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节奏音乐和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节奏音乐和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节奏音乐和教育

篇1

一、节奏教学是感知音乐的基础

对于音乐本身的实际感知就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所以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要从听的基础上为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融入节奏教学,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使得学生感受到更多的音乐启发,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教学中更为积极的情感部分。在音乐节奏教学中,要让儿童能够切身感受到音乐中节奏感的变化规律,让幼儿感受到音乐中不一样的生命力。幼儿受到自身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进行充分地引导。在节奏教学起初阶段,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拍手以及踏脚等动作,使得幼儿能够在基础的节奏上进行即兴表演。这样能够使得幼儿有效掌握音乐节奏教学中的律动感,使其更加理解节奏教学的感染力,使得幼儿学习兴趣提升,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节奏教学的素材,让幼儿进行长期积累,使得身心以及意识上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生动美妙。

二、节奏教学中要注重音乐的实际表现

不同的音乐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音乐的节奏中也能展示出更多情感化的语言。音乐节奏教学就是将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和特点与身心的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听者能够获取不一样的体验。节奏教学的内容设计要建立在原有教材内容与音乐表达情绪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教材的设计。比如在教学《小花猫》时,大多幼儿在展示小猫捉老鼠的情节过程中,在奔跑的过程中会将地板踩得咚咚响。这时就可以引入节奏教学的概念,让幼儿能够有效感知到其中的音乐节奏部分,使得教学效率能够有效提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幼儿从动作以及情感上都能感受到节奏教学的意义,比如拍拍手和跺跺脚等。为了使得幼儿能够全面理解节奏教学以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动作使得音乐的情感能够有效体现。在课上和课下播放一些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歌曲,使得幼儿能够有效感受到更多积极有效的情绪。

三、提升幼儿音乐素质是节奏教学的目的

目前所提到的音乐素质具体指的就是的幼儿对于音乐学习感受以及创作的实际心理构成,通过具体的节奏感教学,使得幼儿自身的音乐潜能得到有效激发。通过身心以及情感的变化来感受理解更多的一眼,能够在节奏训练教学中实现自我展示,使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与情感意境更加生动。让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音乐素质,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目前幼儿园节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采取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和乐曲,让幼儿进行鉴赏教学。在幼儿原有理解基础上,去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从而使得身心情感与音乐节奏能够融为一体,使得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得自身乐感得到升华。比如《拜年》是一手民间小调的乐曲,其中所描绘的事件及场景是小朋友在拜年时的事件,音乐的整体曲调较为生动活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听赏,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对乐曲中的?鼍敖?行联想,再随着曲子节奏的起伏变化,幼儿对自身想象的情节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使得自身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节奏教学能够使得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提升,增强幼儿对于各类歌曲的感知能力,使得幼儿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积极的情趣,使其自身音乐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开展有效的节奏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也是当前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现阶段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究论证表明,节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幼儿自身的音乐能力,使得身心情感得到有效提升发展,所以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从更多的教学实践中探究更为全面的节奏教学法,更好地完善当前幼儿音乐教学体系,促进目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2

音乐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呢?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教的,若要教音乐,还不如玩音乐。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让音乐伴随孩子共同成长。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回顾以往的音乐教学发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声筒,追求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上课是基本活动,呈现是一种“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现状,是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幼儿教育理念相冲突的。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如何让孩子轻松、积极玩音乐呢?我想到了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近段时间经常会下雨,而下雨的情境刚好又是是每个孩子都熟悉和亲身经历过的,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 “下雨了”这首简单、富有生活化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采取将音乐和图画有机结合的形式,让音乐变得更形象,让幼儿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声音不仅能听见,还能看见,激发孩子对音乐的想象力。同时,让孩子借助音乐在听一听、说一说、动一动、看一看、玩一玩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四拍子节奏和节奏的变化特点,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其中,让节奏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又回归于生活,更加激发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音乐总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可见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节奏则是一切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将它比作是音乐的骨骼,支撑着整个旋律的流淌。对于孩子而言,节奏也是其最早感知到的音乐元素——鲜明的节奏总是可以让还未学会走步的宝宝兴奋地手舞足蹈。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开展以“下雨了”为主题的资料大搜索行动,调动家长也参与其中,一起收集、整理、交流和讨论有关下雨全程的声音、节奏的资料,让他们去聆听这些天然的节奏,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在自然和生活的各种音响中去体验节奏,为集体教学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课例分析:

音乐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该尽量减少对幼儿统一的约束和要求,充分发散幼儿思维,体现活动的灵活性。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灌输式或强迫训练式的教育,那么如何让幼儿玩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呢?

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张雪门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节奏来源于生活,换而言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有节奏的,它们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我通过一段表现下雨情景的音乐,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孩子们有的双手抱头,有的用手当做雨伞,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慢慢地跑、有的快快地跑,有的捂着耳朵……正是因为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孩子们的表现才会这么丰富和精彩,从他们的表现中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节奏的高度敏感。

借助幼儿高涨的情绪,我及时的将音乐“下雨了”传入他们耳中,由于这个音乐的节奏更加鲜明,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当音乐播放第二遍时,就有孩子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充分说明了孩子们对声音和节奏的想象能力是我们不可低估的。

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幼儿玩音乐的关键

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孩子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孩子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

篇3

关键词:幼儿 音乐节奏 探索

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令人愉快的音乐和美的形象,潜移默化感染幼儿,在构建音乐教育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如何将音乐活动融入环境、学习和游戏活动,使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对担任过保教主任又转为办公室主任的我来说在参与培养幼儿音乐节奏的探索研究中感触颇多。

从申请课题初期,撰写开题报告,依托奥服音乐教育模式,我们踏踏实实从幼儿音乐节奏培养入手,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增加了情趣,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一、音乐节奏教育源于生活

在着手课题研究初期,许多教师常常为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而烦恼。其实,一切源于生活,只要留心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就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音乐活动主题,从而由此扩展开来成为主题系列。如各种节日就是很好的契机:迎新年、三八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譬如以端午节为主题起点,可以扩展出“屈原”、“粽子”、“香包”、“彩线”等艺术活动形式,在音乐中朗诵屈原诗句、用五彩线做五线谱、香包和小彩粽当音符,根据摆出的乐谱引导幼儿拍打出节奏唱出旋律。这些活动主题不仅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而且加强了幼儿对传统节日教育的同时,通过朗诵、拍节奏、唱旋律等音乐活动形式,使幼儿的艺术教育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多种知识,也符合现今倡导的整合教育理念。

二、以游戏的形式挖掘幼儿的兴趣

把音乐节奏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增强自信心,提高应变能力。在音乐游戏中,幼儿自然地、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表达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密切了幼儿对集体的情感。

三、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生活逻辑

幼儿的生活是一个感知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创造的生活;幼儿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知觉的、充满情感的。因而在进行音乐节奏培养时首先要做到整体化的艺术教育,不能割裂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如同样是“节奏”,音乐中有节奏,文学、绘画、舞蹈中也有节奏。如果教师让幼儿感受节奏,可以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以及自然和社会中蕴涵的节奏。其次,给幼儿提供儿童化的艺术欣赏、创作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要走进幼儿的精神世界,和幼儿一起用他们的眼光来理解艺术,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

四、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使之在玩中学练节奏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骨骼。在讲授《妈妈的高跟鞋》一课时,先讲生活中的节奏,小朋友穿自己的鞋走路和穿上妈妈的鞋走路有什么不同,然后介绍乐曲是如何表现这种不同,并在自己的身体上打出节奏。幼儿通过聆听乐曲,不仅饶有兴趣地获得了本课具有的舞蹈性节奏,而且自然引发动觉反应,用肢体语言去再现音乐,反映情感,从而发展了出自幼儿自身音乐节奏体验的即兴创造能力。

五、平缓过渡使幼儿在无意之中提升各种能力

新知识对幼儿来讲就像一座陡峭的高山,爬起来很艰难。而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做的就是把难度设计成一个个平缓的坡度,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到达山顶,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应始终遵循的原则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

具体针对节奏而言,我们应抓住幼儿潜在的节奏意识,并加以挖掘,让孩子们主动发挥出来。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节奏感,只是强弱有异、快慢有别。在听到音乐和有规律的声响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打拍子,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点头欢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每个人潜在的节奏感在起作用,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使之充分发挥,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化解难度。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动脑筋、想办法,设计一段段合理的坡度,带领孩子们攻克一个个立在面前的困难,最终攀登到理想的顶端。

六、合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作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4-01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2.3 利用律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篇5

一定的教育目标决定着一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对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柯达伊等音乐教学体系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它们多被单纯作为一种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和实验。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目标入手将它们作为完整的体系加以研究,以便更加完整地认识这些体系。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从创立到初步成熟经历了25年时间(1897-1992)。他在其重要著作《节奏、音乐和教育》的序言中说,体态律动学的最初目标,在于解决学生不能将听觉感受精确地表达于节奏群中细部这一问题;在于试图通过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和谐。然而,达尔克罗兹的教育思想随着对教育目标认识的深化在发展。《在节奏、音乐和教育》中,他反复强调“方法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尽管节奏在艺术中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地位,但不能把它错置于一般教育之上。是心灵在指挥肌体,节奏训练只是培养心灵的一条通道。”“音乐是情感的直接反映,节奏仅仅是用来为自动化地表达情感的音的运动和力度层次的载体。”[4]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和普及后,又出现了德国的奥尔夫体系,以节奏为基础的创造性儿童音乐教育。奥尔夫概括地说,“这体系绝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运动、言语与音乐的一体化。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它简易可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近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它是儿童的益友良师,而不是良师益友。”奥尔夫体系首先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以及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创作实践。在奥尔夫的歌剧创作中,他力图复现罗马戏剧—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形式,反映到他的音乐教育中,这种形式便是儿童语言、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他的歌剧避免繁复的和声及对位,用简捷的曲调、浓重的节奏和打击乐来表现罗马的原始精神和风格。这些手法反映在教育中则成为纯音程和不完全协和音程的大量使用,打击乐为主配以竖笛和中提琴、大提琴嗡嗡作响的低音等等。其次,儿童直接参与创造性活动这一原则与其教育造性的游戏、言语和音乐活动,所谓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的培养必然是句空话。可见,除了研究和实践奥尔夫体系以节奏为基础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体系的直接来源是奥尔夫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创作实践和创作态度及方法,同时也可以看到奥尔夫在教育中实现其美学理想这一目标线索。

二、现代音乐教育关于音乐教育目标的研究,是考虑音

乐教育目标的着眼点音乐教育目标的系统研究,还是到了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后才开始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誉为“20世纪颇具影响的”詹姆斯•默赛尔(JamesL.Mursell,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他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量音乐教育理论著作标志着包括有关音乐教育目标系统研究的现代音乐教学的形成。在他的《美国的学校音乐》中,音乐教育目标被表达为“真正的、全面的音乐发展”。这个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对音乐的热情;二是掌握必要的技能;三是掌握必要的知识;四是培养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这简短的四个方面的可取之处是,它们覆盖了布卢姆(美国教育学家)有关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和情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属认知领域;掌握必要的技能属技能领域;培养对音乐的热情和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属情感领域。这里,有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要求是我们在50年代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所熟知了的,即“双基”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默赛尔提出了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培养热情和继续学习的愿望。就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来说,提出这一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否定了音乐教育实践中只重“易量化”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忽视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积极影响,以及创造性音乐活动必备的情感这一最重要的因素的错误倾向。在考虑建立我们的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指学前、初等、中等各级学校)时,笔者认为,完整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和民族传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是什么?2.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什么?3.音乐教育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怎样?在这三点中,第一个属教育外部的问题;后两个问题属教育内部的范畴。从教育内部看音乐教育的目标,应当搞清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在教育上的客观要求,以及音乐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我们在这里着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音乐教育就其本质讲,应当是对受教育者心理的情感过程抑或是认知过程产生更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受智力开发为主要导向的教育思潮的影响,许多文章认为音乐教育是开发智力的手段。这种提法看起来旨在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实际却不太妥当。首先,在音乐与受教育者心理的关系上,它片面强调了音乐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音乐的本质作用在于对人的情感应产生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无法忍受的错误做法和恶果。许多孩子在望子成龙的家长及教师的呵斥和驱使下,在令人沮丧的失败体验和气氛中,机械地进行重复练习。其结果怎样?在当时看,孩子们果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曲目,但从教育全过程和最终结果看,却付出了牺牲孩子情感的重大代价。许多儿童在“学会”音乐的同时,也积累了对音乐的怨恨感甚至恼怒情绪。上述现象从过程上看是个教育方法的问题,但它却直接来自片面强调发展智力无视情感因素的教育目标。其次,这种提法将音乐教育纳入了智育的轨道,违背了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应主要担任美育任务这一客观要求,削弱了音乐在全面教育中的美育价值和功能。

三、结语

篇6

舞蹈中的节奏感是人们在跳舞时通过改变形体和动作的组合来完成表现出的感知能力和具体反映,它不仅可以让一个舞蹈准确地表达舞蹈的内涵,而且节奏的韵律也增强了少儿身体的协调性。少儿对节奏感意识很强,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高,让少儿能够在玩中完成舞蹈教学的任务,使其身心健康和谐成长,这也是培养少儿节奏感的重要意义。

一、节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节奏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因此,节奏在舞蹈教学中也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少儿舞蹈教学而言,音乐是第一课,舞蹈的动作必须配合音乐来进行,舞蹈的意境必须依托音乐来展现,从音乐入手,引导少儿感受意境,感知节奏,让少儿在舞蹈动作中掌握音乐的律动,形成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使少儿在舞蹈活动中对音乐节奏逐渐获得层次性的认知与发展。

(一)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离不开节奏,节奏是舞蹈的骨骼,是支撑舞蹈的基础要素之一。在约翰?马丁的《舞蹈概论》一书就曾说到:“所有形式的舞蹈均包含了三项原则:动作是基本的材料,动觉的移情作用是其交流方式,而人体按照节奏运动则是其目标。”他认为人体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运动是舞蹈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舞蹈的最终目标所在,也就是说,节奏在舞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个舞蹈中,节奏的变化可以让人对舞蹈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例如,快速的节奏会给人以一种热烈和喜庆的感觉,让人听到节奏就想随着音乐和节奏翩翩起舞,如《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作品;舒缓的节奏会给人以一种恬静和安逸的心情,让人听到音乐节奏就想静静地去回忆,如《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还有的音乐节奏让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忧伤,如《二泉映月》等作品??不同的节奏,随着它的轻重、强弱、长短、缓急给人太多的想象,让人随着鲜明的韵律用身体表现着自己对美的感受。

(二)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舞蹈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它是通过人们的肢体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让观众能够从他们的肢体语言来了解舞蹈的情感。之前我们了解到节奏感的训练在舞蹈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就必须清楚其教育的重心应该在培养少儿的舞蹈的感受能力上和舞蹈的表现能力上。初步培养少儿的舞蹈节奏感和韵律感,能让他们体验到舞蹈带来的美的享受,把节奏的训练和肢体语言贯穿于整个舞蹈教育之中,这才是我们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目的。在舞蹈教学中,节奏感是少儿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它是将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有律动的进程进行了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能够准确灵活地掌握节奏,对提升孩子的节奏的韵律美、准确再现舞蹈的神韵具有一定的功能,而对这种节奏的培养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途径的。

二、少儿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节奏感

我们了解到了节奏感在舞蹈中的地位,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就舞蹈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节奏感的培训,这也就涉及到如何培养节奏感、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少儿的节奏感等问题。

(一)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的方法突出舞蹈教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游戏是少儿对这个世界最直接的认知手段,我们要利用少儿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而不会让他们感觉他们是在“学习”舞蹈,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你所教授的内容,这也是我在这里所提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首先,选择一个好的音乐对完成教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当把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拿出来,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跟随音乐做出肢体动作。我们将舞蹈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加入,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用一些喜欢的事物,如一件玩具或一个卡通的小帽子等等,他们就会在游戏玩闹中学习到了节奏,让他们在快乐中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快乐。在舞蹈节奏训练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日常见到的东西,比如学一只小鸭子走路,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模仿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其次,要选用一些适合少儿学习的教学方法,并要注意在舞蹈教学中运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少年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孩子们能够直接、准确地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学习中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音乐和舞蹈。最后,要在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增加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舞蹈和节奏感的训练中增强快乐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在舞蹈教学的节奏训练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在学会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给予他们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舞蹈编排,让他们真正地在舞蹈中表现自己,这也会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舞蹈的美的存在。群众文化舞蹈辅导员所面对的孩子,并不能完全按照学院派的方式方法去做高强度的训练,一旦方法不正确,容易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因此,群众文化舞蹈辅导员只有根据不同主题、不同音乐、不同形式的舞蹈来拓宽少儿对舞蹈艺术的认识。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接触这门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少儿对舞蹈艺术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辅导工作的预期效果。

(二)强调和重复是对节奏训练最好的巩固

在舞蹈教学中,孩子在学习中可以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但在过段时间的练习时,就会减少或忘记这些东西,这就是没有很好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在训练中对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为以后的舞蹈教学打好基础,但如果一味地舞蹈学习中重复、重复,就会让孩子们感到乏味、无趣,这会让孩子失去想学舞蹈的兴趣。我们可以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变化速度或形式的方式来保持或增强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如在学习节奏变化中,我们就可以采用老师在前面走,孩子们在后面跟的形式,老师在走的时候可根据音乐的要求不时地改变走步的速度,这时,孩子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和模仿老师的速度,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也不会踩到别的小朋友的脚上,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是在学习舞蹈和节奏,而是用一种“玩”的心态在与别的小朋友和老师进行交流。另外,还可随机改变一首乐曲的节奏,让少儿表现不同节奏下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以一曲多用的方式引导少儿体验不同节奏下动作频率的改变:如,正常音乐节奏下进行普通的走步动作,加快节奏则变成跳跃或跑动等动作,而放慢节奏则变成了蜗牛爬、大熊走……这样,避免了舞蹈动作单一练习的枯燥乏味,同时也锻炼了少儿对节奏快慢变换的判断与表现。当我们感觉到这时的节奏已经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或快没有兴趣时,这时又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变化动作(动作变化不能太大),让孩子能够在前面的节奏中又一次将“玩”带入到学习中。所在,在整个的训练中,老师不是用语言来指挥孩子要如何去作,而是将学变为玩,这样可以很好地巩固舞蹈教学的内容。

(三)创编节奏是少儿对节奏的掌握与运用的最好验证

无论任何一门艺术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在我们对孩子们进行初步、系统的舞蹈训练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编排自己的舞蹈,这是对舞蹈艺术的本质的最终追求,也是孩子们表现的最美的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我们最主要的是在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所以,如何在玩中学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正如吕艺生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只有职业舞蹈教育,而没有普及舞蹈教育,是不完整的舞蹈教育;一个国家没有艺术的普及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让孩子们参加舞蹈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文化馆少儿舞蹈辅导员对舞蹈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舞蹈口述表达技巧和能力有一定基础,并能够在舞蹈形象及动作变化上给予少儿舞蹈最好的指导时,就需要提高自身舞蹈创编作能力,在编舞过程中能够体会和感受到舞蹈带来的激情、节奏、律动,并将这种感受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为舞蹈创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篇7

【关键词】舞蹈基础;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04-01

一、舞蹈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小学艺术教育课程里有音乐和美术,没有舞蹈,活泼好动的孩子喜欢舞蹈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女孩子,因为舞蹈最能直接表达孩子们的情趣,而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学习舞蹈的机会较少,大多是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里穿插授课,或者是课外活动接触,想要学习舞蹈的学生,都是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这样容易受到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

专业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专业系统的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需要有舞蹈艺术的氛围和专业教师教授。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学习舞蹈基本功的最佳年龄,以至于不能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这样既不利于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舞蹈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势,小学里也将会开设舞蹈课程,让学生有更多学习舞蹈的机会。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相对不均,一些经济发达的市区小学里,女生开设形体与舞蹈课,男生开设武功课,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舞蹈对他们的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必要性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体,音乐和舞蹈被称为“姐妹艺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表现,舞蹈可以诠释音乐,音乐可以为舞蹈展示氛围,激励情绪,推动情节。

(一)音乐与舞蹈结合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则出天赋。可见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取得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元素,更加符合孩子好奇、活泼好动的天性,好奇将会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投入到音乐里,更好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二)将舞蹈融入音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是音乐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对于小学生来讲,音乐节奏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在音乐中加入相应的身体韵律和舞蹈动作,那么他们将能更加直接、具体地感受到节奏的律动。

(三)将舞蹈融入音乐,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感染性强,儿歌曲目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如在聆听音乐和歌唱时,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编配上舞蹈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那将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大帮助。

小W生由于肢体表现力相对较弱,教师所编排的舞蹈动作需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动作要精炼,对形象与动态的把握要准确到位。

三、小学生学习舞蹈的好处

(一)提高身体素质,塑造优美形体。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促进视觉、听觉、肢体的感觉机能的提高,使大脑更加灵活,肢体动作更加敏捷。通过规范的舞蹈形体练习可以纠正不良体态,使学生站姿直立、挺拔,举止优雅,身材比例均匀,形体更加优美。

(二)锻炼意志。舞蹈的学习从基本功开始,压腿、开肩、下腰等一系列的柔韧性练习,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须持之以恒坚持练习,要完成一个优美动作,跳好一段舞蹈,或是参加演出和比赛,背后得付出辛勤汗水,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小学生的自制力和耐受力都是一种考验。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本源性的音乐教育。本源性的音乐教育观认为,音乐和舞蹈、表演、语言等艺术表现形式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是接近于自然土壤和人类机体的,可以让每个人都学会和感受到,非常适合于儿童。在奥尔夫的课堂上,音乐已经不只代表节奏和旋律,而是一种融合了律动、舞蹈甚至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整体。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儿童迈向音乐的大门。

一、以节奏为基石,注重整体综合性

作为音乐和舞蹈的共同基因,节奏可以独立的表达音乐的意义,通过节奏这个交织点可以通向二者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让二者结合在一起。在基础性的音乐教育中,对于节奏方面展开的训练,其作用是很大的。节奏是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节律密切相连的,它带有很强的直感特征,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器具,通过肢体动作本身就可以表现出来,它会很容易地被学生领会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难度。比如,在上《小雨沙沙沙》这堂课时,我们可以首先以歌词道白的节奏为切入点,因为歌词通常都是合辙押韵的,可以让学生在倾听道白节奏的同时启发他们对于不同节奏类型的创造能力;接着通过使用打击乐器来配出伴奏,让学生调动起自身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其中,这样就会让学生以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进入到旋律中;最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自己来创编一种舞蹈动作,或者是创编出一种打击器乐的伴奏形式,通过这样的综合表演方式来传达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

二、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教学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即兴演奏。打击乐器比较容易学,而且和声相对简单,其伴奏中的每个声韵都是一种固定的节奏,因而,它比较适合让低年级的学生来进行即兴演奏,这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和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以及创造能力,当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依据自身的感受将音乐传达出来,通过运用简单的器乐来进行即兴演奏,即使没有器乐,他们也可以用自身的肢体或者是其他的如筷子、报纸等来进行演奏,从而在音乐中挖掘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在一般的舞蹈、伴奏、演唱之外,让学生多加练习音乐创作活动,借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和音乐特性的理解。在对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大胆地去做,不怕出错。可以先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挑选出不同字数的词组,如两字词组、三字词组等,将其作为节奏的原形来进行各种练习,然后可以在其中增加如节拍、音调等方面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器乐教学以打击乐器和口风琴为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器乐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多声部的音乐活动,通常是以大合奏或者分组合奏居多,注重分组演奏和练习,很少有大齐奏的形式。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学会许多演奏技巧,包括常用的伴奏形式和复杂一些的打击器乐的合奏形式,这样的演奏形式对于学生相互的合作及协调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奥尔夫音乐课堂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教学方式。它首先从最为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然后再到接近肢体的乐器,再之后到口风琴的吹奏,这种方式便于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此外,由于采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的每一项练习都是建立在对前一项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的,这就确保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注重游戏性,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说我们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中选用的内容要适于孩子学习,最好具有游戏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快乐的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很多游戏,这些游戏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注重的不是音乐这个单一的学科,也不是只强调智力素质,而是对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敏感性、空间感、结构感、注意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由于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讲解课堂的内容,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也提高了他们对于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

五、注重本土文化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的是其中的教学理念,在实际过程中它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鼓励人们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将奥尔夫教学理念融汇进去,这实际上带给各国的教育者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语言甚至是方言等,采用这样的方式会更让人容易接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从学生出发,从小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从而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小学音乐课程中有“童谣说唱会”,可以先让学生们多搜集一些童谣,然后让他们自编动作,配合其他的伴奏进行演唱或者朗诵,许多地方童谣还可以用地域性的方言来朗诵,像《螃蟹歌》,如果用四川方言进行朗诵就会非常有特色,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传授一种单纯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多种非智力潜能,从而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的建议[J].才智,2013(6).

[2]李安民.在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J].儿童音乐,2011(1).

篇9

[关键词] 音乐;健美操;作用

【中图分类号】 G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39-1

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美于一体,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用专门器械的操化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目的的一种新兴娱乐、观赏型体育项目。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健美操将不会充分体现它的艺术效果,失去其艺术感染力。音乐与动作协调一致,才能体现健美操的鲜明节奏和动作特征,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综合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二、健美操音乐的特点

(一)音乐节奏强劲有力,具有跳跃性,更富有感染力。斯坦尼说:节奏是一定速度和节拍中实际时值(动作、声音)与单位时值之间的关系。健美操音乐多取材于迪斯科,爵士摇滚等现代音乐和民族、流行音乐,其速度的快慢、力度强弱的规律性变化,表现了健美操音乐的鲜明节奏感。

(二)旋律震撼,富有时代感。健美操音乐通过节奏明快,强有力的旋律,快速、平稳的节奏,体现了现代音乐的特征,也与现代青年人的生活节奏和心理倾向十分吻合,具有明显的催人奋进的时代气息。

(三)音乐旋律优美,具有激发、振奋人们情绪的效应。健美操运动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本身的功效性、动作的时代性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现代音乐给健美操带来的活力。因为它能使锻炼者听到这种旋律优美、节奏强劲的音乐后,便会产生情感联想,产生一种想参与、想活动的冲动。

三、健美操音乐选择依据

(一)根据健美操动作的特点选配音乐。健美操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音乐和动作的配合对全套动作的艺术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选定音乐,首先应该熟悉和理解音乐的主题,了解表现的内容以及练习者的欣赏能力和爱好,才能使动作造型与音乐节奏协调一致,表现力才会更为丰富。

(二)根据健美操性质选择音乐。健美操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分为大众健美操与竞技健美操两大类。大众健美操是以健身、健美为目的的普及性健美操;大众健美操节奏适中,没有难度动作,音乐速度一般选择10S24拍左右的曲子。竞技健美操则是以竞赛夺取名次为目的的高水平健美操,根据竞技健美操的特性,通常音乐选用激昂、欢快、富有激情的快节奏曲子。由于竞技健美操节奏快,故音乐速度选择10S26拍左右的曲子。

(三)音乐应与动作的风格相一致。音乐和动作的相配合对整套动作的艺术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音乐的选择性很广,有欢快的、抒情的、激昂的等,但是不论选择哪种音乐,一定要符合健美操的动作风格与要求。因此,在选配健美操音乐时要注意听觉感受和视觉冲击融为一体,把健美操的音乐和动作的艺术感完整地表现出来。

四、音乐的选择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

(一)在教学中音乐选配能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在健美操课中不同的音乐能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在健美操课中,学生听到热情奔放、节奏鲜明、充满激情的乐曲,可使大脑皮层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合理运用运动的速度和力、调节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程度,改善协调性,使人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从而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

(二)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作用。音乐对课堂气氛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健美操音乐通常以爵士乐、迪斯科乐、摇滚乐、轻音乐、交响乐、民族乐(节拍较为完整、节奏较为明快)的形式出现。健美操的音乐节奏能激发学生激起的情感功能,从而对课堂气氛产生一种调节作用,增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速掌握动作技术的作用。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健美操练习,可加速学习过程,增强练习效果。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音乐的节奏有利于建立条件反射.教师用音乐的节拍来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协调性,这也可称作“音乐诱导训练”。健美操在音乐伴奏下能够培养练习者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能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助于练习者合理掌握“力”的运用,体会到动作的正确感觉,启迪和帮助练习者更快地记住动作,掌握好动作要领,增强对操作的理解和记忆,使动作更加优美.协调准确。

(四)音乐是健美操达到完美效果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健美操在音乐的伴奏下,烘托了健美操的气氛,丰富了健美操的艺术魅力,表现了健美操的特色,增强了健美操的感染力,使健美操有形有声。音乐紧紧为操推波助澜,健美操始终又为音乐造型,使人有一种动作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有形的动作之感,二者融为一个艺术整体。

总之,正确的健美操音乐选配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还能体现健美操的艺术性。从而提高音乐选配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提高练习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12-13.

[2]翟秀珍.浅析健美操课堂教学中音乐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8).

[3]李翠兰.健美操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李莘.健美操音乐的深层次功能与选配原则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

[5]沈芝萍.音乐与健美操的关系及其应用[J].台州师专学报,2000,22(3).

[6]孔红新.浅谈健美操成套动作音乐的选配与制作[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1).

[7]刘金娣.音乐――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

[8]蔡青松.音乐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J].东南传播,2006,(10).

篇10

关键词:舞蹈;音乐;修养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14-01

一、舞蹈和音乐

舞蹈与音乐都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舞蹈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修养在舞蹈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只重视基本功和技巧的练习,忽略了对音乐修养的加强,那么出来的作品就会是很空洞、生硬,没有内涵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可是在当下社会一些舞蹈教学中,由于音乐修养的欠缺,严重的影响了舞蹈的发展和表现。本论文通过探寻在舞蹈教育中音乐修养的加强,使人们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而在今后的舞蹈教育和学习中重视音乐的修养,把舞蹈与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舞蹈与音乐是水融的姊妹艺术,任何一种舞蹈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创作,没有音乐的伴随就不存在舞蹈。舞蹈与音乐在历史上、结构上、旋律上及各民族舞蹈的结合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的古籍中,多把“乐”与“舞”并提,也就是说,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态,音乐是舞蹈的声音和内容,音乐配合舞蹈,使舞蹈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舞蹈配合音乐,使虚的音乐形象变成较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古人认为,舞蹈和音乐都是人类感情最集中的体现。直到现在,当人们兴奋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可见舞蹈和音乐都是抒发人物情感的艺术,舞蹈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舞蹈与音乐都要表达一个进程,都在时间推移中展示主题,刻画形象。在表达内容和情绪时,音乐需要音符的连续,舞蹈需要动作的连续;其次舞蹈与音乐都是以节奏为基础的,节奏是产生动感的基本要素,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节奏的支撑,音乐和舞蹈都会瘫痪,在舞蹈中,节奏是联系动作的纽带,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现不同的内容。比如旋转的动作:如果旋转速度很快,就可以表现出人物激动的情感,或暴怒,或狂喜,或哀痛;如果速度减慢,则激动的情感也随之慢慢平静下来;如果旋转的速度减到最慢,那么激越的情绪也就逐渐消失了。可见有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紧密结合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说明了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性。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舞蹈音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伴奏,而且还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配合舞蹈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刺激观众,两者结合能互为补充从而形成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相统一的整体。比如如果出现低沉缓慢的音乐时,一般是要表现人物比较失落、哀伤的情绪,观众通过凄迷婉转的音乐和舞蹈演员的表演,可以充分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于音乐对舞蹈的特殊性,舞蹈编导们可以从音乐中寻找到灵感。舞者在学习或表演时,把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现实的舞姿中,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者通过反复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然后将脑海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只有懂音乐的人才会被音乐情绪所打动,所以搞舞蹈的人,一定要学会听音乐即兴舞蹈。在舞蹈中,音乐是连接舞蹈动作的纽带,通过音乐把舞蹈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有规律的组合。音乐的风格可以体现出舞蹈的风格,比如藏族弦子舞,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婉转而深情,舞蹈动作舒展、柔美,其音乐与舞蹈风格都是一致的。

二、音乐与舞蹈的相同点

(一)节奏性

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

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

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创作出或表演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有美感的动作。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个舞蹈创作将是失败的,只有舞蹈与音乐具有相同的节奏时,呈现出的节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二)内容表达性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每一首音乐,都是作者根据现实或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用节奏和符号来创作的,并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舞蹈也是一样的,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是舞蹈创作者用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从这点可见,音乐和舞蹈都是有内涵的,都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故事。

三、音乐与舞蹈的差异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视觉艺术,是有动作而无声的艺术形式。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音乐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听着来联想,能发挥出它的优势,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的,是要依赖音乐而存在的,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要加上身体的动作来共同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当舞蹈和音乐这两者的结合,有声又有动作时就可以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通过上述对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两方面的介绍,说明了舞蹈中音乐的重要性,那么在舞蹈教育中,加强舞蹈专业人员的音乐修养是提高舞蹈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音乐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单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就包括乐理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曲式分析等。音乐技巧又包括对视唱练耳、声乐基础、钢琴基础等课程。

篇11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舞蹈作为教育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音乐作为舞蹈演绎中极为重要的要素,探究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提升舞蹈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音乐;推动作用;身体姿态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受到当下众多人的喜爱,其是一种非常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不流露出对舞蹈的痴迷,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外在体现。著名学者刘沛先生曾言:“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一些永久追求的东西,或追求环境、身体或者物质与内心灵魂深处的激荡,外在物质体验与内心的相互交融便成为人们最终的追求。一个没有追求没有艺术传承的民族是无法想象的。诚如人们一旦缺乏水、空气和食物便无法生存一般,艺术的追求是人们的精神养料。”

音乐和舞蹈自古以来就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舞蹈通过音乐加以推动,使得动作更加升华,可以说音乐决定了舞蹈的走向,舞蹈的风格特点无不受到音乐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依赖,不会存在缺乏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兴起发展而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都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种种关系,同时更表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念和对生活的审美属性。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如果融合在一起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情感表述上则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一、舞蹈教学中音乐的作用

舞蹈和音乐之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其最大的共通之处是它们都有着很强的节奏感。在早期时代,人们曾用生产工具诸如竹棍等物品相互击打以产生节奏,同时会伴随着舞蹈的产生。音乐和舞蹈之所以会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是因为它们都具备着节奏感的要求,而最原始的节奏产生方式很好地契合了这一共通点。从更理论化的角度来分析,人们有节奏的动作必然需要音乐来辅助,否则有节奏的动作也必然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统一。劳动号子就有着典型的集体劳动节拍。舞蹈作为一种人们因为情感的牵引而自然做出的带有节奏感的动作,必然是需要音乐加以配合。当然,能够和舞蹈相互的音乐必然是节奏感很鲜明的音乐,这样才能做到很好的引领舞蹈动作节奏的作用。音乐自身可以同多种艺术方式相互结合,诸如电影中音乐伴奏、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时,但是音乐还是最好和舞蹈相互结合,因为它们之间都有着很强的节奏感。

舞蹈和音乐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抒情性作用,相比之下,音乐在抒情性方面可能更加含蓄,舞蹈则情感表达上更加浓烈,正是由于音乐在抒情方面的抽象性,音乐不会对舞蹈动作产生干扰,反而能够很好地促进和引领着舞蹈动作趋向于完美。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舞蹈在舞台表演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音乐的内在情感,在时间的进一步推移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相互之间的并行发展,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完美冲击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音乐作为一种编创活动成为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如:在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第五课《跳起舞》的教学要求中,把“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进行自编动作表演”为教学目标。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挽来表现人们欢快热情的性格。后来的《挤奶舞》是一首节奏欢快、民族风格鲜明的乐曲,这与舞蹈的节奏正好相融合。在进行充满节奏感的舞蹈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舞蹈中亲身体验这首乐曲中欢快的节奏及音乐的民族特点。《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则是以聆听体验藏族音乐高亢嘹亮、欢乐活泼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

提起芭蕾舞剧《天鹅湖》,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仅在芭蕾舞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音乐在音乐界同样是影响至深。纵观该舞剧的音乐与舞蹈,体现了二者的关系。《天鹅湖》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首抒情婉约的诗作,听之在情感上无不受到很大的触动,每一场音乐都极具完美地完成对舞台场景的描述和戏剧中矛盾的推动,同时又完成对角色内心世界情感的刻画,具有极强的带人感。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戏剧表现力,并辅以极具完美的音乐体验,是作者对舞蹈在表现力上的极大改革,从而使得这首舞蹈成为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舞蹈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曾有人说过“音乐是舞蹈的情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等等。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 “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二、总结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舞蹈和音乐之间的相关性,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需要舞蹈来体现其内在的艺术感。舞蹈可以以直观形象的肢体动作来展示音乐中的旋律特征。舞蹈教学中更加体现了音乐的重要性,通过音乐能够带动舞蹈表演中的动作连贯性和整体节奏感。

参考文献

[1]张懿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4,(4)

[2]陈晶.对舞蹈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法的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

[3]王涵,论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J].才智,2014,( 12).

篇12

关健词:律动;音乐欣赏;音乐教学;音乐;作用

律动,是指人的肢体有节律的活动,在音乐上常常是指身体随音乐节奏韵律的活动。音乐感受由心动到肢体的运动,在音乐教学中往往可以加强对音乐的节奏感受,进而投入对音乐本体的专注。律动在识谱教学,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上的运用比较普遍,是有共识的。

律动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始终,但是人民很少从理论的高度来阐述它的意义和作用。而作为一种教学体系,是在新时期对外来教学法的引进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瑞士的达尔克劳兹教学体系,让国内的音乐教育界从观念到实践全方位重新认识了律动。这个体系认为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事情,音乐需要身心都投入体验,即身体和心灵都要感受音乐。这样才能全面体会音乐各要素、对音乐的感性才能深入、才能够感知音乐中具表达性的艺术特质。在音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来理解音乐语言,可以达致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节奏,节奏与生命的律动具有某种相同的运动方式。而将身体的律动作为把握音乐节奏的方式,只好抓住了音乐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音乐的脉动。

音乐的欣赏,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尽管我们常常用很多诸如视觉,文学,哲学,想象等方式来辅助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但是其作用是比较局限的,往往也有负面的意义。那么,律动对于音乐欣赏而言是一种音乐性的意义,还是一种辅的作用呢?律动对音乐欣赏教学又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本文将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的探讨。

1.律动与音乐的节奏

音乐的结构要素很多,其中节奏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一方面是整个音乐的骨架,另一方面又是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前进动力。节奏的形成更是音乐风格的集中体现。

音乐是动态的存在,这是无需讨论的。而音乐的动态在何种程度上引起人们的体态运动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音乐和人的多种关系的形成,而且不同的音乐形式和不同的音乐环境有着不同的关系形成。譬如说,人对音乐的感情投入和对音乐的背景性利用,音乐与人的的关系就有巨大的不同。而舞曲音乐和抒情的浪漫曲对人的身心反应也是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的。

一般认为,音乐的动主要是体现在节奏上,因为节奏的长短时值组合能产生向前的动力,作曲家在写作音乐的时候,本来就受某种节奏的驱使。而人的节奏来源于生命运动。包括人类情感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律的运动为其表现形式的。音乐做表现的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源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人们所面对的世界万物,自然界的昼夜交替、潮水的涨落、四季的更迭,人体生理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等等,都是与音乐的节奏创造规律一样。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节奏的美,能跟随节奏的运动而产生千变万化的生命体验。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劳兹的“体态律动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探索音乐与人的行为动作的关系,获得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人们在演奏音乐,聆听音乐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动作,如摆动身躯、手舞足蹈等就是一种由音乐节奏或者音乐的情感状态所引起的自然流露。也就是一种生命生命本能。

2.音乐欣赏的律动必要性

一般人总是认为,律动更适用于儿童的音乐教育,原因是觉得儿童的天性是好动,音乐能更直接地激起儿童的手舞足蹈。在音乐的鼓舞下儿童会进入一种随意、自由的空间,去自由地感受音乐。同时,儿童的音乐律动可以充分释放他们的天性,达到身心健康。事实证明,通过律动参与音乐的感受,胜过一切口若悬河的讲解。跟低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更多地借助理性的帮助,所以,他们越来越去善于寻找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来增加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譬如音乐家的思想和性格,音乐的诞生背景,音乐的理式结构等等,这是没有错的。同时,他们逐渐就将音乐的律动看成是一种幼稚,或者仅仅当成是与己无关的音乐鸣响。这是有问题的,其实大学生仍然处于好动的年龄,只是他们的动往往都基于一种明确的目的而已。他们的节奏性,他们的热情和情感幅度甚至更大。音乐当然也能唤起他们的动作欲望,是需要释放的。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如果将他们的动作欲望实现,释放他们的热情,是能够显示出积极的音乐感受效果的。当然,他们的律动行为不能像儿童一样,总是拍手、摇头、跺脚,扭捏身躯,或者做一些他们视为幼稚的游戏等,而是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创设合适的律动方式。

长期以来,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习惯于聆听多于参与的方式,是要求对音乐保持一种虔诚和注意。但是,如果在被动的聆听中,往往会使听觉经验不足的学生无所适从,容易走神。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是有益的尝试。随着音乐的律动,会消除音乐抽象的音响形式与人的距离,保持对音乐过程的关注。自发肌体行为与人的内心世界是相对应,律动不仅是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也是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体现。这种源于自我内心的,自由放松的身体律动,既能训练内心的感觉与音乐的协调,更能让学生充满兴趣、自信,在音乐中抒发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也许在音乐欣赏中未必是必须的,但绝对是必要的。

3.音乐欣赏中的律动方式

音乐欣赏课程相对于实践类、实操类课程是静态的,好像音乐的欣赏只要打开耳朵就可以了。这种开看法很普遍,有很多音乐教师也是持类似的看法的。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主要的任务就是播放音乐,其他的可以不管了。如果就音乐的欣赏和审美都是主体,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是,音乐欣赏如果作为一门课程的话,这种过于相信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觉性,将他们视为资深乐迷的观念是不妥的。这说轻点是一种被动的音乐欣赏,说重一点就是音乐教师的不作为。因为,放任的状态会使学生在音乐鸣响中很被动,如果教师没有适当的方式加强大家对音乐的注意,那这样的欣赏恐怕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律动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下面我们做一些讨论。

律动不能等同于打拍子,虽然一般要与音乐的拍子吻合。如果从始至终以打拍子的方式做律动,一方面很累,疲劳,另一方面显得机械,单一,和枯燥。那么有没有一种律动的模式可以直接运用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其实音乐欣赏中的律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其本质在于通过身体的活动,协调情感的抒发,而保持对音乐过程的关注,是不在乎形式的。律动也不能只在意动作本身,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音乐的节奏,音乐的织体,音乐的情感等等都会带来律动的变化。不能只拘泥于对某种规定的动作模式。只要能感觉到与音乐的动态协调,什么样的律动形式都是合适的,有效的。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的律动要求非常自由,是主体性的,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走神的动作。甚至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动作习惯,更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课堂上,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等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音乐的反应,可以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每个人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动作,展现每个独特音乐理解。

然而,律动会不会冲淡学生对音乐的深入聆听呢?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过多地注意律动的形式,搞得花里胡哨,甚至是喧宾夺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这是音乐教师特别要警惕的事情。适当运用就好,不要为了律动而律动,要视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相应的律动要求,这样才能将人和音乐的真正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篇13

关键词:大学舞蹈;教学;节奏意识

中图分类号:J7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07-01

在大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节奏意识的培养是所有舞蹈教育工作者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节奏是舞蹈的框架,是支撑舞蹈的重要部件,如果缺少了节奏,那么舞蹈就会失去平衡,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在大学舞蹈教学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舞蹈,都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而要想学好舞蹈,仅有肢体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美好的舞蹈节奏中感受舞蹈自身的韵律,体验舞蹈节奏的精髓之所在。

一、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舞蹈本身来说,节奏是基本前提,如果没有了节奏,那么就无从谈起舞蹈的创编,更谈不上舞蹈的表现。在种类繁多的艺术活动中,节奏对于舞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舞蹈的节奏有着让人陶醉的魅力,节奏也是把握舞蹈表演精髓的重点。在舞蹈教学中,音乐与舞蹈的节奏能够体现舞蹈作品的真正内涵。在舞蹈中,舞蹈节奏通常表现为人体舞蹈动作的大小、强弱以及快慢等等。任何一个舞蹈都有着本身独一无二的节奏,节奏意识是一个优秀的舞者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节奏是联系音乐、舞蹈动作与人的灵魂的纽带。节奏是舞蹈的表情,没有了节奏,舞蹈就失去了光彩。因此,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对于提高大学舞蹈教学的实效性来说至关重要。

二、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具体对策

(一)通过形体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节奏意识

人的肢体语言是表达舞蹈情感的基本表现途径,舞蹈的节奏也需要通过形体的演绎而体现,因此必要的形体训练是有效诠释舞蹈节奏感的关键。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已经几近成熟,因此要加强学生手臂、颈部、肩部以及腿部动作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的肢体更加柔软,并通过不同类型舞蹈动作的练习,使学生的各个节奏感官能够进一步适应舞蹈的节奏,相互之间能够实现协调地配合。如此一来才能加强学生的节奏意识,使学生肢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舞蹈节奏的存在,最终实现舞者的灵魂与动作节奏的和谐统一。

(二)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是培养节奏意识的关键

节奏意识的培养是大学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是一个舞者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在大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就必须要首先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舞蹈教学也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舞蹈节奏意识。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中国古代诗词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代诗词有着本身的词与句的韵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配乐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节奏与气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来说有着极大的助益,更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古典文化情怀,更好地把握此种类型的舞蹈表现形式。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节奏变换,或带领学生共同观看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孔雀》,使学生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细腻关系,实现灵魂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达到心灵与情感节奏的和谐,从而更好地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释放舞者的质朴灵魂。

(三)注重对于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节奏意识

音乐与舞蹈是相生相伴的,没有了音乐舞蹈就没有了声音,可以说音乐是舞蹈敲开受众感官的第一步。在大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节奏是非常必要的。舞蹈的节奏是音乐的节奏以及不同舞种自身内在节奏的和谐统一,表现了音乐旋律的另一种形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学生也只有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诠释出舞蹈的意境。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还要使学生能够找寻到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契合点,在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上要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使学生回归到音乐与舞蹈艺术本身,让学生在理解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更好地在音乐中摸索舞蹈的节奏,使音乐和舞蹈实现更好的契合,从而完成一个整体而更具魅力的舞蹈作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感知程度,关系到学生舞蹈生涯的延续,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高等教育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节奏意识是学习舞蹈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舞蹈本身有着其优美的节奏,而要想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感受舞蹈的韵律美,还需要所有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积极研究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方式方法,从而与学生共同感受舞蹈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纪平,熊柏军,刘琪.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表现力风格的探寻[J].搏击(体育论坛),2011(2).

篇14

【关键词】小学音乐;舞蹈;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50-01

民族舞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这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以及表现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民族舞蹈进入音乐课堂,是学习艺术风格、开阔视野的途径。

一、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一)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等。如在教学东北民歌《小看戏》《东北袖头秧歌舞曲》《东北二人转》等歌曲时,让学生知道东北秧歌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其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是东北秧歌的特色。让学生在唱与舞的实践中感受东北民歌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音乐韵味和“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的民间舞蹈风格,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东北民歌的表演艺术。

(二)藏族舞蹈―弦子、堆谐等。教学《巴塘连北京》《我的家在日喀则》《妈妈格桑拉》等歌曲时,告诉学生,高原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藏族舞蹈具有纯朴、健壮、豪放的特点。膝部的颤动和屈伸是舞蹈的动律,常常是边歌边舞。其舞蹈形式有“弦子”“堆谐”等。“弦子”优美抒情,动律松弛、长袖轻拂,舞姿舒展流畅;“堆谐”节奏鲜明轻快,动作热情奔放。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边歌边舞,感受藏族音乐和舞蹈柔美欢快、纯朴豪放的民族韵味。

(三)蒙古族舞蹈――牧马、安代等。教学《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牧民新歌》等歌曲时,告诉学生,我国苍茫辽阔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以狩猎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他们具有勇敢、热情、豪爽的性格,有着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具有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其舞蹈形式有“安代舞”“牧马舞”“筷子舞”“摔跤舞”等,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歌与舞中感受蒙古音乐和舞蹈热情奔放的民族韵味。

(四)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等。教学歌曲《娃哈哈》《雪莲花》,欣赏歌曲《新疆好》时,告诉学生,维吾尔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脆的手鼓节奏翩翩起舞。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优美、热情奔放、开朗幽默,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翻腕、绕腕,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民族色彩浓郁,别具一格。“微颤”是舞蹈中富有特色的动律;“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运用较多,它讲究快速、多姿;“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基本的手型、叉腰、托帽位、敬礼位、跺地转腕、移颈动作,及“赛乃姆”的基本步法,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和舞蹈轻快抒情的艺术风格。

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将民族民间舞蹈引入音乐课堂,辅助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活动后,笔者深深感受到,舞蹈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还可以伴随着音乐使学生获得愉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笔者在进行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一段优美的舞蹈示范就能激起孩子们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歌曲中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更让他们兴奋不已。在教学中,笔者先教会学生几组傣族舞蹈动作,然后让他们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歌曲,听后师生共同分析,使他们对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再结合教师的葫芦丝声,边歌边舞。这样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和舞蹈是“好朋友”,养成听音起舞、自主感受音乐的好习惯。

三、教育教学实践总结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历史、生活、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色也明显各异。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更应注重民族民间音乐,将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采取多艺术种类相结合,将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编成适合学生天性又简单易学的“小M合”,体现各民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民族音乐的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