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现代移动通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校作为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礼仪,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地方,学校的管理更是为所有的学生和每一个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伴随着一系列校园事故的发生,再次为学校的安全工作敲响的警钟。因此,高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校园安全,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学校财产安全等等。如今,社会和家长对高校管理提出了很多更高的要求,现代移动通讯技术也得以在高校管理中有效应用。随着现代移动通讯技术每十年更新一代的超快速度,手机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也让高效管理有了新的思路,如今,手机的功能不单单停留在只能收发短信,接打电话这些简单的功能上。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手机像计算机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手机的功能更加强大,能够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全面。现在很多人人手一部手机,因此,高校在自身管理过程中开始探索出采用现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全新模式。在某些高校,学校建立了基于移动应用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这样,院校需要公示或者通知的重要信息,在校园服务系统上就可以第一时间出去,广大师生也能及时在自己手机的APP客户端或者网站上查询到相关信息,这样就让学校生活取得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校园服务系统及时的和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让每一位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做出初步的了解。目前,很多学校推出很多校园公众号码,利用短信或者微信,可以随时进行双向沟通。学生遇到学习、生活、情感的上的问题随时能够与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处取得联系。另外,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自身教育现状,提供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教育信息。
二、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广泛应用
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沟通,极大的便利了高校在管理过程当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入探索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在高校管理当中的广泛应用,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现代移动通讯技术的使用为每一位学生家长敞开了参与高校管理的大门,让家长们也积极的为高校的发展和进步出谋划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提供更多的指导。也为每一位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最主要是让高校在管理方面有了很多新的思路,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高校在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增进学校彼此之间的友谊,为培养新世纪更多优秀的人才增添了一份力量。采用移动通讯技术管理学校也节约高校管理经费,提高信息传送效率,也就提高了学校的办公效率。高校管理为达到正确地揭示学校内部管理活动规律、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技能采用现代通信管理方式,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也从不同程度上带动着高校管理方式的向前发展。以前,每位大学生的都为使用图书馆借阅卡、银行卡、电话卡和食堂饭卡等等各种各样的校内卡而头疼,这么多的卡显得很不方便。随着校园网技术的推广,高校在校内都建立了校内网,为校园一卡通的出现和使用做了很好的铺垫。目前,校园内实现一卡通管理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趋势,整合了信息资源,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校园内,无论走到哪里,一卡通都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如今,学生们再也不用为每次出门都要携带很多卡而发愁,也解决了高校在管理上复杂的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基站防雷地网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现代移动通信基站的特点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家通信公司的移动基站已经遍布了各个角落,特别是很多基站都处于山头、周围环境恶劣,电源线都是架空敷设,极易遭受直击雷、感应雷的侵害,而且基站内的设备都是电子设备,对过电压、电磁辐射等干扰非常敏感,因此容易造成雷击灾害。现总结通信基站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1.1 基站数量巨大,分布范围极广;
1.2 基站环境恶劣,交流供电复杂;
1.3 铁塔居高临下,雷击灾害频发。
通信基站雷击灾害的主要通道及防护措施
根据现代防雷技术,对于基站的防雷措施主要有: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和可靠接地。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防雷地网的设计及施工。
现代移动通信基站防雷地网设计及施工要求
3.1 移动基站地网的组成: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联合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3.2 基本地网面积不小于15m×20m,水平接地体长度不小于210米,垂直接地体不少于24根(2.5米/根),若由于土质原因,则相应增加接地体数量,接地体总长度不小于60米。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原则上不应小于0.7m,城区基站接地电阻小于3欧姆,乡镇农村基站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若实在有困难,可适当提高阻值要求,尽量不使用降阻剂、降阻棒等成品材料。(经实践证明:地网的合理分步在防雷效果上要好于一味追求低阻值)
3.3 室内、室外接地要求
3.3.1 在机房内设置均压带,均压带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通过绝缘子与走线架隔断,均压带材料为铜材,截面不应小于3mm×30mm;走线架的两端应和均压带可靠的连接。
3.3.2 室内所有设备保护地统一接至均压带上,均压带通过4mm×40mm热镀锌扁钢通过铜铁转换与机房的地网相连。
3.3.3 室外铜排(200*60*6,8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安装在馈线孔正下方10—15公分处,通过铜铁转换与室外铜牌氧焊连接,与扁铁焊接接入地网,铜牌固定均通过绝缘子固定在墙上,机房外墙壁扁铁引上时,扁铁固定在墙壁上。
3.3.4 室内铜排
在该室内配电箱正下方离地10—15公分处引入一个小铜牌(2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
在蓄电池安装侧走线架下方,离地10—15公分处引入一个小铜牌(2孔以上接地端,配好镀锌螺栓和螺帽)。
3.4 铁塔接地:①四角落地塔四角均接入地网,落地拉线塔塔座接入地网,馈线避雷扁铁与地网直接相连,铁塔避雷针扁铁单独引一根12M扁铁远离基站地网单独做一个3M见方的避雷网(见详图);②房顶塔座接地,馈线避雷扁铁单独接地,铁塔避雷针扁铁单独引一根12M扁铁远离基站地网单独做一个3M见方的避雷网(见详图)
3.5 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
3.6 接地体采用热镀锌钢材,其规格要求如下:
角钢不应小于50×50×5(mm)
扁钢不应小于40×4(mm)
接地极长度宜为1.5-2.5m,垂直接地极间距为其自身长度的1.2-1.5倍。
3.7接地地网所有焊接点,均应进行防腐处理。接地端与地网连接必须经过铜铁过渡处理。
3.8 室外走线架接地:通过引上扁铁单独接入地网
3.9 机房四角引下钢筋接地:机房四角如预留引下钢筋,则就近与地网连接。
3.10市电铠装电缆引入
3.10.1 铠装电缆地埋长度必须达到50米。
3.10.2 进入基站的低压电力线采用铠装层的电力电缆埋地引入机房,地埋电缆离地面距离不小于0.6m,铠装电缆地埋长度必须达到50米。当变压器或电力线路终端杆离机房较近时,可在机房门前空地挖圆形状的地沟,沟的深度为0.6m,其直径按实际情况尽可能大,再把电缆沿沟埋设多圈,每圈之间填一层土。
3.10.3 电缆金属铠装层或钢管在两端就近接地 ,地埋电力铠装电缆两端(终端杆电力引下、机房电力引入)应用钢管进行保护,并用报箍做好固定,同时铠装电缆两端屏蔽层(屏蔽层表面油漆应打磨掉)需做接地处理,接地铜线不小于162,与地网连接点需采用铜铁转换连接。
3.10.4 机房侧:若电缆从墙上引入,则用一根2米左右钢管作保护引上并与墙面安装牢固,钢管上方应配弯头并安装牢固。若电缆从地面引入机房,则在室外用钢管套好电缆并用水泥进行包封,室内用PVC管套电缆引上至配电箱。
3.10.5 电杆侧:用一根3米以上钢管作保护引上并通过抱箍把钢管固定在电杆上,电缆引上后应做好流水弯,在横担与电杆相交处环绕二周,电缆开口朝下内缆向上与电力电缆缠绕并牢靠相接。如条件允许屏蔽层接地接入基站地网,如条件不允许屏蔽层接地应就近布一接地点,打3---4根地桩接入大地,并用扁铁可靠连接。若市电引入为电缆,则需在终端杆加装横担进行电缆的安装、连接。
经验与不足
上述地网设计及施工标准基本上满足防直击雷与感应雷的要求,但没有考虑到某些站点的具体环境,有可能并没有足够大的施工范围或者土质达不到敷设深度,因此在范围不够大或土层不够厚的情况下,地网怎样合理设计是我们的研究方向,目前在这些方面虽有尝试但还没有成熟的经验,请各位专家指正。
地网施工详图
参考文献:[1] 杨召绪,黄文高.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地网综合设计[J]. 广西气象. 2006(S2)
[2] 杨召绪. 移动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措施[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21)
[3] 姚建春,张华江,罗伟华. 气象观测场雷击事故分析与整改措施[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9(03)
[4] 黄正宏,郭继文. 非均匀电阻率土壤防雷接地工程技术探讨[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S1)
Lightning protection groun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modern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Xu Dan
Jiangxi province Ji'an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ji’an,343000,china
关键词:通讯技术 电视 广播 节目 质量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018-01
现代通信技术,就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采用最新的技术来不断优化通信的各种方式,让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有效。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智能终端等方面,而覆盖全球的个人通信则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现代的科学家在通讯技术在电视广播节目上的应用,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效果也很明显。
1 通讯技术与电视广播之间的关系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进程严重地冲击着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某些方面制约了电视广播的发展。电视广播的优势在于一点到多点的广播形式,只有发展这一优势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电视广播的发展受到移动网络IPv6-3G的影响。移动通讯实现了商业化商场经营模式,不仅有语音业务,还开展了多媒体、卫星定位、资讯服务等业务。电视广播的发展也面临着手机终端的冲击。现代的手机上有视频、音频、上网浏览等,操作简单、方便。互联网技术也基本成熟,在质量,效率,安全等逐步改善,也制约电视广播的发展。
虽然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制约了电视广播的发展,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广播电视的运行速度,也为广播电视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机遇。通讯技术可以提升电视广播的节目质量,使其共同发展,共同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生活。
2 通讯技术提升电视广播的节目质量
2.1 3G移动通讯,增加电视广播收视率
3G(3rd-generation)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3G 技术标准有W-CDMA、CDMA2000和TD- SCDMA 3种。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视频交互等多种信息服务[1]。
3G移动通讯也就是可以通过手机来观看电视节目,如利用3G手机视频,实现新闻类节目的现场报道及娱乐类节目的现场互动;实现专业摄录设备节目信号的实时传输;实现文件化节目异地高速传输,提高时效性;收集观众或通信员拍摄的突发事件、热点新闻以及新闻线索,通过电视台进行多种媒体平台的使用和。
2.2 光纤通讯技术,为电视广播节目的传输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光纤通讯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讯现在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和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主要传送工具。
在电视广播领域,是主要以光缆网络为基础的网络建设。光缆网络是城市最可靠的数字电视和数据传输链路,现在,从电视台总控机房到卫星上行站、有线电视网或发射台传输信号都选择使用光缆[2]。通过光纤网络传摘电视直播信号,改变了以往只靠微波中继传翰的方法,也消除了由于微波中继引起的噪声,而且保证了信号的可靠性。
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光纤传输信息时,是把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然后在光导纤维内部进行传箱,它具有很强的杭干扰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等一系列优点[3]。光纤传愉容童大,可以不压缩传输数字电视信号,是广播电视信号传精的最好方式之一。
2.3 SDH满足了电视广播信息传输和交换的要求
SDH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输网络,是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来的同步光网络。
SDH技术是通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讯不仅要有声音信号,还要有图像、文字等,SDH是一种新型的传输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统一的光接口和复用标准;采用同步复用和灵活的复用映射结构;健全的网络管理功能等。它的这些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传输广播电视信号。广播电视领域的SDH网起着公共的物理传输平台的作用,在此平台上一部分带宽用来传输经数字终端设备(CODEC)编解码的广播电视节目;另一部分用来直接传输用户数据或是传输从ATM、IP交换机汇聚来的数据流等。
因而近年来,该技术在各级广播电视传输网中的应用正越来越普遍。但由于SDH技术原主要是为传输话音和数据业务而制定的,用于传输广播电视信号尚属于新兴技术,对视频而言它还有许多需完善的地方,如使用SDH技术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时,要求有较好的时钟同步性能和抖动性能。网络的同步性能差会引起指针调整,而指针调整会使彩色电视信号瞬时变色,网络的抖动性能不好,会引起解码器输出端产生抖动,引起信号色彩变化。这些问题有待在应用、发展中不断完善。
3 通讯技术在提升电视广播的节目质量的展望
跟随着通讯技术的改进,信息这个词语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通讯的种类很多,而且也地影响了电视广播节目,主要还是带动了电视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3G移动通讯、光纤通讯技术、SDH等都应用于电视广播中,提升其质量,使其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
3G移动通讯发展就很快,首先取带了第二代通讯技术,而且它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3G在电视广播中不断提高传输质量,丰富节目应用形式。通过此项技术的开发,也为电视台三网融合的应用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通讯技术在电视广播中的应用是一片光明的,而且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着发展。
4 结语
本文首先对于通讯技术有所了解,然后分析了通讯技术在提升电视广播的节目质量的应用,即各种通讯技术如何促进电视广播事业发展的。其实它们是可以互相促进着发展的。应该说,电视广播优势在于一点到多点的广播形式,突破这一优势才能在通讯技术发展的前题下共同发展。电视广播传播速度快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与手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促进了其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且也扩大了信息源的范围。这样也有利于促进通讯技术的发展,但是,在通讯与电视广播这一方面研究的还是不多,所以要加强认识,使其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兵,毛明敏.3G移动通信技术在电视台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广播电视技术,2010(12).
关键词:容灾系统 移动通信 计费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35-01
移动通讯计费系统不仅需要担负计费数据的采集,同时也要对国内、外漫游的功能进行计费,因此,对其运行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1 容灾方式及容灾技术
1.1 容灾方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系统的容灾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对数据级容灾的处理主要利用存储设备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主要方式有异步拷贝和同步拷贝(两种拷贝方式主要采用的都是远程拷贝)两种,备份数据的系统不具备自动检测错误,更换IP地址等功能,同时在恢复数据上需要的时间较长[1]。应用级容灾,对重要业务中的数据进行实时成像,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后,可以在备份机房使系统恢复能力,在短时间内可以使系统中的数据恢复到同发生故障之前相同,但同数据级容灾系统相比应用级容灾系统在建设上需要的投资更大[2]。
1.2 容灾技术
就目前的科技而言,可选的容灾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1)应用软件层面,可选用的技术有应用程序中的log记录与远程数据进行同步或者中间件,也可在本地进行一次操作,再通过两次远程操作而完成数据提交。(2)数据库层面,通过数据库的复制功能,利用网络对数据进行备份。(3)操作系统层面,通过镜像的复制形式,以磁盘卷的管理软件作为基础。(4)存储层面,利用存储系统直接对底层的数据进行复制[3]。
2 容灾中心建设方案及在移动通讯计费系统中的作用
在建立容灾中心前,需要对系统进行规划和研究,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对注重业务分类和系统的选择,下面对容灾中心的建立及其在移动通信计费系统的作用进行介绍。
2.1 探讨容灾中心的功能
在建立容灾中心后,为了确保系统中设备的利用率能够得到提高,系统在正常运行下应该能够实现以下几种功能:(1)计划外停机,其中主要包过数据故障、系统故障、灾难及因人为原因而引发的故障等。 (2)计划内停机,其中主要包括恢复数据备份、软件设计、系统测试、数据提取等。(3)最大程度提高与容灾中心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当容灾中心的相关数据都处于正常运行情况下,系统应当能够允许人工查询、统计、分析数据等基本操作的运用,以此来降低系统的工作压力[4]。
2.2 容灾技术的选择
2.2.1 应用软件层面
log记录与远程数据同步方式的主要优势是在接管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回复,对性能的影响基本为零,发生在远端的故障对本地系统的应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5]。劣势在于,在数据同步上需要采取额外的方式实现,在同步数据方式上的选取的方式如果不得当,将会造成数据丢失,并且需要大量的修改程序中的内容,同时不能对人工处理的数据进行干预。本地、远程两次提交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不会造成数据丢失,数据恢复速度快,不需要其它层面的支持,不会因为其它层面出现故障而对该操作产生影响;劣势在于需要对配置和程序进行修改,不能对人工干预的数据进行处理,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远端的故障可能对本地的系统造成影响。
2.2.2 镜像数据库恢复方式
镜像数据库恢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对硬件平台无要求。(2)需要数据库软件的支持。(3)不能进行同步复制。(4)需要改造现有数据库。(5)对系统中工作的主机会产生影响。
2.2.3 基于逻辑卷的数据复制
基于逻辑卷的数据复制以下特点:(1)限制主机的选型。(2)需要远程复制软件和卷管理软件的支持。(3)对储备设备的选型没有限制。(4)需要将远程复制软件和卷管理软件安装到主机主备系统中。(5)对应用主机具有一定影响。
2.3 容灾业务选择
在容灾业务的选择上需要依据工程的投资及工程的复杂程度对问题进行具体考虑,通常情况下选择的关键业务及接口。应用系统中主要包含:营业系统、采集系统、融合计费系统以及财务系统,在接口系统中主要包含:短信接口、计费采集接口、智能网接口、网管系统接口、DSMP平台接口、DCN平台、网管系统接口等[6]。
2.4 存储网络
该文所谈论的容灾中心为同城异址,并且采用的是数据底层复制,利用光纤将容灾备份中心的存储网络与主中心的存储网络进行连接,同时对传输快带的使用量进行了计算,对使用的光纤数量进行确定。此外要想提高光纤的利用率可以在光纤的两端添加DWDM设备。为了提高线路的安全性,主、备中心应当选取不同的传输路由。
2.5 容灾中心在移动计费系统中的作用
移动通信计费系统的主要功能为:采集、处理在通讯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计费数据;将省际漫游及国际漫游形成的数据发送至全国中心,对通讯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用户计费清单提供给市局账务中心,由此可见移动通信计费系统在重要性。因此移动通信计费系统在运行中应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能够连续不间断的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系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对容灾中心进行运用就可以避免系统在出现以下问题时系统发生瘫痪:(1)在硬件上网络设备故障及业务主机故障的出现。(2)在软件上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故障的出现。(3)在人为上人为破坏和误操作的出现。(4)在灾难性破坏上地质、水灾、火灾等灾难对设备的全面破坏。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主机系统构建上采取的是集群技术,采用多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具有独立的处理器,这样当某一个节点发生事故时,其它节点便可以对其进行顶替,可以最大限度消除软件故障。当运行中心发生故障造成中心系统完全失效时该方法就无法确保系统的使用,而在此时启动容灾中心,可对数据备份进行恢复,从而承担其运行中心需要承担的所有功能,使计费功能够不间断的工作。容灾中心不仅能够在灾难发生时提供安全的服务,而且能够提高中心的灵活性,在系统维护、新业务开发测试下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在移动通讯计费系统中,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可恢复性对整个系统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不同业务在需求上不同,选择最佳的容灾备份方案。通过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建立容灾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顾锦旗,胡苏太,朱平.实用网络存储技术[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0(11):21-22.
对于许多人来说,随时随地运用无线上网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份。然而,以现有的网络和设备将难以支持移动上网需求日益增加所需的带宽。要提供给大家一个,更具弹性和可靠性的无线上网环境,自然地就寄望于B4G/5G移动通讯的技术发展了。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建基础设施和提高频谱来得到一定程度上满足。然而,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未来的无线接取互联网的方法,将需要从跨网络、绿能无线电技术、以及节能通讯协定着手,以提高网络的感知和智能,以及包括对应用服务扩充的全程网络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外,由于目前无线宽带网络应用中,无线数据服务讯务量以每年倍增的增长率,已超越传统以语音服务为主的移动通讯服务,预计未来十年的整体移动数据传输的需求可能会增长500~1000倍。面对这样的挑战,除了从传统增加无线接取系统容量的方法着手外,无线系统容量扩大后潜在的网络管理问题,包含应用服务的整合、跨网络资源协调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议题。总括来说,新一波的移动通讯应该不只是“通讯”,而应该是更具创造性(Innovative)、智能性(Intelligent)、以及整合性(Integration)的通盘考虑的系统与服务。
4G技术发展趋势
LTE-Advanced拥有更大带宽和速率,针对网络应用优化、新的网络布建形式方面深入探讨,目前R11版本已进入讨论规划的尾声,在载波聚合、MIMO增强、中继基站、异质网络、M2M等技术提升均有较R10版本更进一层提升系统效能。此外,在载波聚合技术方面,R11引进新的载波聚合类型以提升系统运作的弹性,并进一步考虑TDD聚合的载波可采用不同的上下行配比等;在MIMO技术方面针对特定场景进一步优化,增强系统性能,包括低功率基站、交叉极化4天线等;在中继基站技术针对回传链路的改善,并针对R11纳入移动中继站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在异质网络运作方面,R11针对干扰处理有进一步的探讨;在M2M技术方面,R11着重在接入网的负载控制特别做讨论。以下就探讨载波聚合技术及待解决的问题作一介绍。
载波聚合技术
随着不断增加的多媒体网络应用服务与日渐丰富的网络信息内容,使得现代人与网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这样的需求也反应到无线通讯技术上,使得新一代无线通讯LTE-Advanced系统,也逐步朝向超大宽带的技术发展。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术是LTE-Advanced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让LTE-Advanced系统可以实现100MHz带宽的最为关键技术,但该技术同时也为LTE-Advanced系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LTE-Advanced技术是采用新一代无线宽带接取技术(MIMO-OFDMA),并结合All-IP局端网络的新系统;且其要求可以在100MHz的带宽内,提供下传速率达1 Gbps、上传达500Mbps的资料传输率的需求。一般认为这就是所谓第四代无线通讯系统。面对未来高带宽、高资料传输率的应用,LTE-Advanced系统引进了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技术;亦即以LTE现有的载波为基础,集合多个载波以形成一更大带宽的载波,以满足未来高宽带的需求。以图一为例,LTE-Advanced系统可借助聚合最多达五个20MHz的载波,以提供并实现100MHz载波的未来应用。
由于多载波聚合技术主要是由单一载波系统延伸;因此多载波聚合技术的研究多着重在单一载波系统技术的延伸。主要的研究方向包含有:
非对称性载波
由于上行与下行传输带宽的需求不一样(针对频分双工(FDD)系统),所以上行与下行小段带宽聚合的个数也可能不相同,因此无法直接使用单一载波系统一对一的技术,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研究上行与下行载波的对应关系与控制讯号的设计。
控制讯号设计
除了上行与下行载波聚合个数不同会影响控制讯号设计,另一个控制讯号设计是针对无线带宽资源的调度,控制讯号可以放在同一载波上而分别指向不同载波上的资料,可以减少用户端设备解控制讯号的复杂度,还可以弹性调度带宽资源。
载波管理
载波聚合个数会因使用服务的带宽需求增加或减少,因此,需要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另外,由于每一个频段可以传输的距离不一样,也会影响可以聚合的个数;另一方面,用户的移动也会影响可以使用的载波。
省电机制
由于多载波设计是为大带宽需求所设计,但用户端并非随时都有大带宽需求,因此必须兼顾用户的动态带宽需求,适当的调节多个载波的使用方式,以兼顾用户端设计所必须考虑的省电需求。
协调式多点传送与接收(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