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古筝音乐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筝音乐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古筝音乐教学

篇1

1 赏析古筝音乐作品的重要意义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来促进学生了解以及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操。古筝作为流传幾千年的民族古典乐器,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以及流派,这些流派相互影响却又相互依存,并与其它乐器共同汇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其中,在古筝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在古筝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锻炼听辩力;了解音乐美,培养感知力;剖析音乐美,提高鉴赏力;升华音乐美,培养创造力;第二,在赏析古筝音乐作品时,可以帮助学生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风土人情以及相关人物等有一个初步了解,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三,在古筝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商,更加了解和热爱这门传统技艺,并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2 古筝教学音乐作品的赏析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在以往传统的古筝教学中,通常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由老师讲、学生弹。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或者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氛围也会变的沉闷,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进而影响到整个古筝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赏析古筝音乐作品时,首先要让学生用心去聆听,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到乐曲营造的情境中,感受乐曲的旋律起伏、节奏快慢,这种纯粹的官能欣赏,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音乐美。与此同时,用心聆听还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2 创设音乐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古筝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格以及审美情趣。举例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等技术,制作与作品背景知识或故事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的了解古筝乐曲的曲意以及谱曲者的创作意图。比如赏析《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主人公焦仲卿与他的妻子刘兰芝相亲相爱但是最终却双双身亡的家庭悲剧;赏析《林冲夜奔》时,讲述豹子头林冲是如何在遭受奸臣陷害、官府迫害,最终雪夜奔赴梁山的故事;赏析《广陵散》时,向学生描述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刺杀韩王为父报仇的故事;等等。这些生动的传说以及凄美的故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乐器的兴趣及热情。之后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导入这些作品的演奏技法并亲自示范。学生在背景故事的感染下,观察、学习以及掌握老师教授的技法,以此来切身感受到古筝演奏的独到之处。

2.3 分段赏析,加深学生印象。

在古筝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老师可以将一首作品分段进行示范演奏,并详细向学生讲述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中心思想以及所属流派等,让他们能站在艺术的高度尝试去剖析作品,从而对乐曲的风格以及内涵等有一个准确把握。举例来说,由山东柳琴戏音调创作而成的《丰收锣鼓》,不仅整个作品具有浓郁的山东民间的音乐风格,同时它以热情饱满的旋律真实表现了人们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在范奏第一部分时,可以适当的用夸张的演奏幅度来模拟敲锣打鼓,将学生带入那个热闹的丰收场景;然后用歌唱性的方式弹奏第二部分的优美旋律,让学生能感受到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最后通过模拟激烈、紧张的锣鼓声,较快的速度以及气势磅礴的音响,共同为学生生动展示了喜庆丰收的场面。这种分段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始终怀着高昂的情绪跟着音乐节奏有规律的附和,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篇2

关键词: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教学

古筝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因其音色美妙华丽,表现多姿、造型典雅赢得了各个时代的人们的喜爱,古筝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之美誉,在如今的音乐领域中,古筝随着时代的变革飞速发展着,从过去五声音阶发展到七声音阶,从演奏中国的乐曲发展到演奏外国的乐曲,随着古筝音域的扩大,其影响力也更加深远。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是根据粤剧伴奏音乐的艺术特点设立的,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搞好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的教学呢?本文对这一课题作了如下的浅要论述。

一、 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中,由于这门副修课的课程设置是:一共只开设一年时间(两个学期),而且每个星期只有半节课时。所以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古筝的粤剧伴奏知识和方法,是个难题。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基础不够扎实,其二,艺术的表现力不够,大多数学生在演奏时坐姿手型不正确、双手配合生硬、拨弦力度不够、按弦不注意音准、旋律不畅、节奏不稳等等。

二、 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要从基础开始

1.了解古筝的构造

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基本构造,是古筝教学入门必须学习的内容,内容包括基本指法,定弦、上弦、调音、伴奏常用调的转调(C调、G调、F调、D调和降B调)等。

2.演奏时的姿势

最初的演奏姿势一定要正确,演奏时要选择高矮适合自己的琴架和琴凳,琴凳要根据人的身材高矮做正确的调整,最佳的高度是人在座位上将手放在筝弦上时,前臂恰与筝板面平行,演奏时要表现出潇洒大方的神态,身体的上部根据乐曲的需要,自然适度地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但要注意胳膊随着气息运用。

3.弹奏时的手型

弹筝时的手型,基本是一个圆弧形,触弦时每个手指向掌心去弹,动作要小,基本是小关节动,动作越小触弦的准确率就越高,力度要集中在指尖,这样弹出来的音色才会坚实有力,腕部要放平,这样演奏速度较快的乐曲也能得心应手。

4.左手“按”“颤”“揉”技巧

古筝演奏法中左手需要担任“按”“颤”“揉”的弹奏任务,它对筝曲的风格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的重要部分是音准和力度控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视唱练耳的练习和筝乐欣赏来得到提高。

三、 选择学习粤剧剧目中出现的古筝SOLO段落和小曲以及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

如:《梦会太湖》古筝SOLO段落,《别馆盟心》古筝SOLO段落。

小曲:《春风得意》《和尚思妻》《千里明月寄相思》《娱乐升平》《花间谍》。

广东音乐:《平湖秋月》《孔雀开屏》《杨翠喜》《禅院钟声》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了解古筝在粤剧音乐伴奏中起的作用,学会运用古筝特有的演奏和装饰手法来丰富伴奏音乐。

四、开设古筝欣赏课

在古筝教学中,由于演奏技能和课时的局限性所致,学生掌握的筝曲量比较少,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多开设古筝音乐的欣赏课,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好地把握进修的方向。开设古筝欣赏课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观赏名家演奏,提高学生对古筝音乐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古筝教学是审美的教育,那么,感知和理解古筝的优雅和美妙才是其艺术美的核心。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演奏,了解古筝乐曲创作的新动态,在美妙的古筝乐曲中,领略丰富多彩的艺术之美。

2.教师演奏。

教师的演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对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3.对多种流派筝曲和民族音乐的欣赏

音乐流派的形成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传统筝曲要了解流派所在的地方音乐,在欣赏课中,学生首先应了解地方的风土习俗、方言特点、地方戏、乐种及地方音乐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各流派筝曲的特点,也能全面提高了他们音乐修养。

五、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由副修课自身的特点所致,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但是我们也要抓住可以让学生互相促进的特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长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弥补不足之处。

1.教学的公开课

我们可以选择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个别的辅导,并安排其他的学生做旁听、观摩,比如,在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可以安排其弹奏表演,让别的学生来学习,也可以找出学生在弹奏中经常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公开课的方式予以辅导,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弹奏水平。

2.举办观摩会

学校定期组织观摩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使学生利用这个展示自己,交流才艺的平台,得到较好的锻炼。

3.分组教学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按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以一个学期或者半个学期的时间,来进行考核。

最后,我认为: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至少两年半主修课程、剧目课程、唱功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如何在课程设置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基本掌握古筝的粤剧伴奏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学好古筝演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它既不是粤剧音乐古筝课程的专业教学也非业余教学。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才能探索出适合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的专业先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郝方.提前接触显成效――从古筝选修看音乐教学改

革.[J].文学与艺术.2010(3):181

[2]李丽丹.高等师范院校古筝选修教学探索.[J].科技信

息.2009(6):234

[3]闫晓琪.浅谈古筝教学.[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6):73

[4]曾雯.浅谈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教育

界.2010(8):90

篇3

关键词:少儿古筝;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前言

古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既能柔美细腻,又能宏伟磅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型,进一步扩展了筝的表现力,如今,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从小培养的多才多艺,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习筝。但学习古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少年儿童学筝时断时续,兴趣不持久。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持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时,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

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琴原动力

以琴激趣,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他们对古筝有很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性,思想不集中。所以在感情上就要和他们亲近,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和喜欢自己。作为教师,还要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所以要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少儿刚接触古筝时,要从基本功抓起,因为基本功的好坏对能否弹好古筝至关的重要。但是练习基本功时的单一和枯燥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慢慢产生厌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把基本功和熟悉的儿歌小曲子结合起来,当他们听见熟悉的儿歌后,就会合着拍子轻声哼唱。通过这种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以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提高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因此在古筝作品中想要把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表现出来的话,一定要从技巧开始抓起。把勾、托、抹、劈、滑、揉等技巧教学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时,把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结合典型的乐曲,去启发学生感知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从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筝乐美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得向往和追求,所以教师在范奏中要注意古筝技巧的正确方法。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结合而产生的,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重要的是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理解。

(三)增强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所以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古筝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小船轻轻荡漾,辛苦的渔民忘却一天的疲劳,悠闲自得,满载而归的画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脑中去想象画面,置身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曲目的内容后,再去识谱演奏,这样就会显得轻松愉快。在古筝教学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才会作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不是生来固有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是生活所需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这个入门阶段,老师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的责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视为偶像。假如,一个老师对于古筝事业执着追求,那他的学生也会对古筝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若老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那他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打折。所以,老师的兴趣和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成正比的。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几个要素

篇4

 

关键词:少儿古筝;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前言

古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既能柔美细腻,又能宏伟磅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型,进一步扩展了筝的表现力,如今,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从小培养的多才多艺,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习筝。但学习古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少年儿童学筝时断时续,兴趣不持久。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持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时,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

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琴原动力

以琴激趣,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他们对古筝有很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性,思想不集中。所以在感情上就要和他们亲近,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和喜欢自己。作为教师,还要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所以要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少儿刚接触古筝时,要从基本功抓起,因为基本功的好坏对能否弹好古筝至关的重要。但是练习基本功时的单一和枯燥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慢慢产生厌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把基本功和熟悉的儿歌小曲子结合起来,当他们听见熟悉的儿歌后,就会合着拍子轻声哼唱。通过这种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以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提高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因此在古筝作品中想要把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表现出来的话,一定要从技巧开始抓起。把勾、托、抹、劈、滑、揉等技巧教学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时,把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结合典型的乐曲,去启发学生感知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从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筝乐美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得向往和追求,所以教师在范奏中要注意古筝技巧的正确方法。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结合而产生的,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重要的是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理解。

(三)增强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所以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古筝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小船轻轻荡漾,辛苦的渔民忘却一天的疲劳,悠闲自得,满载而归的画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脑中去想象画面,置身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曲目的内容后,再去识谱演奏,这样就会显得轻松愉快。在古筝教学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才会作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不是生来固有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是生活所需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这个入门阶段,老师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的责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视为偶像。假如,一个老师对于古筝事业执着追求,那他的学生也会对古筝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若老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那他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打折。所以,老师的兴趣和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成正比的。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几个要素

篇5

关键词:古筝教学音乐;技术;融合

0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演奏古筝,古筝的音色较软、清脆,不仅适合独唱,也适合同其他乐器合奏。在实践的过程中,练习古筝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仅要着眼于古筝本身的技巧,也应该讲究古筝音乐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古筝实践水平。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筝,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加强古筝教学,就应重视音乐和技术的融合。

1 古筝教学中现状分析

现有古筝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把技术和音乐相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假如技术是我们的身体,艺术是我们的心脏,技术通过某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段音乐的表达展现艺术,就是整首乐曲的灵魂,反映个人艺术风格的表现。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文化内涵的培养,导致在演奏一段乐曲的时候就只是机械性地演奏,但演奏不出任何情感色彩,这是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的。

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现代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学习古典类型的乐器只是为了陶冶艺术情操,对古典乐器的真正含义没有理解。想纠正这个情况并不立即生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所以想要成功演奏一段乐曲,不仅体现在技术熟练的演奏水平,也要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灵魂所在,以促进技术、艺术之间的融合,做到技艺组合。

2 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重要性

从目前古筝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远程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同时,再加上社会举行的关于古筝文化交流的活动比较少,而古筝竞赛和古筝考级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况下,导致古筝的教学更侧重于技术方面的东西。

然而,将古筝教学中的“技术”与“音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帮助他们了解音乐背后的含义,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在《林冲奔夜》《春江花月》作品中,将学生的音乐情感结合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而且还能提高音乐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音乐之中。

3 古筝教学要素

3.1 活跃课堂氛围

当前中国古筝课堂中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采用的讲课方法是亘古不变的,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把握课堂的精髓。另外,教师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学生为了测试最高级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参加竞赛,以此来获取名次。因此,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事实上,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喜欢这个乐器古筝,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来认识古筝。总之,只有音乐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性能水平有新的进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加深音乐的理解能力

音乐是一个国际性的“语言”,不管你来自世界各地的哪个地方,音乐将会给你心灵以不同的感觉。因此,可以证明学习古筝只需要加强技术的改进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学习乐器最重要的是学习对音乐的情感如何表达,把音乐带到人们心目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 如何促进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4.1 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技术是一首音乐作品达到优秀标准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古筝教学中,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手段,将演奏技术、音乐韵味传授给学生。而在现代古筝教学中,讲求的耐力、速度、技巧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对新作品进行大力的挖掘。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对古筝创作音乐的不断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术,导致传统的技术训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古筝学习的要求。于是,专项训练与节选片断的技术训练便成为了各个古筝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该教学手段能够针对古事作品中的重难点,要系统地训练学习者,从而提高其演奏性能。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是,技术仅仅是一个古筝演奏的手段,如果缺少音乐内容,那么对于技术培训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4.2 多听多练,提高音乐领悟力

古筝练习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多听、多练。经常引导学生多听多练经典古筝作品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在练习古筝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对所有类型音乐的聆听和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对古筝练习的能力。你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题材的古筝作品工作,并加强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仅仅是对其简单听,更应从学习的实践中加入更多的古筝处理技巧。在练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应多听一些经典曲目,以及多种类型的组合练习,以此提高古筝演奏的整体水平。

4.3 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与演奏技巧

听老师师范演奏和录音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一般挑一些浅显、优美、短小的作品录音让学生听录音,并通过一些经典作品为主,让学生在自己心中的音乐产生一些图像和想象,甚至产生共鸣,逐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此外,听他们的音乐,通过“听”,逐步加强和改善听他们的演奏内在感觉。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应学会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只有充分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古筝音乐,把握音乐的精华,把音乐和技术两者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在扎实的基础上理解和演绎音乐,并从传统的音乐中吸收营养,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演奏技巧,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学习传统音乐是很有必要的。

4.4 加强肢体语言的教学

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是古筝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语言的表达足够灵活,能够对古筝水平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很多人在演出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肢体语言的协调,或者是肢体语言的运用看上去比较刻意,身体看起来非常僵硬,完全听不出来古筝和柔软的感觉。肢体语言是一种音乐表现,而且它也属于技术性的语言。当演奏的时候的如何协调肢体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演奏的时候,使手指可以是柔性地变动古筝琴弦,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相互融合,古筝弹奏起来会更加自然。

5 结语

根据目前古筝教学现状以及在古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技术”和“音乐”全面实施融合,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统一,这是古筝教学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与此同时,演奏者必须加强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古筝音乐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把自身的感情融入演奏中去,以情动人。

参考文献:

[1] 王淑玲.关于建立科学规范社会古筝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8).

[2] 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篇6

一、古筝教学中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缺乏对所学事物的兴趣,那么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这一规律在古筝教学中同样适用,学生如果对古筝毫无兴趣可言,便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甚至在学习中还会产生厌烦心理。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拥有V泛的兴趣爱好,但是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便很容易走向思想误区。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成才之道,必须正确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此外,要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古筝学习之初往往带着不稳定情绪,他们迫切希望在演奏中能够展现自我,从而获得同学、家长以及老师的表扬。这种不稳定情绪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努力学习,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为此,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这种情绪逐渐转变为长期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古筝表演中,音乐表现力属于表演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范畴,是表演者对艺术的强烈认同感。因此,古筝表演中,音乐表演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在古筝教学中,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及培养。我们知道,在表演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表演者的发挥以及情感的自然表达。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心态。针对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其寻找根源,从而克服这种情绪,使得学生的表演能够自然流畅,通过自身情感的真实流露来感染观众。

(三)让学生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对古筝作品有正确的理解,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清楚其要传达的感情以及创作意图。为了达到这一程度,学生必须反复练习,认真考虑和思量古筝作品的意境,掌握其结构、和声与,形成正确的整体感知,以有利于表演时从作品出发来调整自身情绪,促进二者的融合。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历史与文化知识的作用,对古筝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其能充分驾驭演奏,最终促进音乐表现力的提升。

(四)加强学生古筝技能训练

古筝的弹奏技能可以说是提升演奏者音乐表现力最基本的技巧,唯有演奏者具备深厚的弹奏功底,其余各方面的技巧才能够发挥作用,音乐表现力才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对其展开技能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弹奏技巧和舞台表演技巧训练,使其感受到基础训练中蕴含的音乐表现力。古筝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此,必须为学生准备足够的音乐实践空间,确保更多的同学参与。在实践中,要勇于创新,选取的表演曲目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艺术价值,还应该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相符,具有足够的内涵和趣味,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音乐表现力。

(五)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任何形式的表演活动中,突发事件难以避免。根据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表演经验,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一旦有意外发生,往往手忙脚乱,不仅不利于古筝演奏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对古筝产生恐惧情绪。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日常演奏中积累经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累积。为此,古筝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必须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确保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灵活处置,保证演奏曲目的完整性。

(六)增强学生自信心

古筝演奏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发挥,对演奏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引导学生树立自信,针对学生日常表演中出现的问题,耐心帮助其找出错误根源,并加以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针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全面看待,挖掘学生的古筝表演潜力,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在心理上形成满足感,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保证学生正确对待自身不足,逐渐提升自身音乐表现力。

二、结语

篇7

    1、引导教师回归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文学源于生活,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也必须要回归生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和社会文化脱节,完全和当今时代的文化场绝缘,闭门苦读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课程要求要接受新的事物和教学视野,大众文化具有比较直白的表达宣泄,代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包含了众多的草根精神和情怀,这些都是课本和课堂上所没有的文化,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现代广受青少年喜爱的大众文化形式,应该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文化,而不能一味地去排斥,也不应该分什么传统和异端,认为古诗词就应该用古色古味去教、去学,和流行音乐有什么相干。其实不然,古诗词和音乐本来就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潜在关系,不如说将流行音乐和古诗词教学整合起来看,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归传统,并回归生活。

    2、从流行歌曲的曲、词、唱等角度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接

    2.1音乐和古诗词教学的对接

    有些流行音乐作品以古诗词作为背景,作曲家不拘泥于古诗词或者古曲风,而是以当代人的音乐审美观进行再创作,将古典诗词和现代曲风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他们通过将中国古典音乐和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极具现代感,又不失古风,和一般流行音乐有所差别的流行歌曲,例如歌曲《别亦难》取自于李商隐的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月满西楼》取自于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在这些歌曲中,作曲家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因为为古诗词谱曲的难度比为一般歌词谱曲的难度要大得多,非常考验作曲家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而通过这种融合,就可以直接将歌曲引入到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

    2.2歌词与古诗词教学的对接

    歌词与古诗词的整合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一方面,由于古诗词的言辞和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容易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古代音乐都和当代的有所不同。因而,在当代来说,许多作词者并不会直接使用古诗词来作为音乐的歌词,而是以其作为一种再创作的素材,通过取景、取境、释义、释意、沿袭等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歌词,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字融合”。

    2.3吟唱与古诗词教学的对接

    通过吟诵学习诗词是自古以来的研习策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的美妙之一就在于其音韵美,诗词的教学的终点不应该是停留在分析和理解上,而要定位于能将诗词深情并茂的吟诵出来。这对于一首曲子来说也是一样,音乐和词文虽好,但如果没有歌唱出来,就无法传达感情。而通过唱歌悟词、评曲品词,最终实现词曲再创,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所表达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可以唱一曲许嵩的《清明雨上》,二者同表达了天人相隔的凄凉和遗恨之情。

    3、通过感性体验、理性分析和审美再创,激发感性的华彩和理性的光芒

    我们以经典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为例来进行分析,《涛声依旧》取景取境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它的歌词和原诗的比较:

    《枫桥夜泊》原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涛声依旧》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词者将现代人的情感和古诗词作出了完美的对接和再创,再现了原诗《枫桥夜泊》的幽静凄美画面的同时,更多地流露出现代人的离别与爱恨情感,这一切的思念、无奈、惆怅与感慨等思绪,都在歌词中得到反复倾诉,表现得淋漓精致。

    这些音乐作品不管从谱曲、旋律和歌词上,都表现的非常优美,让听者很容易就进入其所描述的情境,因而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来说,无疑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通过歌词的释义,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诗词的意思。

篇8

关键词:高校古筝;教学;创新

古筝是华夏民族一件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仁智之器”,它从最初的“五弦竹身”经历代筝家的创新发展,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是二十一弦、四个八度音区、以木为体的古筝。形制的变化,音域的拓宽使得古筝演奏的音乐极富表现力。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间音乐繁杂多样,近代依附于各地方音乐而形成的古筝流派,风格鲜明,每一流派都存有丰富的乐曲,即“传统筝曲”。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步前进,民族音乐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筝曲创作也由最初的以古筝演奏家为主体,发展到后来专业作曲家的参与,使古筝音乐走到了音乐题材呈多样性、音乐风格也更具个性化的“创作筝曲”新时期。现今古筝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中国的各级艺术教育中也越发得到普及和重视。

一、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高校的古筝教学现状有可喜之处,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其中可喜之处在于高校古筝学习的主体是成年学生,他们有着理论基础和乐器技巧,接受能力更强。但是,由于他们错过了最佳的古筝学习时期,因此,高校古筝教学又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模式守旧,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古筝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和单调化,很多高校都把培养古筝人才的专业才能作为首要目标,让他们成为“高、专、尖”的人才。殊不知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古筝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了高校古筝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滋生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说,高校古筝教学重视教师的授课,忽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翁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这是一种重内容和个体,轻方式和集体的教学传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丧失学习热情,无法在集体中发挥出自己的学习精神,显然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

(三)注重演奏技巧的学习与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古筝教学中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之下,古筝人才往往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的演奏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在与别人的合作演奏中表现出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演奏状态来与别人进行配合。这就是说当前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高校古筝教学创新的具体对策

(一)高校古筝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出他们学习积极性

在古筝教学开始,学生们往往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学习耐力不够。教师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压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否则,学生一旦缺乏学习兴趣,任何教学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和核心地位,保护好他们脆弱的学习激情。这个时候,古筝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旋律优美的古筝乐曲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因势利导,让他们从最初的好奇转向兴趣,让兴趣贯穿于古筝教学的始终,努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让他们体验到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并进而产生较大的艺术表现力。

(二)高校古筝教学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从传统上来看,古筝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以教师经验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发挥,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古筝教学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整个教学了无生机。因此,教师应该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采取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采取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校古筝教学应该重视排练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古筝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重理论与技巧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演出机会,让他们不仅能够单独的演奏出古筝乐曲,更应该能够适应集体演奏的场面,在集体中进行多人配合的古筝演奏,体会到集体演奏的和谐与平衡之感,以此来更好的展现出自己的古筝才能和音乐表现力。具体来说,高校古筝教学中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教学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能力。

(四)高校古筝教学应该重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古筝教师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古筝作为我国有着东方钢琴之美誉的乐器,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风雨,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其有着清越、高洁、典雅的音色,丰富的音乐表现风格,在细微之处还能够深入描述人们的内心情感。因此,高校古筝教师应该在重视培养古筝演奏技能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加深对于古筝民族特异性的了解和把握,让他们能够充分深入到古筝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蕴含中去,从更深层次来领略到古筝音乐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

(五)高校古筝教学应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计划

高校古筝教学就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古筝教学更多的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从而实现由技术教学向艺术教学的转变。这样,古筝教学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从而不断增加古筝教学的文化内涵。此外,古筝教学还应该强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除了具备古筝知识以外,成为一个综合型古筝人才。

三、结语

古筝教师在教会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心”来弹筝,让学生体会到“根根筝弦是心弦”的意境.因为古筝音乐是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它除了要用和其它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逐需要讲究其韵味风格、意境.要想真正掌握好这门艺术,就要在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在教授古筝风格流派的丰富多彩之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丰富的语言。不同风格流派的教学,能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野,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

【参考文献】

[1]刘丽.浅析古筝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

篇9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音乐师资的任务,古筝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选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提高审美修养,丰富音乐知识,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及弊端

高校古筝教学主要沿袭专业音乐学院“一对一”专才教育模式,与自身教学目标不匹配,影响教学成果。

其次,高校古筝教学中采用“一对一”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的古筝知识及演奏技能来源单一,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对老师的直接模仿,且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再次,现有高校古筝教学中课堂教学模拟与实际教学训练较为缺乏,对乐器史和专业史等理论文化知识传授匮乏,不利于未来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古筝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及成效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弊端,我小组于2014年开始了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以小组授课模式代替“一对一”授课模式,并在我校11级、13级音乐教育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以我校2014级音乐本131,132班为例,开设的中外管弦乐器演奏,一班有二十个人选修古筝,十个人一节课。教学模式转变后,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根据每位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辅以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使整体教学成果得以提高。

第二,在小组授课模式中,教师加入了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搜集乐曲背景资料、人文知识及风俗习惯等,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在小组授课模式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个人演奏水平的提升,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把程度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奏和重奏,通过多种演奏体验,不仅使学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加强了协调能力。

四、高校古筝教学的发展方向构想

根据我小组成员对高校音乐专业古筝选修课近两年的课程改革研究及实践经验,以及对其成效的归纳与分析,在此,对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下构想: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化,优化组合。根据实践经验,小组课的授课模式更加适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小组授课模式为主,集体课与“一对一”辅导作为补充,三者有机结合,穿行,使古筝教学模式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教学课程体系系统化、综合化。使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技术理论课程、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有序结合,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全方面发展。

第三,教学实践方面加强。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师资意识和教学能力不足。应社会需求,未来高校古筝教学必将加大对学生教学实践经验的培养。

五、小结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一定会为古筝教学带来新的跨越和突破,高校古筝教学必将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的古筝人才。

篇10

关键词:少儿古筝教学心理特点

一、少儿古筝教学必须采取适合少儿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他们学习古筝,有的是感到古筝好听,但更多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一门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技能,所以孩子刚开始接受古筝教学时,通常是被动、盲目的,再加上少年儿童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天性,很难比较配合地进入教学程序。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古筝教学,不能完全采取成人正常的教学程序,而必须采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在少儿古筝教学中,若利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游戏将孩子们吸引到古筝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曾经在古筝教学中组织了“听音辨高低”的游戏,给予答对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并在一个指法的教学中,奖励弹得准确的同学一朵小红花,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中,完成了对他们的启蒙教学。在完成古筝启蒙教学后,我又采用了正常教学模式、赏识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少儿毕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及时掌握领会一些琴理、乐理,会觉得演奏技法练习非常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少儿练习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赏识教育的模式。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赏识导致成功,通过学会赏识,更好地学会鉴别,学会批判,学会改变,学会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赏识意识,学会欣赏他人的进步与成功。利用赏识教育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我感到,通过实施赏识教育,许多学习古筝的少儿在幼儿园或小学里进行日常学习和游戏中,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成绩、团结意识和同学关系都得到增强。

二、少儿古筝教学必须注重激活儿童的音乐创造潜能

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是天真纯粹的,他们有着音乐创造潜能。实现音乐素质教育需要通过音乐自身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感受音乐的奇妙。(1)淡化识谱教学。儿童的创造往往更多地受自发的、无意识心理尤其是情感的驱动。而过早、过多、过难的识谱,让儿童接触这种枯燥乏味的理性书面符号,不仅使他们丧失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或导致了对音乐功能的无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乃至扼杀了儿童音乐创造天性的自然发挥与伸展。因此,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淡化识谱,强化感受与体验,培养儿童真正“能感受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语),这样,才能为促进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2)诱发自由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手段。古筝是感知、审美以及传情的艺术,为了达到理想、完美的境界,应当做到感性、理性的同步。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基本乐理弹奏技巧———曲目表达内容———音乐实践”的顺序进行讲解。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曲目,在教学生准确弹奏的基础上,还应当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与情感,做到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巧,还应当充满情感,做到心手合一、情景交融,实现感性、理性的同步演奏。在儿童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儿童喜欢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对歌曲、乐曲展开丰富的想象。(3)鼓励即兴发挥。创造往往是来自于一瞬间的灵感。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样,艺术的创造也离不开灵感与直觉。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用心感知音乐的美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将自己投入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感知音乐的活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产生即兴发挥的冲动。如像鸟儿一样挥动手臂“展翅飞翔”,像风车一样转动手臂“滚滚向前”,像木偶一样摇摆着身体动来动去……甚至还会用动作或打击乐器创作出动听的旋律来。课堂于是就成为这些“小作曲家”自由创造的天堂!(4)促进尽情表达。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表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最能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一门艺术。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孩子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为此就要对乐曲、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创造出更加美妙的音乐。

三、结语

篇11

一、古筝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校音乐学院古筝学习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演奏技能,以及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但是全国高校的古筝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各位专业教师自己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般采用传统的独奏作品,主要传授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都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灵活掌握教学进度,针对新的技法和技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从左手以韵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肢体表现结合气息运用等等,一旦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有了创新和改进,都会很快纳入教学内容中,并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这也是当前古筝这一传统乐器演奏魅力长久不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然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古筝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无法进行重奏的训练,使很多学生在学习古筝的时候缺乏集体意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少,更是无法相互协同进行重奏表演。针对该问题,目前有些高校组建了民乐团或者古筝乐团,使得古筝合奏和重奏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将古筝重奏课列为专门的基础课程,纳入专业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的院校却非常少,或者说对重奏的教学相对滞后,根据调查一般高校古筝教育的重点是独奏的学习而完全忽略了重奏的教学。

二、古筝重奏课程的重要性

重奏,属于室内乐的范畴,它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由单一的一件乐器完全独立演奏,在重奏过程中,各乐器之间能够互相衬托和引导,它们可以共同推进整个音乐向前发展,既具有独立性又能够强调整体性,使得重奏曲的各个声部均衡,音乐语言表达十分丰富,能够体现出感情的细腻,展现出重奏的内在美。古筝重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筝自身的重奏,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古筝分声部重奏,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甚至是几十台古筝的重奏;另一类就是以古筝为主,以其他器乐为辅的重奏形式。

传统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在个人独奏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但合奏和重奏的能力会较欠缺。学生不能对音乐的声部以及单一乐器的发声进行辨别学习,就无法在重奏中发挥出古筝的独特音色,展示古筝的演奏魅力,限制了自身的音乐发展。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独奏作品为主,学生的多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立体感的认识,在跟伴奏或重奏时常常不够自然流畅,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如果能够让学生接受一定的重奏课程的实践学习,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能力的发展,那么就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纵向的思维模式;而且可以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从单一型的学习走向多元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乐器,练习更多的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古典音乐、外国作品等等,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古筝重奏课程的多元化

现代古筝演奏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而且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乐器和西方音乐特点,呈现出演奏作品的多元化,演奏风格的多元化和演奏形式的多元化。相应的,古筝教学也应该紧跟着时代的变化,无论在教学作品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都应该在传统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作品选择的多元化

将古筝重奏教学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在每个阶段选择不同风格的重奏作品,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笔者了解,目前已出版的古筝重奏作品选集有: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柔情古筝齐奏重奏曲集》、广东科技出版社的《古筝重奏曲集》、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古筝曲谱集》、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古筝重奏合奏曲集》和《古筝独奏?重奏?合奏曲选集》等。

(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古筝重奏的多元化模式教学应该合理、系统、科学地设置。特别是在与其他乐器伴奏的选择上既要丰富又要突出个性,比如,与西洋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钢琴或大提琴;与传统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琵琶或二胡;与打击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鼓等等。教师在古筝重奏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古筝的演奏技法,还应该注重传授演奏的创造力,启发学生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全方位理解,根据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去感受重奏曲目的魅力,增加学生想象力、多声思维及音乐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在传统口传心授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电子视听设备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在课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辅助传统教学,加深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全方面的感受,深刻理解讲解内容。也可以在课上加入吟诵、书画、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使得古筝与其他多种类别的艺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构造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氛围。进一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加课堂气氛和教学氛围。

四、结语

古筝重奏的多元化模式教学,既可以在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演奏者练习、聆听、发现乐器之间配合的旋律感,又可以与古筝独奏相结合,取长补短,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全方位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篇12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2]黄鑫.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与教育[J].民族音乐,2020,(06):94-96.

篇13

【关键词】二本;高校;古筝教学;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04-02

高校古筝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小学古筝教师,与基础音乐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传统教育目标产生影响。从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发展的角度出发,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一、目前国内高校在古筝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分析

教学方向盲目,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但是二者教育目标有着巨大差异。若完全照搬音乐院校的教学经验,必然会影响到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正常实现。

教学课堂主体错误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过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许多课堂都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国内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过分关注单项专科培养,却轻视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教师将日常教学目标集中在高师古筝技能教学中,盲目追求各种高难度演奏技巧,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不达标。

二、高校古筝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一)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对古筝教学目标进行再次定位。学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传统古筝教学理念,拟定一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学校方面要始终坚持师范教育基本工作理念,通过目标培养的方式来校正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盲目追求极致的问题,让古筝教学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并针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各种古筝教育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个人技能,都必须要包含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音乐技巧等等,同时还要有专业化的知识做储备,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古筝音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摆对古筝教学的位置,才能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掌握度。

(二)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不断对高校古筝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音乐课程建设要求。教师方面也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因为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综合化的教育目标集中在基础教育方面,所以必须要以此为教学目标,培养出专业能力更强的基础教育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高师的课程一般都只会将工作目标集中到认知领域,不仅教学内容繁多,而且教学模块分割得也比较清晰。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各自为政,导致大量教学知识点有重叠、重复的部分。一些知识相互之间还会发生矛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浪费掉教师精力以及学校其余方面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情况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个人心智,所以必须重视。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想要保证高校古筝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综合课程标准体系,并将改革的内容和学科知识范围相互结合,形成科学化的课程教育板块。不同板块知识点上有相互联系的点,但是相互之间也会保持独立,所以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将工作要点集中在综合性、全面性以及有序性上。

在音乐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分别为学生讲述基础性的乐理,并对一些基础性练耳内容加以整合,乐理属于音乐学习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相关技能进行整合,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理论课程模块对曲式、复调等多种内容进行了全面结合,使其成为音乐技术理论标准课程之一。这些课程本身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将课程相互融合,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知识点重合的问题,而且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将中国的音乐史和外国的音乐发展历史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分别从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演题材以及音乐表演风格等诸多方面,提出变革的方向,以此来提升学生个人在文化方面的素养,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从目前艺术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完全可以将艺术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内容中,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古筝演奏、古筝表演以及古筝排练等环节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古筝演奏心理素质以及学生对古筝演奏能力的驾驭能力。利用多重演奏等方式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排练,教师还要不断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作品编排技术。

(四)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增加文化课的比重,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性比较强,古筝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也比较多。而且高强度的教学模式会强迫学生学习古筝演奏的各种技巧、各种演奏模式,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难认识到古筝表演的情感。所以要在当前现有课程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文化课所占比重,将课程改革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如果音乐和社会文化发展前景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课程以及音乐教学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五)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高校的古筝教师不但要学习各种音乐学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少量的教育知识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学的基础理念、教学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教育类课程一般占到总课程量的15%左右,所以在设置教育学科时,可以博采众长,全面考虑。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处理,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但是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古筝教学时,依旧在使用音乐学院教学的内容,一对一教学。剥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合作机会。所以可以打破这种教学方式,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集体教学模式或者是小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平台。

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形式来提升古筝教学质量,并为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构建平台。前些年古筝教学方式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导致教师日常教学课程内容生硬,而且不够灵活,影响了学生正常吸收教学知识。目前国内从事高校古筝教学的教师,完全可以按照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个人创设一些比较适合其学习的环境,利用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地编写一些古筝教学方案,并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此来获取最直观的教学经验。

三、结束语

上文以当前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从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二次定位古筝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应当如何提升古筝教育质量,希望可以为日后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红.浅析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J].戏剧之家,2015,(18):175.

[2]王萍.浅谈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赤子(中旬),2014,(03):222.

[3]华.浅析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方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117-118.

篇14

关键词:古筝 合奏课 现状 重要性

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随着我国对民族器乐的宣传和重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学习古筝当做学习民族器乐的首选,进入高校学习古筝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每年专业学生呈现上升比例。

目前有些高校组建了古筝乐团,开设了古筝合奏课,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将古筝合奏课列为专门基础课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的院校却非常之少,在我国几所有名的音乐学院当中,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有正式将古筝合奏课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而一般本科院校基本上没有这一课程。随着我国“古筝热”的出现,高校是否开设古筝合奏课教学已经引起热议,但目前各大综合性大学以及一般本科院校却迟迟无法开展古筝合奏课教学,是存在着各方面的原因。

一、影响高校古筝合奏课开设的几点因素

随着“古筝热”的出现,尽管在高校开设古筝合奏课是形势所趋,开设起来却困难重重。笔者根据各种资料和多方了解,认为高校古筝合奏课无法开设,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主要原因:

(一)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音乐专业的各大高校学生当中,在未进入大学学习之前,真正学习古筝的时间并不长,而且部分学生是因为艺术类招生分数较低,小时候有学习过古筝,在进行高考前经过几个月强化学习和训练而考入高校继续学习,导致演奏技巧和手法都比较低。真正经过多年古筝学习而被录取的学生并不多。其次,还有些古筝学生是在大学期间才选的二专业课程,而且一学年就学习期满,所学的古筝弹奏技巧非常有限。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必然加大老师授课的难度。

(二)缺乏有效的人、财、物的支持

尽管古筝合奏课在个别音乐学院开设,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编写出适合古筝合奏课教学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设古筝合奏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但要有较强专业能力,还要能根据合奏组的学生的水平进行协调、指挥。古筝合奏课需要一定教学场地和一定数量的古筝,它的开设势必需要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因为开设的院校较少,没有太多的借鉴经验,导致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单单音乐系部无法真正的将这门课开设起来。

(三)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规范

由于目前真正开设古筝合奏课的院校并不多,因此课程的设置要如何规范与合理,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而且学校在多年的古筝课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人数也较少,要改变这种现象,马上在学校开展古筝合奏课教学,势必会在教学中形成更多的弊端,课程的设置无法做到规范与合理。

此外,由于目前高校古筝学习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若进行古筝合奏课教学,势必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演奏较弱的学生也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跟进,使得教师在古筝合奏课教学中难以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课程教授过于简单,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无法进行完整的演奏和及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难以把握好古筝合奏课教学这一尺度的时候,对于古筝合奏课是否开设持保留意见。

二、高校开设古筝合奏课的有效途径

尽管目前正式开展古筝合奏课教学的高校较少,但是一些高校正在进行小范围的教学实践,部分教师总结了其在进行古筝集体课教学中的一些经验。笔者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古筝集体课如何教学的资料,结合自己在高校进行古筝教学的经验,古筝合奏课的开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古筝合奏课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按学生专业水平的深浅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来安排不同的学习曲目,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及综合素质的不同,在排练形式上可分为小合奏、齐奏、重奏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训练。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不同曲目之间根据需要进行穿插,同时担任几部作品的排练,当然,根据作品的演奏需要安排相应程度的学生进行演奏是非常重要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作品的完成质量,使学生在排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二)课堂互动,有效创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古筝合奏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训练目的不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可尝试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对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乐谱的曲式结构、声部关系以及情感内涵等进行自主分析,试图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进行演奏,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深化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强化课堂学习

注重古筝合奏课中的教学环节,主要抓住回课检查与新技术训练两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回课检查的时候,应该由老师确定古筝的演奏速度,让学生齐奏,教师即时发现问题并且做好记录,在演奏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就其中出现的问题,亲自演奏,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再次进行弹奏练习,同时可互相点评这次弹奏中的进步与缺陷,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加固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激发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技术训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和示范。讲解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曲谱产生的背景、结构以及相关的知识等,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二次创作,曲谱的弹奏能达到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引起情感共鸣的作用。分析演奏的技巧,则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做弹奏示范的时候,不但要学生眼到、心到,还要求学生勤动手,做好笔记和相关标识。特别是在古筝合奏课当中,因为人数较多,每周课时较少,学生主动记好笔记,方便以后查阅和练习。

(四)辅的使用个别辅导

尽管是进行古筝合奏课的教学,但是不能把其作为唯一的教学形式。及时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进行了分组,对于水平差的学生,为了能跟上合奏课的进度,当出现水平跟不上集体水平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因此,即使古筝合奏课存在众多的优势,但不能将它当做唯一的教学形式,要结合辅的进行个别辅导,使整个古筝合奏教学小组的成员演奏水平能相差不大,保证合奏、齐奏当中不出现败笔。

三、高校开设古筝合奏课的重要性

古筝课是音乐专业课程里中国乐器演奏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古筝合奏课更是古筝课程以及其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巩固与实践。这一课程的设置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体现与实践,对全面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要素的综合感知能力、培养优秀的演奏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对一的古筝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枯燥,古筝合奏课的开展,学生之间可以进行齐奏、合奏等,在提高学生的配合默契等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弹奏进行观摩,培养他们听觉能力、节奏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古筝这门课的乐趣。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自主的交流,通过交谈等方式,更加了解其它同学的练习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们在这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自然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扩展知识面。

(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古筝合奏课的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进一步加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对于古筝的学与教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学习,在集体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一起进步。教师也能采取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讨论式、观摩式教学,避免学生在一对一当中单纯模仿教师的现象出现,通过这种集体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目前,古筝专业课教学采用“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因材施教,但却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古筝合奏课中的古筝合奏、齐奏以及互相观摩,正好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团队精神,而这在“一对一”传统教学形式是无法给予的。

古筝的合奏训练中,在不断的提高个人的技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一对一的器乐学习中,很多人都形成了自己个性,由于是二次创作,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会在表演中将自己的个性表露出来了。在合奏中,这是大忌,应该尽量的配合团队的演奏,而不应该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古筝合奏课的开展,正好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提高学生古筝演奏水平

古筝演奏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离不开教师行之有效的传授方法和学生的勤学苦练。而古筝合奏课的开展,则能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古筝学习当中来,实现教学相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1.提高学生古筝定弦水平

由于很多古筝专业的学生是通过高考前强化几个月,专攻了一两首曲子考入大学的,更有些省份的音乐专业高考对视唱练耳和乐理没有要求,所以很多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如音准等存在很大问题,对古筝的定调也不是很清晰,古筝调弦定音与音准训练成了古筝合奏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训练任务。

在平常的练习中,学生常常习惯以专用的调音器作为定弦的工具,教师在合奏课当中,应否定学生的这一做法,要求其按五声音阶定弦,应以五度相生律的原理调音。以D 调的调弦为例,给学生一个标准音调好A 弦,再定好下五度的D 弦和上五度的E 弦,再根据五度相生的次序依次定好B 弦与# F弦,依此类推。定弦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四、五度关系,还要注意八度关系,并在不同音区间加以适当调整。这样,不仅能调准一个声部的弦高,各声部间的弦高音准也能得到协调,在此基础上,再开始合奏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定弦水平必然得到提高。

2.对技术技巧的训练要求进一步更高

在古筝教学中,技术技巧的训练贯穿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它是一切古筝音乐得以完美呈现的保障。在古筝合奏课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技术技巧要求更严格,因为合奏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每一个学生所弹奏的音色、力度、速度等要高度统一,并将技术技巧的训练和美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音乐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古筝演奏是以“点”为核心的,把若干“点”结合好了,方可形成更动听的“线”,在古筝合奏课教学中如何演奏好“点”,掌握不同形态的“点”是古筝合奏中的基本训练,也是合奏的核心和灵魂。当然,还有更多的技术技巧在古筝合奏课当中也是要求严格训练的,比起每个学生的单独练习,这种集中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技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

3.帮助学生把握好气息和调节气韵

在平常的古筝小课上,经常能感觉到,学生演奏某一首乐曲时,技巧问题解决了,内涵也理解了,但是当曲子弹出来以后,就是缺乏一点灵气,其实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呼吸问题没处理好,甚至根本就没有呼吸。古籍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古筝演奏要达到像人声一样具有歌唱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意呼吸在节奏时值上的分配,两者要配合统一,使各声部获得点状发音的高度统一。其二,各声部之间要深入感受彼此的音乐节奏与律动,并训练呼吸的一致性,从而使各声部的连接更紧密。其三,为取得音色音质的高度统一,不仅要训练各声部“气合方能声合”的意识,更要训练气息量的大小与粗细度,使其随旋律的变化渐强或渐弱。这样各声部间的音质才能在音乐气息的统领下奏的更完美与动听。其四,气息的训练应以匀、细、深、长为总体要求,进一步处理好音色与气息的关系, 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强呼吸的控制,音乐才能富于艺术感染力。假如气息太强,力度过大,音色就会缺乏弹性,没有张力;气息太弱,音色就会虚而飘;气息不通,旋律就不流畅;气息不集中,整个音乐就会听起来散乱无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意引形,形动气,气应声,声合意”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意境。

4.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演奏任何作品,都是一种对感情的抒发,不能很好的把音乐的内涵表现出来,而光把音符演奏出来的人只能成为弹匠。大部分学生上课的形式都是“一对一”的的古筝独奏训练,已经形成了在演奏中更多的只关注技术这样一种状态。而在古筝合奏训练的过程中,合奏曲目的技术难度相对简单一些,更多的是对表现力和情感、情绪把握的训练。虽然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不同,以群体演奏的方式表达某种情感必然会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古筝合奏课程的开展,可以教会学生在集体演奏中,如何避免过度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异中求同,尽可能的对音乐的释放达到一种平衡与统一,情感的表达与诠释是整个古筝合奏团队演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古筝合奏课的开设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一课程能弥补“一对一”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但是,目前的现状,的确让这种大势所趋的课程开设困难重重,存在较多的瓶颈。

基金项目:

该论文属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RKJGYl215)。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