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综合型的,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能胜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的合格音乐人才。这是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受到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获得从事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乐教育研究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既符合了新时期国家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为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办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然而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与上述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标准。如部分已经从学校毕业工作了几年的音乐教师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他们中的很多的教师除了组织正常课堂教学外,没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其他音乐实践活动,且示范能力弱,伴奏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弱,课堂组织能力也弱;除此之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理想,他们中的大多数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如某省在2009年所举行的特岗教师音乐综合知识考试时,考生的平均成绩竟然只有三四十分。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反思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问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可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很多高师音乐专业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也为中小学的美育教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回首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需要,尤其是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这种现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模式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
为了弄清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差距以及难以适应现在社会音乐教育的需求的真正原因,笔者近期对本省及相邻省市的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实施、学生就业等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十分严重。据了解,很多学生都习惯的把某一门或两门技法课当做“主课”,把其它理论课当成“副科”去对待。还有部分学生盲目的理解为只要个人的某种技法课学好了,那么自然就具有专业的高素质了。因此,忽视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技法课和专业理论课两种。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相当数量的理论课程设置更是为了体现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点。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到现在都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还没有彻底的从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里面走出来,忽视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特别是一些技法课教师,为了短时间出成绩,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学生。相反,容易让学生专注某一技能的纵向发展,忽视专业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综合能力上不去,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部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欠合理。目前全国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都是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部分构成,每个部分课程都有着相应的比重。公共必修课一般都是由国家规定的相应课程,这里暂且不论。
首先,我们来看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的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教育类的课程比例严重偏少。目前在很多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里面只有一至两门专业教育类的课程,如教材教法和音乐教学论,它们占整个专业课程百分之十都不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会如何去“教学”自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而该类课程的缺乏无疑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里也明确指出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须具有组织和指导小型合唱队和乐队的能力。
2.某些课程的课时、内容随意压缩。这个问题突出体现在视唱练耳的课程设置上。近些年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一些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压缩课时及课程内容自然是最方便的解决办法。本来视唱练耳课程按照国家颁发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求开四个学期的,每个星期四个课时。但是有的学校把这门课已经压缩到两个学期了,并且每个星期只有两个课时。这样一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深度。试想教师用两个学期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的,就更不用去提深度了。此外,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还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分班上课情况。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采用了大班集体课的形式,每个班多达八十多人。这样做的后果则是严重违背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也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3.某些课程开设的重复性问题。据了解,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开设了音乐美学又开设了艺术概论;有的学校则是开设了音乐欣赏还开设了戏剧与名作欣赏等等。虽然所列举的这几门课程都有着自己不同方面的侧重,但是它们之间的共性完全远远大于个性,也就是说完全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门课程,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还可以节约一部分课时安排到其它需要的地方。
4.某些技法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就以声乐课为例,声乐课是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主要技法课之一,也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据了解,现在仍有少部分的学校还在很大范围内的采用 “一对一”的上课模式进行教学。形成了以个别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形式。无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因材施教,能更快的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但这样一味的去重视唱,培养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还严重的浪费了师资,这样做是欠合理的。同时还有不少学校对声乐教材的选择上也因循守旧,一直以来都是用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没能跟上声乐课程发展的要求,且很多声乐教师在对学生演唱曲目的要求上也追求高难度。这样的做法都是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相适应的。
其次,我们再看选修课的情况。目前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共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不够。现在大部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选修课都是由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的。相对专业选修课来说它的比例显得太少。如有的学校公共选修课的比例竟然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这将严重的影响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之间的合理配置。二是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不够全面。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应该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复杂,正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原则,多选择其他类文化课程,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大文科和大理科之间。三是学生在对待公共选修课的问题上,总是习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而选择跨专业的其他文化课程的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计划列出的所有课程均在公共(自由)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之列,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学生就会图方便和省事,直接选择了一些与本专业相近的课程。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不能选择出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能帮助自身全面发展的课程。
三、学生对实践环节缺乏足够认识,忽视了艺术社会实践,导致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一般来看,各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着相关的学生的实践环节,其大致都包括德育实践、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看看德育实践,它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等。军训每个学校都有着统一的安排。但我们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发现,他们对待这方面内容从不重视。按照实践计划,学生每个假期都应该参与一次社会调查,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此项实践都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罢了,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得到那相应的学分。其次,就是教育实践,它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见习和实习。学校一般都会把这个环节集中到第七个学期或第八个学期进行。在教育实践时间的安排上多则一个学期,少则五六周时间。可以说教育实习是整个教育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最好平台,也是获得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更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教育实习获得教育教学的能力。然而在这个环节也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即部分同学思想上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往往利用找工作或考研的理由走过场,没能真正的参与到其中。这样一来学生的教学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就更不用说什么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最后要说艺术实践了,它主要包括观摩、技能训练、演出、专业汇报等。这个实践环节伴随着学生整个四年学习之中。是让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的关键。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在这个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因此,对于一些不愿意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来讲,除了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时的实践外,就不会再有其它的艺术实践了。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使他们难以达到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随着这些年来高师音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的种种教育教学的改革给我们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种种原因使得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关系到我们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甚至关系到我们高师音乐教育的成败。
为了达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我国基础音乐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改革一些与现代教育教学不适应的环节。要解决一些我们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中日渐突出的问题,进一步的优化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 的认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服务。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在这些年已经对其音乐教学大纲和课程做出了几次调整,对当代音乐教师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更加的全面。我们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就要顺应时展的需求。还有,现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大纲里早已摒弃了把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的首要目标的做法。要求更多的是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不是某一门或两门音乐技法课的高标准。强调更多的是中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就应该“技法”与“理论”并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音乐常识外还应该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如果学生一味的只重视技法课而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相反又会回到音乐学院的那种用教学模式,那可是万万不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教师而不是演员。因此,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还应该继续加强,必须要从观念上认识清楚这个问题。这是师范教育的特点所在,是由师范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所决定的。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出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专业依据。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该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在教学计划中专业课一栏里增加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据了解,在国外一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比如加拿大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里就很重视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开设,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一些课程如器乐教学法、合唱教学法、音乐课程与指导、音乐课程组织等课程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特点,强调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很重要的。而我们现行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里的唱歌课和器乐课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合唱排练和器乐演奏的教学。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里对此类课程的进一步充实是有必要的。其次,要尊重某些课程的特殊性,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像上面所提及的视唱练耳课,该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主干课,值得每一个音乐专业的人才进行系统的学习。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为专业学习、艺术实践及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法性,因此上课形式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小班课的上课形式最为适合。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甚至还需要个别的检查辅导。如果采用大班集体课的形式将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学质量是要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这类课程的特殊性,任何更改或压缩课时、内容都是不行的。同时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分级制”和“升降级制”来进行优化。由于学生进校时肯定会存在能力素质上的差异,可以通过考试把他们按程度分班教学,这样做在教学的进度和质量上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然后再通过每学期的考试进行升降级,能力素质有很大提高的可升级到程度高的小班上课,而成绩差的学生则降级到程度低的小班。这样一来则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保证了该门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还值得说明的是一些技法类课程可以尽量让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要做到以小组课为主,个别课和集体课为辅的原则。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适当增加重唱(奏)、齐奏(奏)及表演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满足以后他们作为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最后,选修课程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合理的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拓宽基础知识面和更好的发展学生个性。它又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要适当提高公共(自由)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要求专业选修课要有一定的专业延续性,公共选修课要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引导,真正做到“发展学生个性,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
第三、重视艺术社会实践,完善学习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音乐教育界曾有学者提出过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又能又专”,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各方面工作的“通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通才教育。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它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应该有开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组织一个小型的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的排练,或是指导一个节目、一场演出或一次音乐活动的开展等。这样一来,则给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的课堂教学,更要强调学生的艺术社会实践,只有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因为音乐艺术是一种直接经验,特别是一些技法类课程是必须通过亲身的参与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点。反过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有站好两个“台”的能力,一个是讲台,另一个就是舞台。要想站稳舞台就必须要不断获得艺术实践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明了要想站稳舞台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有这样,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获得提高。同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拓展视野,因为艺术实践包括很多内容,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有选择的参加一些学校的相关社团和正规的社会团体,以获得更多的艺术社会实践机会,让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对以后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作为学校,我们也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学生德育实践、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规章制度。有必要的实施一些奖惩措施去督促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艺术社会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述,21世纪是充满着竞争的时代,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对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作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该与时俱进,需要大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要立足于普通音乐教育的需要,为普通音乐教育改革服务。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课题编号:2007B176
课题名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及研究》
参考文献:
[1]《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朱咏北等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在整个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提到的最响亮的命题之一是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等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并通过学科交叉、课程整合等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如音乐高招录取中的文理兼收、一些学校实行的大平台招生(入校时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再分专业)、一些学校实行的跨系跨专业选课、本专业内部分课程的“打通(合并)”等等,无不体现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思考和新探索。但是,纵观教育改革的整体,我们会发现,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中,与上述改革内容相配套的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机构设置的改革这样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正在被忽略。培养模式在变,课程体系在变,教学内容在变,专业或方向在变,教育层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发生着变化,而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机构的设置却始终不变或基本不变,这种状况,显然与现有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茫然与徘徊。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机构设置的现实状况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机构设置,无论在老校还是新校,大都沿袭了我国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早期的专业分类和机构设置模式。凡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里过去曾经有过的教学机构,在普通高校音乐(院)系中按低一规格均有对应设置(即把音乐学院原有的系变成教研室、把专业变成方向、或叫主修、或也称专业)等。如音乐学院设有声乐系或声歌系,普通高校音乐系设有声乐教研室;音乐学院有钢琴系,普通高校音乐系设有钢琴教研室;音乐学院有管弦系、民乐系,普通高校音乐系设有器乐教研室(中西乐器兼有);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设有舞蹈系(少数),普通高校音乐(院)系设有舞蹈教研室;音乐学院有作曲系、指挥系、或作曲指挥系,普通高校音乐(院)系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将基本乐科、作曲、指挥、音乐史论等合并为一个机构)等。部分学校虽有例外:如有的普通高校音乐(院)系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设有艺术实践教研室等,但教学单位的基本架构显然与专门的音乐学院基本相同。
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音乐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技术和条件,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创办了一些新专业,改造了一些旧专业,于是,新的教学机构应运而生。如作曲与音乐音响导演系、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音乐剧系、音乐教育系、现代器乐系、艺术管理系、演艺学院等教学单位和新的专业。显然,专业音乐院校各传统专业的保留与发展、专业门类的划分和重组、新专业的创建与完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机构设置已大胆地走出传统观念的禁锢,使专业音乐教育展现出一片新天地,为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当今社会需要、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一代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普通高校音乐系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机构设置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现状上举步不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牢牢地固守在音乐学院过去的专业格局上,不肯动弹。甚至一些刚成立的音乐系科还在依照音乐学院过去的模式开始“努力建设”。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现行教学机构设置反映出的现实教育观念
教研室,属于系(或二级学院)下属教学机构。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管理职能,主要担负分配与教研室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要求、督促实施教学、检查教学情况、交流教学信息、开展教学研究,以及开展与教研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关的音乐活动等。作为(院)系一级教育机构的总体教学任务,将首先接专业门类或课程性质分解到各个教研室,再由各教研室按专业课程门类或教学工作量细分、落实到每位教师而最终得到贯彻。因此,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过程中,搞好教研室建设,事关大局。
事实上,中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说是一直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和艺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观念并不过分。无论人们承认与否、无论人们主观上是否这样认识。培养音乐家、音乐专业表演人才、以学生个人某项技能的高下作为评判学生专业水平高低或教师教学质量优劣、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这一体现专业音乐学院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模式的认识和实践,依然是多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机构自觉或不自觉的普遍认识和普遍追求。这种观念,决定了普通高校中现行“小音乐学院”式音乐专业教学机构设置模式的形成和存在,现行的教研室就是例证。这种模式,像一个壁垒,不仅使这种专业教育(音乐精英教育)观念更加巩固,而且还牢牢地屏蔽着新的教育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制约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的交流与实践。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很多,除了以上列举的教研室的设置是很好的例证以外,又如音乐学院称作曲专业,普通高校也称作曲专业或方向;音乐学院称声乐专业,普通高校也称声乐专业或方向;音乐学院称钢琴专业,普通高校也称钢琴专业或方向等等。由此可见,凡音乐学院里已有的传统专业门类。在普通高校音乐(院)系都留有深刻的烙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认识和实践,处处体现着音乐精英教育的深刻影响,这种观念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使现行教研室建制得以生根,长期存在,并难以撼动。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现行教学机构设置存在的现实问题
总体来看,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倾向:
1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始终跟随专业音乐学院音乐精英教育的发展轨迹前行,其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普通高等音乐教育自身使命感和自身定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2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各项建设和改革滞后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在仍以专业音乐教育为共同培养目标或主要培养目标的现实状态下,专业音乐院校的领跑地位、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跟随地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这种格局的不断持续,将会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自身特色、发展优势和发展速度逐渐萎缩和迟滞。
3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自身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定位以及在整个高等音乐教育分工中所应承担的任务缺乏认真的、系统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尚未形成自己应有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必将导致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过多困惑和徘徊,延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4 在普通综合性和师范性高校音乐专业建设中,按照专业或方向(甚至是课程)过细地划分并设置教学机构,从形式和实践上反映出现实的教育教学缺乏对特定人才培养总体 目标和培养任务的宏观关注和认识,缺乏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认识基础、环境基础和实施平台,缺乏为实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而进行实践的有效管理机制,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新型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
5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艰巨的观念与认识的突围。
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呼唤教学机构设置的改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重要性;改革措施
引言
在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时候,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秉持着多元的认知理念和思维,为将来投身于学期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革音乐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文章就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对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讨论。
一、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对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要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当中的,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思想传播的重要实施者,所以做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为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也是迎合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的时代教育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2.保护和传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音乐的形式和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音乐形式已经濒临失传。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文化属性的音乐学习,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音乐文化的集成和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融合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眼光审视我国的学前教育。
3.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让我国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展现出一种时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并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能够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音乐教育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要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所以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所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将理论实践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统一的能力。其次,在音乐教育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在学前教育工作中顺利展开教育实施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的展示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全世界人民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要巧妙的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但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在其投入学前教育事业中,对儿童的价值观、民族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3.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
在世界音乐历史中,不仅有中国的音乐,还包含了多元丰富的西方优秀音乐。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应该适当融入多元价值的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宏观价值理念和多元化的音乐认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无国界,自由的精神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并且教育观念是在时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时展的特点,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根据先进的时代音乐知识体系纠正落后观念,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行为的及时更新。有效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出西方经典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4.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具有专业知识架构和专业音乐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注重对音乐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的壮大,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学习到高水准的音乐教育。高校应该以学生未来投身教育事业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的学前教育环境中,参与实习;让学生的音乐教育知识在实际学前教育环境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揣摩出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风格,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游怡.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大众文艺,2015(23)
〔关键词〕音乐教育 声乐技能 实践课程
声乐课程是国内各普通高等学校基础音乐教育 (音乐学)专业的核心内容,其内容是依据培育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而设置的,涉及非常广泛,包含声学、音响学、美学、声乐理论、舞台表演等学科范围,是一门非常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基础教育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声乐技能实践课程在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同时,扎实的声乐实践能力已成为评价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声乐实践课程来实现的,因此,声乐教学实践,已成为声乐专业建设和基础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开设现状
1、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国内高校的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中,对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细化,较为随意,不够系统,缺乏完整的音乐学科体系,缺乏整体观念,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非常小。此专业的大部分音乐实践老师使用师范类的教材进行教学,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统编音乐实践教材较少,而且多数这类音乐教材的编排不够严谨,往往随意选取曲目,缺乏较为科学的审美性。许多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声乐艺术,对纷杂繁多的音乐形式与种类难以识别,对不同格调的声乐作品难以把握。
2、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不均衡。不仅仅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相对发达,社会更加开放的区域,普通高校的基础音乐教育也较为深入,生源质量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好;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地加强,生源很不稳定,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甚至有些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规模逐年减小,形势非常不容乐观。此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将音乐看作高考的捷径,为了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他们往往只把音乐作为跳板,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基础素质还是音乐素养方面都不具备优势。
二、声乐技能实践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声乐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声乐基础理论以及正确的发声方法基础上,为以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而储备的能力。具体包括了歌曲演唱、乐器弹奏、课外声乐活动指导以及声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行,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的设计已不符合新的教学需要。过去的声乐技能实践教学以内容灌输为基础,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对声乐教育的新要求,很难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多元化的声乐技能实践教学的设计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多元化声乐技能实践教学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学生的基础水平是不一样的,在声乐教育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基础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进行时间、课程的选择,学习适合自己的曲目,提高声乐技巧。
三、强化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方法
1、丰富声乐实践教学的内容。高校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在声乐技能实践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细化的分组,将音乐素养相似、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划到同一个声乐技能实践训练小组中,进行小组形式的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声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此外,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排练歌剧片段的形式开展声乐技能实践训练。
2、改善声乐实践教学的方法。在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很多学校曾走过弯路,具体表现为:完完全全地模仿专业音乐学院的办学模式,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像专业演员,也不具备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综合素质。与声乐专业不同,在对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作为音乐教师的角色。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声乐实践课程教学中,注意对声乐教学方法的优化,及时改变那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声乐训练模式。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形式的实践教学,比如,在日常的声乐技能实践课程中,除了单纯的声乐技能练习,可以增添学生之间或者与声乐教师之间相互评价的环节,由此可以加深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声乐实践的深刻认识,也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轮流做老师,向学生授课,互换角色,之后大家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这个角色,熟悉音乐课堂的授课环节、授课语言,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又有利于学生以中小学生的角度审视和评价声乐讲解的效果,以最直观的形式提高授课效率。
声乐教师要在声乐技能实践课程中多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声乐教学设备,引进专业的评价机制,增加学生对声乐技能实践的认识,进而拉近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与未来声乐工作的距离。
3、重视声乐理论课程与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联系。理论知识是声乐学习的基础,过去的教学设计有局限性,基础知识与实践经常割裂开来,影响了学生的表演积极性。教师可以先整理声乐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做一个分类。然后分析学生的特点,这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科学教学的重点,了解学生的特质,按照学生的特点传递相应的声乐理论知识,区别划分,区别教学。在教学中要及时观察和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不合适的教学设计,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使学生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能够结合在一起。另外要拓展声乐曲目的范围,声乐曲目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太过简单或者复杂,更不能只是简单地增加数量,要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曲目。可以将民歌、戏剧、通俗歌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添加外文曲目,通过丰富的曲目题材,提高学生综合声乐技能,使学生在不同的种类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在表演上,重唱、合唱以及独唱都要有所涉及,综合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结语
普通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应该从充实课程的内容、创新声乐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添设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边沿课程,只有做出这样的改变,才能使得声乐技能实践课程在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中发挥作用,从而体现出在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声乐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 2014 (03):153-155+178.
[2]聂国红.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邵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08[C]. 2008:3.
[3]尹爱青.“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A].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6:6.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造力 大学素质教育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音乐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类的情感,同时可以发展人类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既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基本素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通过听觉艺术等形式丰富人类的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通过听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创造、投入及欣赏等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让大学生在欣赏思考中成长。
音乐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无论什么音乐形式,都离不开生活,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大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欣赏和剖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例如通过对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从中学习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情感素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类参与活动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人类在参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即兴表达,可以培养学生把握生活的听觉敏锐感,培养他们精确的节奏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等。通过这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从而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欣赏音乐的动态美和情感美,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自觉甄别美与丑。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调剂,通过听觉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等。
二、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培养从单一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向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在提供大学生素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
(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在非音乐专业的教育比重比较低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等,大学教育中的音乐在非音乐专业的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比较低。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大多以选修课为主,部分专业甚至没有音乐鉴赏课程。
(二)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着重于思想品德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大学管理阶层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安排中缺乏合理性。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但部分院校还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主要侧重方向,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指导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则需要专业的教材指导和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高校的音乐课程,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的音乐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等原因,没有专业的音乐教材,甚至部分音乐教师是非科班出身,音乐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对音乐的创造和剖析没有深入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对策
(一)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有足够的重视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窗口,尤其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有充分认识,并在课程安排上使音乐课程更趋于合理。此外,需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如多媒体的建设和音乐器材的建设,都需要学校的支持。
(二)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也是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极其重要,一方面音乐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专业培训让音乐教师深入系统地构建音乐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对音乐教材要统一进行专业编制和采购
对于音乐选修课程,学校要提供专业的音乐教材。目前大学生的音乐教材都是由大学教师自主编写,因此,对于音乐教材的选择,首先要选择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教材。此外对音乐教材要采取标准化的采购,教材的编写要请专业教师统一编写,以便确保教材质量。
总之,大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内容很多,笔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仅就以下几方面谈一点个人意见。一是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是改革的前提,观念不转变,改革就无法深入。观念转变是多方面的,针对高师音乐教育来说,特别要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的创新意识。教育部教育纲要中提到:“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了响应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为了使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过程中起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教育,在学习学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同时,发挥音乐专业特色,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不能仅仅限于大四的实习,应该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让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比如,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音乐的专业特长,培养社区文化艺术骨干,帮助指导社区合唱团排练节目,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艺术指导等等。这样,既可以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与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这样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早的融入这个社会。二是课程的调整。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调整是多方面的,这里突出提到音乐心理课程的学习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心理课程,一般都是针对社会整体的大环境而言的,教材也不是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这样有失偏颇。音乐教育应该选择突出音乐教育学科特色的心理学教程,这样对学生将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的社会,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多方面的,这些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学生音乐教育心理现象纷繁复杂。音乐是最好的“疗养师”。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我希望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音乐教师也可以用音乐为学生“疗伤”。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成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发挥人民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由此看来,高师教育加强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三是特色的突出。要优化结构办出“师范性”音乐教育的特色。高师音乐教育顾名思义是蕴育音乐教师的摇蓝,要想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就必须在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各学科交叉和融合上多下功夫,办出自己的特色。首先,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学好音乐专业基础课是很重要的。“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以某一种特长、技能技巧的“专”为目标,恰恰相反的是专业音乐院校才培养“专”的人才;不能以某一领域的技能“深”为目标,而是要“全”,要全面发展。所以,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不仅要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这样才能成就它们的音乐教师梦。其次,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只一味的注重专业课学习,而不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所以,应该优化这种办学结构,应本着专业课与文化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点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增加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增加一些对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有帮助的课程,比如,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等等。四是艺考的改革。随着高校的扩招,艺术类考生数量不断增加,许多高中也专门增设了艺术特长班,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艺术类考生的需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即要学习艺术专业课又要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两者很难兼顾。艺术专业的学习难度极大,就拿音乐专业为例,要进入音乐专业学习,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二是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天赋,三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四是要通过严格的艺术考试选拔。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师音乐院校招进来的学生,大都是因为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但又非常想上大学,艺术类招生分数线相对较低,就在高三阶段“赶鸭子上架”简单的补习一些艺术考试的相关课程,囫囵吞枣的学习了一些乐理、视唱练耳的知识,拿到了艺术加试合格证。招收艺术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四类;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高职艺术院系。通常情况艺术专业素质高的学生进入专业艺术院校走专业发展道路,相对弱一些的学生进入师范类学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愿意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像“郎朗”那样的人才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报考师范类音乐院校,毕业后当一名音乐教师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令人担忧。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它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作为基础,之所以有艺考就是要选拔音乐素质过硬的学生来读师范类音乐院校,将来毕业后成为国家优秀的音乐教师,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音乐人才。因此我认为,音乐教育改革首先要从艺考开始。首先,国家应该重视艺考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艺考学生的音乐造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大多数人们在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基础音乐知识的培训,只有艺考学生掌握了坚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后,才能具备学习其它艺术课程的条件。所以,音乐基础知识是“艺考教育”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国家应该放开艺考加试的招生。建议由省级招生改为由各个音乐教育院校自主招生,每个音乐院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点和招生需求,把这个权力下放到各个音乐院校,它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适合它们各自的入学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这样可以很好的衔接到学生考入该校的后续工作。使学生入学之后的培养教育就能如鱼得水、水到渠成。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只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要以理性为基础。理性是高于经验的、感性认识的一种认识活动,理性是对主体价值观的合理认识。音乐教育和学习者恰恰多半都是感性多一些,缺乏对事物判断的理性思考。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色彩”分析其实改革与“色彩”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改革本身是改掉其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加合理完善。色彩则是比喻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从色彩角度分析可以使人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重点会更加明确。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首先说灰色。灰色这种色彩本身就等于没有颜色一样,色彩感不强。但是,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和特点,灰色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有“普适性”的色彩,因为,灰色可以和任何色彩搭配。真正伟大的思想体系,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国家更需要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高师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就应该是“灰色”的,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不具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希望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是“灰色”的。然而,没有人只会喜欢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它颜色搭配时,才能显现出它的普适性。因此,灰色的高师音乐教育又需要链接多彩的教育改革力量。这时,理论的灰色就不会那么死寂了,有了思想理论体系提升着品味,再加上多彩的活力保障。顿时,高师音乐教育就不再只是灰色,而呈现的是更加和谐并充满生气的颜色了。其次说红色。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高师音乐教育就犹如红色般轰轰烈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除了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之外,更通过改革来传达高师音乐教育有活力、积极、热忱、温暖的氛围。同时,红色又是警告、危险和禁止的标志,表明改革的脚步不能太快,要扎实稳妥,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不是培养歌唱家、钢琴家和舞蹈家的地方,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教师的地方。红色的轰轰烈烈固然好,但是,一名真正的人民音乐教师是要做安于平淡和勇于奉献的红烛。再次说黄色。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高师音乐教育就是黑暗之中的那一缕智慧之光。音乐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梦幻色彩,音乐教师可以指引走向辉煌的道路。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观念、新主张都可以是引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应该像金色的光芒一样,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引方向、照亮道路,通过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收获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金黄色的果实。最后说蓝色。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这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祥与洁净。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音乐教育理论就犹如蓝色的大海一样博大精深。当今的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要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教育的期盼,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还必须涉及心理、教育、教学、多媒体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现代的音乐教学特征,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当前十分迫切、改革的重点十分突出,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让我们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高校的积极努力下,在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下,全面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我们相信,未来的高师音乐教育,一定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作者:刘靖华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缺少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针对现阶段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现状,它与日益发展的21世纪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一段差距,社会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他们对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有什么需求呢?笔者仅就声乐课和钢琴课为例,指出社会人才市场对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声乐课和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的两门必修课,是基础,没有主次之分和主修与副修之别。可是实际教学中,往往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只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不肯在钢琴上下功夫,这样不自然地就形成以声乐为主;嗓音条件差的学生,只能练琴很少开口唱。使声乐和钢琴两门必修课变成了“主修”与“副修”课,结果培养出能唱不能弹或能弹不能唱。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是弹琴和唱歌都可以的,否则,是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在学好这两门基础课的同时,应具备一些演奏其他乐器的技能与技巧;还应把理论基础同专业技巧课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还应具备合唱指挥与艺术实践的能力。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响应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具备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理论扎实,师范能力强,综合能力突出的素质。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定位的设想
(一)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定位
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能适应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者。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了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衔接,而向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教师,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所谓“师范性”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音乐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教学过程的方向和思路正确。所谓“专业性”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音乐教学所需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在今天的环境下,也要适应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观念、新方法。所谓“基础性”是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就业人才的同时,也作为再教育的基础。“专、本科教育阶段是今后硕士、博士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音乐的基础。”
(二)职业技能培养内容的定位
“必修课、选修课并举”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内容的重要策略。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应当与之相适应。能培养这四个领域教学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声乐、钢琴、合唱指挥、舞蹈;感觉与鉴赏课程应包括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欣赏、曲式分析等;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应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等;创造类课程包括歌曲作法、配器、电脑音乐、舞蹈编导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专业必修课开设过程的同时应当提倡选修课,即在学好声乐、钢琴、舞蹈等必修课的基础上选学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同时,还要重视音乐教学法,因为音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应用课程,内容设置为音乐教学法、教学分析、音乐教育史以及试讲和实习等。在抓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策略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艺术实践环节。根据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不能胜任指导或组织小型乐队的能力,不能指导一定质量的小节目以及一场演出活动。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音乐活动,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经常举办一些音乐会,让同学观看与参与,也可定期举办小组专业观摩以及各种排练。还可进行“三下乡”活动,使同学走入基层,深入群众,增强实践能力。
(三)职业技能培养思想的定位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思想上的基本定位是:培养通专结合,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质,有个性,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需求的通用型、创造型、国际型人才,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音乐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教育十分关注的命题,究竟音乐教育专业应培养出怎样思想的合格人才呢?
1.培养充满认知灵性的人
认识能力是指大脑对信息进行接受,加工处理、储存和提取的能力;灵性是指个体触及外界事物后呈现的顿悟敏度。认知灵性决定一个人的智慧。围绕音乐与认知灵性的培养,就是通过全面的音乐行为参与,外在上使主体进入一个自由、开放、舒展的音乐状态,实际上提高认识效能,活跃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工作者
听完“印度音乐鉴赏”这一堂课,从大家的探讨中,讲到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欧洲乐器在传入印度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它们的外形没有改变,但它表达出来的内涵,演奏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印度化了。像小提琴,印度人甚至把它放在地上像演奏萨朗吉一样演奏,可以说除了乐器的外壳,其“灵魂”已完全印度化了。究其原因是具有深厚并且至今依旧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印度传统音乐文化力量造成的。再看看欧洲乐器到了我们国家又是如何的现象……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沉思。
尽管我只是一名最普通的音乐教师,我没有资格、能力来改变我们的音乐教育。但我还是觉得在学校里强化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我们国民音乐教育的最最关键之举。我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但就是这些应该令我们骄傲的文化宝藏,却被我们不断地淡忘……尽管我们音乐教育者一直在努力做,但是收效令人很不满,我认为关键是一定要把音乐教育定位在文化层面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接受系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能;每位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让学生首先有权学习本地区的音乐文化。
首先我们应该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所以提高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显得非常重要。但作为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我非常了解现在学校里对音乐这一学科的态度,音乐就是为了比赛,以比赛结果为核心,只要能得奖,有没有课堂教学都几乎无关紧要,只要能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仿佛就能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巨大成果。可毕竟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美的结晶。很多的时候在想我们培养出来的这些音乐特长生,是否有能力承担不断传承我们深厚的音乐民族文化的重任?那我们是否能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录取新生时就强调提高、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呢?再则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又主要放在专业素质上,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都是围绕“音乐”进行的,这样又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少了加强、提高文化素质的可能。当然重点放在“音乐”上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进大学以前对音乐知识匮乏的要命,但我们不能狭隘的理解“音乐”啊。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对其他的文化越来越缺少起码的了解,综合的知识能力无法提高。我们该看到现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依然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如此狭隘的理解“音乐教育”是很可怕的,应该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归属于基本素养的教育。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他提倡“母语”环境的音乐教学。主张儿童应先学习本国、本民族音乐,再学习外国音乐。看过一些学者的文章,也不断的提到“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可当我回头看自己接受的音乐教育,都是建立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上的,我们习惯于接受钢琴学习,接受西方乐理、作曲、和声等理论,学习美声唱法,民族音乐只作为点缀存在。不可否认通过学习到的欧洲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知识,让我懂得一些音乐艺术的共性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我有过这样的误区即以“欧洲音乐”为中心,一直在不断的与学生强调贝多芬、莫扎特等。说实在的,明白发展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已经十分重要与迫切,只是由于自己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一知半解,往往断章取义,心里没底怎敢在课堂里误人子弟。同时我们能否让一些专家对中国传统的原生态音乐形式也进行必要的梳理,提升其理论化的层面,逐渐扭转初级的分散无序的状态,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注入新鲜的血液呢?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说的好“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戏剧……”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我没有能力去改变现有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能认识到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且我还认识到民族音乐教学并不只在于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而在于思考、设想如何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有接纳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教育的理念并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本土音乐教育。我考虑把我们绍兴的地方戏曲和曲艺引入课堂,让学生能重视具有我们绍兴特色与个性化的音乐资源,培养学生作为绍兴人所应具有的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并能正确认识本土音乐的生存现状,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忧患意识。让学生从身边的本土音乐入手,进而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性,增强民族音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也曾深刻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并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固步自封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不但对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具有意义,也对于保证民族音乐传统在历史中的继承发展至关重要。民族音乐思维与开放性的音乐思维并不矛盾,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为出发点,并不是狭隘的一统、封闭,而是要使其根基首先深深扎在民族音乐土壤之中,进一步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做一个绝不缺乏民族意识的人。
参考文献:
以星海音乐学院及国内部分主流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新思路
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与个人综合文化气质的养成,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与文化气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钢琴演奏是音乐教育者的基础技能,同时钢琴也是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的一种基础乐器。社会的繁荣发展与人们的观念进步对音乐教育和钢琴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钢琴教学者拥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修养,以培养和提升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爱好者的音乐艺术审美水平,不断改善生活质量,营造生活幸福感。要达成上述的社会功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钢琴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培养一批业务水平过硬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应有别于钢琴专业的钢琴教学[1,2]。音乐教育专业与钢琴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招生考试、课程与教材等诸多方面简单套用是不合理的。本文将主要以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育现状为基础,参考其他几所国内主流音乐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新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
1.1入学新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
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钢琴教学的能力,音乐表演方向的钢琴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高水平的演奏技能。要充分理解与把握两个不同方向的钢琴教育的侧重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目标需要设定为在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的同时重点培养其教学能力和键盘应用能力。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考试制度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上述差异,音乐教育方向与音乐表演方向钢琴专业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设计雷同,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入学新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以广东省为例,差异仅为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考试曲目和范围相对浅和窄一些,对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学生而言比较重要的即兴演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等却没有相应的考核内容。在这样的入学招生制度下,没有钢琴演奏基础的考生甚至也可以通过苦练一两首考试曲目考进音乐教育系的钢琴专业。现行音乐教育专业的入学考试制度,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考生的键盘能力,但是招生制度强大的引导作用却是丝毫没有被削弱。在现行制度的引导下,考生为了应试在备考中只练习一两首作品,忽视或放弃了全面的键盘能力训练,最终导致高校新生的键盘能力不全面且水平参差不齐,给后续的教学与培养带来了较大困难。
1.2钢琴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阶段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都抛弃了“钢琴系第二”的陈旧教学模式,不少学校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及类似的培养目标,但是钢琴教学课程及其内容的设置滞后于新目标的提出。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钢琴基础教学和即兴伴奏两部分构成。其中,钢琴基础教学又有几种不同的授课模式,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主要有钢琴集体课、两人一组的钢琴小组课、一对一单人课这三种教学模式。钢琴集体课主要针对主修声乐的零基础或只有初学程度的学生,两人一组的钢琴小组课主要针对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钢琴主修学生,一对一的单人课主要针对三年级的钢琴主修学生。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钢琴教学内容为主,由练习曲、复调、奏鸣曲、乐曲这四部分组成。但对于熟悉各调性、在键盘上自由转调、对旋律小段的和声编配等等培养综合键盘能力的教学内容却极少涉及。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也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近年,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基础钢琴教学中加入了简谱伴奏教学,对学生键盘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个学期由教研组统一发给学生十首歌曲,每首歌曲都配有和弦标记,曲子后面都附有几种适合此曲的伴奏音型供学生参考。给出的和弦标记和伴奏织体主要是针对键盘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让他们在练习中较易入手。键盘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和弦和伴奏织体的编配。每首作品要求用指定的调性来编配伴奏进行演奏,由浅入深从最开始的无升降记号到用三个、四个升降记号进行编配演奏,逐步提升学生对调性和转调的熟练程度。通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简谱伴奏练习,学生不但对伴奏织体的编配有了初步认识,也进一步熟悉了调性,为大三即将开设的即兴伴奏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简谱教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除去对“简谱”的争议,这样的键盘能力培养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教学试点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困难,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钢琴教学以小组课的形式进行,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每人二十分钟的时间除了传统内容学习,时间所剩无几,对于一些钢琴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言,这一点点儿时间还不够演奏完一首小作品。简谱伴奏则基本靠学生自行练习,老师定期检查,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教师资源的不足显露无遗。
2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新思路
2.1增设或加强招生考试中对即兴伴奏、转调、视奏等综合键盘能力的考核
在招生考试中增设对即兴伴奏、转调、视奏等键盘能力的考核,有些高校及音乐学院已经开始考核上述项目,可以逐渐将其占比提升到合理比例,改变将演奏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现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招生考试中就有即兴伴奏的内容,单是这一项考核就筛选掉了许多键盘能力不全面的考生。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入学考试中引入对学生综合键盘能力的考查可以发挥考试制度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考生在备考阶段甚至更早的学习过程中有侧重地进行即兴伴奏或视奏转调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通过有计划地训练与培养,日积月累不断提高键盘能力,为下一阶段在高等院校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设置适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钢琴教学法课程
现阶段大部分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很早就设有钢琴教学法课程,然而在更需要学习钢琴教学法的音乐教育系,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的音乐院校并不多。钢琴教学法是一门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不但包含钢琴演奏的一般规律、钢琴技巧的训练、如何掌握钢琴音乐等专业性的钢琴问题,同时更包含教学的方法艺术,如教师应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人文知识教育。钢琴教师不但要谙熟钢琴演奏技术,掌握钢琴教学的诸多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所有素质,教书育人。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钢琴基础教学又是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系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水平过硬师资队伍的重要使命,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音乐教育和教学工作,演奏技能是基础,教学方法则更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提升钢琴教学方法方面的素养,可以显著地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目前从事钢琴基础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虽然他们大都毕业于音乐院校或各高校的钢琴专业或音乐教育专业,但缺乏钢琴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大都仅凭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心得进行教学,系统地学习与掌握钢琴教学法的教师不多。针对这样的现状,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课程引入钢琴教学法内容显得必要且紧迫。
2.3加强学科横向联系,融入先进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只注重钢琴弹奏法与音乐分析法的教学,忽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及键盘和声的融入,是传统钢琴教学的一大弊端。将乐理、视唱练耳及键盘和声有效地融入到钢琴教学中,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不再枯燥。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更深刻的层面上精准把握和演绎作品,同时对结合实例学习到的乐理知识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更加透彻的理解。视唱练耳的教学与钢琴弹奏教学的配合,可以要求学生在正确唱出旋律的同时在钢琴上面进行简单的伴奏,一是可以提升视唱的音乐性,二是学生的键盘能力、自弹自唱的协调能力也会在这样的练习中得到有效提高。所以,不应单纯割裂钢琴弹奏法、音乐分析法、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等学科的教学,应加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互相融入,互相印证,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0世纪以来,在教育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下,音乐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与方法,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其中认可度较高并广为传播的有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3]。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很早就引进了柯达伊教学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包括以肢体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律动课等,如能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和钢琴基础教学结合起来,就会极大地丰富钢琴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为学生今后的钢琴教学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主要从事幼儿与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柯达伊教学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可使相对枯燥的钢琴基础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更易接受,这对幼儿或中小学生的钢琴基础教育是非常有益的。为提高钢琴基础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视野,可以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有效地融入钢琴基础教学。在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内部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高等院校音乐学科的教学中,钢琴教学是基础,各系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上钢琴基础课。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师资力量紧缺,不少老师面临超课时量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困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相应缺乏教学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设想开设一门钢琴教学实践课,让学生实践教学,以各系非钢琴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对一教学或集体课教学等形式都可以实践,实践后由同学们进行互评和由老师进行点评。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紧张状况。
2.4选用多样化多层次的钢琴教材
在钢琴基础教育中,应在传统钢琴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特别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更具有时代特征,更易被理解和产生共鸣。钢琴是发源于欧洲的西洋乐器,一直以来演奏的作品大多是西方作曲家的作品,重视与推崇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有利于钢琴艺术的推广,有利于钢琴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认识清楚这一点,就应该在音乐与钢琴教育领域大力推广本土的钢琴音乐作品,推动钢琴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编排与选择上,应充分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西并重,古今并重,促进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的发展繁荣。在即兴伴奏方面,优秀的教材层出不穷,在选择时应充分重视依据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选择教材,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此外,可以组织学生每个学期或每学年开展一次钢琴教材的评价与推介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钢琴教育行业的新理论与新观点,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专业修养,而且可以养成读书、选书、评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毕业后教学工作中的教材选择能力。
2.5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自我提升
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音乐教育人才为总体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中起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却大多是传统钢琴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的教育。尤其是近年来,新进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有不少毕业于国外音乐名校,主修钢琴演奏,较少关注音乐教育理论。鉴于上述情况,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提升,主动学习系统的钢琴教学法,并吸收、融合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配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演奏技巧,将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3结语
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内容,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学是为钢琴教学培养基础师资力量。培养真正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关系到基础钢琴教学的水平,也关系到整个基础音乐教育的水平。提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水平,需要认清现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进行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岩.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生活,2015(1):79-80.
[2]邵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钢琴艺术,2004(11):7-8.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2]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3]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4](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5]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6]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6]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7]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国家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要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是宽专业、厚基础、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声乐、钢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上,而作为音乐教师教育应有的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课外辅导能力的培养严重弱化。因此,导致在学生学习心理上存在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非专业课程的现象,在实际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上都较为薄弱。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往往败于普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演唱能力却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甚至学生毕业后由于执教能力差强人意而无法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折射出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缺憾:单方面追求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教学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认知空白等。
笔者曾就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状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0.4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有17.77%的学生根本不清楚,只有23.97%的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而且被调查的三个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观念的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十分必要。
如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为了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色,研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需要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实践效果。在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理念、音乐教育专业思想等内容逐渐渗透入课堂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意识,从而促使其转变观念,将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作为专业学习内容之一而加以重视。
其次,将微格教学模式引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体系,以音乐微格教学为基本手段,探索适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从根本上扭转音乐教育“表演专业化”的倾向。针对“音乐教学法”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展多途径的专业实践活动。
第三,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加强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内容的教学指导分量,逐步使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相衔接。
第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充分体现师范性。构建音乐教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逐步突出师范性专业特色、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增设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书法、语言训练等课程,或者增加课时,从而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
二、建立“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习”三位一体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转化为教学技能、学生角色向准教师角色的转化,需要构建一个实践平台。
一是构建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的特色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中保持并加强与师范性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如增强声乐、键盘课程教学法分量,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歌唱、演奏教学能力的训练;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合唱与指挥、即兴伴奏、音乐微格教学实训等课程,强调课程内容间的融合、贯通,逐渐形成一套符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是鉴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见习、实习难以落实的现状,在坚持走出去的同时,进一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将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音乐教师请进大学课堂,通过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学生作报告、实际授课并进行音乐教学指导,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学习音乐课如何教学,加深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三是利用音乐微格教学模式,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学技能专项训练,满足学生毕业教学实习和将来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音乐微格教室还能满足学生专业课的实践表演等需要。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向,实行音乐教学法分级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包括音乐教学设计技能、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等基本教学技能训练。
四是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根据现实状况可以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灵活解决毕业生实习学校问题。学生需要完成的实习任务包括:(1)音乐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2)教学实习;(3)教学实习报告与总结。
三、尝试专业教学与教学法结合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也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导向。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以基础教育阶段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尺度,创新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通过变革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既能懂得如何唱、奏,又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是在键盘演奏、声乐演唱教学中强化音乐教学技能成分。乐器演奏、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线,音乐教师必须掌握娴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演唱技能,并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范奏和歌唱进行教学。
二是在教师中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实施公开课教学活动旨在解决教学和教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意在给每位教师和同学提供互相学习、不断思考、学术争鸣的机会,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正确的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的目的。通过公开课教学展示给学生不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课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扩大学生专业学习范围。
三是充分利用好电子琴这一具有特色的教学工具,在器乐技能提高的同时,可以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关的领域。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2)基本应用教学技能:电子琴演奏、歌曲伴奏、电子琴合奏、和弦编配等。(3)音乐创作:利用电子琴独有的多音色、多节奏、多伴奏等功能,进行音乐创作和乐器编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4)合奏: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是难得有参加乐队的经历,电子琴的合奏就会使学生对乐队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并从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5)电子音乐应用技术:了解、熟悉音序功能、录音功能、MIDI制作等功能运用,除加强课堂教学外,更有利于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及培养电子琴所涉及到庞大的商业音乐产业的人才。
四、开展教育实践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相应加大艺术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教学实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能力转化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在就业中提高竞争实力拓展途径。如课堂教学实习、课外活动实习和社会普及音乐教育实习。
二是注重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搞好理论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将一部分可以分割的知识点、教学点纳入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艺术教学实践场所和设施,认真做好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各类演出,如院际、年级、班级的专业交流汇报,音乐知识竞赛、晚会、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音乐创编与演出活动,为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兴趣,很好地开拓音乐教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机会。
关键词:音乐课程师范教育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试行无疑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概述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应使他们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人们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尽管现在也增加了不少选修课,但它们有的已变成必修的选修课,有的成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的虚设课程。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音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②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所占的比例。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致使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严重。
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第三,通过学习音乐培养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③(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把音乐课当作德育、娱乐性教育课到审美教育课,再到素质教育课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④因此,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⑤据此分析,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说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原则,改变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⑥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做法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实践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等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⑦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外,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以便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母机”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①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一期;
②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一期,第39页;
③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④[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⑤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载《音乐研究》,2002年第一期,第15页;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但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人格魅力。然而,近几年来,受生源质量、学生原有音乐素养及高校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普遍不强。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确立以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并努力探索相关的培养路径,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以适应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而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四方面意义:(1)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美。(2)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3)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如认识音符,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演奏技巧等。(4)引导幼儿运用音乐表达情感,体验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1〕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往偏重于音乐技艺训练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遭到了摒弃,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已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因此,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获取表达、创造和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并发现音乐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才能真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挖掘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所开展的教育,〔2〕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非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它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因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导致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其音乐课程设置大多套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过于强调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需要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缺乏了解等后果。我们知道,要顺利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具有对作品进行分析、编排并根据作品特点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不能简单搬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入职幼儿园后开展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而不是向幼儿传授高难度的演奏、演唱技巧以及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难度应适当降低。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求“精”,但求“通”,但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可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较强,所以,是可以在音乐学习的“通”上下功夫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适度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使本科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及良好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具备一定的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创编能力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直接指向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里所说的良好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即较好掌握了演唱、演奏、弹唱、音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等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作品分析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二是具备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编创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育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重点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可以传授演唱和弹奏技能基础,系统讲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习得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方法改革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正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应从基础教育改革和实际出发,增强课程的综合实用性。
一、 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音乐听觉的敏感度低
高校学生应提高培养自身敏锐音乐听觉的意识,音乐是用来表达艺术形象的。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只用眼睛看而不用耳朵去听,只是依靠眼睛看曲目,没有用耳朵去感觉钢琴音乐,无法正确判断音准、音长、音色,还因较少地去接触优质音乐会,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所以对判断音色优劣的敏感度差。
(二)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
大多数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理论的学习和了解,往往在弹一首非常简单的音乐曲目时,在音符节奏方面有大量问题,在刚学一首新曲子时不能用统一的速度练习,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钢琴理论知识重视度不多。
(三)练习钢琴机械重复问题严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就是即兴伴奏,在钢琴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是身体各个部位协调的过程,重复练习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只有不断地重复练习题才能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但现在学生即兴伴奏现状却不乐观。重复练习要合理地运用,如果单单只是机械地重复练习,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还会造成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麻木,只有有思想的重复练习也会对钢琴知识有所提高,对作品的成功演奏也会有所帮助。
(四)对即兴伴奏课程的忽视
现在高校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花费多数时间去练习专业钢琴曲目,而忽视钢琴伴奏的练习,对于一些声乐钢琴伴奏曲目只会弹正谱,而即兴伴奏却不知从何下手。钢琴伴奏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中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钢琴课上应对学生进行键盘和声内容的系统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教学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从事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工作。所以高校应加强钢琴伴奏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二、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钢琴课程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型
钢琴教育和其它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不同还体现在课型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只有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比较呆板,课型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教学改革和钢琴教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内容,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育形式。目前教学改革重视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这种教育形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努力探求多样化的钢琴教学形式,不能只采用“个别课”的教学形式,而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加入小组(二人、三人、五人等)、集体课等,加入这些课型之后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深入拓展钢琴教学内容
很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不是从小时候开始练习钢琴,也就只有极少的学生从小练习钢琴,差不多都是进入中学艺术班后,才开始系统学习钢琴知识,没有基础的钢琴知识,学生真正学习练习的时间很短。所以大部分学生的钢琴基础知识缺乏,演奏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理解分析钢琴作品的能力相对比较优薄弱,而钢琴学习是一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目,需要一个长期知识和积累和实践的过程。高校在钢琴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习惯,指导学生能按照乐曲的说明去弹琴,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弹奏。还应强调抓好钢琴弹奏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即兴伴奏的弹奏和自弹自唱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老师在授课时,应增加一些集体授课的比例。在课堂教学时突出重点并且找出一些例子,做好示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断带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学生在欣赏钢琴作品演奏的同时多多鉴赏钢琴演奏的技巧。高校音乐教育钢琴专业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需要,因材施教,老师的教法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使钢琴教学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