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范文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戏剧元素;音乐教学;教学思路

戏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是戏剧在新一代国民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青少年对影视剧和流行歌曲的兴趣超过了对戏剧的兴趣。在我国戏剧分为很多种,不同地区的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和戏剧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有人文特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说文识字”,而是要将音乐教学与生活和文化相结合,倾向于对语言技巧的传授以及文化的传承。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歌词理解中发现中国的文化之美,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意义

(一)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理解一些经典的歌词,这些歌词的范围基本只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知识范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使得教学方式长时间处于一个单一不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对歌词理解教学充满了排斥心理,从而导致整体的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将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有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内容会变得十分有趣,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戏剧的表演之中,在参与之中体会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在表演中学习的乐趣[1]。比如,在理解某一经典歌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戏剧表演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会歌词中一些经典语句的含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使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到传承。现如今,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戏剧这一艺术渐渐地被重视起来,很多家长会选择花费大量的金钱为孩子报读戏剧兴趣班,这使得我国的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以延续。尽管如此,这类家长所占的比例仍然太小,戏剧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小学生认为戏剧是年纪大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将戏剧文化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学生这一先入为主的想法,因为大部分小孩子并没有接触过戏剧文化,陌生感使他们对戏剧没有太多兴趣。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学生在歌词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戏剧的趣味性,久而久之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育是对艺术和文化的传承,教师育才育德,培育人才;学生习文知事,学以成材。小学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业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成长为品德与学识兼优的新时代人才。(三)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在各学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当时教育的首要工作内容。同时,会议还提出学生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不要只做学习上的“优等生”,还要做生活上的“优等生”。在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下,音乐教学体系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教学内容应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引导方向,内容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在科学性上,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达到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时代性要求上,教学要在充分分析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在民族性要求上,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核心素养教育观与民族文化教学观相结合,强调教学的责任和社会义务,充分体现民族特点[3]。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都得以体现,特别是在民族性要求中,戏剧与教学相结合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格魅力,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教育目标。

二、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策略

(一)与歌词理解内容相结合,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植入。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游戏与课堂内容的结合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迎合小孩子爱玩天性的游戏教学法不仅符合寓教于乐的要求,还能让歌词理解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在放松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其他状态下的数倍。将戏剧元素植入音乐歌词理解教学中,可以采用“戏剧+游戏”的方式进行植入,显得不突兀,如戏剧表演的方式。虽然学生没有戏曲功底,但是可以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曲目的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歌词内容编写一些简单的剧本,剧本里包含数个角色。在进行表演时,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整个曲目。在说台词的过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对台词内容的记忆也会加深,同时有助于理解歌词中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除了制定台本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台词内容自由发挥,比如某一句台词是“原来父亲这么伟大,我更爱他了!”学生可以在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变更台词的内容,如“是我太粗心了,没有发现父亲的伟大,我爱你父亲!”或者“拥有这么伟大的一个父亲,我感到非常骄傲”等等。通过表达上的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提升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4]。(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戏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植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音乐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匹配设施教学也渐渐完善。教师想要做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来呈现,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资料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丰富,学生在理解时也会更加容易。戏剧元素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元素,很多小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植入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戏剧文化。在这一阶段,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播放有关戏剧的多媒体资料,逐渐增加学生的戏剧知识。戏剧多媒体资料要以视频为主,挑选一些经典的戏剧曲目进行播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多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戏剧视频的看法,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耐心的解答。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无比的好奇,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戏剧与歌词理解的结合。(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植入戏剧元素。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要讲求科学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歌词理解教学加入戏剧元素,会让学生对歌词理解教学感到陌生,对新式的学习思路感到不适应,如此一来,非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返。所以,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方法,比如迎合学生的兴趣,将戏剧文化与动漫文化相结合。对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大人认为的经典曲目,小学生未必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所以,在戏剧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寻求变通和创新。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动画片感兴趣,教育部门可以对课外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将动画元素与戏剧元素进行融合,在提升小学生歌词理解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教学完成之后要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式是否适用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上的优点,针对缺点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优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优点放大,这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是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很多挑战,只有以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素质教育观念为战略引导,才能让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出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我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三、结语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强调了教育方式要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其中民族化强调的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指出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本,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来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戏剧元素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无疑是对文化传承教育理念的一种深化,通过在歌词理解教学中植入戏剧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的兴趣,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熏染。

参考文献:

[1]王梦秋.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建构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陈倩倩.角色—教育戏剧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1.

[3]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篇2

关键词:广西戏曲;高师音乐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46-02

一、广西戏曲的发展现状

广西戏曲剧种包括桂剧、邕剧、师公戏、彩调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等。在1996年10月的宾阳会议上,广西戏曲艺术家们满怀振兴戏剧的希望,喊出了广西戏剧冲向全国“守土有责”的响亮口号,建立了把广西建设成戏剧强省的宏伟目标,近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桂剧《泥马泪》、《瑶妃传奇》,壮剧《歌王》、《瓦氏夫人》,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凤彩壮妹》、《刘三姐》等。近年来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相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对戏剧文化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剧团运作资金紧缺,戏剧的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传承者极其匮乏。政府对戏剧缺乏整体性的政策法规保护,以至于保护工作实施困难。戏剧团管理经营体制的改革、剧目的创作缺乏鲜活性,戏曲艺术理论提升不足。当今现代化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氛围,现代人审美情趣发生重大改变,戏剧欣赏者减少。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广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因而,广西戏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的。

二、戏曲融入音乐教育的意义

戏曲艺术有着独特的主体文化心理及表述系统,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对生活、文化 、社会的感性认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音乐教育是感性和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因素的其他教育形态相比,更加侧重于感性认识。从教育的角度思考,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学习, 必然使广西各高师院校的学生对广西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加深认识,在弘扬其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诚。可见,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是极其可行的,对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史料记载,从“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的梨园时期 ,到宋、金、元由官轻演变为民重的勾栏时期,续而到以朱明皇室倡导“以乐府楷式”的诸梓时期,再到以清代从高腔到徽班、从雅部到花部至为繁兴的私学时期,古人对戏曲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并早已意识到戏曲教育是关系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然而近现代音乐教育,本着兼收并蓄各种音乐艺术理念和成就,一味从“欧洲文化中心论”观点出发,使欧洲音乐观念成为了衡量我国音乐的标准。我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是专业的戏曲、戏剧学院或较少地有开设戏曲课程的音乐学院,严重忽视了本土民族的传统音乐艺术。

所以,树立起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 将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以高校学子为传承戏曲艺术主体的基本理念,理应成为近年来文化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当今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承担着传播地方戏曲的任务,更将成为新的观众群,对于地方戏曲的认识、理解与地方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将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关注,较好地解决当前戏曲艺术观众群后继乏人的窘境。

三、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地方戏曲艺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注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戏曲艺术教师队伍,确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地位,动担负起将本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责任,把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增强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高校可聘请地方戏曲音乐的表演艺术家举办戏曲演出,开展戏曲音乐知识专题讲座,对戏曲的唱腔、角色行当、武功杂技、戏剧的演出服饰、化妆与脸谱等知识进行系列讲解,或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来兼职戏曲教学, 充实师资力量,推动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

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在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编撰戏曲艺术教材,实现教育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当前, 广西戏曲艺术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致使艺术家的成就与经验得不到继承和发扬。教育部门应当组织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师与各地方戏剧团的专家共同建设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队伍,编写出广西戏曲艺术教育理论教材,并实质性地应用到高师音乐教育中。

(二)设置本土化课程内容

目前广西大部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内容仍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极少重视有关地方音乐的课程。这种脱离传统音乐的课程模式阻碍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而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建立,对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等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理应调整教材结构,适当增加地方戏曲的教学内容,增设戏曲欣赏、戏剧史、戏曲表演艺术等与戏曲艺术相关的课程。

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将地方戏曲资源融入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将昆曲引进课堂,安徽与湖北两省高校将黄梅戏引入教学等。在教学中,引入戏曲表演,充分利用人的视、听、读、唱等多种感官功能,将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最佳的信息接收效果。高师的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可借鉴此类教学方式,以实践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使教学趋向于更综合、更科学的形态,加强各学科间课程教学渗透。

1.与声乐课程结合

现代民族声乐片面追求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正逐渐缺失本民族特性。民族声乐追求科学性不能以抛弃民族性为代价,要解决民族声乐这一问题完全可以吸戏曲之所长、扬民族之特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渗透一些戏曲音乐唱段,并与戏曲声乐在发声方法上的特性,如咬字、呼吸、共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借鉴戏曲艺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地方语言的优势, 让广西地区生源的学生学唱民族的戏曲唱段, 熟悉戏曲中的各种角色。如壮剧,唱词、道白都是壮族的方言土语;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桂剧和彩调剧,都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桂南采茶戏唱腔语言则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并且从演唱技巧和表演的艺术层次来把握戏曲音乐风格,实现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艺术的良性互动。

2.与创作课程结合

地方戏曲通常都是没有专门的作曲人员,所有的音乐设计都是由剧作者完成的。然而从戏曲的发展来看,专业的分离将更加细化。因此,从作曲的技术层面来说,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入新鲜元素可将戏曲引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

在作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把地方戏曲音乐的旋律、音调、节奏等元素结合到歌曲创作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熟练地掌握戏曲音乐的精髓,深入地感受戏曲音乐。

3.与器乐教学结合

开设与戏曲伴奏相应的器乐选修课程。苗戏的伴奏乐器有苗笛,芦笙,牛腿琴等;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有马骨胡,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此外还有木鱼、星锣、边锣等打击乐器;桂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由此可见,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都是各民族常用的民间乐器。而通过对各种民间器乐的学习,可对民族乐器的历史沿革、流传演变、制作材料、演奏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建立起对民族器乐的审美观,认识各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民族文化,使一些古老的乐器和演奏方法得以保存和流传。

4.与舞蹈教学结合

戏曲中的 “做”、“打”独特的表演体系,是将生活的动作加以提炼和发展,并在音乐中得以程式化(节奏化、韵律化、舞蹈化)形成的,其展现的是艺术化的形体动作。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一走、一站、一颦、一笑、抖身、转身等舞姿都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完成的。有些戏曲剧目本身是在民族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取了大量的舞蹈成分。如桂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花鼓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苗戏也是在芦笙舞、踩堂舞、拉鼓舞等苗家歌舞中酝酿而成的;而民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将绣球舞、板鞋舞、芦笙舞等传统舞蹈中注入了现代舞元素。可以认为,精湛的戏曲技艺与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教学相融合,促进了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学习,更促使了本有的民族舞蹈吸取戏曲表演的精华元素并渗透于民族舞蹈中。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营造戏曲艺术的学习实践氛围,利用高校资源进行舞台实践,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条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 学习戏曲艺术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应用课堂上所学的戏曲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把戏曲艺术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当中,做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先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各地方戏剧团联谊,共同走向社会大舞台。在社区、街道等社会大舞台表演, 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和向老一辈的戏曲艺术表演家们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使戏曲艺术教育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激发对戏曲音乐的热爱,积极参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为 “振兴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必须加强戏曲音乐教育。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播者,大学生们有责任学好戏曲音乐,主动背负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本文抛砖引玉,期望戏曲艺术能融入教育体系,以地方戏曲教学作为进行戏曲教学的起点,使得戏曲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献凯.地方戏剧生存困境原因初探――以彩调为研究对象[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周培松. 中国古代戏剧教育浅窥[J]. 戏剧艺术.1983(04).

篇3

一、让音乐净化育人环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校园是教育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在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上都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高昂的学习氛围便成为了关键,使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只是课堂教学,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音乐的本质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过程,而当前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走入了误区。当前港澳台流行歌曲过热,国内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戏剧遭受冷落。据调查显示,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喜欢日韩、港台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这些地区流行歌星的约占60%;而熟悉喜欢我国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仅仅占5%;日韩、港台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奋过度,要么倾诉悲欢离合的情绪,要么宣泄悲观失落的情感,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妨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李谷一、蒋大为、郁钧剑等老一辈歌唱家,熟知董文华、蔡国庆、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年轻歌唱家,聆听和享受他们的歌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响《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气节,从《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为了谁》《父亲》中体味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感悟民族音乐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实从“追星”的行列中走出来。

二、让戏剧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宝贵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把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是适应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课改是定向教育,具有专业性的发展方向,戏剧表演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和整体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表演融歌唱、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戏剧剧本能对学生进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她们生动形象的表演艺术,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乐课堂教学和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是学生学习剧作难得的课外阅读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处,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萧伯纳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在现实教学中,首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体验经过上千年的表演实践和民间艺术有机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较强的表现力,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继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表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综合表现,以增强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品味。鉴赏戏剧表演是通过唱腔、脸谱、杂技、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艺术形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她汇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经典、名人贤达、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再现了不同时段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课改和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把戏剧内容和音乐内容结合一体,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能巧妙地运用戏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艺术表演能力。戏剧是靠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效果的,需要演员和乐队的配合,这种综合教学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对弘扬祖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三、开展双边活动让音乐戏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瑰宝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认“乐教”,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好的剧本、乐曲,好的唱词能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她们成为了专业教师和专业班级拥有的教学宠儿,她们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校园里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为了适应高中教学新课改和现代教育新潮流的趋势,必须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走出课堂,走出专业,融入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社会、政府、家长以及高考的重重压力之中,校园中的学习气氛空前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融入校园,走进班级,溶入每个学生的心间,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例如在校园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设备,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乐曲和歌曲,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借以释放,使学生真正体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早晨嘹亮的军号声伴着明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合成乐,把学子们从睡梦中唤起,使学生既有军人积极高昂的感觉,又有轻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义勇军进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响起,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若干个升旗小组,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国歌声都要响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时刻饱受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拥有祖国时刻在心中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三餐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然而他们的脑子里是一叠叠试卷,谈论的是错题集,这时如果播放几曲教材中的轻音乐,或者几首轻松欢快的校园歌曲,学生们紧绷的脑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来,紧锁的眉间也就舒展开来;午后的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学习中积累下来问题,其实不然,有张有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专业班的教师可以召集或由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不同种类的戏剧表演小组,在专业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校园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鲜为人知的戏剧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让紧张学习一天的学子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悦的活动和气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既体现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课堂主导效应,也发挥了学生在艺术表演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体验有机地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搭建音乐戏剧大舞台

篇4

1.在教学中渗透艺术审美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环节

语文教学与其他的学科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知识涉及自然人文,包罗万象,有诗词歌赋,丰富多彩;从教学形式上看,有听说读写,课堂内外,不拘一格,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知识的内容与形式如此丰富多彩,展现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是如此广阔的一片天空,这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常说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面大旗,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时应把审美和艺术教育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和实物教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与艺术互相渗透现象是极其常见的。这些文学与艺术相互渗透下的共性,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渗透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切入点。

2.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艺术教育是完成好教学的中心任务

(1)注意语文教学与绘画艺术相互渗透。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之说,尤其是唐宋是以来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是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之中的。在讲解这些诗作时,教学以图画为切入点,这有助于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如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元代王冕的《墨梅》等。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电影片段或自制课件等教学资源,以图导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图文的衔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取新知识;也可以以文带图,引导学生由文字意境进入绘画图景,再回到文字中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沿文设图,让学生在课文教学前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样将绘画引入教学,进行美的训练。

(2)巧妙应用语文教学与声乐艺术的衔接。声乐艺术是以声音和音乐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朗诵、演讲等。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如同听音乐的感觉,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声乐艺术达到的良好效果。

在培养学生朗读时,音乐和朗读还可以结合起来。配乐朗诵,易于诱发联想和想象,创造特殊的情感氛围,形成美的意境。有些古诗被谱成相应的曲调,可以以唱带读,以唱促读,强调自身显示出来的感情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

(3)把握好语文教学与戏剧艺术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代戏曲和现当代戏剧的传统篇目,如《雷雨》《奴隶英雄》等传统戏剧作品。教材的编审者将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传统的语文课把中国戏曲的独特个性,中西戏剧的不同观念,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等都淹没在诸如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分析中,使学生失去了戏剧艺术的宝贵启蒙机会。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初步知晓戏剧奥妙并对此产生兴趣的未来观众和演员,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富有价值且饶有兴趣的课题,更是体现新课程的特色。教材中的戏剧节选,本身就是剧本。还有,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实践,既能感受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美的丰富内涵,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3.寻找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关键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电化教学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网络等,在教学中进行艺术渗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扩大容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可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随时可以感受美的形象,接受艺术的熏陶。

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美的情趣途径很多。除了利用最基本的语文教材进行艺术教育外,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课内轮流上台进行三分钟演讲、信息交流、口头小作文等;也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选课题,对文学艺术深入感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选修课进行文学艺术欣赏,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观看由名著改拍的电影电视剧;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艺术教育渗透。如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学社、办手抄报、办墙报、出专刊等。这样长期坚持,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染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强有力措施。

篇5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学科综合

让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这样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标准》中还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新课标对于学科综合已在理论上给予了明确的提出,那么,实施者应该如何把握、驾驭这一理论,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实施运用,则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对这一理论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科综合的提出

1、学科综合的意义

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领域,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音乐学科体系向其它学科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2、学科综合的理论依据

世界著名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创史人,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理论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二、学科综合的具体实施

1、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方面。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从实际内容上来看,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综合起来进行学习。

2、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任何一门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融会贯通,密切结合,在教学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而且,这种教育理念在很早以前,就被一些大家所认同和采用。1924年,在慕尼黑一所实验舞蹈学校,与17位女学生一起,奥尔夫就已经开始了古希腊音乐理念――音乐、舞蹈、语言合一的现代实验。奥尔夫这样说:“音乐教育的‘原本的’(elemental)观念并不是新东西。我只是用今天的术语表达了不朽的观念,使古老的思想恢复了生命力,并为我们服务。”还有我国早期的“乐教”也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也写到:“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让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音乐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结合、一定的音乐与地方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与科学、历史等课程的结合等等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而且要在学习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之外,不断地开阔[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享受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和文化。

三、实施学科综合的几点建议

1、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要具有音乐性。

每一首歌曲或者乐曲都有它特定的创作背景或民族地域的特点,因此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但是,素材是否合适,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能为你的教学增色才是关键的。我们还是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

2、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会喧宾夺主

综合性材料的运用,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很多老师愿意采用一些综合性的材料。特别在公开课的时候,喜欢运用很多的综合性材料,但往往由于使用不当,反倒适得其反。结果挤占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节课,把音乐课上成了大拼盘,变成了四不像。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在选择综合性材料的时候,应该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因此选择综合性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以后,还要合理的使用,像时间的分配、位置的体现等一定要设计好,不要喧宾夺主,失去了音乐本身特有的价值。

3、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感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学科综合的提出,更是给了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绘画;有的老师擅长舞蹈;有的教师擅长演奏某些乐器;有的教师擅长朗诵等,那么在选择综合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组织。总之,要扬长辟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

总之,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的最基本的理念,是教育的一种进步,也是基础音乐教育最终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篇6

【摘要】戏剧表演模块教学有着与一般高中音乐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主要从感性入手,采用开放式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课堂教学要以体验式为主,通过“鉴赏-揣摩-体验”三步教学法,逐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参与其中,通过参与、表演进而感知,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艺术事业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鉴赏 三步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 拓展

【正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做好高中音乐教学中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研究,使它在一定的时空内产生出最大的效率,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是: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其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鉴赏性——鉴赏是走进戏剧的前提和基础

在“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中,包括音乐在内的戏剧鉴赏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生较初中生有出色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感受和体察别人的情感。而戏剧作品则“最完美的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这就使高中生与戏剧作品的距离不是太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欣赏内容,灵活变通,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例如:在第二节的教学中,通过欣赏歌剧《卡门》(选段)、音乐剧《猫》(选段),然后提出问题“它们有哪些异同点?”通过“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鉴赏中理解音乐在不同戏剧门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参与性——参与是走进戏剧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对戏剧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戏剧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戏剧中,有了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才会激发并增强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

(三)创编性——创编是走进戏剧的重要手段

戏剧艺术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学生学习戏剧艺术,不仅需要学习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和戏剧表演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表现,戏剧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戏剧创作过程的体验。“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三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有法,而无定法”,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没有固定模式,需要高中音乐教师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做到知己,即了解教师自身的专业业务素质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与资源;知彼,即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音乐个性差异。为此,我探索出“鉴赏-揣摩-参与”三步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科学设置,精心组织音乐与戏剧鉴赏课

欧美是戏剧艺术发达的地区,各国都有自己的成名戏剧,如歌剧《卡门》、音乐剧《猫》。但我国也有很多经典的戏剧,如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考虑到中学生对戏剧的接受力有限,开始阶段可先让学生多欣赏国内的名家名段,在逐渐指导学生欣赏不同国家的歌剧,比较和体会不同文化的特点。在这过程中,不仅要科学设置鉴赏课的内容,还要结合内容,备足该音乐与戏剧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创造灵感等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的内容。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保持学生对该课程的新鲜感。要注重节奏和进度,由浅入深。

(二)组织讨论揣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鉴赏课之后,就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总结人物性格,理解戏剧的内涵。

实践中,探索出走班制教学的路子:几个班级合并上课,自由组合座次,然后进行分组;打乱平常课堂的课桌布局,形成开放式的小组教学,营造轻松地学习氛围;每组选择一位小组长,组织对戏剧中某个人物的讨论,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命运,最终形成小组结论,进行发言。教师最终作总结提炼,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这样,对课堂教学形成良好互动,既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欣赏、体验、感受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鉴赏音乐与戏剧表演。

(三)体验戏剧魅力,引导学生自编自演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戏剧鉴赏和戏剧常识、戏剧表演、戏剧创编。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和创编,进行实际体验是最终落脚点。

随着对音乐和戏剧了解的深入,学生也不只是满足于欣赏、揣摩,对表演和创编戏剧也有了期望。教师要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羞涩心理,使他们敢说、敢唱、敢表演。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选取比较有表现力的学生分配到各个组,开展小范围竞赛,进行轮流表演;开展小组创编活动,教师确定选题,小组进行讨论和创编,最终进行预演。预演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最终进行小规模汇演。汇演结果不重成绩,对其表演要求不可过高,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全面地、热情地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和戏剧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创设简单的、生活化的情节主题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1、让学生自己演唱欣赏过的戏剧中的选段;2、要求学生用脸部表情去诠释成语;3、提供某种物体,要求学生围绕此为主题即兴表演;4、让学生根据欣赏所学的知识,模仿创编戏剧片段;5、通过观察,命题排演生活小片段等等。实践证明,这些生活化的简单表演,学生很感兴趣。因为难度不高,学生表演起来很容易,这无形中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的欲望,进而引起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要以高中音乐与戏剧教学探索为契机,提升自身素质,大胆创新实践,逐步完善“三步教学法”,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改进音乐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教学》

篇7

关键词:音乐;戏剧表演模块;创新实践

一、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课程开设

音乐与戏剧表演课程是高中音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示范性普通高中所开设的选修模块应不低于3个,其他普通高中开设的选修模块应不低于2个,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

(二)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三维目标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音乐基本素养、戏剧表演基本知识、戏剧表演实践与戏剧创编)、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戏剧体验,拓展艺术视野,培养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热爱)的高度统一。

知识与技能: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实践,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戏剧模块的知识专业性强,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材为例。教材共分为三个单元,其中包含戏曲、歌剧、音乐剧、话剧、影视、朗诵、小品、课本剧等内容。经典作品25段之多,其中包括中外经典戏剧作品,富有时代气息的电视剧《大宅门》音乐,经典诗歌《我爱这土地》等等。这些作品具有代表性,突出了音乐在戏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音乐教学不能脱离音乐,使得音乐课成为花哨的花架子。戏剧模块的教学过程也应该围绕音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教学,重视戏剧模块的教学特点,以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形式,围绕教学设计逐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第二单元《戏剧音乐的欣赏》中,则是以音乐为路径去感受不同戏剧艺术种类的特色和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戏剧的内在联系,认识音乐在不同类别的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戏剧模块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主体的情感和戏剧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相互融合、产生共鸣的过程。

例如,在欣赏戏曲《牡丹亭游园》时,会感受到昆曲的抒情、细腻的特点以及舞蹈和动作的巧妙和谐,热爱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艺术;在欣赏《歌剧魅影》时,感受到后现代音乐剧的魅力,在传奇故事中领略西方音乐和声乐的独特风格;在小品学习中,通过表演细节和动作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影视艺术的学习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形成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独特鉴赏力和价值观。

因此,在戏剧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三)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评价机制

在戏剧模块的教学中,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反思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改革。其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衡量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用发展的角度去评价。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学会尊重、欣赏他人。

二、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多元教学模式

(一)课型

在戏剧模块教学过程中,有的课以鉴赏为主,例如鉴赏京剧名段《霸王别姬》;有的课以表演实践为主,例如,小品表演练习;有的课以创新实践为主,例如,课本剧的编创与配乐等等。不同的课型在教材、教法上应有区别。在同一课内容的设置上,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组织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例如,在设计《电影与电视剧音乐》这一内容时,可以是“知识学习”为内容的课型,也可以是“影视配乐”为内容进行“技能学习”为中心的课型。教师也可以根据组织形式进行课型设计,例如,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影视剧音乐的知识学习,或者以讨论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等等。

(二)模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校研究并实施了“激趣―体验―品鉴―表现”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其核心为“审美”,旨在通过音乐教学使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

在高中音乐模块课的教学中,除音乐鉴赏模块外,其余四个模块可打破原有行政班结构,采用跑班教学的方式,即以四个班为一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模块进行学习。这种模式一方面使中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也正是基础教育改革对高中阶段各学科的一个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戏剧表演模块教学中对学生心灵的滋润是潜移默化的,新课程背景下模块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底蕴,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文化工程”。音乐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将新课程教学宏观理念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微观方法中,音乐模块教学将会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余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2.

[2]程功恩.艺术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8.

篇8

【关键词】改革 创新 电教

从素质教育的层面讲,音乐艺术本身的知识就是人文学科知识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应该成为青少年知识储备体系中的一部分。整合相同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在乐声中了解和认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常识,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音乐欣赏教材,基本上还是相同艺术形式的专题性音乐欣赏,而且横向上系统地整合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例如: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歌、舞剧音乐)等,这种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不但很好地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而且还全面地了解了与音乐艺术密切相连的其他艺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教师创设的问题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进一步丰富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如设备、环境等),使得音乐教学长期停留在欣赏阶段,即使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想把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到创作范畴,拓展教学内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不会使用乐器演奏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把他们创作的作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毕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音乐创作工具就可直接进行创作并演奏,这就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

电子琴这种现代乐器是高新科技在音乐领域的一个代表,是乐器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琴起源于管风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更方便地演奏管风琴曲和模拟一些乐器而产生的。当时的样子也不是现在这样的。经过了七十年的发展变化成了现在的样子。对于我国来说,电子琴是一种舶来品,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电子琴是具备丰富多彩的、变化奇妙的包罗大自然音色和人类富于想像的梦幻音色,以及可控的不同的音响效果。

2.以情趣和能力为目标,关怀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对于初中生来说,参与课堂、走上讲台,让自我才华得到体现和认可是自我成功的表现,这种因心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学习兴趣的最大源动力。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是新教材人文理念的体现。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实践离不开一个“动”字,传统的音乐欣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和能力发展。所以教材中专题欣赏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能力。音乐与诗歌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去了解诗歌、朗诵诗歌、咏唱诗歌、表演诗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应该带学生走进舞蹈艺术的殿堂,听一听、看一看、跳一跳,感受一下音乐美、肢体美、韵律美和情感美。音乐与戏剧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该引领学生理解戏剧,在音乐素养、诗歌表演和舞蹈韵律的基础上学习表演和表现。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才真正获得音乐情感和美的体验,才真正从人文广义的角度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创设一种宽松情境,自然就给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通过采用图画、幻灯、投影、录像、vcd、电脑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唱、奏、舞、演、说等活动展开二度、三度的创作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音乐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情感悟性,这就要求音

篇9

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闲着没事上家西(注:家的西边),遇见两个蝈蝈吹牛皮。”

“我在南山吃了只鸟,”

“我在北山吃了只鸡。”

……

这是正在北师大海沧附校戏剧兴趣班排演的故事歌《一对蝈蝈吹牛皮》。一群小学生席地而坐,摇头晃脑,不禁让人想起私塾中戴着青色头巾的弱冠书生,不同的是,这群小学生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他们所在的这间教室,就是林建丽老师的“第56号教室”。

“第56号教室”是林建丽的校本戏剧课堂。作为北师大海沧附校的特色课程,部分低年级学生通过戏剧社兴趣班学习,每周三节课,而四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则每两周上一次戏剧课。戏剧课上,学生会被林建丽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发不同的剧本。每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剧组,小组成员则担任着导演、服装、道具、海报、背景、音乐、化妆等职责与排演的各个环节,共同完成

表演。

戏剧需要剧本,这毋庸置疑,然而剧本从哪里来?2009年,林建丽正式将戏剧引入了课堂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语文教材无疑是剧本最为便捷也是最好的来源之一,于是《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在改编之后,都被搬上了舞台。在成为专职的校本戏剧教师之后,她又将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全十二册,从头到尾翻阅了一遍,从中挑选出故事性较强的15篇课文,再加上人教版初中语文的《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晏婴的故事与蔺相如的故事,整理成《小学语文课本剧集》,作为戏剧课教材使用。

“跟欧美、日韩的戏剧教育不同,我的课堂融合了更多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豫剧、评剧、湖南花鼓、苏州评弹、泉州南音等地方戏。学生表演的内容包括童诗、童谣、童话、绘本、成语故事、神话、民间故事、中小学语文课本剧,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用十二个生动的故事表演出来。” 林建丽还曾邀请台湾资深儿童戏剧教育专家钱康明及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来校指导,以张晓风作品改编的《桃花源记》和《塞翁失马》成为校戏剧社的经典表演剧目。

在这间“第56号教室”中,学生通过舞台表演,学会了共情、学会了表达,锻炼了胆量,更体悟到了艺术与生活之美。正如英国表演艺术认证学院(UKCI)英国戏剧专家Ian Kellgren先生看到北师大海沧附校学生参演的中英文音乐剧《Shua~》时赞叹的那样:“再伟大的演员也演不过孩子,更何况这是一群天赋卓绝的孩子!”

热爱成就专业

九年前北师大海沧附校语文组创立南铎戏剧社,经过多年努力,校园戏剧教育逐渐成长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戏剧教育不仅让海沧附校的语文学习成为了“听”“说”“读”“写”“演”五位一体的活动,更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和品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林建丽的努力。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将所热爱的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林建丽将自己喜欢的戏剧大胆地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并发现它对学科素养提升的巨大推进作用。然而,如何才能教好戏剧又成了她思考的核心。“大陆的中小学戏剧教学,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经验可借鉴”,林建丽便利用厦门的地缘优势,向戏剧教育已被列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已经具有相当经验的台湾戏剧教师学习,学会了不少的教学技巧。

在林建丽看来,戏剧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欧美和日韩等国,中国的中小学戏剧教育起步较晚,“总要有人把这一课程引入当前的教育中来,”林建丽这样说。而语文学科是引入戏剧教育很好的切入口,加上她本人的爱好,由她引入戏剧教育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戏剧教育因其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即使是在学科本位的思维模式之下,也仍旧很容易被接受和采纳,而在北师大海沧附校工作的林建丽,得到了学校给予的更大支持和空间。三年前,林建丽辞去语文教师职务,多年的倾注与钻研,让林建丽老师在戏剧教育的舞台上找到了全新的教育、发现了与课桌后完全不同的学生,成为了一位专业的戏剧教

育者。

又是一番新天地

2015年9月,在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下,林建丽带着她的戏剧课加入了学校音乐舞蹈教研组,她自身的语文专业功底和戏剧素养,如今加上专业的音乐舞蹈团队,使她对戏剧课程的发展更有信心。让她更惊喜的是,2016年初,音舞组加入了一位身份特殊的音乐教师,他叫陈伟顺。

这位帅气的小伙子从音乐系科班出身,专业是音乐教育,主修的是钢琴。然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戏曲传承人。他的到来,也给北师大海沧附校开创了一片传统戏曲教育的新天地。

陈伟顺在爷爷的帮助下开始探索传统戏剧教学,包括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的选择、授课方式等。老爷子还让孙子转告学校,他愿意把他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戏服盔头都捐赠给学校。

陈伟顺的戏曲课面向全体二年级学生开设。然而孩子们大部分不会讲闽南话,对戏曲更是一无所知,很有距离感,甚至是排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戏曲呢?陈伟顺选择从戏曲化妆、穿戏服开始授课,通过戏曲的外在美吸引学生,再过渡到音乐美,形体美,最终达到心灵美的教化意义。关于教学内容,陈伟顺说:“在闽南戏曲的众多剧种中,歌仔戏和芗剧最通俗易懂,也最利于闽南文化的推广,所以我采用了这两个剧种相结合的形式。”为了解决戏曲伴奏的问题,陈伟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传统曲牌自己编曲配器,然后请专业乐团录制戏曲唱段伴奏。可以说,为了开好戏曲课程,陈伟顺下足了功夫。

让陈伟顺掀慰的是,自己的努力终于让闽南戏曲在校园里扎下了根,终于在孩子们心中发了芽。他说:“走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学生哼唱戏曲课教授的曲牌旋律,经常有学生遇到我,第一件事不是向我问好,而是问我:‘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上戏曲课啊?’ 再苦再累都值了。”

由小舞台走向大世界

谈起教育,近年来人们似乎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从关心分数到关心素养,学校教育正在选择一条更接近教育本真的路径。读写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个人及社会人际能力、道德理解力等作为人类所需要的一般素养,都要在学校教育中完成塑造和养成。一种观点认为“更好的教学培养更好的人”,而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正被不断提起,也越来越受到

重视。

在厦门,北师大海沧附校是唯一普及戏剧教育的学校。林建丽认为:“在我的戏剧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主角。第一,戏剧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管有没有表演天赋,都是主角,唱戏跑调也没关系;第二,表演只是技能,是载体,

更重要的是装着的文化、文学和艺术。”

林建丽希望戏剧教育还能够推广到其他学校,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成为学生学习的新模式。每每有其他学校来“取经”,她都会知无不言,也会拿出自己编写的教材,与同侪交流

分享。

而陈伟顺也有类似愿望。他用一学年的时间,潜心开发出了一套小学戏曲校本教材,得到众多资深艺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的认可,他希望可以推广到整个闽南地区的学校。

篇10

【关键词】高校 音乐剧 教学 有效途径

音乐剧多指西方音乐剧,这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产生于20世纪,通俗易懂,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很受大众欢迎。这种艺术形式最早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1984年的歌剧《芳草心》,被认为是新时期第一部音乐剧。音乐剧专业作为我国音乐表演的一个新兴专业,其教学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剧为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借鉴了西方音乐剧教学模式,但仍然无法满足我国音乐剧教学的需要,如何开展音乐剧教学是当前音乐剧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高校音乐剧教学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音乐剧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剧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竞争意识的薄弱、教育资源的有限和人才出口的困惑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竞争意识的薄弱

竞争意识的薄弱,是高校音乐剧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音乐剧在西方的发展来看,西方音乐剧表演教育大部分都是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学具有市场前瞻性,在教育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演员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和西方音乐剧相比,我国音乐剧人才培养的竞争意识则较为匮乏,在开展音乐剧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常规学院的教学模式,没有注意到竞争意识在音乐剧教学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竞争意识较为薄弱。

(二)教育资源的有限

教育资源的有限,在我国高校音乐剧教学中也较为普遍。在音乐剧中,声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音乐剧的发展尚不成熟,一些专业院校已经相继开设了音乐剧专业,但是让音乐剧走进声乐课堂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对音乐剧的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中国音乐剧的突破与发展。如何结合声乐教学发展音乐剧教学,探索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音乐剧声乐教学方式,也是高校音乐剧教学的重要课题。

(三)人才出口的困惑

人才出口的困惑,也是高校音乐剧教学的瓶颈。在我国高校音乐剧教学中,音乐剧专业学生的出路和归属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当前,我国音乐剧人才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由于得不到演出机会和团体的支持与接纳,使音乐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困扰着音乐剧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面临毕业的时候得不到表演机会,音乐剧方面的才华无法得以施展,不得不选择在其他行业从业,这样一个音乐剧专业的准从业者势必就这样流失了。因此,解决音乐剧人才出口的困惑势在必行。

二、高校音乐剧教学的有效途径

音乐剧的风格极其多样化,为改善我国音乐剧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提高高校音乐剧教学的教学水平,针对上述音乐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音乐剧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竞争意识

提高竞争意识是高校音乐剧教学的关键。音乐剧是当代最具通俗性的大众娱乐形式,在我国高校音乐剧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竞争意识的培养,致力于中国原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以音乐剧人才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提高音乐剧教学的竞争意识。立足于创作中国音乐剧经典,以灵活巧妙的“中西合璧”放飞实践的翅膀,将西方音乐剧的“经典”元素合理、充分和巧妙地运用于音乐剧专业教学和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与实践中,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践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育资源

整合教育资源是高校音乐剧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过程也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剧所包含的极高艺术教育价值,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部音乐剧对戏剧、音乐和舞蹈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巴黎圣母院》是以唱为主的,《爱的接触》是以跳为主的,《屋顶上的提琴手》是以戏剧为主的,另外,在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中的歌曲时,如《剧院魅影》中大量运用古典美声及花腔的唱法、《芝加哥》大量运用爵士音乐、《狮子王》运用原生态的感觉等,要注重演唱的风格。高校音乐剧教学必须与声乐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深入拓展音乐剧声乐训练内容的重要性,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培养音乐剧优秀人才。

(三)完善教学体系

完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高校音乐教学水平也必不可少。在音乐剧教学中,完善教学体系,应为深化与拓展声乐训练的具体实施设置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音乐剧人才的培养,要更多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唱法,并结合我国音乐剧人才的就业意向,全面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推动演员积极参加实践,努力为音乐剧专业的学生赢得演出的机会和团体的支持。不难看出,找准音乐剧教育发展和音乐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可以提高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水平。

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剧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音乐剧专业学生而言,演唱前的热身是量的积累;气息、意念的改善是技巧发展的必然过程;演员的能量释放是质的飞跃。对音乐剧教师而言,应在借鉴西方音乐剧教学的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音乐剧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竞争意识、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学体系,不断探索高校音乐剧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音乐剧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出更多的音乐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进.论音乐剧声乐教学中“三感”的培养[J].黄河之声,2009(10).

[2]曹蕙姿.论将音乐剧元素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8(7).

[3]杨小棠.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J].艺术百家,2009(02).

[4]刘华.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中国音乐剧的创新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0(9).

[5]徐娜.将音乐剧元素运用声乐教学实践的借鉴和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

[6]曾诚.论音乐剧专业声乐教学的三个辩证统一关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3).

篇11

鉴赏模块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方式。这是音乐鉴赏模块最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音乐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必须通过直觉的方式去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强调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绝非一般性接触,而要深入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风格和广博的文化内容,对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有鉴别与判断的能力。音乐教育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堂不是结束真理的地方,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说“不”,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批评性思维(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向着创新的终级目标转化。

歌唱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的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3种演唱形式。可见,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几种形式都是需要的,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建议呢?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原因之一。

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这也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另一原因。

较多地采用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其他的形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特殊爱好、又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演奏模块演奏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学习,参加演奏课的学生所学的乐器多种多样,尤其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竖笛、口风琴、吉它和常用打击乐器最为普遍。他们通常都会形成一个小型的乐队。因此,对演奏中的技法、句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法等要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虽然有独奏、重奏内容,但以多声部的合奏为主,这与歌唱教学以合唱为主有类似的理由。

目前存在教材与学生所学乐器产生矛盾的情况,如乐曲中应有的乐器,学生中缺少演奏者;学生能够演奏的乐器,教材中没有安排配器。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应当根据乐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临时改变配器。

音乐与戏剧模块戏剧艺术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戏剧艺术具有“故事性”“表演性”和“综合性”的基础特征出发,把握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功能。一般说来,创编、排演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程序大致有以下7步。

1)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并撰写一个有积极的主题意义的故事,作为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故事蓝本”。

2)锁定剧中人物,分析并梳理不同人物的身份、造型、性格特征、行为动作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3)设计和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突出人物性格与情节的矛盾冲突。

4)在确定主题、编写戏剧脚本的同时,选定有表演经验并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导演。

5)进入排练。从演员熟悉脚本、对台词开始,通过舞台动作、演员方位的调度及各种表现手段的合成,到演员化装彩排,完成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凸显戏剧主题。

6)正式演出。邀请有关领导、师生、家长等观摩指导。

篇12

关键词:幼专生 幼儿戏剧 表演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212-02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他们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戏剧表演对参与社会交往,促进社会技能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戏剧是一门涵盖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的综合艺术。戏剧表演是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教育形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游戏式的教学理念,从语言、音乐、舞蹈、绘画、表演等方面,培养各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素质培养。幼儿戏剧是指引导幼儿用语言、肢体、表情、歌舞等表演形式,表现轻松、愉悦、有情节、有故事性、有理念的故事内容。

幼专生的戏剧表演能力是指通过借助绘本、童话、寓言等为脚本,从剧本改编到语言表现,从音乐音效选取到道具场景制作,锻炼幼专生的改编创编、声形表演、配乐音效、道具制作、角色化妆等综合能力,并群集团队智慧共同完成整场戏剧的表演。培养幼专生戏剧表演的综合能力,能激发她们表演的主动性、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性,丰富她们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

围绕“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这一学前教育核心任务,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游戏式的幼儿戏剧表演,激发幼儿说、唱、跳、画等艺术表演的综合智慧。探索将幼专生的编(儿歌)、讲(故事)、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手工)等专业技能在戏剧表演中综合运用。

1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剧本的改、创编能力及语言表现能力

在剧本改、创编能力的训练上,引导幼专生结合幼儿文学中创编儿歌和童话故事的文学经验,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提炼成戏剧素材,对戏剧进行选、读、改、创,从而提高幼专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选取绘本、经典童话、寓言等作为幼儿戏剧脚本的来源,题材、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理解欣赏水平。如:《三只小猪》《我选我自己》《小红帽》《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啊哈幼儿园》《我不困,我不想睡觉》等等,生动的故事情节,活泼、富于童趣的语言风格,容易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改编剧本时,引导幼专生学会用童心来感悟作品内涵,用幼儿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用幼儿的语言。做到整体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真正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主题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幼儿戏剧表演常识及语言文体转换的能力去改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使故事情节更加有趣、生动。

最后,引导幼专生认识戏剧语言是以生活语言为依据,经过加工、创造的艺术语言。将文本的叙述性语言创造性地加以改编,让台词浅显易懂、简洁活泼,富有表现力,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习惯。如既幽默又寓味深长且具有中国元素的绘本《石头汤》,要将绘本内容改编成脚本形式的台词,在改编过程大胆突破,采用童谣和歌舞为主要形式。童谣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音韵和谐,有助于幼儿理解和学习,采用歌舞形式的舞台效果则比较活泼,易被幼儿所接受。

语言表现是以声音为载体,辅之以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训练可从日常教学中的绕口令、儿歌、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开始,加强训练喜怒哀乐、惊悲疑羞等丰富贴切的表情,对眼神或表情反复推敲、试演,以此培养幼专生的声音语言(重音、节奏、停顿和语调)、角色语言、表情语言、心理语言等各种与语言表现有关的综合能力,能准确把握角色的人物性格,艺术地表达剧本的内容情节。语言表现能力的另一种训练是肢体语言的展示,配合台词、音乐表现出特有情绪的动作举止。合理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幼专生准确地理解剧本表达的内涵,塑造完美的舞台形象。

语言表现能力是幼专生戏剧表演中最重要、最应加强训练的技能。否则,不恰当、错误的语言表现方法将导致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影响幼儿对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表现力,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

2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是戏剧表演的灵魂,是开幕、换场、烘托气氛、强调人物内心活动等所用。音效则是在表现剧中的器物、动作、人物心理反应等所发出的真实或象征的音响效果。

在幼专生幼儿戏剧表演综合能力方面,要培养她们对剧本配乐、旋律节奏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声音模仿、即兴哼唱及打击乐器的演奏等综合能力。鼓励幼专生参与戏剧音乐表演的实践,激发想象和创新,鼓励幼专生大胆尝试创造性的音乐体验。

在训练中,首先,引导幼专生根据剧本内容和人物台词的需要,挑选什么音乐来表现剧本情节,并把握音乐、节奏运用的原则,在音乐丰富变化的启发下去创作。可根据剧本情节创新地增加中国元素的京剧乐曲、童谣,或者欧洲、非洲元素的田园式手风琴、班卓琴等,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乐曲的场景、时间的掌握与动作配合的精确度,或渐强渐弱、适宜的音量等,她们在音乐运用中体会捕捉表演的灵感,极大地增强戏剧演出的效果。

其次,引导幼专生借助奥尔夫音乐课上的打击乐技巧,让她们在生活中寻找相似音效的物品,自制乐器来模仿不同的声音,如:将沙子、米粒、红豆等装进空塑料瓶,模仿小雨、冰雹的声音,用吹卷纸筒的声音模仿大风,摇晃装入细沙的纸盒模仿海浪的声音等等,将音乐的“跳跃性”融入戏剧表演,幼专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感受到语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提高了她们戏剧音乐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的美术表现能力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的美术表现能力,让她们的绘画、手工等专业技能通过戏剧表演得到巩固和提高。比如:舞台布景创设、道具制作、服饰头饰制作、角色化妆等综合能力。

首先,选定、改编剧本后,引导学生考虑剧本人物需要什么样的服饰,故事情节需要哪些道具,应有怎样的舞台布景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哪些材料和方法来制作。如《森林音乐会》中,需要百灵、乌鸦、小熊、小兔和大象的头饰,需要大树、蘑菇及各种乐器等道具。然后,将收集的废旧纸盒、皱纹纸、可乐瓶、吸管、铁丝、泡沫板等进行加工、改造成大树、蘑菇、花草的形状。用卡纸和吸管做成蘑菇、花草的形状,把棉花用胶水黏在一起做成小白兔的衣裙,用铁丝和吸管弯成各种乐器,一幕栩栩如生的森林音乐会就开始了……。

其次,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人物外部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门技术活。化妆要求抓住不同的角色特征,如在《拔萝卜》中,老奶奶脱落的牙齿可用黑色颜料涂在两颗门牙上,非常逼真地表现老奶奶的豁牙。通过几场幼儿戏剧的汇报演出后,学生就能根据不同的人物造型独立承担化妆的任务了。

幼儿戏剧的状态就是幼儿生活的状态。戏剧与游戏之间有许多种的结合,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主旨下,综合性的戏剧表演成为幼儿学习知识和技能一种重要渠道。幼专生掌握戏剧表演的综合能力,能选取符合幼儿经验和能力的主题,开启幼儿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智慧,有效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枚君.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M].心理出版社,1989.

[2] 丁洪哲.舞台导演的艺术[M].淡江大学出版社,1987.

[3] Barbara T.Salisbury.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M].林玫君译.心理出版社,2003.

[4] 马莉珠.戏剧肢体语言训练[Z].开俐宝业有限公司,1987.

篇13

关键词:声乐 戏剧 教学 规定情境 行之有效 自信心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26-02

在戏剧表演专业学生各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学习中,声乐课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和戏剧表演专业教学相辅相成的。它能够从训练学生剖析作品人物,对话,剧情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把握,更可以从科学发声的角度增强和配合学生台词对白的能力。所以找到一套适当的、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笔者将对自己在戏剧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规定情境

情境,是声乐教学“情感化”和“戏剧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戏剧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技能之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声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地在剧情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声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和对声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情境的把握,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全是作品中美的形象及新鲜的事物,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其专业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声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声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声乐教学配合戏剧专业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适应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的进展,创设声乐教学情境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的作用。例如教师在上声乐课时,布置学生演唱俄罗斯歌曲《三套车》,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教师以其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深刻地讲解着导言,教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作品中的剧情和对话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教师对作品的逐段剖析,想象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将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情境和剧情发展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听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习戏剧专业的学生的情感中,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配合学生主专业的教学和优化审美教育起着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二、建立适合戏剧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法

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而适合戏剧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法则是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戏剧表演专业的实际,因材施教,结合声乐作品中的规定情境,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合理运用自己本身的嗓音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美声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戏剧表演这个专业在其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也经历过刚愎自用、固步自封的阶段,但现在已基本和国际接轨,所以针对戏剧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也应该要借鉴“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先进经验。就像歌剧和音乐剧,同样是一种舞台表演方式,同样既要表演又要歌唱,同样有台词对白和剧情,只是唱法不同,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欢迎和肯定。所以在对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各个学生不同的音色和唱法来诠释不同的作品和人物。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对待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才能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声乐基础训练,就像建高楼打基础,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建不起来的。特别是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只“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在演唱曲目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四、培养学生歌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哪怕遇到困难,也能直面困难,迎刃而上。然而在对戏剧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对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的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像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们热爱音乐、自信地歌唱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唱歌时的自信心。

1.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发其兴趣。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的歌唱。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2.以情感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具有引发、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是啊,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五、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有其特殊的“师徒”关系,而这种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对待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是失败了。而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思想更跳跃、情感更丰富。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多结合学生主专业的特点,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笔者对戏剧表演专业学生几年的声乐课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自己清楚只有本着务实创新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正确的发声技法牢记在学生脑海,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篇14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学;积极作用;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今后健康的发展,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增设了音乐欣赏课程。但是在高职教育工作中,音乐课只是采取了传统的听赏歌曲的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在音乐课上课之前,音乐教师按部就班的对要欣赏乐曲的作家、创作背景年代、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和要表达的具体思想进行简单讲解,接着播放所学乐曲,然后学生听着音乐就进入了放松状态,或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或是心猿意马思想放空,不去认真体会音乐的真谛。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音乐教育的实际作用。

一、在高职院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在高职院校中的同学正处在莽撞的青春期,乐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中有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并没有进行过传统的音乐教育,甚至在以前的音乐课上都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高职学生音乐素养比较薄弱,缺少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高职学生有独特的音乐欣赏标准

很多高职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开端,但很多学生却钟爱音乐,甚至有的学生把音乐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只钟情于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往往对音乐的理解比较单一、不够到位。

(三)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准

音乐有着十分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它最早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中喊的口号而诞生的。音乐的演奏形式包含民谣、说唱(R&B)、电子音乐、重金属音乐等等。音乐教师可以找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播放给同学们欣赏,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音乐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有助于同学开阔眼界,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全面的通过音乐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不一样,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也不同,他们所喜好的音乐肯定不会一样,所以音乐教师要主动帮助同学去感受不同的音乐,多听自己不熟悉的音乐,在充分调动听觉感受的过程中去发现世界的美好。

二、进行综合性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发展而来,诗歌、音乐和舞蹈就在相互融合中表现出来。最早期的音乐活动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综合一体的,音乐的起源就是诗歌、音乐、舞曲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就不能单单只是听音乐,应该把音乐看作表达艺术形式的一个切入点,更深层次的去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蕴。学会站在多个角度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全身心投入感情去体会音乐背后的故事。

(一)从哲学中领悟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之中,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对艺术、哲学、科学的探寻。音乐是通过音符来充实人类的思想精神世界,人类通过音乐来展现现实生活;而哲学是是人类经过长时间探索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总结性概括。由此看来在客观世界中音乐和哲学的展现手法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所展现出来的却是同一个客观的世界。人类发展的理性思维形式通过哲学形式加以体现,而感性思维形式则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展现。这两种展现形式不断的发展进步来充实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怎样用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展现哲学,在音乐作品中早已展现。比如高职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可以先通过对尼采的同名著作进行讲解。在这部著作中主要展现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说成哗众取宠而倍感孤独。他宣布上帝死了而超人出现。教师在充分展现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至理名言之后在让同学欣赏这首交响乐作品,更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比如在交响乐中运用的音乐篇章就是引用诗歌中的段落标题。斯特劳斯进行演奏时给予诗歌新的音乐生命,在具体细节中有体现出尼采的哲学思想。同学在充分鉴赏音乐中,陶冶自我情操的同时又对哲学思想有着新的思考,通过音乐多角度思考抽象化的哲学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二)从绘画的角度描绘音乐

在艺术领域中,音乐和绘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从艺术的体现方式来看,绘画是描绘空间的艺术表达方式,音乐是阐述时间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运动形式来看,音乐展现的是动态,而绘画展现的是静态。绘画和音乐又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都向人们传达艺术的魅力。音乐和绘画的联系正如安勃罗斯说的“音乐是心灵最伟大的画家,更是一切物质最不高明的画家”。绘画专用词汇“色彩光线”“色调”“线条描绘”等在音乐评论时经常会用到,而音乐术语也经常运用到绘画作品评价之中。而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对声音的振动频率和颜色的波长都做过详细分析,用音乐的七个音CDEFGAB和绘画的七个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一呼应,这就为以后音乐与绘画的相结合提供了实际的理论依据。而在我们对音乐的学习中,则要努力改正过往听觉与视觉、音乐与美术互相分离开来学习的习惯,在二者的兼容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高职教师在音乐课堂授课中,给学生欣赏有“钢琴诗人”之称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诗人肖邦(1810-1849)的音乐作品:《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采用音调与色彩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去仔细感受。例如在欣赏过程中,可以用红色、白色表现C大调、用橙色、棕色、深红色代表G大调,黄色、玫瑰色、蓝色代表D、A大调等等,用色彩描绘出五颜六色的投影效果来随着音乐的播放进行展示,就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产生相应的色彩视觉感受,达到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整体设计效果。学生在视觉和听觉进行同时的感受,有利于深入了解交响乐作品,也提高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从戏剧的角度去欣赏音乐

音乐与戏剧本身就有着紧密联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地区诞生世界上最早的戏剧,这时候的戏剧就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歌舞进行戏剧表演。在最初的戏剧表达方式中总是有歌队参加,歌队的加入可以在戏剧中更好的烘托整体戏剧的气氛,歌队也有着自身大幕开启的任务。在古希腊歌剧表演中,音乐和戏剧相互融合展现给观众。在现今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欣赏音乐和歌剧一同展现给学生,戏剧元素在其中充辅助的角色。例如高职教师在讲解19世纪莫扎特的戏剧《唐璜》时,戏剧中的音乐序曲充分地展现唐璜放荡不羁而又乐观的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作者又用不同风格的音乐刻画了人物的心理,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充分发挥着各自积极作用,为戏剧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我们在欣赏音乐魅力的同时,要结合各方面的知识领域,去深入研究音乐的具体内涵,体会音乐背后想要告诉后人的故事。高职音乐教师要在课堂中拓宽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理解力,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有一定的艺术追求,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