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7: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1

一、直通教材,以国情建立学生环保意识

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点,分别是保护环境和科学发展观。利用环境保护的意识去发展经济,结合科学的发展路线去实施环境保护,这不仅是当前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任务。所以,通过环境保护来阐述科学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保护研究“保护我们的共有家园”时,应该通过以下思路为学生进行讲解。

结合国情,树立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加深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了解。人口方面,我国人口比例偏向老龄化,人口数量众多,增长率快。而且我国山区农村人口偏多,加之他们的观念陈旧,整体素质偏低,这便为环境保护带来了制约。资源方面,我国目前资源严重缺乏。虽然我国资源丰富广博,但是人均占有率却不高,再加上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匀,一些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比如风能水能等),这便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日后发展敲响了警钟。环境方面,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便说明我国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刻不容缓。法制方面,当前虽然我国基于环境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这便需要相关人员以予严肃关注。

基于以上问题,该如何实施治理呢?在课堂中,要带领学生反观教材,针对教材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从而整理有效的解决对策。比如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政策,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法可依;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矿产资源、水土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结合法律来实现科学的发展路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幅度,提高人均资源占有率,确保经济与资源的和谐发展;及时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人口教育程度,让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思想深入人心;提高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政策,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那么,作为初中生来说,他们又该怎么去做呢?首先,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观念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意识;其次,积极开展活动,向公众宣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次,从自身做起,将环保工作落实到最细处。只有将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激发出来,才可以让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落实,实现思想品德教材中“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初衷。

二、反观案例,以现实唤醒学生环保意识

近两年,因为环境保护不当而造成的自然灾害非常的多。就拿北京等地出现的沙尘暴来讲,由于植被的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使得地表风化严重,从而在气流的影响下形成沙尘暴,给城市的空气等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的人们受教育水平偏低,他们受传统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不断开垦土地,加上这些地区的法制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从而造成了环境的持续破坏。基于这点,不仅要转变这些地区民众的观念意识,同时要更好地树立起他们的法制意识以及责任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讲述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保护环境与科学发展观”时,笔者就结合了上述的实际案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让学生结合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谈谈该如何治理案例中的问题。针对笔者的提问,学生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所以资源的相对数量严重不足,如果不合理使用和持续浪费,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解决。第一是自身方面,可以提高对这些地区民众的再教育,让环保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第二是强化法制建设,将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全面贯彻,从而让人们严于律己,自行遵循;第三是结合科学的发展观,开展一些植树造林、还原植被的活动,确保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发现,实际案例是最具说服力的,它真实反映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感受知识和责任,这比照本宣科地教学更具效果。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4]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92-01

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上。

一、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事业运用自己的法律心理、思想和知识来指导自身行为的认知,是其依据对环境保护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而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在毕业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能起到广泛的表率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周围的群体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是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的工程。

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替代转化理论和共生进化理论是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基础。替代转化理论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目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人类社会与神态环境之间无时不处发生着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当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时,相互需求相互制约,二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状态,双方都可以继续生存发展,这也正是共生进化理论所揭示的道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并非对立征服关系,而是将其当做人类社会生存与进化不可缺少的共生单元,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环境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只力量,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法律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则显得非常必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为人类生存提供更好的生命孕育环境。

三、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高校环境法律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学生环境法律教育方式单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课程中,大多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生态伦理教育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没有单独的开设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方面的课程,而且,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目的仅在于应付考试,而非实实在在地提高环保知识和认知,以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其次,缺乏环境法律实践和职业训练。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需要环境保护的实践,环境法律教育忽视了对环境法律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的培养。在实践中,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只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全面的分析,因此,在环境法律教育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职业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增强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方法途径

为更好的加强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的培养,需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深化环境法律教育课程的改革,提高对环境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对环境法律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必须采取相措施使环境法律教育受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增强环境法律课程的教育,深化改革,拓宽法学选修课的门类和范围、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产生对于环境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从理性的和感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使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二,增加环境法律职业训练,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实践能力。

对于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更多组织学生进行与环境法律有关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环境法律教课程,注重课本知识教育的同时,高校更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与提高环境法律意识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有关环境保护的案例审判、增加学生“模拟法庭”的组织举办、在环境保护日进行多种方式的宣传、环保法律知识的问答、举办环境保护相关讲座和培训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提供学生在律所、环保局等机构的实践机会,增加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切身体会,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规范环境法律行为。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在校园活动中,可以组织社团活动,在社会实际中,积极参见民间环保组织和政府环保组织的多种活动,开阔视野,将环境法律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应用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并深化对于环境环保事业的认识,提升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规范环境法律行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雅.论生态主义法律价值观的确立[J].学术探索,2005(02).

篇4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134-01

1 进行全民教育,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光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企业等。不但要对全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识保护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

2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应该从管理机制入手,完善管理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地区或者部门之间,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出现。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和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负责,国家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法执行力度进行监察,督促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时刻紧抓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不放松,履行政府职能。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落实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企业和单位应该解决好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

3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政策的推动力度,运用一些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列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监管的等项目的支出,按照周边城市的投入比例,增加财政预算。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鼓励民间投入,扩大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融资体系。

4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重视生态指标的考核,适当的弱化经济指标,在保证经济增加的同时,要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坚持规范领先,实现保护生态建设到发展生态经济的飞跃,用最低的生态资源和最小的生态破坏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应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生态节能和环保技术,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建设,实施环保科研项目,并把重大的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资金投入,加快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6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已经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环境保护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年前的《环境保护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完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现实情况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一些整改,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同时,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工业开发区的监管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7 结论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懿,韩勇,齐先朴.广西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132-136.

篇5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气象探测设施;保护措施;湖南炎陵

气象探测环境是获取气象探测信息的场所,气象探测环境的破坏,将造成观测要素如温度、雨量、风力、风向、气压等气象基本数据出现误差,影响了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进而影响气象部门对天气气候形势的分析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及精细化。长期稳定的气象探测数据,也是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依据[1]。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西侧、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倾斜过渡地段,南北跨度长,地形、地貌、地质和气候特征复杂,又是热带气旋登陆后频繁影响的地区,暴雨、山洪、冰雹、强对流性大风、地质灾害等频繁发生。为此,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防雷减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现通过对炎陵县气象探测环境系统性的评估,强调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并将其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增强法律意识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为此,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防建设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力度[2]。

2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3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关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有关规定,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尽快组织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该地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作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保持长期稳定[3]。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密切配合当地城乡规划部门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机构,做好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4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相关的备案制度和沟通机制

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继续发扬密切合作、互相配合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协作沟通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联系,及时将该单位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报当地政府和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及时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传递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同时,以台站名称变更为契机,进一步细化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工作,重新到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备案,并在当地政府网站公示备案内容。

5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对于气象探测环境达不到保护标准的,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治理。当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以确保气象设施正常运行[4]。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保驾护航,该打击的打击,该拆除的拆除,该事前严格控制的按法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6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查处相关违法案件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在气象台站或气象设施附近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标准及要求。气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工作。利用“3·23”气象日对探测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每个台站都要在气象局周围的醒目位置涂刷、张贴探测环境保护宣传标语。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破坏气象探测环境,不得损毁气象探测设施。

7参考文献

[1]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2] 许颖.论气象探测环境的法律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3(10):10-11.

篇6

1 将环保理念渗透到生物教材中

1.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知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讲授。就高校生物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属于“可讲可不讲”的范畴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因此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2 深化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知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加强环保理念的渗透,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据环境保护内容涉及课程教学秩序,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合理运用,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把握生态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素质。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认知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使高校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所在地区的制备情况,并组织设计绿化校园活动,以增进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

1.3 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强环境教育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视频和幻灯片等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知,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理活动、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生物圈所造成的影响,呼吁学生积极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2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1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带领学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促进环保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使学生认知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到城市周边的风景区参观植物园和动物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进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2 宣传教育文艺活动

高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植物节”等,配合相关主题,以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环保节目表演以及征文比赛等方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3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生态环境相关问题布置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进步。比如让学生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对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的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身边细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深层探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3.1 结合突发的事件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食物链教学时,发现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课本上的一些表面的食物链,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此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上出现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或者一条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大家深知食品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发展,但各种食品污染给我们带来诸多隐患:不法商贩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各种违背自然规律、催生动植物尽快成熟的技术手段被频繁使用,比如大量农业的喷洒、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饲料激素的添加,都造成了动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和药物的过度残留。不法商贩突破道德底线的急功近利,更是爆出了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能用食物链的知识来系统分析食品污染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的灾难,从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 增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如藏羚羊的灭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他们身边的空间。

篇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对策

1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

1.1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建立更加实用、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尊重公众的意愿,及时听取和采纳公众意见,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向着科学化、实用化、透明化和公正化的方向发展。

1.2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增强群众参与性,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众性

公众参与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公众对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建设项目与自然环境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纠纷。

1.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平稳的开展

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极大地增加环保审批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工作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消除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真正做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民主、科学、公开、公正。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2.1 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有危害到切身利益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行为时,往往只是忍耐或者采取暴力手段,致使环境纠纷升级。同时,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普遍较低,大多数人仍认为环保工作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缺乏环保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2 公众参与的法律规范滞后,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中,公众参与不够制度化、具体化,不能使相关法律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进行有机的转化,公众的参与权无法得到保证和实现。同时,我国的环境相关立法在确立环境保护中各方的义务和权利时偏重于政府部门的作用而忽视了公众参与的作用,使公众参与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公众参与成为一句空话。

2.3 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低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的经济行为和制度都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而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国际通用惯例。但在我国,大部分群众在参与环境保护上以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为主,缺乏自主参与,使得公众参与沦为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4 公众参与的信息公开度低,参与的权限范围小

由于我国的一些特定国情需要环境保护部门对一些敏感性问题保密,使得环保工作无法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范围有限,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对策

3.1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政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大力发展民间环境保护组织,鼓励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例如,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工作的了解和认识;设立固定的环保咨询热线等等。

3.2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体系

以公众参与为基本的立法准则,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明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工作的相关法律程序,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诉讼制度和程序,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法律体系,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提供充分、可靠的法律依据,确保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作用。

3.3 积极扩大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鼓励和推动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发展

政府应积极的寻求和提供多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鼓励和推动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发展,并制定保护政策,使公众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建议,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建立阳光型政府,加大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度,增强环境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

政府要加大环境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的公开度,使公众能够及时的获得相关环境信息,确保其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决策权和知情权。

4 总结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众参与的意识,解决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课外实践活动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我们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在精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关环境问题的政策法规,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动态、环境知识和科技的进展,加强自身的环境修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客观条件,利用物理课堂教育阵地向学生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1.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科技讲座,向学生们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生只有了解了我国以及世界当前的环境现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有可能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所以我们讲座举的实例一定要有震撼力与说服力。我在介绍我国环境的现状时就列举了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状况。在我国的七大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中除了长江与珠江水质较好之外,其他五大河流的水质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淮河、海河与辽河水质基本都是劣四、劣五类水,污染特别严重,完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我国的湖泊污染情况比河流还要严重,周围海域由于富营养物的污染赤潮也是频繁地发生,特别是珠江口的赤潮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广州地区的淡水供应,对海水养殖业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太湖蓝藻的爆发给人们敲响了要保护环境的警钟,这些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发展中国家水资源污染现状更是严重,每年因饮用水污染引起上亿人的腹泻病,约有200万儿童死亡,2亿人感染上肠道病毒,2000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实例对学生们的震撼很大,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帮助学生们逐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融入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的章节内容都涉及了环境保护的话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环境保护的讨论。如在学习噪声污染与防治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讨论了怎样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这个话题,学生们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他们提出了以下的想法:(1)修建环城公路,噪声大的载重车辆只允许走环城路,不许进入市区。(2)在汽车的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减小噪声源。(3)城市的生活区与工业生产区应该尽量的远离等。在学习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的时候,结合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口号,在北京的汽车拥有量2008年5月份已经达到300多万辆的情况下,我让学生们讨论如何解决北京汽车的尾气污染这一话题。学生们讨论交流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想法:(1)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2)优先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倡市民坐公交车上下班。(3)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或是以氢气为燃料的环保型汽车等,这些学习与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3.组织学生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对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环境保护大体情况,为探讨环境保护方法做了准备,而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间有了更强的凝聚力。

(2)组织学生探讨环境保护的措施

在学生调查了家乡周围的环境情况以后,我就组织学生探讨有关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的一些窍门与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极为活跃,提出了很多种有益的想法。如有的学生提出家乡河流中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了,主要是由水质污染造成的,而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消灭水稻、茶叶、桑叶等农作物的虫害,大量地使用各种农药,我们应该建议农民要更多地采用天然灭虫法,如洒生石灰等,如果一定要使用农药也应该使用那些低毒、残留少、残留期短的有机农药,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不受污染。还有的学生提出了每年国人都要使用大量的干电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在使用完之后随地乱扔,电池腐烂之后泄漏出来的重金属如汞、铬会对土壤与水资源产生严重的污染,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有关废旧电池回收的政策与法规,为此建议:①在电池用完之后不要随手乱扔,应该用盒子收集起来;②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相应的废旧电池回收方案,鼓励回收废旧电池,这样可以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

4.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

篇9

关键词:生物课堂 环境保护

由于人类关注短期效益地过度开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从容的应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教育新形势,在生物课堂中贯彻环境教育呢?我想,我们可以从生物课堂教学入手。在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交叉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紧扣教材,联系实际

新的生物教材一改以往繁、难、偏、旧的面孔,它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分别串起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生物圈中的人、健康的生活等十个单元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环境保护的内容穿插于各个单元环节中,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作为整体考虑。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本章的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感情。因此,本章正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良好材料。在教学时,学生通过观看干旱使粮食减产的照片、土地荒漠化的照片、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的照片,增强了节水意识,知道了绿色植被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强了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分析“随食物链的传递,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越多”时,教师尤其要强调人类如果排放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就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从而提醒学生注意环境保护。

每个人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所有生物的“家”。《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介绍了我国植被的类型以及面临的问题,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我国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调查河南植被状况或开展设计绿化校园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开展活动,积极参与

生物教学中,我们不必拘泥于课堂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模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脑、动手。生物教学内容中设计了不少活动可在课堂开展,如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可以让学生当堂测试讲台前以及教室中间和后面的尘埃粒子数量,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讲台前尘埃状况,并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与粉尘的密切关系,从而清醒的认识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所在。

其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身边破坏环境的例子,分析原因和危害以及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避免破坏环境。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并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在每学期结束时,可以布置一些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然后让学生在开学时的课上进行表达交流。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家培养细菌、真菌,清楚了解细菌、真菌的有利和有害方面。也可以对居民生活用水量、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对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的人群进行调查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深层探讨,落实行动

生物教学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应该落实到学生主体上,使学生不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更进一步增强自身责任感,认识到唯有以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不会影响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如藏羚羊的灭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他们身边的空间。

篇10

1.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各类教育中都渗透着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了解环境,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从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素质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环境教育则是培养人类的保护环境意识。公民良好思想品德的体现是从保护环境开始的,而高中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可以看出,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生是未来环境保护的实施者和维护者,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不强,对于保护环境不加重视。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做出改革后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生物教材第三册《稳态与环境》中包含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命系统的稳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宗旨,通过环境教育为主线,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的方法

1.结合教材内容,强化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立足于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是“隐性”环境知识,做到课堂教学和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目前世界上植被的覆盖率正在急剧减少,而温室效应也越来越严重,已经渐渐地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告诉学生要保护植物;还有在讲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时候,可以把大自然比喻成人体,告诉学生人体一旦内环境失去平衡,那么人就会生病,大自然就像人体内环境,大自然的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自然也会生病。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2.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在讲解教材选修二中《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即人类乱砍滥伐、严重的白色污染、工厂乱排放污水等一系列的反面教材,从这些角度分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从中启发学生要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这种循序渐进的启发使学生明白:只有好好保护环境,人类才能赖以生存和发展。

3.开展关于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会。

高中生物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关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会,邀请其他生物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问题。例如,我国的资源被不合理的开发、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开展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会,学生会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也会越来越强,会更加热爱自然。

篇11

【关键词】农业 生态环境保护 法制 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的粗放经营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浪费等生态破坏加剧,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地区土地长期集约经营、重用轻养,不适当地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土地肥力下降。这不仅影响农产品的安全,同时也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和执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有所好转、局部仍在恶化的现状还在继续,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执法力度和农民自身环境意识、政府财政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宪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性规定、《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等。此外,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规定》、《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也有相关规定。在地方立法方面,我国地方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颁布了省级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还有多个省市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办法。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相关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立法主要集中于城市且重污染防治、轻生态环境保护,对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立法更是重视不够。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现行《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却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至今为止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在生态农业、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还很欠缺。目前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散立法与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不相适应,加上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不够系统、具体,使得相关规定难以有效实施。另外,一些重要生态环境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和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虽然很多地方已经有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但是级别较低,且立法重点是农业生物的环境因素保护而并非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相关标准,有些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修订,某些领域还是空白。

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许多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等,但是制度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较差,且主要针对城市工业企业,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较少,配套制度措施的供给不足和程序缺位也使得制度无法真正落实,必须进一步完善。此外,在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很多领域,尚缺乏必要的制度配给,如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等。

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执法管理体系,农业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重点地市县及乡镇相继成立专职农业生态环保机构或配备专业生态环保执法人员,在农业生态环保执法和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管理体制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执法体制,这种执法体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执法中的争权夺利和相互推诿现象。此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都有相关职能,都是执法主体,而且地方的各个条例在相关执法主体的规定上亦不尽相同,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陷入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①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法失职现象,这些都使得农业生态环保的执法效果大打折扣,也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之一。

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配套运行环境。目前,农民环保意识差、参与积极性低、环保配套设施不健全以及农地产权模式弊端等均是推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上环境保护和普法宣传的缺位,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普遍较为薄弱。土地产权虚置、经营权不稳定等农地产权模式以及分散化、随意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既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②,同时也使得农民自身很少去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脆弱性。此外,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普遍向城市倾斜,也使得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在农村,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设施以及其他农业生态环保设施还很缺乏。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导致农民承担农业生态环保的成本过高,这些都制约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下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和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成本过高均是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推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对策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首先,出台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的迫切性,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监督与管理等固定下来,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本的法律基础。其次,还应加快对现行《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步伐,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专门规定。应尽快修订现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将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具体化、配套化,同时改变目前某些相关规定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现象,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良性互动。再次,应加强有关生态农业、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弥补在该领域的立法空白。最后,应健全和完善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体系。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首先,应完善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补偿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增加关于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同时在公众参与环节,应针对项目或规划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影响的广泛性和农民的聚居性等特点规定特殊的公众参与条件、方式与程序等,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提高参与的效果。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中,可以借鉴国外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对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原则、补偿标准、补偿程序和补偿形式及监督管理等内容予以明确,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环境。此外,还应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制度,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处理制度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等。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首先,应改革现有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构,改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为垂直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分割,增强管理和执法效率,避免出现为利相互争夺、为责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为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执法权威,还应赋予其较多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权,同时全面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执法和宣传教育工作。其次,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和执法水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执法,对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行政和司法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和司法保护。

优化制度运行环境。首先,应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农民和农户的文化素质培训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农户自觉走上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和科学种植的道路上来。其次,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重视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对农户的各项农业生态补偿,从而提高农户参与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应尽快建设农业和农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如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设施等。最后,还应进一步改革目前的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使用权流转和交易,改变目前农业经营的随意性和分散性,从而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使用提供条件。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

【注释】

①项波,段春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探讨”,《农业考古》,2008年第3期,第95~96页。

篇12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而环保意识又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思想,重视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青少年 环保教育 了解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现在,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究竟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怎样让青少年树立起环保意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认识环境保护的背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之地。

几千年来,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日益增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了过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尤其二次大战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机器的广泛的使用,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恶化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62年美国的女生物学家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中写到:“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并在几小时内死去;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人类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性,60年代,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兴起了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保护运动”。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于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12月26日正式修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长知识长能力的阶段,也处在由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以后的人生方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中学阶段开始,慢慢给他们渗透环保思想,养成环保习惯,对他们长大后对环境的保护,有了一个自觉行动的基础,这一点是其他阶段所不可替代的。

青少年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够发挥是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有比成人更具优势的一面。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环境向有利方向转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应该让中学生懂得自己在保护环境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3 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再过几年都将走上工作岗位,作为未来接班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他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青少年应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同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将来是不可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的将来也难以致力于环境保护,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环保教育,让青少年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技能,使之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消除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并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提高更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具体方法

4.1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要成为一个现代的“环保人”,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环保,环境污染有那些来源,又有那些危害等等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慢慢渗透进去,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教学当中,要求把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和治理措施作一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列在其中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不同方面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例如我们讲到《环境污染》这一节,讲授环境污染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后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有多大,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断的教育教学中树立起环保意识。

4.2实验中贯彻环保教育

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验设计,实验条件的改进,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中,可结合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主动地保护环境,并且从身边做起。如对实验后废液的处理,不能只图一时方便,把废液直接倒入水槽中,因为废液会腐蚀地下水管,从而造成水污染,所以在做实验时强调废液必须倒入废液缸中。结合实验、讲解,指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处理,增强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我们平时在洗涤时,使用的肥皂、洗涤剂等,会产生许多生活污水,结合河中的水葫芦泛滥成灾,澄清这就是由于生活污水大量直接排入河中,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这些不仅会污染水体,还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针对当前这种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还有许多不同污染的处理,通过实验把它们展示出来,由实验联系环保,通过实验讲环保,解决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深知,保护环境,责无旁贷。

4.3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13

关键词:幼儿园;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40-01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随着这些口号的提出,人类环保意识正在觉醒,环保教育近在眉睫。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那我们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一、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增强幼儿的环保行为

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虽然他们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对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去追问、去探索,但是,幼儿期的孩子主要靠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教育对幼儿有深刻的印象。

1、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出发,引发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加强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环境,从孩子的切身感受出发,激发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例如,带孩子到附近的工厂参观,看看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蔚蓝的天空变成乌黑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厂里排出来的废水,如何使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了解废水污染的严重性;带孩子到马路上走走,听听嘈杂的汽车喇叭声、闻闻呛人的汽车尾气,感受噪音的危害、尾气的危害……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幼儿强烈的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利用录像、课件、图书、画报等手段,加深幼儿的环保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文学作品等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通过电视记录片,了解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乡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还有满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剥夺我们的青山绿水等等。课件《伤心的小鲤鱼》、《窗外的垃圾箱》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材料。同时,我们还利用环境保护的宣传画报、图片等,让孩子了解一些环保知识。这种直观、具体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幼儿比较容易的接受环境保护的知识,加深幼儿的环保认识。

二、融会贯通,将环保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环保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特别是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幼儿园更应积极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如在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还可采用游戏、故事、录像、儿歌、手工制作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教育,使幼儿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习得环保知识。例如,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告诉幼儿鲜花能美化环境、令人愉悦;鲜花和人一样都有生命,所以不能采摘公园里的鲜花。科学《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通过展示鸟类的图片、标本、播放录像等,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鸟,告诉幼儿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能捉小鸟,并告诉爸爸妈妈不杀小鸟、不吃鸟。语言《窗外的垃圾箱》告诉幼儿美好的环境要靠每一个人来维持,保护我们的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学得更生动、有趣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给幼儿很大的启迪,促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

2、教育生活化,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不放过幼儿在活动中的每一个教育机会,及时进行环保教育。例如,针对幼儿平时乱摘花、乱丢纸屑、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教师要进行现场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可以成立环保宣传队,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宣传,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增强环保兴趣和环保意识。

三、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教师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在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明确的环保意识,绝不做有损环境的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同时还要身先表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如看见废纸就捡,亲自动手打扫卫生等。教师还应和幼儿一起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带幼儿到花坛除草,成立环保小卫队,齐抓共管,共同爱护一草一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幼儿形成保护环境的优点,强化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这样,孩子在耳濡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家园配合,提高环保教育的实效

篇14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初中生 环保意识 培养

人类活动生存环境面临很多问题,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泥石流、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等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也给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气的随意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成堆,白色污染成灾。这一切都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破坏着我们的健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影响到国家经济、政治、外交等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政策措施。中学生物教学是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落实到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实现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传递,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环境问题严重,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实现环境立法,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作为中学生物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可以做出以下努力:

一、以生物课教学内容为依托,在知识教授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生环境教育和环境教育在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实现必须依托生物课教学的内容。生物新教材中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教材大篇幅介绍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等等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介绍了环境问题种种,问题根源和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揭示着人们贪婪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德这一基本道德观念。

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依托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渗透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和研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和研究既是科学探究活动,也是生物课教学的基本构成形式,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2.改进教学方法组织环境保护活动

环境教育需要培养环境意识,养成环境保护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启发学生经行环境保护,并进行环境保护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进行植物栽培试验中,学生们不需要购买专门的栽培器皿,而是把使用过的废料加以加工,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还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另外,在生物实验基地,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废弃的可降解材料用于生物样本或者植物幼苗的培养,养成他们变废为宝的生活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挖掘教材内容讲解环保知识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生物课程突出了任何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相互作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学生物教材中融入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环保内容,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让学生了解公顷书目在吸收有气体,温室气体,以及在防风治沙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远大于那些树木被砍伐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让学生们深深的理解环境保护、绿化家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白种草种树,保护环境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让他们乐于保护环境,把保护环境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了解自然的美好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生机和美好,再给他们讲述那些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面临灭绝的现状,让他们想象一下要是发熊猫只存在与图片中将会是多么的遗憾,让他们了解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了保护藏羚羊等藏区野生动物,国家铁路建设部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让他们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4 .联系地方实际深化环境认识

不联系实际的理论讲解如空中楼阁,要是讲述的所谓实例都是学生不熟悉的东西或者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学生们对这些实例的体验和理论的理解总不够深刻。要是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例中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而且可以立即投入实际行动。比如甘肃省定西市自从退耕还林发展特色经济以来,定西的马铃薯和循环经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们对于身边的事物非常熟悉,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和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也会把这些观念和意识向身边的人进行传播,他们会更容易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些科学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得到更为到位的落实,好的政策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本身就是学生在学习了环境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大贡献。

5.用数字比较传递环境保护急迫性

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8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3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目前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5%―20%,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我国老虎的数量不足100只,现存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对比显得触目惊心,学生们通过比较可以立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不加强保护这个地球将最后只剩下孤独的人类,到那时人类生活不可想象。学生们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急迫性并立即投入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中去。

二、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境保护行动

课外活动是科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生物课很多活动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其中包括环境教育。

1.成立环境保护组织、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成环境保护组织,比如校园环境保护组织,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以及校园周围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并身体力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比如捡拾校园内各种生活垃圾,在校园补种树木花草,还可以在校园周边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内主办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定期进行环境保护主体演讲,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传播环境意识,既增强了他们自己的环境意识,也传播了环境意识,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使得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2.组织郊游和参观、让学生贴近自然热心环境

结合生物教学需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郊游,走进自然去贴近和认识各类动植物,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通过了解和贴近自然,让他们热爱自然,热心环境保护。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最近的污染工厂或者污水处理厂,让他们看到环境破坏的程度和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环境保护建言献策,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也提高他们的视野和能力。

总之,我们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带来灾难性后果,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生物教育在环境教育中无法代替的优势,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一份力,尽一份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