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的实质范文

财务风险的实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风险的实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风险的实质

篇1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制度 发展现状 构建

一、引言

企业财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同各方面(政府、所有者、债务人、劳动者等)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办法的总称,是全社会各类型企业包括其相关利益主体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它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 保证社会稳定, 治理经济秩序。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企业日益面临更加不确定性的财务环境、更多的风险因素、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应运而生。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以与财务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堵塞财务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而我国传统意义的企业财务制度已经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因传统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犯罪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构建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财务制度。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基于财务风险视角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财务制度。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介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有关概念、特征及功能。第三部分描述了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现状,通过巨人集团的案例指出目前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尚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财务风险视角,对企业财务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几点设想。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含义

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导致了企业可能会丧失偿还债务的能力,使得投资者预期的收益下降的风险,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企业对于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的消除,只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二)基本特征

1.客观性,风险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偶然性,风险的产生是必然的,然而对于一些特定的企业来讲,它的发生确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可度量性,风险虽然无法消除,但是,人们在从事财务活动之前,可以事先预知所要出现的一些可能性以及结果,通过一定的数学测定,让财务风险的度量成为现实。

4.跟收益损失相连接,风险可能会带给人们额外的损失,也会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收益,比如说,投资股票有风险,但是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收益。

(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类型

1.筹资风险

在企业的扩大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短期的资金问题,一般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向政府、社会及股东进行筹资,但是在国内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资金的期限结构和来源机构,极有可能增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与管理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扩展经营范围和提升经济效益,而在本行业或跨行业进行资金投入的行为,但是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其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另外,由于部分企业的投资行为超出了自身的管控能力,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有序的展开,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无形中加大。

3.现金流量及连带财务管理风险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现金流量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现阶段经济收益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因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而引发的企业财务困难。而连带财务管理风险则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固定资产、社会信誉等作为担保,以保证另一个企业经济合同的顺利签订,如果另一个企业届时无法履行合同中的全部条款,则有可能导致本企业承担连带的偿付义务,从而影响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成果。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资金风险

获利能力比较的低,经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成本费用高,利率低,资产的收益水平比较差,投资回报率不高。

2.存货风险

经营本领不强,不良资产比例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资产的质量比较的差,沉积下来很多不好的债权和销售不出去的积存货物,使得资金的周转率比较的低。

3.应收账款风险

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应该跟快速流动资产保持相一致,主要应用在流动资产方面。

4.债务风险

资金不充足,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过度的负债,信用等级不高,融资能力不强。

(五)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

在企业的长期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政府经济政策、会计准则、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引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外部因素。虽然从企业管理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上因素都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见的,其所带来的不利变化必然会增加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外部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之一。

2.内部因素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发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主观认识、风险控制能力、财务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企业的风险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企业总体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枢纽,因此,企业必须注重财务活动与经营决策的有机结合,在保证财务活动有序开展和进行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客观化、合理化。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其经营决策方案是否合理,并且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与相互影响。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一)案例:巨人集团的兴衰

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元,利润近5000万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在过去几年里,巨人集团的成败产生了各类的分析和论道,如有的归因于决策失误,有的说是管理失误,还有的研究机构将其定义为业务多元化问题等等。许多商界努力去避免类似情况的重演,可遗憾的是仍有许多企业步入后尘,如爱多、飞龙、秦池、三株等等。本文试图以巨人集团的兴衰为例,对中小企业从财务风险视角对企业财务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答。巨人集团风险源头很多。巨人集团的风险源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巨人集团的衰败,与其风险事件(如表一所示)

1.客观方面是来源于企业集团外部的风险,企业难以控制和把握。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如国际电脑公司引入的冲击,使巨人集团收到重创;二是自然偶发事件,如巨人集团在1993年武断的向房地产这一陌生领域进军,在施工打地基时碰上了断裂带,而且珠海两次发大水将巨人大厦地基全淹,集团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应对这一危机。三是国内的经济环境,自1994年我国宏观政策上增加调控,采取的是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地产降温,而此时巨人大厦正在施工当中,无疑导致了严重的损失。

2.主观方面是指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的的风险,包括企业决策机制、经营决策、内部控制、资本结构等。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风险,也是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现实中,有的企业不顾财务风险追求融资财务效应,而有的企业却轻视财务杠杆,以零负债为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都有可能导致财务失败。1996年的巨人大厦就是巨人集团倒下的原因。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自傲,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收款可达3000万元到5000万元,最高突破7000万元。如此高的营业额和流动额,他完全可以以结算为条件向银行贷款来盖巨人大厦,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拒绝走这一步棋,而是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无疑是造成巨人大厦财务危机的致命处。一家高速运转的企业所可能面临的财务困难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缺少流动资金,有可能是无法筹集到持续扩张的资本,还有可能是无法控制开支库存和应收款,这其中哪一项出现短暂的失衡,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当这种危机爆发的时候,即便是一家销售良好的企业,要在很仓促的时间内筹措现金也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代价是巨人的。当巨人大厦的债权人出现信任危机时,按当时的估计只需1000万元,就可以继续施工化解风险,而此时巨人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估计各地经销商欠巨人集团的钱约有3亿元左右,史玉柱估算属于良性债权的资产至少有1.2亿元。然而,由于新闻媒体的曝光,法院强制执行要偿还的债务硬性的,而手中的债权是弹性的,不具有及时的可偿还性,支付危机当然爆发。不久集团集体崩盘,就是这1.2亿元的良性债权也没有收回。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财务风险的错误认识,对财务杠杆的不合理的利用在关键时候葬送了巨人集团。

企业积极管理和应对风险的关键,在于评估风险、量化风险,针对风险根源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巨人集团每一次遇到危机时,都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进行评估,没有看清楚纯粹风险损失有多大,如何把握机会风险,而仅仅是跟进社会上的热点行业,盲目涉足多元化经营,而导致现金流缺乏,同时缺乏危机意识,最终未能控制好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2008 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暴露了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上。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1.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国有企业比重大,现阶段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还不能完全做到政企分开,在管理组织系统中没有设置相应的风险监控职能部门,导致财务风险信息传递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在出现危机后,应对措施不利,常常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而民营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较之其他性质的企业更为突出,产生几率更高,不良后果更大。针对此,很有必要由企业业主、相关业务部门、责任人共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架构。但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虽然能够做到经营者为其财务决策主体,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结构简单,不能应对外部市场变化,常常出现重大财务风险。

2.缺少完善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 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 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 对于具体风险, 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 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执行之前, 这些数据并没有被统一集中地处理, 而是散落在各个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中。我国企业集团中还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称问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不能及时地和全面准确地向集团总部提供信息,这必将导致集团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集团甚至提供成员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从而掩盖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集团无法确定各成员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集团整体利益,使得集团整体利益难以保障,给集团价值创造带来很大影响。

3.没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一些大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虽然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但大都没有明确的机构或人员,没有系统化的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大部分企业仅仅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建立了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分析项目,然后将报表存档、上报企业领导、有关部门,没有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观察、计算、预测、评价、预警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4.财务风险监控系统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内部人控制等突出问题。企业监控机构因委托关系的存在而产生,集团为了避免人道德风险的发生,分别设立了相应的监控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监督总经理。而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一方面,监事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独立性的缺乏使得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我国,董事和管理层的交叉任职比较普遍,管理层利用交叉任职形成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屡见不鲜,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难以行使监督职能。

四、基于财务风险视角的企业财务制度的构建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诊断工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根据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征兆进行预测和诊断。当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有威胁的状况出现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有助于企业集团管理者和弦管财务人员及时财务措施防范风险,将财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针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定期对财务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处理不良资产,合理控制存货,调整集团战略,控制资金投放规模。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应收款项和存货等的周转情况,加速企业集团的资金变现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尽量杜绝或减少坏账。

(二)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

企业集团财务监督的实质是股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集团内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监督重点是财务风险。企业集团财务监督是整个企业集团运营和管理尤其是财务工作的一种保证,因此,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对企业集团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措施主要有六点,参见表2。

(三)要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首先,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要密切留意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并把握好其未来动向。对政策变化,要及时调整企业集团战略,避免财务危机。尤其要对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变化和趋势加强关注力度。其次,要提早预防潜在的负面效应,及时采取措施。负面效应可能存在的方面主要是企业集团资金筹集、项目投融资、经营等方面。再者,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要细致到微观层面,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的增加,预防资金危机。最后,生产和销售要注意衔接,及时根据生产情况调整销售策略,将“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销”相结合。积极开拓销售新渠道和新客户,加速贷款回笼,提高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

(四)规避财务风险中抉择财务管理目标

1.规避风险中企业集团要追求“合理的”利润

无论人的意志如何,财务风险都会客观存在,不会因此而转移。几乎对所有企业而言,追求利润都是其一种本能。企业集团之所以要规避风险,其实是为了更好更长久的追求利润,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然而,追求利润这一动机固然合理又现实,但是最求的利润数额也要合理,不能无度。唯有将追求合理的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集团才能达到风险规避的最优状态。合理的利润不仅不会淡化企业集团的利益追求,也能使其不必冒过大的风险。企业集团倘若能够对市场宏观环境、集团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抵御风险能力,以及资金运营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和决策,那么企业集团将会具有强而有力的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企业集团在运转过程中,需要对各方具有不等利益的主体关系进行平衡,将合理的利润作为财管目标,能够对利益各方的冲突进行有效避免和缓解,从而能够适当减少集团短期行为。

2.对风险进行决策时,企业集团要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权衡和决策,制定合理的资本利润率

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总会存在两种不同结果,即能够实现预期财务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财务目标。通常,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反之,收益越小风险也通常较小。也正因为存在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集团要努力改善集团经营和管理,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权衡和决策,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在面对财务风险时,集团收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风险程度和管理者对风险的回避态度,而风险程度和管理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又紧密相连。因此,企业集团可采取多渠道融资和改变经营模式等方式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集团的资本效益。

参考文献:

[1]蔡海雄,《财务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经贸,2008年10月,第29-30页。

[2]付淑云,《浅谈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J],阴山学刊,2004年12月,第95-96页。

[3]郭葆春,《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变迁及现状评价》[J],财会月刊,2006年11月,第71-72页。

篇2

关键词: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加强措施

在单位财务风险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有着很多的经济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在前几年经济高度发展的状况下,单位财务的风险防控被重视起来,所以当前的经济状况下,就是需要做好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让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单位财务时刻的处在强大的危机之下,做好风险的防控是做好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的前提。单位需要在财务风险的背景下,及时的改善单位的管理模式,合理的进行调控,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掌握的程度下。

一、传统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弊端

1.重视财务风险的形式,忽视财务风险的实质

我国的法律在单位风险控制方面非常完善,并且各个企业以及单位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防范措施,财务风险防控成为了企业和单位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单位财务风险需要企业重视,并且需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中。有的企业完全为了企业的财务书面状况而完全的伪造企业的财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导致了单位财务风险始终处在一个高度的危险之中,所以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得不重视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重视风险控制工作的本质问题。

2.重视财务分析,轻视财务信息的失真问题

企业的资料是企业进行财务控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的资料也是进行财务风险中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但是,在当前的单位风险控制以及财务报表中,一些良好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信息失真的最大的表现。财务失真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单位的财务管理了,也代表着我国的诚信问题是迫切的需要解决的。财务失真的问题将会将单位财务风险危机变得更加的严峻与复杂,让单位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加强措施

1.重视企业的自身资料,突出企业的信息和财务的真实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将当前企业的信息以及对企业信息的检测放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第一要务。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状况,及时的补充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自身也需要面对很多方面的挑战,企业自身的经营以及财务变得更加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自身的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对自身的信息管理中,需要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收集,对企业的资料进行检测、分析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判。良好的企业发展预判,可以让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财务的安全性。

2.重视企业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关注财务风险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下,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自身的经济状况没有很好的把握,企业的管理人员就需要重视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企业的工作人员要紧密的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当前的管理实际,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趋势走向,降低企业在危机来临时的“破产行为”。同时也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市场经济分析团队,能够及时的研究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反映到企业中,同时也能够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和风险过后的财务保障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重视财务风险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的预防企业财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可以增强企业财务的安全性。

3.借鉴西方国家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同时兼顾自身企业的特色

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中,其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是值得我们所借鉴的。因为,西方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但是他们企业都很好的解决了经济危机。并且西方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对于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借鉴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也不是不可行的。在借鉴西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引入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还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将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借鉴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时,在我国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杜绝一切的虚假行为,为我国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保持在适度的透明化中,并且让企业的经济状况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的发展潮流。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状况下,企业需要做好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在安全的状态下运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的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就需要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保证自身企业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64-0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致使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出现相应的偏离所发生的机会和可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定位和理财思路基本上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既没有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没有政府机关职能转变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加之财政拨款的欠缺,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使用不当或资金结构不合理,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且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投资、债务、支付和管理等四大风险,给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强化前期有效控制,对于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防止决策失误,规避投资风险

1、强化民主决策。当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情况较为普遍,但真正盈利者少,实际亏损者多。主要原因在于决策的失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由领导说了算,资金管理凭领导个人意图操作。财务部门只负责日常账务处理,会计内控机制非常薄弱,难以发挥理财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投资决策不谨慎、随意性较大,投资项目论证不充分,决策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存在盲目投资、感情投资、关系投资现象。许多对外投资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失败,导致投资项目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要有效避免事业单位投资风险,必须完善对外投资的决策管理和审批制度。

首先,单位领导成员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投资事项通过行政办公会等会议形式认真研究,严格按照本单位的投资决策权限,对投资事项实行集体决策,确保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决策的合法、科学、合理。其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即按投资管理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2.强化财务分析。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是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决定投资效益的关键。对外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应根据项目性质,组织有资格的单位和人员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对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论证和综合评估,作多方案比较评价。并进行法律咨询,听取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然后形成投资的决策性意见,确保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3.强化预算的科学性。预算管理具有导向作用,是事业单位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建设与发展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宜“负债经营”。然而,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将企业的“负债经营”思想引入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势必造成隐性赤字预算。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财政和主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还会形成债务等潜在的其他经济风险。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提出预算时,一要充分反映各项业务所需资金;二要考虑财力可能;三要准确把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考虑上年总的支出水平,不能盲目地铺摊子,争项目。对所申请的各项资金进行合理排序,使得预算分配部门了解业务部门的主要任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二、控制负债规模,规避债务风险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因投资强度不够,欲通过举债求得事业的发展,结果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以至影响了正常还本付息。实际上,在预算指标的安排上,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为了保稳定、保发展,事业单位又不得不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有限,加之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贷款管理的缺位,时有事业单位“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范。

1.坚持适度负债原则。负债在给事业单位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中引入负债要坚持适度原则。即负债的规模以不影响今后单位正常费用的开支与正常发展为宜,以便在借款期内能偿还本金,支付利息,更大限度地用活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单位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同时避免超负荷负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2.健全贷款审批制度。一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事项。二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超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贷款的意见。三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公示制度。贷款事项审批前,要在媒体进行公示。四要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做到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

3.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为防止事业单位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形成债务风险,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确定债务风险指标体系;科学分析确定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临界值;制定科学的债务风险评价体系;并提出诸如运用远期、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化解债务风险的措施办法,组织有效实施,达到规避和化解融资负债风险的目的。

三、加大约束力度,规避支出风险

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支付风险主要来自于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财务管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目前的《预算法》对财务支出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应制度,特别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控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财务支出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的现象。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目前大多事业单位由部门通过调整和优化来预算经费支出,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矛盾十分突出,且缺乏刚性控制,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为了彻底消除财务风险隐患,必须推进实质性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约束力度。

1.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形成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2.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规范财务行为可具体通过建立多方面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如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单项的管理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财务人员可依据相应的制度处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从而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完善制度建设,规避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管理方面。纵观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内部牵制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最终导致了对会计信息由产生、传递、审核等全过程的管理不到位,造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大了决策失误的风险。因此,必须从各种防范制度的建立着手,才能使管理风险得以规避。

1.风险报告制度的建立。即建立事业单位定期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

2.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即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预警线等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预警指标的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面对大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风险应急机制的建立。即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分别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程度的应急实施方案,并尽可能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应预留充足的风险资金,来防御和化解风险危机。同时建立通畅的法律咨询机制,选择国内外知名法律机构,依法保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和损失。

4.风险问责制度的完善。即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对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鉴于《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所以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5.风险控制原则的确定。一是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的运作上做到规范有序;二是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力求真实无误,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三是各种财务活动必须遵从现行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除此以外,还应该建立员工培训制度,通过有关业务及职业道德等素质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规避和应对风险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伍文勇,戴邵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会计之家,2001,(8)

篇4

一、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

1.控制环境存在缺陷。(1)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职能部门利益冲突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目前担保公司由于授权与责任定位不清,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工作目标不一致,业务人员为追求业绩最大化,不顾风险部门的评审意见,尽全力促使项目通过评审,甚至出现道德风险,而风险评估部门往往过于谨慎也易出现误拒风险,影响公司业绩。面对部门冲突的两难选择,公司管理层往往凌驾于控制之上,造成决策失误。当出现代偿项目时,责任由客户部和风险控制部经理承担,而财务部与总经办参与项目评审的人员往往不承担责任,这样权责不清、赏罚不明极易导致再次出现项目代偿风险。(2)人力资源管理滞后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需要由法律、金融及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组成,目前国内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大多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而后续培训教育未能跟上,从而导致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财务风险的识别及防范能力。表现在:一是担保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在业务过程中违规操作、挪用、侵占担保资金,甚至与受保企业串通舞弊骗取担保资金从而使担保公司遭受损失,导致财务风险发生;二是担保从业人员业务不熟练,未严格执行担保业务流程,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由于2009年河南担保公司数量的“井喷”,行业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较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这也是郑州担保行业2011年陷入空前危机的重要因素。

2.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1)监管及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监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重大财务风险的发生。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的出台要求担保公司增强内部控制能力,而很多担保公司并未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紧跟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加强内部控制,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担保公司的贷前调查、贷中控制、贷后监管、代偿追讨等制度仍然存在问题,有的仍然从事违规吸储放贷业务,这直接加大了公司财务风险。(2)业务快速发展而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担保公司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快速的业务扩张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风险控制是担保公司的生命线,有的担保公司竟然没有设置风险控制部门,以极小的担保费收入承担十几倍的连带赔付责任,不实行风险控制,一旦发生代偿项目,担保公司将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河南省担保公司2010年底已从2007年的100多家飙升至l640家,约占全国的25%,业务快速扩张而内部控制尤其是风险评估系统并未有效发挥作用,2011年 “圣沃担保”最先引爆河南担保行业,接着一大批担保公司纷纷关门停业,郑州担保行业陷入崩盘危机之中。

3.控制活动不当。(1)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不强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多为大的条框,缺乏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导致担保公司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防范手段不够,能力欠缺,抗风险能力较差,发生代偿的机率自然增大。(2)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担保公司为了适应监管需要,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大多数都是形同虚设,风险防控未能真正地按照制度执行,担保公司管理层及关键管理人员甚至违规操作,最常见的行为是以理财产品的名义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和违规发放高息贷款,其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4.信息沟通不畅。(1)虚假出资所导致的财务风险。资本金是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业务的根本,即当受保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债务的情况下,担保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要为其代为偿还,这种代偿只有在资本金足额到位并没有抽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据调查河南很多担保公司都是由注册机构注册的,根本就没有注册资金,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担保公司注册后抽逃注册资本金也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也绝不会自愿披露。(2)变相吸储、放贷和非法集资不披露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民间借贷行为隐蔽性非常强。由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监管部门也往往难以掌握全部信息,这给监管带来许多困难。我国的征信体系又难以支持监管部门有效监控担保公司经营行为。在监管无力的条件下,担保公司变相吸储和发放贷款,甚至进行非法集资行为,一旦受保方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项目代偿风险,由于害怕监管部门处罚,也绝不会自愿披露。(3)信息沟通不畅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担保公司在信息沟通中,普遍存在信息传递过程迟缓,信息在层层传达时发生歪曲现象;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沟通受阻,使管理层无法迅速获得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识别受保企业出现的财务异常行为,影响了采取进一步应对措施,无形中加大了公司财务风险。

5.监督机制失效。担保公司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一些担保公司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尽管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管理层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这样易导致项目出现代偿风险。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担保公司防范财务风险对策

1.改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环境。(1)构建担保公司专业性的风险控制团队。担保公司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素质,风险控制能力需要依靠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来保障,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专业素质、判断能力,并且需要具备长期的行业经验、丰富的信用管理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担保公司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公司管理层必须取得从业资格后方可履职,从业人员需要复合型的具有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任职。(2)从战略高度认识建立分级授权、各负其责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建立职责清晰、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明确划分管理当局、担保部、风险部、财务部及总经办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职责清晰,分级授权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担保业务的工作流程,这将对降低财务风险起到重要作用。

2.健全担保公司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1)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担保公司应当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需要的风险评价体系,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确保系统的持续优化。担保公司在提供担保之前,应当获得和审查申请担保企业的主要财务状况,如资产规模、现金流量、债务结构、获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对担保项目风险评估起到关键性作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评价体系应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结合本公司风险控制需求,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系统,进一步识别财务风险与评估财务风险。(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建立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重点关注反映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固定资产净值率、销售毛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采用比率分析法,发现异常结果给出的预警信号,确定财务风险的控制点,加强对在保项目跟踪管理,尽早识别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3.提高担保公司风险控制能力。(1)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财政部颁布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机构应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余额1%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担保公司应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坚持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积极履行担保责任,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同时,合理限定担保总额和单笔担保的最大额度。(2)制定科学合理的反担保措施。担保公司要确立定期检查制度,健全受保企业信息记录系统,建立完备的档案资料库,监控内容重点应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获取必要的经营活动信息,方便担保公司对受保企业进行有效监督。担保公司通过反担保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充分的、变现能力强的反担保资源,如应收款项、金融资产,并实质控制受保企业的还款来源。(3)建立保证金制度。由于担保公司是高风险行业,为防控财务风险,按行规应当向受保企业收取担保金额10%左右的保证金,合同正常履行完毕,风险保证金全额退还,如发生代偿项目,以保证金弥补代偿损失,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担保公司财务风险。(4)建立内部控制绩效考评机制。对各职能部门的所有从业人员实施岗位职责考评,直接与薪酬体系挂钩。在明确职责的同时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将每项业务流程执行结果与责任人的岗位考核挂钩,不断优化工作质量和效果。

4.完善信息沟通系统。担保公司应当严格按照经营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更不得从相吸储、放贷和非法集资等违规活动,不得抽逃注册资本金。

信息和沟通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必要条件,信息和沟通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为管理层有效监督提供了载体。担保公司要结合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管理会计和业务档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传送信息,及时纠正公司错误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

篇5

一、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21世纪的社会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促使不同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断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盲目性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资金投资方向把握不准,从而出现内部资金匮乏、成本较高等现象。目前,我国医疗水平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大医疗投资力度非常重要,但是医院并没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相关工作展开缓慢。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医疗改革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与人才少。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念在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内部运用还不够成熟,财务管理风险知识在医院内部员工中还没得到全面普及。主要表现在医院在组织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开会时,员工财务知识的专业性还不够强,员工对医院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没有提出实质性和针对性的意见。由此可见,医院对员工财务方面的知识培训还有待加强。员工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即财务管理观念模糊,没有将医院的发展与自身利益做到有效结合,医院财务人员会计处理流程还不够熟悉、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教育目标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对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加强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学校对学生财务管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财务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财务知识理论没有打好基础的话,走出校门跨入社会时就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工作。企业的领导者和HR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是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如果员工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在学校或者公司培训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有些小型医院为节约成本,在新员工入职时没有花费时间和资金对新员工进行单方面的培训,从而导致新员工在开始工作时频频出错。

(3)财务管理内控存在漏洞。社会的不断进步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财务管理模式在大型医院和中小型医院中得到广泛关注,财务管理模式以及风险控制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财务管理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财务体制也存在一些漏洞。例如,财务管理内部体系还不够健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控制力度不强、财务资金安全性不高、财务风险性较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医院在资金、成本、内部控制方面带来了影响。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点促使医院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医院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虽然可以提升医院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是医院之间的不良竞争就会使医院的内部控制失去效果,无法展开医院正常的资金运转和财务管理工作。甚至还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医院的内部控制如同虚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导致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得不到良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1)采取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分散性的资金管理模式,造成医院内部资金管理得不出预期成果。基于这种情况,医院管理者需要改变管理观念,采取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金资源,实现医院资金的优化配置。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减低医院管理、资金成本,加大对预算资金的控制力度,确保医院日常资金的周转。另外,医院管理者还需要定期盘查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避免出现资金冗余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控制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医疗机构员工的个人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医院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原有的财务人员在实际会计处理工作中,其专业知识能力不强,且财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医院对财务信息处理不够及时,还会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医院要提供多种渠道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使其转变懒散的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达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

(3)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新会计制度中要求医疗机构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是改善医院财务漏洞,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保障。首先,国家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优化会计信息编制途径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国家《新会计法》就是针对《会计法》中有关于会计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而制定与完善的,其不仅可以避免医院在权责发生制下出现利润指标纵的现象,还可以促使医院的会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走向法制化、层次化、规范化、合理化,保证医院的资产得以有效支出和使用。其次,医院要根据自身内部结构和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财务管风险理制度,加大对员工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定期举办有关于提升员工业务素质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由此可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突破管理工作的局限性,需要国家和医院之间的共同努力,为保证医院合理合法控制财务风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施工企业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通过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财务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贮存和流通,同时资金流通周期较长,款项回收速度慢。建筑企业的产品也不同与其他企业的产品,往往具有周期长,环节多,涉及工种复杂等特点,如果有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完善,都将影响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这说明建筑工程产品具有机会成本较大的性质,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损失,都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后果,损失难以弥补。因此,在事前,建筑企业必须就每个项目进行完整、科学的测算,按企业的内部关于风险与承接业务的相关规定进行盈利预测、标书编制,科学决策,控制风险。因此,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财务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施工企业生产周期长、地域分布广、产品价值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施工过程中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增加,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施工组织形式,本文仅从以下几种不同的施工组织形式来阐述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一、代建项目财务风险

(一)前期项目风险

在政府项目投资领域的管理中,大量的房屋拆迁以及土地征用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开展工作,是一种政府行为;然而在代建推行之后,这项工作大多数是有管理公司完成的,是一种企业行为;企业比政府在房屋拆迁补偿上会花费很大,对于工程总的投资成本增加很大。

(二)代建服务收费较低风险

代建费通常包括代建单位在项目前期、建设准备、实施、验收及保修阶段发生的成本、应缴的税费和合理的利润。一般包括人员工资、“五险一金”、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业务招待费、竣工验收费、财务费、其他管理性质开支、应缴税费、利润等。显然,就代建费构成看应高于建设单位管理费。在投资项目中,一般建设管理费是总投资的3%左右。然而眼下各地的代建招标中,对代建管理费压价比较不合理,甚者不足1%。此外,代建管理含有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很明显代建费比建设管理费要高。在现实中,大业主将代建管理费压的很低,而且相关法规中没有明确代建费取费下限,导致了竞争上的无序,损伤了代建单位的积极性,给代建人的利润带来了损害。代建单位获取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不对称,“责、权、利”不均衡,加大了代建单位的风险。

二、BT/BOT投资项目财务风险

许多施工企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利润为目标,积极开阔国内、国外项目投资,掀起了一阵投资,其中,以BT/BOT投资项目为主。但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投资项目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谨慎的进入投资领域,BT/BOT投资项目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回购风险

对于BT项目,最突出的风险是项目移交时的资金回购风险。BT项目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完工后,按约定程序将项目移交给政府,并由政府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支付全部合同价款及利息。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对于政府的信誉,投资者很不好把握,一旦出现预计错误,回购资金的支付不能及时到位,难免使投资者出现资金短缺,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经营风险

经营期间的风险是BOT项目的主要风险。因为在项目投资的前期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当地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并预测和估计未来产品经营情况。但是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不确定的因素客观存在,比如:物价水平、银行利率、税收政策等等都会影响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融资风险

对于投资项目来说,企业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大部分投资所需资金来自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在企业出现回购风险或经营风险出现资金短缺时,企业的还贷风险就会增加,利息负担重,使企业经营陷入被动,影响今后的投资,甚至会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三、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从源头上规避风险

员工素质、知识水平等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利用人才,逐渐培养一批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进行合理调配,统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在每次承接项目之前都会有一批专业人才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投标时明确提出,或者在签订合同时通过修改合同条款或增加补充合同,以严密的合同形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科学决策,理性承接工程,树立风险意识,防范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在取得招标文件后,应进行科学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科学论证,利用集体智慧,全面考虑风险成本,从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对项目盈亏预测中确定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后决定是否投标,以及以何种标价投标。只有对所投项目认真调查研究、筛选方案,树立投入产出观念,重视风险控制,量力而行,精确报价才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坚决避免不讲程序的“拍脑袋决策”、“官僚决策”。

(三)加强成本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的获利能力是抵御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根据设计的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其次,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以责任成本为控制目标,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口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节省材料、节约时间,降低工程成本。最后,在材料采购方面,依据材料采购计划采购物资,避免盲目采购,超储积压,减少库存物资的资金占用量。选择多家供应商进行招投标,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价格。

(四)从管理机制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部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工,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算、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现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

1、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自上而下,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审批预算,各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确定本企业下月财务资金预算,改以往的“先用后算”为“先算后用”。

2、执行严密的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预算是一经批准确定,不得修改,但因特殊事由,须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

3、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

(五)合理利用第三方融资。建设方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除少量的企业管理费外,主要是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的款项,合理利用第三方进行有效地融资,对盘活企业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企业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改变支付手段也是充分利用第三方融资的手段之一,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信用,也能提高资金有使用效率。如支付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改变以前以转账支票或电汇支付为银行承兑汇票形式支付,企业就以支付少量的费用而获得该款项近70%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可将建设方拖欠的工程款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建设方对施工企业的融资风险。

(六)完善财务风险评估系统,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定期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运用效率指标、企业获利能力指标、投资报酬指标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测算,一旦超过指标的上限或低于其下限,就可预测到风险的来临,以引起企业的重视,采取防范措施,规避及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此外,企业要对项目资金集中管理,重点加强筹资风险管理、资金回收风向管理,将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限度。现在,传统的分散型财务资金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经济运行的能动管理需求。资金统一集中管理是历史的必然。建筑企业的财务资金能动性管控,可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实现支出报帐制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财务总部,所有项目支付通过财务总部进行核付。在管理实践中,无论采取哪种模式,企业均应做到资金有效平衡和资本结构优化、资金占用目标和过程管理、资金信息化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相结合。利用网银系统实时监控,做到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及时做好项目应收账款的清理回收工作,以及在建项目工程款的结算工作;同时要严格控制银行贷款的规模和数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使资金达到最大的利用程度。

四、结束语

利润和风险是相伴的,风险虽不可能消失,但可以防范和控制。因此施工企业应积极应对工程项目经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构筑完善的风险防御体系,不断探索有效的项目经营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楠.略论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会计师.2009.08

篇7

关键词:夹层融资;资本结构;嵌入期权;财务风险分析;支持向量机

夹层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本形式,愈来愈受到投融资者的关注,原因在于它具有独特的风险收益结构,即同时具有股权和债务债权性质。从融资者角度来讲,企业利用夹层融资形式进行资金筹措,较好地规避了当前自身信用不足而带来的信贷局限性,满足了夹层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但是,由于夹层融资兼具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属性,以至于其风险收益特征变得复杂,使得夹层融资风险突兀,风险控制的任务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本文将利用支持向量机及其改进模型,分析夹层融资蕴含的风险,以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风险管理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Raymond W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夹层融资作为金融创新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而国内外学者围绕夹层融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研究[1]。Davis(2000)详细介绍了夹层融资方式的内涵和特点,并对夹层融资产生的机制和风险收益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夹层融资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收益[2]。Peter和Pak(2005)比较了欧洲和美国夹层融资方式的组织形式、发展规模、退 出机制等方面的不同,为其他国家发展夹层融资提供了经验借鉴[3]。Berman(2007)从夹层融资自身危害性、法律风险以及内在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夹层贷款者自始至终都在未来违约情况下面临着很大风险,并为此不得不购买昂贵的夹层贷款保险[4]。Giurc(2009)则指出夹层资本的关键结构在于同其他投资者相比,这种资本的投资者在公司破产、债务重组和清算中处于次级地位[5]。

国内学者对夹层融资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夹层融资方式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等角度。傅漩(2004)对夹层融资的含义、操作方式、适应环境等问题作了分析,并从法律体系、风险规避和准入法则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式夹层融资的几个实践问题[6]。李向前(2007)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夹层融资的发展动因,并结合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和资金特征,展望了我国发展夹层融资的前景[7]。叶蓓(2010)分析了小型成长型企业利用这一创新融资方式的利弊,并分析了现阶段发展中间融资面临的挑战[8]。

但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夹层融资风险控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缺少夹层融资风险量化分析的成果。这也是本书就此展开探讨的一个原因。

二、夹层融资的财务成本分析

(一)夹层融资的融资成本构成

夹层融资的融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夹层融资的风险收益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由于夹层资本为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混合体,所以它的风险收益特征也同前两者的风险收益特征紧密相关。实质上,夹层资本是长期无担保的债权类风险资本。当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时,优先债务提供者首先得到清偿,其次是夹层资本提供者,最后是公司的股东。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夹层资本的风险介于优先债务和股本之间。夹层债务与优先债务一样,要求融资方按期还本付息,但通常要求比优先债务更高的利率水平,其收益通常包含现金收益和股权收益两部分。典型的夹层债务提供者可以选择将融资金额的一部分转换为融资方的股权,如期权(Option)、认股权证(Warrant)、转股权(Convertibility) 或是股权投资参与权(Equity Participation Rights)等权利,从而有机会通过资本升值获利。

一般来讲,从投资回报率构成上,夹层资本的最终受益分为两部分,即利息(an interest)和股权收益(a kicker element)。这两者之间在测度上是互为直径关系(diametric relation)的,即较低的(相对安全的)利息部分将会被较高的(相对不安全的)股权收益部分所补偿。并且,在结构上夹层资本越是次级的、长期的,其收益溢价就越高。

这时,第k个输入变量就是影响期权价值Me的一个因素,因而也构成影响夹层融资成本的因素。那么,根据式(4)即可分析企业夹层融资成本的敏感性,进而评估企业在夹层融资方面所处的财务环境。而这个模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特征变量,并构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根据相关理论,可选择企业价值及其波动率、事先确定的收益条件变量、融资期限、货币市场利率等变量,它们将共同构成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x。

四、结论

针对夹层融资同时具有股权和债权的风险收益特征,从期权角度分析夹层融资中所暗含的权益成分,从而利于夹层融资的成本分析与财务风险管理。通过比较有无夹层融资情况下公司资本结构变化,探讨了财务成本发生的相应变化,从而构建起财务风险分析与管理模型。并且,针对现有样本比较少的实际情况,利用支持向量机具有的小样本处理的优势,较好地适应了我国夹层融资活动开展时间较晚而导致的数据较少的实际,从而为众多投资者、融资者和监管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下步,将分行业、分项目类别进行夹层融资对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以深入探讨夹层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Raymond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New Haven,C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 James DavisMezzanine-going through the roof [M]The Treasurer-September 2000

[3] Peter Noekless and Sung Su PakThe Key Differenees Between USAnd European Mezzanine Finaneing [M]CaPitalEyes,2005,2

[4] Andrew RBermanRisks and Realities of Mezzanine Loans [J]Missouri Law Review,2007,72:993-1030

[5] Vasilescu Laura GiurcMezzanine debt: benefits of drawbacks for firm’s financing[J]Young Economists’ Journal,2009,12:14-21

[6] 傅漩夹层融资:股权与债务之间资本通道[J]国际融资,2004,(l2):56-59

[7] 李向前夹层融资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3): 101-104

[8] 叶蓓中间融资――小型成长型企业融资新选择[J]商业会计,2010,(9):34-35

[9] Black F,Scholes 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36(4)::637~659

[10] Vapnik VThe nature of statiscal learning theory [M]New York: Springer,1995

篇8

【关键词】 董事会; 财务风险; 内部治理

一、引言

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和管理“瓶颈”。近年来发生的华源系、三鹿集团、深南电等重大财务危机事件和温州企业破产潮,大都是因为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而导致的财务状况恶化甚至资金链断裂。在当下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企业财务活动中无法预见和难以控制的各种因素使财务风险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之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暴露出企业管理能力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产生于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企业通常无力施加影响和控制,但是内部因素是由企业自身的内部治理环境产生的,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治理来加以控制和防范。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内部风险的一种控制机制,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内部控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8年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也强调了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和降低财务风险的作用。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各项治理是否妥当都会影响公司内部治理的效果,因此董事会的特征和内部治理机制对财务风险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以2011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会的内部治理效应角度,采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Elloumi and Gueyie(2001)以92家加拿大商业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及外部董事比例减小了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但外部董事担任多个公司董事职务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使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变大;经历过高管更换的财务困境公司受两职兼任结构的影响显著。Bryan等(2004)发现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作为审计委员会成员时,公司具有更少的应计额高估,即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Burak等(2008)认为,具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风险的降低不一定会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有可能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如独立董事对于将资金投放于收益率较低项目而未能起到有力的监管作用。Ashbaugh-Skaife等(2008)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因容易导致无意识的会计差错而产生盈余噪音,从而提高了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降低。Bargeron等(2010)发现美国SOX法案并不鼓励企业采取冒险行为,上市公司减少投资、增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有量和减少冒险的行为,能显著降低财务风险。

吴超鹏、吴世农(2005)基于“价值创造观”发现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监督公司管理层,减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王克敏等(2006)研究结果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公司财务困境概率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一结论也被汤亚莉(2009)所证实。王宗军、李红侠(2007)通过建立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财务困境影响的评价模型,发现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能够降低公司发生经营困境的可能性,而董事会规模及CEO两职合一状态对公司财务困境无显著影响。邓晓岚、陈朝晖(2007)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因素对其财务困境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实证结果发现:(1)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发生财务困境可能性呈显著的负相关;(2)董事会的规模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对财务困境发生概率无显著的影响,这一点与Abdulall(2006)一致。于富生等(2008)研究公司治理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发现在公司治理的董事会特征中,总经理与董事长的两职分离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会的规模与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向锐(2008)发现会计专家型财务独立董事和金融型财务独立董事能够降低公司经营风险,而会计型财务独立董事和监管型财务独立董事与公司经营风险并无相关性。这一点被万洪波、陈婷(2012)所证实。程晓陵、王怀明(2008)通过实证得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有利于规避风险,实现经营目标。吴晓晖、娄景辉(2008)认为加强董事会职能和效率,能够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公司的风险。陆宇建等(2009)发现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尚未在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作用,但在改善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呈现了一定的效力。赵磊、彭大庆(2009)在引入公司治理指标进行财务困境预测时,发现在公司董事会特征中,适当地召开董事会会议和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有效地降低财务困境发生的可能性。刘霄仑(2010)通过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企业风险之间关系的分析,将业务模式既定状态下的合规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归为固化风险,并且提出内部控制的含义就是对这种固化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人数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独立董事能否有效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高级会计师、执业会计师等职称和经过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教育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财务专业能力和背景。具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等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假设二:两职分离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

董事会的履职环境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董事长是否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两职分离的公司,董事会的履职环境好,有利于董事会的监督和执行效力,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

假设三:董事的报酬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差异比较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较高的报酬会影响董事的独立性,因利益牵绊有可能形成合谋,不利于其职责的履行;但也有学者认为良好的报酬可以激励董事发挥积极的监督意愿,从而更有效地执行监督职责。本文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良好的报酬对监督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内部治理机制,降低财务风险。

假设四:董事会持股数量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董事会持股可以对董事会履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加强控制效果,改善董事会效率,防范财务风险。

假设五: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可能表明公司已经存在比较大的财务风险。

有观点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是董事会积极工作的表现,能够强化董事会对公司的监督职能,提高公司的内部治理效力,从而防范公司财务风险,改善业绩水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公司业绩就越好,因为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可能表明公司已经出现财务困境的征兆,为了有效应对和化解较大的财务风险,董事会需要增加会议次数。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公司都实现了两职分离并且取得了标准审计意见;Z值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财务状况大体良好,但各公司之间差异很大,中值较低说明财务风险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ACID的均值是1.4064,中值是1,说明大部分公司都满足了《关于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要求,但均值和中值很小说明上市公司配置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独立董事人数普遍偏低,并且仍然有很多公司没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LnR均值和中值为4.5636,说明我国目前独立董事报酬比较高,标准差较小说明公司之间存在差异较小;BHolds标准差比较大说明目前我国董事会持股数量的公司间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有53.83%的公司董事会持股数为0,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数量普遍偏低。

(二)回归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表2是用逐步线性回归得出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独立董事专业背景ACID与Z值正相关,Z值越大说明企业越不容易破产,即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有利于公司防范财务风险,证明了假设一的结论;但是两者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参考前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为遵守《指导意见》中要求必须配备一名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的硬性规定,聘请的具有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少并且没有使其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两职分离APART与Z值正相关,说明较好的履职环境确实能帮助董事会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降低财务风险,证实了假设二;但是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有些公司规模较小,两职合一反而能提高监管效率。前三名独立董事薪酬和的对数LnR与Z值显著正相关,证明了假设三,说明薪酬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能够激励独立董事更好地履行职能。董事会持股与Z值负相关,与假设四的符号相反,结合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这可能恰恰说明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数量普遍偏低,从而影响了董事会的监督效力。董事会会议次数Fd与Z值显著负相关,说明不是董事会会议越频繁公司的绩效越好,反而恰恰说明可能公司已经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董事会会议的增加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风险,证实了假设五。三个控制变量——公司规模、ROA、资产负债率均与Z值显著相关,说明了规模越大或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ROA的增加可以有效应对财务风险,这些都符合经济规律。

表3是膨胀因子系数的检验结果,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共线性,结合表3中的F值和R2值都能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另外,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引入净资产收益率ROE对总资产收益率ROA进行替换,实证结论基本不变,因此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分析表明,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有助于公司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良好的董事会履职环境有利于董事会的监督和执行效力,从而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良好的报酬可以激励董事发挥积极的监督意愿,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内部治理机制,降低财务风险;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数量普遍偏低,没能发挥出对董事会履职的积极作用,影响了董事会的监督效力,说明董事会的治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不代表公司业绩就越好,反而是公司已经出现了财务困境的征兆,为了有效应对和化解面临的财务风险,董事会需要增加会议次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来完善董事会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1.贯彻执行《指导意见》的规定,将政策落实到位,监督指导上市公司切实有效地发挥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治理作用,增强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抵抗力。监管机构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上市公司配置会计专业背景独立董事人数的规定。

2.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增加董事会持股数量,塑造良好的董事会履职环境,完善董事会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提高董事会运作效率,从而解决机制上的障碍,进而不断加强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伟民.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9(3):182-183.

[2] 翟金花.公司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对财务困境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1(4):37-38.

[3] 万红波,陈婷.独立董事财务背景与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相关性[J].财会月刊,2012(18):46-48.

[4] 黄玉梅.金融危机下的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191.

[5]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49-54.

[6] Kasemin Y.Kor,ChamuSundaramurthy.Experience-based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of Outside Directors

篇9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财务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也愈来愈大,现代企业必须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成因,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确保企业正常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就会产生财务风险。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不管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资金回收、利益分配等活动,都存在着风险。但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者对财务风险缺乏足够了解,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由于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致使财务风险时有发生。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及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首先,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其次,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对长期库存,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再次,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所占比重过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在赊销过程中,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大量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首先,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完善。企业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树立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要具有对财务风险的敏感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准确地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调整资金及资产结构,减少和降低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注重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谨慎签订合同,定期分析账龄,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合理制定收款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对于存货,在保证生产和销售顺利进行的同时使存货总成本达到最低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调查、总结已有的经验,运用存货管理中的最佳订货批量模型来确定存货量,以减少损失。同时,要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减少企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施工企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建设工程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特殊性。随着我国施工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企业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客观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寻找规避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已成为企业能否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外部政策、企业内部投资、融资、内部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宏观环境不稳定形成的政策与市场风险

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客观经济环境中,并极大地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而宏观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如国内建筑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正常现象的存在,增加了施工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大大压缩了其利润空间,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失误形成的投资风险

为了承接到工程,施工企业通常不考虑投标成本与投标回报的不确定性,不顾自身财务状况而压低标价,且需要从银行贷款来筹措资金,很可能导致未来工程利润低于期望利润,进而引发履约风险。可见,盲目投标是施工企业投资风险的罪魁祸首,严重影响自到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垫资施工形成的筹资风险

施工企业为拿到工程任务,可能会通过向银行贷款来垫资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资金规模和周转速度;金融机构对施工企业的贷款多是短期借款,但施工企业资金周转的周期较长,往往贷款期限届满,资金却未能完成周转,企业不得已还要借新债还旧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财务风险。

(四)内部管理不善形成的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意识不够、管理职能和监督力度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程序和方法不可行等内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也可能造成财务风险。

1、签订与履行合同的财务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许多业主会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不平等条款,直接增大了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的财务风险;由于施工企业设计阶段未作充分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业主临时提出设计变更要求,易打乱其施工规划和组织管理,引起结算价款和合同履约上的纠纷,造成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2、资金回收的财务风险

建筑工程往往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完工,这决定了施工企业必须在先投入大量人力资本和实物资金,其回收期则要延伸到全部工程完工并经验收之后,而施工管理的缺陷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易导致已完工的工程得不到业主的认可,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因此,施工企业存在的应收账款相对金额更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更高,若管理不力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3、项目成本管理的财务风险

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如果不结合项目规模、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就可能导致施工工期延长,造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的浪费严重,使项目实际收益低于期望值,降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成败,目前施工企业推行的项目内部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内部责任合同签订不及时,承包主体的责任义务不明确,造成施工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施工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本企业与上级主管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和使用、利润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工作衔接不到位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若施工企业没有相应的索赔制度,不利于工程款回收率的提高,增加了债权管理难度;财务管理只重视基础工作的管理,忽视了通过财务分析进行事中控制。

(五)税收征管形成的财务风险

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施工企业客观上对项目的管理弱化,加上有些地方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没有发票或假发票泛滥;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拖欠供应商材料款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供应商不能及时提供发票入账;由于会计核算不规范,导致成本少结转或收入少结转,可能被有关税务机关查出后需补缴税金和罚款,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应立足行业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

(一)建立防范风险的分散机制,分散和转移市场风险

施工企业应实现以主业为依托的多元化经营,增强获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有计划地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作为损失发生时的补偿基金;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为特殊工种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且要针对工程的特点参投工程保险,以有效避免和降低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

(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

在确立投资项目之前,施工企业应进行可行性研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并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控制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债权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

施工企业应以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为标准,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合理确定财务结构,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施工企业应对工程项目部实行总的资金控制,实行资金统一调度管理,建立资金核算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完善内部管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监督力度,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1、结合行业特点严把合同关

施工企业应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考察业主资信状况和项目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以合理承接工程,防范财务风险;取得招标文件后,应认真分析研究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对垫资合约的履行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尤其要密切关注施工合同中的“补充协议”,积极争取运用合同自身具有的保证性条款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应不断强化财务基础管理,使财务管理人员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施工企业应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施工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前应认真评估对方的财务和资信状况,并通过成立应收账款清欠领导小组,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和评审,制定应收账款催收办法和激励措施,以提高资金收回比例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3、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体系

施工企业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切实推行责任成本核算。施工企业必须及时编制预算,将预算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分阶段实施预算,通过定期反馈工程业务部的预算完成情况,落实预算责任,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体系。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推行项目内部审计制度

施工企业应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施工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为其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建立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赢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为主要指标的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施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推行项目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项目部和项目经理的监督约束力度,及时发现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弊端,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篇11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

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关键环节。在铁路施工企业中存在着部分财务风险内容,对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一、财务风险概要

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的各项活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不能够提前预测或者无法进行很好的控制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能够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进而导致计算结果和实际结果不同,企业将因此遭受损失。由于财务活动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它存在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因此控制财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二、铁路施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

在铁路施工企业中,其财务管理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资金管理。在铁路施工企业中,通过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实现企业资金管理。主要责任成员是包括董事长在内的相关财务负责人。他们主要对资金的运用和筹集进行控制和负责。

投资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这是一项对公司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及公司的证券投资等资金管理任务。

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三、财务风险的具体内容

投标风险。在进行项目投标时,企业需要向相关部门缴纳投标保证金。当下,缴纳保证金的形式以现金形式为主。在实际投标过程中,企业的某个项目标段常常要用几百万元的资金作为保证金。这些保证金一经缴纳,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就无法被退换,即使企业没有中标也无法短时间内拿回保证金。中标签订合同时,要根据投标时的报价进行签订,如果有出现报价不合理或者是有漏项时,企业也无法进行报价的修改,否则保证金就会被相关部门没收。在实际投标中存在项目的不合法立项,有的招标企业项目资金根本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投标人将会遭受的财务风险将空前扩大。

合同签订风险。在企业进行施工时,为了保证双方能够合法的执行自己的义务,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施工开始前选哟签订合同。在建筑市场,承发包双方进行的是先定价后成交的一种期货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远期交割的性质,这种特性导致了建筑行业遭受很大的财务风险。

施工过程的风险。在工程施工阶段会产生一些财务风险:

施工材料的供应风险。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承包方资金不足或者运转不开的现象。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承包商必须保证施工用材的供应充足。由于资金短缺,承包商在进行材料采购时经常会赊销或者采用有欺骗性质的手段向材料供应方采购建材。由于资金的长期短缺,材料供应商为了保障自身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资金安全,就会向承包商催款,在得不到相应款项支付时,供应商就不得不采取诉讼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相关执法部门就会将工地的资产封存,并且对承包企业的账户或者施工项目进行冻结,这样以来将会给施工造成很大的损害,同时施工企业的信誉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成本管理风险。成本管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成本管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施工项目能否按照预定的成本计划进行施工等。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到位或者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引起财务风险。

铁路施工质量引发财务风险。由于一些企业忙于扩大自身的规模,企业中会出现以下不良情况:企业对工程的管理力度不够;资金运作出现问题以及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不重视等,从而导致企业施工质量不达标,项目就会出现安全质量问题,这也造成了财务风险。

分承包商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风险.项目分包时,由于总承包商的管理缺陷,导致分包合同的签订不够及时,结算过程存在缺陷等问题。由于监管缺失,分包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在施工时偷工减料、怠工等,这些都给施工单位带来的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

四、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增强风险意识。为了减少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首先应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现行的决策程序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前期工程承接的论证、调查以及决策程序,并且将在企业管理机制中成立投标风险评估部门,减少投标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规定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以下三点:招标企业资金不到位时,坚决不投标;大量垫资的项目坚决不接;没有科学规划的项目不能接。

强化收款机制。在企业中建立专门收款人员,加强收款管理制度。相关人员要全面负责收集应收款项的信息,并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将信息传输给上级领导;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对收款业务人员负责的业务实行责任承担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铁路施工企业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技能改革。企业一方面要培养内部技术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要实行对外技术研讨,交流新技术。为了保证铁路施工的科学严谨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企业应该增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及时把握铁路技术的最新技术,并和同行业高技能人才进行交流研讨,吸纳新技术。同时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这样既可以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又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就能够让建设单位在技术以及服务上对企业存在依赖性,增强铁路施工企业的主导性,提高其在经济合同中的地位,从而最大的减少财务风险。

工资支付。在对农民工的使用情况上,施工企业要和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这样方便实名制管理,在工资发放过程中能够将工资发至每一个工人,并保存农民工身份证。这样就会杜绝不合理的讨薪情况的发生。对于分包公司,企业应该同其签订借款协议,由企业直接支付部分资金供分包公司发放工资,这样就减少了工资发放的环节,效的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

五、结语

总之控制铁路企业施工的财务风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企业针对自身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提升自身的地位等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控制 管理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目前,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出现。

针对上述财务风险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情况,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

第一,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后者反映每耗费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两大部分。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要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相关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销售净现率、股东权益收益率。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和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的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

第二,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如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市场经济中,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大量的企业负债经营实例分析,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负债经营失误的原因。

第三,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体现稳健性原则的平衡器作用。

第四,合理调动使用资金。

篇13

【关键词】财务识别;财务内部收支审计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不断的推进,企业的经营管理面对着十分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进入了以风险识别为导向的管理时期。在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管理时期,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的控制管理,实施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控制管理模式,使风险识别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促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企业构建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为中心,对企业应当如何构建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的一些建议

由于现阶段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就需要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加强内部的控制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使得企业能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下面就如何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

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是在企业内部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呢?

首先,作为企业自身来说,在企业进行重大的决策时,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应当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重大决策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到保障。一些企业仅仅将内部的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一个部门,拒绝内部的审计部门参与到企业的重要决策中,这就使得内部的审计部门对企业中的重要决策的产生的过程都不了解,从而使企业重大决策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不到保障。同时,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也难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应当重视内部的审计部门,将内部的审计部门纳入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中,并对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中的审计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评价考核,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对于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未能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受损的,给予一定形式的惩罚。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

其次,作为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应当以提高自身的绩效评价意识,并积极的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相关活动,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带领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提高自身的绩效评价意识并,促使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要想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只有先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才能够促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更加合理,才能够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要想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除了要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外,还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那么应当如何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呢?

第一,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完善

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进行详细的职责分工,确保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各个岗位之间的职责分明。在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一些岗位之间存在着不相容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度在企业中难以真正的体现,一人多职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会导致职责不清,使得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明确些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使职责不相容制度在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得以体现,才能够促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日趋完善,为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加强交流

除了应当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外,还应当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但是一些企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沟通程序,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较为分散,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得到合理的构建。加强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3.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日益完善

要想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应当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监管着手。首先,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一些企业对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就会使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严重的就会导致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一些企业未将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纳入相关的考评中,就会使企业构建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应当在企业的内部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依照规章进行相应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管理效率,减少现象的发生,进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其次,作为企业外部的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应当除了重视企业内部的资金收支情况外,还应当重视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的相关情况。只有企业外部的审计部门也参与到企业的审计监管中,才能够促使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提高自我意识,才能够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日益完善,才能够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结束语

企业要想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就应当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加强管理。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构建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只有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才能够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菊清.在财务收支审计中风险识别的相关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

[2]边永玲.风险识别在财务收支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0,(7)

[3]王常青.风险导向下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2011,(9)

篇14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一)投标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在投标时要交纳投标保证金,目前普遍采用现金的形式交纳投标保证金。有的项目一个标段要交纳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押金,且不管是否中标,三个月以内难以收回。合同签订时,不论报价是否合理,有无漏项,要以投标报价为标准,否则要没收投标保证金;甚至有一些项目立项不合法,项目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招标,给投标人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发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来确定的,建筑市场实行的是先定价后成交的期货文易,其远期交割的特性决定了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合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主观性,是由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的,是合同双方必须共同承担的。合同的客观风险是法律法规、合同条件以及惯例规定的,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无法回避的。

(三)施工阶段的财务风险

第一、材料供应商带来的风险。在业主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保证正常施工,施工单位不得不采取赊销甚至欺骗的手段采购材料。供应商在长期得不到资金的情况下,一般会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拖欠的材料款。封存工地资产、冻结项目或施工企业的银行账户,给工程施工和单位信誉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成本管理的风险。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是不是实行全面成本控制,是否能够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实施和控制,对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人工、机械等施工现场工程直接费用能否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以控制。每一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都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无论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酿起财务风险的可能。

第三、安全质量事故带来的风险。由于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管理技术人员的缺乏、工程项目以包代管、资金不到位、标价低、全员安全质量意识不强、安全质量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存在,造成项目施工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质量事故。

第四、分承包商带来的风险。分包合同签订不及时、单价不合理,结算不到位、拖欠工程款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分包单位住住采取偷工减料、消极怠工、甚至采取诉讼的方式对待施工单位,将造成项目不能正常施工,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企业信誉严重受负面影响。

第五、资金管理带来的风险。项目多头开户,资金管理无计划,该上缴的不上缴,影响了项目的施工生产和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四)工程竣工结算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施工项目竣工后,就要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但是业主为了拖延支付工程款,以种种理由拖延工程交验和决算是间。项目竣工后,业主委托地方审计部门或中介机构进行决算审计,审计时间长,扣款比例大,这样就会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

在办理竣工决算后,业主资金往往不足,加大了施工企业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的难度,增加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成本,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

三、铁路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完善决策程序

铁路施工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并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调查、论证与决策程序,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合理承接工程任务。要坚持项目投标过程中的“三不揽”原则,即业主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能揽,大量垫资的工程不能揽,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能揽。只有对所投项目认真调查研究,筛选方案,树立投人产出观念,重视价格风险的控制,量力而行,精确报价,才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二)强化收款管理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应收款项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定期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和公司领导。其次,建立内部责任考核制度,相关业务人员必须对所发生的业务承担责任。

(三)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近年来,铁路发展非常迅猛,铁路技术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因此,作为铁路施工企业,一方面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在高新技术的培训,把握铁路发展的前沿技术,为建设单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还应当强化员工服务意识,为建设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最终让建设单位在技术上离不开我,在服务上依赖于我,从而改变铁路施工企业在经济合同中的弱势地位,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

(四)农民工工资支付

第一、在农民工的使用方面,同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实行实名制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工资发放采取实名制发放至每一个人,保留身份证和授权委托书,避免“恶意讨薪”,有效减少了投诉现象的发生。

第二、采用由分包公司办理借款手续,由项目部拿出部分资金,公司代分包公司直接支付了劳务工资。减少劳务工资支付的中间环节,提高资金的安全。

(五)降低项目成本,建立重大项目控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