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配音的方式范文

配音的方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配音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配音的方式

篇1

1. 气候的影响因素

温度、雨量、光照等主要气候因素可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流失以及肥效发挥的快慢。温度升高能促进肥料的分解,光照强弱也直接影响光合作用,水分对养分的吸收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配方制定一定要考虑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

2. 作物营养的因素

科学配方要符合作物的营养需求曲线。由于不同作物品种有不同的营养需求曲线,所以要综合考虑作物种类,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征进行推荐施肥配方。

3. 土壤营养含量的因素

科学测土配肥就是准确测试具体地块土壤基础养分含量,根据作物目标产量所需要的养分含量,估算出作物所需的养分补充量,再结合当地各种实际影响因素,确定合理有效的施肥比例、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4. 施肥方法和手段的因素

配方制定要考虑当地的施肥方法和手段。即使肥料相同,施肥方法、手段不同,肥料利用率也会不同,所以在推荐施肥配方中应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的肥料,选择不同的施肥方法。同时,由于不同施肥方法与手段会构成不同的肥料利用率,所以应采用不同的施肥量(施肥配方)。科学测土配肥应该包括施肥方法和手段的具体内容,如只给出测土数据或是根据配方生产出复合肥推广应用,其效益可能较差。

5. 作物营养吸收能力、特征与调节技术因素

作物吸收能力、作物品种和作物生物调节技术与土壤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作物品种和生物调节技术可以构成不同的作物营养吸收能力。另外,不同作物吸收营养的方式、特征不同,如根的深度、分布不同,对施肥要求也不同。在测土配肥中不能单纯地推算出一个数值,还要综合考虑植物吸收特性产生的影响。

6. 土壤保肥、释肥特征的因素

科学配方要符合作物的土壤保肥、释肥特征。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能够对养分的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吸收)和保蓄能力。肥料要发挥作用,首先要求土壤对其有保存作用,然后是要有一个好的释放性能,这样才能保证作物的吸收量。然而,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保肥释肥性。因此,在配方施肥中一定要认真考察分析改善土壤保肥释肥性能,以提高肥效。

7. 肥料的释放、吸收特征的因素

科学配方要考虑不同肥料在环境、土壤中的不同释放曲线和同一作物对不同肥料的吸收效率。养分含量相同的不同肥料可以有不同的肥料释放和作物吸收曲线,从而构成不同肥料的利用率和利用方式。

8. 肥料流失特征的因素

科学配方要考虑肥料在环境、土壤中的自然流失曲线以及和不同肥料掺混后的化学反应流失。不同肥料的化学稳定性不同,例如化学氮肥施入土壤后,植物对氮的吸收率一般仅为30%~50%。不同作物甚至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之间,肥料吸收率都有明显差异。

8. 肥料的养分含量、质量和性价比的因素

篇2

关键词:门诊药房;药房调配;差错;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药物的应用跟患者疾病治疗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影响着患者的临床疗效。我院根据门诊药房处方调配的具体情况,统计、分析了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南院门诊药房处方共20000张。

1.2方法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等将我院门诊药房20000张处方汇总,然后由我院门诊医师及药师对门诊药房的处方调配情况进行分析,筛选出调配差错的处方,对处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和归纳,将所获得数据的录入EXCEL软件中[1]。

2 结果

20000张处方中,筛查调配错误的处方共199张,占处方总数的0.995%,其中有195张差错处方是在发药过程中被发现的,处方调配差错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我院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分析 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月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出现差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1医师方面的因素 ①医师在填写患者个人资料时,有漏填或错填的情况,导致药师在审核处方时,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审核判断。②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对药品的名称、规格、用法、用量、适应症、不良反应等以及药品配伍等信息不够熟悉,导致开具的处方中的药品跟诊断结果不一致。③开具的处方,药物的用量明显超过了说明书上的规定用量。④针对同一个患者的同一处方中,药品的配伍存在禁忌。⑤开具处方中关于溶媒选择不合理。

3.1.2药师方面的因素 ①药品的日常管理不当。在门诊药房药品的日常管理中,由于药品摆放不够规范,没有及时筛除近效期、滞销等药品,针对标签不清的药品未及时补充,引起处方调配差错。②未严格遵循调配程序。药师药品调配的正确顺序为:当接到处方后,首先审核该处方是否规范,诊断和用药是否相符,是否有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等;确认无上述情况后再调配药品,;然后将调配好的药品交给校对药师,核对发票上的信息是否跟处方中的信息一致;最后再将药品递给患者,并交代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③药品的包装和药名相似导致的调配差错。包含三种情况:?门诊药房中一些药物来源于不同的生产厂家,但是由于其包装极其相似,导致调配差错;?门诊药房每天接待患者数量多,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时间一长药师容易疲劳,导致自身判断相似包装或者相似药名的能力降低;?很多不同的药品存在名称相似的情况,这种情况药师在调配处方时也容易出现差错。④药师审核不严,交代不清等。若药师在调配处方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和工作制度执行,缺乏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仅仅是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印象来调配处方,进而引起调配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出现差错。

3.1.3环境因素 由于我院门诊药房取药的窗口较大(是敞开式窗口),特别是遇到就诊高峰期时,大量的患者及家属挤在窗口上,再加上环境嘈杂,容易导致患者跟药师沟通不畅而发生处方调配差错。

3.2防范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的措施

3.2.1建立规范的药品调配操作规程 药师在调配药品时,要严格执行并贯彻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切实做到"四查十对"。在药品调配前应看清处方中药品的名称、剂量、规格,若发现处方存在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跟开处方的医生取得联系,确认处方,防范处方调配差错;若发现处方存在不合格的地方,应该拒绝调配,并及时跟开具处方的医师重新核对药品和处方,核对无误后才调配,在调配完一张处方之后再接受下一张处方,以免调配差错;待药品调配完并确认无误后,再核对患者的票据,呼叫患者姓名,将药品发放给患者[2]。

3.2.2建立健全处方调配差错登记制度 一旦发现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便应立即登记,并由我院质量管理小组向门诊药房发放质量改进通知单,组织门诊药房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并查找出差错存在的主要环节、主要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以防类似的差错重复产生。另外,鼓励差错者报告自身的差错情况,以此减少差错的发生率。

3.2.1提高药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药师一职在医院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处方调配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药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定期组织药师参与在职培训,要结合我院药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药师开展分层次培训,并按照级别设立与之相应的培训计划。②将药品递交给患者时,要按照说明书或者使用办法交代患者用药,让患者掌握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药师要耐心解答[3]。

3.2.2加强对门诊药房药品的管理 医院应该针对门诊药房制定详细的药品管理制度,具体包含:①定期检查上架的药品,若发现药品受潮变质、近效期以及滞销药物要及时将其清理掉;②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药品的定位,针对各种类型的药品要严格根据种类进行摆放,并控制好摆放的间隔;针对有效期

3.3.4改善工作环境 我院应该及早增加发药窗口,以便患者跟药师能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在患者就诊高峰期时增加药品调配人员,减少药师因疲劳导致的药品调配差错,同时注意维持好窗口秩序,避免患者拥挤在窗口。

综上所述,虽然我院门诊药房的处方调配差错有了很大程度降低,但是防范处方调配差错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医院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提高药师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切实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文芳.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4):358-359.

篇3

关键词:问题引导式;资源;职工培训;解决问题;成果共享

“问题引导式”是我们在日常的职工培训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出的一种适合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职工培训方法,目的就是将问题作为职工培训的资源,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作为职工培训的手段,将杜绝问题作为衡量职工培训绩效的标尺。“问题引导式”培训在我单位开展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不仅使培训活动更加有针对性,而且提高了培训活动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杜绝了重复问题的发生,确保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问题引导式”培训方式的提出背景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职工上岗之前和日常的“灌输式”培训活动,只能大而化之的让职工掌握一些适合本岗位的通用知识,培训的内容没有侧重点,职工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整个培训活动的绩效。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从如何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出发,从日常工作中寻找职工最需要加强学习的知识点,不断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及重大问题作为日后职工培训的主要内容,使整个培训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为此,我们在培训活动中,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提炼出了“问题引导式”培训方法,核心理念就是“化问题为资源”。所谓“化问题为资源”,就是从日常工作中职工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安全事故等现场中,查找职工在思想状态、操作技能、业务水平、安全防护技能、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化作培训的资源,有针对性的增强职工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实现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培训活动的绩效。

二、“问题引导式”培训方式的可行性实施

“问题引导式”培训的实施总体上分为问题收集、探讨分析、成果共享、问题档案四个阶段,根据不同的问题实施的内容也不一样。

(1)问题收集

问题收集阶段是开展“问题引导式”培训活动的基础,只有做好日常工作中问题的发现、积累才能使整个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开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针对车间班组中各工种岗位分工不同、发生问题类型的不同及需要的知识点的不同,为每名职工配备了简易的小笔记本,让他们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由技术员每周进行一次汇总。同时,我们将问题分为一般问题、疑难问题和综合问题三类,一般问题就是指职工能当即独自解决的问题,疑难问题就是职工需要几个人一些协商解决的问题,综合问题就是原因不明需要更深层次的技术支持解决的问题。技术员通过对问题的收集、筛选、分类,并分析出职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知识的培训,从而以问题为案例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2)探讨分析

探讨分析阶段是“问题引导式”培训的核心,培训的知识点出自于此。针对现场发生的职工能当即解决的一般问题,技术员将在问题收集时只负责进行汇总;对于疑难问题和综合类问题,技术员负责召集技术骨干和职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围绕着问题出现的原因、快速处理解决问题、如何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展开探讨和研究,对如何快速处理解决问题的环节进行认真的总结,将其作为处理类似问题的资源;对于较为复杂的综合类问题,可由技术员提报部主管科室共同研究解决,并随时跟踪和督促解决情况。

(3)成果共享

成果共享阶段是“问题引导式”培训的根本,是将问题转化为资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问题的分析和汇总,技术员找出职工所需要培训的知识点,按需进行职工的理论培训和技能提升,包括培训职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如何杜绝此类问题,杜绝问题的重复性发生等等。

(4)问题档案

问题档案阶段是“问题引导式”培训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固化指导将来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在做好上述三个环节的同时,我们将出现的问题按照上述中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预防措施还有具体的知识点分别整理成档案,作为指导将来工作的基础材料,同时也作为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资料。

三、“问题引导式”培训方式的实施效果

开展“问题引导式”培训活动以来,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培训方式与工作实际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开展“问题引导式”培训活动,将职工培训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也是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杜绝了以往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甚至是脱钩的现场,提高了整个培训活动的绩效。

(2)培训内容与职工的需求更加统一。“问题引导式”培训活动与传统的灌输式的培训方式相比,培训活动更加有侧重点,培训的内容更符合职工工作的实际,也是职工在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内容,使整个培训的内容和职工的需求更加统一,提高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训效果进一步得到延伸。在开展“问题引导式”培训活动中,我们注意到,不仅拓宽了培训的方式、丰富了培训的内容、增强了培训的绩效,而且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杜绝了实际检验工作中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为公司生产经营绩效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条件。

四、“问题引导式”培训方式的弊端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在认识到“问题引导式”培训的优点和好处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此培训方式只对工作中表象展现出来的问题有效果有成效,对于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预防日常工作潜在问题发生的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反映到培训活动中就是预见性、前瞻性的培训非常欠缺。针对存在的这类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问题引导式”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此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深化,进一步探讨更加有效可行的培训模式。

篇4

母猪胚胎死亡是影响猪的繁殖率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母猪怀孕后胚胎死亡、化胎和流产。一般死胎率为25% ~ 40%。胚胎死亡可发生在胚胎发育的任何时期,尤其是在胚胎向子宫内膜附植之前或附植过程中,即怀孕识别阶段为最关键时期。在合子附植初期的第9 ~ 16 d 胚胎死亡最高。

(一)母猪胚胎死亡最易发生期

一般胚胎死亡多发生在配种后9 ~ 16 d,在这个时期胚胎由圆变长,出现营养层与植入之间的矛盾,致使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大量死亡,大多数异配体和染色体畸变的胚胎也死亡于此时,妊娠第3 周时,正值胎儿器官形成阶段,此时胚胎会在竞争有利其发育的蛋白质类物质时,表现强存弱亡现象。妊娠第60 ~ 70 d,由于胎儿迅速生长,怀孕母猪由于管理不当,通常神经刺激而干扰子宫血液循环,减少胎儿的营养供给,致使一部分胚胎死亡。

(二)胚胎死亡的原因

1. 环境因素。圈舍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母猪生产的重要因素,如阴凉、潮湿、环境卫生差、光照不足、周围环境噪音、空气污浊、高温造成的母猪繁殖障碍。猪群拥挤、剧烈频繁的争斗、圈舍构造不和理造成的机械损伤,惊吓、寒冷刺激、长途运输等因素都会导致母猪胚胎死亡。母猪配种前、后1 ~ 3 周对高温特别敏感,其受胎率明显降低,出现胚胎早期死亡和吸收。再有当圈舍内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增加时,使母猪产仔减少,死胎增多。

2. 营养因素。母猪在母猪怀孕过程中,由于营养缺乏和营养比例失调会引起母猪的繁殖力下降,尤其是怀孕后期营养不足会引起新陈代谢障碍而造成母猪消瘦,不能满足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营养需要,从而致使母猪胚胎死亡。怀孕母猪饲料中蛋白质和必须氨基酸不足,可引起死胎,日粮中钙、磷、铁和碘等矿物质缺乏会导致胚胎死亡率上升。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A、E的不足,会明显影响到胚胎的发育,致使胚胎死亡上升。怀孕母猪营养过盛也会降低胚胎存活率,母猪怀孕期摄取高水平的营养或过多的热量物质会使母猪过于肥胖,子宫周围积储过量脂肪而阻碍胚胎的发育乃至其死亡。因此,怀孕母猪日粮中应保证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全面与均衡以满足母猪怀孕期的需要。

3. 管理因素。对怀孕母猪管理不当,使之受到不良刺激导致死胎或流产。如换圈舍、长途运输、圈舍狭窄、圈舍拥挤、恐吓、追赶、防疫、急追猛赶使母猪跨越壕沟或其他障碍,母猪相互咬架或进出窄小的猪圈门时相互拥挤等都可能造成流产。饲喂发霉腐烂变质、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的饲料,如棉籽饼、菜籽饼、亚麻仁饼等,冬季喂冰冻饲料,怀孕期治病用药不当等均会使母猪发生胚胎死亡或流出。

4. 母猪配种时间不当。母猪在泌乳期过早配种,虽然是受精,但因卵子活力较弱,致使受精卵的活力低,容易早期死亡,被母体吸收形成化胎。实践证明,胚胎成活率随哺乳期缩短而降低。哺乳期不足21 d 的母猪其胚胎成活率较低泌乳期第7d 实行早期断奶然后配种,在妊娠9 ~ 20 d,胚胎死亡严重。延迟配种,则胚胎成活率迅速降低。排卵前6 h 和排卵后14 h 配种,胚胎成活率分别为88% 和32%。对流产后母猪立即配种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猪常温保存3d 以上进行人工受精,亦会使受精胚胎早期死亡。

5. 母猪胚胎数过少或过多。母猪体内胚胎数过少,因胚胎产生的激素不足,使母体怀孕识别发生障碍,子宫的溶黄体物质继而引起黄体退化,最终导致胚胎死亡。当母猪胚胎数过多时,常因胚胎拥挤而致死亡。每个胚胎只有一定的空间才能正常发育。如母体内胚胎数量过多,必须减少每个胚胎附植点的血液供应量,从而使胎膜的发育受到限制,最后导致胚胎死亡 。

6. 内分泌因素。母猪配种后21 d 内分泌系统处于调整状态,若此时母猪受到不良因素影响,会干扰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使内分泌激素失调,从而影响胚胎附植,增加胚胎的死亡。如果雌激素和孕酮分泌失调,而比例失衡,则导致黄体溶解,影响胚胎的正常附植,继而使胚胎死亡。对发育不全的胚胎,其分泌功能不足以对抗子宫溶黄体物质的溶黄体作用,致使孕酮含量下降,妊娠终止,胚胎死亡。

7. 免疫因素。免疫接种不当易导致胚胎死亡,怀孕母猪被血浆蛋白的同种异性抗原致敏后,胎盘屏障就会受到破坏,大分子物质如抗体和抗原等可以通过,进入胚体内,必然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胚胎死亡。免疫接种对胚胎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情况下,妊娠前4 周内的母猪接种疫苗,易引起胚胎死亡。

8. 疾病因素。生殖器官畸形,子宫疾病会直接降低受胎率。某些危害生殖力的传染病将间接对胚胎产生不良影响。猪感染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等可引起胚胎死亡和干尸化。细菌性疾病如巴氏杆菌、布氏杆菌、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等。另外,在和人工受精过程中,由于公猪包皮上的污染、被污染、器械消毒不严等原因,会使子宫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而影响胎儿的存活。目前,疾病因素引起的胚胎死亡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9. 药物因素。怀孕过程中使用药物不当,同样也会造成胚胎死亡。许多养猪场不具药物使用知识,存在盲目用药现象。如饲料中添加阿散酸会造成死胎。怀孕期间使用弱毒苗可引起胚胎吸收等,故猪妊娠期应慎用药物和疫苗。

10. 其他原因。近亲繁殖可导致受精亲合力降低,胚胎生命力减弱,且公、母猪间的血缘关系越近、差异程度越小,胚胎死亡、形成畸形胎的可能性就越大。初产母猪和5胎以上的母猪胚胎死亡率较高。母猪过肥,母猪缺乏营养等都可导致胚胎死亡。母猪喂发霉的玉米,玉米发霉产生玉米赤霉稀酮—F 2 毒素可使怀孕猪胚胎死亡。棉籽饼中的棉酚和菜籽饼中的芥子硫苷对胎儿特别有害,过量使用会增加胚胎的死亡率。有毒物质、农药,都会使母猪发生流产、死胎。

(三)防治措施

1. 预防。

(1)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对于怀孕母猪精心管理,特别是到后期要单圈饲养,避免群养拥挤、强饮争食、互咬顶撞。圈舍要保存干燥、清洁、卫生,要定时清除猪舍的粪便、污物、垃圾等废物,要定期用0.3% 过氧乙酸、0.2% 百毒杀、2%火碱进行消毒,消灭蚊、蝇 、蜱和虱。圈舍要做到通风良好,保温防暑,冬暖夏凉。

(2)禁喂发霉变质、有毒、有害的饲料,慎喂某些饼类如棉籽饼、菜籽饼、亚麻籽饼、蓖麻籽饼等和酸性较大的青贮饲料,含酒精过多的酒糟等饲料。把握好饲喂规律,要定时、定量 ,忌过饥过饱。冬季忌喂冷稀饲料和冰冻饲料,夏季勿空腹暴饮凉水,避免肠痉挛引发剧烈腹痛。保持圈舍周围环境安静,勿惊吓,追赶和鞭打怀孕母猪,避免怀孕母猪因精神紧张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引起子宫收缩而流产。

(3)母猪怀孕4 周内禁止注射任何疫苗,在4 周以后需接种疫苗的应把握好接种技巧,避免强追硬赶。适量喂给母猪青绿饲料或麸皮等轻泄性饲料,防止母猪便秘。对经产5 胎以上的母猪,胚胎成活率低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4)母猪怀孕饲料要全价。对于怀孕母猪必须保证供给胚胎不同发育阶段而配制的全价饲料,尤其在怀孕中后期,胎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也迅速增加,此时既要保证饲料的的全价性,还要注重饲料给量的逐渐增加,在配种前,要维持母猪的种用体况,控制蛋白质和能量的喂给量,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一般母猪保持七、八成膘就可以。

(5)适时配种。对于初产母猪要掌握好初配月龄与体重。地方品种猪在6 ~ 8 月龄、体重达到70 kg,引入中型品种8 ~ 10 月龄、体重100 kg,大型品种120 kg 以上开始配种为宜。对于经产母猪,最佳配种时期应控制在后19 ~ 36 h 以内,最迟不得晚于48 h。对泌乳母猪,最好在3 周以后配种。流产后的母猪不要立即配种,应等到下一个情期再配种。

(6) 调节母猪体内激素水平孕酮和雌激素是否平衡对胚胎附植很关键。雌激素能引起子宫肌的兴奋,使胚胎难以附植。而孕酮有抗衡雌激素的作用,使子宫黏膜分泌增强,有利于胚胎附植。因此,子宫孕酮不足或雌激素过多可影响到母猪胚胎顺利附植。为加强母猪体内血液中孕酮含量,可在配种后7d,给每头母猪注射孕酮30mg,可提高胚胎存活率。

(7)做好疫病防制。病原微生物是损害母猪繁殖力的重要因素。怀孕母猪感染某些病毒和细菌时,导致体温升高(40.0℃~ 41.0℃)、食欲减退或废绝等病症而引起胚胎死亡。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兰耳病病毒等可引起胚胎死亡。巴氏杆菌、布氏杆菌、葡萄球菌、鈎端螺旋体等细菌疾病均可引起胚胎死亡。因此,应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减少母猪感染疾病的机会。母猪在配种前,应切实做好猪瘟、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猪兰耳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对母猪进舍执行严格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杂物、垃圾,减少病原微生物,保证配种后的母猪健康无病,提高胚胎成活率。

(8)母猪怀孕期用药禁忌。在治疗怀孕母猪普通病时,应避免使用妊娠禁用药,大剂量泄剂如硫酸钠、硫酸镁等。发汗剂、地塞米松等激素药物、毛果芸香碱、槟榔碱、麦角制剂、全身麻醉剂等都会对胚胎有影响。

2. 治疗

(1)对于习惯性流产的母猪,可在其怀孕2 个月后,肌肉注射黄体酮3 ~ 5 ml,每10 天1 次,连用2 次。可用中药其方剂:山药、炒杜仲、酒续断各40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天1 剂,连用3 ~ 4 d。也可用桑寄生35 g、菟丝子、补骨脂、炒白术、党参各30 g,水煎服,1 天1 剂,连用3 d。

篇5

为培养信息素养引入竞赛模式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自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提出以后,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业界关于它的基本内涵的认识已经达成共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在1984年就高等学校的信息课程开设发文,明确指出:“本课程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当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2年,国家教育部将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列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1〕。可见,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竞赛模式的设计和改革中处于战略决策者和革新者的主导地位。目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国内各高校的本科教育体系中虽然并非主干课程,但由于它是一门方法课,更加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与科研的开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一般下设医学文献/信息检索教研室,承担着培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的相关教学工作,如新生或低年级学生的必修或者限定选修课程,高年级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程,以及研究生的深层次教育等。

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通过网络能快速获取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和必须掌握的信息,并学会更有效地获取、筛选与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目前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竞赛模式的引入将对课堂教育模式起到补充完善,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现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到二十来岁之间,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与单纯的授课相比,竞赛能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从“被动”变为“主动”。其次,学生作为参赛者,除了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心态,其实内心或多或少都有想赢的心态,就会为参赛做好准备而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拓宽了学习视野和信息渠道,还有助于消化、吸收、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强化记忆,增强信息意识〔2〕。再次,从青少年学习的心理角度来看,这种模式挑战性和趣味性兼备,寓学于乐,可以把相对枯燥的纯理论知识转变为可触可及的实际应用。这既体现了实证分析在研究时通过事例和经验等从理论上回答“信息素质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的思路〔3〕,也是一种效果明显的“学习快餐”。最后,对老师来说,也能在短期内轻松检验教学效果,并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这样,从信息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竞赛模式对于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就突现出来了。

实证分析

制定指导原则,发挥指南针导向。为了保证竞赛的进展顺利,并使其充分发挥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必须做到两者水融、环环相扣,因此在组织规划学生参与竞赛时,我们要严格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广泛性原则。考虑到竞赛要面向本校的广大学生,为了使更多同学能了解竞赛并参与进来,因而我们首先考虑此原则,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赛;二是趣味性原则。即使竞赛既有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题型,又有适当的奖金或者奖品、个人荣誉以及创新学分等奖励形式,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竞争者的角色当中。

规划内容选择,提高学科关联度。从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特点来看,由于医药信息素养在医学及相关专业中将长期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竞赛设计方面,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为了让这次学生竞赛活动充分展现形神兼备,活泼生动,打破沉闷的魅力,同时又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细致规划:结合医疗卫生方面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当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奖课题研究情况与社会影响力,现今国内热议的公共卫生医疗法规或争议案例等,本校某位知名学科带头人的研究热点或骄人成绩,等等。按照渐进教学原则,从必修,到指定选修、公共选修,再到专业必修的层次递增。根据学生以往掌握的难点问题、大家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新知识,事先积累素材、确定选题、现场辅导。由长期承担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富有教学经验的医学文检教研室老师承担具体工作,并将相关课程的教学思想和内容融入其中,适当引进教学理念,使竞赛模式向多形式、高层次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在竞赛中吸取教学内容和经验。根据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以及本馆目前所具备的各类优势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合理规划竞赛范围。内容侧重于实际应用技能技巧的综合与应用,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并有计划地实现本校医药信息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利用。

创新题型设计,激发参赛者兴趣。为了避免出现如平常考试一般的老套、单调、沉闷,为了给竞赛注入活力,为了让活动出“新”出“彩”、闪现亮点,活动规划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还应针对参赛者都是年轻人的特点,语言与题目设计尽可能生动活泼,以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赛前的全体动员与辅导,考虑到竞赛的名称“首届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技能竞赛”,因而设计名称为“惟‘利’是‘图’学习交流会”;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让所有参赛学生用他们洪亮的呐喊声一起为本次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开幕仪式暨学习交流会倒数,让他们切实地感受置身其中的热情,甚至点燃自己才是竞赛活动主角这样的勃勃雄心。又如,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获取和使用电子资源的信息素养技能,笔试初赛命名为“知‘书’达‘礼’”,并设计了有关如何获取信息资源的思路和方法的理论性题目;而上机操作的决赛,则相应地命名为“‘E’起来找‘查’”,随之以具体课题的应用为对象,考查其实际运用能力。这样的设计与搭配,巧妙地利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惯用成语和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既增加趣味性,又让年轻的同学们倍感亲切,印象深刻,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题目的设置方面尽可能多样化,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合理分配。

合理安排进度,发挥图书馆特长。如今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已不仅是收藏文献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传播知识火种,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4〕。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是实现其信息素养教育功能拓展的时代需要。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技能竞赛的优势与保障有:“硬”优势:图书馆拥有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资源,具备各种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能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留言信箱,在线交流等途径;收集大家的真实想法,如题型设计、题量大小、难易程度、赛前辅导充分与否、安排是否合理,难点与疑问等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认真做好比赛的进度安排和设计改进,并有效实施。“软”保障:图书馆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信息/文献检索师资队伍,这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证了竞赛的顺利开展。例如,赛前学生碰到疑问或困难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或者亲自到教研室向指导老师请教释疑。赛后,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能真实、确切地了解到他们在利用不同信息资源过程中的疑难,了解其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调整今后教学的方式和手段〔5〕。因而,举办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信息素养教育竞赛活动,既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校园影响力的有效手段〔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