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音乐课堂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让学生能够喜欢上学习,同时良好的兴趣还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激昂的情绪,情不自禁的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激活学生的兴趣是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调动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注重对教材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教案,创设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对音乐作品的情趣特殊进行发掘,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各种课堂交活动的过程中自由的参与、主动的探索。如今的学生并不是以前的那种“听话”的学生,他们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在音乐课上对于老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新的办法才能够更好的又结合教材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例如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许嵩,那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许嵩的音乐风格介绍,并在介绍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系列的与音乐相关的之声与文化,许嵩的音乐分割多种多样,从当前来看,他广受认可的曲目主要有两类风格:活Lounge(沙发音乐)以及流行民乐,而学生就会很希望知道什么是活Lounge(沙发音乐)、什么是流行民乐,根据学生们的需求来展开一系列的课题,让学生对教材中所收集的各种民族音乐与许嵩的歌曲一起进行欣赏,分析他们的歌曲所具有的共同点以及区别所在。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在音乐课堂上要高效,就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爱好,面向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喜欢上音乐。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注重理解多元文化
无论是在哪一个地方,要实现和平发展都离不开各个民族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而要让音乐课堂教学变得高效,也需要注重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当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仅仅是要注重本民族音乐发展,同时也需要打开我们的视野,注重其他各个民族在音乐上的发展,多与其他民族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这样才能够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达多元文化,让学生能够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这不仅仅是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高效,还能够更好的去共享人类一切的音乐成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吸收具有“民族元素”的优秀流行音乐。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作品,起重很多都包含有丰富的“民族元素”。例如歌曲《但愿人长久》是根据宋代词人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谱曲而成;著名台湾歌手等例句的《在水一方》则是改编自《诗经》中的《蒹葭》;香港歌手徐小凤所唱的《别亦难》则是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进行谱曲而成的。而现在的周杰伦以及许嵩的很多歌曲只能够都蕴含有浓郁的“民族元素”,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多元化的民族元素。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循序渐进才能够提高有效性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特殊技能,而音乐教育不管是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都是会涉及到音乐领域中的各种专业知识的,这就使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综合能力与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并重。只有专业才能够对学生的全面素养进行完善,要做到这样就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在这个基础上只有合力的方法来才可以做到两者兼顾。例如在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中,就可以通过将男声、女声、童声等等来分开进行举例,这样将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鉴别,并能让学生对不同的表演形式、人声的不同音域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对学生介绍键盘上的音与音区。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通俗易懂的让学生增长音乐知识,拓宽音乐视野,并且还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充足的思考空间。在学生受到感染之后能够自发地,主动地想要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要远远的强于教师苦口婆心地提要求所能够取得的效果,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的具有实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党遇到问题时,要多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分析与纠正,在讲解新知识时,要尽可能的少灌输,多进行回顾和比较,并让技能技巧不再以知识、技术的冷面孔出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接受新知识。
四、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音乐课堂教学高效,就必须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动力,而兴趣这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原动力,良好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卓的那个的运用音乐去感受到美的存在。新课改中对于音乐教学要求发挥出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审美特征,来对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变,让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和活泼,在最大限度上对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行激发,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学习音乐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求知欲,能够主动的、积极的学习音乐。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活跃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感受到音乐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魅力,让学生能够被音乐的美所感化,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高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那么音乐的课堂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也难以得到实现,其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
【关键词】音乐 要素 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要体现音乐本身之美,就离不开音乐的诸多要素,音乐的要素包括音高、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和声及曲式结构等。就是这些要素构成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掘音乐要素中蕴含的语言,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音乐本身的美,坚持这样,会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要素上,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把握音乐风格,体验音乐本身的美感。
一、 抓住音乐要素,理解音乐语言,准确地表现歌曲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在歌唱教学中,抓住音乐要素不但能让学生很快理解音乐语言、理解作品,而且能准确地表现歌曲。在《 大海啊,故乡 》这节课教学中,我从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曲式结构等方面入手。先让学生感受、聆听大海波涛起伏地声响,从中总结出这种音响效果的节奏,这个节奏也就是歌曲主导的节奏型,,再从节拍上把握其强弱规律,虽然是三拍子的,但歌曲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附点、切分节奏,改变三拍子固有的强弱规律,使这首歌曲的旋律象大海波涛一样起伏荡漾。对歌曲力度的把握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还能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就这首歌曲而言,从力度上,歌曲前两个乐句如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而后两个乐句如大声呼唤,抒发作者对大海、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准确地把握了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曲式之后,学生就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从而更好的表现歌曲,体验作品的真谛。在学习之后的实践活动教学环节,学生也会表现的得心应手。
二、抓住音乐要素,感受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意境
教师运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提供帮助。但是这些途径只是辅助手段,通过这些对作品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作者简介并让学生随时观看多媒体播放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时,学生们兴趣盎然。一旦开始聆听作品,就一脸茫然,甚至昏昏欲睡,无一点兴致可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想学生对音乐诸要素不了解,所以不能抓住音乐的要素来聆听。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是无从谈起的。所以,我们要挖掘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对其进行认知、理解、探究才能使学生感悟音乐的意境内涵。在欣赏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时,注重学习音乐表现的场景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而来的,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分析判断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强弱、节拍等特点,想象音乐传递给心灵的讯息,体验音乐给我们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音乐给我带来的意境之美
三、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有效对比,感受音乐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谣、进行曲、摇篮曲、舞曲、独唱、合唱、交响乐等等。在区分音乐体裁形式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音乐的基本要素,加以有效的对比教学,学生会很快掌握各种体裁的分类及特点。比如《行进中的歌》欣赏课教学时,首先从作品的节拍、速度、力度等要素进行比较,学生能很快区别各种场合的进行曲,总结出各种进行曲的特点,在模拟场景下学生会为不同仪式场合配乐,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要素对作品的影响。理解音乐场面融合渗透了音乐情绪、节拍、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乐曲(歌曲)的各种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
四、抓住音乐要素,组织音乐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点评
音乐课堂教学,既是体验的过程,也会活动实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有的课堂实践活动就是看谁的胆子大,做的花哨,以热闹取胜。我觉得,并不是说这种形式不好,而是总是这样有些误导学生对音乐活动的理解、对音乐本身的感悟。在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就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评价标准。例如《青春舞曲》这节课的课堂活动环节,强调运用维吾尔族歌舞节奏特点进行打击乐伴奏,要体现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这样要求学生的活动才有目的,从而更准确地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活动之后,一定要有师生的评价。评价过于表面,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也无法体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所以,音乐课堂上,对音乐实践活动的评价更不能脱离音乐的要素而只是淡淡地谈表面形式的东西。比如,旋律是否准确、流畅;速度的把握是否到位;力度的强弱、情绪的表达是否符合作品风格;节奏、和声的编配是否和谐;演唱的形式是否符合歌曲的情感特征等。教师还可以抓住音乐要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关键词】:音乐 课堂教学 模式 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地说,它有三个目的:
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
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有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如怎样感知到音乐形式的美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的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哲理的悟得等。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的目的,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打造出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得到协调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层次化;2、 教学内容要精选化和整合化;3、教学过程要灵活化和最优化;4、教学氛围要民主化和和谐化;5、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和激励化。这五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活”起来呢?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营造出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
面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来。这些外国音乐教学法各有所长,但这些音乐教学法毕竟是各国音乐教育家根据各自国内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在其启发下,依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而忽视中小学校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审美认知规律。于是便出现了案例中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场面。
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大都是十四、十五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地起坐,而应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而又不失亲和力,减少失误。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利用他们的兴趣,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等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
让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机敏的耳朵去聆听音乐,用深刻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创音乐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音乐教学应当流淌时代精神的活水,每堂音乐课应当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畅想的思绪自由飞翔;每堂音乐课都有真情交融和灵感的爆发。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快乐、更加充实、更加绚烂多彩吧!
参考文献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音乐学习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从评价原则、评价形式、评价方法为出发点,结合工作实际,阐述自己的评价观点。
关键词:改革 创新 音乐评价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决,鉴别和总结。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合理、适当的音乐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激发学习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表现、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关怀。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应该以多元评价方式即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表现。
一、明确教学评价原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的原则:1、注重学生为本的原则。评价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评价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现。任何评价,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的评价,其最终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应当将学生和课堂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对教学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2、注重学科特点的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
二、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是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开放性考试等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评价形式,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清晰、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3、动作和表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出色表现除了用语言肯定,还可以用赞许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表扬,还可用鼓掌或竖起拇指称赞。如:在欣赏《春天来了》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手中的物品来模仿春天来了的声音,有的同学用嘴吹纸模仿风声,有的同学用口技模仿小鸟叫、青蛙叫等。可这时,一种很响的脚步声传来,原来是这个班里最调皮的一位男学生干的。当时,我非常的生气,想批评他,可又一想,也许他不是在捣乱,而是有什么别的意义呢?于是,我又让他模仿了一次,然后请其他同学听像什么。他们有的说是春雷,有的说是迎来了鞭炮声。最后这位同学自己说出是春天的脚步声。“很有创意啊,将无声转为有声。”我当时给予了他肯定和表扬。事后,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指责他,如果批评了他,其他同学就不会再大胆表现,那位同学也许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往往领先于教师,并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这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是一种课堂生成性的知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善于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乐海中自由畅游。对于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哪怕知识一点点创造意识,我们都应该加以鼓励和保护。难道不是吗?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多种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自我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所以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和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提出补救的措施。音乐课堂上的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评价,使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给自己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同时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疑难和困惑,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音乐课堂上开展的自身评价,只要学生能讲清自己为什么这么评价就足够了。例如:在学唱《我和星星打电话》、《大海啊故乡》等歌曲后,教师请学生评价自己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老师,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对自己很满意”。“我觉得自己唱得还可以,我会继续努力”。学生虽然没有说明自己唱得怎么好,但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是积极的,因为他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信心。
2、师生互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评价针对性要强、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班级音乐会”、“小小演唱会”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评,能够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愉悦的评价氛围。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如: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案例背景]音乐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不只是一们知识,而是一种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的参与是很难获得这种体验的。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少,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于音乐那种无标准答案的体验会陷入一种迷茫。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同时也不应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鼓励是教学的一个有效策略。因此,课堂激励性的语言也就成了教师的主要评价语言。激励性语言运用得恰当,运用得及时,不仅能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同时对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案例]有一节课,我让学生第二次聆听音乐《牧童》时,要求他们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同时加上羊的叫声,当音乐再次响起时学生唱起了“蓝蓝的天,咩 咩 咩 ;绿绿的水 咩 咩 咩 ……学生听完后我及时的作了评价:“哎呀,我觉得孩子好棒啊!不但自己创作了两声部的歌曲,还演唱了两声部的歌曲,你们真了不起……”。孩子们听到我对他们的肯定,兴趣高涨。接着整个课堂都是在学生“我要学“的氛围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演唱。而且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研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在进一步提高。新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更深入地推动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期待在实践中、在探索研究中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更加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 新课标 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 骑着毛驴进教室 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