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移动通信信号覆盖范文

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移动通信信号覆盖

篇1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移动通信信号 覆盖 问题 优化对策

在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高速铁路的信号覆盖已经成为了与通信和计算技术并存的第三大铁路信息技术,提高其信号的覆盖率和覆盖面积不仅能够提高高铁的技术水平,而且也有利于人民群众提升对高铁的信任度,增强我国铁路运输的整体实力。

一、高速铁路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问题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的飞快发展,高铁的运输速度、运输强度都有所提高,再加上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势高低起伏,偏远地区较多,都使得我国高速铁路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了解到,我国目前的铁路网络信号覆盖大多采用的是城乡基站与铁路覆盖结合的方式,在高铁运行速度较慢的时候,信号覆盖情况比较理想,但是近年来高铁的运行速度大幅提高,其覆盖信号的强度远远跟不上高铁运行的速度。第二,高铁技术不断改革以来,车厢的封闭性能更加良好,时速更快,也造成了信号的衰减,使得移动网络的质量下降,接通率降低,断线情况时有发生,更不用说一些想要上网的乘客对信号强度的需求。另外,高铁运输不单单只经过一个地区,往往会涉及很多区域,这就会造成通信信号的时强时弱,影响高铁的整体信号覆盖水平。

二、实现高速铁路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的优化对策与实践

1. 加强基础覆盖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速铁路的发展运行特点,有针对性的解决信号覆盖的问题,就一定要从加强基础覆盖率开始着手。首先,党和国家要不断减少地区切换重选的次数,增加覆盖面积,改善无线环境,尽量加大每一个主控小区的覆盖面积。其次,要优化重选切换参数,提高其反应灵敏度,做到及时跟踪信号,使计算机、手机等设备能够使用到最强信号,并尽可能的减少沿路的LAC(位置区编码)数量,提高接通率。

2. 全方位提高高铁经过地区的信号强度

在高速铁路通车的工程中,想要保证其畅通的通信信号,就一定要逐步逐级的改进信号系统,在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各道路段的主覆盖地区,进行技术在其领域内的应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较大范围的覆盖空洞处建立补充新基站。例如在浙赣线的鹰潭贵溪与上饶戈阳的交界处,此地地处丘陵地区,最近的两个基站相距5千米以上,就可以通过建立新基站的办法,从而加强信号的传送力度;第二,对现网铁路覆盖区域进行天线和发射功率的调整,提高其覆盖深度;第三,通过减少铁路信号覆盖区域的数量,清理覆盖率差的信号基站来实现覆盖率的增强,从而避免经常重选的现象发生;第四,调整主控区域的切换控制数据;第五,通过逐步减少LAC的数量,来增加手机发生位置的更新量;第六,检查主控区域之间相邻小区的关系,保证参数的准确性。

3. 加强信号覆盖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是一项高技术领域,涉及到的知识众多,对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党和国家一定要加强完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科研工作。另外,还可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战略,既可以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技术的创新。也可以选拨年青的高素质、高技术人员去国外进行学习,把先进的技术工艺带回国内,为我国的铁路事业服务。

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信号;楼宇高层;覆盖技术

一、楼宇高层移动网络覆盖概述

移动通信网络信号覆盖优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建筑高层用户通话质量差、网络信号弱覆盖杂乱,频繁切换等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移动通信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主流的高层建筑移动网络覆盖技术包括分布系统、直放站结合以及改造基站子系统等等。与普通建筑的移动通信网络信号覆盖相比高层建筑覆盖技术难度系数更大,通信质量问题出现的几率也更高。目前城市中的高层楼宇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移动通信的TD-LTE无线高频信号在这种厚度较大的钢混楼板中衰减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基站覆盖技术,将直接导致高层建筑内部的电梯、通道以及地下室等区域成为信号盲区,楼宇外部基站的移动网络信号根本无法覆盖到。

二、楼宇高层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方案

2.1室内覆盖方案信号源以及信号分布系统是建筑高层网络信号覆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楼宇高层自身建筑性质以及对移动网络信号要求的特殊性一般采用直放站或者是微蜂窝作为高层覆盖系统的信号源,微蜂窝的成本较高但是网络容量更大,通信质量更高,适用于大范围的高层建筑的网络信号覆盖,直放站则用于小范围的楼宇高层网络信号覆盖或者是室内覆盖盲区的信号引入。移动通信的高层网络信号覆盖广泛应用的室内分布系统主要有有源分布系统、无源天馈分布系统、泄漏电缆分布系统以及光纤分布系统四种。不同的分布系统以及建筑具体状况对于天线的要求也会存在差别,单根天线、全向天线、并线双付天线等都有所应用。2.2室外覆盖方案楼宇高层通过分布系统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信号覆盖的成效以及用户的通信质量,但是室内分布系统的成本较高针对一些高层住宅区的局部信号弱的情况如果采用分布系统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是便可以与室外覆盖方案配合使用。室外信号基站的设置对于高层楼宇的室外信号覆盖优化来说至关重要,主要方式就是室外架设重发特形天线,从而使得外部的无线网络信号可以穿过墙体实现房屋内部的信号覆盖,在室外覆盖方案中天线类型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综合考虑基站分布情况、建筑结构以及移动网络信号要求等多种要素。

三、移动网络信号高层覆盖系统设计

1、信号覆盖测试。信号优化覆盖方案必须要有针对性其成效才有保证,因而在确立好高层覆盖模型之后首先需要进行信号覆盖的测试,确定出当前高层信号覆盖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室内分布系统一般是采用微蜂窝作为信号源因而需要确定不同频段的信号,为了使信号源发射频率以及室内天线频率设置更加准确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到不同的楼层进行信号的测试和收集,并根据各个楼层的强信电平计算出最小电平,从而使得设计中微蜂窝的载干比更加准确,提高设计的合理性。2、路径损耗测试。泄漏电缆以及光纤分布系统都会产生一定的路径损耗,尤其是泄漏电缆。高层建筑构造、墙体材质以及内部的摆设等都会使得网络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损耗,路径损耗测试方式议案是利用移动终端在高层建筑的各个点测试发射机信号的电平,并通过计算得出发射机的有效辐射功率,用EIRP来表示。3、下行功率计算。通过下行功率的预算可以确定出信号源的信号强度,从而指导天线的铺设设计。在进行上下行功率计算式需要将移动网络信号传输过程中在各个阶段所产生的损耗都需要计算在内,因此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各器件的损耗都要涉及到,计算时发射机的有效辐射功率就等于基站发射功率与天线增益之和减去在各个器件处产生的损耗,包括耦合器损耗、馈线损耗以及功分器损耗等等。4、系统设计。进行高层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功率计算、系统连接图确定、问题阐述以及解决措施等等,为了确保信号源以及天线末端的信号损耗不至于过高,保证建筑内部的信号天平必须要进行对信号覆盖情况、路径损耗以及上下行功率等进行测试和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果选择恰当的线缆,包括光纤以及同轴电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楼宇高层移动网络覆盖技术较为复杂,且信号容易受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必须要通过技术的革新加设方案的完善等优化移动通信网络信号楼宇高层覆盖,从而促进我国通信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高层楼宇室外站解决室内覆盖问题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6(04)

篇3

【关键词】MDAS 老小区 信号覆盖 KPI

中图分类号:TN91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8-0024-05

1 背景介绍

1.1 网络现状

老小区(农居点、多层小区)作为一个城市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其话务量需求非常高,因房屋结构密集、业主阻挠施工而产生的弱覆盖投诉量也非常大,深入覆盖及优化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建设的重点。在敏感站点建设传统分布系统牵涉到物业及住户的协调问题,经常引发各类投诉及逼迁事件,是多年来杭州网络建设中的难点和覆盖的弱点。若要深度发展老小区内的用户,就必须要完善其信号覆盖,提升用户感知度。

老小区信号覆盖面临的问题如下:

(1)多层弱覆盖投诉需求强于高层“乒乓效应”;

(2)宏站覆盖有限,增加宏站设备发射功率容易导致越区覆盖产生干扰;

(3)业主维权意识强,对传统覆盖模式较敏感;

(4)TD信号空间损耗大,深度覆盖不足导致TD用户发展难度大。

1.2 传统解决方式介绍

近年来,建设小区分布系统应用各类型美化体或泄漏电缆覆盖,在解决农居点和多层小区的弱覆盖投诉、话务量吸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居民自我防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美化天线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隐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居民投诉和强拆事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物业协调越发困难。

借助现有技术手段,在部分敏感站点转变传统射频电缆+天线的覆盖模式,研发及使用低成本、隐蔽型、施工简单快速的新型覆盖延伸类产品就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经过市场调研和技术论证,多业务数字分布系统(MDAS,Mutiservice Digital Distributed Access System Solution)借助网线传输,隐蔽性较好,在不同的覆盖场景可以和传统覆盖方式形成互补。

2 多业务数字分布系统

(MDAS)简介

MDAS系统是集2G、TD于一体的多模系统,由接入单元、扩展单元和远端单元组成。其中,接入单元从BTS、TD-RRU耦合GSM和TD信号,采用数字传输方式,通过光纤传输到扩展单元,在扩展单元将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后,由网线传输信号至远端,并为远端提供POE供电,远端机对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后,GSM和TD信号通过天线转发实现覆盖。

与传统覆盖方式相比,MDAS系统具有外观隐蔽、施工方便、布点精确、覆盖效果好等优势,可真正实现全网监控,通过有线方式监控到每个终端及天线,大大提高了监控稳定性和有效性,便于网络维护,适合于老小区、沿街商铺等特殊站点的网络信号覆盖。其典型组网如图1所示。

3 毛家里MDAS系统站点简介

毛家里地理分布图如图2所示。

杭州拱墅区新文村毛家里为典型农居点,房屋建筑结构密集,宏站信号无法深度覆盖,多年来投诉严重。故此次选择该站点开展MDAS系统试点工程,希望解决其多年来弱覆盖问题。

毛家里村约有80户,共有160多幢楼,楼高5—6层,容纳人数约5000人。楼内大部分区域场强小于-100dBm,无法正常起呼和通话。

4 毛家里MDAS系统工程实施

毛家里MDAS系统对新文村毛家里重点投诉区(东北片区域)进行2G+TD信号覆盖,前期试点MDAS系统覆盖户数约30户(超过60幢楼),覆盖人数1500人。

东北片区域由于房屋面积大,室外信号无法深度覆盖,话务量和投诉均发生在内部房间。方案设计采用MDAS室外型远端,网线入户,远端单元MRU安装在内部房屋的外墙上,通过远端自带天线覆盖内部住户,如图3所示。

(1)近端单元MAU安装在上城区科技孵化基地,耦合RRU信号,2G信源6载波,TD信源3载波;

(2)扩展单元MEU安装在住户家墙上,内置POE供电器,通过网线统一为远端单元MRU供电;

(3)远端单元MRU共安装25台,其中15台借助网线入户安装,深度覆盖内部住户,10台安装在室外电力杆上,覆盖周边道路和公共区域。

5 毛家里MDAS系统覆盖效果

5.1 MDAS试点效果——GSM系统

(1)毛家里MDAS系统开通前后覆盖对比

如图4所示,开通后GSM系统DT测试场强改善明显,尤其是室内覆盖区域,原手机信号基本脱网,现场强达到-50~-85dBm,通话质量0—2级。

由于室外有其他的宏站小区覆盖,MDAS覆盖区对室外有一定改善。而室外宏站信号对室内覆盖效果较差,远端单元MRU通过网线引入室内安装覆盖后,笔者选取了4层楼内进行开通前后的对比测试。

楼内覆盖区GSM开通前后覆盖对比如下:

1)大于-85dBm的场强占比:开通前为0%,开通后为98.15%,大于-85dBm的场强占比提升了98.15%;

2)0—2级的通话质量占比:开通前为0%,开通后为98.46%,0—2级的通话质量占比提升了98.46%。

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开通后对之前为盲区或弱覆盖的室内有了明显的改善。MDAS远端机安装在二层,通过测试表明其可以很好地完成1—4层的覆盖,之前2G信号投诉较多的1—3层住户,经杭州移动拱墅分公司电话回访,投诉问题已全部解决,设备覆盖效果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

(2)毛家里MDAS系统开通后KPI指标

根据MDAS系统开通后运行6—8月的话务统计可知,系统运行三个月日平均等效业务量约为540Erl(其中8月24日至25日TD系统信号引入施工对GSM系统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图5所示:

毛家里MDAS系统开通后,话务吸收明显,设备运行稳定,各项KPI指标均优于省公司室分考核指标,这说明MDAS系统在充分吸收话务量的同时,未对信源基站产生影响。

5.2 MDAS试点效果——TD系统

(1)测试数据分析

站点信息如表1所示。本次测试内容为:无线网络覆盖、CS12.2K语音业务、PS64K上传、HSDPA下行数据业务。

数据业务测试统计如表2所示:

从TD系统开通后的测试结果来看,毛家里TD覆盖各项指标能够达到覆盖要求。语音业务RSCP、C/I覆盖整体达标,PS64K上传数据业务上传平稳且达标,HSDPA下载数据业务下载平稳且达标。开通后,覆盖区吸收语音话务量、数据业务量效果明显。

(2)后台KPI指标数据

TD系统于2012年8月29日下午开通,查询8月30日至9月9日的KPI指标如表3所示。

毛家里MDAS-TD系统开通后,设备运行稳定,各项业务现场测试结果良好,观察后台KPI指标均能达到覆盖要求,且覆盖区语音话务、数据业务吸收明显,对GSM系统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

6 总结

借助MDAS系统和传统分布系统的互补优势,建议在老小区(高话务农居点、弱覆盖多层小区)推广使用MDAS系统,以解决该部分区域因深度覆盖不足导致的弱覆盖投诉和话务吸收不充分等问题,提高用户感知度,提升移动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苏华鸿,孙孺石,薛锋章,等. 蜂窝移动通信射频工程[M]. 2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篇4

【关键词】 三网融合 移动通信 室内覆盖

前言: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融合,三网融合过程中,互联网是其核心。在三网融合的形势下,电信业务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实际需要,加强移动通信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应用,提升信号传输效率,对于业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解决方案的研究,从GSM、CDMA、WLAN基站天馈共用角度入手,分析了该覆盖方式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三网融合的特点

三网融合实现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者的有机结合,但并非是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是在技术上更加趋向于一致性。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三网融合技术背景下,移动通信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应用,要关注与三网融合下,网络层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利用统一的IP协议,实现移动通信业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电信、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业务存在较大的竞争,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重点关注。三网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据格式趋于统一化,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可以利用统一的编码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主要以“0”和“1”的比特率为主;第二,通信信道采用统一的模式,例如应用统一的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第三,通信的终端端口统一,笔记本、台式机、电视可以利用统一的终端端口进行信息获取。

二、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关键点分析

1、边缘强度界定。在对边缘强度界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三网融合背景下,室内覆盖的具体需要。目前边缘接收场强较低,可能导致信号接收失败问题出现。这一过程中,通过相关计算,得出室内的边缘场强为-85dBm,在考虑覆盖情况时,边缘场强的差异在3dB,可以利用C频段进行规划。

2、天线口功率。天线口功率问题考虑过程中,结合MCL,需要对手机的发射功率进行考虑。当手机的发射功率越来越低时,手机的信号也会随之减弱。天线口功率设置过程中,考虑到TD基站的噪声为-109.8dBm,并且UB的最小功率为-49dBm,为了保证手机的通信质量,MCL在小于60dB的情况下,UE的最小距离控制在1.5m范围内,天线口的功率应该设置为:MCL》68dB,功率《5dBm[1]。

3、室内分布系统信号处理。就当下建筑行业发展情况来看,高层建筑成为城市住宅建筑的主要方式,高层建筑多以玻璃外墙为主,这就会对小区信号产生一定的干扰。在进行室内分布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功率和天线覆盖方式进行把握。这一过程中,要采取小功率、多天线的覆盖模式,从而降低干扰,提升室内信号。室内分布系统信号控制过程中,在室外10m范围内,需要满足PCCPCHRSCP《-90dBm[2]。

三、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移动通信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分析

针对于三网融合技术的移动通信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应用时,需要对分布系统的原理及选型问题予以有效认知。目前,为了保证室内分布系统信号,主要以“BBU+RRU+分布式智能天线”的方式,解决室内信号覆盖问题。从TDSCDMA系统来看,其采取1个12W的TD RRU,可覆盖面积在30000平方米。在具体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造价、施工、天线位置、受制约条件等因素。关于三网融合技术的移动通信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下面分析中看出:

为了更好地满足移动通信室内覆盖需要,采取GSM、WLAN、TD-SCDMA的三网室内覆盖基站天馈,能够保证对信号源进行较好的整合,从而使分布系统对信号进行较好的覆盖。这一过程中,考虑到减少TD-SCDMA覆盖过程中存在的空洞问题,避免系统之间出现较为频繁的空间切换,利用TD-SCDMA与GSM和WLAN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三种网络功率进行相应设置。GSM采取输出功率2W的蜂窝基站为主,TD-SCDMA的输出功率在8-10W,WLAN则在4W左右。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天馈器件能够与异系统共存,将窄带改为宽带,并设置相应的天线、耦合器等装置,从而保证数据信号能够较好的传输。

结论:三网融合技术的移动通信室内覆盖方案利用,注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实现数据信息有效传播。移动通信在室内覆盖方案解决过程中,随着其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宏基站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一过程中,室内覆盖主要采取无缝连接的方式,保证其通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3G、4G业务的发展,网络优化工作将成为移动通信必须切实解决的一个问题,从而满足业务拓展需要,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卫星通信;3G 算法

0.引言

3G是一个全球无缝覆盖,包括卫星移动通信、陆地移动通信和无绳电话等蜂窝移动通信的大系统。它可以向公众提供前两代产品所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如高速数据、慢速图与电视图像等,传输速率高达2MBITS,带宽在2MHZ以上,是一种真正的“宽频多媒体全球数字移动电话技术”。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实现无通信盲区,全面覆盖地域、空域,达到全球无缝覆盖的关键手段。为了真正实现全球通信,卫星通信系统是3G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卫星移动通信中主要采用CDMA多址接入方式,由于CDMA存在多址干扰(MAI)这成为决定系统容量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3一有效地整合互联,需要找到消除MAI的有效方法,这对有限的卫星转发器频率资源相当重要。

1.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指提供卫星移动业务的通信系统,其典型特征是利用卫星作中继站向用户提供移动业务,因此卫星移动通信实际上是传统的固定卫星通信与移动通信结合的产物。从表现形式来看,它既是一个提供移动业务的卫星通信系统,又是一个采用卫星作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系统。

在一个综合网络中,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有优势在于:

*可以实现全球完整、连续的覆盖。

*可能作为地面蜂窝网业务覆盖区域的扩展。

*因有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可以解决特殊场合到不可取代的应急通信作用。

*系统的建立对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满足军事通信特殊需要等具有战略意义。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3G的有效补充,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卫星网作为一个分系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1.1多址访问方式

卫星通过通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处在一颗通信卫星波束覆盖区内的所有地球站都能从卫星接收信号,也都能向恒星发射信号,即具有多址访问能力或者多点对多点的通信能力。多址访问能力是卫星通信的一个独特的优点,但如果对地球站访问卫星的能力不加任何限制,则可能会使优点变成缺点。多个地球站同时以相同方式访问卫星,会在卫星上发生信号碰撞,造成这些信号都不能被 正确接收,因此必须控制地球站对卫星的访问,使不同地球站发射的信号不会在卫星在完全重叠(包括时间、空间、频率和编码等方面),同时,又能让接收地球站从卫星转发来的所有信号中识别出发给本站的信号。不同的控制策略构成了不同的多址访问方式。

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方式类似于地面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方式,主要有TDMA、FDMA CDMA以及SDMA。

1.2 CDMA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在通信系统中,CDMA应用主要有如下优点:

*宽带传输,抗多径衰落性能好。

*信号频谱的扩展和相关接收具有较好的信号隐蔽性和保护性,抗干扰能力强。

*允许共覆盖的多系统 多卫星同频操作,无需系统间协调,抗地面同频通信系统的干扰。

*有扩频增益,允许相邻波束使用相同频率,频率复用能力强。

*容量没有硬限制,增加用户会影响性能,但不会遭到拒绝。

*能充分利用话音激活提高容量,具有软切换功能。

由于CDMA的独特优点,在移动通信中得到了日前广泛的应用。

2.系统之间融合互联的关键技术

作为3G的接入方式,与FDMA和TDMA方式相比,CDMA更适合于通信容量小而又要求对多个地球站进行通信的系统(如军事应用,飞机和舰艇通信等),且在抗干扰、保密蔽性、灵活性以及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等方面上人独特的优点。

卫星移动通信中可以使用CDMA的接入方式,在实际系统中,码间干扰(ISI)、同频道干扰(CCI)以及系统中强信号对弱信号的抵制(远近效应)成为CDMA系统必然存在的败类主要干扰。CCI制约着系统的容量ISI制约着通信的速率。对ISI的抵制可以采用均衡或分集技术,而抑制CCI需采用多用户检测技术。

2.1 MAI的抑制

CCI人产生是由一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也称为MAI。MAI来源包括同小区外的移动台、其他无线电通信系统等 ,其中主要的两种干扰是采用同一组频率的小区内信号之间的同频干扰和来自相邻小区信号的邻频干扰。CDMA系统的主要缺陷就是由MAI带来的容量限制。

传统的检测方式如匹配滤波器采用单入单出检测方式,不能充分地利用用户信息,而将MAI看作是高斯白噪声,大大降低了系统容量。传统的匹配滤波接收机或相关接收机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在以下方面。

干扰底限:由于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不完全正交,所以期望用户的匹配滤波器输出中含有MAI,即使接收机热噪声电平趋于零,由于MAIR 存在,匹配滤波接收机的错误概率也会表现出非零的下界,使得相关接收机很难达到低误码率。

远近问题:由于MAI的存在,如果干扰用户比期望用户距基站更近,干扰用户在基站的接收功率就会比期望用户大的多,扩频序列与干扰之间的相关就可能比与期望用户信号之间的相关大,于是传统的相关接收机的输出中MAI分量就可能很严重,期望用户信号甚至可能淹没在干扰信号中。

由此可见,抑制MAI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质量。

2.2 MUD技术

可以看出,更好的接收算法应该是对多个用户的联合检测。MUD的基本思想就是充分利用扩频码的已知结构信息,在通常的CDMA中将多径干扰与MAI看作等效于白噪声的无用信息来处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法,实际上不论多径干扰还是MAI,本质上并不是纯粹无用的白噪声,而是有着很强规律性的伪随机序列信号。如果用户与各条路径间的相关函数都是已知的,从理论上看,完全有可能利用这些伪随机的已知结构信息和统计信息来进一步消除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消除、削弱多址、多径干扰以及远近效应,从而实现提高系统容量性能的目的。MUD技术的应用使CDMA系统的优越性更加明显,成为3G 提高系统容量性能的目的关键技术之一。

单纯的MUD技术的研究应用已经不能更好地提高系统的性能,将MUD技也其他技术相结合成为目前更为广泛的研究方向。

与智能天线的结合

结合智能天线得到的空域信息,将MUD技术推广到窠进领域。由于空间信息的引入大大增加了检测器的输入信噪比,并且使得MUD可以应用到过载系统,即小区实际用户数可以多于用于区分用户的扩频序列数,这样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容量。

多载波技术的结合

多载波技术能有效地克服衰落信道引起的符号间串扰,因此将MUD引入到多载波CDMA系统,研究频域与码二维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编译码相结合

由于MUD输出信号将进入译码单元,如果将译码与MUD结合考虑,相互作用,会大大改善检测性能,提高系统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