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课程培训范文

建筑课程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课程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课程培训

篇1

由《建筑技艺》杂志社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团队主讲的“养老建筑规划设计培训班”于2015年7月31日~8月1日在北京新北纬饭店成功举行。1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地产商和投资商参加了此次学习。此次养老培训分别从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老年客户的需求分析、社区及机构养老项目的设计实例、老城区养老体系建设与发展趋势、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和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等方面对中国养老建筑的设计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7月31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进行了题为《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与老年客群需求分析》的报告。她介绍了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并对养老地产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养老项目客群区位匹配关系和适老社区设计和规划的控制要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研发部主任林婧怡博士针对最新老年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进行了解读。她介绍了目前国内老年建筑设计中无障碍和消防疏散要求的理解误区及其原因,并对最新的养老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和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结合调研实例和具体设计对国家建筑标准图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详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设计总监唐大雾博士从“策划一设计一市场”的角度结合大量实际设计案例和项目,对养老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分析。并对我国养老细分市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将社区养老按照社区和城市层级进行了分类和解析。按“谁来打”、“往哪打”、“如何打”三步完成养老建筑设计,并结合大量项目实例对如何做好这三步进行论证和结合分析。

8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程晓青副教授主要以老城区内的养老建筑设计为例,介绍了此类特殊地区中养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趋势。她分析了老城区内养老体系基础的优势和困境,提出了该区域内老年建筑设计的理念,分别就适老化改造、小型多功能养老照料中心、小型多功能综合养老院等不同性质和规模的老年建筑设计进行了案例分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贾敏以“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及方法”为题,阐释了“绿色养老设施”的概念,指出养老设施中节能、节水等方面的常见错误理解和设计,总结了养老设施中遮阳及节能窗、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制冷及新风系统、地暖系统、自然通风五大关键节能技术的应用。

8月1日下午,周燕珉教授用大量的设计案例分享了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针对八种不同类型的养老建筑,周教授对其性质进行了差异化分析,并总结了八种养老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的差异性。周教授提出关爱老年群体是每位建筑师的责任,未来居住空间要全面应对老龄型社会的需求,并且需要人性化与精细化的设计。最后,主办方还设置了答疑环节,参加培训的学员踊跃提问,周燕珉教授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耐心和专业的解答。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进行了有奖问卷调查,共收到120多份有效问卷,无论是对主讲内容还是组织工作,学员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对今后的培训形式和关心内容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篇2

随着装饰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装饰工艺要求的日益提高,装饰施工人员能力的培养成为具有必要性的工作。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只有进行一定的知识体系培训才能更好的完成装饰工作,但若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且课程开设不合理就会造成施工人员在装饰工程中出现不专业等问题,为保证装饰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就应该开设一个合理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的现状及原因

关于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工的岗前培训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各装修公司重要发展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建筑装饰行业的岗前培训课程意志较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岗前课程培训体系,即使在国家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建筑行业的培训政策,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建筑装修行业主管等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意识,但却不能将其落实到实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针对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持证上岗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全面行的贯彻落实;第二,由于对农民工进行的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拨款或者地区财政部门等,由此造成下发资金较少且争取难度大,最终导致培训经费短缺;第三,由于经济市场制度体系缘故,培训机构并不能与用工市场产生较大的联系,造成培训单位与受训人之间产生极大的脱节现象。以上现象充分表现了建筑装饰施工的岗前培训机构就业渠道并不畅通,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技能的培训发展。

此外,在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追其根本存在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对于相应的培训机构,因没有系统化的实用性的建筑装饰培训教材,造成培训体系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痛医脚现象严重,造成实际得出的培训效果较差;因没有规范正规化的施工技能实训场所,造成教学设备培训质量不够好,还有就是进行培训的专业指导人员力量的组成更是个大问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于具有较强技能的培训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很难将具有较高水平的培训教师吸引到培训机构中。其二,对于进行建筑装饰的农民工自身而言,由于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并没有按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使其虽然在作业岗位没有经过严格培训但依然可以就业,导致农民工人员对于培训机构的认可度不够,且不愿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培训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为建筑装饰培训课程的意义在于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最终具有其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培训课程进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装饰作业时需要具有相应的规范化流程,这就需要建筑装饰施工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技能技术,还需要其具有的设计应从专业校对出发,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出具备专业素质的装饰施工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装饰施工的合理性,更可以保障装饰装修作业的质量。

2.进行合理的实践课程作业

建筑装饰施工员在进行设计课程培训时一定要注意实践作业进行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作业进行中才能使培训学员更好的掌握技能的培训知识,并且在实践作业中可以让培训学员掌握一定的经验,这样对于以后其实际工作中具有较为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作业进行中,培训学院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施工过程中涉及水电的问题,及对于施工现场的要求。只有这样培训人员在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避免失误的发生,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

3.熟练的掌握建筑装饰的基础性技能

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技能,才能正确的做到材料施工使用、施工流程规范以及正确的操作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装饰施工的质量,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装饰施工者当遇到施工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应具有一定良好的、灵活的处理方式,对于岗前基础技能知识的重点培训也是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时,施工人员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发生。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装饰施工人员不断增加,知识人员就业情况出现问题。但是更多的施工者由于实践经验欠缺,技能掌握不到位,造成施工问题过多,施工纠纷严重等情况。而在建筑装饰行业中占有主体劳动了的农民工,多数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低,而发展迅速的建筑装饰行业中,对于技能要求却很高,因此对于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便成为必要性发展体系形成。另外,由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可以看出,针对农民工岗前培训体系的建立的重要性。最后,由于城市产业工人的转型,农民工若还停滞于较低的文化水平中,就会给城市产业工人的转型形成障碍,因此,加强装饰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加强其行业中主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其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并进行更为快速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效益。

篇3

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对传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培训、教学、教研,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确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第四步,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训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等,为总结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研训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第五步,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

篇4

Maternal deaths have dropped by nearly 50 per cent, down from an estimated 523,000 in 1990 to some 289,000 at latest count. And according to the UN, midwives who are educated and regulated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an provide 87 per cent of the essential care needed by women and their newborns.

“As we approach the deadline to achieve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we are proud of the progress made for Goal 5, to improve maternal health,” said Dr. Babatunde Osotimehi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UN Population Fund (UNFPA).

“But while this progress is welcome, it is not enough,’ he added.

This Day C observed around the world on 05 May with the theme this year Midwives: For a better tomorrow Chighlights gap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universal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 care.

This year, in preparation for the post-2015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da, midwives are being recognized for their critical role in ensuring safe deliveries, promoting healthy birth spacing, and protecting the health and rights of women and girls.

However, a massive midwife shortage around the world exists and has been documented in the State of Midwifery 2014 report. That gap is particularly dangerous when it comes to countries in crisis.

“The need for strong health systems and sufficient health workers was recently highlighted by the Ebola epidemic in West Africa, where pregnant women struggled to find available health services to ensure safe delivery,” said Dr. Osotimehin.

UNFPA is expanding midwifery services to support resilient health systems in the affected countries. Today, it funds more than 250 midwifery schools with books, training equipment and trained faculty, and has helped train over 15,000 midwives globally. It also supports midwifery in more than 70 countries worldwide, and in 2014 helped launch Bachelor’s degree

篇5

为配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施行,提高建筑企业相关人员的持证上岗率,促进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将组织举办****年第1期“施工员、质量检查员、专职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岗位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在各类建筑企业中从事施工管理、材料或资料管理的人员。

二、培训形式、时间

学习时间*—*个月,具体开班日期另行通知。

三、开设课程

(一)土建施工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质量事故分析、建筑测量、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等课程。

(二)装饰施工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室内装饰识图、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施工等课程。

(三)安装施工员班:建设法规、工程制图、电工基础、建筑概论、设备安装工艺、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四)质量检查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事故分析等课程。

(五)专职安全员班:建设法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地基基础、建筑测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技术等课程。

(六)材料员班:建设法规、建筑材料供应与管理、建筑材料、建筑企业经济分析、建筑应用电工、经济法概论等课程。

(七)机械管理员班:建设法规、机构制图、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常用工具量的使用、电机及电力拖动、建筑机械等课程。

(八)资料员班:建设法规、工程资料管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编制等课程。

四、收费标准

土建施工员、安装施工员、质量检查员、专职安全员、机械管理员全期费用1880元/人。其中培训费1480元,教材资料费400元。

装饰施工员全期费用1500元/人。其中培训费1200元,教材资料费300元。

材料员、资料员全期费用1420元/人。其中培训费1120元,教材资料费300元。

对年度施工产值高、转移外税额度大的外出施工企业,在培训收费方面将给予优惠,具体由市建设职校按有关标准执行。

五、报名时间、地点、要求

(一)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年1月16日止。

(二)报名地点:**市建设局大楼五楼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报名处。

(三)报名要求:学员自行到**建设网《建筑业岗位培训登记表》,按要求填写,并附一寸照片2张,报名时一并上交。

六、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88572087、88529931;

篇6

一、高职院校培训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形式闭塞,不符合现代教育培训模式关于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从书本上和课堂上获得,而从已经出版的高职类专业的实训教材的内容来看,操作讲解类教材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应用价值对于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来说极为有限。学校缺乏和企业建立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机制,甚至有些教师也搞不清楚该行业将来的发展状况,也很少请专家到学校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授,所以学生根本无法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

2.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缺乏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度是十分困难的,建筑行业实训基地一般需要专业的配套的设施,需要有较高的资质。但是对高职院校校内企业来说,因为其资质低,申请成立较高资质的条件往往达不到。所以仅仅依靠教师,没有政府的扶持,建立一个稳定的专业技术校园生产型企业来经营和管理,是十分困难的。解决实训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课堂和实习基地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将教师课堂的教授和企业实训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和练习,其目的是使学习人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建筑相关的企业不像工厂,很难一次性接受大批学生在一起进行实训,学校传统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分批次委派到各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关专业的参观或毕业生的实习,这种方式仍然无法保证教学实践要求的水平。

3.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实训教育

传统意义上,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分为两种类型:实地观摩学习和毕业生实习,然而现场参观往往是“走马观花”,根本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建筑工程建设的周期一般较长,关键技术较为复杂,而实训实习一般安排2-3个月,学生仅能在施工中的一段时期内学到一小部分实践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连续化的实训教育。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培训的预期效果

我国建筑类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企业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培训水平的要求的逐渐提升,越来越注重学生实务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因此,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训,应该遵循以下思路:将建筑行业作为立足点,面向整个市场和工作一线。同时还要实现以下预期效果:为建筑行业或监理公司培养在工作现场(建筑工地)可以进行具体施工作业管理的安全技术类员工、施工技术型员工或者材料管理员工等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业才人。用一句话概括:培养出既能深入建设、生产、管理一线,同时还具有丰富建筑工程管理和工地施工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三、关于构建工程技术类紧缺型人才实效培训体系的流程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实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效培训体系。实效培训体系的构建中重点实施了实际相关工程项目的技能管理培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不仅可以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到系统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奠定了实践知识的基础。

1.构建实效培训体系遵循的思路

第一,设计实效培训的课时数量需要进行提升。改变原有的课时比例结构,按照新式的1∶1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第二,依据“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指导思想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如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将传统的学生设计方案转变为要求学生进行方案组合),由此改变原有的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和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做图,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对图纸内容表达的能力,为今后学生按照图纸进行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和基础课程设计中,要重点强调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解读能力,培养学生依靠个人能力完成一套建筑结构施工图。

2.培训体系包含的内容

3.实效培训体系的具体实施和安排

实效培训体系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限于版面不在此表述。

4.建立实效培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硬件、实训基地设计和组织的相关软件的水平决定了建筑工程技术实训的实施效果。校内实训基地的第一条件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能为学院提供广泛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具,其目的是让学院了解相关材料的用途;第二是建立一个施工技术练习区,这个练习区在于模拟一个小型的施工现场,通过在模拟练习区的实践使得对施工的相关方法、管理内容和相关措施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对施工场地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三是将施工中的各个项目进行电脑演示,通过电脑演示能让学生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相关知识。

在建设校内模拟基地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两个建设过程是同时进行并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企业比起学校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学校不具备的先进实验设备,使学生更为贴近生产一线,熟悉一线生产的相关知识、能力和技术,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最终实现产学研的“双赢”。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曲线

作者简介:赵雪锋(1977-),男,湖北武汉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李炎锋(1971-),男,河南新密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编号:20131103120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53-02

建筑业是个传统产业,总体规模虽大但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落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仅是英国的1/14和美国的1/19,迫切需要利用和发展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建筑业,BIM技术就是应这样的要求而提出和发展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这些维度包括在三维建筑模型基础上的时间维、造价维、安全维、性能维等。BIM的作用是使建设项目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全过程充分共享、无损传递,可以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够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进行协同工作,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靠文字符号形式表达的蓝图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式。

世界各国都在推广BIM的应用,因为应用BIM技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缺乏具有BIM技术的人员已经阻碍了该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大规模调查显示缺乏足够的BIM训练是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在e建筑圆桌会议上,参与者认为“缺乏有经验的从业者已经成为将建筑业带往BIM时代的一个主要瓶颈”。他们断言BIM的广泛采用需要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2》也指出,企业在2012年内没有使用BIM软件的原因,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是没有BIM人才。

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大学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够实现BIM大规模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人才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通过教学实践和观测统计绘制出普通建筑类本科生的BIM技术学习曲线,并在借鉴总结国内外BIM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类本科生BIM培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主要教学方法等培养模式和方法。

一、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的目标与内容

BIM技术人才最基本的就是掌握BIM最基础的技能。通过操作BIM建模软件能将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中产生的各种模型和相关信息制作成可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应用所需的BIM及其相关的二维工程图样、三维几何模型和其他有关的图形、模型和文档的能力。通过操作BIM专业应用软件能进行BIM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仅仅掌握BIM最基础的技能,并不能称为BIM技术人才。BIM的意义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因此BIM人才应该具备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只会用单一软件建模,而不会用多种软件解决问题,或者只会用模型解决单一工种问题,而不会解决多工种问题的,不算懂BIM。只会干活而不会带领团队的,或者只会带队干活而不懂培养人才的也不算BIM技术人才。BIM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才能承担起在一个项目中的责任,才能发挥出BIM真正的价值。

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难点

1.BIM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教材

BIM技术产生仅有十年,进入我国时间更短,国内的BIM技术扩散的推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Autodesk为其产品所作的书籍、培训以及会议等方面。2005年10月,Autodesk与中国高校的“长城”合作项目出版了《建设工程信息化——BLM理论与实践丛书》。该丛书大篇幅介绍了BIM理念及Autodesk对实现BIM理念的软件工具。这套丛书某种意义上起到了BIM理念的启蒙作用。2011年至2012年,何关培总结其博客内容,并汇集多方力量出版了《BIM技术应用丛书》。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BIM工程中心成立,并宣布进行BIM工程硕士的培养,标志着BIM技术逐渐进入我国正规学历教育体系。

2.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

BIM与CAD课程同属建筑业技术,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CAD的应用谁用谁受益,而BIM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发挥作用。作为建筑业革命性的一个工具,如何推行BIM教学没有参考系。

3.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BIM作为一门课程应该独立教授,而不应该作为CAD课程的扩展。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BIM应用教学,并且将BIM课程模块分别放到建筑业的有关课程里面。在美国,有许多教育机构在他们的课程中介绍BIM技术。例如,奥本大学在一个学期的BIM入门课程后提供为期一周的教程。新泽西理工学院的建筑系将BIM作为设计室的主要工具教授完整课程。

(1)常见BIM技术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BIM课程小组,以十个左右学生为一组,学生自由阅读相关文献并分配任务,与BIM专家访谈、座谈、通信或电话交流相关知识,组员之间相互交流。这种方法适合于学生有强烈学习BIM的意愿的情况。充分利用协同设计与施工的BIM软件作为项目干系人之间协同工作的工具。用BIM协同工作,每个或每组学生能够看到三维的设计理念,极大提高了知识交流的速度和深度。

将BIM融入其他建筑课程里面。例如将BIM融入建筑管理课程的方法。在教授BIM之前应该先修其他基础课程,比如数字可视化、CAD制图和3D建模。其一是要求学生自学BIM,不提供正规的培训给他们,通过一个项目用BIM软件去完成,这种情况下学生反馈认为BIM太难了学不会。其二是在建筑管理课程中介绍BIM原型,课程介绍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MEP模型、建筑总平面图、估算、进度、项目模拟、交付。同样地,BIM也被加入有关建筑信息技术的课程。

国内也有学者以BIM平台为基础,研究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实践教学诸多环节的优化组合和改革。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建立BIM实训平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学习曲线在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应用。学习曲线是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速率。学习曲线体现了熟能生巧。学习曲线是分析采购成本、实施采购降价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一个人随着经验的积累会越来越熟练,学习曲线提供了使这个原理定量化的分析框架。通过校内开设的BIM创新实践课、基于BIM的毕业设计、BIM竞赛以及进行培训的学生为基本考察对象,用观测统计、测验等方法实测学员们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绘制出BIM的学习曲线,为BIM教学任务设定、进度安排提供基本依据。通过两学年的统计,利用学习曲线对BIM创新实践课、毕业设计以及培训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制定了BIM创新实践课、BIM技能培训、BIM竞赛以及基于BIM的毕业设计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

(3)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BIM创新实践课通过课堂展示BIM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于BIM的兴趣,使同学对于BIM具有初步的认识。通过BIM创新实践课上的观察,鼓励对BIM有较强兴趣的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BIM技能培训。BIM技能培训班主要讲授BIM的基础知识,包括运用BIM软件建模等。前面提到,仅仅会建模不能称之为BIM人才,因此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BIM竞赛是检验前两种形式培养效果和训练同学综合能力很好的途径。通过参加学会以及BIM软件商组织的BIM竞赛等,让同学体会和学习在一个BIM项目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近3年,土木相关专业近300人次选修了BIM创新实践课,50人次参与了学校组织的BIM技能培训、星火基金和BIM竞赛以及挑战杯比赛。该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BIM的机会,为建筑行业培养BIM人才。

三、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建筑工程专业而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行业特点紧跟国家的形势与政策以及行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引导学生适应行业新发展的趋势,对于推进BIM以及建筑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刚,周力坦.将学习进行到底——BIM为建筑院校构建完整教学案例[J].建筑技艺,2011,(Z1):121-125.

[2]米旭明.基于BIM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165.

[3]解明镜,石磊,罗明.基于BIM平台的集成化可持续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148.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BIM技术概述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CAD技术为基础的多维建筑模型集成技术。区别于传统的2D绘图方式,决策者能通过查询建筑模型资讯能实时了解详实的模型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设计初期能大量减少设计团队成员产生各类错误,避免出现后续施工难题。计算机系统能用碰撞检测的功能,用图形表达的方式告知查询的人员关于各类的构件在空间中彼此碰撞或干涉情形的详细信息。由于计算机和软件具有更强大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相比目前的设计和施工建造的流程,这样的方法在一些已知的应用中,已经给工程项目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

1.传统建筑工程劳动生产率较低。我国BIM技术应用率极低,据调查,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仅是英国的1/14和美国的1/19。在传统建筑工程中,设计、制作、施工及运营等过程独立完成,分由若干个团队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将整个项目分割开来,限制了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互动。整个建筑过程中使用的图、文、数字信息呈零散状,比如图纸的绘制、效果图的生成、成本的预算或施工过程的记录等,这些任务之间彼此脱节。运用BIM把建筑各阶层联系起来,将数字模型作为信息表达的唯一方式,淘汰传统以任务为基础的应用软件,能够改变这种任务之间脱节的状况。

2.建筑工程从业者缺乏BIM人才。基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考虑,推广和应用BIM技术势必将成为建筑工程的一大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在BIM技术人员整体数量上存在的缺口极大,这已经成为了该技术在产业中应用和发展的瓶颈。2012年《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提及,超过五成的行业调查受访者认为,没有BIM人才是企业不使用BIM软件的直接原因。还有调查显示,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就是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BIM训练,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是广泛采用BIM的前提条件。

二BIM技术在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现状

近些年,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对BIM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常在整个工程进度中能够成熟地BIM技术的应用到设计、施工以及运维阶段,运用比较成熟。在政府公共建设项目上,美国、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必须使用BIM技术。在软件技术支持方面,Autodesk也适时地推出了基于BIM的AutodeskNavisworks2010、AutoCADCivil3D2010、RevitMEP2010、RevitStructure2010以及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2010等软件。同时,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早已将BIM技术引入课程体系,并正在进行一系列地课程研究和革新。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引进BIM技术始于2003年,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以设计公司为主,也有越来越多的BIM培训机构、咨询公司和政府行业协会开始重视BIM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高级培训班(第一期)”、“BIM建筑设计大赛”、“与可持续设计专家面对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技术交流论坛”的BIM主题研讨会等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起来;在具体实施的项目中,也有美国Aedis建筑与规划设计中国公司、KlingStubbins国际建筑设计中国分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以及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CCDI)等不同程度上率先使用了BIM技术。同时,BIM技术也被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纳入到国家“十二五”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

三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就应用广度和深度而言,BIM在中国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但会逐步推广和深入到建筑行业各个领域。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BIM的应用已成主流,行业内BIM技术的教育培训需求快速增长。然而,BIM技术在国内高职院校推广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BIM实训室缺乏规划、师资力量不足、课程教学体系滞后等,这些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为满足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BIM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必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并完善BIM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跟上产业调整的步伐,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一)BIM工程软件实训室的规划及建立

BIM技术是应用需要依赖信息技术,需要硬件、软件及场地的支持才能进行实施,现有教学条件会制约全面系统的进行教学。学校应结合实际条件,与建筑施工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分步骤分阶段规划并建立符合BIM技术应用与研究要求的实训场地,搭建适合团队工作(教学)的工作(教学)场所与硬件、软件环境。

(二)教师、专业人员BIM技术的培训组织

教师和专业人员参加行业培训和认证、到相关企业工程项目实施现场等方式,了解该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与基于BIM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知识体系的差别,熟悉并掌握BIM技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价值、BIM技术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查询以及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等内容,提高专业执教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BIM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BIM建筑模型课程应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BIM软件的基本操作、BIM参数化建模、文件的模型编辑和管理、以及数据信息的转换等纳入实训课程内容,学、做结合,让学生在掌握BIM技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工程进度要求完成建筑模型的规范制作。同时围绕专业“三条主线”开发完善BIM技术课程:一是要以工程施工管理为主线,从实施合同签订开始到完成建筑物的工程虚拟建造的全过程,侧重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能力;模型属于输入条件,基于模型进行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材料管理;二是要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为主线,从招标或投标开始到工程结算的造价管理全过程,侧重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三是要以设计工作完成为主线,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到工程竣图结束,兼顾对施工过程的模型输出、造价模型输出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当从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考虑,提高学生工程项目的整体意识和跨专业团队的协作精神,紧跟技术新方向,不断建设和完善BIM课程,做好实训室和师资等专业软硬件的配套,从而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建筑行业输送紧缺的专业人才,助推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范永.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09.

[2]秦浩.BIM建筑信息模型课程在土建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7).

[3]王晓亮,郭荣华.新常态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篇9

1.1没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其不仅要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还要与高等本科院校学生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而不能在仅仅围绕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知识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制图与识图的实践技能,而不是掌握制图的理论知识。

1.2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建筑专业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分析中职建筑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发现: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实践技能技术的缺乏,必然会影响中职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时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不高。

2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策

2.1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模拟教学法。

基于中职建筑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建筑专业课程改革要本着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深化教学模式,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模拟建筑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与环境,让学生提前获悉工作岗位环境,通过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模拟应用教学,而是要灵活应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建筑基础理论教学则需要应用探究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总之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2.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基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之后,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而所有的前提必须依赖于中职院校完善的教学体系:一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构建以社会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因为建筑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如果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失业;二是教学内容要提高建筑实践专业知识的比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提高教学手段。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理论概念和图表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浪费课堂时间,而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建筑工程图表知识形象、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就需要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才能顺利实施。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教师团队的支持,只有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建筑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团队水平的提高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部门、行业所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比如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每年组织多次人才培训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建筑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将企业优秀的技能人才引入到学校中,让他们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双向交流,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后学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配建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

3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建筑制图;大类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3-02

一、《建筑制图》大类课程的重要性

《建筑制图》大类课程是土木建筑工程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通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各种专业图的绘制与阅读,包括投影基本理论、各种形体分析能力、着重体现在尺规绘图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以及各种专业图阅读的综合训练上,同时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制图》大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特别强调实践环境的创新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掌握理论基础,在实践训练中加强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熟练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识图与制图技巧,达到建筑类工程师应有的识图与制图技能。《建筑制图》大类课程是我校自开办建筑工程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经过60多年来的不断沉淀与改革,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实践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深入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理论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既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建筑制图》大类课程改革的方式

大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根据社会需求,本大类课程的内容也与时俱进地做了相应的调整。《建筑制图》大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建筑施工图实训》、《建筑结构CAD》四大内容。因此,和传统的建筑制图系列课程相比,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用、课程实践教学以及考查方式上显得更有不同专业选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1.理论教学。从实施《建筑制图》大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按照投影理论—形体空间想象与分析——制图基本技能(尺规、计算机)—制图和识图综合实践能力(尺规、计算机)的思路开展教学;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具体体现在:①根据大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针对本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后续课程中的作用,在教材中对画法几何部分内容重新调整,删减对实践性应用不大的内容,在建筑施工图部分增加计算机绘图内容。②针对实际工程的应用,在建筑施工图部分加强对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熟悉各类图纸的内容。在总课时不变化的情况下,补充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的内容。③不同专业理论部分和实际工程应用起取舍也有所不同,如针对建筑、城规及景观类专业,画法几何部分和工程制图部分基本全部都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类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建筑结构CAD》,而对给排水、环境工程等专业,侧要求展开投影及设备制图,对工程造价以及建筑材料等专业,则画法几何只学习基本投影法,着重学习建筑施工图等专业图的阅读。

2.教学实践。《建筑制图》大课程实践教学是对“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具体体现在:①在课堂上,从绘图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入手,除了加强传统的手工绘图训练和制图基本规定的学习外,在第二学期的计算机绘图的教学中应用现有的绘图软件进行建筑施工图绘制训练,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实践体现时代精神,与国际接轨。在建筑施工图实训周中,将两种风格不同的绘图方法进行交替训练,尺规制图以训练学生的制图标准为主,计算机绘图以训练学生的制图技巧和制图方法为主,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在课堂外,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为主。指导学生成立了“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制图协会”,每学年定期指导学生举办“全校学生工程字竞赛”及“全校学生建筑施工图制图竞赛”,并每学期开展培训活动。③课程体系设置。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我们构建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建筑施工图实训》、《建筑结构CAD》四大教学模块。已经完成了这4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训大纲的制定。根据新的大纲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周历。突出夯实理论、素质教育、强调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效果。④在教材建设。从2008年大类课程建设开始,完成了不同专业及课程对应教材及参考教材:《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画法几何》(第二版)、《建筑设计制图基础与实例》、《建筑识图基础及实例解析》、《建筑结构CAD设计与实例》、《建筑制图与识图》。重新编写和调整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实训任务书及参考资料》、《建筑结构CAD》等习题集及参考资料,加强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删除繁琐且实际意义不大的教学内容和习题,突出重点,增加了学生上机实习环节。⑤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本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改经验,课程组的老师同时也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参加了大量的实际工程设计,因此,对工程图纸的识读与绘制的普及和推广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学生实践训练的作业都来自于实践工程图例,这样也促使了学生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多名教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先进个人以及学生喜爱的教师。每月对本课程教师进行计算机绘图培训及教学研讨。使每位老师能够根据新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课程教师团队有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引导教师创新与改革。保证了持续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学梯队建设呈良性、合理的发展趋势,教学队伍稳定,受到兄弟学校、企业单位的一致好评。⑥教学方法改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上,强调多媒体教学和结合现场的教学,正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力争建设基于计算机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把视频、电子邮件、习题、讨论信息和音频等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使课程开发和创新不仅保持原有特点,而且在新的思路指引下更具有先进的E-learning(数字化教学)特色。⑦学生创新实践方面。指导学生成立了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主,全校其他专业学生都有参加的“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制图协会”,每年定期指导学生举办“全校学生工程字竞赛”及“全校学生建筑施工图制图竞赛”,并每学期开展培训活动。每年组队参加“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本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建筑制图》大类课程的应用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篇1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BIM技能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77-03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基础,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培训相结合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徒)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国际社会,现代学徒制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关晶等研究者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后指出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以企业为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李军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学徒制的深入实施需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特征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的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以适应由学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师傅)共同承担课程教学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模式实施的一项核心工作。

建筑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构件建筑数字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作为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市场的巨大需求呼唤更多的BIM技术人才从事这个蓬勃发展的新行业。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紧跟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开展现代学徒制为契机培养BIM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构建,进而推动BIM技术在广西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BIM技术相关研究学者的建议,BIM技能人才成长的路径为:BIM建模工程师BIM信息应用工程师BIM项目经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在“校企联合培养”BIM方向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对不同规模、不同资质等级的建筑工程单位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形成建筑BIM技术方向岗位(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报告,并制定BIM技术方向的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标准。

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以BIM技能应用与提高为主线,按照学徒准备期、准学徒期、学徒期等三个阶段的先后逻辑关系,在与“校中厂”(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厂中校”(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应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对建筑BIM技术方向学生(徒)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具有“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承担相关职责,创造出BIM技术应有的工程价值与社会效益。

二、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高职现代学徒制以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因此,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构建符合BIM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BIM技术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应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学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安排BIM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术技能的学习,合作企业安排学徒直接参与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工作环节,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2)依据BIM技术应用资格考试的相关标准,科学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构成;(3)相关课程的考核与BIM技术的岗位资格考核相融通,实现业务技能、教师评价与理论知识成绩互认和衔接。围绕上述几个关键问题,在已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融入学生(徒)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真正形成融合学生(徒)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BIM技术用人需求和相关岗位工作资格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构建了以理论课程体系“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BIM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体系“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BIM专业能力实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主要由学校教师讲授,部分实践操作的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讲授。实训课程体系中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在学院实训基地完成,BIM专业能力实训在“校中厂”完成,BIM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在“厂中校”完成。本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BIM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量身定制,充分体现了BIM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课程体系详见图1。

三、现代学徒制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对BIM技术用人需求和岗位工作资格标准,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BIM专业课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徒)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分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BIM专业课程专业两大模块。

如图2所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传统的建筑识图构造基础,结构设计基础,项目管理基础,施工管理基础,成本管理基础等五大模板,旨在培养学生(徒)的制图识图,计算分析,施工管理等专业能力,每个模块下对应的课程均由学校教师讲授。

如图3所示,BIM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是BIM技术应用方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旨在培训学生(徒)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其涵盖了BIM技术应用中的模型建立、项目施工管理、施工动画、BIM综合应用等四大模板,每个模块下对应的课程均为BIM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Revit、Project、Navisworks、Lumion等常用软件。BIM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偏于实践,因此,为提高授课效果,课程讲授的内容以任务为导向,严格制订了符合学生(徒)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BIM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四、现代学徒制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BIM专业能力实训”框架,其中,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相关课程在学校实训基地完成,BIM专业能力实训在“校中厂”完成,BIM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在“厂中校”完成。

如图4所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涵盖了认识实习、建筑施工图设计、钢筋算量实训、模板设计、施工实训等传统的实训课程,主要培训学生(徒)的专业技能;建筑BIM专业能力实训则包含了Revit、Project、Navisworks、Lumion等四类软件的综合应用,建筑BIM专业能力实训课程完全基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因此相关课程的学习需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训课程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实训课程体系的“硬件”。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要重点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两个实训基地,其中“校中厂”的作用是学校引厂入校,将企业和工厂搬进校园,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厂中校”作用是指安排学生(徒)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并完成一部分教学工作,并进行考核。

1.“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的培养阶段学生是以“在校生”的身份到“校中厂”参与生产实践,以员工的身份进行管理,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的员工。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学生(徒)身在其中可获得巨大收益。一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结合紧密;二是能够接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三是学生(徒)通过岗位实践,积累了工作经验、提升了综合素质。

在BIM技术方向的学徒制试点项目中,“校中厂”阶段的培养工作被安排在第二学年,学生(徒)在完成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到“校中厂”实训基地―― 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学习,在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与广泰公司需要加强BIM 技术中心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完善BIM技术中心的硬件、软件设施。根据功能需要和设备属性,将实训基地划分为BIM技术实操区、复杂节点构造实体模型展示区、BIM技术应用讨论区,并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以满足校内试点实训课程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技术中心的软件系统应遵循BIM技术的职业周期,涵盖建筑、结构、水电、暖通、施工管理等方面内容,从而为学生(徒)学够职业技能,或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奠定良好基础。BIM技术中心(即校中厂)的软件系统构成如图5所示。

2.“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的实习培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实践项目,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加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学生(徒)在相对应的专业岗位上充当师傅的帮手。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使专业技能得到锤炼,因此,这一阶段的培养工作,对学生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形成是重要的环节。

“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合理利用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合作企业要履行相关协议,为学生(徒)的实习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并确保学生(徒)的工作专业对口。在BIM技术方向的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厂中校”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安排在第三学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与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此项工作。一方面,由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岗位,合作企业负责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在真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徒)安排实习岗位,确定工作职责,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分配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派遣教师前往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实践环节与企业师傅对实习学生(徒)进行联合指导。

五、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根据BIM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岗位需求,明确企业各岗位特征、工作内容和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现代学徒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教学组织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进而为培养建设领域急需的BIM技术高技能应用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李军,何军,李爱萍,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3]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1)

[4]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施――以建筑BIM 技术应用方向技术人才培养为例”(GXGZJG2016A019);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2011C0201)

篇12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转贴于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3

关键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3.3培育耐心功能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总结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毕雪微.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4):174-176+183.

[2]唐海芹,王磊,甘春萍.对中国茶文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19-20.

篇14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32-02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在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数量上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人才一直稳居前10位,这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2004年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联合确定我院为“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专业,经过为期两年的建设,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产学研机制等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为皖江城市带及安徽省乃至长江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笔者通过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所取得一些成效,分析如何提升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四方联动、协作办学,共同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我院与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产学研、人才培训、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以芜湖市住建委主导,芜湖市建筑业协会、芜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建筑企业参与,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

2.依托行业,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融机制,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我院与芜湖市建昌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建筑节能与能效测评中心,并成功申报获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取得安徽省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资质;与芜湖市建筑业协会签署“芜湖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合作协议”,重新修订职业能力培养标准,面向企业在职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建筑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每年面向社会培训2000余人;协助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徽匠技能大赛”――芜湖市建筑业技能大赛;与安徽省建设干部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协助该校组织制定“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培训试题库”,推荐培训教师加入师资库;与芜湖市门窗协会合作,开展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培训,为芜湖市建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广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等工作,扩大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有序实施。按照“校内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要求,通过自建、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捐赠等形式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在合作企业内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十多处。2010年,我院与安徽宝翔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的产学研技术研发中心,并与2012年共建了建材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营中,并且运行效果良好。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工法研制、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已完成两项工法研制(正申报省级工法)。

二、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1.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校企合作恳谈会,成立了由芜湖市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资深专家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几十家建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实现“安徽省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转变”,以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跨江发展为契机,由学校牵头,联合芜湖市住建委、芜湖市建筑业协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企业、社会咨询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研讨,最终形成了一套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组建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共同研讨如何将专业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在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的领导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大量毕业生工作趋向分析,确定以懂施工、会管理作为建筑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建筑工程施工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构建。在企业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实行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改革方法上,构建由《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施工组织与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实现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交叉融通对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校内教育期间主要采取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方法有:①通过现场教学由专门的技师在实训车间内直观演示动态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过程等;②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典型建筑工程的构造、组成、施工程序与方法、安装运输、质量检验等;③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内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建筑材料实训室,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地按照规范检测材料性能;在专业微机实训室借助预算软件进行工程计量与计价,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在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动手进行钢筋绑扎、模版安拆、墙面抹灰等多项工种操作等。

3.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引进与稳定并举,培养与补充并重。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外地考察、深入企业学习、技术服务以及科研活动等方式,将教师培养成理、实能够融合贯通的双师型队伍。截至2012年底,我院该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中双师型达到85%。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一步建设好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为专任教师能“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并聘请一批在建筑类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成了15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形成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我院已与40多家芜湖市地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造价事务所、建材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这些实训基地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我院还与多家合作签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责任,待学生毕业之时,这些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有效的保障了学生能顺利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任务。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高职院校能够依托企业进行办学的保障机制就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能够长期、稳定、深入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院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构建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的“多方合作、多元建设”的办学体制,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玲华.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45-46.

[2]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