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备注:“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57。
参考文献
[1]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2.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能力;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而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只知道死读书,应付考试,而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是知识面窄、专业基础知识浅、文理渗透差、缺乏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直接面学生,其言传身教起着示范、榜样作用,自身的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敬业精神、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等等,都会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搞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
高校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全新的教育理念,丰实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超凡的创新精神,具体要求如下:
一、高尚的师德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身教比言传有更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具备正直高尚、富有魅力的人格;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等等。具备这些高尚品德的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楷模,学生社会性格的养成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育和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教育人,用高尚的人格影响人,用创新的精神带动人。要有一种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敬业精神,努力尽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大学生成为创新实用人才。
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由此教师的学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向学生讲授经典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掌握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将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节奏整体控制的情况下,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化教育,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应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教学、启发教学、讨论课、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理论知识传授应结合工作、生产和生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提升的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大,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创新能力。教师要掌握创造性思维与技巧,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实践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教师有了创新能力,自然能将创新意识渗透进课堂。同时,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力,促使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开辟社会实践渠道,举办能让学生接纳社会、增长知识和阅历的活动,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过于繁重,教师为了备课、搞科研而经常熬夜、逆时而作,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压力也迫使部分教师经常超负荷工作。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这是高校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保持平常心态,精神愉快,为人处事心胸开阔,坦荡乐观,减少不必要的心理烦恼和压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身心都健康了,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六、素质教育观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并获取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评价还没有形成体系,系统化的程度亟待完善。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测评系统化的建设,是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措施。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化的测评与评价,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可以帮助大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发展动向,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环境条件。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管理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从199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步采取“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方式就业以来,大学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当前就业压力问题的存在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可以说是市场调节的正常反应,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别在“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中经历了三次低谷。对大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测评状况,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各方面表现与周围同学表现之间存在的差距,与社会所需或所用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从学生角度而言,有助于引导发展成才
综合测评是素质发展与提高的起步,又是其素质开发的方向。美国著名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曾经说过,“测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测评也是如此。大学生综合测评与能力测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励全体大学生依据科学的标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既能反映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和特长,也能调动其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大学生在明确自身成长机能的前提下,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发展和就业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失,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专业化学习和自身素质发展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评测维度与要素测评指标,与大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使高校能够进一步增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向着适应社会就业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以在校时的综合素质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相对优势,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有助于企事业招聘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他们的评价。在各种人才交流会上,用人单位收到的求职材料数目往往是他们所需岗位人数的几十倍甚至百倍,他们从求职材料中挑选出极少数人进行面试,而挑选的原则是看材料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学习成绩、组织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况且、学校对该同学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该同学的获奖证书等等。其中,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用人单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具体、全面地反应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量化依据,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而有效地识别、选拔人才,对人才有一个科学的诊断。因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升华与发展,企业招聘大学生就业的“诚实守信”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我国大学生就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却远远落后于企事业单位招聘的要求,学生的毕业证虽然完善,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分析报告一直没有完善。所以,建设我国大学生入学、在校和就业三个阶段的综合素质的档案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诚信档案是非常迫切的,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具体、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量化依据,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参考文献
[1] 贾金玲.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2] 赵淑.英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测评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80
Related Issues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SHEN Yijia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urrent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nclud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t onl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refore,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important. But there are at this stage, a lo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order to ensure its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integrity and operabilit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measur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will make a few sugges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problem
0 引言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主体为大学生,因此,这一体系与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测评的内容为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与技能等诸多方面,但在实际测评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亟需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其科学性、公正性与实效性。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重要的,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体现其评价作用。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与技能等内容的测评,从而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推荐就业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需要完善的、科学的体系,同时要保证其客观与公正。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唯有完善与科学,才能发挥其评价的作用。
另一方面,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体现其引导作用。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主体为大学生,与学生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求其体系要保证其科学性与完善性,要保证其公平性与合理性,进而获得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并能够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引导作用。①
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最初工作时期,测评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随着社会、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增加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与其他能力的测评,但其测评的方式仍为全部量化,对大学生的各项测评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呈现,最后以大学生的综合分数,对其进行评优工作。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公平性与规范性等,下面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不足展开探讨。
其一,测评标准不符合实际需求。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标准缺乏实效性,不符合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在人才市场方面,需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了解,但高校的测评体系为人才市场提供的仅是大学生的证书、成绩单等,这一测评体系不能真实的、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标准有所转变,不再单一的关注学生的成绩与技能,如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了人才市场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同时,在众多企业用人方面也愈加注重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要求人才的专业技能等内容。其中,联想集团选择人才的首要标准便是正直;柯达选择人才时,着重关注的是其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微软选择人才时,注重的是人才的认真与活力。但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成绩,这一标准不能符合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二,德育评价的完全量化不科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测评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德育评价,但对此测评也是通过分数呈现的,完全量化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大学生的德育评价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呈现,但完全量化的做法严重影响着测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的不满。完全量化的测评体系不能发挥其评价与引导的作用,不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将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从而误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三,测评体系缺少可操作性。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成绩主要是由学习成绩分数、思想道德品质分数、体育成绩分数与奖罚分数共同组成的,在实际测评工作中,思想道德品质分数主要是由班主任与学生干部共同给出的,因此,这一分数具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影响,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对班主任、对学生干部进行刻意的讨好;学习成绩分数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将只关注学习,对部分学分较多的课程分配较多的时间,对学分较少的课程基本不分配时间,从而制约着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同时,这一体系中学生干部的加分较多,因此学生对干部职位均争先恐后的进行争取,但在工作中,却并未服务同学、帮助同学,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其四,测评体系的公平性不足。目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不公平性、不合理性,主要是由于测评体系将直接关系学生的奖学金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利益,但在奖学金评比之际,不仅考虑大学生的成绩,还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活动、是否为干部,如果在其他方面均积极参与,其评比的名次将十分靠前。在奖学金评比中,学生对成绩这项内容相对信服,但在其他内容方面由于缺少公开性,学生对其存在严重的质疑心理,主要是由于其他加分项均是由班主任、干部等给出的,因此,测评体系的公平性不足。②
同时,根据高校所实施的测评方案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测评方案的宣传不足,部分学生对测评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忽视了测评的重要性;测评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未能对测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致使测评人员未能全面掌握测评方法,测评人员与学生对测评工作的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测评方法缺乏科学性、公正性、系统性与规范性,主要是测评实施过程中,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测评标准不一致,让学生对测评的统一性与针对性存在质疑。
3 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建议
高校是重要的场所,其培养的人才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因此,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高校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实,其中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评价大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要完善这一体系,保证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公平性与可操作性等。
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注重其教育作用。在测评过程中其主体为学生,对学生的测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挖掘,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测评的重要性,并了解测评的教育作用。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高校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模式,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也要与高效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最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侧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管理与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精神,促进学生进行德育实践,从而实现测评体系作用的发挥。③
同时,为了保证测评的高效实施,要对测评方案进行全面的、及时的总结,从而使其日益完善,通过大力的宣传,让学生对测评的重要性与目的有所了解,实现对测评的正确认识与认真对待;针对测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让测评人员与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收集各方的建议,让测评标准逐渐统一;高校要积极开展对测评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让测评人员掌握科学的测评方法,并与学生对测评工作形成一致的认识,并通过测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测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内部要加强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测评工作的有序开展,将测评结果进行高效的利用,实现测评工作的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重要的,测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完善性将利于其评价作用与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不科学性、不公正性等,需要高校、学生对其有更加明确与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日益完善与科学。同时,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问题的解决,这一测评体系将更加符合学生、高校与社会的需求。
注释
① 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及思考[N].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71-72.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90 后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考察其经过十余年的素质教育后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当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院90 后大学生;素质教育;问卷调研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80-02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以开发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为着力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性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德育素质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勤奋、诚恳、有责任心等等。智育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可持续发展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 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与不足
90 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享用者,经过十几年的素质教育,这一代的学生究竟具备了哪些优良素质?国内现行的素质教育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又将如何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本调查采取匿名形式分别抽取了拥有2800 名学生、五个专业的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经济管理系的一、二、三年级1000 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23 份。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为0.83,0.92,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1 德育素质
调研表明,大学生普遍表现政治观念淡薄、学习目的趋于务实又缺乏目标的价值观。在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时,35.7%的大学生认为是事业有成,仅有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同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仅6%的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学生关心更多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和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比较认可“个人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贡献多少”这一观点,82.5%的大学生愿意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或者向社会献爱心;仅有7.5%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调研中多数大学生认为当代90 后大学生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讲信用等;但对与身边的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43.2%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很有诚信。在校园文明行为方面,60.7%的学生承认身边学生中经常有一些不文明或违纪的现象出现。然而,当问及您对待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时,只有43.7%的学生选择强烈的不满,20.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
2.2 智育素质
大多数老师表示90 后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是许多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调研对象中,仅有33.2%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有一般了解”的占45.5%。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的人的比例分别为33.8%和30.1%。对我国历史名人的了解状况,仅有36.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16.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在“您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时,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匮乏,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的可以,英语、计算机技能掌握的一般。一项有关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差,缺乏进取心,充满挫败感;10.9%的学生综合素质一般,发展潜力不大;66.5%的学生虽然综合素质欠缺,但较有发展潜力;只有18.9%的学生自认为综合素质良好,且具有进取心。可见,现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多年来重理、轻文,教育教学以业务知识教育为中,但是往往会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尤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3 身心素质
一项关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身心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高校在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调研中,近45.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理想,尤其是上大学后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坚持体育锻炼时,只有30.2%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偶尔参加锻炼”的占45.1%,“几乎不参加运动”的占10.7%。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心理障碍。59.9%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法偏激易冲动;大学生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时,近半数以上选择逃避、放弃。同时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莫名空虚、时常有紧张感、逃避现实、喜怒无常。这反映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2.4 可持续发展性素质
在大学生调查中,问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近五成学生都认为目前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16.7%的学生表示有创新的意识,但不善于付诸行动,5.9%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创新能力,15.2%的学生“具有一点创新意识”,毫无创新意识的占10.8%。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欠缺开拓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看待问题时缺乏主见,且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在调查中,如何评价自我的学习能力,25.9%的学生自认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35.6%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取意识不强,自我学习能力不足;22.4%的学生认为自己自我学习一般,感觉自己很失败,完全没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占3.1%。在问到自己是否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时,近65.2%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只有25.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调查表明,近五成的学生不清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生产实践中。
3 提高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建议
3.1 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根本因素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在思想政质上,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坚定的信仰和专业化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教师是否掌握了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一般能力结构上,教师是否良好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身心素质结构上,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可以说,教师的思想品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科研方式都会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导向性的作用。然而经过调查,有些院校教职工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高,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继续学习能力不足,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待提高;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与行业、企业联系,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急需加强。以上种种都可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加强师德情操,做好学生表率;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师知识、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为教师成长提供服务等措施,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最根本因素。
3.2 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重中之重。应针对学生特点,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学程教学过程,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紧跟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要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适应,课程体系设置要保障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必须性和实用性。
3.3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载体,它以文字、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敦促其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或者定期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理念寓于其中,形成积极健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另外,也可以以校内板报、广播站以及校内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宣传协会等为载体,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敦促全校师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使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共建文明校园。
2013 年该院制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时,成立了成立经管系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小组。着力更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的五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在修订过程中突出学生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性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两个培养。加强提升教师素质,每年在全系教职工中开展了“强师能、立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创新二课活动,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二课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经管系学生品牌特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对该系近500 名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问卷。83.2%的学生表示目前学院的学生素质比之前提升了很多,近半数同学也表示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