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范文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戏剧元素;音乐教学;教学思路

戏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是戏剧在新一代国民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青少年对影视剧和流行歌曲的兴趣超过了对戏剧的兴趣。在我国戏剧分为很多种,不同地区的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和戏剧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有人文特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说文识字”,而是要将音乐教学与生活和文化相结合,倾向于对语言技巧的传授以及文化的传承。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歌词理解中发现中国的文化之美,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意义

(一)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理解一些经典的歌词,这些歌词的范围基本只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知识范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使得教学方式长时间处于一个单一不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对歌词理解教学充满了排斥心理,从而导致整体的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将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有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内容会变得十分有趣,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戏剧的表演之中,在参与之中体会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在表演中学习的乐趣[1]。比如,在理解某一经典歌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戏剧表演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会歌词中一些经典语句的含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使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到传承。现如今,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戏剧这一艺术渐渐地被重视起来,很多家长会选择花费大量的金钱为孩子报读戏剧兴趣班,这使得我国的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以延续。尽管如此,这类家长所占的比例仍然太小,戏剧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小学生认为戏剧是年纪大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将戏剧文化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学生这一先入为主的想法,因为大部分小孩子并没有接触过戏剧文化,陌生感使他们对戏剧没有太多兴趣。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学生在歌词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戏剧的趣味性,久而久之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育是对艺术和文化的传承,教师育才育德,培育人才;学生习文知事,学以成材。小学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业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成长为品德与学识兼优的新时代人才。(三)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在各学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当时教育的首要工作内容。同时,会议还提出学生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不要只做学习上的“优等生”,还要做生活上的“优等生”。在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下,音乐教学体系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教学内容应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引导方向,内容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在科学性上,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达到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时代性要求上,教学要在充分分析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在民族性要求上,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核心素养教育观与民族文化教学观相结合,强调教学的责任和社会义务,充分体现民族特点[3]。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都得以体现,特别是在民族性要求中,戏剧与教学相结合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格魅力,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教育目标。

二、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策略

(一)与歌词理解内容相结合,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植入。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游戏与课堂内容的结合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迎合小孩子爱玩天性的游戏教学法不仅符合寓教于乐的要求,还能让歌词理解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在放松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其他状态下的数倍。将戏剧元素植入音乐歌词理解教学中,可以采用“戏剧+游戏”的方式进行植入,显得不突兀,如戏剧表演的方式。虽然学生没有戏曲功底,但是可以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曲目的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歌词内容编写一些简单的剧本,剧本里包含数个角色。在进行表演时,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整个曲目。在说台词的过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对台词内容的记忆也会加深,同时有助于理解歌词中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除了制定台本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台词内容自由发挥,比如某一句台词是“原来父亲这么伟大,我更爱他了!”学生可以在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变更台词的内容,如“是我太粗心了,没有发现父亲的伟大,我爱你父亲!”或者“拥有这么伟大的一个父亲,我感到非常骄傲”等等。通过表达上的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提升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4]。(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戏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植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音乐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匹配设施教学也渐渐完善。教师想要做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来呈现,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资料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丰富,学生在理解时也会更加容易。戏剧元素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元素,很多小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植入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戏剧文化。在这一阶段,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播放有关戏剧的多媒体资料,逐渐增加学生的戏剧知识。戏剧多媒体资料要以视频为主,挑选一些经典的戏剧曲目进行播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多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戏剧视频的看法,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耐心的解答。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无比的好奇,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戏剧与歌词理解的结合。(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植入戏剧元素。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要讲求科学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歌词理解教学加入戏剧元素,会让学生对歌词理解教学感到陌生,对新式的学习思路感到不适应,如此一来,非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返。所以,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方法,比如迎合学生的兴趣,将戏剧文化与动漫文化相结合。对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大人认为的经典曲目,小学生未必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所以,在戏剧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寻求变通和创新。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动画片感兴趣,教育部门可以对课外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将动画元素与戏剧元素进行融合,在提升小学生歌词理解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教学完成之后要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式是否适用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上的优点,针对缺点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优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优点放大,这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是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很多挑战,只有以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素质教育观念为战略引导,才能让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出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我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三、结语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强调了教育方式要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其中民族化强调的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指出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本,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来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戏剧元素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无疑是对文化传承教育理念的一种深化,通过在歌词理解教学中植入戏剧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的兴趣,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熏染。

参考文献:

[1]王梦秋.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建构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陈倩倩.角色—教育戏剧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1.

[3]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篇2

关键词:广西戏曲;高师音乐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46-02

一、广西戏曲的发展现状

广西戏曲剧种包括桂剧、邕剧、师公戏、彩调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等。在1996年10月的宾阳会议上,广西戏曲艺术家们满怀振兴戏剧的希望,喊出了广西戏剧冲向全国“守土有责”的响亮口号,建立了把广西建设成戏剧强省的宏伟目标,近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桂剧《泥马泪》、《瑶妃传奇》,壮剧《歌王》、《瓦氏夫人》,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凤彩壮妹》、《刘三姐》等。近年来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相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对戏剧文化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剧团运作资金紧缺,戏剧的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传承者极其匮乏。政府对戏剧缺乏整体性的政策法规保护,以至于保护工作实施困难。戏剧团管理经营体制的改革、剧目的创作缺乏鲜活性,戏曲艺术理论提升不足。当今现代化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氛围,现代人审美情趣发生重大改变,戏剧欣赏者减少。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广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因而,广西戏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的。

二、戏曲融入音乐教育的意义

戏曲艺术有着独特的主体文化心理及表述系统,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对生活、文化 、社会的感性认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音乐教育是感性和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因素的其他教育形态相比,更加侧重于感性认识。从教育的角度思考,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学习, 必然使广西各高师院校的学生对广西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加深认识,在弘扬其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诚。可见,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是极其可行的,对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史料记载,从“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的梨园时期 ,到宋、金、元由官轻演变为民重的勾栏时期,续而到以朱明皇室倡导“以乐府楷式”的诸梓时期,再到以清代从高腔到徽班、从雅部到花部至为繁兴的私学时期,古人对戏曲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并早已意识到戏曲教育是关系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然而近现代音乐教育,本着兼收并蓄各种音乐艺术理念和成就,一味从“欧洲文化中心论”观点出发,使欧洲音乐观念成为了衡量我国音乐的标准。我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是专业的戏曲、戏剧学院或较少地有开设戏曲课程的音乐学院,严重忽视了本土民族的传统音乐艺术。

所以,树立起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 将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以高校学子为传承戏曲艺术主体的基本理念,理应成为近年来文化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当今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承担着传播地方戏曲的任务,更将成为新的观众群,对于地方戏曲的认识、理解与地方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将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关注,较好地解决当前戏曲艺术观众群后继乏人的窘境。

三、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地方戏曲艺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注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戏曲艺术教师队伍,确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地位,动担负起将本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责任,把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增强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高校可聘请地方戏曲音乐的表演艺术家举办戏曲演出,开展戏曲音乐知识专题讲座,对戏曲的唱腔、角色行当、武功杂技、戏剧的演出服饰、化妆与脸谱等知识进行系列讲解,或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来兼职戏曲教学, 充实师资力量,推动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

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在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编撰戏曲艺术教材,实现教育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当前, 广西戏曲艺术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致使艺术家的成就与经验得不到继承和发扬。教育部门应当组织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师与各地方戏剧团的专家共同建设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队伍,编写出广西戏曲艺术教育理论教材,并实质性地应用到高师音乐教育中。

(二)设置本土化课程内容

目前广西大部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内容仍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极少重视有关地方音乐的课程。这种脱离传统音乐的课程模式阻碍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而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建立,对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等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理应调整教材结构,适当增加地方戏曲的教学内容,增设戏曲欣赏、戏剧史、戏曲表演艺术等与戏曲艺术相关的课程。

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将地方戏曲资源融入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将昆曲引进课堂,安徽与湖北两省高校将黄梅戏引入教学等。在教学中,引入戏曲表演,充分利用人的视、听、读、唱等多种感官功能,将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最佳的信息接收效果。高师的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可借鉴此类教学方式,以实践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使教学趋向于更综合、更科学的形态,加强各学科间课程教学渗透。

1.与声乐课程结合

现代民族声乐片面追求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正逐渐缺失本民族特性。民族声乐追求科学性不能以抛弃民族性为代价,要解决民族声乐这一问题完全可以吸戏曲之所长、扬民族之特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渗透一些戏曲音乐唱段,并与戏曲声乐在发声方法上的特性,如咬字、呼吸、共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借鉴戏曲艺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地方语言的优势, 让广西地区生源的学生学唱民族的戏曲唱段, 熟悉戏曲中的各种角色。如壮剧,唱词、道白都是壮族的方言土语;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桂剧和彩调剧,都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桂南采茶戏唱腔语言则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并且从演唱技巧和表演的艺术层次来把握戏曲音乐风格,实现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艺术的良性互动。

2.与创作课程结合

地方戏曲通常都是没有专门的作曲人员,所有的音乐设计都是由剧作者完成的。然而从戏曲的发展来看,专业的分离将更加细化。因此,从作曲的技术层面来说,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入新鲜元素可将戏曲引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

在作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把地方戏曲音乐的旋律、音调、节奏等元素结合到歌曲创作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熟练地掌握戏曲音乐的精髓,深入地感受戏曲音乐。

3.与器乐教学结合

开设与戏曲伴奏相应的器乐选修课程。苗戏的伴奏乐器有苗笛,芦笙,牛腿琴等;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有马骨胡,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此外还有木鱼、星锣、边锣等打击乐器;桂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由此可见,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都是各民族常用的民间乐器。而通过对各种民间器乐的学习,可对民族乐器的历史沿革、流传演变、制作材料、演奏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建立起对民族器乐的审美观,认识各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民族文化,使一些古老的乐器和演奏方法得以保存和流传。

4.与舞蹈教学结合

戏曲中的 “做”、“打”独特的表演体系,是将生活的动作加以提炼和发展,并在音乐中得以程式化(节奏化、韵律化、舞蹈化)形成的,其展现的是艺术化的形体动作。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一走、一站、一颦、一笑、抖身、转身等舞姿都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完成的。有些戏曲剧目本身是在民族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取了大量的舞蹈成分。如桂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花鼓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苗戏也是在芦笙舞、踩堂舞、拉鼓舞等苗家歌舞中酝酿而成的;而民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将绣球舞、板鞋舞、芦笙舞等传统舞蹈中注入了现代舞元素。可以认为,精湛的戏曲技艺与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教学相融合,促进了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学习,更促使了本有的民族舞蹈吸取戏曲表演的精华元素并渗透于民族舞蹈中。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营造戏曲艺术的学习实践氛围,利用高校资源进行舞台实践,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条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 学习戏曲艺术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应用课堂上所学的戏曲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把戏曲艺术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当中,做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先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各地方戏剧团联谊,共同走向社会大舞台。在社区、街道等社会大舞台表演, 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和向老一辈的戏曲艺术表演家们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使戏曲艺术教育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激发对戏曲音乐的热爱,积极参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为 “振兴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必须加强戏曲音乐教育。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播者,大学生们有责任学好戏曲音乐,主动背负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本文抛砖引玉,期望戏曲艺术能融入教育体系,以地方戏曲教学作为进行戏曲教学的起点,使得戏曲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献凯.地方戏剧生存困境原因初探――以彩调为研究对象[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周培松. 中国古代戏剧教育浅窥[J]. 戏剧艺术.1983(04).

篇3

一、让音乐净化育人环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校园是教育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在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上都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高昂的学习氛围便成为了关键,使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只是课堂教学,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音乐的本质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过程,而当前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走入了误区。当前港澳台流行歌曲过热,国内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戏剧遭受冷落。据调查显示,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喜欢日韩、港台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这些地区流行歌星的约占60%;而熟悉喜欢我国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仅仅占5%;日韩、港台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奋过度,要么倾诉悲欢离合的情绪,要么宣泄悲观失落的情感,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妨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李谷一、蒋大为、郁钧剑等老一辈歌唱家,熟知董文华、蔡国庆、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年轻歌唱家,聆听和享受他们的歌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响《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气节,从《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为了谁》《父亲》中体味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感悟民族音乐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实从“追星”的行列中走出来。

二、让戏剧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宝贵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把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是适应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课改是定向教育,具有专业性的发展方向,戏剧表演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和整体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表演融歌唱、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戏剧剧本能对学生进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她们生动形象的表演艺术,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乐课堂教学和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是学生学习剧作难得的课外阅读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处,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萧伯纳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在现实教学中,首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体验经过上千年的表演实践和民间艺术有机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较强的表现力,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继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表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综合表现,以增强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品味。鉴赏戏剧表演是通过唱腔、脸谱、杂技、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艺术形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她汇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经典、名人贤达、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再现了不同时段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课改和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把戏剧内容和音乐内容结合一体,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能巧妙地运用戏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艺术表演能力。戏剧是靠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效果的,需要演员和乐队的配合,这种综合教学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对弘扬祖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三、开展双边活动让音乐戏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瑰宝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认“乐教”,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好的剧本、乐曲,好的唱词能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她们成为了专业教师和专业班级拥有的教学宠儿,她们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校园里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为了适应高中教学新课改和现代教育新潮流的趋势,必须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走出课堂,走出专业,融入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社会、政府、家长以及高考的重重压力之中,校园中的学习气氛空前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融入校园,走进班级,溶入每个学生的心间,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例如在校园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设备,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乐曲和歌曲,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借以释放,使学生真正体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早晨嘹亮的军号声伴着明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合成乐,把学子们从睡梦中唤起,使学生既有军人积极高昂的感觉,又有轻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义勇军进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响起,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若干个升旗小组,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国歌声都要响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时刻饱受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拥有祖国时刻在心中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三餐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然而他们的脑子里是一叠叠试卷,谈论的是错题集,这时如果播放几曲教材中的轻音乐,或者几首轻松欢快的校园歌曲,学生们紧绷的脑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来,紧锁的眉间也就舒展开来;午后的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学习中积累下来问题,其实不然,有张有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专业班的教师可以召集或由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不同种类的戏剧表演小组,在专业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校园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鲜为人知的戏剧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让紧张学习一天的学子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悦的活动和气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既体现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课堂主导效应,也发挥了学生在艺术表演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体验有机地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搭建音乐戏剧大舞台

篇4

1.在教学中渗透艺术审美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环节

语文教学与其他的学科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知识涉及自然人文,包罗万象,有诗词歌赋,丰富多彩;从教学形式上看,有听说读写,课堂内外,不拘一格,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知识的内容与形式如此丰富多彩,展现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是如此广阔的一片天空,这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常说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面大旗,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时应把审美和艺术教育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和实物教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与艺术互相渗透现象是极其常见的。这些文学与艺术相互渗透下的共性,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渗透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切入点。

2.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艺术教育是完成好教学的中心任务

(1)注意语文教学与绘画艺术相互渗透。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之说,尤其是唐宋是以来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是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之中的。在讲解这些诗作时,教学以图画为切入点,这有助于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如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元代王冕的《墨梅》等。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电影片段或自制课件等教学资源,以图导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图文的衔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取新知识;也可以以文带图,引导学生由文字意境进入绘画图景,再回到文字中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沿文设图,让学生在课文教学前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样将绘画引入教学,进行美的训练。

(2)巧妙应用语文教学与声乐艺术的衔接。声乐艺术是以声音和音乐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朗诵、演讲等。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如同听音乐的感觉,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声乐艺术达到的良好效果。

在培养学生朗读时,音乐和朗读还可以结合起来。配乐朗诵,易于诱发联想和想象,创造特殊的情感氛围,形成美的意境。有些古诗被谱成相应的曲调,可以以唱带读,以唱促读,强调自身显示出来的感情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

(3)把握好语文教学与戏剧艺术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代戏曲和现当代戏剧的传统篇目,如《雷雨》《奴隶英雄》等传统戏剧作品。教材的编审者将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传统的语文课把中国戏曲的独特个性,中西戏剧的不同观念,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等都淹没在诸如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分析中,使学生失去了戏剧艺术的宝贵启蒙机会。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初步知晓戏剧奥妙并对此产生兴趣的未来观众和演员,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富有价值且饶有兴趣的课题,更是体现新课程的特色。教材中的戏剧节选,本身就是剧本。还有,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实践,既能感受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美的丰富内涵,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3.寻找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关键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电化教学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网络等,在教学中进行艺术渗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扩大容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可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随时可以感受美的形象,接受艺术的熏陶。

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美的情趣途径很多。除了利用最基本的语文教材进行艺术教育外,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课内轮流上台进行三分钟演讲、信息交流、口头小作文等;也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选课题,对文学艺术深入感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选修课进行文学艺术欣赏,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观看由名著改拍的电影电视剧;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艺术教育渗透。如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学社、办手抄报、办墙报、出专刊等。这样长期坚持,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染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强有力措施。

篇5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学科综合

让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这样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标准》中还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新课标对于学科综合已在理论上给予了明确的提出,那么,实施者应该如何把握、驾驭这一理论,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实施运用,则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对这一理论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科综合的提出

1、学科综合的意义

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领域,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音乐学科体系向其它学科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2、学科综合的理论依据

世界著名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创史人,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理论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二、学科综合的具体实施

1、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方面。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从实际内容上来看,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综合起来进行学习。

2、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任何一门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融会贯通,密切结合,在教学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而且,这种教育理念在很早以前,就被一些大家所认同和采用。1924年,在慕尼黑一所实验舞蹈学校,与17位女学生一起,奥尔夫就已经开始了古希腊音乐理念――音乐、舞蹈、语言合一的现代实验。奥尔夫这样说:“音乐教育的‘原本的’(elemental)观念并不是新东西。我只是用今天的术语表达了不朽的观念,使古老的思想恢复了生命力,并为我们服务。”还有我国早期的“乐教”也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也写到:“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让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音乐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结合、一定的音乐与地方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与科学、历史等课程的结合等等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而且要在学习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之外,不断地开阔[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享受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和文化。

三、实施学科综合的几点建议

1、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要具有音乐性。

每一首歌曲或者乐曲都有它特定的创作背景或民族地域的特点,因此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但是,素材是否合适,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能为你的教学增色才是关键的。我们还是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

2、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会喧宾夺主

综合性材料的运用,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很多老师愿意采用一些综合性的材料。特别在公开课的时候,喜欢运用很多的综合性材料,但往往由于使用不当,反倒适得其反。结果挤占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节课,把音乐课上成了大拼盘,变成了四不像。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在选择综合性材料的时候,应该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因此选择综合性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以后,还要合理的使用,像时间的分配、位置的体现等一定要设计好,不要喧宾夺主,失去了音乐本身特有的价值。

3、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感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学科综合的提出,更是给了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绘画;有的老师擅长舞蹈;有的教师擅长演奏某些乐器;有的教师擅长朗诵等,那么在选择综合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组织。总之,要扬长辟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

总之,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的最基本的理念,是教育的一种进步,也是基础音乐教育最终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