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配音的外部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电视娱乐资讯 配音艺术 创作要求
电视娱乐资讯节目是兼具资讯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节目形式,包容信息的同时又富有娱乐性,丰富多彩的内容、轻松活泼的氛围、时尚潮流的风格是其重要特点。由于信息量比较密集,同时各种文娱活动、演艺动态又会有大量影像素材,所以需要借助配音传达大量的信息。如央视的《影视同期声》、北京电视台的《每日文娱播报》、凤凰卫视的《娱乐大风暴》等,这些节目大多是采用主持人演播室串联消息主线、配音小片报道事件信息和细节的节目形式。在电视娱乐资讯节目这样一个观众寻求信息和寻求放松的契合点上配音,既要清晰高效地传递信息,又要符合娱乐节目鲜明的时代风格和节奏。
一、生动鲜活的语言传达时代快捷的资讯
这个时代带动着一切事物与它一起飞速运行,而信息也在以多样多元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情况下电视娱乐资讯节目必须跟上这种节拍,配音更是要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传播符合这个时代的快捷资讯。
1.生活节奏加快,要求语速跟上人们的心理节奏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习惯快速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娱乐资讯节目配音过程中语速的提高不但适应人们的心理节奏,同时也在单位时间内传播更多信息,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当然,快节奏的配音对我们的语言功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气息要有均衡持久的支撑;吐字归音轻巧灵动富于弹性,不因速度快而吃字、吐噜字;传递信息内容主次有别,句子轻重疏密得当。同时必须注意语速并非越快越好,如果语速影响了语意的清晰就本末倒置了。
2.最新最快的资讯需求,要求具有良好的认读和备稿能力
如果想让观众看到最新最快的娱乐资讯,制作的周期势必比较短,比如,白天进行的演艺活动,可能在晚上的节目中就要播出,晚上发生的事件第二天也会抓紧报道,这都是在争取资讯的快捷。所以娱乐资讯的制作过程都是处于非常紧张和高速的运转状态,这就要求我们配音时要具备比较好的认读能力和备稿能力,这样才能迅速地熟悉稿件,对稿件理解透彻,较好地把握稿件并保证录制的质量和效率。
二、轻巧跃动的节奏体现现代时尚的气息
电视娱乐资讯节目内容大都是娱乐界、影视界、时尚界的信息,所以充满着各种现代和时尚的元素,这也是我们在配音中要通过对声音的塑造来尽量贴近的。
1.符合影像丰富、画面光鲜的风格
电视娱乐资讯节目中的影像资料非常丰富,画面切换相对频繁,衔接手法多种多样,而画面中又充满着明星大腕们的光鲜形象和各种盛大场面,所以配音中要注意用声比较饱满、音色比较明亮,以配合节目的风格。
2.咬字轻巧有弹性,体现语言张力
娱乐资讯的内容一般都比较轻松愉快。为体现这种风格,我们在用声时一般发声位置不要太靠后,这样会显得太过沉稳。咬字方面也注意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轻巧一些,使每个字都富有弹性,而不只是求稳求实。
3.寻找娱乐感,给声音华丽的外形
娱乐资讯的节目风格使节目本身充满了暖色和亮色,在配音的时候也要力求声音靠近这种时尚感觉,巧妙运用时尚、华丽的音色来营造娱乐资讯的绚丽风格。
4.富于交流感,具有聊天式的亲和
由于喜欢娱乐动态的年轻人都更喜欢交流感强的语态,所以配音时要具有切实的交流感,同时要捕捉类似朋友间畅聊时尚与娱乐话题时的亲近、自然、轻松、活泼的沟通状态,适度运用到配音当中,加强对象感的体会和运用,这样能够使观众听起来更舒适,更乐于接受。
三、丰富细腻的技巧,演绎轻松愉快的氛围
1.充分调动情景再现,如身临娱乐现场
配音时坐在配音间里,面对话筒和文字,却要找到娱乐现场的各种风光和闪亮的感觉,这就需要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联想和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所配音的活动之中。不管是会、电影节、还是各种片场,都细心揣摩现场应有的氛围和特点,并使自己的语言状态也向此靠近。
2.重音要拎起,着重突出
娱乐资讯配音过程中由于语速很快,所以要通过充分突出重音来表达主要内容。在前期备稿时也要有意识地确定重音,并准确进行表达,同时也要综合运用强弱法、快慢法、虚实法等来丰富表现手法,而不是一味地以加大音量的方式来突出重音。
3.语句连多停少,语流灵活顺畅
娱乐资讯配音信息量大,结构紧凑,在停连的处理上采用连多停少的方式可以让语流更加顺畅,一些比较短的分句之间的停顿可以以直连的方式处理,这样可以让语言流动起来,增添时代感、彰显时效性。
4.语势起伏较大,语气适当渲染
娱乐事件展现出的是一个绚丽多彩富于变化的世界,在配音的表达上也要符合这种特点,在语势上可以运用比较大的起伏,而语气也应着意渲染一些,来体现这种生动和多姿。而且一些板块中还会加入动画特效的画面或是字体,配合这些特效,配音的语言要更具色彩。
5.节奏比较明快,跳跃感强
娱乐资讯节目的画面生动而丰富,配音语言的节奏也应以明快为主来配合这种画面特点。同时,为了显示这个时代信息快速传播、娱乐资讯丰富多元的特征,可以让配音语言具备一定跳跃感来诠释这种特征。这种跳跃感可以通过轻巧、快速地带过铺垫、辅助的文字,形成主次的轻重、扬抑、松紧、疏密的对比来实现。
四、配音与节目中声画的衔接
1.配音要衔接演播室和同期声,“无缝对接”
娱乐资讯节目中的配音要前后衔接演播室主持人、现场同期声或是明星演员的现场采访等,所以要注意前后的语言基调和风格要跟上演播室主播和同期画面嘉宾的语言状态。备稿时不但要对配音部分的稿件做充分准备,还要熟悉主持人部分以及现场人物同期声的语言,并在配音时与之紧密配合,语气、节奏等协调一致,做到“无缝对接”。
2.配音要符合画面进度,内容匹配
配音时要适应娱乐资讯节目灵活变化的画面,与画面对接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匹配,叙述的具体内容事件尤其是描述具体人物的语言要与画面相对应。
五、电视娱乐资讯配音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误区
1.单纯追求较快的语速
我们在前面也谈到,娱乐资讯节目的语速相对较快,但在配音中我们不能为了这种风格而单纯追求较快的语速,这样容易产生副作用:一是容易加快了语速而忽视了唇舌力度,影响了吐字归音,进而影响语言的清晰度,这会使信息的有效传播大打折扣;二是追求快速而丢掉了对象感及停连重音等内外部技巧的运用,容易把内容读成流水账,使鲜活丰富的娱乐资讯大大失色。
2.外部技巧过于夸张
进入配音课程的学习阶段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模仿训练”这种学习方法。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并且拥有不同声线基础的同学在最开始对于模仿对象的选择尤为关键,至于到底模仿得是像还是不像,这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和学习目的,而通过模仿训练所带来的对自我声音的认知,并且汲百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声音控制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才是关键。我将从声音的构成三要素来浅谈初学配音者进行声音模仿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剖析自身的声音构成并选择恰当的模仿对象。
在进行模仿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声音的构成元素,在乐理中,构成声音的元素有音高、音L、音强和音色,但是针对有声语言的创作,我们首先要进行深刻认知的是其中的三点:音量――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音强,音域――也就是声音高低的范围,以及人人所各有不同的音色。
一、音量
声带的厚薄、气息的大小、腔体的共鸣以及相关的语言环境和用声习惯决定了我们发声的音量。一般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基础音量条件是差不多的,不需要像话剧演员等戏剧表演者对音量的要求那么高,可以说,音量是每一位戏剧演员所要具备的硬素质。而在话筒前,对音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要别小到听不清,或大到爆频失真即可。话筒就像是人的耳朵,舒服的声音大小就是最佳音量。
因此在配音的时候,我们这样分析,比如纪录片,观看片子的人距离电视机或者电脑屏幕的距离是很近的,解说的声音可以就像身旁的朋友一样对你娓娓道来,音量不需要很高,多数使用小实声,甚至可以在许多地方使用虚实相间的发声位置。这样播出来的纪录片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以画面为主,解说为辅的烘托和补充的效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中,例如在练习《大国崛起》这个片子的配音时声音会偏实一点。在练习关于动物的《萌宠日记》类的片子的配音当中声音会偏虚一些。
二、音域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度,声带震动频率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它直接关系我们发声音域的宽窄,音域的宽窄直接影响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而表现力的有无能直接决定你是否能承载相应的稿件作品。
我们所说的“音域”,一般是指自如有效的发声区域。有的人的音域确实能达到很高或很低,但却并不是在自如有效的区域范围内。大多数男生会追求如同李易老师、孙悦斌老师的那种低沉宽厚的用声感觉,但往往会在模仿过程中花大力气在音域问题上,在自己的声音无法承载自己想要表现出的感觉的时候,超出有效发声区域的盲音便会出现,诸如表现为:不够明亮,不够饱满,音量不受控制,杂音较多等情况,从而大大弱化语言内容本身的色彩。就像唱歌当中不同八度的哆咪发嗦啦西,每个人的自如音区也有所不同,男女解决盲音的方法也就是适当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音调,找到支配自如的最佳用声位置。
松弛的低音和通透的高音才能为语言增色,以“声音变形”为代价,以过分夸张的吐字技巧来弥补音域上的距离,不仅说的人难受,听的人也不舒服。所以,通过专业的练声方法,打开腔体,改变习惯,灵活控制气息,刺激声带以拓展的它的弹性限度,从而增加声音的频宽才能解决音域问题,音域的问题不解决,语言表现力的难关就很难突破了。关于这一点,我在练习《国窖1573》这类广告的配音过程中就深有体会,内容才是主体,广告词当中的“你能听到的历史”、“你能看到的历史”和“你能品味的历史”其实各有不同,对比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和视觉,才能凸显出最后品味的“味觉”之享受和它的重要程度,从而展现整篇广告所要表达出来的“味道”,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模仿原声、为了达到历史的厚重感而压低声线导致声音变形,语言变味。
三、音色
“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它好比是声音的颜值,是语言魅力的关键。“音量”和“音域”尚可通过科学训练逐步改善,“音色”却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好比你的外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日渐成熟,但是神韵和神态却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声音也是如此,它所具有和外貌形象相同的个性和识别性,可以说声音就是形象中的一种,当你的声音出现时,听者心中与你相关的姓名、年龄、外貌、性格等相关的属性都会被调取出来,从而完成对你这个人印象的还原和补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的商业广告和品牌声总是保持不变,不同种类配音需求的风格也有着趋同或者分明的原因。
既然音色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那想要改善音色,是不是无计可施了呢?那倒未必,通过对音色的开发引导和长期的针对训练,是可以有所改善的,但是天生的基础还是起主导作用,就像是实在不漂亮的人想通过整容来变漂亮还是有困难有风险的。
我在动画片《极地大冒险2》的配音练习中,分别担任了老鹿(托拜厄斯)和四只老鹰这几个角色,为了方便孩子的理解,动画片的角色形象往往设计得非常生动,人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知道这角色的善恶好坏,因此,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形象差别不大的四只老鹰,虽然角色设定都是反派,但是他们“坏”的点却有所不同,有些坏体现在“狠”上,有些坏体现在“贱”上,还有些坏体现在“假”上,因此在配音时,音色围绕着他们的这些个性而展开变换才会使角色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关键词】译制片 配音 进口影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译制片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简爱》、《追捕》、《佐罗》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佳作,当时的中文配音甚至被独立出来作为声音剪辑在电台播放。邱越峰、李梓、毕克、乔榛……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将影视配音变成了声音艺术,他们的创作在中国甚至国际上都享有盛名。
九十年代以后,译制片风光不再,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变成中文字幕。进入新世纪之后,译制片配音更成为可有可无的影视附件。据统计,在当今中国大城市的影院中,一般进口大片原版与译制版的比例为1∶2,有的甚至达到2∶3,也就是说,总体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看原版电影。新浪网在2000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70.37%的观众赞同看字幕片胜过译制片,并且这些观众主要集中于北京和上海。
一、译制片的前世今生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译制片配音在短短的20年间衰落了?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时代背景造就了译制片的辉煌与衰落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看译制片是绝大部分中国观众接触外语片的唯一途径,这种卖方市场的垄断成就了译制片配音演员的走红。随着科技发展,改革开放进程推进,中国观众接触原声外语片的途径开始增多,盗版的猖獗带来了原声影碟的泛滥,网络下载也为观众提供了便利,英文学习热的兴起更是挖走了一大批高文化层次的观众。同时,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观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把译制片的观众分流了出去。
2、体制问题带来的恶性循环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出口分公司,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指定的唯一电影进口单位。中国的进口影片全部由专业电影译制片厂译制,但是,译制片厂并没有自主经营权,他们只是作为中影公司的一个生产加工车间而存在。新华网在2000年曾做过一项统计,中国入世之后,在遵守现行电影管理条例的前提下,每年允许以分帐形式进口的大片由10部影片扩大到20部影片,如果都是正版消费,中国电影市场至少有150亿―200亿元的票房容量。事实情况是,中影公司从一部进口影片中的获益多达几百万,少则几十万,然而分给译制片厂的却寥寥无几,导致译制人员工作热情衰减、工作质量下降,译制设备破旧不堪、技术落后。
3、译制片配音制作自身跟不上观众的要求
从配音演员自身来说,新一代的配音演员们相对老一辈来说心态浮躁许多,部分演员总想着要配重要角色,想着被哪个导演看中去演电影。而且“为了防止盗版,绝大多数的引进大片都尽可能地缩短配音时间,许多影片留给配音演员的仅仅只有两三天时间。这和当年尚华老师‘一句台词录八个班’的工作节奏当然无法相比”。①
市场经济时片商这种节省开支的需求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棚虫”。“棚虫”是配音界对体制以外的配音演员的称呼。因为接活多,长时间呆在录音棚里,生存状态与“虫”相似,因而得此“雅号”。②曾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实习的一个“棚虫”说,上译厂在配音时往往三四句台词就分一个段落,看两遍戏,再默对一遍,然后再录……而棚虫们往往一场戏一个段落,看一遍戏就配,速度快周期短,一天下来可以配完3集电视剧。两相比较,孰能获利更多不言自明。③“棚虫”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收益,不可能像老一辈艺术家们那么精雕细琢。配出的影片不比从前也可想而知。
另外,几十年后的今天,进口影片配音依然采用当年的传统美式配音,观众对此感到腻味和反感也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从翻译人员素质来说,影片的翻译有些不到位,或者没有进行最佳的文化形式的转换,更有翻译将听不懂的语句直接“开天窗”,空着不翻,这些都会影响到最后的配音版本的传播效果。
从技术上来说,“进口电影,尤其是大片,音响都是用最先进的数码、立体声技术,我国现有的配音制作水平显然力不从心,无法达到原来的震撼效果。”④这样译制配音出的影片自然比不上原声影片的感染力。
二、配音终将被字幕替代而成为历史?
译制片配音的衰落与以上三个原因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中国的译制片制作者们已经大致分为两派:配音派和字幕派。字幕派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演进,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字幕译制片将逐渐取代配音译制片。但笔者认为,配音在译制片当中的作用还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尽管高文化层次的观众已经习惯了看字幕听原声,但是这样的收看方式毫无疑问会影响欣赏效果。尤其是在观看文艺片时,就更加明显。再说,高文化层次的观众毕竟只是少部分,对剩下的大多数人来说,看配音版本的译制片仍然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高层次观众的外语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总有一些俚语是观众没法理解的,一般的字幕译制片只是将台词直白地翻译成中文,并没有作文化背景的转换,观众看完后仍可能不知所云。而配音版译制片则可以由翻译创造性地转换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片的味道。这里有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为美国电视剧《欢乐家庭》配音,其中有一段台词直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父亲(对一个即将上台演出的朋友说):打断你的腿!
女儿:爸爸,为什么要打断他的腿?
父亲:我这是祝他成功的意思。
女儿(对父亲的朋友说):叔叔,我抠出你的眼珠子!
在美国俚语里,“打断你的腿”是“祝你成功”的意思……若直译,显然很别扭。后来,陈叙一导演想出了下面的精彩台词:
父亲:好好露一手!
女儿:爸爸,什么叫露一手?
父亲:我是让他好好干的意思。
女儿:叔叔,你好好再露条腿!”
陈叙一将美国的这句俚语放入了中国的文化当中,找到了含义相似的中国俗语,于是成就了这段经典台词。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霸权的势头已经初见端倪,配音译制片的衰落也是其结果之一。其实配音译制片作品在近几年也不乏佳作,比如由徐帆、张国立担当配音的美国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片中的主角们并没有使用传统的美式配音,而是运用了纯正的北京话,传神地表现了片中的几个人物,他们的表现可以说决不逊色于原声影片。所以,事实证明只要用心琢磨,还是能够制作出较好的配音译制片。争取配音译制片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西方文化大潮中,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争取一席之地。
三、如何维持中国译制片配音的生命力
1、启用明星配音
现在很多明星配音的译制片被不少人认定为炒作,但笔者却认为选择影视演员来担任配音演员是个相当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借着明星的号召力,增加影片的人气,这无疑是译制片市场的强心剂。比如前年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片《美食总动员》,何炅、谢娜和李维嘉共同助阵参与了配音工作,使得配音版抢了原版的风头。另一方面,通常影视明星都具有一定的表演经历和能力,因此在演绎声音角色时对原片角色能有更好的把握,在配音中能达到较好的配音效果。张国立和徐帆的配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国外,明星配音也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由美国“梦工场”打造的《怪物史瑞克》系列,两部都取得了空前的票房佳绩,其中有大牌配音卡梅隆・狄亚兹、迈克・迈尔斯、艾迪・墨菲、安东尼・班德拉斯的功劳。
事实证明,丰富的表演和人生经历,是成就一个好的配音演员的必要条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演员孙道临老师就曾经演过电影、排过话剧、搞过朗诵,而中央电视台的董浩、刘纯燕等人则是有做主持人的经历。
当然,每一部进口影片在选择明星做配音演员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声音特点和表演能力,不能一味地冲着他们的知名度而去。
2、成立配音协会,实行“经纪人制度”
由于中国尚没有配音协会,所以一些制作机构直接找到个人去配音,往往把价格压得很低,这是目前译制片配音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想要解决这个情况,首先,中国应当成立自己的配音协会,作为中介,为制作机构提供高素质的制作人员,为配音人员提供业务保障和经济保障。这样既能保证译制片的质量,又能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对译制片制作的各方都是一件好事。还有人曾经指出,实行“经纪人制度”,将演员完全投身于市场竞争当中,有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演员们的表现自然就会转好。
3、学术研究和专业奖项
应该设立更多的译制片配音奖项,以此鼓励配音人员。金鸡奖、百花奖的优秀译制片奖已经取消了,现存的华表奖的优秀译制片奖,却更像是优秀进口影片奖,获奖的都是大片,而不是那些真正的靠配音和译制出彩的影片。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为译制片配音的改善创造条件。
时代的变迁导致了译制片工作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只有将配音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才能制作出适合观众口味的译制片。另外,译制片配音的再度繁荣还要依赖业界、学术界和管理者的通力合作,从而给译制片配音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①黄文杰、王倩,《配音市场:转型期利益博弈》,《新民周刊》,2003年第49期
②文广传媒――娱乐在线,《从鼎盛到衰退・配音世界的昨天和今天》,2006-06-03,省略/2005/Article.asp?articleid=1618
③祁建,《电影配音为何逐渐远离观众》,《中国民族报》,2004年09月17日第005版
④王,《幕后盘点:从明星配音到配音明星――译制片情结》,《新浪网》ent.省略
⑤中央电视台国际部,《论译制片的原汁原味》,《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3
⑥张子扬,《译制片研究委员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7
⑦李南:《影视声音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⑧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魅力人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⑨伍振国:《影视表演语言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⑩姚国强,《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视频又称运动图像或活动图像,它是指连续地随着时间变化的一组图像。视频编辑是视频节目创作的必要的后期环节,是根据节目要求和创作意图,对镜头(包括画面和同期声)素材和声音素材进行选择和排列组合,从而结构出完整的节目形态的过程。视频剪辑就是按照视听规律和影视语言的语法章法,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一部片子,只有视听语言准确流畅,才能很好地讲述事件、表达观念和情绪,而视听语言的形成与质量,主要依赖于画面组接的质量。剪辑担负着叙述事件、连贯动作、转换场景、结构段落、处理时空、组合声画等任务。
传统的电视视频是模拟信号,而计算机视频则是数字信号,数字视频是基于数字技术,是影视图像数字化的结果。与模拟视频相比,数字视频的优点为:数字视频可以无失真地进行无限次拷贝,而模拟视频信号每转录一次,就会有一次误差积累,产生信号失真。可以用许多新方法对数字视频进行创造性的编辑,如字幕、特技效果等。数字视频与模拟视频最大区别是数字视频的可操作性(编辑、合成)和可压缩性,可以直接进行随机存储,使视频图象的检索变得很方便。
伴随着视频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视频编辑主要分为两类,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传统线性视频编辑是按照信息记录顺序,从磁带中重放视频数据来进行编辑,需要较多的外部设备,如放像机、录像机、特技发生器、字幕机,用单一的时间顺序编辑。 在线性编辑系统中,工作人员通常使用组合编辑手段将磁带顺序编辑后,以插入编辑片段的方式对某一段视频画面进行同样长度的替换。但是如果需要删除、缩短或加长磁带内的某一视频片段,线性编辑就无能为力了。线性编辑的特点为技术成熟,操作简便,但是编辑过程繁琐,只能按时间顺序进行编辑,而且线性编辑系统所需设备较多。
非线性编辑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数字化制作,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计算机里完成,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外部设备,对素材的调用也是瞬间实现,可以按各种顺序排列,具有快捷简便、随机的特性。一个完整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由软件与硬件两部分构成。硬件由计算机、视频卡或IEEE1394卡、声卡、高速AV硬盘、专用板卡(如特技加卡)以及设备构成。视频卡用来采集和输出模拟视频,也就是承担A/D和D/A的实时转换。1394卡用来采集DV类数字信号。软件由非线性编辑软件以及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和音频处理软件等软件构成。
非线性编辑的流程大概包括几个部分:素材采集与输入、素材编辑、特技处理、字幕制作以及输出与生成。非线性编辑软件有Windows Movie Marker、Corel Video Studio(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Sony Vegas、EDIUS以及Adobe After Effect等。Sony Vegas 是SONY公司推出的专业影像编辑软件,是PC上最佳的专业入门级视频编辑软件。Sony Vegas 是一个专业影像编辑软件,媲美Premiere,挑战 After Effects,结合高效率的操作介面与多功能的优异特性,让用户更简易地创造丰富的影像。Sony Vegas 为一整合影像编辑与声音编辑的软件,其中无限制的视轨与音轨,更是其他影音软件所没有的特性。在效益上更提供了视讯合成、进阶编码、转场特效、修剪、及动画控制等。此套视讯应用软件可说是数位影像、串流视讯、多媒体简报、广播等用户解决数位编辑之方案。"电影魔方"是品质优秀、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多媒体数字视频编辑工具软件。影魔方都可以帮助您轻松完成素材剪切、影片编辑、特技处理、字幕创作、效果合成等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影像、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素材资料,创作出各种不同用途的多媒体影片。会声会影是一套个人家庭影片剪辑软件。从摄像机上观赏拍摄的影片是一种满足,将拍摄的影片与亲友分享更是一种幸福满满的乐趣。此外,另一种重要的工具就是Adobe Premiere Pro。Premiere 出自 Adobe 公司,是一种基于非线性编辑设备的视音频编辑软件,可以在各种平台下和硬件配合使用,被广泛的应用于电视台、广告制作、电影剪辑等领域,成为PC和MAC平台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视频编辑软件。它是一款相当专业的 DV (Desktop Video)编辑软件,专业人员结合专业的系统的配合可以制作出广播级的视频作品。
视频编辑的工作流程总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是修改脚本、熟悉素材、确定风格基调、撰写编辑提纲;第二个阶段是剪辑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整理素材、选择素材、剪辑(粗编、精编)、检查声音画面;第三个阶段是合成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是配解说、加字幕、配音乐音效,最终合成输出。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要反复观看拍摄素材,熟悉音像和声音素材,目的是了解素材质量,想象可能的编辑效果,并且根据原先构思在脑海里建立起初步的形象系统,激发灵感,调整构思,尽早发现素材不足,尽快补救。同时,要完成撰写编辑提纲:总体构思、各段落的具体镜头、时间分配、各情绪点位置。
(2)剪辑阶段
剪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不清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一定的组接技巧使之合理完善。选择哪个镜头、怎样使用镜头、如何根据主体动作和画面的造型因素来选择剪辑点、如何处理事实上已不用于现实的影视空间,画面、声音、字幕、特技等多种影视语言元素怎样结合才能创造有力的视听效果,这些都是编辑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剪辑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一般包括如下:动作不衔接、情绪不连贯、现场同期声不好、时空不连贯、光影色彩不协调、镜头数量不够。
素材整理分类:场记单、素材编号、注明内容、记录每个镜头的内容、长度、质量、效果,以便编辑时查找。在整理场记单和具体剪辑时,如何选择镜头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镜头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为,技术质量,画面清晰程度、运动镜头速度是否均匀;美学质量,光线、构图、色彩等造型效果如何,有时还需要考虑辅助元素的可用量,也就是需要考虑哪个镜头适合配以音乐或音响等辅助元素,用以抒情或者启承转合;影像的丰富可变性,尽可能丰富形象表现力和画面信息量,选择合适的境别和角度,避免使用重复或过于相近的镜头,给观众提供多视点多角度的观看方式;叙事需要,所选择的镜头一定是与内容表现相关的。剪辑要考虑每一个镜头的长度、镜头剪辑点的位置、镜头连接关系、镜头的连接方式、镜头安排的顺序、段落的组成与转换、节奏的安排。
(3)检查合成阶段
检查合成主要关注以下细节,技术质量,如是否夹祯、编辑点是否恰当、声音过渡是否连贯、声画是否同步、图像质量是否达到播出要求、是否有错字、漏字等;加字幕、加特技、配解说或配音乐、音响效果,而且这些分别在不同的轨道上的声音、图像等应按播出要求合成在一起,同时根据画面配声音等。
结论
视频编辑虽然有诸多的辅助工作,但是其中有太多的细节和经验在其中,本文就笔者的一些经验进行了介绍,以往能为广大视频编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邢宇峰,李大刚。多媒体技术在新兴的数字视频编辑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11期.
[2]姚晓杭.基于FC技术的非线性视频编辑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第3期.
[3]潘敏.视频编辑Premiere软件应用技巧[J].硅谷,2010年第12期.
1.在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发掘美、领悟美。
创设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能提供一个直观的印象,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在英语教学之前,就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刺激,决定其在潜意识里是否有兴趣和耐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接受英语教学。然后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内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用心去体验所学语言带来的美感,来保持其英语学习兴趣高涨不退,从而对英语学习更加有兴趣,这对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尤其重要。
英语中单词和句子的语音语调很美,听来很有美的享受。但是单词的记忆却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单词是英语学习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而记忆单词可能是最枯燥无味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单词,应当把一些重要的或是难记的单词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进行讲解,在讲解完单词后有时当场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记忆并进行分组比赛背单词,看谁的记忆快、反应快。在热烈的比赛气氛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愉快的学习情绪,又加深了单词记忆,这样觉得记忆单词也不是那么辛苦的差事,从而对单词记忆更有兴趣了。
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同时在学习英语歌曲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积累英语词汇。在课前或课间经常听并教唱一些英文歌曲,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氛围当中,既体会了美妙歌声带来的美好享受,也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同时能促进英语听力的提高。有时候英语课安排在下午,学生会感到疲乏,注意力分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做法:①听英文歌曲,理解大意;②发给学生该歌曲的歌词(lyrics),歌词中一些关键词、习惯用法或短语已被挖掉,歌词中画线的单词和词组为空缺,要求学生填写;③再次放听歌曲;④学生听歌曲,填空完成歌词;⑤教师讲解,校对答案;⑥鼓励学生跟唱,练习发音;7)学生即兴评论歌曲或歌手,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精神十分振奋,既训练了听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2.培养审美意识,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外部自然事物之所以可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质,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的“异质同构”。这两种结构之间,(比如植物与人)质料虽然不同,但由于它们本质上都是力的结构,所以会在大脑生理电力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这时,外部事物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于是界限的消失使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特质。
如此看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环境中美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培养了审美意识。许多英语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往往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这些语言既达意,又传神;既有思想的凝练,又有感情的汹涌;既有哲理,又有幽默;既有形象的突出,又有情节的吸引;既有悬念的联想,又有意境的感受;既有悲欢离合的交替,又有喜怒哀乐的震撼;既有作者的呐喊,又有角色的。
例如,教学软件中的经典英语原版电影和卡通片内容健康、情节生动感人、语言诙谐幽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影片中语言纯正地道,发音清晰准确,图文并茂,原汁原味。以电影《简·爱》第一幕为例,一共有七个角色:jance eyre,mrbrocklehurst,bessie,mrs reed,waiter,man,john,分组前教师将影片内容及作者的情况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整个作品有充分了解,把握人物性格,理解jance eyre的无助与坚强、m
rsreed的刻薄与自私、mr brocklehurst的冷漠与无情、女仆bessie的怜悯与善良,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然后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水平挑选角色,自由组合。教师对台词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做适当的讲解,但重点要放在读音和对台词的理解上,淡化语法。学生背诵台词后,教师反复播放该场景,让学生反复跟读,尽量模仿剧中人物的语音和语调,并注意掌握好单词的发音规律和技巧。最后,进行配音。练习前,教师要将影片中对白声音抹去,然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和演员的口型进行配音练习。学生基本上都能以较大的热情投入配音练习,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切身体会到英语对白的美。
专题片解说与意境美的
双向契合
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写道:“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思想的主观创造方面,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把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这种本质真实反映在专题片前期创作中体现为画面先行和主题先行两种工作流程。前者是先进行现场拍摄,积累大量的画面素材,后期编辑时再根据这些画面形成情节并最终形成解说词。后者是先确定主题,形成稿件,然后按照稿件的描述组织拍摄和剪辑画面,解说词在拍摄开始就已经确定。
然而,无论是透过对客观现实摄录的截取、运思还是从文字符号向有声语言的斟酌转换,播音员只有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带入其中,传递出信息以外更多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最终激发受众的审美情感,带来双向互动的深层愉悦。因此,由于具备了创造主体的文本创造与接受主体的想象创造的相互融合,专题片解说才具有情境虚实相生的可能。而通过专题片播音员的二度创作,表现为审美的初级本体的情象才能得以更好释放,通过审美超越升华为境界,因此可以说,境界实现与否是解说动能实现程度的终极体现。
有专家曾指出,意境内涵结构应包括:“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是意境内涵结构的基础层次,象外言外为第二层次,最高层次为进乎道层次,在这一最高层次,文学艺术意境之道与哲学之道相通为一,从而文学与哲学也相通为一。这三个层次既表现为不同作品意境创造上存在的横的关系,又表现为一个逐级升华的纵的完整的审美过程。①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纵深的美学追求,专题片解说才能跳出“应该掩藏在画面语言之后,不带有任何感彩和观点,仅仅对画面进行补充说明”的固有思维模式,有了日渐明晰的美学方向。
专题片解说的三重意境
物境。所谓物境是指透过静态的自然景物或某种动态场景的描述而流露出的意境。如专题片《故宫》中有一段这样的解说:这里是皇帝赏玩书画的私人空间。200多年前,一个名叫弘历的皇帝常常独自坐在这个不足6平方米的小暖阁里,静静地欣赏着三件堪称绝世珍品的书法。它们是王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弘历认为,这是整个大清帝国般的宫廷书画收藏中,最精致的三件东西,为此他特意将这间小屋改名为三希堂。
这段解说看似客观地描摹故宫的自然景物,然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故宫昔日美丽身影的留恋,充满着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景仰之情,而这些信息在片中后面的解说中也得到印证。
“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正体现着创作者的意图。本片配音通过对“物境”――故宫历史的重现,勾起大众对中华灿烂文明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阐发抚今追昔的爱国情怀。诚然,在现实中确有不少专题片配音虽然描述了“物”,却上升不到“境”的高度,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不深切、不流动,营造的物象没有注入情感而显得僵硬、苍白。因此,“物境”中的“物”已不是单纯的“物”,而是蕴涵着其自身带给人的思考。我们在解说中应做的就是通过这个“物”由己及人、由景言情。
情境。所谓情境是指解说时在文稿中以恰到好处的抒情或议论,构成情文并茂的情节而产生的意境。解说员在此时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强烈的运动状态,充分运用内外部技巧来表现作品中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最终“形之于声,及于受众”。在专题片《圆明园》中,有这样一段解说:夏宫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着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英法联军占领皇家园林的消息传到了避暑山庄,咸丰明白,他已经无力控制自己的帝国,圆明园的前途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这里,解说语言一方面描绘圆明园的盛世美景,烘托出圆明园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无上辉煌,另一方面也映衬出对当政者昏庸的慨叹,对园林不久后遭毁命运的痛心。播音员在处理稿件时,只有心中直指主题,设身处地地感受,才能使有声语言散播出能量巨大的情感张力,令人动容。
人境。所谓人境是指解说在人物刻画、塑造过程中产生的意境。这里的人物刻画,包括解说中对人物肖像、行为、语言、神态、表情等细节方面的勾勒。这些描绘看似客观,不露声色,似乎并未直接表露创作者的“心迹”,但同时又建立了一个“召唤结构”,即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观众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②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观众进行想象并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受众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播音员需要将主观情感融汇于这些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这个艺术形象的真实、客观,同时通过展开联想来使这个形象更加丰富、完整,生发出无限的新的面。在专题片《大国崛起》第四集《工业先声》中,有这样一段解说:《国富论》出版12年后的一天,伦敦刚刚下过一场阵雨,雾都的空气霎时变得新鲜而清爽。这天晚上,职务仅仅是一个海关官员的亚当・斯密,应邀去一位公爵家里做客。客厅里的王公贵族和商界巨贾,几乎掌握了英国经济的全部命脉,英国当时的政府首相皮特先生也在其中。当斯密下了马车,步入客厅时,原本散坐四处、谈笑风生的绅士们,立即停止了话题,大家把眼光都投向了斯密,并纷纷站起向他致意,斯密不好意思地说:“先生们,请坐。”这时候,已经站在斯密身边的首相皮特认真地说道:“博士,您不坐,我们是不会坐下的,哪里有学生不为老师让座的呢?”。这一段既有对人物动作的刻画,也有人物语言、神态的描述;既有人物的“形”,更展现了人物的“神”。通过对“人境”的刻画,生发出当时英国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为其大国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发人深省的主旨。
在专题片配音“人境”的烘托上,不少地方都会涉及到为人物配音的问题。我们知道,社会中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用词造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播音员应当明确讲话人是在何种场合、以何种身份出现,应当使用何种语气,从而决定自己采用什么样的表达。需要注意的是,为专题片中的人物配音,主要强调“神似”,尽量在神态、感情上下工夫,而不一定无视自己的嗓音条件,硬要在声音的外形上模仿片中的人物原型。
专题片配音中意境的创造
以情感介入导入意境。意境的基本特征是“情景交融”。意境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品中的形象寄托的是创作者真实的感情。试想一部专题片解说如果没有真实情感的注入,就好似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在说话,纵使有声但无深意。我们常说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一段优秀的专题片解说词必定蕴藏着作者的深厚感情,而播音员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既要体会出稿件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更要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将自己对稿件独到的理解表现出来。正所谓“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③
以形象的刻画烘托意境。形象境像包括稿件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各种动态的物景、人物言行、情感等。播音员通过有声语言还原甚至深化稿件的意境空间,关键在于对稿件所描绘出的场景的理解把握以及由此引发的语言外化,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各个方面。我们有时会在许多专题片配音作品中听到塑造形象的种种手段,似乎有境像万千之感,但这些配音为什么激不起受众的喜怒哀乐,调动不起受众的情感变化?究其根源就在于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不深切,营造的境像不生动、具体。所以说,能否营造出意境空间,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抓住所描绘事物的本质特征。在符合稿件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以内敛的表达凸现意境。专题片解说中的意境,是要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才是我们追求的效果。而就其意境创造上来看,其形态更趋向于一种文学隽永式的“收”,而非体育解说式的“放”,这是由专题片给人以启示、思考的特性决定的。播音员首先要通过对稿件内在语的体会来寻找其内敛表达的依托点,然后再运用自身语言表达的弹性和张力来予以体现。在进行创作时,播音员声音不应用到极致,而要对发声做适当的控制。“如盐在水,有味无痕”,这是对专题片解说含蓄表达的一种形象描述。大多数专题片解说都不需要使用完全放开的声音,这就像你在别人近处解释问题时不应当大声叫嚷一样。
以整体的和谐升华意境。专题片解说要实现其意境,必须对解说所处整体中的其它元素给予充分的关照。这种关照的分寸拿捏不仅表现在解说员个体的用声上,还体现在人声和专题片画面、类型、音乐、同期声的和谐共生上。
首先是解说与画面的和谐。解说词内容风格多样,与画面的关系有时候并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如果一味认为解说是依附于画面的次要元素,就将造成解说风格的单调。在一个节目中,各段解说与画面之间有时要以画面为主,声音要适当地控制,而有时要以声音为主,解说突出于画面之上。追求造诣的解说者应当善于体味其中的微妙之处,用细致周密的声音变化和画面配合,营造出一种声画交融的意境之美。
其次是解说与节目形态的和谐。不同的专题片类型体现为不同的和谐形态。比如中央台的《国宝档案》以播出国宝文物介绍、鉴赏的专题片为主。为了凸现艺术品的美感,播音员的表达更多表现为吐字柔长、节奏舒缓、上声完满、归音到家等特点。此外,这类节目的解说词多引用名句、诗词,或运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因此这类节目在解说时有时甚至需要通过一定的夸张、拖长调值、音长等方式来形成音韵美,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感。
不同内容的专题片呈现的韵味感和抒情性各有不同。根据需要,解说语言应或有兴致、或显情趣、或细致描绘、或真挚抒情、或由衷赞美,量体裁衣,以此来使解说词本体创作思路切合画面语言、音响语言,形成整体美感并最终体现创作者的艺术追求。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本文责编:胡江银
注释:
①林衡勋:《论意境内涵的层次结构》,《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为妥善解决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大胆革新教学模式,将英语原声电影引入到口语课堂教学中,利用精心选取的英语原声电影片段为学生创造真实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得体的语言,进行循序渐进的强化练习,在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其口语运用能力;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优秀英语影视资源,让学生将课下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促进英语水平提高。
(1)英语电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引入英语电影素材,能够一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简单罗列大量词汇与句子的教学方法,改变英语学习在学生以往印象中的枯燥乏味的印象,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与运用英语的热情。英语电影片段中,精彩的剧情、生动的画面、形象的人物刻画、悦耳的背景音乐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将真实英语环境重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体验,从而激发其模仿冲动与学习热情,逐步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
(2)英语电影能够展现真实场景,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在任何语言学习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要想练习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必须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英语来源于生活,电影亦如此,采用英语电影教学,能够展现真实自然的英语对话情境,学生可在观看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有声语言与人物所处环境、面部表情、手势、语态等无声语言进行整合,最大程度上体会英语语言的感染力。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着重注意任务语言中的用词、句型、语音、语调、节奏停顿、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等要素,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习得纯正英语,克服掉“中国式英语”的弊端。
(3)英语电影能够提供得体的语言
课堂教学中提供的英语知识往往是书面语,如果照搬运用到口语交际中,可能会出现表达歧义、晦涩难懂等问题阻碍彼此交流。另外在英语日常交流中,一些俚语、方言也需要特别注意,如果运用错误可能就会贻笑大方,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方面内容涉及却相对较少。而将英语电影恰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能有效弥补以上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在表情、手势、体态以及音乐等配合下,学生能快速地、深层次地理解常用英语语言的内涵,进而学习到地道得体的语言,加强口语交流技巧学习。
2基于英语原声电影开展的口语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与模仿
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可充分发掘其模仿能力,为学生播放英语原声电影片段后,选取特定场景,提出任务要求,在解决词汇、语法障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课下完成角色分配,对电影场景进行模仿,课上学生自愿表演,并由班上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补充,对优点加以赞扬,对缺点恰当分析,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善,以求提升。
(2)配音活动
当前许多英语原声电影可利用调整声道等方式将原对白声音消去,只留下影像与背景音,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配音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人物角色,完成配音练习,使学生在充分体验表演乐趣的同时学习到实用的语言知识。
(3)口译活动
口语翻译是英语学习中难度相对较高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词汇积累量、语法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进行全方位考量。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引入英语原声电影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先根据原文字幕进行翻译,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习效果决定是否进行语音口译,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划下,逐步达到英语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4)基于电影片段讨论
教师将全班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标准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后,基于电影片段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内容可涉及历史背景、语言特点、口语知识等,但要求用英语完成讨论交流。
3英语原声电影资源选用原则
英语原声电影资源丰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对其进行选择:以教学内容为导向,不可脱离教学主题,电影片段中要包含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汇、语法等;电影主题要积极向上,摒除暴力血腥场面,注重通过电影欣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符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不可进行拔高教学,应做到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4结语
【关键词】 播音创作基础;实训;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引言:广播电视传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进入了飞速时期,社会同时对广电传媒人才有一个大的需求缺空。在2002年以前全国只有北京广播学院等极少的几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专业的本科,而今已经有几十所专业和综合大学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为各地广电媒体输送合适的人才。在播音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年级的语音正音课,播音发声课固然是相当重要的基础课,但是二年级的语言表达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课。
《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播音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教学并取得好的效果;小课教学怎样才能效果最大化;怎样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最合理;这都是有待在实践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希望在这些方面与同行进行一些交流。
一、实训小班化教学操作计划
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趣味性,并且不能适应现今崇尚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的90后学生。现在的青年学生喜欢充分展示自我,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学习进步,因此有必要在新型的教学和考试模式方面做研讨。
艺术课程与一般课程性质不同,它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应用不同的教导方式,这里除了普通理论教学之外,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声线条件、个人擅长等方面仔细考量和运用。因此,艺术课程的专业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保证小班的人数定量和教学质量是首要的。必须仔细了解学生个性情况,合理控制每个学生辅导时间,尽量不出现有的作业长篇大论,有的作业蜻蜓点水。辅导中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辅导的内容和方法。设计和布置数量合理、有针对性的录音作业,让学生保持创作的积极性和新鲜感。教学时预备结合身边媒体节目中的播音主持风格的特点进行例释教学,方便学生取长补短并且将理论与实践平滑地衔接过渡。
实训与实践的结合计划如表显示如下(按每学期16周,每周2次,每次三节实训做计划)(见表一)
实训小课计划中插入三个实践计划(a/b/c/)是为了贯彻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针对实践中学生表现出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强化。
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的测试安排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这里的思考从何而来呢?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差距等如何反馈呢?这就显示了考核和检测的重要性。考试的目的通常有三个方面:巩固目的;激励目的;反馈目的。通过检测,一是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二是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决定教学的起点与进度,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这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设计新的教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播音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小课的随堂训练虽然能够大量练习,但是由于过于寻常,同学们已经失去了兴奋感和紧张感,情绪不在最好的状态,非常影响识读还有表达。而将来毕业如果他们走进直播室面临的是每一次紧张的直播,对表达准确和五失误是有绝对的要求的。因此,测试环节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同的学习状态,甚至是更好的学习状态。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播音主持内外部技巧六个部分的教学,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外部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些技巧的掌握可以使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和掌握广播播音、电视播音的整篇稿件、整档节目的播出时做到控制自如。另外,有的艺术院校比较忽略理论考试,觉得实践第一,这样做忽略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殊不知播音训练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不断总结、不断体会、不断提高的过程。拟将该课程的几个测试设计为:
三、在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该课程建设的扩展效果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还不是很乐观,多数单位用人都很看重应聘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有的录用形式就是路演的方式,考察新人的表达能力、语言能力、气质风度、礼仪礼貌。《播音创作基础》这门课如果跳出播音专业专属课程,它就是一门关于语言表达的课程。如果融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之一的《语言表达与就业》,将会很大程度上帮助其他系别的学生掌握好语言表达技巧,在就业竞争中多储备些优势。这门课程的开发在通识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转型 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
2015年初,河北省启动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成为河北省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为落实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整体部署,提高学院整体水平,加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步伐,落实转型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开展了推进英语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项目,由原来上四学期的公共英语课时缩减成上三个学期,第四学期英语课改成了选修课,改变选修课比例偏低的现状,为适应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英语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英语英语选修课教学也采用了相应的措施。
1.学生所需英语选修课课程的调研
首先,在第三学期英语课上,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可以采用多选的形式,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你最喜欢上的英语选修课:旅游英语,职场英语,跨文化交际在生活中的应用,西方礼仪文化,英文电影配音与口语交际,美国文化入门,欧洲文化鉴赏,考研英语,英美文学鉴赏,英王室古今轶闻及中英王室文化对比,趣味英语翻译,英文电影与文化赏析,趣谈中国文化及英译,英文歌曲与语言文化,英语测试技巧(四级方向),大学英语六级。学生们普遍对这些课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英语测试技巧(四级方向)、旅游英语、英文电影与文化赏析这些选修课关注较多。
2.适应转型发展后的英语选修课的举措
笔者承担了旅游英语这门选修课。为适应转型发展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在上选修课时,实行了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每个小组学生的兴趣选一个旅游景点;二是要求学生找资料、收集信息;三是学生整理资料,做PPT;四是在展示环节,改革每节课都是优等生在发言的状况,规定每个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轮流上台展示,给全班同学做5分钟的讲解,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尝试和体会。在展示过程中,有表现得非常到位的,也有表现得特别欠缺的。但即使再展示不好的学生,老师也会静静地等待他们展示完,绝不会中途打断他们。因为一旦被完全否决,他们的信心就会备受打击,其他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教学又会回到由优等生主宰课堂的原路上。放手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探索和总结,让所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项目训练几乎是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注重了理论的应用性,使课程融入更多应用性元素,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实践教学,把应用性贯传课程内容,也培养了学生们将来适应社会的表述技能。
3.改革后的英语选修课的效果
在经历了英语选修课课改之后,我们的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充满了笑语,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从单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短文,从对话表演到知识点讲解,同学们个个都能朗朗上口,轻松应对;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增强了,大家都懂得如何分工协作;学生体会到了课堂是获取知识的场所,这为培养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4.对英语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英语选修课教学改革中存在许多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课堂秩序较难维持,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进度缓慢;课堂用语母语使用过多,语音语调不够准确;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持久,积极性出现差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打好基础。
总之,本科院校转型已成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现实要求,教师要把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善于总结得失,及时修正,及时完善,促成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玲玲.需求分析理论下大学英语选修课模块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关键词:影视; 节目; 制作; 编辑;
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影视节目本身的多样化,从耗资巨大的电影制作到个人制作的家庭录像带,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 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 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 以下就起发展的历程、特点、注意的地方来谈谈影视的后期制作。
今天, 非线性编辑已经成为电影电视制作后期编辑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 线性编辑也是另一种重要的编辑方式。所谓线性编辑, 实际上就是通过录像机一对一或者二队一的台式编辑, 录像机将母带上的素材通过电―――电复制在另一台录像机上完成第二版复制, 这中间完成的诸如出入点设置、转场等都是模拟信号转模拟信号, 由于一旦转换完成就记录成为了磁迹, 所以无法随意修改, 一旦需要中间插入新的素材或改变某个镜头的长度, 整个后面的内容就全得重新制作。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的。他们两者都是影视制作后期编辑的重要手段。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以前, 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而现在形成了两者共同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交相辉映, 它们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线性编辑可以说是非线性编辑的前身, 首先, 在基本观念和艺术理念上,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是一模一样的, 而这正是后期制作的核心所在。其次, 许多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 两者也相同。比如著名的非线性编辑软件Speed Razor Pro (快刀)的用户手册中全市“色键”、“亮键”、“下游键”等线性编辑的概念, 甚至整本手册就是按线性编辑中高级特技机的功能来写的。由此就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线性编辑技术已非常成熟, 其使用编放机、编录机、控制器直接对录像带素材进行操作, 操作界面直观、简洁、简单, 使用组合编辑、插入编辑, 图像和声音可分别进行编辑, 再配上字幕机、特技器、时基校正器等, 就能充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 完成镜头的组接、技巧的组接、出入点的设置、字幕和图形的叠加、音响效果和音乐配加等后期制作。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 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 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要进行卷带搜索, 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 不能跳跃进行, 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难于进行节目的修改电子编辑方式是以磁带的线性记录为基础的, 一般只能按编辑顺序记录, 虽然插入编辑方式允许替换已录磁带上的声音或图像,但要求要替换的片断和磁带上被替换的片断时间一致, 而不能进行增删, 不能改变节目的长度。这样, 对节目的修改就非常不方便, 因为任何一部电视片、一个电视节目从样片到定稿往往要经过多次编辑。
节目制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母带的翻版磨损。线性编辑方式的实质是将原素材复制到另一盘磁带上的过程。由于线性编辑系统中的信号主要是模拟视频, 当我们在进行编辑及多带复制时, 信号在传输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干扰, 造成信号的损失。在前一版的基础上, 每编辑一版都会引起图像质量下降, 或每做一次特技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录像机磨损严重, 磁带容易受损。编辑一部几十分钟的电视片, 要选择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 录像机来回搜索反复编辑, 使录像机机械磨损严重, 录像机操作强度大, 寿命减短。另外记录磁带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 例如拉伸变形、扭曲、变脆、掉磁以及划伤等都会影响磁带质量。
系统构成复杂, 可操作性相对降低。线性编辑系统连线复杂, 设备种类繁多, 设备性能参差不齐, 指标各异, 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 会对视频信号造成较大的衰减。另外, 大量的设备同时使用, 使得操作人员众多, 操作过程复杂, 可操作性相对降低。正因为如此,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一种全新的音视频制作观念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非线性编辑应运而生了。
二、影视的后期制作应该处理的关系
1.“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影视节目制作包含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两个部分。前者习惯地被称作“软件”, 后者则被称为“硬件”。在制作实践中。作为节目制作人员, 既要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 又要熟练掌握机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项功能。二者集于一身, 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成品。
2.主创与协创的关系。一部电视片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成功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往往取决于主创(编导) 与协创(节目制作者) 的协同配合。二者既是主从关系, 又是平等关系。主创者要尊重协创者, 吸取和重视协创人员的意见,并在整体构思上发挥协创人员的优势和创作积极性。协创者则要防止把自己的工作强调到不恰当的位置, 理解和体现主创人员的意图, 切忌出现相互掣肘现象。
3.“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在电视行业中, 记者被称“无冕之王”, 主持人是“电视明星”, 作品的成功、节目的获奖、鲜花、掌声大多送给了站在前台的他们, 而终年为他们量体裁衣的制作人员却处于幕后, 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就需要影视制作人员具有高度的思想道德素养, 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精神, 把全部精力用于节目的创新、创优上, 甘守寂寞, 甘做绿叶映红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特点, 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为了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 需要根据节目的制作要求, 结合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 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1.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 选用非线性编辑为主比较合适。因为, 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 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 画面的快、慢动作, 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 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 在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 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 还大量使用长于5 秒的镜头, 这些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重视活动。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们早就意识到人的知识、思维以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应人为地把它囿于区区的四十分钟之内。我们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投向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应该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语文活动教学应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丰富形式,如即席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等。配合教材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可以开展朗诵、配音、创办班级文学杂志、编演课本剧等研究型、体验型、创造型的活动。
2 活动教学实操步骤例谈
下面以组织九年级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语文活动教学的实操步骤。
2.1 激趣——教师介绍前人编演课本剧的成功经验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的渴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铺下思想和情感基础。
2.2 分组——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2.3 选择——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选择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2.4 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如果课文是剧本,就要有自己创作的成分。要改编、创作课本剧,阅读时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2.5 改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句。应让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因为演出时间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内,所以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矛盾冲突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2.6 排练——我们在班内众多改编的剧本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本班的演出剧目,安排三周排练时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尽量正规化,不要成为胡乱凑合的乌合之众。为了贯彻编剧的改编、创作意图,编剧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副导演,导演、副导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气质特点在班上选择合适的演员。为了排练能顺利、落实,还可以安排灯光师、音响师、化妆师、道具组、剧务组等人员和机构。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结晶搬上舞台。
2.7 汇演——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天,经过抽签决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带给了观众,使汇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8 评价——应该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其成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一是评委评价。我们对学生在“剧本改编”、“表演语言”、“形体动作”等方面分别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舞台效果奖。二是学生评价。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3 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3.1 促学习热情。学生由于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充分的自由,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热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诱”,不需要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现了“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3.2 促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这次编演课本剧,首先是班内各小组最佳剧本改编之争,随后就是各班剧目之间的比拼,充分体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健康精神。
关键词: 主持人; 关系; 营造; 和谐
中图分类号: G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66-02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因为人的思想、愿望、不可能时刻完全一致,但理解、关爱、包容、沟通又能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相对协调,内心感受趋向和谐。
笔者在播音主持岗位坚守了近30年,从县广播站到市电视台,再到省电视台;目睹了一波又一波主持人的来与去。昔日同事同行的子女又成了我的同事,而且与我同室播音,同台主持。也许真的有些老了,总是不自觉地回想起一茬又一茬同行与本单位领导、编辑、记者、灯光、音响甚至门卫和保洁员的来来往往,纠纠结结……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研究会会长,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先生在十年前就提出:“播音主持岗位的竞争是激烈的。一开始比的是先天条件,再要比的就是知识面,而最终拼的还是道德素质,也就是德行。”也就是说,一个岗位多人比拼,天资可以让你得到它,而德行是你能不能守住它的关键。这位令人尊敬的师长为我们指明了走长路的要领,那就是修身立德。
在阶级的社会里,我们所提倡的道德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本人这里要说的是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编辑、记者、同行等角色之间关系的问题。
一个台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有同行、同事,有年长的、年幼的,有领导、有学生等等,每天要和众多的工种打无数的交道。处理得当,心情就会愉快,工作效率也会意想不到的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心情,工作自然受牵连,甚至无法工作,长期处理不好,可能就会面临“下岗”的危机。结合近30年的工作经历,笔者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方面。
一、对上,心怀敬重
所谓“上”,是指年龄长于自己的人和职位高于自己的人。
1.对待领导要敬重
一个集体、一个单位就像一个家庭。而领导就是家长。为了这个家庭的生活幸福,为了全体家庭成员的衣食冷暖,他们深谋远虑、日夜操劳,承受着比我们普通成员更重的压力和责任。如果我们把一个集体看作一条大船,那么领导就好比是舵手,他们如履薄冰、提心吊胆,掌握着我们前行的航向。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尊敬他们,没有理由不体谅他们。
记得有一天,我们一位年过半百的中心主任在开完几个会,又审完十几条重要时政新闻后,匆匆来到吸烟区,想喘口气放松片刻。可吸烟区仅有的两个凳子上却坐着两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主持人正在喷云吐雾。她俩翘着二郎腿,只是斜了一眼这位头发已经斑白的资深媒体人,就又自顾自的闲聊开来。这一幕恰巧被我们的几个老记者看见,他们很是气愤,正准备上前训斥时,却被这位主任挡住了。主任点着烟抽了两口,就又去忙碌了……。或许,两个年轻主播这时候也很劳累,或许她们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外部门的领导。但是,按年龄来说也应该是她们的父辈啊!
我们不讲求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这最起码的礼貌、礼节,还是要遵守的吧。礼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反映。礼貌的根本要义就在与对上的敬重。
2.对待长者要敬爱
在我们的集体中,总有许多年龄比我们大的同事。他们资历老于我们,经验多于我们,修炼深于我们,贡献大于我们。他们就好比是家庭中的兄长。但这些年来却发现不少年轻同行初来乍到时还能耐得住性子,老师长老师短地叫个不停。可过不了一年就直呼其名、白答话,甚至没大没小的胡说八道。就像陕西人说的:“一年师傅,二年哥,三年就拿拳头戳。”这样的为人方式且不说对方是什么感受,就是旁观者也会对你的人品降下三分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能躺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优越条件上为所欲为。还是要遵奉先辈的古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像爱戴自己的家兄、家姐一样尊敬他们,爱戴他们。
3.敬重有度,爱从心起
假如,一位年轻女主播看到自己的权威男性上司穿着一条新牛仔裤与很多人一起等着上电梯时,走到上司身边,指着他的屁股娇滴滴地说道:“哎吆!某某这条裤子真好,你看这曲线,多性感!”。我想,话音刚落这位中年男领导的脸一定会红到了脖子以下。在此,我要提醒的是,对领导真正的尊敬是对其工作的有力支持,是对其人格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在其有困难时无私无畏的帮扶。而决不是不分场合,不分性别的逢迎讨好,更不能对管自己和不管自己的领导分级对待、看人下饭。
清代教育家李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以言媚人者,但欲人之悦己,而不知人之轻己;人以言自夸者,但欲人之羡己,而不知人之笑己。轻而笑之,辱莫甚焉!”。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自然流露、真诚表白对他人,对自己,对集体都大有好处。
二、对中,多一些理解
所谓“中”,是指年龄、职位相当的同事和同行。
社会公德千万条,为他人着想是第一条。为他人着想,换个说法就叫“理解”。而理解就是能站在对方的利益角度或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就说明人人都需要理解。
1.对同事的理解
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中来往最多的是编辑和记者。我们的工作程序是记者按照选题深入生活去采访,经过领导审批后由编辑再加工,再由我们配音或出像。媒体的社会职责、宣传目的,记者编辑的思想观点等等都要通过我们的再创造呈现给受众。所以,我们要时常站在对方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语言特点、工作节奏等多方面理解稿件、善解其意,才能达到了解和理解。
试想,当一位记者拿来辛辛苦苦采访了几天的稿件让你配音时,你的基调、节奏都与他的想法不同,甚至错了再错,停了由停,耽误了他有限的贴画时间,他会做何感想?
试想,当一位编辑拿来自己绞尽脑汁编写的出像串联词,你却读的磕磕绊绊,他是什么感受?
试想,当灯光师因身体不适,恍惚间将眼神光调得不到位,你却大发雷霆甚至骂骂咧咧,他又会多么难过?
播音员主持人号称“活台标”,是千里挑一的特殊人才,又整日工作在聚光灯下、鲜花丛中,难免时而产生飘飘然。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播音岗位是干部岗位,身份与职工有所不同,待遇也优于他人。我想,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责任更大、要求更高上。除了要求你的语言和形象等外在条件不同寻常以外,你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文化内涵、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别人更高。
因此,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宽容别人的不足,尊重他人劳动,是我们必须修炼的素质要求。
2.对同行的理解
有人说:同行是冤家。岗位的稀缺与人员的富有,造成了我们这个行业同行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激烈是正常的,但竞争必须是在一种合理有序的比、学、赶、帮、超,而决不是“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的狭隘心态。其关键问题就在于怎样正确对待竞争。
在有些人看来,竞争是合作[协作]的反意词。但我认为:竞争与合作是人际交往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要适应这种人际交往的特点,就必须了解竞争与合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我们既要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竞争与合作,又要在行动上正确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竞争能推动发展。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激发个体的进取心,有助于个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有助于推动集体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成功需要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相互促进的协作。要妥善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根本上说,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的胜利通常总是通过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能是死水一潭。竞争可促进合作,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这种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道是:“唇齿相依”。但牙和舌头总有个打架的时候。有矛盾不要紧,正确对待、妥善处理,自然相安无事、相德益彰;如果相反,就会“唇亡齿寒”、焦虑不安,进而让人无法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有时侯连直播室都不能进。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您的“前程”。比如,今天是你的配音班,可突然家里有人生病,是不是得找人顶替?又比如,今天是他的班,可孩子学校突然通知召开中考前家长会,你能不能愉悦的替他上班?这些琐琐碎碎、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依赖、相互帮扶着走的更长更远。
所以,我们同行之间既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等,一句话就是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里,我想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互相勉励:“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只乐”。
三、对下,多一点关爱
我这里所说的“下”,是指年龄小与自己,职位或资历底于自己的人。
16年前,当我从市电视台调到省台工作的时候,除有一副好嗓子和很不成熟的播报技巧只外,几乎一无所有、一无所知,整日工作在一种惶恐之中。每当一位老编辑拿着稿件找我配音的时候,我就紧张得满头大汗。原因是,心理紧张,总是不能一边通过。有时侯要停机重来好几次,甚至一句话读四五遍都过不去。这时她会吼你:“怎么搞的?笨的像猪一样”等等。结果是越骂越错,越错越骂,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心理障碍。当然,老编辑的这种习惯,也是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的工作状态,并不是什么恶意。不过,若是她对新来的同志能说出;“没关系,重来”或“这样会更好”的话,结果会大不一样。反过来讲,一位年轻编辑找一位资深播音员配音,由于年轻编辑对机器不熟练而反复停机,或者说他的稿件有病句的时候,资深播音员能不能用和蔼商量的口吻对他说:“不急,重来”,或“能不能这样写?”,我想这就是“将心比,都一理”。
我们说:“言为心声”。在一定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的支撑下,你的语言信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心地粗糙,语言势必狠毒刺耳;心地柔软,话语自然善良悦耳。所以,对待年轻于自己的同事我们要心怀爱意,以长辈的姿态帮扶他们不断成熟。因为,谁都有年轻的时候,谁也都有老朽的的那一天。
我们在工作中,每天都要与技术、保洁、司机、门卫等服务保障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对他们,我们绝对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更不能蛮横无理,要从心灵深处贴近他们、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试想:如果没有技术人员给我们打字、调光、包装,我们的形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保洁人员给我们打扫卫生,我们会工作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决不能轻蔑他们,更不能有垃圾乱扔、便后不冲水的恶俗行为。如果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是不是还得帮他们搬运垃圾?是不是还得为他们的安危担忧?问题是:谁家没有几个穷亲戚?假如人生给里了他同样的机遇,也许他就是你,你就是他。所以我们要从心底里珍惜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
关键词:朗读 教学 情感体验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虽然,每个学段朗读目标有细微的差别,但总要求是“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培养语文语感。作为阅读方法的一种,朗读和默读、精读、略读等一样,是语文阅读方法之一很重要。通过大量的朗读,学生能够逐步培养自己对语言感知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二,提高阅读理解力。朗读能力还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的重要手段。进入学龄期之后,儿童的语言已基本实现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转化。但在遇到不熟悉的阅读材时,对于经验和知识相对缺乏的小学学生而言,朗读的过程会成为一种“出声思维”的过程,帮助他们对文字和语句进行理解和记忆。
第三,增强语文兴趣。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例如赛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或者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学生,更容易建立学习语文的积极心态。
一、情感体验在朗读教学中现状与归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书声琅琅”已成为课堂一大“景观”,然而这热闹场景背后,学生以念代读,张口假读等缺乏情感体验的无“心”朗读方式随处可见。很多学校在公开课中都能较好的保证学生朗读时间,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朗读这一环节也就自动“退居幕后”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常教学中重视不够。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但由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赶进度,很多老师以“讲”代“读”或者以“析”代“读”, 甚至把朗读的环节布置给学生课后去完成,最后课堂上只剩下齐读、或者个别读,课堂也就成了各种知识点的问答课了。
第二,朗读方式单一。语文课堂中自读、齐读、小组读是十分普遍的,也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作为“情感性”十分明显的语文朗读,像配乐朗读、动画配音读、教师声情并茂范读、小老师范读等等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缺乏合理地朗读指导。不难发现,很多小学语文课堂,只要学生朗读,无论是自由朗读还是合作朗读,教师便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至于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等几乎很少提出要求。当然正确、流利的朗读必须要在此基础上,但是过多的强调字音,忽视朗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会给学生以错误的导向,认为阅读就等于读准字音、生词等。
第四,缺乏多样化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朗读完,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笔者通过对某学校课堂教学长期观察,发现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使用最多的是“你真棒!”,“你读的真好!”“你读的真不错!”,而对于学生朗读技巧上有所欠缺的,如重音、节拍、速度等很少或者不予评价。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须有意识地改进朗读教学,保证学生课堂上能够充分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具体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听读、范读、自读、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并与学生生活体验相互融合,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二年级《瀑布》一课的学习中,笔者首先给学生以多媒体听读,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对课文内容有初步感知,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有阅读的欲望。最后,让学生借助生活的体验带着想象进行课文的自读、赛读。通过这样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与理解也加深了。
其次,理解基础上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通过理解来给予具体的指导,以达到朗读技巧与文意理解的结合。例如,古诗抒情诗歌中的思乡、怀古、言志等不同情感应该怎么朗读?如何朗读能达到感情的自然、饱满,而不是矫情做作?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语气、语调、重音、节拍、速度、停顿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
最后,采用真诚而独到的评价语言
新课标在朗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对于学生课堂朗读,不能只限于“你真棒!”“读的真不错”等这些笼统的激励性话语。学生的表情、动作、声音、情感等各方面都应该作为评价内容。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中描写人类灾难语句 “天崩地裂,日月星辰向西移去,山林大火昼夜燃烧……”教师在评价学生该句的朗读就可以从学生的表情、语气、语调等进行评价。如“能读出那种恐惧,惊慌的心情”,“语调变得低沉”,“表情也凝聚着悲伤、惊恐”等等。
三、小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充足的锻炼机会,并采用多中朗读方式,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读”的乐趣,体会到汉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以我“口”读我“心”,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在动画片创作中,原画师设计的表演是通过银幕或屏幕间接地传达给观众,原画设计师的表演需要经逐帧的画面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段才能完成。因此要求原画设计师的表演创作分解到24分之1秒(或25分之1秒)的画面单位。
动画片表演节奏的时间把握通常略快于普通影视剧作品。动画表演常借鉴喜剧影视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的表演,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的表演技巧,通过对人物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式的夸张表演,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夸张优美而见长。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这种动画表演的艺术夸张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需要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动画表演也具有一定得可信性或真实感。
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演员的表演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故事情节的技巧。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影视演员需要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内部心理活动表现的技巧,演员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在动画片制作中,原画设计师根据导演和画面分镜头剧本的指导,来了解分析动画角色,不但是为了使动作更流畅而参照自己的表演动作,更通过对角色的理解,通过设计师想象力体现出角色的生存形态,使动画角色性格特征层次丰富,不再简单、死板。
动画制作之前就规划出了角色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编剧,导演,配音演员、原画设计师或是动画设计师都会对角色的塑造起一定程度的作用。而原画设计师是使角色“活”起来的直接创作者。
受创作手段的限制,即使动作设计再精细的动画片也无法达到像真人一样丰富细腻的表情动作,所以动画片中的表情动作是有一定程式的,是对人类真实表情与动作的高度提炼,同时经过夸张处理,使每种表情都有所区分,区分越细化表情就越丰富。比如动画制作中很重视角色面部动作的表情性,面部表情与言语表情的动作配合。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都能表达情感,而最重要的情感表达部位还是面部。面部五官表情虽然经过简化,归纳为喜怒哀乐四大类,但其组合变化微妙丰富。不同的情感,都能够通过面部的五官细微变化中准确地传达出来。原画设计师只有熟悉了其动作规律和变化特征才能展开角色表演情感的创作。
动画工作者仅仅掌握动画基本运动规律,创作出的角色动作符合运动法则,还谈不上是在创造表演。一个动画角色能活动起来,并不代表角色已经“活”了。要想动画片里的角色“鲜活生动”起来,关键在于角色的动作看起来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即使角色的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身意识得约束控制的行为,就是要通过塑造角色动作表演来体现其情感和思想意识活动。只有创作的角色动作中包含了根据角色性格和剧情需要的表演成分才能算是有了动画表演。
事实上再简单的角色动作,在运动过程首先都是思维意识的活动体现。比如,角色思想意识活动,外在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目光和眼神,在处理动作时就要把握交待好眼神的变化,即视线的变化,这就是角色动作的心理暗示,角色的肢体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眼神的表现在动画表演中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眨眼的方式和动画角色的眨眼动作完全不不同,动画中角色眨眼都是为了表演效果的需要。只有设计动作时有意识的塑造角色“心(意识)”到,才能“神“(眼神)到,然后动作才能到(位)。而经验不足的原画设计师往往容易忽略表现和交代这类重要细节的表演,容易把动作设计的类似机械式无意识的感觉。
奇麟笔认为在创作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中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握好角色自然的物理性的动作原理,第二个层次是把握好角色内在主观的活动的反应。而后者经常被初学者忽略。
目前国内的3D动画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动画表演”的成分,经常把重点都集中在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模型、材质、灯光等效果设计上,或陷入“调动作”的误区,在角色动作表现上死板僵硬、很不自然。不懂动画表演,忽视动画创作的表演艺术特性,动画角色就如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
像把“挤压、拉长、预备动作、缓冲动作”等这些动画基本动作原理与“坐、卧、走、跑、跳”等这些运动规律做好的动画,只能算是动作顺畅的动画。要做到角色表演精彩的动画,就需要原画设计师仔细的挖掘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由动画师操控着的演员,演出着各种不同的悲欢喜忧。所以,做动画的人一定要先融入角色,通过揣摩出角色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动作差异,再将这种变化应用在对角色动作的设计中,这就是动画的表演。
动画属于影视艺术,原画设计师承担其实就是角色表演者的任务。动画的表演力就是赋予假定角色或虚拟模型以生命与灵魂,使它们像真实存在的一样鲜活和自然。这也是动画师的主要设计绘制工作。而动画表演的优势还在于能表现出真人无法表演的美感与效果,这也是动画创作很吸引人的地方。动画创作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于生活。动画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并加以戏剧化的夸张美化及镜头处理等综合手段,将形体动态与感情传达给观众。动画设计师不仅须要有技术能力去控制动画角色的形态,还必须有关于把握动画角色运动节奏与时间的敏锐感觉和艺术表现力。
比如学习动画中基本的走、跑、跳是运动规律,在现实中由真实演员人表演不会有走、跑等的运动动态错误的情况出现。而动画来创作走、跑、跳就复杂多了,绘制者要具备有表现角色型态的美术造型能力,还要有了解运动规律,正确表现出连贯的动态的能力。奇麟笔在平时带片指导原画和教授原画课时发现,初学者和经验少的原画设计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动作流畅与动作规律正确上,而容易忽视了动画角色特点、性格、运动动机、情节及环境影响表演层面的表现上。很多国产动画片不论角色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一旦走、跑、跳等运动起来,动作很明显都如出一辙,都是统一的教科书式的标准运动规律姿势模式。这都是由于绘制者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生活体验,不去研究动画角色特点,忽略或不会善于动画角色表演的结果。
对动画表演的学习应该从学习动画创作之初就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表演课程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纳入日常创作学习中。从模仿开始,多看多学,仔细揣摩角色性格与动作特征,逐渐摸索并体验动画表演的表现手法。动画设计师“表演”水平的高低,虽然部份取决于个人天赋,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平时留心观察,勤加训练,对自己的动画表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就可以通过动画表演水平的提升,提升动画片的整体表现力,为动画角色注入更多的活力。
对动作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只是动画师的基础必修课,真正的目标是如何将角色塑造绘制的有血有肉、有情,性格鲜明的展现给观众。做优秀的原画设计师也要具备文学、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这些对于动画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动画设计师,业余时间应该多观摩各种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参考学习知名演员的表演技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阅历的人群行走坐卧的姿态、说话的表情,行为动作的细节,都各不相同,要多多观察并切身体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修养月深厚,将会对动画师的创作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优秀原画设计师应该是出色的演技派表演展示才能,因为动画明星们的表情、动作、甚至对白语气都来自原画设计师的表演才能发挥。原画设计师们在创作前,往往要预先将动画人物的动作反复亲身预演多遍。找到动画表演中的感觉,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分析、把握动画表演中角色的情感、动机以及动作。而镜子就是原画设计师们观察自我表演的最便捷实用的工具。当遇到不易把握的动作和表情时,原画设计师会在镜子面前自我反复演绎多遍(奇麟笔在平时创作动画的过程中一直借助镜子做观查工具,也一直强调学生和跟片的原画设计使用镜子),以便于更真切地体会把握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还有一点要切记的是,原画设计师的表演也要有度,避免沉迷于自我表演情绪中不能自拔,反而忽略了动画表演对观众的感受。也还要注意动画角色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性,行为举止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