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健康管理师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师的现状

篇1

于是,健康管理随之而生。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要理解健康管理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具体来说,健康包括3个层次。第一:躯体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功能正常,躯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第二: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第三: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和谐融合。WHO的定义体现了积极的和多维的健康观,是健康的最高目标。1986年,WHO从健康促进的角度又重新定义了健康:“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既然是资源,就需要管理,因为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管理。可以最大的发挥资源的作用。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肇始于美国的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和行业正在兴起并日趋完善。目前,已经有7700万美国人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医疗服务,9000万以上的美国人成为PPO(优先选择提供者)计划的享用者,这意味着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有人认为健康管理是专为经济富裕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医疗保健项目,对于经济条件一般者是一种额外负担。其实,美国研究健康管理20多年的经验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健康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病风险,有效地降低危险行为,还节约了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篇2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思考

作为一个理论严谨、管理科学、系统性较强的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具备科学、系统的管理理念和先进高效的管理方式,将其引入到电力施工行业安全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的科学性有显著的提高,对于传统安全管理的模式有明显改进。经过不断的改进管理体系、一遍又一遍的经过计划和实施以及监测还有评审等方式,全面彻底的将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阐述,融合整理、协调运作、全面深入企业安全管理中各种因素,使传统安全管理中的各种独立以及相对分裂的各个管理环节调节关联到一起。特别注意被各个电建施工企业所认同的一点,是对于体系核心思想弊端的识别发现与预防控制,才能在实际运用与推广的时候得到显著的效果。安全管理行业内部危险源预控和危险点评价已经成为热议的问题,电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发展方向必然要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而且落实有效的实施与执行,乃大势所趋。

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我们国家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引入到安全管理中实施之后,各个施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较先前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各个电建施工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争取体系认证的问题上都很积极,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自身安全管理模式落实到文件、系统化、规范化的融合到一起并运用到施工生产中,让安全管理工作变成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参照,并且循序渐进、自觉执行。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推行和实施的这几年时间里,针对各种不同体系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已然实现,但是还有几点问题和误区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体系之中。

1.1 在开展前期,部分员工没有从认识上将现场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融合为一体,这是由于体系没有能够将其作用发挥出来,甚至与原有安全管理存在冲突,无法紧密结合的状况,让一部分人从态度上产生质疑,错误的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当作一套新建立的体制,放弃了原本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出现这种问题。

1.2 没有能够理解建立和实行管理体系的意义,并且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意思淡薄,这体现在施工生产管理中部分员工对于体系的管理,仍然在应付内审检查以及记录文件的准备等等。

1.3 实际操作人员无法准确的知晓真正的危险点,没有深入理解风险管理,无法落实控制措施,是因为对于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没有及时的更新结果,也没有随着施工现场的实际状态以及实际施工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的工作,出现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的工作重点没有把握,风险级别评价不准确的情况。

1.4 各职能部门原有的表格如检查整改反馈表、施工交底记录、施工作业票等等和体系的记录文件存在冲突,使工作存在重复性,造成执行层的工作量的增加,影响到各个部门的正常工作。这是由于没有将企业原本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记录文件有效的融合,也没有将管理记录模式整合统一。

1.5 职责界限没有明确规划,各个部门之间也没有足够的沟通,程序文件没有明确接口,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实施中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等情况,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会影响体系的运作。

1.6 在管理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内容以及完成时间和企业年度安措、反措计划相结合不能及时,足够的材料以及资金的投入无法保证,也就无法有效的进行跟踪以及定期检查、完成情况的评价和整体效果的验证。在风险识别及评估确定的严重负面因素问题的管理制定方案中,实施和落实很大程度上还不到位。

1.7 各个企业自身的体系内审成员组成存在问题,对体系实施时发生的突发事件和欠缺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总结,甚至有误导的现象,专业素质及理论水平都没有严格的培训考核,内审员自身的欠缺影响体系实施效果。

2 解决措施

回顾以往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构建企业适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使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运行的前提就是要构建好企业适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要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模式、施工场所、技术工艺、职工素质做科学细致的分析,并且制作本企业自身容易操作执行的管理手册以及程序性文件,初步构建体系架构时要从实际出发,可以先简易,逐步再进行完善。

2.2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宣传以及贯彻工作必须要重视起来。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是施工企业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因为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施工企业中早已经实行多年,职工对一些实践中采取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已经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消除职工对于新体系的疑惑以及担心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使职工认识到目前提出的职工健康安全体系是和原有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不冲突的,两者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把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得到加强,更能有效得进行安全管理工作。

2.3 把握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的重点控制环节

企业安全管理的载体也就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落实和实现各项安全目标的控制,其效果也要在基层得到检验。安全目标实现的关键就是是否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执行到位,因此要对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有的放矢,把握好体系的几个重点控制环节,才能解决好体系执行过程的疑难点。

2.3.1 危险点的辨识以及风险控制工作要做好做实。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核心就是对危险点的辨识以及对风险的控制,因此,施工企业的安全工作规程必须要详细,要有安全性评价表以及安全检查表。安全事故的性质以及危害程度的差异性必然要求施工企业对危险点的辨识以及风险控制工作做好做实。

2.3.2 加强基层班组在体系中的作用。基层班组能否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措施,是发挥超前控制事故的关键,基层班组的执行效力直接关系到体系的运行效果,是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危险点的辨识以及控制是在基层班组完成的一个环节,基层班组查找危险点,并且在具体工作中督促实施,以及记录跟踪,体系中的大量工作都是在基层班组得到执行的,因此班组长必须做好带头作用,将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以及控制措施都交代清楚,然后进行确认签证,并且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使基层班组的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加强体系的运作效果。

2.3.3 要对企业目前的体系资源进行合理全面的整治。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施工企业都具备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的管理标准也就是这三个体系标准。记录控制,内审以及管理评审等等这些基本的管理程序具有了三个体系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这样把三个体系进行合并一体化,能够使资源得到统一的调配和使用,使文件以及记录得到共享,因此会减少许多管理环节,有效地使运行成本得到降低,减少了体系之间的许多矛盾,对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意义。

篇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国内安全管理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各施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并先后取得体系认证,在施工生产中将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规范化、文件化、系统化地结合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使安全管理工作成为循序渐进、有章可循、自觉执行的管理行为。施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推行和体系的运作过程中,总结出有各自体系特色的成功经验和办法,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和误区。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推行之初,由于体系未能良性运作,发挥正常作用,出现与现场安全管理不兼容、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使部分员工思想上对体系存有质疑态度,认为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新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制,摒弃了原有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认识上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

2、部分员工在施工生产管理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体系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仍停留在应付记录文件的填写、内审检查的准备方面,对建立和实施体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

3、存在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重点不清,风险级别把握不全的情况,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不能及时更新,没有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施工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展动态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使现场作业人员不明确必须控制的真正危险点,真正掌握风险管理的内涵,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4、未与企业现有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记录文件有效结合,形成统一的管理记录模式。体系的记录文件与各职能部门一些管理性的记录表格(施工作业票、检查整改反馈表、施工交底记录等)产生冲突,造成重复性的工作增大了执行层的工作份量和压力。对各职能部门正常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程序文件接口不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沟通欠缺,体系运作中易出现推卸责任和扯皮现象,形成体系管理的真空地带,给体系实施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6、针对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制定的管理方案在实施和落实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管理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时间不能及时和企业年度安厝计划相结合,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材料投入,来实施定期检查和跟踪,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整体效果进行验证。

7、企业内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员组成较为薄弱,未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在理论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仍有欠缺,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甚至产生误导作用,给体系有效运行带来不利因素。

回顾以往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构架

建造好的体系结构,对以后体系的运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面对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模式、施工场所、技术工艺、职工素质做科学细致的分析,建立企业自己的易于操作执行、简洁高效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体系支撑性文件。初建体系时,不好高骛远、不贪大求全,面对实际、先易后难、逐步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新生事务,对它的认知有个过程,对体系的理解因各而异。相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施工周期长、施工条件恶劣、危害因素接触较为频繁、风险发生几率大、伤害结果严重、施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诸多因素决定了火电施工行业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难以把握,加之目前社会咨询认证企业众多,水平良莠不齐,认证咨询企业专家对标准理解不同,指导意见不一定适合企业实际,容易使体系程序文件脱离实际,造成管理上的脱节、认识上的误区、执行上的混乱,造成基层疲于应付,使体系的推行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两难地位。所以前期下做好企业内部的调查分析,请熟悉行业有相关认证经验的咨询公司,扎实做好体系的基础工作、建立一套简洁高效的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尤为重要。。

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施工企业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运行多年,有许多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职工思想上长期已形成惯性思维,为此在企业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的思想定势,消除对体系怀有疑惑、担心两种管理方式不兼容的这种思维误区,使职工认识到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是要企业重新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制,而是与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有机地结合,使安全管理工作成为循序渐进、有章可循、自觉执行的管理行为。体系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各级员工,也靠基层的员工来执行,体系的宣贯不能仅局限于管理层、高层的宣贯,要普及到基层的员工,尤其在体系完成的试运行阶段,通过集中办班、印制通俗易懂的小宣传册、企业的传媒宣传报道、在施工生产现场、班组工作间宣传广泛危害辨识卡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宣传普及体系知识,使职工在体系贯彻伊始就有个好的体系习惯。同时培训出一批合格的体系内审员,做好体系的正常良性运作,能够及时找出体系的误差,不至于偏离方向。

三、把握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的重点控制环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为企业安全管理的载体,最终实现各项安全目标的控制还需要到施工过程中得以落实和实现,也是在基层得以检验效果。体系执行的是否到位是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关键环节上有的放矢、重点突破,解决好执行过程中的难点需要把握住体系的几个重点控制环节。

1、做好做实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

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是体系的核心,施工企业有较为详细的安全工作规程,安全性评价、安全检查表等工作执行较早,通过企业多年来的积累摸索,各专业都有较完善的危险点辨识基础,但在实际施工中普遍存在有确定的危险点辨识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风险级别把握不全,现场作业人员搞不清楚哪些是必须控制的真正危险点,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使危险点预控流于形式的现象。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重点突出。

确定危险点辨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这是因素识别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各种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如果因素识别工作仅仅停留在种类识别上,则无法掌握各种因素的危害程度,更不能确定评价重点。当前,在企业安全性辨识中,对作业项目的因素识别一般只注重种类的识别,而对危害程度识别未予足够重视,不能提供准确的系统危险性信息。因此,在施工危险点辨识中,在注重危险、有害因素种类识别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危险、有害因素危害程度的识别,二者不能偏颇。危害程度的识别可利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造成的后果来评定。如下表:

事故后果特别严重

事故后果严重

事故后果一般

事故后果轻微

发生频率较小

不可容忍风险

很大风险

适度风险

可容忍风险

发生频率较大

特大风险

不可容忍风险

很大风险

适度风险

这要求在施工前编制人员要熟知作业现场环境,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和把握作业人员的思想意识、技能水平、人员组合、工器具机械装备的状态,分析透彻施工中的可能影响因素,善于找出关键、抓住重点,充分发挥危险点数据库的指导作用,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造成的后果判定出危害程度的风险等级加以有效控制。

2、重心下移,做好基层班组对体系执行和落实工作

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是否能取得预期的实效,发挥超前控制事故的作用,关键在于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在基层班组中得到严格执行,这是体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体系的运作效果。班组开展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认真落实各项预控措施,能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

班组是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的基础层。从危险点的查找到在具体工作中的督促实施、记录跟踪,大量的工作都要落实在班组。这首先要求班长带头接受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这种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使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能够结合本班实际有效开展,在新开项目施工交底中,将施工作业指导书中的危险点及控制措施交代清楚,进行确认签证,落实到人。在工作过程中,严格监督,保证各项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对现场环境、作业条件、人员变化等引发的新的危险点,要及时采取补充措施,落实到位。若在现场落实这个关键环节不到位,则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从而功亏一篑。2003年6月,在某电厂工程4#机组磨煤机内部倒锥体安装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作业指导书中辨识出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的情况下,由于确认签证工作不到位,对临时吊耳焊接质量检查工作未确认而签字,导致起吊过程中吊耳断裂,造成施工人员受倒锥体挤压死亡,造成惨痛的教训。因此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在基层班组中的严格执行尤为重要,企业职能科室和工区(公司)要加强对班组的指导、督促,使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良好的实效。

3、合理整合企业现有管理体系资源,实现三个体系标准一体化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具有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三个体系都是企业的管理性标准,有相同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在不同的技术标准支撑下以不同的运行控制进行着同样的管理循环。记录控制、内审与管理评审等基本程序在结构和内容上相似,具备了三个体系一体化运行的理论基础。体系合并一体化运行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统一调配、使用资源,共享文件和记录,减少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和体系运行的成本,避免了不同体系之间的矛盾,解决体系运行相互之间衔接不良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各管理体系的效率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在体系运作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的MS系统,利用MS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安全管理、工程技术、资料档案、施工过程管理等模块,对体系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其进展情况,达到“绩效测量和监测”的体系监督作用,对测量和监测中得到的来自于基层操作与日常管理的各种职业安全健康信息向管理层反馈,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资源问题,规范管理工作的工艺流程。使信息的流动严格有序,达到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绩效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目标控制。

篇4

关键词:城市;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单亲家庭有逐步成为一种新家庭的发展趋势。这种家庭以它家庭角色不完整、亲自沟通障碍多以及社会支持的有限性而越来越多的存在于我们城市。城市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例如表现为:自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抑郁症状、冲动恐怖倾向等,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接下来我将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改善措施进行一番分析。

一、城市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缺少完整的爱

父母双方不在自己的身边,只能得到单方的爱和关心让自己心理很是孤独,看到周围孩子时刻享受着父母的关心,心理既羡慕又嫉妒,同时也很自卑。不敢在同学面前说自己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不愿在同学面前提及自己的父母,更不想让同学对自己有同情怜悯之心。这样长期下去,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独,自闭。

(二)不能正确认识父母关系

大学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青年过渡到稳重成人的关键时期,好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误以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父母的关系,或许没有他的话父母的关系会缓和很多。所以心理老是自责,这样一直的想法会让自己与外界隔离,不能融入社会,心理极度不健康。

(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想法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父母的时间精力有限,导致自己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价值观,人生观也发生变化,慢慢的封闭自己的心理,心理扭曲,自制力弱等,这样自己对自己内心不能正确处理而导致心理不健康。

二、城市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一)使孩子长期处于学习焦虑状态

家庭都不是完整的,学习又有何用?好多同学都会这样想,学的再好家也不会完整。在学校每天看着周围同学那么幸福,父母那么爱孩子,而自己却不是这样,每每想起这些心情就烦躁郁闷,焦虑不安,只会导致学习退步。

(二)对别人产生焦虑心理

心理总想着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人家家庭和睦,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而我自己和他们不一样,和他们不是一个等级的,无法愉快的交流做朋友,于是自己就刻意避免与他人谈话,焦虑对人。

(三)孤独倾向严重

单亲家庭的孩子即使剩下一方关心自己,总感觉得不到完整的爱,自己心理就感到自卑,自己怜悯自己,于是造成了自己的孤独倾向,不愿意和别人接触。

(四)过敏倾向

人都是这样,总对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很是敏感。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是,每每听到别人讲自己家的那些幸福美好的事时,心理极度过敏,不愿意听,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幸福笑容,从而远离这些敏感话题。

(五)冲动倾向

在学校,要是有人说自己没有爸爸或妈妈时就会觉得他们看不起自己,于是心里很是冲动想用暴力证明自己不是容易被人欺负的,这样冲动的行为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由于家庭的不完善而缺失安全感,容易受人唆使而导致冲动犯罪。

(六)恐怖倾向

人心理不健康往往是有特殊原因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大多是不健康的,他们会觉得父母生下他是一种过错,他生来就是受罪的,痛苦的,他把一切的不快乐都归因于父母,心理是埋怨的,一但和父母一方争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三、城市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改善措施

(一)正确认识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离异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因为父母的感情兴趣爱好不同,不能在一起好好生活,但是他们各自还是爱你的,你要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强扭的瓜不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这些道理,理解父母的苦心,他们的分开是为了让彼此更幸福。

(二)、学会在不利条件下逆生长

人都有一种逆欲望,环境越是不利,你就要越努力克服困难,让自己强大起来。单亲家庭孩子也是,特别大学生,大学是一个能学到好多东西的好地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一种独立的欲望,自己能行,不用父母担心,想要改变单亲家庭这种不良的状况。于是,你可以在大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大。

(三)学会与父母沟通

虽然父母不在一块了,但他们仍然是你的爸爸妈妈,他们的精力有限,你要体谅理解他们。见到爸爸或妈妈多和他们交流交流,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放心的各自生活,放心自己,告诉他们不要自责没有给你完整的家,你们幸福我就幸福。

(四)适当做一些心理咨询

如果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强,认识不够全面,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健康的咨询方式,它能帮助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内心,开导自己努力生活,积极向上,向自己理想的生活迈近。

四、小结

人是正常的一种生物,富含丰富的情感,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走到一起是合适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改变,人的性格各方面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久而久之会因为不合而分开,作为孩子的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他们仍然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做的是努力积极向上的生活,不要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何不调整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呢?

参考文献:

篇5

健康管理理念和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积极效仿和实施健康管理。美国开展健康管理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有7700万人在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医疗服务,超过9000万人成为优先选择提供者组织(preferredproviderorganizations,PPO)计划的享用者,这意味着每10个美国人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服务[5]。美国以多元化的方式,围绕健康计划、改善及指导的范畴来进行职业的培养及认证[6]。迄今为止,国外还没有将“健康管理师”作为一门职业来进行认证,中国是第一个将健康管理师列为国家职业,并有专门机构认证的国家。据报道,自2005年国家设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以来,截至2010年底,国内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相关机构已发展到5000家以上,从事健康管理的相关服务人员达到数十万人。但由于健康管理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学科理论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不够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尚未健全,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7]。虽然,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已成立了国内首家健康管理学院,但目前从事健康管理师职业的人员主要还是来自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机构、体检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师,还有一些临床护士和社区医生,经过一些健康管理培训机构短期培训和考核,获得健康管理师职业证书[8]。行业内对健康管理师的从业能力尚未形成规范,再加上各种健康管理师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从而造成健康管理的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职业素养与个人潜能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开展健康管理师胜任力本位评价,研究、构建胜任力模型,对于建立职业发展路径是非常实用的。

2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以健康管理师为主体的核心胜任力的研究甚少,但对卫生领域其他职业,如:医生、护士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胜任力的研究较为广泛。如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和美国医学专科学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确定了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后需要具备的6项核心胜任力,包括:医学知识,患者诊治,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基于卫生大系统的实践[9]。Palsson等[10]提出欧洲内科医生的6项核心胜任力:患者护理,医学知识,沟通技巧,敬业精神、伦理和法律问题,组织策划与服务管理技能,教育与研究。学术与公共卫生实践联系委员会在2010年提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分析、评估技能,政策发展、方案规划能力,沟通技巧,文化能力,实践技能,公共卫生科学技能,财务规划和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8个方面的核心能力。Leung[11]经过20年的研究确定了8项护士执业的核心胜任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教学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近年,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提出我国初级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结构由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态度、有效沟通、关爱品质、操作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6个维度构成[12]。健康管理师是一门新兴的职业,仅我国的《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健康管理师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1]。但《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这些评价手段均侧重于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没有明确提出“核心胜任力”的概念,更没有从内隐和外显两个方面来陈述健康管理师的核心胜任力。行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对健康管理师的核心胜任力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我国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的初级架构探讨

本文以McClelland的“冰山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师职业标准》中健康管理师的能力要求,回顾国内外文献对医疗卫生行业人员核心胜任力的研究现状[1,11-15],提炼出健康管理师的核心胜任力由以下6个维度构成。

3.1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冰山胜任力模型”中个体的自我形象、价值观、动机,以及社会角色等内隐特征综合作用外化的结果,是在职业教育中逐步形成、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是健康管理师从业的前提条件和内驱力。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产业,职业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需要健康管理师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高昂的工作热情,敬业主动、认真负责、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职业态度。

3.2人际交往能力

健康管理师工作的对象是广泛的人群,其工作性质本身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分析,而且包含了诸多与人交流的环节,要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以及社区动员组织协调能力,它是健康管理师开展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健康管理师需要利用良好的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社会网络、媒体、博客等多种途径传播健康信息,定期跟踪和回访,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健康管理师需要灵活运用沟通交流的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有价值的健康信息,细心解释诊疗结果,清晰描述干预措施,尽可能地让服务对象参与决策过程,并为他们提供合理选择,以达到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行为实施干预,促进健康的目的[10];同时,健康管理师需要与团队其他成员及部门协调合作,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互补互助,资源共享,以达到最优工作效率。

3.3知识综合能力

健康管理体制是一种综合的服务模式,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亚临床)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提供的是一种临床预防服务,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健康管理师是知识型技能人才,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基础,掌握学科所涉及的系统知识体系是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健康管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保健、流行病学,以及医学统计学、健康教育学、中医养生学等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学伦理学、医学信息学、健康保险和相关法律法规等[1]。

3.4专业实践能力

健康管理实践主要是围绕这3个基本步骤来开展活动:(1)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开展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2)评价服务对象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3)改善和促进服务对象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周而复始,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7]。具体的操作技能主要体现在:健康调查表的设计,信息的检索、分类、查询和更新,健康档案的建立,信息分析报告的撰写,健康和疾病史采集方案的制订,体检方案和动态健康指标监测方案的制订,重要的或可优先改善的健康危险因素的鉴别,个体或群体健康风险程度的评估、分析、解释,流行病学方法的运用,行为干预及健康管理效果评估等方面[7,13]。

3.5专业发展能力

主要表现在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几个方面。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专业理论的发展,技术和方法的创新,都需要每一位健康管理师主动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了解有关医疗卫生系统的新动态,积极寻求和把握个人及专业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提升个人能力,并利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和创新。同时,健康管理师需具备对低年资或下级健康管理师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和理论技术培训的能力,以保证健康管理师队伍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6管理能力

管理贯穿在健康管理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健康管理师需学会应用管理的知识实现对人、财、物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监控,了解医疗卫生的成本-效益分析,进行高效的运作,加强领导团队建设,充分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4结论

篇6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

(2013)06-0495-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3.06.27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高血压

[1]?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糖尿病的高发病率?

高并发症率?高致残率和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等情况比较严重[2],社

区慢性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社会问题[3]?为探索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模式,

我们街道所在的上城区自20

12年初开始全面实行居家医疗服务,我中心根据所在管辖地区的慢性病病人情况,实施了“

居家医疗131”模式?实行1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4月前在本服务中心登记的健康档案中筛选出高血压患者551例,无合并症,无其他基

础性疾病,年龄45~85(69.06±11.65)岁,其中男236例,女15例;糖尿

病患者450例,无合并症,无其他基础性疾病,年龄34~85(69.09±12.57)岁

,其中男212例?女238例?患者的性别构成经χ2检验,年龄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居家医疗131模式:依托一个健康管理师团队,团队组成是由一个健康管理师+一

名中

医师+一名公卫医生+一名全科护师?每一位社区居民在签约一名健康管理师以后,事实上将

获得由这个团队提供的全方位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包括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的

提供,计划?免疫相关的公卫服务,以及社区全科护理等?

1.2.2 建立完善慢性病健康档案:慢性病的健康档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情况:

年龄

?性别?身高?职业?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②饮食习惯?运动频率?吸烟?饮酒等?③

首次血糖?血压值,糖尿病分类?高血压分级以及现在治疗情况等?④随访了解高血压相关

知识膳食结构?运动情况?服药依从性?烟酒嗜好并记录?⑤问卷调查?

1.2.3 居家医疗服务随访办法:于居家医疗服务开始前后,辅以自制量表调查填写健康

档案

中的相关内容?实施期间,以患者就诊?上门随访?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相关慢性病健康教

育,每隔3个月定期测量记录患者血压和血糖?

1.2.4 居家医疗服务效果评价方法:居家医疗服务实施时间1年,在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疾

病知晓率及相关行为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资料录入电脑数据库,经逻辑查错后保存?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

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施居家医疗,社区慢性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率较前有显著改善(P

);不良生活方式?饮食及运动较居家医疗前有显著变化(P

晓率?依从性与之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开展居家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又一个尝试?中心实行的“131”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由

于对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卫生服务,将有助于加强慢性病管理[4]?

探讨居家医疗的服务内涵,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完整的健康档案?健康管理师将为

签约的居民及家庭建立完整的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完整的健康档案强调信息的详实以及能

涵盖居民生老病故的整个周期,具有连贯性,并强调动态跟踪?完整的健康档案可给慢性病

患?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以及9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时随访的服务?随着工作的开展,电子健

康档案还将以信息平台开放的形式让居民在家中就能通过互联网查看自己的健康信息,形成

服务-反馈-再服务的循环?(2)丰富的中医内涵?我们中心前身为中医医院,有扎实的中

医基础和实力,有较多的优秀中医师?在健康管理师团队中,我们增设了一名中医师?将全

科医学中的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紧密联系,在社区居民中开展中医辨识体质和推广

中医适宜技术?每个团队都能开展中草药煎配,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项目?同时对中

医人才的培养,鼓励深造?跟师?参加中医骨干班学习?增加中医内容的院内培训等,努力

打造中医氛围浓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3)优质的全科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理念,其核心是一切围绕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健康管理师团队以提供优质的全科服务为目标

,全力做好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等基础服务?另外根据社区人群的需求,积极探索延伸服务

项目?中心从2006年开始,便与省中医院合作探索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体检中心;中心

自2009年开始,下属的各团队都能开展常规检验项目;从2011年开始,由卫生局出面,在原

来双向转诊的基础上,开通了浙二医院的专家预约?中心精心打造的托老病房,也可为签约

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

通过一年的观察,我们认为居家医疗服务是一项切实有效的社区服务模式,对慢性病管

理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玉卿.社区综合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

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3,21(7):37-38.

[2]王会奇,何松明,李东升,等.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安徽医学,2013,

34(4):119-122.

[3]胡芳英.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3,13(3):252-253.

篇7

关键词:(知己)健康管理 WHOQOL―BRIEF RE-AIM模型 慢性病

知己健康管理是以“能量平衡、有效运动、量化指导、规范管理”为核心内容,采用一、二、三级预防并举的慢性病行为干预模式。它将现代管理学模式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致病原理结合,综合运用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等多种医学相关学科形成的倡导一、二级预防、针对于特定疾病的一种健康管理模式。中年群体(30~60岁)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中年人群尽早实施知己健康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本调研对宁波市新街道30至60岁中年人(知己)的健康管理需求和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使用RE-AIM模型进行现状分析,以期为社区更好地开展(知己)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年人群更有效地提高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宁波市新街道牡丹、杜鹃、玉兰社区随机抽取的中年人(30~60岁)为调查对象入户调查,合计发放问卷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同时对部分被调查中年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期搜集更全面完备的资料。

1.2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份为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另一份是根据调查主题自行设计的问卷。自行设计问卷在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各方信息后,从四大维度:健康度、熟识度、选择度、期望度展开设计问题。

1.3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参数检验法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中年群体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120名社区中年人中,男女性别比例1:1.18;社区中年人平均年龄为43.67岁;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占绝大多数,为73.3%,其次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离退休公费,分别占了13.3%和6.7%;学历主要为初高中学历,占73.3%;月工资收入集中于3001―6000,占60%。

2.2社区中年群体生存质量和健康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了由WHO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卫生经济学的成本―效用分析,旨在了解中年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本调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大领域,转换后得分分别为15.00、14.07、14.58、12.67,处于60%―75%区间。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完全健康者只占23.3%,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的为76.7%,其中慢性贫血和慢性胃炎占据多数,为25.7%和20.0%;其次为骨关节疾病(11.4%)和高血压(8.6%)。而拥有至少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居民占样本86.7%,依次为缺乏运动(32.7%)、吸烟(15.1%)、三餐不规律(13.2%)、熬夜(13.2%)及忽略早餐(9.4%)等。

2.3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情况

93.3%人群倾向于一级(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和二级(针对发生的疾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模式”医疗模式);73.3%人群有体检的习惯,其中近1/3人群会定期体检,而63.3%的群众有过健康咨询经历(专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同时调查显示近70%人群明确表示期望进一步了解(知己)健康管理服务。

2.4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实施现状

本调研选用Glasgow等提出的RE-AIM评价框架评价服务实施现状。涉及面(Reach):调查中显示86.7%人群知道社区提供(知己)健康管理某些服务(至少一项),主要为体检服务(42.2%),但只有20%人群会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服务,70%人群更倾向于综合性医院;有效性(Effectiveness):通过WHOQOL-BREF了解到在现阶段服务体系下,居民生存满意度自评平均分79.44(满分100),而调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大领域,转换后得分处于最佳状态的60%―75%区间;采纳性(Adoption):在本地区现有服务体系之下,从未听说过(知己)健康管理服务人群占56.6%,只有3.3%人群表示很了解该服务;实施性(Implementation):近几年来,社区陆续开展健康服务,但几乎不涉及健康指导计划制定、定期回访、长期追踪等后续服务;可持续性(Maintenance):100%的群众表示会选择参加至少一种(知己)健康管理服务;更有66.6%的人群表示愿意或可接受在支付一定合理费用下拥有自己的健康管理师。

3.讨论与对策

从当前调查显示来看,社区卫生服务的设计与最初的理念规划、定位方向大体一致。

3.1存在问题

居民健康需求旺盛,传统观念依旧牢固。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社区中年群体不管是客观健康水平还是主观健康要求上,对于(知己)健康管理的需求度较高:他们作为家庭生活、社会工作的中心,身心压力较大,促使他们在主观上表达出了旺盛的健康需求。

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更多年人只有在疾病有了生理表现时才前往医院,同时首诊时更愿意选择综合性医院(70%)。

健康管理人才匮乏,整体服务体系缺失。在与部分居民和社区医务人员的访谈中,我们得知:社区正在日益完善健康管理相关施行举措,但类似于健康小屋的社区健康管理处的医务人员多由全科医生兼任,或由护士服务。这些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健康管理师培训,使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辅助组织衔接不够,全面推进困难重重。现阶段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只着眼于社区个体的力量,没有恰当衔接各环节、充分利用各资源;同时,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实施收费无标准、缺乏制度制约,也不与任何医疗保险支付体系挂钩。这些问题都使社区(知己)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全面推进道路困难重重。

3.2 建议措施

加强宣传推广,改变落后观念。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居民传达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总体上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改进健康观念。同时也鼓励居民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保健、医疗等,使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其切实的作用。

重视人才培养,推进一体发展。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设立专门的健康管理科室,联合分工切实开展一体化系统的社区(知己)健康管理,使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特色。

配合中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己)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心,联合专业体检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公司联合开展多种个性化服务,同时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和个人之间协调建立合理的支付体系,确保居民在享受健康服务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度的经济负担,使社区(知己)健康管理能真正造福于广大居民。

注:王悦为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挑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1);45-47

[2]李航.应用RE-AIM框架进行健康干预项目的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5);466-473

篇8

【关键词】 目标成本法; 健康管理; 成本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98

所谓目标成本法,是指从新产品基本构想、设计到生产开始阶段,为降低成本和实现利润而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1]。目标成本法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业创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以调研得出的竞争价格为基础决定产品生产成本,以保证实现管理者预期的利润,即首先确定客户能够接受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范围,然后再回过头来设计能够产生预期利润的产品或者服务。为了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地满足以及实现整个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企业或者服务机构应该从实现预期利润角度出发,设计并进行成本管理,使成本管理能够充分控制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全过程合理分配整体资源,使整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产生了这种依据企业目标进行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法。

1 目标成本法的优势

1.1 注重通过市场调研来设计产品或者服务 目标成本法通过市场调研来了解产品需求者对产品的可接受价格即目标售价,然后通过分析基于销售回报率的长期利润得出的目标边际利润从而计算目标成本,即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边际利润[2]。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成本的确定过程中更加依据生产链条中的各个供应商提供的价格作为参照,从而产生客户收入也就是最终售价,客户收入=成本价格+平均利润贡献[3]。通过这种由加法到减法的转变,使管理者的管理参照标准转移到客户的需求上,从而减少了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 注重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仅仅局限于控制产品或者服务的生产阶段,而忽略了产品的销售或者售后服务等相关过程。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产中、产后、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分析与设计使得产品购买者将在产品的有效周期内成本最小化。目标成本法在控制成本过程中不仅考虑最初的购买成本,还要考虑产品的运行、维护和处置成本,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4]。

1.3 竞争优势的转变 传统成本管理主要以生产过程为中心,没有有效结合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不足以适应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并且容易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不认可。目标成本法是以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认同的功能以及需求量等因素为出发点,起始于对产品价格的估算,对并且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都有约束力。其价格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使得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上更加具备竞争力,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5]。

2 目标成本法应用于健康管理

2.1 目标成本法应用于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可行性 医疗卫生行业在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企业的管理与运作方式对医院管理的可借鉴性日益增强。健康管理产业从2002年发展至今已经日趋成熟,为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并避免出现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健康管理行业中应用已日益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的目标成本法管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1 健康管理服务的地位逐步提升,人们的健康管理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健康管理产业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后社会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将逐渐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倾斜,更多的医疗资源将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6]。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平台。健康管理机构在建立健康档案、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发现与控制、健康教育、健康信息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社区更方便的开展疾病防治工作[7]。

2.1.2 在健康管理服务推广过程中,如何有效分解整个健康管理过程,合理设计成本消耗,制定合理价格显得尤为重要。目标成本法具备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特点,依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可接受价格制定产品或者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在服务的销售以及售后等过程也具备其他管理方法不具有的优势,所以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应用目标成本法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最大化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

2.1.3 现阶段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十分薄弱,人们医疗知识普遍缺乏,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往往处于医疗信息劣势地位[8]。健康管理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整体上把握医疗资源分布,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从而不再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能够对医疗活动的疗效有合理的期望,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模式,更好地提高健康水平;同时,提高了健康管理机构服务水平与规范其执业标准,达到健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共同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组织可以患者实行其医疗监督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医生的行为,促使医生认真对待患者,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而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

2.2 应用方式 目前,目标成本法主要应用于医院病种成本管理中。随着医院“按病种收费”和医疗保险部门“按病种付费”范围的扩大,目标成本法在病种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健康管理过程是一种通过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调查、评估以及干预的过程,因此,通过借鉴单病种成本控制模式能使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更加有效、更加规范。

当前健康管理机构主要采取的健康管理方法分为4个部分:(1)健康信息收集与调查,收集人群的基本健康资料与信息;(2)健康评价,根据所收集的个体健康信息对其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与分析;(3)健康干预,针对个体不同的危险因素,制订合理的健康改善计划,从而达到控制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目的;(4)健康跟踪,由专人对每个客户是否按照管理师的要求执行改善计划进行了解和督促[9]。通过这4个部分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的干预个体患病几率,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成本就可以减少卫生资源的投入与降低健康管理成本,大幅度推广健康管理这一健康因素干预方式。在健康管理中应用目标成本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健康管理成本约束健康管理师行为,以减少被管理者的投入[10]。

健康管理成本=健康管理路径成本+健康管理基本成本;健康管理路径成本=健康调查成本+健康评价成本+健康干预成本+健康跟踪成本+其他健康管理项目成本;健康管理基本成本=[健康管理师劳务费+福利费+管理材料费+其他用品或成员费用(由全体被管理者分摊)]×管理次数。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被管理者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期望价格,并结合健康管理路径与管理机构的目标边际利润,从而确定整个健康管理路径下各部分的成本,有效减少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资源的浪费,以及由管理机构和健康管理师强加在被管理者身上的供给诱导需求,从而实现管理费用的合理使用,避免高收费、乱收费状况。

2.3 目标成本法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2.3.1 完善成本管理制度、确保整体过程得到实施 在整个健康管理过程中,由于改变了一定的部门间的工作职能,并且涉及到多个部门以及多个成员,因此在整个服务生产的过程中,确保整个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每一个生产者的理解与实施是高层管理者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只有领导者的支持、重视与参与,才能保证整个过程有效的实施。

2.3.2 建立多个时期的审查制度 在产品的设计过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完成。首先,在产品生产的初期设计得出后,各部门要对整个流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同时,达成共识后在初期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没有预计到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后要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及时的修正;最后,随着服务的不断推广,要根据服务人群的需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适应市场的变化。

2.3.3 明确责任体制 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各个部门不仅仅是对设计部门的方案提出意见,还应该明确自身部门如何实施计划,将整个机构的目标分解,确定自身的细化目标,实现责任制,否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原有职能部门的功能交叉,对开展下一步工作十分不利。

目标成本管理技术虽然在企业中的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与体系,但在医院管理领域以及健康管理领域发展尚不成熟,尤其是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部分地区及医院正在实施。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卫生机构逐步走向市场的今天,研究、尝试、推广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以及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仅是一个方法实施的设想,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莫锡强.目标成本法应用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22):48-50.

[2] 狄为.目标成本法预测模型改进研究[J].财会通讯,2009,5(2):126.

[3] 马婧.目标成本法及应用[J].现代商业,2010,10(21):130-131.

[4] 李新,韩玉启,刘婷婷.基于供应链下的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和Kaizen成本法的整合框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5(12):23-24.

[5] 田忠清.目标成本管理初探[J].北方经贸,2005,5(3):94-95.

[6] 吴小明,李安明.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9(5):38-39.

[7]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等.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01-4003.

[8]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18.

[9] 向月应,邹贵勉.健康管理模式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8,51(8):503-504.

篇9

肥胖或成健康杀手

过去人们多认为肥胖是富贵的象征,而现代预防医学理念表明肥胖是灾难与祸害的根,肥胖预示人体健康已经开始出现某种危机。肥胖严重消耗家庭与国家经济资源。国家每年用于由肥胖引起的各种慢性疾病的医疗支出,相当于发生一次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患有慢性病的家庭中,医疗费支出占全部支出的1/3。

随着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人数也随之急剧增加,每年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它慢性病的医疗支出正在迅速上升,此种状况将直接威胁到家庭经济稳定。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到2020年,主要由肥胖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将成为中国人死亡的主要病因。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显然将成为未来消耗中国家庭经济资源的主要疾病。

减肥专业人才奇缺

根据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全国体重控制管理现状分析,目前我国肥胖人口保守估计至少超过9000万,超重人口至少突破两个亿。当前,肥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迅速蔓延,已成爆发流行之态势。肥胖的祸水在中国大地上无拘无束地流淌,在中国几乎任何有人的地方就有肥胖者的身影,由肥胖所引发的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正在严重地危害国人的健康,肥胖已经成为中国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一种慢性流行性疾病。

此种局面在中国已经持续了较长的一个时期。然而,国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几乎都没有建立体重控制研究、管理与咨询机构,全国的体重控制管理工作基本是一片空白。我国大中城市每3~5万人口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是,那里的全科医师只会看多发病与常见病,对于营养保健、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尤其对于体重控制管理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中国的医院多、博士多、教授多、主任医师多,却看不到肥胖症专科门诊。医院里什么专家都有,也没有体重管理专家。

在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医疗卫生系统能胜任体重管理的专家学者相当稀有。遏制肥胖流行,需要大批体重管理专家,需要千千万万体重管理师,而我国2700所大专院校,包括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任何一所院校,没有任何一个专业,能为体重管理这个社会突出需求培养综合体重管理人才。全国目前有几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设立了此专业,但充其量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万分之一。虽有不少美容院纷纷开展减肥项目,但其专业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体重控制管理的需求。体重管理项目在中国还是一片处女地,必将成为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和开发的项目。

体重管理迫在眉睫

从生命的意义上讲,体重管理就是救治生命;从保健的意义上讲,体重管理就是延缓衰老;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体重管理就是演绎青春与美丽。

以人为本,就要尊重生命的尊严,就应珍惜生命的价值。我们不应该对肥胖问题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对体重管理的需求听而不闻,我们应该勇于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我们鄙视急功近利之徒把人体当成减肥的“试验田”。我们可以预言:世界上任何人、任何制造商都不可能成为减肥或体重管理的“神仙”,任何片面的方法或单一的产品,都不可能既有效减轻体重,又有效阻止体重反弹。千千万万中国女性的减肥实践,充分证明“病症疗法”是一种屡用屡败的方法,是一种弊大于利的方法。病症疗法所以不能立足的原因在于,病症疗法只解决病症而没有办法解决病因,病症暂时去除而病因没有解决,只要病根未除体重必然会反弹。犹如地上的草,若不连根铲除,迟早还会长出来。

21世纪初,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外的预防医学家和营养学家,以及有见地的临床医学家,已经对肥胖问题做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与实践。他们在学术言论与著述中,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对肥胖问题阐释了各自的观点,宏观地表述了减肥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只是目前尚没有预防医学家和体重管理专家关于体重管理方面的专著问世。他们的理论与学说尚缺乏系统综合、高度概括与详尽解说。

现代体重管理科学秉承先进的预防医学理念,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坚持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针,遵循营养学、运动学,以及中医保健养生的理论原则,用综合卫生专业技术控制管理体重,摒弃一切有害于人类健康的糟粕,主张对肥胖采取病因治疗的方法,掐断肥胖的源头,消灭产生肥胖的各种危险因素,克服各种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的饮食生活及行为习惯。

体重管理师将实行职业准入

中国保健协会减肥分会已成立了体重控制专家组,具体负责研究制定体重控制管理技术标准和项目推广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中国保健协会减肥分会体重控制管理专家组,在大量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各种减肥方法与体重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首次提出了以保健养生为目的的“体重控制管理系统方案”,遵循营养学、运动学,以及中医保健养生的理论原则。

篇10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企业资信评级业务; 探析

企业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经济的发展无不与企业的信用紧密相关。经济越发达,诚信越重要。随着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各地政府购买信用评级服务的行为增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信用管理人才教育事业起步较晚,2002年至今各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和会计师事务所优势,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把握时机,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社会提供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服务,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现状分析

(一)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类型不断增多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近几年国内的各种产品质量门事件,推动了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发展,除了企业信贷、融资、投资、建筑招投标、企业赊销等方面的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外,产品质量信用评级、供应商与销售商信用评级等业务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类型还将不断创新,涌现出更多类型的企业资信评级业务。

(二)企业资信评级市场供需不均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已初具产业规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全成熟,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企业信用管理意识较弱,导致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在我国的需求尚不够旺盛。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在政府推动下,企业资信评级市场有了较大发展,但仍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大小小资信评级机构虽已逾千家,但由于人才缺乏、评级技术不成熟、评级质量不高、评级机构经营的稳定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资信评级市场的要求。由于供需双方问题导致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供需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三)中小资信评级机构营运成本高,发展艰难

我国资信评级业务起步较晚,一般评级机构尤其是近几年成立的中小资信评级机构,客户信息资源库尚未健全,而人民银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又较难获得,可共享的资源十分缺乏,因此,企业资信调查成本较高,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中小资信评级机构均在艰难中生存与发展。

(四)本土评级机构和专业人才缺乏

据有关媒体报道,外资控制着我国三分之二的信用评级市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评级机构只有大公国际一家。目前各地从事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公司主要从事建筑招投标、产品质量等非金融信用评级业务,其公信力和权威性较低,不具备充分的话语权,真正具备资格的本土专业企业资信评级机构在我国尚处缺乏状态。

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2002年开始起步,2005年信用管理师成为我国正式的职业,信用管理师资格培训与考试也一直处于缺乏规范和统一管理的状态,本科院校和培训机构每年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输入的人才非常有限。虽然近几年高职教育也加入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列,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资信评级机构人员大多为熟知金融、会计、投资理财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对资信调查和评级业务并不十分熟悉,未经过正规培训就上岗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信评级的质量。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经营不规范

一个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取决于其是否有法律做后盾、有行业规章做支持、有企业内部管理做保证。目前,我国尚无独立的资信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延缓了企业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虽然初具创业规模,但尚处于无统一监管状态,没有行业执业规范,资信评级行业发展方向不明。而一些资信评级机构按价评级,为了生存,一些评级机构已蜕变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行业经营的不规范性,严重影响了资信评级的公信力。

二、会计师事务所优势分析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9]56号)中提出要在巩固财务会计报告审计、资本验证、涉税鉴证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咨询、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专项审计、业绩评价、司法鉴定、投资决策、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业务领域延伸。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有如下优势:

(一)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七千多家,执业注册会计师接近10万人,注册会计师执业范围和服务对象不断拓宽,执业能力和行业监管水平稳步提高,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健全,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逐步增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监督力量。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不断开放、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资信评级市场也将兴旺发达起来。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外部资信评级为企业在融资、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够作出更加客观、公正、准确的资信等级评价,其资信等级评价比商业银行具有更宽广的使用范围和更高的效用价值。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既是信贷、投融资风险控制所需,也是社会信用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所需。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监督和服务中介,有责任和能力承担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重任。当前,在扶持本土资信评级机构成本高、难度大的情况下,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信评级业务方面进行扶持,不失为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

(二)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

在企业资信评级中要求从业人员保持“客观”、“公正”、“准确”的职业道德,在专业能力上不仅要具有金融、经济学、会计、审计、投资理财、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已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可,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客观”、“公正”方面都保持着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且远高于资信评级从业职业道德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除了具备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具备公司战略与经营风险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至少两年的执业实践均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会计、管理咨询等服务中,掌握了企业各种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对企业的资信作出评价。在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要进行一些短期企业资信评估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即可为企业提供较高质量的资信评级服务。

(三)丰富的客户信息资源,营运成本低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掌握着大量企业信息,使其在企业资信调查中,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全面、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同时,由于与客户长期的审计、会计、管理咨询等业务的往来,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内外信息了如指掌,能够更为准确地进行企业资质、信用等级的评价。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企业财务报表年度审计,业务的开展集中在年底年初,其他时间的业务量相对较少,具备企业资信评级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业务之余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将会计师事务所闲余人力资源合理加以利用,既为社会提供资信评级业务服务,又可以较低成本增加事务所收益,也为事务所做强做大拓宽了途径。

浙江省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如新中天、中瑞江南等会计师事务所,已在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他们选派能力和经验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参与浙江省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安排获得信用管理师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成立专门资信评级部门,日常主要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在审计业务繁忙时,协助开展审计业务,这样既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资信评级业务服务,又提高了事务所的业务能力、信誉和效益,增强了行业竞争力。

(四)行业监管严格,评级质量有保障

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行业有《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在严格的法律和行业监管之下,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国际话语权。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主要靠各级政府或部门管理与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利益不同,各自为阵,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影响了企业资信评级的客观、公正性,极不利于资信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是民间服务组织,能够保持中立,为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资信评级服务,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坚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独立、规范从事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确保资信评级业务质量,提高我国资信评级效用价值,提升我国资信评级的国际话语权。

新中天、中瑞江南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之初,由于坚持规范操作,导致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量一度为零。但是随着政府对资信评级质量监管的加强、客户对信用等级质量要求的提高,两家事务所企业资信评级的业务量逐年增加。从浙江省信用中心我们了解到两家事务所资信评级报告审验退回率几乎为零。也正是由于两家事务所坚守从业职业道德,规范经营,确保资信评级质量,才赢来了更多的客户。

三、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企业信用评级业务途径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将使得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走向一个更加独立、客观、公正的健康发展之路。会计师事务所要确保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隔行如隔山,虽说注册会计师在金融、会计、审计、投资理财、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已经具备从事企业资信评级的基础,但是,资信评级业务有着自己独特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要确保资信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必须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资信评级的质量和公信力。

会计师事务所首先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内部培训员工的方式,提高资信评级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与能力;其次,通过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和考试,使更多注册会计师拥有资信评级从业资格,增强事务所拓展业务的实力;最后,通过国内外业内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资信评级技术水平,坚持“客观”、“公正”、“准确”原则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逐步树立资信评级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利用高科技手段,创建和共享客户信用信息资源库

资信评级是对企业历史和现在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对企业未来资信能力的预测,离开了信息资源,资信评级将无从做起。标准惠普、穆迪、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之所以能够立足于资信评级之巅,优势就在于其拥有或能够共享超大容量的客户信用信息。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大容量的客户信用信息库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务所应将所掌握的客户信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以整理、完善、维护和保存,随时为资信评级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

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应利用协会的社会地位、与政府和银行的社会关系,在会计师事务所客户信用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中起到桥梁和监管作用,协助事务所更加规范、公正、准确地为社会提供资信评级服务。由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来建立我国企业客户信息资源库,能够加强我国经济信息的保密性,是低成本、高效益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信息外露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构建资信评级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第三方企业资信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资信评级报告应具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和更高的公信力。高质量和高效用的资信评级报告首先取决于资信评级的指标体系是否能够涵盖影响企业资信水平的内外部因素、静动态因素;是否能够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资信进行科学、全面、综合的评价。只有在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实践多次检验、比较、淘汰与留存,并不断完善形成的资信评级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资信评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三方资信评级不仅用于融投资,还应用于社会监管、企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基于成本与效益的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的资信评级理论和经验,结合区域经济特色,选择资信评级模型,构建资信评级指标,通过模拟和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尤其是指标权重的确定要因行业而异、因地而异,并随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的修订与完善,确保资信评级的客观、公正和准确性。

(四)加强法律规章建设,规范行业操作

加快我国征信法律的建设是众心所望,虽经多年、多方努力,但征信法至今未能出台,希望相关利益各方都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上,放弃小团体利益,共同协商,明确资信评级业的监管主体,以及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成立资信评级社会团体组织,构建行业监管体系,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资信评级业务的社会地位。各资信评级机构应建立健全资信评级业务内部控制系统,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确保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资信评级业务的公信力和资信评级结果的质量。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低成本、高质量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已逐渐得到社会认可,有远见的会计师事务所看准了该业务的广阔前景,已在酝酿或尝试开拓企业资信业务,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将会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强做大带来新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荣恩.资信评级[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9):14-22.

[2] 蒋品洪.会计师事务所拓展非审计业务与审计公信力[J].会计之友,2011(2):67-68.

篇11

组建全科服务团队1支,由11名医务人员组成(其中全科医生3名、全科护士3名、公卫医生3名、乡村医生2名)。实行网格化户籍制家庭保健管理,推行团队长责任制、全科医生负责制管理模式。覆盖全辖区1万户籍人口,1.8万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依据地域现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利用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与上级医院构建绿色通道。充分利用二级医院技术优势,建立专家门诊、健康宣讲团,使社区居民能就近享受到优质、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2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服务意识

实行院科二级考核机制,推动团队绩效考核。切实将社区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居民满意度纳入考核中来,实现团队成绩与奖金切实挂钩,以提高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提升团队人员素质。服务站将人才的培养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积极鼓励在职医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职称教育、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培训以及健康管理师培训。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全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3实行高血压细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对各个管理细节进行完善,通过设立健康管理专员岗位、加强医生培训、患者自我管理、引入家庭支持、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加强双向转诊等方法,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质量、效率、效果。设立健康管理专员3名,主要职责是促进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协助团队医生为患者制订和执行个人健康方案,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水平,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主要以饮食、控烟、规律服药、运动、老年高龄、自我效能为主。评估血压控制效果(患者知晓率、服药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血压水平、高血压危象、并发症),服务的满意度,服务成本效益。

篇12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人员 职业资格证书 认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全新的时代,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则被公认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比物质资本水平更加能决定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企业的竞争最终会归结为人力资源的竞争。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社会化、成熟化,这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重大战略性调整和转变。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企业内外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师一个职业化的过程,包含以下3条内容:①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②有与特定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管理理念;③具有一整套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

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是一项特殊的国家级考试制度,它是由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所组织,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职业资格认证书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在我国起步较晚,其证书分为四个级别,即人力资源管理师(技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技师)、人力资源管理员(中级技能)、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技能)。

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现状

第一,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从业人员占行业人员比例低,其中具备高级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情况好于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外企。

第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情况好于第三产业。

第四,人员规模较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状况好于人员规模较小企业或单位。

四、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必要性

(一)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被归结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岗位职能从服务性、辅地位向战略性、核心性地位转变。一名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全面化、层次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岗位经验,但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及从业经验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和标准性。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出台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以规范和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行业行为。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求职、任职、晋升和确定薪酬的重要的资格凭证,也是企业招聘、录用、定岗的重要依据。对于境外就业的劳动合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也是其办理职业技能水平认证的有效证件。

(三)促进行业发展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如何挖掘人的潜力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专门去做的,社会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导致许多不合格的人员也混入到这一行业中,长此以往,对整个行业的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培养,规范和健全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认证,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数量,提高其质量,是促进该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顺应时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全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占据核心、战略地位,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同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学者提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十大特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人才的时代,人才竞争的赢家才会是时代的赢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就是向员工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创新型和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核心是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模式有传统的劳动契约模式向新型的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模式转变,企业与员工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走向全球化和信息化;21世纪,人才流动速度加快,流动成本与流动风险增加,高风险、高回报的知识创新型企业成为人才的主要流向;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新的准则,即尊重、自主、沟通、共识、信任、承诺、创新、合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向多重化和职业化转变,其核心任务是构建企业的智力资本优势。

综上所述,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正是人力资源,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加快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更新管理理念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参加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收获和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2,(11).

篇13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基层医院;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51-02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逐步改善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卫生部要求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入手,落实基础护理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1。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的要求在全院范围内尝试开展优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探索基层医院临床护理管理改革的模式。我院首先采取选择试点病区,按照卫生部的活动标准在试点病区内尝试优质护理模式的建立,然后在全院推广。通过应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护士绩效管理、改革护士工作模式,落实基础护理、推行包干责任制、落实床边工作制、建立护士培训机制、创新患者安全管理模式等管理方法实现四个模式的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管理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护理质控模式的转变,建立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体系,以加快基层医院护理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广泛宣传动员,转变服务观念。护理部多次派住院部护士长、护理骨干参加省、市创优培训班的学习并赴外院参观学习。要求病区护士长做到先学先知,并带领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示范工程的规范要求,熟悉创建标准,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和科主任、医生的沟通交流,反复讲解示范工程活动的精神、内涵、意义,取得理解和支持。

1.2 深入调研分析,了解一线护士的实际需要,调查各护理单元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并通过工休会,了解现行服务和质量存在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中的17项内容,对照本院基础护理实施的具体情况,寻找差距和影响落实的因素[2],确认住院患者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难点。

1.3 确定试点病区,稳步推进。选择神经内科、内科做为试点病区,扎实落实创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稳步推进。2012年底完成住院病区的创优工作,2013年分别在急诊、门诊、手术室、供应室开展不同专科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1.4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夯实基础护理。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以个人管床、小组负责、床边工作和床边记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细化专科分级护理标准、服务内涵及服务项目,并予以公示;护理组长每日利用ADL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通过一级和危重患者护嘱及业务查房的方式指导责任护士落实,让护士分清“亲自做”、“指导做”、“教会做”的概念。

1.5探索改革护理绩效分配制度,尝试按分层岗位实行绩效分配[3],实现绩效分配向高风险、高技术含量、临床一线岗位、值夜班护士倾斜。对特殊护理岗位及重大抢救、护理新技术开展给予政策扶持,同时通过提高夜班系数、增加夜班补助等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绩效工资。对编外聘用护士实行绩效同酬制管理,稳定编外聘用护士队伍。实行职称评聘分开、护士分层分级双轨管理。根据护理单元工作量、工作强度、风险系数及专科发展,合理设置各级岗位比例,因事设岗、以岗择人、按岗聘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1.6创新培训方式,提高护士专业技能。采用情景表演、现场模拟、个案分析、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分享会等多种培训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急救技能、专科护理的培训。尝试开展抢救流程的成组培训。重新修订了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方案;编写《培训手册》和《护理人员服务礼仪规范》,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护士提供指导。

1.7、改变质量管理模式,营造护理安全文化。重新修订了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护理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建立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改变原有季度交叉检查的模式,通过每月的行政查房、三级护理业务查房、专科会诊、层级管理、专科小组现状调查等方式,科学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制定护理安全质量目标和指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创优科室也根据专科特点制定了安全目标。通过开展护理安全月活动,护理安全知识竞赛、全院护理安全专项督导、护理安全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规范了患者腕带的使用、建立警示标识、落实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操作、重点人群的管理。建立无惩罚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修订护理缺陷的分级报告及管理制度,成立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每月对排名前三位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采用RCA法,对每月排名前三位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及时制订改进措施,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对严重影响患者安全的不良事件和隐瞒不报的不良事件给予处罚。

1.8 深化健康教育,提升服务品质。制定分病种健康教育路径,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的入院到出院。尝试建立对5年以上的护士进行疾病管理师培训,充分发挥其临床经验丰富的优势,实行专科、专病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师每周为患者讲解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不仅解决了高年资护士难留临床一线的问题,而且使患者得到更专业、更全面、更系统的服务。落实出院患者回访,拓展护理服务内容。为达到护理服务的连贯性,逐步尝试将由病区护士为出院患者进行回访,采取电话回访、家庭回访、专科护士进社区等形式,为患者提供超预期的服务。

2 应用效果

2.1 一般资料我院开放床位162张,2012年全院护理人员总数115人,注册护士114人,未注册护士1人。在编人员13人,合同护士102人。临床一线护士占总数的98%。本科学历的护士22人,占全院护士总数的19.1%,大专学历52人,占全院护士总数的37.3%,中专学历50人,占全院护士总数的43.3%。大专以上学历占全院人数的62%。全院护士平均年龄29岁。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为1:0.4。年门诊量为389000万人次,出院患者为4800余人次,年手术台数为1300余人次,急诊出车为4300余次。

2.2 评价方法 比较全院建立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后(2012年10月至2O13年3月)及创建前(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相关指标。(1)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护理部设计的调查表,每个住院病区、急诊、门诊输液室随机抽取1O例患者,问卷当场发放和回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服务态度、护士仪表、主动服务、生活照顾、治疗护理 、技术水平、主动巡视、环境管理 、讲解药物和疾病知识、健康指导等10方面,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由护理部每月于日间调查1次。(2)护理质量合格率:护理部质控小组采取月专项质量检查、夜查房形式和护理部行政查房形式,按照我院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对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6个方面内容进行考核。满分为100分,≥95分为合格;文件书写≥90分为合格。

2.3 统计学处理使用PEMS 3.1统计软件,采用Y检验,以P

2.4 结果

2.4.1 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全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2建立前后病区护理质量合格率比较。全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各项护理质量合格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O.01),见表2。

3 讨论

3.1 我院优质护理模式的建立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门诊、急诊、手术室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和便民措施的实施,使患者就诊更加快捷和方便;住院部通过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以个人管床、小组负责、床边工作和床边记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4],每名患者均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管床,护士有更多时间工作在病房,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主动服务,积极地参与患者的诊疗计划,及时解决所管辖病人出现的问题,满足患者的需求。全院护士的规范化的礼仪培训使患者使感受到护士服务态度的改变。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和疾病管理师的培训使患者对疾病的知识有所了解,能够指导患者主动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全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意见簿、满意度调查表扬护士。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尤其对生活照顾、主动巡视、讲解药物和疾病知识的满意度显著提升(P

3.2我院优质护理模式的建立提高了护理质量。随着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护理质量管理由以往的终末质控改变为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护理部通过不断根据临床需要修订的护理工作流程和指引指导护士的临床工作,规范了护士的行为。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不良事件的管理以及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使全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同时护理绩效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护士的执行力和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5]。创新的培训方式和专科培养提升了护士的专业技能,使护士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专业方面积极探索,全院护士在专科护士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专科会诊和专科护理活动,保证了患者安全的同时提升了护士的专业价值。全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指标和管理指标都有所提高,各项护理质量合格率明显上升(P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0]13号.

[2]陈红宇,付沫,陈艳,等.临床基础护理落实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应对[J].护理学杂志,2010,25(21):7-10.

[3]郭燕红,焦静,郑旭娟,等.全国2个省市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293―294.

[4] 陈锐,梅静,袁春风,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做法与效果口].护理管理杂志,2011,10(11):835-836.

[5]王建荣,皮红英,马燕兰,等.新形势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J].护理杂志,2010,27(8B):1201―1202.

篇14

潘苗伟头顶多个头衔: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委员,长江商学院健康俱乐部特约营养讲师,浙大营养发现健康管理顾问。与此同时,他在业界成绩斐然。2008年以来,应邀任中国人民第117医院、上海第455医院、上海市计生所等多家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顾问。并参与完成了浙江省妇保医院、浙江省儿保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糖尿病、脂肪肝、不孕不育等相关课题研究。2015年,共同参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肥胖与营养医学课题研究。

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潘苗伟还参与了《中国肥胖流行的现状与趋势》、《个体化健康管理对肥胖患者的干预效果》等营养与肥胖的课题研究。潘苗伟的营养饮食方式和减脂方法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帮助上万名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慢性病患者降低指标,使其逐步减药直至停药。国内一些知名演员都曾得到过他的营养健康帮助和指导。

“如果我老了有机会写回忆录,我会自豪于现在的选择。在稳定工作十余年之后大胆选择创业,认识志同道合的人,同时也帮助很多人实现了健康的梦想。总而言之,我未留遗憾。”对于自己的首次创业,潘苗伟自信满满。

少年时期,潘苗伟家境贫寒,一场亲身经历的车祸让不仅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更让他意识到生命的珍贵,随后他坚定了学医的信念。接触的病患越多潘苗伟越是发现,很多病人由于贫穷和无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在潘苗伟眼里,最直接的健康管理方式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给人最直接的帮助。这一初衷让潘苗伟将潜藏在心底多年的创业冲动发掘出来。他从专注多年的营养医学工作中汲取验,开创了雅态营养优化体系,用自己最擅长的肥胖、三高、痛风、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营养支持、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及营养治疗助力中国国民的健康。

众所周知,肥胖、三高、脂肪肝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困扰。近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称,中国在方方面面赶超美国的同时,肥胖人口比例也早已超过美国。某些外媒甚至觉得中国的“肥胖时代”已经开启。“但是国民对营养医学认识向来都是很匮乏的,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均衡地摄入自己身体所需的营养。其实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个健康包括身体器官的健康,同时也包括体型的美。” 潘苗伟说,“而这也是我创建团队的初衷。”

潘苗伟在2015年初成立了浙江雅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一只全部由国家高级营养师、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对减脂客户进行一对一服务。在潘苗伟的带领下,公司已为十万多名客户成功减脂,年销售额达到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