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广告的文化属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主体的制约性。文化涵盖内容广泛,给它下一个精准的定义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历史上,无数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对于文化的定义仍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明,例如伦理、哲学、宗教、民俗、科学、艺术等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后者被近现代研究者更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当中。综合上面两种含义,可以给民族传统文化一个粗略的定义———民族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的条件,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有些文化事物、行为在流传的过程中消失了,或许只遗留在文献记录里,有的直到现在还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全体社会成员长期生活的结晶,是集体和个人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是整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在第一部分中已经做出了简要说明,本篇论文中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体设定了传统,而传统又制约主体。这种关系决定了主体与文化传统间的矛盾必然性,有矛盾就有冲突,而文化传统也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发生着变异,并由变异引发新生。这虽然不是导致文化变异的全部因素,但由历史来看,这显然是主导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主体必然会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扬弃,从而造成传统的重新组合,这一切都是由相互冲突矛盾的主体共同完成的。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属性
中华民族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属性逐渐丰富发展。由于地域、政治、科技等固有因素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的民族文化所表现的属性都是有限的。下面将分五个部分阐述当下,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方式愈来愈广泛的大环境之下,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属性。
(一)社会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具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信仰。随着经济发展,各民族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发展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引起文化共鸣的意义显得愈发重要。对于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增强国人信心,维护团结统一都有着重要意义。斯大林在谈到民族形成时揭示了构成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就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之上的,由共同文化凝结而成。表现为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性格、感情、意识的相似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民族精神。祖国的民族文化与我们有着情感纽带式的特殊关系,因此,我们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态度。
(二)传承性。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个动态的过程,即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虽然文化传承也是通过符号传递和认同实现的,但文化传承与传播是不同的,是指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做纵向交接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受到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而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最终形成文化传承的机制,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延续性以及相对的完整性。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总是从一个低级的状态向高级的迈进,人类的文化也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向他的高级形态发展变化。“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这里,恩格斯并没有提出文化的再生产问题,这主要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用文化的视角来认识人类社会研究社会发展的问题,在现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条件之下,文化的生产传播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生活资料的生产传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成果。这种传承机制表明,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人类又受制于文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在生产活动同时也是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承的机制对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首先,文化是一个共同的符号,维系着家庭、村落等共同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结成共同体的依据和动力,反过来,若离开这种共同的符号,人类自身的生产就将受到影响;其次,正因为有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才使人类获得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盲目或简单的重复,离开了精神文化的生产,物质生产将停留在单纯的生物生命活动的层面,文化的创造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更无从谈起;第三,为人类有效获取所需物质资料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独立的人类生命是有限的,为了更有效地获得生产资料,必须把所积累的经验、智慧转化为信息符号传给新生的社会成员,人类才得以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上保持高效率的发展。
(三)地域性。陈传席先生在《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一文中,阐释了汉文化自五代时期开始分向发展、重心南移的深层原因,其中透彻、明晰地介绍了地区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由此更加明确地凸显了民族文化的地区性特点。地域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到地域性格小到餐饭茶水都渗透着广袤大地差异性带来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展现。例如四川、湖南等地喜食辣是由于这些区域多温润潮湿,为了祛除体内湿气。而正是这种饮食习惯又对他们的区域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既具有南方人细腻谨慎又兼具了北方人的大气豪爽的性格。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迁徙、各民族间的交流,有些民族的某些特点已经产生改变,但只要共同的心理素质还在,这个民族也就存在。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把民族文化的内涵概括为“表层次的具体形式,如语言文字、图书报刊、出版印刷、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摄影电视、文物古籍、风俗节日、宗教传统等”和“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的交融也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的交融,这实质上成为了一种“看不见”的强大力量,社会因此被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四)多元性。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自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与占人口多数的汉民族交流、贸易甚至战争等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例如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狩猎文化、渔业文化等,这与地域差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例如生活在草原地带的蒙古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等民族至今有牧民保留着旧时的生活习惯,以畜牧业为生,草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禁忌等,这一切都与他们生活的草原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不可分离。而生活在广西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由于广西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竹木结构为三层的民居。我国各民族间至今保存着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习惯,这是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形成民族文化多元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流亦是由来已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相应贡献。
(五)大众性。大众性、广泛性、参与性是新媒体艺术最突出的特点,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植入与传播得以实现也是民族文化的大众性决定的。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互动参与性成为传播重点,单向传播被交互传播代替,跨越了多种界限,形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模式。也正是由于这种通俗普遍的方式,让民族文化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发展。
结语
关键词:当代广告审美取向审美属性审美结构价值关系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广告由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表现领域。它在重视直接推销商品及劳务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树立企业形象、革新消费观念、追求情感交流与哲理思辨,融商品及劳务的宣传与人生的美感体验及价值实现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在展示商品及劳务的物质特性的同时,更具有了一种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现代文化塑造的角色作用。但由于广告艺术所采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围绕推销商品及劳务以及基于物质体的消费观念这一目的而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广告艺术的审美活动(创造的与欣赏的)在其审美取向上存在着与一般艺术不同的特征。
现代美学原理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即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自由活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来进行的。广告艺术的审美活动,同样也遵循着人类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具有“种的尺度”即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的尺度”即主体的审美标准或审美取向。由此,笔者认为:广告的审美取向是指广告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在进行审美感知、判断和评价时所遵循的审美价值尺度。
正如人类其它审美活动的产生一样,广告艺术的审美活动也是在广告审美主体(广告创作者及其广告欣赏者)与审美客体(所要宣传和推销的商品和劳务及其广告作品)互为对象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广告审美客体(实物性内容及艺术作品)向主体显示出能满足其审美需要的有用性,即显示出能使人愉快的审美属性,而广告审美主体便以自身内在的审美结构,经由审美情感的中介,达成与审美客体对象的审美属性的“同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广告艺术的审美活动。因此,要了解广告艺术的审美取向,必须首先对广告艺术审美的主客体及其关系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在充分把握了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及其关系的审美价值特性后,才能对广告艺术的审美取向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广告艺术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
广告艺术的审美客体也就是能满足广告审美主体的欲望需要、经由感性的形式表现和确证其本质力量的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存在对象,即商品、劳务以及广告艺术作品。
按照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种不同的属性:自然属性和价值属性。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就是以广告审美客体的自然属性即商品的质地、材料、外观、结构,或劳务的方式、过程以及构成广告艺术作品的物质要素如色彩、音响、线条、文字等所体现的属性为依托,用以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价值属性,它是广告审美客体的自然属性与广告审美主体发生价值关系的产物。
笔者认为,广告的审美取向就是对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判断与评价的尺度。一件商品、一种劳务或一部广告艺术作品,要进入广告创造者和欣赏者即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感觉之中,并激发起鲜明的情感与意志指向,其必然要对主体显示出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属性。对于广告审美客体来说,其自身的审美属性包括:
形式美属性
形式美属性源于主体生命运动的韵律,是生命韵律对象化于客体的产物。广告艺术作品,是广告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体运动的韵律移注到作品之中的产物。广告审美客体的形式韵律与广告审美主体的生命韵律形成一种“同构”关系,唯其如此,人们才有可能在对审美客体的直观中确证自己和自身的本质,从而获得某种精神性的享受和乐趣。在审美过程中,达到审美愉悦。
意蕴美属性
意蕴美属性表现为一种情感的形式、观念的形式,是主体审美结构中的心理意识层次及社会文化层次在广告审美客体中对象化的产物。形式与意蕴的美的属性对立统一于广告审美客体之中,共同构成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这就决定了广告审美取向必须从广告审美客体的形式要素中挖掘出深藏的意味,或者赋予客体形式以一种情感和观念的氛围,以此达成消费者审美需要的深层满足,从而使广告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消费行为,树立人们自觉的合乎人性发展本质状态的消费观念,同时发挥其重要的审美教育及文化塑造的角色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广告审美客体的有韵味、有意味的形式的综合表现,是广告审美取向在客体方位上的必然选择。
广告艺术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
审美主体,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具有审美结构和功能,并与客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人。追求功利性是广告首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广告创作者以审美的感觉对广告表现客体进行审美感知、并进入到审美创作的过程中,主体开始遨游于精神境界,顺随情感的导向,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超越,充分享受和表现着生命体自由舒展的韵律与情致。在这种状态下,广告创作者才能在充分揭示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的同时,移注自己合乎人性自由的情感与观念,从而达到与消费者即广告艺术欣赏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使广告所宣传的信息和观念为消费者欣然接受,最终达成其功利性的目的。
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
现代美学认为:人类审美行为的实现,也就是审美结构功能的实现。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有如下三个层次:
生理(本能)层次广告审美主体的本能活动与广告审美客体的自然属性构成一种刺激—传导—反应的关系。如果这一过程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适应了生命体的和谐运动与生命力的自由舒展,那么主体所产生的情绪就表现为一种生理上的快适,即;它是广告审美主体得以进入广告审美状态的生理起点。
心理(意识)层次广告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对象性即指向性的心理意识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广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想象、移情、体验以及理解等在内的心理意识活动。
社会文化层次广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观照,都是要透过一定的诸如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等文化意识的“有色透镜”,才能达成对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的现实把握和深层理解,最终由审美体验进入到审美超越的至高境界。
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尺度
由于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到审美体验再到审美超越,从而最终达成审美愉悦的心理过程,那么,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取向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如前所述,广告审美客体的形式美属性的呈现决定了广告审美主体审美结构中的生理(本能)层次功能的实现,而客体的意蕴美属性的呈现则决定了主体审美结构中的心理(意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的功能实现。所以,广告审美取向,在主体方位也有着形式和意蕴的二种尺度:
形式美尺度主要根源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和作为自然生命体的活动规律,如均衡、对称、比例、节奏、韵律等,它体现着主体生命体的自由和谐的活动特性。
意蕴美尺度根源于主体的社会文化及心理意识结构和作为社会生命体的活动规律,它侧重于美的形式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直接和间接地与社会功利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其他社会理性观念相联系。
此外,做为广告审美主体,在其审美取向上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方位尺度。
首先,广告审美客体形式要素的个性强化体现是引起广告审美主体选择性注意的关键尺度,标新立异是广告达成目的(促销的与审美的)的关键因素。
其次,广告审美客体的形式因素在讲究其合目的合规律的感性呈现与韵律组合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其象征及比喻意味的关联组合,由此超越形式意味的个别性孤立体现,追求整合的关联意味,以满足审美主体联想、想象以及理解的审美心理活动的需要。所谓形式的整合,一方面指广告审美客体自身形式要素在象征及比喻意味上的合理搭配;一方面指广告审美客体与外在于客体的某些形式要素在象征及比喻意味上的合理搭配。
再次,广告审美客体自身形式要素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的把握,以及外在于客体却与客体有着某些内在联系的情感氛围的刻意塑造,是广告表现与欣赏过程中满足广告审美主体、经由移情的方式、以达到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的审美愉悦的重要手段。情感诉求是当代广告的一个重要审美取向。情感,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价值评价,它自身就具有很强的尺度性意味,客体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要之间结构同构与否,必然引起审美主体情感上的不同反应。同时,情感又是审美主体由审美感知向审美联想以至审美超越跨跃的绝对中介桥梁,没有情感的介入。感知所得的表象运动永远是沿着逻辑概念的路线前进,而无法进入以形象想象为思维特征的审美领域。
最后,广告审美客体中的文化因素的强调和有机加入,是广告审美主体赖以达成审美理解和审美超越的重要基础。文化塑造也是当代广告的一个重要审美取向。一方面是由于广告审美主体审美结构中的社会文化层次功能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的体现形式,具有了社会亚文化的本质属性。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广告中的文化要素是全方位的,但主要集中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流行时尚、生活方式、人格塑造等等方面,其中民族特性的审美文化表现是这一文化取向的重要分支。
综上所述,广告表现中的个性化、象征性、情感诉求及文化塑造(含民族化体现)等内容是广告审美取向在主体方位上的必然选择。
广告艺术审美活动中审美关系的价值特性
审美关系,是指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结成的一种“同构”关系。
现代美学认为:审美客体之所以对主体显示出它的审美属性,在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表现出一种审美需要的价值关系。这一价值关系反映在人类的意识里,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主体对自身的一种自我价值取向和设定,如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信仰和对完善人格的向往等;一是审美主体在其自我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对审美客体的一种价值选择和评价,包括审美感知、想象、判断及审美理想和审美超越等,审美关系的价值特性就反映在价值特征的属性与满足价值,即取向之间的“同构”意义。
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时曾经指出:“只有当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系时,我们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物。”审美,作为一种价值态度,它必须是以合乎人的本性作为它的价值尺度和取向。审美的尺度或取向,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性的尺度或取向。而所谓人性,就其本质的意义来说,就是生命自由的特征。“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孙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所以,审美取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类最高价值即自由生命的实现,也就是广告审美取向的本体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
2.马谋超.广告心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3.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关键词:网络虚拟环境;精神需求;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
中图分类号:F713.3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72-10
Abstract: Cultural products with nostalgia as the theme are very suitable for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the vir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therefore, nostalgia cultural consumption evoked by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practical issues of enterprise marketing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 model of purchasing decision analysis on the product of nostalgia culture is established,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s given to prove that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product attributes, online reputation and online advertising,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urchase decision of the nostalgic cultural products with nostalgia intensity as the intermediary.
Keywords: the vir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spiritual needs, nostalgic cultural products, purchasing decision.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由产品消费、服务消费向精神消费、快乐消费发展,文化产品购买力大量增加,文化市场空前活跃。在诸多的文化产品中,以怀旧为题材和内容的产品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格外受到青睐,研究怀旧文化产品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文化产品、复古消费、怀旧情感等要素在网络虚拟空间上大量存在,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进行怀旧文化产品开发、传播、推广和购买的营销模式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人们在网络环境的推动下出现了怀旧复古的热潮,借助于网络平台,人们怀旧的情感得到更加广泛的扩散和实现,怀旧电影、怀旧商品、怀旧服务等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快速的推广。例如,70后饭吧这样以怀旧为主题的餐厅开始出现,“家的味道”的沙茶酱广告也应运而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国合伙人》这样怀旧的电影也不断上映,并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二) 相关理论综述
怀旧的英文单词为“Nostalgia”,源于两个希腊语的词根 nostos(回家、返乡)和 algia(痛苦的状态)组成,从字面上理解为乡愁;怀旧之情;思乡病(张义,2012)。在新华字典中,对怀旧的解释是是缅怀过去,指怀念往事或故人。
1989 年,Holbrook 和 Schindler 第一次把怀旧引入到消费者行为领域,很快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于是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在 20 世纪 90 年代对这一主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 Holbrook 和 Schindler (1991)对怀旧情感的定义,即“怀旧是一种对事物(人、地或物)的偏好(喜欢、积极的态度或美好的情感),这些事物常见于人们较为年轻的时期(成年早期、青春期、儿童时代甚至是出生以前)”。
关于怀旧的产生机制, 普遍认为它是心理反应和情感投资的综合体(Abbas, 1997; Schindler和Holbrook, 2003)。怀旧代表了一种暂时性的记忆重现, 或是逃避现代社会的一种解脱(Goulding, 2001)。一方面, 基于消费者自身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自身因素以及具体的产品特性, 在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通过某一时期的强烈情感消费经历, 产生怀旧偏好(Schindler和Holbrook, 2003);另一方面,怀旧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投资(Abbas, 1997), 它允许人们在面对生命里不连续的角色转换时用以维持对身份的认同(Davis, 1979)。
怀旧强度是指由外界刺激时所唤起的个体对怀旧对象( 如过去的人、事、物) 的怀念程度(张义,2010)。怀旧强度是一种刻度消费者个体的怀旧特征, 它与消费者的经历、职业、学历等有一定的关系,可衡量怀旧情感倾向大小,它能够对消费者的态度、认知乃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Ho-lak 和 Reisenwitz 在怀旧广告效应研究中采用怀旧强度指标研究对购买意愿的作用效用。
怀旧文化产品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文化产品是指由文化人及文化行业生产出来的含有文化性,艺术性或文化含量高的文化载体和服务。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品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有机结合。精神文化产品是非物质性的,例如,音乐会、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而物质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例如,书籍、雕塑、绘画、建筑艺术品、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等(邓晶晶,2014)。而对于怀旧文化产品是基于怀旧这一概念下产生的,即是文化产品中加入怀旧的元素,例如在绘画中加入16世纪的绘画讨巧;在电影中加入回忆性怀旧情节等等,像《中国合伙人》、《致青春》这类电影都属于怀旧系列电影。
企业对于个人购买决策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首先是企业本身的品牌和行业地位及产品性能方面对消费者有着重要影响,其次在产品设计、包装以及产品推广上也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郭昕(2014)在产品属性与广告语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产品属性和广告语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Darrel D.Muehling(2013)在不同的广告诱导下个人怀旧比历史怀旧影响更显著,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强烈。
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不仅仅是电视、报纸媒介,也有互联网传播,以及参照群体的人际沟通等方面。另外,文化环境及政治环境也是社会因素。李慧(2008)在负面口碑对酒店顾客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中,通过用访谈的方式以及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证明网络负面口碑信息强度越高,网上传播的负面口碑信息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就越大。
产品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又一因素,在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消费者会做出关于购买的产品、品牌、价格等决策,这些都属于产品属性的一个选择。品牌属性即能够突出产品或服务的描述性特征,它在消费者购买的活动中起着隐性的作用,消费者依据品牌、价格等可以判断产品或服务如何以及怎样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能够衡量产品服务所具有的特性,因此产品属性也是一个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产品属性是不一样的,例如,文化产品由于其无形性和形式多样性(音乐、影视、文学作品、画册、音乐会、话剧等),所以文化产品的属性与其他商品和属性略有不同,这里笔者主要考虑文化产品的题材如爱情、亲情、自然、时代;文化产品的内容如励志、抒情、故事;文化产品的形式如影片、书籍、画册。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一) 模型构建的基础
怀旧心理及怀旧消费行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消费者怀旧的文献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消费者怀旧概念的研究,包括 界定消费者怀旧及其分类和度量方法;二是消费者怀旧的诱因的研究,即怀旧心理形成机制等;三是怀旧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张莹,2011)。
图1为怀旧消费行为模型(卓素燕,2011)。该通过结合FrankKardes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型, 构建了怀旧消费行为形成路径, 把怀旧消费行为分解为从怀旧情感反应到怀旧认知反应, 再到怀旧行为反应的三个阶段, 分析了怀旧消费形成机理。
图2为怀旧产品购买决策模型(张义(2012),其消费决策主要包括产生、转化两个环节。消费者的怀旧情感从纵向视角来看可分为两个层次: 怀旧倾向与怀旧强度,其对应两大产生机制: 内化机制与唤起机制。怀旧情感通过品牌信任、品牌依恋和品牌承诺的中介,从而转化怀旧购买。这种怀旧情感的产生-转化模型可以为企业开展怀旧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假设怀旧文化产品属性、网络口碑和企业线上广告对消费者的怀旧强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怀旧强度作为怀旧元素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由此,构建了如下的理论模型(见图3)。在模型中,将怀旧文化产品属性、网络口碑和企业线上广告对怀旧强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将怀旧强度作为中介变量所发挥的作用,以此作为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的理论框架。
根据上述理论模型,针对网络虚拟环境,以怀旧文化产品为对象,分别就产品属性、网络口碑、线下广告等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等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怀旧文化产品属性对购买决策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2:网络口碑对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3:企业广告对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4:怀旧文化产品属性通过怀旧强度对购买决策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5:企业广告对怀旧文化产品通过怀旧强度购买决策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6:网络口碑对怀旧文化产品通过怀旧强度购买决策有正相关影响。
(三) 问卷设计与检验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背景资料,即简单的性别、年龄、学历等简单的信息收集;第二部分是关于网络口碑、产品属性、企业广告、怀旧强度对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影响的李克特量表设计。
调查对象涵盖18~60岁的人群,对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无特殊要求。问卷发放采用发放纸质版和电子版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发送邮件等调查方式进行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112份。利用SPSS19.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信度分析、量表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怀旧文化产品品牌属性、网络口碑、企业广告的中介检验和购买意愿进行检验。
(四) 可靠性分析
本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量表对问卷进行信度的检验,通过可靠性分析讨论量表的有效性,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其数值等于0.938,则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量表15题的内部一致性极佳。“修正的项目总相关”列表示该题与其余14题题项加总后的积差相关,15项的值全大于0.5,均呈现中、高度关系,则这15题所测量的同质性颇高。“项目删除时的Cronbach’s Alpha值”表示的是该题项删除以后,整个量表的α系数改变情形,Cronbach’s α系数与库李信度皆属于内部一致性系数,此量表中每题项的项目删除时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930,因而所测量的行为特质很接近,因此信度很高。可靠性检验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1. 社交平台使用情况分析
由问卷的数据分析可得,消费者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是微信朋友圈(88.9%),其次是微博(66.7%)和QQ空间(41.4%)。这与笔者预测一致,当下中国最常用的社交平台是微信、微博和QQ。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在自媒体上的线上广告在此三个平台投放最为有效(见表2)。
2. 网络平台购买怀旧产品分析
由问卷的调研结果表3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怀旧产品的购买是不高的,相对较高的是怀旧食品(34.0%)、怀旧音乐(29.0%)、怀旧电影(29.0%),其次是怀旧文化作品(26.0%)。根据以往国际经验,当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时人们会开始注重对文化商品的消费。
(二) 数据分析
1.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关系是相对于函数关系而言,表示两类事物在发展和变化时,其变化的方向和大小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确定其为因果关系。相关性分析主要是研究变量之间紧密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相关系数是描述这种线性关系方向和程度的统计量,通常都是用系统默认的 Pearson 系数。衡量标准为:R
(a) 怀旧产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三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由表4可见,三个维度彼此相关性均小于0. 2,也就是说三个维度之间是不相关,不能被互相替代或解释的,因此,适合用于进行回归分析。
(b)怀旧强度与购买意愿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5 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怀旧强度对购买意愿在 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并且是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643,由此可以初步验证假设 H3a。
(c) 影响购买决策三因素与怀旧强度及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0.01的水平上,购买决策的三个影响因素与怀旧强度以及购买意愿存在明显不同程度的正向相关性。其中,与怀旧强度存在相关性从弱到强分别是产品属性、企业广告、网络口碑,而且相关性系数大于0.5,初步证明了假设 Hla、Hlb、Hlc的存在。对于购买意愿而言,产品属性、企业广告、网络口碑也都在0.01的置信区间内,且都与购买意愿存在正向的相关性,其R值均大于0.5。可见,产品属性、企业广告、网络口碑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性,也初步验证了假设 H2a、H2b、H2c的存在。
2.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解释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的研究采用的回归方法是 FOWARD 逐步回归法。
(a) 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与怀旧强度的回归分析
由表7可见,Sig.f
由以上的方程式可知,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存在明显不相同,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消费者的怀旧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贡献,另外,各影响因素变量检验中的F的统计值显著性均为0.05水平以下,依次可以判断此三个影响因素存在显著性的回归关系,再次验证了假设中的Hla、Hlb和Hlc。
(b)影响因素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由表8可见,Sig.f
由以上的方程式可知,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存在明显不相同,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贡献,另外,各影响因素变量检验中的F的统计值显著性均为0.05水平以下,依次可以判断此三个影响因素存在显著性的回归关系,再次验证了假设中的H2a、H2b和H2c。
(c) 怀旧强度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由表9可见,Sig.f
3. 怀旧强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我们将依次检验怀旧强度在产品属性、网络口碑、企业广告与购买意愿的中介效应。
(a) 怀旧强度在购买意愿与网络口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表10的结果可知,各相关系数a1、b1、c1、d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的P值均〈0.05,间接作用Effect为0.0908 (A1-D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7.71%(B1*C1/A1)中介效应提高了调整后变异的28.93%.由此可知,加入了中介变量方程的拟合效度得到了提高,可见怀旧强度作为中介变量,在此次检验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可见,网络口碑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也可以通过怀旧强度,间接的作用于购买意愿。
中介效应示意图如图4所示。
(b) 怀旧强度在购买意愿与怀旧色彩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表11的结果可知,各相关系数a2、b2、c2、d2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的P值均〈0.05,间接作用Effect为0.0847 (A1-D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2.39%(B1*C1/A1)中介效应提高了调整后变异的27.67%.由此可知,加入了中介变量方程的拟合效度得到了提高,可见怀旧强度作为中介变量,在此次检验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可见,企业广告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也可以通过怀旧强度,间接的作用于购买意愿。
中介效应示意图如图5所示。
(c) 怀旧强度在购买意愿与产品属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表12的结果可知,各相关系数a3、b3、c3、d3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的P值均.〈0.05,间接作用Effect为0.0882(A1-D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8。57%(B1*C1/A1)中介效应提高了调整后变异的27.69%.由此可知,加入了中介变量方程的拟合效度得到了提高,可见怀旧强度作为中介变量,在此次检验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可见,产品属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也可以通过怀旧强度,间接的作用于购买意愿。
中介效应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 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是围绕怀旧文化产品的网络口碑、产品属性、企业广告对消费者怀旧强度的影响,进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寻找出影响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路径,以及消费者的怀旧强度对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为怀旧文化产品的营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消费者的怀旧强度和购买决策受个体特征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中,样本数据收集了关于被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月收入等个体特征的信息,并对此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某些个体特征对于其怀旧强度和购买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2. 消费者受怀旧文化产品的网络口碑、产品属性、企业广告的影响存在偏好差异。网络口碑对于怀旧文化产品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品属性和企业广告。由于此问卷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加之大家对于口碑的信任度更高一点,因此网络口碑的影响程度更显著。
3. 网络口碑、产品属性、企业广告与怀旧强度、购买意愿成正向显著相关。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者的怀旧强度与网络口碑、企业广告、产品属性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网络口碑对消费者的怀旧强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产品属性,产品属性和企业广告对怀旧强度的影响程度较低。总体而言,网络口碑、企业广告、产品属性与怀旧强度存在正向显著相关。
4. 怀旧强度在网络口碑、企业广告、产品属性和购买意愿之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怀旧强度在网络口碑、企业广告、产品属性和购买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本文通过中介效应 Sobel 检验分析发现,怀旧强度作为中介变量,在购买意愿和三个影响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都达到 35%以上。而且中介效应对方差变异值的解释程度也达到 35%左右,使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更高。因此,怀旧文化产品可以利用网络口碑、企业广告,通过唤起消费者的怀旧强度,从而影响消费者对怀旧产品的购买决策。
(二) 研究展望
此外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的是文化产品,对于中国经济仍处于不断发展中,大家对于文化产品的定义并不是特别熟悉,文化产品在一般消费者的生活当中影响并不大, 消费也不是特别频繁,所以他们对这两个产品类别的关注没有太多的投入。文化产品不像一些耐用消费品,如空调、冰箱、汽车等产品,对消费者的生活影响很大,需要消费者有较多的情感和金钱投入,其调查的结果也就更具有代表性,但选择这样的产品会对参与访问调查的被访者要求较高,符合这样条件的样本范围比较窄,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这也是一个难以达到的要求。所以,文化产品的选择也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
根据对前人文献的查阅和本研究的结论,对于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其文化实力也不断增强的中国,可以看出怀旧文化产品的市场是很有潜力的,其文化市场的营销也是很有潜力的,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得出在产品属性、企业的广告、网络口碑上有较大的影响。对于未来的关于怀旧营销的研究中,对于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再更加深入,对于网络环境的测评,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更准确的数据收集。
参考文献:
Robert M Schindler,Morris B Holbrrok. Nostalgia for early experience as a determinant of consumer preferences [J]Mark.2003,2
Abbas A.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J].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7, 31, 841C849.
Goulding C. Romancing the past: heritage visiting and the nostalgic consumer[J].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01, 18,565C592.
Nicosia Francesco M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in the digital marketplace [J].Omega,2003,31(5):349-363
Davis F.Yearning for Yesterday: Sociology of Nostalgia. New York: Free Press.[J]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1979, 4, 19C26.
Engel J E, Blachwell R D, Kollat DT.Consumer Behavior [M]. 7th ed. New York :Dryden Press.
关键词:广告设计;色彩;应用心理
广告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消费者关注某一产品,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因此,广告设计需要注重广告给人的第一印象。要设计一则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广告,设计师需要投入大量心血。另外,广告是综合艺术的集成体,集创意、灵感以及思维方式等为一体。在进行广告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充分应用广告色彩,并考虑到人们的色彩心理,从而加强广告的视觉效果,发挥广告的最大作用。
一、色彩与应用心理之间的联系
1.色彩对比
色彩运用恰当,将会产生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时,若选择的色彩恰当,有利于提升广告的效果。另外,对色彩进行对比设计,可以增强画面的饱和度,从而提升广告的影响力。如,若在广告画面中添加红、黄、橙等暖色调的颜色,将会使画面更加温暖,使人们易于接受;若增加紫、灰等冷色系颜色,就会使广告画面的对比度得到提升,进而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在广告设计过程中,若在画面中过多使用相同色系的颜色,会使整个画面较为单调,导致广告效果不佳。
2.鲜明色彩
一般来说,鲜明的色彩代表正能量、有朝气。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时运用鲜明的色彩,更能够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设计的广告类型不同,所选用的颜色也不同。如,绿色是环保、生命的象征,因此可以将其运用到环保广告设计中。又如,红色是热情、活力的代表色,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加入红色,可以提升广告的活力,且由于红色较为鲜亮,也会增强广告的视觉效果。3.善于使用冷色调由于冷色调代表科技感,因此在一些电子产品的广告上,大多使用的是冷色调。在这种类型的广告中使用冷色调,也可以使产品显得更为高贵。另外,冷色调也可用于餐具等厨卫用品的广告中。将冷色调运用到厨卫用品广告中,可以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二、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和产品属性相符合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颜色存在一些共同的认识。如,在悲伤的场合中,红色一般是不能出现的。可以说,每件产品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属性颜色。这样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之前,需要积极了解产品的各项属性,从而保证在充分了解产品属性的基础上发挥产品的个性价值。另外,由于产品种类不同,所需要体现的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其产品属性的表达依赖广告颜色的表现,产品属性也为广告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2.和地域特色相一致
在颜色的使用上,不同地域往往差异较大,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颜色的选择存在差异。如,在我国,红色代表喜庆,黄色是高贵、权力的象征。而在很多西方国家,婚礼时大多选择白色作为主色,从而体现婚姻的纯洁性。从中可以看出,地域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于颜色属性的认知也不同。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详细了解地域文化,根据地域差异选择色彩。这样有助于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亲近感。
3.和颜色配置相和谐
在进行颜色配置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各种颜色配置到一起的平衡性,否则会导致画面看起来较为突兀。在进行颜色配置时,需要充分掌握各种颜色的对比度、饱和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告画面和谐、统一,进而提升广告效果。部分设计师在进行广告颜色设置时,为了彰显自身的个性,往往会选择较为大胆的颜色。这样设计出来的广告画面虽然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是往往忽视了广告设计的初衷。因此,在实际的广告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遵循色彩配置的原则,在进行颜色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设计风格与功能,进而给人一种和谐的画面感。
三、结语
在进行广告设计时,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色彩应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告效果得到充分发挥。现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发生变化,广告设计的难度也较大,因此,设计师需要充分掌握色彩配置的相关技巧,并积极进行创新,从而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此同时,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广告设计时,需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差异,根据地域的不同特点进行广告设计。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广告,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陈媛 单位: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肖馨,陈华锋.浅析设计色彩研究与应用.艺术研究,2012(2).
[2]蔚小燕.试论广告设计的色彩搭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一)色彩对比的视觉处理色彩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的,因此色彩的选择对广告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对比方式的色彩设计可以提高画面的饱和度,从而提高人们的观看兴趣。例如:画面中出现红、橙、黄等暖色调会显得换面充满正能量,如果加入蓝、紫灰等冷色调就可以增加画面的对比度,从而使得画面保持色调平衡给人舒适的感觉。此外黑白色调的反差给以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便于加强记忆和画面感,同时还可以给人一种高贵、可靠的感觉,使人不由自主的把视线投入到广告画面中。如果一味的使用相同色调会显得画面过于单调且失去平衡感,从而缺失较强的渲染力。
(二)运用鲜明色彩鲜明色彩是朝气、阳光的象征,所以鲜明的色彩适用于年轻群体,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应用鲜明色彩可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例如:绿色是生命、环保、健康的体现,所以在进行环保广告设计时可以选择绿色系,便于提高广告的宣传力度。红色是激情、活力的象征,所以在广告设计中加入红元素,可以彰显广告的活力好热情,且红色是比较显眼的颜色,所以可以有效地增加视觉敏感度。总体来说,鲜明的颜色可以使人心情积极向上,从而更好地接受广告的信息传递,便于提高广告的使用价值。
(三)运用华贵色调和冷色调色调的华贵可以提高产品的档次,所以一般商家都喜欢应用华贵色调衬托商品的品质。一般情况下,华贵色调偏冷色调居多,例如:深灰、典雅黑通常被用在电子产品广告上,有利于凸显产品的高贵感。以及暖色系中的原木色,通常用于高档家具广告中,体现原生态感觉,从而给人大气古朴的感觉。此外冷色调还常被应用到餐具广告中,个人一种稳定、清爽的感觉,从而该消费者安全健康的印象。
二、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一)符合产品的属性产品属性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心中对颜色都有基本的认识,例如:红色不能出现在悲观场合等常见习惯,导致每种产品都有自己的颜色属性。所以在广告设计前,设计师要充分的了解产品的属性,才能提高产品的特有价值。并且不同产品所要体现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哇哈哈纯净水的广告定位是“我的眼里只有了你”,所以必须要使用纯洁的颜色,才能体现水质的纯净。而农夫山泉的定位是“自然、原生态”,所以在广告颜色选择上就可以使用绿色体现健康和生命力。因此广告产品的属性对颜色的依赖性较强,所以产品的属性为设计时很好地提供给了设计方向。
(二)符合地域配色习惯地域差异在色彩中的体现比较明显,因为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对颜色的选择习惯不同。例如:中国人将红色作为喜庆的标志、以黄色为权贵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结婚时一般穿白色礼服,体现纯洁,所以不同地域对颜色的理解不同。且受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造成不同地域的人们对颜色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地域特征,才能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程度。且由于广告是作为大众传播出现的,因此在颜色选择上必须要尊重消费者的文化风俗,才能提高广告的亲和力。因此设计师要综合的考虑地域因素对色彩的影响,并尊重地区的文化特征,才能收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符合色彩配置的和谐统一和谐统一的颜色何以给人平衡感,否则会想的画面很突兀。因此在颜色搭配时需要掌握颜色的对比度和饱和度,并保证画面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广告的整体效果。由于设计师大多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在颜色选择上往往大胆、夸张,虽然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却缺脱离了广告的目的。因此广告设计必须要遵循色调原则,才能起到意外收获,所以,必须要结合产品的设计风格和使用功能,正确的选择颜色,例如:食物广告可以使用暖色调,便于提高食物的新鲜感,从而有效地提高食欲。如果食物广告使用冷色调,会给人一种变质的感觉,不仅不符合食物的原始特征,还会使得画面缺乏真实感,从而无法给人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