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英文配音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语言交际能力与文化因素的关系
语言学家D.Hymes指出,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基本上说,语言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学习者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认为如果出色完成跨文化交际需要充分认识五种次文化形式: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二、文化因素对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
长久以来,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的英语语言学习方法,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传统方法学习的人可能擅长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知识学习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自己具有语用能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化能力就会导致误解或交际的失败。这种作用从下面的例子中可见一斑。在词汇中,“dragon”一词相当于汉语的“龙”。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涵义是绝然相反的。龙在汉语中总是用于好的意思。例如“龙凤”是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用来比喻豪杰人士。在许多中国人的名字中都含有“龙”字。然而在英语中,dragon所起的联想与中文截然不同,它是邪恶与罪恶的象征。甚至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中也如此说: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mpleasant。因此,在西方国家说一个人象dragon,他绝不会象中国人那样表现出高兴和乐于接受的心情。相反他会感到生气,甚至愤怒。象dragon这类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在英语中为数不少。所以如果在学习中只注意语言层次的意思而不了解其文化层次上的内涵,那么在交际中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从而交际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词汇的内涵上,而且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在中国人的交际中往往会问及对方的年龄、收入等一些大众化的问题。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西方这些话题就可能成了十分敏感的题目。如问及英美人下列问题就是很不得体的,是失礼的表现: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这当然令人不悦。
中西文化的差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差异对交际能力的影响不胜枚举。从中可以看出语言交际绝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问题。它总是受到文化规则的制约。因此,可以得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谓之“语外之义”,就是文化因素所造成的语言信息增值。那些隐含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文化信息差异如不得以沟通,要进行顺利地交际是不可能的。对语言中文化因素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就越强。
长久以来语言学家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而且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例如在美国文化中,当我们说get your hands dirty,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做了一些体力活需要去洗手。有个事例说美国语言学家Tulai教授和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样教授在在办公室谈论教学和研究的关系。
Tulai教授:从事研究意味着to get your hands dirty。
杨教授:所以你认为教学比研究更有意义,是吗?“to get your hands dirty”有瞧不起的意思吗?
Tulai教授:喔,不!我不是那个意思。我那样说仅仅是说“你在做什么事情”(you are pacticing),或者“你在从事什么事情”(you are engaged in doing something)
文化因素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在我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称赞和反应方面也存在。例如:A:Your suit is exquisite. 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你的西服真雅致,颜色很漂亮。)B1:Thank you.(谢谢。)B2: Oh, it’s very ordinary.(哪里,这西服很普通嘛。)②A: You did a good job.(你干得不错。)B1: Thanks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谢谢。)B2:No,I haven’t done enough. 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我做得还不够,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上两例(B1是西方人的惯用表达,B2是中国人用英语所做的一般表达)中,由于中西方人的语言习惯、风俗和文化观念不同,所做的回答也不同。①听到别人赞扬,西方人一般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而中国人通常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或者说自己的成就不过是客观条件造成的,等等。②显示的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所起的作用,中国人虽然也承认个人作用,但往往更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仅要看到中英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有必要的是看到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之处,避免出现交际失误,最终就达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可见外语学习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三、利用文化因素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首先,在英语学习中要结合文化的学习。文化学习存在于语言学习的每个阶段。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学习。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lo/hi/sorry/pardon/thank 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习者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所以学习者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自己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模仿;电影配音;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28-02
电影艺术是生活的一个缩影,英语电影中的对白也几近口语化,几乎全部都能用于日常生活。英文电影配音首先让英语学习者能“开口说英语”,英文电影配音首先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英语语言环境,让英语学习者能切身感觉到自己是在跟一个说着地道英语的外国人对话。
一、英文电影配音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英语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现代化教育即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现代化教育要求教育者跟上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从而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教育者不但可以通过电影配音教授英语口语,还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科技片、科幻片、文艺片等英文电影,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现代化知识。
2.增长学生的异国文化知识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会读和会说这种外语,而是通过掌握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语言,去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域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语言是通向这些圣地的途径,即使我们不能身临其境去到一个国家,我们仍可以通过相关的电影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风俗、山川、河流。
英文电影不但能让学生学会语言,还能学习到更多语言之外的东西。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部好电影同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今,英语电影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影片,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天堂电影院》等。通过对优秀电影的欣赏、分析、配音模仿,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爱人生、爱生活、爱祖国的热情。
4.创设了真实的语言环境
英文电影不同于课堂上的场景模拟,它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了练习听说的良好机会。英文电影中有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的感染力,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学生必然容易接受那些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和感情等要素。这种和学习、生活、感情和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英语语言更具有生命力。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习得纯正的语音、语调和丰富地道的语言,而轻松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英文电影配音的特点
1.趣味性
英语学习者不是不够努力,有调查显示,英语学习者对于学习英语付出的时间是学习其他学科付出时间的3-4倍,可为何总是收效甚微呢?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除了背诵还是背诵,单词背诵完了接着背诵语法、句式,有的甚至背诵大篇大篇的课文。可为何到运用的时候就是不能脱口而出,满脑子都是语法、时态呢?因为他们不是在“说”外语,而是在“想”外语。若一个人要想将一门外语讲好,首先必须得“忘记”自己在讲外语!
为何我们在说母语的时候不会想着语言句式、结构、时态?因为我们有母语的环境,我们习以为常;因为我们没有受到“学习”的“毒害”。一个人拼命地去学习一门外语,他的内心总有一种被外语伤害的感觉,他是不能自然而流利地将这门外语说出来的。而英文电影配音能消除这一切苦恼,它是轻松愉悦的。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对白,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下,在难忘的情节和画面的吸引下,记住一些单词和一些句式就非常轻松容易了。
2.情景性
人们只喜欢做属于自己的事情,因此一部电影应该让学生分角色配音。一般情况下,男生喜欢选择男演员的角色配音,女生喜欢选择女演员的角色配音。当然也可以互换,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灵活机动安排。
配音之前最好多看几遍电影,将字幕打印出来让学生通篇熟悉大概,如读一个剧本。配音过程中可以通过静音,按照字幕的出现顺序配音或者伴以低声的原音,如唱卡拉OK,用快退按钮或定时按钮一遍一遍反复练习。这种方式适合英语口语初级者,或者将声音和字幕一并去掉,根据银幕图画来配音,这种方式适合英语口语高级者。
在配音过程中最好加人模仿和表演,让他们走人幕后,感受“电影人”的经历。此外,还可录制简单的碟片,学员们能看到自己扮演的“电影”,将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
3.相似性
一些经典的对白含有深刻的意义,一些经典的对白含有诙谐的语言,掌握了一句这样的语言就可以套用一系列的相似语言,事半功倍。
比如在电影《大地雄心》中的这些对白:
Shannon Christie:Look,you’ve got your land.
Shannon Christie:看,你有自己的土地了。
Joseph Donnelly:All the land in the world means nothing t0me without you.
Joseph Donnelly;如果没有你在身边,世界上的所有土地对我来说都没有意义。
以及,Shannon Chfisfie:TMs was our dream together.I don’twantthis without you!
Shannon Christie: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不想这梦想中没有你。
通过轻松愉快的英文电影配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体验地道英语的过程中自己也学到一口地道的英语。
三、英文电影配音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
1.创设“声、光、色、像”于一体的立体空间
多媒体教学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有效运用,它将先进的科技工具引入到教学方式中。
英文电影配音便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声、光、色、像”于一体的立体空间。在配音过程中,通过对影片的欣赏与分析、模仿与表演,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肢体。在配音时,教师可以将英文电影的音效去掉,直接让学生看着电影字幕配音;也可以将字幕去掉,直接让学生跟着电影音效配音。
英文电影配音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赏,欣赏电影;析,分析电影;模,模拟电影;演,角色表演;配,角色配音。
2.强化英文原声电影配音的“看猜仿”三个反复
看电影学英语千万不能仅当成娱乐享受,而要在娱乐中享受英语乐趣,融入到情节中去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学习地道口语。第一遍看可以看字幕,了解情节故事,第二遍不要看字幕,根据场境去猜,能听懂多少就多少,反复看,反复猜,反复模仿。
3.营造英文原声电影配音的“听说演”三种环境
正如我们能轻而易举地运用汉语是因为我们从小在汉语的环境中长大,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更要求语言环境的帮助。在现今的社会,合适的语言环境是很容易得到的。比如,各种各样的英文网站、英语演讲、各类重要活动新闻会的英文翻译、英语广播、电影、夏令营、英语角等,都能让我们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多地认识英语,并习惯从英语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你熟练地掌握那些你曾经不擅长的技巧,如听、说、表演,你会发觉其实英语离你很近,你很愿意接触它、学好它。
4.搭建英文电影配音的“融突扩”三个台阶
在英文电影配音的环境下学习英语,学生需要迈上三个台阶:一是融入,即不要把自己看成旁观者,而是当成局内人,进入角色,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产生身临其境的场景感觉:二是突破,突破开口关、熟练关,从模仿到背诵,直到能脱口而出;三是扩展,在词汇和句式层面上进行扩展,并通过泛看电影,电影题材可以不受限制,但每部影片都至少要看三遍以上。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语音教学
1、引言
语音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初中时就能学好英语发音,能依据发音进行单词的拼写与记忆,对今后的学习英语学习之路帮极大。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在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解决语音偏误问题,创造多样化的语音教学方式。传统的语音教学依靠教师示范,教师的发音问题会影响学生发音,不标准的发音在语音教学中就会出现语音偏差现象。农村地区,专业教师少,发音问题普遍存在。应用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功能的英语教学网站,在线教学生朗读。传统英语教学受时间与空间限制,但如今,学生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在家中也可以学习,教师可通过将学习资源分享至校园网上,学生可自行下载,回到家中反复练习,效果更佳。
2、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的原则
初中语音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语音教学富有趣味性,是收获良好教学效果所需遵循的重要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学习很大程度建立在兴趣爱好上,感兴趣就容易接受,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依靠信息技术使用视频、动画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英语语音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能直观的表达所需内容,教师可通过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采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形式,设计清晰的教学结构,利用媒体技术,准确的播放语音。对于英语初学者的初中学生,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适度采用激励性原则,奖励学生的进步,激励要及时准确,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的效果。
3、信息技术条件的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3.1教学策略
英语语音需要在不断模仿、背诵、听说中进行,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反复听取课本读音,学习英语的吐字发音、语音语调,在反复练习中达成对英语语速的深刻印象。其次,教师可通过在网络中搜索优美的短文,让学生模仿语速,并对较好的语段进行记忆背诵,英文诗歌、绕口令的反复练习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娱乐中听英语,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音的熏陶中逐步掌握英语语感,打下英语学习的坚实基础。传统的初中英语语音教学模式将音标分散开来教,但为了使学生对音标形成整体掌握,实践证明,集中式语音教学方法效果显著,集中式语音教学法将音标分类,利用PPT展示,用Flash软件将表制成可以点读的工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跟着模仿,回家后仍可跟读练习,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教学英语语音的方式快速且高效。在学生逐步掌握音标与单词拼写后,教师在适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教会学生组句、对话,以图片展示或视频展示的形式让同学感悟学习氛围,然后单独组队与同学练习,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3.2 教学方法
3.2.1 影视配音法
利用影视配音方法,学生在配音过程中,掌握人们交流时的语音与语调,感悟话语中流露出来的忧伤、喜悦、懊恼等情绪,语音语调是反映情绪的关键,如教师在组织学生看过英语电影《哈利波特》后,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选取电影当中的一段经典对白,在适应初中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基础之上,对白有简单到复杂,先选取单词量较少,如哈利波特与赫敏、罗恩开学见面的场景之时,感情应是激昂的、喜悦的,相对语速也较快,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让学生私下编排,在节假日作为表演节目呈现,也可让学生进行配音比赛,选择配音优秀的队伍给予鼓舞与奖励。
3.2.2 英文歌曲学习法
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的交流中,重读、连读、弱读等发音技巧显得格为重要,英文歌曲学习法恰是掌握这些技巧的良好方法,在英文歌曲中,这些发音现象较为常见,教师依据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一些旋律优美、适合英语语音教学的英文歌曲,在课堂剩余时间或课间反复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音技巧。英语歌曲的播放不仅在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中增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较好调节学生生活,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学习英文歌曲的兴趣,教师也可组织英文歌曲比赛,让学生积极性得到激发。
3.2.3 跟听模仿法
研究表明,听是语音学习的根本方法,只有听清读音,才能学会发音,教师选取英语视频,让学生进行模仿式的听,在听的同时在心中默默模仿,把听到的句子或单词写下来,学生在听过后,及时进行语音操练,教师的创造力或学生的创造力极为重要,选取富有趣味的语音表现形式,以小组形式展示听的成果,把大家听取的句子或单词分享交流,用单词组对话,同学们在编成语段或短故事,在交流总结之后,在全班共享成果,跟听模拟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英语语音的方法,教师在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选取的语音视频要基于学生的单词积累与英语程度,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英语语音学习能力。
【关键词】异语创作;文化回译;末代皇帝;电影批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39-03
一、引言:异语创作电影的璀璨明珠
“异语创作”的作品是指“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跨国文学作品或跨文化文学作品。”[1]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伴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异语创作也成为了电影文学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有关中国内容的异语创作电影不断涌现,例如以中国民间传说或文化符号为题材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根据华裔作家畅销书改编的《喜福会》、《雪花秘扇》等,还有将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本土化演绎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危险关系(2012)》等。而此类影片中最具艺术价值及国际影响力的当属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拍摄的《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描绘了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但电影中上至皇帝,下至囚徒,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说着流利的英语对白。异语创作可谓是电影《末代皇帝》一大特色。作为中国历史人物的传记电影,该影片的角色在文化背景上有别于华裔文学,又不同于《图兰朵》、《功夫熊猫》、《卧虎藏龙》等电影因题材空间而能纵情发挥西方编导的主体性。实际上,西方世界也有着一批异语创作的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如讲述德国富商拯救犹太人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法国末代皇后玛丽.安东尼的《绝代艳后(2006)》、俄国近代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站》,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同源性及白种人的银幕形象,演员们说着类似于欧美普通话的英语在观众看来也并无明显违和感。因此,面对东西方世界的文化鸿沟,《末代皇帝》采用英语对白着实是一次冒险的尝试。不过,该片最终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九项大奖,在中国的豆瓣、时光等大众影评网站也保持了多年来名列前茅的好评度,如此瞩目的成就更使得本片的异语创作值得探究。
二、凸显中国意象的英语对白
由于电影主创人员的西方背景,影片采用英语对白或许是无意识的选择。不难想象,对于这样一部英文讲述的传统中国历史人物传记片,电影对白将包含了许多文化负载词,即“那些在其原始意义或概念之上,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2]处理这些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方式势必会影响西方观众是否欣赏这部电影。在这部影片的对白中,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英文表述大多都保留了汉语原有的文化意象。例如:
(一)I am the Grand Empress Dowager. And I have lived
here for a long, long time. And they call me the Old Buddha…The only man who can live here is the emperor. But the emperor is on high, riding the dragon now. He died today.
(我是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我在这里住了好久好久了,他们都叫我老佛爷……皇帝是唯一能住在宫里的男人,但他现在已经乘龙升天,他今天驾崩了。)
电影中年幼的溥仪初见居高堂之上慈禧太后时,阴森诡谲之气充斥着银幕。慈禧阴阳怪气地说了以上这段话。英文 “Old Buddha” 再现了汉语中“老佛爷”的意象。在传统的东方,人们对象征权威的佛像顶礼膜拜,“the Old Buddha”也意味着尊贵和长寿。而本该慈眉善目的佛相却和慈禧太后的狰狞面目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将对西方观众形成特殊的感染力。此后,慈禧太后还提到先帝“on high riding the dragon(乘龙升天)”。据传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乘龙仙逝,“龙”也成为了整个民族的图腾并被赋予了浓重的中国政治色彩。中国人很容易明白这个说法是皇帝去世的委婉语,但对于西方观众却未必如此。因此,电影借慈禧之口,接着台词“on high riding the dragon”之后补充了“he died today”的注解,在诠释文化负载词时做到了“形”与“义”的统一。这样的对白设计也向西方观众传达了溥仪入宫封帝的原因和令人惶恐的氛围。
再例如洞房花烛夜的一幕,溥仪向新婚的婉容皇后抱怨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并透露了出走西方的计划。婉容透过红艳艳的盖头表达了愿意同往的心声,并让溥仪看完她的脸后再决定。她说:
(二)It is the emperor who must remove the kai t’ou.
(我的盖头应由皇帝来掀。)
“Kai t’ou”一词位于句末的突出位置,指代的是“盖头”。盖头并不存在于西式婚姻,它属于独特的中国意象,因此直接音译是顺应中国文化的处理。通过镜头,西方观众也能直观感受到盖头的形象:盖头的大红色也是东方世界的主色调,寓意美满; 它遮住了素未谋面的美丽新娘,伴随着庄重的仪式,富有神秘的东方色彩。
虽然掀开盖头的溥仪惊叹于婉容的美貌,但在进一步的亲密过程中,聪明的婉容于缠绵中敏锐地觉察到少年溥仪并未真正做好准备,于是她面带娇羞地说:
(三)If Your Majesty thinks it is old fashioned to make the rain and the wind with a stranger, we can be like a modern couple, to begin with.
(如果皇上觉得和一个陌生人做云雨之事过时的话,我们可以开始做一对现代夫妻。)
英语中并不存在“make the rain and the wind”的习语,但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成语“云雨之事”的直译,而且英文表达采用“rain”和“wind”的意象组合更为押韵。这两个意象和人的欲望一样,均是自然的力量,同时又流露了东方隐晦的性文化。西方观众能透过这种形象而含蓄的语言和婉容欲说还羞的神态联想到淋漓尽致的情爱场面。
影片中凸显中国意象的英语表达不胜枚举。如果仅从孤立的文字上看,这类对文化负载词的直入式英文翻译是典型的中式英语。通常情况下中式英语并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西方受众会看得云里雾里。然而在电影语境中,银幕上的形、色、声、光与观众的文化背景形成互文性。配合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言行举止,画面的冲击力,形形的中国元素像万花筒般呈现。最终这种中式英语对白不仅可以被西方观众理解,更别有一番风味。
三、规避西洋腔调的汉语配音
《末代皇帝》英文对白的汉语翻译属于“无根回译”,这种回译“只是文化上的返回,对白语言上不存在以原文为根据的回译。”[3]换言之,该影片的汉语对白可以算作是隐形的真正原文。因此,“在回译过程中无论译者选择哪种翻译方法,都要使语言选择尽量顺应译语语境而不是源语语境,从而实现译文语言地道、流畅的目标。”[4]北京电影制片厂1987年的汉译配音版就体现了这样的翻译要求,单从片中“gentlemen(君子)”、“Majesty’s mother(额娘)”、“Mr. Jonston(庄士敦师傅)”等称呼的汉译就可见一斑。除了汉化的特定表达之外,片词翻译的文风也很好地适应了汉语语境,以下文为例:
(四)The forbidden City had become a theater without an audience. So why did the actors remain on the stage? It was only to steal the scenery piece by piece.
(整座皇宫已成了一座没有听众的戏园子,为什么唱戏的还不肯下台呢?无非是惦记着这些行头罢了。)
当溥仪回忆当年皇宫凋敝,盗案不断,自己作为傀儡皇帝的凄凉处境时,发出了如上感慨。这段英语对白中“theater”的比方,不禁让人想到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的诗句:“All the world '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只是演员)”。针对这种富有西方古典戏剧腔调的对白,汉语配音却作了归化翻译:英语中“theater”被译为“戏园子”,于是中国观众脑海中浮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戏台而不是西方的歌剧院;译文中出现的“唱戏的”、“惦记”、“行头”皆具有北京话的口语色彩,结合北影版配音所采用的盛行于中国大陆的播音腔,非常契合溥仪的身份和故事的背景。
除了翻译技巧层面的功夫,影片的汉语配音还纠正了英语对白中存在的文化误读。片中当初来乍到的洋太师庄士敦给溥仪上第一堂课时,看到了书房墙上的一段书法,溥仪是这样复述书法内容的:
(五)I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l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That is a dialog between Confucius and Chuang Tzu.
溥仪介绍说这是一段孔子与庄子之间的对话。其实历史上孔子和庄子的生活年代相差了一两百年,他们的直接对话显然是缪传。而这段连续套用回环修辞的对话内容更像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令人难以捉摸。无论这样的英语台词是由于编剧的偶然失误或是有意操纵,回译时都需尽可能还原隐形的汉语原文,否则只能做删译处理。好在接着庄士敦附和了一句“Concerning respect, your Majesty(皇上说的这段话意思是相互理解)”,溥仪默契地点头。根据庄士敦提供的解释以及溥仪英文对白的内容和修辞特点,译者揣摩出此处最恰当的句子应该是: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此外,电影配音还有其自身特点。“在翻译时,译者既需要考虑语言内容的翻译,还要考虑在原版影片中出现的语言外的因素,如演员的动作、面部表情和口型等因素。”[5]在这段话的配音中可以看到,溥仪的演员说“know”时与配音中的“乐”口型巧妙地重合。又由于话语时长的关系,况且配音面向的观众是中国人,汉语配音中并未补充这句话源于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所以如此处理的汉语配音是非常合适的。
总体而言,电影的汉语配音虽有各方面的限制,但该片的配音避免了洋腔洋调,做到了声形统一。这样不仅顺应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甚至能给观众带来汉语配音是原文对白的文本错觉。可以说,电影《末代皇帝》汉语配音翻译成功地向中国观众复现了这样一段风云迭起的中国历史故事。
四、中西共赏的影坛佳话
爱新觉罗・溥仪身处的20世纪是西方文明扩张,英语逐步确立语言霸权地位的20世纪。又由于20世纪的历史政治格局,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英语电影存在以“西方至上”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妖魔化中国形象。就现代西方观众而言,他们可以接受电影中说着英语对白的中国人,但却难以接触到展现中国魅力的英语对白。电影《末代皇帝》存在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对白,充满了东方色彩的异国情调。其中虽存在些许文化误读,但对白的整体设计既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电影的汉语配音立足于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而且通过翻译调整的故事内容符合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让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倍感亲切。当然,电影地道的汉语配音并不影响表达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的特有情怀,反而更能引导中国观众入戏。导演选取以人为本的存在主义视角,运用西方电影特有的蒙太奇风格,巧妙地光线组合,传神的配乐以及饱含情感的人物镜头特写,对中国观众原本熟悉的人物、场景、故事进行了陌生化处理。由此能触使中国观众逐渐抛开长期形成的意识形态批判思维,重新审视这段熟悉而陌生的历史。大银幕上的爱新觉罗.溥仪对中国观众而言也不再是一个刻板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温度的鲜活人物。
电影《末代皇帝》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好评有多方面的因素。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电影优秀的异语创作对白和无根回译是激发中外观众审美共鸣的必要条件。而归根结底,异语创作电影的成功不只是得益于正确的翻译策略,还需依托尊重人性的创作视角,才能使不同语言的文化摆脱语言的桎梏,达到深层次的融合。这种文化融合的缩影正如电影中庄士敦先生与溥仪在码头惜别时的情景:一组中国乐师使用五花八门的民族乐器演奏出苏格兰的民歌《友谊天长地久》,那旋律是前所未有的优美动听。它冲破了东西世界的篱墙,也冲破了时空的云烟,荡气回肠地直达每个被大银幕照亮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梁志芳.“文化回译”研究――以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大地》的中译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3(08).
[2]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24(04).
[3]王宏印.京华旧事,译坛烟云――Moment in Peking的异语创作与无根回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2).
[4]郭婷,戈玲玲.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无根回译研究[J].外语学刊,2014(06).
[5]李新慧.电影配音翻译中的语言顺应[J].电影文学,2010(03).
作者简介:
李楚菡(1990-),女,湖南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文化研究;
配音把外国电影带回家
配音和字幕在将外语片带给观众时所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手段、方式和风格。这些不同又决定了配音和字幕在翻译方法上的不同。配音首先是将话语的原声去掉,代之以流畅的本土语言,也就是说用流利的中文替代。所以配音是采取本土化的方式(localisation)。它在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归化语言(domesticated lan-guage)。配音的另―特点是对口型,目的是使观众相信外语影片中的演员讲的是观众的本土语言。这其实是造成了一种假象或者说幻觉,更重要的是配音常常隐去了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
字幕将观众送出国
字幕的本质是保留影片中的外语原声。它的特征是将所讲的话用读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观众是通过读字幕,并且配合音响和画面,被带进影片的故事中去。带字幕的影片是将原汁原味的外语片呈现给观众。可以说,配音,是把外国电影带回家;字幕,是将观众送出国。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专门化的翻译形式,它同平面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同。首先,字幕受到诸多特定因素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
第一,时间的限制。字幕是将所讲的话转化成读的形式。一般来说,人们讲话的速度要比读的速度快。
第二,空间的限制。在每一个画面上,字幕最多不能超过两行,否则就占去太多画面,而每一行的字数也要受到屏幕宽度的限制。
第三,没有注解工具。也就是说不可能在字幕上加脚注。此外,字幕还必须同画面相配合,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同镜头的切换同步。这些特定的限制,尤其是三个主要的限制,对从中文到英文的字幕翻译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
下面这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句话取自电影《英雄》,这部电影所采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文言文特点,非常简练。
可以看出,平面翻译不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字幕翻译必须将英文的字数限制在2秒2格的阅读时间以内,因而会出现颇不相同的翻译方式和结果。
创意的缩合
如上所示,字幕翻译受到声音和画面、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而这些限制同时也为字幕翻译提供了非常大的创意空间。从翻译风格和技巧上来说,字幕翻译中最重要的是缩合,即带有创意而巧妙的缩合。所谓的缩合并非指只是简单地将长句改成短句,或者任意删截。缩合必须遵守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确定原文中的关键信息;第二,在字幕翻译中保留关键成分。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达到最有创意和最巧妙的缩合。缩合可采取的策略有数种,其中包括:
打破并重新组合原文句型来传达其所表达的意思。例如:
在这句话中,关键的信息包括书法和剑术、气力和精神,那么这几个要素都体现在字幕的英文翻译中。
另一种策略是创造更短但意思相同的句子,例如:
可以看出,字幕的句子要比平面翻译的句子短很多,但意思基本相同。这就需要一些创意和巧妙的思考在里面。
还有一种缩合的策略是省略原文中多余及上下文中所包含的信息。例如:
这句活的字幕翻译就将原文中那些重复的词组省去了,而着重表达了即使没有做成,也出了力、流了汗的关键信息。
中文和英文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和历史非常独特,同英文背景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双方文化历史的差异越大,对跨文化的交流和转换造成的挑战也就越大。从翻译的角度来讲,文化上的差异不仅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汇,而且最大的困难在于,在译入语中根本因为没有相类似的体验来产生相应的词汇。也就是说,目标观众无从理解他们文化历史语言中所不存在的很多概念和逻辑。例如,在电影《准说我不在乎》里有这样一段话:
“那两天我怎么看我妈都像个地主婆。
整个就是一个白毛女里的黄世仁他妈。”
首先,在英文中所谓的“地主婆”landlady,是一个中性名词,不带任何中文中所包含的贬义,而在中文中“地主婆”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成为一个专用文化词汇。同样,“白毛女”、“黄世仁”所代表的文化历史含义,对外国观众来讲,了解和理解上都是有障碍的。
上面这个例子的英文字幕处理就是隐去对外国观众没有意义的具体的代名词,而把这些文化词汇背后的意思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对于具有文化差异的原文不能只按字面翻译。而对于字幕翻译没有注释功能的处理办法是将注释的内容带入字幕中。
翻译中文电影电视片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是、将中国1949至1979这段历史殊的事件而产生的饱含特殊意义的词汇翻译成明朗明确的英文,使得看影视节目的外国观众能从短短的几个字中对这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有所认识,例如,“插队”、“”、“五七干校”、“三线建设”、“黑五类”、“破四旧”等等。这同时也表明,对中国历史和语言文化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是找到妥贴的英文表达的关键。在有关的影视片中会听到这句话:早请示,晚汇报。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翻译成:
Seeking instructions in the morning and reporting back in the evening
但显然,这句话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思完全没有表达出来。首先,向准请示汇报要提出来,另外这种做法隐含的荒诞概念也要表示出来。那么,更恰当妥贴的表达应当是:
Reposing to the portrait of Chairman Mao day and night
这里所表明的向的画像进行汇报就很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其荒诞的一面。绕到中文字面的背后,找出其含义,是字幕翻译中处理特殊历史文化语言词汇的有效策略。而在中文表达中,有些文化习惯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中国文化中的谦词(self-deprecatory remarks)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一部纪录片中,一位好客的老农民几乎是倾其所有为城里来的客人准备了一桌饭,到了请客人上桌时,他说:“没有什么菜。没有准备。”这显然是老人的谦词,那么这句话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
There are no dishes We didn't prepare。
恰当的英文表达既要表明字面背后的意思,同时又要把握好谦词的尺度,
Not a lot of dishes
A simple meal
类似的例子还有:“献丑了”,就不能翻译成:
Present my ugly performance
而应当是:
Excuse my showing off
“遗失”在翻译中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对等的行为,加上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中文里面很多生动的表达方式、代表性的方言、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词汇等等,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遗失”在翻译的过程中。在电影《天下无贼》里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我不想让我们的孩子替我们背黑锅”。“背黑锅”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生动,但外国观众无论如何不会看懂这样的翻译:
But I don't want out baby to carry the black wok for us.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只能取其意而舍掉这个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