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风险的基本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的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的基本特征

篇1

【摘要】飞机租赁业发展,标志着航空服务业的崛起于不断繁盛,更体现着航空金融整体水平的上升,可以说,飞机租赁行业正发展到了一个历史关头。飞机租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满足民航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的融资需求,并且改善民用航空制造业振兴的市场环境。然而当下,在我国的法律及政策背景下,飞机租赁还存在着风险并且正处于瓶颈阶段,因此发展飞机租赁的同时还应当控制风险并采取相关政策的宏观的措施,从而更大的满足航空器租赁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飞机租赁;风险;特征

一、飞机租赁的一般理论及主要形式

飞机租赁,也称航空器租赁,是指出租人在一定时期内把飞机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向出租人定期支付租金。出租人拥有飞机的所有权,承租人拥有飞机的使用权。

从租赁的范围上可分为干租和湿租。所谓干租是指仅租赁飞机的使用权。而湿租是指航空公司不仅要提供租赁的飞机,而且还要提供相应的机上的机组人员、空乘人员及机务维修人员,从而提供飞行服务。从出租人的资金来源及付款对象,可分为转租和售后回租转租赁。转租,指的是出租人从另一家租赁公司或航空公司租赁飞机后,将飞机再D租给承租使用人的一种交易。售后回租,指的是由航空公司首先将自己的飞机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出租人),再由租赁公司将飞机出租。从性质上可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是指承租人从租赁公司租得自己所需要使用的飞机,按期支付租金的交易方式。经营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通用性较强的飞机,供承租人(航空公司)选择租用的租赁方式。

二、飞机租赁的特征

(一)飞机租赁的国内外现状

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和韩国是国际租赁业的五大强国,其中美国金融租赁市场规模近2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0%,并以40%的份额在国际租赁业中独占鳌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具有航空科研、试验、生产制造能力的航空体系,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生产出干线客机的国家(其余三个为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但在航空租赁业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国内银行和航空企业无法占有飞机的第一所有权,而且大多数飞机都需由国内银行对外方提供担保。因此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飞机租赁市场,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国有或合资的航空租赁公司。

(二)飞机租赁的功能

飞机租赁的出现使航空公司拥有更多融资渠道的选择。在省去巨额购机费用的同时,航空公司只要按时支付租金就可以获得飞机的使用权,不仅提升了运力,也能缓解对购机资金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国内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源生动力。租赁具有一定的促销作用,若能借鉴国外航空器租赁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相关的航空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和发展民航、货运、航空快递、旅游、商务等不同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便能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抢占国内支线飞机市场。飞机租赁还有助于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降低航空公司使用飞机的成本,从而也就提高了航空公司对飞机的需求数量。

1.我国飞机租赁的风险分析

市场风险是航空公司面临的飞机融资租赁中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对市场风险的分析应从外部环境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来分析。就航空公司而言,其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航空公司的价格发生变化,降低了盈利的能力;二是全球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航空市场的影响;三是航材市场、航空燃油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航空公司成本增加。

另外,在航空租赁的制度保障方面,我国融资租赁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尽管我国目前有一些较完善的法规,如《担保法》和《航空法》,但这些法规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来针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运作和实施进行解释和;;二是我国目前还不是《日内瓦飞机权利国际承认公约》的当事国,国内法律制度与国际公约内容无法对接,在国际租赁活动中,这将不利于我国航空公司在飞机租赁过程中的对外融资;三是我国的航空公司在融资租赁过程中需要到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时,由于国内法规与国际惯例的差距,造成国际融资贷款人总是担心其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国际融资贷款人往往会额外提出一些限制条件和要求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同时,我国飞机租赁中还存在例如利率风险、税务风险、飞机租赁残值风险等,再加上航空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的飞机租赁业还存在业务上的瓶颈。现代飞机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文化、高素质。但是部分航空公司并没有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员工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培训,造成他们缺乏融资风险管理、金融、保险等知识,又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对融资渠道调查不够,欠缺合理的调研、考察融资租赁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性能。专门人才的缺乏给航空公司融资租赁飞机业务埋下安全隐患。

三、改善飞机租赁业发展现状

首先,要改善飞机租赁业的环境应加快立法与相关经营规则制定。主要涉及经济法律、税法、财政和会计法中有关租赁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对税法和会计法,涉及航空租赁方面的条款,修改执行细则。为融资租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创造良好的促进的法律环境。同时,还应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外汇管制门槛。迫切需要国家能简化审批程序,如将飞机引进批文和外债批文审批合并处理、减少对外付汇的审批等。

当然,大力培养租赁专业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务之急。飞机融资租赁不仅是资金密集型,还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业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具备金融、保险、信托、法律、国际贸易、税收、财务会计以及飞机性能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总之,有重点改进市场环境,发展航空租赁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推进航空运输业的大发展,对于重振航空制造业,对于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对于多角度的内需挖掘意义重大,机不可失。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飞机融资租赁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16

[2]吴永良.我国民航业飞机租赁模式研[D].硕士学位论文

[4]刘长林.融资租赁创新方向分析与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风险投资,本质特征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目前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相当有限。2007年,我国本土风险投资机构主导的投资总量仅为95.542亿元,风险投资孵育创新企业成功的例子也是屈指可数。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它的特点,在风险投资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完全遵循风险投资发展的规律。

一、风险投资的两个主要性质

对于风险投资的定义和特点,有很多的不同的表述。按照我国风险投资的首倡者和权威之一的成思危的观点,是指将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以其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成功后项目通过出售和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蜕资),这时不仅能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还可以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

根据本人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归纳,此领域的学者尽管表述不一,但一般对风险投资定义和特点的界定与成思危基本相同。成思危认为风险投资具有五个特点:(一)它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二)它是一种组合性的投资。(三)它是一种长期投资。(四)它是一种权益投资。(五)它是一种专业投资。

但是,单就主要特点五项归结性提示而言,我发现前四个特点说的都是风险投资的外在表现特征。而(五)“它是一种专业投资”,虽然指出了作为合格的风险资本家必须是高标准、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但没有指出风险资本家与其他投资决策管理者相比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本质区别。总而言之,这五种特点的描述并未切中风险投资特异性的深度,并没有指出风险投资与其他投资方式的本质区别。

例如,“它是一种高风险投资”,涵盖范围似乎过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的风险也很高,但并不是风险投资。一些并非投向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的风险也很高,也并非风险投资。

又如“它是一种组合投资”,涵盖范围同样太宽。。组合投资的早期概念是指以多元化投资形成投资组合,投资者以此来分散证券投资市场上的系统风险。但在美国学者亨利×马科维茨创立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之前,人们只是凭经验直觉对一笔投资分散到什么程度、每一投资组合包含几种证券、怎样选定这些证券、每种证券占多大比重等组合进行设计和修订。自1952年马科维茨发表了创立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标志性论文之后,投资者找到了在有效集即那些不同风险水平下提供最大期望收益率和在不同期望收益水平下提供最小风险的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确定最佳组合的计量方法,从此以后,组合投资即进入理性分析的阶段。由此可见,早已在证券市场广为人知和广为应用的组合投资并不能作为风险投资的专有技术存在。因此它就不能作为风险投资区别于普通投资的特异性而加以列示的理由。

关于风险投资主要特点的其余三项列示,也存在于上述讨论中所指出的相同的问题。债权人从带有从投放资金到带有一个增长额的资金回流的意愿满足之间的期限,多长时间为长期?多长时间为短期?只能是相对而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将一年期以内的信用工具的发行与转让市场的总和界定为货币市场即短期金融市场,而将经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借贷和证券业务统称为资本市场即中长期市场。可见以短期、长期来界定风险投资与于普通金融的区别,仍然难以做到泾渭分明。

至于“权益投资”它涵盖着所有非借贷资金所形成的投融资关系,并非是风险资本领域里所建构的权益资本架构的专属。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目的是获取经济中实际存在却非人人都能看到和得到的潜在利润。例如,采用新技术,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开辟新产品、新市场等。那么以投资开发新技术和对于新技术的市场开拓无疑是一种创新,但风险投资要获得并不是熊彼特所指的“潜在利润”即超额垄断的创新收益,而是因风险企业处于垄断阶段初期的远大前景而获得的高倍风险资本增值。“并非人人都能看到和得到”是因为风险投资是一艰难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具有高风险性。风险投资所支持的技术创新一般要经过技术研究开发阶段(开发设计、研制、中试、扩大试验)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等多个过程。据统计,RD计划在技术上成功的概率为60%。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技术只有30%能够推向市场,而在推向市场的高技术产品中只有12%是成功的。据美国一些有丰富经验的风险投资家介绍,在他们投资的项目中只有三分之一相当成功,三分之一持平,还有三分之一血本无归。而这个过程本身有一定期限,一般需要3~7年时间,这就使得投向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具有长期性,只好选择长期的股权投资。而为了分散风险,不得不使投资具有组合性。一旦成功就能因为技术垄断而产生的壁垒而在市场获得垄断地位,取得垄断利润,此时风险企业发展的良好前景足以让许多投资者心动,当然此时也就是风险投资以高倍的资本增值退出的时候了。也就是它企图从高风险中获得高收益。于是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它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投向技术创新领域并企望从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垄断中获得高度资本增值的的权益资本。

因为这种本质特征,风险投资必然具有上述前四种特点即高风险、组合性、权益投资、长期性的表现。

而第五个特征“它是一种专业投资”。“专业投资”是指那一方面的专业?是指投资者对自身专业的熟悉和精通,抑或是融资者那一方的相关产业和行业专业性知识的了解?成思危在“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险投资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其管理者还提供所学的知识经验以及广泛的社会联系,并积极参加风险企业的管理,在改造企业组织结构、制定业务方向、加强财务管理、配备成员等方面出谋划策,尽力帮助创业者取得成功”。从成思危关于“专业投资”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风险资本家要取得高收益的艰难性,所需要的并不是一般的单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集金融、管理、市场运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一体。因此仅以“专业投资”便过于泛泛而论。证券投资作为一种投资也需要投资者具有投资领域的财务及技术分析专业知识等。银行借贷作为一种投资需要投资者熟悉该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财务专业知识。可见专业投资并不能说明它与其它投资的区别。当然成思危在这篇文章中的解释也没有触及到风险投资参与风险企业的深度。风险投资家并不只是尽力帮助,实际上,按照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创业者签订的投资协议,为了保障风险资本的利益,风险资本家甚至有权在经理层未达到合约规定时,更换企业经理或选择撤资。风险资本家还需要帮助企业联系后续投资、及成功后上市蜕资的资本运作等。

因此风险投资与其他投资方式另一个迥异之处或本质区别实际上在于风险资本家的人力资本的特殊性。风险资本家首先需要评价风险企业研发中的新技术的成熟度,要对新技术发展前景作出预测,能不能届时在该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形成技术屏障,这就要求风险资本家具有相关领域的知识。他(他们)还需对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看是否具备带领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过关斩将,使企业由弱小发展到强大的魄力和才能。风险资本家每发现一个具有远大市场前景的风险企业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在经过严格筛选后,一般签约的只占其中的0.1%。签订投资协议之后,风险资本家不断对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帮助,包括财务管理、技术支持、市场运作、上市规划等各个方面,力促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成功及风险资本的高度增值。按照熊彼特的定义,企业家是指将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生产的人,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勇于创新的并能承担决策风险的技术创新的组织者。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以投资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结合的具有开拓品质的人实际上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是极少数人才可能具有的人力资本,它是一种稀缺资源。风险资本家和风险创业者一起便进行了完整的创新活动,是风险投资成功的最重要两个因素。也就是说风险投资的第二个本质特征是,风险资本家是以输入资本将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连接起来的,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

二、风险投资两个性质的实践印证、启示

(一)第一个本质特点的实践印证、启示

从第一个本质特点出发我们知道,既然垄断利润和风险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那就必须给技术创新以一定期限专利权,当专利保护期结束专利再成为整个世界所共享,以保障其垄断地位,最大化其私人利益。而且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虽能起到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模仿的出现,但并不能消除在模仿基础上创新的出现,况且专利保护期结束专利就成为整个世界所共享。风险投资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成功因为其他企业的模仿创新,将增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投资具有某种公共品性质。但不可否认,技术的这种外溢性必然加大它的风险性,使得靠追求高收益驱动的风险投资的预期利润下降,从而使风险投资有效供给出现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政策的制度扶持以保障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

由于风险投资具有公共产品这个重要性质,所以各国都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予以支持。除知识产权保护外,在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政策有: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贷款担保。也有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风险投资退出提供渠道开设发展二板市场,完善信用制度及专门服务机构的建设等。美国是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这与美国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发达的二板市场,高效的具有独立性的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中介组织这些因素密不可分。

我国当前对于风险投资的政策中也有财政金融支持,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贷款担保。也已经经开设了有利于风险投资退出的创业板市场。但是与美国相比,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有不少缺陷。首先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降低了风险投资的预期利润,其次相关法规和法律执行力度的缺乏常常不能保障风险资本投资成功后获得应得利润,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还不存在独立高效的为风险投资提供专门服务中介组织,这也阻碍着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所谓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是指通过设计、创立及运用各种金融投资的工具和手段,起到沟通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工程技术、科研、融资、财务和法律咨询服务的独立性中介组织。

这些中介组织的存在可以降低风险投资企业与寻求风险投资的创新企业、与风险投资的潜在合作者、与接替风险投资的普通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这些中介组织包括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经公关公司、券商等。它包括技术鉴定、技术支持机构和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也包括通过独立公正的提供信息,从而连接风险投资家和普通投资者,使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做出有利的选择,完成风险投资的退出的如券商和法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人才,法律对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监督和制裁经常处于缺位状态,以及我国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风险投资中介组织很不发达。例如当前,我国券商、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承销费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夸大创新企业的盈利,提供假信息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就伤害了创业板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所有这些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基础我们仍不具备,需要我们弥补在这些方面的缺陷。

(二)第二个本质特点的实践印证、启示

由于风险资本具有的第二个本质特征所体现出来的高人力资本性质,所以必须由市场配置评价人力资本资源,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吸引高水平的风险投资人才不断进入风险资本家行列。这就要求风险资本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最少的外部干预性质,完全由市场决定谁优谁劣。

政府必须正视风险投资的这种高人力资本性质要求。美国曾经有过这一方面的的教训。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企业法案,其目的是通过政府设立政府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带动民间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只要选定的项目符合政府的标准,每投资1美元即可得到4美元的政府低息优惠贷款。在此政策激励下到1962年,政府管理的风险投资公司占整个投资的75%。但是,这种政府提供风险贷款做法并不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规律。首先政府提供4倍于私人投资规模的贷款,由政府决定应该向什么项目投资表明投资的主体已经是政府。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取得贷款后由于风险投资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许多投资人和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用于支持创新者创业,而是以高利率贷给工商企业以稳赚利率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投资管理者,从而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到1967年,共有237家中小企业出现问题,但政府还坚持认为这是监管不够所致,而不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因而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一项立法,赋予中小企业管理局以更大的执法和监督权,加强对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审计和监管。但这些措施并未能挽救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衰落,1978年这些公司管理的资产只占全美资产总额的21%。到1989年则降至只占1%。这种按“政府意志”兴办的风险投资公司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2001年,政府投入占风险投资65%,但我国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生产的贡献仅为2.3%。这一切证明了一方面政府不能介入风险投资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表明风险资本家作为一种企业家人才,应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大浪淘沙,不应由政府行政任命产生。

其实风险投资公司是由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运营,不仅政府不能参与,其他任何不具有这一领域特殊才能的个人和组织也不宜直接参与。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不以一般公司组织形式设立。最适宜它的组织形式是有限合伙制和信托制。在这两种制度中,一般投资者(无论其出资份额多大)都不参与风险投资公司的直接运营,只因为是资金的投入者具有利润分配权和一定期限的投资参与和撤回权力。在这两种组织形式里,由风险资本家(有限合伙制里的一般合伙人和信托机构里的信托基金管理者)管理日常事务。而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践表明,有限合伙制里对普通合伙人的激励约束机制更为有效。一方面是巨大的利润分配刺激,(普通合伙人出资一般占风险资本总额的1%左右,盈利后一般可获20%左右的利润分配。)另一方面是日常投资管理开支的严格限制和亏损后的无限清偿责任。在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压力下,经营业绩差的因难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而自动退出,经营业绩好的风险资本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更易筹集到风险资本。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不断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不断吸引高素质的普通合伙人。

由于风险投资一方面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政府予以扶持,另一方面却拒绝任何外来的对其经营活动的影响。政府只能为其建立一整套的支持制度。联系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初期必需政府出资引导的实际,从这个角度我们更容易理解我国风险投资学界共识:政府在风险投资的作用定位应是“引导而不干涉,支持而不控股”。当前我国也已经立法允许以有限合伙的方式成立企业,但是当前我国缺乏合格的普通合伙人,而且当前我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效力是否能支撑有限合伙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尚待观察。

篇3

【关键词】β系数;稳定性;市场风险

一、关于β系数的稳定性研究

贝塔系数是用于衡量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对贝塔系数的估计,投资者可以预测证券未来的市场风险。但是,贝塔系数必须要用过去的数据来估计。所以,除非贝塔系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它就无法作为证券市场未来系统风险性的无偏差估计。

Blume于1971年在《Beta and Their Regression Tendencies》一文,研究了1926年1月到1968年6月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他以每7年为一个时间段,用月收益率数据估计出各个时间段的β系数,然后以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对β系数的稳定性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在一个时期里估计出来的β系数是其未来估计值的有偏估计;组合规模越大,估计时间段越长,其未来的β系数越能被准确地预测。

靳云汇、李学于2000年在《中国股市β系数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沪深两市51种1992年以前上市的股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票β系数随着上市时间增加基本上趋于不稳定,利用β系数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β系数的可靠性较差。

在关于β系数稳定性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证券的β系数不具有稳定性,虽然可以借助于组合的方式来获得较为稳定的β系数,但对于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来讲,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地用过去时期数据所估计的β系数作为当前和未来时期的预测值。

二、关于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对影响股票风险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公司基本特征和行业因素这两个方面。理论上,公司规模的大小、资本结构、经营收入的周期性及公司的负债比例等基本特征的变化将改变公司的风险特性,从而影响公司所发行股票的风险。因此,学术界对公司的基本特征变量是否会影响其股票的系统性风险系数展开研究。

Beaver从公司基本特征入手研究股票β值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47年至1956年和1957年至1965年这两个期间,纽约证券市场上307家上市公司单个股票和5种股票的组合的系统风险与盈利变动性、股利支付率、会计贝塔系数和财务杠杆这4个会计变量之间一致且显著相关;对于每个变量,组合的相关程度高于个股的相关程度;系统风险与成长性、规模和流动比率这3个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理论假设不一致或显著无关。

Bildersee研究了1956年至1966年期间纽约证券市场制造业和零售业的71家公司的系统风险与11个会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指出了与系统风险相关的6个会计变量――负债比率、优先股与普通股的比例、销售与权益资本的比例、流动比率、市盈率的标准差、会计贝塔系数,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senberg和Marathe(1975)进一步把39个行业哑变量加入股票β值的分析模型中,来解释股票β值的差异,形成著名的集个股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性质于一体的“罗森伯格系统”(Rosenberg’s system)。

吕长江,赵岩于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一文中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并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但在按照是否被纳入计算成份类指数的标准将股票进行分类,即分为成份股和非成份股,这两大类股票的Beta系数存在显著的差异。

刘永涛于2004年在《上海证券市场β系数相关特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就我国目前的五行业分类方法来看,β系数在行业间的区分并不明显;在证监会的CSRC行业分类标准下,β系数在各行业的区分整体上表现出差别性,但两两之间β系数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关于β系数的预测性研究

由于经验研究已经证明β系数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何准确地预测未来的β值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未来β系数的预测主要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基于时间序列关系的预测;二是基于差异性影响因素的预测。

Blume于1971年在《Beta and Their Regression Tendencies》一文中指出,如果β估计值向均值回归的速度不随时间改变,就可以在估计β系数时围绕这一趋势修正估计值。他采用简单线性模型β2=a+bβ1,来估计相邻两期β估计值之间的回归关系,用此回归关系修正对其将来值的估计。

Vasicke于1973年在《关于在证券β系数的贝叶斯估计中运用横截面信息的一项注释》一文中根据β系数的回归趋势,把贝叶斯决策方法引入β系数的估计中,提出了贝叶斯调整法。Vasicke认为仅仅依据样本的信息来估计β系数是不够的,如果能把有关β系数先验分布的资料与样本的信息结合起来,就能降低估计误差。

基于差异性影响因素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基础β系数法和罗森伯格系统。基础β系数是根据公司基本特征的变化来估计未来的β系数,模型中的自变量为反映公司特征的财务和会计变量。罗森伯格(Rosenberg)在1973年和1975年以及随后的研究中,集历史β系数、个股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特征于一体,对β系数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并据此对未来的β系数进行预测,建立了著名的“罗森伯格系统”。罗森伯格系统试图将历史β系数和基础β系数两种分析思路综合到一个模型中,以提高β系数预测的准确度。

四、总结及后期研究方向

许多西方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会计变量与β系数的关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发现β系数确实和一些反映公司风险状况的会计变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于究竟哪些因素对β系数有影响作用,学术界仍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仍是有必要的。

我国关于股票预期β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从公司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公司前一年度的会计变量对后一年度的β系数的影响,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为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靳云汇,李学.中国股市β系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

[2]吕长江,赵岩.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1).

[3]袁皓.中国证券市场β系数稳定性:一个大样本的检验[J].中大管理研究,2007,2(2).

[4]朱晓青,李兴国,姜文超.我国股市行业β系数稳定性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7,358.

[5]Bildersee.J.“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 Market-Determined Measure of Risk and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Risk.”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 1975).

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 风险防控机制

财务风险是产生于先到企业财务活动所处的复杂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和防控风险,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一、正确认知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和重要性三个基本特征,准确把握这三个基本特征是抓好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基础。

(一)不确定性

企业财务风险只是以一种可能性存在于财务工作中,只有条件成熟时,猜中潜在的财务风险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损失。

(二)客观性

财务风险因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则是客观事件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特征。

(三)重要性

无论哪种性质的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性损失,其后果都会很严重。财务风险并不是不可触摸,根据企业财务资料理性、客观地分析,进而预测、评估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能有效地对企业财务风险加以防范。

二、准确掌握财务财务风险的主要种类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体现在财务属性和财务活动两个方面,存在于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具体有:

(一)出资人财务风险

出资人财务目标在于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主要内容有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因而出资人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也是一种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静态风险。

(二)经营者财务风险

经营者财务目标的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其管制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经营者财务风险表现出动态性、复杂性、复合性等特点。

(三)筹资风险

企业由于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的可能。筹资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启动点。

(四)投资风险

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不能缺德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由于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投资活动包括主业投资及其他项目投资,如果投资项目出现偏差,则会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下降的不确定性。

(五)汇率风险

因汇率变动而造成的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贸易额的日渐增长而越来越广泛地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汇率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新表现。

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有效管控业务流程和细节

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把握变化趋势和规律,适时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策略和方法,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降低和避免因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加强内部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应当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负债资金部里,调整资金及资产结构,降低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实现资本结构合理化。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仅具备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评估潜在企业财务风险,海英梳理风险意识,用于承担责任,善于分散财务风险。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完善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应包含一套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以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实时监控。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求企业以财务报表、财务预算以及其他有关财务资料为依据。

四、合理运用风险防控方法,有效降低和避免财务风险

当前较为适用的财务风险防控方法,主要有分散法、转移法、回避法和降低法四种。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运用。

分散法。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应选取分散法。就是借助于企业间联营、多种经营、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从而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转移法。财务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费保险转移。就是在坚持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转嫁财务风险。

回避法。在选取理财方式时,应当对各种理财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在保证财务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降低法。在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时,应努力采取各种有针对性地有效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总之,财务风险防控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并努力建设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等.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关系问题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8

篇5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篇6

[关键词] 风险资本 高技术创业企业 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篇7

(郑煤集团供电处,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F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075-01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营运资金紧张,财务风险加大,生产经营形势严峻,企业要在现行条件下,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各种风险预测和分析体系,找出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力求把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总的说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财务风险。根据财务风险的来源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外汇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进行的各项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实现预期目标要么无法实现,这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客观存在。

(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收回、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3)共存性,企业的财务风险与风险收益共同存在,且成正相关关系,即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在决策时如何进行选择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

(4)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

(一)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

(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

(四)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

(五)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搜集财务信息资料

企业应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为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提供数据,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和风险预测创造条件。企业收集和整理有关预测风险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资料和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

(二)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在掌握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经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分析企业的收益性和获利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融资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对获利能力应注重这几个财务比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普通股每股收益、市盈率、普通股每股股利

(三)建立财务预警分析体系

所谓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存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而即提供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四)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1)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首选方法。多元化经营,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

(五)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篇8

[关键词]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大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15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1

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常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的经济收益以及纳税贡献,促进了我国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这一角度分析,做好大型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对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

经历持续多年且连续不断的研究和理论阐释,国内审计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工作者,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大审计”理念基本内涵以及基本特征的“公认性”认知结论。

在“大审计”理念的思想指导条件下,审计事业应当积极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整体发展进程,以及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的目标和路径规划,切实实现对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全部审计资源的统筹性应用,逐步引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宏观收益,与企业内部微观审计工作之间形成有机统一,并以此实现审计工作成果以及相关信息的共享化应用。

实现审计工作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大审计”理念指导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追求的基本目标。要逐步实现企业内部效益性审计工作与合规性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在切实改善和提升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效益、降低和规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填补企业现有业务开展流程中的漏洞、规范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实务开展流程等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并以此为国有资产项目保值增值发展运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支持条件。在现有研究背景下,通常可以将“大审计”理念的主要特征阐释为如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应切实建构形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局化理念,基于微观性和宏观性双重工作切入角度,促进企业内部现有审计资源的高效整合,切实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事业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第二,实现企业审计工作内容体系的发展扩充,在切实关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收支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事业的效益取得状态,以及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因素的防范处置等方面,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益性、合规性以及真实性等基础属性,实现有机统一。第三,加快破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状态,逐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资源的高效化利用。

2 “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大审计”理念基于系统学角度切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审计事业的可控性、重要性以及全面性等属性要求,重点把握国有企业内部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环节,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展现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以及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相互结合的有机化和系统性特征。

2.1 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

作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工作专业实务技能、基础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在具体开展企业审计实务活动过程中的业务性组织协调能力,还应当具备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宏观大局把控能力,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业务开展思维,能够结合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发展路径,对“大审计”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要在具体参与审计实务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和开展工作创新活动的实务能力,实现基本知识经验的有效积累,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沿着良好有序的路径不断成长发展。

2.2 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

切实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知。在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将难以避免地面对审计风险及审计评估风险两种基本风险形态,而所谓审计评估风险,其实际指的是不同审计工作人员,在具体应用差别化设计工作开展手段的过程中,给企业实际化的生产经营路径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业务风险。审计风险,通常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因在日常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违规操作而导致的风险。鉴于上述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以及不良影响,要求审计工作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风险因素或事件的发生概率。逐步推广应用企业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审计组长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只有切实建构并推广应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才能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支持性条件。

2.3 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为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最佳效能状态,应当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及审计整改等多重化具体工作环节的开展过程中,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细节及进程性影响因素的控制和把握工作。

在具体开展审计立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展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调配工作,制订并实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期性计划,通过对审计工作基本风险评估信息的引入和运用,切实提升企业审计工作长期发展计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水平,切实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效率和水平。

3 结 语

本文针对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大审计”理念的应用问题,从“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以及“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篇9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生命周期

如同人一样,中小企业也有生命周期。根据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为了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基本特征,了解目前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内部控制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7月至9月在山东省烟台市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收集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与分析。该调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根据烟台市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确定调查对象,主要选取的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的校外实习基地;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通过走访实习单位、开展座谈等方式发放问卷,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4.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5.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整理、总结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本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在2011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主要选择烟台市的中小企业作为代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问卷的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上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能够通过问卷判断出该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二是该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如何。通过多次的讨论,并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分为六部分共40个问题。第一部分为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规模、建立时间、资产情况以及近三年的销售、利润情况,这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据以判断该企业处于哪个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为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包括硬件环境及软环境的设置和执行情况。硬件环境包括是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对所有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软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对员工的政策、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等。第三至六部分分别是企业最主要的四个内部控制方面的设置情况,包括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情况、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情况、生产与费用内部控制情况。在这几部分中,主要是针对职责分离、授权批准制度、关键的控制程序、相关审计资料完整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主要调查对象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发放网上问卷20份,发放书面问卷60份;共回收问卷69份,其中网上问卷15份,书面问卷54份,回收率为86.25%。后续分析中剔除了某些并非属于中小企业的回收问卷,最终有效回收的问卷为65份。

(四)调查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根据爱迪思的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笔者结合调查的65家烟台市中小企业的情况,主要根据企业建立时间、资产规模、近三年销售增长情况,将65家企业进行具体分类,其中处于初创期的5家、成长期28家、成熟期24家、衰退期8家。分类标准见表1。

二、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分析

通过对65家中小企业的资料进行分析,笔者整理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初创期的企业一般建立时间在3年以内,员工人数较少,不超过50人,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营业收入和销售增长虽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的数额不大。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大部分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只是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销售与收款控制比较重视。企业在创立初期,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企业不太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具体的控制环节,企业最重视货币资金的控制,能够做到现金定期盘点。但是由于企业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一般财务部只有一两个人或者直接采用记账,会计资料较混乱。在其他内部控制环节,基本上没有授权审批政策,职责分工也不明确。

(二)成长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在成长阶段,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在3年以上,员工数量增长较快,企业的资产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产品品种增多,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利润上升,营业收入和销售数量在近三年有了较大的增长,竞争能力增强。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些中小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只是照搬大企业的模式,致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如有些企业虽然开始进行授权审批,但是只在一些关键环节设立,并没有做到所有环节的授权审批;企业开始进行职责分工,但是只在一些主要环节设立,例如货款的确认、收款与付款、退货验收等;有的企业只注重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对人员素质、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控制;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只是提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职工的职业素质培养不太重视。笔者通过几个关键控制点绘制图表来说明成长期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图1—图6)。

(三)成熟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在成熟期,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在10年左右,员工数量、资产规模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企业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固定的客户群。营业收入和销售增长在近三年基本稳定。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例如企业除了重视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控制外,开始关注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及企业文化的建立。授权审批制度逐渐完善,职责分工也在逐渐变细。但是在整体的控制上还是照搬大企业的模式,并没有找到适合中小企业的控制模式,控制的效果较差。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完全按照制度执行。总体来说成熟期的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更加成熟与完善,笔者列出了中小企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关键控制点设置的比较情况(见表2)。

(四)衰退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经过成熟期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同外界联系更复杂,管理工作量剧增,企业面临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在企业机构臃肿,盛行,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员工凝聚力不足。技术老化、产品落后引起产品滞销,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不断下降,竞争实力差,适应能力弱。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完善,但是由于企业正处于倒退的境地,企业面临着由成熟走向衰退的危机时刻,要么就此沉沦,退出竞争,要么变革进行二次创业。

三、基于生命周期的现状提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各个生命周期均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笔者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方面提出中小企业在各个生命周期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初创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1)企业领导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问题。企业在建立初期,人员较少,机构较为简单,主要是企业老总“一言堂”,所以必须使企业老总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逐步培养员工内部控制方面的意识。(2)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立初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和内部控制的构建。(3)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让所有的员工按照内部控制的规定来执行。(4)建立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督促会计人员按时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上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2.风险评估方面

企业在建立初期结构简单,管理层能够比较快地取得第一手资料,内部管理比较简单。企业在建立初期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需要防范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各种风险。由于会计人员能力有限,所以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最好请教外部的专业人士,避免在这一阶段遭受重大的损失。

3.控制活动方面

这一阶段人员少,很容易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所以重点要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如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分离,尤其是记账、管钱和管物工作不能由一人兼任,必须分工,各司其职;其次是主要财产的安全控制,定期开展盘点工作,做到账实相符,避免资产损失和虚增利润的现象。

4.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沟通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所有者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让员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信息位置,不但要形成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还要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输机制,避免员工的意见不能传达到管理层,这样问题会越积越多,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5.内部监督方面

企业在初创期一般由所有者亲自进行监督,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所有者应重点关注会计、采购、销售部门,做到每笔账目清晰明了,各级责任人必须签字明确责任。

(二)成长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文件、内部审计制度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日益完善,企业文化也应该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更加成熟。另外企业此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定期开展培训,组织相关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优秀员工的流失。

2.风险评估方面

企业在成长期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企业要减少损失,必须建立起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评估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判断风险的大小、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管理人员应当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尽量将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

3.控制活动方面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人员逐渐增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这时企业要深化不相容职责分离的范围和程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包括执行和授权审批分离,执行和会计记录分离,执行与审核分离,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等。要初步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此时可以在关键环节例如采购、销售环节设置,由企业所有者将权力授予较低的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根据计划、预算、制度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工作的灵活性。此外,会计岗位还要定期轮换、严格控制现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4.信息与沟通方面

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除了保持内部信息沟通的畅通外,应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外部信息的收集。对于内部信息的沟通,可以采用网上工具来实现,利用QQ、MSN、网上办公系统等,对于外部信息的收集可以让1至2名员工专门从事相关的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收集工作,这样有利于抓住先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内部监督方面

在成长期,随着业务量的增多,企业必须在“销”过程中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防止一个人独立完成整个业务过程。加强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查找异常的数据,找出原因。此时企业应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防范风险,预防损失的发生。

(三)成熟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做到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彻底分离,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企业要给予职工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设置更加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而且要通过培训、外出学习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

2.风险评估方面

成熟期的企业应该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在审计部门中应该设立专人来评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对于重大事项还可以借助社会上的专业机构来审核评估。

3.控制活动方面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各种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善,主要的控制活动有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凭证与记录资料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控制等。授权审批制度此时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在收款付款环节,还要在产品生产、材料出库入库、产品出库入库等环节。此外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部门要奖励,对于管理混乱、控制不严的部门给予惩罚,做到赏罚分明。

4.信息与沟通方面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报告体系。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具有可理解性,重点突出,具有及时性。企业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企业的信息,并按规定报送给相关人员。例如ERP系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防止会计处理中一些人为的低级错误发生而浪费企业的资源。

5.内部监督方面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各项监督制度都已经成熟和稳定。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全面系统地开展工作,将监督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除了企业内部审计以外,企业还要接受外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

(四)衰退期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企业的日益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进入了衰退期,企业要么走向灭亡,要么就寻找新的机会,这时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在成熟期后期,企业就要关注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避免出现员工人心涣散、企业凝聚力不足的现象。对于各项投资,一定要慎重考虑,此时应该采用稳健的发展策略。集中一切资源,用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提升竞争力,以延迟企业主要产品退出市场的时间,规避决策失败带来的风险。企业还要积极开发新的产品,拓展新的销路。对于员工,重点采用感情策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10)[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控制 管理

所谓金融衍生工具本质而言是一种现代新型金融工具,其主体是货币、存款、股票和债券这些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均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转合约四种基本类型构成。可以说,这四种类型是金融衍生工具最为基本的形态,其他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都是在这四种类型的基础上组合、演变而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建立在高度信用体系上的金融手段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风险,无法真正的杜绝投机,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一把既可以增值避险,又可能会损失惨重的“双刃剑”。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概述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主要类型。

所谓风险,即是一种能够造成损害或者损失的可能性,这句话加重强调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风险和损失相互联系,而对于发生的损失的判断也是不确定的。具体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风险:

首先是信用风险,也就在商定的合约期限内,投资者一方不愿履约或丧失履约能力,从而使得另一方面临信用风险的情况;其次是市场风险,也就是合约价值伴随着市场价格水平波动从而产生的风险,而且汇率、利率变动等基础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并且产生杠杆效应放大了存在的风险,最终使得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判断;在这时流动性风险,也就是由于市场流动性的过分加大,使得投资者因为无法找的合约对手而无法平仓,因此带来巨大的损失;法律风险是由于法律不明确或者不受法律保障的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够合法履行的风险;经营风险的本质是投资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也就是交易过程中由于投资人个人操作技术失误和投资策略失误而导致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风险本质的外在表现就是风险的特征,其根本原因是风险的本质导致的不确定性结果,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不确定性,这是风险最为本质、核心的特征,对于投资主体而言,无法也不可能去准确的预测风险的程度、风险何时发生;

其次是双重性,也就是交易给双方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不可能是平均的,一方的受益必然意味着一方的受损,这样是自由市场博弈的重要特征;

再者是客观性,这是由不确定性这一核心特征所导致的,即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无法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否定。因此,风险管理最为基本的要求不是否定风险,而且基于风险存在的基本思路下,尽其所能的研究和采取措施,避免或延迟风险的出现。

最后是投资主体差别性,这点是由于投资者自身条件这一客观事实导致的,其资本的大小、对于风险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自身投资经验的多寡、对于风险和利益的偏好和取向、对于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都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风险的原因探究

衍生合约业务发生在签订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各种情况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比如利率、行情、市场价格、交易对手等,这使得交易者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应当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对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进行探讨。

(一)相应监控、约束机制不完善。

由于此点的欠缺,导致个别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尽其所能的寻找漏洞,擅自和海外金融机构一起进行金融衍生物工具的交易,在其中扮演了行政首长和交易人员的双重身份。这种“自己比赛自己当裁判”的制度必然导致了相关监控和约束形同虚设,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二)稽核和监督机制乏力。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本质属于表外业务,其真实的盈亏情况无法从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因此,为了掩盖亏损并且追求账面利润,交易员往往选择卖出大框期权收取期权费的方式来实现盈利,但是当期权真正实现交割时,真实水平可能已经超过了期权费数倍。

(三)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所必然导致的困境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对于传统的金融结构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从本质上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一定得影响。

(四)网络传播效应的客观存在。

在当今网络时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必然会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讯传播体系而扩展,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世界经济的波动,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

三、对于金融衍生物工具的风险控制管理

正是由于金融衍生物工具的风险来自各种原因,所以,对于其的风险控制管理手段也必须多样化:

首先,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真正实现金融衍生物工具风险控制的根本性做法,从制度上杜绝风险问题的产生。

其次,改革传统的会计审核制度。利用制度的力量来弥补当前法律法规的不足,以此来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专门人才的培训。作为一种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要求极高的业务,必然需要专业人才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操作和利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手段,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本身的特点也带来了固有的缺陷和风险,所以,如何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并且最大的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优势,是当前社会应当重点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彦.金融衍生工具的流动性风险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3,04.

篇11

关键字:网络购物;消费者基本特征;网络购物困境;网购频率

一、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64亿,年内新增网民数量为7330万人。手机网民规模突破4.2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74.5%。其中,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已突破2.42亿,较2011年的网购用户数量增长了4807万人,增幅达到24.8%。与此同时,网上支付用户人数也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了32.3%。网络购物已经一跃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网络应用。

从营销学角度来看,网络购物简化了繁冗的中间销售环节,大幅压缩了商品的销售成本,为商家和消费者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空间。随着中国快速步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变得无处不在,人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也逐渐从柜台转移到了屏幕。近几年,网络购物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购物渠道,成为了最受大众推崇的购物方式。商界和学界对网络购物方式的研究已颇具成效,甚至还由此诞生了网络营销学来对网络购物的各个环节进行整理剖析,并将其理论化、学术化。但在我国网络购物人数猛增,电子商务交易迅猛发展的同时,仍有很多网络购物困境和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在维护网络购物平台有序健康发展、保护网购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网络消费安全规范等方面,我们距离成熟健康的网络消费时代尚有很大差距。因此,对网络购物困境的研究,深入探讨网购主体(既网购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担忧,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关注点。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方向

以往针对网络购物困境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社会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分析角度,通过“感知风险模型”(Qnne—Sophie CQses 2002)和“信任模型”(KomiQk BenbQsQt 2004)测评网民对于网络购物的偏好程度和担忧。国内学者通过沿用上述理论及中国网络购物的调查数据,对网络购物进行了本土化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网络购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感知网络购物风险”和“感知网络购物信任缺失”。此外,国内一部分学者,通过“使用——满足”模型,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购物者的消费需求和情感满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网络传播载体的创造性和感官冲击为网络购物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感知风险模型”、“信任模型”,还是“使用——满足”模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都是网络购物情景中的消费者体验。这类分析能够比较充分的说明网络媒介在网购消费者购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解释网络消费的体验特征。但是,这类研究存在两点问题:第一,信任和风险作为直接评测的变量具有模糊性,难以对网购消费者行为的信用担忧和风险担忧做出量化评测,而且随着获取网络商品信息的便捷性和可对比性增强,网络购物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已经被唤醒,心里层面的不确定性和不信任度正在减弱;第二,在网购消费者和网络购物媒体的互动中,网络购物消费者这一主体的基本特征,在这类研究中被忽视了,造成这类研究难以从网络购物的真正主体特征出发,分析当前我国网络购物平台发展的现状。目前,学界有限的涉及网民基本特征与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某一特定群体属性,分析特定群体对于网络购物的选择。这类研究多数将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看作网络购物消费的重要受众,认为大学生创造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征使得这一群体容易接受网络购物的消费方式作为购物渠道。还有的学者,通过对网民购物热情和依赖性进行分析,探讨网络购物者的热情延续,认为新兴购物方式的新鲜感和时尚感对消费者产生了购物刺激,并借助方便的购物流程,使购物变得更加简约,从而使上班族对网络购物产生了心理依赖。这两部分学者比较关注网络购物的广告效应,通过对网络购物有积极作用的变量进行分析,对网络购物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但是,当前的这类研究存在两点缺陷:第一,过于关注某一特定群体,难以通过全方位、统筹性和比较性的研究视角,解释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与其对网络购物担忧的关系;第二,缺乏对网络购物的问题分析,只关注群体特征对网络购物的易用性,而忽略了网络购物作为消费方式的一种对所有消费者的普遍意义,故难以深度解读当前网络购物发展的困境。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网络购物的研究中,比较缺乏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与其对网络购物困境认知的系统定量研究。为此,很有必要从网络购物的感知主体即网购消费者的角度,探讨其基本特征与网购困境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概括当前影响中国成年网购消费者对网络购物担忧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将是网络购物媒介发展方向的重要借鉴,将会提升我们对于网络购物市场细分和客户维护的理论建构,从而促进网络购物平台的良性发展。

三、研究模型

本研究通过网购消费者的网购频率分析,将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和网络购物困境担忧联系起来。其中,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选取年龄、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作为研究变量。网络购物困境担忧则选取受关注度较高的网络商品信息真实性、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银行资金安全,以及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产生的纠纷维权作为网购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的主要担忧进行研究。而网购频率作为影响两者相关性的重要因素,被用作模型中的桥接将两组变量关联起来。

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网络购物困境研究模型

四、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对1000位网络购物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后,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做出整理和分析,并进行严格的定量研究操作。其中,应用了频率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

五、数据分析

频率分析。从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来看,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90.3%,其中18-30周岁的年龄阶段占总数的79.4%。这一人群是接受网络技术变化最快,对全新的网络购物渠道敢于尝试,也是在今后仍有很大的年龄空间继续使用网络购物这一方式的人群。其次,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大多集中在学生和在职的人群中,分别占全部受访者的34%和62%。一方面,学生作为正在接受先进教育、容易受先进和时尚理念感染、有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和好奇等特性,决定了这一职业分层一定会成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军。而且,由于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对商品的价格会非常敏感,这正迎合了网络购物价格低廉、货比三家的优势;另一方面,在职的人群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在网购资金上有充分保障,而且由于受全日制工作的限制,无法抽出大量时间采取传统购物的方式进行购物,所以网络购物可以使其足不出户的选取心仪的商品。此外,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91.9%。这说明,越是接受良好教育的成年人,越能够接受网络购物这一全新的购物方式,而且在对网络购物流程有充分认识后,这一部分容易形成理性消费观念的人群会对采取网络购物的方式持之以恒,这是成年网购人群中最稳固的层级。月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对于网络购物而言,由于其在终端技术操作、消费理念培育和支付手段完善等方面尚需时日,而且普通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任然维持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所以在此调查数据中显示的结果,并非呈现收入越高,网购越多的层次构架,说明网络购物仍然属于普通工薪阶层的购物方式。从网络购物困境角度出发,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商品信息的真实性仍存在很大顾虑,有68.7%的受访者对此持担忧态度。由于网络购物过程中涉及商品属性和功能基本信息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使得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从消费感知和体验层面来说,网络购物对于消费者的心理不确定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是网购消费者对网络购物非常重要的担忧因素。而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顾虑则不那么显著,说明随着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网络电商对网络购物营销策略中用户安全性的考量在不断深化,网购消费者逐渐在排除这一顾虑,这对网络购物的前景发展是利好的一面。此外,受访者对网络购物过程中个人银行账户资金安全持忧虑态度在逐渐趋缓,这与目前在网络购物的支付环节中引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关。购物流程中,只有消费者在确认收货后交易方可完成,在收不到货、货物缺损或不满意需退还的情况下,货款将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予以冻结,这大大加强了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资金的安全性,而在调查问卷中,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取代传统支付方式的受访者占82%。对网络购物有可能产生的商业纠纷和维权,多数网购消费者还是持担忧态度,这也是网购消费者担忧度第二高的因素。说明在网络购物消费者维权方面,有关方面还没有采取足够有力的措施,对商家可能采取的投机和诈骗行为尚未出台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了消费者在这一方面的顾虑很多,这为今后网络购物平台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提供了依据。相关性分析。在对两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的明显相关关系包括:年龄越大,对资金安全的重视度越高;处于各种职业状况的网购消费者都对网上银行账户的资金安全比较担忧;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网络购物的困境担忧越少,对于虚假网络商品信息也有更强的防范意识;而收入越高,对网络购物资金安全的担忧越明显。购物行为本身就是用货币获取等价商品的过程,其中资金安全和商品价值是构成这一行为的根本因素。网络购物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决定了商品价值,而个人信息和银行资金安全则代表了作为买方的消费者能否通过安全渠道对商品进行支付,只有行为两端都得到保障,消费行为才能顺利进行。网购频率变量体现了受访者使用网络购物的连续性,是消费行为积累的最直接体现。调查数据显示,对网络购物已经形成稳定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已达到71.4%。这对于总结目前网络购物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余受访者大部分也已经有过网购经历,随着网络购物环境和规则的不断完善,这一部分人群会很快将网络购物作为日常消费习惯来对待。将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的这四个基本特征变量与网购频率的关系整合到一起,得出的数据显示:网购消费者年龄越大,网购频率越低;学历越高、网购频率越高;而在学生人群和固定工作月收入在6000~10000的消费者中,网购频率相对较高。随着消费者网络购物频率越来越高,对商品信息真实性、个人信息安全性、银行资金安全性和网络纠纷维权的担忧会逐渐减弱,消费习惯的养成会有助于消费者更加放心的网络上选购商品。在对上述两个类别的变量分别与网购频率做相关性分析以后,结果显示网购频率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的网购习惯,而且对网络购物担忧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偏相关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网购频率变量的出现,带动了年龄变量与商品信息安全的相关性关系发生改变,并完全抵消了单纯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也就是说,网购频率越大,对网络商品信息真实性的顾虑就越小,与年龄的关系在减弱。而相比网购消费者职业状况,网购频率也更能影响其对商品信息真实性的担忧,而且带动了职业状况与商品信息安全性变量的相关性发生了很大改变,并基本抵消了原有相关性系数。也就是说,网购频率越大,对商品信息真实性的担忧度越小,与职业状况关系不大。通过以上数据和说明不难看出,网购频率作为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的习惯性指标,最能够体现目前网络购物发展的现状。该变量与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的相关性、与网络购物困境的相关性,以及在起作用之下对两组变量相关性产生的影响,都说明购物习惯能够影响购物行为,从而进一步巩固购物习惯。在购物频率的作用下,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与网络购物困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相对年龄越小、受教育水平越高、月收入水平越高的网购消费者购物频率越高,其对网络购物困境的担忧越低,同时使得中国成年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与困境担忧的相关性逐渐减弱。

六、结论

结合上述对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与网络购物困境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在网购频率作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性研究可以看出,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人群的基数很大,占网民总数的比例在逐年增大。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两个分析角度来看,呈现出年轻化和高教育程度的分布形式和发展方向,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接受网络购物的消费方式,而且将其视为经常性购物方式的比例越高,基本已经在该人群范围内形成了购物习惯,这部分消费者是北京网络购物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带动其他特征人群的重要力量。网络购物在简化中间销售环节、降低成本价格,从而对低收入人群产生诱惑力方面作用显著,网络购物对于对消费者的易用性方面也更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的层次分布状况既层级分明,又均匀制衡。网络购物的总体发展趋势向好,而且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基础稳固,发展后劲十足。不同网络购物频率的网购者,其年龄、受教育程度与网络购物担忧的关系,体现不同的特征。通过对网络购物频率和北京成年网购消费者基本特征以及网络购物困境研究发现,网购频率对于消除网购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担忧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网购频率越高的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担忧就越小。

综合而言,网络购物作为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自身的缺陷,从而完全排除消费者对其信用和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在消减缺陷和排除担忧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网购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在有效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发展,才能将网络社会的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http://.cn/.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1

[2] 王晓萍,刘红霞. 感知风险、信任对网络购物意愿影响的模型研究[J]. 市场经纬,2008-15

[3] 严语. 网络购物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J]. 财富,2010-15

[4] 刘巍然. 上海首尔女大学生网络消费比较分析[N]. 华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 陈琼. 网络热情与依赖性研究[J]. 新闻爱好者,2008.9

[6] 崔艳红. 感知风险模型在网上购物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07.10

[7] 于振,毛艳婷. 网络购物情境下的感知风险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8] 张琳. 信任与网络购物——基于TAM模型的实证研究[J]. 经济论坛,2012.1

[9] 冯炜. 消费者网络购物信任的实证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学,2010

[10]于波. 网络购物:虚拟世界中如何维权[N]. 法制日报,环球法治,2011.3-010

[11]邓凤香. 论我国消费者维权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 Journal of HUIZHOU UN,2004-24-4

[12]殷文. 关于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的传播学考察[J]. 商业时代,2008-25

篇12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2017年的两会上也提出了“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论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性和风险性等特征,使其大量的资金需求难以从传统的融资领域获得满足,故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机制日趋受到企业的青睐。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二、文献回顾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定论。

一方面,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丁文丽(2004)运用数理分析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风险投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和催化剂”这一规范经济学论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g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周侠(2009)通过协整分析证明了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并构建了风险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证明了风险投资与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风险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有刺激作用。彭素芬(2013)分析指出:在整体上,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风险投资每增加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6%;风险投资对产业规模壮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影响力扩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赵武等(2015)采用我国1994-2012年风险投资、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数据,运用线性回和PLS回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研发投入等对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研发投入均对创新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风险投资不能促进技术创新。何伟(2005) 研究发现,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时依靠自筹资金56%,国家科技拨款占26.8%,而利用风投资金仅占2.3%,我国风险投资并没有在创新成果转化上提供应有的支持作用[5]。陈见丽(2011)以中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风险投资的参与并不能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更多技术创新资源,也不能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多技术创新成果和效益。李明龙(2012)利用1993-2010年18年的相关数据就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能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正效应,但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晏发发等(2016)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风险投资和R&D经费支出与技术创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贡献比四年前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并没有很大;研发经费支出仍然是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学者们对风险投资是否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除了可能受研究方法、选用样本、选取指标和数据的可得性等不同的影响,是否还因为存在一些权变因素而加强或减弱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呢?对此,谢雅萍、宋超俐(2017)指出宏观环境、市场周期、行业和区域特征等因素会作为影响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微观层面上,本文拟从被投资企业的角度出发,选取高级管理人员的特征作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的调节变量展开分析。

三、高管如何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看,风险投资主要是指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把资本投入拥有高新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而获得股权,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产出及商业转化,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一般通过IPO、股权转让和破产清算等形式退出被投资企业从而实现潜在的高收益。从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看,风险投资机构不但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还可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提供后续融资渠道、完善管理、指导商业计划等非资本增值服务。本文是拟从被投资企业的视角进行研究,高管的职权范围决定了其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风险资本运作方面,因此文中侧重于风险投资的资本运作如何促进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商业转化能力的提高。

2.高级管理人员

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范围界定存在着差异,考虑到高管的职权范围与风险资本在技术创新中运作的相关性,本文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高管对企业运营管理拥有决策权和控制权,是完成董事会目标的执行者,因此,高管的基本特征会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高管持股、受教育程度、从业经验、年龄和性别等特征分析其如何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二)高管的基本特征增强或削弱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性,管理者不可能对其所有方面进行全面认识,即使在管理者视野范围内的现象,管理者也只能进行选择性观察。故企业高管的特征影响着他们接受风险投资后在组织层面战略决策的选择,进而影响着技术创新产出与商业转化。本文从高管是否持股、受教育情况、从业经验、年龄和性别展开分析:

1.高管是否持股决定其是否与股东利益趋同而致力于技术创新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委托理论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作为人的高管有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忽视甚至损害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的利益,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为了降低委托成本,股东经常会对高管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比如股权激励。

从融资的角度看,企业接受风险投资后有充分的资金可以投入技术创新活动中。但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投资所得的业绩增长可能要等到一下任高管任职时才能体现。如果该企业的高管仅作为职业经理人而不持股,则他们会增加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更多地追求在职期间的业绩增长,不重视甚至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如果该企业的高管因股东给予的激励而持股,则容易与股东形成利益趋同效应,愿意并致力于技?g创新活动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高管持股可能会增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这种正向作用。就上市公司而言,高管激励中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所占的比例越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就越多。

2.受教育情况影响高管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认知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管的综合认知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高管的知识体系不同,这不仅影响其专业技术水平而且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管往往拥有开放的心态,容易接受新事物,比如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已接受风险投资的条件下,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会为被投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会指导或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管更容易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和所属行业动态发展中的新契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融合并科学配置风险投资机构带来的非资本资源,进而增强对技术创新产出以及商业化的促进作用。

另外,高管受教育的专业背景不同也会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高新技术类专业背景的高管更熟悉甚至自身拥有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更好地优化技术创新团队结构,规避技术方面的风险,最后通过提高产出能力而增加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而具有经管类教育背景的高管人员,则在分析市场风险、选择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模式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最后通过致力提高商业转化能力而增加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3.从业经验使高管更愿意投资“具有经验优势”的项目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有限度的理性导致企业高管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高管“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的衡量标准除了受专业技术水平的判断,也会受其从业经验的影响。如果高管有研发方面的投资经验,在决策时注意力焦点通常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他们会更倾向于开展那些能准确感知风险的创新项目,并在指导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如果高管较少涉足研发领域,在接受风险投资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难免会“摸着石头过河”,这可能会削弱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

4.年龄和性别影响高管对技术创新的风险容忍度

年龄和性别是影响高管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如果高管的年龄越小,则他们越愿意冒险,选择创新性战略从而获得潜在的高收益;如果高管的年龄越大,则他们规避风险的态度越明显,进行战略决策时越谨慎,容易丧失“市场先机”,难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大展拳脚”。另一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加厌恶风险,这一内在特质使得女性高管偏向选择风险更低的投资项目。技术创新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年龄大的高管和女性高管往往是风险回避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主创新的愿望,降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篇13

    信用担保介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由担保人提供担保,以此提高被担保人的资信等级。 另外,由于担保人是被担保人潜在的债权人和资产所有人,因此,担保人有权对被担保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甚至参与其经营管理活动。由于担保的介入,使得原本在商业银行与企业两者之间发生的贷款关系变成了商业银行、企业与担保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担保公司的介入就分散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了更高的保证,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使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变得通畅起来。

    担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风险的防范或将风险分散和转移。由于担保公司的介入分散了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风险,却给担保业本身带来了高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首先取决于担保专业人员业务经验的积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商业银行达成共识,共同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实行比例担保。这样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和担保业的发展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从各地担保公司几年来的业务实践上看,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此点是至关重要的。

    从实际情况看,信用担保的介入只是便利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单个的担保还不具有全面调节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但从整个担保行业看,专业担保机构的担保可以集中地、系统地、按照特定目的承担数倍于其资产的担保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和商品的流向和流量,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成为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效工具之一。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往往愿意出资引导、推动和发展本国的担保业。

    现阶段的担保公司与机构有如下四种模式:

    (1)信用担保。以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拨款为主要担保资金来源,设立具有法人实体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为其基本特征。

    (2)联合担保。上海、北京等地以政府财政部门与投保公司合作,共同出资经营,由地方财政部门对银行作出承诺,保证责任并推荐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办理具体担保手续,有商业担保与信用担保的双重特点。

篇14

关键词:风险承担;公司治理;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风险承担指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类长期价值增值行为:①风险较大但收益也较高;②注重企业的长期价值,投资回收期长,短期成本高,且成功概率较低。风险承担更高表明高管更具冒险创新精神,更不会放弃那些风险高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由于高风险项目能比低风险项目带来更高的预期回报,高风险承担能够加快社会的资本积累并促进技术进步,使整个社会生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风险承担对于企业的成功也至关重要,为了获取更高回报,必须投资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从本质上讲利润也就是对冒险的补偿和回报[1]。由此可见,企业通过风险承担获取较好的市场和盈利机会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2]。

然而,数千年来我国“集体主义”和“中庸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人们对待“风险”避而远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企业风险承担的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风险承担整体不足,阻碍了我国企业长期发展和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风险承担具有特别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然而,尽管企业风险承担在实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已有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研究,近年来才逐渐涉及对非金融类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尚未达成一致共识。本文主要从企业风险承担衡量、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三个方面针对非金融机构也即普通企业风险承担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2 企业风险承担研究现状

2.1 企业风险承担的衡量

有关企业风险承担的衡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测度方法:①采用具体某项风险承担行为作为企业风险承担的替代变量。研发支出由于成功概率较低以及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通常被用作企业风险承担的变量[3~7]。与此相对,也有学者使用风险相对较小的固定资产资本支出作为反向变量[3,5,8]。除此之外,广告支出、财务杠杆度[9,10]、是否投资高新技术项目[1]等也常被用作企业风险承担的变量。②使用一段时期内企业盈余或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来衡量。企业的风险性项目必然会导致企业盈余或股票收益的较大波动性。因此,如果企业盈余或股票收益波动性较大,则说明企业倾向于承担风险。常见的如ROA的标准差[10~13]、ROE的标准差[11]、Tobin’s Q的标准差[14]、股票收益的标准差[14~16]、现金流变动的标准差[2]以及一定样本期内企业盈余的变动幅度。③使用实际收益(ROA, Tobin’s Q,股票收益率等)与预期收益差额的绝对值来度量[14]。这种方法先使用大样本数据建立起企业收益的回归方程,用于计算企业预期收益,然后计算其与实际收益间的差额,该差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风险承担倾向。④学者们自行构建的企业风险承担指标。风险承担行为越多,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破产概率,部分学者借鉴财务预警研究的方法构建反映企业风险承担的指标。如Altman’s Z-score和Olson’s O-score等指数[14]。

各种企业风险担当衡量方法评价如表1所示:

目前,学者们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衡量方法莫衷一是,因为这些衡量方法各有优劣。上述企业风险承担衡量方法都有其固有局限,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衡量方法可能会导致差异甚至相反的结论。特别是我国存在特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如上述指标中的研发支出披露很不规范、不完整;在我国,财务杠杆究竟体现更多的是融资方面的因素还是企业风险承担方面的因素,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企业的风险承担很难说清;会计收益更容易受到管理层的操控,股票收益具有很大的投机性等,这些都限制了上述衡量方法在我国的使用。因此,如何借鉴发达资本市场企业风险承担的衡量方法,在深刻理解企业风险承担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构建适合我国上市企业的风险承担指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2 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

对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基本特征、公司治理因素以及宏观制度环境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的。

2.2.1企业基本特征的影响

企业基本特征是影响风险承担的重要因素,先前关于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企业规模、财务杠杆、成长机会和行业类别等企业基本特征上[16]。

2.2.2 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从公司治理视角对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研究方兴未艾。理论认为相对能够进行多元化投资而表现为风险中性的广大股东而言,管理层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和个人财富往往高度集中于其所供职企业,缺乏相对多元化的投资,由于经理层个人声誉和职业关注等原因,经理层比股东更厌恶风险,他们可能出于私利考虑而放弃一些投资风险高但净现值为正的风险承担项目,从而损害价值[17]。Hu等[18]发现由于职业关注,绩效相对很好和很差的基金经理都会采取相对更多的风险承担行为,基金公司风险承担与过去的绩效呈U型关系。Chen和Zheng[19]发现随着CEO任期的延长,其职业关注会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风险承担。Li和Tang[1]研究了管理者的心理特征――骄傲自大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CEO的骄傲自大情绪与企业风险承担正相关,并且当管理者自较大时,这种关系更为强烈。Faccio等[10]发现女性CEO管理的企业具有相对较低的财务杠杆和盈余挥发性以及较高的生存机会,说明女性CEO管理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较低。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实现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风险偏好相一致,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激励机制方面,权益基础上的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股票期权是常用的手段[15],这些措施能够促使管理层克服风险规避倾向,导致较优的风险承担水平。Shivaram等[20]发现股票期权能够促使经理层扩大对风险高但收益也相对较高项目的投资,促进企业风险承担。Wright等[15]系统研究了高管激励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高管薪酬中固定部分比例越高,企业风险承担越低,而授予经理层股票期权能够提升企业风险承担,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风险承担呈现一种曲线关系。Low[21]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特拉华收购热潮后,企业风险降低了6%,而这主要集中于经理层具有较少股权激励的企业中,特别是当CEO的财富相对于股票收益的挥发性(Vega)不敏感时,上述效应更为明显。较高的Vega(CEO财富相对股价变化敏感性)会促使企业采纳风险性政策,包括更多的研发支出、较少的资本支出(PPE)、经营业务更为集中以及较高的财务杠杆[3]。Dong[22]发现当持有股票期权的CEO财富相对股票收益挥发性更敏感时,他们更可能发行负债而不是权益融资,且即使在资本结构较高的企业也是如此。Kim和Lu[4]进一步发现当外部治理较弱时,CEO所有权与企业风险承担呈现倒U型关系,而当外部治理较强时,CEO所有权与企业风险承担并没有显著关系。

约束机制也是协调经理层与股东风险偏好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大股东所有权集中、机构投资者和多个大股东的出现等。随着所有权的增加,大股东具有强烈的动机通过增加风险性项目来提高企业收益,部分学者也发现所有权集中度与企业风险承担正相关[23]。但另一方面,大股东也有追求私有收益的强烈动机,可能采取更稳健的投资项目来确保这些收益[2]。Faccio等[11]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当大股东具有多元化投资时,大股东所有权与企业风险承担间的正向关系才成立,具有多元化投资的大股东控制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也相对更高。Mishra[24]发现大股东有能力和动机采取稳健的投资政策以获取私有收益,主导股东的出现降低了企业风险承担,而多个大股东的出现能够提高企业风险承担。Koerniadi等[25]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出现便利了企业风险承担。

Wright等[26]发现机构投资者具有通过促进企业风险活动来提升企业价值的动机。大股东身份对企业风险承担也具有重要影响。国有股东追求社会稳定和员工失业率的降低[27],倾向于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而外国投资者则促进企业风险承担,并且这一关系受到国家制度的影响[13]。Su和Lee[7]发现家族企业为了保存他们的财富,家族所有权和家族参与程度都降低了企业风险承担,而外部董事能够减弱上述影响。而Nguyen[23]则发现日本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动机增加企业价值,能够促进风险承担,而银行控制的企业则倾向于降低风险承担。在以银行治理为中心的日本经济里,外国投资者所有权的增加能够促进企业风险承担。

其它治理机制,如董事会对企业风险承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5]。Wang[5]发现较小规模董事会更能促使CEO承担风险,进行更多的风险性投资。Nakano和Nguyen[14]发现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纳非极端的投资决策,降低了企业风险承担,并且这种关系受成长机会的影响。Ferrero等[16]全面研究了董事会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风险承担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费用与企业风险承担显著正相关,而独立董事、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状况对企业风险承担并没有显著影响。Koerniadi等[25]使用新西兰企业也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风险承担负相关,董事会的所有权对企业风险承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2.2.3 宏观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

较好的投资者保护能够促使企业增加对具有较高风险但能够增加企业价值项目的投资,投资者权利保护越好,越容易接受“高风险高收益”类型的投资项目,从而提高企业价值[2]。而较好的债权人保护会导致破产成本更高,降低企业风险承担[12]。King和Wen[8]发现国家整体公司治理水平会对企业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较强的债权人治理水平导致较高的资本支出和较低的研发投入,而较高的股东治理水平会导致较高的研发费用(风险承担较高)。Li等[6]进一步检验了国家文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个人主义的文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回避不确定性的文化价值观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且上述关系受管理层自的影响。

2.3 企业风险承担的经济后果

现有文献对企业风险承担经济后果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企业风险承担对融资、现金持有、成长性、资本配置效率和绩效等少数几个方面的影响上。Dong[22]发现股票期权能够增大企业风险承担,进而导致发行更多的负债而非采用权益融资,由此造成了次优的资本结构。Liu和Mauer[28]研究发现风险承担较高的企业需要相对较强的资产流动性,现金持有水平也就较高。Faccio等[10]认为女性CEO管理的企业风险承担相对较低,并降低了企业资本配置效率。Nguyen[23]发现异质性风险能够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日本家族企业的风险承担相对较大,进而提高企业绩效,而银行控制企业风险承担较低,企业绩效也相对较低。

2.4 企业风险承担的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有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研究上,而对非金融类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还未引起重视。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零散见于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少数方面。张瑞君等[29]研究发现货币薪酬激励的增加能够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程惠霞和赵敏[30]研究了女性性别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李文贵和余明桂[31]发现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更低,且这种效应主要存在于中小规模企业。解维敏和唐清泉[32]研究了公司治理特征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可见,仅有的几篇研究还都停留在对企业基本特征和少数公司治理因素的研究上。而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李文贵和余明桂[31]发现风险承担能显著提高市场价值。

3 现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随着企业风险承担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风险承担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企业风险承担衡量、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深入认识风险承担的内涵和价值、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现有研究的梳理也可发现,目前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归纳起来,目前企业风险承担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企业风险承担衡量方面,至今仍没有一种权威、公认的衡量方法。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衡量仍然是当前研究中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如何基于中国特殊制度背景,融入中国元素测度企业风险承担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难题,也是未来应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之一。

(2)在企业风险承担主体方面,研究内容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主要侧重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研究,对非金融类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对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国外研究,且大多是追随或效仿国外已有研究,忽视了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集中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对普通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尤为匮乏。而普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实现价值增值的支柱,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普通企业风险承担的研究。

(3)在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企业基本特征上,最近才开始从公司治理的视角研究企业风险承担问题。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管理层、董事会特征、机构投资者、集团附属或大股东直接持股等方面,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且没有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背景来研究。而在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背景方面,普遍存在着双重问题,在所有权结构方面对终极产权的研究也是公司治理的研究前沿。目前,没有出现文献从终极产权的视角来研究企业风险承担问题,尤其是没有将我国特殊的双重问题同时纳入到企业风险承担同一框架的系统研究,这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4)在企业风险承担宏观制度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法系、不同国家制度环境差异下的企业风险承担国际横向比较上。目前,没有出现文献从一国内不同省份(或地区)的制度环境差异视角研究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或地区)的制度环境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这为我们研究一国内不同省份(或地区)的制度环境差异与企业风险承担间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5)在企业风险承担经济后果方面,现有文献集中体现在企业融资、现金持有、成长性、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绩效等企业内部少数几个方面,没有涉及到企业风险承担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企业风险承担不仅对企业自身,而且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未来有关企业风险承担经济后果的研究也应该将视角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上来,以便深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Li J, Tang Y. CEO hubris and firm risk taking in China: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53(1): 45-68.

[2] John K, Litov L, Yeung B.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e, 2008,63(4): 1979-1728.

[3] Coles JL, Daniel ND, Naveen L.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79(2): 431-468

[4] Kim E H, Lu Y. CEO ownership, external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102(3): 272-292.

[5] Wang C J. Board size and firm risk-taking[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12, 38(4): 519-542.

[6] Li K, Griffin D, Yue H, Zhao L. How does culture influence corporate risk taking[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3, 23 (3): 1-22.

[7] Su W, Lee CY.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risk taking in Taiwanese family firms during institutional reform[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30 (3): 809-828.

[8] King T H D, Wen M M. Shareholder governance, bondholder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risk-ta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2011,35(3): 512-531.

[9] Cain MD, Mckeon SB. CEO personal risk-taking and corporate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4,forthcoming

[10]Faccio M, Marchica MT, Mura R. CEO gender, corporate risk-taking, and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 [R]. Working paper. 2012

[11]Faccio M, Marchica M T, Mura R. Large shareholder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risk taking[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1,24(11): 3601-3641.

[12]Acharya V, Amihud Y, Litov L. Creditor rights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102(1): 150-166.

[13]Boubakri N, Cosset JC, Saffar W. The role of state and foreign owners in corporate risk-taking: evidence from privatiza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08(3): 641-658.

[14]Nakano M, Nguyen P. Board size and corporate risk taking: further evidence from Japan[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2, 20(4): 369-387.

[15]Wright P, Kroll M, Krug J. A., Pettus, M. Infl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incentives on firm risk tak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1): 81-89.

[16]Ferrero I, Fernandez-Izquierdo M A, Munoz-Torres M J. The impact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haracteristics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risk-taking before and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J]. Review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2,6(2): 207-226.

[17]Cziraki P, Xu M. CEO job security and risk-taking: from France[R]. Working paper. 2014

[18]Hu P, Kale J R, Pagani M, Subramanian A. Fund flows, performance, managerial career concerns, and risk-taking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57(4): 628-646.

[19]Chen D, Zheng Y. CEO tenure and risk-taking [R]. Working paper. 2013

[20]Shivaram R, Terry S.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risk tak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2, 33(2): 145-171

[21]Low A. Managerial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92(3): 470-490.

[22]Dong Z, Wang C, Xie F. Do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induce excessive risk ta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0,34 (10): 2518-2529.

[23]Nguyen P.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11,19(1): 278-297.

[24]Mishra DR. Multiple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risk taking: evidence from east Asia[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1, 19(6): 507-528.

[25]Koerniadi H, Krishnamurti C, Tourani-rad 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 in New Zealan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39(2): 1-19.

[26]Wright P, Ferris S, Awasthi V. Impact of corporate insider, blockholder, and institutional equity ownership on firm risk-t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39(2): 441-463.

[27]Huang J, Xu N, Yuan Q. Ownership structure, share transferability, and corporate risk taking: evidence from China [R]. Working paper. 2011

[28]Liu Y, Mauer DC.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and CEO compensation incen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102(1): 183-198.

[29]张瑞君,李小荣,许年行. 货币薪酬能激励高管承担风险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8):84-100.

[30]程惠霞,赵敏. 高层管理者女性比例对组织风险偏好的影响[J].软科学,2014,(6):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