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餐饮会计实务培训范文

餐饮会计实务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餐饮会计实务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餐饮会计实务培训

篇1

关键词:重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98-02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状况。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大都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了12门左右,专业课一般开设16门左右,开课学时各校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专业核心技术教育课程偏少。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其中会计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少且课时少。另一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实务操作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学年论文等。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的状况。(1)理论叙述仍过多。尽管许多教材删减了“原则”、“意义”、“作用”、“地位”等所谓的理论问题,但仍存在过多的理论。(2)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编排不够合理。仍以《基础会计学》为例,大多是先介绍了会计凭证、账簿等理论之后,才介绍会计循环。其实在阐释了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复式记账的情况下,直接介绍企业的会计循环(也就是实务)的内容,然后再介绍账户分类及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会计工作组织的话,则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教材内容没有考虑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系统造成的巨大冲击。如,《成本会计学》中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依然是“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实际上由于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已在会计实务中很少使用、并正在被逐渐淘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发展得还不够成熟。部分高职院校过分追求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求大求全而不注重求特求精;只注重从普通高校引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而不注重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能人才;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等。这种“粗放式经营”使得课程设置依然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

2.高职会计教育与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区分。中国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曾经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与本科会计教育对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的层次区分,都是“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3.与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现状分不开。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师资队伍中,一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另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工作量又相对繁重,学校没有安排其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事业单位具体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缺乏按职业岗位或工作过程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换能力。

三、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

1.重新定位高职会计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注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而应当注重直接可上岗的技艺型、操作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应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性、技能型”为特色,科学地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财会基础理论知识和财会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从事财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的含义如下:(1)强调的是“高等性”和“职业性”。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2)强调的是“技能型”和“操作型”。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所谓的过渡期或适应期。(3)强调必须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再学习能力。当由于社会经济变革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等的变动时,有能力做出适时的调整。(4)强调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提法是劳动部门鉴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时的通俗提法。就会计专业而言,这个层次大约相当于由人事部门所管理的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时的“员”级和“助理”级之间的水平。

2.提高高职会计教师业务能力。当前特别要注重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从事会计实务实践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外聘的方式,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师培训。(2)采取下派的方式,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企事业单位顶岗或挂职锻炼,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为这些考试的内容都侧重于考核会计实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利于教师通过考试提高实务水平。

3.改善高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条件。(1)完善会计基本流程手工模拟实训室,不再使用假凭证和假数据,将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纸质凭证、账册和报表等都要是真实的,并且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会计数据是某企事业单位的真实数据。(2)完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不再是几个学生一台电脑和只安装一种财务软件,而应保证一生一台,并且安装2~3种财务软件。(3)建设会计岗位情景仿真实训室,在实验室设置不同的企业、银行、会计机构、不同的会计岗位,设置不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这一情境下进行会计操作训练,受到真实会计环境的陶冶。(4)不断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课程中的知识在实务中的运用情况和对会计职业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1.突出职业特点,按“工学结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1)与会计岗位“证书”相关课程。一是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二是为取得会计初级职称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2)与会计岗位相关课程。由于各企业会计机构所设置的具体岗位不尽相同,很难设计出符合各企业会计岗位的课程,但可以根据各企业较统一的会计岗位来设置一些课程,如《出纳实务》、《存货会计实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投资与筹资会计实务》和《税法与税收会计》等。

2.突出行动导向特点,按“做中学”设置技能训练课程。(1)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如设置《手工账务处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仿真业务原始凭证按手工账务处理原则、程序进行账务处理。(2)辅助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会计专业应会的辅助技能训练课程。如《点钞与伪钞识别训练》、《会计数字与文字书写专业化训练》、《原始凭证认识、鉴别及审核训练》、《实用表格编制训练》等。上述训练课程可在实验中穿插安排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拓展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初级会计人员拓展技能训练课程。如,《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训练》、《会计职业技能综合训练》、《财经应用文体写作训练》和《Excel办公软件应用训练》等。

3.突出高等教育特性,按“适度、够用”设置拓展提升课程。(1)《财务管理》。主要提升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的分析的职业行动能力。(2)《Excel与财务管理》主要提升处理及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各种数据,以及灵活运用Excel的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和管理及辅助决策的职业行动能力。(3)《服务业会计》。主要了解金融、保险、旅游、餐饮以及超市等不同服务业的特点,掌握服务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范,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4)《管理会计》。主要了解全面预算、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及责任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5)《审计》。主要了解审计的基本程序、审计一般技术方法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基本技能,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6)《企业管理》。主要了解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生产过程组织、劳动定额与物资消耗定额、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兢.关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0,(1).

[2]张秀烨.经济环境、教育目标与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7,(8).

[3]陈丽,杨智慧.会计岗位技能操作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江锋,阳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7).

[5]刘剑虹,等.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篇2

1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1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旅游与财会的结合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为培养具有良好旅游职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企业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和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的财务核算,毕业后能较快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行业收银、出纳、财务会计、财务主办、财务管理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有财会方面的专业课,还要有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图1所示)。在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位于表下部的财会类专业课程外,我校还开设了如“旅游职业礼仪、酒店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运转实务、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服务与管理”等旅游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考取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当学生最后去旅游行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时,他们不仅通晓财务,而且非常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转,这将会对业务的理解力有更大的提升。

1.2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实用性

在财会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在应用性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技术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区别并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

1.2.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①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会计学类课程进行了扬弃,摒弃以往一些理论知识太强的科目,而将对于培养目标“有用性”的课程保留。以夯实财会专业基础为主线,我校开设了“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性课程,进行会计学类的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我校还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等专业主干技能课程。在这样的财会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形成a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为主的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体系;b形成以“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为主的考取初级会计师的职业技术等级考试体系;c形成以“酒店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三门课程为主的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见图1)。

②相关财会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为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综合能力,拓宽相关知识面和增加就业机会,我校还开设了“宏观经济分析、证券与投资、财务报表分析、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公司理财”等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对选修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有助于更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兴趣,为不同发展层次和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的机会。

1.2.2 应用实践课程设置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开设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初级会计实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依托我校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年在旅游行业财务岗的顶岗实习,充分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

业已与南京绿地洲际酒店财务部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企业走进校园,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使学生有目的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2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状况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突破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着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并做到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实行“多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结合,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和“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直接采用了考试教材,并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能力培养。

如表1所示,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修完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后,在第三学期的11月参加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修完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后,可以在第四学期的3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目前我校已与贝特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两个考试可连续进行)。

为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我校不仅建立三门考证课程试题库,而且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三门课程考点资料库,所有材料按照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不仅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针对考证内容进行考试,并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的10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保证学生在暑期学习中的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保障会计证的过关率。事实证明,我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切合了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更有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会计证的过关率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3 关于深化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改的若干思考

3.1 进一步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1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图1的第三个层次——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明显不足。财会教师来源于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将财会专业教师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到酒店等旅游行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1.2 财会教师人数不多,应该由专业负责人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协调教学计划,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1.3 学院应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

3.1.4 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财会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进一步完善实习就业体系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个新专业,目前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单位关于财务岗位的招聘数量非常少。数量少并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由于很多旅游企业不知道我校有这样一个专业。因此,学校应该在该专业的宣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充分利用我校的旅游企业资源与更多的单位建立该专业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能够真正的接触到财务,学以所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008年我校开设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一所培养旅游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8年我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这对于完善我校旅游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3 进一步完善财会硬件设施

目前《饭店软件系统应用》这门课程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学校还没有购入相应的饭店软件系统,而这门课程对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我校财会专业主要的实习及就业单位是酒店,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未来学生在收银以及财务岗位的实习和就业都是极为必要的。

篇3

一、领导重视,组织工作到位,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圆满完成。

经xx省电网公司决定,xx电力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8期,每期学习6天。从 XX年 7月 19日开始到XX年 9月 10日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历时2个月。本年度的继续教育重点讲授《电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基础》这一门课程,参加培训的人员达 704人。由于培训中心领导重视,学习抓得及时,组织工作到位,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学员普遍反映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学习收获比较大,学以致用,对省电网公司直属单位会计队伍思想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坚持“三严”,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是确保学习效果的关键。

第一,坚持严格挑选授课教师,请理论水平高、会计实务能力强、授课效果好、又能联系企业实际的老师上课。

第二,坚持严格的学习纪律,不允许无故缺席迟到早退,严格考勤制度。

第三,坚持严格的考试制度,凡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必须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记入学习档案。今年会计人员的培训强调以《电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基础》的教育为重点。学员们认真参加考试,从答卷中能感受到学员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思想和业务素质上获得提高。

三、严格教学纪律,制定管理流程,促进培训工作规范化运作。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责任重大,要认真负责,严肃对待,表现在严格教学纪律等措施上。同时,围绕培训内容这个中心,抓好教师、纪律和教学三个环节,严格把关、严格选材、严格考试。

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在有些社会培训单位流于形式,对会计人员造成很多消极的影响。本培训中心本着为省电网公司负责,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与管理方法,确保在本培训中心进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扎实有效、规范操作。为此,在整个培训班的运行过程中,本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严格纪律,规范继续教育报名、授课、考试等工作流程,使XX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四、认真组织,周到服务,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本培训中心的老师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热情为学员学习生活服务。例如,为了让学员们能安心参加培训,培训中心提供相应的住宿和餐饮服务,竭力使培训工作的后勤保障做到温馨体贴,无微不至;对考试试卷认真阅卷评分、记入档案;对表现突出的学员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由于培训中心的认真组织、严格管理,这样大大促进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所聘请的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克服材内容针对性不强的局限,探索财政部统一法律法规与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衔接。尤其是,结合本省供电行业的特点,讲授的内容也倾向于将现有财经法规与电网企业的财务工作紧密结合,用案例教学法,深入浅出,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

篇4

关键词: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我校的办学理念也紧紧围绕着这个要求,提出“技能改变命运、创造成就未来”的口号,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熟练掌握技能。如何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如何培养学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就是我们目前必须尽快完成的事情,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注重会计实务。

我们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难于用上,而实际操作技能不高却制约了其发展。因此,针对中职“2+1”模式下在校教育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从而有效弥补传统会计教育的不足。

(二)注重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中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会计专业技能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上。因此,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通过不断改进,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使他们走上岗位时能快速上手。

(三)注重资格培训。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例如,我校近几年会计专业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大大提高,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拿到职业资格证。因此,还需加大力度,以提高考取资格证通过率。

二、制约中职学生就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就业后反馈回来的情况,笔者发现,学生在实习和就业后,由于在校技能培养方面的相对缺失,工作中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技能短板。

(一)缺乏对纳税申报知识的学习。

对于刚走上实习或工作的学生而言,报税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因为在学校中,学生基本都只学了一门《涉税会计》,而且由于课时紧,甚至有些章节还没为学生讲解,所以有关如何报税的实践操作能力基本是零。同时近年来,税务申报方式、方法变化较大。目前基本已全面实行网上开票、网上报税制度。由于学校无法取得正式的报税系统和开票系统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这方面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是造成学生纳税申报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对票据及凭证的认识。

虽然我们在第四学期开设了《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但由于平时我们教给学生的都是文字叙述的知识,然后就写出分录,确实和实际工作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对学生来说会计凭证的填制并不难,难的是分清那些原始凭证代表什么含义的经济活动,就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发票,如机打发票、手写发票、商业、餐饮、支票和银行进帐单等。学生看着这些原始凭证已经是一头雾水,更别说还要再根据这些原始凭证判断要编制什么样的会计分录。此外,很多时候,学生到企业实习,干的是出纳工作,对他们而言还有一个难题就是票据的填制,因为之前他们连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如何填制。

(三)缺乏对一线生产和管理的实践。

对生产经营过程比较模糊。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更侧重于如何记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其实,学生在学会如何记账之前,应该先去企业了解生产方式和经营过程。例如,笔者所教的一些学生,他们毕业实习回校后总是说:“老师你平时上课和书本例题讲到都只有两三种材料,为什么企业会有这么多的材料。”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反映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我们会计服务于管理和生产,但专业教学却严重脱离了一线生产和管理,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会计和管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以加大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职学校培养技能性会计人才的对策

(一)建立“教学信息平台”。

“教学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专业资料数据库,主要搜集会计专业工作中常用的原始资料和账表,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支票、汇票、发票、印签等,以备上课时随时作为教具加以应用;二是专业教学数据库,主要搜集专业教师的教学心得、课堂常用案例、教学课件和教案,以方便大家交流教学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资料数据库可以吸收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意见,专业教学数据库可以吸收其他学校的优秀资源。

(二)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目前中职学校很多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这使“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使“双师型”称号流于形式。其实要建设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不难,关键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学校要创造条件和投入一定资金让教师走出学校,制订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组织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和事务所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真正“双能型”教师,才能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才能培养出技能性较强的学生。

(三)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实习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际学生课堂教学学不到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等知识的综合教育,是上岗预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育部于2002年就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很多中职学校对于这一办学模式并没有实施到位,当然这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毕竟校企实习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学校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实习并不意味着一定参与会计业务处理。在低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参观观摩或参加生产劳动了解生产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感性认识;到毕业实习,逐渐进入专业实习。

在实习方式上,在低年级实习的时候,学校可以选择把学生送到定点企业去实习,让学生直观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生产过程,为以后的校内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训时,学校可以请企业中的人到学校,因为会计实习不像其他技能型专业,可以到企业集中实习。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兼任实习指导教师,他们可以带来一手的资料,这样既能保证实习质量,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如果学校能够用心去做,所起的效果将很显著。

(作者单位: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就业 短板 对策

近来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知识够用

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难于用上,而实际操作技能不高却制约了其发展。因此,针对中职“2+1”模式下在校教育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从而有效弥补传统会计教育的不足。

2.技能扎实

技能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中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会计专业技能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上。因此,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

3.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中职教育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的有机结合以及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可以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职业敏感性,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制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技能短板

通过几年来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就业后反馈回来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在实习和就业后,由于在校技能培养方面的缺失,工作中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其就业和与职业发展的技能短板。

1.报税实践操作能力较低

对于刚走上实习或工作的学生而言,报税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因为在学校学生基本都只学了一门《税制基础》,有关如何报税实践操作能力基本是零。同时近年来,税务申报方式、方法变化较大。目前基本已全面实行网上开票、网上报税制度。由于学校无法取得正式的报税系统和开票系统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这方面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是造成的纳税申报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2.对票据填制和原始凭证的认识不足

由于平时我们教给学生的都是文字叙述的题,然后就写出分录,和实际工作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对学生来说会计凭证的填制并不难,难的是分清那些原始凭证代表什么含义的经济活动,就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发票,什么机打发票、手写发票、商业、餐饮、支票和银行进帐单等。当学生看着这些原始凭证已经是一头雾水,更别用说还要再根据这些原始凭证判断要编制什么样的会计分录。还有我们中职学生出去很多时候实习的是出纳工作,对他们而言遇到还有一个难题是票据的填制,连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如何填制。

3.脱离了一线生产和管理

对生产经营过程比较模糊。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培养学生目标更侧重于如何记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学会如何记账之前,先去企业了解生产方式和经营过程。学生毕业实习回校后总是说:“老师你平时上课和书本例题讲到都只有两三种材料,为什么企业会有这么多的材料。”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虽然我们会计服务于管理和生产,但专业教学却严重脱离了一线生产和管理,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会计和管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三、中职学校培养技能性会计人才的对策

1.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的配置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大量的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以加大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成为会计类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一般由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组成。基本没有网上纳税申报实验室,而纳税申报是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随着网上申报的全面实施,学校教育必须更新传统的纳税申报教学内容,增加税务会计实务的实践性。要解决报税知识缺乏和实践操作能力差,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

首先将税法及纳税申报知识列为专业的核心技能,相关课程作为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根据新的要求确定更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大纲;其次为学生准备虚拟税务局的网上申报环境,提供虚拟的企业纳税业务项目,虚拟了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和原始记录,为学生完成这些虚拟的项目提供全流程的环境、素材和工具。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虚拟业务分别采用手工报税和电子报税进行模拟操作。模拟手工办税的主要内容是:在主要税种的项目教学中,根据虚拟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和相关的原始凭证,由学生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然后通过手工填写纳税申报表。电子报税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纳申报实训室,利用企业网上报税系统软件,根据虚拟企业生产经营的模拟资料进行网上纳税申报。通过手工办税以及电子报税操作,学生可以熟悉企业各种方式下的办税流程,来实现工作项目的仿真训练。

2.加强“教学信息平台”和“师资队伍”的建立

为了解决学生对原始凭证认识和票据填制这两方面盲点,学校可以从两方面来抓。

首先在教学方面应建立起“教学信息平台”。“教学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专业资料数据库,主要搜集会计专业工作中常用的原始资料和账表,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支票、汇票、发票、印签等,以备上课时随时作为教具加以应用;二是专业教学数据库,主要搜集专业教师的教学心得、课堂常用案例、教学课件和教案,以方便大家交流教学经验。在实际操作过,专业资料数据库可以吸收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意见,专业教学数据库可以吸收兄弟学校的优秀资源。

其次,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目前中职学校很多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这使“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大打折扣,使“双师型”称号流于形式。其实要建设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不难,关键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学校要创造条件和投入一定资金让老师走出学校,制订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组织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和事务所实践。只有这样,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真正“双能型”教师,才能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才能培养出技能性较强的学生。

3.校企联合,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实习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途径,是理论与时间想结合的过程,实际学生课堂教学学不到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等知识的综合教育,是上岗预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育部2002年就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很多中职学校对于这一办学模式并没有实施到位,当然这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毕竟校企实习涉及到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学校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实习并不意味着一定参与会计业务处理。在低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参观观摩或参加生产劳动了解生产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感性认识;到毕业实习,逐渐进入专业实习。

在实习方式上,在低年级实习的时候,学校可以选择把学生送到定点企业去实习,让学生直观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生产过程,为以后的校内专业是训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训时,学校可以请企业中的人到学校,因为会计实习不像其他技能型专业,可以到企业集中实习。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兼任实习指导老师,他们可以带来一手的资料,这样既能保证实习质量,又能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能力,提高专业老师的技能。这种方法如果学校能够用心去做,所起的效果将很显著。

参考文献

篇6

(一)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世界能源日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绿色会计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对经济活动都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它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保护社会资源环境。这样一种可持续性的策略,不仅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来说,实施节约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不变的目标。从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有利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急需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从事有效率、效果的环境保护活动,在企业内部构建绿色会计体系,使环境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同时,在实施绿色会计从理论核算到信息披露整个过程,这一举措更有利于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及其相关人员的环境素质,从而更好地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企业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保护费用法保护费用法是指以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失,例如出现了水土流失,就要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或其他方式来保护地面水土,这些处理所需的支出就可以看作是对环境的保护费用。[2]它反映了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所付出的代价,在绿色会计核算中都计入到绿色成本。以钢铁行业为例,来自中钢协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9月统计的86家大中型钢企累计利润达到112.7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而这已是近几个月内较为乐观的数据。此前,今年1月至6月86家统计内重点钢企合计盈利为22.67亿元,平均销售利润仅为0.13%,亏损达到了40.7%。以上市钢企宝钢股份(600019)为例,该公司在2012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其环境保护成本构成包括费用化成本和资本化成本两部分,分别为28.49亿元和4.23亿元,对应总计约32.7亿元的环保成本,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7亿元,也就是说环保成本几乎相当于净利润的三分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在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的投资中,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治理项目投资分别为140.3亿元、257.7亿元、24.7亿元、1.2亿元和76.5亿元,分别占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额的28.0%、51.5%、5.0%、0.2%和15.3%。与2011年相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治理项目投资分别减少11.0%、21.3%和45.5%,废气及其他污染治理项目分别增加21.7%和84.8%。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除了2010年投资保持在400亿元以下,其他年份都保持在400-500亿元之间,且投资总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整个老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投资中,废气的治理投资占据了投资总额的相当大一部分,从2012年的数字可以看出,废气的治理投资占据了投资总额的1/2;其次就是在废水的治理和其他部分的治理投资最多。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工业的生产发展中,废水、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这些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治理投资在绿色会计核算中就可以计入绿色成本类科目,而这些为保护环境、消除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投资支出就是利用保护费用法来计量绿色成本。2005-2012年老工业源污染治理投资构成如图1所示。

(二)工资差额法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的差异,如噪音的高低、是否接触污染物等会影响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为了吸引劳动者从事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职业,企业就必须在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的补偿。这种用工资水平的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就是工资差额法。[3]笔者选取了我国2003—2011年5个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数据,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比较工资水平的差异所反映出的环境因素对绿色会计核算成本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每个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呈上升趋势,这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其次横向来看,各个行业工资水平差别很大,最高的能达到52230元,而最低的只有19469元,工资水平相差32761元。其中采矿业及建筑业行业工资水平较高,而那些从事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人员,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林牧渔业。比较各行业,不难发现,采矿业及建筑业的工作环境较恶劣,劳动强度大,为了吸引劳动者,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较高。同时,相对于农业及餐饮等服务业而言,采矿业及建筑业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更加严重。尤其是采矿业,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甚至是不可修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采矿业及建筑业与农业、餐饮业之间的工资差额就应纳入会计核算中的绿色成本。

(三)问卷调查法根据那些享受了环境效益或者承担了环境成本的个人或组织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问卷,然后在他们当中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来确定环境效益和成本数量。但由于它本身是一种粗略的、不精确的方法,所以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绿色会计核算所需的成本费用。(四)法院裁决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企业对环境污染产生的纠纷往往需要通过法院裁决,法院的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遭受损害的总量估计。企业赔偿数额可以作为社会成本的量度,但采用该方法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往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它要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综上,在企业绿色会计的四种核算方法中,保护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能够通过计算得出具体的数字来反映绿色成本,都是一种定量的计量方法。但是两者也有所不同,区别在于保护费用法的核算是通过成本、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科目计量的,而工资差额法是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计量,一个是涉及到资产类科目,一个是涉及到负债类科目。问卷调查法和法院裁决法是一种比较定性的计量方法,由于绿色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效应,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系统,受多种因素制约,所以有时候定性的计量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跟保护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相比,这种定性的计量分析还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因此,企业在进行绿色会计的核算时可以定量计量为主、定性计量为辅,多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企业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我国开始绿色会计的研究至今,虽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某些方面一些专家学者们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目前在企业中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核算方法、报告以及信息披露也还不够规范、系统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二)核算方法的应用缺少制度支撑,相应的绿色审计监督制度尚未建立在现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缺少能够指导企业绿色会计实务操作的应用指南,致使绿色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差,在实际情况中难以应用。起到监督作用的绿色审计制度在我国还尚未出现,这样不利于政府、社会和投资者更好的监督企业绿色会计的实施情况,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对绿色会计核算的监督。

(三)企业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积极性我国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执法不严、惩罚措施不够有力,加之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的法律约束力和控制力比较弱,像环保局、证监会等都没有提出对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环境信息,采矿、石化等环境敏感行业也没有主动披露相关环境信息,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积极性还不够高,动力不足。

(四)企业对绿色会计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企业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加之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及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披露效果。同时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和发展。

四、构建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发展绿色会计新学科,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厘清环境会计要素内涵,确定合理计量属性,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在我国经财政部批准,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这是继中国会计学会“中国特色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6个专业委员会之后成立的又一个专业委员会,对提高中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消除实务操作上的盲点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也应该加强学习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促使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健全。

(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制度,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为保障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完善绿色会计制度、修改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同时应注意加大环境保护实施的强度和力度。在企业中尤其是财务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绿色会计的制度,在制度上给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提供一定的保障。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审计制度,对影响环境会计的一系列因素进行跟踪审计,加强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从外部和内部同时对企业财务绿色核算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企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立绿色信息披露的奖励机制,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在实施绿色会计的过程中,政府除了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同时也应该建立一些综合的配套措施,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为绿色会计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而且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为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所需环保装置的购进问题扫除障碍,以实际行动鼓励企业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政府应建立相关的绿色信息披露奖励机制,根据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质量实行相应的奖励,或者对积极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内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企业员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实行奖励,以促进企业减少环境成本、提高环境效应,从而自愿披露自身环境信息。

篇7

【关键词】 原煤成本费用; 核算管理; 疑难问题

原煤生产矿井是集团企业原煤成本费用核算的基本单位。各生产矿井受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生产规模,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吨煤生产成本差距较大。新《企业财务通则》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明确要求企业依法实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原煤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原煤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目前煤矿成本管理还存在着核算方法选择不当、成本控制措施不利等问题,影响了成本核算的质量,因此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办法,引导原煤生产企业精打细算,正确核算成本费用,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让有限的矿产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原煤成本核算管理面临的疑难问题

(一)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方式下材差率的计算问题

集团公司对原煤生产矿井的原材料实行计划成本分类核算,其中:木材、支护用品、火工用品、金属、非金属、一类机电、二类材料、三类材料、劳保用品九类由集团物资供应公司统一组织采购,因生产急需,煤矿可在自采比率10%以内自行采购。每月依据物资供应公司下达材料结算单、代储代销结算单等与集团物资供应公司进行结算,月末按分类定率材差率进行材差的结转;配件由集团租赁公司统一采购,按月结算;事务用品(划入三类核算)、办公用品由矿自行采购。

屯兰矿在执行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材差率的计算方法先后进行过三次调整。2005年以前是按上月分类材差率计算,上月分类材差率=(月初结存的分类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的分类材料计划成本)*100%;2006年是按当月分类材差率计算,当月分类材差率=(月初结存的分类成本差异+本月增加分类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分类材料计划成本+本月增加分类材料计划成本)*100%;2007年1~11月按当月分类材差率计算,12月按全年分类材差率乘以全年发出分类材料计划成本减去1~11月已摊材差计算分配额;2008年以后采用加权平均法分类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方式是:材差率=(年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至本期累计收入的材料成本差异)/(年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至本期累计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本期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年初至本期累计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年初至上期累计发出材料已负担的成本差异额,分类计算,将发出材料调整为实际成本,暂估材料不计入。但实际核算过程中,暂估材料数额较大,分类定率材差率相差悬殊(如表1)。如果出库材料包含了大量的暂估材料,这种方法在计算出库材料应分摊材差时也不准确,造成原煤材料成本和期末库存材料成本不真实。故屯兰矿在2010年年末计算材差率时请示了集团公司,允许暂估材料按定率材差率计算材差,并参与材差率的计算,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结果期末分类材料计划成本与分类材差基本匹配,出库材料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材料的实际成本,得到年报审计的认可。建议暂估材料应按定率材差率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参与材差率的计算;或其他能有效控制利用材差调成本的方法,如:先按定率材差率确定期末库存材料材差,倒挤出库材料材差成本等。

(二)安全费用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全额计提折旧的问题

2009年6月26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其中第六条提出对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的解释: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费用,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盈余公积(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形成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形成资产的成本冲减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屯兰矿安全费用从2005年开始计提,逐年提高,至2010年安全费用提取达到吨煤60元,使用安全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已达2亿元,全额计提折旧后,造成资产价值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状况。形成了每年固定资产增加,折旧费并未增加的现象。

(三)内部辅业、服务、福利机构的核算问题

现国有原煤生产企业大都担负着企业办社会的许多职能,如职工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职工宿舍、家属区物业管理、家属区供热、退休职工管理等。未实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发生的费用应在职工薪酬中的职工福利费、非货币利中核算。职工福利费一般都是用于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的,对于非独立法人和非对外营利性的职工医院、浴室、食堂餐饮等均可在福利费中列支核算,非货币利通常是指企业提供给职工的实物福利、服务利、优惠利及有偿休假利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会计准则规定不是很详细,会计对福利费的支付范围把握不准,应在福利费开支的列入管理费,如福利部门的折旧费、设施购置费、修理费等;二是对职工食堂、托儿所等福利机构及物业、招待所等服务单位没有统一核算模式。各矿管理办法各异,有些承包给个人,有些划归多经局,有些归入后勤,但都难以进行彻底主辅分离,发生的费用也因核算方式不同,列支渠道不同、结算票据的使用问题,影响到原煤成本核算和成本的管理,成为审计重点难点。2005年开始我们做过多次企业办社会摸底调查,各矿也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对有些机构仍实行内部独立承包核算,但这种核算方式并不彻底,与企业分而不离,存在承包费用不清晰,票据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四)成本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成本预算是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集团公司与各矿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依据是集团安排的生产经营计划、重点工程计划、盈亏指标,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编制原则,矿井成本预算指标由归口部门负责,职能部门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单位,也是经济指标的责任单位,预算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受井下地质条件影响,原煤生产环节多,工作地点分散并经常移动,是成本控制的难点。预算编制依据大都在上年基础上进行增、减调整,单位部门都在为完成业绩目标争取宽松的预算指标,预算的批复部门因基础信息掌握不全,预算松弛度很难把握,增加了预算管理的难度。

2.预算调整方法过于简单

成本预算指标是在年初计划任务基础上,进行成本项目预算指标的分解,以内部收入确定经营目标利润。但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因实际生产情况的变化,预算利润指标进行了相应调整,而成本费用指标却得不到及时的修正。因固定成本、可控成本的划分等问题,节超因素分析不清,不利于精细化管理。

3.预算管理分析不够全面

预算管理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和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分析的比较多,对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科研技术、改善福利等发生的投入、产出成本效益情况分析的比较少。预算管理不能只以降低企业成本为最终目标,还应与市场的开发、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

二、原煤成本核算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加强煤矿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1.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

根据历年审计情况,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很多,如:报销票据使用不规范,费用划分不清,核算方法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原煤成本的核算质量。作为财务人员业务上要不断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把握不准的事项应与相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上级单位、中介机构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减少判断失误,相互合作才能共同提高。

2.加强会计人员的实践培训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中,女同志较多,又不宜下井,对井下原煤生产过程不清楚,在会计核算时容易造成差错,尤其固定资产的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岗位,更需要深入现场掌握情况。企业应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井下作业流程培训讲解,利用科技手段展示井下生产各环节作业情况,让会计人员对井下工作面的布局有个整体的认识,减少会计常识性的判断错误。如原煤生产企业特点有些固定资产后续投入归属问题就不能简单判断。屯兰矿曾被纠正过这类差错,一笔是将后续发生的北冀煤胶带输送机安装工程支出归入南翼胶带运输机设备;一笔是将后续发生的东翼胶带输送机安装工程支出归入皮带运输机设备,电脑自动按原固定资产剩余年限计算折旧,审计测试时才发现多提了折旧,给予了纠正。所以职业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职业技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

(二)安全费用资金购置固定资产核算建议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依法实施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标准列入相关资产或者当期费用。”按规定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应当专户核算,专用于安全生产方面支出。但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在增加固定资产的同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状况。建议单列项目核算反映安全费用购置资产的情况。

(三)煤矿内部辅业、服务、福利机构核算需要进一步规范

企业发展离不开辅业的支持,辅业是企业利益的共同体。国有煤炭重点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已经逐步实施,主要采取移交和改制两种分离方式,但未分离之前应做好这些单位核算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核算办法,明确哪些能独立核算作为利润中心管理,哪些作为费用核算单位,进行内部责任成本控制。建议对内部辅业、服务、福利机构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收支在其他业务科目进行归集核算,分清费用列支渠道,便于核算管理,为下一步辅业改制,移交社会做准备。

(四)成本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1.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由于井下工作面不断延伸,各年度生产条件不断变化,增量预算编制简单,不宜管控,采用零基预算一切从基础开始编制,能有效促进生产单位和部门之间、生产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相互沟通密切配合。预算编制不仅按成本费用项目编制,还应按生产各环节编制,并辅以工作面衔接计划等非财务指标,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2.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

预算是对未来各种未知条件加以估计、汇总的数字计划。预算制定出来以后,有必要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一方面预算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总有一些事项是不可能预见到的。故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如果情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应当调整预算或重新制定预算,以达到预期目标。

3.预算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

预算控制并非用以代替日常经营管理的决策地位,它只是辅助决策。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管理制度,如企业内部的《主要材料管理制度》《材料消耗定额管理办法》《成本工程管理办法》等,都是有效的成本控制办法,尤其是原煤生产企业的材料费历来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原煤产品生产没有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而且大部分材料可多次回收复用,如坑木、支柱、钢轨等;原煤生产企业专用的12种小型设备由于使用年限短,数量多、流动性大,更换频繁,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而作为材料核算。材料费占原煤成本比重较大,大型原煤矿井材料的回收利用达到2 000~3 000万元,所以材料管理是开源节流的重点。成本控制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套的内部措施加大管理力度才更有效果。

4.预算管理指标分析评价体系的改进

预算本身不具有自动执行功能,需要经营者指导、员工的全面参与。企业定期的经营分析制度,就是比较好的管理办法。由指标控制部门和生产责任单位等相关人员参加的经营分析会,能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的偏差,找出哪些是客观因素,哪些是管理问题,该谁负责,具体落实到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并规定整改期限,在成本控制环节效果显著。现有预算指标是建立在目标成本法的基础上,对目标成本进行层层分解,与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结合得不紧密,可结合分采区分煤种成本核算办法。不同的采煤方式方法,不同的支护形式,不同的安全措施等决定着原煤成本的高低,分采区分煤种核算有助于分析地质条件对原煤成本的影响程度,为煤矿成本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通过各采区相关数据的积累,可以掌握各种情况下的成本投入水平,更加准确地测算和分解目标成本,提高成本预算水平。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需要精细化以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管理精细化就是要转变旧的观念,一是财务管理工作职能由记账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型转变,二是财务工作领域由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动态控制转变,三是财务工作作风从机关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三个转变重点细化财务管理内容,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以财务管理内容的细化、分解和整合,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本管理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整合性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国家权益、社会效益、企业价值、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办法[S].2008:83-88.

[2] 江泳.关于煤炭安全生产费用核算办法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0上):69-70.

[3] 于晓镭.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1-82.

[4] 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48-149.

[5] 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0-81.

[6] 吴志刚,等.新会计准则应用研究:《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设计[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51.

篇8

一、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商科作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主体学科,涉及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旅游、文化、家政、保险等生活服务业,也包括信息、金融、物流、科技、商务等生产服务业。涵盖的相关专业包括导游、酒店管理、装潢与设计、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连锁经营、国际贸易、金融与证券等。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较,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能力衡量的特殊性。工科类专业人才要求以培养显性技能为主,即“硬技能”。它的特征是重复性强,而且可以通过物化或量化标准对学生的技能加以检验。而商科类专业以培养隐性技能为主,即“软技能”。它的特征是重复性弱,同时难以通过量化或物化的标准来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也难以进行量化的检验和评定。(二)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工科类专业人才以培养生产操作性技能为重点,按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的要求即可完成相关操作任务或生产预期产品。而商科类专业以培养人的经营管理技能为重点,通过经营管理决策来反映能力水平,是多种知识和能力要素的综合。例如,完成某产品的营销策划任务,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进行资金筹措、“量本利”分析和人力资源配置,涉及到财务、人力资源、组织策划等多种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三)能力训练的复杂性。因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相对固定,生产过程具有可重复性,所以工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反复训练来实现,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或实训室即可完成。而商科类专业因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不可重复性,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有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商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的实践性更强,除了在校内开展实习实训外,更需要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迫切。(四)工作对象的灵活性。工科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普遍以机器设备和材料为主,相对固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程序化的操作相对较多,学生完成相关工作只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建立统一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即可实现。而商科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更多涉及的是人或人群,因受教育背景、性别、年龄、工作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巨大。因此,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灵活多样。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要把顾客群体进行分类,针对不同顾客群体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分析、鉴别及判断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创新。针对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除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外,探索和完善一套与工科类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及其内涵

(一)“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截至2015年,我区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有33所开设了商科类专业,但受相关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设施不完善、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缺乏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发展要求差距明显。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我区职业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是自治区唯一一所以商科类专业为主体(占专业总数的90%)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多人、专业与产业对接优势明显。我院于2008年将各专业学生必持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于2012年将“职业素质证书”(普通话二乙、英语B级、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修订后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年将“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多年来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体系,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的成果认定和嘉奖,并且在内蒙古机电职业学院等部分兄弟院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商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项目获得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2013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荣获自治区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重点资助课题;该课题研究报告被列入《内蒙古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报告》集结出版(2014);发表《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岗课证赛”融通为典型案例》等论文6篇。“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运行与持续改进,现已日臻成熟。(二)“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1.“岗”就是工作岗位,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在全面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梳理不同专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体现人才培养规格。2.“课”就是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模块化、综合化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培养、训练和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方法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证”即证书,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学历证书、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等。通过专业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顺利就业和提升素质的重要条件,这也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通用的一项职业人才培养制度。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和评审制度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但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资格和能力的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估标准,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4.“赛”即技能比赛。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职业院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水平、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一个有效手段。只有将“岗位设置”“课程体系”“双证制度”和“技能大赛”有机衔接和融通,才能重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架构

“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职业和企业的岗位(群)能力为重点;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标准;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全方位、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为核心;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任务)要求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以岗定课。即课程设置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及特点。通过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由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以确保以岗位要求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实行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授课,在课程中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例如,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编排中植入企业课程模块,如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主管与ERP实务,高EQ与职业发展,阳光心态等。(二)课证对接。即将职业知识和能力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教学内容、考试考查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与职业资格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接和融通,使学历证书反映学业成绩、职业资格证书真实体现职业水平。专业教材与职业考证教材内容一致,能力水平要求一致。课程内容既要满足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同时也要编排实训内容,满足工作岗位操作技能的要求。以会计专业为例,开设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财经法规”等会计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替代了原来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凡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课程,学业成绩承认学分。(三)课赛融合。即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把技能比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检验教学质量高低、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级各类比赛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比如,会计专业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围绕专业技能在校内举办“计算技术”“点钞技能”“小键盘技能”和专业技能(手工操作和信息化操作)的比赛活动;每年组织参加自治区和全国各类专业的技能大赛等。(四)证赛互通。通过技能鉴定与技能大赛,为学生搭建提升技能和就业服务平台,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许多职业资格证书是入职和上岗的必备条件,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将难以获得相应职位。如导游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等对学生就业至关重要。如果获得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证书,或由政府和行业举办的知名度较高的竞赛成绩,在学生求职时,会提高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可度。实践证明,“证”和“赛”是学生能力的可靠证明,是增强就业的一个有力保障。

四、“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我院“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现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的要求,能够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在“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一)“岗课证赛”融通“证”的成效。从2011年开始,我院在商科类专业中全面推行“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年来,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由2012年的57%提升到2015年的72.4%,提升了15个百分点,成效显著。(二)“岗课证赛”融通“赛”的成效。截止到2015年底,我院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0项,省部级奖项128项,行业和专指委奖项37项。通过举办全区财经旅游类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将大赛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大赛资源效能,构建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推动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形成了“教技能、学技能、赛技能”的鲜明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三)“岗课证赛”融通“课”的成效。四年来,学院组织动态修订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25个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了256门课程教学标准。(四)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1.推动课程改革。以“双证书”和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为载体,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开发实训项目和教材;推动校企衔接,以技能大赛为平台,促进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衔接,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担任专家或评委,为教师与企业人员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为企业选择人才创造了条件,一大批区赛、国赛选手被用人单位录用。2.推动教师发展。以技能大赛技术技能为要求,实施教师培训,打造“双师素质”的师资团队。通过学校、自治区和全国技能大赛,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取得了实效。不仅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教师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其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方法,开阔视野,提升技能。3.推动学生成长。以技能大赛参赛选手为主体,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集训和比赛使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和沟通意识逐步增强;融入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其次,大赛项目与任务基于制造业、流通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具体业务,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产业要素、企业要素和专业要素,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最后,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大赛不仅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竞技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少参赛选手特别是获奖选手被企业录用。

五、结论

实践证明,“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截止到2015年底,我院校企共建、产学合作企业总数达156家;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数707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5门、教材14部;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校兼职教师人数达111人;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人数2274人;为社会培训员工达3819人次。仅2015年,我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数达28个,B级英语、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素质证书获证率达98%,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2%,在全区高等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我们认为,“岗课证赛”融通模式对我区乃至全国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作者:徐恒山 卢生奇 高云胜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恒山,丁明利,张丹.商科及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模式[J].中国市场,2014,(4).

[2]周路.“工学研融合、四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4).

[3]徐恒山,丁明利,李占平.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岗课证赛”融通为典型案例[J].中国市场,2014,(39).

[4]徐恒山,范享玖,秦涛.搭建技能大赛平台推动“岗课证赛”融通——以高职财经旅游类技能大赛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5]冯小军,吴琼.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6]徐恒山,高尚卿,白玉龙,白晓平,郭金玫.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在校生调查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7]苏敏.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

[8]施伟萍.多渠道开展实景化教学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

篇9

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纳税筹划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适度降低了税率,扩大了税前费用扣除,将税收优惠政策从“以区域优惠为主”调整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以降低税收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巨大变化必然对税收筹划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原利用内外资企业差异、地区税率差异等进行税收筹划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主体,必须尽快地寻找新的筹划思路,有效降低税负。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含义及意义

1.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含义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或者至少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对尚未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合理的筹划和安排,利用税法给出的对自己企业有利的可能选择或者优惠政策,从中找到合适的纳税方法,最大限度地延缓或减轻本身税负,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过程。

2.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意义

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重要来源,是仅次于增值税的第二大税种。因此,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也成为企业纳税筹划的主要部分。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税法对原有企业所得税制度和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实现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税合并”。统一后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率、税前扣除标准、税收优惠等方面较前均有很多明显的差异。针对税法的诸多变化,企业应潜心钻研新税法,并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筹划各项涉税行为,才能保证及时足额的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纳税筹划不仅对纳税人有利,对国家也是有利的。纳税人有了合法的减轻税负的手段,就不会采取或者会较少地采取非法手段减轻税负,这对国家是有利的。纳税筹划的基本手段是充分运用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正是为了让纳税人从事该政策所鼓励的行为,如果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筹划,对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视而不见,那么,国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就达不到其预先设定的目标了。

二、新所得税下税收筹划的方法

1.从纳税人认定上进行纳税筹划

新税法实行法人税制,企业纳税人身份的确定为“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组织”。实施法人税制后,内外资企业统一实行总、分机构汇总纳税。根据这点,初创阶段较长时间无法盈利的行业,一般设置为分公司,这样既可以利用公司扩张成本抵冲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负;同时,当企业及下属单位有盈有亏时,设法使企业合并申报,使总分公司之间的盈利以及亏损相互抵消,减少应纳税额。

2.从税率上进行纳税筹划

税率是指税款征收比例或额度,通过税率可以看出国家征税的力度以及纳税人的负担程度。旧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新税法规定法定基本税率为25%,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5%,小型微利企业为20%,非居民企业20%。

据此规定,具备条件的企业,所得税筹划的侧重点应从筹划高新企业的纳税地点转移到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性质上来,应努力将投资重点放到向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节约税收支出,提高净收益。

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界定,新《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过去仅以年度应税所得额为标准的做法,采用了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总额三个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认定标准是: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因此,小型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注意把握新所得税实施细则对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条件。首先需认真规划企业的规模和人数,规模较大时,可考虑分立为两个独立的纳税企业;其次,要关注年应税所得额,当应税所得额处于临界点时,需采用推迟收入实现、加大扣除等方法,降低适用税率。假定微利企业是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含30万元)以下的企业,那就是说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以上的适用25%的税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的适用20%的税率。因此,在进行该税种的纳税筹划时,从税率角度就存在着纳税筹划的空间。3.从税前扣除规定上进行纳税筹划

(1)从计税工资、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等进行纳税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制度,规定据实扣除合理的工资费用,即工资从限额扣除转变为全额扣除。当然,相应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限额也提高了。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2%、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意味着职工教育经费可全额扣除。

尽可能多地列支工资薪金支出、扩大税前扣除应是税收筹划的基本思想,可采用的措施有:

①提高职工工资,超支福利以工资形式发放。

②持内部职工股的企业,把向职工发放的股利改为绩效工资或年终奖金。

③企业股东、董事等兼任管理人员或职工,将报酬计入工资。

④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机会,建立工会组织,改善职工福利。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职工工资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增加工资幅度时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可采用提高退休金、住房公积金、增加职工福利等替代方案。其二,内资企业在作税前扣除工资支出时,也要参照同行业的正常工资水平,做到真实合理,否则工资支出远超同行业的正常工资水平,税务机关会认定为“非合理的支出”而予以纳税调整。

(2)从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用和业务宣传费扣除上进行纳税筹划

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即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有所下降,且超支部分不得向以后年度结转。因此筹划时要特别关注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实务中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部分内容有时可以相互替代。一般情况下,外购礼品用于赠送应作为业务招待费,但如果礼品印有企业标记,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宣传作用的,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相反,企业因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等发生的餐饮、住宿费等也可以列为业务招待费支出。因此,可以适当规划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列支比例,当其中某一项费用超支时,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当业务招待费可能超过限额时,则应以业务宣传费名义列支。

新税法没有区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企业应把握广告费的认定条件,注意广告费与赞助费的区别,新税法明确规定了赞助支出不得在税前进行扣除。

(3)从公益性捐赠扣除上进行纳税筹划

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应当注意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要件。①捐赠应当通过特定的机构进行捐赠,而不能自行捐赠,应当用于公益性目的,而不能用于其他目的。②如果企业在当年的捐赠达到了限额,则可以考虑在下一个纳税年度再进行捐赠,或者将一个捐赠分成两次或者多次进行。通过符合税法要求的捐赠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负。

(4)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专项资金扣除上进行纳税筹划

旧税法对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专项资金的扣除没有明确规定,新税法规定,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

具备条件的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如果预期当年利润非常可观,则可以考虑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专项资金,增加当年可扣除金额。然后在以后出现亏损的年度,再“改变”这笔专项资金的用途,增加当年的利润。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利润比较稳定,而且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负。

新税法的实施,企业应明确纳税筹划对企业理财的积极影响,强化纳税筹划意识,不仅有利于企业准确地把握政策法规,增强纳税意识,减少涉税风险,而且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在纳税筹划时,需要将纳税利益和相关的成本进行权衡,通过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佳方案。由于各纳税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加之税收政策和纳税筹划的主客观条件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税收筹划者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长期规划,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做出企业战略性和战术性选择,科学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力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收益,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许太谊张伟: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与纳税会计实务[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3月:P2—20.

[2]翟继光张晓东:新税法下企业纳税筹划[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P14—17.

篇10

最新大学会计专业实习周记一 第一周:

在实习一周的最后一天,我敲打键盘把这一周的感想记录,

。加入福州宝瑞服饰有限公司的前两天,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新员工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的基地就在我的家乡琅岐,因此这个活动让我倍感亲切。我通过这个活动切身的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且与以后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有了一个很好的人际基础。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容有许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小分队自己动手制作大炮台,我的手工动手能力差,所以就不负责搭建大炮台,我自发要求分队领导让我来负责装炮弹。这团队协调中,我们取长补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第二天,我们参加企业文化的培训,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了解了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内部文化与职工薪酬,让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方向性的目标。素质拓展活动结束,公司给我们一天的时间休息。公司贴心的关怀让我很受感动。第四天,我到公司报道,领导带我认识了公司的同事们,并介绍我的工作职责与内容。第五天,经理让我先跟着他一段时间,熟悉公司业务。

第二周:

通过第一周的活动,我基本认识了本部门的同事,和其他部门的部分同事。对于工作,我就帮忙经理干些杂事小事,对于经理安排我的工作,我细心认真负责的完成。虽然都是小事,但是我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的道理。对于人际关系,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一是不够自信,二是面对一些不热情的同事不知道如何沟通,三是与其他部门的领导沟通不是很顺畅。带我的经理发现我的缺点。他对我说:要自信,不要觉得自己是新人或是什么。干好自己的事情,工作的氛围很重要但是公司不是娱乐场所,同事并不一定都是朋友。面对领导或是其他部门的同事不要胆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其实和他们没有区别。对于经理的教诲我谨记铭心,我在心里一直鼓励自己要自信。在人际交往中,坦然面对就好。

第三周:

这周的工作内容与会计内容还是没有什么关联。因为带我的经理自己有许多事要忙,没有空教我。只是让我帮忙录入文件等一些关于Microsoft Office的电脑操作。我也利用这个机会,把Microsoft Office的几个软件都熟悉了一遍。虽然我考过了计算机一级的证书,但是太久没有接触还是难免有些生疏。我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大一的计算机书也拿出来查阅。特别值得一提是经理让我登入本公司内部系统核查本公司的重要客户信息,看似很简单的工作,但是我明白,我的努力和真诚打动了经理,我也得到了经理的信任。我更清楚的知道这些重要客户对公司的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在核查的过程中一丝不苟不敢有一点懈怠。我更新客户的信息,按照经理的指示一步一步的完成。这个任务虽然简单,但是数量很大,面对电脑5个小时一动不动的完成,离开一步都要记得切换待机模式,以防公司信息被他人窃取。

第四周:

在公司上班也将近一个月了,我渐渐褪去了无知的面孔,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慢慢适应了。这个星期,经理又交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收取员工伙食费,因为我们公司报销每天每人五元的伙食费,但是每天每人公司员工的伙食费远远不止五元,所以我要先计算这个月的总支出然后再计算每人应补交多少钱。我先到厨房阿姨那里把这个月的发票登记核查并计算总额。然后再利用EXCEL制作表格给经理审查。最后,经理让我向每个人收取伙食费。因为有些人就在公司食堂吃过一两次,所以只要收取5-10元,我不大好意思向他们收取,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经理,经理再次教导我:你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与钱挂钩的,做事情要有原则性,不在于金额的大小而是你在资金往来过程中的准确性。5-10元对于一名会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况且你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公司。听完经理的教诲我到每个同事的桌前,把这个月的伙食费一分不少的收回。以上是这周工作中最让我有所收获的。

第五周:

到了我记下我一周心得体会的时候了,到今天已经是第五周了,实习周期的一半已经过去了,真的是弹指一挥间。这周经理让我跟着我们公司的出纳陈老师,在这一周里,我收获颇丰,不但把以前所干的事情干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熟练,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相处的越来越融洽了,另外,带我的陈老师还带着我跑了银行,教我支票的填写规范,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的登记方式,填错后如何更正等等。虽然这些大学里的老师都有教过我们,但经过陈老师边讲解边操作给我看之后,我掌握的更好,理解得更深刻了。这一周开始,我慢慢开始接触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知识,并将其转化到时间中去。我接触了现金日记账,银行日积账以及红字更正法的实际操作,但都是陈老师在做,我在旁边慢慢地学。下周陈老师说会让我实际操作,这个安排让我既紧张又兴奋,

第六周:

回顾这过去的六周时间,我从一个对人对环境一切都很陌生的实习生慢慢地开始熟悉环境,熟悉周围的人和事并能独立处理一些事。前五周都是在处理一些琐事中度过的,过得比较顺利,但这一周我就有点头大了,让我实际操作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看来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我决定以后要多加操练,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当我在填写收款收据的时候,我过度紧张,填制一张收款收据要检查好几遍。陈老师看我一再检查就对我说:对于会计工作检查是必须的,但是像你这样一再检查就不是细心了,是缺乏自信心。你要认真的填写,并且信心十足的去做事而不是提心吊胆的工作,这样你的工作效率低而且更容易出错。在陈老师的教诲下,我晚上回去查阅了许多提高自信心的资料。我希望能变得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

第七周:

越是临近实习期结束,越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周陈老师还是让我单独操作,她发现问题的时候再给我指正,她问我有没有问题,我虽然心里有点虚,但还是拍拍胸脯说没问题。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虽然看似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要注意借方,贷方的登记方向,要注意0的个数,要注意小数点的位数等等。刚开始的时候,我由于不熟练,经常填错小数位,所以借方,贷方一直不平,我只好用红字更正法,但有时候红字更正法更正的次数太多,已经无法继续做账了,只好重做一张。还好有陈老师在旁边耐心地指导我,不断地指正我的错误,我很感谢她。但是我又发现自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过度的依赖陈老师,如果没有陈老师在身边,我就怕做错事情。心很虚,做事情效率变得很低。针对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信心不够。

第八周:

虽然会计容易学会,但是,也容易出错。这周,除去单位放假的时间,张姐指派了我一个小任务,就是上网查找有关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文件条文,违反税务管理行为、违反那随申报、拒绝阻挠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偷税行为、逃避税务机关追缴欠税行为、骗取出口退税行为、抗税行为、拖欠税款行为等等这些都有其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轻的只是罚款,重的还要判刑。基于平时考会计证有学经济法,我很快就能找到了这些法律条文。接着张姐又教我怎么看账查账。张姐对我说,凭证虽然容易做,但是很容易出错,就算是那些做了十几年的会计师,做了不审核,也是会有错误的,所以做会计一定要认真细心,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稍微掉以轻心就会出错。听完这些之后,我受益匪浅啊!然后是装订记账凭证,把打印好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时间顺序放好,每一天的记账凭证下面都放一张当天的原始凭证汇总表,因为记账凭证式打印出来的,两张纸刚好一般大,所以放在一起也非常整齐。

第九章:

日子过的可真是快啊,九个个星期的实习就这么一眨眼过去了。回想当初我到这里时的茫然无措,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很都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作为一位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处理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就很难领悟它的精髓所在。通过这次实习,我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做会计,很多时候如生活,如做人,如领悟,你认真对待账务处理中的事,它也会回报你自己,心态,能决定很多事和境遇,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谨慎量力而行。

第十周:

实习的最后一周,感觉很不舍,朝夕相处两个月的同事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冷漠到热情,让我感受到社会的冷暖。特别要谢谢林经理和陈老师,他们给予我的不仅是实践经验,还让我了解自己的不足。缺乏自信心,胆怯等弱点,并给我宝贵的建议。我很庆幸是他们指导我这次的实习,真的很谢谢他们。会计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通过实习我也知道了,自己现在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很稳固,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己。我知道了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

本的就能以不便应万变。会计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我也切身的感受到了,所以我能感受到我的肩膀承受的压力,不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回顾这十周以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发觉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在这几周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作为学习了差不多三年财务和会计知识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很熟悉了。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流程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如果将这些理论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我们只有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深化自己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最新大学会计专业实习周记二 第一天的实习,我有些拘谨。毕竟第一次坐在开着暖气的办公室里,看到别人进进出出很忙碌的样子,我只能待在一边,一点也插不上手,心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融入进去呢。虽然知道实习生应该主动找工作做事,要眼力有活,可是大家似乎并没有把我当作一个迫切需要学习的实习生看待,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处境让我有些尴尬,当即有些气馁的认为,难道我就这样呆坐到实习?难道我就这样混日子?我决定在实习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机会。

过一会财务经理拿来两本有关公司注册的书让我学习一下,并对我说公司出于经济原因,一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工商注册,所以每个员工除了会计工作外还要学会公司注册。现在是月初,而会计工作大部分集中于月底,所以我现在的任务是先了解注册工作,11个步骤,全部记熟练。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努力去学习工商注册的知识,一有空就整理那厚厚的两本书,回家还查阅以前学过的经济法,上下班的车上也不停熟悉流程。其余的时间便是帮同事复印,收传真,跑银行缴税,交费。这些工作听起来简单,可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把每一次工作都当成是锻炼的机会,认真地去完成每件事。每天七点起床(转载实习周记网,请保留此标记。)坐扯到公司,沏茶倒水,拖地,擦桌子,做得井井有条,因为我想得到大家的认可。

没过几天我已经能够流利的回答令财务经理在午休间歇对我的快速问答。当然也有回答得模棱两可地方。他对我说工作中的问题一定不能马虎大意,绝对不能讲应该可能,而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模棱两可的答案可能给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听了这番话,我很惭愧,想起平时自己在学习时的态度总是马马虎虎,对什么都浅尝辄止,以为只要考试过了就对这门科目基本掌握了,其实差得太多了。

几天下来,我对公司的各方面业务渐渐熟悉了,和同事间也有了了解和沟通。我的认真和好学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财务经理开始交给我新的工作,去外勤作报税申请等。虽然每天在路上的时间比在室内的时间长了很多,每天穿梭于各国地税务所,可是我依然工作得很开心,毕竟我得到了么多经验:出现问题时如何与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沟通如何独立完成工作。当然了,这些经验除了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外,更多的是公司前辈给予我的指导,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才能更顺利更有信心的完成各种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我在代开增值税发票时,为了1元钱,一天跑了三趟浦东国税所。还有一次是为一个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尽管以前在税法课上详细的学过增值税,也知道17%和4%,6%的税率差别,可是当我到了国税所领到申请表时,依然晕了。

拿着表,看着发票,我一下子连购货方与销售方都分不出来了,销售单位应填写不含税单价也忘了,甚至是税率也搞不清了。当时心里急得要命,心想,填不出来就这样回去问他们的话也太丢脸了。我拿着文件袋一个人在大厅里问来问去,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差把我推来推去的,最后也没问出答案。也许我的问题提得太小儿科了。没办法,我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拿着一堆表心平气和起来,反复仔细地看了看这些表,回忆了一下脑海里的知识点,再与这些表格上要填填写的内容对照起来,终于,又算又写又改把它们填好了。把填好的表格交上去,当看到工作人员的表阴转晴情和盖在上面的红章时,我的一颗心落地了。

真正的麻烦出现在第二天,我去税务所取开好的增值税发票,交了手续费,领导发票看也没看得放进袋子就回去了。到公司把发票交给主管,主管接过发票当即说,不对,数打错了。我一听就傻了,主管怎么一下就能看出数不对呢,我却一点也没注意到,这个数还是我算出来我填的呢。主管说,原来销售的金额是20790元,它打的是20789元,差了1元钱,拿回去让他从开,不然我们无法做帐。是呀,差一分钱也不行。可怎么会查出这1元钱呢,难道是税务局打错了?我怀着好奇又郁闷的心情重返税务局,可使税务人员重新录入后竟然说计算机打出来的就是这个数,所以没法改。我当即火了,哪有这个道理呀,计算机也是人设计出来的程序,我回去怎么交待!可抱怨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在回去求助同事,当时我的心情只有沮丧这两个字。回到公司,同事扬姐帮我看了一下说可能是由于计算的过程不一样产生的数字误差,只要把单价多保留几位小数就可以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保留6位小数。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用吴姐的方法,我把数对上了,于是再一次返回税务所,终于把增值税专用发片准确无误地开出来了。对于我的失误,财务经理并没有批评我,只是对我讲,做事一定要细心,对于工作还要讲方法,要学会处理别人处理不了的事情。

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我在工作日记中写道,今后的工作不只细心还要用心,不要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工作,提前想到会出现的问题。后来的工作一直很顺利,无论是银行,税务局还是外汇局,我逐渐掌握了办事的技巧,待人处事成熟多了,看上去不再像一个新人。

快到月底时,公司的记帐业务开始繁忙。财务经理经理对我说,多学,多看,财务公司会接触不同类型企业的帐,如外资企业,高新企业,双软企业等。虽然我不能做真实务,但也会学到不少知识。我终于有机会看到真正的会计实务了。我一有时间就泡在一个老会计身边,把握机会要求给她帮忙,于是便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开始的时候我帮忙钉凭证,这个工作不难,但要是定得漂亮整齐就得下一番功夫了。每次钉完一个凭证我就翻阅一下看看里面的凭证内容,和以前学的知识合起来,又不懂的地方就问他们,他们不会一一告诉我,但我回家后就把以前的书出来查阅,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由于每天上下班我要做将近2个小时的公交车,为了不浪费这么多宝贵的时间,我每天都在包里装一本《高级财务会计》,一上车就看书。一段时间下来,果然长进不少。

其实会计凭证的填制并不难,难的是分清哪些原始凭证,就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发票。我除了公共汽车票外一个也不认识,什么机打发票,手写发票,商业,餐饮,更别说支票和银行进帐单了。连写着礼品的发票我也不知道怎么走账。想像平时我们学习的都是文字叙述的题,然后就写出分录,和实际工作有着天壤之别。大家都很忙,一天做几家帐,没有人有时间交我辨认,于是我就去复旦大学图书馆找这方面的书,找到一本《发票知识问答》,看完以后,再区分那些票据,思路清晰多了,后来自己也练习了登记帐凭证,做完后让前辈帮我订正,几天下来,我的业务熟练了许多。

学习完制作凭证,学习编制报表,实习单位全部使用的是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是用友软件,于是在老会计身边也学了不少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如如何建账,制凭证,审核,出报表等一系列流程。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践,我还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借了些鉴辨真假账,筹税,电算化的书,帮助我更容易地理解一些业务。

很遗憾的是四个月的实习很快就了,好多东西我还没有学到,比如做所得税报表,填总分类帐等等,太多了。其实大学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相反,有更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实习后,我又有了大把的时间去看书,因为在实习的日子,每天下班回到家已经是9点多,已经疲惫的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