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范文

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诚信危害成因方法

1 会计诚信的含义

诚的原意是真实客观,信的原意是诚实无欺。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就要求会计人员忠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义务,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不屈从不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的要求,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已私利,以提高公信力。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2.1 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当其冲是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导致经济犯罪的发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失信,违信,践踏信用的现象屡屡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而且还会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必将促使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

2.2 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会计信息失真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如利用国家政策的不完善,调整会计信息以达到偷漏税的目的,采用会计违规操作歪曲有关资产负债表数据,导致利润虚增,股价上涨,使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地将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2.3 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歪曲的会计信息其结果是将原本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据为个人所有,如虚增支出,少列收入对财务信息进行调整,设置帐外帐逃避税收;还有些企业单位经营者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3 会计不诚信的成因

3.1 利益的驱动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从而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为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做假账,出假报表。而会计造假所付出的成本很小甚至为零,因此能够获得现实利益又不需要付出高额成本,最终造成会计失信屡禁不止。

3.2 内外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和不到位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监督是金融质量监督,外部监督是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等部门的监督。而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缺乏独立性,其对会计的监督只流于形式。外部监督因为点多,面广,任务重等,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从而不能从外部监督来保证质量信息。一些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缺乏透明度,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有些会计主体虽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履行会计职能,致使人为会计造假行为不可避免。

3.3 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少数人员业务素质差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出现了偏差、蜕化甚至沦丧,还有的会计人员屈从于领导的授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最终以身试法。有的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墨守成规,不求上进,专业技术水平低,在实际操作中,对新会计规则认识不足,理解不透,也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来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使会计信息不实。

3.4 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靠法制的强制力来保证。而在我国目前还未形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法规体系来遏制会计的不诚信,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缺乏监督和防范。而我国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使违返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气焰。

4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4.1 健全法制建设

4.1.1 增加诚信立法,提升诚信立法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诚信是全社会的诚信,要使会计人员在良好的诚信环境里工作,必须摒弃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净化会计从业环境,有效的防范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助长了腐败现象。因此要制定专门的诚信法规,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和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杜绝会计造假的空间。

4.1.2 加强单位负责人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减轻会计造假人员的压力。现行《会计法》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笔者建议单位负责人不仅对自身的违法负全责,同时对会计人员擅自做出的造假行为也要承担监督不力,用人不当的责任。这样单位负责人就不会强迫会计人员任意操纵对外报告的行为,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心理压力。

4.2 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4.2.1 完善会计制度,建立独立的审计体系。将现有的审计部门独立出来,审计机构的费用,人员工资,人事及组织关系完全执行垂直管理。对其审计事项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要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原有的领导和审计人员都要负责。同时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理顺委托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2.2 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只有建立一套完整、严密有关联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形成岗位分工明确,行为规范、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使会计信息质量落到实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4.3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4.3.1 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包括会计从业人员及其领导。会计诚信档案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为止。要切实建立好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荣誉档案和公示制度,对其执业状况、守法状况、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将会计人员的一举一动放在社会舆论监督之下,对不守诚信的会计人员进行披露与谴责,守信的会计人员进行表扬,从而督促会计人员自律自省,引导会计行业走向诚信。

4.3.2 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诚信教育要从大学在校学生入手,使诚信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进入大学教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使诚信深入人心。其次在岗会计人员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法制教育。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及其相关领导学习会计法律制度,自觉履行《会计法》的各项义务,把权力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利益观。

4.3.3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除了要加强学习有关会计财务知识及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高会计电算化程度。会计管理部门还要做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不失真。同时要把好会计人员的入门关,真正把一批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优秀骨干输送到会计队伍中来,从而抵制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4.3.4 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改变旧的会计管理体制,企业的会计人员由领导和经营者直接委任或聘任,实行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部门向企业派驻会计人员。他们的人事关系、工资和福利待遇、奖惩都隶属于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部门,在政治和经济上不再依附于企业,确保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使会计人员敢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监督,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会计失信必将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必须从维护我国经济建设秩序大局出发,重建会计诚信,从根本上加强教育和治理,来确保会计行业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所以说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我们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袁军.《浅析会计诚信问题》,《经营管理者》,2011(10).

[2]武冬萍.《对会计诚信问题的认识》,《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I).

篇2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融资方式

1、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获利并积累所得的资金。内源融资主要指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无形资产摊销和企业的留存收益。内源融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并留存在企业内可供使用的“免费”资金,资金成本低,但是内部供给的资金金额有限,很难满足企业并购所需大额资金。

2、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企业外部筹集所需的资金,外源融资根据资金性质又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

(1)债务融资。债务融资是指企业为取得所需资金通过对外举债方式获得的资金。债务融资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性融资来说,债务融资不会稀释股权,不会威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债务融资还具有财务杠杆效益,但债务融资具有还本付息的刚性约束,具有很高的财务风险,风险控制不好会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在债务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并购时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其他融资渠道不畅或融资成本太高,此外,并购活动也往往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比较容易获取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2)权益融资。权益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普通股、优先股等方式取得的资金。权益性融资具有资金可供长期使用,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但权益融资容易稀释股权,威胁控股股东控制权,而且以税后收益支付投资者利润,融资成本较高。

二、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1、 并购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中国企业目前的并购融资主要的融资渠道集中在内部融资,贷款融资及发行股票融资几个方面。内部融资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及并购风险,但在当前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的状况下,融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为并购提供贷款的融资渠道目前仅限于商业银行,但由于受到贷款用途的限制(不能进行股票交易),一般也只限于非上市企业并购中使用。西方企业的并购融资活动,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得混合性融资工具和一些特殊融资方式尤为盛行。

2、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不充足。从商业银行贷款可以弥补企业内部融资的不足,但从商业银行贷款也非易事,通常商业银行需对拟贷款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包括对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发展前景的审查,甚至还约定了一些限制性条款,只有那些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但现实中商业银行在并购企业融资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

3、 债券筹资受阻。债券需要有较大的吸引力,以吸引投资者。但债券的发行受制于国家控制的规模,企业无法根据环境和自身的需要决定融资行为。国家对债券发行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如《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40%。”当银行利率下降,购买债券的吸引力也将下降。

4、 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影响中国企业并购融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对于融资渠道的限制首先来源于证券市场发展状况的制约,除了立法限制以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目前股市规模很小,资金供给充裕,使得股价规模过高,因此要想通过直接的二级市场收购往往要付出很高代价,股权交易难以实现。

三、我国企业并购融资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l、 完善相关法规、产业政策。就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而言,企业并购融资困难首要在于外部约束,为促进企业并购,更广地拓展融资渠道,应努力为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前面论述过我国有关的法规对并购融资的影响,特别是对增发新股和发行股票的限制,致使一些企业被排除在外,《证券法》、《公司法》以及相关的条例、通知等为并购提供了基础,随着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其法规仍有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相应放松对并购融资的限制。

2、 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目前证券市场结构失衡,企业(上市公司)偏好权益性融资,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特别是企业债券出现发行难、交易清淡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并购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人们可以直接通过证券市场的运作,达到接管某一企业管理的目的。这比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和审查,再与被并购企业的主要股东和管理层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3、 发挥并购基金在并购中的作用。企业并购基金是共同基金的创新品种,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并购中发挥了作用它既具有共同基金所共有的“集体投资、专家经营、分散风险、共同收益”的特征,又因具有明确的投资方向而独具特色,表现出高收益、筹资快、并能为企业并购服务的特点。基金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刚刚起步,而并购专项基金更是空白,但这一组织形式更能为我国企业所理解和接受。

4、 优化融资支付方式。资金的筹集方式与支付方式有关,以现金支付的资金筹集方式压力最大,通常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并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融资方式的组合,比如:公开收购中的两层出价,第一层以现金支付,第二层以混合证券为支付方式。采用这种形式是出于对交易规模大、买方支付现金能力有限的考虑,可以维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巨额还贷压力,以降低风险。同时可诱使目标企业股东尽快承诺出售,从而使并购方在第一层出价时,就达到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5、 扩大债券融资比例。债券市场往往是容量最大的证券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对企业债券市场进行相关调研,而且相关管理办法的修改也将出台。可以预期新办法将就公司债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发债主体资格问题,发债额度限制问题,发债审批程序问题等做出突破,以加速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可以为并购活动提供融资市场,同时为整个证券市场的融资提供有效的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生态;经济管理

一、中国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1、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严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2、生态环境严重透支。随着经济以每年8%、9%、甚至10%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迅速退化的灾难:270万平方公里耕地被沙漠吞噬、70%以上水系被污染、400座城市缺水等等。有关专家断言: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出现在中国。

3、社会文化出现了毁灭性破坏。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过去一味建造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的种种弊端,已经在很多地方显现出来:庞大的城市吞噬了大片农田,许多城市无可挽回的被开发成清一色的灰色城镇,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那些最具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外国游客一心想看的东西被胡乱建造的新式楼房无休止的吞噬,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二、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宏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需要,确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化为中心的中长期生态经济管理目标,谋求建立生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总的来说,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优质优构低耗高效”这个企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及现代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组织企业生产力,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要着重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按照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场需要,制定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换;(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3)加强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管理由过去单一管理经济系统转变为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三、 增强产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途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解决由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关键是由传统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2)为了适应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管理向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3)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盲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1)政府要确立起生态经济观念

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理性认识和一种理想经济模式。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看,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够从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高度加强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应当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财富,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适应生态平衡的需要,来保持宏观生态总量平衡。

3、产业生态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工业园实现了区域内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代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工业,使物质能量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污染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资源综合利用,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区域性清洁生产,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一,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任何事物都是相联系的,生态与经济也是如此,所以找到适合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安排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二者共赢的重要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用各种生态与经济政策指导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兰,《市场经济下生态经济的构想》[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 (01)

篇4

    不仅如此,道德原则是会发生变化的。因为,当问题的情境发生了变化后,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过时,不再有效,这便需要有新的更为有效的应对方案。如此一来,人们就不会顽固地认为当初的道德原则仍然是正确的,而是会对其加以修正、完善或是放弃。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那些试图通过诉讼方式解决邻里之间纠纷的人的行为动机是不好的,并通过各种教化来抑制这种行为方式,从而给世人的印象是,过去人们普遍有一种“厌诉”的心理或文化。在传统的小农社会,人们通常都在固定的范围内生活,人们之间很少有流动,是一种“熟人社会”(语)。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乡规民俗便能较为妥善地解决纠纷问题;相反,通过诉讼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基本上没有从事诉讼业务的职业人员。但在现代工商社会,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人们之间的流动加大了,处于“陌生人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乡规民俗已无法解决大部分纠纷(因为纠纷大多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诉讼便成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从而导致人们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不是“厌诉”,相反,是要“为权利而斗争”[2]。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的道德原则,所有的道德原则都是地方性的并因此是具体的,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或手段①。一旦当具体的问题发生变化时,相应的道德原则便可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即便是“不得杀人”这个看起来似乎不容质疑的道德原则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定。例如,正义的战争中便允许杀死对手以及通过合法的审判程序后执行死刑犯。因此,手段是否合理,要通过该手段是否适宜地实现了其目的才能作出判断,离开具体情境抽象地谈论道德原则是没有意义的②。这便涉及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道德的正当性的基础。如果以上讨论是有道理的,即道德从根本上来说不是观念性的而是实践性的结果的话,那么,在笔者看来,道德的正当性来自于它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因此,一个道德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愈强,它便愈具正当性。

    显然,如果离开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便很难有所谓道德水准的“提升”或“降低”之说。原因在于,如果道德原则适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过比较不同情况下的结果来判断道德水准的高低,等于是在用不同的参照系来评价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普遍认为,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生活很贫困,但当时人们的道德水准普遍高于现在,似乎物质生活越好反而人们的道德水准越低,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之所以那时能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其时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人员不流动的封闭性社区中,彼此非常熟悉,很容易判断谁做了坏事。如果一旦发现某人做了坏事,他便很难再继续生活在这个社区中。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可偷(值钱的动产很少),值钱的东西大多都是公家的(不动产或是机器设备)③。之所以现在风气不正,不是因为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而是因为人们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偷盗者基本上是流动的,很难发现是谁做坏事,以及可偷的东西也更多了。这里的基本逻辑是,若有效比较道德水准的高低,其前提必须保持前后一致;比较的前提发生了变化,其结果就不再有效。

    市场经济的逻辑

    如果认为是市场经济的运作导致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那么,首先搞清楚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逻辑就是回答该问题的前提条件了。什么是市场经济?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比较而言的,并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而已。就此而言,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分散的信息机制来协调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性活动,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中央的指令性经济(command economy)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分配做出统一性安排,而且就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来说,前者远胜于后者。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即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孰优孰劣问题,而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信息问题和激励机制。对于计划经济而言,一方面,生产和销售活动需要大量的要素和产品信息,而仅仅依靠中央命令无法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很难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核算;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官僚制的组织和管理成本过高,并且由于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总是作为别人的人从而导致激励不足①。

    进一步来说,市场经济之所以不存在上述计划经济的不足之处,主要由于它的价格机制的功能所在。具体而言就是,价格机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且以非常低的成本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非常及时快速地传递各种与要素和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不同人们的偏好、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生产可能性等方面的信息;第二,能够向人们提供有效的激励,导致人们自行采取最为有效的资源使用方式,因为所有行为的后果都由做出决策的人来承担;第三,收入分配作用,即决定谁得到什么以及得到多少。最为重要的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不能割裂的②。

    人们往往赞同价格机制的前两种作用,但对第三种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却时常保持质疑,并且这一点也是人们通常批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主要根源之一。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但这并不必然发生;更何况这种差距即便有也是相对的,在绝对层面上,所有人都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财富增加,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善生存状况③。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否定了价格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功能,便会导致价格机制信息传递和提供激励作用的丧失,最终将造成整个社会财富的极大缩减,而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即便是试图从结果上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其他可替代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税收手段进行收入的再分配等,而没有必要事先完全切断价格机制的收入分配功能,否则,必然会产生普遍的和绝对的贫困化。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若要实现上述功能,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中至少有三项不可或缺:第一,私有产权的建立,即将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分配给具体的个人。没有这一点,交易无从发生,资源没法配置,因为没有人确保自己交换的经济物品是合法的④。同时,私有产权的激励功能促进了资源最为有效的使用;第二,契约自由,即人们有与谁以及如何交易的自由的权利。这一点通过有强制力的允诺(即合同法)而保证了资源总是向最有价值的方向流转;第三,有限政府,即政府必须在其权力范围内依法行使职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则和保障规则的执行,只有当市场体制本身的运作成本过高时才介入⑤。

    另外,上述三项前提条件本身就蕴含了这一点,即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是有制度成本的,没有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正常运作的市场经济。因此,这便意味着有很多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是无法处理或是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应对的。但是,许多指责市场经济的人士却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并将市场经济的种种不足归之于其不够完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理想中。他们总是犯着两种不同的比较方面的错误:一种是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与理想中的市场经济相比较;另一种是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与理想中的国家干预相比较。正确的比较制度的方法是,在可行的现实制度安排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必须存在共同的比较基础。

    转型时期中国的道德困境

    那么,道德水准与市场经济有关联吗?如果有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很显然,如要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是,道德作为一种一般性的社会控制制度,其运作的外界制约条件是什么?以及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道德的外部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试图得出这样一个推断,即究竟是这些因素的变化才导致道德水准有了不同,还是仅仅由于人自身的原因或是市场经济的运作才使得人们的道德品质发生了变化。

篇5

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经营项目非常单一,大部分都是体育场馆的租赁、各类体育健身培训等等。其面向的对象非常狭窄,主要是高校师生。另外,高校体育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情况非常严重。主要变现在各种现代化的健身房、网球馆、游泳馆之类的体育设施不对学生开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田径体育操场利用率相对较低,寒暑假各种体育设施完全处于闲置状态,这种现象是对体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缺乏政策的支持

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高校体育事业一直是作为学校的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并没有向产业化经营进行转变。但是,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不断向着市场进行转化,高校体育经济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家在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规定,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机制,所以,要支持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还需国家从政府层面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以及监管要求,从而保证高校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措施

1、提高认识程度,重视市场经济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对国家和市场有用的人才,归根到底是为了市场经济服务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未重视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认为高校体育教育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高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也不能从事市场主体的营利行为。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制约着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开展也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允许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也会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刺激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

国外许多国家的高校体育经济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比如,美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经费并不是全靠政府拨款,其财政来源是多元化的,重要的一项来源是高校体育经营收入。比如,美国组织各个高校开展校际比赛运动,由于其体育项目非常具有观赏性,所以,通过对外出售门票方式可以获得许多收入。另外,还有一些电视转播收入,学校校友的资助等等。我们也同样可以借鉴其经验,深入开发高效体育经济项目,尤其是观赏性体育赛事的组织和开展以及寒暑假高效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服务了社会公众对体育资源的需求。

3、政府要政策支持,各高校要勇于探索出路

政府要通过立法或者政策明确等方式支持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校体育产权制度的立法。现在各个高校体育资源的经营都是各个高校管理层所有,具体的体育单位没有产权,也不能交易。政府可以适时的采取立法政策鼓励高校体育经济的适度自由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在法制监督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鉴于目前高校体育市场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所以只能是参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外部体育市场成功的管理经验,依照高校自身的经济管理,遵循体育活动规律,来进行高校体育经济的管理工作,并随着高校体育市场的扩大,而增加管理的内容,其中最为本源的东西就是标准化、流程化。同时,要加强各个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各项管理措施,比如,服务管理、资金管理、体育场馆管理、运动赛事管理等等诸多方面。要树立服务社会大众体育需求的理念,对于各项体育赛事的开发要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各个高校要勇于探索新的出路,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