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

美学修养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美学修养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学修养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美学;美学修养;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美学

1概述

1.1美学修养与园林景观设计

美学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如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也可以认为美学研究的是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又被称为“美的艺术哲学”。美学只是一个泛称,它可以指建筑美学、景观美学、音乐美学、美术美学等等。文中“美学修养”为狭义上的概念―一设计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特别是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及自然美学。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人士有意识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站在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其对园林景观设计需求有:功能性需求、经济性需求、低碳环保性需求和美的需求等。这些需求中首当其冲的应为合理的设置功能,但是从感官上讲,任何一种功能都将会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出现,多种功能在一个空间内组织,对各种功能的表现形式进行美的研究及开发利用,便形成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特有的视觉语言,将其归为景观美学。

1.2美学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古今中外,园林设计都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景观美学观念及景观设计手法的形式语言,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专业教学的学科,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2园林景观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美学修养

2.1了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等平面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自然美学、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并将其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2.2掌握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要素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美学。平面构成的几大要素为:点、线、面、视觉要素及关系要素,其中关系要素为视觉要素的组合形式,概念要素是意念之中感受到的概念。平面构成在景观空间的平面和立面形式及空间氛围营造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形式美法则作为在人类创造美的形式及过程中对美的规律的总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包括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主次、对比与调和。

自然美学以自然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的重要分支。禅宗的境界极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也在日本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生态美学,是一种正在发展的美学理论形态,从新的审美高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生态美学在景观上的运用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文化承载、生态可持续发展3个原则。

环境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感及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工业污染,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如近几年被发现并肆虐横行的“雾霾”。环境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在自然实用的角度让周围的环境不仅可以优美,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则需要追求低碳环保的工程技术及营造生态自然的宜居环境。

3园林景观设计师美学修养在设计过程中的体现

设计师的美学修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景观空间疏密关系的组织、材质搭配、色彩构成、植物空间立体构成、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案创作阶段,设计师的想法最终将落在一张景观平面图之上,景观平面图也是整个景观设计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景观平面图运用形式美法则由点线面组成。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施工图阶段,绘制土建施工图时,应依据环境美学及生态美学采用环保新型材料,材料之间的机理、色彩等搭配也需要依据形式美法则等;景观照明系统依据环境美学应注重低碳环保,并考虑光的艺术营造的视觉语言;植物种植须依据空间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并注重植物的高低错落及疏密关系等。

篇2

【关键词】当代女性企业女秘书美学修养

一、当代女性美学修养的魅力

(一)美学修养的含义

什么是美学,人类对于美的认识,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了初级的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到了近代,对于美的研究已成为人们难以舍离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美就是理念的感性认识[1],人都有美感的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因此,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理论。因此,我们将美学定义为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美学修养,是以修养为基础,以审美活动为中心,是人们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它可经过后天长期的涵养和训练培养成。同时,还受个体的性格、心理活动、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美学修养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着。

(二)当代女性美学修养的重要性

1.当代女性在企业中的地位

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高级精神活动,在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女性群体在企业迅速崛起,在实业界、商业界行政、教育等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秘书阶层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的进步特征,其核心范畴是秘书的审美活动。具体体现在秘书的心理素质、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上,它着重于秘书在与美学发生碰撞时,秘书作为审美尺度,应怎样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质,全面优化自身的生存环境,使得审美时尚不至于成为企业潜在的负价值。

2.秘书提高美学修养的意义

美学修养对于健全人格的完整、美好心灵的塑造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那么秘书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秘书美学是个新兴概念,它的本质是从美的角度对秘书工作进行审美观照,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它对于秘书素质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女性提升美学修养的具体内容

人不仅是审美主体,而且也是审美对象,是世界上一切美的事物中最美的事物。那么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针对当前企业女秘书职业来说在审美过程中,秘书应从美之仪表、美之仪态、美之言谈、美之心灵等方面分析提升女性美学修养要求,使美学修养在当代企业女秘书工作运用中具有更大的现实价值空间,充分体现优于男性的女性美。

三、提升当代女性美学修养的方法途径

人是万物的尺度,美是万物之一,所以人是美的尺度。在自然中,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我们都能够经常获得审美体验。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价值呢?

(一)明确自身位置 塑造美好形象

要想做一名好秘书,不仅仅要明确认识自己在公司中所处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坐标,还要踏实、勤恳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秘书如果能够根据秘书工作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工作理想。其次,明确秘书工作的服务意识,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秘书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甘当绿叶,参谋而不决断、服务而不越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公司里协调好各级各部门的关系,做到人格地位平等,这样才能不受社会偏见制约,树立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企业形象。当代秘书只有树立了自身美的形象,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提高内在素质和修养,在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高自身素养 增强知识技能

当代女秘书在加强外在美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知识技能,深化自身的内涵,读书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形象化。知书达理的女人,才有善解人意的修养和回味无穷的魅力。良好的修养使秘书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通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达到秘书形象美好的最佳效果。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秘书人员掌握相应的秘书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行业、系统的知识。还有要努力培养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样会使得你在工作中更具交际魅力,也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和机关提供综合服务。总的来说秘书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从事秘书专业工作。

(三)熟悉职业需求 培养良好性格

知识与智慧是企业对秘书的职业需求,而细心和耐心更是企业女秘书的职业性格需求。当代女性应当有锻炼自己性格的自觉性,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经常保持心理平衡,了解并努力培养自己完美的性格。造物者用了最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创造人类,它赋予了男性阳刚之美,又赋予女性阴柔之美。女性的温柔应表现在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那么工作中也应当形成健全丰满的性格,柔中有刚,韧中有勇,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鲁莽,细腻而不拖沓,热烈而不狂放,更好地与秘书职业特点相吻合。随着你的行动与心态日渐积极,你会慢慢获得一种美满人生的感觉。

四、结论

美,是人人都追求的。当代企业女秘书只有通过自强不息地努力,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美学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做一名称职的女秘书,对提高企业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形象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鲁说:“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让我们在生活中,继续挖掘美的内涵,提高美学修养。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朱立元.《美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黄学规.《审美与人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4]陆瑜芳.《秘书学概论》[M].(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付秀彬.《商务礼仪》[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

[6]韦晓军.对当代秘书美学修养提升的思考[ 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

[7]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金盾出版社,2003年

篇3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06-01

打击乐(武场)在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铙锣、堂锣、小锣等都属于打击乐器。锣演掌控和协调全剧演出及伴奏的节奏、氛围,同时能烘托出角色的思想变化和情感表达。因而,需要铙锣演奏员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可确保魅力的完美展现。

一、铙锣演奏员的艺术修养

(一)美学修养

美学乃是研析自然、社会及艺术等一切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一门科学。具体而言,主要是对美的内涵、艺术与现实关联及艺术创作规律等进行系统性探讨。而京剧艺术就具有美学特性,因而作为京剧铙锣演奏员,首要素养就是应从美学层面准确掌握京剧美学特征和美学原则。京剧的美学特征和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的特性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写意性。而京剧美学原则是虚拟性和夸张性,也就是“ 略形传神,以神制形”,简而言之,就是形神一体,只有具备如此美学修养,京剧铙锣演奏员才可真正做到在演奏中的“情中求像”,通过打击乐来创造京剧美之意境。倘若鼓师铙锣演奏员缺乏美学修养,不谙中华传统美学内涵和基本原则,那么很难达到很高的境界。

(二)戏曲修养

铙锣演奏员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必须具有良好的戏剧艺术修养,如此才可演奏的得心应手。古人云:厚积薄发,即充分概括了修养和创作的关系。戏曲修养是京剧铙锣演奏员最主体和核心的修养。京剧是中国戏曲子最,梅派戏曲表演体系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中重要组成,充分反映了京剧的艺术影响力。所以,京剧铙锣演奏员必需不断强化自身的戏曲修养。在剧本、导演、表演,再到音乐、服装、舞美等方面都应该有较高造诣。戏曲修养是铙锣演奏员必备的一个意艺术修养。

(三)文化修养

文化乃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广义层面就是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力及创造出相应的财富之总和。而狭义层面,仅仅是精神生产能力及其产品,主要是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即自然、技术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在某种情况下,又指科教、文艺、卫生及体育等领域的知识和设施。文化主要包含各种隐性和显模式及价值观,然后借助传播媒介的合理应用让人们习得并予以传承,构成人类文明的成就。而文化的核心就是经历史滤选的价值体系,不但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同时也约束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世界各国、各领域兴起“文化热”,且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已然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已和经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性要素。不管何种艺术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京剧艺术也是这样。然而要做到此点,要求京剧所有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用新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指导艺术实践和创新。因此,文化修养也是京剧铙锣演奏员艺术修养中的基础修养。艺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发展,对于京剧铙锣演奏员也是一样的,即文化水平和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京剧铙锣演水平高低。

二、提升铙锣演奏员艺术修养的方法

(一)主动学习,取长补短

从古至今所有成就高的艺术家,都是广收博采,敢于和善于吸纳,不断强大自身,最终成就“气候”。在京剧打击乐演奏中,涌现出大量典范。比如:杭子和从小学习司鼓演奏,擅长文武昆乱,并先后为著名武生沈华轩、武旦阎岚秋等人演奏武戏,又为老生王凤卿演奏文戏,积极学习各个门派的演奏艺术,集各家所长,不断增强自身的演奏特点,逐步成名。

(二)全局出发,协调合作

铙锣演奏员应有长远和宽阔的眼光,不能目光短浅,需要以全局为出发点,协调配合,积极合作。一方面要以全剧为视角,积极配合和导演、演员及舞美等环节,同时,要明确为舞台演员表演和全剧服务的基本思想。因而,就要学习和掌握剧本分析、角色分析、把握个性、领悟流派等技能。另一方面要立足整个演奏乐队,找准演奏乐器坐标及定位,和各种演奏乐器紧密配合。所以,需要积极了解和掌握所有京剧演奏乐器的特点,并学会演奏这些乐器,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

(三)苦修内功,不断提升

京剧铙锣演奏员必须苦修基本功,达到技艺精湛,演奏技巧的纯熟。而要达到此点,一方面要熟悉唱腔及锣经,可唱可背,并能熟悉掌握各种唱腔和锣经的演奏艺术的特点,以及艺术功能。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做到技艺精益求精,同时学习和掌握不同剧目、不同情境、不同流派的打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演出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和参与的过程,而铙锣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中重要作用。所以,必须重视铙锣演奏员的艺术修养提升,具体而言,需要不断提升美学、戏曲及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同时要掌握提升铙锣演奏员艺术修养的方略,促进铙锣演奏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审美对象

马克思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这说明,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改变自然物状态的过程,人类通过生产劳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97这样,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且也是自身思想、情感和智慧等这样一些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

就在这些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过程中,人感到了愉悦和幸福,因而也感到了美。基于此,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产实践活动,总有当时人类的审美烙印,审美活动也成为人类重要的创造活动之一,对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偿作用。因此,研究医学人才的美学素养,陶冶医学人才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使之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对医学人才的健康成长以及实施科学的医疗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医学人才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的形态,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观念(审美价值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感等。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独有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内在的自然人化的结果。审美意识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社会功利性等特点。医学人才在医疗领域进行的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实践活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健康标准应该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才的审美意识除了具有人类一般审美意识的特点以外,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趣味,是指医学审美主体对医学审美对象特有的兴趣和倾向。由于医学审美主体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所处的职业环境和其特有的经历,使其形成了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使其审美趣味有其自身的特点。

2.审美能力,审美主体即医学人才在从事医学实践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和本质体验的敏锐性和认识的深刻性程度。

3.审美观念,指医学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人体健美的构想和观点。

4.审美理想,是人类对自身的健康长寿、体态的优美矫健、心理的健全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人体的各种潜能在医学上表现出来的向往和追求,并为其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而不断地努力。

5.审美感受,指审美主体对美的医学事物带有情感性的认识活动。它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在各种医学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特性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

二、医学人才的审美对象

医学的社会功能旨在预防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的身心建康。因此,医学人才的审美对象应该是在保障人类健康长寿的过程中,存在于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中的审美需求、医防保健人员的美学素养、医学技艺美、医学环境美、医学服务美、人体美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人群之间的有关审美意识、审美选择、审美处理、审美评价、审美教育等一系列审美关系。

1.审美需求属于审美意识范畴,它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多方面内容。人的审美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它不仅受社会物质生活环境的制约,还受个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由于对自身疾病的防治和维护健康的特殊需要,其在审美需要上会表现出特有的内容。

2.审美素养,医学人才的美学素养应包括他们在医学审美过程中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美学要求。

3.医学技艺美,是指广博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4.医学环境美,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大环境美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小环境美。

5.医疗服务美,实质上是指医疗领域的职业道德美。

6.人体美,是指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形体结构、姿态动作、生理功能的协调、和谐和匀称统一。人体美的本质在于健康和符合审美标准。

7.医学审美关系,是一种在以保障人体健康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两方面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指医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医学审美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审美关系指人与客观的医学事物间的审美关系,如医务人员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之间的审美关系等。

三、医学人才美学修养的社会功能

1.通过医学审美实践,运用审美意识,创造人们良好的健康完美的素质。一个具有良好的美学修养的医学人才应该懂得如何运用审美意识,去创造各种医学美的条件,使之作用于人体机能,防治疾病,保障人的健康完美,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宣传教育手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的审美能力得到加强,使他们在医学审美关系中从心理上获得情感、友爱以及对周围美的事物的感受,使他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以此改善人类的机体素质,达到美化人生的目的。

2.以熟练的医疗技术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创造完整的人体美。在医学科学实践中,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包括优生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整形美容医学等一系列现代医学技术对人的面貌、形态、结构、精神和功能进行重新塑造、修补、加工,促使人体的各部分和谐统一、协调一致地发挥功能,从而符合人体健康完美的需求。

3.医学人才良好的美学修养不仅有利于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医学工作者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生活、工作态度,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语言亲切、态度 温和、诊疗精细等优良的职业道德,使其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这样,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医学人才在医疗实践中力求达到自身真善美的统一,使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在医院就医处于一种和谐安宁、舒畅愉悦的气氛中,由此产生一种身心俱佳的状态,对康复充满信心,并愿意与医生沟通,积极配合治疗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和谐的医学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

4.治疗功能。从系统论角度讲,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的威胁,以及各种不健康、不和谐状态,其原因往往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当人体的完整与层次、结构与功能的有序性,开放与自组织的稳定性因各种综合因素而遭到破坏时,医务工作者可利用医学审美中的艺术形象、医学审美的再创造、审美意识的调谐、指导和咨询功能等,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如可利用音乐治疗某些疾病,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可以调节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也能使胃的蠕动变得有规律,并能促进唾液的分泌。

5.美育功能。在医学审美实践中,医学人才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美学素养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社会大系统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审美规律和原则,普及和提高人们的医学审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在医疗实践中,每个医疗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人们形成良好的医学审美习惯和行为方式;通过娴熟的现代医学技术和审美实践,改变人们的医学审美状态,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和文明的社会。

四、医学人才的审美动力

1.医学人才自身的审美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学家H.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的需要,第二是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第三是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是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属于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精神范畴的需要。医学人才也不例外,都有自己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内在情感的欲求,是人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最终目的是求得审美的愉悦,它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多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个体的特殊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因此它的形成同个体的特殊的社会实践经历密不可分,如医学人才的审美需要,就是在医疗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他们以维护人类的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审美的最高需求。

2.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反映在对疾病的机理以及对健康的概念,正在向更深的层次进行探索。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人。人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的生命历程要受到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约。人的健康是一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这种发展要求医学人才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重视自身的美学修养与职业道德的联系和互补作用,理解在医疗卫生的职业活动中重视自身美学修养的重要意义。本着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的原则,医学人才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含义,重视自身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培养和协调统一,加强医学审美修养,以便更好地把医学审美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3.医疗工作系统性的要求。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的是医疗工作人员的同心同德和密切配合,在对病人的诊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因此医务工作者的全局观念和责任心极其重要,这种职业道德美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篇5

关键词:画家;美学修养;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41-01

绘画无国界,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绘画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甚至大相径庭。尤其是中国画和油画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不同不单单是材料、绘画方法方面的不同,更深层次上的则是绘画观念上的差异。

画家修养是指画家从事绘画创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对绘画技能和规律的掌握,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中西画家修养的不同还得从作品谈起。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艺术家的修养必然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不同,其中对艺术家修养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历史文化背景。

中西画家在绘画技法、所用材料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纵观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国画家所使用的材料无非水墨,当然工笔画中,特别是重彩画也大量用色,尽管这样,色彩还是脱离不了线条的,不能独立完成造型。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理论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云:“运墨而五色具。”“五色”指焦、浓、重、淡、清;也有人认为“五色”指浓、淡、干、湿、黑;总之是指墨色要有丰富的变化。画面中的浓淡可表现事物的远近、虚实关系;干湿可表现苍润之状;黑白则可表现阴阳之态。“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然而,中西传统画家修养相比较的关键并非在以上几个方面,故不赘述,而是在于二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理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儒道思想影响深远,不但影响到文学领域,而且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书画领域。大凡有成就的画家必然是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也就是“画外功”。历史上从没听说有单凭玩弄笔墨技法成就大师的,这只是皮毛。因此,画家的“画外功”修养的高低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其中画家的哲学修养对绘画影响颇深。

那么,对中国画家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道家思想,纵观中国美术史大家辈出,虽各有风格特点,但骨子里的东西却基本没变。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体现在历代画家作品及画论中,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师造化”暗合了“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另外郭熙的“林泉之志”、石涛的“归于自然”也都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悠久的西方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宗教在其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的影响力相当大,特别是绘画,起初油画是作为宗教的宣传工具,题材几乎都是宗教方面的。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西方画家的美学思想。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不可改变,否则就是对上帝的大不敬,所以,在绘画中极力追求形似,逼真的描绘客观物象,完全迥异于中国画家追求的“神似”。

另外,中西方画家在思维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到绘画上就是抽象和具象的区别,众所周知,中国画的水墨写意和西方油画光影艺术完全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很难找到共同之处。西方人不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表现方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西方人太过造作,缺乏艺术应有的意境。处在中国所谓的“传移摹写”的绘画初学阶段,令人不齿。举个例子,西方人在画天使时非得给她加上一对翅膀,而中国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形象,用几个飘带几朵祥云就把飞翔的画面表现出来。这足以看出中西画家在想象力上的高下。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一大特色,中国文人画家不但要有高超的绘画技法,深厚的哲学底蕴,还须具备诗文、书法、治印等方面的才能。这为中国画家的修养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古人在画完一张画后,往往要题诗、钤印。没有渊博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很难胜任的。特别是书法修养是每位中国画家非常重视的,“书画同源”,书法的造诣的深浅直接关系到绘画线条质量的高低。

西方画家修养更注重技术层面的东西,素描、色彩、造型、光影等。由此便产生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照相主义等等,总之,“形”便是他们的灵魂,不可能产生像中国画那样的“神”韵。

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梅兰竹菊”在他们的笔下成为四君子,以表示清高和超凡脱俗。以画言志,以画寄情,使中国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西方绘画则与此迥异,受基督教的影响,“上帝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的思想,使西方的画家不可能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画家重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和哲学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西方画家重素描、色彩、造型、光影等基本技法的修养和科学在绘画中的运用。

篇6

一、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并重,是任何教师做人的原则。数学教师也只有坚持提高道德修养,并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成为酷爱教育、热爱学生、深爱数学的合格数学教师,才能以良好的师德、深厚的功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示范去影响、感染和转化学生,从而促其身心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数学教师教学育人的作用。

数学教师首先要谦虚诚恳,善于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想提高自身素质,必须虚怀若谷,数学教师除了向书本和专家学习,还应该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以便于交流不同的策略和视角。

其次,数学教师要乐于帮助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教师的人格修养。[1]学生的数学问题很多,他们会“问个不休”,作为教师,必须尽己所能,耐心地给予辅导、讲解。另外,数学教师也要乐于帮助同事,不能恃才傲物,要善于和同事合作研究数学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二、数学修养

数学教师对数学应当学有专长:对数字特别敏感;对运算相当熟练,对数学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对数学教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了解数学发展史,知道著名数学家及其成就;能将干巴巴的数学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看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数学原野……这些都是数学修养。

关于提高数学修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勤于思考。勤于思考应是数学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教师要经常反思:这节课的难点如何分散?这道题有没有更好的解法?缺乏必要的思考,数学教师永远也不会进步。

2.善于积累。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数学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遇到与数学有关的材料或问题时应加以关注。例如存贷款利率、房屋的分期付款销售、商标图案设计、交通线路规划等问题。

3.及时归纳。教师研究数学并不是要研究前沿的专业问题,而是研究与教学紧密联系的问题。因此整理数学知识网络、归纳知识点和习题解法,对数学教师十分必要。

4.勇于创新。数学新课改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也只有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三、文学修养

在一些人看来,数学和文学似乎是磁铁的两极,前者靠理性思维,后者属形象思维,两者互相排斥。然而,历史上许多大数学家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笛卡尔对诗歌情有独钟;柯西从小就系统学习了古典语言、历史、诗歌等,并有《论诗词创作法》一书留世;1921年来中国讲学的罗素是当代著名数理逻辑学家,著名的“理发师悖论”的发现者,但非科班出身的他竟然于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数学和文学是相通的。菲尔兹奖获得者邱成桐说,他特别喜欢《史记》,从里面得到过研究数学的动力和灵感;数学教育家徐利治先生自认喜爱文学,并强调文学修养的重要性;苏步青自幼热爱旧体诗词;华罗庚能诗善文。事实证明,数学教师如果具有文学修养,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让我们看看一位数学教师的真实感受:我喜欢中国的诗词歌赋,在数学课堂上时常“露一手”。当学生们苦思冥想,终于把题目破解,我即兴吟出“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当我把复杂难记的数学公式编成口诀时,学生们更加兴奋。

四、语言修养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提高数学教师的语言修养尤为重要。数学教师的语言修养主要包括语言的五性。

1.准确性。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准确是数学教学语言的灵魂,教学中对概念的讲解和运用都应当准确无误。

2.逻辑性。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有条不紊、层次清楚,指导学生解答试题所使用的语言也应当合理、规范。

3.简约性。教学语言应言简意赅,避免重复,尽量不带“口头禅”;提问的次数不要过于频繁;上课不能搞成“一言堂”。

4.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有启发性,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共鸣。

5.趣味性。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尤其需要幽默这一剂。

当然,“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五、艺术修养

邱成桐教授对数学有这样一番见解:“数学家就像音乐家及画家一样……假若能够应用一些简单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门漂亮的艺术。”

数学对艺术的影响由来已久,著名的数学家、科普作家伊凡斯•彼得生在《数学与艺术――无穷的碎片》里说:艺术家们从斐波那契数列、最小曲面、麦比乌斯带中得到启发,数学家们利用雕塑来宣扬数学的成就。

数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数学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师应从课堂设计、授课、布置作业、处理习题等多方面开发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六、美学修养

一个数学教师还要有理解与欣赏数学美的修养。数学教师是数学王国的导游,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才能做到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例如,数字和一些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四通八达、五谷丰登等数字成语;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体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具备了美学修养,教师才能充分运用对称美、结构美、图象美、“黄金分割”等数学美的感染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七、情感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学生的一切东西,唯独忘记了一种东西――幸福。[2]数学教师应当用自身的数学情感,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亲切、期待、鼓励的眼神,恰到好处的手势,把师生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规范、有序的板书,合乎逻辑的分析,熟练的解题技巧,敏锐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由衷地佩服并终身受益;个性鲜明、饱含激情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获取方法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这些都是良好的情感修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教师自身情感修养,可以唤醒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让他们都爱上你所教的数学。

八、科研修养

对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来说,一般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是不够的,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这就需要科研修养。

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提升的感悟等写成论文,并且在各种教学报刊发表出来,变“教书匠”为“学者”、“专家”。实践表明,当数学教师经过勤奋的研究实现了这个转变,就能居高临下,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从更高、更深、更多的方面去认识教材,研究学生,分析研究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了解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个人业务高层次的进步。

古人说:“师者,人之杰也。”综观诸多数学大师、名师,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修养很高而且全面。是修养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数学教师应有的修养,而这一点恰恰值得所有数学教师学习。

注释: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篇7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平衡;艺术性和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环境设计是根据室内空间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建筑美学、造型艺术和人体工程学等原理,对建筑内部环境进行功能、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从而创造出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要求。因此,室内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工程,其艺术性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2. 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2.1室内设计的艺术性

室内设计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用特殊的语言传达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情感共鸣。因此室内设计既是人类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审美情感传递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精神世界,这就对室内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和谐”的室内空间不应该仅限于满足人的视觉与生理需求,还应带来精神上的深层享受。

2.2室内设计的实用性

同时,室内环境设计是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室内环境设计也是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集功能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设计领域

2.3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成功的室内空间设计应该是美观与实用并重,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室内设计不只是艺术,而不管施工实现的可能性。只有美感而欠缺实用性的设计,对设计师来说,或许能满足设计师自己的创作欲,但对于业主而言,即使能带来悦人眼目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久远,很多缺乏实用性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引起诸多的不便。因此,设计师要与业主充分接触、沟通以后,准确地了解业主的喜好、需要等等,才能把业主真正需要的空间通过专业的手法实现出来。美观应是含有实用性的美观,实用也应具有美观性的实用,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而不应当成为矛盾。

3. 怎样平衡室内设计中实用性和艺术性间的关系

3.1要了解实用性和艺术性在室内设计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实用性是对室内设计的一个根本要求。作品出来后如果缺乏实用性, 就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作品,同时这样的作品也是不为消费者所接受的。的确,实用性在整个设计中是关键的。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的梁志天,对空间的运用及美感营造相当敏锐,他认为室内设计是以实用为本。

其次,艺术性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日益高涨。作为贴近人们生活的室内设计,首当其冲的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载体。这就要求要不断提升和创新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于是,艺术性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变的越加突出和重要。

3.2要正确认识实用性和艺术性两者间的关系。

首先,实用性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性是实用性的延续和发展,脱离了艺术性的实用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需要。

其次,艺术性的把握是不能脱离开实用的价值范畴的,离开实用价值,设计也就不能称为是设计了。

3.3 如何才能将两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首先,设计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对各种美学的认知,包括各种文化性和地域性的美学。缺乏这些基本的因素是不能做出艺术性的作品的。它是灵感思维来源所具备的原动力。

其次, 设计师所做出的设计作品既要追求艺术性也要能够回归生活本身,切勿忽视实用性。消费者是在具备实用性的基础上再去看它的艺术性的,通俗的说,不实用的东西再好看也没人愿意花钱去买呢!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对日常生活和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有切深的体会。一个不懂生活不能融入生活的人如何能做出打动人心的设计呢?!

四.结论

设计要能把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的柔和在一起,最终赢得众多消费者及各消费阶层的目光,赢得它所存在的市场价值和商业地位。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和切身的生活体会,能理解室内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真正涵义,这样就能完成一套成功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于彦荣;室内设计中的形式美;美术教育研究,编辑部邮箱 , 2011年03期 【J】

[2]朱杰栋;杨兰芳;形式美与室内设计;剧影月报, 编辑部邮箱 ,2005年04期【J】

[3]张莹莹;室内设计美学之我见;商业文化(下半月),编辑部邮箱 , 2011年02期 【J】

篇8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师;教师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各学科正渗透着美育进行着审美化教学。在这样的美育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教师素养至关重要。文章将从美育概述、语文与美育、语文教师素养现状、提升语文教师素养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美育的概述

1795年德国伟大剧作家、诗人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0世纪初王国维将“美育”从西语中译出,《孔子的美育主义》一文(1904)较早地使用“美育”的术语,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育研究在中国的开始。

有关美育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汤英杰在《美育概念考察》从三个角度对美育概念进行归类总结:一是从功能角度,二是从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角度,三是一种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功能角度总结的观点有: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美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角度总结的观点有:美育是美学知识的教育;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美感教育;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的观点有: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随着美育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着。陈建翔在《现代美育观念的演进》中对美育内涵提出了“ 审美” 和“ 立美” 两个维度。周庆元在《走向美育的完整》一文中继承发展了美育两个维度:“审美”和“立美”,从“立美”的角度,指出其在社会学、行为学范畴的一片天地和教育学方面的责任,丰富了陈建翔仅从品德和心理角度观照“立美”的内容。特别强调学校的“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二、语文与美育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认可实施美育是进行素质教育不要或缺的重要部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随着“审美化教学”的提出和不断实施发展,各学科正渗透美育进行审美化教学。其中语文学科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课进行美育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学人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性是语文学科的内在的独特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部分和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言、文字、阅读、写作等同样充满着思想精神与审美性。

2.语文教学应实施美育任务。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语文教学是极利于审美教育的,可以透过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美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修改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修改,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②

三、语文教师素养现状

语文教师更好地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自身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不懂美,不讨论美,不研究美,没有美育理论的教师如何能够培养出“美”的学生。所以作为美育推动者的语文教师其审美素养至关重要。何齐宗在《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本体价值分析》一文中指出:教师的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构成。还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鉴赏力、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但是目前语文教师的素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面狭窄,审美理论欠缺。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的知识很少去涉猎,或者是有浏览但是没有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或是没有激情和积极性再去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很多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系的课程设置中,美学课程只是在本科阶段才有较为系统深入的讲授;一些专科学校虽然也开设了美学课,但讲授大都很简略;中师层次就更接触不到美学课程。这直接造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美学知识欠缺和审美素养不够理想的问题。”③

2.语文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差,读写能力下降,审美感受力缺失。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然而有很多教师,对阅读必读篇目不熟悉,课外阅读篇目更是陌生。语文教师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导致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窄和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根本谈不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写作方面,由于不阅读,没有写作的积累和素材,所以基本不动笔,长期保持疏于动笔的状态,其写作能力必然缺失。更不用说,教学生写好,写得富有生命的气息与活力,写得富有美感。教师自身审美感受力缺失,学生也会疲于阅读与写作,从而降低了或者丧失了审美感受力。

3.语文教师缺少对教材的研读、分析与创造,缺乏审美鉴赏与创新能力。从教师的备课,即下载教案,要么稍作修改,要么整体照搬,教师上课的组织形式,拘泥于传统教学,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提高。以这样的状态进行学习与教学,根本不能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因素,更不可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谈不上审美鉴赏与创造,让语文丧失了原本的美,泯灭了学生对语文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四、提升语文教师素养

1.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审美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力,及时捕捉现代化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区培民老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其次,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及中师院校要加强美学课程的设置,这样才能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审美,为何审美,如何审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充盈的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与充实的美学理论基础,才有可能自觉地感受审美对象,有可能创设一个审美教学,学生才会尝试、体验到审美活动,才能得到美的感受与滋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扩充审美理论。

2.不断阅读,时常写作,提高审美感受力。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增添情趣,读得多,视野才够开阔,用心阅读,才会发掘与体验出作品中的美,进一步提升文学修养与审美修养,这样才可以感受到教学或生活中美的趣味性。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阅读外,还要拥有一颗热忱于写作的心,将这颗心沉浸在安静的海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生活中的美便可以用心中优美而深刻的文字流于笔下。经历这样的积累与磨炼,语文教师才能成为有情趣的艺术人,审美感受力已随之提升。拥有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的语文教师指导的学生,不会不喜欢阅读,不会厌恶写作,反而能够用心体悟作品中的点滴美,想要抒写心中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受力。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视教师角色,挖掘教材美,分析教材美,创造教学美,提升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全,连榕在《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提到,教师对角色职责的认知:了解学生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感受到爱;不断更新自我。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了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进展、新要求,了解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的阐述反映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师需要用审美感知去挖掘、分析教材中的美,并通过教学实践创造美的教学,使自己与学生一起踏上美的旅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与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汤英杰.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大学学报,2002(3).

[2]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3]何齐宗.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本体价值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王瑜.语文美育呼唤教师专业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5]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9.01.

[6]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第2-7页.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师 审美能力 审美修养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86-0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创造美的过程。教育以及教育的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海洋,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1 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要关注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

其一,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其二,审美鉴赏力。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高屋建瓴,独具慧眼。审美鉴赏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审丑能力。其三,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语文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

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说:“审美观念是随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赞科夫说:“看来,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

2 培养教师审美修养的有效途径

2.1语文教师应广泛阅读文学名著经典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又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音乐感,对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加强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有助于提高感受能力。感受能力是提高艺术修养的前提。别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敏锐的诗意感觉,对美的文学音响的强大的感受力――这才应该是从事批评的首要条件,通过这些,才能够一眼就分清虚假的灵感和真正的灵感,雕琢的堆砌和真实情感的流露,墨守成规的形式之作和充满美学生命的结实之作,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强大的才智,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教养才具有意义和重要性。”

中国的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谓“操千曲”、“观千剑”就是要多听、多看,听多了、看多了,不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积累审美的经验,提高审美能力,为进行审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最终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深刻的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就阅读来说,必须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正如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文学艺术名著,是经过艺术实践检验和时代的考验而畅销不衰,它不但蕴含深刻的民族文化,表现一定的人类情感,而且艺术性强,美的因素多。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能力。因此,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强化艺术感受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这样,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助于理解美,发现美。而这种阅读主要体现在多看看中外名画,如,国外的罗丹和中国的徐悲鸿的画册;多读国外文学名著,如,法国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的小说,中国的鲁迅、巴金等的作品;多听一些中外优秀名曲,如,国外的《蓝色多淄河》,中国的《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曲。

2.2语文教师应拓展阅读文艺美学著述

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中经验的总结,是思想认识的概括与升华。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必须了解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理解学科体系的原理,是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阅读文艺美学等著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涵养。理论涵养是指具有较高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理想思维是一种用概念、判断、推理并作出理论阐述的思维方式,又称理论思维。”理论知识不仅指艺术理论,还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众多的学科知识。一个教师对文学、美学思想了解的多少,掌握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其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低。正如一个文学艺术批评家为什么比其他接受者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入,就是因为他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对艺术作品做出科学的批评。同时,在学习文学、美学等著述时,还能学到一定的文学艺术创作技能、技巧等,并能从中受到启发。因此,通过学习,不但有助于增长文学、美学理论知识,使自己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达到能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3语文教师应注重文学艺术实践

篇10

关键词:声乐演唱;感受与想象;声情并茂;韵味

声乐是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虽然一首好的经典的声乐作品必须经过歌唱者把它变成音响,方可使听众和观众得以充分感受,然而,仅仅如此的简单“二度创作”显然无法体现艺术再创造的重要价值,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感染力的真正体现,一定是通过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及文学修养,为歌唱者的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在歌者全面优良的修养根基支持下,把单纯的听觉感受上升到全方位使听众产生通感效应的高层面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示歌唱的艺术魅力,最终把艺术作品完美地呈现于舞台,并深烙于受众群体的心灵深处。

一、解读内涵――文学修养的展示

“愈进化,愈高级的艺术形式,所凭借的物质材料愈少,对内涵的要求随之愈高,最高级创造,最精神化创造是艺术真正的理想化,是人类情感最应需要的意识存在。”声乐演唱的真正内涵是在文学修养基础上的思想意识、情感意义的表达,理解作品内涵是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

拿到一首歌曲,不能急于唱谱,而应该反复朗诵几遍歌词,并从中了解创作背景、特定环境及作者思想感情。任何一首声乐作品无论长短,无论水平高低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情感,作曲家把想要抒发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贯穿于旋律的始终,歌唱者惟有认真发掘并领会方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受,在演唱时的表达也才能更纯真、更完美。因此,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个别歌唱者往往只是单纯接受所谓声乐技巧训练,平时知识面较窄,不读小说不看报,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动笔动手的时候非常少,视野不开阔,知识不全面,要唱出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

假如是在演唱几十年、几百年前的经典曲目,还可以在模仿中完成,但缺少对内涵的解读,同样不会有自身的感受渗透入表演当中,缺少新的理解和新的含义,当然就永远无法有所突破,这样的歌唱献给听众,倒不如直接让听众去买老唱片岂不更能得到原汁原味?老作品尚且如此,新作品的要求就更难达到,没有相对深厚的文学修养,缺少对作品的全面有深度的体会和感悟,恐很难把握其思想内涵,驾驭它的能力自然无法让人信服,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舒展想象的翅膀――学会感受

《乐记》中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在绵绵不断的音乐进行中,我们听觉中出现的只能是声音而非思想,是想象的翅膀把意境连接了起来,让我们在想象中感受音乐创造的意境之美,声音的真正审美意义才能在想象中释放出来,这种神奇的想象让听众在声音的氛围和环境中如同欣赏意境描绘出的缤纷“万花筒”,正如[奥]汉斯立克所说:它给“音乐带来了变化无穷的优美形式和色彩”,有了这种幻想般的想象空间,歌唱的心灵主体,方能进入作曲家苦心营造的意境世界,然后,通过声音把这种意境世界塑造出来,呈献给听众。因此,意境与感受、意境与想象是一种串联过程当中的相互滋养,作为歌唱者就是要尽量去启发自己音乐的想象,在头脑当中根据歌曲内容创造音乐形象,把意境化为一幅幅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及作品主人公,如同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般。只有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想象到具体,想象到完美,才能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展示高深的修养,音乐也就更加真实和生动。意境的想象因为歌唱者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帮助我们确立起了正确的音乐形象,随着歌曲形象的完整统一,歌曲的中心主题随之越发明确。这样的演唱是在充分显示和表达自我感受的一种修养,当然也就能达到情真意切。而这种修养的深度绝非一日之功,它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丰富,歌唱者的灵感便越活跃,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耳朵、心灵,去搜集、去倾听、去感受,以便增强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更深刻、更准确地解释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技”与“艺”的完美结合――声情并茂

“技巧”与“艺术”,简言之,即歌唱方法与音乐表现,亦即声与情。歌唱状态的建立当然是因人而异,从狭义上讲没有绝对相同的一种发声方法,因为歌者的声带构造、身体条件、音乐感觉等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从理论概念上讲,任何一种好的技能方法,都有较大程度上的统一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广义上的统一,才使得各种不同的歌唱方法,同样培养出了优秀的歌唱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技能技巧的展示,需要在声音上体现出歌唱功力的真谛,让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色,来注释技术层面上的修养。并非所有歌唱者“张嘴既有”,而是要在长期磨练中针对自身条件选择一种歌唱概念,只有选择了适合自身条件的正确概念,才能建立科学的歌唱状态,并最终把最合适的音色运用到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中,借此体现个人声音的修养。

同时还要注意,演唱一首作品时,必须要让符合作品情感的声音音色贯穿于歌唱始终。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以后,能驾驭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如面对一首进行曲,要选用相对粗犷、坚定、有力的声音;面对一首抒情歌曲,则应该运用流畅、连贯、明亮、华丽的音色;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轻柔、和美、甜蜜的音色。这里对声音的基本状态也要有一个建立和巩固的统一要求,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歌唱状态,才能在演唱当中自如的控制,随心所用。“技”与“艺”,“声”与“情”从来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而歌唱的人声要以人身体的整体作为乐器,其中经常提到的喉咙、气息、共鸣只是表面上的基本要求,歌唱时需全身心的投入,包括我们的灵魂。“艺术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它启发人性最深处的情感,刺激技能到不可思议之程度,引导普通理性到所不能概括之境界”。

四、把握音乐风格 ――体现行腔韵味

声乐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有了对“技巧”、“艺术”的统一要求以后,同时还要针对作品的音乐风格,进行合理的情感和技巧的处理,进一步体验行腔韵味,力求根据作品需要而使用多样性手法处理,达到更深层次的投入和表现。

在实际歌唱当中作品风格把握的准确与否,演唱效果大相径庭。例如:《铁蹄下的歌女》这样一首歌,作曲家早已把第一、二句“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做了很妥帖的处理和安排,他有意把两次出现的“我们”放在弱拍上,那就是说作曲家要强调的不是“我们”而是“到处”,而有些歌唱者偏偏是把“我们”唱在强拍上,成了“我们卖唱”“我们献舞”,违背了作者要求的“到处卖唱”“到处献舞”的主旨。

我们常常听一些歌唱者的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比较到位,但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音色、韵味、吐字、咬字总是一种感觉,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缺乏,使个别演唱者把歌曲风格混淆在一起,背离了作品所要求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区域风格,不能很好地运用理想的行腔和韵味来诠释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歌唱者要准确的表现作品的内涵必须体验行腔韵味中的音乐修养。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音乐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他不同于绘画、雕塑、建筑等有形的空间艺术,不能让人“一目了然”。把握风格的能力是一个歌唱者综合修养的进一步体现。一名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听众“一闻了然”。

集各种修养于一身,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细致、生动地把作曲家的创作意愿揭示出来。只有具备了这种综合的修养,具备了真实的情感,我们声音的色彩,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人物形象的举手投足,才会非常贴切、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声情并茂”,这样才能“绕梁三日而不绝”,这样的歌唱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这也是体现歌唱者是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以上观点,是笔者在长期的声乐学习、教学及演唱实践当中的一点体会,由于知识水平所限,只能泛泛而谈。关于声乐演唱当中的修养问题,除了上述所做的基本阐述外,还受着众多审美观点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对于歌唱者修养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希望以上粗浅的观点和看法,能对歌唱者提高综合修养有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吉诺贝吉《声乐演唱艺术》

2.弗莱明《内心的声音》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7月

4.李晋伟、李晋媛《沈湘声乐艺术》

5.冯季清《关于美声教学的谈话笔录》1988年7月,上海音乐学院报 《音乐艺术》附刊

6.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7月

7.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

篇11

关键词:声乐教师;艺术修养;专业性;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24-01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

(一)对音乐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学音乐的人必备条件是要耳朵、音准、节奏感好,那么声乐不仅需要这些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理解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歌唱时会遇到不同语言的歌曲,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好的语言理解力和标准的发音能力。歌曲中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多方面的,人物的情感喜怒哀乐丰富多彩,如感情:有年轻人的感情;老年人的感情;受伤人的感情;人逢喜事儿的感情;病人的感情;面临死亡的感情……各种人物各种感情都应能理解、能感受能表达、能很好的诠释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运用良好的音乐听觉、敏锐的节奏感觉和制造好的歌唱乐器来纵情地歌唱。

(二)声乐教学中的基本能力

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歌声动听,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才能唱的感人,扣人心弦。那么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歌唱实践经验,还得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提炼,用于教学中。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很好的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出发唱出很美妙的歌曲来。声乐演唱过程中老师得清楚我们平日学习训练过程中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得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声音概念,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副很好的耳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关键的。声乐教师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唱的全过程就是不断的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最要紧的是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的听觉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不会有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中除了听觉很重要以外还有很好的声音示范能力和钢琴伴奏功底。进行正确的示范是体现声乐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关键,音乐是一种很微妙的艺术很多时候没法用语言去描述它,那么在教学中老师想要学生很快有很容易的去接受一种正确的声音那就需要老师正确的示范了。老师不能对学生说“我的嗓子今天哑了不能唱了”,那么这节课你就算再怎么教也不可能出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最佳演唱来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佩服让他愿意很好的去学习,那么这个示范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声乐教学是艺术教学,钢琴伴奏是利用他们各自的音色、力度的有机结合,来共同创造完美的音乐形象。钢琴与声乐是一个整体没有钢琴的伴奏声乐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声乐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那么它就充满着活力与激情,通过钢琴伴奏让课堂洋溢着激情和活力,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歌唱功底还要会弹的一手好钢琴。

由此可知,声乐教师不能走“重技轻艺”的道路,要想让学生很好的跟着你学习就必须是自身能够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使自己提高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休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且知道一些姊妹艺术与此同时还得会一些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知识、懂得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修养越全面知识越完备越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育者。

二、正确的声乐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在文化课教学中很重要,同样在声乐教学中也很重要。声乐是一个无法用普通言语能形容的一门艺术课程,所以要求声乐教师有多方面的才能。作为声乐教师一再强调视听觉很重要,要注重听觉的训练,因为声乐教师不是在判断一个人,而是同时要教若干名学生。声乐演唱中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决定着老师要用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去教每一名学生。这就决定为什么声乐课堂总是一对一的授课方式。

声乐教师应该关心他的每一名学生去设身处地分析学生们,去看、去听他们每个人的歌唱过程中呼吸是否正确,嗓音是否用的正确,声音、语言、共鸣用的是否得当,哪种声音出来才是他们各自最美的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一种平和的、公平的心态去教每一位学生不分轻重、不分彼此,这样才能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完全的去模仿自己的声音,这是错误的教学。还是得“因材施教”训练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最美的声音。

总之,一名声乐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修养,教学中尽职尽责,用最科学的最正确的,公平公正的方法去教授每名学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声乐人才,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竹笛 基本功

基本功,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坚实稳固的地基才能建造更高的摩天大楼,这对我们学笛也是一样的,只有打好基本功的基础,才能走得更好、更高、更远。

基本功包括什么?唐俊乔教授总结为“气、技、音、画”这四大方面。气,是指气息的控制;技,是指唇、指、舌等技巧的运用;音,是指音质、音色与音乐;而画,则是更高境界的一种技巧――幻画。下面将对各方面的技巧逐一进行讲解。

一、“气”的运用:气息练习

在练习基本功时,长音是最基本的一项练习,它是我们练好其他技能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练习内容。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呼吸的状态,要始终保持放松的状态;其次要“心中有数”,有节拍概念,要求C调笛吹长音,每个音都要严格按照一秒一拍的速度吹够八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根据自身情况再放慢速度(一秒半一拍、两秒半一拍),循序渐进的练习;最后,要注意音的质量,要求声音要放出来,音头音尾的声音一致,音要尽量做到平稳,具体如何去达到这几个要求,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点:1.要对基本要求“有概念”;2.吹奏状态始终保持放松;3.角度的概念,是指用眼睛在身体的正前方看角度,这个角度不能用嘴找,是一种微调整。具体是哪些角度,唐老师也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范围:低音区45度、中音区70-75度之间、高音区90度,低音最低角度是45度,越往上走角度就要随着往上进行微调整,中高音区也是同样的道理,根据音区的走向进行角度的微调整;4.气息的控制。超高音1,即加两点的高音1,指法为闭四六孔,开一、二、三、五孔。这个音的练习对吹奏者的演奏状态以及音色都有很大的帮助。在练习时,要求吹奏成短促的超高音1,每次要一气呵成吹100个,吹20组,以放松的状态慢吹,每吹完一个都要放松一下,保证每个都有质量,在练过一个阶段后再开始提速练习,这一点对所有的练习都是一样的,“欲速则不达”,一定要学会慢练。

超高音可以吹出好的质量后,就要开始进行超高音与低音极速转换配合的练习,也就是超高音1与低音5的极速转换。练习时可以按组去练,一大组分为四小组,一小组为一个超高音1,一个低音5,要保证做到超高音1明亮、清脆,低音5震动、饱满,前三组都做短促的,最后一组的低音5吹四拍结束,每次练习也要“心中有数”的去练。

二、“技”的运用:唇、指、舌的练习

基本功中同样重要的技巧“唇、指、舌”也有各自练习的方法。

唇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控制上。在吹奏过程中,嘴唇也是有很微小的变化的。形象的来说,嘴唇就是我们的哨片,要保证吹奏时保持不累、放松的状态。在吹长音时,低音区嘴角要往后拉一些,而越往高音时,嘴角就要一点点的往回收一些,但整体的状态要放松,切忌紧张、憋着。在收尾音时,配合着角度的运用,嘴唇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只要做到“抬角度、收嘴角”,一般尾音就可以收得很干净了。对唇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在日后演奏音乐作品表现强弱时也会得心应手了。

指的运用,主要是指一些手指上的技巧。练习方法都是一样的,要由慢至快的去练,保持手指“松弛”。以颤音练习为例,要求有以下几点:1.从第一个音开始就要注意角度;2.吹奏中不能有停顿;3.所有音保持均衡,包括音色、速度、音量都要均衡。

舌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吐音、花舌等技巧。它的运用也是有方法可循的。以吐音为例,同样要求慢练,T音与K音要均衡,在练习时K音稍强些,做到与T音统一,吹出颗粒性就是要做到这两个音保持均衡,练习过程也是由慢至快,一定要慢练稳定了再开始加速练习。

三、“音”的运用:音质、音色技术在作品中的综合表现

前面两大部分的基本功技巧练好后,音质和音色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了。在此基础上就要涉及到在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我们的音质、音色要怎样处理。大体上来说,风格性的曲目,我们首先要做到“气质”像,例如,演奏南方江南丝竹风格的乐曲,我们就要去追求一种典雅、柔美的“气质”;演奏北方笛曲时则要去追求一种刚劲、明亮的“气质”;而演奏外国音乐作品移植的乐曲时,我们就要将“气质”转化为更西洋化的感觉。演奏的音乐作品好不好、够不够味,与你的演奏“气质”有很大的关联,而这种“气质”只有将前面气、指、唇、舌的技巧全部练好后,才可以养成。所以说,练笛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必须一步一步来完成的,只有每一步都完成得更好你才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四、“画”的运用

篇13

 

一、引言

 

汉藏科技翻译一般平铺直叙、较少使用修辞手段,因而读起来给人一种表面的印象是庄重乃至压抑,这是科技文章本身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但倘若在科技文章的撰写与翻译过程中,能对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润饰,讲究词法、句法及篇章的粘连,则定会增加其可续性。这里涉及到美学取向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18 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问世,而使美学成为博大精深体系的则是康德、黑格尔创立的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很快被引入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等学科,最近又成为研究语言和翻译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为语言学和翻译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文学翻译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方式,语言要求丰富生动、形象具体,因而在遣词造句方面倍加斟酌,以期下笔如神,达到“煽情”的目的,而科技文章则要求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因而要求使用的语言明白而简练,要尽量避免使用修辞语或辞格。这也是基本得到认可的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分野。然而,这种对科技文章语言运用问题的理解不能不说是片面的。Alastair Fonler在他的《文学的种类》一书中指出,如果科学论文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那么当科学内容被认为过时的时候,该论文也就走向了坟墓。因此他提倡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仅要考虑其科学价值,同时也要考虑非科学的因素,即科技论文不但要有科学价值,而且要有文学欣赏价值。事实上,科技文章也并非就是语言刻板、表述正经,无文采可言。科技文章读多了,我们就会发现。逻辑掩饰不了形象,缜密也不会扼杀生动。

 

二、汉藏科技翻译的美学体现

 

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化的过程,译者犹如美的使者,把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美感就是译者的直觉,是译者艺术气息的挥洒。美感之与他们,犹如灵魂之与肉体,依附于它,却又漂浮不定,汉藏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翻译若能达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人们一般认为语言表达精确为美,以整齐为美,以和谐为美,一得体为美,原文或译文概莫能外,这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达成的审美共识,容不得半点怀疑。相对汉藏科技翻译而言,其美感主要体现在:

 

(一)精确性

 

科技文章在用词方面要求准确,尽量避免混淆不清和一词多义。词汇多以一般包括概念多义和关联多以两个部分。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它直接明确地表示指称对象。科技术语是记载科技概念的特殊词语,除概念意义外,一般无其他附加意义。术语的恰当使用既可增加内容的精确性,又可提高形式上的简洁度,以简洁为语言形式表达精确内容,由此烘托出书卷的权威奇峰。许多科技词汇的翻译本身就具有精确且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激光、雷达翻译为“skul vod”、“reg brd”很明显,这些术语的翻译体现了汉藏科技翻译中的精确性。

 

(二)整齐性

 

科技文章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严密性要求采用合理的句子结构。一般来说,当一句话里包含两个以上的不同概念,而他们又不是同等重要时,须采用主从结构。反之,当一个句子有两个意义对等、起相同语法功能的并列成分时,采用并列结构。如:直线运动‘“drng thik vkul skyod”、大气压译“rlung khhs chen mo”。

 

(三)简约性

 

科技文章中有一个重要的句法现象,那就是名词化结构的广泛运用。名词化使句子变为名词短语,这种转换在原文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可以较少使用人称主语,从而体现科技概念的客观性,二是可以避免结构臃肿。

 

(四)有序性

 

一般来说,科技文章修辞的规律性较之于文学作品要强。但不同的科技文体,其修辞技巧和手段又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差异。原文中的修辞功能主要包括陈述功能、描述功能、指令功能、定义功能和分类功能。不管科技文体如何繁多,其修辞功能大多可以纳入以上五大范畴。相对于任何一特定的语篇来说,其信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呈现出一种有序美。

 

(五)整体性

 

科技文章论理准确、逻辑严密,语段的语法粘着手段得到全面应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语段大致可定义为“句子组合”。语法粘着手段一般分为三大类:即逻辑纽带、照应关系以及词汇纽带。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手段,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原文形式正确的理解,另方面也可以使译文逻辑清楚、条理分明、浑然一体。科技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语义层次,那就是概念段,这比在其他文体中的体现得更为明显。概念段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概念段必须有一个主题,主题可以由有个句子表示,也可以由一个短语或一个从句表示,有时还要从几个句子的某些部分中提炼出来。因此,首先应确立它的主题,然后考虑主题应分布在什么位置。确定要写的主题和内容之后,就要运用链接标志,使行文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美对于汉藏两种语言的要求各不一样。

 

三、结论

 

汉藏科技翻译中的美不是奔涌的文思、华丽的词藻、跌岩起伏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多变的修辞手段,而是准确地使用科技术语,熟练地应用科技句法,缜密合理地链接篇章,使科技文体在汉藏翻译中得以充分体现。科学仅仅有理性精神还不够,有了想象力的衬托它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具创新力。“雅”在科技翻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要把握汉藏科技翻译的艺术欣赏价值,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除了坚实的科技专业知识以外,翻译人员一定要注重自身汉语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文学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将汉藏科技翻译的研究视野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14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数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向我们数学教师吹起的号角,我们必须接受挑战,容不得半点犹豫,下面就怎样“提高自身数学修养,做创新型数学教师”谈一点个人的体会,请专家和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一、 数学素养的提高

从所周知,素质教育离不开学科教育,数学素养是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要素,因此要在数学教育中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教师首先要注重数学素养的提高.

1.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数学教学的方法息息相关。首先,使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手段和理念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其次,第二,数学是在问题的解决中渐进发展和温和推进的。三是如何利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活学活用中创新。

2.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数学的发展与演变的历程来看,它既有系统演绎的一面,又有验归纳的一面;推理的方式也包含了二种,论证推理与合性推陈出新理。数学内在的特色,使得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具备了数学思维这种数学素养后,一方面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例如,说理清晰、办事严谨等。这些态度,品质和作风,都是在数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

3.数学观念的更新

对数学的认识,只有走出升学工具这个误区,才能涣发它应有的活力和魅力。而要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数学是一种文化和文化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修养,这样的全新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而获得新生。才能正真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同时把数学学得更好更实。

4.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作为创造财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之一,具重要性和独特性已被人们所认知。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社会,数学在很多领域起着关键性作用,数学素养必然成为人们征服世界的必备要素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对背景材料,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后,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建模数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用数学的意识。

5.引导学生对数学美学价值的欣偿

由于人们习惯地认为,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忽略了数学美的多面性。殊不知,抽象,含蓄,不易感受也是数学之美,那是一般的欣赏者所发现不了的,彼此之间的差异无不折射出美学素养的优劣。由此可见,对数学美的感受力的培养依然离不开数学美学教育。

二、 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光具备数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其他一些教学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1.阅读能力。

将难度降低知识面拓宽后的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否满足学生要求,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境下,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必然被被淘,教师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不断地营造出新的数学风景,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

2.教学研究

作为教学工作重头戏的教学研究,历来贯串于教师工作的始终。数学是一门科学,既有极高的文化含量又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花大力气,坚持不解懈、持之以恒地研究与挖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研究它的广阔无际的应用前景和挖掘不尽的美学内涵。它像一条难以找到尽头的源远流长的河流,在研究中寻找它的精神脉络,自然离不开艰难的跋涉,细仔的探寻。它是一个宝藏,挖掘不尽。它又是一个迷宫,令无数数学爱好者流连忘返,痴迷癫倒,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别劈溪径,寻找到属于他们的独特视角,将数学之美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