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智能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 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百年》 报告指出:2001~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17%;到2030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1.93%,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 亿,老龄化水平将大于30%。
而与人口老龄化得速度和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相比,我国老年人医疗健康用品的发展还远远滞后,老年医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研制和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且功能合理、品质优良的医疗健康产品带来良机,日常身体健康状况监测与良好的预警机制完全可能实现,并且适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产品开始更加注重满足情感化的需求,尊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使用体验,以达到符合老年用户的特殊需要,由此,基于人性化医疗产品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当人们步入老年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
1.2 老年人群基本现状及分类
根据我在关于空巢老人医疗健康产品调查问卷的294份问卷分析中,平均年龄为70.8 岁, 其中60~64 岁的老年人占27%,65~69 岁的老年人占19.4%,70~74 岁的老年人占22.3%,75~79 岁和80+的老年人分别占17.9%和13.5%。文化程度状况中以受过初中教育为主,人数为88 人,占29.5%;其次为受过小学教育的为74人,占24.8%;大专以上为46人,占全体调查老年人的比例为16.1%;中专/高中教育为44 人,占15.4%;不识字和私塾教育的人数为42,所占比例为14.3%。居住地在城镇的老年人数比例为77.7%,农村的比例为22.3%。本次调查 旨在通过了解老年人口基本状况及变化情况以及老年人的经济、医疗、生活、照料、消费、心理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警和及时了解健康信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和身体健康状况,将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1)低龄老年人。年龄在55岁~65岁,根据问卷分析,从身体健康状况看,37%的老年人一年没有看过一次医生,35%一年看过5次以下,18%看过5次以上,仅有10%的老年人一年看过十次以上的医生,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基本健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多数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他们仍具很强的自理能力和识别能力。
(2)中龄老年人。年龄在65~75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从患病状况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仅有7%的老年人未患任何慢性和重大疾病,75%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下的慢性和重大疾病,1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上的慢性和重大疾病,这些老年人逐渐呈现出对医疗、护理、药品、保健品以及相应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有适当的自理能力。
(3)高龄老年人。年龄在75岁以上,从问卷分析中,这些老年人中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头脑不清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行走不方便、吃饭困难等生理问题,53%的这个阶段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要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
2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需求分析
2.1生理特征需求
由于身体、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思维系统逐渐的衰退, 并且大多老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居家生活中, 经常没有子女或是护理人员与之相伴, 无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老年人迫切需求一款智能化医疗产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和预警, 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2.2心理特征需求
老年人空巢或经常独居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入误区, 集中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衰亡感、病态等。大多数空巢老人很少参加室外活动, 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同时因疾病在身, 他们很担心病情突然发作无法控制, 因而心情变得焦虑不安,老年人对于智能化医疗产品的需求, 在生理方面是为了解决因年龄增长和孤单而带来的不便; 在心理方面则是要达到调节老年人情绪和给予心理安慰的目的。
3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
3.1国内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加剧,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现如今, 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日益弱化, 医疗护理器械尤其是自助医疗护理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 远远不能够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 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种类也在日益更新,中国医疗设备及器械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2002年的短短5年内,从8%跃升至22%,并且继续增长的趋势迅猛,有力地说明了其高速发展的潜力。
3.2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医疗产品正在从最初的幻想慢慢变成现实,各式各样运用各种技术的医疗产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更令人可喜的是,其不仅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并且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第一,信息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将在推动车的科技革命过程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相应,医疗产品将发生重心转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老年人可以在家中对人体健康实行有效的监测,家人和医生与不处于接近病人的情况下,可以收集到的医疗读数电子指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医生做出健康的判断。
第二,人性化。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化医疗产品,它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医疗或保健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必须建立在可用性的基础上,以老年人为中心,让产品去关怀老年人、亲近老年人、体贴老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亲切、易学、易用、有效的交互智能化医疗产品。
4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初探
4.1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原则
(1)简单操作。老年人在记忆数字、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化。为了避免其生理上的缺陷,因此在设计中虑操作程序的简化,尽量简洁明了,让老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减少在操作过程中的重复动作和体力消耗。
(2)可识别性。人进入老年后,视力逐渐衰退,对物体的辨别能力开始减弱;听力也会随之下降,对声音敏锐度降低。因此在设计中,将现有的产品转化成老年人熟知的样式及功能模式,符合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习惯。
(3)安全性。由于老年人在身体各项机能方面的逐渐弱化,使其对人身安全的防护也会降低,因而在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产品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设计的整体性,产品外形的圆滑性。此外,在设计中既要考虑产品结构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功能、结构与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结合。
(4)满足老年人特殊情感需求。老年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有怀旧心理,经常会感觉空虚和孤单,有很强的自尊需求,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尊重和关注。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与操作的便利,还要使老年人在自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其怀旧心理入手,着重考虑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元素,以迎合老年人怀旧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消沉的情绪,还可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4.2 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
(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
从起源上说,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
广义的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蜂窝移动电话、PDA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移动无线网络(例如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等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了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开发技术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智能终端的信息显示,让智能化医疗产品从设计走向现实。
(2)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特点
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
4.3 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实现路径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有机会对老年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拥有新的视野。我们通过对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的开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再加以终端APP应用的开发,让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行列,实现家庭-户外-医院医疗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由移动互联网发到家人和医生的移动终端中,家人和医生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的相应的APP应用接受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随时监测和预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解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疾病发生时的及时救助,进而给予老年人健康有力的保障。
5结语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标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据调查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 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只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 因此, 加大对空巢老人家庭医疗护理的关注, 智能化医疗产品开发变得尤其重要。
智能化医疗系统对于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救治突发疾病患者,进而给予有力老年人保障、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此课题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家庭-户外-医院一体化医疗系统的智能化,改善了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了救治机会,从而创造更高效更有保障的就医机制,并且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 百年[J],新华网,2006 年10 月11 日.
[2]王佳媛,崔娜,纪楠楠,胡欣.城市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09年9月第30卷第18期
随着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家具的飞速发展,智能宠物的市场需要越来越大,针对老龄化带来的空巢老人的热潮,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此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基于老龄化社会的产品设计研究,研究是从全方位研究未来智能宠物狗与老年人的交互设计。例如:利用智能宠物狗能够与老年人朝夕相伴,能够照顾老年人的起居生活,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医疗救命的作用,满足一系列老年人特有的需求。
关键词:老龄化;智能宠物;情感化
一、智能宠物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未来智能宠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更多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创造力会应用到智能宠物上来。现今智能宠物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不久,更不要说更深层次的智能宠物的交互设计了。人与智能宠物发生的交互行为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越发的多样化,这也使得现今人们在与智能宠物的交流中省去了很多其他的操作行为。
(二)发展趋势
近年来,智能化产品在人们生活中迅速的普及,使人们有了不一样的智能化的生活体验。比如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彻底了 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人机交互方式习惯,即便一个三岁小孩,也 能体验到指尖一划所带来的奇妙体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让人与智能宠物之间的交互行为有着很多种可能。各种无线传感器的出现,语音识别、体感交互、人体面部表情识别的情感交互系统的出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人类完全可以不借助任何设备的情况下与智能宠物产生交互。
二、老龄化社会下智能宠物设计的探究分析
(一)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不但绝对数量在增加,而且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中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74亿,占我国总人数的24.48%,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7%,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
从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角度出发,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展开了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其中,包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设计为人人、跨时代设计、全寿命设计等诸多理论和学说相继产生。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中国老龄化研究存在数据和资料丰富,理论及应用薄弱。在设计领域,由于老龄化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归属于政府和社会范畴,短期内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较少有企业愿意再相关领域投入,所以我国的老龄化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更显不足。
社会学研究表明老龄用户的需求分为三个维度:生理需求维度,社会需求维度,文化需求维度。这些研究指出,老龄化过程再生理上经历感觉、认知、行动三方面的衰退。老龄化过程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性。老龄化不仅是一种生物化过程,更是主体参与实现社会行为和社会义务的变化过程。例如,人到老年,其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活动范围缩小,生活内容由社会领域为主,变为以家庭空间为主,进而带来孤独、寂寞、压抑的生存状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社会行为的变化将影响其生理机能衰减的进程和老年病发生的几率。
(二)智能宠物与老年人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创造力的提升,智能宠物狗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让更多宠物狗无法办到的事情成为了现实。人类是不断向前进步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脚步也在不管加快,老年人的体质也越来越复杂,照顾自己宠物狗的精力也有限,更加需要狗狗给予关怀和照顾,智能宠物狗创新设计作为一个新的养老热点的研究方向,作为一种科技化市场必然的产物,再不就的将来将会作为一个新的热点出现在中国市场,对于拥有较强使用力的智能宠物狗的创新设计,既有利于掌握未来宠物狗的走向,又对丰富现存智能宠物狗有重要意义。
宠物狗是人们生活上的好伴侣,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便利,更为关键的事,宠物狗能够陪伴老年人度过一个安详,温暖的老年,能够为老年人带来心灵上的陪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创造力的提升,智能宠物狗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让更多宠物狗无法办到的事情成为了现实。人类是不断向前进步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脚步也在不管加快,老年人的体质也越来越复杂,照顾自己宠物狗的精力也有限,更加需要狗狗给予关怀和照顾,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应用工业设计理念于交互设计实践,通过调研市场同类产品,了解市场需求及产品设计趋势,最终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新一代的智能宠物狗交互形式。
三、老龄化社会下智能宠物设计的前瞻性概念
通过上诉分析,老年人与智能宠物之间的交流,从而关爱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智能宠物与老年人在功能上的交流,第一,医疗保健作用。比如可以按时提醒老年人吃药,随时检测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将数据传输到老年人与子女的手机App上,可以为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定制一系列的运动食疗方案。如果发生意外昏倒的情况,智能宠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救援或者报警求救。第二,散步导航作用。在老年人想要出门逛街的时候,宠物机器人可以做到陪护作用,或者在老年人出远门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地址导向犬的作用,读取路线图,引导老年人安全到达目的的。第三,随身小音箱,宠物狗可以作为一个音乐播放器的外置小音箱,在老年人无聊的时候方便他们读报听戏。第四,拍照分享,在老年人出门旅游或者想要拍照的时候,老年人可以远程遥控智能宠物,帮助老年人拍摄照片或全身照。智能宠物与老年人在感情上的交流,第一,实时聊天,智能宠物脸上有显示屏,老人和子女都可以下载智能宠物的app,当儿女或者老人分隔异地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宠物实时显示动态,并且能进行交流。第二,娱乐互动,智能宠物上可以设定一系列的小游戏,可以防止或降低老年痴呆等一系列老年病的发生,可以作为老年人的精神寄托。通过上诉的研究分析,在老龄化社会下,智能宠物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光光是一个辅助的工具,更加是一个精神上的慰藉。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老年人的目标、动机和期待,从而提出老年人智能宠物机器人的需求点,然后,结合分析老年人的一般生理、心理特征和变化,智能宠物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的设计方案。
Abstract: On one hand, one child familie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s reduced, and it must affect the enroll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extension of life expectancy and the arrival of an aging society, learning is a better way for the elderly being through the later life. In an aging society, the education object is complicated,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ble to cope with this change in time.
关键词: 高等教育;老龄化社会;教育对象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an aging society;education object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11-02
0 引言
老龄化社会是目前中国的现实写照,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补充。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随着生源的减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办学压力,一方面来自本科院校的生源争夺,另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向上位移。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应拓展其功能,着眼于构建多元功能。而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机遇,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拓展到社区及社会中。
1 老龄化人口的教育问题
人口结构的和谐是一个重要标尺,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对经济的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对人口结构变化及时反映并以积极妥善的姿态来应对,使其不和谐的因素逐渐趋向于和谐,这将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有裨益。[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国目前还主要不是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尽管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一般要低于年轻人,往往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经济社会活动,难以适应科技发展对劳动者自身的要求,不利于技术的革新以及生产率的提高。老龄化人口重新学习与培训的费用较高,职业流动性较差,往往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容易被裁掉,再就业非常困难,如何对老龄化人口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产业的改造升级,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2 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拓展
老龄化人口不太适合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他们不是年轻的学子,可以全力以赴的进入校园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老龄化人口的特点,可以开展弹性学习制度,从而也是对学习者多样性的回应,可以在方便的地点、方便的时间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无论学习的时空,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式都有多样的选择机会。“弹性”不仅带给老龄化人口新的选择,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师带来新的责任。为了适应学习者,课程应偏向于为复杂工作提供相关训练,课程的职业取向应当非常明显。[2]
模块化的课程是弹性学习制度中重点建设的内容,老龄化人口不必要重新从课程的基础部分开始学习,模块化课程的设计路径主要针对现行的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进行课程解构。一方面明确老龄化人口的需求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是有具体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技能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确定了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这种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突破了经院式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二是基于职业岗位要求进行课程重构。首先,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梳理,确定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某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再次,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从而形成在高新技术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师资是弹性学习制度中关键因素,老龄化人口不比年轻的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新奇感,他们往往会非常挑剔,加上老师比较年轻,另外,社会固化的观念一般是老一代向新一代教授知识,现在让他们虚心学习,师资水平必须过硬。随着教师传统权威发生动摇、教师作用与角色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知识,教学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会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管畏难情绪是小范围的还是整个师资队伍的一部分,都将对过去长时间内被认为是合适的假定与惯例形成挑战。因此,畏难情绪的过程不可能是飞跃的,学校和教师都要花时间来适应。无论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心态:与变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教育对象的改变是一种常态。尤其是教师,教与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态度的转变及其新技巧与能力的形成。[3]
3 构建老龄化人口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受老龄化人口的影响,终身雇佣型的人力资源需求可能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增加新的知识与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新领域的人才培养,以满足老龄化人口的高等教育需求。
3.1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切合度极高的教育类型,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性。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对教育的需求首先是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唯有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方能体现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符合程度。所以,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人才价值的根本途径。
3.2 科学研究对接企业创新。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走应用技术研发的路子,主动将科研的职能与企业的技术和创新需求相结合,可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丰富,在师资队伍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的紧密结合中,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而研究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又使企业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动力。科学研究对接企业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3.3 社会服务对接企业责任。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学校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场所,企业也不是“冷漠的拜金主义者”的温床,要长远发展,必须树立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企业和学校都有服务社会的责任。通过企校合作,把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结合,共同打造社会服务基地,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促进学校、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建和谐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对接企业责任,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
3.4 文化传承对接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基础条件,两者都以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借鉴企业中符合工业文化精神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构筑职业院校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62.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标志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2亿,首次超过总人口的10%,标志老年中国社会正式开始。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委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随着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94亿人,占总人口比14.2%,2013年将超过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届时,中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可以预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生育意愿下降,中国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增长时期。老龄化必将成为中国下一个阶段最大的社会结构性挑战。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状态,老年问题尤为突出。老龄化与高龄化同时加剧,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另外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在持续增加。如此巨大的高龄、失能、失独老人群体,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巨大变迁之后的重大命题。中国养老事业依然坚持“居家养老为主、社区与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原则,但从现实需求及发展状态来看,当前中国的养老正遭遇空前困境。因而,在面临老年空巢和老年护理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局之下,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设施来助力养老事业,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市正遭遇老龄化时代的养老困境
中国城市养老基础比农村相对较好,未来创新空间或将首先体现在城市养老体系之中。当前城市老龄化日趋严峻,而且城市老龄人口相比较于农村老年人口,其活动空间的限制性反而更多。特别是大城市宽大的马路、汹涌的车流、繁忙的交通、公共空间的拥堵,导致城市对于老年人口的出行及生活带来了越来越非便利性。有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户外活动比例在逐渐下降:一是因为高楼型住宅不方便老年人口下楼;二是因为大马路、交通拥堵带来了显著的不安全感让城市老人不敢外出;三是因为户外基础设施的“老年友好型缺失”,让老人无意出门。再加上很多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城市老年人基本不在户外。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基本难以发现身边有老年人存在。老年人在城市中面临的“物理性限制”,让固守在家成为一种典型的老年生活状态。这种被动式的“居家养老”,导致很多老人生活质量下降。
居家养老形态导致一系列生活困境。由于失能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独老人的日渐增多,居家养老面临的照料、护理、日常生活困难越来越多。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介绍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里养老。但是,由于当前家庭普遍小型化,很难具备养老的功能。与之相对应的,是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不足10万人。这种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和供给不足,为养老事业带来了重大压力。另外,对于更多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居家养老老年人口而言,他们大多数人虽然不太需要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但是在特殊时期或困难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援助,从而带来养老隐患。媒体屡屡报道出来的“老人去世多日未被发现”现象,便暴露出一些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被忽略”的不幸遭遇。
大量慢性病患老年人口面临着日常病情护理照顾等严重困难。由于生理原因,身体老化带来的各种慢性病在老年人口身上集中爆发,让很多人不堪疾病的困扰。然而由于医疗体系的不发达和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很多慢性病老年人口大多选择在家疗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因慢性病引发各种痴呆症、健忘症和狂躁症,从而偏离正常老人的生活习惯”。[1]因此,很多在家疗养的病患老人往往会造成自我护理不到位、护理错误等方面的后果,这不仅给这些病患老人带来巨大的生命危险,更让忙碌工作的子嗣带来担忧和焦虑。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慢性病患者比例高达83%,大多数老人不得不在家疗养,因此这些老人的日常病情护理、保健护理、生活照顾等都存在巨大的资源缺口和社会压力。
二、老人生活与老年照护的独特需求
养老生活的需求主要体现为老年照顾。老年照顾是指对生活中存在困难的老年人进行照顾,主要是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照顾。[2]老年照顾主要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病弱护理等。就需求而言,家庭照顾仍是老年照顾的基本形式,这也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接受的最主要形态。老人日常生活主要指老人身边的事情,它具有连续性、习惯性、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的原则包括了安全、健康、便利、适当、整洁和尊重。[3]对老年人的日常照顾,不仅应该具备设施层面的高标性,同时也涵括了精神层面的人格尊重因素。这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为老护理人员总量不高、缺口太大的主要原因。因为从业门槛和执业要求比较高,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性。生活方式是关于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生命活动的模式与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制约。[4]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由于老年生活内容和角色的转变,使得其他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场所、交往对象、生活节奏等,都与过去不同了。青壮年时期,人们生活的空间比较广阔,除劳动、居家过日子外,他们还有非常广泛的其他社会活动。可是一旦退休并步入老年之后,其生活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老年人口从青壮年时期的“业缘交往”逐渐转换为“地缘交往”为主。家庭、邻里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过去的许多社会联系逐渐失去,与过去交往对象的来往逐渐减少。这时,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家庭成员、邻里、亲朋,以及故旧知己。同时,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到老年,神经、肌肉组织都不断衰老,神经中枢的灵敏性和肌肉收缩力都不如从前,运动和各种动作的速度自然也就迟缓了,从而使生活的节奏逐渐变慢。从这点看,慢不仅是老年生活的一个特征,而且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状况。随着年龄的逐渐衰老和进入老年阶段,人们的生活内容便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从奉养的义务逐渐变成拥有被奉养的权利。劳动或工作不再是其生活的主要内容,代之而起的是如何休养身心,延年益寿。因此,“颐养天年”成了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生活方式的主旋律。[5]
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因其生活方式而呈现新的特征。老年人口的居家形态、生活空间、交往需求和生命目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因而他们的生活需求必然会变化。他们需要从居住空间、家居形态、饮食、交往、身体维护到精神慰藉等层面确立属于他们的新生活方式标准。而在居家养老现有格局之下,家庭成员照顾面临重大挑战。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一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控制了总体人口数量,但也催生了新型的家庭模式,即“四二一”模式,即一个家庭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两个人需要同时担负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虽然许多老人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但儿女们由于工作需要还是不能时刻陪在老人身边,使得儿女们在关心老人的领域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的不足与家庭成员的力所难及,只能依托智能化技术及设备来部分替代居家养老的生活需求。
三、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的可行性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龄问题复杂多样,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因此,开展技术替代型老年照顾,可以成为市场创新改变现状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的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体系主要集中在智能化设施、服务提升和改善老年日常照护系统效能的模式。
智能化养老是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
首先是通过智能设备与技术使开展远程全天候居家照看老人成为可能。现代物联网技术,一般可以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借助各类传感器和计算网络的实施连接,让老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居家生活,能通过网络让子女远程了解和查看。智能居家养老设备,为“远程照顾”提供了极大便利,减缓了老年人口子嗣居家照看的压力。这对促进家庭和谐、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同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智能居家养老照看模式,让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子女减少了后顾之忧。
其次是日常病情监测护理的智能监测体系。病患老年人口的居家疗养,需要时刻监测和跟踪病情变化情况,以提醒用药或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呼叫医疗救助。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健康服务中心、电话和一系列智能居家养老设备来联合组成。智能居家养老通过心电监测器、血压监测仪、老顽童智能手表、健康千里眼等设备,让老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融入系统的医疗检查,所测数据直接传送到所属医疗服务中心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启动远程医疗,必要时上门进行医疗服务。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内部都设置了GMS系统,可将检测到的身体数据发送到智能居家养老医务中心,由中心医护人员对数据即时或定期分析,提供治疗保养方案。仪器可检测心跳、血压、血氧、体温等数据,还有基本对话功能,这些都弥补了我国因机构设施不足带来的养老压力过大的不足。
第三,老年人口出行监测与远程照看的便利。老年人通过佩戴智能养老设备,可以通过GPS、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让子女获取自己的出行状况的目标,还能让健康服务中心的医师及时监控自己的健康动态。如果老人在家中或外出时发生异常状况,只要按下呼叫键就能获得健康服务中心的及时救援。因此智能居家养老的新服务有助于减缓子女养老压力,儿女上班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的信息服务中心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安全状况,并且该养老模式还能让老人在不用颠簸于家庭和医院的情况下享受更多的医疗资源。
第四,智能居家养老设备,还可用大量智能家具、智能厨卫设备等实现远距离协助老人居家吃饭、洗衣等生活问题。结合物联网科技手段,老人的子女可以通过远距离“遥控”或设置定时操控,帮助老年人做饭、洗衣等日常生活。当前全国城市开展的老年家庭“一键呼”系统的安装和应用,已经为老年日常家庭生活的“便老化”服务提供了高效能的信息化支持。另外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老人还可以获得最新新闻资讯、健康资讯、精彩影视、幽默笑话等温馨服务。因此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可以确保老人在他们感到舒适及喜欢的环境里获得最完美的养老生活。
据相关机构跟踪调查,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们的养老需要,还能缓解80后的养老困局。智能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化养老,通过技术替代型的智能化设备开展养老照护,升级和优化了传统居家养老的方式,延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这种智能化支撑设施,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合并了网络远程技术和实时健康管理的优势,配合智能居家系统让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外出时也不必害怕出现迷路或走失等状况,父母出现意外状况时更能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即使相隔千万里,子女也能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动态和出行状况。一些智能居家养老设施和设备,已在不少地区得到试用,大量智能居家设备体型小、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价格也适中,几乎适合所有希望提高养老生活质量的老年人。
四、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政策嵌入机制
技术替代型的智能化养老形态,已经证明是一种技术成熟并且具有市场化前景的新模式。2012年,全国老龄办出台了《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明确了我国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在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例如,6层甚至更高的楼房没有电梯,过街天桥、地铁上下不便,红绿灯变化太快致使老年人过街面临危险。通知规定,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的理念。目前,北京、上海已开始对城市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北京老龄部门正在推动在低层旧楼加装电梯。除了这些养老“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改善,主要侧重破除老年人口户外出行的障碍。但对于居家养老智能化设施的规范,暂未有深入且明确的规定。因此,智能化居家养老照护体系改革,应该成为下一阶段重要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方向。
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需开展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智能化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应纳入老年住宅用地申请和定向招拍挂的要约内容。因为老年地产用地申请有一定的政策优惠空间,但这种优惠必须嵌入相关的智能化基础配套需求,作为附加条款。为了适应这种智能化老年住宅基础设施的配套需求,应该进行城市规划的政策创新。未来政府应该适当规划以服务老年群体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老年住宅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智能化集成服务”的规模优势。[6]政府应该有步骤地逐步规划出适应老年人口居住的区位和空间,并且在土地规划和出让条款中,规定必须要为智能化老年住宅提供诸如专门宽带、传感网接口、智能传输器的网箱预留等基础设施。这种集约化、主题化、智能化老年社区,要推助土地价格层面的政策优惠或财政补贴。
智能化养老设备的应用应该设立专门的政府技术奖励基金。当前我国在国家层面、省市层面都建立了技术创新与服务的专项奖励扶持资金。未来也应该针对智能化养老设备的研发、制造,提供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层面的奖励扶持资金。政府还可以为这种类型的企业提供适当的研发支持、税收优惠等,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在这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并为市场化开发和销售智能化养老设备提供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与应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也应该获得政府专项补贴和系统支持。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和面市,家庭购买与应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也将随产品市场化的成熟而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购买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依然面临着不少的财务压力。因此,政府应该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和应用智能化居家养老设备提供专项补贴,通过补“人头”的福利型养老支持,实现更多的家庭能够应用得起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另外,对于中低收入者家庭而言,除了政府补贴购买智能设备的费用,还需将智能检测管理系统接入专门的医疗监护机构,比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公共服务模式开展对于中低收入者家庭的养老支持,因为如果没有后续系统支持,中低收入者无法真正享有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终端服务。
中国的银发潮扑面袭来,居家养老将长期成为主流养老形态。家庭成员照护和人员护理资源的缺失,必将迎来智能化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需求的增长。市场配置型智能化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加快老年社会政策框架下的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制度性顶层设计,通过专项扶持资金、奖励基金、针对性补贴,加快普及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或将为我国破解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开拓一条崭新的路径。智能化老年照护技术市场也将推动银发经济的勃兴,并有可能激活一个庞大的智能化养老产业,为我国养老事业进步提供一个重大契机。
参考文献:
[1]Chris Jones,Tony Novak.Poverty, Welfare and Disciplinary State[M].London:Routledge,1999.
[2]周沛,葛忠明,马良.社会工作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工作与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孙颖心.老年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关键词:老龄化;物联网;RFID;跟踪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0-02
0 引 言
目前,中国老龄化日益加剧。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已占30%。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前期。“421”( 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大量出现,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这将给年轻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大体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家庭规模较大,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家庭养老模式一直占据主要位置。
年轻人要生计,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在照顾老人上。因此,养老机构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进养老院大多不被人接受,所以,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
1 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原理
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智能居家养老。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也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和网络监控视频技术,实现智能化居家养老(利用传感器技术,按照自动报警装置,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通过视频可以使老人与子女见面,排解老人的寂寞、孤独。老人若有突发事件,可以通过安防报警系统将信息传给子女和社区人员,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可以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减轻子女的负担,使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达到老有所依居家养老模式,为共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解决方案的整个智能化系统采用软硬件结合,整合了通讯网络、智能呼叫、智能识别、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利用传感器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解决安防、远程视频监控和对话、紧急救治等一系列问题(见图1)。其中RFID对老人可以实时跟踪定位,以便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为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舒心的生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该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技术(IOT),通过系统智能化管理,对家中的安防、监控和对老人的监护实现智能化管理,解决空巢老人在家的紧急需求问题,家中老人如有紧急需求问题,可通过应急系统通知到家人和社区人员。
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居家养老系统的主要功能
3.1 远程视频监控
本系统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平台,采用B/S架构,子女可以通过智能终端(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对老人在家中的生活进行实时监控,使子女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由于现在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可以通过电视联网,使老人方便和子女视频联系(视频可采用3D技术,使效果更加逼真),享受天伦之乐,消除老人的寂寞感。
图1 居家养老模式
3.2 紧急救治
空巢老人,容易遇到突发事件或疾病,这也是子女最担心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方案提出利用传感器识别,当老人遇到突发事件,只需要通过语音告知传感器,传感器感知后传给语音识别系统,对老人的语音进行识别(通过语音系统的算法判断是否是本人),将信息发给子女和社区养老机构(见图2)。如果子女离家较远,可以通过手机终端给社区相关人员开门,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图2 紧急救治
该智能系统还有定位功能,当老人在室内或室外摔倒,传感器就能自动感知,将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相关社区人员和子女,使其能以最快速度抵达,使老人得到及时救助。
该RFID是老人手腕上佩戴的一个装置,利用GPS定位系统,社区医护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老人的活动信息。这个装置可以间歇的向所在区域的读写卡发送信息,向其计算机系统管理中心发送即时情况(中央计算机的数据库中存放每个老人的信息),一旦老人的信息没有传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心,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就会发出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可以查看老人在先前阶段的活动轨迹,及时处理突况,使老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时刻受到社区医护人员的关怀。
3.3 其它安全防护
智能安防系统为老人营造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家居环境,能够帮助老年人合理安排生活,降低老年人居家生活意外事件的发生,如烟雾探测器、可燃气体泄露探测器等智能家居设备,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老年人记忆力缺陷造成的后果。
由于老人年龄大,记忆力减退,很多时候忘记关掉煤气等阀门,结果造成了严重后果。当遇到煤气泄漏、者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时,其安防联动系统开始启用,通过烟雾探测器、可燃气体泄露探测器感知,启用自动报警系统,门窗自动打开,总燃气阀和总电源自动切断,排气扇开始工作,并将信息传给社区相关机构,使相关人员能及时赶到,降低损失,使老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得到保障。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意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是家庭亲情和高科技的最新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健康管理、实时安全监控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它不同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因为它既体现了家庭成员的亲情,也融合了高科技的辅助功能。所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实际上是在远程科技的体系上建立的一个支持家庭温情养老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见图3),是其它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完善,不仅解决了我国家庭养老资源弱化的问题,也符合中国一向提倡的“孝”文化。
图3 新型养老服务平台
5 结 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一个适合老年人居家的养老模式越来越重要。本文所介绍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未来社会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而这种新模式的推广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人权,2006.
[2] 巢小丽,蔡赛珍.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基于宁波海曙区N街道的调查[C].2012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论文.
[3] 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26(6):5-10.
[4] 河北卓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卓达物业:社区养老模式[J].中国物业管理,2011(1):7-20.
[5] 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29-39.
[6] 孙燕.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J].学会,2010(12):7-10.
[7] 王颖,肖林.关于创办社会企业增强社区管理的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12:1-3.
[8] 黄聪,孙志,马金鸽.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实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1(5):3,5.
[9] 周建国.市场化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个案及启示[J].人口学刊,2010(2):43-49.
[10] 栾吟之.解“精神空巢”,需儿女常回家看看[N].解放日报,2011-9-9(7).
>> 人工智能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管理研究 智能化养老 破解养老服务难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平台研究 关于智能化社区及家居智能化的现状与应用 智能化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湖南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的研究现状与走向 智能化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建筑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智能化设计与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海淀区的智能化养老 智能化养老空间的设计探索 智能化数字电源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智能化网络的设计与研究 智能化温室大棚的工程研究与实施 智能化水果采摘机的研究与开发 关于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研究 电力营销智能化的研究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2] QuynhLê.Hoang Boi Nguyen and Tony Barnett,
Smart Homes for Older People:Positive Aging in a
Digital World.Future Internet,2012,4:607-617.
[13] Saposnik,G.,& Levin,M.(2011).Virtual
reality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meta-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ians.Stroke,42(5):
【关键词】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
前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其中,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方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居家养老的热潮。然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技术设备非常落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非常低。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科技逐步在养老方面得到实践与应用,有效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智能居家养老成为老龄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智能居家养老,是将智能科技应用于住宅建筑,并完美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居住空间。以居住小区为背景环境,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老年人创造居室内的空间与环境。居室内部的智能化系统与住宅小区的管理中心和小区内其他用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即“智慧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住宅中将智能芯片植入居家设备中,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生活安全的远程监控。其核心理念在于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如传感网、云计算、3G 移动通讯、WEB 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相关的 IT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医疗社区和社区密切合作,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医疗保健、出行安全监控、娱乐等各项服务。在中国如北京和扬州等一些城市,智能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上的应用
(一)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内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公共部分环境:智能化设计体现在安装访客对讲装置,保证楼内的安全居住环境;配置自动感应门,刷身份证或卡片,实现无钥匙开门;公共走廊的地面与套内地面的高差不宜超过20mm;在水平走廊的墙壁上安装便于老年人借力使用的双层扶手、抓杆,距地高度分别为650mm、900mm;增加个性化的交谈空间。其次,套内部分环境:智能化会对室内空间形式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大多数的房间都是靠固定不变的墙壁来划分的,且功能单一。而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出现了可以移动变化的墙壁,空间也可以自由组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是可活动的夹层玻璃,或者是高科技的液晶,乃至无形的“虚拟墙面”来代替单一的水泥墙面来分割空间,这将使室内空间的形式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外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我们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户外空间活动,增加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锻炼方式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道路设计,使老年人散步不行多样化,提供坡度、难度和长度不同的道路以供老年人选择。如把步行道路设计成红色铺装,并禁止车辆的通行,方便老年人和儿童的行走与安全。其次,老年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其户外景观空间也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应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的。其主要表现在无障碍性、易达性、易识别性和易交往性。针对超高层住宅社区内的景观适老化设计而言,除了以上的问题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规划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良好公共生活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弱化超高层社区所带来的压抑感,充分利用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做精做细,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景观环境。
三、智能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社区医疗服务是智能养老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智能社区医疗服务,实际上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医疗手段、医疗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居民提供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了社区医疗的管理水平,还能及时获得上级相关医院的技术支持。智能社区医疗服务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方便对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患者的护理;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与减轻医护的工作强度;通过使用RFID感知技术、远程病情的监测、电子档案的建立等信息技术来提高就医的效率,避免重复检查与患者看病所花费的时间。不久的将来,将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在全国社区医疗服务中,是社区医疗服务和我国医改的必经途径。
(二)智能家居是智能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向
智能家居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自动化、多功能性、适用性、交互性、高效率。起居的智能化促使研发出一系列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新技术。智能家居主要由下面几个方面构成:生理监测、功能监测、安全监测和辅助、紧急状况与反馈、社会互助与辅助、认知与感知觉辅助技术。据研究表明,传感器是智能家居中最主要的技术,它在监测老人摔跤、梳洗、做饭等日常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家庭温湿度控制、电饭锅等家电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智能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由于存在巨大的服务需求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表现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和经济潜力。智能居家养老必然是未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综上,智能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今后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养老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智能养老下的住宅设计除了具有一般住宅的特性和功能外,更对舒适度和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适老化的需求下,设计以“适老为老、因地制宜、低碳环保、智能高效”为原则,对室内、外观、景观等硬件条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更多其他方面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节能、高效和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社区养老能破解养老困境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态势严峻。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升高,老年人照料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老龄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企业及机构规模小,层次低,人员缺,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供需矛盾凸显。
社区养老是让老人生活在自己家里,由社区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兼具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让老人既能住在家里享受亲情,又能得到专业化养老服务,是兼顾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服务需求的人性化养老方式,受到了广泛认可,是解决当前养老困境的紧迫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社区养老面临多重困难
社区养老在我国正在逐步开展,但尚未普及。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主要难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资金压力大。我国“未富先老”特征明显,社区养老又有很大的公益性。目前大多社区的养老工作主要靠有限的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吸收渠道不畅,不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在运作中遭遇资金瓶颈。
内容不丰富。社区养老涵盖护理、餐饮、医疗等基础服务,以及教育、休闲、娱乐等乐老项目。目前,大多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少,层次低,基础养老服务尚不能满足,更缺乏个性化服务。
设施不完善。多数社区养老设施用地紧张,设备不完善,对老人的适用性较差。部分社区尤其是老社区没有老年活动中心,有的社区虽然有配备,却因服务内容少,鲜有老人使用,处于闲置状态,社区老龄服务设施紧缺与浪费现象与并存。
服务人员少。我国社区养老的从业者少,获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更少,服务人员的人数、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志愿者服务尚未常态化开展;社会组织较为薄弱,尚未担起养老服务生力军的角色。
由上述可知,公共资源紧缺现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养老的发展。亟需借助社会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资源整合,家庭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协调,机构承接服务以及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实现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发展道路。
三、大数据时代为社区养老提供新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以数据挖掘利用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共享、精确分析、统合集成,将深刻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基础运行模式,也将为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掘产业机遇――引发老龄服务业发展变革。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在加速释放。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二)提供智能平台――催生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与社区的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已有很多城市正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并把智慧社区建设作为先行工程。大数据云服务管理平台,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载体。
(三)精准掌握信息――实现养老服务便捷精准。普通服务便捷化。老年人通过安装在家中的电子传感器或者智能手机,即可完成一键呼叫求助、诊疗挂号、健康检测、远程咨询、家政服务、服务预约及定制等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借助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动态服务,便捷地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享”的愿望。
个精准化。大数据服务不仅能兼顾到处于不同收入层次、各种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还能准确地把握老年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预期,设计主动推送式服务,有助于实现普遍性养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结合。
四、大数据视角下社区养老建设探讨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网络。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构建“安全、便捷、周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鼓励社区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与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居家呼叫网络平台等智能平网;鼓励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法律援助、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
统合开放老龄服务公共数据。目前,国内部门在数据拥有和使用方面存在障碍,数据难以共享,导致了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应打破壁垒,统合开放老龄服务方面的公共数据。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法规,规范大数据采集;另一方面,要鼓励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利用,从技术层面既保证数据共享又保障隐私安全。
培养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老年人普遍节俭,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尚未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政府直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市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需要引导老年人形成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接受便捷化的养老服务方式,培养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智能化实现老年人的养老梦、乐老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关键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引言
智能化养老服务依托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平台,整合了养老所需的医疗卫生、健康护理、物业管理、建筑设施等多种资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和卧床老人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专业化程度。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2013年召开了首届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至今已连续召开了四届,并相继出台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智能化系统技术导则》、《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业人员问题是其中之一。文章把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笼统的分为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两类进行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我国并没有专门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目前的管理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思维传统。我国的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传统管理模式在其心中的位置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不愿接受新型事物,不愿转换管理风格,从而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意识。二是缺乏经验。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养老服务产业落后的地区,因此,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并没有实践经验。在我国,苏州、武汉和宁波是几个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有些领导者即便是借鉴了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也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创新运用,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四是管理粗放。目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并没有具体标准,系统化程度低,管理思路主要源于理论经验,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亟待实现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服务和传统养老服务相比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认知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上。本文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人员主要指养老护理人员。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护理人员年龄层偏大。尽管智能化养老服务大大减少了人员成本,但仍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需求。年龄问题是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社会偏见。二专业技能低。目前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对互联网、物联网的认识程度低,操作技能缺乏。三是薪酬福利没有统一标准。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每月的薪酬差异悬殊,而国家也没有就此问题制定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就长远发展而言,要想提高养老院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以及建设好整个养老护理员队伍就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
三、路径选择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
1、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本文认为转变思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管理人员自身转变思维、管理人员助力相关人员转变思维。
受官僚制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上存在思想保守、求稳心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型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因此,应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使管理人员在心里上认同、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并在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持续关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智能化养老服务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向着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作为公共部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应负起监督、指导责任,以确保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因此一些研发企业可能会一味注重产品的技术开发,而忽略养老服务理念。此时,管理人员应发挥其指导、规范、管制的作用,引导企业重新认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核心是人对人的服务,而不是给老人安装好各种高科技的机器,老人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生活。
2、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智能化养老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多个成功案例。例如,中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落户乌镇,目前已经收集到2010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安徽省芜湖市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成立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目前芜湖市智能化养老已建立了6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控平台,实现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了全市家庭服务业综合数据库。地方政府可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智能化养老和传统养老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套餐。智能化养老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的服务。因此,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要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只有这样智能化养老才能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
1、构建从业人员选用机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与传统养老服务相比较,智能化程度、精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较高,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相对较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很高。智能化养老服务急需一批掌握专业知识,接受过正式培训,综合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
政府应制定标准,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专业化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使得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的人员选用机制,既能保证智能化养老服务对护理人员在“质”和“量”上的要求,又能调节护理人员在年龄、专业、地域等方面的不平衡。
2、健全从业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加强分配制度建设和带薪实习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基本薪酬福利标准,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以岗定薪。另外,养老服务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特征,它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基于老龄群体这种特殊服务对象,在工作别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有朝气的年轻人。因此需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地加大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和从业者的表彰力度,弘扬中华文明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上的公众影响力,激励更多从业者服务养老事业,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3、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科技信息为支撑,把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中是智能化养老服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引进、留住信息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来说至关重要。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经费保障,创建一个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办学或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培养智能化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应加大对现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提升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的保证。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莉,王萍.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从智能化养老的兴起谈起[J].商业时代,2014(12):116-118
[2] 中国社会工作.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C].中国社会工作,2012(32):4-4
关键词:物联网;养老院;管理系统;医护信息智能化;GPS定位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7-00-02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分忧解难。研究养老院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推进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有利于养老院加强管理,意义深远。
准确预测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应对措施是解决我国信息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方法。研究物联网技术与养老院管理措施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方法,以及与数据库系统管理相结合的智能养老监护方式。从社会人口年龄趋势分析,从计算机信息技术业务管理、医疗看护管理角度推进养老院信息管理和医疗安全系统智能化及普及建设。
1 人口老龄化背景和物联网技术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由图1不难看出,中国自21世纪初期就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2007年,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重达11.6%,预计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7%。截止目前,老年人口不断攀升,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政府曾提出建立医疗社区养老建设,逐步实施健康老龄化人口传统的医疗生活保障方案。鉴于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障方面的突出成就,如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第三医院总院,采用国外先进的Ensemble[6]软件作为开发平台,结合HIT标准协议,参照IHE[7]集成规范设计开发出了医疗数字化集成开发平台。考虑到医学图形和图像研究,远程医疗,电子档案,计算机化病案系统的开发,基于计算机的血糖控制系统相关研究与医学监护,治疗与保障方面的创新突破,养老院管理系统和计算机智能化养老医护管理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为解决社会健康养老建设,医护信息化发展和物联网学科定位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 养老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深刻分析当前养老院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养老院管理系统E-R图。
2.1 老人管理
老人管理包括老人基本信息,家庭状况,个人健康信息,入住管理,床位记录,请假管理,护理管理,事故管理,老人家属,政府医护补贴记录。十个菜单逐一统计老人的信息,做到见名知义,记录信息将统一收入安全数据库内。
2.2 财务管理
记录统计养老院的各项支出,包括物品购买记录,收款记录,预存老人入住缴费记录推注结算,消费登记,缴费登记等多个项目菜单,做到有理有据,规范管理。
2.3 医护服务
根据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等级为老人分配相应的医护人员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从护理项目,护理级别,饮食管理,用药记录,健康体检登记到医护监理,使保障更人性化,贴心化,以提高养老院的服务水平。
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由字典维护,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角色管理,系统日志组成。从系统研发设计到软件的实现,从数据基础安全到系统保护,均可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难以损坏养老院管理系统。操作日志,数据记录,账户安全,修改设置等整体上整合信息的标准化是养老院管理系统高效、健康、积极运行的主要因素。
2.5 人事管理
员工管理主要涉及员工信息,员工请假和员工奖惩及工资等模块。人性化的功能设置能更好地激励员工。运用数据库CRUD[8]的基本功能可实现对员工的全面管理,这一模块有利于维护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扩展性。人事管理主要涉及具体的养老院医护工作,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分配,对养老院系统的筹划意义重大,包括员工信息,工作岗位安排,工作日志目录,个人监护对象,岗位职能,简述。准确记录人员调动和工作安排,交接情r等,并及时更新管理。
2.6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主要由欠费分析,收费分析,渠道分析,资金分析,事故分析等组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确统计和分析已变成事实。统计分析模块的实现依托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对未来的决策起到启示作用,也可以由大数据预测意外发生的概率并给出应对策略。由此看来,此模块在整个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2.7 接待管理
接待管理主要由咨询接待,床位接待等组成。这一模块为客户提供了强大的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在线咨询相关事宜,在线预约床位,运用数字化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客户体验。养老院管理系统E-R图如图2所示。
3 硬件技术支持
3.1 呼叫器对讲系统
关键词:智能化机器人;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1.智能化机器人的普及情况以及应用现状
1.1智能化机器人发展概况
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在1980年左右起步,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50%,尽管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潜力是巨大的。从2008-2011年四年之中,比例增长了2倍,与同期的美国相比,是美国采用率的5.12倍。
智能化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部分工厂中,他们引进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生产工作,在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消费国,并在2014年蝉联冠军。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高达50%以上出现在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在一些关键步骤均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这些机器人有自己的专攻领域,如焊接、喷漆、装配、搬运等方面不再使用人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国际政策的支持,如今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领域,它也扩大到其他的领域。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家政服务类型的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就是在家庭清洁、医疗康复等领域,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核能、航空、航天、生化等高科技领域也有所涉及。智能机器人涉及领域行业之广泛,可能会使未来某些行业的消失的状况出现,其普及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深,在横向与纵向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1.2智能化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浅析
尽管中国在几十年中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是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的关于中国的就业弹性的数据来看,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投资起到重要作用,相反就业其实并没有起到促进帮助的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适龄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仍在继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变缓、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
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适龄的劳动参与人口于2014年达到7亿的最高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劳动适龄人口在2011年就开始减少,这说明了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小,加之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种状态会大约会持续到2050年,并且由于农民工成本增加,虽然总体上城乡劳动力转移仍在继续,但是速度已经明显减缓,而符合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市场所急需的。
2.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分析
科技化成果的产生与运用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对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外部影响;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对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国家政策倾向、大的经济背景与整个市场的宏观走向息息相关。因为部分内容前面分析过,所以不再赘述,这里只浅析受到智能化机器人直接影响的失业率与产业结构两个方面。
2.1.1智能化机器人的采用率影响国家的失业率
智能化机器人与人并不是简单的互为替代品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可以是辅助关系,机器人帮助人工提高生产效率,人维护机器人的功能、修改机器人的指令。但是机器人的采用率与国家的失业率有一定的影响。引用的智能化机器人越多越容易造成工人的下岗,失业率就高,这大多发生在机器人采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美国。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是机器人采用率最高的国家,平均每有1万名工人就有300台机器人与之相对。
从图中可以看出失业率与机器人的采用率基本上是平行的呈同一方向发展,这说明了在机器人采用率较高的国家,机器人与人工是互相替代竞争的关系。引进的智能化机器人少,对整体的失业率的影响不明显。
图2在中国处于一个复杂的情况,对于智能化机器人的引进给中国失业率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别地区或企业,富士康集团就是一个例子。2013年富士康引进了大批量的机器人进入生产车间工作,进行了大批量的裁员,企业从2013年的11万人到2015年时仅剩6万人。
目前受到智能化机器人影响最大的非“蓝领工人”莫属,部门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工的事情大多发生在生产者车间、流水线制造业方面,造成了一部分的“蓝领工人”的失业。对于把智能化的机器人看做是“竞争对手”还是“助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未来要重点考虑的。
2.1.2智能化机器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处于经济增长时期,引进智能化机器人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渐渐丧失,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影响下,我国适龄的劳动力正逐渐下降,引进智能化机器人可以起到补充劳动力的作用。不仅如此,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化机器人还可以带过我国经济转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关于机器人制造的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上千亿元。并且由于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已经低于人工成本、市场上的机械手一台成本接近13万元,可以使用10年之久,这笔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折旧后一年产生的费用比人工费用低很多。所以智能化、自动化是制造业的趋势。
2.2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影响
2.2.1智能化机器人对一线工人的影响
2.2.1.1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智能化机器人承担了许多高危险的工作,使得工人可以不用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改善了环境,但是就我国现有水平,我国的制造业并不能全部实现没有工人在场的机器化,因此引进智能化机器人产生的器械的噪音对于一线工人来说也是智能化机器人带来的新增的困扰。
2.2.1.2影响工人的工资水平。对于工人来说,引进智能化机器人需要接受额外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工种需要接受不同的培训方案,因此培训期业不尽相同,简单的技术操作培训期短至几天,对于自动化的工人培训期则较长,多则能达到一年。根据培训期长短的不同,工人对工资的心理预期也产生了变化。由于企业的效率的提高,工人们的工资水平会上涨0.2~0.3(向斯诺等,2013)
2.2.1.3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压力。智能化机器人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企业的生产计划,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压力。尽管机器人可以减少企业人为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故障的可能性。一旦某一条生产线发生故障,为了减少损失就需要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的恢复生产线,同时也需要工人人力的代替原有的生产工作。增加的工作量导致了增加的工作压力。
2.2.2智能化机器人对企业管理层的影响
2.2.2.1对管理者岗位设计、组织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有了智能化机器人之后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许多岗位“形同虚设”,例如机器人与工人的分配比例、技术维护工人与机器人的分配比例都是需要重新制订计划的。以达成成本最优化的一个结果。当减少底层的一线工人,增加中层技术人员时,企业的结构就会从锥形向菱形转变,解决了企业容易出现的“用工难”的问题优化了企业结构使企业更稳定。
2.2.2.2影响组织绩效、招聘、培训方案的制订。对于绩效目标,在引进智能化机器人后需要企业重新分配个人绩效;对于不同工种与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周期,与培训师的安排都是管理层需要考量的;在招聘环节也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3减少了劳动纠纷增加了企业“安全感”。我国每年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高达数十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的数据可知,涉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数尤为显著,许多案件的产生都是因为集体工作所导致的职业病、工作伤害等。而智能化机器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低,可以节约生产车间的成本;保密性强,可以防止人员流动所造成的工作泄密的情况发生。增加了企业的“安全感”。
3.智能化机器人应用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在面对智能化机器人带来的影响时,从宏观国家政策角度、微观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3.1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说:①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相关法规从国家层面上给予工人保障。②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大对智能化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保证市场上的智能化机器人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在机器人的使用的普遍程度,引导人们对于新的科技成果正确使用。③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解放体力劳动者,让人们向脑力劳动工作逐渐转变。
3.2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①企业内部应重新分配岗位,优化企业结构,并制定出完善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公司制度的合理化保证激励因素对一线工人发挥出作用,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保证。②改善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将其与智能化机器人区别开来,保证员工的安全,在对于一些不可避免地要与智能化机器人一同工作的情况下,减少对工人的损伤应是企业的首要目标。③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一线工人人数合理安排工时。 防止出现员工过度劳累而产生的工作压力以及其他不满情绪的爆发,影响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④合理规划企业自身发展,针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理性分析后,理智的对待机器人的引进问题。包括引进后的机器人与人工的配置比例、绩效方案的重新设计、岗位分析说明书等都需要重新做出调整。⑤增加投资,引进更易工人操作的智能化机器人,便于工人们学习并操作机器人,减轻员工负担,减少工作失误率。
4.研究结论与启示
过去,中国过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占领的优势已经慢慢离中国远去,越来越科技化的生产方式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中国的适龄劳动力的缺失让我们必须合理正确的利用智能化机器人。智能化机器人对于劳动力的补充和协助作用,慢慢演化成竞争、替代的趋势。尽管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就如同创造机器人的是人类,未来社会的主宰还是人,尽管科技可能会发展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它的目的也只是更好的为人来服务。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科技的进步解决问题,就目前而言,好好利用智能化机器人补充劳动力才能达到我们最想要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瑾,黄志龙.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4,S1:59-72.
[2]蔡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劳动经济,2007,S1:4-11.
[3]蔡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中国金融论坛,2005(06)
[4]向思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一线工人的影响初探――以东风汽车制造集团乘用车总装配厂为例.科学院管理,2013,05:59-61.
[5]王欢.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人口与经济,2014,02:96-105.
项目介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我国养老问题日益浮出水面。江苏晓山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合离床监控、人员定位、无线呼叫、生命体征监护等子系统。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无锡市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成为国内首家搭载物联网技术的养老机构,实现了向智能化、候鸟式管护的高覆盖发展。
引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比。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是滨湖区一号民心工程,一期项目总投资3.5亿,建筑面积63220平方米,床位1250张,是面向全区三无对象、失智失能、低保等困难老人及其他有养老需求老年朋友的一所综合利机构。
智慧科技、服务养老,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多种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福利中心老人的智能监测和管理,为老人提供智慧照看服务。同时本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大量的巡查工作量,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供新的老人安全保证措施。
技术特性与功能
本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福利中心老人的离床监测、人员定位、应急呼叫等功能,详细如下:
人员定位系统
通过无线识别技术,实现对老人的定位,实时了解老人当前的位置,方便在福利中心园区的任何角落快速找到目标,防止老人发生意外事故;对特殊区域,如果老人误进入,系统自动报警;对特殊人群(痴呆、智障等),定制特殊的定位卡片放置于老人的服装里以防卡被丢失和损坏。
同时也实现对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的定位,实时查看工作人员当前位置,方便快速寻找人员,加强医护人员的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通过床垫式生命体征监测床垫,实现包括心率、呼吸、体动等生命体征数据实时检测,定时采集老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和离床信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发送数据到后台管理系统。当发生异常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跳骤停、体动频繁),后台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报警,提示医护人员前往照看。对全护理老人,当发生老人掉床时,系统及时报警,避免冻伤等事故的发生。
基于长期采集的生命体征信息,实现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包括睡眠质量、起床频次、心率变化等。
无线呼叫系统
无线呼叫系统实现佩戴定位卡或者腕带的老人在园区发生意外或者需要帮助时发出报警信息,福利中心值班护士通过护士工作站或者移动终端收到报警信息,第一时间响应报警并前往救助。
离床监控系统
实现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每个床位进行24小时监控,检测病人是否离床。如果老人在警戒时间内老人独自活动,离开病床超过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或者10分钟),后台管理系统即发送报警信息,提醒看护人员及时前往照看。技术创新点
本项目研究所取得的技术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基于微动传感技术的生命体征监测床垫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具有安全、使用方便、功能新颖等特点,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2)基于压力传感技术的离床监测感应器,根据福利中心的床进行定制,实现内嵌安装,安全、美观、精度高,避免老人故意损坏,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3)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建设的后台监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的异常报警,以声音、特别警示图片的方式发出报警信息,多个值班台可同时接收到报警信息,保证报警信息能被接受和处理。
项目实施情况
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自2013年6月份开始安排老人入住,目前已经入住200多位老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同期试运行,实现了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可随时快速查找和定位老人,夜间查看老人们的在床情况,实时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状态(如图1)。通过本系统的使用,智能化福利中心的管理,减少了护理人员巡房的频次,降低劳动强度。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为老人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为老人的安全保障提供新途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智能化福利中心的管理,减少巡房人员和医护人员数量,节省福利中心的人力成本。同时,为老人提供更精细化、更安全的服务,将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福利中心。
【关键词】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互联网+” 智能化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居家养老”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中所体现的对老年人群的“社区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逐渐出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保健等方面,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
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具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基本特征。第一,居家养老具有全方位的养老功能性,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养老资源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可以包括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等方面,而参与照料包括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第三,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养老资源,例如一些社会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等;第四,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社区性,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的照料和管理;第五,居家养老具有方便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特色的服务模式。
这种越来越受到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服务,而且最重要的是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身体健康,着重于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幸福和依靠。
三、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伴随着“银潮”的出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产业也在逐渐兴起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型的养老服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更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对于新形式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渴望会变得越来强烈,也就催生了更多的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信息智能化服务。
通过对成都市两个不同的社区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社区做得相对较好,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并且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健康监测项目,极大的丰富了社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现实实践中的社区养老服务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例如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并没有完全将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服务群体,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只是基本的健康检测项目和与老年人聊天等,并没有很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服务人员的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很低。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社区的发展程度,增加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一些孤寡、独居等困难老人的生活;第二,完善服务项目,增加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诸如医疗护理、生活器械提供、家庭病床护理等项目;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老年群体服务的风险性,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第四,应该优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之间应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智能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探索多层次服务方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服务模式应该逐渐趋近与老年人低龄化,而不是仅仅只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该逐渐为全体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各自特殊的养老需求,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二)完善社区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
在养老服务中,专业的医护人员是服务模式良好进行的保障,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也应该相应地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并对上岗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日常的培训学习,增加上岗人员的专业审核度,从源头控制医护人员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
(三)建立手机健康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检测老人的血糖、血压、心率等各种健康数据,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保健方案和照护。此外,通过建立服务交互体系,实现24小时的在线交流,通过电话、网络、老年人穿戴设备、生命体征监控系统等多种方式,必要时可为老人佩戴GPS定位设备,实现老人与家人、社区、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良好的全方位服务。
(四)提倡“互联网+”形式下的智能养老模式
智能居家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去制定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些检测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年人年纪比较大,平时出门不方便,很多老年人经常出现独自在家的情况,因此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智能感知设备等手段,实现老人的活动量、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标等各类传感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随时随地连接,让家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社区志愿工作者等,能远程自动实现对居家老人的生活服务、关心关怀、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等帮助。
六、结论
本文基于智能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一些新型的养老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创新更好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力量作为社会养老资源,在减小国家养老经济负担的同时,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养老压力。人生渐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老年人建造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J].探索与争鸣,2004(12):42-44.
[2]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36(5):104-112.
[3]张亭,薛伟莲.基于云计算的居家养老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4):96-98.
[4]邹俊.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进入产业发展新常态[N].中国老年报,2015-08-03(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家具,娱乐,生活质量
1 绪论
1.1研究课题的背景
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老龄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七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明显增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异地的就业逐渐增加,空巢老人家庭在中国将呈现增加的趋势,空巢家庭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主流。随着家庭的空巢化,无论是精神方面、经济方面,还是生活照料方面,老人能在家庭内部获得的帮助越来越少,集体养老将作为一种趋势,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与此相伴的老年人养老场所家具也将有所变化。现在市场上适合老年人的家具产品很少。对老年人家具设计,我们必须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习惯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并设计出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家具产品。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要结合工业设计,通过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现有老年人家具产品的研究。以家具的设计人性化为前提,使情绪的焦点,智能化的手段,在家具的设计中全方位的融合。使得老人在使用家具的时候感受到科技带来方便和舒适,情感带来的欢快,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产品开发设计需要深入的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才能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的家具。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消费者,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2集体养老社区的构想与概述
“未来集体养老社区”主要针对的是空巢老人,满足未来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一个平台,是一个为了确保老人安全、健康的养老的同时营造一种生活休闲和互助的环境。在社区里配备了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产品,老人们可以彼此在一起休闲娱乐,倾诉交流,也可以结交新的朋友。
3老人心理需求
3.1参与社会交流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更关注的是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不满因退休后的无所事事、空虚寂寞的生活状态。渴望回归社会,参与交流,赢得尊重。但是因为人们忽视甚至轻视空巢老人,造成了老年人情绪失落,非常渴望在情感上得到关怀,在能力上得到肯定。
3.2健康与被关注的需求。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长寿是最基本的需要,因为老人身体功能衰退,老年人的普遍担忧,害怕疾病,如心理恐惧,高要求的安全性能。但传统的居家养老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得不到保障。“空巢老人”生病在家里都没有人知道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惨的是,空巢老人死在家里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被人所发现。为了避免悲剧和危机,有必要选择一个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舒适,设备齐全的集体养老机构和社区。
3.2情感交流与互助的需求。孩子们融入社会,忙于工作或家庭结婚落户,很少有时间陪老人,假如再加上丧偶,那老人的孤独寂寞的心理将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他们逐步与他人和社会疏远。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接触交流,也期望得到别人的爱,集体养老社区会给老人较好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他们将会有较好的交流平台,告别孤独的生活,融入社会,得到友谊和爱。
4基于集体养老社区的家具设计分析
4.1家具设计现状
因为我们的国家比欧洲和美国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晚。我国老年人产品消费市场还远远没有形成。在国内市场上从高档和低档的家具店来看。家具商品大多数是中年的家具、儿童家具的,真正意义上针对对老年人家具的设计几乎没有。现有的老年人家具产品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家具的风格设计,颜色太单调,刻板,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在现有老年家具功能上只考虑了简单的使用和行为需求,忽视了将感情融入到产品当中,忽视了老年的心理需求,最后形成了一种不想使用但又不得不使用的尴尬局面。给老年人营造了一种被迫使用的心理阴影。老年用品之间缺乏联系,造成使用上的障碍;整个社会缺少老年产品的整合设计。
4.2家具设计因素分析
4.2.1实用性与健康的因素
老年人家具设计应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家具的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方便老年人使用,并且有利于提高老年人自信心,增进老年人机体活动愿望和更长久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使用方面要确保老年人使用安全,材料要环保,以不损害老年人身体健康为最佳;为了避免老年人在使用家具过程中摔伤,防止意外的发生,要保证老年人家具的稳固性。由于人老腿力下降是一个重要肌体表现,所以我们在来老年人家具设计中要尽量避免老年人腿的操作,强调臂力的作业减轻腿的负担,多发挥手臂的作用,这样以保证使用家具的安全性。
4.2.2功能与造型的因素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他们在使用现有的常规产品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要为老年人的需要而设计,产品定位要准确,功能不要过于复杂。造型不能太呆板,产品设计需要的功能满足需求外,老年人的家具更要注意避免尖锐的角,突出,尽量减少装饰,注重产品外观简洁、完整,突出家具关怀,温暖的感觉。色彩是家具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元素。由于老年人视力的下降他们对色彩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弱,判断误差明显增多。所以在老年人家具设计色彩的运用上我们邀尽可能的使用一些低明度,低纯度清新淡雅的颜色。
4.2.3智能与人际交流因素
老年人家具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师所设计的家具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同时赋予老年家具的多功能、娱乐性。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优先考虑在集体养老场所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老年人的沟通途径、沟通方式、兴趣爱好等。以缓解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寂寞、孤独的情绪。因此在家具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老年人的沟通需求,注重老年人家具中的“人际化”。例如,在沙发设计上我们可以在靠背、扶手上增加按摩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扶手助于老年人起立。
5老年人家具设计的未来趋势
从老年家具的功能上来看,当前的趋势是向多功能定义的方向发展,即将原来的分散的功能,多技术,多风格集中于一个产品。这种相互渗透和集合的过程正在逐步进行,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智能技术的发展、情感化概念的加强,对他们精神需求的重视,以及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全方位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工业设计将和其它的设计学科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起优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出努力。因此,老年家具设计将以人性化为前提,情感化为重点,智能化为手段向全方位融合在家具设计中。
6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实地观察研究与问卷调查研究,辅以文献研究的方式,研究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及其生活行为,基于以上研究老年人集体养老场所家具的使用功能,从而应用于设计实践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老年人需要家人的照顾,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去关爱,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智能照顾老人,为老人设计更加智能化的需要,满足老年人的家具和其他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郭金亮,孙梦云.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调适当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3,2:152~154
[3]李爱芹: 《 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社会工作》2007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