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篇1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在其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现行学前教育专业也更加强调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能力与指导方法。本文通过对渭南市各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对当前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职业能力

一、背景分析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热爱儿童、基础扎实、理论过硬、教育教学能力强。其教育教学能力强意味着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这正是设置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目标。

而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专门强调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其中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能力与指导方法,即幼儿园教师通过学习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后能够设计合理的幼儿园“周活动计划表”并具体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各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活动;能够运用多种策略有效指导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教学反思行动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本文通过对渭南市各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研究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与指导课程当前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状况

(一)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能力欠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活动中创设平等、温馨、鼓舞的心理环境能力、创设幼儿积极的同伴交往能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幼儿可持续学习环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设计与指导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不能较好地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注意寓教育于有趣游戏活动之中的能力不够,不能较好地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并能调动幼儿学习动机;个别化施教、分类指导能力弱;耐心细致、站在幼儿较大考虑思考问题并体验幼儿感受的能力不高。

(三)教育活动反思行动力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设计与指导中评价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实施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活动中的组织指导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效果能力均比较缺乏。

三、幼儿园活动与指导课程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境设施不足

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室设施不够完善,条件落后,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导致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难以实施。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落后

目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所学的设计与指导方法缺乏实践性、针对性,更缺乏有效性,导致“学”与“用”的脱节;很多资深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不够熟悉,且仅将时间教学看做理论教学的简单延伸,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效果。

(三)实践教学师资条件不足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几大模块:幼儿园健康、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生活、区角游戏,此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要求专业教师在了解各个领域的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精通于这些领域的教师可能对学前教育并不是很精通,而且很多年轻教师并没有在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导致这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很难有效展开。

四、构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策

(一)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设施

一方面我院要尽可能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尽可能地完善各大领域所需要的设施条件,如琴房、画室、模拟幼儿园活动室等;另一方面应拓展实习基地,不仅要在本地区内与具有较大影响的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要拓宽范围,走出本地区,学习省级甚至国家级示范幼儿园的办学体系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尽可能将实践课时比例提升到50%以上,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比赛,以赛促学,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随机加入实践教学,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下园观摩见习等,在这些活动中采用的案例及讨论内容应来自各幼儿园近期实际发生的真实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尽可能多使用新型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等,从而提升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去。

(三)加强实践师资水平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对教师综合技能和实践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请本地品牌幼儿园园长及业务骨干教师进入课堂,并选择一些在某领域专长的多个教师协助教学;另外,院校应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至少每学期都下园实践,提升其实践经验,丰富自身技能,并获取紧跟时代的新元素和新案例与学生分享。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

要完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体系,应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标准与实训指导方案,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并制定模拟教学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严碧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再思考[J].福建教育,2014(1)

篇2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53-03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保障。我校作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多年来,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学校办学条件,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水平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决定着教学方案实施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师资建设应根据教学与专业建设需要,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中心,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支知识与技能互补,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一是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以现有教师为主体,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觉进行专业学习,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二是制定教师幼儿园实践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在幼儿园实践锻炼一个月,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掌握幼儿教育领域的新技能。三是制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以提高理论和实践技能。四是适当引进行业专家作为技能课教师,弥补教师实践技能的不足。五是积极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实现与行业技能发展的对接。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方法与经验的结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以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为主体,合作开发和自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一是主体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幼儿师范学校系列教材,以保证教材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目前这类教材占全部教材的80%以上。二是与行业合作,开发了适应中职实际的专业教材《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幼儿园英语口语教学》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紧密结合幼儿教育行业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尽快将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写入教材,较好地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三是由学校骨干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编写了校本教材《蒙台梭利理论与操作》、《珠心算》、《幼儿园歌曲弹唱》、《视唱练耳练习》等,以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突出专业特色。

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单元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改革实践教学应及时修订、调整教学方案。一是成立由行业专家、幼儿园骨干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二是调整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根据课程性质,调整所有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重,使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重提高到60%以上,所有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均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现“文化课够用、技能课过硬”的教学目标。三是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及时增减调整课程及相关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起来,以满足“多证书”制度和学生就业需求,如增设了《蒙台梭利理论与操作》、《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珠心算》、《幼儿园歌曲弹唱跳》、《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将《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合并为《幼儿教育心理学》,将《乐理》课程融入到《视唱》课程教学中。

实施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能训练,小组长为“小老师”,以点带面,既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发挥小组群体智慧,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效地提高理论课课堂气氛,降低技能课教师的劳动强度;同时,能够使每名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

建立稳定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建立多功能、立体型实训场所,加大实践协调性和层次性。一是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对校内实训设施的投入,新建了美术作品展室、综合模拟实训室、多功能演出厅;扩建、更新了电钢琴琴房、美术画室、手工室、舞蹈训练厅、教师教学用钢琴等实训设施,保证稳定优质的校内实训实践场所。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见(实)习的质量,建立一批师资优良、设施完善、指导力量强的实习基地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本着“公立园为主,民办园为辅,互惠互利”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先后与濮阳市市直幼儿园、濮阳市实验幼儿园、中原油田机关幼儿园等省示范性幼儿园以及省幼儿园课程改革基地等公办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又精心挑选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幼儿园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补充。

篇3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幼儿园课程 问题 对策

一、多元文化背景透析

多元文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映射。虽然它是为了解决移民的多源性带来的文化异质性、多元性与形成统一民族心理之间的矛盾而在教育中采取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和手段,但是,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内涵和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教育已不再仅仅是移民国家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全球化实质上意味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多元化的浪潮正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背景,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及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期,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认为分析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选择与编制问题十分必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施重形式,轻实效。

当下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大部分强调自己的特色,这既有利于应付各类机构的检查,又是幼儿园招生过程中的重要“王牌”。幼儿园多元课程中有蒙台梭利课程班、双语课程班、感统训练班、艺术特长班、诵经班等,听起来的确丰富多彩,但深入许多幼儿园调查后,我发现,在实际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囿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的实质,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机械教学。不能真正地理解所谓的“特色”课程的实质。特别是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给予必要的干预,不能把握干预的良好时机,特别是一些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

幼儿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幼儿课程的编制与开发应与幼儿内在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只有建立在理顺两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课程才能使其成效性得到最佳的发挥,才能使课程真正的主旨得以张扬。然而纵观当下的幼儿园课程,许多课程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只是盲目地增加课程的内容,加大课程的容量,而忘记了一切课程编制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三)家长与教师对多元化背景下课程的理解有失偏颇。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人后,能多学一些本领,特别是一些家长把自己儿时未能实现的梦想交予了下一代,倾尽一切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却不顾孩子自己的兴趣需求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正是一些家长的盲目追捧使得许多名不副实的特色班有了自己生长的土地。

现在幼儿教育还尚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市场化倾向还非常明显,幼儿园一切工作以提高效率为依托,想方设法地开设一些新鲜的课程,冠以促进幼儿发展的名号,实际上不但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反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障碍,使得多元课程失去了原先的初衷,在教学实践中严重地扭曲和变形。

三、促进科学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

纵观当今幼儿园多元化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问题,又有幼儿园的问题,也不乏教师与家长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多元化的幼儿园课程健康发展呢?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课程形式的日渐丰富是文化多元化的写照,也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但是只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反而会造成孩子身心存在各种问题。因而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与幼儿的喜闻乐见,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准确地贴合多元化课程的主旨,避免教学过程中主旨迷失,只剩下空空的皮囊,使得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难以达成,时效性减低。

(二)着力构建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学前课程内容要适合幼儿的一般发展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身心发展顺序相吻合,遵循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等原则。[2]此外要关照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讲究方法。要按课程内容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选择,在选择时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幼儿园课程为例,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对儿童来讲,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儿童从生活中选取符合他们要求、感兴趣和爱好的内容,通过活动参与,积极构建、内化为自身的经验。一味灌输科学知识,一味学算术、英语,显然不是儿童兴趣所在,只能使儿童对学习感到厌烦。[3]

(三)幼儿园应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师资的培训。

教师作为课程的传授者,必须准确地理解课程的真谛,才能有效地传递课程的主旨。我国幼儿师资的培养正在采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入职后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自身的职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尽快地脱离“新手”阶段,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幼儿教师。因此,要大力加强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培训。

(四)家长应当学会科学地为孩子选择多元文化课程。

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了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认识到了不同的课程对孩子发展的益处,但是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着眼于孩子真正的需求,着眼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当的课程,而是盲目地跟风,相互地攀比,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过早地强迫孩子接受各种特色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对更多活动的兴趣,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阻碍。我建议有关机构应当开设家长学校,让家长更加科学和系统地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会科学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多元化课程,真正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小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2002,12:36.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实施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发展现状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主干部分,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幼教职业能力。目前国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主要借鉴相关高师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由于受到专业发展历程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1、学时安排较少、重视度不高。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实践性专业基础课程,其在他们专业素质和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有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学时安排较少,课程设置上仍存在“重教育理论,轻艺术课程”的现象,以至学生在学习艺术类课程时存在严重营养不良,造成一种“走马观花”式学习现象。2、教学方法单一,实用性不强。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只单纯传授理论技巧知识,而忽略了对此课程应用方法的讲解,如学生今后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向幼儿讲授这种艺术类知识并能够运用艺术类知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3、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从课程设置来看,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基础、美术基础、钢琴、舞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一些理论技术基础课,并没有根据专业特色来制定一些实用性较高、应用性较强的特色课程,整体来看其课程设置仍相对陈旧,缺乏时代感。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比例要合理。院系在安排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通常对艺术类课程不太重视,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幼儿理论知识,其更需要艺术类技能来辅助教学和培养幼儿智力开发、情感表达和创造力,这便要求幼儿教师自身艺术素养需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完成幼儿教学工作。因此艺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至关重要,要合理安排好课程比例。其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要符合学生实践教学需要。从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可看出,幼儿艺术教育应着重对幼儿艺术感受、体现与情感的培养。因此艺术类课程体系建设要转变目标,摒弃理论技能偏重的传统观念,而让学生充分掌握艺术基础同时,培养她们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使其自身所形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最后,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新体系。根据专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其艺术类课程体系需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开设适合学生学习就业的合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实施“2+1+1”培养模式,前两年主要进行艺术课程基础学习,补充学生艺术素养的空白;第三年加入校内实践教学课程,如“艺术创编课程”“艺术教学成果汇演”“艺术选修课”等,此阶段属于艺术素质提升阶段;第四年结合校外实习单位,提前培养学生的幼教职业能力。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案

首先,制定一套合理的艺术类课程体系,增加对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目前大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学时相对较少,如《音乐基础》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综合教学,一些高校普遍对此课程课时安排是32课时,有些甚至只有16课时,如此短的课时安排学生难达到教学目的,还容易造成她们对此课程的“消化不良”。再加之大多数学生艺术方面都是“零起点”,因此课时安排上学校要根据艺术课程特性来适当增加课时与学时比例,提高对此课程的重视度。其次,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培养“一专多能”的学前教育人才。“一专多能”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技能特色,学校可开设艺术第二课堂或增加艺术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还可设艺术团,团内增设专业辅导教师进行学生日常教学和排练。此外,学校还可在教学任务完成基础上,加设主、选修课程,并以考核方式来选拔基础较好的学生继续进行艺术专业课程深造,如有些学生艺术修养较好,其在艺术必修课程完成基础上可继续报名学习自己喜爱的艺术课。再次,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艺术类课程设置要遵循专业学科逻辑,课程开设的顺序要得当,如音乐基础课应开在声乐器乐类课程前面。此外,由于学生将来就业所面临的教育对象都是幼儿,因此艺术类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化”学习模式,这样她们在将来的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将学习内容贯通到将来的教学之中。最后,构建实践就业平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学校可在校内建立“幼儿教育模拟平台”,也可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对接关系,并设1~2个教学实验班,聘请幼儿园内的优秀教师进行辅导实习学生,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成实践应用,还能向优秀教师学习到教学经验。除上述方法外,高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艺术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还要选定一些优秀教师,共同研究整编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实用性较强的艺术课程教材。此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科进修,学习和引入一些先进教学方法,还可同其他高校进行交流调研、取长补短,以此来提高师资能力。

作者:陶曙光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对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意义

理实一体化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实践训练结合在一起,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的教学方式。这种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专业理论为辅提供理论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学前教育课程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课程教学重点是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其专业特点具有专业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体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主线,立足于就职岗位工作任务与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前教育教学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一)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学前教育职业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现场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塑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二)推进学前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建立“教学—实践—就业”课程教学体系,重视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根据学前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求除了要进行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学前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开展。根据就业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相匹配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创建一体化实训场所。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技师职业学院应该加大投入,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过程,进行实训场所的设置,建立能够进行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真实工作场所,比如可以建立蒙台梭利教师、仿真幼儿园教师、游戏室、区域游戏场所等。在这样的实训场所进行实践训练,能够将幼儿园的课堂氛围带进学前教育实践课堂,创设真实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有置身幼儿园课堂的感觉,这样的理实一体化实践场所能够为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交替提供保障,保证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建设健全一支既能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综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关键基础保障。教师是学前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导,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幼儿园相关单位的工作经历背景,以及如音乐绘画等艺术的专业能力以及蒙特梭利等相关的知识技能。只有具有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前教育人员。

篇6

关键词:幼儿音乐师资;音乐技能;考试标准;课程体系建设

一、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音响、节奏与旋律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想象和培养他们的情感,是幼儿早期进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能力在儿童各种能力的早期表现上最为突出,有心理学家曾统计:3岁前出现音乐才能的男孩为22.4%,女孩子为31.5%;3岁至5岁时,男孩为27.3%,女孩为21.8%……有近一半的儿童在五岁以前就出现了音乐才能。由此得出,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幼儿阶段。

幼儿园作为开展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幼儿音乐早期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音乐师资队伍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二、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

(一)幼儿音乐师资缺乏

我国幼儿园师资总体比较缺乏。从表1(见下页)看出,近10年我国幼师比一直维持在1∶24以下较低水平。按照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政策文件规定,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在园儿童的比例不应低于1∶16。若按此比例计算,所缺教师高达51.67万人。而拥有较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素养,了解幼儿教育的整体规律,并熟悉掌握幼儿音乐教学规律的幼儿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幼儿园,幼儿音乐专业教师根本就不存在,音乐教师只是由会一点简单音乐和儿歌的教师充当。对于遍及全国各个地方的乡村幼儿园,幼儿音乐师资则更属梦想。

(二)幼儿音乐师资职前培训不明确

目前,现任幼儿音乐师资依据所受职前培训的专业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其他。

第一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实施的是“全才”式的幼儿教师培养。广泛学习了针对幼儿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基础课程和音乐艺术教育。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校之前没有音乐专业基础,大学期间又采取的是“全才”式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都提高有限。工作后,在幼儿教学实践中,他们又对幼儿的文化、生活、音乐、美术、自然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全面负责,也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这些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及西方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几乎不太涉猎,多数仅凭自己的爱好来挑选幼儿音乐教学材料,潦草应付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更谈不上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对幼儿音乐潜能进行开发。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是需要发展儿童技能的,有了技能才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够亲自参与音乐艺术活动,才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达到增加儿童幸福感的目的。如果作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者自身的技能、鉴赏能力都很差,很难想象如何将音乐的美感传递、教授于幼儿。最终,幼儿的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科学化、规律化和人格化将流于形式。

第二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每年全国各地院校招收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和表演专业人才,他们毕业后一部分进入了中、小学校,一部分进入了社会表演团体,还有部分进入了幼儿园。由于择业选择的竞争,他们选择了幼儿音乐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对幼儿教育发展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音乐教育多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层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音乐艺术多是普及性、大众性的音乐艺术,更多是一种为了表演性质而学的一些音乐知识,都没有针对幼儿音乐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等幼儿专业的知识学习,使得毕业生虽然在幼儿园进行幼儿音乐教育,但其理论、技巧和实际应用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造成了以成人的心态去传授通俗歌曲、儿童歌曲,偏离了幼儿音乐教育方向,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第三类,一般为其他专业转行,或从各种途径转行的人员。其音乐素质和能力更是无法符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幼儿音乐师资培养对策

(一)调整转换培养思路,在重视“全才”式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才”的培养

可在学前教育的专业名称后用“音乐教育”或在音乐教育专业名称后用“学前教育”标注培养人才的内涵。各级领导需要加深对幼儿教育本身的认识,重视幼儿音乐艺术教育对幼儿未来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需要统一而无特色的“全才”,而需要进行“音乐专业分流”,将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其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活泼、懂得幼儿音乐教育规律的幼儿音乐师资。

(二)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全才”式的学前师资,其招生考试标准是全国统一高考,根据填报志愿情况择优录取,没有设置额外的专业考试。由于音乐技能掌握需要的周期较长,仅仅依靠入校后的两三年时间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越来越早,很多孩子很小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以培养幼儿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的学前专业招生,除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外,还应设置相关音乐技能、创造力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幼儿音乐师资的素质。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是幼儿音乐师资职责,可以定义为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启发和教授儿童音乐才能。因此,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既要有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基本的学前教育技能,又要有较高的音乐相关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外,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应着重加强音乐技能、鉴赏能力的培养,但应避免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应以幼儿教学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学前教育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除开设钢琴、声乐、舞蹈等技能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如幼儿钢琴教法、幼儿音乐鉴赏、幼儿音乐教法、幼儿舞蹈教法等课程。二是应开设国内外先进音乐教法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奥尔夫、柯达伊、铃木教育法等。三是幼儿音乐师资需适应时代潮流,能够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现代化设备、教学软件应用课程;学习先进的多媒体教材,如艺术教育多媒体教材《音乐的翅膀》等。四是增强实践课程,加强教育教学的见习和实习。目前学前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一般实习和实训仅有4-6周,导致了大批理论素养较高、但实践素养较低的毕业生进入了幼儿园,完全不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是进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而非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环节应给予重视和加强。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校内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幼儿园工作的需求。从而改善目前学前专业毕业生偏理论、轻实践,缺乏工作实践经验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红娟.英国“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9,(3).

[3] 李晋瑗.学习陈鹤琴先生音乐教育思想[J].早期教育,

2009,(2).

篇7

>>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钢琴课程衔接的思考 试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实践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音乐表演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研究 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 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市场需求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探讨 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思考 音乐课程在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对接研究 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试论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112

[2]徐丽蓉,张静.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华中人文论丛,2012.12,189-192

[3]纪芳芳,试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J],考试周刊,2014.09,146-147

[4]姚韵红,"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衔接设计的思考--以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建立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12,14-18

[5]吴楠,阮晓玲,华先宙.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衔接问题之探索[J],黄河之声,2014.01,83

[6]林楠.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76-78

[7]李新生.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2014.08,27-28

[8]董晖.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122-123

[9]关金艳.谈中高职教学的有机衔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6-8

[10]李斐.论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60-162

[11]梁俊.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31-134

[12]龚光军.中高职衔接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20-122

作者简介:

篇8

摘要: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领域和教育事业也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师教育管理体制顺理成章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转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灵活。转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幼师转型; 幼师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幼师转型

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幼师教育也在不断的前进和转型。其转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即20世纪90年代的艰苦摸索,2001年~2005年间的痛苦磨合,2005年以后的稳定发展期,目前的主要任务时提高内涵和质量。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纷纷把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幼儿教育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必须达到专科学历甚至是本科学历水平。幼师师资培养层次和年限都提升到高等教育水平,就培养年限来讲,最短需要三年,最长的是法国,对幼师师资实行的是“3+3+2”的培养体制,即3年高中毕业后择优录取,先接受3年大学通识课程,再进行2年专业培养。

可见对幼师学校进行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课程体系、提高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由三级师范转型为二级师范,由中专性质升格为大专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入高等院校,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专业、一个系或一个学院,或在原校建制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中专学校合并成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幼教师资职前培养的质量。

二、幼儿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012年8月,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殷红博教授接受新华网专访,与我们谈儿童的学习与教育。她认为:未来二十年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不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是今天一流的、系统的幼儿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实际上未来的杰出人才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在幼儿时期已经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之已经具备成功所必须的综合潜力了。这种综合潜力是直线性的,甚至爆发性的,这正是良好幼儿教育所带来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国内外研究中都有体现。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关键期早教将决定孩子一生,曾在在他的专著里谈到幼儿教育关键期的重要性时指出:6岁前一年的教学效果也许以后8、9年的教育都难以达到的。

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转型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整体上提高幼师师资队伍的水平。如果把幼儿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幼儿教师则是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幼师专业的学生就是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师师资的素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转型后幼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决定转型后的高等学校的幼师专业既要有师范性,也要有职业性。幼师专业的建设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构建满足上述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幼师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励、困扰以及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我们传统的幼师教育专业课程以艺术教育和“三学六法”为主体。即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常识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除“六法”具有明显的幼师专业的特点之外,其他课程主要从邻近专业延伸而来。

例如,从师范教育延伸过来的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基础等文化课和书法、美术、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课程;从心理学专业延伸过来的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等;从教育学专业延伸过来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史、甚至还有幼儿保健卫生学等;从艺术院校延伸过来的基本琴法、钢琴、声乐、乐理、舞蹈、视唱练耳、美塑等。这些课程不仅保留着师范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而且一直沿用着之前的培养方法和教学风格。这样的课程体系,形式上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将师范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体系混乱,内容庞杂,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不太适合现代新型的幼师教育。

幼师专业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幼师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人,其次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最后才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程主体应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类:通识类课程。包括文化课、体育课及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等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类: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承担着专业立论的功能,它必须紧密结合幼师教育专业的需要,又能反映出学科的精华。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指导、婴幼儿保育等。 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理解最基本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并能运用这些观点和理念指导自己的专业行为。

第三类: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幼儿教师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这里重点说明两种技能。一是教师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语表达技能,如教师口语技能、普通话表达的技能、演讲技能等,可以使幼儿教师在授课或与游戏活动过程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与情感;写作技能,如幼儿园常用文体写作、教案设计、教学笔记、幼儿成长记录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指幼儿教师利用计算机查找素材、处理素材或制作课件的技能。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二是专业技能。它包括: 艺术技能,如唱歌、跳舞、弹琴、表演、简笔画、手工甚至社交礼仪等;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沟通的技能、组织管理班级技能、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布置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教科研技能,如发现教研课题的技能、开展教研活动的技能、撰写论文的技能等。

第四类:实践性课程。包括各类见习与实习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实际上,课程建设一件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幼师教育专业调整好,培养优秀的幼儿师资,才会不辜负幼师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面向21世纪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R〕//教育部师范司.师范教育研究项目结项报告,2001.

〔2〕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新时代出版社,2008.

〔3〕杜成宪、单中惠:幼儿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9

一、确定质量方针与目标

质量方针表明了人才培养部门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承诺,[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前教育岗位和岗位群需求为依据,持续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确立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通过“院园合作、学‘教’结合、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培养出“综合发展、特长明显、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力争三年内把本专业打造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使学院成为本地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

二、制定质量保障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想保证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不偏离目标,必须针对关键问题制定质量保障措施。为了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从根源上避免出现问题,制定了以下措施保障质量。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搭建优质成才平台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确保高职学前教育人才能够更好为用人单位服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做起。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听取学前教育专家意见,召开在校学生座谈会,毕业生反馈回访等各种形式的实地调研,引入学前教育工作一线的优秀教师与园长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积极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传统的学科型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培养出的人才,走到工作岗位往往会感到学的内容和实践工作场景有较大差异,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为确保学生上岗就能用,上岗就好用,专业与各实训单位合作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在专业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工作岗位,选取任务内容,创设学习单元,再由课程专家和教学督导小组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和综合,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实践得到保障。

(三)建设高技能、高素养的专业师资团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技能修养、创新实践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障。首先,通过引进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打造学前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使其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其次,选拔培养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出外进修、国内外专业考察调研等活动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其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教研、培训工作中带好头;最后,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院园合作”新机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选拔、培养、提高工作。

(四)遵循PDCA循环程序,逐步建立专业自我评估机制遵循PDCA循环程序,建立专业自我评估机制:P是编订专业建设的周年计划(设计软硬件建设指标及项目责任人);D是实施专业建设计划,检查进度并克服建设困难;C是拟定评估计划及自评指标、程序和工具,就各项目重要环节进行评估检视;A是明确专业建设成效和需要改善之处,为制定下一周年的专业建设计划奠定基础。四个阶段进行循环转动,每转动一次,质量就提高一步。

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主导思想就是“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为此,必须把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工作业务流程中,即在各个环节都应该牢固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坚持不断地改进质量,进一步拓展用人市场。

(一)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专业品质的重要促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提升专业教师执教能力;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及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贯通人才培养通道以学前教育专业“3+2”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通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与评价办法,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增强专业办学活力。

(三)强化院园合作、开放育人逐步与各实习基地幼儿园结成网络联盟,引入行业新技术、新理念,院园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幼儿园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通过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持续满足专业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

篇10

作者:蔡红梅 李子华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青海藏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学前教育发展在双语模式的探索,课程体系的建设,教育管理、评价与督导等方面均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师资队伍整体素养较低,专业性差,双语教师奇缺。如2009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师幼比为33.27,高出全国五分之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部分县,师生比例高达77,为全国水平的三倍,而且还存在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工资待遇差等问题。①在现有条件下,探索能推进该地区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发展路径,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低、自然环境差、内部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寻求一条超常规的发展路径,走“补偿性”的发展之路是切合现实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六十年代,影响广泛的“补偿教育行动计划”对该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其为处在贫穷和环境不利的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提供教育机会,解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有效消除了贫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保障了社会的稳定。②通过专项拨款等特殊政策扶持,对社会处境不利的少数民族儿童进行早期补偿性教育,有助于改变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能促进和保障该地区教育公平发展与快速普及的重要手段。1、针对青海藏区自然和地理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园模式。根据青海藏区的人口规模和适龄儿童的数量,在每个县建设1-2所公立标准化幼儿园;在农牧区每个乡镇至少建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财政支持、有效的管理监督,把中心幼儿园建成牧区学前教育的资源和信息中心、示范中心、教师培训基地、教研中心和藏族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中心,具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可参照自治区发展城镇学前教育的经验。对于规模较大的牧民定居点,可以借鉴国家发展基金会在青海省和云南省试点县创设的“山村幼儿园公益计划”模式,设置政府资助和主导下的幼儿教育教学点或小规模幼儿园,这种模式在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开始推广收到良好的效益。也可参照西北农村发展基础教育的设置教学点的发展模式。这两种幼儿教育的模式,在管理和运行方面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于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群众居住特别分散的地区,可以举办政府资助和引导下的类似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的“流动式”幼儿园。还可通过季节班、送教进牧区、巡回走教等多种方式,补充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不足的问题,加快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学前教育。2、针对青海藏区的经济和社会特点,确立分区域、分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步骤。通过调查青海藏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总体情况,客观真实地把握整体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总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各藏族自治州人口、经济等特点,预测和分析藏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内在的需求,制定出阶段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模式。按照“分区规划、加快普及、促进均衡”的基本原则,③在1~2年内有重点的选择一些区域,进行参照性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尝试。如在国家推行退牧还草工程的三江源中心地带的17个藏族县,率先推行普及、公益、免费、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学前一年教育。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现代教育发展的群众基础好,可以较快地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根据试点经验,结合全省各藏族自治县的社会和教育实际分步推广,逐渐实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的目标。3、针对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完善藏区学前教育体制的建设。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普遍表现出的质量低、效益性差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必须完善教育体制的建设,强调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整体职能的发挥。在青海藏区,政府应明确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承担的责任,以保障学前教育在当地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保障藏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应采取“积极差别对待”的政策,确保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业科学的考察、论证和评估,保证最需要帮助儿童的优先权利。建立机制,保障藏区专业化幼教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待遇。推进政策与法制建设,完善管理、督导和评估制度机制,保障藏区高质量的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根据实际,开展学前藏汉双语教育政策体系和实践的研究,推进学前双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理性科学地发展。

当前,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遭遇文化和语言上的困难。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空间位置,创造和形成了具有排他性、单一性、封闭性和超强稳定性的宗教文化,并借助单一性语言和独特自然屏障获得了牢固的社会基础。④在青海的南部藏族纯牧区,人们只说藏语、全体信仰藏传佛教、过游牧生活,人们对现代教育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认同,甚至存在着“接受民族主流文化教育必然会削弱藏族本身的民族独立性”,会“被同化”或“汉化”等错位的认识。现代学前教育发展也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支撑条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等县,人们对传统的寺院教育极为认同和支持,甚至有适龄儿童的家长会千方百计的送孩子去寺院学习。青海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做到既确保国家的利益,又不干涉藏族民众的文化信仰自由,必须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家主流文化教育与藏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现代学前教育要得到藏族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全面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也应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合理地选择优秀藏文化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这些,都是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中比较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藏族群众普遍认为藏传佛教文化和藏语是保持藏族民族特性的最主要的标志,部分群众认为必须坚决保持民族的纯洁性。发展现代学前教育涉及藏语教育和汉语教育的问题。青海省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基础差,具有复杂性和极端困难性的特点。双语教育更是其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涉及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各种关系,属于国家利益,也是少数民族群体和个别利益诉求的焦点。如果处理不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与主流文化语言文字教育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语言问题的发生,甚至会波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层面。⑤要推动青海藏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藏族民众现代教育认同能力的发展,必须协调处理现代学前教育与藏族儿童家庭教育的关系,合理设计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育。藏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实践,经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适合藏区城镇、农区和牧区的教育模式,建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理论体系也处于全面建设的阶段。但是,藏区学前双语教育的理论建构还未真正开始,实践仍处于摸索初期;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学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建设和适合各地藏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体系构建才刚起步。1、构建多元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现代教育和藏族传统文化教育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致性。如在藏文化视野中,认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得接受教育。成人应教孩子学习语言、诵读“六字真言”、识字、学佛经等,让孩子自小形成善良、诚实、仁爱的品性;练就勤劳、坚强、勇敢的品质;养成不破坏公物、不破坏草原、保护河流等良好习惯,这些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生态教育理念在根本观念上一致。以此为基础,在建构藏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时,坚持尊重藏族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藏族群众的民族感情,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建设具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化幼儿园教材体系。从藏区的人文背景出发,充分调动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家长的资源,挖掘藏民族文化中优秀的课程资源,如重要的民族节日和宗教仪式等,将其融入现代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开发适合藏族幼儿学习和使用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指导藏区幼儿教师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幼儿有效学习的策略,把传统寺院教育中的诵读、辩经等教学方式引入幼儿园教育中,使之与藏区的人文、文化和生态保持一致。通过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学习体系的建设,把现代教育、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学前教育内容,使藏区的幼儿既能学习到现代文化知识,又能继承和发扬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借助项目实施和课题研究促进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国家和藏区的各级政府可以借助项目管理的形式,选择立足于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项目,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保障投入并有效管理。通过实施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建立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验区,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前教育理论和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共同开发适合藏区幼儿的学习内容体系和学习指导体系,共同探索适合民族特色的管理模式。3、研究藏区民众对于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诉求和期待家庭作为重要的民族教育的场所,家长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认识和认同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要结合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藏区群众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和期待,理性、客观地研究藏区学前家庭教育的现状、经验和问题,探索制定有利于协调现代学前教育同藏族儿童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措施,消除现代学前教育推进中来自家庭的阻力,为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创建良好的群众基础,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普及。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和大力扶持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符合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利益。学前教育的发展关系到藏区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独特的藏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

学前教育的发展对藏区高质量完成“两基”任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有重要影响;对整体提高藏区的人口素质,保障当地社会长期稳定,带动当地社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繁荣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当前,藏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其中,有国家大力扶持的宏观政策前提,国家在藏族牧区推行退牧还草工程,推行更为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藏区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当前,应从自然、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视角,深入剖析影响该地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走具有地域适切性和民族特色发展路径。把国家的补偿发展和国家指导下的自主发展结合起来,发展现代学前教育、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结合的民族特色学前教育,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学前教育滞后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道路。同时,也为全国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范例,这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

篇11

民间游戏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民间游戏是来源并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常见的民间游戏有踢毽子、丢手绢、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符合幼儿园孩子爱玩、爱动的天性。而且民间游戏大多开展起来简单、取材方便且形式灵活多变,具有民间和地方特色。将民间游戏引入到农村幼儿园活动当中,非常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童年活动,开发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村幼儿园相对于城市来说具有开展民间游戏的良好环境。这就需要农村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活动模式,将民间游戏恰当的应用到幼儿园活动当中,从而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优势,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在农村幼儿园活动中开发利用民间游戏的意义

(一)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民间游戏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对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作用尤为明显。在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毫无障碍的进行交流,而且民间游戏的多样性也可以丰富幼儿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很多民间游戏在开展的过程中都有童谣作为辅助,童谣一般对带有一定音乐性和节奏感,念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参与到游戏当中,通过游戏语言自由的表达。

(二)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在很多童谣、儿歌类的民间游戏当中都包含很多自然、社会的知识,能够帮助幼儿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比如,在“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当中,游戏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从月份的排序以及花的开放时间。这样,幼儿在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娱乐了身心,还能增长知识,非常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

民间游戏类型和开展形式丰富多样,这些对于幼儿的身体发展、心智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开展跳房子、跳皮筋、打沙包等游戏时,丰富的肢体动作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心、肺、呼吸系统等各项身体机能,使幼儿身体各部分技能得到锻炼和改善,同时还能有效锻炼身体的协调反应能力等,从而实现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在农村幼儿园活动中开发利用民间游戏的实践途径

(一)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户外活动

幼儿园活动有很多都是在户外进行的,如跳绳、踢毽子等,将民间游戏有效的融入到幼儿户活动当中可以很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组织幼儿开展户外集体活动,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民间游戏,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参与民间活动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同时,在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的选择游戏伙伴,自定游戏规则等,从而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二)将民间游戏融入集体教学

将民间游戏作为农村幼儿园的重要教学内容开展集体教学是对民间游戏的一个很好的开发利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组织不同类型的集体游戏。比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其学习和活动能力都相对较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以说唱童谣游戏为主的民间游戏,鼓励幼儿经济参与;还可以组织小班幼儿参与一些简单的运动类的游戏,达到适当锻炼幼儿肢体活动和协调能力的目的。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小班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跳皮筋、滚铁环、斗鸡等难度比较大的集体游戏教学活动,帮助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将民间游戏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

为了使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活动当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幼儿园可以将民间游戏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当中。从多方面搜集各种类型的民间游戏,并将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有选择性的将其编制成幼儿教学画册等材料,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民间游戏的精髓传递给幼儿,这样不仅有助于民间游戏的传承,还能使民间游戏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手实践的课程,根据民间游戏的特点,组织幼儿就地取材制作民间游戏需要的玩具,如羽毛毽子、沙包等,这样既丰富了农村幼儿园活动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又使得民间游戏可以得到很好地传承,同时将游戏融入活动课程当中,还能很好的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的综合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幼儿活动当中融入民间游戏,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民间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就要加大改革力度,将民间游戏科学的融入到幼儿园活动当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民间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娟.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241-243.

[2]蒋瑶群.让游戏浸润乡土气息――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225-228.

篇12

1、成立高校、教学单位及教育部门三级领导小组

高校领导小组的职责为:对高等院校的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的选聘,职责,培训,监督,考核与激励等方面做出规定,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教学单位领导小组的职责为:结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工作及师范技能训练与达标工作等,扎扎实实,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双导师制”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门领导小组的职责为:推荐中小学名师作为双导师的遴选对象,加强对高校教师到中小学工作的管理。

2、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参照《高等院校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试行)》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试行)》(教师[2012]828号)文件精神,高校制订《高校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联合当地教

育局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结合《高校教育实习管理办法》,科学编制《“双导师制”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从而保障“双导师制”工作的扎实推进。

二、科学规定“双导师制”教师的任务是“双导师制”工作取得成功必要条件

1、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在中小学、幼儿园跟踪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课不少于60课时。被高校聘为“双导师”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高校开展观摩课、案例教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教学,指导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授课不低于20课时。

2、共同开发教师教育课程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发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教师教育实践类及中小学教学改革类课程。

3、共同指导师范生教学实践(实习)

担任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按计划到中小学、幼儿园指导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实习)不少于5周。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接纳并妥善安置实习生,选派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生指导教师。

4、共同开展课程评价

高校教师在中小学、幼儿园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与所在实习基地的教师共同听课、评课、上公开课、观摩课。被高校聘为“双导师”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高校与学科教学类教师一起共同开展课程评价。

5、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高校选派的教师教育导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实施,对有特色的教研项目由高校进行立项共同开展研究。

三、对“双导师”进行考核与表彰是“双导师制”工作取得成功的激励条件

1、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目标

根据高校制定的“双导师”考核方案,每学年考核1次,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双导师”考核由高校和合作单位共同进行,对中小学导师的考核,高校评分占70%,派出单位评分占30%;对高校导师的考核,高校评分占30%,挂职锻炼单位评分占70%。

2、制定奖惩制度,激励导师工作

篇13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美工;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66-02

一、背景

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新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同时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要求,探讨基于工作过程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工》课程设计改革。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指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施于相对教学领域的设计过程。

(一)课程内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首先,展开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工作典型任务的全面调研,进而对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中约占85%的毕业生从事一线幼儿教师工作。经调查,她们的日常工作已从传统式的“工匠型”向“创新型”转变。以往幼儿教师的核心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说、画、唱、跳”等技能,转向注重教师隐性技能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师幼互动能力、应急事件处理及沟通能力等。

表1 幼儿教师美育类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分类 工作主要内容 工作任务分析 能力构成

美术课堂

教学类 备课

讲课

课后

收集处理信息及资料 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制作教具 美工制作技能

说课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组织能力

辅导学生实践 绘画技能

评价学生作品 美术素养

日常

管理类 美术展览比赛

幼儿园环境布置

大型活动、演出(表演)

参观学习

家长会

策划组织美术活动

班级布置

主题布置

制作服装、道具

演出化妆

摄影、摄像

教师外出学习

接受外来参观学习者

家长开放日

为家长答疑

策划组织能力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影像拍摄与图片处理能力

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序化即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显示的职业能力,以任务驱动的导入课程体系,提炼出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设置与之相对应又符合教育规律、价值课程的过程。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根据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须进行整合,打破以往以知识讲授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整个教学内容重构与再开发。重构与序化并非不要陈述性知识,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变化,更多着眼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以幼儿园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任务为例,进行课程模块序化,见表2。

幼儿教师岗位突出了“教”的能力。关于“教”的技能,进而又提出了:教什么(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么教(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等一系列问题并产生联系,涉及了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研究等一系列学科。这些新教学模块与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技能等课程产生紧密的横向联系。由此强调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教学应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并非某一技能或某一课程的改革便可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各科教学能够建立紧密联系,才能共同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模块形成

以往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一般开设有《美工》、《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欣赏》等课程。经课程重构序化后,将幼儿园教师美术技能与素养课程设置为美工(一)至(五)五大模块。使学生学习中循序渐近接近或符合幼儿工作实际,以实现高度实践性。美工(一)绘画模块见表3。

课堂教学从基础技能渐近转向综合技能培养,由“如何学”转向“如何教学”,由单一的技能学习融入并转向对解决工作任务能力的培养。将典型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如美术字综合应用,是新开发的课程内容。是促进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任务的新内容。学生根据掌握的计算机绘图、办公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或者对功能区域按要求进行设计。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培养学生多渠道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课程,需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求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能够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并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能力;教师应关注新事物和新领域,具有开发研究新领域的能力;此外还应一专多能,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4

教育应该是发展人,而非限制人。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人的立场出发,回到“育人”的原点。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江苏省无锡市水秀实验幼儿园的服务理念——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支撑,为孩子提供一个发展的环境。同时,通过体验课程,让幼儿在亲切的教育关怀中去亲历各种丰富的活动。

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不是口号,而是代表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对儿童的认可,对儿童地位、权利的保障。尊重儿童就要善于观察他们。如幼儿正在认真地玩玩具或看图书时,会有孩子突然停下来,小脸一下子变得紧张、通红。这时,老师可以走到他们面前,用手抚摩孩子的头,轻声询问他是否要大小便。经过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性格的孩子表现也不尽相同:内向的孩子,老师走到哪儿,目光就会跟到哪儿;不主动交流的孩子,会玩着玩着突然停住看着老师;胆小自卑的孩子,通常是站着低头看下面。对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教师都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并引导他们的行为。当然,有时难免也有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时,教师对尿裤子的孩子绝不能训斥,而是可以边帮孩子换裤子边开玩笑说:“这下变臭宝宝了?爸爸、妈妈来接宝宝的时候用鼻子一闻,咦!怎么是个臭宝宝了呢?以后我们要做个香宝宝,有小便跟老师说,好吗?”

每位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独特的小世界。在面对幼儿时,教师要蹲下身来和他们对话,走进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对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给予充分的尊重,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和空间。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潜在”,杜威强调幼儿的未成熟状态、幼儿的可塑性。这些,一方面说明儿童是潜在的丰富性的存在,同时也应认可其蕴藏的无尽力量。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每个幼儿当下的生活、当下的活动,使他们蕴藏的力量逐渐得以开发。

要把相信儿童、尊重儿童落到实处,关键是使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保障。首先,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环境,使其在游戏和活动中,得到生命的绽放,使其生活的世界因为游戏和活动而日益丰富多彩,更加充满生命力。其次,教育者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每个幼儿都有各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强势智能。因此,在幼儿的活动中,可以共同建设各类游戏区域,供每个孩子自主体验。我们坚持“三二一”原则,即让幼儿每天在幼儿园至少有三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一个小时的自主体验时间。同时,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一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生命的成长。

实际上,游戏是最好的体验方式,是孩子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天经地义的学习过程。爱玩才有发展,会玩才能聪明。孩子在游戏中找到的不仅是自我,还有一种成功的激励、一种创造的满足以及人际互动的规则。游戏中的孩子完全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放进一个假想世界,开始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萌发。一般来说,幼儿在1岁半的时候开始在游戏中寻求创意。此后,儿童的这种能力会有显著增长。随着游戏越来越复杂,他们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样,而且形成了一些创意,“剧情”便在游戏进行之中产生了。幼儿在游戏扮演中逐渐形成社会、道德和情感认知。游戏的状态是幼儿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游戏是孩子不可剥夺的权利”已成为我们坚定的理念。

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出发,找到走进他们心灵的钥匙。

我们认为,体验是幼儿探知世界的重要途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无意识中开始参与我们的生活。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展其个人的能力,形成其习惯,锻炼其思想,并激发其情感和情绪。

回归“原点”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刺激儿童的各种感官,让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使他们的行动和情感逐渐丰富、发展起来,逐渐体会到社会是一个相互的关系。要想真正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回到我们的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让幼儿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逐渐得到成长和发展。换句话说,幼儿园教育也应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不应该仅仅成为传递知识、养成习惯的场所。在这里,孩子时时与游戏为伴,一个布袋、一铲沙子、一面石墙,都是孩子们获得快乐的源泉。创美体验屋、生活体验屋、科学体验屋……各种体验活动赋予幼儿不同的经历。趣味轮滑、围棋黑白世界、彩虹屋……孩子们在各自的“小舞台”上大胆想、大胆说、大胆做,尽情地体验。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要给幼儿某种概念或帮助孩子形成某种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成为集体生活的一个成员,并选择对幼儿起积极作用的影响,帮助幼儿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园要用行动和智慧丰富幼儿教育的内涵,将体验教育的理念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及家园共育的过程中,以体验教育的理念实施园所管理、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园本教研、深化园所文化,通过体验教育搭建教学和生活的桥梁。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验教育”课程体系,让幼儿、家长、教师共同体验快乐、体验成长、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