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使民众对自身社会保障的需求大大增加。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的五倍,我国现已经步入老年型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为1.94亿人,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也从1981年的68岁延长至2012年的74.84岁,中国的老龄化呈现明显加速的趋势。老年人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健康和医疗护理保障牵动着数万家庭的心,同时机遇挑战也应运而生。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诞生的养老护理问题保险与护理救助制度,不仅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保险市场上最年轻且最具活力和市场险种,是以失去健康作为给付条件,为那些因年迈、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险种。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压力的增长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广,家庭多数呈现“421”核心模式。换句话说,一对中年夫妻除了负担子女的抚养教育费用外,还需要承担四位老人的养老责任,一旦一个家庭中任何一位老人由于失能需要他人护理时,都会使家庭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而对于一些追寻时代潮流的丁克一族和因为意外失去子女的失独家庭来说,老年的护理费用则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面对如此高的家庭健康风险,护理保险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二、未来护理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1.需求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医疗费用以及护理费用不可避免的呈现上升趋势,老年人的需要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由于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且面临生理各项机能的下降和心理状态的变化等,这使得老年护理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30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保持在40%至50%之间,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而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1.80 % ,为全人群的4.04倍,人均患有2至3种疾病,且49%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失能。根据六普长表调查的数据(如表1所示),推测中国老年人需要护理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仅就上海地区来看,2000年,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中长期护理需求总人数为16.05万人。到2015年,需求人数会增长到26.73万人。)总体看,上海人口老龄化具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早、速度快、程度高的特点,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人口高龄化程度高,同时少子化、纯老(空巢)化问题凸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绝对数大的特点,今后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是非常惊人的。而老龄化趋势导致家庭结构变化,现代家庭呈现4:2:1的倒挂金字塔格局,加上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很少有精力来照顾老人。另外,城市化、出国热使得空巢老人数目大幅增长,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科技的进步并行,使得人类寿命延长的同时,老年人各种疾病罹患率也是大幅度上升,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数量激增。因此,护理保险与现有的医疗保险相互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众所周知,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保证。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直接关系老年人的基本生存状况,还会直接影响社会制度的公平与公正。然而社会医疗保障中一般只涉及疾病的治疗费用,对于疾病带来的一系列后期护理等费用一概没有涉及。同时,在老年人口赡养比正在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国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于城镇将更加突出,特别是在西部和贫困地区。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城乡人口迁移流动的持续 ,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的相对滞后,以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供给分析

长期护理保险是要为被保险人承保长期护理服务的费用支出,这包括在疗养院、护理所、家中的非专业和专业护理。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保险公司开设这一险种,如国泰康顺长期护理保险、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以及友邦全佑一生“五合一”疾病保险(其中包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金)等。在保监会大力倡导保险产品回归保障的前提下,中国人寿近期又推出了健康险新品“国寿爱心护理产品组合”。这款产品组合能够帮助更多家庭满足意外、疾病护理等多方面的保障需求.

由于我国护理保险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产品设计和定价方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且存在整体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医疗保险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外部经营环境还有待改善等问题。由于护理保险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经验数据缺乏,保险公司面对的定价风险也比较大,供给价格弹性较小,供给成本过高,社会养老护理服务的资源有限,这使得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往往得不到配套措施的支持,故而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不多。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完善,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健康险在保险市场逐渐凸显出来并呈现出多种创新保费模式,实现了健康险保费的大幅增长。护理保险作为健康险的一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4家专业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且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技术,资金运用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保险公司对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加。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护理保险的定价也显得更加合理。就今年国寿刚刚推出的“国寿爱心护理保险产品”来看,一位三十岁的中年人购买该产品,若选择二十年分期缴纳的方式,每年只需缴纳1068元。与之前的报价相比,已经大大减少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

三、护理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从21世纪初起,我国的护理保险市场就一直处于萌芽阶段,外资保险公司纷纷看好这一险种的市场优势和利润,采取以长期寿险的附加险的形式进行销售的方式,试图凭借自身对老年险产品在核保、精算的全套技术体系抢占市场先机。随后,国内保险公司如国寿和泰康人寿也纷纷推出以护理保险为主险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几家专业的健康险公司,但总体上来看这一险种还处在初步阶段。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市场上已经推行了商业护理保险,但就目前国家的状况来看,商业护理保险并不是解决全民老年护理保险的较好选择。毕竟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护理保险也只有中产阶级才能买得起。因此大多数的保险公司还没有考虑推行该险种或者已经处于基本停售的状态。面对护理市场如此巨大的机遇,各家保险公司却纷纷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这与西方大多数国家该险种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对比,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追其本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 保险意识

十年来,与之前相比人们已经对保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保险产品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人民对待风险往往都采取储蓄的方式,风险意识不强。人们对于自己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不愿与别人提及的心理,常常高估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意识不到自己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很难解决未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大家往往抱着自己不需要护理保险的心态,导致护理保险的销售量很低。

在我国的城市中绝大多数老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依靠自我养老,不愿意接受外来人员的护理或者到专门的护理机构接受护理服务。而长期护理保险的普及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面对高额的医疗护理费用,许多人常常望而却步,因此对一些长期慢性病不愿到医院去诊治。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这对推动我国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甚至推动我国服务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2. 险种成本

相对于其他险种而言,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从精算成本上来说,由于该险种能够参考的统计数据比较少,护理费用的给付很大程度受到护理医疗机构费用和市场供需情况决定的,这样的不确定性使得未来的成本变得难以估计。保险公司难以获得医疗机构核心的相关数据,没有历史赔付数据,很难提供定价参考,这使得产品定价设计比较困难。因此大多数的护理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二十年期的年缴保费也都在万元左右,险种的高价格阻碍了投保人购买护理保险的热情。

除此之外,购买护理保险的人群大多是45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群,这样的人群有慢性病的风险比较高,被保险人很可能存在逆选择行为。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局限,难以对慢性病进行鉴别和检测,无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控制。险种的高风险使得多家保险公司望而却步。

四、促进护理保险市场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正式的护理保险制度,社会能够为老年人口提供的福利设施和资源严重不足,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保险公司也尚未推出成熟的长期保险产品,虽然如此,但长期护理保险已经作为医疗保险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已经受到多家保险公司的关注。如果在目前经济状况仍在发展阶段,采用社会保障模式只会给政府带来更大的负担,如果单单采用商业保险的方式,却又不足以解决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

中国,作为处在“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最好的方法是采取社会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鉴于统筹管理的高成本和高代价问题,国家需要广泛宣传和积极推进护理保险制度,进行宏观调控同时给予经济补贴。发展初期,可以参照公民自愿投保,但是在缴费方面由政府和个人双方按一定比例共同缴费,发展成熟之时再进行政府强制投保。这样既不会影响养老保险的待遇,又给护理保险留出了空间。国家应给予每个个人账户适当的补助,并且在每个保户到达规定年龄时启动这笔资金,专款专用,便于管理。

1.优惠补贴形式

针对我国目前国情,建议采取领取优惠劵进行补贴的形式。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年满四十周岁时,可以凭借凭身份证号领取一张护理保险优惠劵,每人仅限领一张,一份长期护理保险仅限使用一张,且投保人需为与身份证号相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了节约成本,优惠劵可以在便利店,超市,地铁充值处进行领取,当然也可通过登录相关官网打印得到。购买保险时,你只需凭借身份证和优惠劵号,且每张身份证仅限用一次,便可享受国家年缴保费15%的补贴优惠,具体补贴数额由购买的具体险种决定,补贴金额由国家社保中心根据护理保险购买情况统一发放到各家保险公司。这一政策可限定适用年龄,如仅限不能超过六十周岁的公民等。

2.大城市率先试点

这种发放优惠劵的形式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率先推广。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心,经济迅速发展,充满活力加之这些城市人们的金融保险意识和缴费能力较强为今后护理保险的推广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在这些大城市的试行推广有助于对今后的护理保险政策进行有力的改革和推动。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应该借鉴国外护理保险成熟的技术和数据来降低险种的成本,从而体现险种的价格优势才推动中国护理保险的起步与发展。

3.房屋抵押缴费

篇2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瑞士再保险联合的最新报告揭示:在中国市场运营的保险公司应迅速行动并大胆出击,变“银发人群”为“金色机遇”。

人口老龄化正在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保险公司应制定战略并采取行动来降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并把握机遇。

2012年4月24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Swiss Re)联合的最新报告表明,保险公司应该就相关战略的时机和实施方式制定具体计划,以充分利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

这份题为《发掘银发市场的金色机遇:保险公司如何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获利》的报告全面审视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重点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报告指出,要找到解决方案将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努力。报告还探讨了保险公司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克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亦不例外。数十年来,“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增长。然而,这一“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日益老化并逐渐步入退休年龄。15岁至59 岁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魏希霆(Robert Wiest)先生表示:“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金砖四国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且老龄人口规模巨大。”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可能将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而自愿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尚不完善。此外,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以及“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位祖父母、两位父母以及一个孩子)弱化了传统的家庭支持网络。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治疗范围、服务和药品仍具有局限性,同时在长期护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BCG北京办公室合伙人黄河先生表示:“中国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将极大地影响到其未来数十年的繁荣程度。”

瑞士再保险中国业务发展部负责人郏京炜先生表示:“包括中国政府、企业和保险公司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需要共同努力,以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保险公司将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具体而言,保险公司应重点关注以下五项措施:

一、积极推动和支持监管改革,以促进补充型养老保险和医疗/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引导消费者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储蓄和投资。

二、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协作,帮助政府以较低的风险和成本来管理其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三、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对产品和渠道进行创新。

四、开发管理长期护理服务相关产业。

五、管理盈利率和风险水平,如利率风险和长寿风险等。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职业教育 挑战 机遇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增加的过程。由于城市地区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较农村地区好,所以城市居民的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占全国总人数的四成左右,在未来20年里将会突破六成,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地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老年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社会的一个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就当前社会现状调整自身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凸显,我国在政策上开始鼓励老年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会推动涉老服务业的发展,更能够让许多老年人接受再教育,获得再就业,从而减缓社会压力。但是,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涉老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诸如养老院之类的服务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第二种,涉老服务人员。其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精神慰藉以及良好的沟通等服务;第三种,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这些往往都是临时性的。就上述三种涉老人才类型来看,其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前提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涉老知识和服务知识。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就业人员对老年产业的认识不足,所以一些高知识结构的人才甚少进入此行业,从而导致了我国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经验技能不足,服务人员大多为农民工,其对养老服务的认识也仅仅止步于生活照料。加之,这些人员没有强烈获取再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了我国老年产业发展极不成熟。

(二)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不符

虽然目前我国鼓励涉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产业刚刚流行于市场当中,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建立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当前我国涉老职业教育从专业建设、科研水平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都依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甚至仍然有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涉老职业教育这一科目,从整体来看,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严重不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由上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找到职业教育突破人口老龄化屏障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年龄后延,急需职业教育辅助就业

受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我国实际劳动年龄将会逐步后延,这些后延的劳动者社会经验历练充足,且有劳动欲望,如果进入老年产业将会整体改善涉老人员知识水平低的现状。如果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对此类劳动者的吸收和招纳,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其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针对这一空缺提供相应的教育,使这一部分的劳动力能够继续为社会服务。

(二)老年产业的兴起使得市场就业需求增加

老年产业主要是从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为老年人提品及服务的一个产业部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凸显,老年产业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对于此类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这样也会带动人口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为受教育人群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迎合了老年产业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亟待扩充的市场需求。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社区人力资源的辅助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有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之这些劳动力人口还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如果单靠他们来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依然还很低,需要有专业化的家政服务或照料服务人才来为老人营造更细心、更舒心的居家养老环境。而这些专业化的社区人力资源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予以培养。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通过上述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及机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想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关于涉老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并将其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系,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传达给受训的每个学员,让他们了解到该行业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往该科系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及财政扶持状况分享、老龄化趋势的必然性分析等使接受涉老职业教育的人群能够在该行业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期望值。

(二)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一直困扰我国社区人力资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向前发展的一大阻力。想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及地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加大,以切实保障涉老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有充足的资金;第二,社区财政支持。涉老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靠国家及地方财政拨款,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社区财政支持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涉老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

涉老职业教育不仅要依靠个人、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以实现涉老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以及权威化。因此,加强涉老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将是对涉老服务未来发展在制度和法律上予以了肯定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就国外先进且相关的立法经验进行借鉴,以确保我国法律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

未来我国涉老职业教育需要积极拓宽教育的范围,以迎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说:第一,重点强化涉老服务理论知识以及规范化服务礼仪的培训。由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涉老服务人员大多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虽然我们在致力于改善这一问题,但是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在对涉老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之时,要让其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规范化服务,从而在基础学习上予以提高;第二,学员年龄要拓宽要求。由上可知,我国劳动年龄是逐步后延的,许多年龄较大的后延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以后,也可以引入到涉老服务行业,而且此类劳动力在心理上能更接近于被服务人群,未来工作也更好开展。而且,这种相当于老年人自己服务于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极大地缓解涉老服务的压力;第三,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就基础教育项目、闲暇教育内容、文艺生活情趣教育内容、家政组合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以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从理论化层次上升到实践性上,让涉老服务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予以直接借鉴。

(五)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人口老龄化现状不仅要求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更要求了针对涉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辅助一部分人进入老年产业。相对于让众多青壮年进入这一行业,笔者认为,可以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采取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进入老年产业及涉老服务行业实现再就业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解决了老年人老无所长、老无所依的状态。

总结

总而言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上予以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俊山,尹银.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王延辉,宋殿娇. 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和启示[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篇4

战略应对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将长期存在。因此,新修订的《老年法》确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所谓长期战略任务,就是要有长期战略思维、长期战略规划、长期战略准备和长期战略对策。要有长期战略思维。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形态,不管是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解决其他问题,都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这个重要因素。要有长期战略规划和长期战略对策。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长周期性和复杂性,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靠应急,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总体规划,超前设计,分步实施。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进行全面规划,从制度和政策法规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防止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行动纲领。

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只能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回避。在联合国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之前,一部分国家政府和学界对人口老龄化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担心劳动力老化、劳动力素质下降,影响经济发展,担心老年人过多,家庭和社会抚养负担过重等。“积极老龄化”理念提出后,改变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传统认识,人口老龄化不仅有“危”也有“机”,老年人也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因此,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转危为机,人口老龄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有发展机遇,我们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抓住机遇,特别要抓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庞大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把沉重的“夕阳事业”办成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力和作用,老年人有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要调整社会政策,破除影响老年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阻碍,吸纳更多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老年人独特的作用。既要看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又要看到我国社会制度、组织体系和文化传统的特殊优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和组织优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孝文化传统的国家,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们的传统,这些优势将在今后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综合应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长周期、深层次的,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建设“硬件”,又要完善“软件”,建立全社会责任共担、综合应对的体制机制,也就是按照我国老龄工作方针“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要求,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当在建立制度、完善体系、提供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等方面承担责任,特别是在制度建构和政策设计上,必须吸取西方高福利国家的教训,立足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力,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只能承担有限责任,政府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特别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让发挥社会力量“唱主角”,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要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软实力”,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软实力”将越来越重要。要加大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借鉴西方国家对公民道德和诚信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的做法,把尊老敬老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择业、晋升、上学、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弘扬家庭养老的优秀传统,在强调居家养老的同时,不能削弱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国历史上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老年人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保障,靠的就是大家庭的集体力量。必须指出,今后无论国力如何强大,政府责任如何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如何发达,也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仍然是养老的第一居所,特别是家庭提供的生活护理、精神慰藉、亲情关爱等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科学应对

篇5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9

在21世纪老龄化浪潮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按照现行思维和制度政策模式,老龄时代挑战的不仅是人类的能力与资源、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模式,还有人类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是当代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重大主题。为此,2012年8月24日至26日,北京举办了第八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议题是“老龄时代的新思维:挑战、机遇与战略”。该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主办,并邀请了国内外从事老年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工作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及实务界人士参加本次论坛,力图通过研讨与交流,对老龄时代的概念、特征、价值观、发展方式、社会结构、政策焦点、技术特征、制度建构等基本问题提出崭新见解。

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团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锦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胡晓江、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首席企业社会责任官杨钟仁分别作了致辞,表示在养老问题上,既要强调政府所要承担的责任,又要警惕政府责任泛化,警惕社会和老年人对政府期待过高,防止出现福利冲动、福利依赖和福利过度的问题。

论坛主题演讲是关于“老龄时代的国内外社会政策”的话题,主要就现行国内外养老政策、措施、行动方案等进行反思,参考国外福利导向的内在逻辑,总结国际经验教训,为老龄化社会的理解提供崭新的视角。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副校长菲利浦?泰勒教授、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谢孟哲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分别围绕主题论坛关于“老龄时代的国内外社会政策”议题进行了聚焦性演讲。菲利浦?泰勒教授认为,目前创造各种条件维持老年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长期策略。谢孟哲则认为,老年人群依然从事着教育后代并向其传递、教授规范和技巧等工作,这种代际社会契约关系受一定准则、规则、传统和实践的约束,将不同年代之间的人们联系起来,并有助于维持社区和国家的稳定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