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

篇1

关键词 柏拉图 和谐论 音乐教育思想

“和谐”是古希腊哲学美学的第一个概念,“和谐论”正是古希腊哲学美学的理论起点。“和谐”这一术语经常出现在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的著作中。他继承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平衡一静止”和谐观,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斗争一发展”和谐观,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成为西方古典美学的奠基人。柏拉图的“和谐”美学思想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体现。

一、柏拉图“和谐”思想的主旨

所谓“和谐”(harmonia)指一个事物发展到“真”的地步,即它以某种形式确定了自身的界限、形状和尺寸等,从无限的背景中剥离出来。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最早提出“和谐”术语。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万物由数而派生,数统治与支配着宇宙中的一切,和谐就是数的结构,它是最重要的数的规定性,它规定事物,使事物能被认识。和谐从“数本原说”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一般来说,万物的本原是一对对的对立,进而认为不同因素的统一或相反因素的协调产生和谐。这表明他们的思想中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和谐的观点适用于存在和生活、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整个宇宙的一切领域。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的哲学研究中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最聪明的事物是什么?――‘数’:最优美的事物是什么?――‘和谐’。”从而引申出美是和谐的观点:即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自由和必然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观点。他主张和谐以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对立面经过相互作用以后,达到相互融合。和谐即是各个对立面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也可以说,和谐是一种“中”的状态,“过”和“不及”都会破坏事物的美和好。他认为“健全的人与有缺陷的人之间的主要差别就在于‘中’或‘过’与‘不及”’。

二、柏拉图“和谐”思想在音乐认识中的体现

柏拉图多次征引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乐起源与和谐说,认为和谐作为事物美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这种艺术和技艺上。柏拉图“和谐论”主要体现在灵魂和宇宙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中。他认为灵魂和谐来自灵魂对理念世界的直观,灵魂中有着永存的和谐。音乐既是数的艺术,又是模仿的艺术,音乐的和谐是对和谐理念的模仿,音乐因而与灵魂有相通之处。和谐理念就是音乐与灵魂的共同点,音乐能体现灵魂的和谐。

(一)和谐思想与音乐的本质相通

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它把繁杂导向统一,将不协调导向协调。这一点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论”是一致的。他认为音调的协调应该理解为:“和谐是声音调协,而调协是一种互相融合,两种因素如果仍然相反,就不可能互相融合相反的因素在还没有互相融合的时候也就不可能有和谐。”他又强调“由于同样理由。节奏起于快慢,也是本来相反而后来互相融合。在这一切事例中。造成协调融合的是音乐,它正如医学,在相反因素中引生相亲相爱。所以音乐也可以说就是研究和谐与节奏范围之内的爱情现象的科学。”把不同高低、强弱、快慢、长短、稳定与不稳定的声音协调统一起来,就产生音乐。音乐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这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二)和谐思想与音乐的精神共融

柏拉图在《斐列布斯》篇里曾谈到:“有些声音柔和而清楚,产生一种纯粹的音调,它们的美就不是相对的,是从它们的本质来的,它们所产生的也是它们所特有的。”这里的本质就是指音乐之间数与比例的关系,这种指的是因数的比例关系在心灵里引发的和谐感。亦是人的精神领域里必然之所求,说明了人类“为何能从音乐中领悟到特殊的快乐,根据‘同类相求’的原则,灵魂与和谐振动产生欢乐的共鸣。”因此,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精神将不生不灭,永恒不变,从音乐本身的特性拓展到心灵,再引入教育之中。可见。音乐实为理性享受,音乐教育是追求真理与知识的理性教育,由此奠定了西方音乐教育思想至真的基石。

(三)和谐思想与音乐的审美同源

柏拉图创造了著名的三位一体“真、善、美”,并把它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标准。柏拉图认为,最“美”的东西不是外在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理智、激情和节制的完美结合,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而,在好的音乐的熏陶下,会造就个人的美德,个人就是和谐的、正义的,从而形成同样和谐与正义的国家,这种培养人的方法正是音乐真正意义所在。

柏拉图认为人存在的最高目的是要求真、善、美和谐,而身、心健全的互动正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根据他的“道”说,我们可知音乐存在的价值是提高人的修养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只有身心和谐的人,才能善尽公民之责,而只有依靠善良的公民才能建立健全的社会。追求完美和谐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基本要点。真、善、美的统一集中概括了最高的人类价值。

三、柏拉图“和谐论”在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在古希腊教育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以和谐为灵魂,这和人的美,乃至整个宇宙秩序的美是息息相通的,归根到底,它显示出一种神圣创造的美。我们知道,柏拉图主张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它应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始终。

(一)“和谐论”影响下的音乐教育美化人的心灵

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心灵的艺术,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音乐的价值在于使心灵达到和谐状态。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由此可见,音乐确实直接触及人的心灵。净化人的情感,使人某种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得以平衡,并进而陶冶性情,升华人格。他同样认识到音乐对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潜移默化作用,如受到合适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使其心灵受到陶冶、性情得到调和。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柏拉图尤为注重音乐教育对道德形成的作用。他认为,音乐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它决定儿童行为的善恶。他指出,美与丑是紧跟着好的音乐与坏的音乐,好的音乐进入人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并且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人在幼年时期就树立起社会需要的审美观。

(二)“和谐论”影响下的音乐教育塑造人的高雅性格

古希腊人将各种美德都归之于音乐。因而,在对儿童和青年教育方面,音乐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柏拉图曾说过“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进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在他看来,音乐教育是重要而必须的,节奏与和谐的调节是必要的,是一种值得积极发扬的东西,以使年轻人可以变得更加有礼貌,更加稳重,能够更好地自我调节,不论在说与做上都更有能力。

由于音乐的情感性特征,柏拉图很重视乐调与人的性格的联系,它能改变、塑造人的性格。因此,理想的乐调应能表现勇敢精神,使人在战争中,在一切危险场合,能百折不挠地继续奋斗下去。它也应表现和平环境中人们团结一致,对一切事业都能谨慎从事的风格。可见,优美的音乐既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影响人的行为,又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完美的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和谐论”影响下的音乐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 理想国 论语 音乐 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教育体系,通过对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科目的教学,以达到他们灵魂向“善”转变的目的,从而培养哲学王。《论语》是我国一部儒学经典著作,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文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中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为其目的。雅斯贝尔斯称柏拉图和孔子为人类历史“轴心时代”的文化巨人,他们都倡导并重视音乐的教学,强调音乐教育意义。因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哲学理念不同,他们的音乐教育理念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理想国》和《论语》两书的音乐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效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就在于达到对美的爱。”[1](110)柏拉图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爱。教育者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培养他们的心智,具有节制的品质。孔子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89)孔子强调君子“文”与“质”要达到一种“中庸”的状态,二者应该相互统一,和谐融洽。不过比较而言,孔子更重视“质”。“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97)颜回死后,孔子痛哭不已,不仅是因其好学,更是因为其心三月不违仁。

柏拉图和孔子的音乐教育都有培养品性的目的,都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较之其理性色彩,柏拉图的理性更为抽象,孔子的理性则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130)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三月,师生迎着和煦的春风,在水之沿,台之上,沐浴大自然之恩赐,以天地为室,各抒己见,乐而歌。此诗情画意之景,怎不詠而归,怎不让人乐?在我看来,孔子的音乐教育更具有一种意境之美。

二、音乐教育内容

《理想国》中的音乐教育不仅指音乐,而且指文学,故其内容包括音乐(狭义)和文学两个方面。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思想必须是善的,是美的。作为启蒙教育的音乐,其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应该能把儿童引向勇敢、不怕困难。要想将来的护卫者的具有什么样的品性,使儿童今后朝哪方面发展,就需在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因而音乐教育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但其内容绝不能脱离儿童的接受能力,而要根据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为基础,发掘灵魂中本身具有的“善”,从而实现心灵的转向。音乐(狭义)的教育包括歌词、曲调、节奏三个方面的内容。歌词内容要健康,质朴的音乐产生心灵的节制。“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身躯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1](71)曲调和节奏都要以歌词为核心,“混合的吕底亚调,高音的吕底亚调,以及与此类似的一些音调属于挽歌式的调子,都要废弃掉。”[1](103)对儿童进行的音乐教育的曲调“可以适当地模仿勇敢的人,模仿他们沉着应战,奋不顾身,经风雨,冒风险”的多利亚调和佛里其亚调。[1](104)至于谈到音乐教育的节奏,柏拉图反对软绵绵的靡靡之音,认为音乐教育中的节奏“应该考虑什么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进而使音步和曲调适合这种生活的文词,而不是使这种生活的文词凑合音步和曲调。”[1](105)对护卫者进行的音乐中的文学教育主要是指诗歌的教育,诗歌(史诗,抒情诗,悲剧诗等)都要写出神之所以为神的原因,写出神的本质。

《论语》中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其思想也是积极上进的,健康的。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朱熹解释为“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2](66)孔子的音乐教育内容的标准是“中和之声”、“正乐”,提倡一种既善且美的音乐。孔子说“行夏之礼,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放郑声。郑声,佞人殆。”[2](164)孔子反对郑声,认为其不正。中国诗与歌素来接下了连理之好,孔子时代诗歌都可以琴瑟鼓之,故《论语》中的音乐教育与诗歌是连在一起的。不过,孔子所提倡的音乐教育更是以“礼”为标准。音乐应随演奏的对象和场合而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61)孔子以正礼乐为治国之首,而大夫季氏却用天子之乐,这是僭礼,孔子深疾之。从孔子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侧面探其思想之道乃“忠恕而已”。

从上可知,柏拉图和孔子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都注重德育,内容健康。但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哲学王而准备,是一种精英教育,而孔子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有教无类”[2](168);《理想国》中的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具体,《论语》中则较为抽象;《理想国》音乐教育与体操训练相辅相成,《论语》则以“礼”相成。

三、音乐教育方法

柏拉图认为音乐的教育是终身的,应该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儿童对美的爱好,让美从小就浸润其心灵,并坚持循序渐进,是一个“美形体,美理念”的过程,其《理想国》中只提到对儿童进行美的爱好的过程。孔子音乐教育的过程,则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104),由诗——礼——乐的过程,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来推算,所言的音乐教育最少是少年期。因音乐教育过程之异,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

柏拉图倡导用讲故事和游戏的教学方法。“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1](140)柏拉图提倡模仿的教学,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持续地模仿,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第二性,以后就会显示这种习惯。孔子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101)的教学方法,强调正己而后正人的榜样教学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92)。孔子很注重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89)虽然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有上智下愚之别,但只要好古且敏而求之,有朝一日用其力而至于身,无不达者。学习要遵循“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94)的规律,才能本末兼收,内外交养。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启发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95)

柏拉图和孔子都强调音乐教育要得其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柏拉图提倡用游戏法来吸引孩子的兴趣,孔子则是主动参与到音乐演奏之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2](101)。

四、音乐教育效能

“音乐之所以被认为更善于表现人的情感,是由音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从结构形态来说,音乐与情感同在时间流程中展开、变化;其次,在体验的形式上由于音乐可以给人以急驰,缓行,低落,紧张,放松,增强,减弱的感觉,因而与人的情感活动形式——情绪状态的体验具有同构关系。”[3]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而且有利于国家。“通过习惯以教育护卫者,以音调培养某种精神和谐(不是知识),以韵律培养优雅得体,还以故事(或纯系传说的或较为真实的)语言培养与此相近的品质”[1](283),从这可以看到音乐对个人的教育作用。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心智,节制之品质,而且有利于一个国家保其本性,繁荣昌盛。“因为音乐的任何翻新对整个国家是充满危险的,应该预先防止。因为,若非国家根本大法有所改动,音乐风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的。”[1](139)音乐教育能培养人遵守法律之精神,从而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当国家发生变革之时,他们就会起到恢复固有的秩序之作用。

孔子认为音乐教育的作用是成就君子。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朱熹对“成于乐”注为:“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艺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2](105)朱熹对此的注释表达音乐教育之功效。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96)之境界,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的影响。“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杨伯峻解释为:“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力,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4]

柏拉图和孔子都认为音乐具有感化和教育作用。“音乐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通过同情共鸣产生作用,对单纯的情感发挥威力。”[5]《理想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向善的方向转变,培养节制、智慧之品性,但不能使理想的品德内化,只是为辩证法而准备;而《论语》中的音乐教育能转化人格,使性情由外显转变为内圣,达到修身的目的。

总之,《理想国》和《论语》两书的音乐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效能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强调通过音乐教育来达到自己理想的教育目的,促进人格的转变,促使国家安然有序,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3]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8.

篇3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55-02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由盛趋衰和剧烈的变革中。公元前431年~404年,希腊奴隶主民主政体和奴隶主贵族政体之间爆发了二十八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爆发极大的打击了雅典民主政权的统治基础。雅典社会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空前尖锐,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和等,遭到严重的破害。雅典社会是腐败的,危机重重的,它的教育当然也不是成功的。亚里士多德总结说:“自由的雅典允许双亲在他们认为合适和可能的时候教育他们的孩子。”这就是说有些人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有些人只能接受比需要还少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教育格局是使雅典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雅典社会的腐败和危机迫使柏拉图去思考人性、人的灵魂和人的肉体等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问题。针对这种现实,柏拉图试图用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来解决雅典城邦中的衰败问题。这就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创建了“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在这所著名的学园里,他开始传授柏拉图学说,其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以及教育的内容等方面的教育思想也逐渐形成。

1.教育目的

在《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部书中,柏拉图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建立和巩固理想社会的工具。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理想国培养统治者――哲学王。他认为,由这种哲学王来治理的国家,制定法律,将使国家的一切符合正义。

2.教育对象

柏拉图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对象。

第一阶段:教育的对象包括第三等级在内的全体公民。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使得第三等级的子女学会节制和服从,甘于接受第一、二等级的奴役和统治。第二阶段:教育的对象主要为第一、二等级的子女。这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国家的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在柏拉图的教育设置里,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妇女也成为了受教育的对象。这对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柏拉图把妇女作为教育对象的理由就是:“能造就一个男子成为一个优良的卫国者的教育,同样也会造就一个女子成为一个优良的卫国者,因为他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3.教育内容

与教育对象、教育阶段的观点相适应,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第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音乐和体育。柏拉图认为,体育教育可以使人身体匀称,体格健壮,音乐使灵魂和谐。他说:“音乐的教育是比其他教育更令人信服的手段,因为节奏及和声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影响,从而带来优美的一切。在这方面教育的好与坏,影响收获的多少。音乐教育的结果应该是使人和谐。”对于体育教育,柏拉图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出自于军事目的,他所提倡的体育锻炼是为了军事做准备的,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但是,他同时也说:“当然,我并不认为身体强健就可使心灵美好。反过来说,一个美好的心灵,由于它的性能,却能使身体臻于健全。”他并不赞成只要体育而不要音乐的训练。因为他认为,只进行体育训练的人,是不会有完善的观念的。而在他看来,道德教育主要靠环境的影响,靠的是音乐、文学的感染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音乐和文学可以保证国家能支配青年一代。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最高目的。当然,柏拉图所说的音乐教育,除了单纯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一类的文化学科。

第二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算术(数学)、几何、天文学、音乐理论。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阶段学习――即辩证法的学习做准备的。柏拉图认为数学教育是最重要的,他把数学看作是训练抽象思维的一种手段。柏拉图说:“凡是有计算才能的人能自然敏捷的学习几乎任何其他学科;就是对原来思想迟钝的人来说,这种数字训练,纵使没有别的好处,也能使其敏捷。”在柏拉图看来,数学是进行心灵训练的关键途径。几何学的教育,与军事有关,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而在柏拉图看来,设置这一门学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几何学的学习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使用善的观念显示更容易。他说:“几何学习可以引导心灵趋向,并且创造哲学精神。”因此,那些成为理想国统治者的人必须学习几何学。至于天文学的作用,柏拉图的观点可以从以下的一段话中看出:“当一个人的心灵里有某种机能部分地被一些东西所蒙蔽,以致丧失作用的时候,可以用天文学的知识来把这种机能启蒙并重新点燃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天文学知识。

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主要指音乐理论,指谐音和音符弦间的数学关系等。现在我们称之为音乐的物理基础。柏拉图认为,一个作品,“凡是探索美和善的都是有用的,否则,便是无用的”。在他的观念中,音乐能培养人灵魂的和谐。所以,音乐的学习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第三阶段的学习:培养哲学王的学习。柏拉图认为辩证法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辩证法才能达到人心灵的最初原则。被蒙蔽的心灵,在辩证法的帮助下,又被启发出来了。辨证法可以被用做我们讨论其他学科工作的助手和帮助者。辩证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终结者,是知识体系的最高学科,因此,那些将成为理想国统治者的人必须专心学习这门学科。因为这门学科能使他们科学的运用辩证法。所以,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就是辩证法的学习。

这样,经过了上述科目的学习后,心灵转向(由沉思变易到沉思存在)的任务得以实现,统治者亦被培养出来了。而把握了“善”理念的哲学王就能以善理念为模型、蓝图,来塑造人间的理想王国。总的来说,柏拉图教育内容的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哲学王这一目标而服务的。

4.教育方法

柏拉图反对强迫性的学习。他说:“虽然勉强身体锻炼不致损害身体,但是被迫学习的东西不会保存在心里……所以,不要强迫儿童去学习,而是要游戏的方式,这样可以使你更容易发现每个儿童的各种天赋。”柏拉图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柏拉图学园,教学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问答、对话、诘难、考问、雄辩、论证等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正式讲演,讲演的多是专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的内容。当然也允许学生自己钻研、探究,弄通各种问题。暗示的教学方法,是柏拉图最为推崇的。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儿童的教育中有着关键的作用。

三、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和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专门培养和传输人才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往的人才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教育改革,从教育制度到教育理念,都有了很大的变革。柏拉图所提倡的教育尽管是服务于他的政治理想的,尽管哲学王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但是,他由此所阐发的教育思想直到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现代教育改革的借鉴。

1.借鉴柏拉图教育内容设置的理念,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从教育内容来看,他的素质教育内容既包括了学生体能的训练也包括了学生情操的培养和熏陶。在他看来,仅有体魄的健康或是知识智慧还是不够的,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他理想中的哲学王,就是具有了“善”理念的人。目前,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热点。但是,大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比较片面,实践起来也就模糊不清。基础教育阶段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什么都会,所以,学校和家长只要有条件,什么东西都让孩子学,结果是什么都学了,却忘了学做人。而高等教育阶段,则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什么都要学。课程开的越来越多,学生也在拼命地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却忘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结果是到了社会还是没法立足。用句时髦话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个道理,柏拉图早在我们之前就认识到了。而在当代的中国教育里,仍然无法很好的做到这一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2.借鉴柏拉图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思想,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以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过于隔绝的状况,促进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相互沟通、交流。在柏拉图教育内容的设置中,在学习的第二阶段,他强调既要学习基础的人文学科(音乐理论)也要学习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他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依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可能是培养综合人才的最早模式了。

3.借鉴柏拉图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了全球教育界努力的方向。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同样向教育界提出了挑战。改革是必要的,但从哪方面着手,就成了一个难题。方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改革以往的教育方法成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柏拉图反对强迫学习,提倡灵活多变教育方法的主张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学校,灵活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总而言之,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学史是为了鉴今,不断挖掘前人宝贵思想财富,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会让我们看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参考文献

1 王 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 范明胜.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 A•E•泰勒.柏拉图一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篇4

关键词: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D631.15

1 柏拉图的生平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其一生著作颇丰,所著内容多以对话体出现,他的精神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阿尔福莱德•诺尔特怀特海所说的“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可以说是对柏拉图思想最富价值的概括。柏拉图倡导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品德,使社会各阶层的公民都能够遵循

社会道德规范,整个国家从而达到一个至善、正义、公正的状态。

2 理想国的大背景

教育不仅仅是《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大背景。柏拉图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者,他所提出和教导的哲学就是建立在苏格拉底的教学基础上。因为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手段,统治者可以通过教育而将人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国家。现代的人们不能不感到惊讶的是,柏拉图竟然用那么的篇幅来讨论教育的问题,竟然用那么直言不讳的方式宣称国家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本人把教育称之为“惟一重大的事情”,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占据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卢梭就曾经说过,《理想国》这本书几乎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而是迄今为止当时最伟大的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在理想国的第2卷和第3卷中,苏格拉底对灵魂、知识和现实的性质的探究还不够深,但是他已经察觉到了教育的首要性。在第376节中,在描绘完护卫者那种哲学之犬式的特点之后,苏格拉底问到:“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培养教育他们呢?”接着,在第423节中,有一句贯穿理想国始终的陈述,他向阿德曼图建议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和培养”。因为,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以及在425节中的“很可能……教育给人带来的爱好会决定其他……”。教育是如此的重要,必须与整个社会团体联系起来。

《理想国》的内容众多,但是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深刻论述思想仍然凝聚在他的洞穴想象上。文章描述了眼睛可能从两个方面被迷惑:从黑暗到光明或是从光明到黑暗的瞬间转变。他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中去似的”,而“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灵魂本身具有一种知识的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天赋固有的能力能够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变化世界真实世界,转向真理,认识善的理念。教育并不是在空板上记下知识的内容、信息甚至是技巧,而是对目光、思想以及灵魂的洗涤。

3 柏拉图的关于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柏拉图认为既然赋予了教育以这等程度的重要性,国家教育便不能听任私人要求和某一商业化机构的左右,而必须由国家本身来提供所必须的手段,必须确使公民们真正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训练,并且必须确保所提供的教育与国家的和谐相符合,柏拉图的计划就是要实行一种由国家控制的义务教育体制。柏拉图的教育规划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柏拉图还主张全民教育、男女平等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

3.1 学前教育

儿童在三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成什么型式”。胎教也是必要的,应该“指示怀孕的妇女要注意运动”,是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女仆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是不许孩子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让他歌唱,以便使他免受惊吓,这是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仆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

3.2 初等教育

理想国中勾画的初等教育计划主要是对当时通行的教育方式的一种改革,而不是发明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音乐和体育方面的训练,还有诗以及各种高级形式的文学。儿童在6岁时开始进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8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富人家的子弟在18―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柏拉图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美。认识美、爱美,才会最终认识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智慧,才会爱智慧,这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柏拉图和大多数希腊人特别强调音乐,把它列为“七艺”中的重要课程,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儿童长大了更富有创造力。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是灵魂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音乐能更好的教育灵魂,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也会与那些在行为举止上表现优美的人交往,而远离那些表现粗俗的人。这样就会出现“美好的灵魂与形体和谐地结合为一体”这种最美好的景象。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音乐和体育是互补的。

3.3 高等教育

这是国家对极少数具有所谓金质潜能的年轻人所施加的促使其灵魂转向、直观善的理念而最终成为理想的统治者――哲学王的教育。其内容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声学。依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级上升,最后达到辩证法――哲学的世界。在理想国的第七卷,苏格拉底对哲学王的教育提出了一个精练而又极为抽象的计划。在感知中有些事物是不需要借助理性思维的,单是感觉自身就可以作出适当的判断,这就是不能同时引起相反感觉的事物。可是有些事物却是会同时引起矛盾的感觉的,这就需要理性思维来考虑,这是由可见世界向可知世界迈进的第一步。需用数学来“教育我们的那些天赋最高的公民”,即哲学家和拥有哲学思维的统治者。第二,几何学。这门学科从产生那天起,就不是纯思辨的。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在军事上,它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力。“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的事物,而不是某些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第三,天文学。这门学科作为灵魂转向的内容,虽然“天的制造者已经把天和天里面的星体造得不能再好了”。但我们要真正研究天文学,并且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的话,我们就应该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来研究天文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去管天空中那些可见的事物。

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是为最终的哲学规律――辨证法作准备的,辨证法是在《理想国》中规定的一个过程,一个提问的过程,它是一种绝对的开端或第一原则,它不赖于其他的假设,而是停留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柏拉图将这第一原则称为善的理念。这些阶段结束后,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所提出的不仅最有特色而且也最有原创性的建议就是高等教育制度。

4 全民、全面、平等教育

柏拉图主张应当在全体公民中实施全面的社会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法、修辞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和辨证法,称为“七艺”。柏拉图认为教育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不要企图将灵魂所没有的东西硬灌输进灵魂中去,而要采取诱导的方式,更难能可贵的是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最先提出男女的平等教育问题,柏拉图相信男孩和女孩的天赋能力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不论男女都应当受到同样的教育,而且妇女也应当和男人一样适合于担任公职。柏拉图的主张旨在使全部公民的天赋能力都能够为国家所用。同时柏拉图也认为教育是义务的、终身的,这种教育理念已成为各国普遍遵守的教育原则。

5 总结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和各个方面。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一个教育的理想国家,而教育就是使灵魂转向以达到最高理念的唯一方式。他不仅为理想国家设计了完整的教育制度,而且也依据灵魂提升的阶段性,设计了理想的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训练就可以促使灵魂逐级上升,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但他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带有强烈的阶级性。尽管提出终身教育,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而是分等级的,是对第一、二等级即统治阶级实施的。尽管如此,他的教育思想对整个西方的教育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希腊大哲学家兼教育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蕴涵着丰富的、迄今仍熠放着启示光芒的教育思想。在这本著作中,柏拉图广泛涉及并讨论了包括哲学、道德、民主、国家、教育等在内的许多问题,其中教育伦理思想尤为突出,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指导意义。

柏拉图是一位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内容丰富、蕴涵深厚。不但哲学家能从中感悟到哲学的最高境界,社会学家能从中探索出人类的亘古追求,教育家也能穷其毕生精力从中推演出“理想”的教育体系。仅就书中直接讨论的教育问题而言,柏拉图讲到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研究院的教育,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治国的计划纲要,更是一部教育理论力作,备受世人重视。本文仅对这部巨著中的教育伦理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

柏拉图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所确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教育是为了培养符合其理想国需要的哲学家,这是他教育伦理思想集中体现的一个主要方面。他对准备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的教育和训练,是十分严格的,他们首先是与其他等级的人一起进行初等教育,学习音乐、体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锻炼他们的体魄,使他们形成符合奴隶主阶级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他提出国家统治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国家教育制度,统一管理国家的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培养出建立正义的理想国所需要的不同阶层的人才。柏拉图的这一思想是同其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把教育当作实现其理想国的工具。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是否理想,关键在于能否造就理想的国家统治者,这对于能否建立理想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原则之上,因为正义是国家的固有特性,是实现理想社会秩序的保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即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柏拉图认为,不同天性的人主要有三种: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种人各有正义国家所需的三种美德:少数统治者应有智慧,是智慧的化身;军人要勇敢,具备辅助统治者的能力;而一般平民则应具备节制的品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这三种人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即统治者用智慧领导军人、平民,军人用勇敢保护国家和统治者,平民服从统治者领导,才能保证国家是正义的,人民是幸福的。在这里,培养人的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柏拉图提出,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教育管理权应归国家所有。

柏拉图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被明确发展为以“哲学王”为核心的严格社会分工理论,“改善灵魂”的教诲被系统化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灵魂转向说”。柏拉图用这个充满了神话寓言色彩的灵魂转向说,描述了“哲学王”的培养过程,可谓希腊哲学和教育思想的皇冠。

二、音乐和体育是教育伦理思想的基础

以音乐陶冶心灵,体操锻炼身体,这在希腊有悠久的历史,柏拉图对此也很重视,把它们作为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先于体育。一般说,儿童在不能参加体操运动以前就听成人讲文学故事。音乐包括了诗歌、神话故事、舞蹈、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泛指艺术及文学各个方面。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使护卫者具备勇敢的美德。“对于城邦护卫者来说,首要的美德是勇敢。要使护卫者勇敢,他们就不能怕死”。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理想国》在论述体育教育时,很多是在和音乐教育的对照中说明的。体育方面,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单凭一个好的身体,不一定能造就好的心灵好的品格。相反,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最好的体育与理想的音乐文艺教育相近相合,这是指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尤其是为了备战而进行的那种体育锻炼。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年轻人接受了前述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了。柏拉图认为,音乐和体育都要对青少年(未来的城邦护卫者)的心灵提供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这种受过音乐教育的青年,运用体育锻炼,通过同样苦练的过程,他会变得根本不需要什么医术。在不畏艰辛苦练身体的过程中,心灵也得到锻炼。

音乐和体育是相对应的,它通过习惯教育护卫者,以音调培养某种精神和谐,以韵律培养优雅得体,还以故事的语言培养与此相近的品质。城邦战争的需要导致城邦护卫者的产生。城邦的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选拔合格的城邦护卫者,因为哲学王也是从护卫者中遴选出的。护卫者需要把爱好、智慧、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对于护卫者的教育,总而言之,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充分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

三、“善”理念的学习

柏拉图把对“善”理念的学习视为最大、最高、最重要的学习。这是柏拉图教育伦理思想中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即“善”的理念的实现。人的灵魂中有先天的“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的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柏拉图就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任何以实物为载体的比喻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事物本身的方面,一个是它所象征的方面。“日喻”中的太阳,作为现实的事物它确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也是万物产生、生长和营养的源泉,这些确是太阳之“善”。柏拉图把现实的太阳所拥有的这些“善”升华了,变成了理念世界的太阳,即善本身。这个理念的太阳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人可知世界,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

说到底,柏拉图的“善”理念乃是他心目中一切人类美德的集合物。他的《理想国》同样也是把对善的理念的追求看作是最终的目标。“意见”不能形成知识,而只有理念是理性的认识对象。对理念的追求,才能获得真知识,找到真理,达到“善”。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它是构成现实道德善的根源。不仅如此,善的理念还是使人具有识别善恶能力的本体。《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形而上学的生命冲动驱使着他为这一人类文化的抽象总体概念寻找本体论根据,因为他要为美德寻找根源,为人寻找蓝本。但是,通观整个日喻,柏拉图并没有说清楚这一问题。然而他虽然没有回答问题,但的确深化了问题,并在这种过程中发展了他的两个世界即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两种心灵即知识和意见的思想,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可见世界的具体个人,只有通过对以“善”理念为核心的可知世界的模仿或学习,才能逐步实现灵魂转向,最终进人光明世界。

四、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篇6

关键词 柏拉图 和谐教育 理想国

 

Abstract "Harmony" is repeated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republic, the education idea for Plato. Soul and flesh, passion and rational, the harmony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utopia" education thought.

Key words Plato; Harmony education; utopia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 理想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阐述了青少年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目的是培养具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高尚和完美品质的城邦护卫者。

1 心灵与肉体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人是心灵和肉体的统一体,一个完善的人必定是心灵既美且善,身体强壮无比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认为只有人的心灵充满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有智慧,才能成为城邦所需要的真正护卫者。柏拉图眼光深邃,在继承先师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苏格拉底的思想发展,认为只有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而要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心灵的至美至善;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锻炼健康的身体和训练勇敢的品质;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从而达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认为“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因为音乐能“照顾人的心灵”,年轻人只有接受了音乐的陶冶后才能培养良好的德性。柏拉图的音乐教育包括故事、文学、艺术等。而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又是故事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故事是包括在音乐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讲给孩子听的,柏拉图呼吁“我们不应该放任地让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因为“在幼小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为了培养美德,柏拉图主张建立故事审查制度,接受好的故事,而拒绝坏的故事。因为,这些坏的故事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恐慌,使他们变成懦夫,造成心灵的软弱,会引起年轻人犯罪作恶的念头,这些荒诞的言行,对于听者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柏拉图建议要给孩子们讲审核过的故事,认为这些审核过的故事可以铸造他们的心灵。同时柏拉图还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加强对故事编写者的监督,让故事的写作者写出和乎规范的东西。

除此之外,柏拉图认为还应该通过“净化”护卫者的感官直觉来“纯化”人的心灵。柏拉图认为,要阻止艺人在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描绘邪恶、龌龊的东西。避免青少年,沾染不良的东西,酿成大错。柏拉图认为,要想使我们的年轻人心灵美,就必须让年轻人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好的、美的、善的。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真、善、美,做到“心灵美好公正,判断正确,对于坏人坏事毫不沾边,毫无往返”。

柏拉图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成就的最大保障,身体如果失去健康,就会使自己变得神智不清,以致会丧失殆尽已获得的知识,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获得有益的结果。因此,要用体操来训练身体。柏拉图说的体育包括骑马、弓箭、舞蹈、掷弹、军事训练等。城邦的护卫者必须从童年期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体质。在柏拉图看来,护卫者必须是戒除酗酒的,吃生肉,不吃甜食,视觉听觉极端敏锐,能克服各种条件下的困难等良好的品质。柏拉图认为,护卫者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为“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训练“勇敢”等心理品质。柏拉图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不需要医生的,在柏拉图看来每个护卫者“既是好战士,又是好医生”,“受伤以后敷这么一层草药就够了”。

在柏拉图设想的教育理念中,心灵和肉体是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心灵需要肉体保障,使心灵免遭外部痛苦的影响;肉体需要心灵来支撑,心灵能医治肉体;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正是柏拉图所理解的“完美人”。当前,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青少年不但在身体上要健康,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只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关注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2 激情与理性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激情(即意气和欲望)是人天性中存在着的,是人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不加控制,这种激情就会变得粗暴和野蛮,因此必须要用理性来对激情进行引导,使护卫者不但是身体强壮充满激情,还是一个具有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的理性人。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人用来学习的。另一部分是人用来发怒的(即激情)。还有第三个部分……因而称它为‘爱钱’部分。”在柏拉图看来激情部分是永远完全地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的,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或“爱敬”部分。正因为激情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所以很多时候公民会为了自身的胜利和名誉而做出违背理性的事来,正如柏拉图所说,人天性中的激情部分可能会产生野蛮,但训练适当就会成为勇敢,过了头就会变成粗暴,就会像野兽一样粗暴蛮干,不和谐不礼貌。“结果成了一个爱同人吵架,爱发脾气的喜怒无常性情乖张的人”。因此必须要对激情用理性加以引导。 如何引导人心灵中的激情部分使之变得有理性?柏拉图认为,首先要处理好音乐和体育的关系,因为音乐和体育是为人的“智”和“激情”服务的。但柏拉图反对公民专搞体育或音乐,在他看来专搞体育或音乐的人是不完整的,因为“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专注体育而不学习音乐就会变得野蛮与粗暴,若专注音乐而忽略体育就会变得柔弱与柔顺,而城邦的护卫者所需要的是这两种品质兼有之,只有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他才能变得温文而又勇敢,否则便是既怯懦而又粗野。

其次,柏拉图认为要想把激情引向节制、勇敢、正义的理性方向,就必须通过学习一系列知识来培养,因为知识是启发智慧和培养理性的基础。他认为数学、天文、几何等学科教学不仅能使人具有智慧,变得聪明。柏拉图尤其强调学习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通过辩证法的学习,使人至善至美,洞察理念,掌握真理,富于理性,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才算结束。

通过对人的天性中的激情加以理性的控制,使城邦公民不但具有不惧危险牺牲不怕困难的勇敢品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失“温文柔雅”的气质,从而达到激情和理性的统一。其关于激情和理性的和谐教育思想为洛克、弥尔顿等人继承和发展为绅士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勇敢、节制、正义、智慧,正是柏拉图口中完美的人,这些古希腊时代的高尚品德对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感叹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正义缺失;物质上富有,但精神懈怠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习柏拉图激情与理性相和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当前紧要的任务。

3 德与智相和谐

柏拉图理想的城邦居民不仅是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还是德性和智慧的统一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世上的人分为三等:统治者、军人、平民,上天分别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白银、铜和铁不同金属。正是因为上天在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质的金属,所以他们所需要的德性和知识也不相同,只有这三个阶级的人各司其职,即执政者用智慧管理国家,军人用勇敢精神保卫国家,平民用节制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国家和人民就是正义和幸福的。

柏拉图认为,上天在统治者身上注入的是黄金,因而他们需要的品德是智慧,是最有智慧的人,是智慧的化身。要如何变得有智慧呢?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除了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外,最重要的就是研习辩证法。辩证法作为一个哲学体系,柏拉图认为它是最高深的学问。在通过了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习后,人们基本具备了作为城邦公民或护卫者的知识,大多数人被分配去担任政府官吏,其中极少数出类拔萃、“身上加了黄金”的人(即未来统治者)将继续学习,精研辩证法。辩证法有何种能力?柏拉图认为“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所以在柏拉图看来只有接受过辩证法教育并通过最后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哲学王”,即真正的统治者。

在身上注入了白银的人就是军人,勇敢是其主要的品德,只有具有勇敢品德的人,才能护卫城邦。如何培养勇敢的美德呢?在柏拉图看来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才有信心、勇气和智慧来对付入侵的敌人。这些知识包括算术、几何、天文等。对于算术,柏拉图认为是城邦的护卫者都应该学习的,它是技术、思想和科学知识都要用到的。为什么要学习算数和算学呢,柏拉图认为“这个学科看来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因此,军人必须学会它,才能统帅军队;哲学家也应该学会它,才能把握真理。柏拉图认为,学习算术,不是马马虎虎地学,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深入地学下去,目的是为了战争和便于将灵魂从变化的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对于几何,柏拉图认为它的用途主要是在军事上,指挥官精通几何就能在战争中安营扎寨,排兵步列;同时,柏拉图认为几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所以城邦公民要重视几何学习。对于学习天文,柏拉图认为:“凡是抬起头来仰望天花藻井的,都是在用灵魂而费用眼睛学习。”在这里,柏拉图认为在学习天文学时,可以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由无数事物构成,是现象,虽然可以通过目力感知,但不是真实的知识,可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只有无数理念构成的,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的可知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才能领悟真、善、美的本质。

对于在身上注入了铜和铁的人,主要是指下层被统治者,他们灵魂中固有的东西是欲望,他们是被欲望占有的人。因此,他们所要培养的品质就是节制,即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服从奴隶主所制定的社会规范。如何节制这些下等人的欲望呢?柏拉图认为只有“让他们集中精力专搞一门”,即让这些人专搞一门技艺,以此来消磨下层平民的意志,使得这些人只知道生产财富,而不会威胁奴隶主的统治。因此,柏拉图认为他们要学的不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辩证法等知识(因为这些人有了知识和智慧会威胁到奴隶主的统治),而是技艺,用这些技艺为城邦创造财富。因而,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是要知道如何生产粮食、怎样建造房子、如何做衣服、如何经商等技艺就可以了。

德与智,是人类教育永恒的话题,柏拉图对培养美德探求知识的论述,实际上体现了他关于德育和智育的思想。后世的教育家们大多继承了这一思想。但也应看到,(下转第38页)(上接第10页)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奴隶贵族统治者服务的,作为身上加了“废铜烂铁”的奴隶是没有教育权利的。德与智相和谐,古希腊人主张对人进行和谐全面教育的萌芽。当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是我们当前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把德与智相割裂开来,德是智的基础,德决定智,指导智。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理念是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达到这一理想国家的方式。柏拉图不仅为建立一个“理想国”设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也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设计了学习的课程。通过心灵与肉体、激情与理性、德与智的和谐教育,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建立正义国家。当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糟粕的部分,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应学习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并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起来,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

参考文献

[2] 张发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篇7

【关键词】早期儿童音乐教育 教育目的 教学方式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它不仅启迪智慧、诱发灵感、陶冶情操,同时还具有保健、对身心的调节以及疾病的治疗、娱乐等功能,因此,无论是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十分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同样,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发育快、心理易塑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进行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音乐天才,为音乐事业培养人才。

从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各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琴童大军”,直到如今,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独生的孩子在音乐艺术教育投资上都不吝啬。这些家长都想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或者是培养孩子成为音乐演奏家等愿望,这些愿望无疑是美好的,但在认识问题上也存在着偏差,第一,表现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上,第二,表现在教育的作用上,第三,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第四,表现在教学方式上。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

广义而言,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音乐素质以及在于认识音乐的本质和音乐的理论。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其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儿童音乐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音乐教育为载体,通过传授唱歌、跳舞、乐器演奏、欣赏、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发展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音乐美的享受,并扩大视野,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发现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为他们将来成为音乐专业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早期的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会音乐领域中某一种专业技能,将来成为演奏家或演唱家。当然,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发现儿童的音乐天赋,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人的一生最初的几岁很重要,儿童年幼且温顺,这个时期正是他们人格的形成阶段,也是在他们心理上容易留下永恒记忆的阶段。”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艰苦的音乐学习过程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目标的热情。”同时,他认为利用音乐来教育儿童,让他们在充满美妙音乐的环境里聆听、歌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早期教育应该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还认为,教育对于个体而言,是为了培养各种美德,以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强调,音乐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教育包含了一切富有陶冶人心灵的内容,这种教育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因此,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将为儿童的终生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但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因此,多数家长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其一般能力的发展,达到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音乐家。但在当下,有部分家长由于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级各类的比赛影响,或是盲目追求音乐各专业技能中各种类别的考级,出现了随波逐流现象,有的家长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甚至不顾孩子是否适合学习音乐的实际状况,孤注一掷,强迫孩子学习,便顺应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因此,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给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儿童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早期儿童教育的总体目标。柏拉图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提出“寓教于乐”和“因材施教”。他认为,儿童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天赋也不相同。他主张“不要强迫儿童学习,要善于利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把音乐游戏作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柏拉图对早期儿童教育和对塑造儿童未来的种种论断,对于现代的教育仍然有着借鉴意义。每一个儿童的潜在感受力和接受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发挥儿童的潜能,了解和掌握儿童的趣味,深入浅出、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教法灵活多样,融教育性和愉悦性为一体,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音乐思维空间,从而达到音乐教育审美的目的。

总之,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我们在实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的价值观,特别是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通过音乐教育,真正使儿童得到音乐美的陶冶,使他们的品格在音乐美的感知和感受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音乐词典条目汇编・音乐教育学[M].邹爱民、马东风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篇8

    论文摘要: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名副其实。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的教育、女子的教育、音乐文艺的教育、体育及军事的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从柏拉图这些名著中的思想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认识。 

    柏拉图是西方首先提出学前教育的人。柏拉图重视儿童的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及精选故事材料。 

柏拉图认为游戏对政治有着影响,认为儿童的游戏与邦国的政治与法律是有关系的。如果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用同一种游戏方法,使儿童喜欢同一种玩具,那么国家的政治制度就会稳定、持久而坚持下去,就不会被破坏。因为,这样培养的儿童认为事物是不变的,构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变的,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样的游戏,并且经常变换游戏方法,那么游戏就会被破坏,儿童就会对不同的玩具感兴趣,产生好奇,即会喜新厌旧的。这样,每个儿童都有不一样的想法,都有不一样的兴趣,经常变化,求新,求变。那么,一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因为,改变游戏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就会对他们思想和心灵产生影响,让他们以为事物是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秩序也会变化,这样慢慢发展到以后,就会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如果每个儿童都这样,那么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危机了。所以,他坚持要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使用同样的游戏方法,安排同样的儿童文学内容。以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稳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可见,柏拉图很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戏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图形成这样的教育思想其实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常变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变的、可靠的。物质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图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变的。所以,他希望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变的,这样国家才会稳定,才会稳固,才会持久下去。那么这就需要统一的,同样的游戏内容,同样的文学教育内容。 

柏拉图还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并且要精选故事材料。通过讲故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柏拉图认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给儿童讲的。比如希腊神话中,马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这些天神彼此阴谋陷害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神们的自相残杀,神门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认为这些故事会对儿童会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这些不好的印象会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不利于他们的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应该讲那些反映神门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诚的光辉的一面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陶冶儿童的心灵,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他甚至认为,通过精选出来的故事对儿童进行教育,远远胜过用双手去矫正他们的身体。而且还提出对那些编写故事的人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了的故事才可以讲给儿童。 

我们说柏拉图《国家篇》等中的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国家的稳固;给儿童讲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精选那些反映神的光辉的、光明的品质与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纯正的思想与品质;另外,就是提倡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但是,他在游戏中过于强调一致性,统一性,而忽视变革,忽视求新,求变。这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应该注意到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的不同,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求新思维;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性的。把游戏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戏与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等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了培养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人,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固而严格育内容。无疑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柏拉图 儿童文学 

    柏拉图是西方首先提出学前教育的人。柏拉图重视儿童的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及精选故事材料。 

柏拉图认为游戏对政治有着影响,认为儿童的游戏与邦国的政治与法律是有关系的。如果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用同一种游戏方法,使儿童喜欢同一种玩具,那么国家的政治制度就会稳定、持久而坚持下去,就不会被破坏。因为,这样培养的儿童认为事物是不变的,构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变的,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样的游戏,并且经常变换游戏方法,那么游戏就会被破坏,儿童就会对不同的玩具感兴趣,产生好奇,即会喜新厌旧的。这样,每个儿童都有不一样的想法,都有不一样的兴趣,经常变化,求新,求变。那么,一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因为,改变游戏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就会对他们思想和心灵产生影响,让他们以为事物是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秩序也会变化,这样慢慢发展到以后,就会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如果每个儿童都这样,那么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危机了。所以,他坚持要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使用同样的游戏方法,安排同样的儿童文学内容。以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稳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可见,柏拉图很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戏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图形成这样的教育思想其实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常变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变的、可靠的。物质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图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变的。所以,他希望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变的,这样国家才会稳定,才会稳固,才会持久下去。那么这就需要统一的,同样的游戏内容,同样的文学教育内容。 

柏拉图还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并且要精选故事材料。通过讲故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柏拉图认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给儿童讲的。比如希腊神话中,马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这些天神彼此阴谋陷害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神们的自相残杀,神门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认为这些故事会对儿童会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这些不好的印象会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不利于他们的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应该讲那些反映神门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诚的光辉的一面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陶冶儿童的心灵,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他甚至认为,通过精选出来的故事对儿童进行教育,远远胜过用双手去矫正他们的身体。而且还提出对那些编写故事的人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了的故事才可以讲给儿童。 

我们说柏拉图《国家篇》等中的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国家的稳固;给儿童讲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精选那些反映神的光辉的、光明的品质与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纯正的思想与品质;另外,就是提倡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但是,他在游戏中过于强调一致性,统一性,而忽视变革,忽视求新,求变。这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应该注意到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的不同,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求新思维;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性的。把游戏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戏与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等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了培养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人,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固而严格育内容。无疑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劳丹.试述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 

篇10

摘 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理想国》中,柏拉图在自己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公民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培育正义的公民;二是实现灵魂的转向。为了达到这两个教育目的,柏拉图依据年龄的不同,将教育分为早期教育、初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亚里士多德以及卢梭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却又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公民教育

一、 柏拉图教育产生的背景解读

(一)柏拉图以前的教育思想

希腊的传统教育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目的都在于培育可能的最好的公民。斯巴达的教育主旨是维护军事上的优势地位。新生婴孩经过选择,然后根据年龄分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斯巴达相反,雅典的公民教育不仅包括体格训练,还有心智和想象创造力方面的同等训练。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根据年龄来划分教学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上则更多的采用了雅典的教育经验,强调对事物的本质理解,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柏拉图还深受其师苏格拉底的影响,并且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学习看做是教学和启发的过程,反对强制性的灌输知识。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理念论”是其所有哲学思想的根基。他把整个现实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前者不依赖于时空而存在,是一个永恒真实的的存在。而后者则是对理念世界的部分反射,呈现的是我们的日常世界,一切现象都只是暂时的不变。所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的实在,从而触摸真实的世界。

“所谓‘学习’,在柏拉图看来无非就的‘回忆’”。柏拉图认为,学习是灵魂对已有的理念知识的一个回忆过程。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早就具备了各种理念的知识。只是进入肉体后,暂时性的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当中,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柏拉图的公民教育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一是培育正义的公民,二是使灵魂发生转向,进而培养合格的保卫者和完美的统治者。这两个目的呈现出两个层次的受教育水平,为了实现教育之间的递进,柏拉图吸取斯巴达的经验,依据年龄的不同将教育分为早期、初等以及高等三个教育阶段。

(一) 早期教育:塑造美好的性格

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因此,教育要从儿童抓起。

早期的教育主要以游戏和故事为主,要特别注重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为了培养儿童的美德,他们最初听到的故事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所以要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审查和删除。此外,在教育方式上柏拉图特别提到,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一个好的早期教育会将节奏与和谐浸入儿童的心灵深处并且牢牢扎根,从而塑造美好的性格,使儿童朝着正义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等教育:培养合格的保卫者

儿童经过早期教育后开始接受初等教育,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出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保卫者的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和体育之上的,“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音乐”并不同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而是泛指诗歌、文学等,相当于今天的“文化”一词。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应在体育教育之前,目的在于使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

在讲保卫者教育时,柏拉图还特别提到了妇女教育,认为优秀的具有保卫者天性的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就本性而言,男女除了生理上的不同,在灵魂上是一致的,职业不分男女,只要适合都可以担任。

(三)高等教育:培育优秀的哲学王

柏拉图强调哲学王是最理想的统治者,所以他把高等教育视作选拔国家统治阶层的教育阶段。柏拉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课程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使灵魂的视力逐渐转向,跳脱感性事物的范畴。此外,高等教育还涉及辩证法和谐音学,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完成整个灵魂的转化。

在柏拉图设计的公民教育当中,选拔、学习以及实践贯穿于统治者的一生。从儿童时期起开始接受教育,20岁时,进行一次筛选,对具备学习辩证法天赋的青年作进一步的教育。30岁时,对第一次挑选出来的学习者再一次考察,被选出来的人开始学习辩证法。35岁后便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学习和锻炼,50岁以后,那些成绩优异并通过考试的人,将接受最后一次考验,成为统治者。

三、 柏拉图教育的影响和局限性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和卢梭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其部分教育思想又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和保守性。

(一)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的思想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理论的,其思想中或多或少影射着柏拉图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植物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是体育、德育、智育。人的灵魂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灵魂的不同阶段施以恰当的教育和训练。就儿童教育而言,他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每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综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不难看出两人都以善做为最高的教育目标。

卢梭是继亚里士多德后又一个深受柏拉图教育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在教育上,他与柏拉图都倡导遵循儿童的天性。卢梭的教育核心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有所不同的是,柏拉图认为男女的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一样的,而卢梭则认为,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着区别,其教育也相应的有所不同,这是卢梭在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一) 局限性

首先,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儿童认识能力弱、无法辨别真伪,一再强调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删除。这种教育方式显然缺乏批判性的态度,是一种“家长式”的教育,与当今“让孩子学会批判思考”的理念是相冲突的。家长总喜欢为孩子做决定,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让孩子学会依赖,缺乏独立性。再者,审查的标准也是人为制定的,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不一样,其本身就带着不确定性。

其次,关于教育的不平等性问题。就本质上来说,柏拉图其实是不提倡男女平等的。虽然他提出让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更多是出于体现理想国的合理性而考虑。在对待婴孩的教育上,柏拉图认为优秀的孩子应交到托儿所,由专人抚养。即便柏拉图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但传统的观念已内化在其思想当中,所以他的思想依然存在着缺陷。

尽管美中不足,但若撇开局限性来看,会发现柏拉图的许多教育主张都与当代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使在现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注解

①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②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71页。

③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304页。

④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121页。

⑤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111页。

⑥ 卢梭:《爱弥儿》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篇11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其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包罗万象,涉及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更是涉及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将就《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理想国》;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06-03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为贵族之后,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在与苏格拉底交往后,便潜心哲学研究,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在海外漫游,宣传并希望实现他坚持的政治理想。十几年后,约公元前387年,柏拉图政治理想失败,回到雅典,设立了学院并执教于此,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早期作品《理想国》是柏拉图著名的代表作。

一、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一)学前教育思想

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1]。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学前教育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文艺方面的训练,即音乐;其二为体能方面的训练,即体育。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身心皆健全并且和谐的。柏拉图特意强调身体方面的训练不仅仅为了是身体强壮,把这两种教育恰当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的心灵和身体实现调和,更能使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当,让个体本身呈现出一种和谐、完善的状态。柏拉图也很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首先,他把道德教育寓于音乐和体育之中。对音乐、文学作品都要做严格的选择,防止对儿童心灵的污染,体育锻炼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同时,柏拉图也恰当的寻找到了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即诉之于感觉。柏拉图认为要凭赖感情,以养成儿童对善的爱好和对恶的憎恨。教育应诉之于感觉给幼儿培养正确的爱憎之情,用苦乐感觉来约束幼儿是有效的。因为苦乐是儿童最先的感觉,也是善恶最初的表现形式,在德育的最早阶段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天赋本能来教育儿童。此外柏拉图也格外指出了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要使我们未来的护国者,不致于在不道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好象把羊放在毒草地区,每天在那吃草,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在它们心灵中积累了一大堆毒素……可以使其从周围的一切事物里得到益处,从美的物品中发射影响接于其耳目。象和畅的蕙风一般,令人精神健爽。因此,从孩童时期即于不知不觉间引导他们于和睦、友好并和美好的理性一致。”[2]

(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分为三等,每个人属于哪种类型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固定了。个人的天赋非常重要,决定了人以后的社会地位等等。但他又指出天赋虽然重要,但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教育那么好的天赋会比坏的天赋还要低下。柏拉图由此指出了教育对塑造一个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全面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灵的同步发展,主要是进行音乐和体育的教育。音乐与体育必须“两手抓”,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假若只接受音乐教育,沉溺于音乐之中,最后可能成为精神不振没有成就的懦夫;而仅仅接受体育训练,又会成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因此,二者必须全面发展。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结合,才能培养出个体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公民。

(三)分阶段教育思想

第一阶段:出生至20岁

0至6岁的幼儿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游戏学习。普通教育教育阶段“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3],主张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儿童安排包括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等广泛的教育内容。儿童过了6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音乐和体育,并辅以诗歌和各种高级的文学。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总之,这个阶段的教育力图把大多数青年培养成为合乎规格的武士。

第二阶段:20岁到30岁

20~30岁这个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慧的美德,是“哲学家的教育”。以前学习的各种科目是杂乱无章的,而现在这些人要把学习的各个科目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共同的方面和因素。哲学家的教育从数学开始,在数学中首先学习算数,从算数再进行到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在此基础上,哲学家再学习天文学与和谐。所有这些学科都不是经验性的,不涉及观察实验。研究的途径只是纯理智,不涉及感官。它们不是用来让哲学王在日后治理城邦时具体应用的,而是要使他们的灵魂产生转向,从信念转向思想,最终从洞穴中解脱[4]。

第三阶段:30岁到终世

当他们30岁时再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开始学习辩证法。当受教者达到35岁时,这些人要到城邦中担任具体的职务,使其在经验上不属于任何人。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让其经受考验,看看他们能否抵挡可感世界中欲望的诱惑。这一阶段大约是15年,如果学习者在所有这些事物方面都能够做得比较出色,那么,他们在50岁的时候就必须被引向目标,去观照为一切事物提供光的善的形式自身。

二、柏拉图教思想的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得到如下启示:

(一)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重视幼儿学前教育

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幼儿时期的教育为人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性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应该实行终身教育,在这其中,学前教育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在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开展多年,保证了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力,在他们最需要接受教育的阶段为他们创建了良好的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果甚为显著,相比较之下,我国的幼儿学前教育就显得不受重视,逊色许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过早将小学内容下放到幼儿园,幼儿园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忽视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教育,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等。

现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呈现出超龄化的趋势,过早教授孩子专业的知识,忽视了教育的循序渐进,一味的追求分数,追求“赢在起跑线”,填鸭式的堆积知识,只关注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却不在关心他们快乐不快乐,不关心他们在心灵上的成长与道德上的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曾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5]。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出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指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只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

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道德教育,把幼儿心理发展、道德健康纳入幼儿教育的基本体系,做到知识、心理、道德“三手抓”,加强幼儿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逐步实现幼儿教育的整体改革,制定出更适合幼儿成长的知识体系,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柏拉图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柏拉图的全面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灵的全面发展,包含智育和美育。这就是说,既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文化知识,也要增强身体素质、艺术素质、道德素质。这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素质教育政策不谋而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方针,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我国的普通教育长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注重灌输知识,只重视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我们只关注学生在试卷上表现出来的分数,只关注他们的作业对错,我们认为的“成功”仅仅是成绩的排名,却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在柏拉图认为最该着重加强的德育方面,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孩子们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好了,压力却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快乐。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除此之外,社会道德近年来的滑坡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前几年的“扶老人反被讹钱”“不给钱不捞尸”令人哗然的事件到这两年令社会人心惶惶的“毒馒头”“皮鞋胶囊”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追其根源,无不是道德教育的缺失所酿下的祸根。

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的警钟: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人,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而一个真正的人,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教育应分层次理性设计

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分层次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时期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而我们现阶段在教育阶段分层次设计上很不合理。我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教育不分学生的阶段特征,施以相同的教育,学生们都成了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模型,所以出不了尖子,出不了人才。现在很多人提出了改革我国的教育模式的不同方法,却不是真正站在发展孩子的素质上提出的。这样孩子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国家也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只有有效的教育层次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现在的应试教育应逐步向应用教育的模式转变,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参照柏拉图的金银铜铁论,针对不同的“材质”应有相对应的教育形式。首先基础教育必不可少。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应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目的是让孩子们都能接触到必要的知识,开启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对世界有基本的认识,培养他们必备的知识,拥有良好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修养与道德品质。其次,不应当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面对社会的“用工难”“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应针对性的根据社会需求将一些二、三流院校设置成立小而专的专业技能院校,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最后,要将高校教育提升到新台阶,让高校不仅仅成为一个为了拿文凭而选择的地方,而是要将高校教育真正做到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将基本教育、应用教育、以及社会上有创新成果的姣姣者吸纳入内,接受系统的创新科研教育,培养发展成为国家核心创新人才。通过分层次理性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与才能,提升了自己,不浪费社会资源,也为国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发掘出每个人身上的最大潜能,给各种能力的人以不同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拥有不同层次和能力的人才,应对不同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我们应学习柏拉图分层次教育的理念,打造出多层级多能力的人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各尽其才,各尽其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柏拉图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探讨教育理念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中的学前教育、全面发展、分阶段教育等思想为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国家不但要重视教育,更要科学地进行教育,尊重教育规律,为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刘烨编.柏拉图的精神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12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 灵魂转向

一、教育是铸造《理想国》的基石

柏拉图《理想国》的首卷中,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直接揭示了《理想国》讨论的主题:何为美好生活和什么是正义的问题。[1]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只有当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相契合时,才能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幸福的和谐秩序。柏拉图的教育要塑造一个完全新型的城邦,并且塑造全新的公民。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理想的城邦与理想的心灵都靠教育来塑造。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依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教育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比差的天赋还要坏。[2]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特别是城邦统治人才的培养,被放在政治设计的头等重要的地位,这在西方古代思想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18世纪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说:“《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学的著作,而是迄今撰写的有关教育的最好论文。”[3]柏拉图重知识、重人才因而重教育。他从现实城邦政治生活中看出,生活成员的素质特别是“护卫者”的知识涵养、道德品性和驾御政治的治理才能,直接关系到城邦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城邦的命运,所以他在《理想国》中始终扭住教育问题不放,通篇对话内容都与教育问题息息相关,强调教育是理想城邦的基石,没有人的教育,就没有城邦的一切。[4]

二、理想国家中的教育

《理想国》全书共 l0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关于理想国家的构思和设想;关于国民及执政者的培养教育问题。而本书中柏拉图论述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柏拉图借用著名的洞穴囚犯的比喻阐述了其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回答了包括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则解释了如何对人进行教育,即教育的途径。比如通过算数、几何、天文学、辩证法这四种纯粹理性的、抽象的科学来对人进行教育。第三部分则详细说明了教育的对象,具体教育过程的设置等问题。[5]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由3个阶层构成,并且依靠4种美德维系。这 3个阶层分别是哲学家、军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上帝在造这 3种人时添加了金、很和铜铁不同的材料,因而形成3个阶层分别是国家的统治者、辅助者和供养者,各自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美德。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仅靠智慧、勇敢和节制 3种美德还难以保证。还应当倡导一种 3个阶层都必须养成的美德,即正义的美德。 正义的美德要求3个阶层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即“哲学王”。同时,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因此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柏拉图相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那里走。[6]

(一)教育过程和课程设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世界的结构与认识的进程,将灵魂从可见的现象世界往上提升,实现灵魂转向,直至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认为这是培养、造就“哲学王”,并最终通过教育实现理想中正义和美好的国家必由之路。依据这种教育目的,基于他论述的人的认识序列,提出了一套完整理想城邦国家的教育体制与教学课程。

柏拉图主张实施优生和早期教育,强调由国家管理教育事务,对全体公民子弟实施同一教育。3岁时,儿童应当进入神庙附设的儿童游戏场,由专职人员进行同样的抚育,以养成同样的爱好和固定的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基础。6至18岁,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学校接受音乐和体育等正规教育。17、18至20岁,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四艺”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勇敢的美德,使之成为坚定的卫国者――军人。这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再次筛选,绝大多数人将成为英勇善战的军人并以此为终生职业。其中少数才智优异适合于理智活动的青年继续学习。2O至3O岁:学习内容是“四艺”,与前阶段不同的是,“他们将被要求把以前小时候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联系。”而且学习目的大不一样,主要是为促进灵魂转向理念世界,同时为学习辩证法打好基础。30至35岁,10年学习后,大多数人完成了他们的教育,便离开学校去担任普通官吏。少数精英哲学家则继续学习到35岁,学习最后一门课程,即最重要的学科――辩证法。辩证法的教育,是最高统治者的必修课,而且只有极少数、善于抽象思维的人才适合研究辩证法,才能掌握辩证法。35至50岁,再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在获取实践经验和经受各种考验后才最终完成其教育,拥有善理念的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即“哲学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教育和政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真理与权力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正义才最终得以实现。[7]

(二)通过教育实现灵魂转向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

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好地看见事物”。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 。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很有名、很形象的“洞穴比喻”,来说明他关于认知与教育的学说。他将洞穴的囚室比喻为可见世界,其中的火光就是现象世界中的太阳的能力;从洞穴上升外出到洞外看到真实的事物,比作灵魂转向,从可见的现象世界上升到可知的理念世界,而在可知的理念世界中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到的“太阳”,比喻为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将灵魂中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进灵魂,而是促使灵魂的“转向”。[8]

就像那个在洞穴中的囚徒,他若只盯着洞壁上的影象的阴影,信以为真实,就永远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必得将头转过去,看洞外的火光,甚至经过各种痛苦锤炼,走出洞外,才有机会认识真实世界。在认识中,人的灵魂若也只盯着可见世界,他也不能获得知识,必须将灵魂转向可知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的最高知识,看见善本身,并上升到那个高度。当他们已达到这个高度并且看够了时,就要他们下到囚徒中去,与之同劳苦共荣誉,承担繁杂的公务,过较低级的的世俗生活。这种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教育就是使灵魂更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使灵魂把握正确的方向。对“哲学王”或统治者,灵魂转向至关重要,并有特殊的要求。柏拉图认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和终身从事知识研究、不愿从事任何实际事务的学问家,都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理想国的建立者的职责已经迫使那些最优秀的人的灵魂进行“转向”,像“洞穴比喻”中所描述的那样上升,直到看到善。然后必须让他们重新下至“洞穴”里与囚徒们同甘共苦,帮助囚徒们也实现灵魂转向,培养造就好公民,才能治理好城邦。

三、结语

古今中外,有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历史及当今教育的作用及意义这一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本文就不作赘述。我们认为,柏拉图所阐发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完善城邦为主旨和注重培养城邦治理人才的教育目的;设想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宝塔型教育体制;从音乐、体育至数理科学最后到达辩证法步步演化的教学课程设计;强调理论学习和政治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等等。柏拉图的学园就是实行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园地。当然,《理想国》不是专门论述教育学的专著,它是围绕建立理想城邦国家的主题而谈教育的,由于时代及阶级立场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的全民教育是排除了奴隶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9]综上所述, 在《理想国》中,教育成了构造“理想国”的关键因素,也是“理想国”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内在机制。在他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以及教材内容上,都贯彻了一条原则:“教育为政治服务。”[10]总地来说,对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批判地加以吸收、运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正确对待与发展教育,用教育来铸造现实的“理想国”。

注释:

[1]潘希武.柏拉图的音乐教育与体育:一个教育样板[J].基础教育.2008.(2).

[2]柏拉图.《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耶格尔. 潘迪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第2卷)[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4]舒易红.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2).

[5]姚介厚. 潘迪亚:《国家篇》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A.E泰勒.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7]常红梅.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8).

[8]吴谨菁、曹腾觉.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篇13

论文摘要在古希腊时代,基础教育有三大科目:音乐、文法和体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尤其强调文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思想贯穿其中——“美”。“美”的概念在《理想国》里出现多次,美育是理想国里教育思想的灵魂,但“美”既具体又抽象,既能理解又难以形容。采用文本方法来解读它,“美”是一个有着多层次多角度意义的词,在艺术和客观世界,美是实践层次中的意义;在最高的理念世界,美是认识对象的最终载体。

一、从作品到文本

古希腊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铺设了政治、文艺、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石,以至于随后的西方文明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那些受过古典学教育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仍然自然而然地对希腊顶礼膜拜——用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的《海伦之歌》中的名句来表述,就是“光荣属于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光芒已经照耀了人类几千年,人类凭借古希腊人的智慧走向了繁荣的现代文明时代。然而,时隔如此久的今天,我们还能否理解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精髓,以及人类有没有可能触及到他们思想的全部呢?对于这一问题恐怕无人能解答。但现代文学领域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研究范式变革——文本革命,它为我们带来了研究古代典籍的全新视角,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便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古人所留下的优秀文本著作里思想境界的距离。

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文学界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这场革命颠覆了在几千年历史中一直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文学研究范式。巴尔特在70年代初推出文本概念,提倡文本主义,试图从理论层面上揭示当代西方文论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他说:“为了反对一种以所谓的牛顿方式一直进行关照的传统的作品观念,现在需要一个新的对象,这一对象通过清除和颠覆先前范畴而获得,这就是文本。”文学界的这场革命是文学革命历史的重大突破,它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作者、作品、世界、读者之间的关系。

“文本”研究方式和传统的文学“作品”研究方式一个最大的不同便是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不同。按照巴尔特的分析,传统的作者观念认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是在线性时间里构造的,被分为先和后,也就是说,作者通常被认为是先于一部作品而存在的,是作品的哺育者;而现代的作者观念认为,作者与作品应同时诞生。作品重视起源,把作品和作者紧密联系起来,使作者在作品中拥有绝对权威;但“文本”研究范式却彻底打倒了作者,写作主体被移出中心位置,文本及其文本结构开始发挥作用。保罗?利科说,书写使文本对于作者意图的自主性成为了可能,文本所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思不再一致了。

巴尔特曾很早就指出,文本与作品相反,把所指无限期地向后推延,从而停留在能指上,但能指不是获取意义的第一步,而只是一个推延行为;能指的无限性不是指意义的无法达诂,而是指一种意义的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一切文本与作者无关,当文本开始形成时,“作者”才开始诞生,当文本完成时,就意味着作者的死亡。那么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话语所形成的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不再和作者有联系,从而使文本意义具有了无限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为我们在理解文本时“重建语境的关联”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这种意义上的作品应该就是我们称之为“文学”的本质特征。

二、文本视野下的“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美学观念是他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和个人生活体验而形成,在认识柏拉图眼中的美之前,其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对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贴近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尤其重要。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是和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首先是雅典社会的剧烈变化。那时,贵族党失势,取而代之掌握王权,贵族党与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旧的传统开始动摇,新的风气正在慢慢建立。在学术思想上,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风格,他和代表势力的诡辩家们势不两立。在他看来,希腊文化在衰落,道德风气在败坏,而这种转变首先要归咎于诡辩学派所代表的民主势力的兴起。其次要归咎于文艺的腐化的影响,所以,他希望在理想国里用一系列制度和教育方法来竭尽全力改变现实中不合理的状况。其中,教育是他营造理想国的核心方法。在柏拉图的视野里,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都应具有“美”,因此,柏拉图在文艺教育方面所阐述的思想也成了现代美学的起源。在朱光潜看来,柏拉图是站在贵族政治立场,在文艺领域他主要解决早期希腊哲学家遗留下来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艺术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是文艺对社会的作用。

在介绍柏拉图关于诗歌音乐等文艺教育的思想前,有两个关键的历史信息同样对我们理解《理想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首先是古希腊语中的每个单词就是一种音乐短句,每个句子差不多就是一种确定的旋律。这就使古希腊语中的文词无论是作为话语还是作为歌词,其自身就具有歌唱的音乐属性。所以在古希腊,诗即乐,乐即诗,合二而一,故名诗乐。其次就是古希腊艺术一词的内涵,它既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美学意义上的艺术,也指所有手工技艺一类的技术,古希腊人对两者不加以严格的区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去认识“柏拉图”呢?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从过去以作者绝对权威为研究中心,到现代文学界“去作者化”而找回作品自身的价值。用语言本身来替代人,其写作实质是一种非个人化的活动,是语言在说话而不是作者在说话。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是语言在言说。人只有在倾听语言的呼唤并回答语言的时候才言说。”那么,当优秀的文本完成之后,文本就像一只刚出生的动物,具有其客观性、独立性和生命力,它为自己开发读者,同时也在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语境中重建了语义关联,从而衍生出了读者对文本的独特解释。

因此,当代文学理论界研究的全新范式——打倒作者,突出作品,让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显现出来的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掘文本的价值。从文本的视野来解读《理想国》,作者并不是历史中的柏拉图,而是在开始撰写《理想国》时所“生”并在《理想国》文本完成之际所“死”的“柏拉图”,以及当时生活在整个雅典城邦里的人们。把《理想国》放到古希腊整个时代中,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理想国》,《理想国》这部著作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在时隔几千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读者,在《理想国》文本早已解除作者对话语境关联之后,需要在本文之外重新建构起一种新的语境关联,这才有了下文对柏拉图和他视野中美的理解。

三、美的文本阐释

文本与作品相反,它把所指无限期地向后推延,从而停留在能指上,但能指不是获取意义的第一步,而只是一个推延行为;能指的无限性不是指意义的无法达诂,而是指一种意义的游戏。这是巴尔特为我们对文本进行阐释的可能性所给出的一条理由。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理由的激励下,开始在文本无限性的能指中尽量做接近它的所指的游戏,在游戏中遵循规则并寻找变化和自由,同时也是竭力发挥了游戏规则的潜在价值。

我们提到,柏拉图讲的“艺术”包括艺术和技巧,因而他所讲的“美”或“艺术美”和我们所讲的艺术美并不相同。希腊人不对艺术和技艺作出区分,因此他们所爱的“美”也不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美,这种“美”包含的范围比我们所理解的美的范围要广。柏拉图的理念论让我们对文艺和世界的看法有着颠覆性意义,按照理念论看来,我们所处在的世界并不真实,它只是一个影子世界,真实世界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的。生活中的艺术只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影子的模仿,客观世界只是艺术的直接载体而并非是最初本源,艺术和现实世界的本源都处在理念世界。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念世界,所以文艺和理念隔着三层。那么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柏拉图心中的美,其实它包含三个层次上的意义:理念世界的美;客观世界(理念世界的影子)的美;艺术世界(理念世界影子的影子)的美。美既存于理念世界,也存在灵魂当中,并依附于人体而出现在感性世界。这就是柏拉图对两个世界界定的表现。

在理想国里,对一切诗歌、文艺和制度都必须严格加以限制,只允许美的内容存在,不允许有丑恶的成分出现,否则它会影响到卫国者以及所有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那么,要真正理解柏拉图所说的“美”的具体内容,除了依据柏拉图对两个世界界定的思想外,还必须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境来仔细斟酌。

其一: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把最美的紫色用到身体最美的部分——眼睛上去,而把眼睛画成了黑色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下述回答是正确的:“你这是不知道,我们是不应该这样来美化眼睛的,否则,眼睛看上去就不像眼睛了,别的器官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使五官都有其应有的样子而造成整体美。”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阐述了美学意义上的美的概念。从上面对话我们看出他的美包括艺术美——即我们今天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美,在这一层面上,美即和谐。他并不把美看成局部的漂亮或优美,而把美看作整体上的和谐与自然,只有事物本身达到自然的和谐状态,它才会与周围其它事物协调起来而给人感官上一种整体上的舒适与享受。

其二:

年轻人接受了我们说过的那种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对于人工作品质和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

在被爱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触中,他永远不许有任何越此轨道的举动,否则要谴责他低级趣味,没有真正的音乐文化教养。

诗乐的教育在古希腊社会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他看来,音乐是一种直接诉诸心灵的艺术,在陶冶人的心性和情操方面具有特殊的效用,可谓人格塑造和道德纯化的关键所在。正如《理想国》中所言:“音乐教育至为重要,因为音乐节奏与音调要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直接进入到心灵深处,而且会牢牢地抓住或感染人的神魂肺腑。”简单就能产生节制,复杂就会产生放纵。音乐文艺教育本身的结构、性质、特点会对人有不同影响,简洁的音乐最能培养节制的品格,这种节制的品格就是行为美。

通过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途径,接受了艺术教育的人,其行为才会变得节制和得体,也就是行为变得美好。柏拉图认为,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能够很快识别出粗制滥造的东西以及缺乏美的事物,因此会以正当的方式对其表示反感,会专门赞赏美好的事物,喜闻乐见美好的事物,并且欢迎美好的事物进入自己的心灵,以此培养心灵健康成长,使自己最终成为美善并蓄的人。

其三:

在我看来,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

语文的美、音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并不是我们通常拿来恭维愚笨人的那个意思,而是心灵的尽善尽美。(朱光潜译)

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

在柏拉图看来,对待美丑的立场要高于个体生命。文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美善并蓄的人,他的行为必须美,但行为美还只是个人或事物的外在表现,其更深层次的目的还是为了达到心灵美,在这个意义上,美即高尚。正义和节制会让人的心灵变得美,心灵美又会促进人的行为和观念变美。这种美就是一种高尚,用一个相近的词来形容,也可叫做一种善。

其四:

须知,“有益则美,有害则丑”这句话,现在是名言,将来也是名言。

看来我们对于写作这类故事的人,应该加以监督,要求他们称赞地狱生活,不要信口雌黄,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因为他们所讲的既不真实,对于未来的战士又是有害无益的。

至于我们,为了对自己有益,要任用较为严肃较为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模仿好人的语言,按照我们开始立法时所定的规范来说唱故事以教育战士们。

……有一点你是可以决定的,美与不美要看节奏的好坏。

理想国里的文艺美不美,概括说来,一切都由两个标准决定:一是有利于对护国者教育;另一个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很明显,美与不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标准,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事物,它都是美的,因而在文艺层次,美即有益。所以,一切文艺教育只能是正面向上的善的模仿体裁,理想国由此要成为一个纯善无恶的一元世界。

在关于节奏方面的评价,它的美与丑是紧跟着节奏的好与坏来区分的。柏拉图试图把一切艺术和动植物都区分出好坏和美丑,但是他在关于音乐的探讨中,对节奏的好坏无法做出区分,这是一个遗憾。这样的“美”的标准在我们看来是很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音乐的节奏、风格、音调与组合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很难判断其是否具有善恶一类的社会情感,所以他做不出决定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节奏本身是有益的,在理想国里就可以判定它是美的。

其五:

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苏:那么有哪些调子是软绵绵的靡靡之音呢?

格:伊奥尼亚调。还有吕底亚调,都可以说是靡靡之音。

苏:我的朋友,这种靡靡之音对于战士有什么好处?

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

好即有益,有益则美,这意味着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制度的作用下有机协调起来而变得和谐,它就是一种美。有秩序的统一体是美,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就是美得有秩序,有秩序的国家是最好的国家。制度和文艺一样,它必须对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统治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它能让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变得有秩序而和谐起来,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好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出现的秩序就是一种美。

其六:

苏: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中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那是最美的了。

他们不应该去要年轻人认为神明会产生邪恶,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因为这种话既不虔诚,又不真实。我相信我们已经指出,神明为邪恶之源是决不可能的事情。

最高的美是外表和心灵的完美调和,是兼精神和行为美于一体,并能够在程度上与整体上达到高度融合而没有一点不协调,那么,这可谓称得上鉴赏家眼中的沉思之美,这种最高境界的美就是灵魂美,它达到了理念世界完美的程度。唯有神才是完美的,这是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完美主义理想,也是理念世界里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美”的代表。

四、美的境界超越

综上可认为:在柏拉图看来,美包含三个层次上的意义:理念世界的美;客观世界(理念世界的影子)的美;艺术世界(理念世界影子的影子)的美。美既存于理念世界,也存在灵魂当中,并依附于人体而出现在感性世界。

柏拉图的“美”主要包括:艺术美、行为美、心灵美、文艺美、制度美、灵魂美。在艺术美上,美即和谐;在行为美上,美即节制;在心灵美上,美即高尚;在文艺美上,美即有益;在制度美上,美即秩序;在灵魂美上,美即达到理念。

理想国里的教育和事物是否美,一切都由两个标准决定:对护国者教育;对国家的整体利益。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标准,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一切事物,都是美的。

美的最高境界是善。“神”是理念世界的代表,它具有了理念世界的美,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因而神是完美的。从艺术的和谐美到制度的秩序美,再到沉思的鉴赏家审美,这说明“美”到了最高的境界是纯粹的认识对象而非实践层次中的对象。

文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这种美既包括“美”的最初境界,也包括了“美”的最高境界。善是美,美是善的最初层次,也可以是善的最高境界,因而柏拉图并不否认感性世界中的艺术美,同时也以达到最高的善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Roland Barthes,Imaege-Music-Text Essays,selected and trans. Stephen Heath,Fontana,1977.

篇14

音乐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飞禽走兽大半都欢喜歌唱。在歌唱中,它们表现生命的富裕和欢乐,同时,它们借歌舞把在生活中所领略的乐趣传给同类,引起交感共鸣。歌唱在一般动物社会中是一种团结的原动力,它们没有文化传统和制度组织,但是它们一呼百应,一唱百和,全靠这一点声音上的感通。人类在原始阶段也还保持着这本能的音乐嗜好。没有一个原始民族不欢喜歌舞,小孩在个人生命史上相当于原始民族在种族生命史上,欢喜歌舞仍然是天性。人类到了开化以后,小孩到了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高兴时不放着嗓子唱一曲歌,颓唐时也不拿一种乐器来弹奏一番,哀乐全闷在心里,而且一个人关起来纳闷儿,生气因之萧索,同情也因之冷淡。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损失,而且是违反自然本性的。对于这种现象的造成,教育家们要负一大部分责任,他们丢开了人类一个最强烈的本能,一个最有力的教育工具,不去利用。假如他们知道利用,音乐的力量要超出任何学问训练之上。

何以故呢?音乐不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而且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在其他艺术,实质与形式多少可以分别出来,了解实质与了解形式可以分为两事;音乐却完全融化实质与形式的分别,实质即形式,形式亦即实质,内外一致,天衣无缝。所以音乐达到了艺术的最高理想。如果美育是教育中一项要目,美育的最好工具就应该是音乐。音乐虽是完美的,却不能算是最困难的艺术。叔本华说得最清楚,一般艺术都须借意象来表现,例如文学所用的语文意义,图画所用的形色光影;音乐则为意志的直接外射,用不着凭借意象。所以了解其他艺术,我们须假道于理智,比如说,不懂得语文意义,就无从了解文学;音乐则表现最直接,感动也最直接,我们接受声音的刺激,生理上马上就起反响,用不着理智的分析。中国人不一定能了解外国的文学,但是多少可以受外国音乐的感动,因为没有语文的障碍。小孩子和乡下文盲尽管不能读书明理,也多少可以欣赏成年人和音乐家的唱歌奏乐,因为没有知识经验的障碍。音乐是纯从感官打动人心的,耳里听到,心里就起哀乐共鸣。这件事实可以解释音乐的普及性,也可以解释它的深入性。如果要教育的力量普及而又深入,舍音乐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

(选自《朱光潜文集》,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柏拉图认为要一个国家的政治能适合于理想,先要使它的教育适合于理想。理想的国家就应从教育开始。

B.作者觉得,真正的好教育就应该像柏拉图所提倡的那样,只要抓好了体操和音乐,就能胜过繁多科目的学习。

C.任何一个原始民族都喜欢音乐和歌舞,可见音乐是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有力教育工具,但现在却被人们忘却其性能了。

D.音乐最完美,也是最难学的艺术,它逐渐成为了广为人知的美育的最好教育工具和最好的教育手段。

E.人们的喜怒哀乐往往能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因为音乐纯粹是从感官来打动听众的,能在有意无意之中引起共鸣。

2.下列不能解说叔本华“一般艺术都须借意象来表现”的内涵的一项是( )

A.各国母语都需要通过意象来表现。

B.音乐是通过感官来影响人们的,不需要借助意象。

C.理化、数学、史地不需借助意象来学习。

D.绘画和影视剧需要意象才能完成。

3.文章写“音乐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一句时,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论述飞禽走兽的“歌唱”?

答:

4.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引用柏拉图的话语,讲述到了柏拉图赞同体操和音乐教育,为什么全文却不提及“体操”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