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范文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

篇1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 规划内容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38-01

自2009年以来,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目前2011年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处于项目申报阶段。从前两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来看,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际内容较为单一,还是停留在基本农田建设上,未跳出以往土地整理的范畴。究其原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整治规划作为引导是重要的一方面。为保障农村综合整治有规可依,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建立合理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的具体内容。

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

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达到以下目的:(1)以规划为龙头,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引导新农村建设;(2)促进农村“一化三基”建设;(3)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4)建立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

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为达到农村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笔者认为规划体系可概括为“三个层次,九规合一”。“三个层次”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专项规划三个层次;“九规合一”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体系规划等九个子规划通过有机组合、系统综合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

3.1 总体规划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土地供需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区;(3)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指标;(4)落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用地规模及布局,划定城乡建设增减挂钩区;(5)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及用地布局;(6)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7)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

3.2 控制性规划

3.2.1 村庄体系规划内容

(1)明确村庄功能分区;(2)根据功能分区布局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产仓储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及其它用地;(3)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4)配置村庄之间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气等公用工程管线体系。

3.2.2 交通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交通规划在区域内的交通项目,即落实过境公路;(2)结合村庄体系规划,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田间道及生产路。

3.2.3 水利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在区域内的水利项目;(2)结合产业发展及生活需要,配置与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项目相配套的区域骨干水利工程项目;(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的农田水利工程。

3.3 专项规划

3.3.1 产业发展规划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效率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对村域的自然和资源结构、社会经济现状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确定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

3.3.2 村庄建设规划内容

(1)居民点内部功能分区;(2)居民点内部街道网(宅前路)布局;(3)公共设施及公用工程布局;(4)房屋建筑布局;(5)房屋建筑户型设计。

3.3.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内容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拆旧区布局;(2)选定房屋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区;(3)合理布局拆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4)根据拆旧区腾退建设用地数量与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测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3.3.4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规划内容

(1)合理划分田块,因地制宜地配置土地平整工程;(2)合理配置农田水利工程,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3)合理配置田间路桥工程,保障“物能运、路成网”;(4)适当配置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提高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美化农田景观。

4 结语

通过以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可实现规划在农村土地空间上全覆盖,在农村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上全涵盖。从而能够保障农村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理论原则;内容;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导致经济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够规范经济建设中的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同时也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下,为实现农村土地与经济建设平衡发展采取的一项方法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大环境的作用影响,农村经济也得到的迅速的发展和提升,农村经济建设中土地需求以及开发利用现状也越来越突出,对于农业土地的利用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作用意义。

一、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分析

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现状,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开发利用浪费现象,并且土地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突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开发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我国在农村土地管理中通过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平台,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涉农、涉地资金进行整合管理基础上,以农、田、水、路、房等多方面的土地资源综合治理为手段,来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农村土地整治效果。

首先,在农村土地整治开展中,结合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整治试点,进而实现土地整治的推广开展,在进行农房改造与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解决农村房屋建设的土地需求,同时通过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蔬菜、水果以及农田示范种植基地项目的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另一方面,为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还在农村土地整治中通过增加与扩大农村耕地面积,将农村经济建设占用的耕地进行补偿,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二、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设计理论分析

结合上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在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对土地综合整治中规划设计的相关思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推动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提升土地整治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首先,在进行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实施中,需要对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基础进行了解,要明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实施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规划设计实施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整治中规划设计的开展实施,是建立在对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对于土地利用情况的整体规划布置,才能够实现土地整治的规划。通常情况下,结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布置情况,能够对于土地开发利用的具体目标以及方法、指标等进行确定,进而结合土地规划整治区域的基本情况以及规划整治准备工作、土地资金、各项土地工程等,对于土地规划整治区域内的资源情况实现合理统筹和安排设置,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达到土地整治的相应目的。对于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与规划设计来讲,在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结合农村土地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土地规划利用的相关政策规定,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考虑,对于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以实现对于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与规划设计,保证土地开发利用以及整治、保护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

其次,进行土地的综合整治与规划设计,还需要遵循以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原则。其一,在进行土地整治与规划设计中,注意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开发利用情况以及环境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规划原则,坚持科学合理以及实用的土地整治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此外,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中,还应注意结合具体的整治规划项目,根据整治规划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现有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其二,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还应注意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效益提升角度,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理念,在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的同时,避免土地整治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作用和影响,促进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和发展。

三、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设计内容与具体实践分析

结合上述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以及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现状,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土地整治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在实现整治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础上,对于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区域内的土地平整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规划、农田防护林等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实现土地整治规划的目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提升。

首先,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平整规划设计中,其规划应注意对于地区的原有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尊重,同时结合土地平整区域内的河流与道路进行具体平整规划,土地平整过程中注意进行耕地资源保护,尽量减少表土移动施工。其次,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应认识到农田水利的规划设计是整个土地整治规划中重点和关键内容,对于土地整治规划效益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农田水利规划需要在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基础上,通过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田水利的布局设置,促进土地整治规划提升。再次,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道路与农田防护林工程规划设计,道路规划注意按照便利以及节约资金费用的原则,结合土地规划区地形分布进行规划设计;而农田防护林规划需要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区域的气象条件与变化特征,在进行防风林带的方向与种植树木类型等确定基础上,实现农田防护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以保证土地整治的整体规划设计目标。

我国某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整治中,通过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工作主线,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专项示范项目,并结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存在的项目规划建设资料不齐全以及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农民参与意识比较薄等问题与缺陷,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相关要求规定以及整治规划的具体内容,从完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同时对于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项目资金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并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整治开展管理机制等,以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以保证农村土地整治与规划的科学合理,促进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土地整治与规划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相关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提升其整治规划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 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 经济地理. 2011, 31(10): 1718-1722.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 实施管理 问题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57-02

十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地方集中投入大量涉农资金支持农村建设,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决策部署。2012年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这预示着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业迈出快速发展的步伐。但由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自身具有涉及面广、工程建设复杂、牵涉的利益主体较多、项目难度大等特点,若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充分发挥惠农工程的效益,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规划设计不能满足施工和群众需求

在施工阶段逐渐暴露出前期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实际、不能满足施工需要、达不到群众的期望要求等诸多问题。

1.1 测量标准偏低,工程计量出入较大

农村综合土地整治项目区很大,几千亩到几万亩,地形复杂多样,沟渠林路居民点俱全。目前的测量比例尺标准较低:平原为 1:5000,丘陵为 1:2000。这造成了在规划设计时,建设内容量化偏差较大。建设内容工程量不准,而投资额度已定,在后期的施工就会出现上述问题。

1.2 规划设计时现场踏勘、走访调研不够细致深入

在前期的规划设计时,建设单位与规划设计单位应成立专班,对项目区的规划布局、建设内容涉及到的田、路、沟、渠、桥等都应做详尽的测量、踏勘,并征求当地村组群众、有关部门代表意见。但由于项目涉及的面广,许多规划设计单位考虑时间、成本因素,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

1.3 部分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和责任心不够

在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业才开展十几年。许多的行业标准规范还不健全,部分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够也造成了前期规划成果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和群众需求。

1.4 规划设计成果专家评审有局限性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及预算书进行专家评审前,大多数专家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在项目区现场踏勘时难以面面俱到。在评审时,侧重于对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规划设计标准等问题提出专业性建议。

2 施工招投标过程中围标串标现象严重

围标串标现象在各个领域的招投标中普遍存在。但由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施工单位的准入门槛低、工程质量后期责任难以认证追究,又因其建设资金为财政拨款有保障,使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围标串标现象尤为严重,且呈现以下特点:

2.1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投标单位报名家数较多

一个项目多则300家单位报名,不避免存在严重的围标串标现象,这就增加了招标成本,延长了招标时间。

2.2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招投标中挂靠单位、假借资质问题严重

为了增加中标的几率,许多单位或个人不惜采用挂靠单位、假借资质等各种方式进行虚假投标,这给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招标择优带来了很大困难和负面影响。

2.3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投标参与者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技术含量不高,要求投标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较低。在招标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往往被划分为若干个标段,每个标段大致金额四五百万,这又造成了实力雄厚的、资质等级高的施工单位往往不愿涉猎该类项目。长此以往,使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投标参与者的素质不高。

3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监管不力、协调难度大

(1)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涉及面大,范围广,而监理人员有限,造成了施工监管力度不够。这很容易给施工方有了减少工序、偷工减料的机会,从而无法保证施工质量数量。

(2)土地整治项目涉及的利益主体多,如果施工不力、组织不当,还会影响农时,耽误农村的播种收割。在施工时还经常会有清障、青苗补偿、拆迁补偿等工作,当地的群众或单位为了得到高价补偿或担心影响自家的收成,经常使用各种方式阻碍施工,其协调难度十分大,既增加施工成本,又影响施工进度。

(3)由于前期工作成果不够深入,再加上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施工方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主观上直接影响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4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优化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技术含量不高,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不大,但想把该类项目实施好、管理好确非易事。

4.1 强化从业单位的技术培训,灌输科学理念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难以实施管理。但从主观上来说,人为因素、主观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从业人员都应接收系统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通过教育培训,加强规划设计人员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环境生态化的设计理念,而不仅仅只限于沟、路、渠、林的设计布局,还应有超前意识,应使其设计成果更符合现代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2 推行资质等级制度和商业信誉制度,健全制度措施

推行资质等级制度和商业信誉制度,就是参照交通、房建等成熟行业,通过对从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中介单位的注册资金、技术力量、仪器设备、类似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考核,进行等级划分,颁发土地整治专业的资质证书,并记录其从业行为,进行商业信誉评估并公示。以此,来规范监督中介单位的从业行为、增强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

4.3 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采用高新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高新技术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升级使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可以在计划与预算下达、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建立了信息备案通报制度,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和扣减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的约束机制。这为信息化管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奠定了基础。

随着“一张图”工程的应用和完善,可以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前后情况、施工前后情况进行数据化、信息化的量化,进行直观的对比,便于对规划设计成果、竣工验收成果的专家评审、监督管理。

2013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电子招标投标办法》。随着各地方电子招投标的推广应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也将尝到电子信息化带来的红利,进一步降低招投标成本、减少围标串标的机会,提高招投标的效率。

4.4 广泛宣传,发挥群众的参与、监督作用。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是惠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争取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同时,也要发挥当地群众的参与、监督作用。无论是在规划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验收阶段都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当地群众参与、监督。这样既做到了项目的实施符合当地实际需要,又保证了项目工程质量。

相信通过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的逐渐应用,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事业会发展得又快又好,农村土地整治也会在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S].2012,3.

[2]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20号令.电子招标投标办法[S].

[3]余星涤.未来十年我国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大趋势.2011-01-04.

篇4

1 农村土地整治的现实意义

首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开展农田整合活动,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在增加农业耕地的同时,建设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集中开展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等项目的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成片”的美丽农村新貌。

其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优化土地结构布局。结合城乡体系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布局建设,适度调整和撤销并入布局分散的自然村集体,对腾出的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使腾退的宅基地、农村废弃土地和空闲土地进一步被利用起来,建设新的村集体,形成农村人口向着城镇中心集中,产业向着聚集区集中,农业耕地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经营发展。

再次,完善农村地区配套设施,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对农村路网、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和广播电视系统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进行完善,为农村地区配合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社会养老体系、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系统。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脏乱差环境,实现对农村布局结构优化,提升?r民群众生活水平。

第四,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收入。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引导农民群众开展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向前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中,真正实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

最后,解决建设用地困难。农村土地整治都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到城乡建设用地体系中。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将同村建设用地资源按照有偿转让的原则,调剂到地区产集聚区和城乡建设用地中。

2 科学推动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对策分析

2.1 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性和综合性很高的工作,其涉及面广泛,工程量大,因此在实施之前科学规划十分重要。在对项目进行规划过程中要按照重点整治大规模连片耕地、无人居住的闲置宅基地、大片废弃用地,坚持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结合,和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采矿塌陷区治理相结合,和村集体与城乡规划相结合,与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联合国土、农业、水利、环保、工商等多部门专家学者进行充分的论证,通过实地调查,对整个治理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保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真正做到集思广益,汇集民智。规划方案制定出台之后,要通过专项会议、听证会,在多个媒体渠道进行公开,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后农民群众满意。

2.2 尊重农民群众,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将惠及民生作为首要任务目标。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和权属调整以及后期管理维护过程中都要坚持从农民角度出发,全民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并且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项目所在地的农民群众。同时要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决禁止一刀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篇5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

新形势下创新改革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不仅是协调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强调耕地保护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明确提出:为了实现让农业发展拥有更多的农田这一战略发展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土地的开垦复垦和整理,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农村基本设施,提高土地的出让资金,提高新增的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金额在农业开发的占比[1]。由此可知,土地整治是保护农村耕地,提升耕地总体生产能力,优化土地资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集约化发展,改善农村环境的主要途径。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土地整治改革理念,采取正确的创新的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与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 农村土地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是依法在农村地区,依靠权属调整、工程项目以及生物措施等对利用率低、出现损毁或是退化以及未利用的土地,以及包括田、路、水、林等进行整体的综合整治,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2]。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尚处在探索与积累的发展阶段,未能将土地整治工作同新农村的建设形成一种互惠互利、协调共进的和谐关系;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标重在增加耕地的数量,而忽视了对耕地质量的提升;有的整治项目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不符合新形势下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创新改革要求。因此,作为作为负责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机构或部门,应深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创新改革的理念,促进农村土地整治的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保障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2 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应遵循的五大理念

2.1 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出现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以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只会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这样负面的发展方式只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那么长远的经济利益无从谈起,最终会对人类的健康的发展造成致命的威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不能脱离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适宜的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才能保障农作物的持续生长。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是依靠权属调整、工程项目以及生物措施等对利用率低、出现损毁或是退化以及未利用的土地,以及包括田、路、水、林等进行整体的综合整治,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时,应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土地整治同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

2.2 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

土地资源是人来开展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不仅仅是包括农业生产领域,也包括农村不同产业发展的调整和布局,是对农村人地关系进行重大调整的活动,所以,创新改革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必须着眼于全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站在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在各级土地利用、各类别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科学设计土地项目发展规划方案、做好土地权属关系的分析和调整等工作,确保统筹发展农村经济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2.3 因地制宜的整治理念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创新改革应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综合考虑农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同农村发展的关系,对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改善。另外,因地制宜的整治理念要求开展土地整治必须结合当地农村的土地类型、水利资源、农业种植传统模式等地域特点,继续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以满足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发挥。

2.4 科学高效的利用理念

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坚持科学高效的利用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城乡统筹发展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整治领域尚不够成熟,管理方面和技术使用等方面还处于积累经验的时期,仍存有管理不科学、工作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土地整治工作上,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需要做到:第一,推进整治项目的科学化,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应以长远利益以及综合效益作为发展前提,推进土地整治的科学规划、专项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第二,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在土地整治项目上应做好选址工作、组织审批、规划分析研究以及后期监管验收等流程工作,健全土地整治工作的管理制度,保障整治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率。

2.5 产业化发展的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开展的资金来源仍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支持,组织规模化发展效率受限,不利于大规模以及机械化土地整治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创新改革的带路上应秉承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社会上设置专业化的中介结构专门负责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负责专业设计土地整治方案,利用专业化、技术化的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全面控制土地整治产生的管理成本。

3 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的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运行机制必须满足新形势和新发展任务的需要,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率以及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土地整治工作机构或部门应注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

其一,推进监管制度的建设与程序建设。提高各省、市、县土地主管机构或部门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度,强调主体责任意识;根据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落实项目专岗专人管理要求;通过奖惩、约谈等方式加大对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严格全面把关土地整治工程的质量和效率,规范流程操作,保障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续发展。

其二,强化部门的交流协调。开展农村整治项目工作时,在项目的选址、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等问题上,应加强部门交流和协调,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应站在群众角度上,充分协调利益,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群众基础;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接受定期业务和技术培训,推动机构创新,充分发挥机构管理职能。

其三,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的对策:首先,坚持“六位一体”综合整治的标准,在确保农用地同村庄用地得到协调整治的基础上,重点农村领域的整治。当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型期,改革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应注重协调新农村建设、协调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这是保护有限耕地、优化土地资源的重大举措。

其四,积极构建农村土地整治改革的创新机制。积极构建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统筹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努力破除保护耕地同保障发展带来的双重压力,积极推进土地产权的机制、利益分配的机制,投资融资的机制,城乡用地协调发展的机制以及城乡土地资源调控机制这五大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持续展开[3]。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06).

篇6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健全运行机制,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结推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做法。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批准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约12万个,惠及约9100万农民,[2]建成多个新型农村社区,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如何解决“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是核心问题,其中资金保障是关键一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公益性强,资金需求大、期限长,需要探索建立适应实际的投融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资金来源现状

资金保障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得以开展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土地整治规范化、法制化运作的国家,如德国、荷兰等国,土地整治的投资主体一般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组成。如在德国,联邦政府投入48%,地方政府投入32%,土地所有者投资20%。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3]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实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基本都不具备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实力,更需要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资金来源目前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保障能力不均衡,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有资金,缺项目资源;经济欠发达缺资金,有整治潜力。合理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成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开展的主要瓶颈。

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机制建设策略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投入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单靠政府单一性投入难以完成,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农村金融机构融资+社会化集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一)加强政府统筹作用,健全资金聚合机制

政府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的15%提留部分、耕地占用税等专项资金要足额提取,不得随意减免,确保专项使用。按照“专款专用、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协作联动,有效整合各项涉农涉地资金,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能和监管力度,确保农村土地整治统一规划、分项实施、整体完成。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市(县)政府债试点发行工作,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规划,形成科学有效的资金聚合机制。

(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引导银行加大对土地整治支持力度

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具备较强实力,如何发挥好其作用,对搞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意义重大。各地金融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银行单列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信贷计划,在资金、人员、考核等方面给予最高的绩效权重,最优的内部资金转移成本。银行应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大产品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签订土地整治金融合作协议,由银行向农村土地整治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

(三)改善外部制约机制,积极发挥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主要有: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4]等。这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机制灵活,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积极发挥其作用,引导其参与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中来。但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普遍存在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等外部制约因素。以村镇银行为例:一是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普遍高于农村信用社,给村镇银行带来资金压力。二是营业税方面,财政部、国税总局要求[5]:对村镇银行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但目前仍有地方对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同样执行5%的税率,加大了村镇银行税负。应积极改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大其公益性宣传和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再贷款利率等方面适度放活,使其享受到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优惠措施,引导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四)创新社会化融资机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6]应构建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是积极探索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当地政府牵头设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农村土地整治收益返还机制,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引进现代化经营理念,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积极开展PPP、BOT等形式的合作方式,发行土地信托基金、股票或债券,广泛吸引闲散社会资金,将土地整治融资推向市场化、社会化,证券化。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边建边补”、“补奖结合”等灵活的激励机制,满足多元化社会资金利益诉求,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进。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1.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其内涵是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整洁繁荣和稳定。当前,面临着建设缺资金缺地、耕地保护缺动力、农民增收缺渠道等突出问题,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为切实作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深入分析当前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十分必要。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各专项规划间缺乏统筹

农村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以及林业、水利等新农村建设缺少规划,已有的规划相互间统筹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统一体系,操作性不强,前瞻性不高,是制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因素。

2.2部分项目设计不合理

项目规划设计不科学。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时,测绘单位没有对项目区进行实际测量或测量程度不够,设计单位对项目现场踏勘不到位、方案论证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够,导致规划设计部科学合理,与实际脱节,实施过程中变更设计方案频率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预算成本。一些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套用别的项目版本模式,缺乏对本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新增耕地潜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证,与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结合程度不够,不能让农民满意。有些项目受资金等因素限制,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运行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群众满意度不高。

2.3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到位

一是招标不规范,致使人员素质低,施工水平差的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导致施工质量差或施工队伍未按要求施工,实施效果不明显。二是施工单位在实施农地整理时通过大量机械队原有耕地进行整理,使土壤结构、土壤性状发生剧烈变化,破坏了土壤中原有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致使大量微生物死亡,同时不合理的整理方式和技术破坏了大量植被,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破坏。三是资金监管不到位,出现挤占挪用资金、弄虚作假等现象。

2.4工程后期管护不到位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后,后期管护存在较多问题,如工程后期管护资金需要大量资金,但项目所在地财政难以满足管护资金需求,当地群众对管护工程的自觉性不高或无人管护,工程后期管护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工程正常运行和项目效益长久发挥。

2.5地方政府资源和资金有效整合难度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靠财政专项投入和涉农资金整合。前期投入需要地方政府垫付,再以置换建设用地出让金方式周转,垫付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如遇新农村建设规模较大,建设标准较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配套齐全,将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筹措压力加大。同时各部门在申报和实施支农惠农项目过程中,由于立项要求、资金来源和用途不同,建设内容产生独立性,验收标准出现差异性,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3对策

3.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必须强调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引领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整治、统一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增减挂钩项目区规划和社区建设详规,突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项目规划编制由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协调,县级政府组织,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水利和交通灯规划相衔接,杜绝重建新、轻拆旧,重城镇、轻农村,单一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现象。项目设计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紧贴农村、农民、农业的现实,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能过分地、片面地追求新村规模,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相对集中,耕作半径不宜超过1.5千米,新房户型最好能有院落,能放农机具、能养鸡鸭等家禽。

3.2作好项目规划设计

3.2.1科学制定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以坚持科学性和分类指导为原则,与新农村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相衔接,统筹考虑田、水、路、林、村等各项内容的建设,充分考虑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以突出因地制宜、服务规模农业产业,统筹协调的规划编制原则,作好专项规划编制和具体方案制定工作,更好地指导项目实施和体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项目规划设计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与实际协调一致,论证科学合理。

3.2.2严把项目设计关

严格挑选规划设计单位,选用技术力量雄厚且有一定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经验的规划设计队伍开展项目设计,加强规划设计成果技术审查力度,避免出现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和技术水平低劣的设计成果,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项目专家论证意见不充分、不完整的不予立项。

3.3严格监管项目实施质量

3.3.1严把工程招投标关

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法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项目工程招投标,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管理

3.3.2严把工程质量建设关

对不按设计和质量要求施工的施工队伍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从严加强管理,对管理不力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追究责任。发挥监理队伍专业技能和主观能动性,督促施工队伍照图施工,确保原料符合标准,施工工序完整,施工质量优良。

3.3.3严把工程竣工验收关

验收以项目立项文件、审核批复文件,经审批或备案的规划设计及预算、施工设计、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批准设计变更的文件,现行国家、省行业标准及相关规定为依据,严格按程序验收,项目未通过验收的,按规定整改或责令整改。

3.4强化项目资金整合和使用管理

3.4.1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以抓好土地整治项目为支撑,整合国土资源专项资金、挂钩周转指标流转收益金等,同时引导和聚合其他涉农资金“打捆”用于项目区,集中力量打好“组合拳”促进项目上规模、出成效。

3.4.2严把资金监管,规范资金支出

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单独核算、样按照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国土资源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廉政建设,加强群众监督,从源头上预防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使用。

3.5建立和完善项目后续运行管理机制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为确保各项基础实施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效力,必须对工程设施加强后续管理,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护运行机制。在项目支出明细表中列支工程后期管护费用,切实解决当地村组在维护项目工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各级国土部门应当建立工程后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专人负责,严格落实好管护措施,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3.6多元筹资,整合项目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住房拆迁补偿标准。在保证目前财政专项资金全额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出台市级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奖补若干政策,鼓励农民自筹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金融、工商、民营资金投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途径,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缓解地方政府资金压力。

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规划,严格监督管理,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等保障措施,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从而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彦随,陕西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模式的价值与启示[J].中国土地,2011(7):61—62.

[2]王国申,加快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实施,促进辽宁土地整治工作健康发展[J],国土资源,2011(1):31—32.

篇8

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驾护航

(一)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

市是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这几年来,市陆续出台了一些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为进一步实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政策基础。(见下表所示)

年份出台政策

1999《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

2000《关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2003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

2004《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市打造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

2008启动实施了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等改革的“十改联动”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6年列全省第一,增幅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中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7769元),约占全部收入的60.6%,家庭经营性收入(3973元)占31.32%,两者之和占91.92%,并且有相当离土人员已在城镇置房定居。因此,种、养殖业产出已不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这就为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两新”工程建设加快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步伐。自“两新”工程启动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城乡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拉动了农村投资消费,助推了农民创业就业,深化了城乡配套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两新”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互相提升。

(三)国土空间的布局进一步优化。我们坚持把“一个确保、三个不变和一个不突破”(即:确保农民的权益和利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农用地的用途不变、农用地的量与质不变;不突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作为前提,克服“重用地、轻复垦”、“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多管齐下整合推进

(一)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城乡用地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一是加强两大规划的对接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市域规划、“1+X”村镇布局规划、城乡一体新社区规划加强互动衔接融合,力求“两规合一”,做到美丽生态、节约集约。二是着力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市级规划大纲已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到今年年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可基本结束。

(二)当好项目立项的“守门人”。2009年年底,市提出“六定七步”法,规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要点和项目立项报批。“六定”就是定题、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定序;“七步”:第一步是依据县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第二步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第三步是组织土地权利人听证;第四步是被搬迁农户签字确认;第五步是编制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暨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第六步是在新老规划过渡期内,市、县(市、区)、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承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安置用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纳入允许建设区内;第七步是县(市、区)、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申请立项。全市按照“六定七步”法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立项报批。

(三)资金筹措多措并举。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把村庄整治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用于扶持“两新”工程建设中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银行融资进度。三是加大奖励力度。在落实省政府每亩6000元以奖代补资金的基础上,市政府再对宅基地复垦给予每亩4000元的奖励,其中各县(市、区)每亩配套2000元。

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初步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新市镇中心集聚区77个、一般集聚区224个,改造集聚农户22041户,其中新市镇15095户、城乡一体新社区6946户。目前我市已经省厅批准立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1个,另有24个项目正在报批之中,合计45个项目。(见下图示)

(一)城乡区域国土利用空间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按照“1640300”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规划目标,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把全市856个行政村17000多个自然村集聚到40个左右新市镇和300个左右城乡一体新社区,并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新建农房的土地节约率均在50%以上,初步遏制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节约了社会投资和资源。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把整治重点从“五化一配套”(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村庄绿化,转到以环境洁化为主的垃圾收集处理和各项村庄整治成果巩固上来,村庄整治覆盖面不断扩大,不仅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节约了社会投资和资源。

(三)民生得以改善。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按公寓房安置测算每户农户平均资产将由约15万元增加到60万元左右,再加上多余住房出租、入股参与产业和商业用房开发、土地流转金、创业职业培训资助补助、社保补贴等,农民可获得长期稳定收入。

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取得的启示

(一)领馆重视,落实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建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指导协调和督查推进机制。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市、县(市、区)两级农办要负责研究制订相关政策、牵头组织协调工作。三是加强工作考核。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单位)党政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加大考核权重。

篇9

关键词: 农民联户;农村土地整治;农民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92-02

0 引言

随着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不断推进实施,农民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施工质量差、土地利用率低、耕地后期管护难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2009年,重庆市垫江县白家镇湖滨村四社村民率先开展了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有益探索,开创了全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模式创新的先河。

1 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试点运行概况

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是在传统土地整治项目土地权属调整难、群众参与力度不够、规划设计未与未来产业规划相结合、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施工质量不高、后期管护不到位、农民撂荒现象严重的背景下试点运行的,其运行原则为:联户申请、统一规划、群众投劳、产业支撑、联合经营、基金统一管理、封闭运行。

项目运行两年多来,共整治白家镇湖滨村四社土地面积33.3公顷,涉及承包农户78户,累计资金投入153.7万元,其中110多万元为县国土局投入,其余为承包商自筹资金,实现新增耕地5.563公顷,复种指数由以前的不足1变为整治实施后的3,农民年人均收入由以前的不足1000元变为实施后的5000多元,研究形成了《垫江县统筹城乡发展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和《垫江县统筹城乡发展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2 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试点主要做法

一是在项目申请前,找好承包商,进行产业定位。白家镇湖滨村四社土地整治项目申报前,由村支书叶书记与返乡创业老板黄总达成协议,共同整治四社土地,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将其建成蔬菜瓜果基地。

二是农民自愿申请整治,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回收承包地予以流转,并组建专业合作社。四社在申请土地整治前,召开村民大会,按照自愿整治并交出承包地使用权原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回收的承包地打包统一流转并组建滨江果蔬专业合作社,确定黄正文为合作社负责人,将回收的承包地统一承包给滨江果蔬专业合作社,并签定合同。合作社对四社土地统一经营管理,按照田350斤/亩、土200斤/亩及最新粮食市场价格确定每年支付给农民的补偿费用。若合作社退出承包,整治后的耕地按照“同增同减”的原则及承包时的台账,重新确定权属分配给农民。

三是土地整治设计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项目区拟打造为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蔬菜瓜果基地,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蔬菜瓜果基地特点,力争使设计方案满足机械化耕种、机械化运输、灌排方便等需求。

四是农民联户实施,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注入土地整治项目。四社土地整治项目打破了传统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招投标的模式,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组织当地村民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自己实施,合作社支付一定的工资,并聘请村社威望高的村民予以监管,县国土房管局土地整治中心提供技术指导。资金上充分整合了社会资金,县国土房管局与合作社负责人共同投入。

3 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试点主要成效

一是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耕作条件。项目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进行田块、土坎归并、降坡等工程措施,将细碎、零散的地块,改造成连片适宜机械作业的地块,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通过配套蓄水池、沉沙凼、灌溉引水管、排水沟等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耕作条件。

二是激发了群众主动性,改变了土地整治被动局面。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既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又根据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调动了农民群众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改过去政府统管的局面,实现了政府要求土地整治转变为农民群众自愿开展土地整治的新局面。

三是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资金效能。项目建设不实行公开投标,直接由群众自行施工,工程质量由其自行监管,减少了项目管理、监理、中介、工程施工利润等费用,使资金直接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了资金使用效能。

四是提高了项目规划设计的实用性,针对性。群众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施工阶段全程介入,广泛关注并参与监管,提高了工程规划设计的实用性,规划设计按照产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使得设计方案更切合产业发展需求。

五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土地由专业合作社统一利用管护,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生产模式,复种指数由以前的不足1变为整治实施后的3,防止了耕地闲置撂荒现象,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农民年人均收入由以前的不足1000元变为实施后的5000多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4 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试点存在的问题

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系统理论还须完善创新。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虽取得一定突破,但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理论上还须进一步改革创新。如项目工程不公开招投标,直接由农民联户建设,与现行政策相悖,应研究出台专项政策予与扶持。相关项目运行管理制度、试点的深度和广度、项目所需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等都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二是工程施工建设进度较慢。一方面由于农民联户实施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时间观念不强,作息无规律,机械化施工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期。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施工走弯路或碰到施工技术难题往往花很长时间才能解决,造成施工建设进度缓慢。

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资金筹措难。农民自己施工更注重工程的质量,对工程的要求更高,按照传统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标准难以满足农民需求,而目前还未探索建立针对该整治模式的融资方法和融资平台,导致资金筹措难。

5 建议

5.1 深入调研,完善制度创新。建议加强对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深度调研,完善的操作办法和基金运转模式,探索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5.2 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土地、财政、审计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进一步予以扶持,技术上予以指导,切实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农民联户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

5.3 以产业发展为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统筹考虑选择项目,结合项目区当地自然、生态情况,引导适应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项目与施工项目配套建设,使整治后的土地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得以充分合理利用。

5.4 整合项目资源资金,加大经费投入。政府主导介入,政策强力支撑,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巴渝新居、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等项目资源、资金整合,将田、水、路、林、村等项目资金整合配套使用,统筹规划,统一实施,最大化激发资金使用效能,加大试点项目经费投入,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贺国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35-36.

[2]乌拉.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问题研究——以鄂尔多斯市土地整理实践为例[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3(141):63-65.

篇10

[关键词]土地整治;实施;质量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401-01

一、实施土地整治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有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无法“用在刀刃上”。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运行情况来看,整理项目存在较为普遍的非农利用与非粮生产情况,致使专项资金并没有真正达到“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

(三)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到位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人员现场工作不深入,对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以面代点。照抄照搬现象较为严重,勘察、测量深度和精度不够。重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忽视县级论证,参与论证的代表不全面,特别是征求当地乡镇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意见不够,为走程序而论证。二是项目预算准确程度不高,强套亩均标准,人为提高或降低投资。三是县级国土部门技术人员参与不够,多局限于收集资料和向导角色。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进行了规划设计变更,部分项目变更幅度较大,个别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

(四)土地整治实施管理不严谨

一方面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不严;招投标方案审查不严;有的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离做精、做细、做扎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工程后续管护缺乏手段,已建好的单体工程存在破损、盗窃等现象,工程长效使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总结。

三、开展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主要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科学编制规划至关重要。规划编制中,要组织农业、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通过实地调查和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新增耕地潜力、群众参与意愿等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做到汇集民智,集思广益。规划编制方案草案出台后,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在媒体公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切实符合当地实际,以利于长远发展。

篇11

[关键词]土地现状 土地整治 优化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58-1

0前言

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毁林建厂,毁耕建路,这也使得农村土地进一步缩减;最后就是农民意识方面,过去由于政府管理力度的有限性,使得农民建房没有合理规划,低层建筑错落无秩序,整体无规则,大量占用土地。然而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如何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状况和基础设施也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在这一社会状态下,土地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1我国土地现状考察

1.1农村居民居住建筑不合理,家庭式工厂设置无规划

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现以河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户来统筹讲中国农村现状。以河北省为例,多数村庄都是靠田建屋,院落偏大,高低层建设不合理,不但分散凌乱,而且使得交通受阻,房屋光线遮挡,空气不流通等问题严重,这都是由于过去人们随遇而安的思想和政府缺少统一规划造成的,见缝插针式的房屋到处可见,家庭式小工厂穿插其中,不但影响整体秩序,而且环境也受到了破坏。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房屋建设都存在以下问题:(1)村庄无公路、公路狭窄、路面质量差;(2)房屋朝向不合理,高低不同,面积大小不同,错落无秩序;(3)居民建筑容积率低,大多沿袭以往的“有天有地,单独门户”的落后观念。正是由于这些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的不合理性,使得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度减低,阻碍了土地综合治理的脚步。

1.2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政府监管力度的不当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的不合理

现阶段,农村改革飞速发展,但农村土地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水利系统的建设,如果天气风调雨顺,农民可以获得丰收;如果赶上自然灾害,农民就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农村大部分土地使用黄河水灌溉,有的老井因多年失修,不能正常灌溉,长此以往,得不到灌溉的地方慢慢变为荒地;其次,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灌溉机器丢失现象,这都是造成农村土地严重缩减的重要原因。

2农村土地整治措施,探究土地发展的内在潜力

(1)转变思想,优化土地集约管理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首选我们要积极响应,转变传统的住房观念,拆除不合理住宅,统一建筑。提高农村居民建筑的容积率,据调查,河北省农村居民住宅出现了闲置和未使用问题,所以农村土地整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对于建住宅建在交通发达、环境好的居民坚决不当钉子户。其次杜绝政府规划的四周新,中间破的现象,严谨杜绝土地浪费现象。

(2)加强农村土地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首选是路的建设,目前河北省对外交通公路配套设施很完善,对外交通状况良好,但村庄内部道路错落无秩,层次不齐,更没有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局面;再加上公路质量差,尤其是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机动车无法动弹的画面屡屡皆是,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尽快实现从家门口到家门口的公路到头建设,提高公路施工质量,为农民的出行和实现机械化提供有力的条件。其次是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河北的一些农村忽视水利系统建设,出现任意填埋,导致水系统的不畅通不完整;再加上任意污染水系统的现象,导致原本碧海蓝天的水系统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污水池,这也使得农田得不到有效的灌溉。所以必须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水系统的重视,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新建一批小型蓄水池,建立一批引水渠道,充分保障水利的供给,使农田得到有效的灌溉,达到庄稼的可持续利用。再次是提高农村电力设施的建立,据考察河北省大部分农村电网简陋,变压器陈旧老化,电线离住宅区距离近而且普遍偏低,恶劣天气经常出现停电现象,为此,我们要加大对农村用电系统的监管力度,搞好农村电网设施,充分保障电力设施的供电能力,只有这样,一些先进的电器产品才能得到利用,才能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未来发展趋势

(1)优化农村土地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农村精神生活建设,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我国对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有效的通过土地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不同,所以制定出整治方案也不同。同时提高各地文化素质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整治,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合理提高基础农村设施,建立长期有效的适应当地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保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使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得到有效保障。新农村土地整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土地整治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对于绿化带中乱扔垃圾,填埋绿化带等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业用地要合理规划,建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污染的企业要严厉整治,要严格控制工业土地占有量。

4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如何有效的利用土地,建设新型环保住宅的发展已提上日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要创新土地整治制度,使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循环流转,合理有效的利用闲置土地,从根本上减少浪费土地,破坏环境的现象,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借鉴土地整治成功项目经验,更新模式,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建分.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

篇12

关键词:土地整治推进工程

中图分类号: DF45 文献标识码: A

为使土地整治更有效地服务于中国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国家战略,助力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食能力建设规划,2010年5月,吉林省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报送了《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总体方案》,国家确定吉林省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

2010年7月末8月初,吉林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我省300多万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损毁,受灾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8月26日上午,吉林省政府在永吉县口前镇官马山村,召开了吉林省灾后重建水毁耕地恢复整治工程现场会,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做好水毁耕地核实工作,强化市、县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积极组织灾区农民参与恢复整治工作,简化项目管理程序,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因此,加快水毁耕地恢复整治是灾后重建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

一、示范建设助力灾后重建,为灾区稳定、确保粮食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合吉林省实际,经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国家同意将我省水毁耕地恢复整治纳入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范畴,并下达我省灾后重建水毁耕地复垦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原有规划做出调整,建设期由原规划的3年调整为4年,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总规模525万亩,预计新增耕地23.6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02万亩,实现提高粮食产能5亿斤,总投资56亿元。

永吉县等15个县市区水毁耕地恢复整治工程纳入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中,总规模8.63万亩,实现新增耕地8.26万亩,共投入资金4.43亿元。在国家政策和资金强有力支持下,到2011年春耕前,通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形式完成复垦工作的重度水毁耕地全部恢复耕种条件,及时交给农民耕种,为灾区稳定、我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主要经验和成效

一是全面下放项目管理权,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开展推进项目建设。将项目的建设管理权全部移交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明确市县政府的职责,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有效推进项目建设。为简化项目管理程序,安图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三边”方式,即:边施工、边设计、边招投标。项目实施后,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问题,让受灾农民及时种上地、种好地。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有效地推进项目建设。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配合的方式有利于推进项目建设。市县政府组织各部门协力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抽调各部门专业技术力量,全面推动了项目建设。

三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自始至终按照向农民、农业、农村倾斜的原则明确受益主体。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到土地整治项目中来。尊重民意,认真对待农民提出的建议,确保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切实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

参考文献:

[1] 庄小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分析与探讨[J]. 山西建筑,2011,(16)

[2] 文昌禄. 土地整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R]. 2010-06-30

篇13

【关键词】土地管理制度 农民权益 郫县

一、土地制度改革及其所面对的问题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如此,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亦为农民财产权益保障的核心之所在。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日渐深入,乡村土地所有权产生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与义务尚未准确地界定,经常出现行政管理权侵犯土地财产权的问题。其二,集体成员资格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由于农民待遇问题而导致的乡村地权矛盾愈演愈烈。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乡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缺乏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我国很多地方进行了与土地制度有关的改革,但是在总体上看来,现行土地制度导致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均有损失,并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亟待处理的事情

1.对所有权主体代表予以明确。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的关键是对集体所有者的最大权益得以保障所达到的程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掌管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然而该组织为实际上不存在的所有者,于是即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不少问题。于是,对所有权主体代表予以明确成为当务之急。

2.对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规划予以统一。对国内当前规划系统的变革,须要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完成土地使用宏观规划功能的拓展。在对乡村土地规划予以编制的时候,须很好地听取弱势群体的意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发挥农村定位中的功效。不仅如此,还应该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配套规划相适应。

(二)郫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情况

1.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对农村集体土地予以确权登记。其一为奉行政策先行。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形成了整个县集体土地产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体系。其二为奉行农民自主。真正地依靠基层自治组织,由农民自己协商处理问题,很好地处理了确权登记的不少难点。

2.为求确保流转畅通,促使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其一,很好地建设了土地交易平台,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纳入国有土地市场统一管理。其二,很好地对配套服务制度予以了健全。开创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扩展了多种金融投融资渠道,完善了农村所有权流转的相关服务。

三、农村土地整治与农民权益保护

(一)农村土地整治定位的意义

1.破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标准约束难题。国内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不集中、面积偏大,还时常在市县土地管理里游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政策改革是以村庄用地非同小可的潜力作为基础的,村庄土地整治是处理城镇用地标准与耕地补占平衡两大障碍的重大战略选择。

2.破解农村建设集约用地的现实瓶颈难题。贯彻执行政策的重难点都在农村。这当中进一步开展城乡土地管理政策变革,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用地集约化的关键在于创新机制与否,打造现代中性化社区。唯有在创新机制上取得了成功,才可以为破解农村建设集约用地的现实瓶颈难题带来可能。

(二)农村土地整治的选择与创新

1.农村土地整治的选择。农村土地整治关联到的行政机构很多,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消极影响。在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进行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制定具体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推进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式。就乡村土地整治制度革新来讲,务必对部分制度设计思想予以转变。

2.农村土地整治的创新。土地整治应该规划先行,尤其当用县域作单元,探索乡村空心化生命周期,形成程序式整治模式;土地整治建设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并经得住实践考验。重视规模效应,保证刚建村庄不会马上变成未来的空心村。乡村土地整治也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采用多种技术指标以及管理方式。

四、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与农民权益保护

(一)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增强第一产业规模效益,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这即要求形成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而调动农民积极性,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形成适当的规模经营。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保护耕地的费用不应该仅由管理土地的县乡级地方行政机关以及承包耕地的村民完全承担,中央与省级行政机关亦要担负有关的费用,从事非第一产业的人们均须担负一部分的费用。

(二)土地收益现状与征地制度的革新

1.土地收益欠合理。从表面看来,是征地和卖地价格存在剪刀差,实质上却是运作机制的问题。站在农民的角度看,是应该享有全部的土地财产权;但是站在政府的视角看,却为着实转变职能,对部门以及不同级别行政机构间的关系予以整合。

2.革新土地征用制度。其一,对公共利益予以清晰的界定,对行政机构征地活动予以规范。对于不是经营性的用地,可使用征地的方式同时予以合理补偿;对那些经营性用地,应该在土地使用宏观规划等的管控下很好地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效。其二,从征地补偿到征地市场定价。要不断深入地探究征地市场化补偿机制发展结论的成立性。土地征用制度需要从用途、价格双管齐下转向仅有的用途管。

五、结论

本研究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对成都市郫县的已有经验予以了总结。郫县根据城乡统筹、城市带动农村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主体思想,为保护耕地的村民提供经济补偿,催生了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只有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很好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以及资产,才能更好地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谭术魁,彭补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的支撑体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2(10).

篇14

关键词;三农 城乡统筹 农村土地 整治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三农”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关心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否惠及到全民大众。根据最新的相关文件,中央已经提出要进行农村土地的整治,这代表着国家对中国农村的土地整治问题高度重视,并且下决心解决这个直接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问题。吉林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较多,后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是国家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以长春市、吉林市为核心的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地处亚洲黑土带,土地肥沃,是吉林省优质耕地的集中区。为了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作为一项支农惠农的创新举措,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与吉林省于2010年5月共同签订了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协议,涉及工程建设总规模287万亩,计划新增耕地20万亩,预计提高粮食产能4亿斤。

一、吉林农村土地整治运行中存在问题

1.缺少统筹计划,相关机制未能建立。农村土地整治不是一个单项的工程,而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涉及到田、林等等相关的部分,更和路、房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有着重要的联系。而这些又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在进行管辖的过程中,虽然会出现交叉,但是多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未形成。因此,经常会缺少组织和计划,显得整个整治计划杂乱无章,并且实施的效果也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任何的工程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只有统筹安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土地整治更是如此。除此之外,分管不同事务的部门,自身的权利范围划分不明确,影响了整治的进行。

2.资金投入不够。随着现代化的农村治理理念的发展,农村土地整治的理念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并且建设内容以及资金的使用去处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土地整治不仅仅需要对土地进行平整工作,在田间道路建设相关的水利系统,并且还需要对农村的整体环境进行整体性的治理,对农村的危房、老房进行重新的改造,提升农民的生活环境,在这几年,农村公益事业也成为了很多农民关心的问题,并且需要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的项目不能很好的开展,国家对农村土地整治制定的定额标准是一个全国的平均水平,并没有和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就让很多的农村在进行土地整治出现了资金的缺口。

3.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再好的政策,再好的农村土地整治方案都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如果农民不支持不配合,任何的方案都是难以进行开展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地方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以及和农民的沟通的工作,对于是否修路、沟等等直接涉及到农民利益的工程,征询农民意见的力度不够;在进行工程计划,实施方式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农民的发言不够重视,征求意见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

二、吉林农村土地整治创新路径研究

1.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施整治。结合城乡统筹, 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在建设高质量工程的同时,积极关注“三农”的新情况、新发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的契机,进行农村的真题的规划,合理的使用资金,有效的帮助农村的发展,引导农民的居住向村镇的中心地带进行集中,对于耕地要进行合理的使用,并且积极的推广规模化使用和管理。 针对每个不同村镇土地资源所具有的不同的特点,并且结合每个村中的布局,制定和村镇相适应的种植以及管理的方法, 进行有效的整治模式以及布局设置,发挥规模效应,充分提高经济效益。

2.合理使用资金,进行必要的融资。城乡统筹下农村土地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简单的只依靠政府的投资,是很难满足农村土地整治的需要。因此,当地的政府应该要扩大眼界,不能仅仅依靠财政,创新思路,研究一些可行的融资方案,让其他的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建立起一套以政府拨款为主,银行融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资金筹集制度。并且农村的政府要严格的征收开垦费、闲置费等等相关的费用,并且要保证15%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土地治理。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被有效监督,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3.大力宣传,人人参与。当地的政府要重视宣传,要正确的使用舆论,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知道土地整治重要意义、治理的目标依据具体的实施路线,并且广开言路,让农民的意见成为土地整治重要的决策依据,从而营造民主的氛围,帮助更好的服务于农民,在宣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使用到报刊、宣传栏等等传统的宣传方式,更加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建设专门的网站进行网络宣传。

三、结语

围绕吉林城乡统筹的实际,通过对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缺少统筹计划、资金投入不够、农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制定相关制度、合理使用资金、大力宣传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亚斌.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D].兰州大学,2010

[2]王坤.安徽农村土地整治与土地制度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2

[3]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国土资源通讯,2009,08:6-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