济处于成长期,股票大盘总体上涨时,其收益可能可观,但若选择有误,即使是再好的时机也有下跌的情况。在这时,其风险很大。收益的高低和风险成正比。股市有句老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有些企业的投资者为了获取收益盲目入市,给企业造成不小的财务风险。当大盘下跌时,若不能及时清仓,此时的损失就会更大。近几年,基金发展迅速,虽然其风险比股票略小,但风险还是存在,也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然,基金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所以有些企业也会购入一些基金作为长期或短期的投资,但由于对基金行业的不了解,在价格下跌时,不能及时出售,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

3、投资其他企业。投资于其他企业,这一般是企业的长期对外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稳定的收益,若是被投资的企业发展良好,产品畅销,企业有可观的收益。若是选错了行业或企业错过有利的投资期,会导致企业收益下降,甚至没有收益。若市场供过于求,加上经济下滑,被投资企业破产清算,那企业的损失就会很大,财务风险就成为了财务损失。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

1、采购风险。由于原材料市场供应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应不足造成停工待料的风险,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而导致实际付款期与平均付款期的偏离而造成企业的风险。

2、生产风险。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产品不足所造成销售迟滞的可能。

3、存货变现风险。存货变现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产品市场的变动,消费者喜好的变化或市场上存在企业产品的替代品等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风险。

4、应收账款变现风险。企业为了促进销售过多赊销,导致应收账款资金无法回笼、管理成本增大的风险,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变化,导致实际收回期与预期收回的偏离造成的风险,等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样不可忽视。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企业的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的来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血液。然而,大部分的股东更积极回收股息。因而,企业净利润的分配不易平衡。一是企业存留;二是分配给股东。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如果企业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需要发展,需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则大部分留用。然而,资金若大部分留用,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就会减少,股息分配就有可能减少,会直接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因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企业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的监测。经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介绍,可以得出财务风险确实存在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因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客观存在。虽然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企业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管理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是建立分项管理总体控制体系,分项管理是对企业从筹资、投资、经营到分配等环节划分责任,不仅能提高企业收益,更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对自己所负责的部门的财务风险有权利及义务采取控制手段。他们对本部门相对熟悉,也了解自己所管辖部门的优势与劣势,责任人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好本部门的财务风险,企业总体的财务风险随之下降。同时,企业从总体出发,经过核算相应的财务指标,合理分析过高的财务风险形成原因,找出造成财务风险的根源,以及各部门相互配合,降低财务风险。分项管理是指对应企业财务活动(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收益分配活动等)采取分项管理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管理。现在管理层推崇负债管理,不仅弥补企业不足,而且可以提高收益,成本比股权资本成本低,并且有抵税作用等有利之处。但凡一种事物的产生或理论的存在都会具有两重性,即均有利弊。若企业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将使企业承担过高的利息支出,出现财务危机,因而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坚持“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负债融资,后股权融资”的原则。所谓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和生产存留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有效地利用内部融资,每年留存在企业,为企业今后的运营、投资储备资金。企业的留存收益毕竟有限,若想进行大项目投资,必须从外部融资,才能及时筹措到资金。企业在举债过程中要做好负债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时间上要相互错开,避免到期日偿债压力过大,同时负债偿还期与利润分配日期也要均匀安排。总之,尽可能使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和利润分配日期在时间和金额上的均匀设置,避免“挤兑”情况的发生,并且应随时对企业负债比例进行监控。在财务风险发生伊始,就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还有另一条外部筹资的途径,就是采取发行股票。一般来讲,发行股票是风险最低的筹资方式。股权投资可长期使用不需偿还,不会发生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不会造成太大的财务风险。对于非上市公司企业没有这条筹资方式,仅能依靠举债来筹资。这时,对于非上市企业来说,风险要高于上市企业,这就要求非上市企业更应调整好债务的偿还时间与金额,降低一定的财务风险。

从信用上讲,企业在平时经营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信用,当企业资金链发生问题时,银行和投资人有可能因企业良好的信用,而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往来单位和供应商也会扶持一把,这都有可能缓解一定的财务压力。

(二)投资风险管理。企业投资应将主要资金放在本企业竞争力强的项目上,把暂时闲置的资金进行短期项目的投资。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可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盈利能力。随之,投资风险就会趋近最低;反之,若把资金分散到一些其他附属的项目上,就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某些项目短期内有利可图,但时期一过企业又会陷入财务危机中。企业不断加强核心产业,不断加强研发力度,技术也不断提升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使企业始终在本行业中保持领先优势的地位。

(三)经营风险管理。建立企业就是为了通过经营获取收益,经营伴随而来的是财务风险,企业应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控制风险。

1、确定比较稳定的供应商。最好是同一种材料有两至三家供应商供货,以避免单一供货商供货,因某种原因不能提供原材料,导致企业待料停工。也能防止供应商恶意的不发货造成企业的损失。另外,本企业也应建立资金的良好信用基础,赊购款应及时偿还,这样可以相对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

2、多方合作解决生产风险。调研人员应做好市场调查,令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人员应技术熟练,能够高效的高质量的补充库存。库管人员应对各类产品、材料等进行严格监管,及时检查材料、包装物等库存情况,减少库存损失。另外,产品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对所有生产员工实施轮岗制,使员工能够胜任各种生产工作,避免个别人员休假或辞职,导致无人能及时接手工作,造成生产停滞,这类工作一般技术含量、专业性相对较高。

3、存货变现风险。企业负责人应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尽量使自己的产品新并且好。这样就可以避免其他企业同自己抢市场,当其他企业开始生产加工该产品时,本企业就应该在生产最新研发出产品,这就是让企业走在行业前端,也就避免了存货陈旧市场过剩,以至于存货难以变现的风险。

4、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往来企业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并且建立销售责任制,这样能有效的回笼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四)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收益分配中,留存是企业筹资中相当重要的一项,为了企业今后的发展应留存下一部分大的资金。另外,企业的股价是企业经营晴雨表,企业为了稳定股价,保全股东利益,应每年发放一定的股利,安抚股东。这两部分分配的比例要看企业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若企业近期要投产新的项目,并且该项目收益稳定、良好,可以多留存一些以备用来内部投资。若企业近期无大型项目,就可以多分给股东一部分,让股东对本企业更有信心。不管何种情况,企业必须有一定留存,可以防备不时之需,缓解一定的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压力。

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除了以上几种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还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从总体上控制财务风险。

(一)短期预警系统需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是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存货与应收账款变现的能力就强。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预收款项及存货项目中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了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一年为期,企业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准,建立现金流量预算,能预测企业短期财务风险,为企业负责人加强控制提供数据与条件。

(二)建立长期财务预算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大部分由于举债导致的,因而除了有短期预警系统,还应建立长期预警系统,综合评价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等方面来防范风险。

1、从获利能力来分析。总资产报酬率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每耗用一元所得利润;利润越高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当企业获利能力越强,企业面对的各类财务风险就越低,这是主动控制财务风险最好的手段。

篇13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电力企业发展势头越快,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电力企业主要面对的财务风险

1.经营方面的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的经营也不外乎3个方面即电力投入、电力生产和电力供应。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及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会造成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电力投入方面的原材料的采购风险,由于供应商的原因导致采购风险加大;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安全问题也会使企业加大风险隐患;在电力供应过程中因为客户的原因,造成款项不能及时回收,由此产生的风险等等。另外,由于需求量的增大,电力企业势必加大生产投入,但供求之间协调的问题,导致电力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的需求,由此产生风险。

2.投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的投资都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电力企业也不例外。

一是电力企业的投资项目主要是电网建设,主要集中在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原有设施的技术改造及大修理等,在电网投资建设中,项目是否按预期计划执行、执行是否到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及项目竣工结算问题,都会对电力企业在投资中产生风险。

二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最终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电力企业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去,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

3.筹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百姓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不断扩大基础建设。有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电力企业要靠筹资来达到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如果电力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综合的考虑,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缺乏全面的分析,盲目筹集资金,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生产经营没有按照预期计划实行,产生风险。对于已经筹集到的资金,如果没有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跟踪管理,导致非法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给企业造成财务损失。如果没有及时支付利息而被银行收取滞纳金,还将使企业信誉受到损害。

二、有效规避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建议

1.全面提高风险意识

要减少和避免企业的财务风险,首先就要提高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一是要正确认识风险的本质。风险是与人类活动相适应的,企业风险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社会不断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因此,企业风险也随时发生变化,企业风险与企业发展是成正比的。二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风险。由于风险与企业共存,当机遇来临时也就有风险的存在,那么我们要做的不仅要规避企业的风险,而且可以选择其为我们所用。三是将风险意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树立和创造良好的风险意识管理文化,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将员工风险意识由被动变主动,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四是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宣传教育来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将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机制的流程及内容不断灌输给员工。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

电力企业的投资大,企业的融资、投资、经营以及分配等也都需要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所以在电力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是非常必要的。而在整个经营过程中会产生财务风险,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与风险管理的目标相一致,将二者结合起来,即要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又要兼顾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3.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实施风险控制

电力企业是垄断行业,由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受原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电力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及控制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客观要。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的影响,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及资本结构,风险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对风险管理增加投入,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按照系统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的要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风险控制不是理论上的东西,是要真正落到实处的。

三、结束语

既然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与企业发展共存的,那么电力企业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用科学的态度、按照完善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电力企业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使电力企业的发展走向稳步健康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任国毅.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优化[J]. 财会学习, 2016(1):74-74.

[2] 陈冬梅.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J]. 经营管理者, 2013(25):174-174.

[3] 傅红琴.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15).

[4] 滕Z兰.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 当代经济, 2014(16):64-65.

篇14

关键词: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引言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着更加严峻和复杂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导致企业可能获取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倒闭。同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显现,后续各类不确定因素持续叠加,企业之间风险的动态传递更加频繁,财务风险已经成为重要风险,而供应链还将某一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至上下游企业。

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研究尤其是传导机理研究,提出控制策略,显得非常必要,鉴于此,本文梳理了风险传导源、传导载体和传导路径等几个方面的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对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管控策略。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博奔过程再认识

企业财务风险不同风险源作用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着更加严峻和复杂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导致企业可能获取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倒闭,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不断加深。企业对外部环境有着高度敏感性,风险的积聚对企业发展产生威胁,且深刻影响相关利益者。首先,企业是财务风险系统的核心,它既是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的焦点,又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的主体。企业主体属性包括总资产、净资产、总负债、税收、市场占有率等,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其次,股东行使批准和监督职能,属性变量包含股份数量、股权价格等。再次是经理人,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执行者。

企业外部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债权人。债权人更多地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但会间接方式参与到企业的财务治理,降低偿债风险。债权人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属性变量包括是否贷款、贷款额度等。二是客户。企业财务系统中,客户追求产品效用最大化等,属性变量包括自身资金状况、购买需求等。三是供应商。企业与供应商的博弃的焦点在于原材料的价格及企业货款的偿还等要素。

三、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系统动力学特征

一是复杂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着更加严峻和复杂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不断加深。企业是财务风险系统的核心,它既是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的焦点,又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的主体,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财务风险传导因素众多,且多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风险传导路径。

二是动态性。企业之间风险的动态传递更加频繁,财务风险已经成为重要风险,而供应链还将某一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至上下游企业。财务要素包括资金流量,也包含了存量和流量的特征,并以资金动态的流转过程为基础。同时,筹资时机也是动态的,企业要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股票行市以及未来现金流,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因子,动态性变化对企业的正常运行提出了挑战,因此要特别注意研究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机制。

三是反馈性。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日常传导过程中存在多重反馈环。企业主体属性包括总资产、净资产、总负债、税收、市场占有率等,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一方面企业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另一方面财务系统内部存在多种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

四是时滞性。即风险发生与风险结果存在着时间延迟,通过延迟,财务风险的发生在风险发生之后才会产生。同时,债权人在无法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情况下对企业的财务治理也会产生示值,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治理,降低偿债风险。而从债权人的目标看,也要特别注意财务风险的时滞性。

四、财务风险传导管控策略

一是控制财务风险源。在筹资风险源控制上,要认真分析筹资活动中的宏观环境,把握变化趋势,调整财务管理政策,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风险。要防范利率筹资风险,把握利率走势,做出相应筹资安排。要防范汇率筹资风险,取措施以防范汇率筹资风险,包括合理安排债务的币种结构。要合理确定财务结构经营风险,在确定债务比例时,权衡举债经营可能会带来的财务风险,做到资金的筹资量与需要量之间的平衡。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时机,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股票行市以及未来现金流。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因子。加强财务风险动态监测分析,应在财务风险源还处于萌芽阶段时积极财务相应的补救措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是提高财务风险阀值策略。要增强缓冲能力,包括人力、资金以及实物等。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导致企业可能获取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倒闭,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不断加深。例如企业可以建立偿债资金、外汇偿债基金。为了满足连续的生产经营,可以在经济订货批量的基础上考虑置存保险储备量。适应能力是一种以变应变的能力,即调整财务策略,不断调整和修正财务策略,或是调整财务策略组合。

三是避免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阀值的事件发生。当前,企业之间风险的动态传递更加频繁,委托人应该重新调整委托关系,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完善企业财务活动监督机制,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要保证企业利润的实现,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张菡.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之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

[2]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张志英.金融风险传导的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