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题配音技巧范文

专题配音技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专题配音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专题配音技巧

篇1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

1 对电视专题片配音前,必须充分熟悉并理解解说词

在电视专题片的环境下,里面的声音呈现立体交叉的特点,配音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电视专题片的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引导观众深入到电视专题片中去,跟随解说员的配音了解电视专题片叙述的内容。由于电视专题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典型性,因此其内容的选择也必定突出了某个领域的特点。对于电视专题片中所涉及的内容,观众事先没有准备,全靠跟随配音和解说进行了解,这就对配音解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做好配音解说工作,从引导观众的角度出发,解说员要在配音之前,对电视专题片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熟读解说词,最好能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到解说词中,做到对解说词烂熟于心。有些时候,我们对于解说词也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比如有些时候解说词过于书面化,不利于口语表达,在配音的过程中,会让观众觉得很生硬,为此,我们要对解说词进行适当的修改,保持其口语化,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因此,从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方面来说,在对电视专题片配音之前,充分熟悉并理解解说词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电视专题片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做好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

对于电视专题片的播音员而言,要想做好电视专题片的配音工作,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这主要是因为,电视专题片涉及的领域比较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风光、人物风貌等无所不包,要想做好电视专题片的配音工作,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不求精细深入,但求在广度上有所涉猎。因此,作为电视专题片的播音员来说,必须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对各领域的知识都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只有知识丰富了,知识面拓展了,才能在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过程中完美地表达出预期的效果,带给观众更美的享受。由此可见,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对于电视专题片的播音员来说十分重要。

从实际的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来说,对于播音员是有较高要求的,不但要求播音员具备优美的声音和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求播音员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目前许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播音员都具备这种优良的素质,例如央视著名主持人任志红、中传大学的李易等,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工作中都十分出色。他们凭借极其专业的播音水平,和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带给我们更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由此可见,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更多在于播音员自身的水平。

3 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电视专题片中,播音员的声音能够带给观众的不只是对电视内容的解说,也将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带给了观众,通过播音员优美的声音,观众也仿佛看到了播音员在配音的时候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和表情手势等。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属于播音员的隐形劳动,播音员所能呈现给观众仅仅是优美的声音,但是通过这种声音播音员也将自己的精神状态传递给了观众。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在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的时候,播音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用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为观众进行配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播音员的这种热情。在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播音员要具备一定的配音技巧,笔者以为,播音员在配音的时候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最佳的技巧。所以,播音员在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的时候既不能松懈,也不能过于紧张,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使自己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下,心中要满怀对观众的使命感,将话筒作为配音对象,保证准确的完成配音任务,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所以,播音员良好的精神状态,是电视专题片配音的实用技巧之一。

4 具备较强的配音基本功,是做好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的基本保障

对于播音员来讲,具备较强的配音基本功是其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播音员是否称职的关键。对于负责给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工作的播音员而言,具备较强的配音基本功可以使自己更加胜任这份工作,也可以更好地完成配音任务。其实所谓的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就是要在配音过程中发挥播音员的长处,使配音成为电视专题片的一个亮点。因此,播音员必须苦练基本功,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和饱满的热情,为观众奉献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电视专题片。目前,播音员的配音基本功已经成为了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的基本保障,为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所以,我们在探讨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的时候,要更多地从播音员自身角度出发,不仅要求播音员善于驾驭稿件、善于驾驭自己、善于驾驭精神,还要对工作性质的认识,对稿件掌握的程度,语言表达的功底和镇静、机敏的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全面把握。有了这些方面的综合修炼,就能帮助播音员在话筒前运用自由,驰骋自如,获得成功,使电视专题片在播音员的再度创作下珠联璧合、光彩大增,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达到专题片创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 于文华.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漫谈[J].播音与主持,2011(5).

篇2

【关键词】电视专题 纪录片 配音技巧

电视专题、纪录片大部分是以深度展现为主的节目形式,其配音尤其“纪录片”题材的播音类型,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时政新闻的播音,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更加灵活、更赋予变化,比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语言处理的技巧性强,表达的语态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那么在从事电视播音的工作中,面对经常要碰到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音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把控从新闻播音向纪录片播音转变的技巧和方式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来谈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画面承托情感

电视与广播的语言工作者,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在其运用语言时的自我位置的差异。相较于电视而言,广播类的有声演播叫做播音,而电视的纪录片等专题片叫配音解说,因其更多的受制于画面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情感状态,所以服务于画面为其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媒体主持人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单一从事某一样播音形式,甚至有时跨界于广播和电视两个岗位工作,往往很难转换调整。

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是:一是感情的平直寡淡,见字发声。二是情感主观的判断错位,导致浓情满溢却脱离于片子之外。平直寡淡,见字发声,虽能完整的播完整个片子的文本,但其主要是“以我为主在处理片子的稿子”而不是“以片子为主,来处理我的播音状态”。浓烈的情感状态在人物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和平淡的见字发声不同的是,播音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沉静在稿件所营造的氛围中,在近乎朗诵般的动情中感动着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曾经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如何做三份工,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在拿到稿子的时候按照往常的分析应该是一个悲苦的故事,所以一开始,配音员用了很低沉悲戚的基调处理,但片子合成后,同期声画面上这位单亲母亲却是一位开朗乐观,看不出丝毫愁容的人,结果导致配音需要重配。所以,电视片配音者不但要做到眼中有稿,还要做到脑中有像,要根据画面和同期人物的表现,调动自己的感情,才能切合整体感。

二、亲近表达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节目形式,节目往往是以见证者,探寻者的角度展现开来,因此,对感情、感觉、氛围等的掌握在配音解说中很重要。任何不发自内心的情绪都可能造成与观众的隔膜。在大量的配音解说中,大家一致的主张是,尽量以平民语态淡化“主观自我”的端腔拿调,换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气来“解说”内容事实,和以往相比这种风格对于画面的情节和内容叙事性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力。所以在实践中,某些时候需要用到采访记者自己的引述性配音,以此更好地再现记者采访当时的感受、感觉、感情,以此做到真情实感的记录。用专业的播音眼光来看,这些配音甚至语音不准,音色不美,但是在和画面配合时,它的粘合度却是那么强,与画面的情感和节奏浑然一体!

因此,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解说的时候就要向记者学习,尽可能的贴近画面内容,将大量的图像素材闪存进自己的脑海,做到心中有像,口有其声!所以配音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尽可能的在前期随摄像记者进入现场,获取现场刺激,最好是参与拍摄采访。第二,在无法达成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要在拿到稿子前反复浏览素材画面,通过画面原有的同期声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说的稿件,反复备稿,使心中的前期形象感受与稿件相融合,再造当时真实的情感和景象!这里要注意的是,配音员并不需要死扣配音稿件的字字句句,要懂得通过口头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现实语态。

三、二度创作不唯稿是瞻

电视较广播而言更具有集体创作的属性,一个片子,配音只是其中的一环,稿件的撰写、修改、审定都是不同的环节进行,那么是不是文字稿内容就和配音员没有关系了呢?难道配音就是完整配稿?不是的。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把文字变成声音,其中包含着播音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配音者不但要敢于改文字,还要善于改“感情”,改文字,很好理解,就是要改一改那些文绉绉的晦涩词语,改一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词,改一改那些不必要的拖沓的缀词,使之更适合口语传播,更易于听者明白。如:“某某表示”可以改为“谁谁说”,用“全不同意”就不如“都不同意”听起来更加明白。“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居”就没有“这就是莫言曾经的家”那样更能塑造一位朴质无华的文学大师的亲民形象。

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在“画面配音”口语表达中不必要的文字和堆砌的辞藻。如《九华天池》电视解说词中“库区三面环山,水色翠绿,碧水蓝天,清翠山林,竹海连片,野花芬芳,空气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撰稿者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的辞藻全部拿来堆砌,其实电视画面中已然显示了,水色,蓝天,山林,野花,然们已然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再去配上大量的词语就显得破坏意境。倒不如改为“同期画面自然声+库区景色十分迷人”这一句话的点题扼要。文字少了,意境多了,整体感就强了。

四、运用情景再现带“我”入画图

在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能够正确运用,不但能使纪录片解说有声语言准确到位,还能给解说语言增添许多生气,使其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枯燥。在解说电视纪录片时,如果只注重播读的字词是否规范而忽略了感情和技巧细节的运用,就造成观众只记得播音员的声音而使播读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力量,配音的声音似乎是一个转述者、旁观者而不是在现场的声音。

旁观感的配音状态究其原因是播音员的主观自我存在感太强,不能使自己设身处地,内化进文稿的事物意境之中。要消除主观的我,就要仔细留心稿件中哪里是“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全景?是由远及近,还是又近及远?都要胸有成竹,走向明确,主次得当。这时,文字稿件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稿件中的情景在播音员心中连续的、不断的再现出来,又表露在有声语言中,这就是情景再现的“动于衷”和“形于外”的过程。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时一定要注意声画结合,在进行解说时不仅仅是进行声音上的塑造,还要和画面结合起来,声随情动,情随影动。成功的做好一部电视专题片或者纪录片的配音工作,对于每个播音原来说都是孜孜追求的目标。首先要增长知识,平时多读书看报,面对历史题材稿件的解说要增长历史方面的知识。其次丰富自身阅历也很重要,平时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一些经验,这样在应对不同的稿件时就会得心应手。还有,对于自己录制完成的作品,一定不能一丢了之,而是要拿过制作好的片子,自己看一遍,往往能发现配音的问题所在,然后按照自我新的理解,再去配一遍,找到最佳的效果。只有不嫌麻烦,钻研揣摩才能最终到达配音解说完美的境界。

篇3

实践证明,许多影视片受到好评其中就有着播音员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之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毫无疑问是与赵忠祥的解说分不开的。本来是毫无人性可言的野生动物,却往往充满了“人情味”,这一方面是节目编导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也是赵忠祥在配音解说上进行了很好的二度创作所带来的效果。著名的经典影片《魂断蓝桥》,这部永恒爱情经典加上刘广宁、乔榛的配音更具魅力,特别是刘广宁甜美圆润的声音令费雯丽的原声都黯然失色。好的配音解说往往升华了原片,使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探讨电视片配音解说的二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外乎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分析原作 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通过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和感受,达到准确掌握语言含义,清晰把握语言链条,动真心,动真情,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题。这里理解文稿是第一位的。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往往倾注了创作者的大量心血,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配音人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分析理解,就不能将其圆满地表达出来。同样,如果对解说词没有充分的分析理解,解说的二度创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使原片得到升华,甚至无法使原片的内容,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对于电视片来说,分析解说词首先就要分析主题,找到统帅全片的主线。同时要准确把握片子的思想脉搏。这两个方面是解说的二度创作中最基本的步骤,其它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另外,还要对解说话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内在节奏等做全面分析。这样,才能使下一步的创作有的放矢。

确定基调 在电视片解说中,确定基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基调是指解说的基本感彩和份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片子的宣传效果和宣传力度。播音的基调,实际上是种态度――配音者的态度。态――状态:是积极的?消极的?赞成的?反对的?歌颂的?贬斥的等等。很多失败的解说,就是因为基调把握不准,不合适。确定解说的基调,首先要分析解说词的风格。一般来讲,二者是基本统一的。电视片的解说词风格多样,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或清新,或典雅,或细腻,或浑厚。解说的基调一般要与解说词的风格相统一。当然,依照解说词风格,确定解说基调只是一个方面,有许多影片只从解说词本身看不出风格所在,这要求配音解说对整部片子做全面分析,从片子类型中把握基调。比如《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部史诗般的巨片方明,林如赋予该片解说以一种雄浑、宏大的基调,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上影厂配音演员李梓作风稳重,踏实,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好像也不是很会说话。但配出来的人物却很贴切。配《猜一猜谁来赴晚宴》时就像个老年知识妇女,配《叶塞尼亚》时就像个带着一股野性的吉普赛女郎,而配《啊,野麦岭》时就像个农村小丫头,她配的《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原片的唱和李梓配的对白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好像就是李梓自己在那里又说又唱,非常精彩。

配音技巧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技巧,不外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四个方面。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播音员最终都要通过“形之于声”的表达将播音员对原作的分析,对主题的把握,对基调的设计等等表现出来,对于电视片的解说来讲,二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要通过语音表达这一环节表现出来,它涉及的是播音技巧的运用。在电视片的解说中,播音员要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对解说词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轻重缓急,不同的抑扬顿挫,使解说具有饱满的感彩。另外,有些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还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播音技巧,来增强解说效果。比如,赵忠祥解说《动物世界》节目时,就经常运用一些虚实相间的气声,来表现大自然的神秘。虹云老师是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播音指导,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长城》、《伏尔加日记》等多部大型电视系列片,她配的《春江花月夜》轻重缓急,时而高亢,时而激昂,声音、节奏都处理的恰到好处。让人感觉到春江夜色的美丽和山河的壮美。我们在制作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许进才老师的课件《情感与人生》时,在介绍我国民间艺人瞎子阿丙时,在配音上努力揣摩作者的用意,仿佛在眼前看到一位长者,双目失明,手拄着拐杖还拿着把二胡,步履蹒跚走在小巷里。在配音的技巧上多采用气声,语调低沉、缓慢,随着情感的深入,语气如泣如诉,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主题思想。

篇4

技巧的难度,成就作品的高度

在专题片解说中,最常见的内容表现形式主要有:叙事陈述、概念表达、情感抒发等等。这就需要播音者从感情、气息、声音三者入手,在读熟、读通、读透解说词的前提下,激发自己的感情共鸣,将感情变化通过气息活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来。通过气息和声音的变化,创作性地表现自身对解说词的理解以及内心感受,并将其艺术性地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气息在感情与声音之间的桥梁作用,切忌用一成不变的气息状态对待丰富的感情变化,从而造成丰富的情感世界与苍白的发声效果之间的强烈反差;改变一般新闻播音的利落风格,把控好字词和句子的发音节奏,杜绝“念稿子”的现象发生。

笔者曾经参加了抚州市资溪县大觉山“发现之旅”的电视专题采风活动,采制的《感天悟地大觉山》是一部集文学性、思想性、音乐性为一体的游记类电视专题片。该片的解说词画面感十分浓厚,且有情有景,有叙述有感悟,解说配音的再创作难度很高。对此,笔者与解说词作者经过深入探讨,决定把解说分为两个场景,即两种风格:在现场,笔者以旅游节目的主持风格,借助新闻现场导语的形式,轻松利落地勾勒出景区不同场景的线路和游历的现场感受;在配音室,笔者则完全融入解说词的优美文字和超凡脱俗的意境,彻底抛开普通平淡的叙事节奏,把气息和音调的变化演绎到自身的极致。

例如:在该片的开篇“端午临近,小满时节。总面积204平方公里的大觉山旅游风景区在叠嶂的山岚云蔼间更显得清灵浩淼,虽然位于武夷山脉的西北,但这里没有太多的浮华与喧嚣,没有做作的矫揉与引导,吐纳着自然的声息,亲吻着天地的味道,荡涤在身后的是红尘的悲欢与啼笑。”这一段是一个从纪实陈述到情感渐进的过程,有数字、有描述,也有由景入情的延伸,看似循序渐进,但以声传情的尺度需要精准的掌控,既不可从头至尾地叙述,又不可过早地抒情,更需要把控情感投入的份量,因为“好戏”还在后头。

又如该片的部分“峡谷之上,宁静深邃的天湖和巧夺天工的天岩、天岭、天台、天街、天桥、天坛把梦境中的遐想演绎得如此清晰而真实。近在咫尺,漂浮在云端的天上人间……(由远及近的佛教音乐)有风吹来,山的那一边,飘来了呢喃的梵歌,冗长而悠远。”两段梦幻般的文字,中间是若有若无的佛教音乐,且间隔时间仅3秒,这就需要笔者在第二段文字将起之时,提前把气息运用到位,才能形成“声断意不断”的唤情效果,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想要撼动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共鸣及联想,离不开各种播音技巧的熟练运用,正如同“写意”必先“写实”一样,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驾驭各种高难度的技巧,从而成就高水平的作品。

用情的深度,成就创作的力度

著名诗人王国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为一名电视专题片解说者,在进行配音二度创作时,同样要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情”。

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水准和品位,而这种水准和品位就在于解说对主题的深化以及诗化的处理。以情言物,情景合一,方能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统一。真挚的感情、隽永的诗意为其表,深沉的哲理、鲜明的主题为其里,底蕴深厚,发人深省,从而产生解说的独特魅力,凝聚成电视专题片撼人心魄的力量。

因此,电视专题片解说只有将创作者的联想和感悟融入其中,传递出信息以外更多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带来双向互动的深层愉悦。强烈的情感是艺术美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之一,作为电视专题片解说创作者,只有怀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将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表达的情感中去,才能形成一种冲击力,感染观众的听觉,强化观众的视觉,撼动观众的灵魂。

在纪念汤显祖逝世390周年的盛大活动中,笔者担任了电视专题片的现场解说任务,当接过节目主编递来的四段串场解说词后,立即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解说词触景生情,运用了大量汤翁的典故诗词,寄托了撰稿人浓厚的情感抒发。这几段解说不但需要深厚的播音功底,更要从一开始就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几乎如同由汤翁作品改编的“折子戏”。

“当第一片秋叶飘落在三生石上,我们伫立在牡丹亭前,苍劲的雪松、斑驳的树影还有闪烁在平湖秋水中的一抹艳阳,如幻如梦,恍如隔世。……390年的岁月流痕,人生戏梦、戏梦人生,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不仅是流传了390年的千古绝唱,更是世间冷暖、人伦悲欢的真情告白!”这段解说看似客观地描摹汤翁墓前的秋色,然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汤翁逝去的遗恨,充满着对一位戏剧艺术大师的景仰之情。通篇诗赋般的排比和对仗,不仅需要笔者挥洒自如地穿梭在实声与虚声之间,更要将自己对汤翁及其著作的情感投入其中。如果笔者内心的感受不深切、不流动,没有注入情感,营造的情境必然显得僵硬而苍白。因此,此时笔者解说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景物,那石、那水、那光、那影,都蕴涵着极其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对名著的理解,由景生情,以声言情。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播音员在处理情感表达的解说时,必须读透文字的内涵。在充分理解词句的特点后,要将内心情感进一步延伸,深化主题,才能使有声语言散播出能量巨大的情感张力,令人动容。

意境的广度,成就艺术的厚度

佛家《传心颂》中有言: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佛学对自然万物的一种体悟,也是佛教禅宗思想的一种意境。电视专题片要将真情实感自然真切地融入解说当中,同样需要这种广博深邃的意境,才能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现象,让解说与画面、声效、音乐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电视专题片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平凡生活状态的升华与提炼,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一种意境的存在,“有声”是实,构架整个叙事的主体;“无声”为虚,挥洒一抹“留白”。当然,虚必须是以实为依托的,在整部作品的意境结构中,实为统帅,虚为神韵,唯有虚实相生,才能够既表现出创作的目的与意向,又体现出整部作品的品位,凸显艺术创作的审美效果。

在电视专题片解说中,对“实境”的描述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由“实境”升华提炼为“虚境”,就在于解说创作者的个人意境感悟。对解说词的感悟深刻广博,创作者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然流动的情感。创作者如果将这些情感有意识地注入到作品意境的营造当中,解说的实效也就摆脱了苍白与僵硬,具备了一种浓浓的情感色彩。

当然,一部电视专题片往往是综合多种元素的艺术创作综合体,各种艺术元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整部专题片理想的艺术效果。解说,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可喧宾夺主,也不可缺失无存。在大多数情况下,解说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专题片的主线进行补充说明,从而起到辅助画面、创造美感的作用。所以,专题片解说应当游刃有余地贴合在整部作品的主线之上,运用创作者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将意境之美上升到想象的高度,从而赋予作品以巨大的张力。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精美的制作、唯美的画面、完美的解说风靡全国,撇开其大众化的题材和精致的摄制不谈,其解说配音的风格变化、意境营造的深厚广博就让人如痴如醉。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当中,香格里拉——浙江遂昌——云南大理——湖北嘉鱼,短短几段之间,空间穿越了几千公里,四个普通家庭、普通人的故事缓缓展开,立即就营造出了一种时空的厚重感。在对卓玛一家的实境叙述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三言两语,就构筑了“森林——集市——海外”的时空序幕,在解说创作者的叙述中,虚实相生的意境油然而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结尾处,“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地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从墙上的酱坯到文化的传承,从描述的风格到情境的融合,如此之大的跨度在解说创作者的把控下,显得从容而自然。

正所谓: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这种种简练概括的跨越、大胆洒脱的突破、意态神韵的勾勒,成就了专题片解说的意境之美,造就了整部电视专题片作品的艺术厚度。

篇5

如何选择广告播音的声音呢?是不是愈漂亮的声音就愈好呢?其实广告播音中的声音选择,音质美不美只是一个方面,与广告的内容主题画面相和谐,并且有独特的个性,才应是广告播音声音选择的标准和追求的境界。广告声音选择的好,会给广告商家增添色彩,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选择声音不适,也就使这条广告黯然失色,起不到一定的效果。例如,目前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宝”日用品广告,选择不同类型人物声音、形象,真情、朴素的表达“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自然而然这条广告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达到广告产品的宣传目的。播音员在广告播音的声音选择上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主题风格为基础

每一条广播电视广告都有着不同的风格,或故事型、或抒情型、或标题型,每个播音员的音质和风格都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因此,播音员声音的选择使用也要遵循广告创意这个大的框架,否则,会形成声音和画面,声音和主题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在我国广播电视广告空前发展初期,虽然当时的广告设计缺乏艺术性,制作水平比较低,但仍有一些优秀的电视广告,特别是言简意赅,朴素、贴切的配音,至今令人难忘。想必很多人还记得中美史克“肠虫清”的广告吧。

画面:一个戴眼镜,穿白大褂儿的中年男性医务工作者拿着一盒驱虫药在向观众介绍,其创作主题是通过一个主治医生,向广大消费者推荐一种驱虫药。

画外音:驱虫请选用肠虫清,两片,中美史克。

广告播音是选择了一个与画面相吻合的中年知识男性的声音,配音与画面相当贴切,而且主体鲜明。这个广告不仅增强了广告的真实性,也增加了可信性。“两片”――在老百姓中妇孺皆知,至今成为了驱虫药的代名词。

二、还原生活

广告播音是一门艺术,通过声音艺术的再现广告主题,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所以艺术化和角色化是对广告播音的基本要求。播音员在创作过程中应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用声技巧,如通过对共鸣腔、气息、难咬字方法,语流走势等技巧的不同运用,艺术地体现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的声音形象。

一直热播的广告之一“雕牌”洗衣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广告的配音是一位中年女性的声音,如胡同里大妈的声音,发音标准,生活味十足,但又没有市井气,易被人们接受,这个广告的配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广播电视广告播音既区别于朴素的新闻播音,也区别于煽情的专题播音,需要恰当的声音形象的塑造。因为声音是有形象之分的,通过声音,我们不仅可以感觉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相貌,还可以感觉到其性格、思想、情感态度。声音本身为我们预留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广告中良好的配音会给受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印象,对于一个好的食品电视广告,你不用看画面,单听播音员的声音就足以产生食欲,引起很强的诱惑;一个很好的高贵的化妆品广告,你也可以通过柔和的声音想到那细腻、柔滑的肌肤,让人产生购买的欲望。

另外,目前也有很多电视广告为了追求外音画面的贴切,有意请广告中的演员自己来配音,明显的出现,无论是形象还是声音,都为广告自身平添了不少色彩和感染力。避免了配音与画面不相称的弊病。

四、揭示内涵,展示形象

篇6

关键词:纪实性;专题片;叙事特征;拍摄技法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0-01

所谓纪实性,就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实性专题片,是在现在进行时态下,真实记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再现事物发展逼真过程的专题片。

纪实性专题片不完全等于纪录片。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是专题片允许在制作中加入较强的主体意识,记录片必须客观的记录现实、还原现实;专题片大多使用后期配音,以画面配解说为主,而记录片多采用同期声;纪录片多是“纵向结构”形态,注重展现生活的完整过程,而专题片多取“横向结构”形态,多以创作者的主体思想为依据,片段式地截取生活的画面。纪实性专题片在表现手法上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都注重还原社会现实,并减少主观意识的介入,但纪实性专题片因为保留了专题片的某些特征,因而汲取记录片与专题片两种电视题材的优点,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纪实性专题片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特征首先表现在记录过程中,注重按照生活的流程进行拍摄,强调拍摄与事物发展同步化和过程化,展示生活事件原本本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是专题片纪实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展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显得更真实,更令人信服。且对这个过程不加以评述,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在受众媒介素养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能够争取更多的对抗式和协调式受众的关注。

其次是记录真实时空,真实的时空表现为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即要在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景中拍摄现在进行时所发生的事。注重现场纪实,展现生活原貌,运用自然光,不刻意追求构图上的造型,忠实地记录现场的场景、音响、氛围。

最后是淡化解说词,纪实性电视专题片重在运用电视画面思维,而不是文学思维,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从属于画面。在纪实性记录片创作中,解说词可以运用简单陈述的形式,抛弃以往充满浓厚感彩的语句,创作者的感情不必直白流露,甚至可以不使用解说词,只让镜头说话。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手段主要表现在长镜头的运用、客观拍摄和同期声处理上。首先纪实风格的专题片在画面的拍摄与黑处理上,重视长镜头,以保证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少用特写,更多地使用中、全景,以介绍事件所处的环境。长镜头是保持画面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长镜头在表现一个生活段落的完整性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而这些非设定性的情景没有人为的痕迹,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且没有打断强硬地打断人们的观看,没有给观众主观引导的倾向,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和现场感。其次,客观拍摄,就是隐匿主体视角,避免主观介入和拍摄对象的表演意识,以保证叙事性的拍摄方法。主要表现为:“跟、隐、偷”拍和“挑、等、抢”拍。抓拍比摆拍更为生动和真实,更能给人心灵上的触动。最后运用同期声,在以往的专题片中,大都采用后期配音,但配音中能免会有创作者的主观倾向,让观众产生被引导和说教的感觉,同期声能更好的还原现场、介绍环境、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因而借鉴记录片中多采用同期声的形式对专题片的表现更为有利。

二、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技法和原则

纪实性专题片在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在创作技法和原则上也有和记录片相通之处。

(一)纪实性专题片的拍摄要遵循客观拍摄的方式,摄像师和创作人员要退出屏幕叙事。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跟、隐、偷”拍和“挑、等、抢”等拍摄技巧十分必要,传统的专题片可能会使用一些摆拍镜头,并配以解说词来将信息传达给观众,但是纪实性专题片力求用镜头说话,所以要挑选最佳的拍摄时机,拍到最具表现力的画面,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摄像师不是要强迫和引导观众观看,而是要将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理解和体会。

(二)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比如张以庆在拍摄纪录片《幼儿园》时,是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的,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如果没有和孩子长时间的相处和彼此信任,必然无法呈现出幼儿园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纪录片也不会如此动人。所以摄像师和创作人员一定要留出一定的事件和被拍摄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心,让他们面对镜头不至于局促和紧张,否则不利于表现最真实的场景。

(三)要拍好纪实性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专题片则是从纵向表现生活,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因此使用长镜头更能达到表意效果。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中,长镜头经常是很有力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表现一些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关键内容时,它有时是一种既省力又讨好的方法。但是长镜头拍摄难度大,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谨慎,事先对整个段落的表现内容和镜头运动的节奏要有周密的设计,而且需要摄像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做到少有失误。

纪实性专题片是专题片和记录片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能汲取两方面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展示方面都有很大应用。

参考文献:

[1]邹震.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J].新闻爱好者,2010,(18).

[2]张若星.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制作[J].新闻前哨,2010,(10).

[3]邵寅.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青年记者,2011,(20).

[4]陈建明,黄亚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初探[J].南方论刊,2009,(11).

篇7

1、定期培训,提高新社员的专业水平。

2、每月两次左右的例会,交流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

3、以老带新,帮助新社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采写部培训计划

1、写稿培训。由组长印发材料,讲解新闻稿的基本常识;与老社员交流,开展一系列的讲座。

2、比对已发稿件和社员所写稿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提高。

3、模拟新闻事件,练习社员的采访能力。

4、与摄影的同学交流,做到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拍照与写稿工作。与摄像的同学交流,可以配合摄像做采访,并学会写视频的广播稿。

5、培养善于撰写视频文案与策划视频专题的人员。

摄制部培训计划

1、初期培训。从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3个方面对新社员进行详细的入门培训。

2、例会交流。每2周左右将新社员的作业进行分析,交流各种不同情况的摄影与摄像技术;每期《新闻在线》及各个视频制作结束后要开交流会进行分析。

3、不定期外拍计划。不定期组织新社员进行一定主题的外拍创作活动。

4、以老带新。在初期的任务,都让老社员带2-3名新社员去完成,回来后分析作业情况。

播音部培训计划

1、播音基础技巧培训。组长印发材料,讲解,练习,下次开会检查练习结果;老社员讲解播音技巧和出镜记者知识。

2、点评近期的《新闻在线》或其他节目的配音。

篇8

首先是分镜头稿本的设计。在设计分镜头稿本时,我们根据宣传部的文字初稿,考虑影视拍摄规律和镜头语言的需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对于初稿中所提到的人和事逐一核实,并采访当事人,尽量在设计镜头时还原事情原本面貌,做到取材真实,客观地表现主人翁事迹。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电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②

专题片在拍摄选材方面要求注重典型性。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绿叶对根的情谊》的主人翁是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梁桂荣,该片通过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平凡事迹,表现出其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主要选取了梁桂荣老师教学、科研、关心学生、关注年轻教师成长、教育子女及孝敬老人等方面的事迹进行拍摄。

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蕴情涵理的效果。而要表现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特别注重细节画面的捕捉,利用细节充实画面信息量,表现生活场景和塑造人物形象,③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并有意识地运用推、移、升降等运动方法来突出主体,采用小景别来表现主体。

教学场景的拍摄方面,主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辅导及深夜备课几方面进行。在拍摄课堂教学时,我们采用抓拍的方式捕捉到了一个细节画面,即一名学生听课微笑的镜头。当时解说词是:同学们都喜欢她的课,认为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这样的画面以人物的动作、表情特征来表现和深化主题,并且和解说词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内拍摄,又包括实验授课和实验指导;课后辅导拍摄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在教室为本科生辅导功课,一个是在阅览室辅导研究生撰写论文。此外,还在家中拍摄了她深夜备课的镜头。

科研方面主要拍摄了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发表的论文、参与编写的专著、获得的荣誉证书以及科研成果所支持的公司等镜头。在拍摄实验研究镜头时,我们选择了使用典型仪器且实验现象较明显的实验;在拍摄论文、荣誉证书、专著时,我们根据解说词的详略拍摄了固定镜头、水平摇镜头、垂直摇镜头,并把它们摆成扇形、矩形等形状摇或移动拍摄,以增加镜头的动感和变化。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们拍摄了她的一位研究生所开办的公司――新乡拓新有限公司。具体镜头包括:公司领导阶层和她座谈交流,她到公司实验室指导实验,到生产第一线去指导职工操作设备以及公司自采用新成果以来所获得的荣誉证书等。

关心学生方面,我们根据解说设计了两组镜头:一组是她拿着衣服等物品去学生宿舍看望学生,另一组是她提着自己做的鲜美的鱼汤到医院看生病的学生。第一组镜头包括:她提着物品推门进学生宿舍,坐下来与学生谈心交流,学生试穿衣服,查看学生的被褥,沿着书架边谈话边查看学生的书籍。第二组镜头采用了简化的拍摄方法,即拍摄了一个看望者去医院的主观镜头。先是由医院大门外移动进入医院,然后又从病房门口进病房的肩扛移动拍摄,接着拍摄摆在床头桌子上的水果和饭盒,镜头以滴着水的输液管为前景。整个过程老师和生病的学生都没有出画,场面调度较容易,颠簸的镜头恰恰表现出了老师去看学生时的那种忐忑、急迫的心情,水果、饭盒画面还能让观者感受到学生所得到的那种温暖。

关心年轻教师方面,拍摄了她到年轻教师家去了解情况,与年轻教师一家交谈并查看年轻教师家孩子作业等细节镜头;孝敬父母方面,我们拍摄了她和爱人手捧父亲的照片泪流满面的镜头,并就此采访了她的爱人。声画同步使电视专题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应尽量采录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来突出真实感。

关心老人方面,拍摄了她去看望一位老人的镜头。包括:提着营养品走出楼道行走在路上,在老人所居住的楼下与老人握手并搀扶老人回屋,在屋里向老人及其老伴问寒问暖,整理老人的衣领等。

此外,还根据解说设计拍摄了学生提着蛋糕到她家为她过生日,观看学生给她寄来的信件和贺卡以及公交车上与学生送别等镜头。

后期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含着影像、声音、音乐等多项内容。编辑意识应该从拍摄过程甚至在设计分镜头稿本时就已经开始了,可以说贯穿于电视节目创作始终,一部好的电视片能否完美地奉献给观众,最后的编辑工作至关重要。

制作过程具体包括两部分,即声音的录制和视听素材的编辑合成。录音又分解说词的录音和采访的后期配音。解说是片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题片很多画面不留现场音,所以解说尤为重要。由于设备限制,我们是用摄像机进行录音的。把摄像机固定在与播音员适当的位置,根据她的正常声音手动调整摄像机录制电平。解说的感情和节奏变化要与解说的主题相符。在采访她爱人时,由于被采访人心情过于激动和悲伤,讲话不连续且声音过低,我们就用后期配音的方法做了处理。首先反复听现场采访录音,把文字整理出来,再根据画面进行同步配音,尽量在口形、语调及感情等方面和画面一致。

在素材的编辑与合成过程中,首先是把所有相关的视听素材分类采集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然后根据分镜头稿本把素材粗剪一下,码放到时间线上,再根据解说录音来细调镜头的长度。有时根据情节的需要,还要对前期拍摄到的素材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快放、慢放的处理,亮度、对比度的调整等。为了烘托出梁桂荣老师与学生送别时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我们把那一段素材做了慢镜头处理。最后,把采访的那一段配音加上字幕,再为片子加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调动情绪,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在拍摄和编辑专题片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条件拍摄出高水平的镜头。在以前几部专题片的拍摄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拍摄反映校园规划专题片《耕耘之路》时,我们利用到校外拍摄镜头之际,从校园外在车上移动拍摄了学校拆墙透绿工程。在拍摄学校笔直的道路以及中心花园时,是利用一位老师的摩托车进行的移动拍摄。两处移动镜头无疑为片子增添了活力和动感。在拍摄一部反映科研成果的专题片《糖和氨基酸弱电解质相互作用研究》时,我们尝试了直接拍摄液晶电脑屏幕以获得电脑演示的动画,尝试了运用摄像机增强扫描功能以及调整采用合适的快门速度来拍摄普通的电脑屏幕,以尽量消除黑、白滚动干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注 释:

①谢伟:《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新闻知识》,2010(5)。

②刘洋:《论电视专题片的元素》,《新闻爱好者》,2008(6)。

③仲昕:《电视专题节目中画面及语言的“讲究”》,《记者摇篮》,2002(7)。

篇9

>>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性教学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 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 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升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与研究 增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研究 提升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与创新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与创新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的实践与思考 经管学院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与探索 社会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会计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08-30])模式,通过统筹规划,搭建平台、内培外引,实现了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

1、成立“工作室”,为社会提供声音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

为了更好地面向社会承接项目,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主播系经过市场调研,并结合自身优势,创立了“小蜻蜓”配音工作室和雅博礼仪企划工作室,其中前者主要承接各类动画片、专题片、音像制品的播、配音业务,后者主要为各类宴会、晚会、酒会、庆典活动及其它各类型活动提供创意、策划、包装、制作、主持、讲解服务。所有专业教师均在工作室的统一调配下承揽服务项目。截止目前,两个工作室已累计为国家汉办、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湖南音像出版社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等完成数百集的动画片、专题片的配音,为国家体育总局、湖南省保密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展览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完成讲解服务50余次,承接各类活动主持、评审、制作数百余项。工作室的建立和运作改变了以前媒体、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师不信任、疑惑的面貌,一些媒体、企业更是主动找上门来,与工作室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2、建立培训“工作站”,开展语言技能培训

开展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人际沟通中的语言技能越来越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重视。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顺应需求,成立培训“工作站”,开发市场急需的语言培训课程,包括普通话水平考级培训课程、礼仪主持人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讲解员培训课程等。不仅如此,为了顺应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还开发了演讲与口才培训课程、朗诵辩论技巧培训课程等,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和认可。仅2011年至2012年间,工作站累计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语言技能培训达2000余人,其中为广铁集团培训列车播音员、为长沙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培养礼仪讲解人员已经成为长期合作的培训项目。

3、加大区域文化服务力度,开展对口支援

一直以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主持与播音系注重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具体的做法有:结合推普工程举办文艺进社区活动、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为偏远学校援建广播站、为国家汉办、广电媒体、省内企事业单位提供演出服务等。服务的单位既有国家机关、各级省、市企业单位、街道办,也有高校、中小学,服务的对象遍及国家干部、公务员、普通市民,还有农民工子弟、残疾人、老人、小孩等社会弱势群体,体现出领域宽、范围广的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篇10

ACG (Animation, Comic and Game) Club“动漫后援会”板块正式在每期的“娱乐直播室”栏目了!本会将不断为大家提供更多热点新番推荐、名家名作介绍、动漫现象述评等多方面动漫英文资讯,敬请继续关注!本期带来的便是日本首届声优赏的专题报道――

Japan’s first ever award ceremony for voice acting talents (seiyuu) in anime and other media was held on March 3rd, at the 3D Theater of the Tokyo Anime Center in Akihabara注1. The Seiyuu Awards ceremony included a special red-carpet session after the awards, in front of the Tokyo Anime Center. Winners appeared on the red carpet after the show to offer thanks to their fans, who had gathered outside the Center.

Seiyuu is the Japanese term for voice-over artist, especially in anime dubbing[配音]. In Japan, seiyuu are much less anonymous[佚名的] as artists, than voice-over actors in the West. They are the stars. Many famous seiyuu have large fan groups of their own. There are special magazines dedicated to[献给] seiyuu. Meanwhile, all major anime magazines contain articles, or information, about anime seiyuu. Many seiyuu have also released their own books, containing writings and pictures. All these books are really popular among fans. Today, forums and websites for certain seiyuu can easily be found all over the Internet.

In fact, many seiyuu deserve[应得] this recognition. Some of them play a wide variety of roles, freely changing their voices, with skills and talent not often found anywhere else, easily bringing any character to life. Fans watching a show will know all of the major seiyuu, and often seek out to watch a particular show because of the famous seiyuu starring in it. Thus it’s quite fair to say that some seiyuu can make or break[为成败关键] an anime production simply by the force of their presence within the works.

Most seiyuu will not limit themselves to just acting in anime. Famous ones may appear in live action films and series; others would release music albums or character-song CDs, which can often reach the top of the charts.

3月3日,日本第一届专门为动画及其它媒体中的声音演员(声优)而设的大奖在秋叶原的东京动画中心3D剧院举行。本次声优赏包括了一个特别的红地毯环节,于会后在东京动画中心前举行。颁奖结束后,获奖者在红地毯上向聚集在中心外面的粉丝们致谢。

“声优”是日语中“声音演员”的意思,尤指动画中的配音员。在日本,声优作为艺人的知名度远远高于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就是明星。许多著名声优还有他们专属的庞大粉丝团。日本有专门的声优杂志。与此同时,所有的主要动画杂志都有关于动画声优的文章或资讯。许多声优还会把自己的文章和图片出版成书。这类书籍在粉丝当中非常受欢迎。如今,关于某位声优的论坛或者网站在网上更是随处可见。

事实上,许多声优也是实至名归的。有的声优可以演绎各种完全不同的角色,他们拥有独树一帜的技巧和才能,可以自如地改变声音,把角色诠释得栩栩如生。看动画的粉丝都会对作品中的主要声优有一定了解,有些人还会为了著名声优的演出而去找某部作品来看。因此可以说,有的声优仅仅靠他们出场的魅力便可以决定一整部动画的生死成败。

篇11

“哭”进录音棚

刘蕾是个性格活泼的合肥女孩,2003年从一所广播影视学院毕业在求职路上奔波几个月后,刘蕾并没有如愿当上梦想中的电视台女主播,甚至连一份和播音沾边的工作都找不到。沮丧之余,她觉得家乡的天地很小,于是决定到北京去发展。

初到京城,刘蕾在中关村一家送餐公司当起了接线员,负责接听订餐电话,月薪只有 850元。

2004年3月的一天,刘蕾从朋友口中听到一个好消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译制片中心,正在招收字幕翻译和配音演员!那一刻女孩惊喜极了,扔下手中的电话就往中影公司跑。当时,她对配音演员的工作并不了解,只知道是“让银幕上的老外说中国话”。

当天,终于轮到刘蕾走进配音间试音的时候,她才发现让外国角色说普通话很不简单。为考核她的工作能力,招聘方播映了一部韩国短剧,让她为一个小角色进行配音。当刘蕾盯着银幕上的韩国女人对口型时,才明白配音跟自己念台词完全是两码事,你得按照剧中人的感情去说话,还要紧密配合她的语速,快半拍慢半拍都不成!

她憋了半天好不容易念出两句对白,不是语气不对就是语速与原片相差甚远。10多分钟过去了,她居然配不出一句“合格”的对白。面试官终于不耐烦了,挥挥手说:“行了行了,你端不了这碗饭”。就在女孩“落荒而逃”之际,却听到录音棚里传出一个老配音演员的抱怨声:“急用人也不能乱招聘啊,一个接电话的打工妹如果能当配音演员,那随便找个民工都可以当导演了!”一瞬间,女孩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她握紧拳头在心里默默发誓:总有一天,我会以配音演员的身份重新走进录音棚!

从此,刘蕾开始“恶补”海外电视剧。千万别以为这是件很享受的事,因为她在看片时还要反复琢磨人物的不同个性,就拿《人鱼小姐》来说,她会先完整地看一遍韩语原版,再看一遍中文配音版,然后再逐字逐句地试着为每个人物配音。每配一个角色,她都像自己在演一样,因为要从角色举止神态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她们的内心。

当外语台词被翻译成中文后,句子的长短会发生很大变化,刚开始,任凭刘蕾怎么练,她的语速都和原版角色的口型不协调,女孩苦恼极了。后来经一位北影厂退休的老配音演员好心指点,她才渐渐上了路。

这时,刘蕾对配音工作的热爱和激情,也空前高涨起来,她时常对着电视屏幕沉浸在人物对白中,熬夜和喊哑嗓子成了家常便饭。最令她难忘的是给动画人物米老鼠配音,“那不是人声呀,光用气声,练习了一下午,我都快憋晕了!”

2004年10月初,北京一家著名配音公司高薪招聘配音演员,尽管条件极为苛刻,刘蕾还是赶了过去。初试通过后,她走进录音棚,当着面试官、录音师和一些专业配音演员的面,为英文版电影《廊桥遗梦》配起了普通话。这一次,尽管有许多人盯着她,刘蕾却如入无人之境,影片刚播放她就迅速溶进戏里,与女主人公合二为一,声音与口型配合得很完美,并且每一句台词都饱含感情,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拿着翻译稿干巴巴地“念”。配到男女主人公最后分手那场戏时,女孩哭得涕泪俱下,大家都觉得她感情充沛,称赞不已。

“大腕级”配音导演张志明,此时正在这家配音公司效力,他当场惊喜地表示:“小刘配得有深度,身份感和力度也都很棒!这个演员我要定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这样,北漂妹刘蕾终于敲开了梦想之门。

渐成幕后高手

进入这家配音公司后,刘蕾先在录音棚里观摩老演员们怎样为角色配音,偶尔客串个配角,也只有三两句话的小角色。大多的时候,她的身份是勤杂工,打扫卫生和为同事们端茶送餐成了女孩每天的必修课。这样“实习”了两个多月,虽然付出很多,薪水却很微薄,但刘蕾感觉很充实很快乐,因为她的勤快和灵气博得了老演员们的好感,她渐渐琢磨悟出了用声音塑造各色人物的感觉和技巧。

2005年初,终于轮到她担当主角配音了,得知这个消息,刘蕾激动得彻夜难眠,她兴奋不已地猜测:我的处女作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呢,韩国爱情剧?美国大片?第二天,当导演把翻译好的配音稿递给她时,女孩一看片名不由愣住了――竟是为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的第五部配音!

尽管只是用声音演绎动漫人物小丸子,初次为“一号角色”配音的刘蕾却丝毫不敢懈怠。在走进录音棚之前,她反复观看《樱桃小丸子》的原片,以及早几年由前辈们配音的一二三四部。此外,她还观赏了《蜡笔小新》、《红猫蓝兔》、《米奇妙妙屋》等大批中外动画片。很快,刘蕾就敲定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配音方案,她要塑造一个全新的小丸子,一个更为调皮可爱的“活宝”!

正式配音开始了,当刘蕾在录音棚里撒着娇喊出“爸、妈!求求你们啦,就依我一回吧”这句对白时,配音导演和录音师全都愣了。继而,他们含笑向刘蕾竖起了大拇指!刘蕾的声音表现力极强,在为小丸子配音时,她既保留了原版特色,又加入了一种古灵精怪的滑稽腔调。刘蕾版的小丸子可爱之余还透着一股慵懒味,把“嗲”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喜欢“特别加料”地拖长尾音叫“也耶~(爷爷)”,听得人骨头发酥。当25岁的她对着话筒惊叹:“哇,好漂酿(亮)噢!”,又把孩童式的奶声奶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声音独特、感染力十足的语言演绎,正是刘蕾版《樱桃小丸子》的制胜法宝。后来这部动画片一经播出,就被中国观众奉为经典。小刘用娇腻中略带沙哑,又有些口齿不清的可爱声音,让小丸子这个平凡女生牢牢抓住了大小观众的心。《樱桃小丸子》第六部引进中国后,她又当仁不让地担任了首席“声优”(该词源于日本,意为配音演员)。

刘蕾在工作上追求完美,有时她会把一段话录上数遍,还主动为台词的情感把握、速度节奏和表达效果进行校正。时常是导演和录音师已经觉得挺好了,她还要求重录。每集30分钟长的片子,她一般要用两三个小时去配音。

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她每天要为《蓝色生死恋》、《大长今》和《加油!金顺》这三部韩剧配音,公司为了省钱,恨不得一个演员给8个角色配音才好,这样,每个声优至少得有3副嗓子。于是,刘蕾在录音棚里一会儿是母仪天下的沉稳老皇后,一会儿成了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会儿又要客串3岁的孩子!

为了赶戏,她甚至创下48小时不睡觉的纪录,连续两昼夜都在几个录音棚之间穿梭忙碌。由于负责配音的角色过多,说到后来刘蕾都有些糊涂了。当时正逢酷暑,密不透风的录音棚里热得像蒸笼,由于话筒灵敏度很高,又不能开空调。女孩就穿一个背心和短裤工作,喊完最后一句对白时,她的喉咙已累得水肿,还差点中暑。

当然,与辛劳成正比的是,她的收入也很可观。一般情况下,为电视剧配音的报酬是100元/集,刘蕾每天可以配上两三集。工作一年后,她逐渐成为公司里的顶尖声优,配音范围涉及动画片、韩国电视剧、欧美电影以及广告片等,月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

“配”出百万财富

事实上,声优的待遇并不算高,和影视演员比相差近百倍。人家拍一集电视剧可以拿到几万、几十万片酬,而大多数配音演员辛苦一个月只有几千元薪水。最令刘蕾愤愤不平的是她们不受重视,许多外行人以为:就拿着翻译好的字幕稿和屏幕上的老外对口型嘛,这一行谁都能干!

她说,其实做这一行是很需要本事的,有的演员有口音,有的演员背不下词,还有的演员演得软,成片时都得靠她们这些“声优”在幕后补正过来。

当然,作为声优里的高手,刘蕾如果想赚大钱并非没有机会。许多盗版商观看过她配音的一些影视剧后,都很欣赏女孩的能力 ――他们很需要这种干起活儿来又快又好的“百变声优”,不仅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她多变的嗓音还能同时为几个角色配音。如果能“挖”到刘蕾这样的人才,一旦有新剧上映,他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出配音一流的盗版碟进行贩卖。有的盗版商甚至开出了每集1500元的天价,请刘蕾帮他们“翻译”当红剧集,却被女孩干脆地拒绝了。小刘的理由很简单,哪怕挨饿,她也绝不会沦为盗版商人从事侵权非法活动的工具!否则不仅会遭到同行们的鄙视和讥笑,良心上也会很不安。

其实,很多高手声优都和刘蕾有着一样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从网上下载的影片配音非常棒,而一些盗版碟却水准尴尬得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技艺高超的配音演员绝不屑于为盗版商工作。

相对刘蕾平时“翻译”最多的韩国电视剧而言,为国内的广告配音就轻松多了,而且报酬丰厚。由于在声优圈内颇有名气,工作之余,她经常会被一些广告公司请去配音。

刘蕾第一次挣外快,是被朋友心急火燎地拉着去的。原来,朋友所在的公司,承接了一家知名企业生产的女性健身器械系列产品的电视广告业务。这个广告的语气要非常温婉,给人以“对女性充满关爱”的感觉,但那位做形象代言人的大腕名星嗓子很粗,必须得找个“声音替身”。因此,从该广告的策划开始,公司就四处寻找配音员,但连续找了20多天,换了多名主持人、配音演员和艺校女生,厂家均不满意。眼看合同规定的期限就到了,老板心急如焚,这次请刘蕾出山就是为了“救场”。

在广告公司看完剧本后,小刘开始考虑如何进入“角色”。当时这家公司的老板和业务总监都闻讯赶来,要知道这是一笔上百万的大单,若搞砸了,不但要赔厂家一笔数目不小的违约金,还会影响到广告公司的声誉。

业务总监走了过来,尽管他用温和的语气鼓励刘蕾“不必紧张”、“只要凭感觉配音就行”,但女孩分明看到:这位绅士夹着香烟的手在微微发抖。一会儿,信号灯亮了,录音棚内顿时鸦雀无声。看着电视画面上一位身材高挑、皮肤呈古铜色的“骨感”美女在跑步机上轻盈地做健身运动。刘蕾开始对着她的口型配音了:“其实享受运动是快乐的,就如此刻的我,仿佛走进了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始森林……”。一瞬间她进入了状态,感觉自己正置身于浪漫的西双版纳密林中,一边是奔跑的野象鹿群,一边是清澈的泉水在欢快地流淌。

“这声音太美妙了,绝对能激起观众的购买欲!”配音刚结束,广告公司的老总就带头鼓起掌来。这个配音不仅与画面配合得很到位,而且刘蕾的声音在清纯中透着女性的温柔和关爱,充满了人性化的艺术感染力。该广告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时间,这种健身器材竟成了抢手货。刘蕾也在短短一小时内赚到了1万元酬金,平均每配一个字价值百元!

随即,刘蕾又接下了“菲比纸尿裤”广告的配音,这次她要“扮演”的是个四五岁的孩子。该广告说的是在一场婴儿爬行比赛中,有的孩子尿裤掉了,有的孩子屁股痒痒等各种比赛形态。她以“小记者”的形式,用卡通化的风格来解说整个比赛过程,最后一句话童趣十足:“冠军小屁屁,全靠有菲比。”这次配音同样很成功,刘蕾塑造的那个稚气未脱的声音可爱极了。

用3年时间完成经验和资金积累后,刘蕾开始不满足于为别人打工了,2007年初,她在 海淀区开设了自己的“丽声配音公司”,除为影视剧配音外,平时还承接宣传片配音、广告配音、专题配音、粤语配音、外语配音、资料片配音等多种业务。公司旗下拥有12名专业配音演员,包括两名外籍“声优”。如今,她的小公司正欣欣向荣地发展着,截止到2008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运营刚满一年的“丽声”已经为刘蕾赢得80多万元利润,使这个北漂妹一跃成了百万富姐。

下一步,她还想开办一所“声优培训学校”,把自身特长淋漓地发挥出来,女孩觉得每一天都是明媚而快乐的!

篇12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多元化

电视专题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比较有非凡特色的一类节目,既不同于新闻,也不同于电视纪录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的一种突破。它突破了电视纪录片固化的拍摄模式和情景表达,又结合了新闻真实性表达的优点,将趣味性、丰富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通过画面语言、音效语言、环境渲染等多重表现手法的搭配与堆叠,力图将专题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核心感染到每一个受众[1],实现教育的启示意义,这也是每一部电视专题片策划创作主题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电视专题片一般来说,都是以挖掘具有艺术价值和保护意义的传统风俗为主题,也有一部分是以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舞火狗”作为瑶族的传统舞蹈,是已经濒临失传的极具民族艺术价值的舞蹈形式,是瑶族少女进行成年礼时的必备形式之一,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火狗:正在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是为了宣传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精心策划拍摄的专题片。在片中,作品摒弃了传统、冗长的纪实片的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觉画面,将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仅用不足17分钟的片长完整的诠释出来,并指出当前“舞火狗”濒临消亡的原因与困境。

一、唯美视角解读传统习俗,多元化表达拓宽专题内容

任何一部专题片从策划到制作,其中的整个过程都是费尽心思和心力的,是去粗取精、火炼真金的过程。《舞火狗》尤为如此,从确定“舞火狗”这一传统习俗开始,围绕主题而开展的资料搜集、走访研究、现场考察便从未中断,继而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剧本结构、风格影调、画面音效的构思,最终呈现出这一部特色鲜明、形式独到、内涵丰富的电视专题片。作为一部挖掘瑶族传统习俗内在精神的专题片,《舞火狗》并未以艺术展现的形式来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而是通过树立典型人物的手法与故事化的表达,来进行全片的结构铺排。在片中,作者给“舞火狗”赋予了三个不同的意义,“舞”以谭松娣为代表,象征老一代瑶族女性代表,是舞的极致与艺术的代言人;“火”以林何娣为代表,象征中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火的传承与精神的向导;“狗”以杨秀娣为代表,象征青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狗”的继承者与传承的希望。通过这三条明线,作者再以她们三人与“舞火狗”的故事为暗线,来进行整部片子的表达。除此之外,本片在传统的解说词加画面表现的表现手法上,又通过环境对比、语调节奏的安排与变化,增强了整部片子的可欣赏性,使全片好看而有深度。以片中某片段举例:在专题片中,分别呈现了瑶族不同时期的生活住所,一个呈现的是原始而纯朴的“围屋”式的大家庭村落生活方式;一个呈现的是因为公路的修建,而把“围屋”的形式破坏而产生的“自立门户”的洋楼生活方式。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对比,作者旗帜鲜明的表明自身对于“围屋”这种体现“水土交融、自然圆满”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通过这种主观情感的代入,引发观众思考。不难发现,解说词以这种略带遗憾的语调,将“舞火狗”的发展轨迹与兴衰原因浓缩其中,并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让受众自发地陷入深思,感受专题片所要表达的深意。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通过画面对比而引发受众思考的方式,对于解说词与配音解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而言,专题片打动观看受众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画面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解说词便是文字语言的一部分,在专题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舞火狗》中,便是通过散文一般的解说词,给全片带来一股诗一般的韵律和哲学的思辨色彩,将片中所要展现的人文情怀极富节奏型的展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专题片的三种语言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客体,往往一种语言的展现需要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以一部分解说词为例:(解说词)以前瑶族女性在参加舞火狗仪式时,天空中的满月,是纪念其生命中最美好时刻的象征,仰望天空的那一刻满眼都是家乡的美丽;如今身处“钢铁森林”的城市,仰望天空,不知道一眼望到的,是眼中的摩天大楼亦或霓虹灯光,还是心中的那一轮满月?注:瑶族舞火狗仪式举行时的月景。通过满月以及周边乌云的镜头,暗示着“舞火狗”正在遭受外部环境的威胁而濒临失传,同时以仰望的视角引人深思以反问结尾,片中最后再以极富总结性的字幕加以概括:(字幕)蓝田瑶族乡境内有流洞水、倒流水这两条河顺流?倒流?民俗文化正在拔河……通过这一系列的阅读,一股感慨历史传统文化受现展冲击,而濒临消亡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但仅从字幕上的排列无法打动观众内心。为充分的发挥专题片的文字效果,一方面我们通过邀请国家级配音老师进行文字配音,确保将解说词的感情与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大量的后期时间花费,对整个画面语言及字幕设计进行非线性设计,并加入特效、色彩处理等技巧,希望能以赏心悦目的画面语言加上细腻动人的文字语言,有效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专题片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内容本质上来讲,专题片的功能也侧重于文化教育与历史纪录功能,同一般的电视纪录片的目的并无太大区别,但从表现形式来讲,电视专题片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耐看元素更多,《舞火狗》尤为如此。虽然《舞火狗》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瑶族这一传统习俗,但《舞火狗》突破了一般的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通过采用类似电影叙事蒙太奇的手法,进行了电视专题片一次拍摄手法与构思上的创新突破,加强了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冲突,由此吸引观众可以从始至终带着浓厚饱满的兴趣进行观看,便于观众更容易感受和理解专题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二、画面语言的多样化以及镜头细节描写对表达深度的影响

法国著名剧作家马赛尔•马尔丹说过:“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3]。为了成功地实现画面语言在《舞火狗》中的构建,节目制作成员参照对比了大量的节目素材,并对瑶族地区色彩构成强烈的景点进行取景,力图将瑶族地区的原始风貌,与达成节目效果所需的画面语言成功构造出来。以此部电视专题片的片头为例:注:参加舞火狗仪式的瑶族少女。通过斗笠、燃香、瑶族少女这三者的结合构成镜头,营造出“舞火狗”仪式的庄严感与肃穆感,暗示“舞火狗”仪式对瑶族少女的重要性月圆———配上笛音,短暂性尖厉,以达吸引之效黑夜,一瑶族少女出场,头戴斗笠,无面部镜头,开始点香阿婆类似歌谣的呢喃声响起篝火腾空———伴随鼓声响起脚步特写,由慢到快,越来越快,快到光影效果产生———鼓点开始强而有力舞火狗舞蹈中的特色部分特写———鼓点依旧强而有力舞火狗的少女歌谣开始伴随场景出现老-谭松娣、中-林何娣、青-杨秀娣———三代瑶妹依次进行面部特写(出字幕)跳过火狗舞蓝田阿妹才配谈婚论嫁(推出片名)舞火狗正在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通过镜头画面的描写,不难发现,在镜头画面中最能引起和带动观众情感的,不是画面的整体构造,而是某一局部的细节描写,这是镜头画面的点睛之笔,也是神来之作。“细节表现是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的共性与创新基本理念。”[4]基于这一电视专题片的理论基础,在进行《舞火狗》的拍摄过程中,尤为注重镜头的细节描写,但也没有过分抓取过多的镜头,仅对人物的面貌神态以及舞动动作等进行了细节渲染,例如“老一代瑶族女性的眼神”、“满月与残月的镜头特写”、“舞火狗时三代女性不同的面部神态”等。通过这些特写,希望能将“舞火狗”这一传统习俗的兴衰轨迹,以及不同年代的瑶族女性对“舞火狗”的看法表现出来,通过观众解读引起反思。同时,也注重镜头细节描写的创新性表达,希望能使得《舞火狗》这部作品,充满人文情怀与电视美感。事实证明,细节表现的成功运用,将使得电视专题片的可看性与耐看性大大提高,也更容易使观众接收到专题片中所隐藏的节目主旨与精神宣扬,达成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目的,实现社会价值。

三、主题思想多样表达,专题力度逐步推进

电视纪录片更多的是一种客观上的描述与介绍,而电视专题片作为与纪录片有所区别的电视题材,它允许在片中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价值取向,倡导纪实的同时也呼吁“情景”的呈现,一部专题片的价值呼吁与宣传意义,也正是藉由这种主观情感而产生的[5]。《舞火狗》中并没有对片中人或事做主观的是非判断,而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隐含在解说词与旁白语言当中,供有相同感受的读者共鸣,这类可以产生共鸣的观看者便是专题片的受众群体,也是专题片主要的教育人群和宣传对象。以“商演”一节为例:(解说)从村寨跃上舞台,歌声动听多了,舞步也华丽多了,但是,您是不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背弃了与大地的亲密契约,高攀上了三尺舞台;放弃了一年一度的月圆之约,让时间像糍粑一样随意捏来捏去;抛弃了对于责任和感恩的表达,让仪式成为一场让外人猎奇的民俗秀。解说词中,蕴含的对于追求商演,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继承的观点随处可见,道出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的看重的是利益的那一部分,而忽略了文化艺术与责任的部分,使传统文化艺术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由此我们也只能无奈的喟叹:(字幕)惠在眼前谁耕蓝田竞跳龙门谁舞火狗但我们仍要发出自己微弱的呼吁:(解说)注:舞火狗片头字幕。用红色艺术字体来展现“舞火狗”,是一种警醒,也暗含“舞火狗”仪式如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字体的“舞蹈性”也是在展现“舞火狗”这一传统仪式的艺术价值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的“舞火狗”传承更多的只是将舞蹈的形式继承下来,“舞火狗”习俗中内在的那种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深度,并未被传承者所理解和感受。但是越来越光鲜亮丽的舞蹈服装和舞台背景,到底同传统简单的舞蹈形式相比,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现代的迷惑?这只能交给每个人的内心去拷问了。通过这整整16分钟余的专题片制作,叙事与对话的双重结合,画面语言的多极化表达,文艺语言的情感渲染,使得《舞火狗》这部电视专题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一览无余,让观众在欣赏专题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惊奇、喜悦、遗憾、惋惜、反省等多重心理感受,由此更加加深对于专题片的印象,加深与主题共鸣的程度,进而在实现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作品对于文化、对于传统习俗的社会价值。

通过此次《舞火狗》专题片的拍摄,我充分地体会到一部专题片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选材的重要性之外,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也是重中之重。唯有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法,才能增强专题片的吸引力,吸引受众进行观看;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专题片的内容才能变得更有欣赏价值,也才能引起受众的推荐。也只有成功的实现了这第一步,专题片的意义和目的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4][5]李若愚,张艺馨.对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的探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

[2]董浩.电视专题片创作浅谈[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第一章“电影画面的基本特征”[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

篇13

中学语文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相比之下,课外更能决定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通过建立语文专题网站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条可行的且效果明显的途径。

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具有互动性的学习网站,而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就是以介绍某一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为内容的网站,重点讲解与语文课文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大容量等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帮助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系统化,融会贯通地进行课外学习。

一、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

语文修养是一个人的心智活动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语言和思想。一个人语言世界的拓展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实现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因此在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中,应该重视师生在网络互动平台上的信息获取、评价、运用等,实现学生的“据意而择言”、“学以致用”和师生之间的“共建、共用、互学、互进、共享、共生”。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如下。

1.选定专题。由教师根据课本教学内容或者师生共同探讨后确定专题,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搜集材料。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材料或者将任务明确,然后分配给每个学生,但是要保证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协调每个学生的材料搜集工作,避免重复而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学生要提高资料检索和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辨别、总结分析和协调合作等能力。

3.材料整理分析。整理所有的资料信息,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该专题的研究现状、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等,对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4.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商确定各自的研究路径及方向,分配任务。

5.根据每个人的任务和方法,精读材料,通过分析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或见解,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沟通每个人的心得体会。

6.专题网站的建设和互动交流。成果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方便同学的交流、沟通和借鉴,以产生辐射效应和体验成功的愉悦。可以专门开辟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到相关的课本内容的学习上来。在专题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交互手段,组织、动员和激发学生参与专题网站的各类交互活动。

二、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注意事项

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对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动手搜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充分发挥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特点和优势,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应该以方便学习者自主学习为目的,教师设计真实世界的问题研究和解决活动方案就是促使学生在复杂的任务整合中挖掘语文多重隐含信息和运用语文技能技巧,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和有意义性。在问题的探讨和试图解决中,让他们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又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优势,通过问题和交流探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点击教学内容,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学习精神。要转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及时引导,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探究和交流,从而使教师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2.材料的准确选择。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要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搜寻与语文专题网站主题相关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搜集尽可能广泛翔实的材料,从大量资料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整理加工,再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并编好目录,以实现所需资料的快速查询。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先前未预料的问题和未搜集到的有用信息资料,因此应该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和补充,这是网站建设中的必然过程。

3.完善的教学环节安排。首先要保证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目标明确。传统语文教学,大都是教师在讲解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学习目标,而在专题网站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他们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进度,老师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导性降低,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作用大大加强,因此必须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否则由于专题网站的信息量太大,设计知识面比较广,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导致学生偏离学习轨道,达不到既定的目的。

在做专题型学习网站前首先要分析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学习目标,并且为专题网站学习确定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并将其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详细规划出每一个教学内容会涉及哪一个方面,整个教学流程中所涉及的和可能涉及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既有课内的又有适度的课外拓展,同时还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其他的资料满足其需求,充分发挥网站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语文专题网站学习中获益匪浅,以提高其语文修养。

三、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实用价值

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初步建成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利用这个网站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1.欣赏各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文本的阅读理解。

(1)小说教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小说作品。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收集了与这些小说内容基本一致的连环画、漫画或电影、电视、课本剧等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与课文同题材的连环画、漫画或电影、电视、话剧、课本剧的精彩片断,并将其与小说文本进行对比品评,讨论、分析这些资料与教材文本的内容是否基本符合、人物的直观形象是否与自己从教材文本感知到的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样,讨论紧紧围绕文本解读,更有针对性,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与教学同步的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上欣赏电影、电视、话剧、课本剧的完整内容,撰写观后感或影评。这样就将写作与文本解读、影视欣赏三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诗歌、散文教学。

诗歌、散文作品抒情意味比较浓,最适合朗诵。与教材文本内容基本一致的朗诵音频、视频资源,特别是名家示范朗诵的音视资源非常丰富,“朗诵天地”就是一个有名的专题朗诵网站。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教材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欣赏揣摩名家的示范朗诵,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语文教学的读与听二者结合起来,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戏剧教学。

在进行话剧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与教材同步的话剧视频,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感悟话剧文本的基础上,欣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欣赏时将声音关闭,让学生看“哑剧”,自己琢磨应该用怎样的语言语调配音才能表现出这出话剧的语言魅力,然后给“哑剧”配音。再后打开音频,引导学生将同学们的配音与演员的演出进行比较、评价,找出差距,尝试改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小说和某些诗歌等改写为剧本,进行艺术再创造,并在与教材同步的专题网站上让其他同学阅读、评改。如果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种通过集体加工和反复修改的剧本排演成课本剧,则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话剧这种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把握。这种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以演促读、以读促演、以演促评的教学模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值得推广。

2.开展语文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开展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的品性,否则就难以深刻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难以真正走近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我们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寻觅作者的心灵轨迹,知人论世,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是学生理想的网络学习平台。它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空间虚拟延伸、网络人际交流跨越时空的优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高度自由的学习探究空间。他们可以从中广泛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尽情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从而将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在课题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模式。

3.指导学生开展网络读写活动,以读促写、互相促进。

有的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是因为对写作对象缺乏真情实感,觉得没什么可写。于是出现了一些说假话、套话,东拼西凑,无病的作文。克服的办法,一是丰富素材,二是增加语言积累。

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比较狭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也相对不足。同时,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他们每天疲于应付各科习题,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专题学习网站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有时还辅以音频,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能方便地获取且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能有效地弥补他们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的不足,容易拨动他们的情思,让他们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大大缓解他们的写作困难。另外,通过网络读写,也可启发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审视生活,从而丰富写作源泉。

四、其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初步经验

篇14

我们可以列举出这样一些电视片:《唐之韵》《江南》《徽州》《晋商》乃至引起轰动的《故宫》。这些电视片,既不同于原本意义上的电视风光片和宣传片,也不同于《望长城》式的纪实性纪录片。它们旨在推介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用电视媒介来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阐释精品文化的真谛。

这些片子在创作方法上同纪录片和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纪实风格都有所不同,他们采用了更为中国化的,更加被中国观众接受的手法。在制作方法上,也更加靠近市场,走出了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新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

这主要表现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它们首先用精美的解说词征服了观众。这几部专题片多为非职业电视人撰稿,甚至还有解说词先于摄制的可能。对于这几部文化专题片来说,这种艺术性的选择恰恰有助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和突出精品文化的精美。

《唐之韵》的撰稿人是著名学者樊修章。依靠深厚的文化素养,撰稿人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唐诗深入浅出地展示出来。也许有些语言是非电视化、非解说词化的,但对于表现精美的唐诗传统文化来说,却是最恰当和具有表现力的。诗化的语言才更有助于展示唐诗的气象和意蕴。这种创作方式是大胆的,也是真正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江南》的撰稿人是诗人杨晓民。他用细腻的诗的语言活现出江南的文化和风情。片中时常引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观众随“我”的脚步去踏遍千山万水,听“我”讲述江南的故事。这部文化专题片着力发掘江南湖光山色的人文底蕴,表现江南山水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沧桑使现实与历史,写意与思辨、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它浓重的写意风格。

精美、空灵是这几部文化专题片的解说词共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在写实之外,它更重视写意。重视由声、画和文字传达出来的意境。在《故宫》中,这种浪漫情怀增加了理性和学养的成分。厚实的文化顾问班子带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使这部电视片显得厚重和大气。

在纪实传统中,《故宫》着力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它回归到传统的中华民族大气度精神,重抒情、重想象、重创造力、重文化意蕴,使它们获得了观众的欣喜和认同。

二、精美的制作

这几部文化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力求精美的意识,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面精美,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唐之韵》聘请了各地的优秀电视人,把唐诗涉及到的各地风光、地理用非常精美的画面表现。精美的画面配上精美的叙述,才更能展现出唐诗的精华。在展现唐诗壮观雄浑的气魄时,电视片用了大量广阔的画面,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仰拍的龙门石窟、长安古城,俯拍的长江、黄河,还有山峦、大海、冰川。同时对于阴柔细腻的唐诗,也配以枫叶、流水等画面意象,达到良好的效果。《江南》则极尽细腻精致之能事,突出展现江南风情。小巷、民居、油菜花、小桥、流水、凉亭、渔人、轻轻波动的湖水,这一切都营造了一种精致美丽的江南风情。精美意象的组合让观众感受到了恬静淡雅的气氛。《故宫》更加重视画面的讲究。在展现宏大和精致,选用各种角度之外,这部纪录片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延时摄影和定点摄影的手法,于是我们看到了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看到了同时展现的故宫角楼的四季变化和故宫断虹桥畔从枯枝到绿叶再到白雪纷飞的景象。它使得故宫这个凝固的建筑群“活”了起来,显得更有生命力和历史感,也给观众一种不同凡响的视觉体验,让人震撼和赞叹。朱羽君教授认为《故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视觉冲击力创造上最下功夫的一部作品。由于光影的运用、摄影的角度、技巧的发挥,凝固的建筑在真实的基础上,被演绎成浪漫的形象,把故宫的浪漫精神传达开来。该片的总导演周兵说:“视觉上的追求是永远要给人带来惊喜的。”这种“画(面)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正是这几部文化专题片达到高质量的关键。

在声音方面,这几部文化专题片也非常精致。《唐之韵》中高峰的配音雄浑而有底蕴,透着对唐诗的深入理解。《江南》中任志宏和肖玉的配音则充满感情,创造出江南恬淡优雅的意蕴,使整部片子像是娓娓的倾诉。在音乐方面,这几部专题片的创作者也颇下功夫。《唐之韵》的慷慨有力、《江南》的水乡风韵、《故宫》的历史沧桑和精致美丽,都与其整体风格浑然一体。音乐是专题片的魂,这几部文化专题片应该是魂与肉结合完美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几部文化专题片都有了艺术上的创新。《唐之韵》制作了精美雄壮的片头片尾。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的叠加组成的美丽片头,由童声朗诵《渭城曲》作背景和大漠流沙、兵马俑、纺车、耕牛、诗书的画面叠加而成的精美片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南》则在叙述中添加了漫画作为辅助手段,给人新鲜的感受。比如计得《兰亭序》的故事。特别是它灵活自如地调动了象征、比喻、比拟等多种电视艺术手段,创造了一种典雅蕴藉、婉约灵动的诗性语言,捕捉了富于意味的细节,表现出富含神韵的写意风格,是整体观照江南文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故宫》则在多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电脑动画的运用就获得了成功。开篇运用3D技术,从空中鸟瞰大地,画面不断变化出北京城不同时代的城垣位置,从春秋战国跨越汉唐宋元,直至明清,一个画面展示了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这不平凡的开篇表现了紫禁城蕴含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此外,上万人运送大石、顺治进京、登基典礼等场景运用动画制作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故宫》的视觉感染力。尤其片中以很多古代绘画为蓝本制作成二维动画,这是一种独创。像《燕京八景图》《康熙南巡图》《平安春信图》和《万国来朝图》。这种方法使画面中的人物、云彩、流水活动起来出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这些画面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绘画气质和典型的宫廷特征。

三、成功的运作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专题片经历了从宣传品到作品,再到产品的转化。如今,经历了多年精品意识的磨练,加之电视人市场意识的逐渐增强,中国电视界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批精美的产品,并正在走向市场。在产品的创造上,电视人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渐渐摸索出更成熟的运作方式。从这几部电视文化专题片的运作方式上,我们也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市场化运作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而且运作方法也越来越规范和成熟。《唐之韵》由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和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联合摄制,实际上它整合了央视和很多省市的优秀电视人才,也吸收了各地的很多精美的影像资料,高峰、康健宁、高国栋等人的加盟为电视片的高质量提供了保证。三多堂公司积极运作播出,并着力进行后期开发,也使这部纪录片产生了最广泛的传播效果。《江南》一片则与苏州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合作,加大了摄制的效率,也使电视片“散点透视”一般地展示出江南文化的特点。《故宫》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在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的有力支持下,故宫节目组聚集了国际一流的创作人员。从学术顾问到摄像、编辑、动画制作和音乐创作,都是一流人才。他们也定下了世界一流品质的创作目标,三年磨一剑,才有了这部精品的问世。

上个世纪末以来,一些文化专题片的陆续出现成为电视界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创作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这些纪录片从艺术上和运作机制上都给同行带来了新的启发。长久以来,文化界贬斥电视节目“没文化”、“缺少文化内涵”、“浮躁浅薄”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一些电视人始终在探索和寻找对于传统文化的恰当表现方式。在几部成功的文化专题片上,我们看到了他们走向成熟。一方面,他们尊重中国文化留下的传统基因,深度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在形式上尽量“中国化”,用中国的方式来展示中国的精品文化,既利于表达,又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相契合。另一方面,在制作方式和运作方式上,他们又摆脱固有模式,尽量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以现代化的运作方式来制作和发行精美的产品,既保证了商业上的成功,也保证了节目的总体质量。

事实上,这些文化专题片更容易让人想起“市场”这个概念,市场其实很大。传统文化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经很久了。而一些优秀的文化节目,会勾起人们心中的深层记忆,产生强烈共鸣。只要我们认真吸取传统文化的滋养,制作出精美的文化产品,就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赵曦:《经典文化的经典传播》[J],《现代传播》,2006年1月

[2]周兵:《创新、实验、传承》[J],《现代传播》,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