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业儿童声乐培训范文

专业儿童声乐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专业儿童声乐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专业儿童声乐培训

篇1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育 声乐教师素质 儿童声乐教学实践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变化,社会对专业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应运而生。然而各个培训机构在师资、规模等方面却不尽相同。笔者仅从儿童声乐教学部分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能对儿童声乐教学的提高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并期待共同探索进步。

一、社会声乐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它的目的在于普及音乐知识,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社会声乐教学,尽管它的规模没有学校教学的规模大普及广,但它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养成,并且针对个人音乐素养提高设定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歌唱是歌者内心活动、情感外露借声抒情的活动。歌唱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温馨、兴奋等审美享受,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儿童声乐教学,对于培养儿童自由全面发展、提高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社会声乐教学一定要严把教师关。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可见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1、正确的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教学的本职工作,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

沈湘教授曾经说过:“一个自己根本不能唱的人,去教别人唱,这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就好像一个大师傅,根本没吃过红烧肉,却非要教别人怎么做红烧肉,同样不可想象。”可见要做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其本身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声乐演唱水平,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社会儿童声乐教学实践

1、儿童发声生理的一般特点和歌唱技能的培养

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此时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的声带比成年人的声带短小,但在儿童之间相比,他们的声带也有长短、宽窄的不同。因此要求儿童唱歌时的音量和力度不宜过大。

音准是儿童较难掌握的一种歌唱技巧,它与儿童的听觉感受和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有关。儿童在歌唱时音准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老师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2、教材的选择及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歌唱曲目教材的选择必须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学生演唱的能力。教师要以自己所掌握的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基础,善于总结课堂经验,合理使用教材,因材施教。一个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能动的正确使用教材和它的重要价值作用的,拔苗助长,不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的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但还有很多社会声乐教学机构常年用一套教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可否认,教师有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有些家长不愿麻烦找曲目,不配合教师工作,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在这方面家长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声乐的学生,课后几乎重来没有唱过老师留作业的歌曲,课后作业大多数按时完成不了。而且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少儿身上,成年人较少。经询问原因,理由无外乎没时间完成,因为文化课作业多。可这也不难看出,家长对声乐学习的重视度很低。

3、考级和比赛的选择

唱歌是表演艺术。歌曲的表演,不仅要通过听觉表象,而且要通过视觉表象。笔者在多年的音乐学习、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舞台实践对于歌唱这门表演艺术的重要性。每一次登台表演对于学生都是一种成长的经历。在增加自信心的同时,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歌唱技能也大大增强。也让孩子们开拓了眼界,在良好的艺术气氛中,一步步的深入音乐,陶冶情操。

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声乐方面的演唱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不是为了拿考级证和比赛获奖的荣誉证书,家长要明确学习目的,考级和比赛仅仅是一种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并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正确面对考级和比赛。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篇2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9-01

前言:儿童声乐教学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阶段,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奠定了基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声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导致我国儿童声乐教学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一、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共鸣等,儿童这个年龄阶段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声乐学习兴趣,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

(二)要求偏高

声乐演唱是一项要求较高的训练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性训练,教师希望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儿童,进而强化训练,增强训练难度,希望以此来推动儿童在声乐方面的进步,但是,由于儿童阶段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才能够掌握声乐知识,导致儿童的声乐水平停滞不前,与教师的初衷相背离,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三)过早强调气息

气息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也会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气息对演唱的作用,但是,正是因为教师过早强调气息,导致儿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投放到气息上,原本可以顺其自然做到的气息调整,却给儿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形成了不良习惯,阻碍了儿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发挥,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认识儿童特点

儿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发声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技能,而且在促进儿童脑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另外,正确的发声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学习声乐,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人生别重要的阶段,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其身体、神经系统等都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这个时期是对儿童进行技能培养以及促使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性格以及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听觉能力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条件之一,听觉能力的强弱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极其重要,而儿童在十二岁之前,听觉能力一直处于发育阶段,当到了成年之后,听觉能力就会逐渐减弱,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力。实验证明,在儿童阶段,人类对高频声音十分敏感,与成年人听力水平相当,更有甚者对低频声音也同样敏感。因此,在儿童阶段对其进行声乐培养,先天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其日后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二)明确教学思想

由于儿童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儿童,时刻都在变化,尤其是身体器官一直处于发展阶段,而相对应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就需要针对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结合儿童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因材施教,以确保儿童在声乐方面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

唱歌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爱好和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兴趣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点,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在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能够引导儿童自助学习声乐。学习声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辅助教师培养儿童进行声乐学习。

学习声乐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儿童积极自主的练习声乐,但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儿童的行为,比如:姿势、发声等。儿童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不仅是声乐习惯,对于其他方面习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声乐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特别是对声音的个性训练,能够使其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独特审美观,而且儿童能够在舞蹈等艺术表演中寻求美感。个性作为一个人行为、气质等的具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别,而声乐的学习,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加强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学习声乐知识,不断扩展知识范围,进而丰富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此外,学校也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举办关于声乐教学的比赛,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声乐教学质量。

篇3

摘 要: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及童声合唱训练等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这类音乐类课程加以优化整合,能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综合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未来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51-02

2010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按照该文件的要求,我国将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有赖于科学的课程设置。目前,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重技能而轻理论。为此,学者们纷纷指出,必须改变课程设置中的艺术化的倾向,加强实践环节,以增强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但这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并没有拿出一个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艺术化倾向的技能培养改变为增强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方案。

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童声合唱训练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类课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是不尽相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有很高的技艺和高深的理论知识,但需要通过自身音乐修养的提高及音乐感觉的获得以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能力。为此,学校就应在现有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音乐类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便能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认知教育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做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提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整合

基本乐理要讲的是音乐中最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基本曲式结构以及记谱法等。它像一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演唱、演奏、歌曲写作、和声、编曲等各种专项技能的前提条件,也是成为一个有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另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视唱属于识谱技能训练,一般要求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 和感觉进行积极的思维,从中练习识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的视唱,能从中获取大量音乐养料、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资料,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立阅读音乐资料及演唱(奏)的能力,形成自己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练耳即听觉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在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内在的听觉,增强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和对音响效果的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系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会较牢固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出自己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这两门课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脱离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了解,视唱练耳将会因失去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而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对音高和节奏的认知,对音程与和弦的听辨以及对各种表情述语的掌握和运用等,都离不开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论支撑。同时,作为音乐实践类课程的视唱练耳课,又相当于是对基本乐理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因此,两者就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着的。视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其感性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乐理则是指导一切音乐实践活动(包括各种乐器演奏、人声演唱、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其理论思维更多更强些。

但是,在教学中,这两门课却是分开讲授的,这就造成了课程间的严重的脱节或无意义的重复,由此也引发出学生对枯燥的乐理课学习的厌学情绪,引发出由于对乐理知识学习不够而在视唱练耳时缺少必须有的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的状况出现。因此,就需要将视唱课与乐理课加以整合,以使二者能相得益彰。要有效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进行基本乐理的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音的产生、音的长短、音的强弱以及节奏和节拍之后,就可以引入视唱练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克服识谱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视唱的能力,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对中外优秀儿童歌曲或动画片主题音乐的分析与视唱等内容,以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加深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学生有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之后,也有利于他们将之用来指导和辅助自己视唱练耳的练习。

二、琴法课与即兴伴奏及和声学课程的整合

琴法课包括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琴法课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音乐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和声学是音乐的基础课。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声的基本知识,懂得在伴奏中和弦及伴奏织体的应用,并为键盘即兴伴奏做好准备。

键盘即兴伴奏是对键盘课及和声课教学的延伸,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开设键盘即兴伴奏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即兴伴奏的知识与技能,即要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和声学知识及键盘弹奏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大小调式体系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歌曲(主要是少儿歌曲)的伴奏方法,以使之能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

由于琴法课是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弹奏者的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又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往往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恐惧。同样,和声课的教法也往往是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环节,所以也会使学生对它有望而生畏的心理。

根据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只为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像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反复地弹奏练习曲,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掉。鉴于对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弹奏姿势、正确的触键方式及正确的指法的运用后,适时地加入对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内容,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与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效果,以及不同的和声语汇与伴奏织体对不同体裁的歌曲的表现作用等。这样,在教师的要求与提示之下,学生通过逐步积累,其弹奏与伴奏的技能技巧等就能不断地提高,就能为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幼儿歌曲表演唱及童声合唱训练课的整合

声乐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类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同于一般音乐专业的声乐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目前多数教师还是按对待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的办法来授课的,所以就使学生较难有机会接触儿童歌曲及童声演唱的技巧与方法,这会使他们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训练。为此,除了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演唱技能与技巧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儿童嗓音保护常识,了解儿童歌曲演唱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歌唱方法正确地范唱儿童歌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用自己的最佳音域来范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要使之做到歌唱的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而甜美、表情亲切而自然。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儿童歌曲的音乐形象,提高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还应适当地加入重唱与合唱的训练,应培养学生具备能指导儿童进行合唱训练的能力。还应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选择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或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将其充实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材之中,以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幼儿园或学前班歌唱教学的内容。还应尽力探索如何为幼儿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创编,或进行儿童歌曲的表演唱,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应结合琴法课的实际运用,自弹自唱,使学生练就自己的实用技能。

四、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课的整合

儿童歌曲创作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儿歌创作的理论,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舞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幼儿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及我国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还要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典型动作和表现力等。要通过幼儿舞蹈训练使学生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的身姿,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还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以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记录和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掌握幼儿舞蹈的教学法,使之能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活动。

这两门课都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园教学要求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求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这样,作为幼儿音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幼儿教师,就要在活动中充分地激发出幼儿的情感,激发出幼儿活动的兴趣,以使他们能积极而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尚在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消除对创编课的畏难心理,要求他们要试着学会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带着一颗童心,选择合适的主题来进行音乐创作,并随之创编出合适的舞蹈。这种将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加以整合的做法,将会为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整合,会使课程间原本就存在的内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易山.视唱练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岳晓枫.当代大学生乐理与视唱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从幼儿园教师到老板,王晖一直行走在儿童教育的这条道路上,源于她有一颗执著的心。时刻为孩子的发展和将来考虑,这是每一个见到王晖的人都能够从她身上感受到的热忱。

“梦开始的地方”是王晖创办的第一个培训机构,专注于儿童声乐教育。在她看来,声乐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素养而不是技能,并不能给孩子以真正的出路。因此,在2011年,王晖注册创办了河南娃娃文化传媒(以下简称娃娃传媒),是河南省首家培养孩子声乐、舞蹈等艺术特长,并结合电视、电影、网络等影视平台将孩子推向屏幕的专业机构。

娃娃传媒的诞生,使得王晖从一位教师向老板转身。王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以爱的宗旨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始终,打造儿童文化艺术品牌。

专注才能专业。为此,王晖从北京、上海等地请来专业教师,设立“少儿演出部”、“童星经纪部”,建立艺术培养基地,并逐步打造独立运营的艺术品牌“星汇影视”。

在公司运营上,她通过媒体造势,扩大品牌影响力,进而深度开发市场。近几年,娃娃传媒与河南电视台、中原网、百度推广等主流媒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与北京风华再现影视公司、北京魔方影视公司、河南电影集团、广东珠影制片厂、横店影视等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从影视剧的投资到平台的搭建都有着全面的合作。

2012年6月,王晖与北京风华再现影视传媒合作,推出了第一部电影《潘多拉的宝剑》,娃娃传媒自行培养的小童星在其中有着精彩的表演;而在“汇源果汁”、“广汽传祺”等知名的广告片中,都有河南娃娃出演;除此之外,王晖还从院线、教育和科普三个角度着手,拍摄一系列的电影、电视剧和MV等。这种自己培养童星,用电影、电视剧自行推广的商业模式和思路,在王晖的摸索之下逐渐成熟。

篇5

童声合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成功的合唱表演需要指挥、合唱团员和钢琴伴奏的共同合作和互相融合。童声合唱训练及实践中,离不开优秀钢琴伴奏家的身影和精彩的演奏。离开了钢琴伴奏,合唱排练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同样,离开了合唱团的演唱,合唱钢琴伴奏也就不复存在了。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钢琴伴奏与合唱两者也不例外,既要保持各自的特点,又要相互融合,只有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才会使合唱教学和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能推动合唱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

所谓“平衡”,从其引申的意义讲是两个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融合、相互弥补而最终达成某种程度的统一和共识,故平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力学结构名词,从其宽泛的涵盖角度上说,它还是一个美学名词。在众多的中外合唱作品中,其情感节奏的多彩变化,景物的虚实相生,结构层次的疏密相间,音乐气势的波澜起伏,音响力度的强弱变化,演唱和演奏中的伸缩自如,音乐色彩的浓淡对比等等,无不体现营平衡的艺术。应当看到,合唱和钢琴伴奏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和歌唱艺术的成功与否,也是钢琴伴奏艺术成败的关建。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合唱不但依赖于指挥的融合平衡能力、合唱团员的感情投入及技术水平,而且涉及到钢琴伴奏的艺术表达能力。 笔者是一名专业钢琴教师,在搞好演奏和教学的同时,13年来与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春天少年合唱团”有着密切的接触,既是该团的艺术指导,同时也是该团的常任钢琴伴奏。2009年,随团参加了在德国维尼格罗德市举行的第六届约翰・勃拉姆斯世界合唱比赛,获Gl组(童声合唱组)金奖冠军以及本届大赛的唯一一个最高奖项――约翰・勃拉姆斯奖。

就笔者的个人体会而言,我觉得和一般的声乐钢琴伴奏及成人合唱钢琴伴奏不同,童声合唱伴奏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力度的控制。力度的控制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成人合唱中,一台钢琴要与四个混声声部的团员相抗衡,在一些大型的声乐作品中,往往需要钢琴声部担当起一个交响乐队的作用。而童声合唱团一般人数不多,又大多是16岁左右的青少年,在演唱的音量上是无法与成人合唱团相比的,所以钢琴伴奏要善于倾听,对于合唱的音色、风格等有一个基本掌握,以期获得合作的平衡。孩子的歌喉奇妙无比,但这一“乐器”很小、很柔嫩,也很珍贵,钢琴伴奏要记住一句座右铭:“永远不要和歌唱者争声夺音”。

力度的控制与声部有关,合唱钢琴伴奏应懂得声部的分类及音区特点等基本知识。由于童声合唱中大多数团员都是未变声的青少年,往往在高声部有一种娇嫩的华丽,而在低声部缺乏成人合唱的浑厚感,在必要的时候,钢琴伴奏可以对低音旋律与和声予以适当的强调和勾勒,使合唱的声部更为均衡,增强歌唱的感染力。

其次是速度和节奏的控制。童声合唱团员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音乐理论培训,因而在演唱时往往会因为缺乏准确的律动而产生不应有的速度的摇晃和不稳定,这时的钢琴伴奏应和指挥一起,依靠敏锐的听觉和娴熟的技艺,引导合唱团回到准确的速度上来。

恰当而完美的速度和节奏是使声乐作品具有魅力和使歌唱者保持演唱激情的必要因素。在排练时,钢琴伴奏应对已确定的速度和节奏保持清晰的记忆。尤其在前奏、间奏和尾奏部分,这些起着导入、呼应、连接作用的重要段落是合唱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准确的速度和节奏奏出这些段落,有利于合唱团进入角色,刻画艺术形象,调整作品的速度偏差。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完整、出色并精彩地弹奏,不能中断或出错音而干扰演唱者的情绪,破坏声乐作品的完整性。

例如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第九交响乐》末乐章的童声合唱《月亮弯弯》,是一首摇篮曲,童声二部合唱充满戏剧张力,钢琴伴奏则是一曲四手联弹。歌曲A段的第一部分由一个合唱声部和一位钢琴演奏者组成,在第二钢琴平稳悠扬的伴奏中,传来温馨的歌声,音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第二部分在高音人声演唱的同时,加入了旋律支声声部,平行的两支歌声交替进行,而第一钢琴则以点描法写成,仿佛宁静的夜空闪烁着璀璨的星星。B段中音乐调式调性有了转变,狂风暴雨倾泻而下,冲刷了安详的摇篮曲,速度亦有所加快,钢琴伴奏以增六和弦将乐曲推向。随后合唱和伴奏以下行音调,逐渐舒缓紧张气氛,速度也逐渐减慢,尾声中合唱以平行纯五度落于明净的音响持续中。这时钢琴用两个八度叠置的和弦,以大二度平行上移的手法,把乐思升华到一个空灵奇妙的全新境界。

再有就是音乐感悟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奥尔夫说过:“儿童在小学阶段是想象力和感受力最丰富的时刻,我们应当把握机会予以启发,这对未来有极大的影响。若在此阶段不去培养它,其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

在童声合唱中,指挥和钢琴伴奏都是合唱团员的艺术指导。指挥统领全局,钢琴伴奏则更多地起着引导的作用。童声合唱的团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多能在视唱练耳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这与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通过钢琴伴奏的演奏和烘托,不仅有助于合唱团员更准确地把握音准,而且能帮助歌者划分乐句和呼吸,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弛,体会到音乐进行的轻重缓急,感受其细致的情感变化,使孩子感悟到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天鹅》原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圣一桑斯《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一首名作,由杨鸿年改编为童声合唱,情深意切,手法细腻。歌曲从波浪式分解和弦的钢琴伴奏开始,恬静地描绘出月光下水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只失去伴侣的天鹅孤独地在湖面游荡。原曲中大提琴奏出的委婉而舒展旋律,由纯净透明的第一声部引入,第二、第三声部以相同节奏的和声衬托,而钢琴伴奏平稳而徐缓,尤其是三个声部在做平行声部上行级进时,和声随着旋律的起伏进行张弛有度,犹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柔美而富于色彩,刻画出崇高而纯美的音乐境界。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这首古老的圣诞歌曲改编成童声合唱后,包含一个主题和七个变奏,从宁静的圣咏到轻快的圆舞曲、摇摆的狐步舞……古老的旋律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得到了新的活力。通过钢琴伴奏在前奏、间奏中的演奏,孩子们体验到的不仅是圣诞的欢乐,还有多变的节奏、绮丽的和声所传递出的不同时期音乐流派的特征。

童声合唱伴奏是一门艺术,需要伴奏者勤于学习、多加体验。有些初搞伴奏的人缺乏经验,往往只顾自己弹伴奏,却顾不上听合唱部分:有的人独奏弹得不错,弹伴奏时却让合唱队换不了气,或是拖得合唱队唱不动,忽视了与唱者的配合。因此,伴奏者不但要听自己的琴声,更多地还要聆听人声,要让琴声扶持、烘托人声,只有当伴奏与合唱者积极配合,相互默契,使二者水融,才称得上合格的钢琴伴奏;只有当钢琴伴奏与合唱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时,才能将音乐形象完美地表达出来,表演出优美而令人激动的音乐。这就要求伴奏者长期磨炼,积累经验,找准感觉,掌握伴奏的特殊技巧。

希望更多的钢琴伴奏能与指挥、合唱团员一起,积极配合、水融,使童声合唱艺术焕发出光辉夺目、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世界,敞亮人生。

《行进管乐队基础》

作者:荣艾国

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694-5

篇6

【关键词】高专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体系构建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者:时霞 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5]徐青.浅析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职前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7

唱歌场地不用太考虑条件是否限制,条件允许可大声唱,不允许可小声哼哼,嗓子就是乐器,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比起携带各种乐器,歌唱是既轻松又方便。歌唱是语言的艺术形式,它将语言塑造成生动、悦耳的歌声,来表现内心的感受抒发感情;而乐器表达情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和技能才能够通过演奏乐曲来表现。相比较而言,唱歌能直接表达情感,没有学习乐器的那种辛苦,更容易为孩子们所接受和喜爱,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比较好形式之一。

一般讲来,儿童从小接受教育,需要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感性接触到理性接受的学习过程,儿童从出生接触最多的是语言,对歌曲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欣赏能力。比如听欢快、抒情的歌曲,他们会露出喜悦的笑容并伴随着手舞足蹈,听忧郁悲伤的歌曲他们会感到不安、害怕。儿童通过电视、Mp3、CD等音像手段学会歌唱,用稚嫩的歌声表达出他们对喜怒哀乐的理解。对儿童的歌唱教学可采用“一对一”或集体授课的形式,两种教学各有益处。小朋友多在一起可增加儿童的歌唱兴趣和热情,同时对他们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对儿童的歌唱教学,要考虑到诸多方面,如儿童声带稚嫩,高低音准无法把握、对演唱方法不能很好理解等等。那么,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呢?儿童歌唱教学,首先应该明确其教学是感受和启蒙性的,儿童不需要有多好、多高的嗓音和多强的理解能力,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美感、启迪智慧,让孩子们从中受到教育。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告诉孩子们用怎样的音量去歌唱;要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使他们稚嫩的声带在发育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其次是歌唱呼吸的如何使用,通常儿童在呼吸时习惯使用较浅的胸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短而急促,上气不接下气,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提示,让他们胸部放松,气息沉下去,把状态慢慢过渡到较深的腹式呼吸。另外,还应尽量注意高声区的训练,考虑儿童自然的音域,不能过分使用嗓子和长时间的高音练习,注重中声区基础的训练,使孩子们歌唱能够良性发展。

在教学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所教的学生里,曾经有一个女孩子,从六岁开始跟我开始学习唱歌,她的声音很柔和、甜美,音准很好,她唱歌有个特点,在有伴奏的情况下从不跑调,但无伴奏时经常找不到调,能从一个调转到N个调上去,大家都很着急。对于这种情况,教学时不能过于急躁,需要耐心地慢慢引导,孩子年龄小,刚接触音乐,对音高的概念十分模糊,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我提醒家长,让孩子多听一些单旋律的音乐和儿歌,并跟着音乐模唱,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每天用钢琴带着孩子做一些视唱练耳的练习,让孩子逐渐建立固定的音高印象。当然,唱歌跑调也有多方面的问题,孩子年龄小,缺乏控制和调整自己嗓音的能力,尤其是高音大多数孩子唱的时候都会偏低,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和较好的歌唱训练,唱歌跑调、音不准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歌曲的选择也很重要,音域和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合孩子的特点,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造成歌唱的跑调。

对儿童声音的训练,还应采用通俗易懂、简单形象的教学语言。抽象的声乐理论和专业的学术语言,起不到帮助少儿掌握发声方法的作用,反而给他们带来不解和困惑,给歌唱教学带来麻烦。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生动的描述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用孩子们喜欢的语言简洁的表达出来。比如:调整音色的时候,告诉孩子“周围很亮”,“头上有一个天窗”等;可用“背后有人听你唱歌”、“在一个大剧场里唱歌”来帮助孩子打开喉咙,用“撒娇的哼唱”、“鼻子打开、抽空”让孩子打开鼻腔得到歌唱的高位置。这种形象、简单的表达很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运用,帮助他们很快找到正确的歌唱感觉。

好听的声音要有好的咬字,正确的发音离不开正确的咬字。唱歌中的咬字不同于说话,说话基本是张口就来比较随意,不讲究字的空间和位置。在教学的时候对孩子应着重注意强调歌唱的位置和腔体的空间感,要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老师可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把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用和口腔、鼻腔的共鸣等各种方法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等顺序,分阶段地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建立一个立体的腔体概念,为有共鸣的咬字吐字服务。在这里每一个方法的学习都需要时间来巩固,掌握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前进。

篇8

看谱即唱叫“视唱”,训练听觉“练耳”[1]、视唱练耳是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训练内容之一,也是专业音乐学习者的一种基本训练内容。对幼儿而言,视唱是歌唱的基础,练耳不仅可以训练幼儿敏锐的听觉,还可以培养幼儿音乐记忆力。目前的幼儿教育教学,大都采用视唱和练耳同步进行。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项: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另外,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有一项是发展基本音乐能力:让幼儿初步学会辨认和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及简单的曲式结构,学会初步地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发展基本的音乐概念,以及掌握简单的唱歌、跳舞奏乐的技能。[2]我们由上可以看出,幼儿的音乐教学没有对视唱练耳有明确要求。视唱练耳教学,在我国的起始教学时间是在小学阶段。

幼儿是我国推行的学校教育中的起始年龄阶段,具体是指3—6岁的孩子。笔者从1996年开始对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10年后发现幼儿时期是孩子音乐听觉发展迅速、精细的时期。孩子感知良好,敏捷聪慧,模仿能力强而快,是音准教学的良机。在幼儿未识谱前,在孩子“白纸式”的大脑中,以标准音响信息先入为主,就能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高关系,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和积累大量的音响信息。目前,学术界音乐同仁关于幼儿音乐教学的探讨,大都是在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器乐演奏方面进行研究,但对视唱练耳教学关注得不多。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略谈拙见如下:

实验一:1996年,笔者在业余时间办了儿童声乐培训班,报名的孩子中有4名是幼儿。他们的年龄都没有超过4岁,笔者对这4名幼儿进行了小组课。鉴于孩子年龄小,为了减少他们的唱歌时间,笔者穿插了简易的视唱练耳教学。训练内容是笔者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及学习特点自编的,结果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孩子还乐于接受。45天后通过测试,这4个孩子竟然全部掌握了笔者的训练内容:能模唱五度以内的音程,能听辨do、mi、sol、la4个基本音级。

实验二:2003年7月,笔者的业余培训班里又有6名幼儿报名,笔者开始分组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视唱练耳教学。A组孩子按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赵方幸编著的《儿童视唱练耳教程》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该书的一二册教学内容均是为学前幼儿设计的);B组的孩子采用稍易于A组的训练内容。两个月后对两组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6名幼儿均掌握了对他们所训练的内容。

实验三:2004年9月,为了证实普遍幼儿对视唱练耳的接受能力,笔者结合本地实验幼儿园,对一中班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实验,同样采用了小组教学。A组是音乐感好的孩子,B组是音乐感偏差的孩子;训练内容同实验二,两个月后进行单独测试。结果发现两组孩子也均掌握了训练内容。

另外,笔者从业余时间举办培训班中发现:三岁半进入学钢琴、电子琴的幼儿比五岁半以后进入学琴的幼儿视唱练耳水平高。笔者对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一名三岁半学琴的孩子到6岁时,她对变化单音和大小三的音程都能听辨;而五岁半开始学琴的孩子,到了14岁时,变化单音和五度以内的音程依然听辨不清。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让笔者产生很大的震惊和关注。实验证明,视唱练耳教学应该从幼儿抓起,而且不能错过这个敏感的黄金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推迟到小学阶段再进行。同时视唱练耳教学应从幼儿抓起,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新理念、新教学、新思路,课程改革被列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提出的“音乐新课程”以及“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4]我们想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时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奠基时期,在此时期给予及时合理的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终身的音乐才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视唱是用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5]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是孩子学习音乐的条件,可以发展孩子的音乐听、唱、识记能力,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乐自学能力,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音乐的自觉性,为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好基础。

三、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目前,我国一些专业音乐院校附中对考生的视唱练耳考试内容和难度大大超越了地方音乐学院本科生的考试内容。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视唱考试内容,不仅超越了地方音乐院校本科生考试内容,还相当于地方上的音乐硕士生的视唱考试要求。要想培养合格优秀的专业人才,视唱练耳训练必须提早进行,从幼儿抓起。当前,提早进入视唱练耳的孩子已有一部分人,这些大多是为将来走专业之路做准备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老师单独辅导训练,这样既费时间又浪费开支,而且效果还不好。笔者认为,完全能在音乐课堂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去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超级秘书网

总之,通过上述的实验调查及测试结果,我们每一个关心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都应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例如,如何去扩充延伸幼儿的音乐教学,如何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增智、养性、陶情、悦美的功能,如何能促进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每一个热爱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用实际行动去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让我们为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付出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2页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2页、319页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37页

篇9

关 键 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 问题分析 实践性教学手段

伴随国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进入现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同时掀起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课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及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音教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合唱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不科学,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联系的不紧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1.教学过程多是合唱排练课

高师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因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各有侧重。音乐学院声歌系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队员,而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认识和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训练与编排,不能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笔者认为,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杨长安、周跃峰编著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关于中小学合唱实践的问题、重点不够突出等。同时这些教材都相对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缺少切实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论述。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在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师合唱教学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及变声期研究却很少;高师合唱作品欣赏多是各时期的经典性作品,而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较少接触;高师学生会唱合唱,却对作品的改编、编排以及组织青少年合唱活动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师合唱教学缺少从“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学法;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因此笔者认为,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应向实践性转变

我国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多是教师排练、学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围绕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材状况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从体现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从面向学生单一的技巧训练到面向学生全面的技能训练的转变;从“合唱”“指挥”单一教学向“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转变;由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向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综合教学的转变。在学习评价上,可由单一的考试形式向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转变。而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合唱教师,从而实现合唱教育的审美、合作、创新、传承的价值。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刘沛先生在其论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前言第一页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学,总体来讲是经验的科学,是见诸于实践的科学。”

因此,针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谢嘉幸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海燕.高等师范院校合唱课教学设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篇10

一、按照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培养学生

德才兼备是千百年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教师也可以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赞誉,课堂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近几年学生就业途径增多,一些学生到文艺单位、文化机关、出版社、广播部门以及一些琴行里工作,大部分学生还是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部门就业。从上面学生的就业情况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灵活、多变。为了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按照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将来才能适应社会、适应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师范的音乐教师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当一名优秀的演员更为艰难。要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组织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开辟一条获取信息快,了解专业学术动态及时,跟上专业学术发展脚步的通道。全体音乐教师要有活力有干劲,必须“走出去,请进来”,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师资进修班、培训班、学术交流会,来改变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才能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发扬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断发展、更新的教学方法。

三、要与中小学建立起非常密切的关系,搭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

中小学的音乐课是融歌唱、器乐、欣赏和乐理知识,基本技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课程。我在昭通市昭阳区二中、盐津一中、水富一中、昭阳区一小、昭阳区四小、昭师附小、水富县小做过一些调查:这些学校的一些领导和老师在介绍了本校音乐教师的情况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看法。他们认为:在中小学对一个音乐教师的要求,除了能上好课,还要具备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钢琴即兴伴奏、手风琴即兴伴奏与指挥就是必须的,指挥的基本功必须要有,因为组织一些合唱、合奏等活动在中小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直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对美声、民族唱法有研究,但对童声的演唱研究却很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增设对童声演唱研究的课程;在音乐欣赏方面,高等师范院校所涉及到的欣赏曲目都有一定难度,而在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戏以及简单的儿童音乐作品需要音乐老师指导欣赏;另外,少儿舞蹈编排的一些基本功也是不可少的,即兴编排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与中小学必须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现在中小学需要的是多能教师,所以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就必须要多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如:少儿合唱、钢琴即兴伴奏、手风琴即兴伴奏、少儿舞蹈、演讲与口才等,让我们的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修音乐课程。当然我们围绕中小学来设置课程并不是一切都以中小学为主,还要考虑到高等师范层次的特殊性,不能降低层次。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四、加强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组织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抓好课程建设还可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教材建设,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地提高。

篇11

这是一台期待中的音乐会,场内观众座无虚席,整场音乐会在浓浓的爱与感动中传递着。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合唱团的音乐会,但这一次却感触更深。音乐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就像电影画面一样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亲历现场

让我们伴随音乐会的展开,重温一下那些难忘的时刻。翻开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册,20余首曲目鲜活地呈现出来。根据演唱内容大致可分为原创曲目和改编曲目两大类。原创曲目又可分为:中国当代创作歌曲(如《翠谷双回声》、《鸟归林》、《唱脸谱》、《啊!老师,妈妈》等)、外国当代创作歌曲(如《给我一个小铃铛》、《足球健儿进行曲》、《你能听到吗》、《雨鸟》、《地域赋格》等)、外国名曲(如《回忆》、《春潮》、《索尔金舞曲》、《孩子们,我们将去哪里》等)。改编曲目的上演也是合唱团的一大特色,很多优秀的作品起初并不是专为儿童而作,但经杨鸿年教授亲自改编或加工,使这些作品插上了童声的羽翼。有些是从成人歌曲改编而来,如《踏雪寻梅》、《欢乐的那达慕》、《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有些则是从脍炙人口的器乐作品移植过来,如《爱之梦》、《柔板》等。

整场音乐会的演出共分为六大版块,每一个版块分别由各具特色的中外作品组成。根据不同的曲目要求和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由合唱团不同的梯队演员表演。合唱团几百名可爱的孩子,根据年龄、团龄、演唱程度等被分为小苗队、预备队、过渡队、演出队、女子队和男童队等不同级别的队员。

音乐会中首先出场的是“预备队”的孩子们,他们算是团里的新芽。开场这一组演唱的几首歌曲各具特点,其中《踏雪寻梅》(刘雪庵作词黄自作曲 杨鸿年改编)、《你能听得到吗?》(契尔科特曲)两首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踏雪寻梅》原是一首30年代的艺术歌曲,后由杨鸿年教授改编成合唱。副旋律的加入以及支声复调的处理都让这首老歌听来格外亲切。《你能听得到吗?》(《Can you hear me?》)是英国作曲家专为聋哑人写作的一首歌曲。全曲从始至终都沉浸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八分音符是音乐发展的核心,阶梯式的上行二度音程轻轻地在音乐中弥漫开,伴奏中的二度固定音型如泪滴般清晰,耳语式的歌声慢慢响起,孩子们是在用歌声和聋哑人进行心灵交流,在静默的世界里给他们娓娓道来地讲故事,真诚地一句问候:你能听得到吗?感人至深。

第二个版块的四首歌曲由“演出队”完成,就像《回忆》、《我是一辆火车》等歌名一样,这组带有怀旧色彩的作品使大家对即将走过的一年产生淡淡的伤感; 第三个版块是由一群“小伙子”们来演唱的。这也是合唱团新推出的男孩合唱队。当这些活泼可爱的学龄前“小淘气”站在台上时,观众们立刻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孩子们先后演唱了《男孩》、《足球健儿进行曲》、《欢乐的那达慕》等三首非常适合他们性别特点的歌曲,还配以风趣的形体动作,稚嫩的童声、天真的神情,令人忍俊不禁。刚一亮相,就博得一片喝彩,成为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第四个版块演唱的是一组圣诞歌曲,非常契合岁末的节日氛围。其中一首名叫《雨鸟》(斯蒂芬•利克作曲)的歌曲很有特点。它选自澳大利亚著名的合唱作曲家创作的声乐套曲《远古的呼声》,这部套曲描绘了充满活力而多彩的澳大利亚风景。《雨鸟》描写了一种常常会在下雨前鸣叫的鸟。歌词中用土著语言模仿鸟的叫声,在音乐中频繁使用了变换节拍,4/4、7/8 、5/8、9/8 、6/8、 3/8、2/4 、3/4 ,多达八种节拍的交替出现,使简单的旋律表现出缤纷的效果。

第五个版块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组高难度的作品,其中《柔板》改编自作曲家巴伯的同名弦乐队作品。无词歌的哼鸣演唱给听众带来一种冥想,在一片持续的和声背景中, 音与音的细微变化在声部之间的交换和长气息的控制中达到声音的饱和,形成一种强大的张力。有位音乐界朋友说:我听了无数次乐队演奏的“ 柔板”,但从没像他们的合唱版本那样让我感动。

这个版块中有一首我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德国作曲家恩斯特•托奇创作的《地域赋格》。这首极富特点和表演难度的合唱作品是作曲家所创作的《说唱音乐》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这部组曲首演并录制于1930年的“柏林现代音乐节”。作为一首声乐赋格,作者希望通过对话来产生一种音乐效果。全曲都是由无音高的、由不同地名组成的歌词来说唱的:特立尼达、火奴鲁鲁、的的喀喀(湖泊名)、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名,在墨西哥)、马拉加(西班牙城市)、里米尼(意大利城市)、布林迪西 (意大利城市)、加拿大、墨西哥、密西西比、、长崎、横滨……这些不同国家、不同疆域、不同性质的地名巧妙地出现在歌词中,通过四个声部节奏的频繁变化形成声部间的对比,并利用赋格的格律形式,突出了“节奏主题”的重要性。因为全曲无音高,调性关系也无从谈起,所以主题周期性的循环出现只有靠节奏和歌词这两个特征来体现,因此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节奏赋格。主题开始处带有重音记号的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音组就是全曲的核心,随后这个主题在其余三个声部轮流出现,伴随主题出现的是两个固定对题,四个声部中总有一个声部休止。随着音乐的展开,所有声部才全部出现,这也通过人声的递进形成了结构的对比。因为没有音高对比,节奏与歌词的异同就成为主题与对题的音乐材料的划分因素。这些地名的选择与它们自身的音节发音有很大关系,因此声部间演唱的音色对比、吐字清晰程度、音量气息控制都成为作品的结构成分。这首赋格虽然无音高,但有规范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再现部运用了不同类型的紧接模仿,使音乐达到。孩子们在台上分为不同的“疆域”,在指挥家杨力的带动下,他们好像各自处在地球的任意一点,遥相呼应,好不热闹。在大家的演绎下,世界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他们准确而富有活力的表演为作品平添了精彩。

最后一个版块上演的作品是一组洋溢着合唱团大家庭氛围的歌曲,当最后一个作品《铃儿响叮当的变迁》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很多老团友纷纷从台下走上舞台,大孩子、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齐聚一堂,在杨老师的指挥下齐声合唱,台上台下交相呼应,此情此景令人感动!

音乐会结束时观众久久不愿离场,大家都不愿这幸福的时刻流逝,掌声、歌声、泪水交织在一起,音乐依旧、激情依旧、成长依旧。

艺术魅力

每一次我都是泪流满面地听完合唱团的音乐会,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凝固在这奇妙的歌声中浮想联翩。如此内容丰富、涉猎广泛、难度相当的曲目在一场音乐会中集中出现颇为少见,即便是对于专业的合唱团而言,也不啻为一种挑战!作为一个积累了上千首作品的合唱团,一场音乐会只能展现五十分之一的曲目,但这些动听的歌曲在孩子们的演绎下,已经为听众留下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曲目的丰厚是依靠平时日积月累的严格训练作保障的。杨鸿年教授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他以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在合唱训练方面的技术与修养,精心雕琢着孩子们。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合唱团,但杨老师在培养这些孩子的时候,却总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按照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法塑造他们,无论在演唱曲目、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演唱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与其说孩子们来参加合唱团,不如说他们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学校、走入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迈入了一个特殊的舞台。很多来合唱团的孩子起初对音乐都很陌生、好奇,甚至是胆怯,杨老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地为他们制订了细致的培训计划。从音高、节奏、音准、听力、乐感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地打好基础,因此才有了合唱团的梯形结构,不同的队伍代表不同的程度和水平。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能力,还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很多孩子从这里走上了音乐之路,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甚至成为艺术团体的骨干。

“合唱的第一步首先要做到‘合’,如果不‘合’就不成其为合唱。要做到合’,其前提是:首先要做到合唱团员与指挥之间以及合唱团员之间,在对所演唱的作品内容上的理解要一致,因而在感情的表达与处理上就能达到一致;其次要做到声部本身在演唱技能上‘合’,也就是‘合唱中的相对统一发音状态’。”(《合唱训练学》上P211 ,杨鸿年著)很多复杂的作品要保持最佳的音准,没有严格的呼吸技巧和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除了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以外,杨老师在处理合唱中的音色溶合、音响平衡、层次布局、吐字与咬字等方面也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演唱曲目的多样性势必带来演唱风格的多样化,熟练地驾驭风格迥异的作品谈何容易,这不但要有技术上的保证,还要有对音乐背景、文化、语言的了解掌握乃至修养上的提高。合唱团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为了配合不同曲目的需要,演出时常常变换出各种组合。很多节目在表演时加入了必要的形体动作,有的还有相应的道具配合(如《唱脸谱》等),这些形式不但让孩子演唱时增加了音乐的动感,他们活泼可爱的形象也有助于台下观众对音乐的理解,杨老师在曲目间歇时和风细雨的解说也成为演出中的一道风景。

爱和奉献

这支享誉海内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由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杨鸿年教授创建于1983年。作为合唱团的创始人――杨鸿年教授及家人为合唱团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25年前合唱团的诞生到今天的硕果累累,一路走来有多少耕耘和收获就有多少欢笑和泪水,他们跋涉了艰辛,锲而不舍地执著追求着梦想。

在此次音乐会前夕,李岚清同志特意为合唱团题词:“发展合唱艺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这不但是寄语,也是合唱团的真实写照。他们把爱和奉献传递到每一个歌声响起的角落。杨鸿年教授的夫人、音乐家、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唐重庆教授在音乐会现场也向大家介绍了团里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25年来,孩子们把歌声与爱传递到世界各地。他们早在1987年就远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获前总统里根亲笔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从此作为和平、友谊与爱的小使者,开始了歌声的世界之旅。二十多年来,合唱团积累了千余首中外歌曲,演出近600场,足迹遍及匈牙利、奥地利、日本、新加坡、摩纳哥、意大利、瑞典、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在台湾巡演时,他们更被誉为“两岸中国人共同的骄傲”。合唱团先后荣获八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1996年在意大利第44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中的四项大奖;1999年赴俄罗斯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莫斯科青年天才音乐节”的唯一特别奖和第一届国际合唱电视竞赛的“金音叉”奖第一名等等。此外,合唱团还曾随北京申奥代表团分别赴摩纳哥、莫斯科参加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活动,特别是在2008年8月8日,合唱团66名团员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用无伴奏合唱演唱了奥林匹克永久会歌《奥林匹克颂》,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在参加国际性的合唱节、专业的音乐会之外,合唱团还参与了大量的公益演出:多次参加希望工程的募捐义演、为SOS村的孤儿演出、为国外的养老院演出、为劳教所演出……。这些定期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与合唱团所倡导的“爱和奉献”的办团宗旨相吻合。孩子们在合唱团这个大家庭中不但享受了音乐的快乐,也感受了音乐的魅力。一名团员曾写道:“是合唱团,令我尝到这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欢喜和感伤,也让我能以一个最干净,却也是最敏感的心被打动――正是这种单纯的被打动的状态让我知道,我真正拥有可以去相信的东西,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神,更不是任何一种说法或是论断,而是来自内心的感动。”合唱团充满浓浓的爱意,老师爱孩子,孩子爱老师。

耳边伴着回味无穷的天籁般的歌声,手上捧着这本印刷精美的《合唱团成立25周年纪念专刊》,翻看着色彩缤纷的画册,25年来合唱团所走过的脚印清晰可辨。太多的荣誉、鲜花与喝彩,也伴随着同样多的汗水和奉献。“合唱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音乐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王次荩《合唱训练学》序)25岁正值花季,风华正茂,让我们期待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乘着歌声的翅膀继续飞翔;让我们期待合唱团在今后的岁月中, 伴着美妙的歌声幸福成长!

参考书目

篇12

每个孩子都能够歌唱

人类之所以歌唱是希望在有限的语言之外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演绎音乐远胜于文字交流,音乐能够表达很多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感觉。每个小孩子都可以歌唱,并能够做到通过歌曲来表达那些难言的感觉。

歌唱代表了一种共通的文化内容,让人找到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音乐是一种文化特征的组成成分,歌唱则是其中最基本的音乐表现形式。基本要素一旦确立,歌唱就能够给人们提供终生的音乐体验机会和最小成本的自我宣泄途径。除此以外,歌唱和所有的音乐形式一样能够成为人类感受快乐、获得安慰和情感宣泄的源泉。歌唱是每个有着正常说话能力的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那么,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却不会唱歌呢?

孩子需要帮助

才能唱好歌

1,缺少唱歌的机会。很多情况下,孩子们不会唱歌的原因很简单,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缺少唱歌的机会。可能是因为家长很少唱歌;可能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歌唱的欲望被不喜欢音乐的大人压制了;可能因为自己的歌唱水平被哥哥姐姐或同学们嘲笑过……最为遗憾的是,当询问大多数成年人不唱歌的原因时,所得到的答案是:因为在小时候表演时,音乐教师告诉他们“唱歌就是说出每个字即可”,因此他们就不再尝试唱歌了。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他们有限的歌唱能力可能源于缺少接触优秀歌唱范本的机会。很多孩子在上学以前都是通过大众媒介来接触音乐的。而所接触到的这些音乐种类和表演方式并不利于声音的正确发展。即使是对于那些经常进行表演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往往也可能会降低了歌曲的原调,但是这和孩子那娇小的、还不成熟的声带是不相符的。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因为在孩童时代的声音欠佳,因此成年后在课堂上演示歌曲时往往是采用适合自己的音高,而忽略了那些小演唱者们的实际情况。很多和儿童音乐教科书一起出版的音像资料都没有能够在合适的音调上给孩子们提供优秀的歌唱版本。

2,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可能是孩子不愿意歌唱的另一个原因,特别是那些说话声音轻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唱歌的时候也试图要轻声一些。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习唱歌既能够锻炼呼吸又能够建立自信心。同样地,对于对唱歌缺乏兴趣的孩子来说,这种动力的缺乏往往也是没有自信心的一种体现。

普遍认为具备音乐天分是学习唱歌的先决条件,就像具有拼写天分的孩子会更容易学习拼写,而具有数学天分的孩子学起数学来会更容易。而事实上我们却不会因为孩子缺乏拼写或数学天分而不让孩子去学习这些技能。那么对于让孩子们学习歌唱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要传授技巧,然后加强练习。

3,听觉处理困难。儿童的听觉处理和准确歌唱都是很困难的。那些注重让孩子们在一定时期内始终停留在一个调式的教师们,在此对家长或其他有机会和孩子们接触的人进行告诫:要对孩子们进行听觉处理是很困难的。及早的诊断分析能够减轻学习后期将会出现的难度(详见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1

弗吉尼亚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上学前就经常在家里唱歌,上学后也经常表演。但是,她唱歌音高总是在正确音高之上。在一、二年级期间,音乐教师为帮助她校正音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到了三年级后,事实证明弗吉尼亚有学习缺陷,在接受了特殊教育的全套确认测试后,音乐教师确认她是听觉处理困难,这种困难表现在当很多声音同时出现的时候她就会比较混乱。

与此同时,她的音乐教师了解到有一种叫Hearfones的东西。演唱者戴上后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Hearfones有点像耳机,在戴上它听音乐的时候,有两块透明塑料片从两边的耳塞部位一直延伸到两个脸颊部。当弗吉尼亚第一次戴上这个设备以后,她的音准立刻有所提高,再也不会总是高于正常音高了。在参加合唱队的彩排时戴上这种设备,大多数情况下她能够和其他队员的声音保持很好的协调。最后,即使不戴这个设备,她也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了,只是偶尔也还是会跑调。她的老师发明了一种信号,就是在弗吉尼亚跑调的时候。老师就指指自己的左耳向她示意,她就会抬起一只手指头塞住自己的耳朵,立刻就能够找到原调。现在她愉快而顺利地参加着学校的各种音乐组织。

4,听力损伤。孩子们听力受损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孩子也是能够学习唱歌的。但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些孩子在歌唱时的局限性,以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声音潜能(详见案例分析2)。

案例分析2

初秋的一天,一位母亲来拜访琼斯女士,介绍说自己的小儿子克里斯多弗的听力出了问题,请琼斯女士不要对他寄予太多的期望。琼斯女士微笑着感谢这位母亲给她提供的信息。克里斯多弗从上幼儿园时就成为了琼斯女士的学生,而琼斯从来没有发现克里斯多弗有任何反常情况。现在他上小学一年级了,能够不使用头腔共鸣唱到高音谱表第二间A。他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也和同学们一起唱歌。

一年过去了,克里斯多弗看上去在音乐课上没有遇到任何困难,琼斯女士很谨慎地和他进行了直接交谈,确定他能够听懂自己的指令。上了二年级后,克里斯多弗成为合唱队中的领唱员,音准非常准确。

在寒假开始的前一天早上。他的妈妈再一次拜访了琼斯女士,用哽咽的声音告诉琼斯女士当天早上听到克里斯多弗洗澡的时候在唱歌,他准确无误地唱着《铃儿响叮当》。她衷心感谢琼斯女士对孩子的帮助,琼斯女士再一次微笑着告诉她不用客气。其实,琼斯女士知道克里斯多弗是通过日常音乐课上的活动,自己教会自己唱歌的。

5,其他身体障碍。那些不能够正常说话的孩子们会遇到歌唱方面的困难。鲜有长期声音沙哑的孩子以及总是喜欢尖叫着说话的孩子能够正常唱歌。声音沙哑可能是因为经常喊叫而伤到了嗓子,也可能是因为使用药物不当和鼻窦问题,或者其他健康原因引起的。年轻的歌唱者如果总是不讲求方法地唱高音,会导致声带过于劳累,也会产生上述问题。长期不良的用声习惯可能会导致声带永远的损坏,因此父母们应该寻求语

言专家的指导。音乐教师不能只专注于传授头腔共鸣(高音区)的演唱技巧,应该提醒学生们如果感觉不舒服就不要强迫自己唱高音。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应该带点水,需要的时候可以喝些。孩子们总是会希望自己能唱得和别人一样好,但是如果忽视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地和别人比,就可能会让声带受到永久性的损坏。

基本技巧

和其他的音乐技巧一样,唱歌也需要适当的培训和练习。这里提到一些基本方法,仅供各位歌唱者参考。

1,姿势。正确演唱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很小的孩子也要能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的姿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平衡姿势,即当老师或其他学生停止唱歌、进行交谈的时候所采用的一种姿势;二是坐姿,要求孩子们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后背不要靠在椅子背上,双脚踩在地上,头、肩膀和脊椎放松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放在大腿上或拿着谱子;三是站姿,双脚分开与肩部同宽,双手放在身体两侧(需要的话也可以拿着谱子),提升胸腔,压低肩部,下巴和地板平行。

在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演唱姿势时,要先从站姿开始,当大部分人都能够熟练掌握以后,开始进入坐姿练习。孩子们站着唱歌时通常会感觉声音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改善了他们的姿势。不过对于那些比较懒散的稍大的孩子来说,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训练正确演唱姿势。很多教师都会使用手势或语言不时提醒孩子们,以便帮助他们牢记三种演唱姿势。

2,呼吸。在每次上课、彩排的头几分钟安排一下混合呼吸练习,能够帮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即将要进行的事情上。练习应该由浅入深,开始可以简单一些,例如长时间地发出嘶嘶声,从保持10秒钟(或数8个数)的嘶嘶声开始,逐渐延长保持的时间,要让学生用一口气尽量保持长时间。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嘶嘶声持续两分钟,期间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换气。在孩子们有效进行这些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几组“五下嘶声法”,就是前四下嘶嘶声一下下冲击着空气,到第五下时则是连续嘶声。

如果时间和空间允许,还可以让孩子们躺在地板上,在肚脐上放一本书,让他们尽量吸气使腹部隆起将书顶到最高,保持几秒钟,然后逐渐增加保持的时间。此外,还可以要求他们在用腹部顶起书的同时唱一首短歌,在此期间要保持书的位置,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体会到在唱歌时横膈膜的支撑作用。让孩子们观察熟睡中的小猫、小狗或婴儿(可以带一只到班上来,或让孩子们看影碟),注意自然呼吸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在不耸肩的情况下将气吸满。

3,暖身。开始练习前对声带进行暖身活动是有好处的。最简单、最快捷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孩子们效仿老师发出的声音,随着一次次的重复,逐渐增加模仿的范围。另外为了让孩子们对于声带暖身感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模仿口哨的滑音进行滑唱,从下滑开始,然后上、下滑唱交替,最后上、下滑唱随意地进行。

在识谱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孩子们的声音要跟随着波浪线的走势进行高低变换。随后可以邀请孩子们轮流上台来画线,然后让他作指挥,其他孩子根据他随意的速度沿着线的走势做发声练习。画线的孩子可以用手指当指挥棒,不过最好能够使用激光指示器,这是进行这项活动的重要工具。最后,可以在五线谱上画线,这些线逐渐变成了音符,至此孩子们就开始过渡到识谱上来。

4,健康的声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嗓时注意不要受伤,总是要求孩子们大声唱会伤害到嗓子,让他们唱歌时注意利用气息的支持,也会使声音大而且效果好。用胸声硬喊上去的那种唱法在小学课堂上(或童声合唱团中)是不适用的。

如果嗓子受伤就提醒孩子停止歌唱,而且要求学生在嗓子疼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老师,生病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参加任何演唱活动的,用疼痛的嗓子唱歌是绝对有害的,过敏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也都会妨碍唱歌。不过哮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倒并不是问题,很多患有哮喘的孩子都能通过学习健康的呼吸法而唱得很好。

很多音乐课堂上都不给孩子们提供适当的饮用水,因此脱水也成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般都装有空调或取暖设备,这些都会诱发嗓子不舒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或老师)连续上半个小时声乐课是不会有任何不适的,但是如果再长时间就会因为缺少水分而感到嗓子不舒服,当孩子们在经历了剧烈的身体活动(如体育课)后再来上音乐课的时候,这种不适会更加明显,他们必须在上课前或唱歌前先补充点水分。

发声法的探索

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助孩子们全面开发他们的歌喉,并能够像说话一样运用自如。卡尔・奥尔夫提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吟唱来激发孩子们的音乐潜能。

还可以让孩子们用“猫式交谈”来学习使用胸腔发音的方法。很多孩子都能够模仿猫叫,猫式交谈就是用猫叫的方式交谈。教师作示范,可以请其他教师或家长参与其中,当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使用问号、句末停顿以及各种标点符号的区别时,此种方法比较有效。在模仿猫的声音询问问题或发表陈述时,会找到很多乐趣。然后孩子们可以分成一对对进行练习,使用猫式交谈法交流一两分钟。对于稍大点的孩子,要给所模仿的猫设定一个故事背景,例如一只猫在尝试向另外一只猫推销什么东西,等等。

充分利用声音应该包括快速进行高低音区的转换。如果可能的话,让孩子们从胸腔发音开始,然后逐渐向低音走,他们很快就能够轻松掌握这种转换了。年龄稍大的学生们可以利用下降的琶音作同样的练习。

另外一个能够锻炼声音弹性和呼吸的有趣方法是像蜜蜂一样发出低沉的嗡嗡声或振动音来唱歌,有些声乐教师也把这个称之为嘴唇颤音法,就是让嘴唇松弛地跟随音乐节奏振动,不用唱歌词,只要发出的声音跟着节奏就好。如果不能够好好利用呼吸的支持,就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因为在没有呼吸的支持下,嘴唇是振动不起来的。

那些需要个人发挥的歌曲和游戏能够帮助年幼的孩子们找到音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独唱应该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且使得教师有机会来评估他们的歌喉。很多小学教师通过唱歌的方式进行点名,例如教师唱到“你好,苏茜”,然后让苏茜在相同的音调上以唱歌的方式做出回应“你好,琼斯女士”。还可以进行歌唱式交谈,教师唱到“你早餐吃的什么呀?”每个孩子都要用唱歌的方式来回答,不一定要和老师在同一个音调上,但是他们必须要唱出自己的答案。在内容紧凑的课堂上,这种“交谈”方式只适用于小范围内。

如何解决跑调问题

这里所说的跑调是指那些能够唱歌的孩子们,包括那些

能够使用头腔(或胸腔)单独正确唱出五线谱第二间的A,但是却不能匹配其他人的音高的孩子。玛丽・埃伦・峻达提出有四种跑调类型:

1,高于原音高的歌者。这类歌者使用头腔的演唱从始至终都高于原调,通常会高很多。

2,方向性歌者。在演唱时,当旋律走高时,他们会高于原调;当旋律走低时,他们会低于原调,总之,经常会游离于原调上下。

3,走音歌者。即使跟着正确的伴奏旋律,依然不能正确演唱。

4,变调歌者。演唱时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是正确的,但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在既定的调上。

通过调查研究,又增加了两种类型:

1,依赖性歌者。在团队中可以正确演唱,但是不能够独唱。

2,表现性歌者。能够正确独唱,但是不能参加团队合唱。最后这一类情况在年幼的孩子中间普遍存在,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参加合唱队的经验。

下面介绍一个四步法用来解决跑调问题:学生们听老师唱一个音符一学生在自己脑子里构想默唱这个音符一学生唱出这个音符一由学生判断自己唱得和老师唱得是否一样。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教师要给出正确答案,不过要注意,一定不要用判决性的语气。重复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始终无法听出自己唱的和老师有区别的学生,可以尝试采用录音机等设备进行辅助,然后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在此帮助下通常是能够正确回答的。这种方法除了在校正音准方面有效以外,在下面介绍的这些方面也同样有效。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辨别不同的音调。先唱学生选择的音调,然后更换一个调演唱,询问学生是否有区别。可以先从两个音符的音程变换开始练习,逐渐发展到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转换,看学生是否能够发现这种变换,即使不能发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时教师可以说:“没有,这两个音不一样,第二个音比第一个音高。再听一遍(唱出两个音符)。再练习另一组。记住在回答前要在脑子里构思默唱这个音。”在学生们能够分辨两个音后,变换高低音位置,继续同样的辨别练习。

下一步是让学生模仿两音符练习模式,在既定的两个音符组合的基础上,从上方加一个全音,让学生模唱出来,这种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可行的。如果从上方加一个全音的方法成功了,那么就再从下方加入一个全音进行练习。一旦初次练习模式大多数人都成功了,那么就可以转入另外一种练习模式,扩大音符范围,直至学生可以在任何调式上正确模仿出任何音程结构的音符。

上述所有方法都是要使用人声,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不要弹奏钢琴或其他乐器,不要让学生们对乐器产生依赖性,从而不能够进行独立的模唱。

利用设备将歌者的声音更为直接地传输到跑调歌者的耳朵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有一种简易的设备就是用一根柔软的管子,就像真空吸尘器的软管,唱歌的时候,学生们拿住管子一端的尾部靠近一只耳朵,把另一端放在嘴前;也可以利用PVC材质的肘型管子;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只手呈杯状捂在一只耳朵上,另一只手呈杯状放在嘴前,手指指向捂住的耳朵,尽管手不能完全代替管子,不过有的时候这种方法也是很有效的。

借助外力时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气息,对于那些演唱始终高于原调的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调整这类学生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进行下滑音练习,下滑到一个既定音符。让他们塞住一只耳朵就能够更多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这种方式能够起到较好的校正音准的作用。

篇13

面对当前所面临的形式,我们必须要积极寻找对策,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培养出更好的优秀毕业生,为音乐学的毕业生增加就业渠道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现阶段教学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调查发现,我国个高校当中的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模仿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在高校进行扩招之前,我国所包含的音乐专业只有重点的省市大学才会存在,但也仅仅是小规模招生,同样学生的普遍素质也比较高[1]。在这种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非常的高,许多的毕业生在一毕业就被签往个重点艺术团等单位。这就能看出来在当时的重点院校当中的音乐系课程的培养与当前社会所需求的专业学生相符合。

而在各高校扩招之后,许多的高校当中都建立了音乐系的学科,导致了在社会当中音乐专业的就业人数成几何似的增长。在高考当中历年都是有学习艺术了课程就能在毕业当中加的政策,这样就导致了有大批的学生在学习当中成绩比较差,但是为了更加顺利的上大学而选择了音乐类艺术特长,这些学生学习音乐只是应付考试,其自身的音乐能力很难达到专业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的存在而导致了音乐毕业生水平的降低。在这样情况下许多的高校当中只是为了培养中小学教师,选择了放低了就业生的姿态,而对于本科当中就业生更好的目标是初中教师以及高中教师。这也就进一步的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觉的更加力不从心。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属于天赋一般的艺术考生,自身的艺术音乐功底不够扎实,而高校当中的课程教育水平过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存在。例如在当前教学当中,有部分高校的练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两个升降旋律,但是这并不是最基础的要求,但就目前来讲只适合更高专业素质的音乐系学生,而对于这种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更有部分高校当中教学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没有重视学生实际的能力。比如说《合唱指挥》、《音乐鉴赏》等比较实用的课程都被忽略掉了。

还有的学校当中过分注重民族文化、美声文化的教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试都在这两方面进行培养,把专业的教师当成未来的演员来进行训练,学习音乐的人都知道,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掌握在青少年时期是最好的时候,同时也因为儿童处在变声期声带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对于现在所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对如何能更好的练习童声发音方面的知识一概不知,所以这就要求了我们在音乐专业的课程应进行调整,符合现代社会所需。

很多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在就业时候很难胜任对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再加上毕业生人员逐年的增多,和社会当中待就业人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才会有许多的说法就是毕业相当于失业的一说。所以我们目前所进行改变的是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转变,以适应新社会所需求的人员为出发点,加强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模式,深化了解课程所需,全面调整当前音乐和社会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面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所了解,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在高考阶段都会选择一门特长来进行学习,有可能是声乐、或是舞蹈、或是乐器类。等到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们对这一方面的意识非常的强。将主要的学习精力以及学习时间都放到了自己选择的方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毕业后学习的知识浅薄、单一[2]。出现了只会唱歌不会跳舞,只会跳舞而不会弹奏的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非常少,除了个别音乐专业的学校以外,其余的学校都是只有一两名教师的需求,这也就造成了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学历够高,同时还要专业知识面丰富,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对扩招后的毕业生造成了许多的矛盾。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教学当中注意到这一点,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根据现阶段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机会,让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去,是自己能够成长为适合现代社会适合学校教育所需的人才。想要能够培养出能力出众的学生,就必须要学生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要有不断地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用自身的能力作为现代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也只有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毕业当中才会更加具有优势。

三、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目标

在许多的学校当中很多待就业的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就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定位,同时再加上大学期间一直生活在艺术生氛围的光环当中,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对自未来毕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更加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心里仍然想着毕业后要有稳定的工作,高额的待遇,经调查了解许多的毕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去一线城市进行发展,宁愿没有工作而整日进行漂泊也不愿下到基层进行教学和工作,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提前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降低就业期望值,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树立起先就业安顿、后择业发展的思想理念[3]。

在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就业岗位除了教师等还可以考虑去其他行业进行工作,比如主持人、音乐艺术培训班、驻场歌手、同时还可以学习导游文化,目前我国旅游行业日渐发达,对于这方面的人员非常短缺,在学生毕业后也可以考虑从事这种行业,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配合国家要求,例如援助西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就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但是作为自主创业起点非常的高,除了自身要有一定的能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应当早些对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多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就业等问题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如此,也可以进行考研学习,目前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还是非常好的,所以考研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四、加强就业方向的培养

首先,在学校当中我们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拿到课堂当中去,将就业课程纳入到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强调学生在毕业后在社会当中所体现的价值,为学生在毕业前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分析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状况,让其根据市场当中的经济规律来调整自己就业期望值,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与社会相接轨。

其次,根据音乐专业这一特殊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教育。应当经常邀请比较有名的音乐学者到学校当中为学生进行就业知识的讲座,邀请已经在社会当中立足前途较好的学生到学校当中为学生分析现代社会当中对毕业生的要求[4]。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学习和了解,为将来奋斗而打造更好的基础。

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稳定的招聘信息就业。目前许多的网络招聘当中都是欺骗应届毕业生为准,好多学生由于刚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屡遭上当受骗,而同时当前学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主要来自校内的招聘会,这样就导致了毕业生再就业当中供选择途径又变得少了很多。所以当前我国应该为各专业的毕业生搭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供求平台,来保证学生的利益。同时对招聘信息等应进行严厉的监管和检查,一经发现绝不姑息,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可能。使企业、单位等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加全面的就业平台。

在学校当中设立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为了学生树立更好的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基础。高校当中设立和实施就业指导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篇1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 五年制 课程内容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4]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